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连续性(共12篇)
不连续性 篇1
一、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 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 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企业经营战略中应对不确定性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 企业仅仅关注“渐进性的改进是远远不够的”, 不连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有效提升竞争优势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存在着对不连续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顾忌, 使得战略决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理论界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研究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 然而大多集中于组织单一个体视角而非网络视角。本文在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 考虑企业网络能力作用, 以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探究企业网络能力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作用, 以期为企业实施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指导, 并试图对资源基础观在技术创新领域运用提供有益补充。
二、企业网络能力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作用分析
基于马刚对企业网络能力内涵的界定并结合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 本文认为, 企业网络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提升、保持竞争优势与其他行为主体建立战略关系, 获取分享、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 协调内外部关系以及协同创新的能力, 其包含了战略关系构建能力, 内外部协调能力, 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 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 关系管理能力, 协同创新能力。
1. 企业网络能力对组织变革与再造作用分析
组织变革与再造是要达成一个便于有效沟通、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扁平化组织形态, 以便将新技术知识与资源引入到组织内部。但具体实施阻力重重, 其根本阻力在于组织成员缺乏变革意识。
(1) 企业网络能力通过作用于技术扫描来获取有关不连续技术和知识的信息, 并由此提升组织成员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威胁意识。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构筑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所需的新网络, 并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对网络进行协调管理和关系维护, 增大企业社会资本, 为技术扫描提供可靠有用信息, 确保技术扫描精准性, 为组织成员提供可靠信息, 增强组织成员的威胁意识, 使其重新审视内外部环境, 为推动组织变革与再造奠定思想基础。
(2) 企业网络能力通过降低组织成员对不连续技术和知识的转换成本来改变现有的路径依赖。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削弱转换成本, 促使组织成员摆脱来自原有技术和知识的束缚, 进而形成对不连续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新的路径依赖。为达成新的路径依赖, 一方面要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 识别、评估新技术资源的拥有者并与之建立战略关系, 另一方面要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和整合内外部资源能力来实现对新技术的最终获取。
2. 企业网络能力对内外部知识与资源整合作用分析
内外部资源与知识整合过程中, 一方面要对原有知识库的知识进行筛选、摒弃和深度挖掘;另一方面要不断地寻求和引入新资源和新知识来解读不连续的新技术。
(1) 企业网络能力可保证解读不连续性技术所需的大量外部知识与资源的获取。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可以识别外部网络中潜在的合作伙伴, 评估其竞争优势、信誉, 以适当网络模式建立战略关系;基于相近组织文化通过内外部协调能力对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进行有效协调, 在互信基础上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 从网络中其他行为主体获取企业所需资源或能力;紧接着通过关系管理能力协调管理现有网络成员和新加入成员, 增进成员间交流程度和贡献度。
(2) 企业网络能力可有效缓解新资源、新知识与旧资源、旧知识之间冲突。企业网络能力作用于技术扫描可以为组织成员提供有关替代性新资源和新知识信息, 使得组织成员产生威胁意识并重新审视新资源和新知识, 为新型组织学习模式建立奠定思想基础。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和关系管理能力使组织成员可以顺利获得新资源和新知识, 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对新资源和新知识的转换成本, 并最终摆脱对原有旧资源和旧知识的路径依赖。
3. 企业网络能力对“开放式”新产品开发作用分析
基于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前两个阶段的实质性铺垫, “开放式”新产品开发成功关键是丰富的产品创意和产品市场试探。
(1) 企业网络能力可协助企业获得丰富的产品创意。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 对现有网络节点予以增删, 让在“开放式”新产品开发方面具备竞争优势的成员成为网络新节点, 同时, 剔除伤失竞争优势旧节点, 而后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 对网络进行协调管理, 达成共享网络资源的目的。由此为企业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提升了市场调研的质量, 为丰富有价值的产品创意准备了信息基础。
(2) 企业网络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成功完成产品市场试探。通过战略关系构建能力、内外部协调能力, 对现有的产品试探市场成员进行调整, 吸引在新产品市场方面具备竞争优势成员加入网络, 同时, 剔除已伤失产品试探市场竞争优势网络成员, 而后通过获取分享网络资源能力、整合内外部网络资源能力、关系管理能力, 对网络进行协调管理, 使新产品可以在更多的新市场进行试探。
三、结语
本文只是定性地探究了其对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的影响, 还缺乏定量方面的分析, 毕竟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战略实施是一个复杂过程, 但是, 企业网络能力的发挥毕竟拓宽了企业实施不连续性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基础空间, 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1]赵鹏飞:企业技术创新中专利战略的实施[J].知识产权, 2005 (6) :37~39
[2]Hamel, G.Leadingt heR evolution[M].Boston:HarvardB usinessS choolP ress, 2000.30~45
[3]马 刚:基于战略网络视角的产业区企业竞争优势实证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经济与管理科学辑, 2006 (4) :13~14
不连续性 篇2
(1)平顶山市举行三苏文化研究会
1月19日(农历十二月十九),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市三苏文化传播公司联合举办了苏轼诞辰977周年祭典。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市三苏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民中主持祭典。
当日,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的人员、三苏文化传播公司全体员工及应邀参加的热爱东坡文化的各界人士,于三苏像前举行了简朴隆重的祭祀仪式。
潘民中说,自明清以来,每到农历十二月十九苏轼生日,各地爱好三苏文化的人士都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举行祭祀苏轼活动。平顶山市三苏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举行祭祀苏轼活动也成了惯例。
(2)黄州举办苏轼纪念活动
本报讯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以及省内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的1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黄州,纪念苏轼诞辰970周年。
由黄冈市《江山文艺》杂志社、黄冈市摄影家协会、荆楚网·黄冈文坛主办的此项活动,彰显了黄冈丰富的人文底蕴。会议期间,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
(3)【眉山举行纪念“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活动】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著名苏学专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烈先生在纪念会上回顾总结了30年来研究会取得的成果。先后举办了16届苏轼国际学术研究会。创办了《苏轼研究》刊物,有力地推动了苏轼研究活动深入发展。纪念会后还举办苏轼创新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讨活动。
材料二:学者的评价
(1)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3)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4)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5)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对苏诗艺术风格评价道:“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6)余秋雨: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
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艺术大师,他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他远远超越了同辈作家,高高处于北宋文坛的巅峰。
【问题和参考答案】
10.阅读材料一,你认为各地举行纪念苏轼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在哪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5分)
本题考查:准确筛选并整合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根据材料探讨实际问题,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参考答案:1.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宣传。2.促进了对东坡文化的研究。
这些活动是一个立足弘扬东坡文化的载体。这些活动能起到宣传东坡文化的作用。而东坡先生的风格、性格在各地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各种活动,可以把喜欢东坡、崇敬东坡的人凝聚起来,共同探索东坡文化,促进东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1.阅读材料二,试给苏轼写一段评价性的文字(50字左右)。(5分)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略
12.长江中学文学社准备开展以“东坡文化进校园”的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一定会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相信你能完成以下任务。(5分)
(1)如果你来策划,你准备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两项。
(2)示例:作文竞赛
①项目一:【 】
②项目二:【 】
请你从自己设计的三个项目中任选一项,写出开展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环节,并陈述设计该环节的理由。
①项目名称:【 】
②主要环节:【 】
③理由:【 】
本题考查:根据情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探究并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1)演讲比赛;诗词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注意所给示例形式)
跨越“非连续性” 篇3
为什么读EMBA的创业者失败率高?因为他们听到了太多教授的理论,每个人都说得有道理,就不知道该从哪入手了。在创业或者企业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找到第一因。找到了第一因,你做事就会很踏实。
找到你的第一因
笛卡尔说:“如果一个人有一篮子苹果,他担心其中有一些烂了,想把它们挑出来……他应该先将篮子倒空,再逐个检查苹果,将确定无疑不坏的那些放回篮子。”当你找到第一因之后,你会特别舒服。我去斯坦福大学学习,就是为了寻找创新的基础理论。当我找到“非连续性”,发现人类做的所有事情就是在两个非连续性的点之间找因果性。
按照牛顿的推理,两道一样速度的光,彼此是静止的。但是爱因斯坦从16岁开始想这个问题,想了10年突然想出:不管你怎么追,光速永远不变。通过光速不变,他推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达尔文22岁坐船去远航,观察生物变化,得出的第一个结论是:生物的进化是有变异的,但是只有变异解释不了进化。读《人口论》让我终于明白:因为资源有限,为了生存,需要竞争。变异和竞争合起来,就出来“自然选择”。
所以,当你找到了第一因,就通畅了。你只有掀开一个维度,才能创造新的价值。要从“How to be different”发展到“How to think differently”。今天,我们为什么在互联网应用方面能超过美国?是因为一二十年以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底层技术没有变化。但从未来看,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都是大的底层技术创新。
那么,我们要创造什么东西呢?如果你要创造价值,一定要往下面的深层次去看。能否跨越非连续性,是企业兴衰的第一因。
以诺基亚为例。
诺基亚曾经已经把脚跨到智能手机了,最后又把脚缩了回来。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智能机?诺基亚还是把智能机当作更高级的功能手机,一个附加了上网功能的功能手机。而苹果的理解呢?苹果对智能手机的理解不是一个带有娱乐功能的通话设备,是一个带有通话功能的移动娱乐设备。
2007年,苹果一代手机问世的时候,这一石破天惊的大事并没有惊动诺基亚,因为苹果手机“不抗摔”。诺基亚认为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摩托罗拉,而不是根本不懂通信的苹果。
那么,诺基亚如何看待自己的塞班操作系统呢? 在诺基亚眼中,塞班是成本中心,每卖出一部手机,诺基亚就要给塞班钱;对苹果和谷歌来说,IOS和安卓是利润中心。因为诺基亚的盈利模式是硬件,苹果的盈利模式是软件硬件一体化,安卓的盈利模式是软件。诺基亚的商业模式是工业时代高毛利思维,苹果和谷歌尤其是谷歌是移动互联网时代零毛利率思维。
2011年,诺基亚放弃塞班系统。2014年,塞班彻底死亡。后来,诺基亚采取自救,先和英特尔合作操作系统,再和微软合作操作系统,但始终不和安卓合作。诺基亚就是一个上一个时代的贵妇,不愿意和新一代的年轻人在一起。诺基亚的失败,归根到底,是在互联网时代依然用工业时代的范式。
不难想象,所有错误的决策,都是在身处行业历史顶峰的时候做出来的。因为领先者身处顶峰的时候,也是不连续性开始的时候。在同年(2007年),苹果发布手机,谷歌推出安卓系统。2007年,就是不连续性时刻。
再以乔布斯为例。
乔布斯回到苹果,1998年推出了iMac,2001年推出iPod,2007年推出iPhone。从iMac、iPod、iPhone,都是属于非连续性创新。不是乔布斯神勇,而是他的切入点抓得好。乔布斯最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从PC操作系统跨越到移动端的IOS。微软(从PC系统到移动系统)、英特尔(从PC芯片到移动芯片)、诺基亚都没有跨越过去的曲线,为什么乔布斯都连续跨过去了?
