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案

2024-06-28

古诗词教案(精选6篇)

古诗词教案 篇1

古诗词语言鉴赏教案(高三) 教案教学设计

近年来各地高考的诗歌鉴赏题,难度越来越大,分值越来越高。而有不少考生要么望而生畏,要么无从插手。究其原因,一是积累少,文学素养不够,二是古典诗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学生缺少对诗歌语言规律的了解。本文试图和大家一起,揭开诗歌语言的面纱,抵达诗人的内心深处,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采。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和谐。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实际,高考的要求也只是初步鉴赏,近年来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和修辞句的表达效果等几种。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考点分析】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一)关注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一要重点关照动词。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

1、一般动词

【例1】陶潜:悠然“见”南山(联系修饰语”悠然”考虑)

【例2】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体会意境)

【例3】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感受情趣)

【例4】王昌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物及人思考)

【例5】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景及情考虑)

【参考答案】

①“见”字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悠闲。

②“弄”字使人联想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描绘出一幅影随花动的和谐画面。

③“闹”字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尽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

④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⑤“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⑥“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活用动词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来写景抒情,丰富意蕴,强化情感。这些词,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最典型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里是将“绿”作动词来用,从视角带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自然想到春天的生机和万紫千红的形象。

【例1】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雏莺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肥大了。既写出了其形态,又见出其动态。

【例2】常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评析】: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

一个悦字,既是鸟悦,也是诗人见到青山欢鸟后的那种愉悦心情的写照.一个空字,是说潭水涤除了尘世的杂念,使人心空明.

【例3】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与“绿”道出了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以上各句中的“老”、“肥”、“悦”、“空”、“绿”、“红”,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二)关注修饰词

1、形容词

诗歌中的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寂,人心之孤苦。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例5】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晴景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把原诗中的“飞来”改为“纷纷”,你认为哪一个词语更符合原诗内容?请谈谈原因。

答案: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数词

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数)枝开。

“一枝”比“数枝”更能突出梅花先于百花开的特点,更能突出诗题中的“早”字。

(补充)据传,齐己以诗求教于郑谷,郑谷将“数”改为“一”,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请分析郑谷将“数”改为“一”的好处。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例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

(三)关注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c.表颜色的词: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古人在诗词中,对色彩词的使用,常常是成对的。这些成对的色彩词,相互间或映衬,或点缀,或烘托,或照应。

在一些边塞、征戍诗中,多以黄白两色相对使用,表现出一种悲怆、苍凉、空旷、寥廓、广袤、萧瑟的意境。这样的诗句有:“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

在表现岁月流逝、感慨世事沧桑的诗中,常见青色与白色相对,烘托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意境。在这些诗句中常常以亘古不易的事物,如青山、青松等来反衬年华易逝的蹉跎人生。这样的诗句有:“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高适)“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岑参)

把红色同绿色相对,让它们相互映衬,相互对照,构成富有情调的和谐画面,来表现大自然的绚丽多彩。王维的《田园乐》:“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眠。”粉红的桃花,翠绿的细柳,缀着隔夜明亮的雨珠,又笼在灰白的晨雾之中,再加上黄莺婉转的啼鸣,好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村春晓图。这里红绿对照,洋溢着一种蓬勃、热烈的气息。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

【答题指津】

①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传达的感情;④在表述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①诗中的.“春”字有什么作用?“又”有什么含意?

②“吹”和“逐”妙在何处?

③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答案:①在整首诗中,“春”字贯串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也流露了诗人对美好梦境的欣喜愉悦。

②一“吹”一“逐”,都很富表现力。既表现了春的温馨多情,也表现了梦的缠绵怅惘。形的乡梦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形象化了。

③清新自然。

2.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回答问题。

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

答案: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天仙子送春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王国维称“云破月来花弄影”中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弄”字究竟好在何处?

答案:①“弄”以及“破”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花人格化,使景物由静而动,富有了生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②这一句生动细致地描写出云散月开,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表现出作者淡淡哀愁中隐约有一些超脱和喜悦。③这个字又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

4、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5、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6、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

7、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10、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二、句意理解类

【考点分析】

近三年来,除去北京卷外,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一般不直接考查诗句的意思;但不直接考不意味着不重要,相反,每一道题答题的前提都是对句意的准确理解。

由于诗歌内容的凝练性和诗歌语言声律的要求,以及修辞的需要,语序的倒装在诗句中十分常见。比如: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如果没有“倒装”的概念,很容易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王维《山居秋暝》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语序应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这样的表述显然使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大为逊色,很难称得上千古佳句。苏轼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多情应笑我”,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

