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景

2024-09-07

移步换景(共5篇)

移步换景 篇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明激烈碰撞、“西学东渐”已成为主流之时,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新式美术学校纷纷兴起,并引入西洋绘画教学理念,强调“写生”。在这样的潮流中,涌现出大批走向生活、走向自然的艺术家,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中国画教学。在这样的中西结合背景下的教学体系中产生了一些在山水画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师级人物,也显露出很多弊端。因为中国传统山水画有其稳定而自新的教学体系和语言建构方式,并不是简单地对景写生就可以“革命”的。笔者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基于中国传统审美精神背景下特有的“写生”方式,对现有的写生教学模式进行反思与批判。

山水写生与创作作为中国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国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写生和创作来检验学生对山水临摹课程的掌握情况,在写生中运用所学和进行初步的山水创作实践。对学生来说,山水写生与创作是由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的写生和创作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以后的体验生活和毕业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中国山水画教学现状及问题

从山水写生与创作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都是将临摹与写生割裂,再将创作与写生分开。这样使课程相对孤立,并不能有效利用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胡光宗,2000),不利于学生的基础培养和创作能力的提高,这是亟待改革和解决的问题。

业界对现在中国画写生教学的评价,多以正面提倡并尝试具体实践方式的研究为主,而对这种中西文化冲撞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方式的反思和批判性深入研究则不足。搜索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学术水平的“万方数据库”,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写生的文章仅区区十来篇,且不是人云亦云就是将理论束之高阁,缺乏对教学的实际指导意义。艺术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的简单翻版。中国历代优秀的艺术家,代代传续着基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特殊观察方式和体验方式。从“移步换景”到“胸中山水”的转换,是“目识心记”的结果,是“游”的体验,是“可望”、“可游”、“可居”的步步升华,是所见所思的理想化结果,并不是简单地描绘某处的风景。这和西洋绘画严格忠实于眼前所见的对景写生方式有所区别。所以有学者在感叹,中国写生的艺术家越来越多,但是绘画的内涵却越来越空洞。基于此,笔者将一反常见,通过比较分析,重新认识传统山水画的特殊观察方式,并以此为契机,提炼出经过长期实践教学而获得的新的教学方式———从“移步换景”到“胸中山水”的转换。

2. 整改方向和措施

在多年的中国画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山水写生与创作教学中,应从中国画艺术的基本规律出发,按照“学习积累、实践印证、创作表达”的原则和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做一些调整,侧重技法的扎实程度、认识的深入程度,作品的艺术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循环式创新教学,下面就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进行论述。

从教学内容上看,首先,注重加深学生对临摹所获得的技法的理解,知道在写生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加以运用;其次,在从写生到创作的转换上,强化对写生对象的感受,真正理解“移步换景”,提炼有效的形式,加强创作思维和情感的表达。重点强调树立山水写生的整体观(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2001),并让学生将写生所获的素材进行整理,形成“胸中山水”;要求学生对优秀的传统经典绘画中形式语言进行分析理解,以便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应力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按照临摹分析—写生实践—创作实践的程序渐进安排教学任务;第二,通过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的户外写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准备到实践地做好全面的铺垫工作,强化管理,保证学生户外写生的安全;第三,教学以学生实践为主,让学生观察、发现、创新实践,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撰写创作心得;第四,将学生的优秀写生与创作作业进行展览,并争取发表和出版作品集。

3. 结语

乐山师范学院地处我国西南的秀美山水中,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大佛—峨眉山”双遗产背景下,我校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紧迫性和地域优势。传统的将临摹与写生割裂、再将创作与写生分开的教学方式是华而不实、舍本逐末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移步换景”到“胸中山水”的转换,并改革和结合其他教学法的有效成分,那么我校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的效果将会得到显著增强。

摘要:从“移步换景”到“胸中山水”的转换, 是“目识心记”的结果, 是“游”的体验, 是“可望”、“可游”、“可居”的步步升华。作者通过比较分析, 重新认识传统山水画的特殊观察方式, 亦是结合长期实践教学而获得的新的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方式。

关键词:移步换景,胸中山水,中国山水画写生教学

参考文献

[1]薄松年, 陈少丰, 张同霞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

[2]胡光宗.中国山水画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

[3]黄宾虹著.宾虹画语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8.

