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症

2024-11-14

猪高热症(共10篇)

猪高热症 篇1

近年来, 我国许多地区猪场爆发以高烧持续不退、呼吸急促、全身发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猪病疫情, 该病发病率在50%以上, 死亡率10%~30%。造成猪群生长缓慢或停滞, 治疗成本增加, 因此许多专家将该病定名“猪无名高热病”。

1 临床症状

育肥病猪以高烧、厌食、嗜睡、呕吐、部分拉稀、便秘、流鼻涕、咳嗽、眼分泌物增多、腹式呼吸、全身皮肤发红等为主要症状;仔猪在哺乳期间发病率不高, 可能是初乳为仔猪提供母源抗体有关, 也可能是疾病处在潜伏期内。发病猪咳嗽、肺炎、发烧, 有很多死亡仔猪因母猪泌乳不足而饿死、病死。

母猪发病时体温升高, 肺炎、便秘严重, 可导致流产, 有的流产率达90%, 尤其是重胎期, 未流产母猪所产仔猪成活率很低。大群表现为厌食、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 包括咳嗽、肺炎、体温升高, 并迅速扩散。仔猪断乳后, 母猪发情期延后、难产率增高、分娩过程时间延长, 产木乃伊、死胎数量增多。产后母猪缺乳、体温升高, 诱发其他疾病, 如血液原虫病、链球菌病。公猪极少发病, 个别发病后康复也快。

2 剖检变化

2.1 肺脏

呈橡皮状肺, 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 间质明显增宽。肺部呈现斑驳状到褐色病变;大多数都是混合感染性肺炎, 有化脓灶, 部分猪肺出血, 呈出血性肺炎, 胸膜与肺脏发生粘连、心冠脂肪发生胶样萎缩;也有的肺脏萎缩, 内有胶冻样物, 肺组织均呈肉样变、严重丧失气体交换能力。气管、支气管内有多量的泡沫状粘液或淡黄色脓性粘液。

2.2 淋巴结

广泛肿大, 尤其是腹股沟浅淋巴结显著肿胀, 切面湿润外翻。内脏淋巴结包括支气管淋巴和膈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也明显肿胀, 有的是呈土黄色, 有的呈暗红色。

2.3 肝脏、脾脏

脾脏肿大颜色变黑, 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 颜色变淡, 有的肝则呈黄土色, 质脆, 有的病猪脾脏肿大, 质脆。

2.4 心、肾

个别猪肾、膀胱、喉头、心冠状沟脂肪及心内外膜等有出血点;部分病死猪肾肿大, 颜色变深, 呈褐色或土黄色, 质地较脆, 有瘀血现象。

2.5 胸、腹腔

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 胸腔及腹腔有纤维蛋白的渗出, 个别猪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

3 病因分析

此次猪无名高热病经专家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血清学、ELISA、PCR等检查, 发现本病多为猪瘟 (HC) 、蓝耳病 (PRRSV) 、圆环病毒 (PCV-Ⅱ) 、猪流感病毒 (SIV) 、伪狂犬 (PRV) 等一种或多种病毒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APP) 、副嗜血杆菌 (HP) 、2型链球菌 (SS-II) 多种细菌或弓形体、附红细胞体等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4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疗, 有些专家把此病当作单纯的病毒感染进行治疗均告失败。发病后如果采取“保守”疗法 (补充电解质或免疫多维、中草药、能量、降低密度、加强通风、降温、消毒) 可使死亡率降低至30%以下。

4.1 对症治疗

猪发病后当务之急是退热, 促食, 改善机体循环, 缓解酸中毒。

4.1.1 解热镇痛

如体温升高到40.5℃以上, 要考虑降温, 可肌肉注射解热药物, 如安痛定、安乃近等。

4.1.2 抑菌消炎

采用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要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抗菌药物, 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抗病毒药物最好要中西结合, 如:金刚烷胺、利巴韦林、金银花、板兰根、黄芪多糖等提取液注射液。日粮中要加入健胃药物和碳酸氢钠以便缓解酸中毒。

4.2 免疫疗法

根据体重一次性肌注抗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后, 肌注白细胞干扰素。

5 预防措施

5.1 尽量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做好疫苗接种、控制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和药物保健预防。

5.2坚持自繁自养原则, 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

5.3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夏天加大猪舍通风量, 可采取用凉水喷雾等降温措施。气温较高时用冷水冲洗猪体或加装喷雾装置, 每天喷洒4~6次。

5.4降低饲养密度, 生长猪每头应有0.8 m2以上的生活空间, 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左右,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措施可有效地控制猪无名高热病和呼吸道疾病。

5.5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 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次数, 在每批猪出栏后猪舍须经严格冲洗消毒, 空置几天后再转入新的猪群。

5.6猪舍及环境定期消毒, 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 用过氧乙酸、季铵盐、戊二醛、苛性钠等不同的消毒药, 对环境、圈舍、设备、机体以及空气等消毒, 每周消毒3~4次, 每次的消毒方式不同, 要交替进行。在发病10 d内应提高消毒液的浓度, 对疫区及周围外部环境每天进行4~6次严格消毒, 猪场生活管理区每日消毒1次。

5.7发病猪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疫苗和免疫程序, 做好猪瘟、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 (蓝耳病) 、伪狂犬病、萎缩性鼻炎等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尽量排除导致猪发生呼吸道疾病的病毒性原因 (猪圆环病毒除外) 。

6 药物预防方法

6.1 生长育成期

在12~13周龄和17~18周龄使用有效药品进行预防, 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250 g, 也可在饮水中添加可溶性抗生素。连用1周, 停药1周后, 再用药1周。在炎热高温的天气或猪群转栏、注射疫苗时, 应在饮水中添加多维电解质等抗应激药物。