诗词是浓缩的艺术,中国的古典诗词更是如此。诗词的语言,是经过提炼浓缩的,凡是对表达语意无重大关系的词语都可省去,句与句之间过渡性的说明也可以略去,因而要学会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读者要还原诗歌的场景,进行再造想象,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善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答:【 】【 】

得分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①D、E

②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旬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答题指津】

理解句意,除了对词语的准确把握,还要对诗词中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诗歌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规律。

【相关知识链接】

一.古诗常见句式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霜信报黄花”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林暗风惊草)等。

4.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秋风”、“春风”都不受“动”、“笑”的支配,而是分别表示“在秋风中动”、“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二:“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永忆江湖白发时归。)都是同类的例子。

5.定语位置。

①定语挪前

例1、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例2、 陆游《昼卧》:“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②.定语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一月夜飞渡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又《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花重)

6.其他:

例1.苏轼《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情。)

例2.毛泽东《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例3.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目穷千里)

二.语序颠倒的原因

1.是声律的要求

例:晁无咎《临江仙》“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2.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例: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兼而有之

例1.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例2.杜甫“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检测练习】

1.根据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下列诗句中画线句子的语序: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②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调整为:

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调整为:

④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调整为:

⑤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调整为:

答案:①林暗风惊草。②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春风笑。④可怜门户生光彩。⑤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2.请将下列词中省略的词语用括号补出来。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昨夜雨疏风骤,(女主人)浓睡不消残酒。(早晨女主人)试问卷帘人(今天景色如何),(侍女)却道“海棠依旧”。(女主人纠正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下面这首诗中的问话全部省略了,请依据诗意补出来。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答案:从童子的第一句回答“言师采药去”,可知问的是“师在何处”;从第二句答话“只在此山中”,可知问的是“在何处采药”;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回答的是“究竟在山里何处”的问题。

4.杜甫的诗千锤百炼,是后世诗人学习的典范。请根据古诗词相关知识,把下列诗句的意思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

①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

②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③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

答案:

①星斗灿然欲动,临于万户;皓月当空,光明于九霄。

②李白的诗清新得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鲍照的诗一样。

③自己的生计全靠黄阁老来照顾,而衰老的身体则托付给丹药来治疗了。

三、名句鉴赏类

【考点分析】

诗是文学之精华,诗中名句更是精华中的精华。诗词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然而因为名句鉴赏题的开放性较强,往往没有很具体的要求,考生对这类题目往往心里没底,不知道到底该怎样答,答哪些,不该答哪些,因而常常感到困惑。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06湖南卷)

薛宝钗咏白海棠林黛玉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认真研读题干中的鉴赏示例和参考答案,结合其他省市近年来的相关考题,可以总结出,名句鉴赏题的答案通常应该包括以下5个要点:①运用的手法②抒发的感情③表达的内容④结构上的作用⑤与比较对象相比具备的优点;有时可能还要答出该句的语言特色。

【答题指津】

与炼字题相比,两者的答题基本思路是一致的。鉴赏句子离不开句中表现力强的词语,体味“炼字”之妙;另外,鉴赏名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结合全诗,把名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鉴赏;联系全篇的主旨,注意感情的抒发;有些名句,还可能传达出一种哲理,尤其是喜好议论的宋代诗人的作品。

【检测练习】

1.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以少总多,以实写虚。用一枝出墙的红杏,虚写关不住的满园春色,看到的是出墙的一枝,读者却可以想到墙内的千树万树,余味无穷。“关不住”“出墙来”用拟人手法,写活了红杏,表现了杏树勃勃生机,也可让读者想象主人公虽然隐居,但那高雅脱俗的美是掩饰不了的。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诗,请简要赏析“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答案:

①这两句极写李白怀才不遇的冤屈,表达了杜甫对友人李白身世的同情。语直而意悲,情深而气愤。

②“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极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时运不济是遭人诬陷。这两句议论中带情韵,对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长,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

③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五、六句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故用“大”;边塞荒凉,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的浓烟更醒目,一个“孤”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没有山峦林木,黄河一览无余,所以“长”;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和“直”,把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了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而“波撼”句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但是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气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三、四句写远景,用星垂原野、大地苍茫、月涌江流的雄浑壮阔的夜色美景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比照,衬托出诗人无比深重的孤寂凄苦的愁绪。前四句明写景,实抒情,在美妙壮丽的景色中暗寓着诗人难以名状的愁苦。

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

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三、四句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四、语言特色类

【考点分析】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但由于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考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因而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

【典例精析】

【典型例题】

1、谈谈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叙),“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析)。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评)。

2、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回答问题。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叙: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

析: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

评:全诗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

【答题指津】

1、熟悉常见的语言风格,学说行话(见相关知识链接)。

2、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A、诗歌语言常见风格:

