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写作教案

2024-09-23

古诗的写作教案(通用10篇)

古诗的写作教案 篇1

古诗词研究报告教案

XX年XX月XX日X班第X次课

一、课题:写古诗词研究报告

二、教学目标:学会写古诗词报告的格式、了解古诗词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何为古诗词研究报告,知道古诗词研究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2、能模仿写古诗词报告

3、古诗词报告是什么、有什么内容、该怎么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上次课的内容、抽3名学生背诵口诀、抽2名学生朗读作业文章(8分钟内完成)

2、①背一首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新课(暖场、1分钟内完成)

②问学生是否知道古诗内容和意思,反映什么主题,最喜欢其中哪一句、为什么(3’)③梳理还有哪些古诗是学生能背且熟知的(正式进入新课教学、3分钟)

3、讲解何为古诗词报告(最多3分钟)

4、古诗词报告写作步骤介绍(10~15分钟)

①古诗的作者和出处(名字、朝代、诗名)

②全是内容介绍及写作背景

③说写的这两首古诗的意思及蕴含的道理或表达的感情

④结合当下社会或自己的情况谈现实意义

5、例文讲解【考虑和步骤4交叉进行教学、考虑重点介绍两首诗(讲解+习作)】

6、复习、口诀(5分钟)

休息

7、复习、答疑

8、习作:①我最喜欢--------②这句诗教会了我----------

9、批改、讲评

五、作业

1、背口诀

2、抄好词好句各5个

3、背两首古诗(下节课请同学口头介绍)

古诗的写作教案 篇2

一、我先在两个班的“学习园地”中布置了“唐风秦韵”专刊:以借景抒情的佳作为主, 再配以图画。在课前的演讲中, 请爱好古诗词的学生介绍他们喜爱的诗人、词人, 赏析他们喜爱的作品, 并鼓励学生在介绍和赏析中使用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有的学生在演讲中使用了flash动画, 或幻灯片, 有的学生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古代诗词, 还有的学生配以优美的乐曲或以古诗词为歌词填充流行乐曲。将文字、图画、音乐巧妙融为一体, 使学生们陶醉其中。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 有关古诗词的知识点也不胜枚举。对于高一的学生而言, 若选择的知识点要求太高, 则会力不从心, 继而索然无味。因此, 选择的知识点一定要与他们的能力相吻合。

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 抒情、言志的作品居多。诗人、词人经常借助某一些客观景物 (即意象) 来抒情、言志。若能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 就能把握诗词的中心。于是, 我选择了分析古诗词意象这个知识点。

随后, 我以《春江花月夜》为课题, 设计了一堂如何赏析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的诗词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 我分别选择了一些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名作, 通过这些典例让学生慢慢学习, 抓住诗词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意象的, 这些意象有何 (性格、品质) 特点, 进而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是什么。这样一来, 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和其意境的丰富内涵。

二、在学生们初步掌握通过意象把握诗词中心的方法后, 还需要设计其他教学环节强化这种能力。

在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中要求,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为学生营造主动、自主、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的环境, 要引导学生在多渠道的学习活动中, 加强人际交流, 提高语言感受、运用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我将每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经过讨论, 选出组长, 确立要分析的意象。学生们选择的意象有:月亮、动物、花、草、竹、松、山水等。

各小组学生分工合作, 上网搜寻相关的古代诗词, 并进行筛选、整理汇总。要求选择借助意象抒情、言志的诗词, 以名作、名句为主, 每组搜寻的诗词要进行汇总, 汇总的数量不少于30首。有时一种意象, 有多种作用。在汇总诗词时, 应尽量包含体现月亮不同作用的诗句。在搜集、筛选、整体汇总的过程中, 每小组的学生都要在上网搜寻前进行分工。明确哪些同学负责搜寻、哪些同学筛选、哪些同学最后汇总。因为一部分同学在课前已经对这些意象的作用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因此这种搜寻就有的放矢。在搜寻、筛选、整理汇总的过程中, 各组学生积极性都十分高涨, 都在一堂课内完成了任务。

这种分工避免了重复劳动,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乐于动手, 勤于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学习的生活态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我将每一小组整理汇总的资料, 整合起来印发给每位同学。望着那厚厚的一叠资料, 我和学生们一样感到欣喜和骄傲。当学生们初步体验到主动学习、分工合作的甜头之后, 对下一步的教学设计的参与就更积极了。

下一步, 我让每两个小组结成一队。每个小组自主探究, 按古诗词中意象描写的相同之处, 意象性格、品格特点的相同之处、相同的作用等方面, 分别归纳诗词。同时对另一个小组的诗词也做同样的分类归纳。

每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究, 通过每组在课堂上分类归纳的交流, 通过两组之间的互问互答, 达到深化积累的目的。

从前一步的搜寻、筛选、整理汇总, 到自主探究、互问互答, 学生浸润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 吸取精华、充盈底蕴, 增加了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提高了鉴赏评价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原来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 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逐步形成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在有了一定积累之后, 如何使这种积累更好地体现, 又如何使这种积累与阅读、写作等版块相结合呢?