6.2 哺乳母猪

可在母猪分娩前后各1周的母猪料中添加抗菌素, 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洛美沙星1 kg进行预防;或用80%支原净125 g/t+金霉素300 g/t+阿莫西林150 g/t添加, 减少母猪排出病菌污染分娩舍, 切断疾病从母猪到仔猪的水平传播。

6.3 断奶仔猪

断奶前1周至断奶后4周的仔猪料中添加抗菌素, 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氟甲砜霉素+强力霉素200 g/t;或用80%支原净125 g/t+金霉素300 g/t+阿莫西林200 g/t, 切断仔猪与仔猪间疾病的水平传播。

6.4 定期驱虫

蛔虫、鞭虫等体内寄生虫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使猪群抵抗力下降, 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丝虫都会加重呼吸道病的病症, 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意义, 应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 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明显的驱虫剂进行驱虫。

7 发病猪群防控方法

7.1 根据猪的体温发热高低 (高于或等于39.5℃以上) 、精神、健康状况和食欲情况来分群隔离。

7.2 要养成定时对猪舍、饲具进行消毒, 使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消毒药物和不同的消毒方式而交替消毒的习惯, 以避免微生物发生耐药性或抗药性。如用1%的甲醛或0.1%过氧乙酸溶液或用白灰消毒。

7.3 改变饲料配方, 使其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降低, 增加麸皮用量, 多加喂青绿多汁饲料。

7.4 对没有发病的猪群要提前注射各种疫苗。增强并稳固猪只的免疫系统, 以增强猪只机体的抵抗力。如由病猪群分出的健康猪群要及时注射精制浓缩抗多种病的免疫球蛋白 (IgG) , 每天1次, 该制剂可以阻断中和或消除无名高热病原, 并可控制传染病病原在健康猪群中蔓延, 第3天视其健康情况, 可以考虑注射4头份的猪瘟单苗, 选购猪瘟疫苗应选2~4个厂家的产品混用。接种时提倡用一次性注射器, 严禁几十头猪共用或串用大瓶稀释液。

7.5 对已发病的猪只应隔离饲养, 精心护理, 并使用黄芪多糖和长效磺胺类针剂进行注射治疗, 每天2次, 连用3~5d, 同时在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治疗。如果病猪混合感染猪瘟等病毒性疾病, 则治疗效果不佳。对病情特别严重和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猪, 应及时、果断淘汰, 防止疫病传播。

猪高热病的防治 篇2

关键词:猪;高热病;特点;症状;检查;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57-1

1 猪高热病的特点

高热病是猪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发病特点是:高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治疗率。其特点决定了此种病症危害广、危害大。而且高热病呈现区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病在高温、高湿季节,病程一般在5~15天,死亡率极高。根据各地区的管理水平不等,死亡率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死亡率在35%~85%之间,所造成的母猪流产率为60%~80%,母猪的死亡率为20%上下。高热病发病规律是从中猪开始发病,之后大猪、种猪,再到断奶小猪,产房内的小猪是极少发病的。

2 高热病发病症状

一般而言,猪发病时期持续高温,体温可达到41℃~42℃,个别可达到43℃,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在发病初期皮肤发红,耳朵、腹下、四肢末端皮肤会出现蓝色或者紫色斑块,呈败血症变化。呼吸道也会出现不同症状,有些猪出现腹式呼吸,气喘,而且伴有流鼻涕现象,打喷嚏咳嗽。眼睛也会出现明显的不同,眼睛肿胀,有泪斑,流泪且有分泌物。一部分猪粪便干燥,呈块状或液体状,尿量较少且呈黄色,浑浊不清澈,黄色加深,病猪死亡过程加快。对于病情较长的猪全身皮肤发生改变,呈现出苍白色或者黄色,体毛粗乱,个别猪四肢瘫痪,不久死亡。母猪怀孕后期发病会导致流产、死胎、弱胎现象。

3 猪高温病防治措施

猪高温病流行广泛,所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是这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疗的一种病情。下面针对猪高温病简要阐述一下综合防治措施。

3.1 卫生、消毒和检查工作

保持良好的圈舍环境,是猪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环境卫生的好坏与高热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长期的饲养人员要有自己的服装,而且要专人专穿。对猪舍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其他外来人员最好不要入内,如有需要首先要对外来人员进行手脚消毒,之后换上饲养服。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可以减少环境中细菌、支原体以及微生物的存在数量,减轻外界对猪群的病毒压力。猪舍内的工具使用一次要清理一次,保证工具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定期进行更换。猪舍每天早晚进行清洁,每周用清水彻底清理一次,猪舍内或者周围不能长期放置杂物。每天要对猪舍进行巡检并且要做好记录,对于具有异样或者存在疫情的猪多检查2~3次,做好详细病情记录。在仔猪入舍或者肥猪出场的同时要做好检查防疫以及消毒工作,并且要做好隔离工作,确保仔猪或者肥猪无疫情。发现可疑病状的情况下不要私自进行喂药,要及时询问技术人员,做出准确诊断。如发现疫情,且有死亡现象,猪舍要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消毒,并且要在6个月以上才可再次使用,以免残留病毒。