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类。

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悲壮慷慨: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时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4、朴素自然:其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婉约细腻: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6、含蓄委婉: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7、清新明丽: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如大雨过后的清清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8、幽默讽刺: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9、生动形象: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10、绚丽飘逸

绚丽飘逸即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呈现出俊逸秀美的特色,具有绚丽飘逸的特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杜牧的《山行》则轻盈飘拂,也呈现出绚丽飘逸之美: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他如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不必赘言。

B、常见作家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检测练习】

1.下列诗句各体现了怎样的语言特色?请在后面的括号中注明。

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

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

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

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

⑦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

⑧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访隐者不遇》)

()

⑨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答案:

①清新自然②清新自然而又含蓄隽永③④含蓄隽永⑤⑥生动形象

⑦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隽永⑧平实质朴而又含蓄隽永。⑨平实质朴

2.下面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答案:上阕清新自然,下阕含蓄隽永

五、专项综合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它表意丰富,请分层说明。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都城南庄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据《梦溪笔谈》记载,作者曾把第三句改为“人面只今何处去”,你认为和原作相比哪个好?请简述理由?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4.下面这首诗的三、四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皆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待坐徘徊久2”之句,有老成之凤,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

其一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注:冬郎,晚唐诗人韩的小名,其父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蜀道后期张说

客心争日月,未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以秋风先到,形出己之后期,巧心俊发。”试结合三四句的语言特点,说明其好处。

6.阅读下边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w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②“枳花明驿墙”的“明”字改成“映”字,好不好,为什么?

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泊九江鲍第

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

风清人语静,一枕九江潮。

①这首诗中“看月月才满,思家家已遥”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相比,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优点?

②有人认为“一枕九江潮”中用“枕”不如用“听”更合情理,你的看法呢?请说出理由。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芬芳。

①这首诗首联的语言有何特点?

②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爱”。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9.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位白话诗人,开创了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请对下面这首诗的语言进行简要赏析。

吾富有钱时王梵志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辽宁卷)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专项综合检测练习题答案】

1.①山岩峭壁上突出的树木,枝叶婆娑,笼罩着栈道;②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形象地表达了春林长得繁盛芳茂的景象;③“笼秦栈”与“绕蜀城”恰好构成严密工整的对偶句。

2.这首诗重在表达今昔不同、物是人非的感慨,“人面不知何处去”一句,“今昔对比”的“今”不能落实,对比感不强;“不知”二字,太过冷漠,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协调,语义又太实,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只今”二字,含情无限,今昔对比更加突出和鲜明了。(答“不知”好亦可,关键在于自圆其说)

3.(1)叠字

(2)诗中通篇句首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迭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4.①比喻:将冬郎父子比喻为凤凰。

②映衬:用老凤的鸣叫衬托雏凤更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

③夸张:红艳秀美的桐花延展万里,突出美景的壮观。

多种表现方法的综合运用,寓情于景,将对冬郎父子的评赞之情寄予所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想象的图景之中。赞扬了冬郎父子的才情,表达了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赞美。

5.秋风兴,本是自然现象,诗人却赋予了秋风人的性格,似乎秋风有意与诗人作难,抢先来到了洛阳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避免了直白地抒发感情,以人格化了的秋风先至来表现自己后至之烦恼,惆怅,含蓄蕴藉,情致隽永。

6.①这两句运用意象叠加的手法,将六个物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画面,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蕴味无穷。这两句中选取了典型的景物,表现出了题目中“早行”之“早”,起到点题的作用,描绘的早起赶路的清冷图景,暗示出诗人羁旅中凄清落寞的心情。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

②不好。若用“映”字,枳花再美不过是驿墙的点缀。而“明”字,不仅是活用为动词。使表达更生动形象,也强调了枳花的明丽使驿墙增辉。原本灰暗的驿墙似乎被枳花照亮,夸张的写出了枳花的繁盛灿烂,使枳花的美丽更加形象具体,“映”字则表现不出。

7.①鲍诗中连用“月月”、“家家”两叠字,语意连贯,音节流转。绵绵乡思,以舒缓的节奏表现出来,读起来更觉感人。

李诗只强调了一次性的动作,鲍诗则重在说明“看月”之举不断重复,因而才觉得月“才满”。这样更能表现出思家之情缠绵无尽。

②“枕”好。“枕潮”用词巧妙,与当时情境自然吻合,使人仿佛感到诗人是在一只小船中,随着潮生船摇而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引人联想,令人回味无穷。“枕潮”二字,还让人觉得诗人在潮头之上,使读者联想到诗人的思家之情如潮水一般在心海里汹涌激荡。

而“听潮”就太过写实,缺少动感,没有这种效果。

8.①自然质朴,直抒胸臆。

②同意。颔、颈二联是对孟浩然的形象描写,描绘出孟浩然的高洁儒雅和潇洒自得,点出了孟浩然的“可爱”之处。尾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无限敬爱仰慕之情。全诗由“爱”字生发,由“可爱”起笔,归结到敬爱。

