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糖苷酶抑制剂

2024-09-21

α糖苷酶抑制剂(共8篇)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1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增高可以引起各器官损害, 造成多种急慢性并发症。因此, 降低血糖, 使血糖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是治疗糖尿病的中心环节。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促进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双胍类和胰岛素增敏剂) 。此外还有α-糖苷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可以延缓肠道糖类物质吸收, 在降糖药物中独树一帜。

1.α-糖苷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该类药物的结构类似葡萄糖, 在小肠上段上皮细胞刷状缘与各种α-葡糖苷酶结合, 抑制该酶的活性, 使淀粉类分解为麦芽糖进而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和使蔗糖分解为葡萄糖的速度减慢。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糖必须经过消化转变为葡萄糖才能使小肠吸收, 而最后这一过程是在小肠刷状缘进行的, 由于此药对α-葡萄糖酶的可逆性、竞争性抑制作用, 使转变成葡萄糖的速度减缓, 因葡萄糖吸收减慢, 从而降低餐后血糖;同时也减轻餐后高胰岛素血症。长期使用该药, 可以显著降低餐后血糖, 也可以使空腹血糖有所降低。由于血糖降低及餐后高胰岛素的缓解, 使全身物质代谢进入良性循环, 减弱血管和神经的病理改变进程, 对糖尿病和全身各系统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减慢和减轻的作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针对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 所以只有在进食碳水化合物时才起作用, 在就餐开始时嚼碎服用效果更好, 可见这种药物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的东方人 (主要是中国人) 最为适用。

2.α-糖苷酶抑制剂适应人群: (1) 2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最为合适。 (2) 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 餐后血糖控制不满意时, 可加用该药。 (3) 糖耐量低减或餐后血糖升高的糖尿病前期患者。 (4) 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其他口服降糖药者, 可联合使用该药。可达到减少所用药物剂量, 提高疗效, 减少每种药物的作用。

3.α-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 由于该药使进入小肠和碳水化合物被延迟消化, 后者还会向肠道下段移动, 在肠道下段被发酵和消化吸收, 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排气、腹胀、少数人会有腹泻。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对反应严重者可加用胃动力药或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4.α-糖苷酶抑制剂的禁忌症: (1) 不能单独治疗1型糖尿病。 (2)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3) 对该药过敏、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妊娠、哺乳期妇女。 (4) 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病。

5.α-糖苷酶抑制剂的注意事项: (1) 该药与胰岛素促泌剂和胰岛素联合应用时可能发生低血糖。届时应该给予葡萄糖, 严重者及时给予静脉葡萄糖治疗。 (2) 服药期间不宜给予碳吸附剂及辅助消化酶。不用胆醇螯合剂。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影响地高辛和华法林的吸收, 合用时要注意监测后两种药的药理作用有无改变。 (4) 应用时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血糖水平及胃肠道反应及时调整药物。

6.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用药物及规格: (1) 阿卡波糖 (拜糖平、卡博平) , 每片50mg, 每日50~300mg, 分2~3次口服。 (2) 伏格列波糖 (倍欣) , 每片0.2mg, 每日0.2~1.2mg, 分2~3次口服。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2

摘要:α-半乳糖苷酶是一种新型饲用酶制剂,能催化α-D-半乳糖苷末端非还原性α-D-半乳糖残基,有效降低α-半乳糖苷的抗营养作用。本文就α-半乳糖苷酶在家禽饲料生产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α-半乳糖苷酶;禽料生产;应用

我国的动物日粮中多以植物性饲料原料为主,但这些饲料原料中含有以水苏糖、棉籽糖为主的α-半乳糖苷类抗营养因子,对家禽的健康和生长有着一定的影响。此外,单胃动物不能分泌消化该类物质的α-半乳糖苷酶,其只有通过微生物发酵才能利用这类物质。而α-半乳糖苷进入大肠后,经肠道微生物发酵利用后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各种气体会使动物肠胃胀气、腹痛、腹泻、恶心和厌食等,同时,一些低聚糖还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饲料通过消化道的速度以减少食糜在消化道停留的时间,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特别是豆粕中的α-半乳糖苷含量,高达5%~7%,是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最主要的抗营养因子。而有研究报道,将α-半乳糖苷酶作为一种外源酶添加到饲料中,可有效促进饲料原料中α-半乳糖苷物质的分解,消除由该类物质引起的抗营养作用,并提高饲料中营养素的利用率,为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和促进肠道有益微生物的增殖。本文就α-半乳糖苷酶在家禽饲料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1α-半乳糖苷的抗营养作用

