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理气

2024-08-18

健脾理气(精选5篇)

健脾理气 篇1

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sia, FD) 是一组常见的消化道症候群, 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 食后脘腹胀满、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烧心、胸骨后痛、反胃等。经过胃镜、钡餐、胃肠造影、B超肝胆胰和各项化验均无异常器质性病变。流行病学调查FD广泛存在, 西方国家统计资料表明, FD占消化系统疾病的19%~41%, 国内资料表明FD约占胃肠道专科门诊患者1/3以上[1]。西医治疗多采用胃动力药物治疗, 效果欠理想。中医药辨证治疗FD有丰富的经验与特色[2,3], 房山区中医医院内科采用自拟健脾理气方治疗FD脾胃虚寒证取得显著疗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房山区中医医院内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20例FD脾胃虚寒证患者, 信封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治疗组。治疗组60 (男32女28) 例, 年龄21~69 (平均38.5) 岁;病程4个月至8年, 平均4.2年;症状积分 (9.24±2.38) 分。对照组60 (男31女29) 例, 年龄20~66 (平均37.2) 岁, 病程4个月至7年, 平均3.9年;症状积分 (9.21±2.34) 。2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积分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患者120例均符合FD罗马Ⅲ标准[2,3]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 (重庆) 制定的FD诊断标准[4]。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者。并排除如下情况: (1) 肝胆胰疾病; (2) 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 (3) 有腹部手术史; (4) 有肠易激综合征。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健脾理气方:太子参20 g、茯苓15 g、白术15 g、炒扁豆10 g、陈皮12 g、生山药30 g、干姜18 g、桂枝10 g、木香10 g、乌药10 g、枳壳10 g、槟榔10 g、鸡内金20 g为主方的基础上, 根据患者兼见症随症加减。房山中医院药剂科代煎, 每天1剂水煎取汁300 ml, 分2次温服, 疗程2周。

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片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20203124, 规格:10 mg) 10 mg/次, 每天3次, 于餐前15分钟服用, 疗程2周。2组患者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难消化食物。

1.3 疗效判断标准[4]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改善在3级以上, 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 保持2个月以上不再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减少在2级以上, 异常指标明显改善;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或改善在1级以上, 异常指标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或异常指标均无好转。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临床疗效评价作为计数资料, 采用χ2检验;症状积分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 t检验, 所有检验P值小于0.05被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 比较积分差值, 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对积分差值进行t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当于中医嘈杂、胃脘痛范畴。《景岳全书·嘈杂》说“其为病也, 则腹中空空, 若无一物, 似饥非饥, 似辣非辣, 似痛非痛, 而胸膈懊浓, 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 或食已而复嘈, 或兼恶心, 而渐见胃脘作痛”。其病因有胃热、胃虚、血虚之不同。脾胃为仓廪之官, 主受纳和运化水谷, 若饥饱失常, 或劳倦过度, 或久病脾胃受伤等, 均能引起脾阳不足, 中焦虚寒, 或胃阴受损, 失其儒养而发生疼痛。此外, 亦有过服寒凉药物而导致脾胃虚寒而痛者。在临床过程中, 从诊治大量病人中体会到, 此类病人反复发作, 病程日久, 长期服用寒凉、去火、消胀的药物, 以致脾胃受损, 脾胃虚弱, 胃阴受损, 气血运行不畅。病程日久, 中阳不足, 脾胃虚寒, 又有治不及时, 治法不正确者, 形成寒热错杂者。中医研究报道F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 以脾虚、气滞、胃寒为主[7,8]。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FD的优势, 针对脾虚气滞的主要病机, 根据临床不同的患者的情况, 随症加减, 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辨证施治[3]。本研究抓住FD治疗的根本是健脾胃, 顺胃气, 以健脾之参苓白术散酌加调整, 辅以理气降浊之品。太子参、茯苓、白术、炒扁豆、陈皮、生山药起到健脾理气滋养胃阴作用, 干姜、桂枝驱寒止痛, 木香、乌药、枳壳、槟榔、鸡内金理气降浊。诸药合用与FD病机相吻合, 故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120例, 信封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理气中药煎剂, 每天1剂, 太子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炒扁豆10g、陈皮12g、生山药30g、干姜18g、桂枝10g、木香10g、乌药10g、枳壳10g、槟榔10g、鸡内金20g为主方。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 每天3次。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和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总有效率7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 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t检验, 差异无显著性,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 比较积分差值, 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对积分差值进行t检验, 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健脾理气,多潘立酮

参考文献

[1]邹多武, 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流行病学及西沙必利治疗多因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 1997, 17 (S1) :33, 65.

