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酶抑制剂

2024-08-18

转换酶抑制剂(共10篇)

转换酶抑制剂 篇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是心血管内科医生常用药物。机制是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不灭活缓激肽,产生降血压效应。包括依那普利、西拉普利、奎那普利、雷米普利、苯那普利、培哚普利、咪达普利普利、福辛普利、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副反应以干咳最常见,发生率1~30%、常在用药早期 (几天至几周) ,也可能有蓄积作用。当前有不少医生使用中药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疗效,作者查阅文献介绍如下。

1 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住院前或住院期间服ACEI类药物治疗;之后出现刺激性干咳者,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片;对照组采用维静宁;结果治疗组的咳嗽频次、咳嗽的持续时间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出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性咳嗽疗效明显[1]。复方甘草片为传统的祛痰止咳药,由于有良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及价廉的特点,仍然在止咳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提示人们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应进一步研究。

2 加减小柴胡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在1997~2000年以加减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白芍、蝉蜕、杏仁、甘草) 煎汁顿服治疗ACEI所致咳嗽12例,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有效率达91.70%[2]。小柴胡汤是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血证论》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汤治虚劳咳嗽之功。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而和法首剂则是小柴胡汤。可以预见小柴胡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 加味止嗽散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自2005~2008年用加味止嗽散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麦冬、乌梅、五味子) ,治疗卡托普利所致咳嗽,痊愈13例,显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3]。止嗽散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来源《医学心悟》卷三,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

4 玄妙散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应用玄妙散加减 (玄参、沙参、麦冬、川贝母、桔梗、杏仁、百部、炙紫苑、炙冬花、五味子、柏子仁、丹参、上方1日1剂) ,治疗此ACEI导致咳嗽,结果治愈24例,好转16例[4]。玄妙散来自《医醇剩义》卷三,有养阴清心,化痰止咳作用。主治心阴不足,咳嗽痰少,心烦,夜不成寐。

5 清燥救肺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设清燥救肺汤组 (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阿胶、麻子仁、太子参、麦冬、甘草、基本方加减) 与复方甘草片组对照观察疗效及对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有明显改善;认为清燥救肺汤用于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疗效肯定[5]。清燥救肺汤来自《症因脉治》卷二。有清燥润肺功效。主治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6 沙参麦冬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王子坪等[6]采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扁豆、花粉、桑叶、甘草) 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42例,结果总有效率80.9%。沙参麦冬汤来源于《温病条辨》卷一,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参考文献

[1]吕孙成, 姜静, 梁卫.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01, 29 (1) :27.

[2]孙伯青.加减小柴胡汤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12例小结.甘肃中医, 2001, 14 (4) :8-9.

[3]敬志敏.止嗽散治疗卡托普利所致咳嗽3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5) :57.

[4]昝逢平.玄妙散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致咳嗽4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 23 (1) :27.

[5]邓元龙.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临床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第, 2004, 19 (4) :28-29.

[6]王子坪, 许宏飞, 梁建夫.沙参麦冬汤治疗卡托普利致咳嗽42例.陕西中医, 2009, 30 (11) :1480-1481.

转换酶抑制剂 篇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泵血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目前认为,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原因除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负荷过度外。最重要的机制是心肌重塑,以及(RAS)和(SAS)活性增高。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与交感神经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导致慢性心衰、心肌重塑的恶性循环。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正是在抑制心肌重塑等方面作用显著,在临床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即为临床工作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ACEI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随机选择的住院患者均为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共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5岁。原发病分别为肺心病14例、风心病11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致充血性心衰。其中心功能Ⅱ级者为10例,心功能Ⅲ级者为19例,心功能Ⅳ级者为ll例。

1.2方法:入院后,临床观察患者均接受肾功、电解质、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随机选择对照组(20人)和治疗组(20人)。对照组只应用洋地黄、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外;治疗组除应用洋地黄、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治疗外加用ACEI类制剂依那普利,从小剂量开始,每日服2.5-5mg,1周后逐渐加量至目标量10mg。接受观察患者均遵医嘱长期服用。在治疗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19例(95%),对照组有效11例(55%)。

1.3统计学处理:观察数据均以均数上标准差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用药前用采用t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减小。经统计学处理P<0.05。作用显著,对于副作用观察显示,与治疗前相比,呈有血压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患者可以耐受。因为在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血钾及肾功情况,未发现明显的血钾及肌酐升高情况。

3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十分复杂。其中,神经体液因素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CHF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兴奋RAAS激活,导致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升高,引起水钠潴留。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可致心肌间质纤维化,细胞和心肌重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衰加重。ACEI类制剂治疗CHF主要是通过:同时抑制RAS和SAS,兼有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作用,抑制醛固酮生成,促进水钠排出和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脏的RAS,逆转心室肥厚,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美国和欧洲的心衰治疗指南认为:所有心衰患者,包括无症状性心衰,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均需应用ACEI,而且无需限期的终生应用。ACEI类制剂是近10余年来被世界公认的心衰治疗的基础和首选药物。它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尤其是心肌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必须应用ACEI类制剂。该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刺激性干咳、头晕、血清钾升高及低血压等,肾功不全患者宜慎用。但临床应用及观察中体会,应用ACEI虽然对血钾水平及血压有影响,但影响不明显,只要肾功能正常,使用ACEI是很安全的。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可以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期应用ACEI类制剂不但明显缓解症状,而且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它的良好的治疗反应一般经1~2个月或时间更长方能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学思,ACEI在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衰中的应用,心脏病学实践,2002,352

[2]杨跃进,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2006,225

转换酶抑制剂 篇3

1 治疗高血压病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均会加速肾脏病的恶化。ACEI能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合成, 减少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的分泌, 因此, 对阻力及容量性高血压均有效。ACEI延缓激肽水解, 也有助高血压治疗。单用ACEI类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舒张压20%, 约70%的患者可控制血压;加用利尿药后95%的患者有效, 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特别有效, 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因此, 国际上各个高血压防治标准指南中都推荐“ACEIA+利尿剂”组合。对肾性高血压患者, 在出现: (1) 无钠水潴留, (2) 使用利尿剂后血压反而增高, (3) 透析超滤脱水达体重后血压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 在使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 使用ACEI时可能有效。

