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微型课教案

2024-06-10

古诗三首微型课教案(精选10篇)

古诗三首微型课教案 篇1

21.古诗三首

1.借助注释学懂<示儿)的诗意。

2,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3.默写三首古诗。

1、感受<示儿)诗中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2.默写三首古诗。

1、复习导入新课。我们曾学过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知道了诗人是因为什么事而难以入眠。

2、揭题释题: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3.引导自学。

(1)低声自由吟诵。

(2)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诗中不懂之处。

(3)教师点拨。

元:通“原”,本来;

但:只;

定:平定、收复。

无:匆,不要;

乃:你的;翁:父亲。

(4)学生试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5)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统一祖国是诗人毕生的)心事,直到临终不忘。由此表现出他的强烈爱国热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5.背诵并默写三首诗。(完成作业奉上第3题。)

6.作业: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中(4)小题、第2题,有兴趣的学生可做第4题。

投影片 小黑板 录音机

《古诗三首》教案 篇2

1.古诗三首

课型

精读课文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

难点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2.教师评议。

3.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

4.了解诗人范成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古诗,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

(3)指导书写会写字。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3)指导朗读。

(4)教师小结。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

(3)教师引读。

(4)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了解写法。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2.简介杨万里。

3.导入课题。

4.理解课题。

5.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古诗,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学生总结诗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

3.简介作者雷震。

4.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寒漪”指什么?“浸”是什么意思?

⑨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

⑪教师小结。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 “牧童”是指什么人?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 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对比阅读《所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诗句的深层意思,体会诗句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通过阅读拓展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调动学生的情感。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 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四、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2.。

3.。

4.。

板书设计

三首古诗教案设计 篇3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⑵ 童孙未解()

子规声里()也傍桑阴()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鳜鱼肥。

()箬笠,()蓑衣,()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21 古诗三首-教学教案 篇4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4古诗三首教案 篇5

课题:《 古诗三首》

课时 2

备课人:张卫东 审核人:钟素银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背会默。2.学习鉴赏诗中名句。

3.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难点:名句赏析。教学时数:2课时

日期

一、学习《饮酒·结庐在人境》

1.导入并简介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2.读诗,整体感知: 3.字词解读

①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尔:这样。④心远地自偏:心远离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⑤日夕:傍晚。⑥悠然:闲舒的样子。⑦相与:相伴。⑧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么表达。辨,辨识。4.理解诗意。5.诗句赏析

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理由。

二、学习《行路难》

1.导入并简介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是继屈原以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2.背景简介

天宝元年(742),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3.读诗,整体感知: 4.字词解读: ①《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开头。今存最早的《行路难》是鲍照的十八首。前人认为李白的《行路难》“似全学鲍照”。第一首乃取意于鲍照《行路难》“对案不能食”一首。②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形容酒价昂贵。珍羞:珍贵的菜肴。③ 羞,同“馐”,食物。④ 直:通“值”,价值。⑤ 闲来垂钓:传说吕尚(姜太公)末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⑥长风破浪: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济,渡过。5.理解诗意。

6.赏析诗句,体会诗人感情:

①前四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其对表达诗人的内心情感有何作用。

②最后两句诗,诗人的感情陡起,请说说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如何理解这种感情?

7.体会其艺术手法。

三、学习《游山西村》

1.作者简介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2.整体感知 3.字词解释

①腊酒:腊月酿制的酒。②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猪,诗中代指猪肉。③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鲜艳明丽。⑤箫鼓:吹箫打鼓。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丰收。⑦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⑧若许:如果这样。⑨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⑩无时:随时。叩门:敲门。4.理解诗意。5.名句赏析

【原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古诗三首》的语文教案 篇6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认识4个生字。

能力:背诵三首古诗。

情感: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诗境。

重点: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法:读中领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挂图、课件、资料。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读熟诗句:

1.读准字音。

2.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3.让学生体会怎样才是读诗,为下一步诵诗奠定基础。

三、读懂诗意:

1.让学生自己对照时候的注释,想一想每句诗的大概意思,在想想哪些词语的意思还不理解。

2.小组学习,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3.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予以点拨后,要求学生把各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体会诗境: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2.在读的基础上,绽开丰富的想象,并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语言描绘出来。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朗读抒情:

1.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用自己的朗读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

2.配乐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获得审美感受。

3.在朗读中自然成熟。

三、欣赏解读:

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从诗的感情、意境、语言等方面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诵读。

五、积累内化:

1.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背诵三首古诗。

2.阅读其他描绘植物的古诗。

板书:

《早梅》

………白玉条

似玉

………傍西桥

不知……花先发

如雪

古诗三首语文教案 篇7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并会背诵。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闹钟、挂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小闹钟,让学生观察秒针转一圈的轨迹。

二、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

2、小组互动: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读诗,注意诗句的停顿和节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致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播知道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对古诗更有兴趣,加深记忆。

4、朗诵。

5、集体交流读书心得。

6、背诵三首古诗。

四、检查识字

学生开火车识字。]

五、总结

读了三首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今后打算怎样做?

