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2024-06-24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精选9篇)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1

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练习用“读―议―背―画―演”的方法学习古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媒体:

小黑板、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

2、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1、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2、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3、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作业

1、抄写本课所学的生字,并家听。

2、背诵《古诗两首》并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3、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2

一、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修订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的原因,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通常比较短,学习兴趣也比较不稳定,特别是在语言精湛细腻、意境丰富深邃的古诗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因此,在小学低年段的古诗教学更应该把激发学生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

1.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整个班级中营造古诗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早读时我带着学生们大声地朗诵古诗。午读时间是专属于孩子和古诗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我给孩子们播放古诗的动画朗读,孩子们不但听到了古诗,还看到了古诗,不但激发了他们理解古诗的积极性,而且为以后古诗的理解奠定了基础。每天放学排好队,孩子们大声地朗诵古诗,整齐地放学。这一切的一切都为孩子们营造了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使孩子们主动地想了解古诗,学习古诗。

2. 课程整合,改变学生学习古诗方法。

音乐课上,老师教孩子们唱《登鹳雀楼》、《春晓》。美术课上老师指导孩子们画《村居》、《春晓》,体育课上老师组织孩子们有节奏地跳起古诗皮筋舞。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古诗也能用歌声唱出来,用自己手中的画笔表现出来,还能用肢体语言展示出来。低年级孩子就喜欢新奇的东西,这样一来他们不再单一地一遍一遍地枯燥背诵,自然也就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低年级孩子刚刚步入小学,进入学习的起始阶段,我们作为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就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古诗的熏陶下更加健康地成长。

二、以读为本

小学的阅读教学比较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通过“读”来获得感悟,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来熏陶情感。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中,单靠老师一句一句地串讲,根本行不通;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借助反复诵读来更好地识字,更好地学词,更好地析句,更好地理解内容。

1. 多样诵读,读出韵味。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也同此理。让学生反复吟诵,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主动学习。所以,在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都让学生主动去学。在初读古诗时,我要求学生一定要对照每个字的拼音,读准每一个字,读好每一个词,读顺每一句诗句。自读后进行检查,通过个别读,不仅检查字、词、句,还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语气和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节奏,并让其他同学讲评,指出、纠正读错、读破的字词。之后,我在黑板上标画出古诗每个句子诵读停顿的节奏符号。如《画》一文:“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一来,学生就更直观了。之后,通过老师带读,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让学生反复读,来巩固教学效果。在指导学生的诵读实践中,我体会最深刻的一点是:诵读古诗不但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学生爱上了古诗文,中华文化宝库中这一枝奇葩自然会散发出芬芳而持久的清香。

2. 逐句理解,读懂诗意。

通过“读”来增加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这是“以读为本”的第二个层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互帮互助让每一个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料,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结合古诗、插图及自己的日常生活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象?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这样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及小组讨论交流,找出小组成员学习上共同的难点,之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用画面内容和亲身体验帮助其读懂诗文。如《村居》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就比较容易懂得后两句诗的意思了。

3. 细品诗句,有感诵读。

在读懂诗意之后,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每一句诗句以及诗句蕴含的内在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古诗的词句,展开想象,充分结合日常生活中已有的情感体验用心去读。如《村居》一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回忆或想象一下自己放风筝的快乐情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的“醉”字,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和在这种美丽景色中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之后,可通过带读、试读、男女生诵读比赛等方式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从而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识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从一年级开始就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指导识字和写字是重中之重。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书写生字也同样重要。尽管学生在读诗文的过程中,对生字的认识已有一种轮廓印象,但要继续对生字的音、形、义做分析,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因此,在古诗教学中,针对有关汉字笔画、笔顺的基础知识和书写汉字的方法的指导,也是一个教学重点。

1. 巧用方法记字型:

象形法,采用简笔画、图片、动作等帮助记忆。如“火”字,可画出一堆木柴和火苗来帮助记忆;游戏法,即利用生动的游戏帮助学生记忆。

2. 反复书写记生字。

让学生用田字格书写,并注意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具体位置和运笔方法,反复书写。书写时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书写后,当堂相互评价,纠正错误。这样把写字过程穿插中古诗教学中,有动有静。

总之,每一样教学都要符合其特点,低年级古诗教学也一样,要符合学生年龄小及其学习心理相对较弱的特点,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精神,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更加注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勇敢地说,善于乐于去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更加主动,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

摘要:古诗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文学艺术宝藏中的一颗独特的耀眼的明珠,它浓缩了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成果,滋养着无数中华儿女,它以其精湛而细腻的语言,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思维风格,成为了中华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低年级能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的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抓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古诗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乐趣,更加主动,真正学到读书的方法,真正提高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谢斯燕.低年级古诗教学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0,(34).

[2]史延峰.如何进行低年级古诗教学[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5).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三步曲 篇3

古詩文是一座蕴藏丰富民族文化的宝藏,千淘万漉,吹尽狂沙,它是古人遗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它硬度高,经得起推敲和品味;它密度大,包含了丰富而巨大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它成色好,细节之间透着人世的沧桑、岁月的轮回,散发着历史的馨香,闪耀着生命的光彩。它是历史,记录了民族心理成熟的生命轨迹,它是地理,九州方圆,天文运行,无所不包;它更是文学、美学、民俗学乃至大百科全书,它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桥梁,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经典。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对古诗文的特点及其教学意义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以更崇高的责任感,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取得丰硕的成绩。在中小学进行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其意义首先在于传承民族文化。对此,我们教师就该怀有恭敬的态度,在古诗文的教学上,没有理由不去审慎细思,全力品味。在几年来的古诗文教学中,我总结出"古诗文教学三步曲",取得明显效果。

一、深挖掘

面对这个宝藏,我们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深挖掘。再好的的东西不呈现出来,光靠学生的领悟是不现实的。"挖掘"就是需要充分地备课,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书读百遍"的过程。在此,教师首先要扔掉在许多老师看来是"赖以生存"的教参和现成的教案,让自己的思维处在绝对的自由和放松的境地,要让自己思接千载,天马行空,让联想、想象游刃有余、触类旁通。要从文章的表与里、显与隐、知识与人文方面,要做细致入微的思考和界定。作者的把握,时代背景的联系,同类文章的比较诠注,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文化民俗,要用心灵细致耐心地去"浸泡",使古诗文放大膨胀,立体丰富。

二、细提练

挖出来的东西有"美玉"也有"石头",有"金子"也有"沙子",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之,明辨之",分出哪些是适合全面地呈现给学生的,哪些是需要丢弃不用的,哪些是要细致入微,极尽深刻探讨的,哪些是要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的。当然,这个提练过程也是个"个性过程",去留处理不仅要取决于学生的学段特点、知识水平、教学环境需要,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风格特点、教师的专业素质特点和特长。总之,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尽量地提高课堂素材的"含金量",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者,这个提练的过程中还要照顾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切不可偏激一处,旱涝不均,既要照顾整体,又要照顾局部,既要体现全面性,又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教学设计就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思路了。

三、再体验

教学实践是达成教学目标、促成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现、个性体验和学习中的生活共鸣,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熏陶,明白了什么道理,做到好学、乐学,用心体验文本和作品,把学习当作一次心灵的旅行或者精神的一次放飞。

要达到这个教学目标,在教学古诗文时,要注意,鉴于学生的精力和老师授课时间的有限,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以多种形式达成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树立"与古文对话"的学习观念,把文章看成古人对自己的诉说和自己对古人的倾听,让学生首先学会静静地倾听古人的心声,在这种观念引导下的诵读过程就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会更加有利于让学生深入情境,用心体验。唤醒学生内心蛰伏的诗性和对生活体验的兴奋点,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使古诗文距离我们不再遥远。