3.2 疏于管理与医治不当

猪舍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因为猪的行情走势来左右管理,管理由始至终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除上述卫生、消毒、检查管理之外还包括饲养密度、营养配比保证猪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猪舍存在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在夏、秋季节要合理分配猪舍猪的密度,以免猪密度过大导致温度上升,进而发病。管理上要讲求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可过于随意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管理,要有规划性。在正确的管理下才能及时发现猪病,增加治愈率,减少财产损失;疏于管理另一表现是不能对症下药。对猪病疫情资料掌握不足,乱用药,导致猪病疫情严重。据部分资料显示,95%以上未使用敏感药,药物中毒时有所见,抗病毒药、磺胺类药中毒,乱用退热药等。

3.3 药物安全使用

对于猪病要对症下药,不可盲目使用。正确使用药物可以切实控制支原体等细菌病的发生和蔓延。下面介绍一下不同年龄段的猪不同药物调控。一是哺乳母猪。从产前7天开始应用到产后14天;二是断奶仔猪。从断奶前6天左右开始到断奶后15天左右;三是生长育肥期。每次在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四是30~40日龄。支原净100ppm+强力霉毒250ppm;五是驱虫。蛔虫和鞭虫等寄生性虫类能够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猪免疫力下降,应该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3.4 爆发高热病的控制措施

当猪场爆发高热病时,控制的重点是呼吸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以及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要给患病的猪增加营养,增强其抵抗力。对于其他猪群要按时接种疫苗。接种时要加以区分,对于患有高热病的猪或者有可能感染的猪群切勿接种任何疫苗,接种会增加或者加快其死亡率。对于健康猪群先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A型或者A+B型巴氏杆菌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

4 结语

对于猪高热病的防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还要从预防着手,从日常卫生做起,加强对猪舍的管理。

猪高热症的综合防治 篇3

1 发病情况

2008年5月瑞昌市黄金乡界首村专业户陈某饲养的85头猪发病, 起初有2头猪高烧, 户主用抗生素和退热药治疗, 高烧减退, 但停针后病情反弹, 在同一猪舍的其他猪也陆续发病。病猪出现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皮肤发红, 有些猪皮肤苍白、磨牙、咳嗽、气喘并出现陆续死亡现象。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 喜卧, 扎堆, 体温高达40.5℃~42℃, 食欲下降或无食欲, 病初皮肤发红, 小便呈黄色或酱色, 磨牙、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鼻液混浊、结眼屎, 后期耳部、腹部、四肢末端呈紫色, 步态摇晃, 皮毛粗乱, 个别猪毛孔出现铁锈色血点, 关节肿大, 跛行, 怀孕母猪有流产死胎现象, 临死前出现划水样的神经症状。

3 病理剖析

病猪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脏肿大、质脆, 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白色坏死组织;心包积液, 肺部出现水肿, 间质增宽, 肺尖叶肉变, 气管内充满泡沫;胃底黏膜出血、溃疡;脾脏肿大、质地变脆, 脾边缘出现梗塞;肠壁变薄, 局部肠段有出血点;肾脏肿大, 呈黄褐色, 表面有针尖大小出血点;膀胱有出血斑点。

4 防治措施

4.1 病猪隔离

猪舍用杀毒威1∶800~1 200带猪消毒, 1次/d, 连续5d。

4.2 西药治疗

上午用百毒特 (用量:0.03 mg/kg) 和复方磺胺嘧啶钠 (用量:20~30 mg/kg, 首次量100倍) , 下午用头孢噻呋钠粉针 (用量:30~50 mg/kg) 和贝尼尔 (用量:3~5 mg/kg) 对病猪分别进行肌肉注射, 连用4~5 d。

4.3 中药治疗

中药组方与用法如下:石膏40 g、知母20 g、山枝10 g、板蓝根20 g、玄参20 g、金银花10 g, 大黄30 g、连翘10 g、枳壳20 g、甘草10 g、淡竹叶30 g, 每猪 (80 kg左右) 一剂, 1次/d, 连用3 d。

此外, 全群猪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或泰妙菌素, 并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混饮, 以增强猪的体质, 防止继发感染。

5 治疗结果:

猪高热病发病诊断及治疗方法 篇4

关键词 猪高热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2

猪高热病又称“猪无名高热病”、“高热综合症”、“猪高热症”,是一种在夏秋季节高发,以持续高热、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猪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感染发病率高、治疗效果较差及经济损失大等特点。由此,对猪高热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症状及猪高热病的发病病理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正确的诊断方法提高确诊的准确率,最终确认对猪高热病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1 发病特点和发病症状

1.1 发病特点

(1)猪高热病发病时间集中在温度比较高的季节,在夏秋季节发病率比较高。猪高热病的病程比较长一般在5~20 d左右,猪高热病的病死率比较高。

(2)大部分发病猪场发病率在50%以上,部分怀孕病母猪出现流产,发病率高达60%以上,流产率约40%。

(3)猪场发生猪高热病一般比较严重,大都是整个猪群出现此类的病症。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比较严重的是那些封闭不严格,对猪群本身没有经常性清洁和消毒的猪场。即使很多大中型猪场有完善的清洁和保健系统,猪高热病率也是比较高的。猪场相关工作人员不重视猪场的清洁和防疫的相关工作,不经常打扫猪场,对猪群不经常进行疫苗注射和清洁,对猪场没有进行系统的封闭措施和保健工作会导致猪场发生猪高热病。

(4)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2~5 d波及全群。按照体重来说的话,发病率最高的是体重20~80 kg的猪。按照猪群成长周期来看,发病率最高的是刚刚断奶后的小猪和哺乳后的母猪。因此针对这2种猪群要做好相应保健清洁和防疫工作。