应用ACEI治疗血压明显升高的肾病患者时, 首选的药物是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首剂量12.5~25.0mg, 常用剂量为12.5~50.0mg, 2~3次/d, 最多勿超过300mg/d;依那普利首始剂量为2.5~5.0mg, 常用剂量为5~l0mg, 1~2次/d, 最大剂量为40mg/d。

卡托普利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衰所致高血压, 尤其对高肾素型高血压, 本品疗效最佳, 因其疗效显著, 适用范围广, 现为高血压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卡托普利能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胜过其他降压药。本品亦适用于治疗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洋地黄类、利尿药或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加用或改用本品常可奏效。

2 保护肾功能, 延缓肾衰竭进程

当肾病导致的肾单位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肾小球出现高灌注、高内压、高滤过等变化, 损害了健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系膜, 此时肾小球会出现硬化, 正常肾单位的数量会进一步得到降低,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肾功能会逐步降低甚至衰竭。应用ACEI除能降低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保护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机制表现在: (1) 全身高血压得到降低后, 可使其传递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床的压力也得以降低。 (2) ACEI作用于肾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使AngⅡ介导的出球小动脉张力减低, 同时也降低了肾小球系膜张力, 致使肾小球高跨膜压及高滤过得以降低。 (3) AngⅡ合成受阻,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生成细胞外基质的能力降低。使用ACEI后, 可使慢性肾功不全者的血肌酐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降低, 可以使非透析治疗的时间延长。ACEI的这种肾功能保护作用, 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均己得到证实。其它降压药物, 虽也可有效地控制体动脉压, 但却不能有效地保护肾功能。对大多数不同原因引起的的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来说, ACEI均有一定的延缓损害的作用。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的是应用于早期和进行性糖尿病患者, 中度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者, 尤以高灌注、高滤过为病理生理基础的疾病治疗最好。但是,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 对己有广泛肾小球硬化和晚期肾萎缩的患者, 仅起到一定程度的降压作用, 不能起到肾功能保护和降低尿蛋白作用。

绝大多数ACEI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所以, 当肾功能障碍时, 应减少药物摄入量。在肌酐消除率为10~50mL/min时, 应至常规剂量的50%;在<10mL/min时, 应减至常规剂量的25%。由于苯那普利经肾及胆汁双通道排泄, 肾功能不全时胆汁排泄增强, 故最好选用此药。一般情况下, 当血清肌酐超过350~440μmol/L时, 维持机体代谢废物排泄的重要代偿机制是健存的肾小球的高跨膜压和高滤过过程, 应用ACEI后破坏了该代偿机制, 使肾功能恶化, 所以此时尽量不用ACEI。

3 减少尿蛋白排泄

对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其他类型肾脏患者来说, ACEI可增加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 所以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值得注意的是, 对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患者, 要谨慎使用ACEI, 因为若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该类药物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ACEI降低尿蛋白排泄的主要机制是该类药物使肾小球内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 减低静水压, 从而使尿蛋白排出量降低。当高血压得到系统的良好控制时, 降低了体循环传递到肾小球内的压力, 可以起到减少尿蛋白丢失的作用。ACEI选择性地使肾小球基底膜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得到降低, 明显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量。此外, ACEI亦可进择性地使AngI转化为AngⅡ的过程受阻, 减少了系膜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摄取能力, 这遏止了肾小球的硬化过程, 降低了尿蛋白含量。

研究表明, 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会使蛋白尿得到降低。因此,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应以本药为首选。在糖尿病早期, 即使没有合并高血压, 应用卡托普利亦可降低蛋白尿, 并使其病情发展得以延缓。对于血压正常的肾炎患者, 应用ACEI治疗3个月后, 蛋白尿的排出量可减少约30%。应用其治疗合并高血压的肾炎患者, 在发挥降低高血压作用的同时, 减少蛋白尿排出量可达40%左右。用ACEI治疗无重度低蛋白血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 即使血压正常, 亦可减少蛋白尿的含量。

临床资料表明, 用药前SFR越接近正常值, 尿蛋白降低的疗效就越明显。对于己严重硬化患者, 使用常规降压剂量的ACEI则不能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ACEI要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取决于用药前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张力的高低。在低盐饮食时, ACEI能够很好地发挥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血浆白蛋白含量>30g/L, 血浆肾素活性较高, CFR>50mL/min时, ACEI降低尿蛋白的疗效较好。ACEI降尿蛋白有效的患者, 一般可给予正常蛋白饮食。

4 高钾血症及其防治

易发生在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 在服用ACEI的患者, 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 并减少补钾的剂量, 密切观察血钾的变化, 尤其在调整ACEI剂量时。一旦发生高钾血症, 要及时纠正并停用ACEI。

应用ACEI治疗肾病时, 在下列的情况下应慎用: (1) 合并双侧肾血管病变或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的肾性高血压者; (2) 原因未明的肾功不全; (3)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肾功不全者。对血浆肾素水平很高的患者, 常在首次服用ACEI时出现低血压, 此时应提前1~2d暂停或减少利尿剂的使用。

多肽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篇4

【关键词】异常DNA甲基化;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多肽类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39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75-02

【Abstract 】 Recently, the epigenetics has come to the fore in cancer research. DNA methylation, one of the best studied of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has accep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can induce cancer. DNMT inhibitors can invert the aberrant methylation and thereby cure the cancer. Diverse classes of chemical compounds including peptide are being discovered and evaluated as DNMT inhibitors targeting DNA hypermethylation. This review will mainly discuss the developing peptide inhibitors of DNMT for cancer.

【Key words】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DNMT inhibitors; Peptide inhibitors.