移步换景 篇2

象鼻山地处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海拔220米,高出江面55米,长108米,宽100米,山体面积1。3公顷,由3。6亿年前海底沉积的纯石灰岩组成,原名漓山,又名宜山、仪山、沉水山,因形状酷似一头巨象,被称为“象鼻山”。

从远处看,一座巨大的山峰犹如一只憨态可掬的大象站立在水中央,它将长长的鼻子伸进清澈见底的漓江水中,细细的品着、尽情地喝着,好像在说:“好甜好甜的水啊!”。

象鼻山山脚下的“水月洞”,是由象身与象鼻自然形成的圆洞。半圆形的山洞倒映在碧绿如翠的水面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好似一轮圆月。坐在竹筏之上,缓缓穿过水月洞,清风袭来,伴着鸟鸣声,看青山松翠,碧水蓝天,如同画中人。

沿着水月洞拾阶而上,山腰间有个20多米长的洞,形状、位置恰如其分的成为了大象的眼睛,所以这就是“象眼岩”。

象鼻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五颜六色的花草,“普贤塔”就耸立在其中。穿绿衣、戴花环、托宝瓶,给这个巨大的家伙增添了几分顽皮和可爱,更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移步换景 篇3

园区属喀斯特地貌区,包括低山、中山山地和山间盆地,空山坝为公园内最大的山间盆地,面积约1300公顷。最高点红寺岭海拔2117米,最低点狮象把水口海拔560米。其独特的地质结构与丰富的森林资源相融,形成了神奇的空山天盆——逶迤屏列的凤凰岭、挂宝岭、鹰爪岭和137个空山峰丛及天元峰、天宇峰、天蝉峰、天香峰等天盆奇峰;构成了类型多样的岩溶异洞和灰岩奇石,如天星洞、穿山洞、红军洞、凤凰洞、天然碑林、万佛朝天、石林迷宫、挂宝岩奇石、鹰咀岩;组成了群峰奇山,如七星峰、一灶三锅、宕水峡谷、漏斗落水洞。

有来自大巴山黄龙洞的大通江,源于凤凰岭凤凰洞的凤凰溪,潜于空山坝地下的杨家河,溶洞水形成的瀑布,喀斯特池塘大龙池,增添了公园风景的灵气和活力。

园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14种,如鹅掌杉、红豆树、巴山水青冈、青檀等;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2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云豹、金钱豹、金雕、林麝等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猕猴等21种。

同时,独特的气候环境使林区季象鲜明,8月葵花似锦,一片花的海洋;10月秋叶彩林,层林尽染。公园独特的地势地貌、气候、植被、水热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天象景观。卢家垭观壮丽朝霞日出,挂宝岭赏瑰丽夕阳,空山坝看神奇日华,鹰爪岭看浩瀚的云海,黑森林赏飘渺流岚,山盆飞驾美丽彩虹,冬季异态冰雪,冰枝摇曵。

景区还融入了红军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如空山战役遗址、“空山战役遗址”纪念碑、李先念骨灰撒放区、“将军树”纪念碑,以及庙会、观音会、民间艺术等。

TIPS

门票:15元/人

地址:空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通江县北部,米仓山东南麓,距县城95公里,与诺水河国家风景名胜区相邻,跟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相连。

移步换景 篇4

写景游记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有特定的形式,而且蕴涵着特定的教学精神。以课文《颐和园》为例,笔者会强调:同学们,今天我们去北京著名的颐和园走一走。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它以前可是皇帝休息游玩的地方。颐和园是有它的含义的。“颐和”的意思是慈禧太后希望在颐和园颐养天年,作为统治者,她希望天下和平。