1.2 临床症状

猪高热病是一种综合性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有致病率比较高的蓝耳病引发的,与其他的细菌和寄生虫相混合而引起的疾病。猪高热病的主要发病特点是发病急、发热快、发病传染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疾病。猪高热病发病初期主要从外表上进行观察,首先是猪种精神出现萎靡不振,食欲下降,出现便秘,粪便干硬的情况就要进行预防,这是猪高热病的发病的前兆。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进一步的进行确认。检查住的口舌以及皮肤的症状,如果口舌干燥有很多粘性分泌物,同时,皮肤出现红点,尤其是在皮毛覆盖少的部位如耳朵,脖子腹部等部位。如果出现了上述的情况基本可以确认为猪高热病。之后要测量体温,如果体温升高到40℃以上,但一般不会超过43℃,如果体温明显升高,就可确诊为猪高热病。对猪高热病进行诊断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些具体的表现进行病症的确认,一般根据这些基本的表现就能确诊为猪高热病。同时还可以根据以下的症状进行进一步的确诊,这样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不易出现误诊、错诊的情况。

1.3 病变特征

猪高热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是在呼吸器官,表现为肺肿胀、出血、变硬、大理石样呈褐色斑驳状病变,呈不能收缩的橡皮状肺,间质性肺炎症状明显,并有化脓状,肺间质明显增宽;气管、支气管充血,粘液增多。甚至有血样粘液;腹股沟淋巴结核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肾肿,质脆,有针尖状的出血点;肝肿胀,变性坏死;脾梗死;肠粘膜破损,溃疡状;肺浆膜与胸膜或心包纤维素性粘连;心肌松软,无力;肠胃卡他炎症,弥漫性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肾脏偶有出血点,胆汁浓稠,胆囊膨满,膀胱积尿;急性死亡的病例表现为胸腹腔溶血、出血,胃肠出血,笑场粘膜卡他性炎症。

2 发病诊断

猪高温病发诊断中的综合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诊断、病例剖检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以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感染导致猪的免疫系统得到抑制,继发猪瘟、蓝耳病等其他病毒性或者细菌性的混合感染的引起的猪无名高热病。

3 治疗方法

猪高热病是一种多疾病综合症,其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并且其治疗药物也要慎重的选用。对猪高热病的治疗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综合防控措施的治疗方法更加合理,也能从根本对猪高热病的进行及时地预防,从而降低猪高热病对猪场甚至是个人养殖户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3.1 清洁猪场环境,扼杀高热病来源

猪高热病是由细菌引发的混合型疾病,细菌的主要来源是由于猪场的环境不清洁。管理员不及时进行打扫和清洁。因此为降低细菌的滋生率,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来源。要每天对猪场使用杀毒剂和消毒液进行清洁和杀菌,同时,注意对猪群的粪便及时清理,可进行堆积发酵或焚烧处理,这样能从根源上降低猪高热病的发病率。

3.2 提升清洁保健理念,增强抵抗力

对于大型猪场要有严格的防疫制度,管理员要有深刻的清洁保健理念,大型的猪场或者养殖场管理要全封闭。对于一些个体养殖户要及时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保证养殖场地的卫生清洁。在进行猪饲养是也要注意饲料的选用,要使用添加了病毒免疫因素的饲料进行喂养。同时,要保证有干净的饮水,可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一些保健液,这样可增强猪群免疫力和抵抗力。

3.3 及时注射疫苗,提升免疫能力

对于猪高热病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预防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及时注射疫苗,并且定期进行注射,这样能够使用药物帮助猪群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对新出生的仔猪和新引进猪场的猪苗要及时注射疫苗,从而确保整体猪群的免疫效果。

3.4 针对性用药,及时治疗

(1)猪高热病要合理进行药物治疗,药物配药要按照病症的不同阶段使用。在猪高热病发病初期要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可抑制细菌的继续感染和繁殖。在后期治疗效果维持和巩固阶段要使用营养类的药物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可辅助清瘟败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和效果的巩固。

(2)猪高热病的危害很大,对于这种综合性的疾病是要采取综合性治疗方法。当对病种确诊后,就要以最快的速度采取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并且一定要按时按照治疗的程序使用药物,也要全面进行预防和治疗,这样才能更见效。比如要加强清洁工作、精选养殖饲料和饮用水、还要进行全方位的预防。预防与治疗相结合才能降低猪群的发病率,从而降低养殖场尤其是个体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3)针对病源进行治疗。猪高热病是有细菌引起的综合性疾病。对于疾病的病源目前没有明确的统一。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一般抗生素药物与营养类药物相结合进行使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4)阶段性针对性综合性治疗。

①切忌乱投医:病症开始会不明显,是一种免疫系统出现的一种问题,往往大多数养殖户每到病情已经到中后期才会发现。在初期不明显时,养殖户自己为猪治疗,前期治疗恢复不明显,发热反复,后来会慢慢显出病状,但那时做简单治疗已无效果,而且还会传染到健康的猪。治疗方法:天下无毒(150 kg水/袋)+黄芪多糖+世纪维他+葡萄糖,严重时将猪尾巴尖和耳朵剪一小口促使血液流出。

②软磨硬泡:对于“高热病”切勿着急,一般是在20 d左右,有的猪可能2~3个月都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养殖户切勿着急,一定要有耐心,不吃不喝的猪,内装:黄芪多糖,多维葡萄糖,解热退烧颗粒,清肝利胆类的中药等溶于水中饮服,每天2~4次。对于无法治疗的猪,一定要果断处理。

③注意治疗:目前,对于高热病尚无特效药,有时针打得太多,猪的病情可能更加严重。对于发烧不吃的猪选一些清肝利胆加一些维持机体能量和防止继发感染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防继发感染。能不能治好,猪的抗体是最主要的。