9.诗人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指事状物,浅切形象;语出自然,质直朴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诗人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跃然纸上,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

10.(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链接 《诗词五首》教案 篇2

通过诗词凝练语言艺术的独特的表现角度,表达丰富的诗意内涵,高度浓缩的诗情、诗境。

二、内容解读

(一)内容呈现

《渡荆门送别》:美丽的故乡满怀深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秋词》: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赤壁》:咏史以借题发挥,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非常侥幸,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则是机遇而已。

《过零丁洋》: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双关地写出了形势的险要和自身的境况,以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浣溪纱》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图,下阕抒怀,由溪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

(二)设置问题情景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浓缩的丰富内容,是真切的思想感情。你能选择一首诗或一首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交流对活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渡荆门送别》是从什么角度写景?这首送别诗是否为朋友送行?

明确:这首诗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尾联中“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到楚地。

话题二:古诗吟秋多以“悲”为基调,为何《秋词》却没有悲秋之意?

明确:自古人们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新意的春天更美好。开头就奠定了诗人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高旷豪迈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因此,无悲秋之意。

2.学生与教师对话

话题一:诗为什么以“赤壁”地名为题?诗人的用意是什么?他仅仅是说周瑜的成功吗?

明确: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为怀古咏史之作。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决定作用的重大战役。而只有三十岁的周瑜是这次战役的头号风云人物。杜牧却把周瑜的巨大胜利完全归功于偶然的东风。杜牧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他写史论,除了表现出非凡的史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感慨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还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不得一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

话题二:《过零丁洋》一诗表现诗人怎样的志向?

明确:诗人痛说了国家和个人的不幸遭遇,坚定地表示了视死如归、为国牺牲的壮志。

话题三: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浣溪纱》这首词?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写作此词,正是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词中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相互映衬,表明了一种豁达的胸怀,难能可贵。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你怎样理解“山随平野尽”中的“随”字?用这个字好在哪里?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动感,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将静止的山岭写出了动感。

话题二:为什么先从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以小见大的手法。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作用是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正因为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辨认一番,发现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话题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事?

明确:一是他在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话题四:“惶恐”“零丁”有双重含义,你能谈谈有哪两重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指形势的险恶和情况的危苦。

话题五:你能指出其中流传千古的名句吗?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①“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耐人寻味,如果真的“东风不与周郎便”,吴国就会遭遇像“二乔”一样的命运。那么,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这两句诗鼓舞过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理想、为事业而英勇献身。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古代著名的诗人、词人以他们高尚的情操,远大的抱负,忧国忧民,感悟人生而留名,请你归纳。

明确:①李白初次离别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是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恋恋深情。

②刘禹锡反对传统的悲观论调,以一只白鹤为顽强奋斗的化身,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带来生气。

③杜牧借咏叹赤壁之战的史实,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④文天祥首先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深厚的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

⑤苏轼在逆境中用豁达心境处之,感悟人生的哲理:人可以再年轻,关键在于自己,不必自卑自叹。

话题二:这五篇古诗词从不同艺术风格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请归纳。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以小见大,容量丰富,包含了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②《赤壁》风格是以小见大,想像丰富,含蓄别致。

③《秋词》通过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既因哲理取胜,又以艺术魅力感人。

④《过零丁洋》充满民族气节,慷慨悲壮,极为感人。

⑤《浣溪纱》在结构上采用过片则变的方法,上片写景,下片议论抒情,富有感染力。

(四)链接生活

链接一: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明确: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

链接二:选择一首写景的诗,根据意境画一幅山水画并配诗。

明确:①《渡荆门送别》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②《秋词》天高云淡的秋日,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天而起。

③《浣溪纱》上阕的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链接三:扮成春姑娘(春之童)、夏姑娘(夏之童)、秋姑娘(秋之童)、冬姑娘(冬之童)举行四季赛诗会。

明确:(略)

(五)阅读体验

1.你读了这五首诗词,对诗的语言有什么体会吗?

2.你能在熟读诗乃至会背诵的基础上,领略诗歌的意境吗?

3.你能否展开想像的翅膀,头脑中有诗有画吗?

4.你能理解古人的宽大胸怀吗?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三、练习处理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词。

2.课外阅读《千家诗》。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古诗词积累 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小学六年的古诗词及(重点为第十一、十二册)教学目标

1、回忆并背诵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

2、默写名句,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灵活运用,并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名句,能灵活运用并掌握答题技巧,感悟名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PPT、试题卷 课时设计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复习。同学们,六年来我们学习了不少古诗词,谁不知道几位诗人,不会吟几首古诗呢?今天我们就古诗词做个简单的汇报吧:你还记得自己背诵的第一首古诗吗?