在写作课上, 我提供了一篇《雨的联想》的范文, 引导学生参照范文, 根据所掌握的这些积累, 寻找写作思路, 列出写作提纲。写作是要尽量运用所积累的古诗词, 并结合古诗词本身, 结合诗人、词人生平、时代背景等进行分析。在作文中, 很多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运用都很贴切, 有一部分学生能将古代诗词融入到语言中, 增添了文采。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中, 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体会到了积累所带来的充实。

摘要:在语文诗词教学中, 教师通过创设语文环境, 营造了诗情画意的氛围, 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诗词意象的分析, 使学生把握了诗词的中心, 提高了对诗词的理解力, 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基于写作的方式进行古诗教学 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 写作 想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84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记录的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中的内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朗诵和理解古诗的诗意,还要求学生能够品读欣赏古诗的言语艺术,能够进入当时作者写作的情境,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探讨基于写作方式进行古诗教学的实践。

一、在基本要素的提取中理解古诗字面意思

练习: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一篇作文,提取出古诗中作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此完成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

从“烟花三月”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初春的三月,从“故人西辞黄鹤楼”可以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黄鹤楼。这首诗所描写的事件是在唐朝玄宗时期,孟浩然到洛阳求仕未果,故决定漫游古时吴国和越国的故地,他要从武昌乘船去扬州,而李白当时正好在江夏游玩,二人在武昌相遇。这样,学生通过对作文这几大基本要素进行整理,对古诗的字面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学习好这首诗做铺垫,教学方法简单有效,事半功倍。

二、在作文中想象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拉斯金说过:“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我国的古诗言语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古诗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主要是由于古诗中含有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况且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不可能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意”。如果过于追求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章不理解,而如果一味追求精讲细究,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热情。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古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学,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美丽的江边风情:广阔的江面上,几艘小船飘来飘去,配上音乐,出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大展宏图了,恰巧时间是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我祝福好友一帆风顺。

三、在作文内容中体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做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言语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与培养目标两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勾画出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借景抒情,用绘画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大江送行图。诗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但诗中所描述的细节是李白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他一直送朋友到船上,然后在江边目送友人乘船离去。船愈行愈远,帆布的影子已经模糊不清,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去,直到船影完全看不到,消失在天空的尽头,这时李白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远方的水天交接之处流去。在文章中,作者用 “孤”“远”“尽”这三个字来寄寓自己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日才能相见?此刻好友孤零零一人,旅途不免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这种内心独白正是借景抒怀。“唯见长江天际流”,承接前句,托物寓意。一片孤帆消失了,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长江。这滔滔江水,那远去的江帆,满溢着诗人惜别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想象二人离别时会说什么,做什么事情。在课堂中进行第二次练笔,再现李白当时的情感世界。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文章写作背景前后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没有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古诗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作者写作情境中知识的传授,以现代作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写作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情境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奇异灵空的文学世界自由飞翔,同时做到读写交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写作古诗改写 篇4

【课型】写作

【年级】五级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以及迁移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和学生相互提问回答的形式进行探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诗词方面的恒久魅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再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杏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

二、分析意象

[训练目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诗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古诗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

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

[操作方法]

例一:诵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各题: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有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白、绿、红、青)

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风景秀丽、生机勃勃,恬然自适等)

[操作说明] 明了上述内容后,是我们改写古诗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古诗的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以使内容非常充实。

三、扩展再现

[训练目的] 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诗中词、句,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扩展,以准确地再现古诗的意旨。

[训练意图] 古诗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时须将这些精炼的诗句进行扩展充实,才能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

[操作方法]

例二:诵读《天净沙 秋思》按诗后要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②.扩句成段:将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

③.扩诗成篇:将上述内容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熟悉扩展再现古诗思路,形成完成印象。

四、迁移重组

[训练目的] 此环节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古诗内容进行迁移重组,从而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改写文章。

[训练意图] 所谓迁移重组,是指改写者根据自己对古诗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将诗中的有关意象进行调整、加工,构织成新的篇章。因为古诗包含的内容很多,这就要求学生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改写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古诗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取舍,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操作方法]

例三:阅读下列诗句,任选一种方法进行改写,并与同桌口头交流。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选取精华,不及其余;

②借题发挥,重新演绎;

③穿越时空,嫁接现实;

[操作说明] 让学生获得迁移重组古诗的体验,为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文章奠定基础。

五、再造创新

[训练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情节,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古诗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

[训练意图] 改写古诗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因而仅仅着眼于古诗内容的挖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

[操作方法]

例:按诗后要求,口述改写诗文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剧本、书信、MTV分镜头、童话等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造之去。

作文:

1、改写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诗、词、曲),进行改写,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改写古诗,帮助同学们更深入地领会了一些古诗的深刻含义,更增加了我们的作文能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写出一篇非常棒的作文。

八、板书设计

改 写 古 诗

分析意象

扩展再现

迁移重组

再造创新

范文:

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 朽 的 失 眠

他落榜了!1200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愧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允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噬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而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上了,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山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余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了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尔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了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三二,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人,也不免投身在**里吧!

