审计全覆盖(精选12篇)
审计全覆盖 篇1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含义
《关于加强审计工作意见》明确提出,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文件对该审计全覆盖的外延规定包括了三层含义,即审计监督对象全面覆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审计重点涵盖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进行管理、分配和使用的所有活动;接受审计的主体包括管理、分配和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全覆盖就是对法定审计对象和范围的全面覆盖,是指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管理使用情况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的审计,做到一定周期内对所有审计对象的全覆盖。目的在于从不同角度审计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以推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各项战略的贯彻落实。
二、我国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过程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结构老化、人少事多、复合型高端审计人才资源不足
(1)保障欠缺,编制限制,优秀复合型人才不足。基层审计机关在上世纪80 年代初建立,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随着人员编制管理的严格规范,人员难以流动。随着国家审计对象面广量大,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力量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基层审计机关采用多种形式,如增加事业单位聘用等形式招录年轻人才,新进的事业聘用人员由于待遇或身份问题,或通过公务员招考考入其他单位或跳槽至待遇更好的单位。审计队伍中高端人才的匮乏是制约实施审计全覆盖的瓶颈。国家审计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发现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过程中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品质,应对各种审计突发状况需要具有灵活掌握适度的能力。就专业技能而言,审计人员在精通会计、审计知识基础上,还应掌握法律、管理、金融、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目前符合审计业务骨干和审计专业领军人才条件的高层次审计专业人才较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
(2)审计人员少与审计工作任务重矛盾突出。一方面,行政机构严格控编,基层审计机关人员编制被压缩减少,审计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各界对审计期望值的提高,审计机关的任务越来越重,基层审计机关每年要完成的审计项目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还要承担党委政府安排的招商引资、秸秆禁烧等非审计工作。两个方面的情况集于基层审计机关一身,造成许多审计人员的学习时间减少。
(3)年轻人员比率较低,人员结构老化。近年来,审计工作日益繁重,完成审计任务不仅需要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还需要健康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因此审计机关需要大量的新生力量。从目前来看,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年龄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状况,中老年干部比率偏高,而年轻干部,特别是30 岁以下干部严重短缺。
2、基层审计机关信息资源利用不足
以财税、金融、税收、社保资金、耕地保护等审计项目为例,各基层审计机关积累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对于各地预测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确定审计的主要风险点、提高审计效率、评估相关政策执行都有极高的价值,但目前尚缺乏对这些资源分门别类的管理、整理和利用。与此同时,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监督部门的信息资源还未实现实时共享,不能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资源成果,制约了审计的效率和深度。
3、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方未有效衔接
目前各地基层审计机关在审计项目中社会审计及内部审计力量参与度低,不利于调动外部资源弥补国家审计人力有限、技术更新能力不强的先天缺陷,也加速了三者发展不均衡。在审计系统内部,同样存在着上下级审计机关衔接方面的问题。上级审计机关与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关系还停留在业务指导层面,在审计全覆盖的新形势下,大兵团作战的常规模式和资源难以全面调动整合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突出。
4、法律层面的审计范围界定还不明确,新兴的审计类型的法律规范体系还不完善
2014 年10 月国务员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全覆盖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无疑是明确审计监督范围的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但究其法律规范的效力而言,该文件属于行政法规,还需要从法律层面对审计范围加以明确和固化。
另外,随着近几年审计向生态环境领域的延伸,出现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环境审计等新兴审计类型,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指南尚未及时修订和制定,导致基层审计机关在接触到此类审计实务中出现无章可循的尴尬局面。
三、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1、正确认识和理解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指出,全覆盖一要有深度,不能走马观花,一味追求数量,要对每一个项目都审深审透;二是有重点,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三是有步骤,要统筹部署,有计划推进,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其他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四是有成效,要做到审计覆盖面“广”的同时,力争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
2、统筹兼顾,形成审计计划一盘棋的思路
一要在年初安排审计项目时,注重对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进行综合考量和提前布局。从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不同年度项目计划的前后延续性以及年度计划与相关年度项目规划之间的关系着手,保证项目规划有序、前后衔接,使审计全覆盖工作有序推进。二要将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有机的衔接起来,做到下级机关在独立开展审计项目的同时,结合上级机关的项目计划开展相关审计项目,避免上下级机关之间因审计项目的交叉、重复导致资源浪费。三是坚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做到“三个结合”,避免重复审计。在年初项目下达时,确保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做到一审多“果”、一审多“用”。
3、有效整合各类项目、各类资源和各审计业务领域,促进形成合力
一是要以财政审计大格局为平台,加大对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开展的各业务领域审计项目的整合力度,要避免业务成果的条块分割,从宏观和整体上进行分析,提炼综合成果,确保审计效用最大化。二要将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与当地党委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如,在进行同级预算执行审计中,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安排完成当地党委政府安排的一些专项审计工作,形成合力。三要优选精选审计项目,减少审计次数。扩大审计的覆盖面,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强监督效果。在现有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审计项目,做优审计项目,收缩防线,重点突破,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在选择审计项目时,应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宏观政策落实有重大影响的领域、单位、资金和工程开展审计。在此基层上统筹安排,使得审计全覆盖有计划推进,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对其他对象每五年审计一次。
4、整合审计人力资源,多渠道增加审计力量,增进资源利用效果
与广泛的审计领域、众多的审计对象和繁重的审计任务相比,基层审计机关要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人力资源十分有限。以现有的编制内的审计力量,在五年内难以做到对全部审计对象轮审一遍。因此,要实现审计工作全覆盖,一要在完善内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淡化科室和专业限制,统一调配审计力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二是要利用社会审计资源开展审计业务外包,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在建立有效核查机制的前提下,将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单位,寻求外部力量支持;三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以合适的方式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技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基础性作用。
5、强化审计整改监督检查的力度,促进审计作用的真正落实
审计全覆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使审计真正发挥无影灯的效果,而不是简单地使审计范围大而全。审计整改的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当前,可以从建立审计整改标准体系、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整改问责制度、审计整改公告制度等方面,推动建立审计整改机制,使审计作用发挥全覆盖。
6、进一步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升、优化业务能力水平
审计队伍建设关键在于人才、法治和技能建设,要人才兴审、法制立审、科技强审。首先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全体审计人员全面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重任,其自身的知识架构、业务水平、执政能力、创新精神将直接决定着审计队伍建设,影响着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和个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造就一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问题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严格管理的好手等行家里手,形成强有力的战斗力。三要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学习。法律制度是审计工作的根本依据,是审计执行力和威慑力的具体体现。审计人员要加大学法力度,从源头上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审谋私”等现象发生。四要加强专业技能建设。随着经济发展、新生事物日新月异,专业技能欠缺,严重影响甚至制约了审计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专业技能势必成为审计人员的必修课。而提高专业技能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不断学习理论经、政策和各种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人、法、技”的完美结合,必将促进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对国家审计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新的定位。2015年要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使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都在审计监督之下,不留盲区和死角,不断增强审计的威慑力和实效性。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的全覆盖应该是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的全覆盖。本文针对目前基层审计机关面临人员编制少、审计任务重的现状,对其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索,对促进我国基层审计机关的健康有序发展、维持地方社会经济稳定及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
参考文献
[1]牟遥:刍议国家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3(Z1).