猪高热病是一种综合疾病,其发病是时间长,感染率高,一旦发病对养殖业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对猪场进行高效保健和保洁工作,减少猪高热病发病率。同时,也要对猪高热病的发病原因和症状进行掌握能够及时进行确诊,采取相应防治措施,降低猪高热病对猪场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猪高热症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篇5

关键词:猪高热症,病因分析,防治

猪高热症主要是因胸腺、扁桃体等免疫系统受抑制后致使免疫功能受到影响, 进而感染真菌、细菌等的传染性疾病, 其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病率的特点, 这使得该病始终是养猪户非常困扰的问题。由于猪高热症高致死率的特点, 使其一度在养殖业中造成恐慌, 不少地区纷纷加大了对该病发病原因的研究力度, 所以对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猪高热症的发病原因

1.1 生物因素

导致猪高热症的病原非常多, 大约有15余种, 其中猪瘟病毒是致使猪瘟病毒感染率最典型和最高的病原, 另圆环病毒、附红细胞体、弓形体、猪瘟病毒和蓝耳病毒混合感染同样是当前最常见的因素, 此外子猪副伤寒杆菌和猪瘟病毒混合感染也非常多见[1]。但在致病原因中, 大多数均是以猪瘟病毒为主因素, 再与其他病菌、病毒共同作用, 即可导致该病。

1.2 应激因素

由于饲养的密度非常大、湿气过重、温度过高、混群咬斗、疫苗接种、断奶过渡不好等因素致使其出现应激反应。

1.3 营养因素

在进行饲养时, 其饲料中所含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未达到平衡状态, 或者饲料中含有大量的导致肝元素受损的因素;多数情况由于饲料中未按照规定进行储藏, 导致其发霉变质, 而猪在食用后, 霉菌毒素即可致使其机体受到损害;养殖户在饲料中过多使用抗生素或者其他免疫抑制性药物。

1.4 药物因素

长时间为猪提供过量的抗生素或者将各种抗生素复合性提供给猪群, 这致使猪体出现了耐药性, 使得肾排毒负担和肝脏的排毒负担加重, 最终致使其出现肾脏、肝脏以及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 并致使猪体抵御疾病能力也因此受到影响。在为病猪提供药物治疗的过程中, 过多运用地塞米松以及解热镇痛等药物, 使得免疫能力受到抑制, 无法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促使病情因此加重, 使其死亡速度加快。

2 预防措施

2.1 科学饲养管理

针对规模化的猪场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落实生产工艺流程, 积极落实标准化饲养;而在小规模的养猪场, 需要结合要求来提高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坚守营养标准话的预混料。

2.2 正确的疫苗接种

养殖户应当结合地方疫苗要求, 根据疫苗接种程序规范化操作, 通过地方验证确保猪群的免疫力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

2.3 药物保健

药物预防是有效避免猪群出现病菌感染的重要方法。但由于猪场的疫病种类非常多, 不可能均通过疫苗接种的方式来实现免疫, 加之当前不少疾病并未研制出相应的疫苗。因此在用药时, 严禁在无病的情况使用抗生素, 应当通过中药和益生菌来实现有效保健。针对高热症, 可每两周为猪群提供一次50 kg与100 m L圆蓝五肽混合液, 让猪进行自由饮用, 另连续两日在饲料中混入200 g圆蓝热毒清, 供猪群食用。在天气较为炎热的情况下, 需要在饲料中加入应激速安, 100 kg饲料需加入100 kg应激速安, 使猪群的应激反应得到缓解。

2.4 加强消毒管理

根据消毒制度对猪圈进行定期消毒处理;定期对母猪和种公猪进行检查, 发现有带病猪必须及时淘汰;加强猪圈以及周围鼠的消灭。

3 治疗方法

3.1 紧急免疫

针对猪瘟病毒同时伴随其他多种病菌所导致的高热症, 应当积极采取紧急免疫来进行治疗。若无法确定猪场是否进行免疫或者未进行免疫的猪场, 那么需要加强消毒防范, 并积极安排猪群接受倍量紧急免疫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同时在饲料中拌入蓝圆热毒清和葡萄糖, 每100 kg的饲料混入2~5 kg葡萄糖与200 g蓝圆热毒清, 连续给予病猪3~5 d。若出现不进食的病猪, 则需要根据病猪体重, 经肌肉注射为其提供血虫克, 注射剂量为0.2 m L/kg, 连续进行2~3 d治疗, 另按照0.4 m L/kg的剂量注射病猪圆蓝五肽, 其后再以0.2 m L/kg的剂量进行肌注, 若病猪的体温非常高, 每日需进行2次肌注治疗, 体温得到控制后, 可调整为每日1次, 给予病猪5 d治疗。

3.2 对症治疗

猪高热症 篇6

1 猪高热病概述

所谓猪高热病, 即指猪在某些病理机制作用下, 体温大幅超过正常值的异常情况。一般猪的正常体温值介于38~39.5℃之间, 不同种类、不同日龄、不同环境条件下可以有±0.5℃的机动变化, 属于猪的自我保护调节, 但如果超出40℃, 则是一种病理反应, 应该及时进行诊治, 以免造成损失。

2 流行特点

以春季高发, 夏季也时有发生;不同种类、用途、日龄的猪皆可发病;发病猪体温超过40℃以上, 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综合生产性能下降, 无及时救治可有死亡现象。