二、以点带面,回顾部分诗词名句。

1、前几天,我看见有同学在写临别赠言,六个春秋我们一起走过,临别之际大家感慨万千。古人就“送别”这个题材也作了不少诗,老师让你们回去收集了,我们一起分享分享吧。抽生汇报。《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同学们,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古代诗坛,群星灿烂,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中不仅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切切思乡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也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还有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月,更有古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下面,我们以一个小活动来感受。活动:学生抽卡片,摸到什么,就背诵相关的诗句。背诵最熟练者,获得大奖“记忆之冠”。

3、同学们,我很高兴大家记得这么多我们古人的优秀诗篇,作为一位中华儿女,我们都有责任去传承古人留下的诗词文化,我们的教育也很注重诗词的传承,我们每一册的课本中都有好几首古诗词,在考卷上,古诗词背诵默写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大家请看,这是近几年大英县小学毕业卷上有关古诗词的考题:

(一)看例题、识题型。

大英县2013小学六年级毕业检测

语文试卷

①本是同根生,________________。④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英县2014年上期六年级学年结束考试(1)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______。

(2)我用李白《赠汪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小米和海伦之间的深厚情谊。

(3)毕业来临之际,我给学习不努力或不珍惜时间的好友劝慰式的临别赠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以往的试题,我们给大家归纳出五大题型:

1、记忆型默写。

2、理解型默写。

3、迁移型默写。

4、归类型默写。

5、比较型默写。

(二)分析题型,注意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1、记忆型默写。(续写型,要求根据上句写下句或根据下句写上句;整首诗的默写)

特点:此题难度不大,只需把诗文记熟(特别是宋词与文言文中出现的结构不对称的句子),不写错别字,不添不漏不换位就能得分。应试技巧:熟背写对,细辨差别,书写工整。学生练习:

(1)(),要留清白在人间。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4)孤村落日残霞,()。

(5)(),杨柳依依。今我来思,()。(6)洛阳亲友如相问,()。(7)(),不拘一格降人才。(8)白日放歌须纵酒,()。

2、理解型默写。(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考生根据提示进行默写)特点:有条件限制,有目的导向,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还要理解诗句含义。应试技巧:审清题意,弄清要求,正确默写。

(1)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刚刚开始开放的荷花,亭亭玉立,令人喜爱,而满塘盛开的荷花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含有这一道理的古代诗句有不少。请写出其中连贯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迁移型默写。(给考生设置一定情境,要求根据这一情境填写相应的名句)

特点:这类题型开放灵活,不仅考查大家记忆、理解能力,还测试大家的迁移、联想及应用能力,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在理解诗句含义上灵活运用。应试技巧:对诗歌整体感知,加深理解,把握含义,学以致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

(1)汶川地震让孩子们失去了学校,失去了亲人,我们鼓励灾区的小朋友学会坚强,用《竹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最好!

(2)面临升学,小华还是迷恋网络游戏,不能把心思集中到学习上,你作为同学可以用哪句诗规劝他呢?(3)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将会送他怎样的诗句?

4、归类型默写。(题目提供一个答题的方向,要求学生作答)

特点:答案没有明确的要求,是开放的,考生答出相关内容即可,要求考生调动课内外古诗词的储备来应答。

应试技巧:要想把古诗词记牢,就要在平常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归纳情感类的诗句: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归类时以一首诗中的抒情部分为主。归纳写景类的诗句: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归类时以一首诗中的写景部分为主。(1)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或“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与“鸟”有关的完整语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比较型默写(题目通常将关联的诗文比较,根据要求来作答)

特点:题干提供一首诗文的某个明确意思,要求答出另一首中与此相类似、相关联的诗句。(1)同样是写春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有异曲同工之妙。(2)离家在外的游子对着一轮明月思乡思亲,这样的诗句有:《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即将告别母校,告别亲爱的老师和同学,我们自然会想到送别诗。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离别之情。他还在送别好友汪伦时,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高适在送别董大时也写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好友的美好祝福。

(三)考试攻略

1、复习要求

(1)、背诵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重点是十一、十二册的内容。

(2)、注意三个意识:

名言佳句意识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摘录名句,并作旁批,以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背诵。

整篇(整首、整段)背诵意识

考题虽然只要求默写古诗文中的一句或几句,但真正要记准,记牢,整篇、整首背诵效果最佳,还要注意作者及其朝代。

规范的默写意识

名言佳句的填写,要求不能写错别字,在复习时,不仅要能背诵基础,还要能正确、规范地默写。

2、复习方法

名句积累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理解积累:就是通过反复诵读,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文意,将“眼看——口读——耳听——思维”这一进程同时进行,并贯穿始终。(2)归类积累: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把握其特征,理解其要义,熟读成诵。