[2]唐旭东, 卞立群, 王萍.中医药防治胃肠疾病新进展[J].环球中医药, 2009, 2 (4) :241-244.

[3]张声生, 陈贞.中医药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若干问题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 2009, 2 (4) :245-248.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 (2007, 大连) [J].中华消化杂志, 2007, 27 (12) :832-834.

[5]孙菁, 袁耀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Ⅲ标准的浅识[J].中华消化杂志, 2006, 26 (11) :764-765.

[6]张万岱, 危北海, 陈治水, 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诊治方案 (草案) [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4, 12 (6) :381-383.

[7]陈寿菲, 黄可成.功能性消化不良2118例临床治疗特点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 8 (3) :139-141.

[8]魏玮, 史海霞, 樊丽娜.功能性消化不良罗马III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环球中医药, 2009, 2 (4) :253-258.

健脾理气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自2010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 全部患者均在该院经过B超、X线与组织病理学诊断后确诊,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 年龄在34~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4.5±2.9) 岁, 疾病类型为:胃癌23例, 食道癌19例, 大肠癌10例, 肝癌8例。试验组中男34例, 女26例, 年龄在36~73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53.8±3.2) 岁, 疾病类型为:胃癌20例, 食道癌21例, 大肠癌12例, 肝癌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法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顺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试验组给予健脾消食理气法治疗, 处方包括40 g的党参、24 g的白术、20 g的淮山药、12 g的枳壳、10 g的柴胡、各9 g的半夏与陈皮、5 g的甘草。舌苔较少者加用30 g的玉竹与14 g的麦冬, 舌苔腻表现为痰湿者加用30 g的薏仁与10 g的厚朴, 伴有腹部胀痛者加用15 g的延胡索与6 g的川楝子, 伴有大便硬结者加用30 g的瓜薏仁, 伴有腹泻者加用20 g的扁豆与6 g的木香。每日1剂, 用水煎服300 m L, 2次/d, 以6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

(1) 按照世界卫生组卫生组织对实体瘤的疗效进行评价, 将患者经过治疗后全部病灶完全消失并能够维持4周以上评为完全缓解;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体积缩小50%以上并能够维持4周以上评为部分缓解;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缩小不足50%或增大不超过25%并能够维持4周以上评为无变化;将患者经过治疗后病灶体积增大25%以上评为进展, 以完全缓解与部分缓解作为总有效[3]。 (2) 采用卡莫夫斯基既能评分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 共分为上升、无变化与下降三个等级。 (3) 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白细胞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与心电图异常等。 (4) 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包括CD4+、CD8+、CD4+/CD8+, 检测方法为直接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全血溶血法以及流式细胞仪。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的形式对数据进行表示, 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5,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对比

对照组与试验组患者生存质量上升率对比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与试验组发生恶心呕吐、白细胞水平下降、血小板计数与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75, P<0.05;χ2=4.83, P<0.05;χ2=4.45, P<0.05;χ2=4.02, P<0.05) 。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免疫学功能指标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8, P<0.05;t=2.67, P<0.05;t=2.59, P<0.05)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4, P<0.05;t=3.21, P<0.05;t=2.96, P<0.05) ,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患者CD4+、CD8+、CD4+/CD8+改善情况更加显著。见表4。

3 讨论

肿瘤作为目前临床工作中诱发死亡的最常见诱因, 其中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所占发病比例最高, 现针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包括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及免疫治疗等。但据临床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针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仍没有确定一个令人满意的联合化疗方案[4]。在本次试验研究中所应用的顺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为临床上用来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常用药物, 但此类药物在治疗结肠癌及食管癌等方面的临床疗效较低, 无法达到有效的治愈目的。另外, 由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胃癌与大肠癌不仅具有发病率较高的特点, 同时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 对于放化疗具有较差的敏感性, 因此, 现临床上开始将中医药疗法应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过程中[5]。