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有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警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

既然无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28个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28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 篇5

江苏仪征周正华

古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瑰宝。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三四十首脍炙人口、引人入胜的古诗。在古诗教学中,注重读写结合,加强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且切实可行。

一、诵读古诗,提高观察能力

第七册有首苏轼的古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不就是观察吗?我们反复诵读这两句诗,它正是讲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横、侧、远、近、高、低”,观察要有顺序,这就是观察的顺序。观察时有顺序,写作才有条理。“各不同”是变幻多姿的庐山的特点吧。观察要抓住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写什么像什么,避免“千人一面”和“千篇一律”。

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观察时还要想象,想象使观察到的事物更具体丰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察还要解决观察点的问题。“身在庐山中”自然“不识庐山”,可观察就是要“识得庐山真面目”。李白那首气势磅礴的《望庐山瀑布》是“遥看”所得。我们要将“面面观”与“最佳视角观察”结合起来,做到全面细致。

二、品读古诗,加强想象能力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想象的佳句。在欣赏古诗的时候,充分理解其中的想象,将有助于想象能力的培养。

白居易的《暮江吟》也是一首充满想象的歌咏傍晚江景的古诗。看到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的江水,十分明丽,作者想象为“一道残阳铺水中”。一个“铺”字展示了作者的想象才能,残阳、半绿、半红,我们好像来到了深秋的江边。

“铺水中”、“似珍珠”、“似弓”,诗人充分运用了他丰富的表象,由江水到草木上的露珠,到空中的明月,冲破了空间的阻隔,纵横驰骋,展开想象:一弯新月像弓一样挂在天边,草上露水像珍珠似的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大自然的美景呈现在眼前,真情呼之即出: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可怜)啊!

三、赏析古诗,训练思维能力

形象性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思维的形象性是指思维通过形象表现出来。如教学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作《宿新市徐公店》,我们通过思维可以得到这样的情境:在徐公店旁有一条小路向远处延伸,路旁有一块开满黄花的菜地,为了不让牲口糟蹋,主人用竹篾筑上了一道篱笆。这时树梢的桃花、梨花已谢了,树叶却才冒出小芽。有一个五六岁的儿童在路边玩,看到一只停在小草上的黄色蝴蝶,就用手一扑,没有抓住却把它惊飞起来。小孩紧跟着追上去,可是黄色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分辨不出哪是蝴蝶了,小孩只好回头又去玩耍。我们还可以充分训练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启发学生根据诗情画意构图。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也是一首形象性很强的古诗。游园未遇主人,“小扣柴扉久不开”。如果正逢主人在家,且主人欣然应允,得以入园观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一番什么景色?请同学以《游园》为体写一篇记叙文,注意按一定的顺序写,抓住重点景物写具体。这样既巩固了写作知识,又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诗人以“一枝红杏出墙来”而领略“满园春色”,以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生花妙笔。我们能否用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这样的练习可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在写作中布局谋篇的技能。

论古诗词在写作中的运用 篇6

一、学习古诗词, 积累写作素材

叔本华说:“阅读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 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 只有经过写作才能把阅读学来的东西消融掉, 才可能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 解决学生写作当中的素材缺乏问题, 我们可以从古诗词入手, 读写结合, 积累相应的写作素材。中小学生接触的诗人主要有李白 (古诗词9 首) 、王维 (古诗4 首) 、杜甫 (古诗7 首) 、苏轼 (古诗7 首) 、白居易 (古诗5 首) 、王安石 (古诗4 首) , 以上诗人入选《中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均达四篇及以上。教师可以针对入选篇目较多的诗人进行有意识的拓展讲解, 让学生清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 加上古诗词的反复背诵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 将之作为写作素材, 一举两得。

(一) 李白的古诗词

学生可以学习他的豪迈奔放与自信洒脱, 学习李白对待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 ;学习“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的洒脱不羁, 生活中难免有挫折坎坷, 不会永久的一帆风顺, 遇到就乐观迎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只要自己拥有才华, 必定会遇到赏识自己的伯乐, 现在要做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与眼界视野, 这些诗句均可以加入到学生写困难挫折方面的作文当中, 或者直接引用, 或者通过李白的生平经历总结阐发出来。相信李白的性格品质定可以打动学生, 从他的古诗词中汲取营养, 为写作积累素材。