(3)联想积累:就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法积累名句。或由某一诗句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句子,或由某个作家、作品名联想到某一名句。

(4)抄读积累:将一些重点诗文名句抄写、读背,既加深印象,又能提高积累效率。

不扣分原则:审题,按要求填写;写对相应的诗句;不丢字落句,不张冠李戴,不写错别字。

四、当堂练习:

1、完成近几年大英县小学毕业卷上有关古诗词的考题

2、火眼金睛:以下每句诗句中均有一个错别字,用横线把错字画出来,并在括号中写出正确的字。

枯藤老树昏鸭,小桥流水人家。

(鸦)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身)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是)

3、把相应的诗句填在横线上。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诉我们要趁年少时努力读书,不要白发苍苍才后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我们死读书是没有用的,要做到知行统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只要敢于探索,展现在你眼前的景色将别有洞天。(2)《竹石》、《石灰吟》的共同特点是,看起来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其中 “竹” 具有刚强勇敢特点,请默写出《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明)。

五、课堂小结。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虽经历千年仍长盛不衰。这节课,我们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六年来学的古诗词作个粗略地回顾。最后以唐朝诗人王之涣 的一首诗结束这节课,借此表达我对同学们的希望和勉励。《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布置作业:

1、诵读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

2、每人自编至少两道关于古诗词的试题。

吟唱古诗词音乐教案 篇4

单位:河南省滑县向阳小学姓名:

张 慧 敏

【课 题】《吟唱古诗词》 【教学内容】

1、歌曲《悯农》

2、器乐曲《静夜思》 【教学理念】

音乐课堂教学应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提倡学科综合,并以音乐教学为主线,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理解、感受、体验音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要求】

1、从古诗词歌曲的题材入手,采用对诗词的吟诵——欣赏——分析,探讨——歌唱——表演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语言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

2、通过诵读、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通过极富感染力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告诫,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

3、通过歌曲《悯农》、《静夜思》的学习,感受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

【重 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2、培养学生能够用色彩图形或线条记录来表现音乐的能力。【难 点】 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感受二拍子及歌唱歌曲:

⑴听音乐,可坐着听,也可围着圈做练习:与同桌的小朋友合作,随歌声前后做锄地动作模仿弯腰插秧等活动。小孩喜欢动,歌词又熟悉,很快会在听唱中学会这首歌的旋律。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⑵先曲后谱:在学生会唱歌曲的前提下,用听唱法、跟唱法唱唱名,在感情上建立唱名概念。

4、选择小乐器伴奏:把学过的乐器拿来伴奏,让学生去敲、去摸索,并选出小乐器为歌曲伴奏,如三角铁、碰铃等,可在强拍上敲一下。也可自己创造乐器,或寻找音源,鼓励创造。

5、知识连接:《悯农》

(二)首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赏析要点:

这首诗和前面一首是姐妹篇,可以对照起来读,前面一首是讲要珍惜劳动果实,这一首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普天之下,没有一块闲农田,农民终日辛勤劳动,可是劳动者不得食,常饿死。这是何原因呢?诗人在当时能如此深刻地提出这个问题,实在难能可贵。

4、有感情地演唱、律动。

同学们在吟诵古诗、配乐古诗、随乐律动、配乐画画当中对旋律越加熟悉,唱起来就琅琅上口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伴随优美的器乐曲《静夜思》的旋律以缓慢的速度有感情地唱出来,也可自由地律动。

配上乐器创设意境,分组或自由选择合作伙伴。

1、乐器伴奏吟唱组。

2、小品演出组。

分组汇报交流:提供舞台供同学们演出。教师允许学生即兴创作,提倡

古诗词复习教案(最终版) 篇5

极乐乡中心学校 王生秀 教学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背诵、默写名句,掌握答题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名句,掌握答题技巧,朗诵、解析,学会欣赏诗词的内容、特色,识记名句,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意图:

因为是复习课,首先要强调知识性,要让学生认识题型并掌握答题技巧。其次要讲究趣味性,旨在提高学生背名句的兴趣以及运用名句的能力。所以,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是本堂课设计的特点,整个这堂课的结构就分为三大块:认识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和趣味练习。教学用具:

课件、学案。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古代诗坛,群星灿烂,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词之美,在绘画、在意境、在语言、在韵律。它就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出人间最美好的生活;像秋月,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像海水,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像火焰,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也像一只嘶哑的鸟,深情的赞美这丰饶的土地;更像一个前行的人,怀揣使命走向明天。

二、预习展示

下面,我们以一个小活动来回忆回忆,背诵出所学过的古诗词中描绘“春夏秋冬”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品,以鼓励为主)