审计全覆盖 篇2
政府投资项目,包括政府用预算内资金、专项建设资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资金,以及政府用其他财政资金投资的项目;未全部使用政府财政资金,政府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比例超50%,或占项目总投资比例在50%以下,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政府投资的项目;政府以项目土地、矿藏、水流、森林等资源融资,或在市政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依法给予政策优惠的公益性政府投资的项目;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国家事业组织投资的政府投资的项目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政府投资的项目等。那么,如何来切实保障政府投资项目健康有序的运行,有效地防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风险,遏制腐败行为,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很值得探讨。为此,笔者就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作如下思考:
一、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计划
审计机关应严格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计划管理。一是审计机关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审计机关工作安排,确定需要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二是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在年末,向审计机关提供本政府投资项目立项批复的情况。三是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应将已完成的政府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后,向审计机关提供《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申请函》。四是审计机关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每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计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凡未列入审计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由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依法依规进行项目工程结算或竣工决算审计。审计机关在对政府投资项目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经济责任审计或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其他事项审计时,对涉及到未列入审计计划的政府投资项目也要依法依规一并进行审计监督。
二、增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素质
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涉及面广、额度大、项目多、内容复杂、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因此,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队伍素质建设。一要整合审计机关现有资源,即打破审计机关传统专业科室界限,将审计机关现有内部审计队伍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集中起来,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二要聘请一些有资质、实力强、业绩优的社会中介机构人员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三要对参加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集中学习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有关政策法规和经济学、工程学、计算机等辅助审计知识技能,明确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应关注的重点,关键点和应注意的事项。请有经验的专家介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方法、技巧和经验。组织参审人员座谈交流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体会和建设性意见建议,以达到参审人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增强素质,从而保证优质高效地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
三、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人员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时,一定要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规模、政府投资项目性质、政府投资项目特点、政府投资项目的要求,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并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论证,拟制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在政府投资项目实施审计中,要严格按照审计证据的合法性、合规性、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要求,认真搜集各项具体有关的证据,认真做好审计底稿,写好审计日记。
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履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程序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控制和资金来源、使用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有关政策措施执行和规划实施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工程质量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设备、物资和材料采购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土地利用和征地拆迁补偿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结算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竣工决算情况;政府投资项目产权移交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法律法规执行情况;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绩效情况等。
除重点审计上述方面外,还应重点关注:(1)政府投资项目招标环节。主要审查政府投资项目是否依法依规严格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招标文件与投标书、签订中标施工合同的内容是否一致,该项目招标控制价合同、招标代理合同、勘探合同、设计合同、监理合同、设备和材料采购合同等取费标准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计算依据等。(2)政府投资项目设计变更,尤其是隐蔽工程环节。主要审查该项目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是否有影像资料,是否经会议研究确定,是否有佐证资料,是否有完善的工程量清单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单位负责人签证手续,采购的材料价格和取费标准是否存在违背中标合同、擅自套用或违规高套定额等。(3)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环节。主要审查该项目负责单位是否严格执行了财政财务收支管理制度规定,结算的各种票据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各种费用支出是否按照合同约定的工程进度、结算、决算的规定要求付款,收款单位的名称、账号是否与该项目合同签订的单位名称、账号一致,业务招待费支出是否严格控制在规定的限额以内。信贷资金是否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等。有条件的,还要选择一些投资额大、影响面广、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跟踪审计,拟制《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施细则》具体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行为,更加有效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和防范风险。
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审计中应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结合”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与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宣传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账面审计与现场实物审核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数据审计与审批程序审查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就地审计与外调审查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审计与追缴违规违纪资金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审计与跟踪问效相结合;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审计与提建议督促整改规范管理相结合。从而促进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使用行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绩效。
四、注重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信息化
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信息数字化建设,不仅能较好地解决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力量不足,监督滞后等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能否有效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质量和效果。因此,在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时,一要积极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包括运用AO和OA交互等计算机审计信息化新技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有关数据的采集,有关资料的取证、筛选、汇总和出具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审计意见、审计决定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料的归档等。二要建立封闭、安全、快捷、畅通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信息网络,注重开发应用数据库,如: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数据网络、历年被审计的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财务收支法规执行数据网络;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典型违法违纪案件数据网络等。三要努力实现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资源共享,对国家审计署开发的各种信息化软件和一些省市开发的审计信息化软件要加以实际运用。并要积极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资源的共享方式,不断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信息化水平。四要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如应规定审计人员不得随意改变计算机的设置,不得任意删除系统事件,以防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系统故障,甚至系统崩溃,审计信息丢失。再如,不得安装与审计信息无关的软件,特别是游戏软件,因为,有的软件还会因自行修改计算机设置而造成审计信息系统被破坏。并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确保审计信息的安全,对存有审计信息的计算机和外部储存器,要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外出审计时,便携式计算机和数据软件要做到机不离人,盘不离手,防止泄密现象发生。
五、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全覆盖绩效评价
政府投资项目绩效评价,实际上就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效果综合评价,既不能用固态静止的观点去评价,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经济效益,而是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着眼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产力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绩效评价:一要看其政府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是否代表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最经济或最合理的。如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到位率、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率、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流失率等;二要看其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是否实现了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如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完工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验收率、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闲置率及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绩效能力等;三要看其政府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拟制《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预算计划及投向分析表》、《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建设绩效分析表》、《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建设成果调查统计表》、《政府投资项目资金投入、管理、使用及绩效满意度分析表》的方式,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科学评价。
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绩效评价时,还要注重运用常规统计分析和抽样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对有关要素指标进行量化分析。还应结合同类型、同地区、同对象、同类型、历史水平、现在水平、相比较的有关经济指标、技术指标、质量指标等参数加以分析评价,真正做到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绩效评价,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客观有效。
六、严肃财经法纪
审计全覆盖 篇3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是基于我国经济新常态及审计工作所出现的新问题而实施的,审计质量是審计全覆盖工作的“生命”,近些年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审计质量,并且采取了系列举措以此保证审计全覆盖的顺利实施。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全覆盖的概述
审计全覆盖就是审计机关在一定周期内对属于审计范围对象进行全面审计,审计全覆盖必须要达到以下要求:一是审计范围要涵盖公共资金、国有资产等,严格履行审计职责;二是审计要有深度,审计机关要对每个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的审计,做到审深审透;三是审计要有重点。根据社会关注的项目进行重点审计,根据不同的项目选择不同的审计频次,关注重点问题。当然对于审计要关注审计的成效,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要深入分析问题并且提出切实的解决问题,落实审计整改。审计全覆盖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审计质量,结合我国相关审计法规等审计质量控制目标就是通过运用各种审计力量,通过创新与丰富审计方法和技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及时发现国家重大部署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维护国家资产的安全、总结经济运行中的经验,以此促进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制约审计质量的因素