(二) 苏轼的古诗词

苏轼是值得学习的另一位诗人, 他一生命运坎坷, 遭遇四次被贬:第一次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达四年之久, 第二次被贬因政见不合, 被外放颖州;第三次是元佑八年 (1093 年) 新党再度执政, 他以“讥刺先朝”罪名, 贬为惠州安置;第四次没过多久再贬为儋州 ( 今海南省儋县) 别驾、昌化军安置。虽几经沉浮, 被贬之地都是极其荒凉偏僻之所, 但是他豁达乐观,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而且令人吃惊的是他的大部分成名作品居然都是在被贬的途中或者被贬之地写成的, 可见胸襟之开阔之豁达。遭遇被贬, 却没有沉浸在被贬的痛苦之中, 奋笔疾书, 潜心创作。例如《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做岭南人” (《食荔枝》) 是被贬惠州所作。学生亦可以将苏轼及其生平经历作为挫折困难方面的作文素材。

李白和苏轼这两位诗人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典型, 但是只作抛砖引玉的作用, 不应把学生局限于这两位诗人。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诗人与词人, 并做相关方面的积累, 这样学习的积极性会更大一些, 相信学生定会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益良多, 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相关素材, 并且是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活学活用, 为写作添彩。

二、背诵古诗词, 丰富语言储备

如果作文的语言文采飞扬、情趣盎然, 将会是作文的一大特色与亮点。那么如何修炼自己写作语言?如何让自己脱离“流水账”似的写作?这就要多注意平时的积累与练习。对经典语言的模仿与练习, 古诗词就是学生最好的一个参照物与模仿点, 杜甫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 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短小的诗词篇幅能够完整地表述作者的情感与叙述内容, 可见语言的精炼。所以我们可以模仿古诗词的语言, 或者引用或者化用到你的作文当中, 可以作为作文的开头、结尾, 抑或是作文的题目。

学生也可以运用“话题+ 作者+ 引用诗词+ 意境阐述”的方式进行模仿创作, 来修炼自己的语言。例如这样的句子:“选择的真谛是陶潜‘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宁静;选择的真谛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舍己为人;选择的真谛是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精忠报国[2]……”这位小作者就是巧妙的引用了诗人的诗句, 来为自己的作文增色。如果在自己的作文当中运用这样的排比句, 自然夺人眼球。当然, 这样的训练对学生的要求高了一些, 要求学生将诗句与作者对号入座。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 原来古诗词并不仅仅是用来背诵与默写的, 也可以加入平时的写作当中去。那么他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会空前高涨, 没事也会琢磨着如何运用古诗词来扮靓自己的文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3]。这不单是人生的三境界, 也是学生写作的三境界。写作是积累与练习的过程, 语言也有一个由青涩到成熟的过程, 所以我们要耐心锤炼, 没有人一提笔就语出惊人, 就算是诗人与词人也是经过反复锤炼推敲才成佳作的, 所以我们要慢慢地经历这三种境界, 享受其中, 自得其乐。

三、学习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古诗词也是讲究写作手法的, 或运用联想和想象,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或详略得当, 或侧面描写, 或虚实相结。如果将古诗词的这些写作手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将大有裨益。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陌上桑》, 不仅有正面描写罗敷的美, 还有侧面烘托。例如:“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是正面描写罗敷的穿戴。“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通过他人看见罗敷的表现来侧面烘托罗敷的美貌, 比正面描写更有深度。而且, 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读者可以把罗敷想象成任何自己喜欢的美女。所以描写某一具体人物, 学生在运用刻画人物描写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的写作手法之外, 也可以通过他人的叙述或者表现来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脍炙人口的《木兰诗》详略得当, 详写木兰为出征购买所需之物,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买”把这所有的连续性行为构成了为同一目标而服务的整体, 这种表现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 使人感到木兰的准备是忙碌的, 紧张的, 但又是井然有序的, 既无急于出征的焦急, 也无不愿出征的倦怠, 所以详写。略写战争的残酷, 全诗中真正描写战争的只有一句:“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来表现战争的残酷与漫长, 留给作者想象, 可以任意想象木兰征战沙场的形象与身姿, 从木兰的女英雄形象深入人心可以看出, 作者的详略得当很成功。那么,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的也可以这样设计:详写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事情, 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略写其他事件, 作为辅助手段, 详略得当, 凸显人物形象的独特性[4]。

在古诗词教学中, 我们也可以通过设定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与诗人穿越时空对话,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你当时就是诗人或词人, 你会怎么做?进行扩写练习, 读写结合。比如你就是当时的花木兰, 面对可汗的征兵你会选择怎么做?是挺身而出还是选择逃避?因为打仗是男人的事情, 作为女子的花木兰完全有理由逃避, 况且隐瞒自己的女子身份是欺君之罪, 揭穿了怎么办?战死沙场回不来怎么办?这些都可以学生想象和联想的切入点, 无论是哪一种选择, 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