乔布斯说:“我们做这样的转型非常重要,正如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说的‘创新者的窘境’,即发明了某个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后一个看到它过时的,而我们当然不想落在后面。”乔布斯如何发现新曲线的?为什么没有受限于市场和客户?
我认为最重要的答案:乔布斯坚守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即“产品至上”。什么叫“第一性原理”?也就是不管是什么和产品发生冲突,都要保护产品。
乔布斯从iPod看到了音乐的增长,就想到如果手机也采用这个功能,就会影响iPod的市场,于是就和摩托罗拉合作。但是摩托罗拉做得很复杂,乔布斯就决定自己做手机。他不管能不能赚钱,反正就是要做这个产品。但是,诺基亚怕智能机会影响功能机的销售,于是就把智能机做砸了。但乔布斯就没有这个局限。到了2012年,iPhone的收入占到了苹果总体收入的58%。
“产品为王”四问
首先,自问:你的公司里面,销售人员,还是产品经理有话语权?
在乔布斯的传记里面,强烈抨击销售员文化:“像IBM或微软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会衰落,我有我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公司干得很好,它们进行创新,成为或接近成为某个领域的垄断者,然后产品的质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些公司开始重视优秀的销售人员,因为是他们在推动销售、改写了收入数字,而不是产品的工程师和设计师。因此销售人员最后成为公司的经营者。”
“IBM的CEO约翰·埃克斯是聪明、善辩、非常棒的销售人员,但是对产品一无所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施乐。做销售的人经营公司,做产品的人就不再那么重要,其中很多人就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斯卡利加入后,苹果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是我的失误;鲍尔默接管微软后也是这样。苹果很幸运,能够东山再起,但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什么起色。”
再者:流程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nlc202309090435
流程是为了提高效率,是为了更好地创造产品,但是做着做着,就忘了产品。这个世界,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乔布斯会舍弃一切,他的眼里只有:产品、产品、产品。流程、管理、财务都很重要,是不是这些好了,公司就好了?乔布斯会说,这都错了,产品才是第一因。乔布斯是商业领域第一个把产品作为第一因的人。
再问:技术重要,还是产品重要?
我们不能一味钻研技术,然后再考虑可以把它用在什么产品上,以及用什么办法把它卖掉。我们必须首先从客户体验出发,继而再回头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苹果有没有突破性技术创新?虽然苹果手机综合了所有创新技术,但都是整合的。要知道,诺基亚和微软的产品研发费用都高出苹果的两倍之多。在乔布斯的眼里,产品胜过技术。
再问:功能重要,还是产品体验重要?
乔布斯在1997年重返苹果之前如此评论苹果:“苹果的产品糟透了,它们没有灵魂!”乔布斯在苹果的股票只有1个点左右,他是真地在用纯粹的心做一件纯粹的事。
在位公司的产品通常问题是:繁。新进公司的产品制胜之道是:简。因为,技术会遏制不住地变复杂,但不是功能更多就会嬴。我们最需要学习的不是乔布斯的成功,而是他的思维方式。过于崇拜乔布斯的坏处,是你认为只有他能做,而丧失了学习他的动力。
所有创造大价值的人,都具备以下一个或两个能力:在连续性中看到非连续性;在非连续性中看到连续性。事实上,所有非连续是无法跨越的,你必须换一个视角、维度、方向,从那个视角、维度、方向去发现一条连续性的桥梁。所有颠覆性创新不是扭过去的,而是搭一座桥,顺着走过去。
乔布斯找到了自己的桥:产品。乔布斯的思维是怎么来的?答案: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世界。大众的思维,永远是连续性的。
所谓的颠覆,是价值网的颠覆
1.管理or创新?
对于在位企业来讲,其运营核心是管理,缺乏的是创新,业已存在的东西是创新精神的主要障碍。
2.颠覆or延续?
对于新进公司和在位企业,谁更有创新力?研究表明,新进入者所采取的创新是已在位企业的2倍多。但在日常机制中,在位企业是新进企业的20多倍。新进企业和在位企业都在创新,但属于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创新。
延续性创新是常规创新。
比如,苹果手机的迭代,都是延续性创新,一个企业的97%是延续性创新。我们平常所学的管理、运营、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生产瓶颈、提高收益等等,都是延续性创新,是管理者和功能导向型工程师的世界。
突破性创新是纯技术问题,要有科技人才、资金支持和技术洞察力。
颠覆式创新。
颠覆式创新不一定需要技术突破,但它挑战或颠覆其他企业的商业模式。它的要点是以一种新的视角看待技术的应用,把技术和资源连接,也就是刚才说的搭桥。
这三种创新各自有什么优势呢?
对于大公司而言,企业创造的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常规式创新(延续性创新),而且越垄断越有优势,看英特尔和微软即知。此外,突破性技术创新依然是大公司的优势,大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资金和人才,英特尔把20%收入放到研发中,因为生产量大,因此可以形成规模经济。
今天传统的互联网已经是BAT的天下。所以,在位企业,一定要有主导方向,同时管理不同创新(延续性创新、突破性技术创新、颠覆式创新)。在位企业擅长常规性技术和突破性技术,新晋企业怎么办?
机会在于Mark1。但是现实生活中呢?三分之二的新进企业会在延续性创新领域和大企业竞争,只有三分之一者开拓了颠覆式创新的曲线出来。小公司在延续性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6%,在颠覆式创新的竞争中成功率37%,颠覆式创新的规模和回报是延续性创新规模、回报的100倍。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家当然存在着他们不会成功的风险。但是,如果他们只是勉强成功,那么回报将足以抵消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企业家精神的风险比锦上添花的最优化更小。事实上,没有比优化各领域的资源更有风险的了,因为在这些领域中,正确而有利可图的途径就是创新,即在这些领域中创新的机遇已经存在。从理论上说,企业家精神应该是风险最低的而不是最高的行为。”
3.更好or不同?
新兴的价值网和不连续的时期,是创业者的价值宝地,而不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亮剑精神”“我能!”创业是为了嬴,不是为了拼,是为了活,不是为了死。正面阵地战,需要勇气。颠覆式创新,需要智慧。
4.主流or异端?
延续性技术定位于主流,颠覆式创新定位于异端(非主流,一开始质量很差,风险也很高、利润低,来源于市场边缘,但是它会越来越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
凯文·凯利说:“当出现第一艘蒸汽机船的时候,大家都嘲笑这些蒸汽机船说很可笑,很滑稽,很没有效率。它们经常出故障,然后成本也很高。大家把它们称作玩具,它们的确是玩具,因为它们没有用。但是它们做了一件帆船做不到的事,那就是往上游走。”
不仅仅是蒸汽机船,所有破坏性产品刚出来的时候都很烂。1876年,电话发明的时候,英国邮政局总工程师说:“美国人需要电话,但我们不需要,我们有足够的邮差。”汽车发明的时候,美国人说:“马匹不会过时的,汽车是一时的玩意。”
5.价格战or技术战?
很多人把颠覆式创新等同于价格战。判断颠覆式创新有三大关键标准:在位企业是否在利润上对新进企业的细分目标不感兴趣?新晋企业能够利用新商业模式在细分中获利(且利润足够可观)?小公司是否具有让它们能承接更大更复杂项目的先进技术(即能够进入市场上游,即使你变大了,和原来的在位企业在成本结构也不同且更低更有优势)?
所以,颠覆式创新和价格战是截然不同的。
6.混搭or跨界?