审计全覆盖,实现“无死角”审计是当前审计机关审计工作的重点,也是保证国有资产、公共资金、资源以及党政领导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体现,但是审计全覆盖实施时间还不长,审计质量没有得到全面的保障,具体体现在: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满足不了审计全覆盖工作要求。审计全覆盖相比传统的审计工作不仅在范围上有了较大的拓展,而且在深度以及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审计行业的拓宽使得审计环境越来越复杂,因此要求审计人员除了具有专业的审计知识之外,还需要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但是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我国审计机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满足不了审计全覆盖工作要求,例如目前审计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无法满足大数据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审计工作效率满足不了审计全覆盖工作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现审计问题并且完成审计取证等工作。并且保证审计质量是审计全覆盖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审计工作效率与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不仅是国有资产,而且还包括公共资产、国有资源等等,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审计对象之间的业务交往越来越多,以此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堆积如山的资料很难发现问题,导致审计结果的质量不高;其次审计取证工作效率低。长期以来审计取证一直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全覆盖由于审计对象较多,因此被审计单位为了私利,他们之间会相互串通,以此增加审计取证的难度。
审计技术满足不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越来越完善,而审计部门所使用的“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已经不能及时有效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等进行查询审计,影响审计质量。另外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存在重复性,造成有限的人力资源没有被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审计质量。
审计全覆盖背景下提升审计质量的策略
基于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基于我国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工作实践提示审计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提升审计工作的综合素质。基于审计机关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全覆盖工作中存在的素养缺陷,审计机关必须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在岗培训,以此提升其综合素质:首先审计机关要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定期聘请高校审计方面的教授、学者到审计机关一线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全覆盖知识的正确认知;其次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审计全覆盖背景下,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养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腐败等问题,以此保证审计结果的公正、公平。
创新审计形式,大力开展审计外包。基于现有的政府资源限制着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面对审计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要创新审计形式,大力发展审计外包业务:首先在审计机关在确定审计外包前需要明确自身的角色,不能做“甩手掌柜”而是应该主导外部审计机构,做好审计工作的组织者,规范审计标准。例如在审计机关与外包机构在某问题不一致时,需要政府部门发挥决策职能;其次审计机关在外包审计时要侧重审计质量,而不能以成本为导向。具体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外包的考虑因素见图1:
提高审计技术,建立大数据审计全覆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积极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抓手:一是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平台。审计机关要结合实践情况,以计算机审计攻关组为基础,组建数据分析、案件分析突破等团队,加大业务数据、单位数据与行业数据以及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对比和关联分析力度;二是积极推进大数据审计全覆盖。审计机关要加强对被审计对象的数据采集等,通过运用大数据系统实现对财务工作的自动审计,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创新审计思路,整合审计资源。首先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机构。以审计工作人员为例,虽然大数据技术解放了人力资源,但是审计全覆盖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而目前审计机关审计工作人员数量少、待遇低的问题是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其次合理安排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应该在了解了审计范围里的关于审计对象的前提下,以党和政府的工作为重点,全面考虑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的具体情况后,分别落实审计对象应有的审计次数,合理地安排审计,以此提升审计质量。
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全覆盖 篇4
关键词:基层,审计,监督,全覆盖
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审计监督与党内、人大、民主、行政、司法、社会、舆论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八大监督制度,审计监督承担着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促进廉政建设的重要使命。那么,如何按照要求,做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是基层审计机关普遍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审计全覆盖提出的背景
2013年10月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要求审计部门要依法加大力度,实现审计全覆盖。2013年12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努力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引导,落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会议精神,依法履行审计职责,不断加强审计的力度,创新审计的方式,提升审计的效率,对稳增长、惠民生、调结构、防风险、促改革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情况开展审计,做到审计监督全覆盖,从而促进国家现代化治理和国民经济良性发展。
二、审计全覆盖的内容
刘家义审计长在《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讲话中讲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源管理使用、国有资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情况开展全面审计,力争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以及重点部门、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草案每年开展审计,对重点地区(或部门、单位等)及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至少开展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其他审计对象每5年至少进行一次审计。并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中要求审计机关积极研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途径和方法,要力争实现“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全覆盖,改善审计方式,进一步提高审计水平和质量。
三、基层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力量相对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对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势,逐渐复杂起来,审计监督的范围更广,对象变多,审计项目要求越来越高,审计需求也就跟着变化。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不仅要求对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情况等开展审计,还明确提出要发现政策落实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违纪线索,促进廉政建设,维护财经法纪。但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有限,难以做到每年对所有监督对象都进行审计,这种审计力量薄弱的现象就使得目前的审计监督难以实现全覆盖。
(二)审计人才的匮乏。审计是个特别的行业,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高,无论在审计业务技能方面,还是综合素质方面,要求知识水平都较高,除了基础的财会、审计知识外,还对法律、管理、计算机等业务水平要求也较高。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任务普遍较重,审计人员往往忙于具体工作却较少系统学习,开展新项目时临时补学相关知识,缺乏学习的动力,自身的理论难以成体系,导致综合业务能力也就大打折扣,项目结束后没有进一步分析、研究,难以从中提取有用的经验,造成审计项目总结提炼不够。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结构比较单一,具有复合型审计技能的专业人才缺乏也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难题。
(三)财务数据格式众多。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被审计单位的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正由以往的会计核算、经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转向复杂、高效的信息系统。一方面,对于无法导入审计软件的数据需要加以处理,处理数据需要熟练懂得并且运用SQL数据库以及ORCALE数据库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有的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信息资料无法做到完整性,一些不准确或重复的数据信息往往使部分审计查证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甚至只得放弃一些审计分析工作。目前财务的数据都有很多差异,对于数据的处理和整合耗费审计实施的时间,针对某些数据无法完整清晰的反映审计对象的全貌,使得审计遇到难题。
(四)审计监管以及被审计对象整改力度不够。一些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整改重视不够,整改停留在审计发现问题的表面,治标不治本,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没有开展深入分析,不愿从源头整改。比如涉及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问题,被审计单位一般采取修订或制定制度、重申有关规定或承诺往后加强管理等方式来整改,对已发生的问题却不采取有效措。还有的被审计单位拖延整改或不整改,对审计发现处理的问题屡查屡犯。
(五)现行体制带来的约束。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审计全覆盖应具备一定的深度,不能走马观花,仅仅追求数量,必须要把所有单位过一遍,还要对每个项目深入审计,确保工作的全面落实。就地方审计机关而言,财政审计是主导,一方面,审计部门是由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政府双重领导的领导体制,审财政就是在审政府。因此,一些地区的财政审计工作难免存在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力度不强的问题,使财政审计难以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审计经费暂未独立和垂直,还是同级财政部门拨付和安排,对财政开展审计同时在经费上受制于财政部门,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影响了财政审计的执法力度。
四、基层审计机关如何实现审计全覆盖
(一)整合审计资源,统筹安排审计计划。为力争做到审计全覆盖,审计部门在安排审计计划时应科学谋划,合理安排。财政审计应以预算执行、重点专项资金为审计重点,还应对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及政府债务情况进行审计。一方面要避免留下审计盲区,对政府预算执行的同级审每年都应审计,其他非重点单位也应5年内一次审计;另一方面,要根据审计法关于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部门为主的规定,对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资源进行整合,如在地方审计机关进行同级预算执行审计时,部署其配合审计署完成一些专项资金审计工作,使上下各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作用方向一致,形成合力。
(二)尝试审计业务外包,创新国家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到:“根据审计项目实施需要,探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应该在最大限度对国家审计内部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尝试考虑创新审计业务开展方式,如目前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由于审计力量不够,普遍都已实施业务“发包”,审计项目进行“外卖”。即在建设有效核查机制的基础上,把部分审计业务外包给社会审计,得到外部力量支持,扩张有限时间内审计监督的作用面。而且,对一些常规内容及非特殊业务行业的审计,也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成果,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三)建设数据分析平台,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随着审计模式的改进,要求审计部门探索创新,将计算机审计方式充分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去,积极推广“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精确定位”的计算机审计方式,建设数据分析平台。基层审计机关可建立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将全部对审计对象的电子数据分门别类纳入库中,数据归集要全,要推动有关单位定期报送电子数据,多行业、多部门分类归集,可分类建立财政审计数据库、项目投资审计数据库、经济责任数据库等,并重视对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四)强化审计整改监督检查力度。基层审计机关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提出针对性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促进政策制度的完善,被审计单位也应认真研究和及时整改,在书面告知审计机关整改结果的同时,还要向主管部门或同级政府汇报,必要时向社会公告。同时,应加大对审计整改监督检查的力度,各单位要把审计结果整改情况作为奖惩、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应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职责。对审计反映的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应及时探讨,改进制度规定。整改仍不到位的,要约谈被审计单位主要领导,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要严肃问责追责。
(五)重视审计现场管理。在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基础上,严谨科学制定审计方案,把审计目标具体化,体现被审计单位的特点,明确每一项审计事项。其次要强化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管理,要对照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施加措施保证实施方案落实有效。重视进度管理,严格控制审计进度,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定期召开审计组业务会议,汇报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以及解决困难。审计取证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程序,逐项核实。同时还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增强工作意识,改进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2014.10.9
[2]刘家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月刊,2014,3:13-14.