完成以上三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更加广阔和生动的语文学习情境,创设一个鲜活的语文学习氛围,从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这应该是我们古诗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篇4

本课收集了《四时田园杂兴》《小儿垂钓》两首田园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小儿垂钓》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

题目“小儿垂钓”,即小孩钓鱼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于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草映身。”蓬头稚子,即头发散乱没有梳理的小孩儿。垂纶,这里指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侧坐,身体歪斜着坐,带有随意坐下来的意思。莓苔,长在僻静阴湿地方的植物,这里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映,遮蔽。这两句是说,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儿在河边学钓鱼,侧身坐在草丛中,绿草遮蔽着他的身体。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路人,过路的人。借问,访问,就是向别人询问打听的意思,这里指问路。遥,远处。招手,这里是摆手的意思。怕得,害怕。鱼惊,鱼受惊,指把鱼吓跑。应,回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过路的人要来问路时,小孩儿老远就摆手示意,不让对方走近,也不应声。他怕发出声响,把鱼吓跑不来上钩。

这首诗的前两句着重描述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的神态、表现。诗人抓住了小孩初学钓鱼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一个天真烂漫小孩儿的形象,使人感到逼真、亲切。

二、教学建议

1、古诗的教学,也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学生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利用字典、联系诗句,理解字词,并想想每首诗说的是什么。检查预习时,要启发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预习的,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理解词句,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后者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除了注意指导学生理解诗的词句,还要引导学生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领会感情。

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不一定能想象行很好,教师可用以下方法启发诱导:

①、可借助书上的插图或幻灯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后再想象,也可以边观察边想象。

②、教师可根据诗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帮助学生把诗句会成具体的形象。

③、教师可提示一些问题,使学生知道应从哪些方面去想象。如《小儿垂钓》,可以提出:那个钓鱼的小孩什么样?是坐在什么地方钓鱼的?怎么少的?当有人来问路时,他有什么表现?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如果把这些内容画成画,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学生的头脑中能浮现出画面,就程度不同地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境界,领会到诗的情感。这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想象能力、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教学古诗,要指导学生朗读,读熟,直到背诵下来。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学习开始时,要求学生能读准、读通,懂得诗的大致意思;进而把读和解问析旬结合起来,要求读懂诗句的意思;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体会诗的意境、情感;最后,要在读中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

4、建议本课教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近景

窗含西岭千秋雪,舒畅愉快

门泊东吴万里船。远景

六、课后反思

《古诗两首》一课,这篇课文我班学生已经自学了。自学方式是建立上学期习作八《古诗研究报告》以及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的学习基础上的,因为这几篇课文,都是名人名句佚事,名人名篇趣事等。教学中先组织学生收集两首古诗资料,了解古诗意思、写作背景等,然后指导学生模仿第三组课文《李广射虎》、《少年王勃》的写作方式,在两首古诗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一首写成《古诗故事》。然后通过开展古诗故事朗读会,学生在朗读自己作品中,加深体会。在聆听他人作品时,理解诗意,产生共鸣。更加激发学生古诗学习情趣。

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也学得轻松,学有所获。我们教师再不用为教学课时不够而快马加鞭了,又能腾出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综合实践语文活动中,不断积累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语文第28课古诗两首教案 篇5

林惠芳 黄小梅 李秀荣 林静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同桌互读互查。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四、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3.进行比赛。

五、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六、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七、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八、板书设计

乞巧——天上:牛郎织女渡河桥 ——表达美好愿望

——人间:望秋月、穿红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4.有感情朗读诗。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五、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七、作业布置 1.完成优化设计 2.背诵并默写

八、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6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 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枫桥夜泊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学生自读古诗。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师:月落,夜半,城外。(生跟读,声音短促)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生:乌啼。板书:乌啼。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新课 标第一 网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师:会飞到家乡!生:故乡。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学生背诵。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新课标 第一 网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学生深情背诵。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色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一背。