3 猪常见高热病的临症特点与诊治

猪高热病的简易诊断是通过症状表现及内在病理变化来进行判定, 治疗上坚持对症下药的基本治则。

3.1 猪瘟

鉴别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 持久不退, 食欲减退或废绝, 喜饮冷水或脏水、猪舍内尿液;精神沉郁、肌肉震颤、嗜睡、行走时弓背弯腰、四肢无力、摇摆不稳;全身皮肤潮红, 眼结膜发红, 有脓性分泌物, 便秘或腹泻交替发生;耳根、腹部、四肢有不规则的紫色斑块, 指压不褪色;剖解可见全身淋巴结肿大, 周边出血, 带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状条纹;肾脏颜色变浅, 表面散在出血点;脾脏肿大、出血, 边缘有突出的出血性梗死病灶;大肠、大肠回盲肠部粘膜有纽扣状溃疡。防治:是强制免疫病种, 以防为主, 加强日常管理, 搞好环卫和防疫、消毒工作。猪场应制定合理的计划免疫程序, 定期开展免疫接种, 仔猪接种时应科学制定首免日期, 避开母源抗体保护的干扰, 达到真实的免疫效果。临床实践证明, 应用猪瘟单联苗进行常规免疫, 应加大接种剂量才有好的效果, 一般按标签说明, 接种4头份/头;疫区和受威胁区可放大到8~10头份/头。加大剂量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的好办法, 也是防治非典型猪瘟的有效措施。猪场发现病猪, 应立即隔离治疗, 发病初期以抗猪瘟血清肌肉注射治疗, 1剂/d, 连3d, 有较好疗效;对疫区、受威胁区的假定健康猪应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

3.2 猪流感

鉴别症状:潜伏期2~7d, 患猪体温升高至40~41.5℃, 最高也可达42℃, 减食或废绝, 精神沉郁, 肌肉关节高度敏感, 触之尖叫, 痛感明显, 卧地不起, 呼吸急促, 常伴阵发性、痉挛性咳嗽, 粪便燥结、干硬如算珠, 眼、鼻流粘液性分泌物。防治:春初、秋、冬季给猪群拌料投喂黄芪多糖散、小柴胡散或麻黄鱼腥草散, 按0.5g/kg拌料, 连喂5~7d, 预防效果极好;对症治疗用解热镇痛药+抗病毒+抗生素, 按100kg体重计, 常用处方为:2%氨基比林10~15ml+黄芪多糖10~20ml+青霉素5g, 混合肌肉注射, 1剂/d, 连3d。

3.3 猪肺疫

鉴别症状:温升高至41~42℃, 呼吸困难, 张口喘气, 呈犬坐姿势, 不时咳嗽, 可视粘膜充血, 眼结膜发炎并有脓性眼屎;颈、腹、四肢内侧部位有淡红色或暗红色、不规则斑块, 死亡率达60~70%。防治:加强饲养管理, 夏季加强防范措施, 重点改善猪舍内环境, 勿令猪舍污染、潮湿、高温、粉尘及有害气体超标等, 日粮添加穿心莲散、荆防败毒散投喂5~7d可预防。治疗敏感药物:氟苯尼考, 青霉素也有一定效果, 可交替应用, 按药物使用说明, 用常规针剂板蓝根、穿心莲稀释后肌肉注射, 也可口服, 连用3~5d。

3.4 猪丹毒

鉴别症状:潜伏期3~5d, 最急性无征兆突然死亡;急性败血型, 体温高至42~43℃, 高热稽留3~5d, 以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危害性最大, 多表现突然发病, 带神经症状, 抽搐、倒地而死, 病程约1d;其中, 疹块型是最容易诊断、鉴别, 也容易医治, 其典型体征就是体表出现较规则的方块、菱形或圆形的、稍微突出于皮肤的疹块, 指压褪色;诊断不及时, 未采取有效措施, 常可转化为慢性型, 治疗难度增大, 病症反复, 容易反弹。防治:整群预防用阿莫西林或土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磺胺制剂都有一定效果, 可用其中几种交叉应用, 避免病原产生抗生素耐抗性, 效果较好;治疗以青霉素最为敏感, 可选用当前含量较高的复方青霉素治疗, 每头成年猪 (100~150kg体重) 按5~10g计, 常规针剂稀释, 2剂/d, 连3~7d, 不宜过早停药, 否则易反弹。所以, 停止打针后, 应再坚持口服上述抗生素5~7d。

3.5 猪链球菌

鉴别症状:对哺乳仔猪危害最大, 多呈败血型, 病猪体温升高41~43℃, 眼结膜潮红, 流泪, 咳嗽, 呼吸困难, 一部分患猪体表也会出现紫色、不规则的斑块;仔猪感染常表现共济失调、运动不便、后肢或前肢关节炎症状, 久卧不起;多数患猪会表现关节肿胀、疼痛、跛足;患化脓性淋巴结炎的患猪见颌下、颈部、股前等处淋巴结肿胀。防治:长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无菌, 制度化消毒, 饮水添加阿莫西林口服, 连喂5~7d可预防;治疗首选是青霉素, 处方可参照猪丹毒。

3.6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鉴别症状:患猪体温达42℃或更高, 呼吸极度困难, 常呈犬坐或横卧姿势, 腹式呼吸, 咳嗽, 口鼻流淡红色血水、带泡沫, 腹部、耳尖发绀。防治:敏感药物有氟苯尼考、青霉素、氨苄西林、长效土霉素等, 其中以氟苯尼考效果最佳。整群预防可用上述药物拌料或饮水添加, 连用5~7d;重症不食者, 治疗以氟苯尼考肌肉注射, 按0.2~0.3ml/kg体重应用, 1剂/d, 连3~5d。治疗期间, 可配合口服柴胡散、双黄连散或黄芪多糖散, 效果更好且不易反弹。