DNA甲基化与组蛋白去乙酰化作为研究最广泛的两种表觀遗传修饰方式备受关注[1]。DNA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pG岛的胞嘧啶, 使用S-腺苷蛋氨酸(SAM 或 AdoMet)作为甲基供体,甲基基团与二核苷酸的胞嘧啶环第5号碳原子以共价键的形式结合,形成5-甲基胞嘧啶。整个过程由DNA甲基化转移酶(DNMTs)催化。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DNA甲基化转移酶包括:Dnmt1, Dnmt1b, Dnmt1o, Dnmt1p, DDnmt3a,Dnmt3a2, Dnmt3b和Dnmt3L [2]。

全基因组低甲基化和局部特定基因的高甲基化都可以诱导肿瘤的发生。药物干预可以改变DNA的甲基化状态。目前作用于全基因组甲基化的药物鲜有报道[3]。大多数已报道的化合物均指向降低DNA甲基化水平,并激活抑癌基因的表达[4-5]。

1 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根据其结构可以划分为[6]:核苷类和非核苷类抑制剂(见表1)。核苷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主要包括5-氮胞苷(5-azacytidine),地西他滨(zebularine)等[7]。由于5-azacytidine,zebularine这类药物需要以共价键的形式并入到DNA链中,而且缺少特异性,会与其他DNA结合蛋白作用。因此该类药物显示了较高的毒性。而直接作用于DNMT催化区域的药物可以避免这种毒副作用[8]。

近年来,各种非核苷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被检测到具有去甲基活性。包括被FDA批准上市的药物普鲁卡因和普鲁卡因胺;第一个通过合理药物设计得到的合成类药物RG108;各种天然产物类分子如EGCG,姜黄素,小白菊内酯,psammaplin A,mahaniene等[9];第二代寡义核苷酸药物MG98[10]。

表1 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

2 多肽类抑制剂

多肽药物是当前医药市场的亮点。目前,FDA已批准上市了各种作用于不同靶点的多肽药物[11]。目前已报道的作用于DNMT的多肽药物并没有被广泛研究。

2.1 Pep515p:1997年,Glickman等研究了Dnmt1的翻译后修饰[12]。2007年,Goyal等进一步研究并鉴定了Dnmt的磷酸化位置[13]。Serine515是N端调控区域的主要磷酸化位点。EKIYISKIVVE是来源于Dnmt1的Ser515附近的多肽序列。该序列在多种已知的Dnmt1蛋白中具有较高的同源性。

EKIYISPKIVVE的设计依赖于蛋白的磷酸化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通过区域-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调节。而Ser 515位于DNA甲基化转移酶的N端调控区域, 正好可以与C端催化区域发生相互作用。在所测条件下,未磷酸化的多肽Pep515(EKIYISKIVVE)对Dnmt1的IC50为1500uM而磷酸化的多肽Pep515p(EKIYISPKIVVE)IC50值为150uM。而且,Pep515p可以特异性的抑制Dnmt1的催化区域,对Dnmt3a的活性无影响。在实验中用于对照的化合物WDGMAAGNAIER和KIVSEIYKIVE只有在高浓度时才会影响到Dnmt1的活性。这项数据显示了丝氨酸的磷酸化会影响甲基化转移酶的N端调节区与C端催化区域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该多肽对DNMT1的抑制活性。

2.2 Bovine lactoferricin

牛乳铁素LactoferricinB(FKCRRWQWRMKKLGAPSITCVRRAF),一个富含阳离子的多肽,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症、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25个氨基酸中,六个氨基酸残基即LfcinB 4-9(RRWQWR-NH2)组成了牛乳铁素的活性中心,尤其是位于6位及8位的Trp对LFB的抗菌活性有着重要的影响[14-15]。

牛乳铁素因为其卓有成效的抗菌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近来研究表明牛乳铁素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毒性作用。Roy等证实牛乳铁素还可抑制白血病细胞HL-60的转移。Vogel等推测该多肽可能通过影响DNMT的表达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随后,Zhang等[16]通过qRT-PCR,Western Blot等实验证实,牛乳铁素可以降低DNMT蛋白及mRNA在Jurkat T-leukemia细胞中的表达。

2.3 Depsipeptide:HDAC环肽抑制剂包含已经上市的FK228(也被称为FR-901228,NSC-630176) 及FR901375等。FK228于2009年12月5日被FDA批准上市,用于甲状腺肿瘤﹑白血病﹑胰腺癌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FK228以前药的形式存在,当进入细胞中,它的二硫键即被还原为二个硫醇,从而与HDAC的锌离子结合。很多研究者报道了有效合成FK228的方法。Maro等合成了一系列相对于FK228活性更高的衍生物并研究了它们的构效关系[17-18]。

资料显示去甲基化药物5-aza-CdR和去乙酰化抑制剂在调节基因表达时起着相互重叠的作用,DNA甲基化,组蛋白去乙酰化及组蛋白甲基化可能共同组成了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体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SA等可以抑制Dnmt3b的表达。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可以直接影响DNA甲基化转移酶的活性。Wu等研究发现HDAC环肽类抑制剂具有去甲基能力[19]。当给予0.5 nM到5 nM的Depsipeptide 96小时时,RT-PCR显示Dnmt3a的表达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在降低。然而,HDAC环肽抑制剂不能影响Dnmt1的表达,但它却可以阻止Dnmt1与p16, SALL3等抑制癌基因的结合。

3 結语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最主要的修饰方式之一受到众多关注。异常的DNA甲基化使得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成为了极具潜能的抗肿瘤药物。由于核苷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毒副作用,非核苷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成为了当前该领域药物开发的热点。近几年,作用于Dnmts的抑制剂取得了较快的进展。Kuck及Franco等利用Dnmt1的同源模型分别对小分子化合物及天然产物进行了虚拟筛选,得到了若干相对于RG108活性较好的化合物[20-21]。当前,对已作用于DNA甲基化转移酶的多肽药物研究甚少,我们是否可以以现有的多肽药物为基础得到更加有效的去甲基化药物。

参考文献

[1] Portela A, Esteller M.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and human disease. Nature Biotechnology, 2010, 28(10):1057-1068.