在曲线转化的时候,骑墙策略根本没有未来。诺基亚想要保证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新浪微博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手机QQ想要保证从PC端到手机端用户体验的一致性;苏宁易购想要保证从线下到线上价格、货品、仓储的一致性。而微信出来的时候,是完全基于手机的。
跨界和混搭有什么区别?我个人的理解是,混搭是技术层面的混搭,新技术用于老客户,新瓶装旧酒。有三种生产方式:耕耘传统、追求高科技、降维攻击(即跨界)。我建议的颠覆式创新就是第三条路:跨界打劫、降维攻击。凯文·凯利说:“最主要的颠覆常常来自于行业边缘。”
今天,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属于降维攻击,如Uber(互联网降维到出行市场)、360(互联网降维到软件)、小米(互联网降维到手机)、特斯拉(互联网降维到汽车)、微信(互联网降维到运营商)、蚂蚁金服(互联网降维到传统金融)……
为什么说未来生命健康是大行业?是因为把大数据降维到健康行业,不仅能换你的心肝肺,还能换你的基因。但是,现在创新的问题是什么呢?如果你的新技术不是独一无二,而且容易被竞争对手所获得,就得要求时效性很强,不断更新迭代,时效性和快速反应是根本决定因素。
因此,所谓的颠覆,不是技术的颠覆,其实是价值网的颠覆。价值网的不连续性,就是颠覆式创新。
不连续性 篇4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作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会计核算的理论探讨变得日益活跃。现行的会计核算是在会计主体假设的前提下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1],主要是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提供商品的会计信息,但由于商品具有流动性的特点,某一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一般只能提供商品某阶段的会计信息,很难提供商品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由于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若以商品主体假设进行会计核算,则可以获得商品全面完整的会计核算信息。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包括设备材料采购、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出售、使用、报废等,是价值转移、价值增值和价值耗费的过程,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企业自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都应进行会计核算,因此针对商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都应进行会计核算[2]。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完整过程,针对商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也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完整过程,因此针对商品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也是连续完整的。因此,针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会计核算在时间序列上是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只是在会计主体假设下,大家更注重以会计主体为中心的会计核算,而忽视了以商品主体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从而也就看不到其会计核算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一、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及现行会计核算方式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环节。商品生产前期涉及产品研发设计、设备购置、原材料采购、原材料保管储存等环节。商品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领用、原材料加工、设备折旧摊销,设备修理维护、人工费用摊销等环节。商品生产后期涉及产品检验、产品验收入库、产品保管储存等环节[3]。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价值转移或价值增值。商品流通涉及产品储备或商品采购、商品推介、商品销售、商品运输储存、售后服务等环节。商品消费主要涉及商品折旧摊销、维护保养、报废处理等环节。商品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也会涉及到价值转移或价值变化。现行的会计核算是在会计主体假设的前提下,在商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生交易或事项时对商品价值进行的会计核算,主要从会计主体的角度来进行会计反映,其目的是核算会计主体生产、销售商品发生的成本费用,获得的收入,实现的利润或发生的亏损。当商品在生命周期的某一时段属于某一会计主体时,对商品该时段的会计核算是连续的;当商品在生命周期中归属于不同会计主体时,不同会计主体对该商品的会计核算是相互不关联的。
二、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价值变化分析
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撇开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具体形式,可用时间和价值两个因素来描述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一个时间序列,在时间序列中不同时点上都有对应的商品价值,构成一个时间价值序列。在某个时点上商品的价值与前面时点上商品的价值相比,可能没发生变化或发生了变化。在某个时点上,导致商品价值发生变化的因素可能是一个因素,也可能是多个因素。若Tj表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中的某个时点,Aj表示Tj时点商品价值的变化(商品价值增加时Aj为正数,商品价值没有发生变化时Aj为0,商品价值减少时Aj为负数),Pn表示Tj时点的商品价值,则商品价值Pn可表示为:
由于在Tj时点引起Aj变化的因素至少有一个以上,假设这些因素分别为a1j、a2j、…、amj,则Aj可表示为:
这样,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引起商品价值变化的各环节和各因素可用矩阵表示为:
其中,aij为不全为0的实数(引起商品价值增加的因素用正数表示,不引起商品价值变化的因素用0表示,引起商品价值减少的因素用负数表示);i=1,2,3,…,m;j=1,2,3,…,n。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中价值变化的过程可通过矩阵及其运算规则表示出来:
=(a11+a21+…+am1,a12+a22+…+am2,…,a1n+a2n+…+amn)
=(A1,A2,…,An)
A1,A2,…,An正是商品在不同时点的价值变化值。
=A1+A2+…+An==Pn,正好是Tj时点的商品价值。
从前面的分析可看出,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商品价值变化会经历多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引起商品价值变化的因素有一个或多个,每个环节都对应一个时点,每一个时点都对应一个价值变化值(价值没发生变化时,价值变化值可视为0),以商品为主体就可把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商品价值变化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前后逻辑相连的连续完整整体。
三、商品生产、流通、消费会计核算连续性分析
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通常都不会在一个会计主体的范围内完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按商品所属主体可分为在同一会计主体内和在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两个阶段,商品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可从在同一会计主体内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和在不同会计主体间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来分析其会计核算的整体连续性。
商品在某一会计主体内的会计核算是连续的,因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会计主体应当及时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对交易或事项的核算不得提前也不得延后。而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是前后逻辑相关且连续的。因此,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连续及时地进行核算,对每一交易或事项都要按会计的相关规则毫无遗漏地进行核算,不能任意取舍,做到连续、全面、完整。所以,商品在某一会计主体内的会计核算是连续的。
看商品在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会计核算是否具有连续性,除了商品在某一会计主体内的会计核算是连续的外,还要看商品在不同会计主体之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其会计核算是否具有连续性。同一商品在不同会计主体之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各会计主体之间针对该同一商品的会计核算以该商品为纽带而连接起来。如A公司销售一台自产设备给B公司,开出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80 000元,增值税税额为13 600元,设备已发出,款项已收到。该设备的生产成本为60 000元。B公司购进该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已验收并投入使用。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由上面的账务处理可看出,A公司做销售商品的会计核算是因为A公司销售了设备给B公司,B公司做购进固定资产或购进商品的会计核算是因为B公司购进了A公司的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或作为库存商品。而且,A公司账务处理借方的“银行存款”与B公司账务处理贷方的“银行存款”相对应且金额相等;在B公司购进设备作固定资产的情况下,A公司账务处理贷方的“主营业务收入”与B公司账务处理借方的“固定资产”相对应且金额相等,A公司账务处理贷方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与B公司账务处理借方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对应且金额相等;在B公司购进设备作为商品还要继续对外销售的情况下,A公司账务处理贷方的“主营业务收入”与B公司账务处理借方的“库存商品”相对应且金额相等,A公司账务处理贷方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与B公司账务处理借方的“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相对应且金额相等。不同会计主体之间针对同一交易或事项进行的会计核算都有与此类似的一一对应的逻辑关联关系。因此,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同一商品在不同会计主体之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以商品为纽带而相互一一对应关联,且按时间先后顺序逻辑相连,其会计核算是具有连续性的。
由此可见,若以商品为主体来分析对商品的会计核算,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商品不论在同一会计主体内还是在不同的会计主体之间,针对同一商品所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核算以该商品为纽带相互关联,是连续的,完整的,并按时间先后顺序反映商品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商品价值的变化及原因,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有机整体。
以商品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并不是要求会计主体要对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都要进行会计核算,不论其是否属于该会计主体应当核算的交易或事项,而是以商品为主体将各会计主体对该商品的会计核算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前后逻辑相关的连续、完整的有机整体,并使得各会计主体对该商品的会计核算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相互印证[4]。
以商品为主体来分析对商品的会计核算并不是对以会计主体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方式的否定,二者之间也不矛盾,只是两种方式立足点不同。以商品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是不论商品属于哪个会计主体,主要从商品的角度分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的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是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分析商品属于该会计主体时的会计核算,是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会计核算的一部分,是构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会计核算的基础。通过具体的例子能更清楚地说明两种会计核算的关系。
假设A公司2008年8月10日开始生产一台XL型号的车床,2008年8月10日为生产该车床领用价值80 000元的原材料。2008年8月25日计提该车床生产工人的工资12 000元,应分担的车间管理人员工资4 000元和机修车间工人工资1 200元。2008年8月27日领用价值16 000元的原材料。2008年8月31日计提该车床应分担的加工设备折旧费20 000元和车间厂房折旧费8 000元。2008年9月1日该车床生产完工并验收入库。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A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08年8月10日领用原材料
(2)2008年8月25日计提生产工人、机修车间工人和车间管理人员工资
(3)2008年8月27日领用原材料
(4)2008年8月31计提加工设备和车间厂房折旧费
(5)2008年8月31日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月末结转
(6)2008年9月1日产品完工验收入库
2008年10月16日A公司将生产的XL车床销售给B公司,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200 000元,增值税为34 000元。A公司货已发出,货款已收到。B公司已收到货物,并作为商品验收入库。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A、B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别如下:
(7)A公司的账务处理
(8)B公司的账务处理
2009年1月2日B公司将购进的XL车床销售给C公司,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销售价格为250 000元,增值税为42 500元。B公司已发货,货款已收到。C公司已收到货物,另支付B公司所属货运公司运费5 000元并取得了合法有效的运输发票。C公司购进XL车床作为固定资产,购入当月已投入使用,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8 65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B、C公司的账务处理分别如下:
(9)B公司的账务处理
(10)C公司账务处理
(11)C公司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每月XL车床折旧的账务处理
假设2014年2月6日C公司对XL车床进行报废清理,发生清理费用3 000元,取得残料变价等收入18 0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则C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12)C公司XL车床报废清理账务处理
上面的例子中,账务处理(1)至(12)是商品XL车床生产、流通、消费整个完整过程的会计核算。其中,账务处理(1)至(7)是会计主体A公司对XL车床的会计核算部分,账务处理(8)至(9)是会计主体B公司对XL车床的会计核算部分,账务处理(10)至(12)是会计主体C公司对XL车床的会计核算部分。
在XL车床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中,用矩阵能描述其价值转移、变化的完整过程。根据交易或事项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和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价值变化(价值没发生变化时,可认为变化为0),可构建XL车床如下价值变化矩阵:
(在上面的矩阵中,2009年2月至2014年1月每月XL车床折旧费均为4100,为表达方便中间部分用“…”表示。-8650是固定资产的净残值清理结转,视同其价值减少。)
四、以商品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要求,以商品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应促进会计信息质量在可靠性和相关性方面的改善,并促进会计信息由会计主体下的部分信息向商品主体下的全面信息转变。
以商品为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整个过程的会计核算形成一个前后逻辑相关的连续、完整的有机整体,能提供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获得全面完整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其更正确地决策,提高决策的水平和科学性。此外,各会计主体对该商品的会计核算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相互制约、相互印证,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能极大地改进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摘要:在会计主体假设下,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会计核算一般不具有连续性。而商品生产、流通、消费是前后逻辑相关的连续过程,若以商品为主体来分析,商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会计核算在逻辑上也具有连续性,并可全面完整反映商品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相关、全面。
关键词:商品,会计主体,商品主体,会计核算,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徐晓音.会计学基础理论(第一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1-15.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6.