现代中医认为, 消化系统肿瘤的共同病理基础即脾胃虚弱, 若此时给予化疗方法或手术方法治疗, 则可对患者的脾胃功能造成进一步的损伤[6]。当患者出现脾胃虚弱、阻滞气机、气行不畅等生理机能改变时, 常使得患者出现焦虑不安、肝气不舒甚至气机郁结等症状, 导致疾病的发生[7]。因此, 现代中医主张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时将健脾理气作为关键, 只有当患者的脾胃健运、枢机得行才可缓解晚期消化道系统肿瘤的临床症状, 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同时延长其生存期的目的[8]。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健脾药方中包括党参、白术、淮山药、枳壳、柴胡、半夏、陈皮、甘草等, 其中枳壳、陈皮、柴胡与半夏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 甘草则可将上述药材进行调和, 而枳壳配白术则有效仿仿枳术丸之意, 而枳术丸的功能主治为健脾消食、行气化湿的功效, 将其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不化的患者中可起到显著临床效果[9]。另外由于脾胃虚弱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 在本方中将枳壳替代枳实应用于理气健脾方中, 以防止枳实耗气。

本次试验将该院收治的12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化疗药物治疗方法与中医健脾理气法治疗,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见, 采用健脾消食理气法较常规化疗药物治疗相比不仅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患者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指标, 同时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 安全性较高。在本次治疗过程中我们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 由于消化道肿瘤属于现代中医中“胃脘痛”“反胃”“积聚”的范畴, 究其病因多与饮食不当、情志郁结所导致的血流不畅、积而为瘀所致[10]。因此, 在治疗期间应从健脾理气方面入手, 从而缓解临床症状, 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当患者的肿瘤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后, 绝大多数患者可自行料理生活, 并可进行轻微少量的活动, 部分患者甚至可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与工作[11]。 (2) 采用健脾理气类药物不仅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改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 同时还可增强机体骨髓造血功能, 相比于放疗与化疗等治疗方法相比可明显降低毒副作用, 此研究结果与以往临床报道基本一致[12]。另外, 健脾力气类药物可配合活血化瘀药物共同应用于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过程中, 且使用剂量需逐渐增加, 直至肿瘤消散, 不应为求治愈速度而加大用药剂量, 加重病情[13]。 (3) 现代中医认为“思虑伤脾”, 即认为患者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与疾病的治愈具有密切关系, 可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 (4) 在晚期消化道肿瘤的治疗过程还需结合饮食疗法, 由于多数肿瘤患者在经过不同方法治疗后可出现白细胞境地、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等情况。此时给予食疗时需以调理脾胃为关键, 现代中医认为在采用食疗辅助治疗时, 以黄芪精、薏苡仁、香菇、芍药粉、莲藕等作为首选材料。

健脾理气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糖耐量减低 (IG T) 诊断标准

(符合1 9 9 9年W H O专家委员会报告的标准[1]) :空腹血糖 (FPG) <7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7.8mmol/L≤糖负荷2h后血糖 (OGGT2h PG) <11.1mmol/L。

1.2 肥胖诊断标准

参照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对亚洲成人BMI分级[2]:25kg/m2<BMI<29.9kg/m2为I度肥胖, BMI≥30kg/m2为II度肥胖。

1.3 中医体质判断标准

1.3.1 气虚痰湿体质中医判断标准

(1) 临床表现具有气虚和痰湿两种体质的特征。这两种体质特征符合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3]中的体质分类标准:形体肥胖、腹部肥满、精神疲乏、气短、自汗、口黏苔腻等气虚痰湿表现。 (2) 气虚和痰湿两种体质的转化分均≥40分, 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关于偏颇体质的判断要求。

1.3.2 平和质 (正常体质) 中医判断标准

(1) 符合2009年我国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中的体质分类标准:临床上以阴阳气血调和, 体态适中、面色红润, 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2) 平和体质转化分均≥60分, 其他体质的转化分均<30分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关于平和体质的判断要求。

1.3.3 判断体质转化分的计分办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判定气虚、痰湿和平和体质的全部问题[3], 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 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根据标准判定体质类型。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 (原始分—条目数) / (条目数X4) ]×100。本研究设定用近2周的体验和感觉来回答中医体质判定的全部问题, 并规定平均1~2d内就出现的体验与感觉用“总是”回答, 计5分;平均3~5天内才出现的体验与感觉用“经常”回答, 计4分;平均6~10d内出现的体验与感觉用“有时”回答, 计3分;平均11~14d才出现的体验与感觉用“很少”回答, 计2分;平均2周, 内都无出现的体验与感觉用“没有”回答, 计1分;但是在回答平和体质的问题中。标有“*”的问题[3], 需先逆向计分, 即回答“没有”, 计5分;回答“很少”, 计4分;回答“经常”, 计2分;回答“总是”, 计1分。再用公式计算转化分。以此来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 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1.4 纳入标准