[2]Robertso KD. DNA methylation and chromatin unraveling the tangled web. Oncogene, 2002, 21:5361 - 5379.

[3]Szyf M. DNA methylation and demethylation probed by small molecule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10, 1799:750-759.

[4]Vucic EA, Brown CJ, Lam WL. Epigenetics of cancer progression. Pharmacogenomics,2008,(2),215-234.

[5]Fang MZ, Chen DP, and Yang CS. Dietary polyphenols may affect DNA methylation. J. Nutr, 2007,137:223S-228S.

[6]Vizirianakis IS, Chatzopoulou M, Bonovolias ID et al.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bifunctional agents to induce differentiation and to promote apoptosis in leukemia: clinical candidates and perspectives. J.Med.Chem, 2010, 53: 6779-6810.

[7]Yu NF, Wang MR. Anticancer drug discovery targeting DNA hypermethylation. 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 2008, 15:1350-1375.

[8]Brown R, Rothe NC, Glasspool R et al. In:Epigenetic Therapies.S. Kaye et al,eds. Emerging Therapeutic targets in ovarian cancer. London: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2011, 189-202.

[9]Francoand JM, Caulfield T. Advances in the computational development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Drug Discovery Today, 2011, 00(00):1-8.

[10]Winquist E, Knox J, Ayoub JP. Phase II trial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 1inhibition with the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MG98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renalcarcinoma: A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Group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study. Invest New Drugs, 2006, 24:159-167.

[11]Vlieghe P, Lisowski V, Martinez J, et al. Synthetic therapeutic peptides: science and market. Drug Discovery Today, 2010, 15( 1/2 ):40-56.

[12]Glickman JF, Pavlovich JG, Reich NO. Peptide mapping of the murine DNA methyltransferase reveals a major phosphorylation site and the start of translation. J Biol Chem 1997; 272:17851 7.

[13]Goyal R, Rathert P, Laser H, et al. Phosphorylation of serine-515 activates the mammalian maintenance methyltransferase Dnmt1. Epigenetics, 2007, 2(3): 155-160.

[14]Sun JX, Miao LG,Liu YH, et al. Research advances on bovine lactoferricin. Special wild ec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 2009, 4:71-73.

[15]Chavez SG, Gallegos SA, Cruz QR. Lactoferrin: structure,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9, 33:301.e1- 301.e8.

[16]Zhang TN., Liu N. Effect of bovine lactoferricin on DNA methyltransferase 1 levels in Jurkat T-leukemia cells. J. Dairy Sci, 2010, 93:3925-3930.

[17]Moya CC. Romidepsin for the treatment of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Drugs of Today, 2009, 45:787-795.

[18]Maro SD, Pong RC, Hsieh JT, et al. Ef?cient solid-phase synthesis of FK228 analogues as potent antitumoral agents. J. Med. Chem, 2008, 51:6639-6641.

[19]Wu LP, Wang X, Li L, et al.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depsipeptide activates silenced genes through decreasing both CpG and H3K9 methylation on the promoter.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2008, 28(10):3219-3235.

[20]Kuck D, Singh N, Lyko F, et al. Novel and selective DNA meth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docking-based virtual screening and experimental evaluation. 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2010, 18:822-829.

转换酶抑制剂 篇5

随着ACEI的临床应用广泛, 其不良反应已引起重视[3]。采用ACEI治疗的患者会产生一个甚至多个器官的不良反应, 其中咳嗽最常见, 不同患者对不良反应的耐受度不同, 部分患者甚至由于不良反应而造成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ACEI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合理用药,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福建省武警边防总队医院收治的ACEI致不良反应的患者336 例, 其中男196 例, 女140 例; 年龄23 ~ 81 岁, 平均 ( 46. 6 ± 7. 2 ) 岁;疾病类型: 高血压176 例, 心力衰竭92 例, 高血压及心力衰竭68 例。

1. 2 方法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评估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 1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336 例患者中用药当天出现不良反应21 例 ( 6. 25% ) , 用药第2 天后出现不良反应315 ( 93. 75% ) , 不良反应平均发生时间为 ( 17. 4 ± 22. 4) d。

2. 2 用药情况336 例患者中卡托普利致不良反应263 例 ( 78. 27% ) , 依那普利致不良反应32 例 ( 9. 52% ) , 贝那普利致不良反应23 例 ( 6. 85% ) , 详见表1。

2. 3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 系统及临床表现336 例患者中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呼吸系统, 共218 例 ( 64. 88% ) , 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咽部不适, 详见表2。

2. 4 治疗与转归ACEI致不良反应患者停药或使用其他药物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甚至消失, 其中1 例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控制不理想, 最终死亡。

3 讨论

采用ACEI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年龄较大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4], 可能由于ACEI主要用于治疗中老年患者, 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多于年龄较小的患者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 机体各器官功能发生了衰老退化, 药物利用和排出功能发生了变化,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 药物在机体内累积或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造成了超出治疗范围的其他反应。中老年患者予以ACEI治疗时首先应记录患者近期内的用药情况, 予以较小剂量, 同时观察患者病情的控制情况, 按照个体需要及时调整用量,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ACEI治疗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5]。本研究中336 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呼吸系统218 例 ( 64. 88% ) , 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咽部不适, 其中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最高。ACEI治疗时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持续时间不同, 用药10d左右开始出现咽喉部不舒服、有刺激感, 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ACEI治疗时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通过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很难发现有阳性表现, 予以对症治疗 ( 如止咳等) 后患者的症状未好转。ACEI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为ACEI进入机体后造成咽喉部位的前列腺素、缓激肽等释放增多, 从而导致咳嗽, 目前尚无确切依据, 有待于进一步验证。若患者对ACEI致不良反应可耐受, 且药物治疗效果明显, 则可继续用药; 若患者的不良反应十分严重, 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则应减少药物用量甚至停药, 改用其他具有相似临床药效的药物进行治疗。