[3]马占成,褚文凤.成本会计(第一版)[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8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篇5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20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和挑战。
20世纪40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年,日本也研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10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1975年也初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7000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10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15种。如此一来,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1979年7月1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 D.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3000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100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200亿位,约合1万6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1万位下降到平均800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4千万位的存贮量就能存下65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比西方早了10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3分)...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材料三
21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正是王选团队在20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印刷术
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
D.算法的数学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6分)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鸿篇巨制:著述
B.源远流长:水流 ..
C.自强不息:停止
D.数典忘祖:经典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4分)
【材料一】
①每年六月,荔枝飘香。一串串果实红彤彤、沉甸甸,压弯了枝头,惹人喜爱。摘下一颗,剥开龟.裂的外壳,露出晶莹的果肉,汁水欲滴,令人垂涎。②荔枝原产于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汉初,南越王赵陀就曾将荔枝献给高祖刘邦。可见,那时广州已有荔枝出产。而这次入贡,也使中原民众知道荔枝为何物。但那时从南越到中原,相隔万水千山,交通又原始落后,刘邦收到的,不大可能是鲜荔枝,十有八九是荔枝干之类的东西。
③到汉武帝时,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元鼎六年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起“扶荔宫”,用来种植南征得来的奇花异草。这其中,就有荔枝树数百棵。但是南北气候不同,那些移植来的荔枝最后全都凋零枯萎了。
④到东汉时,鲜荔枝已经成为固定的贡品,由交趾等郡定期送往首都洛阳。这个路程非常遥远,为保证送到皇帝面前的荔枝不会腐败变质,送荔枝的人不得不“昼夜奔腾”。这样做,除了要设置驿舍、劳民伤财外,使者在山高路远中也难免遭遇“毒虫猛兽之害”。后来有官僚不堪其扰,给皇帝写信诉苦,“和帝诏太官省之”,这才决定以后不再送了,算是做了件惠及民生的好事。
⑤唐初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籍才子,很为家乡的荔枝骄傲,盛赞其“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当时朝野大臣中,吃过荔枝的尚不多。待至唐玄宗时,杨贵妃嗜吃鲜荔枝,玄宗就让人从当时出产荔枝的重庆涪陵附近,快马加鞭,经由子午谷送荔枝到长安。乍看起来似乎是挺浪漫的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事实上,这段路程,要骏马不停地跑上七天七夜,送荔枝的人和马往往在路上奔波劳累而死,百姓怨声载.道。
⑥荔枝不易保存是出名的,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就曾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之外,色香味尽去矣。”
⑦大文豪苏东坡本是极爱甜食,极爱吃荔枝的,但他痛感于百姓疾苦,曾就上贡荔枝写诗说“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注”,乞愿苍天不要有荔枝这种佳果以免伤害百姓。
⑧苏东坡得以吃上新鲜荔枝,是在其晚年被贬谪到当时的烟瘴之地惠州的时候。在那里,他为荔枝的甘醇所征服,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⑨有了荔枝可以大块朵颐,东坡居士竟然顾不得岭南的炎热酷暑,也不理会贬谪的颠沛落魄,心甘情愿呆在广东不走了。
⑩根据蔡襄的描述,北宋时荔枝大概有30多个品种。出产荔枝的三地中,福建的荔枝品质最佳,岭南、巴蜀次之。在福建各地中,手屈一指的品种当属“陈紫”。蔡襄描述说:“其实广上而圆下,大可径寸有五分,香气清远,色泽鲜紫,壳薄而平,瓤厚而莹,膜如桃花红,核如丁香母。剥之凝如水精,食之消如绛雪。其味之至,不可得而状.也。”也就是说,陈紫这一品种不仅个头大,壳薄肉厚核小,而且味道清香中正,果肉晶莹如水晶,入口即化无渣滓.。
⑪除了给人以味觉享受,成熟的荔枝点缀在翠绿的枝叶之间,蔚.为大观。甲,说的是初熟之际,稀疏点缀的微妙; 乙,说的是全树果实累累的胜景。丙,荔枝不仅以其味美,更以其可爱的外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取材于赵健《闲话荔枝》,有删改)
【注】疮痏:疮疡,伤痕,引申为祸害。
1.下列各组词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龟裂(qūn)脍炙人口 B.怨声载道(zài)颠沛落魄 C.渣滓(zǐ)大块朵颐 D.蔚为大观(wèi)手屈一指
2.下列各词语中的“状”与文章⑩段“其味之至,不可得而可状.也”中的“状”,意义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写景状物 B.无可名状 C.巴陵胜状 D.口写手状
3.将下列文句依次填入⑪段甲、乙、丙三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香连翠叶真堪画,红透青笼实可怜 ②绿叶云舒,朱食星映 ③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丽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4.下列有关作家和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唐代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品《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句堪称千古绝唱。
B.“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出自《过华清宫绝句》。其作者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C.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与元稹并称为“元白”。其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D.苏东坡,以自己“以诗入词”的文学创作为词体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样式,为宋词开拓出豪迈慷慨的新境界。
5.文章提到苏东坡既写过“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又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语。这两句中苏东坡对荔枝的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二、根据下面题目要求,阅读材料二,完成6—9题。(13分)6.下列对荔枝极易变质的原因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荔枝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导致果皮变色。B.成熟荔枝的果皮能释放出大量的乙烯,从而加速鲜果的衰败、腐烂。C.荔枝鲜果富含糖分,果肉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脂肪。
D.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大,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7.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材料
一、材料二都涉及的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荔枝果肉晶莹,味道鲜美,为世人所钟爱。B.荔枝在短期内极易变质,不易贮藏保鲜。C.荔枝主要生长于湿热地区,在北方难以成活。D.荔枝对于文人来说,还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8.参照材料二⑨段(甲)处“蜜浸封坛沉井法”的命名方法,给本段丙、丁两处所述荔枝保鲜法命名。要求每处不得多于7个字。(4分)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材料二⑨段看,古人保鲜荔枝时,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简要概括。(3分)
【材料二】
①岭南四大佳果之首的荔枝,以其晶莹透剔甘醇多汁的果肉,清香甜爽的风味和娇艳似火的果色驰名于世。在全球无数名优佳果之中,色、香、味皆极佳的荔枝堪称水果之王。
②可惜的是,荔枝是“炎方之果,性最畏寒”,这种生理生态特征,使它只能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生长和分布,而不能在全球广泛种植。因此,荔枝的种植地域有极大的局限。另外,荔枝保鲜期极为短暂,果实一旦成熟必须立即摘取,否则过熟的果实将更加难以保险贮藏。摘下来的荔枝,红艳的果色在常温下只能保持一天,在这一天中明显可以看出果色不断由鲜红变暗红,再变褐色,紧接着果壳上出现霉斑,霉菌快速繁殖互相传染,果壳变软,渗出汁液,香味尽失,腐烂相继。成熟的荔枝鲜果,如不经过特殊处理,在常温下二三日便失去商品价值,不可逆地衰败腐烂,被视为世界上最难贮藏的水果。
③荔枝鲜果为什么烂得这样快?这要从荔枝果实本身的结构、成分和生理特性谈起。