可见,游记教学中的“移步换景”的把握和运用,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艺术感染力,再现游记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方法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是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近年来,不少学者在新课程教育实验回顾中重点强调: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平台,新课程改革应当把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认知导向”提升到“成长导向”的高度,让课堂接地气并焕发出成长的活力[1]。教育专家殷切期望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互动和成长性学习,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水平。新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创新互动教学方式,重视学以致用的实际效果,才能促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健康成长。

一、游览性把握和运用

在游览性教学设计过程中,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情节,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然后让学生依据视觉形象,伴随着画面与老师一起进入阅读。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加持久、稳定。

传统的死记硬背改用画面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让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学习到新知识。通过自由阅读的方式,达到训练学生的朗读节奏感和协调性,从而更好地体验语文的魅力。

在《颐和园》课文教学时,让同学们先看屏幕要求,再读课文。

首先,自由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读准带拼音的生字词,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并找出课文中提到的景点,用符号标出来。

其次,检查生字的掌握。如老师说:“看,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先读一读,会了请举手!”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再次,要求拼音齐读一遍以下词语:横槛,耸立,葱郁,掩映,画舫,远眺,建筑,琉璃瓦,隐隐约约,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还要重点介绍以下内容:横的镶嵌的长方形栏板就是横槛。画舫跟一般的船不一样,它装饰得特别华美,以前只有帝王贵族才能享受的,现在我们到颐和园去也可以乘坐了。琉璃瓦是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颜色鲜艳、发光。一般用于宫殿、庙宇的建筑。

最后,掌握字词,说出景点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同时,要求理解十七孔桥架在昆明湖上,小岛在昆明湖的中心,以及是围绕着昆明湖杨柳依依的堤岸。

二、图文性把握和运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与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不拘泥于课本教材的限制,联系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模拟,把学生带入与教授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师生情景交融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育师生感情,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教师要珍爱学生感情,奉献爱心,以“爱生乐教”为己任。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一种期待、一种力量,从而转换成学习的动力。

只有师生经常共同研讨,教学相长,才有可能产生情感交流和沟通共鸣,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的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

要以情动人,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自己要有真情实意,只有感情真挚,待人热情,才能获得情感的共鸣。当然,还要以理服人,只有互相理解,尊重真理,才能得到学生由衷的信赖和配合。

为此,教师既要阐明闲庭漫步在这幽幽长廊,日光照在红的栏杆、绿的柱子上,长廊内掠过斑驳的日影,一番别样情致涌上心头。又要真情流露地赞叹:看,这是气派雄伟的佛香阁,还有金碧辉煌的排云殿。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建筑的宏伟和精湛的技术。而夕阳倒影中的万寿山流溢这一分光影中的恬静。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万寿山上远眺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蓝白相映,水天相接,红的墙,绿的瓦,恰似一幅江南水墨温婉呈现。更要点题,从万寿山下来,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时写诗赞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三、过渡句把握和运用

有位教育家曾说:有意想象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连接动词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比如,老师提出“颐和园这么美,这么大,那作者是如何游览的呢?”学生齐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老师提出:“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哪些词将我们从大门带到了长廊?”学生回答,“进了、绕过、来到”这三个动词。老师提出:“它连接了各个点,让我们清晰了作者游览的线路。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吗?请快速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来。”同学们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亭下来,就是昆明湖。”

在培养有意想象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教学过程中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之,使受教育者共燃圣明之火。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充满亲和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要经常夸奖和鼓励。例如,“你能读!”“真不错,齐读好棒啊!”“某某同学的进步多快啊!”等对学生称赞的话语。此外,老师仅仅靠语言的传递还是不够的,还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默读课文,与学生共同分享欢乐,分解困难,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过渡句的重要。