[4]康媛媛,《浅谈地方审计机关如何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J]财经界,2014,17:255
[5]李厚喜,《推动国家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路与建议》,[J]审计月刊,2014,2:4-6
全覆盖学习 篇5
远 程 培 训 实 施 方 案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十三五”校本培训管理的实施意见》(丹教2016 51号)(东教通2016 41号)文件要求,按照东港市教师进修学校“全覆盖”远程培训的要求,根据椅圈镇小学实际情况制定此实施方案。要求我镇各个学校严格按照方案组织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培训学习。
一、培训对象
椅圈镇小学所有教师(在2017年9月30日之前退休的教师可以不参加)
二、培训目标
加强师德修养,优化职业心理,提升实践能力,满足教师需要。
三、培训内容
以专题课程学习和研修活动相结合,理论知识掌握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包括预设性课程和生成性资源两个部分。
四、培训方式
采用预设引领、岗位实践、网络支持、活动生成、网络研修贯通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依托继教网研修平台和学员的岗位实践完成整个培训过程。
五、时间安排
2016年12月15日-2017年6月15日
六、考核评价及要求
1、每个学员必须完成720分钟的学习。
2、学员对照自己的学科教学实际,提交一份教学案例。(必须是自己所任学科的一线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后反思等,必须是自己原创,杜绝抄袭,否则视为不合格)。
3、每个学员需要提交一份教学点评或者学习体会、发表主题帖并回复、提交一份研修日志等,一项皆可。
4、每组的网上研修学习任务提交由中心小学统一安排完成。
5、此次学习和各个学校的业务学习相结合,纳入到对各个学校的检查考核。
6、对于没有完成以上任务的教师视为不合格,需要到东港教师进修学校参加补课学习,所有费用本人自己承担。
7、培训结束后每所学校需要上交一份(签到表、培训过程录像、培训过程照片、学习体会、反馈评价)材料上交日期为2017年7月1日前。
格式要求:A4页面,左右页边距3.1,上下页边距2.5,标题宋体三号字,正文宋体小四号字,所附图片要有对应文字说明,每页两张图片,高度9-9.5厘米,宽度13.5-14厘米。
8、每组集体学习为360分钟“师德修养与心理健康理念”,分组学习为400分钟“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按学科“语文、数学、英语、品生品社、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分8个组每个学科学习时间最低为100分钟,学科分组学习要按时间依次进行,不能同时学习。
9、个人材料以组为单位将电子材料发送到邮箱:linjun7766@163.com
10、本次培训后,中心小学将对“全覆盖”学习进行总结。
七、培训组织与管理
椅圈镇小学“全覆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兰成友
副组长:
林
君
林永峰
成员:
李岩昌
张忠洋
常克斌
孙晓鹏
石远胜
夏德成王振娥
曲慧卿
谢运喜
李开东
范德昌
其中:于家小学和枣山小学为一组,由枣山小学负责
桦木小学李店小学和依兰苏小学为一组,由依兰苏小学负责
五台摄像机由中心小学给协调安排解决。
椅圈镇中心小学
审计全覆盖面临的困难和对策 篇6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面临的困难
(一)审计对象数量庞大
当前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反腐、改革、发展,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揭示体制机制问题,推动深化改革;反映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从审计对象来看,我国政府规模较大,每年政府支出总量超过20多万亿元,作为国家治理组成部分的国家审计面对的审计对象数量也十分庞大,目前审计对象总数量尚无权威统计。审计任务大幅增加,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范围已涵盖省部级到乡镇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学校等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新的审计领域不断拓展,如环境资源审计、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以及宏观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审计等,还要配合各级政府和纪检、监察、检察、法院等机关开展案件调查等。
(二)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我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府公共资金、资产、资源的规模己今非昔比,相比之下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力量配置严重滞后。很多国家的审计人员一般都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以上,而我国8万多审计人员占13亿人口的比例远低于万分之一。在仅有的审计人员中,按照综合部门编制平均占30%计算,全国审计机关直接从事审计业务的干部不足6万人。许多基层审计机关在一线做审计业务的就是“几个人、几条枪”。近年来,政府交办的审计任务也大幅增加,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项目数量增多,审计力量薄弱、审计资源匮乏的问题凸显出来,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并将长期存在。
(三)审计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是一个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其涉及的领域经常是跨行业、跨学科的,审计人员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须熟悉各项法律法规、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及相关学科知识。复合型知识结构、较高的业务素质是审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就专业技能方面,审计人员在精通财会、审计知识基础之上,还应掌握法律、管理、金融、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就综合素质而言,审计人员撰写各类报告、信息、简报等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面对不同审计对象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发现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线索过程中要有突破能力。目前,审计机关审计人员所学专业大多数是会计等财经类专业,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少,领军型、骨干型审计人才缺乏,很难适应审计全覆盖的需要。
(四)审计方法相对滞后
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方法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在大数据时代,审计机关面对的是广泛的审计范围和海量的电子数据,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如果审计不创新,即使在现有人员基础上再增加五倍的人力,也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目前大部分审计机关仍然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现场审计等审计方法为主,审计方法相对落后,无法跟上信息化的发展。大数据、联网审计还没有渗透在审计工作中,一些审计干部还停留在手翻凭证的阶段。
二、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策
(一)科学安排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计划时要科学统筹,合理安排。从全覆盖的角度去把握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审计重点,提高审计项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建立审计对象数据库,收集和汇总被审计单位基本信息,对审计对象实施分类管理和总体规划,及时把握应覆盖、已覆盖情况及变化情况,判断审计间隔的合理性,为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提供依据。结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各类重大政策、决策,合理安排本年度审计计划,并尝试建立中期和长期审计计划,实现对审计计划的动态管理。采用1拖N的审计组织方式,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稳步推进审计全覆盖。
(二)有效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力量不足是制约审计全覆盖的瓶颈。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合理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与国家审计形成审计合力,建立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既分工又协作的审计格局。
一是强化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审计机关的上下联动有利于整合全国的审计资源,动员中央和地方两大层级的审计队伍,集中力量开展大项目审计,打破处室界限,统筹调配人员,按功能组团编组,使得蕴藏在审计系统内部的资源潜力得以有效激发。
二是沟通协调抽借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以审代训”的方式,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有计划安排各专业、各行业的内审人员参加国家审计项目,通过审计实践来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这样既促进了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也促进了审计系统内外人员的交流和合作,形成对国家审计力量的有力补充。
三是购买社会审计服务。当前审计工作的外延不断扩展,不少已涉及到审计对象的业务范畴,比如专业性较强的建设项目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目前审计机关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主要是聘用中介机构人员参与一定范围的项目审计。面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大力推进的新形势和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审计机关应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研究建立购买社会服务的机制。明确购买社会服务的范围、程序、权责,强化质量管控,注重实效,稳步有序实施。
(三)提升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实现审计全覆盖,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速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审计机关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是要加大审计培训力度。审计机关要结合形势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加大培训人次、提升培训层次、把握培养梯次,真正使业务培训成为审计工作的智力支撑。结合审计干部个人特点,立足审计工作实际,注重因材施教,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实行个性化培训,满足审计人员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干部队伍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坚持把工作实绩作为选拔和评价干部的重要标准,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中,要倾听群众声音,做到公开透明,而不是排资论辈,任人唯亲。选人用人要做到量才施用,量体裁衣,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效用。让想干事的人都有机会,激发审计人员想事业、谋事业、干事业的积极性和生机活力,创造让优秀审计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三是加大交流轮岗力度。审计机关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干部交流轮岗制度,业务岗位和综合岗位、业务岗位之间要定期交流轮岗。审计机关应该搭平台、创机会,让审计干部多岗位锻炼,面对不同的审计对象、接触不同的行业、处理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和水平,培养一批查处案件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和内部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创新审计方法
一是构建大数据审计平台。金审三期工程提出要新建扩展完善财政组织、社会保险、工业企业、住房公积金等20类审计数据库,这是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需的基础资源。目前各单位、各部门信息系统未能实现数据共享。审计机关应利用多元的审计视角,把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数据关联起来,拓展数据运用广度。充分利用跨行业数据库,如通过将财政、地税、社保、医疗、民政等部门的数据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在数据关联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比对、分析,生成审计疑点,确定审计核查重点,增强审计针对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审计全覆盖 篇7
一是县审计局紧紧把握国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最佳时机, 成立政府投资审计中心, 增加投资审计人员编制, 从专业技术能力、职业胜任能力方面严格把关, 优先选聘具备专业素质的人员。二是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制度, 完善投资审计工作机制和送达审计资料接收制度,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算审计操作规程, 完善委托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工程结算审计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 完善委托社会中介公司协议及承诺文书, 明确委托业务双方权责利关系, 形成用制度管人, 按制度审计的良好局面。三是严格执行项目计划管理, 杜绝项目安排随意性, 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统筹, 在每年初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投资计划等, 制定中长期审计项目规划及年度计划, 并公开向社会承诺。四是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鼓励投资审计人员报考与工程有关的职称或职业资格, 以考促学提升队伍素质。五是加强软硬件建设, 配备计价软件及投资审计现场察看工具, 积极让职工参加图形算量、清单计价及钢筋抽样等工程软件的培训学习, 为顺利开展计算机审计奠定基础, 提高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自审能力, 同时提高对委托工程造价咨询业务的监督能力。
2加强审计资源统筹整合, 力争不留审计盲区