④第一,荔枝果皮薄,细胞排列疏松,水分极易散失,果皮中含有大量酚类化合物,在环境中氧和果皮中的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酚类有机物质转化为醌类物质,醌类物质积累聚合,褐色显现,红色消失。
⑤第二,促使果实成熟、器官衰老的催熟激素乙烯,在果实成熟腐烂过程中起着加速剂的作用,而成熟的荔枝果皮又是形成和释放乙烯的中心。据测定,果皮的乙烯释放量高达果肉和种子的数十倍。果皮大量释出乙烯是致使鲜果加速衰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⑥第三,荔枝鲜果富含糖分,甚至高达20%,果肉含水量高,细胞壁薄嫩,果肉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磷、钙、钾等)、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丰富的鲜果又缺乏坚韧厚实致密果皮的保护,很难抵御形形色色霉腐病原菌的侵袭。科研工作者已从腐烂的荔枝果实中分离出10多种病原菌,如霜疫菌、炭疽、酸腐、青绿霉菌等等。虽然它们的入侵并非同步,有些菌种早在挂果期就已经“登陆”,但是只要摘下的鲜果处在陈化进程中,其抗病抵御能力自然下降,一些有害菌就会乘机滋生,暴发作乱。
⑦第四,荔枝收获季节正值高温盛夏。植物器官的呼吸强度通常在一定范围内与温度上升呈正相关。而荔枝鲜果的呼吸强度又比橙果高二三倍。呼吸消耗了大量的营养物质,促使鲜果陈化,抗病力降低。
⑧荔枝的鲜果难以贮藏,而且极易变质,这一点古人早有体会。因此在保险贮藏方面曾创造了不少的方法。
⑨如明初《耀仙神隐书》载“收生荔枝,将熟时摘,入瓮浇蜜浸之,以油纸封固瓮口,勿令渗水,投井中,虽久不损”,此可称之为(甲)“蜜浸封坛沉井法”。明代万历二十五年《荔枝谱》载:“乡人常选鲜红者,于竹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窍,置荔枝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固封其隙,借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此可称之为(乙)“活竹窍藏法”。又据明末清初《广东新语》载:“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以蜜水满浸,经数年,味色不变,是予终岁皆有鲜荔枝之饱。”此可称之“_____(丙)_____”。还有荔枝“在树时并荔叶剪之,置新瓦坛中,泥柊叶封其口,倒沉井中。有佳宴时出之,色如新,可支一日”,此可称之为“_________(丁)__________”。
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国内外一些重要水果产区和大、中城市,在水果保鲜贮藏方面都建有专门设施,如我国现今多用的是通风贮藏库和机械冷藏库。前者利用库外昼夜气温变化的差异,使库内保持低温进行贮藏;虽然成本低廉,但是贮藏效果相对较差。后者利用机械制冷,并可根据果品种类不同,对贮藏温度进行人工调控,有较好的贮藏效果。
背书连续性若干问题探析 篇6
背书连续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各次背书在形式上均为有效,主要是针对背书人的签章而言。如果背书人的签章不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形式要求,则该次背书就归于无效,背书为不连续。对于形式上无效的背书是否导致整个背书不连续,笔者认为,无效的背书应视为不存在,如果排除该项背书后其余背书形式上仍为连续,则应确定其背书连续。因为无效背书之所以不影响背书的连续性,正是由于其不产生票据法上票据转让的效力。在认定背书连续时,无需将无效背书考虑在内。
二、空白背书对背书连续性的认定
空白背书是指背书人未在票据上记载被背书人名称,而只有背书人签章的背书。空白背书是否构成连续背书取决于法律对空白背书效力的规定。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或地区及有关国际公约都规定了空白背书制度。《日内瓦统一汇票本票法》承认空白背书的效力,其采用的是反面认定的方法,即后一次背书的背书人视为前一次背书的被背书人,因此一切背书都被认为是形式上连续的背书。我国《票据法》第 30 条规定:“汇票以背书转让或者以背书将一定的汇票权利授予他人行使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名称。”据此,票据法学界和实务界一般认为,“被背书人名称”是背书绝对应记载事项,不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背书行为无效。
票据转让不能成立,由此取得票据的人不能成为票据权利人。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票据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 49 条规定:“依照票据法第二十七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笔者认为,该规定只是承认了空白授权票据的效力,并未承认空白背书的效力,因为在被背书人未补记的情况下,仍然作为不连续背书对待。
三、背书人与被背书人同一性对背书连续性的认定
在签章的同一性上有绝对一致和公认一致两种主张。应该说签章的完全一致是认定背书连续性的基本原则,但对此也不能作绝对理解。因为在实务中,前后相连的被背书人与背书人的名称在通常情况下是由两个不同的人分别书写的,前一背書的被背书人的名称由背书人填写,后一背书的背书人名称由背书人自己填写,这样就可能出现名称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的规定,公认能够判断为同一人的,仍然可以认定背书是连续的。
四、委托收款背书对背书连续性的认定
委托收款背书,是指以委托他人代替自己行使票据权利、收取票据金额为目的的背书。因此,委托收款背书不是票据权利的转让,实际上是代理权在票据上的体现。被背书人是代理人,背书人是被代理人,被背书人收取的票据金额归属于背书人。既然被背书人不是票据权利人,他就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将票据进行背。
书转让,若背书转让,属于无权转让,背书无效,从而影响票据连续性的认定。同样,委托收款背书的被背书人也不得再作质押背书,因为虽然质押背书不直接转让票据权利,但受让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行使票据权利而优先清偿债权。也就是说,被背书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越权质押,其无权代理行为侵害了委托收款背书人的利益,所以被背书人质押票据的行为无效,造成票据背书的不连续。委托收款被背书人能否可以再作委托收款背书,笔者认为,在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当被背书人确因条件限制不能完成受托任务时,出于对背书人利益的保护,再行委托他人行使票据权利,于情于理都无障碍。而且,民法关于代理的规定,也认可了这种做法。当然,如果背书人收回票据,自行收款或再行背书转让票据,仍然构成背书的连续。
五、质押背书对背书连续性的认定
质押背书是指以设定质权,提供债务担保为目的进行的背书。它是由背书人通过背书的方式,将票据转移给被背书人,并以其取得票据金额的支付,作为对被背书人所拥有债权清偿的担保。在这种背书中,背书人实际上是出质人,被背书人是质权人。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可以背书连续证明其享有质权,而无需再举证证明。由于质押背书的被背书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通过背书的方式获得票据,因此,质权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债权可以再行转让背书或质押背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质权人享有票据权利,其背书转让或质押背书不影响背书的连续。
根据《票据法》以及人民银行 2005 年“银发 235 号”文件的规定,在票据担保债权到期日早于票据到期日的情况下,质押人履行担保债权完毕后,质权人应直接将票据交还质押人,而不需要在票据上作任何记载。质押人收到票据后,可再行转让、质押或在到期日作委托收款。其处理手续是于记载有“质押”字样的被背书人栏之上再作成转让背书、质押背书或委托收款背书。这种情况下的背书,应认为是连续背书。
连续状态-连续行动强化学习 篇7
强化学习是解决一类序贯决策问题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统计技术、在线学习、动态规划等估计状态值函数或状态-行动值函数,运用行动值函数确定各个状态的最优行动,形成最优控制策略。强化学习方法通常保存一种表格,每个方格用于存储状态-行动值函数(即Q因子),通过样本学习实现值函数更新。因此,该类方法适合解决系统状态空间、行动空间为有限离散的优化控制问题[1]。而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的状态或行动为连续变量甚至混合变量,必然要求将该类方法进行推广。目前,解决连续状态-连续行动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离散化和值函数逼近两大类[9,10,11,12],前者将连续变量转化为离散的[9,11],后者则主要通过参数结构的泛化实现值函数表示[9,10,12]。本文将对连续状态-连续行动强化学习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一些求解方法或技术进行讨论,并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1 连续状态-连续行动强化学习
1.1 强化学习理论
强化学习方法结合了动态规划、函数随机逼近等思想[1],包括策略,奖惩反馈、值函数和环境模型四个要素。智能主体基于环境模型的系统状态,按照一定的策略确定执行行动,环境模型根据智能主体行动给予相应的奖惩反馈,奖惩反馈通过长期积累构成值函数,其工作过程如下。在t时刻(t=1,2,3…表示离散的时间步骤),智能主体感知环境模型状态st∈S(S为系统状态集合),选择执行行动at∈A(st)作用于环境模型,其中A(st)为状态st的行动集合。环境模型将针对执行行动给予智能主体奖惩反馈rt+1∈R,并转至下一状态st+1。所有的状态-行动映射就可以构成系统的控制策略π,策略π下系统的状态转移规律可表示为其中s s'∈S,at∈A(st)。通过智能主体和环境模型的反复交互,获得系统长期的奖惩折扣累积公式:
其中γ(0<γ<1)为折扣因子。在策略π下,定义状态s性能值函数为:
定义状态-行动对Q(s,a)性能值函数为:
其中,状态值函数基于TD学习的更新公式为:
V(st)表示状态st下的状态值函数。状态-行动对值函数Q(st,v(st))学习更新公式为:
1.2 连续状态-连续行动泛化问题
标准强化学习算法利用数据样本实现状态值函数或状态-行动值函数的学习逼近,从而实现最优控制策略的求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系统变量则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如状态变量为热量、位置或控制变量为温度、距离等,无法直接利用标准强化学习求解。
为了解决强化学习中连续变量问题,改进算法必须满足鲁棒性、完整性及正确性等要求,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3]。首先,模型无关问题。针对离散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可以较容易的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利用基于模型的数值算法求解。而连续变量问题,一些模型参数则难以获取或计算过于复杂,如系统转移矩阵等,因此改进的强化学习算法必然要不依赖于模型参数。其次,存储问题。在离散情况下采用表格形式存储状态值函数v(s)或状态行动值函数Q(s,v(s)),大规模问题则需要大量的空间,存在“维数灾”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有限参数来实现连续状态-连续行动值函数的存储及学习更新问题,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三,连续性问题,最优控制策略的执行行动必须随着状态的变化而平滑变化,不能出现跳跃的情形。第四,状态和行动的泛化问题,即较好地实现近似状态或行动的泛化,减少在状态空间或行动空间的探索。第五,行动的探索和利用问题。对于连续的空间,如何高效的平衡行动的探索和利用,加快学习进程和提高算法效率是一个重要问题[9,14,15,16]。