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模拟”是作者效法他人作品, 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必要手段。学生的模仿加速了从理解向使用的过渡, 模仿使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大大缩短[5]。那么学生在写作中通过模仿古诗词的谋篇布局, 可以使自己的作文结构清晰。

“初中生在写作中往往不太注意文章的行文结构,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范文的篇章结构的特点, 对学生进行谋篇布局意识的培养[6]”。教科书中的古诗词作品不仅从内容方面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本, 形式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借鉴的言语经验, 比如叙述角度的安排、叙述材料的剪裁等, 这些匠心独运的材料安排技巧同样值得模仿学习。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此诗写的是天上的一对夫妇:牛郎与织女, 作者是以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他们的离别之苦, 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写,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作者对情节进展只字不提, 而只是展现了织女因分离相思之苦而织不成匹这一个画面。织女擅长织布却布不成匹, 充满忧思, 可谓整个故事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瞬间, 借以表达织女心不在焉, 思念之情。当初如何相遇, 后来为何分离, 将来有无团聚的结局等等, 读者可以运用想象在头脑中复原故事的前因后果。这就是通过对叙述材料的剪裁用最少的细节传递最多的信息, 用最浅的言语表达最深的感情[6]。

例如上海2008 年唯一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小作者就是以第三人称的独特视角, 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生活问题娓娓道来, 满分不仅在于文章语言朴实, 情感饱满, 关键是小作者选取第三人称进行叙述, 让人耳目一新, 使这篇作文在千万份作文中脱颖而出。

《木兰诗》之所以脍炙人口, 流传千古, 不仅在于语言朗朗上口, 有故事情节, 还在于它的布局谋篇。木兰从军的起因是可汗征兵, 但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但开头并没有直接去描写, 而是以“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惟闻女叹息”开篇, 从木兰织布叹息入手, 分析木兰叹息这一行为表现, 进而引出原因, 之后在叙述故事, 娓娓道来, 这样描写的目的在于制造悬念, 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到底什么使木兰织布叹息, 使读者好奇心倍增, 一口气读下去。这样的以制造悬念开头的方式, 在写作中值得模仿借鉴。

五、结语

倪文锦认为:“阅读经典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而诗歌正是浓缩的经典, 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人文素材、独到的写作手法、精巧的布局构思, 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示范, 所以本文旨在将古诗词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在背诵古诗词的同时, 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 为写作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费寒芳.古诗词是写作的有利资源[J].语文教学与研究 (大众版) , 2010 (9) .

[3]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5) .

[4]钱理群.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5 (4) .

[5]朱晓斌.写作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

古诗的写作教案 篇7

【关键词】高中教学;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从教材的编排上来看,粤教版高中语文在必修的第四单元中就以《诗经》和《离骚》为引子,向我们介绍了先秦、南北朝时期的几首经典的诗歌,在必修三中又利用大量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和宋词。这些古诗词或寄物抒情或感伤时政,每一篇都以饱满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言的魅力。除了必修的内容,高中语文为拓展学生视野,编者还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向学生推荐了大量的经典诗词作品。对于这样的教学编排,我们可以很直观的感受到编者对古诗词的重视,以及提高高中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古诗词教学对于当代写作的重要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既可以传播经典文化,又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而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其在完成文化传承,帮助学生做好文学储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教学对于当代写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首先,古诗词蕴含着语言之美。中国古诗词注重语言的凝练、准确,虽然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讲究“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但是其在语言锤炼上所下的功夫是真实存在的。如贾岛“推敲”的典故就可以看出古代诗人的炼字之精,这种对语言的严格要求,也使得古诗词在情感传递上和韵律表达上都呈现出一种优雅的美感。这种对作品严格要求的精神品质,对当代写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其次,古诗词充满了绘画之美。古诗词习惯寄情于景,而只有对情境进行了仔细的观察与细致的描绘,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传递情感。在诗人的作品中,每一篇作品都是一副画作,例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们可以跟随作者的描写视角看到一幅秋风萧瑟、白浪滔滔、飞鸟盘桓的精美画面。这种细节描写、情境描述手法在现代写作中是比较常见的,而学生则可以在古诗词的赏析中,领会细节描写、情境刻画的重要意义。最后,古诗词包含着情感之美。文学作品不同于说明性文章,主要是为了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在元稹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作者与白居易的真挚友情;在《孔雀东南飞》的“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中则寄托着焦刘二人坚贞的爱情等等。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鉴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也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在创作中融入真情实感。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的策略