一是紧紧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 合理安排审计力量, 对国家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实行优先审计, 力争实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二是整合审计资源, 依据《云南省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办法》 (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45号) 和《景东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实施方案的通知》 (景政办发〔2011〕59号) , 出台了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施方案。在建立有效监督、核查机制的前提下, 聘请具备造价咨询服务、行业内反映信誉良好的五家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造价咨询服务。三是积极开展其他专项委托审计, 2015年起对全县41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2014年度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 并提供会计咨询服务;对全县2010—2015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竣工结算进行审核, 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审计;对全县2014年17所乡 (镇) 卫生院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四是明确政府投资审计人员中心工作, 对所有中介机构参与工程造价审核的项目, 由政府投资审计中心对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进行审核, 并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拓展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方式, 实施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全覆盖
一是对本县所有政府投资的项目实行必审监督制度。涉及重点领域投资金额大的项目优先配备审计人员, 严格审核项目 “四制”管理情况, 即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及合同管理制度。二是加强与发改、财政、监察等部门合作, 对未招标且投资低于30万元以下的零星项目, 在建设单位不明确结算是否合理并提出审计申请时, 简化审计程序, 集中对小项目进行查证定案。三是重视对附属工程的审计。近几年, 因审计力量、审计时间有限, 往往忽视对附属工程的审计, 建设项目相关单位部分人员就是抓住监管部门的这一心理, 在附属工程中大做文章, 工程造价虚高、工程量不实、规避招标等, 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套取建设资金, 滋生腐败的重要途径。县审计局政府投资审计中心实行附属工程严格审, 重点审的工作方法, 在现场察看中也将附属工程作为重点察看的对象。如某中学教师周转宿舍楼竣工后, 以节约成本, 学校即将开学, 考虑到师生安全为由, 将总投资超过160万的附属工程分解为挡土墙、球场、气排球场、水泥路面、综合楼及门卫室改造几个小工程, 指定正在建设中的教师周转宿舍楼承包方为施工方;某市政建设工程中将投资超过500万的砼桥工程以工程建设和防洪需要, 按正常招投标程序已无法在雨季来临前完成建设的形式直接发包;某小学附属工程以资金来源未明确, 正在该校建设周转宿舍楼的承包人愿意垫付资金, 等资金到位再结算的形式直接发包等规避招标的行为屡见不鲜。
4创新投资项目审计方式, 实施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
审计全覆盖 篇8
一、从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应该理解为审计的客体。审计客体, 即参与审计活动关系并享有审计权力和承担审计义务的主体所作用的对象, 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审计的实体对象, 即被审计单位; 其二是审计内容或审计内容在范围上的限定。根据我国《宪法》第91 条和第109 条的规定精神, 以及《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具体规定, 国家审计对象的实体即被审计单位, 是指所有作为会计单位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基本建设单位等。审计的主要内容范围包含上述部门的财政预算、信贷、财务收支 ( 负债、资产、损益) 和决算, 以及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活动及其经济效益。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 要求从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以及一切与国家经济发展、改革和宏观政策执行有关的方面入手进行审计监督。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要求的, 凡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 都要接受国家审计的监督, 政府审计部门要切实当好国家利益的捍卫者、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 以及反腐败的利剑。对于国务院提出的审计监督全覆盖和总理对审计部门的要求, 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宪法》和《审计法》所确定的审计对象的进一步补充丰富和深化。这是以依法审计为基础的, 所对应的审计实体对象, 仍然相关的部门和单位。所涉及的内容是对《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赋予审计职责的深化和拓展, 要求审计部门在依法履职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宏观政策落实的效果, 更加注重从公共资金、国有资产资源安全效益层面的分析和把握, 也体现出在依法审计基础上, 审计地位和作用的提升。也就是说, 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的权限, 在自己的职责区域之内, 对公共资金、国有财产及国有资源的全方位审计, 做到不存有盲区和死角, 即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 都要接受审计监督。
二、把握对公共资金的范围及审计法律依据
公共资金指公共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公共资金, 是通过税、利、费、债方式筹集和分配的资金, 如: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捐赠等。从审计监督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财政性资金, 其中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 财政预、决算收支; 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政性资金包括: 行政事业性收费, 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 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二是财政性资金以外的社会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 主要来源社会公益性的捐赠, 救助和福利等。
( 一) 审计法规中明确的审计依据
一是对本级政府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的审计监督, 《审计法》在第16 条做出了明确规定的, 即审计机关应对本级政府的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决算编制草案, 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进行审计监督。其中, 财政收支根据的范围,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作出了明确规定, 是指纳入预算管理和未纳入财政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包括了各项税收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 以及其他收入等。
二是对涉及民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资金实施审计监督, 《审计法》第23 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即有权对政府部门所管理的和其他单位受政府部门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性资金, 以及其他有关的基金和资金的收入、支出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时, 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审计的范围, 《审计法实施条例》在第21 条中作出了明确界定, 包括了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福利性基金、社会救助性基金, 以及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其他有关基金。对于社会捐赠资金的范围,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同一条中规定, 包括来源于境内外的货币、有价证券和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
三是审计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审计法》第27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3 条均作出了明确规定, 即审计部门有权对与国家财政资金收支有关的事项, 向有关政府部门、单位开展专项审计调查, 并将审计调查的结果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其中, 《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对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事项进一步明确, 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 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四是为保证审计监督覆盖的范围, 并且与相关行业法律相衔接, 避免出现审计监督无法可依, 或者《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发生冲突, 影响审计执法的情况, 《审计法》第26条作出规定, 即国家审计机关对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所规定的, 由审计机关进行监督的内容, 应该依照《审计法》和相关法规实施审计监督。
( 二) 其他法规中明确应接受审计监督的规定
随着审计在经济监督中地位重要性的不断增强, 相关行业部门为保证资金规范规范管理, 在其部门法律法规中, 明确规定了审计监督的内容。
一是对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入、支出、管理, 及投资运营情况, 《社会保险法》第71 条规定, 应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
二是对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64 条规定, 由接受县级以上审计等部门的依法监督。
三是对于社会福利机构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收益分配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 条规定, 应自觉接受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四是对于接受捐赠人每年度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受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 《公益事业捐赠法》第20 条规定, 必要时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对其财务进行审计。
五是对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作为履行国家职能的部门, 其管理的合规性, 积金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效益性等,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33 条规定, 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
三、把握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审计法律依据
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包括: 经营性国有资产, 即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
( 一) 对国有企资产审计的法律依据
依据《审计法》第21 条、22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19 条, 审计机关应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 进行审计监督, 其中: 对于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企业、占主导地位的企业, 以及金融机构的审计, 由国务院规定。具体实施中, 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的标准是指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或股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 的; 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标准是指国有资本占企业资本或股本总额的比例在50% 以下, 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在企业中拥有实际控制权的。
( 二) 对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计的法律依据
《审计法》第16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所规定, 在对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的财政收支审计中, 审计的内容, 包括政府部门国有资产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 以及国有资产收益情况。
( 三) 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所形成国有资产的审计法律依据
依据《审计法》第22 条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第20 条, 审计机关应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对并可以对上述项目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
其中, 对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界定标准为, 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建设项目。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界定标准为, 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 , 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 以下, 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
四、把握国有资源的范围及审计的法律依据
国有资源在概念上属于国有资产的范畴, 是国有资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就是具有资源性的国有资产, 即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水、矿藏等资源。
在《审计法实施条例》第3 条明确规定了对国有资源收入的审计包含在对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范畴中。在实际审计中, 《北京市审计条例》第7 条所规定的更加明确, 对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水流、森林、矿藏等国有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审计机关可以依法进行专项审计调查。其中, 对于如何在实际审计执法中确定土地, 矿产、水、森林和草原资源中属于国有资源的范围, 避免超出法律依据进行审计, 可以根据相关法律确定, 如:
国有土地资源, 依据《土地管理办法》第3 条规定,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 以及农村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 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法》第3 条规定,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 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水资源, 《水法》第3 条规定,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 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森林资源, 《森林法》第3 条规定, 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同时第18 条规定, 对森林植被恢复费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监督。