1、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钱塘湖春行》,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忆江南》,诗句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秋:《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我们的教育现在很注重诗词的传承,在我们初中的教材中每一册都有十首古诗词,在中考里,古诗词背诵默写也是一个重要考点。根据新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古诗文的学习要做到:能诵读古代诗文,准确背诵,默写一定数量的名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三、看例题、识题型。(近年中考题)

(一)2014年青海省中考题古诗文默写

请你补写出下那各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每空1分,10分)(1)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用《爱莲说》中的句子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来表现诗人对国事的忧伤,对亲人的思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木兰诗)中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你积累的古诗词表达对即将分别的同学的依恋或祝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5年青海省中考试题古诗文默写

请补写出下列各句巾的空缺部分。(任选10个填空;若全填,则按前10个空计分)

(1)春潮带雨晚来急,____________。(韦应物《滁州两涧》(2)____________?门前流水尚能两!(苏轼《浣溪沙》

(3)《武陵春》中写词人触景伤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刈麦》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论语》十则中,孔子告诫子贡及后人待人接物处世之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能慧眼识人才的人并不多。这正如韩愈《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古诗词中有不少与“黄河”有关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归纳出五大题型:

1、记忆型默写

2、理解型默写

3、迁移型默写

4、归类型默写

5、比较型默写

五、分析题型,注意复习方法和答题技巧。

1、记忆型默写。(续写型,要求根据上句写下句或根据下句写上句;整首诗的默写)

特点:此题难度不大,只需把诗文记熟(特别是宋词与文言文中出现的结构不对称的句子),不写错别字,不添不漏不换位就能得分。

应试技巧:熟背写对,细辨差别,书写工整。

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理解型默写。(提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考生根据提示进行默写)

特点:有条件限制,有目的导向,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还要理解诗句含义。

应试技巧:审清题意,弄清楚要求,正确默写。(1)《出师表》中揭示先汉兴隆原因的语句是: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认为只要对“贞良死节之臣”“亲之信之”就将带来一个好的结果,在文中表明这个重要结果的语句是: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观刈麦》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3)《陈涉世家》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迁移型默写。(给考生设置一定情境,要求根据这一情境填写相应的名句)

特点:这类题型开放灵活,不仅考查大家记忆、理解能力,还测试大家的迁移、联想及应用能力,要求大家不仅要熟背课文,在理解诗句含义上灵活运用。

应试技巧:对诗歌整体感知,加深理解,把握含义,学以致用。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

(1)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填写)

(2)如何正确对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呢?孔子曾说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同学们,不要徘徊,不要惆怅,迎着困难,勇敢向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们眼前将一片灿烂辉煌;大家时刻关注着你们,援助的手一直伸向你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心将永远连在一起(从陆游的《游山西村》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选择恰当的句子填写。)

4、归类型默写。(题目提供一个答题的方向,要求学生作答)

特点:答案没有明确的要求,是开放的,考生答出相关内容即可,要求考生调动课内外古诗词的储备来应答。

应试技巧:要想把古诗词记牢,就要在平常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

归纳情感类的诗句: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归类时以一首诗中的抒情部分为主。

归纳写景类的诗句:要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归类时以一首诗中的写景部分为主。

(1)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有“鸟”字的完整诗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绿树红花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5、比较型默写(题目通常将关联的两首诗文比较,根据要求来作答)

特点:题干提供一首诗文的某个明确意思,要求答出另一首中与此相类似、相关联的诗句

应试技巧:审清题意,明确要求,注意积累归纳,细辨差别。

(1)同样是写春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便与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毕业留言本上,我们既可以用高适《别董大》中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勉励同窗,也可以用汪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相互鼓励。

六、课堂练习:

1、千古兴亡多少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夜偏知春气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轻视“布衣之怒”,认为布衣之怒不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具体描述军营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抒发征夫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与“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义相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

8、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武陵春》中把“愁”写得更有分量,想像新奇而生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行路难》中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破阵子》中同样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古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惜时或劝学内容的名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雪的句子,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板书设计

1、记忆型默写(直接默写)

2、理解型默写 秋思》中用相关的景物却描写了边塞的悲凉,这句是

3、迁移型默写

4、归类型默写

古诗词鉴赏 篇6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这首诗语言平易,结构严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得到很高的赞誉,你是否同意这种评价?