1.从意境出发,让学生掌握写作中的修辞技巧

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特有的艺术元素。在古诗词赏析中,让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无形的意境,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与作者进行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艺术魅力的感知。高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从基础的词句以及特殊语法入手,体会古诗词的情感,探究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来。例如《蜀道难》是李白的不朽名篇,作者在文中形象地描写了“蜀道之难”的情境,而这种情境的呈现与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是密不可分的,作者在诗篇开头就用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点明主旨,然后又使用“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夸张、反衬的手法来表现蜀地因道路难行而闭塞的情况。在写作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修辞手法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目前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排比等,许多高中生的作文之所以显得苍白、呆板,就是因为没有灵活地运用修辞手法,而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具体的语言中掌握各种修辞手法,还能够从中领会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进而将其应用到写作中来,以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2.渗透经典,让学生在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中获得灵感

经典的魅力在于其不仅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还能够不断地启发我们进行创作。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章,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能够让师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出多样的情感,并获得创作的灵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风”已经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如果学生在创作时能从古诗词中获得灵感与素材,可以使作品清秀隽永,辞藻优雅。这不仅能够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可以体现古诗词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启发意义。例如某学生在抒发人生情感时写道:“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只求得春日繁花似锦,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不是也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来看,我们难道不应该像欣赏春日繁华一样,欣然去享受层林尽染落英缤纷不如秋爽的美景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诗词与当代写作的契合,因此高中生在古诗词赏析中,可以尝试从经典中寻找灵感,并用现代化的写作形式将其呈现出来,以增强写作的文学感染力。

3.鼓励创作,引导学生大胆抒发对古诗词的感受

写作不仅需要素材的积累,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只有在练习中我们才能够逐渐实现文从字顺,并在发现问题中不断改进、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行自主创作,以抒发独特的艺术情感。例如在《归园田居》的鉴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即展开想象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自选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中从本诗的意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出发,写道:从古至今,试问有几人能面对诱惑而不动心?哪个男儿不想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难道真的只有掌握权力、拥有财富的志向就是伟大的,而向往田园、归隐山林的志向就不值一提吗?对于这个问题,陶渊明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身为县令,却因为厌恶“樊笼”中尔虞我诈的生活,毅然拒绝了一个物质的世界,拒绝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世界,把立足点落在了自己内心的田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向往着自由,渴望重返大自然的怀抱,这段文字是从陶渊明归隐生活中的闲适淡泊所抒发的体会。当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古诗词中揣摩出自己的情感,并将其落到笔端,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都是以《归园田居》为起点,这不仅可以展示出学生不同的创作思路,也恰恰体现了古诗词对当代写作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进行创作思考联想,是增强其写作锻炼,拓展其创作空间的重要途径。

三、结论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符永懿.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浅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09:48-50.

[2]关颖利.浅谈古诗词对高中生语文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27-128.

古诗的老师教案 篇8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思路: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 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9.教师小结:前两句写农民春种秋收,风调雨顺,遇上好年景。后两句写所有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可农民的遭遇却是悲惨的,按理该过上好日子,却反而被饿死。这是为什么?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 罗绮者

伤心落泪 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 遍身罗绮

古诗的写作教案 篇9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将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足见它在《诗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它的评价之高。它描写了一位少年对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的思慕追求,可谓文、义、声、情俱佳,堪称男女言情的千古绝唱。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由于害怕学生早恋,既不敢提及《关雎》是一首爱情诗,又不敢触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更不敢联系学生的情感实际展开讨论。教学时,只停留在呆板的文字翻译和朗读背诵上,致使一篇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被演绎得晦涩难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一片死寂也就可想而知了。

孔子对《诗经》内容的评价是“思无邪”,对《关雎》的评价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可见,迂腐的孔夫子对男女之情比我们现代的某些教师要看得清楚明白。人教版的编排者既然将《关雎》编入初中语文第六册课本,必定有其依据。因为青春期学生的情感极易与《关雎》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产生共鸣,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所以,在教学《关雎》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这样,学生既容易掌握文本知识,又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容易产生创作冲动。

一、情歌激趣

用情歌打动学生敏感的情感神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首先,播放学生熟悉的民歌《大坂城的姑娘》。让学生在歌声中酝酿情感,为学习《关雎》作好情感铺垫。同时,让学生通过熟悉的民歌了解诗歌,拉近现代学生与古诗的距离,淡化《关雎》的历史陌生感。

然后,通过学生熟悉的民歌帮助理解诗歌。在学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兴”的表现手法时,学生对“兴”这种表现手法很陌生,我让学生体会“大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啦,西瓜大又甜啦。那里住的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中与文本相同的表现手法,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运用。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美丽的姑娘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我让学生体会阿宝演唱的山西民歌《想亲亲》中“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所描述的抒情主人公因思念心上人而浑身无力、颠三倒四的情境,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描写“思念”的高明之处。在学习《关雎》中抒情主人公满脑子都是姑娘的音容笑貌,想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迎娶新娘的情境时,我让学生体会民歌“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你的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上那马车来”中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独白,从而理解古诗中抒情主人公思念成梦的浪漫色彩。