(1) 新诊断IGT患者, 经2周导入期后, 仍符合IGT的诊断标准者; (2) 符合I度肥胖者; (3) 近两周身体体验和感觉符合痰湿质又具有气虚质的中医体质分类。 (4) 年龄≥25且≤65岁, 性别不限; (5) 愿参加本试验。 (6) 3个月内未参加过其他药物试验者; (7) 以往未使用过针对IGT的药物治疗者。

1.5 排除标准

(1) 血尿, 常规, 肝肾功能, 血压, 心电图等安全指标明显异常者; (2) 妊娠或哺乳期的妇女, 及计划妊娠或无避孕计划的妇女; (3) 可能对受试药过敏者; (4) 合并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5) 精神病患者; (6) 不愿意合作, 依从性差或中途脱落者。

1.6 研究对象

90例患者均来自于本院糖尿病专科门诊, 依据每位患者就诊先后顺序编号, 按1∶1比率随机入组。治疗组45例, 男27例, 女18例;年龄28~62岁, 平均45.5岁。对照组45例, 男25例, 女20例;年龄27~60岁, 平均44.8岁。2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1.7 方法

1.7.1 治疗方法

对2组患者均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 并要求进行饮食控制以及坚持体育锻炼, 并在以后的研究中维持不变。饮食控制:所有患者均通过参加糖尿病宣教课程, 指导合理控制总热能摄入, 首先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身高计算标准体质量, 再按标准体质量、工作性质、劳动强度计算每天总热量, 限制脂肪摄入, 戒烟酒, 减少单糖和双糖的摄入, 强调合理饮食搭配和量的控制, 要求达到理想体质量。运动疗法标准:有氧代谢运动—步行:每天快步走3000m, 30min以上, 每周3次或隔天1次。运动的强度以运动后心率+年龄=170次/分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口服免煎中药“健脾瘦身颗粒” (黄芪2包山药2包桂枝1包厚朴1包枳实1包苍术1包黄连1包虎杖1包) 每日一剂, 用350m L开水溶解颗粒, 分2次温服, 并视患者大便情况适当加大桂枝, 虎杖用量, 如大便溏者, 桂枝用量可适当加倍, 大便干结者, 虎杖用量也可加倍用, 尽量使到大便稳定在日1~2次, 质软尚成条状。药物由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颗粒, 每袋相当于10g饮片。对照组三餐中口服阿卡波糖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090903, 每片50mg) , 每次1片, 每天3次, 2组均治疗3个月, 停药3~5d复查相关指标。

1.7.2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FPG、OGGT2h PG、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C) 、低密度脂蛋白 (LDL) 、体质量指数 (BMI) 、中医体质分类;安全性指标: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

1.7.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 降糖疗效评定

(1) 显效:FPG<6.1mmol/L和OGGT2h PG<7.8mmol/L, 体质量指数下降, 临床无症状; (2) 有效:FPG和 (或) OGGT2h PG下降,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3) 无效:FPG和 (或) OGGT2h PG无改善。

2.2 中医体质改善疗效评定

(1) 显效:原来体质都转化为“是”或“基本是”平和质的判断结果; (2) 有效:气虚和痰湿体质都由“是”转化为“倾向是”气虚和痰湿体质的判断结果; (3) 无效:原来体质无变化仍属“是”痰湿质并兼气虚质的判断结果。

2.3 2组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比较见表1。

治疗后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3.33%, 对照组为53.33%。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中医体质改善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2组血糖疗效比较见表2。

治疗后血糖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68.9%, 对照组为46.7%。2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血糖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血糖及血脂、体质量指数比较见表3。

治疗后治疗组FPG、TC, TG、BMI及OGGT2h P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P<0.01, P<0.005) ;对照组只有OGGT2h PG治疗前后有显著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OGGT2h PG、TG及BMI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P<0.01, ◇P<0.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IGT祖国医学一般把它归属于”脾瘅”, ”消渴”范畴, 事实上, IGT属亚健康人群, 临床上除常见肥胖外, 大多无明显症状, 对该病的中医临床辩证至今仍然是多家学说, 中医辩证分型未达成共识[4],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对该类疾病不防从调整偏颇体质入手, 毕竟体质因素是发病的内因, 是基础;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是发病的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若能辨病辩体质相结合, 中医疗效可能更显著。