2 离散化和值函数逼近方法
针对连续状态连续行动强化学习算法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专家学者给出了一些有效地解决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离散化和值函数逼近[9]。离散化方法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把连续空间分解为有限的离散空间[17,18],通过表格形式一一对应存储状态值函数v(s)或状态-行动对值函数Q(s,v(s))。而值函数方法则利用一些逼近结构(如神经网络、Tile Code、树等)逼近表示状态值函数v(s)或状态-行动对值函数Q(s,v(s)),逼近结构的输入为状态、行动等变量,输出为相应值函数。无论是离散化方法还是值函数逼近方法,都需要考虑的是值函数的学习和存储两大方面问题。
2.1 离散化
离散化方法是解决连续变量值函数问题最为直接的手段,目前存在许多不同的离散化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监督和非监督、动态和静态、全局与局部、直接与递增等。因此,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结构特征等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离散化方法。
对于连续状态空间变量问题,离散化方法基本出发点是实现状态聚类,即以一定的标准或规则把若干连续的状态近似为一个状态,将该状态下的决策控制应用于其近似状态中。因此,离散化方法的选择取决于状态性质特征。等间距的均匀离散化方法或非监督离散方法只适应于连续变量状态性质均匀变化的问题,但存在离散粒度难以控制的缺点,粒度过粗造成信息丢失,粒度过细造成状态个数随粒度指数增长“维数灾”问题。因此,产生了一些自适应变间距的离散方法。文献[18]将连续U型树技术应用于连续空间离散,该方法就是一种变间距离散技术,采用回归树实现状态值的存储。文献[19]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生长k-均值聚类算法的自适应离散划分方法,该方法使用聚类算法的聚类中心表示离散状态,随着学习的进行而调整聚类中心或添加新聚类中心。文献[20给出了一种自适应向量量子化方法,不需要预先知道环境信息,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实现连续状态空间的划分修正。文献[21]和[22]则分别提出了基于高斯过程分类器和基于核方法的连续空间的强化学习方法。
对于连续行动问题,离散方法会带来与连续状态空间问题面临的同样难题。另外,连续行动的离散化还存在行动探索和行动利用之间矛盾问题,严重影响着优化算法的收敛速度以及最终优化结果的精度,甚至导致优化算法收敛到局部最优解。因此,强化学习中的连续行动离散化面临更大难题。文献[23]利用“Adaptive Multistage Sampling”技术实现连续行动的离散化,即根据样本数量确定离散化粒度。而文献[24]在文献[11]基础上,将变分辨率的离散化思想应用于连续空间和连续行动Markov决策过程优化控制问题。针对联合状体-行动空间,给出了随优化过程进行而变化的分割准则。对于行动的探索和利用矛盾问题,大多数文献都采用的Boltzamann方法,文献[14]则提出了自适应行动修正方法,它利用当前状态-行动空间上学习得到的离散、二元决策策略确定增加或减少当前来连续行动值函数。
总之,一般的离散化方法存在泛化能力差、离散粒度难以控制等缺点;而自适应离散化方法固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离散粒度选择和变量泛化问题,但离散化带来的状态和行动存储空间“维数灾”、连续状态中任意状态的控制、连续行动中的行动探索和利用矛盾、每个状态下的精确控制等问题依然难以克服。而一些参数化方法基于非线性学习逼近能力强、泛化能力强、结构简单等特点,可有效克服离散化方法的一些缺点。
2.2 值函数逼近
值函数逼近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种重要技术[3,10],它运用神经网络、多项式逼近器、树、线性回归机等一些参数化结构逼近表示强化学习中的状态-行动Q值函数或状态值函数,替代传统方法中的表格形式。该类技术充分发挥神经网络、线性回归机等结构的非线性逼近能力强、泛化能力强、结构简单等特点,有效克服传统方法的不足,即大规模系统中表格存储表示带来的“维数灾”、无法表示连续状态或连续行动值函数等难题。
从值函数逼近的基本思想出发,解决连续状态或行动强化学习可以分为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首先将连续状态或行动转化为离散状态或行动,然后利用值函数逼近结构实现状态-行动Q值函数或状态值函数的表示。该类方法利用一些逼近结构比较简单,逼近结构的相关参数远远小于状态-行动或状态的个数,从而克服大规模系统中“维数灾”难题。第二类方法利用逼近结构的输入可以为连续变量,直接实现状态-行动Q值函数或状态值函数的逼近表示,从而可以实现任意状态下的精确控制。强化学习的参数化优化分为Critic、Actor和Critic-Actor三种模式,其中Critic-Actor模式是前两种模式的综合[1]。Actor-Critic的研究最早源于文献[25和文献[26]等,它是解决强化学习问题最为常见的一种值函数逼近方法,选择一种逼近结构作为Actor用于行动选择,而选择另一结构作为Critic用于值函数的逼近表示。另外,其与动态规划有效结合形成了一种解决该类问题的新方法-神经元动态规划[13]。本文将介绍一些值函数逼近的常用逼近结构及实现,如BP网络、CMAC等。
2.2.1 BP网络
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它是由Rumelhart、McCelland等科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7]。BP网络在结构上是一种多层感知器或多层前向网络,包括输入层、隐含层(一层或多层)、输出层。它采用梯度下降方法试图最小化网络输出值和目标值之间的误差平方,从输出节点开始反向地向第一隐含层(即最接近输入层的隐含层)传播由总误差引起的权值修正。
Actor-Critic模式分别采用两个网络进行行动选择和值函数的逼近[1,28,29]。假设Actor网络的权值参数为θ={θ1,θ2,…,θn},Critic网络权值参数为w=(w1,w2,…,wm),n、m分别为Actor、Critic网络权值个数。Critic网络输出状态-行动值函数记为Qθ,其计算公式为:
φjθ(s,a)是依赖于Actor网络的Critic网络输入,Critic网络权值更新公式为
βt为学习步长。Actor网络权值更新公式为
ρt为学习步长,Г(wt)标准化因子,Ψθ与Фθ关系参见文献[32]。
2.2.2 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
小脑模型关节控制器(Cerebelllar Model Articulation Controller,CMAC)是由Albus于1975年根据小脑的生物模型提出的一种神经网络[30],是一种基于表格查询式输入输出多维非线性局部逼近神经网络。它具有结构简单、泛化能力强、收敛速度快、容易实现等特点,在函数逼近、信号处理、模式识别及控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31,32]。
CMAC由输入X、虚拟层神经元(AC)、实际层神经元(AP)、输出Y等构成。它的输入可以是多维连续的矢量,每个输入矢量被量化,映射到虚拟层神经元,并激活其中的C个单元(C称为网络的泛化参数),被激活的单元输出为1,未被激活的单元输出为0。对于输入相近的两个点,则激活的单元将会出现部分重叠,输出也将相近。考虑到记忆单元随着输入空间增大而不断增大,因此一般将虚拟层神经元压缩变换再映射到实际层神经元,而实际层神经元则存储着不同网络权值。对应于虚拟层神经元中被激活的C个单元,实际层神经元也将被激活C个单元,该C个单元的网络权值加权和即为网络输出Y。CMAC网络运用Widrow-Hoff规则更新网络权值,其公式为:
其中WX={wX,l,…,wX,c}为输入样本X对应的c个记忆单元的权值向量,c为CMAC的泛化参数,ζ为学习步长,yd为期望输出,y为网络的实际输出。
本文采用CMAC网络实现离散状态-连续行动Q值函数逼近,网络输入为系统状态或行动,网络输出则为Q值函数。每一个系统状态对应一个CMAC网络,网络输入记为行动d,输出为Q(i,d,wi)(wi为状态i对应的网络权值向量),其计算公式为
h为输入变量d所激活存储单元的首地址。参照公式(9),网络权值更新公式为
ζ为学习率,ct为Q值函数的即时差分值。根据Sarsa学习,可以获得ct学习公式为
wst为状态st下采用行动at激活的权值向量。
对于连续状态或连续行动强化学习中的参数化逼近,还包括一些其他不同的结构或方法,如SVM、tile code、self organizing map等,这里就不在一一叙述。
3 总结与展望
一元函数连续性的判定 篇8
关键词:一元函数,连续性,间断点
一元函数的连续性是微积分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学生对这一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对于不同的题目往往不能正确地选择判定方法. 本文针对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对一元函数连续性的概念、判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希望对学生能有一定帮助.
函数连续的概念
定义一设函数y = f( x) 在点x0的某个邻域U( x0) 内有定义,如果在x0处,当自变量的增量 Δx趋于零时,对应的函数的增量 Δy也趋于零,即
则称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点x0称为函数f( x) 的连续点.
例1用定义证明y = sinx在点x0处连续.
分析此题不可犯循环论证的错误,连续是待证明的, 不能作为已知条件来用.
定义二设函数y = f( x) 在点x0的某个邻域U( x0) 内有定义,如果函数f( x) 当x→x0时极限存在,且等于它在x0点的函数值,即
则称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点x0称为函数f( x) 的连续点.
由上述定义分析可得:
( 1) 若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则f( x) 在x0处的极限一定存在; 但是f( x) 在x0处的极限存在,函数y = f( x) 在点x0处不一定连续.
( 2) 若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当求f( x) 在x0处的极限时,只需求出函数y = f( x) 在点x0处的函数值即可.
( 3) 若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极限符号和函数符号可以互相交换,即:
定义三单侧连续
如果函数y = f( x) 在点x0处的左极限等于f( x) 在该点的函数值f( x0) ,即,则称函数y = f( x) 在点x0处左连续.
如果函数y = f( x) 在点x0处的右极限等于f( x) 在该点的函数值f( x0) ,即,则称函数y = f( x) 在点x0处右连续.
定理函数y = f( x) 在点x0处连续的充要条件是: f( x) 在点x0处既右连 续,又左连续. 即:
分析该定理一般适用于 判定分界 点处函数 的连续性.
∴ 由定理可知,函数y = f( x) 在点x =π/2处左、右连续, 从而y = f( x) 在x =π/2处连续.