答:

(2)这是一首写复归自然的诗,“它天成自然,毫无造作之迹,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请写出一首与它表现方法相同的唐诗。

答: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 兰

李 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林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1)这首诗起笔写孤兰的处境,虽说被野艾莠草所埋没,仍一枝独秀,临风而卓然挺立,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

(2)“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清风”借指什么?“香气”比喻什么?就行文讲,是由悲怆转入怨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3)这首诗托物言情,寄意幽深,诗之比兴寄托明显,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杏 花

庾 信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衬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1)这首五言古诗具备了律诗的雏形,体现了诗人早期诗作的绮艳风格。读后,请说说它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答:

(2)这是一首由景入情,“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好诗,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雁

杜 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他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这首咏“早雁”的诗,构思巧妙,含蓄深沉,委曲尽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雁比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请你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燕

张九龄

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1)这首诗借咏燕以寄志,抒发了诗人久居朝廷而不得志的苦闷心情,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答:

(2)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语言平直,全系白描,运用巧妙的比兴手法,寓意深沉,请写出一首与它写法相同的诗。

答:

6.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李诗中的“枉然”与“借问”二词;刘诗中的“真国色”三字,比较一下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答:

(2)刘诗在标题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答:

7.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买 兰

方 岳

几人曾识离骚面,说与兰花枉自开。

却是樵夫生鼻孔,担头担得入坤来。

题郑所南兰

倪 瓒

秋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

(注)郑所南:前三十年大都在南宋的飘摇避势中度过。后四十余年,处于元人淫威统治下,终于报国无门。

(1)两首诗中都写到“离骚”,它各自表达了哪些内容?

答:

(2)两首诗都以“兰”作比,写到人,前者流露出什么感情?后者写出了什么心理活动?

答: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临安:今浙江杭州。②汴州:今河南开封,时为北宋国都。③苏堤:今杭州西湖名堤,为苏东坡所筑。

(1)林诗中的一个“休”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吴诗中的“半出城”三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

(2)林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吴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

答:

9.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

蔡 襄

迎腊梅花无数开,旋着飞片点青苔。

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

梅花绝句(其三)

陆 游

闻道梅花 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1)蔡诗中以“青苔”衬托梅花,暗指梅花生长的环境,表达了什么意象?陆诗中首句写梅花 “ 晓风”,二句接写梅花如“堆雪”,这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

答:

(2)两首诗在表达诗的意象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答:

10.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游湖

徐 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秦诗用字精巧,尤其是三句中的“含”字,四句中的“卧”字,说说它们“巧”在何处?

答:

(2)徐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它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古诗词鉴赏(参考答案)

1.(1)“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字作“望”不可,因为无“悠然”的情味。

(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唐,王维,《鹿柴》)

2.(1)表达了诗人受压抑的现实处境。

(2)借指引荐者;比喻自己的才能抱负;感慨知音难觅的寂寞心情。

(3)“莫道春风好,春风易白头。君看花里鸟,亦有世间愁。”(明,李东阳,《白头翁画》)

3.(1)词采华丽,章法井然,对仗工整,声调悠然。

(2)“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唐,王维,《红牡丹》)

4.(1)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对人民命运的忧念与关心的感情。

(2)“新雁南来片影孤,冷云深处宿菰芦。不知湘水巴陵路,曾记渔阳上谷无?”(宋,陆游,《闻新雁有感》其二)

5.(1)此诗运用比兴手法,寓意深沉。作者是唐开元名相,此诗是自抒抱负襟怀的一首述怀明志之作,不是单纯有感于心而发于笔端的寄志。

(2)“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开花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图》)

6.(1)“枉然”与“借问”二词,一抑一扬,顺笔否定神女,赵飞燕都不能与红湖媲美,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只有此花的“真国色”,才能如此“动京城”,反过来也正反映了此花的“真国色”。

(2)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起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

7.(1)方诗是指兰花油润光泽,娟秀淡雅,姿态万千,甘厚纯正,清新温馨,颇合君子之道的形态:君子之德,大丈夫之才,世上有几人能识?倪诗是指南宋当时仁人志士销声匿迹,无所作为,任北军纵横的可悲局面。

(2)前者流露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无尽惋思;后者写出了见画上的兰而联想到茅草,再联想到南宋正气的消亡这一心理活动。

8.(1)一个“休”字,表达对南宋统治者既痛切又愤恨的感喟:“半出城”三字,既写了游春的盛况,也写出了西湖的美丽风景。

(2)林诗中采用上句写景,下句写情,语言流畅、直率,朗朗上口,为后人所喜爱;吴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用拟人化的笔调,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结尾别致,耐人寻味。

9.(1)突出地表现了梅花的孤傲高雅;既有近景,又有全景,比喻逼真。

(2)蔡诗看似闲适,实则疏宕,表现了诗人羡慕隐居生活,想逃禄归耕的忧郁心绪;陆诗写得别具一格,诗人借写梅花的高洁、傲霜,来暗喻自己一生痛苦辛酸而孤傲自洁的品质和性格。

10.(1)为全诗增添了一番色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上一篇:异步电动机的基本控制实验报告下一篇:社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