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提液

2024-08-12

水浸提液(共4篇)

水浸提液 篇1

摘要:为探讨刺槐种子活力丧失与种子内部有毒物质积累的关系,利用1963、1979和2010年的刺槐种子的不同浓度甲醇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研究其对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的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10%、20%、30%和40%)对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种子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以及幼苗的苗高和根生长均有抑制作用,贮藏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明显。用40%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不能萌发,1963年采集的刺槐种子30%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也不能萌发;随着刺槐种子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对白菜幼苗的苗高和根长的生长抑制性也在增加,且根长受到的抑制性更明显。说明刺槐种子在贮藏过程中有毒物质在逐渐积累。

关键词:刺槐,种子活力,有毒物质,甲醇浸提液,生物测定

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洋槐,系蝶形花科刺槐属植物[1],由于其生长迅速,根系发达,具根瘤,有一定抗旱、耐盐碱能力,是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四旁绿化树种,深受人们的喜爱。

刺槐种子在常温下活力下降很快,虽然新采收的刺槐种子的发芽率能达到85%以上,但贮藏一段时间后种子活力下降很快,有效贮藏期一般为3 a[2]。关于种子活力丧失的原因已有许多报道[3,4],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种子贮藏过程中内在因素的变化,如膜的破坏、活性物质的减少及内源抑制物质的存在等原因。贮藏的外界环境可以通过人工控制来改变,目前超低温贮藏、超干贮藏已经在林业生产上得到应用[5,6]。甲醇浸提液在研究种子休眠的内源抑制物上,已有广泛应用[7,8,9]。该试验通过利用甲醇浸提液法,探讨刺槐种子在贮藏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发芽抑制物,旨在寻找刺槐种子活力丧失的内在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刺槐种子于1963、1979和2010年采于北京西山,在常温下密封贮藏。白菜种子为市售,发芽率≥95%,含水量≤7%,净度≥98%。

1.2 方法

用粉碎机将风干的刺槐种子粉碎后过2 mm筛,称取10 g,置于250 mL的三角瓶中,加200 mL80%的甲醇溶液,混匀后置于0~4℃的冰箱内,用保鲜膜封口密闭浸提,每3 h震荡1次,24 h后取出过滤,滤液即为种子的甲醇浸提液。用蒸馏水将甲醇浸提液分别稀释至原浸提液浓度的10%、20%、30%和40%,备用。对照为蒸馏水和10%、20%、30%、40%的甲醇溶液。用上述处理及对照溶液分别浸泡白菜种子,每个处理100粒种子,3次重复。浸种3 h后,播种于棉花滤纸苗床,光照培养箱内恒温培养,培养温度26℃,进行白菜种子的发芽试验。每天记录种子发芽数,2 d后统计白菜种子的发芽率(以露出子叶为发芽标准)。发芽结束后,计算发芽势,10 d后将苗拔出测白菜幼苗的苗高和根长。

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简化活力指数按公式计算得出;试验数据应用Excel和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

发芽率/%=规定时间正常发芽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发芽势/%=发芽达到高峰时发芽的种子数/供试种子数×100

发芽指数GI=∑(Gt/Dt)[10]。Gt为不同发芽时间的发芽率/%;Dt为不同发芽试验天数/d。

简化活力指数SVI=S×G。其中S为幼苗高度/cm;G为发芽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见图1和图2。可以看出,随着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呈下降趋势,当甲醇浸提液的浓度为40%的时候白菜种子停止发芽。从发芽率来看,对照组(蒸馏水浸种)白菜种子的发芽率为99%,2010年采集的刺槐种子的甲醇浸提液处理白菜种子的发芽率与甲醇对照差异不显著(P<0.01),如20%甲醇对照的白菜发芽率为80%,2010年刺槐种子的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为75%;而1979年和1963年刺槐种子的甲醇浸提液与甲醇对照相比差异显著,与20%甲醇对照比较,1979年和1963年刺槐种子20%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率分别降低了36%和59%。

从发芽势来看,对照组(蒸馏水浸种)的白菜种子发芽势是95%,2010年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的发芽势与甲醇对照的无显著差异(P<0.01)。随着贮藏年限的加长,其甲醇浸提液对白菜发芽势的抑制性也愈加显著,1963年贮藏至今的种子的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势的抑制极其显著,相对于10%、20%、30%的甲醇对照,1963年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处理后的白菜种子的发芽势分别降低了58%、58%、25%,当浸提液的浓度为30%时白菜就不能萌发了。