本文入选的肥胖型糖耐量减低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肥胖、腹部增大、或兼气短、乏力、自汗、苔腻等症。这类患者大多饮食不节、久坐少动。究其病机:过食肥甘, 损伤脾胃, 又或“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伤气则气虚, 伤肉则脾虚, 所以无论是饮食不节、还是久坐少动, 都可导致脾气亏虚, 健运失职, 水湿内停, 痰浊内生, 充斥肌肤, 发为肥胖, 从而可引发IGT。本病病位在脾肺, 病性属本虚标实。若日久不愈, 气虚不运日益加重, 湿浊之邪郁而化热将耗阴伤津, 发为“消渴”, 所以气虚、痰湿内阻是肥胖型IGT的主要中医病机, 只有改善气虚痰湿体质才能有效地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故本研究运用益气健脾, 祛湿降浊法组建健脾瘦身颗粒, 方用黄芪, 山药为君, 两者性甘、微温, 共入肺脾经, 黄芪补气升阳功效卓著, 山药平补气阴, 合用益气健脾主治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的脾虚之证。臣药桂枝、厚朴、枳实、苍术合用则辛开苦降, 温经通阳, 化气、行气, 燥湿, 化痰消积以除脘腹胀满, 配合燥湿的黄连除加强祛湿的功效外, 利用其长于清中焦之火预防痰湿郁结化火病势的发生, 还可以制约上述过多温燥之药物, 防止它们耗伤机体津液, 最后佐以药性苦寒的虎杖, 因其有清热利湿泻下通便之功, 可加强祛湿降浊的功效, 综观上方, 补气、化气、行气, 升阳降浊, 多靶点斡旋中焦, 畅达气机, 具有益气健脾, 祛湿降浊之功, 而且该方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药中病机, 故能达到降糖、降脂、瘦身减肥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 阿卡波糖主要是降低餐后血糖, 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公认, 但本研究提示, 一旦停药, 阿卡波糖降低餐后血糖的疗效将大打折扣, 而中药一旦起效, 血糖波动相对较少, 故中西合力治疗糖尿病, 会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摘要:目的 观察健脾理气、祛湿降浊法治疗肥胖型糖耐量减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肥胖型糖耐量减低9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予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健康教育方案;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 (45例) 口服用健脾理气、祛湿降浊法组建的健脾瘦身颗粒, 每日1剂;对照组 (45例) 口服阿卡波糖50mg, 一次一粒, 一日3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 停药35d复查观察指标。结果 治疗组降糖有效率及中医体质改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治疗后FPG、TC、TG、BMI及OGGT2hP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P<0.01, P<0.005) , 治疗后两组OGGT2hPG、TG及BMI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健脾理气、祛湿降浊法治疗肥胖型糖耐量减低疗效确切。

关键词:糖耐量减低,肥胖,中医疗法,健脾理气,祛湿降浊

参考文献

[1]陆再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778.

[2]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843.

[3]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N].4版.中国中医药报, 2009.

健脾理气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监护室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47例,均符合VAP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标准[3,4]。其中男32例,女15例;年龄23~92(62.3±24.5)岁;入住ICU时间3~73 d;人工气道建立方式为经口气管插管26例,气管切开21例;机械通气时间3~58 d;发生VAP距离插管上机时间:1 W以内5例,2~3 W17例,3~4 W29例,4 W以上7例;原发疾病有脑血管意外10例、脑膜炎5例、肺毁损9例、胸膜全肺手术5例、气管内膜结核气管手术后2例,因咯血急诊行肺叶切除术4例、气管内支架植入者3例、COPD 9例;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为(20.2±6.0)分;Ⅰ型呼吸衰竭10例,Ⅱ型呼吸衰竭37例。

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原发疾病、APACHEⅡ评分、人工气道建立方式、机械通气时间、营养支持方式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VAP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国家感染监测系统(NNIS)的VAP诊断标准[3]:机械通气48 h以上,且胸部X线显示肺部出现新的或进展性浸润病灶,无法以其他原因解释,同时具备以下表现中的两个项目:1)发热,体温≥37.5℃或较机械通气前体温升高1℃以上;2)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0×109/L;3)出现脓性气道分泌物或分泌物较前增多;0病原学证实。