ACEI致不良反应较多[6], 故临床用药时应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由于中老年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故中老年患者使用ACEI治疗时应先予以小剂量, 且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对患者用药及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估, 并依据个体差异调整用药剂量, 提高药效,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妊娠期患者严禁予以ACEI治疗, 哺乳期患者应采用其他具有相似药效的药物进行替代治疗; 幼龄患儿若采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考虑使用ACEI治疗时, 起始剂量应控制在较低水平, 后根据患儿反应调整剂量; 肾脏功能不全[7,8]、血钾水平超过参考值、正处于透析期间的患者若使用ACEI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不良反应的程度加重, 故上述患者应考虑使用其他药物代替治疗。ACEI治疗时应重视患者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同时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 以便综合评估ACEI对患者是否有临床使用价值。

ACEI会引发不良反应, 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故使用ACEI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 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从而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进行治疗, 以避免同时使用不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 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使药效最大化, 从而发挥积极的临床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6月福建省武警边防总队医院收治的ACEI致不良反应的患者336例, 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6例患者中用药当天出现不良反应21例 (6.25%) , 用药第2天后出现不良反应315 (93.75%) , 不良反应平均发生时间为 (17.4±22.4) d;卡托普利致不良反应263例 (78.27%) , 依那普利致不良反应32例 (9.52%) , 贝那普利致不良反应23例 (6.85%) ;不良反应主要累及呼吸系统, 共218例 (64.88%) ;1例患者不良反应症状控制不理想, 最终死亡。结论ACEI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 使用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预测,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保证药物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药物毒性,合理用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参考文献

[1]冯婷, 李伟佳.ACEI类药物高血压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5) :194-195.

[2]于中楷, 张汝建.ACEI和ARB在防治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1 (3) :45-46.

[3]杨鹏.对36例ACEI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 2014, 12 (13) :174-176.

[4]韩赛.ACEI治疗中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5) :105-106.

[5]王金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J].临床医学, 2012, 32 (7) :102-103.

[6]陆翠林, 张兴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4) :535-538.

[7]何新军, 王思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4, 23 (1) :39-45.

转换酶抑制剂 篇6

1 ACEI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主要的效应肽。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AngⅡ, 不灭活缓激肽从而产生降压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制循环中RAS;抑制组织中的RAS;减少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 (ET) ;增加缓激肽和扩血管性前列腺素的形成;醛固酮分泌减少和 (或) 肾血流量增加, 以减少钠潴留。ACEI不仅抑制RAS系统, 而且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KKS) , 在其降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ACEI的这些作用机制, 不仅通过RAS系统起到降压作用, 而且实现了降压带来的诸多后续效应。即在抗高血压的同时通过减轻脑水肿、血管内皮保护、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舒张系统抑制ET、减轻胰岛素抵抗 (IR) 、调节RAS系统等多种作用达到脑保护作用。

控制血压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关键, 也是预防脑卒中最重要的手段。因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收缩压每降低10mm Hg, 脑卒中危险性就降低31%。所以脑卒中发病率的降低将直接得益于血压的降低, 特别是收缩压的降低将大大减少脑出血的风险。而H型高血压是我国高血压的一大特点, 且H型高血压有更高的脑卒中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之一就是通过硫化氢 (H2S) 和氧化应激导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水平升高, 从而激活RAS系统, 导致血压升高。所以说ACEI联合叶酸[1]治疗高血压及防治脑卒中更为合理, 尤其推荐固定复方制剂。

既然各种降压药预防脑卒中无明显差异, 故ACEI对脑的保护作用还得益于降压以外的独特机制。AngⅡ诱导脑血管肥厚和重塑;改变脑血管自动调节, 抑制内皮依赖性舒张, 破坏血脑屏障;损害神经活动导致的脑血流增加。ACEI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AS) 的发病机制, 如稳定内皮细胞功能、增强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减少氧化及抑制增生和炎性反应等作用, 达到有效预防脑卒中的目的。需补充的是ACEI类药物还具有改善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 进而改善脑血流储备, 从而在降压的同时还能保证脑灌注量的稳定[2]。即使在脑卒中急性期2~7d内应用ACEI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动调节能力, 改善脑血流。

笔者在讨论ACEI对脑血管病的影响时, 并不排除钙拮抗剂 (CCB)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的作用。CCB通过独有的钙离子拮抗机制减少脑缺血后神经细胞钙内流, 阻断Ca2+超载所触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达到脑保护作用;ARB则可通过拮抗AngⅡ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R) 的结合, 影响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多个环节, 进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发挥脑保护作用。

2 ACEI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国内外专家经长期临床应用, 摸索出了许多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配方, 这些配方已被国际公认为最佳配方组合。其中, 最好的就是ACEI类药物。国际上各个高血压标准指南都推荐“ACEI+利尿剂”这个配方组合。单用ACEI类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舒张压, 约70%的患者可控制血压, 加用利尿药后95%的患者有效。2012年4月17日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新的Meta分析表明, 超过4年应用ACEI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与同期应用非ACEI及ARB类药物控制高血压的患者相比, 前者全因病死率降低了10%, 相比较而言, 应用ARB类药物得出中性结果。这再次说明ACEI类药物在降压方面优势明显。

HOPE研究[3,4]4645例高血压患者接受雷米普利的治疗组发生脑卒中101例, 安慰剂组157例, 随访4.15年, 结果显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率总体下降22%, 脑卒中发病率下降32%。这一研究是单一服用ACEI的结果, 与联合应用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阿司匹林的研究结果不同。ACEI的降血压效果几乎没有, 收缩压 (SBP) 下降3.13mm Hg (1mm Hg=0.133kPa) , 舒张压 (DBP) 下降1.14mm Hg。为何对降血压无作用却有理想地预防血管病的效果?可能是因ACEI对抗AngⅡ对血管壁、心脏、动脉硬化斑块及内皮的损害作用。

PROGRESS研究[5,6]显示, 不论治疗前血压高低, 使用ACEI可减少28%的患者5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PRORESS研究发现ACEI能延缓中、重度脑白质损害患者白质病变的进程。

王秀萍等[7]临床应用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病, 5年大规模试验显示, 长期实用ACEI能使脑卒中发生率、再发生率下降28%。看来ACEI作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林慧怡等[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贝那普利后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下降明显。说明ACEI可减少患者的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这也显示ACEI可用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总之, ACEI所具有的改善内皮功能、血管靶器官的保护及对脑血流的改善作用均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这种抑制AS的益处对脑卒中的防治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文文.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670-673.