在试验中还发现,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增加,白菜种子起始萌发的时间推迟了,且出现了较多的异状苗。对照组的白菜种子在置床后12 h萌发率就达到了80%;10%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置于床后12 h萌发率只有7%;20%和30%的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分别于置床后58 h和86 h才开始萌发。

2.2 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和根长的影响

2.2.1 对白菜幼苗苗高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苗高的影响不同。对照组的平均苗高为2.44 cm,2010年刺槐种子10%、20%和30%的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苗高分别为2.00 cm、1.89 cm和1.37 cm,比相应的甲醇对照组分别降低了6.1%、4.5%和6.2%,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而1979年和1963年刺槐种子各浓度的甲醇浸提液与甲醇对照相比差异均极显著(P<0.01)。

从观察结果可知,随着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白菜幼苗的平均苗高逐渐降低,同时,叶片出现了发黄的现象。初步推断,刺槐种子所含的抑制成分不仅能抑制种子发芽、延缓种子的萌发时间,同时,也能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

2.2.2 对白菜幼苗根长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幼苗根长的影响不同。对照组的平均根长为5.10 cm,2010年刺槐种子30%的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幼苗平均根长为1.2 cm,比对照降低了76.5%,比相应的甲醇对照组降低了63.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可见,相对于苗高抑制物质对根部生长的影响更为敏感。

从试验中还可看出,随着刺槐贮藏时间的延长和甲醇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白菜幼苗的根长和苗高均逐渐减小,甲醇浸提液浓度越高,贮藏时间越长,白菜幼苗就越容易干枯,严重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

2.3 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对白菜种子发芽指数和简化活力指数的影响

发芽指数不仅表现发芽的种子数,而且还包括了发芽速度,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种子活力。简化活力指数(SVI)包括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势两个变量,也是反映种子活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种子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浸提液浓度的提高,白菜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蒸馏水对照的白菜种子发芽指数为48.83,SVI为2.42,其中1963年刺槐种子30%的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种子因为不能萌发,发芽指数和SVI都为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时间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处理的白菜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注:**表示在P<0.01水平上的显著差异性。

Note:**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 level.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的生物测定,可以推断刺槐种子浸提液中含有某些化学成分,这些成分能抑制白菜种子发芽。当浸提液浓度较低时,对白菜种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着浸提液浓度的提高,浸提液中抑制成分含量增加,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苗高及根长的影响也越明显,这说明刺槐种子中所含的这些成分能抑制种子萌发,这与于海莲等对南方红豆杉的研究结果一致[11]。这些内源抑制成分也是导致刺槐种子活力下降的原因之一。试验还发现,随着刺槐种子贮藏时间的延长,种子内部的抑制物质会增加,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苗高和根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表明在贮藏过程中种子内源有毒物质在逐渐积累。

关于种子活力丧失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12,13,14,15],认为细胞膜的结构和透性改变、有关物质能量代谢的变化、有毒物质的积累等是导致种子老化劣变的原因。该文以毒素积累为出发点,发现贮藏过程中刺槐种子内源毒素在逐渐增加,从而证明种子活力丧失的一个内部原因。但是由于这些内源毒素的种类较多,而且含量较少,所以,成分鉴定及含量测定都有一定的难度。该研究只对刺槐种子甲醇浸提液进行生物测定,要想确定这些毒素的成分及其含量,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水浸提液 篇2

利用生草果园土壤浸提液砂培龙眼、毛豆、罗卜,观测其发芽率.结果表明:培养23 d时,百喜草处理的发芽势>平托花生处理的>圆叶决明处理的>宽叶雀稗处理的>对照的,而百喜草处理最终发芽率(84.7%)>平托花生处理的(80.0%)>圆叶决明处理的(55.3%)>CK的(40.0%)>宽叶雀稗处理的(33.3%),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利用土壤浸提液的.稀释液砂培毛豆、龙眼、罗卜时,不同处理间发芽率差异不显著.而原液砂培时,平托花生处理可显著地提高毛豆的发芽率,宽叶雀稗处理显著地降低毛豆的发芽率,且其两种浓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原液培养罗卜时,宽叶雀稗处理发芽率(92.0%)最低,与其它处理间差异显著,其浓度间也有显著性差异;4种牧草处理都抑制罗卜单株干重的增长,百喜草、宽叶雀稗处理浓度间差异极显著.圆叶决明处理浓度间差异显著.