四、连接词把握和运用

过渡句都在段落的句首。很容易发现过渡句可以承接上个景点又引出下一个景点。

《颐和园》介绍了写游记的好方法,景和景的转换可以用上连接句子的动词、过渡句。当老师将这些动词隐去,他会提示:“谁来看着黑板说一说?”“或者你可以完全看黑板随着作者的路线走一走颐和园。”“同学你看,这么快你们就会用上连接动词、过渡句将一个景点过渡到另个景点。这种边走边游的写作手法就叫移步换景。”

对连接词,教师要顺势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缩小理解差距,学以致用,全文从头至尾,作曲家巧妙地用连接词安排了系列画龙点睛的场景描写,使游历推进既有曲径通幽之妙,又充满抑扬顿挫之韵味。作者对颐和园的刻画既不乏民俗语言,又突出场景表现,使移步换景更加生动流畅,游记内容也更加真实感人。加上淡妆浓抹的美文依托,更加突出了主题思想,大大增强了游记的艺术表现力,充分传达了语文的思想性。

五、体验性把握和运用

体验艺术,具有动作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体验情感融入,会给游记课增添新的活力。比如,置身此景,若是坐在幽幽长廊内,倚着栏杆,迎面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让同学们练读“神清气爽、神志清爽、心情舒畅”,读出神清气爽的感觉。

显而易见,诗化的语言风格特性在游记《颐和园》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文章巧妙运用了长短句等文学性较强的描绘,通过直观化的手段以移步换景的方式传达给读者,达到与读者的心灵沟通的效果。

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颐和园》对语言艺术要求非常讲究,湖光山色的风景如画采用了艺术化的语言来处理。艺术化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游山玩水主题的发挥和表现,同时优美文字的表达也赋予了睹物思人的灵感和充裕的发挥空间。文章中语言形象波澜壮阔,润物细无声地刻画了作者的内心活动,渲染了环境气氛,凸显了主题的健康性。

教师可以说,从你的朗读我能感受到昆明湖上的微风。更可以表扬,你的朗读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还可以强调,颐和园的长廊不仅以它的长和五彩的美名扬四海,而且周围的花、湖边吹来的微风也为长廊增色不少。由此,把握和运用好移步换景的精髓,即作者很有条理地描述了长廊:先从整体上介绍长廊的长,再描写长廊内的彩画,接着写长廊外的景致(周围的花木和远处吹来的风)。老师要举一反三地提出,学习者在写景的文章时要学习该作者的写作手法,不仅整篇游记要有顺序,描写一个景物或一个景点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不拘泥于课本教材的限制,联系生活场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和模拟,把学生带入与教授内容相应的氛围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师生情景交融顺利完成教学活动。

多媒体时代,语文教学只有引进时代的活水才能永远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学,不断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习得写景技术,而且能使师生关系和谐统一,从而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的结合,更好地丰富教育理论的外延,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培育时代新人。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育教改方兴未艾。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教学的观念、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应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语文写景游记教学中合理利用移步换景是深化学生对写景的体验和欣赏游记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游记教学,移步换景,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移步换景的作文 篇5

到了武夷山的天游峰脚下,我抬头一望,一块巨石一样的山峰霸气的矗立。隐隐约约能够望见半山腰上还有几座亭子,红漆的栏杆,绿漆的柱子,加上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屋顶,美丽极了。

沿着陡峭的石壁住上爬,很快就到仙女湖。仙女湖旁有三块巨石,一只展翅高飞的老鹰,一只呆若鸡的大象和一只抬头挺胸的乌龟。关于它们有一个趣味的传说:玉帝的女儿七仙女下凡来到武夷山的天游峰,看见那里的湖水十分清澈,就忍不住下去洗了澡。这几只动物正好走过,就偷看了一眼,玉帝发现后勃然大怒,于是把它们点化为石。

登上天游峰,坐在亭子里往下望,九曲溪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移步换景】推荐阅读:

用移步换景写周记06-09

移步生莲花散文05-12

上一篇:服务协调性下一篇:生命的记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