解 ∵ f( x) 在点x = 0处连续,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四题 篇9
第一个关键词:简单。但“简单”不是“容易”
五、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在认知水平和解读能力上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提供的文本简单一些实属应该,但笔者认为,简单也是要有分寸的。分寸的把握应与年级匹配。确切地说,简单应该是适宜。也就是说,提供的非连续性文本,对五、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刚好”的。这其实跟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是一样的,即文本的难易应该与学生的程度“一致”。可是,从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看,有的教师真的把“简单”看简单了,权当做“容易”来对待和把握了。如五年级的一堂课,教师提供的文本是类似于如下的五个材料:
笔者认为,这样的文本材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容易了。不但不利于学生当下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后续学习也会形成障碍,因为到了第四学段就要求学生“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这无疑就很难实现有效的阅读衔接。
第二个关键词:找出。但“找出”不是“概括”
这是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与阅读连续性文本的根本区别所在。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概括”是重要的训练项目,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即第三学段,概括能力已经成了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尺。所以,到了高年级,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不可以轻视、怠慢和“绕开此道”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它要做的事情是“提取”,即“找出”。也就是说,非连续性文本的整个阅读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在视觉上(当然也需要大脑的配合)通过作用于文字(即书面语言)把所需要的信息找出来。所以,“找出”既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手段,也是目的。
当然,“找出”也并非机械地没有任何技巧地让学生到文本中去“死抠”。高明的教师往往能够以“高明”之举,让学生找得轻松,找得有趣,找得有效。如一位教师教学《暑假出行小能手》一课,呈现了《2012年蓝巨星夏令营招生方案》这一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教师便利用“火眼金睛”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有价值信息。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然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其陈述到底是对还是错。
1.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独立生活能力的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夏令营。()
2.活动从7月10日开始,到8月7日结束,中间分三期,每期共七天,你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期。()
3.报到第一天下午三点之前,火车站将有教练来迎接。()
4.如果临时想调节班次,可以QQ咨询或电话问询老师。()
5.温馨提示每个营员必须准备一件道具。()
这些判断题都跟《2012年蓝巨星夏令营招生方案》这个文本中的“有价值信息”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对这些判断题作判断的过程就是“提取”(即找出)文本中有价值信息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既是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也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既是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过程,也是课堂的有效生成过程。可见,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上,教师的教学策略运作跟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一样,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个关键词:有价值。但“有价值”不是“有意义”
可以说,任何一个文本,一旦进入课堂,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有意义是针对文本的构成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虽然没有连续性文本在“文脉”“文意”和“文路”上的鲜明性,但是,非连续性文本毕竟也是“文本”,其整体性抑或完整性也是明摆着的。它的每一个部分(或者说每一个板块)都是作为文本的整体构成而存在的,所以,绝对不可以说这部分有意义,那部分没有意义。而价值呢,就有区别了,它是文本中“最有用”的部分。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对文本“所告知”的真正驾驭,文本中的有些文字是可以“视而不见”的,但有些文字就绝对不可以忽略,这便是那些“最有用”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上便有了“找”这个字。
举个例子。某教师执教《有趣的硬币小魔术》一课,用了三个文本:《硬币的“缩身术”》《随心所欲的硬币》《硬币的“隐身术”》。其中,《随心所欲的硬币》这个文本是:
随心所欲的硬币
硬币竟然能够像孙悟空一样随心所欲地变大缩小,是不是很神奇啊?现在就要让你亲眼见识一下硬币的魔法。
工具百宝箱:
●一把镊子●一盒火柴●两根长钉
●一块泡沫●一枚硬币●一支蜡烛
魔术步骤:
1.把硬币放在泡沫上,在硬币边缘插上两根钉子。
2.移动硬币,调整到两根钉子之间,硬币正好可以通过。
3.点燃蜡烛,用镊子夹住硬币,放在蜡烛上烧一会儿。
4.把硬币放在两根钉子之间,试着让硬币通过钉子之间的空隙。你会发现硬币变“胖”了,无法再通过钉子之间的空隙。
5.硬币冷却后,又能通过钉子间的空隙了。
魔术中的科学:把硬币放在蜡烛上烧了一会儿,硬币受热膨胀,体积就会比原来的大。这时把硬币放到两根长钉之间,自然会被卡住。稍待一会儿,硬币因冷却恢复了原状,便又能从钉子间通过了。
显然,文本的“有价值”部分应该是“工具百宝箱”和“魔术步骤”。但是,“最有用”的文字呢,无疑是在“魔术步骤”里头。譬如,步骤1中的“边缘”,步骤2中的“正好”,步骤3中的“烧一会儿”,步骤5中的“冷却后”。因为,如果不对这些“最有用”的文字加以关注和把握,魔术就会失败。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需要很好地领会“有价值”,并需要悉心地“找”。
第四个关键词:信息。但“信息”不是“旨意”
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在现代社会运用广泛,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用性特征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重要阅读能力之一。比如,我们买到一种药品,会配有药品说明书,不能读懂这份说明书,轻则贻误病情,重则关乎生命安全;我们出门旅游,读懂手中的地图才不会迷路;在商场刷卡后,能看懂文字和数据结合的凭证单才能知道自己的消费金额……这些说明书、地图、凭证单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当前,我们的学生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究竟怎么样,我们可以从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测试中窥见一斑。
PISA2009年所做的阅读调查平均成绩为493分,其中上海为556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一。其次为韩国(539分)、芬兰(536分)、中国香港(533分)等。上海学生在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64分,比第二名韩国高26分。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上平均分为539分,达到6级水平的学生比例仅为1.9%,低于新西兰、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日本、英国等7个国家。达到5级水平的占12.8%,低于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和芬兰。没有达到2级水平的为6.6%,而韩国只有6.1%的学生没有达到2级。上海非连续文本分量表与连续文本分量表成绩差异高达25分,在总成绩高于OECD平均值的参与国家和地区中,上海在两种文本形式分量表上的成绩差异是最大的,说明上海不同文本形式的课程内容分布不均衡。在对阅读素养分量表分析中发现:学生在访问和检索、整合和解释、反思和评价三个认知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在文本阅读中反映出学生比较善于阅读小说、散文等连续文本,但在阅读图表、表格、清单等非连续文本上表现相对薄弱。上海的教育处在全国领先地位,从上海的例子可以推测内地阅读教学的一般情况,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这反映了我国语文阅读教学比较偏重于文学性较强的小说、散文,而对于相对比较理性、运用性强的非连续性文本,则不但缺乏训练,甚至陌生。这显然与这个高度重视信息整合和运用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等“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阅读者能够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意义,还要强调阅读者应具备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以此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要求,准确把握年段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提出教学目标针对的是第三学段。这是根据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相对谨慎的提出。和以往比较忽略非连续性文本相比,这已经是历史的进步。至少在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这一简单的信息整合能力。对此,第三学段的目标是“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一般来说,其能力要求是在类别比较、图文结合理解等比较浅显的认知层面。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把握的前提。对过于抽象、意义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第四学段的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和第三学段只要求“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是两个不同的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需要进行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
例如,2006年PIRLS国际阅读测试题中的《南极洲》一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体例的文章,命题者运用了大量的插图、地图以及一封来自南极洲的信,间接插入的文本是一段段的介绍文字,非常全面地在极少的篇幅内呈现了南极洲的主要信息。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从地球仪上找到南极洲的位置”“你想去南极洲吗?说说你想去和不想去的理由”。这样的指向,是基本信息提取,同时兼顾自主运用表达,倾向于应用、查找、标注、参照、简单对比等。把握好学段的阅读目标特征,准确定位好教学的认知基础,是有效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
(二)选好文本,开发课程资源
就全国范围来说,小学语文教材文本形式基本上就一种类型,即清一色的文学作品,选课设计太过单调。以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出现过一篇真正的非连续性课文。五上的《遨游汉字王国》,除了文字形式打破了以往以句段为标志的安排之外,仍是意义指向。“汉字演变表”和“历代书法作品插图”仍属于欣赏范畴。五下的《信息传递改变我们的生活》,相对更接近。《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中的研究表,列举了李姓调查方面和内容的关联,只不过类别不够清晰。学生对内容的获取仍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我们如何寻找和开发“非连续性文本”?
1. 挖掘语文教材资源
人教版现行教材,在单元开始有“导语“,在一些文后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大都以篇或段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前或课后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更直观的图标、数据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组织学生开展学习交流,培养阅读能力。
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增补。比如写景类文章,像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文章时,可以增补相应的导览图,和文章介绍的写作顺序相配合,一方面让学生借助导览图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阅读的趣味和应用性。
再如说明性文章,像在学习《鲸》《太阳》这类文章时,可以配以图表、数据,让学生在鲜明的数据和形象的图表中感受事物的特点。
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也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编制独立思考题,引发学生阅读思考。比如五上《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有趣的汉字》,增加了这样的思考题:读了这些材料,你发现汉字中有哪些有趣的现象?你知道汉字中还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2. 整合其他课程资源
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并不陌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他们早已接触。比如,数学和科学学科的文本大都是以图、文字、表格等相结合的形式出现的,我们也可以对这些文本加以改编,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例如人教版六上第七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为了加深对“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应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一人文主题的理解,我们可以借用六上科学“种类繁多的动物”这一章节,在课堂中让学生快速阅读图和两段非连续性文本,并思考:地球上种类最多的动物是什么?读了这些文字,你对人与动物如何相处有什么新的思考?学生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只是动物王国150多万种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应该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信息提取的能力。
3. 活用生活资源
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被广泛应用,这些资源可以被我们充分利用。说明书、旅游导览图、安装图等都是训练的好材料。例如人教版六下“综合复习”的第八课是《看说明书做台灯》,结合这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带上家里的一份“药品说明书”,进行这样的训练:药品的名称是什么?这种药主要治疗什么病?如果有一个病人服了这种药有不良反应,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渗透方法,指导阅读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和“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不同,这也决定了阅读策略有所区别。我们应在阅读指导中教会学生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整合信息,进行简单的推论。
1. 发现有价值的信息
在非连续文本中文字和统计图表结合是人们常见的文本形式,阅读图表必须注意的事项为:(1)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如《某县六年级学生体质检查结果》,标题告诉我们,文本提供的是某县六年级学生的体质检查状况。(2)分类、图例。统计图表首先要确定统计的类别,如《体质检查统计表》。阅读中,首先要看纵轴“检测项目”、横轴“升降趋势”,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本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3)读数据。统计图表以数据或箭头反映问题,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如《体质检查统计表》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在身高、体重、胸围这三个栏目,这一届学生的指标是上升的,而肺活量、视力、800米跑却是下降的。(4)解析。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的文字内容,图标和文字结合,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如阅读了表下的文字“这是我县本届毕业生与上届毕业生体质检查六个项目的测试比较升降趋势图,阅读之后,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建议”,我们就会比较快地得出结论。
2. 进行信息整合
说明书是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信息如何整合?以《感冒清热胶囊》药品说明书为例。(1)通读,知大意。浏览,知道该说明书的组成部分:性状、成分、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贮藏、保质期。(2)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项目。青霉素过敏的三岁儿童能服用吗?可以服用的话,请告诉服用的方法。根据这一问题,选择条目“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仔细阅读。(3)选择信息进行整合。在两则条目中选取信息针对问题进行整合,回答。
3. 尝试简单推论
在学会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推论。如给学生提供文章《湿园虫怎么寻找食物》,其文本信息是:实验的材料、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湿园虫在纸盒中寻找食物的轨迹图。要求学生作出判断:现在食物放在盒子的右边,湿园虫能在迷宫般的轨道中找到食物。如果放在左边,它还能找到吗?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指导学生快速浏览文章,了解文本大意: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湿园虫如何寻找食物的,由四个小材料组成。接着要找准关键项目:实验的结论“湿园虫会利用触角感觉食物,利用它们来找到叶子”。最后作出自己的准确判断。
(四)评价跟进,检测达标情况
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大都可以通过客观化的试卷加以考察,而对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考察就要复杂得多,尽管如此,语文考试中还是应该适当加入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检测。“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学的程度,以便适时改进教学。比如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试题:
这是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请仔细观察画面,完成填空。
1.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
2.出版社编写这套书的用意是:______。
3.“100%精品”说明这套书________,“75%价格”说明这套书________,这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
这与“综合实践活动题”的设计有什么区别?只要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综合实践活动题”的立足点在“活动”,它以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过程的假设为命题凭依,是以考察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则不同,它的立足点在“阅读”,是以考察阅读能力为旨归的。
当今时代已进入读图时代、媒体时代,信息大量以碎片状呈现,如何有效地整合并利用这些信息,无疑将成为网络时代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赋予了修订后的“课标”以时代的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华东师大巢宗祺教授指出:“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更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叶平编译.Pisa阅读素养及其测评[M].湖北: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2011.