作 者:李发林 危天进 黄炎和 林晓兰 蔡志发 林永贤 林敬兰 Li Falin WEI Tianjin HUANG Yanhe LIN Xiaolan CAI Zhifa LIN Yongxian LIN Jinglan  作者单位:李发林,林晓兰,Li Falin,LIN Xiaolan(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1)

危天进,WEI Tianjin(龙岩市武平县农业局,福建龙岩,364300)

黄炎和,HUANG Yanhe(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蔡志发,林永贤,CAI Zhifa,LIN Yongxian(漳州市水土保持办公室,福建漳州,363000)

水浸提液 篇3

关键词:茶冷后浑 澄清 浸提液 茶多酚 蛋白质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8-0015-03

1 前言

茶饮料在货架期间所产生的非微生物污染的浑浊称作冷后浑,传统的观点认为是由茶汤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蛋白质、少量多糖以及疏水性脂质、叶绿素、金属离子等物质间相互作用而形成浑浊沉淀的复杂过程。目前比较理想的办法是先将茶汤冷却到5℃以下,此时茶汤会很快变成雾状浑合物;让其在低温下充分形成“茶乳酪”后,滤去“茶乳酪”再进行后续加工[1,2]。其他解决途径还有离子络合法和包埋法、酶法、膜分离法等[3]。引入外源酶是茶饮料生产中较为先进的技术,但酶价格昂贵,因此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而未得到实际应用。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绿茶:福建安溪新美茶叶加工公司产蒸青绿茶;聚乙烯吡咯烷酮(K30)(进口分装):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三氯甲烷(AR):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AR):上海振兴化工一厂;二甲基甲酰胺(AR):上海化学试剂公司;咖啡碱(AR): ACROS ORGANICS,New Jersey,USA。

2.2 实验方法

2.2.1 单宁和蛋白质—单宁浑浊定性实验

根据Van Buren的方法来确定果汁中浑浊物是否为单宁和蛋白质—单宁类型的浑浊。具体操作过程是:将3倍体积的二甲基甲酰胺添加到1倍体积的浑浊茶汤中,浑匀,5分钟后观察浑合物的澄清度[4]。对照为将3倍体积的蒸馏水添加到1倍体积的茶汤中。将处理样与对照样比较。浑浊物主要含有单宁或蛋白质—单宁的茶汤在75%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其浑浊物会消失,而主要含淀粉、糊精、微生物和无机成分等浑浊物在此条件下则不受影响。

2.2.2 绿茶上清液制备

在预备试验中,首先确定萃取原料绿茶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发现:茶水比1:12,萃取温度90℃,萃取时间15min时得到的茶浸提液澄清度、香味和口感都达到最佳。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此条件下绿茶浸提液的最佳澄清工艺:反应时间55min,壳聚糖用量0.4%,绿茶的pH为4.1,温度为4℃时,绿茶汤的浊度只有1.23NTU。

茶叶的浸提→200目滤布过滤→滤纸过滤→加入壳聚糖溶液→搅匀→4℃静置→滤去絮凝物→离心→取上清液进行分析。

2.2.3 绿茶上清液及茶汤成分含量的测定

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蛋白质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进行。取0.500mL样品,加0.500mol/L的氯化钠溶液,再添加5mL考马斯亮蓝G-250染液,浑匀后,放置5min,然后在5—20min内完成测定。标样为牛血清蛋白。(y=0.5188x+0.0601 R2=0.9999)

游离氨基酸的组分采用HP1100高压液相色谱进行分析,色谱柱为PICO.TAG氨基酸分析柱[5]。分析条件为:柱温38℃,流动相A为20mmol醋酸钠液,流动相B为20mmol醋酸钠液:甲醇:乙腈(1:2:2,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4nm。