[2]赵伯诚, 郑惠民.ACEI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4 (1) :18-20.

[3]胡大一, 顼志敏.HOPE试验介绍[J].中国医药导刊, 2000, 2 (2) :4-9.

[4]马芳莲.HOPE (希望) 研究与雷米普利——防止心血管事件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J].临床心血管病, 2000, 16 (9) :432.

[5]吴江昊.防治中风的新突破——PROGRESS研究结果及其临床意义学术会议[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1, 16 (15) :10-11.

[6]陈晨, 乔晓媛, 王慧聪.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事件的结果预测——PROGRESS试验[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36) :2526.

[7]王秀萍, 武小梅, 张亮清.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4) :344.

转换酶抑制剂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54例, 其中男24例, 占44.4%, 女30例, 占55.6%, 男女之比为0.8:1, 年龄54~81岁, 平均73.2岁, 病程2~21年, 平均9.8年。心功能分级:1级18例, 2级19例, 3级8例, 4级9例。

1.2 方法

应用卡托普利6.25~12.5 mg, 3次/d, 连用4周, 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脏指数 (CI) 、心脏每分射血量 (CO)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 一般资料采用 (x±s)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疗程结束后彩色多普勒测定结果

治疗前心脏指数 (CI) 为 (2.10±0.47) 、心脏每分射血量 (CO) 为 (3.12±0.21) L/min、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为 (38.58±4.6)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为 (124.40±11.20) m L、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为 (202.30±12.60) m L, 治疗后心脏指数 (CI) 为 (2.89±0.40) 、心脏每分射血量 (CO) 为 (4.75±0.32) L/min、左室射血分数 (LVEF) 为 (50.02±5.02)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为 (71.50±8.70) m L、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为 (146.80±10.20) m L, 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

54例患者经过治疗, 显效36例, 显效率为66.7%, 有效14例, 有效率为25.9%, 无效4例, 无效率为7.4%, 总有效率为92.6%。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较为复杂。其中, 神经体液因素已倍受重视。CHF时, 神经内分泌被过度激活[2]。交感神经兴奋RAAS激活, 致使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活性升高, 导致水钠潴留和血清钾镁流失。血管紧张素Ⅱ (ATⅡ) 可导致心肌间质发生纤维化, 细胞和心肌重构以及外周血管收缩, 从而导致心衰加重[3]。ACEI类制剂在治疗CHF时, 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1) 抑制RAAS以达到抑制心肌重构发生, (2) 抑制缓激肽降解, 从而使缓激肽水平提高, 使血管扩张, 来参与调节血管的舒缩。

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的代表药物, 其能减轻心脏前后负担, 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有阻滞作用, 使肾上腺及神经末稍的刺激减弱, 儿茶酚胺的浓度降低, 静脉系统扩张, 从而使心脏前负荷减轻[4]。由于卡托普利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特异性, 而阻滞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 使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明显降低, 从而减弱了对周围血管的作用, 使血管周围阻力下降。卡托普利也具有改善肾功能的利尿作用, 减轻水钠潴留, 使心脏前后负荷和左室充盈压降低并减慢心律, 从而达到心肌耗氧量减少, 提高心肌收缩力的目的[5]。

本组54例患者经过治疗, 显效36例, 显效率为66.7%, 有效14例, 有效率为25.9%, 无效4例, 无效率为7.4%, 总有效率为92.6%。经过彩色多普勒测定心脏指数 (CI) 、心脏每分射血量 (CO)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LVESV)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治疗后均明显好于治疗前。因此,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峥嵘.螺内酯、依那普利和参麦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9, 15 (3) :24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剪辑委员会.β1-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 (3) :195-209.

[3]李伦旭, 吴庆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剂量[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6, 23 (4) :224-226.

[4]王岑立.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12例分析[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07, 24 (5) :511.

转换酶抑制剂 篇8

关键词:依那普利,吲哒帕胺,高血压,治疗

依那普利和吲哒帕胺都是目前疗效确切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但两药合用的临床报道较少见。笔者对6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依那普利 (柏林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加吲哒帕胺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观察其降压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高血压Ⅰ级、Ⅱ级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成三组, 每组20例。用药前停服所有降血压药物2周, 并除外有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吲哒帕胺组, 1次/d服2.5 mg吲哒帕胺 (早晨8:00) 。Ⅱ组:吲哒帕胺加依那普利组, 吲哒帕胺1次/d2.5 mg, 依那普利5 mg, 2次/d。Ⅲ组:为对照组, 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20 mg分2次服。3组疗程均为12周。临床观察:①全部患者每周均于8~10时左右在门诊测量右上臂血压;②全部患者诊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血钾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降压效果

Ⅰ组吲哒帕胺组:即血压 (BP) 由 (170±13.0) / (110±6.8) mm Hg降至 (140/85±12.6) mm Hg, 有效降压率为58%。Ⅱ组吲哒帕胺加依那普利组:有效降压率为92%,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Ⅲ组硝苯地平控释剂组有效降压率为80%。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P>0.05) 。但血钾在Ⅰ组中有6例<3.5 mmol/L, 且有2例血钾分别为2.6 mmol/L、2.9 mmol/L。Ⅱ组中仅有1例低血钾为3.0 mmol/L。Ⅲ组中无低血钾患者。