二、互动交流

营造诗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合二为一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与自身情感世界的比照,真正理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在完成学生的情感铺垫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诗歌的理解。经过我的一番鼓励,有一个男生谈道:“上学期,我的同桌(女生)辍学了。我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她的音容笑貌,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刚才,我读到‘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时,觉得这两句就是在写我当时的心情。这两句写得太好了。”同学们听后,先是窃笑,继而是满脸绯红的暇思,最后是雷鸣般赞许的掌声。

三、激情创作

利用情感酝酿的高峰,鼓励学生抓住瞬间的灵感大胆创作诗歌。

通过情感的铺垫酝酿,此时的.学生都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而诗歌是情感表达的最好方式。灵感稍纵即逝,如果不能抓住学生情感迸发的创作最佳时机,那是最大的课堂资源浪费。我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不必拘泥于诗歌的形式,尽情倾诉心曲。这样,真正的发挥出古诗的现代功效。一位学生在他的诗歌《思念》中写道: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缓缓的流过心的沙漠。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

泛滥出一片浩瀚的湖泊。

曲曲折折肝肠寸断,

扭曲成一个个为什么。

思念是一条弯弯的小河,

渐渐远去,

渐渐干涸。

虽然学生的诗歌略显稚嫩,但想象奇特、情真意切,读来颇为感人。

在《关雎》教学中,我大胆的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身体验中学习知识,轻松的明白《关雎》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将自己的感情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正视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将情感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最佳法宝。

活学活用古诗文的微写作探索 篇10

微写作是一种形式灵活、题材多样,短小精悍、不求篇幅完整,但要求主题明确的写作训练方式。微写作可以锤炼人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其精巧构思,可见微知著地评估一个人利用微话题阐释出微言大义的才能。①为了把运用古诗文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笔者采用“微写作”这种方式,和古诗文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既激发学生兴趣,落实写作训练,又方便灵活,促进了古诗文学习。具体说来,在教学中我探索运用了如下一些方法。

一、直引名句写语段

古诗文中的一些名句,既契合了作者当时表达情感的语境需要,更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穿越时空烛照后世,具有无穷的生命力。教者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这些句子练写语段,既能加深理解强化积累,又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的意识。例如学习《琵琶行》一文,我摘出诗中下列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东船西舫悄无言”;“门前冷落鞍马稀”。要求:写一段话,内容不限,在这段话中能恰当地引用以上诗句中的一组。学生兴致盎然,写出如下语段示例:

例1 当你高官厚禄时,永远门庭若市,你难辨真伪;当你一朝败落,便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幅惨淡景象。人们为利而来,逐利而去,人情淡如水,真心何在?你看不透。世态炎凉,古今如此。

例2 春天到了,原本光秃秃的大地在春风地吹拂下冒出一点点新绿,但还是依稀可见,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一般羞怯。

这些语段中名句的使用切合不同的语境,运用记叙、议论、写景等表达方式,能看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表达的准确。直引名句是最常见最斩截的运用方式,运用恰当了,似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可以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限定模式用名句

限定一个构造段落的模式,要求学生恰当地嵌入名句并阐发观点或感想,既体现了课内知识的迁移,又训练学生构段能力。例如教学《劝学》,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请从文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名句,用“名句+阐释+事例+点评”的构段方式写一个议论性语段。学生写出的典型语段示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告诉我们坚持的重要性。七岁神童仲永,天赋出众却不坚持读书,最终“泯然众人矣”;而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经过数十年如一日不停地演算,终于摘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一代数学大师。无数的事实与道理昭示我们: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有所成就;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学生通过对名句的选用,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和对名句的活用;通过限定构段模式写作,训练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局部构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原点,扩展阅读视野,积累和选用素材,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作。实例证明,学生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展开论证之外,还能灵活运用对比论证等方法。

再如,学习宋词单元(人教版必修4),我设计如下练习:请引用(或化用)本单元或以前学过的名人名句名事,仿照下列模式写语段,每个语段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模式1:1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解说

模式2:N个名人+N个名句名事+解说

学生写出的语段示例:

夜静如水,倚着清幽的美丽,我看见千年前的你,一壶清酒泪千行,月光下的面容憔悴而又落寞。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那伊人也已走远,你留下“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痛后,毅然转身……面对娇美山河,你吟出“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可你的光芒太过刺眼,灼伤了那些躲在黑暗中的小人,在遭遇一次次的诽谤和污蔑后,你不屑一顾,千里之外,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无所畏惧,洒脱地走向远方……