咖啡碱的测定:咖啡碱的测定采用碱式乙酸铅比色法。以蒸馏水为空白,用移液管吸取试液20mL移入250mL容量瓶中,加入10mL0.01mol/L盐酸和2mL碱式乙酸铅溶液,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再吸取滤液50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9mol/L硫酸0.2mL,定容比色皿中定容、浑匀、静置过滤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在274nm处的吸光度。(y=44.28698x+0.0053 R2=0.9999)。

茶多酚测定:茶多酚含量采用Folin-Ciocaltear比色方法进行。取1.0mL样液于10mL的具塞试管中,加5mL浓度为10%的Folin-Ciocalteau试剂和4mL饱和碳酸钠(75g/L),浑匀后在暗处静置1小时,以没食子酸浓度为10,20,30,40,50mg/100mL做标准曲线。(y=0.0113x+0.0871 R2=0.9995)。

儿茶素的测定:儿茶素含量测定采用香荚兰素比色法进行。取10μL样液于5mL容量瓶中,加1mL95%乙醇和1%香荚兰素盐酸溶液至刻度,放置40min,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在500nm处的吸光度。以儿茶素浓度为10,20,30,40,50μL做标准曲线。(y=0.01799x+0.04423 R2=0.9999)。

2.2.4 起浑活性物质的测定

起浑活性蛋白的定性测量实验:取100mL澄清溶液,加入100mL无水乙醇,用漩涡浑合器充分浑匀后经4000rpm离心15min,收集上清为去蛋白样品,测定上清液浊度和蛋白质含量。以蒸馏水为空白,上述所得上清液为样品,在50mL反应体系中添加1mg/mL明胶(浊度1.34±0.05NTU)至浑浊,测定所用明胶体积及溶液浊度[6]。

起浑活性单宁的定性测量实验:取100mL澄清溶液,加入10gPVPP,用漩涡浑合器充分浑匀后经4000rpm离心15min,收集上清为去多酚样品,测定上清液浊度、多酚含量及儿茶素含量。以蒸馏水为空白,上述所得上清液为样品,向50mL反应体系中添加1mg/mL单宁酸(浊度1.78±0.06NTU)至浑浊,测定所用单宁酸体积及溶液浊度。

咖啡碱的定性测量实验:取100mL澄清溶液,加入100mL三氯甲烷萃取,再用70mL三氯甲烷萃取第二次,放出三氯甲烷层后剩余的溶液为去咖啡碱样品,测定上清液浊度和咖啡碱含量。以蒸馏水为空白,上述所得上清液为样品,在50mL反应体系中添加3mg/mL咖啡碱(浊度2.56±0.12NTU)至浑浊,测定所用咖啡碱体积及溶液浊度[7]。

2.2.5 绿茶汁浊度的检测方法

绿茶汁浊度的测定:采用SGZ-3数显浊度仪(上海悦丰仪器仪表有限公司)进行测定,取30mL绿茶汁于30mL的样品池内测定,以Nehelo浊度单位NTU表示。

3 结果分析

3.1 茶冷后浑沉淀的基本生物化学特征

茶浸提液在室温放置1个星期后,肉眼上观察非常浑浊,而且在瓶底可见明显的沉淀物。

单宁和蛋白质-单宁浑浊实验表明,茶浸提液的浑浊物主要由单宁或蛋白质-单宁复合物组成。从表1中可以看出,用壳聚糖澄清茶汤后,茶多酚(儿茶素)、蛋白质、和咖啡碱的变化都很大,其中氨基酸的损失高达86.01%。因此将主要深入研究两种添加剂澄清原果汁前后对这几种成分的影响。

3.2 绿茶沉淀物和绿茶澄清液中氨基酸组成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在起浑活性蛋白定性试验中,用乙醇除去蛋白后上清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了38.62%,此时溶液的浊度为74.9±0.57NTU。在50mL去蛋白的上清液中加入明胶(一种蛋白质,1mg/ml)0.5mL,溶液立即发生浑浊现象,浊度达到82.8±0.39NTU。随着明胶添加量的增加,浊度也越来越大。当明胶加到3mL时,浊度达到979±1.72NTU(表2)。实验结果表明茶汤中蛋白质与茶多酚的结合可能是引起冷后浑的主要原因。