3讨论

利尿剂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线治疗已被国内、外公认。吲哒帕胺是非噻嗪类的二氢吲哚类利尿剂。其主要降压机制[1]是通过利尿和血管舒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血管舒张的机制为抑制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 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并能促进前列环素 (PGI2 ) 合成和抑制血栓素A2形成, 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舒张因子 (EDRF) 。因此, 笔者亦认为吲哒帕胺是一种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调节的良药。但由于吲哒帕胺利尿机制主要为用于髓襻升支粗段的皮质部位和远曲小管前段, 故其既增加钠和水的排泄, 又增加钾的排泄, 因而可以引起低血钾[2]。本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Ⅰ组有6例低血钾, Ⅱ组有1例低血钾, 但临床症状较轻, 经补钾治疗后恢复。在Ⅱ组中笔者并用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 该药可作用于[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S) 抑制血浆及组织中的RAS, 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 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此外依那普利还可因抑制醛固酮的释放, 减轻水钠潴留, 使血钾升高, 从而弥补吲哒帕胺引起的低血钾, 也提高了患者的有效降压率。在Ⅰ组中, 单用吲哒帕胺降压率仅为58%, Ⅱ组并用依那普利后有效降压率提高到92%,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吲哒帕胺与依那普利并用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如果单用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有无低血钾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3:302.

[2]梁亚非.吲哒帕胺致中度低血钾3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5) :281.

枇杷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抑制 篇9

关键词:枇杷;过氧化物酶;酶促褐变;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TS25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316-02

果蔬的加工和贮藏常与果蔬本身存在的酶类有密切关系,其中过氧化物酶(POD)是引起果蔬加工过程及贮藏期间变色、变味的重要因素之一[1-2]。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别称卢橘,是中国南方特有的珍稀水果,其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味道鲜美,被誉为“果中之皇”[3]。枇杷果实有止咳、化痰、理气的药用功效[4]。作为药食两用的枇杷水果,自古以来就倍受人们青睐。市面上以枇杷果肉为原料加工的产品种类繁多,如枇杷饮料、枇杷果酒、枇杷果酱、枇杷果脯等[5]。但枇杷鲜果不耐贮运及加工,极易产生褐变而变质。目前,针对枇杷POD活性及其对褐变影响研究报道甚少。为提高枇杷贮藏保鲜和加工品质量,本试验以新鲜枇杷果实为材料,研究了pH值、温度、3种抑制剂对枇杷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为枇杷加工和贮藏防褐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枇杷品种为解放钟,选择成熟、新鲜无损伤的枇杷果实为供试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柠檬酸、愈创木酚、30% 过氧化氢、亚硫酸钠、硫脲为分析纯。维生素C为生化试剂。

UV21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生产;FA2004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平仪器厂生产;JJ-2组织捣碎匀浆机:富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HH-2数显恒温水浴锅:江苏省金坛市友联仪器研究所生产;GL-20G-Ⅱ型飞鸽牌低温冷冻离心机;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生产。

1.3 方法

1.3.1 枇杷POD粗酶液的制备 参照王学奎的方法[6],略有修改。将枇杷果实去皮、去核,称取果肉10 g,加入适量 4 ℃ 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溶液(0.05 mol/L,pH值6.0),冰浴研磨成匀浆,定容到25 mL容量瓶中,放于4 ℃冰箱里浸提30 min,10 000 r/min离心20 min,上清液即为酶的粗提液,低温保存备用。

1.3.2 枇杷POD活性的测定 参照李合生的方法[7],略有改进。反应体系为0.05 mol/L pH值5.8磷酸缓冲液 2.5 mL、0.05 mol/L愈创木酚1.5 mL、2% H2O2 0.5 mL、0.5 mL 酶液。在室温下,于D470 nm处比色。酶液加入后开始计时,1 min后第1次读数,然后每30 s 记录1次吸光度D随时间的变化值,对照以缓冲液代替酶液,重复测3次。本试验以D470 nm的变化值表示POD活性的变化。

1.3.3 pH值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取pH值分别为20、3.0、4.0、4.4、4.8、5.0、5.2、5.4、5.6、5.8、6.0、7.0、8.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2.5 mL,按“1.3.2”节方法,测定不同pH值下POD 活性的变化。以最高酶活力为 100%,计算POD相对酶活性。

1.3.4 温度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将未加入酶液的反应体系先分别在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 ℃条件下保温10 min,加入0.5 mL酶液后继续在原来的温度条件下保温3 min,按“1.3.2”节方法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POD活性的变化。以最高酶活力为 100%,计算 POD 相对酶活性。

1.3.5 抑制剂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向反应体系分别加入各种浓度的抑制剂0.5 mL,缓冲液的量相应减少0.5 mL,按“1.3.2”节方法测定PPO活性。酶活性大小按无抑制剂时的酶活性百分比表示。各种抑制剂在反应体系中的浓度,维生素C:0.01、0.02、0.03、0.04、0.05 mmol/L;亚硫酸钠:20、40、60、80、100 mmol/L;硫脲:0.01、0.05、0.10、0.15、020 mmol/L。

2 结果与分析

2.1 pH值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从图1可见,POD 活性受环境pH值影响不大。pH值在较大范围3.0~7.0之间,POD 的相对酶活都能保持在63%以上,当pH值为 2.0、8.0 时,POD相对酶活仍有45.0%、446%。枇杷果实的最适pH值为5.4,本结果与林建城等报道的枇杷最适pH值为5.0[8]有所不同。可能与枇杷品种、酶液纯度不同等因素有关。

2.2 温度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温度对枇杷POD活性影响明显。在35 ℃以下,酶活性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升高,当温度达到35 ℃时,酶活性最大,此温度为酶的最适温度,温度大于 35 ℃时,酶活性迅速下降。枇杷POD活性呈现出的这种变化与温度对其他酶活性的影响规律相符合。当反应体系温度为5、65 ℃时,POD相对活性分别为33.5%、19.3%(图2)。表明調节温度能有效抑制POD的活性,特别是在较高温度条件下这种影响更为显著。

2.3 不同抑制剂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2.3.1 维生素C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维生素C对POD活性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随着维生素C浓度的增加,枇杷POD 活性逐渐降低,当维生素C浓度为 0.02 mmol/L 时,POD相对活性降低到57.8%,当维生素C浓度达到 0.05 mmol/L 时,POD活性基本被完全抑制(图3)。