1.3 中医证候标准[4]

属痰热郁肺证,证见咳喘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多有身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1.4 排除标准

1)机械通气前或48 h内已发生肺部感染者;2)机械通气少于48 h者;3)肺部肿瘤;4)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感染;5)细胞毒药物引起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6)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7)因死亡、出院、转出ICU、家属要求退出等不能完成研究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用相对窄谱的敏感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根据医疗改进中心的建议,所有患者均给予呼吸机干预策略,主要包括4项措施,即抬高床头30~45度、镇静休假、消化道溃疡的预防、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做好一切预防细菌定植及误吸的措施[5]。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鼻饲,方药组成:黄芪30 g、黄芩15 g、黄连10 g、党参15 g、川贝母8 g、鱼腥草15 g、连翘15 g、枳实12g、厚朴15 g、莱菔子15 g、白术10 g、大黄10 g,水煎,日1剂,分2~3次鼻饲,疗程14 d。

2.2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试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将本研究临床疗效分为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总有效=临床控制+显效+有效。

2.3 观察指标及测定

2.3.1 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根据痰热郁肺证的主证指标进行评分[7](痰量:无、少、多、极多;痰液性质:无、较稠微黄、稠黄、稠黄带血;发热(℃):正常、37.3~38.0、38.1~39.0、>39.0;呼吸频率(次/min)正常、25~34、35~40、>40;意识:清醒、嗜睡或昏迷、浅昏迷、深昏迷,分别给予0、2、4、6分,满分30分)。

2.3.2 肺部感染评分(CPIS)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变化,CPIS标准参照Luna等[8]评分方法。

2.3.3 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测定

采用CCK试剂盒。

2.3.4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的测定

CRP采用乳胶凝集比浊法;PCT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试剂盒均来源于浙江爱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3.5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

T淋巴细胞亚群需专人检测,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所用试剂为武汉生物物品研究生产的武汉系列人淋巴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CD3+、CD4+、CD8+,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细胞数量。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数据用(±s)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控制5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CPIS的比较

结果见表2。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WBC及血清CRP、PCT的比较

结果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观察组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 讨论

重症患者由于慢性消耗、免疫机能低下、营养状况差等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减低,致使VAP的发生率增高。如果强行胃肠内营养,则极易发生胃潴留、胃食管反流、误吸等并发症,不但达不到营养的目的,相反会增加患者VAP的发生率。

中医学认为VAP属于风温肺热病,素体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停,复感风热病邪,自口鼻侵入而致;风温为疾病的主要病因,肺为主要病变部位,热为主要病机,即痰热瘀毒互阻,致肺脏宣发肃降功能失常[9],气机失调,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清肺解毒、理气化痰治其标、健脾扶正顾其本。

本研究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服自制的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疗效满意。方中大黄清热解毒、通腹泄浊、荡涤三焦壅塞之气,大黄的主要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和鞣酸等,具有急下存阴、祛除瘀毒、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肠道黏膜、促进内毒素排出、减少细菌及毒素移位及抗炎抑菌作用,并可通过抑制NF—k B活性、减少炎症细胞因子释放而达到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健脾补肺益气、燥湿利水而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三者均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10];枳实和厚朴具有行气泄满、止痛消胀、荡涤肠胃等功效;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通利腑气,助大黄通腑下泄;方中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抗菌抗病毒范围较广,对多种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急、慢性炎症反应均有抑制作用,黄芩各种成分均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通过多种环节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减轻炎性介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的趋化作用,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免疫反应作用[11];黄连清热泻火解毒;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有较强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与黄连、黄芩配伍则抑菌作用更强[12,13]。诸药合用清肺解毒、理气健脾、通腑泄热,恰合本病之病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免疫功能异常在危重症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机制及影响预后中有重要关系,外周血T淋巴细胞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状态较好的指标,已知CD4+和CD8+T淋巴细胞在免疫调节和免疫自稳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机体防御反应,危重症患者发生严重感染时,体内免疫功能及免疫平衡被破坏,导致病情加重,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显示健脾益肾、扶助正气的中药可以提高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14,15]。