Asquith[7]认为多酚类亲和性高的蛋白质的特征为相对分子量较大,结构开放松散,脯氨酸或其他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Haslam[8]等在研究了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脯氨酸等一系列氨基酸对水解类单宁亲水性的影响之后,证实了氨基酸脂肪族基团越大,疏水性越强,多酚的结合越好。

3.3 茶多酚和儿茶素分析

经过壳聚糖澄清后茶汤中的茶多酚下降了26.99%。茶汤中儿茶素的含量是澄清前的24.98%,损失达到75.02%。在起浑活性多酚定性的实验中,用PVPP去除多酚后,多酚含量为12.42g/mL,下降了20.17%,儿茶素含量下降了59.8%,此时浊度是10.34±2.49。在50mL.去多酚后的溶液中再逐滴加入单宁酸至10mL时,溶液中会产生浑浊,浊度达到57.7±6.78NTU,随着单宁添加量的增加,浊度也越来越大。表明茶多酚(特别是儿茶素)是产生冷后浑的主要原因之一。

3.4 咖啡碱成分分析

用碱式乙酸铅比色法对咖啡碱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用壳聚糖澄清茶汤后,上清液中咖啡碱的含量是澄清前的80.18%,茶浸提液中有19.92%的咖啡碱损失。

3.5 冷后浑形成的机理探讨

在实验中发现,在绿茶浸提液中添加壳聚糖后,形成的绿茶上清液的颜色和味道有所改变,而茶多酚是影响茶浸提液颜色、味道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儿茶素(黄烷-3-醇衍生物)最多,占茶多酚的65%-80%。简单儿茶素(EC、EGC)滋味醇和,酯型儿茶素(EGCG、ECG)具较强苦涩味和收敛味;黄酮类为黄色或黄绿色色素[9]。

4 结语

(1)绿茶的浑浊物主要是蛋白质—多酚类型的浑浊。壳聚糖/最佳工艺澄清绿茶浸提液后,茶多酚含量下降了26.99%,儿茶素含量下降了75.08%,氨基酸含量下降了86.01%,蛋白质含量下降了73.43%,咖啡碱含量下降了19.92%。

(2)用乙醇除去蛋白后上清液中蛋白质含量下降38.62%,此时溶液的浊度为74.9±0.57NTU;用PVPP去除多酚后,多酚含量下降了20.17%,儿茶素含量下降了59.8%,茶汤浊度可降至10.34±2.49。用三氯甲烷去除咖啡碱,溶液的浊度达345±3.43NTU,没有明显变化,在溶液中添加咖啡碱溶液,溶液的浊度也没有明显变化。

(3)实验结果表明茶汤中蛋白质与茶多酚的络合可能是引起冷后浑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Su, EZ; Xia, T; Gao, LP, et al. Immobiliz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annase and its Haze-removing.[J].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2009.15(6):545-552.

[2]Bee, R.D. , Izzard, M. J. Harbron, R.S. and StubbsJ.M.[J].The Morphology of black tea cream. Food Microstructure ,1987,6:47.

[3]丁志,王赞苗.壳聚糖在绿茶汁澄清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4:90-92.

[4]罗志敏,薛丽群. 珠状壳聚糖树脂对绿茶中茶多酚的吸附研究[J].食品科学,2008,30(1)86-88.

[5]潘叶,黄惠华.壳聚糖与黄原胶对绿茶汁澄清效果的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1):65-69.

[6]刘冠卉,屠洁. 壳聚糖固定化单宁酶及其澄清绿茶汤的应用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10):19-23.

[7]Asquith T ,Butler L. Phytochemistry,1986.25(7):1591.

[8]Haslam E Plat polyhenols Vegetable Tannis Revisited[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10,70.