2.3.2 硫脲对枇杷POD活性的影响 随着硫脲浓度的增加,总体抑制POD效果越来越明显。在浓度为0.01~0.10 mmol/L 范围内,硫脲对POD活性的抑制作用程度变化不大,POD相对活性仅从79.7%降低至72.9%,当硫脲浓度大于0.10 mmol/L时,随着硫脲浓度的增加,POD相对活性迅速降低,当硫脲浓度达到0.20 mmol/L时,POD 相对活性降低到 28.1%(图4)。

2.3.3 亚硫酸钠对POD活性的影响 亚硫酸钠对POD活性的抑制效果与维生素C相似。随着亚硫酸钠浓度的增加,POD活性逐渐降低,当亚硫酸钠浓度达到80 mmol/L 时,POD相对活性降低到16.8%,当浓度为100 mmol/L 时,POD相对活性降低到12.1%,酶促褐变基本得到抑制(图5)。

从3种抑制剂对POD活性影响程度可以看出,3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为:维生素C> 硫脲>亚硫酸钠。目前认为,维生素C对褐变的抑制并非是直接抑制POD活性达到的,而是将POD氧化生成的有色醌类物质迅速还原成酚类物质,从而抑制初产物的生成量,最终抑制黑色素的生成[8];硫脲抑制可能是通过对酶中二硫键的还原,使酶变性,也可能是与铁辅基络合使酶失活[9];而亚硫酸钠抑制褐变主要是通过不可逆地与醌生成无色的加成物,与此同时降低了酶与一元酚和二元酚作用的活力[10]。

3 结论与讨论

枇杷果实POD的最适温度为35 ℃,低温5 ℃、高温 65 ℃ 均可大大降低POD活性,尤其是高温条件下影响更为显著。因此,通过高温处理可以有效控制其加工产品的酶促褐变。

枇杷果实POD的最适pH值为5.4,当 pH值为2.0、8.0时,POD的相对酶活仍有45.0%、44.6%。,因此,通过控制 pH值较难起到抑制酶活性的作用。

3种抑制剂对枇杷POD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3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为:维生素C> 硫脲>亚硫酸钠。由于亚硫酸钠、硫脲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生产上可选用可食性维生素C抑制剂来控制枇杷制品的酶促褐变。

参考文献:

[1]韩 涛,李丽萍. 果實和蔬菜中的过氧化物酶[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0,26(1):69-73.

[2]Gong Q Q,Tian S P.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luble peroxidase in pericarp of litchi fruit[J].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02,29(6):891-896.

[3]李 磊,陈发河,吴光斌. 热激处理对冷藏“解放钟”枇杷果实木质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0,31(16):286-290.

[4]吴修仁. 中国药用植物简编[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73.

[5]乔 方,黄略略,方长发,等. 基于枇杷果实的加工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10):119-123.

[6]王学奎.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7-168.

[7]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4-165.

[8]林建城,吴智雄,彭在勤. 枇杷果肉过氧化物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25(4):419-424.

[9]罗志刚,姜绍通,潘丽军,等. 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在甘薯破碎中抗褐变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2002,23(5):52-53.

转换酶抑制剂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其中, 男99例, 女60例, 均为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前患者。年龄55~89岁, 平均年龄 (65.7±6.5) 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 无用药禁忌证。所有患者入组前空腹血糖均≤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均≤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5 mmol/L。15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CEI组53例、ARB组53例、联合组53例。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在控制饮食、降糖、健身等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ACEI组口服贝那普利10 mg/d。ARB组口服氯沙坦50 mg/d。联合组口服贝那普利5 mg/d+氯沙坦25 mg/d。3组均为每天一次早餐前30 min服用, 连服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CEI组:治疗前血糖 (6.5±0.4) mmol/L, 治疗后血糖 (6.4±0.5)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7±4.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治疗后收缩压 (113.0±4.6)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7.0±6.5)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8.0±11.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8)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7) mg。

ARB组:治疗前血糖 (6.4±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4.3)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14.0±4.2)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8.0±6.4)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3)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0.0±11.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7.0±10.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6) mg。

联合组:治疗前血糖 (6.6±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7.5)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03.0±6.4)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9.0±6.7)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0.0±5.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10.0±13.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5±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280±23) mg。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脏具有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该系统最具活性的因子。目前认为, RAS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DN发展机制的研究已证实, 高糖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葡萄糖本身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后果是造成肾脏损伤的基础。众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被激活则是病变形成的直接机制, 其中RAS异常是重要的因素[4]。大量研究证实[2], 糖尿病患者肾脏局部AngⅡ活性增高, 原因可能是高血糖使肾脏近曲小管ATN表达增高, 使系膜细胞合成AngⅡ增多, 肾脏RAS激活, AngⅡ降解速度减慢。ACEI和ARB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而导致了其作用机制的部分差异:ACEI通过抑制AngⅡ生成、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 及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强缓激肽效应, 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5]。但AngⅡ体内存在多种合成途径, ACEI仅阻断了其中之一, 导致对AngⅡ阻断存在“逃逸”现象。而ARB因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故明确地指向DN的靶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 从受体水平的阻断则更彻底、有效。本文观察表明, 无论单用或联合应用ACEI和ARB均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尿蛋白的排泄量, 从而证实了两种药物均具有肾脏保护的作用, 而联用则效果更好[3], 这和大量文献报道一致[1,2,3]。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ACEI和ARB两类药物联用的肾保护“金方案”[7]。

综上所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Ⅱ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组, 观察治疗前后3组病例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2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1]罗远英, 刘艳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3) :54.

[2]秦会娟, 温玉洁, 刘陶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 2012, 18 (1) :124.

[3]何新霞, 薛燕, 韩卫红, 等.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 2007, 22 (16) :1191.

[4]刘建琴, 李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29 (5) :503.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1) :57.

[6]张杉杉, 徐萬, 叶菲, 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差别[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2) :116-120.

上一篇:收入模式下一篇:健脾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