综上所述,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治疗VAP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中医证候积分,降低WBC、PCT及CRP水平,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VAP患者的预后,为救治VAP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方剂,对救治VAP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联合西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呼吸机干预策略。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鼻饲14 d。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肺部感染评分变化及T淋巴细胞亚群、WBC、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2.7%。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患者治疗后WBC、CRP、PCT、中医证候积分及CPIS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细胞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肺健脾理气解毒汤联合西药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

健脾理气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门诊和住院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患者共计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诊断及病理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上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6], CAG的胃镜分级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7]。中医辨证标准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深圳所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8]。所有患者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男18例, 女15例, 年龄33~65岁, 平均 (49.27±8.84) 岁, 病程2~25年, 平均 (10.39±6.19) 年;对照组33例, 男16例, 女17例, 年龄29~65岁, 平均 (48.27±9.76) 岁, 病程2~23年, 平均 (9.58±5.40)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l) 年龄20~65岁; (2) 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和不典型增生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3) 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l) 经病理检查证实确诊已为癌变者; (2) 合并有心、脑、肝、肾、造血等系统的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3)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4) 年龄在20岁以下、65岁以上者; (5) 已知对任何本方药物成分过敏者。

1.2.3 剔除、退出 (脱落) 病例标准

(1) 患者要求自行退出 (如疗效太差, 不良反应等) ; (2) 失访; (3) 研究者令其退出者 (依从性差, 不良反应等) ; (4) 即使采用该治疗方法有效, 但患者为加速疗效, 合并使用其他疗法或药物而至无法判定疗效。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口服健脾理气方治疗, 方药组成:太子参30 g, 白术10 g, 茯苓15 g, 八月扎30 g, 蛇舌草30 g, 半支莲30 g, 苡米30 g, 法夏10 g, 炒山楂15 g, 神曲15 g, 炒麦芽30 g, 炒谷芽30 g, 枳壳6 g, 甘草6 g。由本院制剂室中药自动煎药机灌装成150 m L/袋分早、晚两次空腹各温服1袋, 疗程为12周。

1.3.2 对照组

口服胃复春片 (由杭州市胡庆余堂药业有限公司所生产, 批号Z20040003) , 0.375 g/片, 4片/次, 3次/d, 饭前30 min口服, 12周为一疗程。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嘱其按要求服用药物, 注意调理心情, 劳逸结合, 忌食腌制、烧烤、油炸食品, 不饮浓茶咖啡, 不吸烟;在治疗期间均停服一切可能影响本研究的药物, 对有症状的患者如临床需要可应用短期对症治疗。本次疗程结束后随访半年。

1.4 观察方法

1.4.1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量化分级评分。评分的标准如下。主症: (1) 胃脘疼痛:0分:未达到2分所描述情形者;2分:轻微疼痛, 时作时止, 不影响工作及休息;4分:疼痛可忍, 发作频繁, 影响工作和休息;6分:疼痛难忍, 持续不止, 常需服止痛药来缓解。 (2) 胃脘痞满:0分:未达到2分所描述者;2分:仅餐后脘腹痞胀;4分:脘腹痞满持续, 达6 h以上;6分:脘腹痞满整日存在。 (3) 纳呆少食:0分:未达到2分所描述者;2分:食欲差、饭量减少约1/4以下;4分:饮食无味, 饭量减少约1/4~1/2;6分:无食欲, 饭量减少1/2以上。次症: (1) 嘈杂泛酸:0分:未达到1分所描述者;1分:嘈杂, 每天少于3 h, 偶尔感到烧心;2分:嘈杂, 每天3~6 h, 有烧心感;3分:整日都嘈杂, 并时有酸水泛出。 (2) 嗳气:0分:未达到1分所描述者;1分:偶有嗳气, 每天少于5次;2分:时有嗳气, 每天5~9次;3分:频发嗳气, 每天多过10次。

1.4.2 胃镜下胃黏膜萎缩程度的观察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的后1周之内, 做电子胃镜检查。按照胃黏膜萎缩程度由轻到重, 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

1.4.3 病理组织学评价

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内, 在电子胃镜下常规在黏膜病变处夹取胃黏膜组织, 然后送病理科检测。病理组织学评价参考我国标准与悉尼系统的直观模拟评分法对各变量予以分级赋分的方法, 对肠上皮化生 (简称IM) 和不典型增生 (简称ATP) , 按无、轻、中、重分别记做0、1、2、3分。对病理积分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 作为病理组织学疗效的指标。当同一部位的多块标本或多块病理切片的病变程度不一的时候, 按照病变较重的赋予分值。除了关注某一活检部位病变程度外, 同时还要兼顾病变范围的大小, 全面评估病情。