水浸提液 篇4

关键词:化感作用;红三叶;水浸提液;幼根生长;幼苗生长

中图分类号:S541+.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206-02

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别称红车轴草、红荷兰翘摇、红菽草,其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许多家畜喜采食,对提高肉畜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栽培的重要的豆科牧草[1-7]。作物的单作、混作、间作等种植方式均会受到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的影响[8]。化感作用是指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并对周围植物或自身产生相互排斥或促进的作用[9-13]。许多植物都含有化感物质,如:水稻[14-15]、小麦[16-18]、地黄[19]、甘蔗[20]、烟草[21]等。红三叶也具有化感作用,释放多种异黄酮类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因此,红三叶常形成侵占性很强的群落[10]。近年来,植物的化感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22-25]。关于红三叶自毒作用对其自身种子幼根、幼苗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以红三叶地上部分(茎、叶)水浸提液为材料,研究茎叶浸提液对其自身幼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红三叶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红三叶于 2013 年 8 月初采于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小哨草场,红三叶处于开花初期。受体种子为普通红三叶种子,于2012年采自云南省昆明市小哨试验基地。

1.2 方法

1.2.1 红三叶茎、叶浸提液的制备

采集生长健壮的红三叶新鲜植株,用封口袋封好,置于预冷的便携冰箱中带回实验室。迅速分开茎与叶,剔除老枝干、枯黄叶,剪切长 5 mm 左右的小段。将处理好的茎、叶称重后分别放入锥形瓶,按 1 g 鲜质量材料 ∶4 mL 无菌蒸馏水的比例在18~20 ℃下振荡浸泡 48 h,用3层灭菌纱布、双层滤纸过滤,再用 0.45 μm 微孔滤膜过滤,得到浓度为0.25 g/mL的浸提液母液。将母液分别用无菌蒸馏水稀释至质量浓度为0.025、 0.050、 0.075、0.100、0.150、0.20 g/mL 后保存于 4 ℃冰箱中。采用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滤纸灭菌,每个培养皿铺 2 层滤纸,分别加入5 mL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以无菌蒸馏水为对照。

1.2.2 种子萌发

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的受体种子用 10% H2O2消毒 5 min,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干净,均匀排列于培养皿内,每皿50粒,上盖,用封口膜封好边缘,置于 25 ℃恒温培养箱中发芽。每日补充1 次适量的红三叶水浸提液或无菌蒸馏水,每处理重复3次,测量并记录幼根长、幼苗长。

1.3 数据统计

3 结论与讨论

3.1 茎浸提液对红三叶幼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的茎浸提液对其种子的幼根、幼苗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加大,其抑制作用随之增强。茎浸提液对根长的抑制作用大于苗长,表明根部对自毒物质的敏感性强于苗长,通过抑制根部的生长发育能够影响根部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限制受体植物地上部发育,并最终导致其生物量下降。根对红三叶的化感物质的敏感性强于苗,即红三叶不同部位对化感物质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

3.2 叶浸提液对红三叶幼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红三叶叶浸提液对其种子的幼根、幼苗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对根长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苗长。0.050、0.200 g/mL对幼根、幼苗的影响极显著。随着红三叶叶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对幼根、幼苗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

红三叶对自身的幼苗、幼根生长发育具有化感作用,这与前人的研究结论[26-30]一致。由于红三叶的茎叶具有化感作用,所以与其他作物进行混作、间作时,不仅要考虑光、热、水等地理条件,而且要注意红三叶的化感作用,提高牧草产量、质量。本试验只进行了简单的室内生物检测,红三叶地上部分浸提液对幼根、幼苗的化感作用强度在自然状况下由于挥发、淋溶、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因此,还需进行沙培试验以论证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樊江文. 红三叶再生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 四川草原,2001,18(1):16-20.

[2]趙 娜,赵桂琴,胡凯军,等. 不同生长年限红三叶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比较[J]. 草地学报,2011,19(3):468-472.

[3]奎嘉祥,钟 声,匡崇义. 云南牧草品种与资源[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57-63.

[4]杜占池,樊江文,钟华平.营养元素在红三叶叶片分解过程中的释放动态[J]. 草业科学,2003,20(7):12-15.

[5]王元素,洪绂曾,蒋文兰,等. 喀斯特地区红三叶混播草地群落对长期适度放牧的响应[J]. 生态环境,2007,16(1):117-124.

[6]俞联平,李发弟,程文定,等. 钼、播种量和行距对岷山红三叶产量及异黄酮含量的影响[J]. 中国草地学报,2009,31(1):52-57.

[7]王志明,岳民勤,杜文华,等. 集饲用和药用价值于一体的牧草新秀——岷山红三叶[J]. 草业科学,2005,22(4):33-35.

【水浸提液】推荐阅读:

浸提条件09-27

上一篇:高频重复下一篇:法律义务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