3.7 其它

除上述高热性质疾病多见外, 临床上还有猪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猪伪狂犬病等也较为常见, 同样也表现高烧、高热症状, 其临床症状、防治方法大同小异, 但猪伪狂犬病尚无对症特效药物, 重点在于加强日常管理, 做好疫苗接种, 不主张治疗。

4 建议

猪无名高热诊治 篇7

猪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5~42℃,其精神沉郁,减食或食欲废绝,全身皮肤发红,尤以耳后、腹部、四肢更为明显。后期皮肤发绀,呼吸困难,流鼻涕,眼粪多,有泪斑,喜打堆、伏卧,尿少、色黄。少数猪便秘,部分猪下痢,有的关节肿胀,部分公猪包皮积尿。久之,病猪全身苍白、毛粗、虚弱。怀孕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未断奶仔猪患病死亡率高。管理差、防疫差、隔离差的猪场猪只死亡率高。

2 病理变化

病猪全身淋巴结肿大,尤以腹股沟、肠系膜、肺门淋巴结更为明显;气管、支气管内充满泡沫,肺部有暗斑和褐色病变,部分有水肿;心内膜有出血、充血、水肿现象;肾包膜易剥离,表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个别猪胃、肠系膜充血、水肿。

3 病原

用PCR技术诊断或用直接荧光抗体试验方法检测,得知该病为多种病原综合感染,包括蓝耳病(主要病毒)、圆环病毒、猪瘟、流感、伪狂犬病、猪链球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

4 病因

猪场管理不严,没有严格实施封闭和消毒,导致病毒侵入。在猪群免疫力低下时,其他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导致疫病爆发;没按要求接种疫苗。有的接种疫苗过于频繁,造成猪只免疫系统疲劳,不能及时产生免疫应答。有些疫苗质量不好。有的病毒性疾病血清型较多,且可能有变异病毒和未知病毒存在,故现行疫苗可能无效;高温、低温、拥挤、惊吓、空气质量不好、饮水不足、营养不平衡、饲料霉变、湿度过大均可造成免疫力下降,诱发疾病。

5 防治

单纯蓝耳病不会直接导致猪只死亡,猪只死亡的原因是蓝耳病造成猪群免疫力下降,其他病毒、细菌乘虚而入,所以提升猪的免疫力至关重要。防治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减少应激(尽量不打针),提供营养物质和免疫物质。

5.1 注射磺胺类药物、阿莫西林、病毒灵、干扰素、转移因子、中草药抗病毒制剂(交替使用)。尽量使用长效制剂,减少注射次数,高温季节避免中午注射,以免注射应激。必要时采用血清疗法。

5.2 发病2 d内避免用退烧药,2 d后待猪自身抗体出现时,才可应用退烧药。

5.3 饲料中添加支原净、林可霉素、强力霉素、白细胞介导素、黄芪多糖等物质,添加时注意搅拌均匀。

5.4 饮水中添加阿莫西林、恩诺沙星、多维、葡萄糖、电解质、黄芪多糖、饮用酸化剂等水溶性物质。

猪高热病防控体会 篇8

1 致病因素

高热病是因为某些变化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病原会乘虚而入引起的猪群发病。变化的因子大部分是热、冷、温差、高湿、空气质量、密度、转群、混群、卫生状况、换料、霉菌毒素等, 这些因子又叫应激因子。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 猪的抵抗力下降, 猪群将不稳定。所以防控高热病的前提是控制好上述条件性因子。

2 流行情况

从近几年的高热病流行情况与发病规律分析, 该病为原发病毒性疾病, 尤其是蓝耳病。所以对付病毒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疫苗提升免疫力、添加营养剂。猪场要把基础性免疫做好, 其他病毒性疾病结合流行和猪场自身情况加以选择。营养与免疫越来越引起专家的关注和猪场管理者的重视, 根据临床经验可以得出:营养做的好的猪场在高热病大流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会太高。根据猪场平时细菌性疾病的特点, 在应激发生前选择适当的药物预防, 防控高热病的发病及死亡率还是有效的。笔者发现发病猪场大部分都是环境难以控制、基础免疫有问题、营养均衡性差、霉菌毒素长期存在、饲养管理不到位等。

3 防控策略

3.1 改善环境

排泄物不能乱堆、乱放, 及时清理舍内外粪便, 定期进行舍内消毒和全场大消毒。

3.2 基础免疫

对猪瘟、伪狂犬、口蹄疫、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等疾病结合场内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注射, 对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支原体等疾病应做好药物预防。搞好药物保健和驱虫。

3.3 均衡营养

加强饲养管理, 做到营养平衡, 饲喂全价饲料, 注意添加必要的添加剂;

3.4 控制霉菌

饲料的购买与存放应做到环境的清洁干燥, 以防饲料发生霉变。

3.5 生物安全

对发病猪应及时做好处理, 严禁陌生人员场内流动, 实行全进全出。

3.6 日常管理

猪高热症 篇9

【关键词】猪高热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防制

0.序言

“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该病危害严重,具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该病临床上较难控制,猪群发病后,大部分病猪治疗效果不理想,给猪场和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些猪场因此倒闭。

