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2024-09-0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精选6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篇1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23、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3课时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乡村四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古诗。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审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哪首是词?词牌名你还知道什么?

2.自由读诗,不同三首诗词为什么可以放在一起让我们学习诵读?发现越多越好。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绩麻的读音,箬笠。说说发现:

时间上,都是三四月。地点上,都是江南农村。事情上,农民之事。风景:江南农村风光。3.进入第一首诗。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出示插图,观察感受。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字灵舒,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2.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指导学生看图,发现了什么奇怪的事情吗?家家户户门前没有人,人都去哪儿了?所以翁卷是怎么写的? 2.品读第二句:

读懂了什么?农民的勤劳。从哪个词品读出来的?“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诗人的心情是怎么的: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赞美。3.品读第一句:农民们是在怎么的环境中勤劳工作的? 品读雨如烟:你觉得雨如什么?对比中感受江南美景。

写景与第二句写人有没有关系?更加衬托农民的勤劳,更加写出诗人喜爱农村生活农村风光的感情。

3.配上《村居》调吟唱古诗。

四、背诵,积累语言

五、作业:抄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我们已经学习了《乡村四月》,总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字词,串诗意,悟诗情,读成诵。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田园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3、帮助学生解题,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

(2)介绍作者:播放 “范成大的简介”资料。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淳熙十年(58岁)因病辞官后10年隐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二、看图说话,初步感知。1.看图

谁在干什么?

2.朗读诗歌,寻找对应的诗句。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 纺线织布 童孙----------学种瓜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串讲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各当家是什么意思?他们是如何当家的?小孩懂得当家吗?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七、知识的延伸

1、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夏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卖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晴蜓蛱蝶飞。

2.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简析】这是一幅非常朴实的田园风景画。诚挚亲切的友情,典型农家生活场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于一炉,可以看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和谐。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蝶恋花 范成大

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防夷犹湾百转。磺塘塔近俄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秀麦连冈桑叶践。看看尝面收新茧。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村夜

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霜草苍苍虫切切,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所以有一句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前两首田园古诗),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2.解题: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又称“渔父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3.《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

3.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朗读)

4.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写了哪些色彩?

三、细读《渔歌子》理解诗意

1、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5、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了解词人的生平。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哥: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哥:狂风浪起且须还。弟:斜风细雨不须归。哥:且须还哪!弟:不须归呀!

哥:弟弟啊,为何不归?

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哥: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五、默写一次。

六、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课件出示)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篇2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传授、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在本课中我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爱、味。

【预设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的大意。

2、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学流程】

一、课题的导入

五一长假即将来临,你想外出旅游吗?老师带你去一个地方(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你们觉得这里怎样?(美)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但乡村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跟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并朗读课题

解题: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初夏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过渡)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请这位同学浪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是否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他读得真„„„.)(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读一遍)

3、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过渡)听,你们读得多好啊,在读的过程中,有不理解的字句吧,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回答。(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现在我们全班一起交流,我读懂的句子是,我不理解的是)

3、全班交流:

我们自己读懂的句子是我还没有理解的地方(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人)

(瞧,我们的孩子多能干啊,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首诗的大意呢?)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全诗的大意。

(我们的同学语言组织能力真不错,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诵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5、全班根据对诗大意的理解,齐诵古诗并想象画面。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过渡)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出示句子:我准备用(色)画,因为)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随机板书:清新明丽

2、(过渡)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过渡)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

(过渡)乡村的四月是繁忙、紧张的,但是繁忙、紧张的背后隐藏着农家人民的幸福与喜悦;其实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他照样写着农家人的幸福,请看李万年先生的这幅作品,他真实的反映农家的生活恬静幽雅、祥和的一面,你能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一段话吗?如果你是一个敢于挑战的孩子,还可以一两句诗,和翁卷老先生比一比。(出示画面)

1、学生独立写,教师巡视并指导。

2、作品展示与交流。

七、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板书设计:

景美清新明丽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篇3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3.有感情诵读。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2.有感情诵读。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a、指名读。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一句的含义。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一课时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了解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独坐敬亭山》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教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2.读、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众鸟————高飞尽

人 孤 寂

以“动”衬“静”坐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山 为 伴

山人相伴

只有————敬亭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篇5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自学本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用具:有古诗的资料

录像

时安排:二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王昌龄

2、熟读古诗《出塞》,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说说边塞诗的特点,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一)讲解诗题,简介作者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二)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三)知作者,解诗题

作者资料: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汇报诗意,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教师导言: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三、细品诗文,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四、总结全文,内反馈,背诵古诗。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时

一、出示预习题纲,自主学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林升、陆游

2、熟读古诗《题临安邸》《示儿》,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

3、通过想像,能体会诗歌的意境

二、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说说诗的大意。

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2.学习《题临安邸》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③朗读古诗

四、体会情感,内反馈

.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并会默写古诗

五、板书设计

示儿

题林安邸

忧国

忧民

北宋 遗民

南宋 权贵

死不瞑目 盼统一

醉生梦死 丢江山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3、古诗词三首(部分参考同事) 篇6

1.知识目标:正确读记“舱面,半明半昧,霎时,摇摇欲坠”等词语,感受繁星的灿烂和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2.方法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展开想象,想象三个不同场景下的繁星画面。学习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

3.情感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不同的繁星场景下繁星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巴金的文学常识,了解巴金的代表作品。

2.重点学习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来写景状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巴金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仰望星空,依然可以望见那颗星,依然感受到那颗星在照亮文坛,他就是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巨匠巴金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精美散文《繁星》,走进巴金的文学世界,感受其文学的魅力。

1.走进作者(作者生平及代表作介绍)

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2003年被授为“人民作家”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2、背景介绍

1927年1月15日,巴金爷爷乘坐法国邮船“昂热”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为了学习经济学,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爷爷撰写了38则《海行杂记》。《繁星》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27年1月。

二、学习课文

1.学习重要词语:舱面,霎眼,半明半昧,摇摇欲坠等词语,并正确读记。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三种不同繁星场景下的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3.讲解课文

细细品读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感受,体验作者三次不同的情感,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并探究每次看繁星的情感.

三、重点探究

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开篇点题,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为下文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铺垫。

2.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本段末句“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那个巨人”指的是什么?“跑”字在句中有何作用?

(“那个巨人”指的是“巨人星座”“跑”字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本句话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表达作者心中涌动的喜悦之情。

3.结合作者三次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分析其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为什么会有不同?

(依恋——伙伴——知心:情感表达方面有所不同是因为作者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4.读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思考“哪些内容写的是实景?哪些内容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请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回答。

实景:深蓝色的天空里悬挂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想象和联想:船在动,星也在动;我好像看见

我仿佛看见……我仿佛听见…

他用手指着:……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

四、美点赏析

本文善用修辞,语言优美,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赏析:

例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摇摇欲坠的无数星星”比作“无数萤火虫”,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

2.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对我说话”。

本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五、总结提升

1.内容小结:《繁星》是描写星空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作者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写法借鉴:善用修辞来表达情意,善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写景状物。

六、再读散文,体会散会优美的句子和作者对繁星的喜爱之情。

课后小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1、给下列加粗的词语注音。

半明半昧( ) 霎( )时 模( )糊

2、“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________,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________。

4、第二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________和________。

5、第三段文字按照“________”思路渐次展开的。

6、课文第三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文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于环境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市,已经很难看到满天的繁星了。请你写一份倡议书,呼吁人们保护环境,让天空恢复蔚蓝,让星空重现灿烂。(至少200字)

上一篇:市场渠道调研方案下一篇:电工实训报告——星-三角启动及顺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