这样限定构段模式的训练,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作时需要既注重内容,又讲究语言形式,增大了名句运用的难度,可以训练学生表达的硬功夫。

三、提取意象巧发挥

在叙述某一经典素材时,围绕与古诗文材料有关的典型意象,对材料进行形象化叙述,体现发散性思维。例如下列典型意象:苏武的旄节、廉颇的荆条、苏轼的蓑衣(或芒鞋、竹杖)、辛弃疾的吴钩(剑)、李清照的黄花、柳永的残月、李白的酒、杜甫的孤舟、陶渊明的菊、李商隐的锦瑟、周敦颐的莲、庄子的翅膀(鹏鸟)……

学生用意象法写出的微作文示例:

辛弃疾的剑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不知道辛弃疾是怎样面对手中的宝剑的。也许他想拔剑,但却不知道抽剑向谁。他在自己的梦里,体验着仗剑冲锋、杀敌建功的军旅生涯。但梦醒后,却只能借酒浇愁。

辛弃疾是豪迈的,但他的人生又是压抑的。他无数次登上高楼,眺望中原,看着手中的宝剑,梦想着收复失地,但手中的剑却无力出鞘。数十年的时光就这样过去,岁月未曾磨灭剑的锋芒,但剑却只能永远沉寂。

辛弃疾就像他手中的那把剑,锐利,却永远无法出鞘。

这种提取并围绕古诗文中的突出意象展开联想想像,并用形象化的语言阐发叙述的方法,可以赋予意象以丰富的人性内涵,化抽象为形象,增添表达的文学色彩,也深化了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点评人物抒己见

“新课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②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以微写作的形式让学生点评作家作品,展示学生的思考领悟能力。如学习《离骚》,让学生为屈原写一则古代诗人“颁奖词”。学生写道:

心怀国家,一腔热血,怜遭小人妒;抱石沉江,以死殉国,拥得后世敬。群神为之开路的,是你;风雷为之泣下的,是你;七国争雄,以一己之力而左右天下的,也是你。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你的精神在两千多年后依旧闪闪发光,你必将是一座永不倒塌的丰碑。

学习史传文单元(人教版必修4),让学生以“我看_____(张衡、苏武、李陵、廉颇、蔺相如)”为题,任选一位传主写一段点评。学生写出的《我看李陵》:

李陵属名将之后,如果不是他投降匈奴,也许他也会像霍去病那样建立不世之功,彪炳千秋。但他的一念之差,却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去的污点。

就如司马迁说的那样,李陵一有机会,还会重新归汉的,他的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可是汉武帝的不信任,使李陵彻底万念俱灰,汉武帝竟在一怒之下杀了李陵全家。良将家破人亡,佞臣高官厚禄,终于李陵心寒了,再也不愿归汉。

李陵并非没有像苏武那样的气节,只是他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少了苏武的一些愚忠。所以我认为李陵并不是卖主求荣,纵使他投降匈奴,罪通于天,却也情有可原。

学生在深挖《苏武传》文本及扩展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李陵的看法有理有据,不盲从不偏激,体现出一定的思考深度。对于古诗文教学而言,引导学生写点评式微作文,一是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使文化遗产在学生心灵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二是拉近古诗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借以表现学生的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之间氤氲交融产生的心灵体悟,赏古鉴今,托今于古,古为今用。③

五、借鉴写法勤迁移

古诗文的写法对今天的写作无疑具有借鉴意义。在理解鉴赏一篇课文写作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写法进行写作训练,可实现方法迁移,学以致用。例如学习古代抒情散文单元(人教版必修5),可以学习“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并序)》)等诗句寓情于景的写法练写片段;学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共色”(《滕王阁序》)等骈句华美的形式练写对偶句或改写成描写性白话文;学习塑造鲲鹏形象(《逍遥游》)的手法运用想像写语段;学习用“至性之言”、情真意切的陈情方式(《陈情表》)表达自己某种情愫。

如学生陈述自己无奈心情的语段示例:

我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飞翔在空中的感觉一定是极好的,与蓝天为伍,与白云齐肩。清风迎面吹来,瞬间神清气爽。像庄子的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俯瞰大地,看万物运转……可是我做不到,我只能眼巴巴地仰望蓝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发出一声长叹!

总之,用微写作方式活学活用古诗文,就是落实两个方面:一方面以读带写,培养学生运用古诗文写作的自觉意识,实现对文本由理解到运用的转化,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以写促读,学生在运用古诗文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经典文化思想内涵和表达技巧的领悟,促进对名句名篇的积累,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植入学生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①杜红梅:《以新兴媒介促进微写作的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年第2期第47-51页。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③陈桂贤:《古诗文教学的读写结合策略》,《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上一篇:优秀的代销合同下一篇:雷锋一直都在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