板书设计:长歌行

劝学

6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背诵诗句。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新授:

(一)、学习《望天门山》

1、学习诗的前两句:

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 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

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

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

(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

当时正值初冬,北风呼啸,李白身上加了棉衣又上了船,顺江东下,到了长江中游楚国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

1、质疑问难

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 理解难词含义:

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

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 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

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

三、练习: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首句写()景,第二句写()景,尾句写()兼()的奇观。2.这首诗中的动词有哪些?3.“开”、“回”字在诗中的解释.课堂小结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杜牧只是其中的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课后习题

《古诗三首》习题——第一课时

一、基础题

注音

石径斜()()霜叶()塞下()千嶂()

燕然未勒()()羌管()不寐()独倚()

二、综合题

记诵《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么?(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天门中断楚江开”的“开”字看似平淡,其实很妙,请赏析“开”字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山行》的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天之美描写得胜过春天。在你的生活体验中,是否也感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谈谈你的感受吧!(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jìng;xiá;shuāng;sài;zhàng;yān;lâ;qiāng;mâi;yǐ。

二、综合题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

3.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

三、提高题

(一)1.这一“开”字,描写一泻千里的长江,势如破竹,撞开“天门”,表现出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观。

2.望天门山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如秋风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洁清静、秋菊之傲霜怒放、秋叶之翩然从容等等皆可。重在个性感受。

板书 望天门山山行

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 篇9

二、规范书写汉字。

jìngtíngtánmiàndîngtíng

十、课内阅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句子。

2、关于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的是()()山()()

qīngluïyáowàngbáiyín

()()()

三、辩字组词。

壮()仿()峰()峦()状()访()锋()恋()

四、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孤云独去闲.()A悠闲,自在;B文雅,雅静;C熟悉。

2、相看两不厌.()A饱;B满足;C讨厌,厌恶。

3、湖光秋月两相和.()A和谐;B温和,暖和;C连词,与,和。

4、风景旧曾谙.

()A熟悉;B昏暗不明;C深黑色。

五、根据句意写出诗句。

1、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2、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是白银盘里盛着一枚青螺。

六、扩写句子。

1、小鸟飞上了天空。

2、我们唱歌。

七、修改病句。

1、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

2、海底不仅有鱼类,但是有贝类。

八、用动物名称将古诗词补充完整。

1、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2、儿童急走追(),飞入菜花无处寻。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先知。

九、按原文填空。

1、“众鸟高飞尽,”这首诗我题目是《》作者是代诗人。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代诗人。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A、日出 / 江花 / 红胜火。B、日出 / 江花 / 红胜 / 火。C、日出 / 江花红 / 胜火。

3、这首词中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江南美景的句子是哪一句?

4、词中与“风景旧曾谙”相照应的句子是

5、这首词的作者是,词牌名是

6、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之情。

十一、课外阅读。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窗台,小扣柴扉....

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应怜:小扣:柴扉: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是

4、这首诗作者通过“一枝红杏出墙来”来赞美,同时表达了作者对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案精选 篇10

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

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

减jiǎn(减少)

二、会写字及组词

融(融化)(融合)(融通)

燕(燕子)(乳燕)(燕窝)

鸳(鸳鸯)(海鸳)(鸳凤)

鸯(鸳鸯)(鸯锦)(鸯龟)

惠(恩惠)(实惠)(优惠)

崇(崇尚)(崇高)(崇拜)

芦(芦苇)(芦柑)(芦荟)

芽(发芽)(豆芽)(麦芽)

梅(梅花)(杨梅)(腊梅)

溪(小溪)(溪水)(溪谷)

泛(广泛)(泛滥)(泛应)

减(减少)(加减)(减肥)

三、易错的字

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

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

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

得dé(得到)děi(我得)

地dì(地球)de(高兴地)

五、形近字

牙(牙齿)

六、近义词

融—溶暖—热满—遍

欲—想尽—完添—增

七、反义词

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

短—长晴—阴减—加晚—早

八、考点提示

1.背诵《古诗三首》《燕子》(第1-3自然段)《荷花》(第2-4自然段)《忆江南》

2.默写《绝句》

上一篇:家庭教育销讲稿下一篇:程度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