草原资源, 《草原法》第9 条规定, 草原属于国家所有, 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同时, 第23 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用于草原改良和草种生产等, 县级以上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该资金的监督管理。
对于以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的界定及法规依据的把握,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由于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提出与《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制定在时间上相差较大, 审计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和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口径与审计法, 审计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规定审计职责也不尽一致,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在实际执法中, 必须根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内容和对象, 选择正确的法律依据, 才能保证审计工作的合法性, 确保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有效落实。
摘要: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同时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审计监督全覆盖必须以依法审计为前提。因此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应以依法行政为本, 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本文重点从法律法规赋予审计监督的权力和职责出发, 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对象, 对象的范围, 以及实际执法中的法律依据。
审计全覆盖 篇9
关键词:审计监督全覆盖,基层审计机关,实现路径,思考
在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审计监督工作开始在社会财政资金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审计需求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使得审计资源空前紧张,审计监督工作中隐藏的诸多矛盾不断暴露。在新形势下,有必要集中多种审计资源,将审计监督工作推广到审计盲区中,不断地提高审计监督效率,以充分发挥基层审计单位的监督职能。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基本内涵
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是指审计机关在自身的权限下和职责区域中,将审计监督范围扩大到审计盲区,从而对审计对象实施全方位、无盲区审计。具体而言,审计监督的范围包含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因此,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意味着对审计对象进行全面监督覆盖。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部署了新时期国家全面改革方略,提出了全力建设现代责任型政府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着力实现公共机构监督全覆盖,体现在基层(县级)审计机关的工作中,就是进一步扩大基层审计监督范围,强化审计监督履职力度。
二、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必要性
县级审计机关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审计事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审计需求的不断增长、审计监督缺失问题日益暴露,审计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基于这种情况,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是很有必要的。
1、 全覆盖是审计监督发展的基本方向
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这一变化使得基层审计工作范围不断扩大,也使得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化、多样化,审计需求随之飞快增长,审计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在国家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县乡地区的城建项目、工业项目及污染治理等项目明显增加,这些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审计监督对象覆盖面也会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下的审计对象在数量、内容方面均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审计单位要区别对待,并合理划分监督范围。
2、 全覆盖是改进审计监督工作的必然要求
从基层各地区来看,由于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单位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容易出现一些漏审、重质量轻数量等问题。有时审计单位为了追求高审计质量,常常放弃大量需要审计的项目,这种极端、片面的审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审计监督全覆盖则要求审计部门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充分兼顾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将其纳入到计划管理中,因此能够进一步改进地区审计监督工作。
3、 全覆盖是审计部门监督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在审计监督工作中,审计部门针对发现或查出的问题,运用综合分析和评价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挖掘,并向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反馈意见和改进建议,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宏观调控中的参谋、建设作用。审计监督全覆盖是立足于微观、着眼于宏观的重大决策,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行,使得基层审计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审计监督履职力度得到强化,能够破除体制性、机制局限,利于解决审计决定执行以及审计经费保障困难等问题,为审计部门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保障。
三、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性
现阶段,政府审计的内涵及工作要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主要体现在突破了过去单纯的财政财务审计范畴,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立足于实际,结合经济效益和责任进行审计监督,最终构建一个综合性的业务格局。在地区经济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基层审计内容日趋丰富,审计需求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审计资源增长力不足的情况下,难免会留下一些审计盲区;与此同时,现代审计工作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所有涉及到国家财产、重大政策部署、资源及其安全的内容都要纳入审计范畴,因此,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能够系统反映和揭示重点领域风险情况和管理问题,为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这对于保障重大政策部署落实情况、国有财产和资源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有关基层审计单位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现路径
1、明确“全覆盖”的要求
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审计长刘家义对审计监督的“全覆盖”要求作了明确解释和说明,即全覆盖要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和有质量。有深度是说审计监督工作要同时兼顾数量和质量,需对每个项目进行深入透彻的审计;有重点是指“全覆盖”不是对全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项目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把握各个领域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审计重点,努力抓住重点审计问题;有步骤则是统筹全局进行战略部署,分步骤地推进和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保证对重点审计对象每年进行一次审计,对其他非重点对象至少5 年审计一次;有质量则指在扩大审计覆盖面的基础上,准确地反映情况,深入地查处问题,透彻地分析原因,提出切合实际的措施建议。
2、 统筹审计业务领域,整合审计资源
审计机关要对各个审计业务领域进行宏观分析,科学划分审计项目,积极推进审计项目整合,以发挥最大的审计效用。具体而言,应该继续坚持以财政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导,除此以外,开展涉及全局或行业性的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全面审计,可以采取联动审计、异地交叉同步审计等方式,集中力量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审计,揭示普遍性、共性问题,达到以点促面的效果。
与此同时,还需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将上级机关部署的审计项目与地区党委政府布置的审计事项有效地整合起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全局或行业性进行审计时,可以结合地区党委政府交代的专项资金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以此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3、大力创新审计思路
(1)审计思维创新。注重运用云计算,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加大数据集中分析力度,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监督全覆盖,动态监督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有效地结合事中审计监督和事后审计监督,不断增加审计监督的远期效用。
(2)审计理念创新。审计必须创新理念,要由传统的查错纠弊审计向服务审计转变,在做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立足于微观分析,面向宏观,为宏观决策服务,进一步发挥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和保障作用。审计应在工作思路和审计计划上贯彻落实,把政府经济工作重点和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事项作为审计工作重点,把微观审计与实现宏观效益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审计效应。
4、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基层地区的审计资源不足,通常表现为审计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因此,首先要在审计机关内部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和挖掘复合型人才,建立审计从业人员终身培训机制,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其次,综合利用内外部的审计力量来组建和壮大审计队伍,不断吸收内外部审计的成果,以提高有限审计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实际工作效率,逐渐扩大审计监督的覆盖面。最后,对于当前业务领域广泛和审计项目众多等问题,应该进一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可能同步安排审计项目、联动审计,建立互联网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数据的综合利用水平,以实现审计成果共享。
5、 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监督
基层审计全覆盖的基本目的是发挥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因此,审计部门也要从大审计格局出发,切实加强审计整改监督,保证审计权力能够在阳光下运行。这就要求审计部门要不断回顾和分析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查明问题的原因,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避免走形式审计。与此同时,为了达到审计监督效用最大化,还要全面推进审计整改监督,通过多种形式公布那些整改不及时或者改后仍犯的现象,充分发挥舆论在审计整改监督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问责,落实被审计单位“一把手”整改责任制,强化责任追究。此外,审计部门要不断拓宽审计资源、审计成果共享渠道,通过互联网与组织纪检部门和法律机关建立联系,以便于部门成果共享,对财政资金运用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监督,从而实现对国有、公共财产和资源等审计对象的全覆盖,大力提高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水平。
6、动态管理审计对象
对审计监督对象管理分配工作进行动态管理,按照审计计划的预先评估和整合结果,对现有的管理领域进行分析,探查审计监管盲区,同时评估审计监督业务领域的审计间隔划分是否合理。以上述动态管理机制为基础,同时综合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党委安排的审计任务,制定合理的年度审计规划。对涉及政策执行和民生改善的资金项目尽可能安排跟踪审计,可考虑同时建立中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中期规划要根据上年度的具体审计工作开展情况来进行动态调整,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审计对象分别轮审一遍,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审计监督的全覆盖水平。
五、结束语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基层政府财务管理现状来看,基层审计机关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审计形势。审计机关要始终将审计监督全覆盖作为改进审计工作的目标,一方面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好现有的审计资源,通过多渠道共享审计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进行工作思路创新和工作方式创新,对审计对象实施动态化计划管理,强化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落实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才能真正将审计监督全覆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孔凡民.新时期加强县级审计队伍建设的思考[J].理财,2015,06:83-84.
[2]胡伟华,刘朝兴.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思考与方法[J].审计与理财,2015,07:20-21.