[3]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呈现形式
虽然“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新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在实践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它包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新闻报道、各种宣传栏、说明书、统计图表、超市小票等材料中。所谓“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首先要弄清“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的区别”。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例如小说、散文等,这种阅读材料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完整的信息;而非连续文本则包括图表、表格、清单等,是一种图文结合式的阅读材料,其中包含的很多信息通过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省略了许多文字信息,这种阅读材料形象、简洁、明了。其次是要明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目标。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在大语文观下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地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和发展学生们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有意义的东西和获得乐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和人类与社会奥秘的不断发现,“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形式是多元化的,目前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单一的图与表等文本,如公交站牌、车票、时刻表、导游图、旅游报价单、产品配方表等;二是内含图表的综合性文本,如产品说明书,有图表的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三是与信息相关、包含图表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文本集群;四是以某一指向为目的的多种内容资料的阅读,如地图、时刻表及风土人情等相关资料。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要求
(一)图文对照,信息互补
“非连续性文本”之所以图文并茂,主要原因是文字说不清楚用图表来补充,文字表达太啰嗦用图表来代替,而且一目了然。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一个重要技能就是能把图片、图表等提供的信息和文字材料联系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二)从图文中提取重要的信息
这类文本,文字内容是必要的。阅读这种文本要能提取重要的信息。像《湿圆虫怎么寻找食物》这个文本中“利用盒子的盖做出三条长条纸板,拿来做图片中的走道”一句,重要的信息是“用什么材料”、(盒子的盖)“做什么”(走道)、“怎样做”(做出三条长条纸板)。而这些长条纸板究竟做成什么样的走道,那就要通过读图来获取信息了。
(三)解释和推论
文本的有些内容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读者在将文本信息运用于实际情景时,需要运用推论对信息做出解释。如《湿圆虫怎么寻找食物》这个文本图中有文字说明 “走道宽度要刚好让湿圆虫通过”、“长条纸板下面不要留缝隙”。这是两条操作指令,但我们要进一步思考文本为什么要在此处提醒我们?由于湿圆虫体型扁平,可以轻易地从缝隙下通过,左转或右转的行为就分辨不出来了。通过解释,我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再如,“把湿叶子放在盒子 的右边,然后让湿圆虫再走一遍,它们会往哪边走?”不是瞎猜,而是需要通过推论作出假设。
(四)比较与归纳
“非连续性文本”往往是几个独立文本的组合,甚至在阅读中自发去寻找相似内容阅读,如学了《鲸》,就想寻找介绍《海豚》的文本。这类阅读就需要比较,并通过比较归类。
(五)反思与评价
适应“非连续性文本”反思与评价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不同文本介绍相同内容,你觉得哪种更有趣,更喜欢,各有什么长处;第二种是多元文本,即把多篇独立文本放在一起,他们可能在内容上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可能相互补充,也可能相悖。如怎样的人体适宜进西藏:一种说法“瘦的人更适应,胖的人不行”;另一种说法“太瘦的人不行,胖的人更适宜”……面对不同的观点和文本,谁都想搞清“什么人最适宜”,这是阅读中经常碰到的。
三、“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思考
(一)认识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价值
国际上把小学的阅读教学分为两个阶段:1-3年级是“学习阅读”,4年级以后是“通过阅读学习”。小学各科中,如数学、科学、美术等教材,大多是以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呈现的,而日常生活中,看广告、看地图、看天气预报、看汽车火车时刻表等,都是“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从某种程度上说,童话、小说、故事、诗歌、散文给予学生精神滋养,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则直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连续性文本”早已引起重视,但“非连续性文本”还未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教学思维。针对这种情况一是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我们的课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在插图中发现课文内容的重要信息,并得出自己阅读插图的信息或结论,再阅读课文,从而验证自己的语言文字信息。也可以依据书本文字的描述,再“帮”作者配上自己喜爱的插图,或在书上已有的插图旁边,依据自己的体会对已有的插图进行“再加工”等等。如《将相和》一文中的插图:这幅图中,可以让学生猜想故事的主人公,并想象故事内容,从图中可知的信息,让学生想象描述故事的内容。endprint
(二)关注课外的广告图标
我们生活在处处是“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包围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遇到诸如:药品、产品的说明书、商业图标、店名等等,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如何获取信息,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如:根据一则药品说明书,我们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阅读:这则说明书给我们介绍了什么药?是干什么用的?治疗作用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事项?储存条件是什么?通过阅读这则“非连续性文本”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我们的阅读能力有什么样的提高。如教师针对《美林药品说明书》(原文本略)设计了如下练习:
练习1.【美林注意事项】第七条“对美林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改为“对美林过敏者慎用,过敏体质者禁用。”可以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2.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半夜,张小明体温39℃,妈妈倒出清澈如水的美林,喂小明。
B.陈琳感冒发热,吃了999复方抗感冒颗粒,又吃了美林。
C.王方身体发烧,早上七点半他喝了美林去上学,十二点回
家喝了一次,下午五点到家又喝了一次,十点钟睡觉前又喝了
一次。
D.李伟伟是个壮小子,才八个月大,就有21斤了。有天发热了,
妈妈心疼,喂了他4毫升的美林。
练习3.【美林注意事项】第9条为什么要求“请将美林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请阅读整篇说明书,说出其中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练习,学生针对问题回答,对说明书内容会进一步深入研读,有效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整合学科图表材料
语文是其他各学科的基础,恰好其他学科中,如科学、数学,也会遇到图表,适当地引进其他学科中图表材料,教学中,可适当选取这些图表来让学生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分析解释信息,并做出评价,当然不是依图解题,而是汲取有价值的信息。
(四)指导学生从“非连续性文本”获取重要的信息
一个 “非连续性文本”提供的信息常常有重要的和不重要之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加以分辨。例如,某个售楼广告,可能有许多描述这个楼盘绿化如何美丽、设施如何先进之类的语句,关键信息主要是地段和价格。售楼广告写的是“居家宁静”,然极有可能是“位处僻巷”。
写的是“屋前有公交车站牌”,极有可能的事实是“没有捷运经过”;写的是“离市场近”,极有可能是表示此地“学区不佳”等。面对有些广告,则需要分辨其中是否有虚假成分。
(五)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
对于由多个材料组成的文本,要善于比较,分辨它们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主建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与内容”中增加了“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的要求,在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时,对来自不同信息来源的信息要能进行归纳、综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第三学段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到第四学段则要求“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也好,“领会文本的意思”也罢,皆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补充目的是为了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 篇12
一、链接生活,感受阅读需要
“生活处处有语文”,怎样让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产生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老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它的重要性。学生一旦对这类文本感兴趣了,就会在生活当中主动寻找并阅读这些文本,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当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如选购图书时,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只会带着孩子来到书店,然后告诉孩子: “你爱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而孩子来到书店面对如山的图书时,也只能迷茫地站在那里,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可以教学生如何选书。随手拿一本课外书,翻到版权页,让学生聚焦 “印刷”一栏:
从印刷次数来看,短短的3 年时间这本书印刷了16 次,说明这本书深受当代学生的喜爱,是一本比较畅销的书,可以放心购买。
学生通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也使其学会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这份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二、指向生活,培养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体现在获取、分析、评价信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它,必须从生活事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
( 1) 速读,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在于提取关键信息。学生身边的亲人,都会出现吸烟现象,通过一则禁烟宣传片,引导学生认识吸烟危害。如一则禁烟宣传片内容是: 全球大约每6 秒就有1 个吸烟者死亡。一个十几岁就开始吸烟并连续吸烟20 年或更长时间的人,要比从不吸烟的人平均少活20 ~25 年。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从以上信息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并学会规劝身边的吸烟者。
( 2) 精读,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从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文本所提供的不同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学生判断作者的意图。
( 3) 研读,培养学生评价信息的能力。学生根据文本中找到的信息与其他知识,用自己的知识结构来评价文本中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转换认知能力。如以 《笏石中心小学五( 2) 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表》 为例,引导学生读标题知道是 “本班学生上网行为调查状况”,接着让学生看清分类、图例———纵轴 “调查项目”、横轴 “调查结果”。通过图表反映的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从而评价学生上网行为恰当与否。
三、设计文本,发展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让我们的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比如,在节假日时,一家人要坐公交车去凤凰山游玩,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条适合全家的游览线路和坐车路线图; 感恩节、母亲节将至,为自己的爸妈设计一张独具特色的贺卡表达内心的感谢; 根据他人的特点为其设计名片等。学生通过设计文本,学会了独自旅行,学会了表达情意,学会了热心地帮助他人,完完全全为生活服务的学习何乐而不为呢!
【不连续性】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