《山居秋暝》(节选)描绘了雨后初晴、秋高气爽的山中美景,《枫桥夜泊》写出了秋天的萧条景象,表达作者旅途漂泊的孤寂感,引导学生背诵积累。

相关资料:

1.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字怎么理解?学生很容易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白云深处有人家”,因为以前学生学过“云深不知处”的诗句,可能受影响。有一些唐诗版本,就是写的“白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课后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情感目标:体会这首诗的意思,领会诗中所描写的情境及诗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并能背诵。

2.培养自己对古诗的兴趣,并能在课后去搜集更多自己喜欢的古诗。教学重点:

这首古诗的教学重在美读。通过诵读,领悟意境,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了解唐诗,作者张继及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师:反映诗中意境的图画或教学挂图,古代弹拨乐曲的磁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放古乐磁带,带学生入情入境。

2.教师语言导入,板书课文题目,指名读题、解题,介绍作者。

张继,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是描写旅途感受和自然风光,写得自然朴素,情味深远。《枫桥夜泊》是诗人夜泊枫桥,见景色思己落第,心情抑郁,有感而发所写。由于《枫桥夜泊》这首绝句,枫桥和寒山寺成了人们向往的名胜之地。

二、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这首古诗。

2.学生自由读诗,将不懂的字、词勾出。

3.同桌互相帮助,解决不懂的字词。

4.质疑答疑。

5.同桌互相讲一讲诗句的意思。

6.师根据挂图相机纠正、指导。

今译:月亮慢慢落下去,乌鸦啼声阵阵,秋霜仿佛铺天盖地。伴着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灯,漂泊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读课文,深入领会。

1.自由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勾画出来。

2.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在这些词语下面作上记号。

3.这时诗人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诗中的哪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4.理解“愁”,诗人究竟“愁”什么?为什么而“愁”?(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补充)

5.看到的、听到的和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边读边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6.说诗意境,加深领会诗表达的感情。

师小结:这不仅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连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富有层次感。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鲜明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像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7.根据对诗歌的领会,再诵读。

8.评议、指导。(用低沉、压抑、缓慢的语气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要突出“霜”“愁”“到”等词语。

9.放音乐磁带,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体味意境,自己诵读。

10.请生配乐诵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头脑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11.再次配乐自由诵读,最好入情入境达到陶醉的境地。

12.根据板书背诵;抽生表演背诵;齐背。

四、扩展。

你喜欢这首诗吗?可以用图画来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你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它写成一首白话诗,配乐朗诵,或几人合作集体表演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看、听)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三年级语文古诗教案 篇9

枫桥夜泊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重点

难点

.理解这几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望 洞 庭

[①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遥望”一词好在哪里?]

[③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湖水和君山?]

[①从“遍绕”“日渐斜”看出了什么?]

[②诗人为什么偏爱菊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

[①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诗人通过这些景物,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②“夜半钟声”突出了什么?]

.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洞庭湖的图片、古筝乐曲。

一 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洞庭湖的美景吧。

老师配景朗诵:在美丽的湘北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分外耀眼,那就是烟波浩渺、雄浑壮阔的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 初读全诗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3.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4.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哪些词,说一说。

三 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地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请同学们找自己要好的伙伴,一起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的意思,想一想诗里所描绘的景物是怎样吸引刘禹锡的。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两相和。

①“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②抬起头,我们又看到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

③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是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①为什么是水平如镜的湖面?

②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诗人被这撩人的月光,被这迷蒙的洞庭湖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好,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指什么?