审计全覆盖 篇10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审计重点,新常态
一、审计全覆盖并不排斥审计重点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重点是一个熟语,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具体界定或定义的术语。其内涵多元化,包括系列审计客体中的重点领域、审计计划中安排的重点项目、审计程序中的重点环节、审计关注中的重点维度、审计对象中的重点人物或对象、审计整改中的重点内容,等等。
与审计重点相比,审计全覆盖或者说审计监督全覆盖是相对新颖而后起的术语。2014 年10 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审计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审计全覆盖籍此成为业内口口相传的熟语。从字意上讲,审计全覆盖强调的是审计内容或相关涉及面的全面覆盖,对应的词语是不留死角;而审计重点则强调的是对重点及关键的把握,有留死角的可能性。二者,似乎并不相容。
其实,这是一种浅层次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全覆盖并不排斥审计重点的把握。对此,《审计意见》本身已经给出了答案。《审计意见》在提及审计全覆盖的时候,其相对完整的文字是“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前面所涉及的系列事项是审计全覆盖的基本注解。应该承认,这句话中所列举的事项相对全面而到位,但绝对不是审计全覆盖的全部内容,而应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审计意见》在提出总体要求之后,第二点要求是“发挥审计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的保障作用”,并列举了七项内容。很明显,这应该是审计全覆盖重点中的重点。
二、审计全覆盖与审计重点的逻辑关系
对于审计全覆盖及审计重点的具体关系,笔者认为重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首先,审计全覆盖是需要抓重点的全覆盖。对此,《审计意见》给出的答案中已经含蓄地表明了这点。其实,刘家义审计长早在2013年对此就有明确阐释。当时,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解释审计全覆盖的时候讲了五个方面,其中第二点是“要有重点,不是所有领域、所有项目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另外,在第三点要有步骤的具体阐释中,也强调“确保实现对重点对象每年审计一次”。
其次,审计全覆盖的特征需要抓重点。在审计全覆盖的系列特征或原则中,系统性及重要性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两点均有抓重点的内在需要。审计全覆盖的系统性说明审计工作所涉及或覆盖的范围或面本身是一个有机系统,是一个由若干部分、分支、层次内容通过有机结合或关联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基于逻辑关系的复杂性,所有内容不可能众生平等,比如主导骨架内容、次级要素、三级要素等之分,在具体把握上要有主有次,应该抓重点。审计全覆盖的重要性,更是比较直接地展示了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政策等的存在及具体把握的必要性。
再次,全覆盖初期阶段实际上就是审计重点的全覆盖。随着国家审计工作的成熟发展,审计监督的对象、涉及项目、涉及金额均不断扩展,涉及信息量度更是在大数据境遇下不断增多,而既有审计力量及可用资源在短时间内难以有较大提升和改善,绝对化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在短时间内不具有现实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先考虑审计重点的全覆盖,绝对化地无审计死角的目标追求暂时只能异化为无审计重点的遗漏。
最后,全覆盖的实现会影响审计重点的转移及变迁。刘家义审计长在解释审计全覆盖的时候,认为首先要有深度,避免走马观花地追求数量。这种深度的要求,再加上新常态下审计工作对国家治理服务的强调,势必导致各层面的审计重点发生转移。比如在社保资金审计中,全覆盖的提出会导致具体审计重点从查错防弊向揭露体制缺陷、关照具体使用效益等方面转移。
三、在抓重点的基础上贯彻实现审计全覆盖
这样,在审计全覆盖成为审计主流导向的如今,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实际上应该是在抓重点的基础上贯彻实现。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要点。
首先,应该有抓重点的意识,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审计全覆盖不是简单地面的覆盖、量的充实,而是在把握主要审计重点的基础上上实现全覆盖,将对审计重点的把握当成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要因素及环节,避免对此产生排斥心理。
其次,应该形成或提炼适用的审计方法或策略,力争或者确保形成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无死角。对此,在宏观方面可以考虑全面监督与重点审查相结合,如刘家义审计长所言以五年为期,确保所有环节、层面、领域内容均审计一遍;在具体审计工作中,有步骤、主次而分重点地安排推进审计项目。在微观方面可以考虑详细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在特定审计项目中,根据情况对重点或高风险环节或事项投入较多资源采用细查法,对于次要或低风险环节或事项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抽样审查即可。
最后,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提升审计重点的把握能力,避免过过于依赖过往审计经验而致使审计重点成为阻碍审计全覆盖实现的因素,而应该在充分思考审计全覆盖内涵、新常态的特征、国家治理理念的要求及具体审计工作实务的转型情况,推动审计重点接地气而与时俱进地转移、变迁及优化。
参考文献
[1]严畅.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初步探讨[J].审计月刊.2014(03)
[2]李克强:国资审计全覆盖[J].审计月刊.2014(02)
审计全覆盖 篇11
一、政府投资审计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思路,整合力量,努力拓宽投资审计范围
针对当前政府投资审计工作中存在的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调研不详细、建设程序不规范、招标最高限价编制价格虚高、随意变更扩大投资规模、工程结算高估冒算等问题,永寿县局积极调整审计思路,整合审计力量,健全工作机制,把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作为局审计工作重点来安排,采取多项措施认真开展这项工作。为了加快项目审计进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积极调整审计力量,将基建股由原来一个小组增加为现在的两个,有效破解了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审计项目数量大、审计实施时间长、审计任务繁重、效率不高的困难局面。同时,加大对投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措施鼓励有基础的审计人员学习投资审计知识,坚持投资审计人员能进能出制度,优化投资审计队伍,既保障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的工作质量,又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二)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加强投资审计制度建设
制度健全是做好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依据。首先,多部门联动,建章立制。由县监察局、发改局、住建局和审计局牵头制定各项制度,先后以政府文件印发了《永寿县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察办法》、《永寿县工程变更签证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招投标等交易活动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招投标监察审计工作的通知》等规章制度,要求审计机关对30万元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进行拦标价审计,对所有工程变更必须履行变更会审制度,对开展工程审计提出新要求,有效指导了全县政府投资审计的顺利开展。其次,在投资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了报送审计制、一次告知制、征求意见制、实施工作日定额管理制、审计回访制等多项制度,所有项目全部实行报送审计,减少被审计单位负担;一次性告知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所有审计资料,避免因资料报送不全影响项目审计进度;合理确定每个项目实施时间,避免项目拖沓;项目实施结束和文件发出后回访被审计单位,检查项目整改情况以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全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投资审计工作质量。
(三)立足实际,把好“四关”,努力提高投资审计实效
在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改变了以往投资审计工作只重视工程决结算审计的办法,在审计工程中重点把好最高限价审计、工程变更会审、决结算审计以及审计风险防范四个关口,认真开展投资审计工作。
一是事前介入,把好最高限价审计关。对所有以公共财政资金、社会公益性资金为主的重大国家建设项目,在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进行工程招标前,都必须进行最高限价审计(简称标前审计)。标前审计主要从招标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两个方面进行审核。首先,审核工程量清单的编制。重点审查工程量清单项目的设置划分是否合理、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是否详实,是否存在清单项目漏项、重复设置、结算时容易产生歧义等问题。其次,审核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重点从工程定额套用、取费标准、主要材料价格的确定等方面审核综合单价是否合理。在审核过程中,对设计图纸内容不尽合理的地方,本着适用、安全、经济的原则,及时向项目建设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除按省、市现行计价规范、工程预算定额、取费标准审核标准定额造价外,通过进一步核算施工成本,考虑施工企业一定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核算投资参考造价,供领导决策参考。通过标前审计和核定合理的招标控制价做法,既解决了政府投资工程招标预算造价虚高且招标后难以弥补的问题,也有效地遏制了工程招标过程中出现的围标、串标现象。
二是事中跟踪,把好工程变更会审关。对重点工程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跟踪审计项目的立项、评估、可行性研究、初步审计调查、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实施变更、竣工验收等过程;对全部政府投资项目在项目开工后实行项目变更会审制度。建设项目在发生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合同、工期及隐蔽工程等)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规定进行报批,然后发改、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对工程变更进行现场会审。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审核变更项目是否合理,造价是否真实。对漏签、事后补签、签证内容不实的项目变更不予认可,不得作为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依据,对工程变更项目内容尤其隐蔽工程变更进行现场实地测量,确保变更内容的真实性,有利于防止随意变更现象,也为工程竣工决算积累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三是事后监督,把好决算结算审计关。工程竣工决结算审计是项目审计监督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主要对工程量的计算、招标单价的套用、新增工程量清单项目单价的组价等方面进行审核。关于工程量的审核,主要把握招标合同内工程量与施工图内工程内容是否一致,施工图内工程内容是否与实际现场完成工程内容一致;定额的套用要注意定额子目工作内容是否与实际工序工艺相吻合;材料价格的采用是否符合当时当地材质的市场行情;费用的计取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及待摊费用计算是否合理等。