1.4.4 H·Pylori根除情况的观察

对所有病例治疗前4周内、治疗完成后4周内做13C-尿素呼气试验。治愈:Hp复查为阴性;无效:Hp复查仍为阳性。

1.4.5 综合疗效标准

根据2002年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中关于“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而制定。 (1) 临床痊愈:临床的症状、体征都消失, 胃镜复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较前明显好转达轻度,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达到正常或消失。 (2) 显效:临床的主症、体征消失, 胃镜复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好转, 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已经恢复正常或减轻2级度。 (3) 有效:主要症状体征都明显减轻, 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约1/2以上, 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在1个级度以上, 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减轻。 (4) 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 或反而恶化者。

1.4.6 Survivin与Fas表达检测

入选病例病理标本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urvivin与Fas基因的表达,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标准参照Fromowitz方法, Survivin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质和/或细胞核出现棕黄色染色, Fas阳性细胞表现为细胞质和/或胞膜出现棕黄色染色[9]。随机观察每张细胞片5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倍视野, 每个视野计数100个细胞, 算出各个视野中阳性细胞数的平均百分比数作为该细胞片的阳性细胞百分比记分:0~5%为0分, 6%~25%为1分, 26%~50%为2分, 51%~75%为3分, >75%为4分。根据肿瘤细胞浆的染色程度进行分析评分:基本不着色者为0分, 着色淡者为1分, 着色适中者为2分, 着色深者为3分。将每张细胞片着色程度与着色细胞百分率得分各自相加, 所得的总分为其最后得分。得分0分为阴性 (-) , 1~2分为弱阳性 (+) , 3~4分为阳性 (++) , 5~7分为强阳性 (+++) 。

1.4.7 安全性观测

对所观察患者皆于治疗前2周及治疗结束后2周内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心电图、腹部B超、血、尿、大便常规及潜血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并观察其不良反应, 以评价其安全性。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有序分类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秩和检验,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 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 临床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萎缩情况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萎缩程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经秩和检验, 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胃镜下黏膜萎缩情况好于对照组, 且治疗组有2例胃黏膜萎缩情况基本完全消失。见表3。

2.4 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病理积分比较

治疗后, 两组胃黏膜病理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后治疗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5 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比较

两组均具有根除Hp的作用, 但治疗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2.6 两组Survivin蛋白表达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Fas蛋白表达明显上升, 经秩和检验,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6。

2.7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腹部B超、血、尿、大便常规及潜血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变化, 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近来发现由胃黏膜癌前病变——癌细胞的演变是多种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共同造成的不协调[5]。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调控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常, 原癌基因使细胞倾向于增殖和延长生存如凋亡抑制因子如Survivin、Bcl-2, 而抑癌基因则倾向于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如凋亡促进因子如Fas、P53。正常情况下, 细胞的自稳性需要这两类过程的平衡,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活性受到精确调控, 若出现异常表达就有可能发生癌变[10]。研究证实Survivin是迄今发现最强的凋亡抑制基因, 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亦存在Survivin的高阳性率表达, 而且其表达强度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对化疗和放疗的敏感性及预后、复发相关[11]。Fas是促凋亡相关基因的典型代表, 研究证实, 在胃癌的病理演变过程中, 由Fas途径介导的胃黏膜细胞凋亡可能逐渐受到抑制, 尤其发展到不典型增生阶段之后细胞凋亡受到明显抑制, 部分异常细胞就有可能逃脱凋亡而获得异常的生存能力, 导致胃癌的发生[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

健脾理气方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尔辛教授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经验方, 具有健脾益胃, 理气化瘀的功效。该方已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凸显疗效, 特别在消化系统肿瘤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13,14]。广州中医药大学吴万垠教授早年师从于于尔辛教授, 他丰富了健脾理气方的内容, 拓展了健脾理气方的功效。近些年, 健脾理气方治疗肿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 健脾理气方药具有促进造血功能、抑制癌前病变、抑制癌细胞增殖、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抗转移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15,16]。

【健脾理气】推荐阅读:

上一篇:转换酶抑制剂下一篇:轮回选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