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四 感悟诗境,展开想象

.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学生吟诵。

2.请学生想象:在一个秋天的夜晚,我们跟着刘禹锡一起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朦胧中的君山就像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诗人不禁吟诵出这首诗。

五 拓展延伸

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望见的洞庭湖是那么的宁静、那么的柔美,白天的洞庭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来欣赏。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六 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去那里观光旅游的人很多。将来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去看一看洞庭湖,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1.课后的练习中,凡遇到“平静的湖面像什么”这类问题,学生千篇一律都答“镜子”。这说明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待改进。问题在于没有向学生强调古今词义的变迁。想想看,现在的玻璃镜既光且亮,用它来比喻“平而不滑、明而不亮”的水面,还是合适的吗?

2.《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的。诗人的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湖光和月色浑然一体,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默写《菊花》《枫桥夜泊》这两首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与古诗相配的图片。

一 导入

.复习《望洞庭》,指名背诵。

2.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菊花》和《枫桥夜泊》。《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他在一次欣赏菊花的过程中,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和诗人一起去欣赏秋日的菊花。

二 学生自学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菊 舍 遍 渐 偏

书写指导。

①遍:注意“扁”里面是一横,不是两横。②渐:注意中间是个“车”,“横”变成“提”。

指名读全诗,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 理解古诗的意思

.自读古诗,集体交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地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偏西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2.提问题,悟情境。

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

①秋天的菊花开得怎么样?

②谁一遍又一遍地观赏菊花?

③菊花开过后,这里是什么样的?

思考这些问题,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4.咏诗句,直到读出赞美的语气。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四 请学生试背这首诗

五 学习第三首古诗《枫桥夜泊》

.初读古诗,读准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霜 愁 眠 苏 寺

请学生自学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你是怎么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的?

小结:看注释、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3.书写指导。

愁:注意上边的“火”的笔顺:。眠:左边是目字旁,不是日字旁。

寺:注意“土”字的第二横应该是最长的。

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理解诗题:枫桥在哪里?“泊”的是哪只船呢?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字点明了什么?

老师范读,学生听,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学习前两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你还看到了什么?

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到什么程度?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③朗读这两句。

学习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这静静的夜晚,诗人还看见了什么?

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朗读这两句。

朗读全诗。

六 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让我们跟随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2.交流: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看着这一切是什么心情?

3.再次吟诵全诗。

1.在教学《枫桥夜泊》时,教师可以不按照教案上的设计走,而是读完诗后,就让学生去猜张继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教师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接着引导:“其实,作者的心情就藏在这首诗中,会品味的学生一定能找到。”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很快便能找到“愁”字。这时,教师提问:“他为什么而愁?”激发学生再去读诗,理解诗。仅仅通过一个“愁”字便把整首诗串联了起来。这就是一个问题的整合,既避免了一个个繁琐的问题,又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效率,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学完诗后,马上便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寂寞,对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这还是很不简单的。

2.在进一步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时,教师应紧紧抓住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教师要找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紧扣诗眼,抓住“从哪儿看出诗人张继很愁”“诗人张继愁的又是什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

.比一比,再组词。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偏: 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

和,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4.从《枫桥夜泊》一诗的哪些景物中,你能感觉到诗人的忧愁?

5.《菊花》一诗中有两个“绕”字,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第一个“绕”字是说开得正旺的菊花一簇簇、一丛丛,遍布屋舍四周;第二个“绕”字是说诗人沿着竹篱,忘情地欣赏这些秋菊,不觉日已西斜。第一个“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到陶渊明家之感;第二个“绕”字则写诗人赏菊兴致之浓,不是观赏一阵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西。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政治上主张革新,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学习民歌写成的诗《竹枝词》等具有健康开朗的情调。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梦得文集》。

元稹,字微之。生于唐大历十四年,卒于大和五年。元和四年为监察御史。因触犯宦官权贵,次年贬江陵府士曹参军。长庆元年迁中书舍人,充翰林院承旨。次年,居相位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均不详。唐代诗人。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天宝十二载登进士。做过盐铁判官、检校祠部员外郎等官。诗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

2.古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

上一篇:者兔中心学校安全工作计划2012-201下一篇:从孙子兵法与解读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