1.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5℃,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喜伏卧,嗜睡,食欲不振或废绝,部分猪只甚至不饮水;患猪皮肤发红,耳后耳缘发绀,腹下和四肢末梢等身体多处皮肤有斑块状,呈紫红色,少数患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点;部分发病严重的患猪全身呈现紫色;部分患猪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甚至呼吸困难,出现严重的腹式或犬坐式呼吸,气喘急促,有的表现喘气或呈不规则呼吸;大部分患猪眼分泌物增多、有泪斑,出现结膜炎、眼睑水肿等症状;部分患猪流清鼻涕、少数流浓性鼻涕,打喷嚏、咳嗽;部分猪便秘,粪便秘结,呈球状;部分患猪下痢或呕吐;尿黄而少、混浊,颜色加深;病程稍长的病猪被毛粗乱、全身苍白,出现贫血症状;部分患猪出现甩头、震颤、四肢划水样等神经症状,最后全身抽搐而死;部分病猪后肢无力,濒死前不能站立。发病猪死亡率高,死亡过程快,病程多为4~10天,长者可达20日,死亡后多呈败血症变化。部分患猪经治疗或耐过而逐渐康复。

相当一部分高热病母猪出现繁殖障碍,体温升高、便秘、厌食,产出较高比例的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死亡严重;产后母猪子宫炎、阴道炎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哺乳母猪乳房萎缩,泌乳性能下降;断奶后母猪不发情或发情期延长,配种受胎率明显下降;公猪包皮积有乳白色混浊液。

2.预防措施

“猪高热病”病因复杂,发病猪只一般治疗难度较大,防制上应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实施切实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从封闭猪场、加强饲养管理,强化消毒工作,提前保健预防,疫苗免疫等方面预防“猪高热病”的发生。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现场控制的重点是尽量避免健康的猪只少发病,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不是集中精力治疗病猪。

(1)制定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夏季高热性疾病的病原体主要有:猪瘟病毒、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猪链球菌、支原体等。针对本地区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免疫程序,防控疫病。如猪瘟疫苗,许多养殖场采取了超前免疫的方法,避免了母源抗体对疫苗的影响。首免后间隔25~30天进行二免,保护率较高。慎重选择疫苗,防止活疫苗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

(2)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和程序,做好内部环境的清理工作。

(3)实行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引入猪源必须隔离观察一段时间并加强免疫1次确定安全后才可混群饲养。

3.治疗措施

发病猪只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有猪瘟混合感染的病例。当猪场暴发猪高热病时,重点是控制混合感染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和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应想办法为患猪补充营养,帮助其逐步康复,尽量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1)抗病毒中药制剂配合抗菌素治疗高热病。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黄芪多糖注射液,配合使用替米考星、林可霉素或头孢噻呋钠等广谱抗菌药。也可适当使用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和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但是剂量和疗程必须适当控制,不宜过早大剂量使用。

(2)利用干扰诱导剂治疗高热性疾病。干扰素诱导剂能刺激机体某些细胞产生干扰素,从而阻断病毒在机体细胞内增殖,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目前,临床使用的干扰素诱导剂主要为多聚核苷酸,使用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保护机体免受病毒的感染。干扰素诱导剂必须在疫病发生早期使用,只有在机体的免疫功能尚没有衰竭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干扰素增强免疫功能。由于干扰素与感染细胞结合,能产生不同的抗病毒蛋白,对不同的病毒具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因此在使用干扰素诱导剂的同时可注射某些疫苗,如当确定猪群中发生猪瘟时,可先使用较大剂量的猪瘟疫苗,24小时后再使用多聚核苷酸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可获得较高的抗体滴度,可有效控制疫病。多聚核苷酸类干扰素配合抗病毒药使用可提高其抗病毒作用,配合其他抗生素控制二重感染。

猪“高热病”的防治 篇10

猪“高热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夏末秋初, 农村的散养猪户, 小养殖户饲养管理条件差的养殖户, 经过长途运输引进的猪, 猪舍不规范, 病死猪达不到无害化处理, 个别地方饲养的垃圾猪 (饭店下脚料喂猪) 多发, 卫生条件差, 消毒措施执行不严的猪场多发;不分年龄、品种、性别均可发生。

1 主要症状

急性一般不表现任何症状突然死亡, 其他均可见到早期眼结膜红肿, 严重时外翻、体温升高41℃以上, 早期可见鼻、唇、胸腹下、会阴发红, 有时波及全身;后期鼻唇、会阴部呈蓝紫色, 有近五成的病猪毛孔有出血疹, 母猪最明显。采食下降, 2~3天后绝食, 有的病猪呕吐, 不排便。后期, 站立不起角弓反张四肢划动, 神志不清, 最后衰竭而死亡。

2 综合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舍内外消毒, 对病猪进行严格的隔离, 减少人员流动, 引进猪群严格隔离时间, 进出车辆人员经过多道消毒关。

(2) 搞好预防接种, 做好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疫苗的接种工作, 并严格要求分别接种, 对出现异常的猪群要严格接种质量。做到科学、高效, 严格、安全免疫。

(3) 加强药物预防保健工作。发现病猪选择高效广谱抗生素, 适当用退烧药和抗病毒药推荐处方如下:口服用药, 在饲料中, 病毒灵粉100克拌饲料100千克, 也可以放在饮水里饮用100千克水加100克, 黄芪多糖粉每百千克饲料加入100克。

(4) 药物治疗, 采用较灵活的治疗配方, 根据病情下药。

(1) 发病初期, 每50千克体重用黄芪多糖注射液用10毫升, 磺胺间甲嘧啶注射液10毫升, 分别注射, 每日两次, 连用三天。

(2) 发病中期, 用退烧抗病毒药物, 同时用长效制剂。

金美林注射液每50千克体重10毫升, 重病不食针注射液每50千克体重10毫升, 分别注射, 每日两次, 连用三天。

同时用红娇双克每50千克体重10毫升药液兑一支粉, 24小时用药一次。连用三天。

3 小结

【猪高热症】推荐阅读:

上一篇:唯物主义思想下一篇:平衡溶解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