四是规范操作,把好审计风险防范关。首先,对投资项目实行“三审三不审”原则:即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必审,使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项目必审,涉及民生的项目必审;自行安排建设项目不审,设计不详细的项目不审,建设程序不合法的项目不审,主要防止建设单位多头申报项目、躲避项目招标、自行安排项目、内定施工单位、浪费建设资金、发生不廉洁行为。在项目安排上,采取“归口管理,多口实施,互相复核,互相监督”的原则,所有建设项目报审由局办公室负责,报经局长同意后安排各审计组开展实施工作。实施结束后,由两个审计小组互相复核对方的审计项目,最后交局审理机构进行审理,有效加强内部监督,促进投资审计人员和机构的廉政建设工作。其次,公正开展审计项目。对每一个审计项目,除对工程量、定额套用、材料价格、取费标准等进行例行审核外,还对工程前期准备、设计合理性以及施工方案合理性等进行审核;所有工程不论大小,都要与施工单位一起进行现场勘察、测量,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审计报告中的每一条审计意见,都要有切实的法律和事实的依据,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二、政府投资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局投资审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审计涉及领域范围较广(包括县级、乡镇街道级的建筑、市政、水利、园林绿化、公路等行业)、审计内容覆盖面多(包括占地拆迁、工程招标、施工、竣工决算诸环节),投资审计工作量大与现有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矛盾显得比较突出。投资审计工作相对起步较晚,部分部门单位对工程项目投资审计监督职能的认识不足,少数单位仍受到过去老做法、老习惯的影响,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时常存有抵触情绪,出现不配合审计工作的现象,造成查出问题取证难、审计整改执行不力等问题。
三、改进投资审计工作的几点措施
(一)加大投资审计工作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大力推动投资审计工作。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大对投资审计工作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投资审计成果的宣传利用,积极推动投资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二)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投资审计业务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投资项目审计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既具备财务知识,也具备工程造价、施工技术、经济法、合同法等专业知识。一方面,继续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工作;另一方面,借鉴外地经验,聘请信誉好、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或造价专业人员参与投资审计工作,全面提高政府性投资审计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政府性投资审计的新方法,不断创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投资审计新路子,全面推动政府性投资审计的大发展,切实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实现政府性投资领域审计“全覆盖”。
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的难点与对策 篇12
当前, 政府投资审计主要分为竣工决算审计和跟踪审计两种模式。竣工决算审计是由审计人员依法对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实现的经济效益等进行检查、评价和鉴证, 这是一种事后审计模式。跟踪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实施的合法性、真实性、规范性进行审计监督。跟踪审计又可以分为全过程跟踪审计、阶段性跟踪审计、重点环节跟踪审计等不同方式, 但总的来说, 这是一种事中审计模式。当前, 不论是竣工决算审计还是跟踪审计, 审计中的很重要的内容是对工程造价的审核, 虽然在具体审计过程中, 工程造价的初次直接审定可能由外聘中介机构的人员进行, 也可能由国家审计人员进行, 但是不论采取由谁初次审定, 审计机关最终审核认可后, 就必须对工程造价负责。在投资审计中, 工程造价的审定可能要占到整个审计工作量的70%以上。不难想象, 在政府高速投资的时期, 投资审计的工作量是巨大的。竣工决算审计作为一种事后审计, 对于一些问题即使发现了, 由于木已成舟, 无法整改, 或者整改成本已经远大于整改收益, 只能采取放任态度, 再加上问责力度的不足, 影响了审计监督的成效。与竣工决算审计相比, 跟踪审计由于在建设过程中就介入了投资项目, 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的审计人员和时间精力, 但是, 通过跟踪审计也可以在过程中发现并整改问题, 提升审计的成效。
二、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的难点
首先, 当前审计资源难以满足全覆盖的要求。审计工作本身是一种劳务, 审计工作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力资源和时间。一般而言, 一个地级市的审计机关的投资审计人员也就十几个到几十个, 有的县区局的投资审计人员只有三五人。以常州市本级为例, 如果市级审计机关要对年度投资审计实现全覆盖, 则年度审计金额可能要达到80亿元, 分摊到十多位投资审计人员, 人均要审计数亿元, 考虑到不同审计人员还存在专业的差异, 实际单个审计人员的工作量还要高于平均数, 除了工程结算, 还要对投资项目的建设程序、招投标、变更签证等各个环节的合法性进行审核, 在一年两百多个工作日中, 很难保质保量完成这些任务。
其次, 当前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尚难以满足全覆盖的要求。投资审计涉及复杂的工程, 而近年来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安装技术还是等都在不断发展, 投资审计涉及的专业也不断复杂和细化, 审计人员处于建设的第二线, 审计人员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也往往落后于建设单位。虽然审计人员经常进行培训, 但是总体而言, 知识更新速度落后于现实需求。虽然审计机关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相关工作, 但是审计机关仍然需要对专家的工作进行评判, 以免发生专家工作失控的情况。例如, 常州市首次建设轨道交通项目时, 对于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复杂的安装过程, 没有一个审计人员拥有较为成熟的审计经验或者知识储备, 这就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非全覆盖的情况下, 审计机关遇到这类技术问题可以“绕着走”, 主动放弃难以胜任的项目, 但是在全覆盖的情况下, 审计机关无法回避这类问题。
再次, 当前审计模式不利于实现审计全覆盖。当前的审计模式, 不论是竣工决算审计还是跟踪审计, 由于对造价负有直接责任, 审计深度介入工程造价, 导致审计资源需求较大, 审计资源紧张。事实上, 造价审定本身已经市场化, 市场化的中介机构对工程进行造价审核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 审计机关如果在造价审定的领域实现全覆盖, 在自行进行造价审核的情况下可能会对已经存在的中介机构市场造成挤出效应, 如果审计机关委托中介机构代表自己进行造价审核, 则可能会导致国家信用为中介机构信用背书的局面。
三、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第一, 逐步优化投资审计人员结构。由于投资审计涉及的专业众多, 审计机关应该按照审计项目各专业的工作量逐步优化各专业人员的比例, 例如在土建、安装、装饰等专业上调整到合理的比例, 以便于工作开展。建立合理规模的后备专家库, 在一部分工作用借助专家的力量, 同时建立专家工作监督机制, 避免专家工作失控。
第二, 加强行业交流和培训, 提升审计人员技能。工程领域新材料、新技术发展迅速, 投资审计人员如果不与时俱进, 很难在审计过程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投资审计人员必须经常建设方、施工方等进行交流, 及时了解建筑行业的新发展, 通过培训提升审计技术, 提升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
第三, 改变审计模式, 提升审计成效。建立以合规性审计为主, 造价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当前的审计资源无法支持以造价审计为主的全覆盖审计模式, 在市场化条件下, 审计机关也没有必要过多的侵入造价市场。首先, 审计机关让渡出的空间并不是成为监督的真空, 而是交由市场化的中介机构来填补。其次, 审计实践表明, 政府投资中发生造价失控、损失浪费的根源往往不是造价计算本身, 而是在于事前的招投标存在人为干预、竞争不充分等情况, 在事中存在变更管理不严格, 变更导致造价增加等情况。在当前的历史时期, 将审计精力集中在合规性审计上, 也能够很好的起到造价控制, 节约投资的目的。
第四, 提升审计透明度和问责力度。在投资审计领域, 由于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 牵涉的利益也较大, 特别是严格进行合规性审计时, 对招投标、工程变更进行控制时, 阻力会非常大, 这些阻力不仅来自于被审计单位, 也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在审计全覆盖的情况下, 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剧。如果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那么审计就会流于形式, 进一步加大审计风险, 只有通过制度化的提升审计透明度, 才能化解压力和阻力, 降低审计风险。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和《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意见》都提出要求, 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这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 政府投资在政府支出中占比很高, 要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就必须实现政府投资审计的全覆盖。但是, 由于投资审计的复杂性以及投资审计模式的历史原因, 要实现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审计全覆盖】推荐阅读:
实现审计全覆盖07-28
关于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全覆盖的11-07
制度全覆盖07-07
三个全覆盖总结05-30
社会救助全覆盖07-03
全覆盖的实施方案06-19
2017村合同1全覆盖06-30
十个全覆盖实施内容09-30
征文十个全覆盖范文08-29
下颌覆盖全口义齿修复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