α-半乳糖苷是由1个蔗糖分子与1个或2个半乳糖分子通过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一种低聚寡糖类物质,主要分布于植物叶片或种子中。该物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一般的加工方法不能使其失活。其抗营养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增加小肠内容物的渗透性和液体的保持力,以降低营养物质的水解作用;由于营养物质水解作用减弱,因而使小肠内容物的量有所增加,刺激到小肠的蠕动反射,从而增加肠道内饲料运转的速度,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其经后肠段在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各种气体,易引起肠胃胀气、恶心和厌食等不良反应,而使畜禽的采食量下降。

2α-半乳糖苷酶的特性研究

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α-Gal,EC3.2.1.22)又称蜜二糖酶、α-D-半乳糖苷水解酶或α-半乳糖苷水解酶、α-半乳糖苷酶A,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外切糖苷酶;其能专一性地催化多糖、糖脂、糖蛋白中糖链末端的α-1,6半乳糖苷键水解,既可水解蜜二糖、棉籽糖、水苏糖和毛蕊花糖等低聚糖,又可水解含α-半乳糖苷键的杂多糖,如半乳甘露聚糖、槐豆胶、瓜尔豆胶。该酶在人、动植物体以及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目前都是从许多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得到。

不同来源和方法制得的α-半乳糖苷酶,其理化性质各不相同。从唾液乳杆菌XH4B提纯到的α-半乳糖苷酶在柠檬酸缓冲液中的最适pH为5.5,反应温度为52℃;由细菌分泌的最适pH范围为6.5~7.5,最佳反应温度为37~40℃;而由丝状真菌及酵母菌分泌的最适pH范围则为4.5~8.0,温度一般为50~60℃。并且,底物不同,其最适pH也会不同,如咖啡豆来源的α-半乳糖苷酶对于人工底物pNPG,pH为6.4;而对于蜜二糖、蜜三糖或水苏糖等天然底物,最适pH会降到3.6~4;另外,α-半乳糖苷酶对于α-D-半乳糖苷键具有较广泛的底物专一性,咖啡豆的α-半乳糖苷酶不仅能够水解pNPG、蜜二糖等分子量较低的底物,而且能够水解寡糖(如水苏糖)和多糖(如半乳甘露聚糖)等分子量较高的底物。

3α-半乳糖苷酶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3.1α-半乳糖苷酶对家禽饲料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α-半乳糖苷酶,既可使日粮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易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还可使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降低或消除,改善家禽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戴求仲等用黄羽肉鸡为试验材料,结果表明添加α-半乳糖苷酶制剂的各组日粮的干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消化率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Igbasan等研究发现,在豌豆日粮中单加入果胶酶没有明显效果,但将果胶酶和α-半乳糖苷酶同时加入饲料中,肉鸡的生长速度和日粮的利用效果均有提高;王苑等报道,使用酶制剂和酶制剂配伍微生态制剂可显著增加营养物质消化率,且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对提高肉鸡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酶制剂。日粮中加入的α-半乳糖苷酶,一方面,可能减少了α-半乳糖苷类物质的干扰,使得饲料养分利用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其可能与机体消化道中的各种内源消化酶协同作用,而促进营养素的合理分配,进而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

3.2α-半乳糖苷酶对家禽生长性能的影响

肉鸡生长早期,内源酶分泌相对不足可能会限制动物的生长,而许多研究表明,外源酶的添加可以补充内源酶分泌的不足,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促进家禽生长。在饲料中添加外源性的α-半乳糖苷酶制剂,可消除α-半乳糖苷类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改善肠道微生物环境,提高动物生产性能,降低饲料成本。Pubols等以玉米和豆粕(含34.4%)为基础日粮,发现第1周添加α-半乳糖苷酶的鸡平均日增重增加;马慧慧等两次研究发现,在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α-半乳糖苷酶有利于提高AA肉鸡的生长性能,且以0.1~0.2g/kgα-半乳糖苷酶添加水平较好;Graham等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豆粕相比,用α-半乳糖苷酶处理后的豆粕饲喂鸡可使粪便中棉籽糖和水苏糖分别减少69%和54%,净代谢能和生长性能都有明显增加(p<0.05)。Fontana等报道,在肉鸡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以α-半乳糖苷酶为主的复合酶,可使饲料效率提高1%~10%,胴体产量提高10%~20%,腹脂率降低10%~20%,表明α-半乳糖苷酶促进了营养素的合理分配,有节省蛋白质合成氨基酸、提高瘦肉率的作用,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饲料成本。由此可见,α-半乳糖苷酶制剂添加到玉米-豆粕型日粮中,能有效降解α-半乳糖苷类抗营养因子,释放出易于被机体吸收的物质,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进而改善动物的生长性能。

3.3α-半乳糖苷酶对家禽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家禽肠道微生物区系的相对稳定,是保证动物健康生长的前提。植物性饲料,特别是饼粕类籽实含有不易被破坏的抗营养因子如α-半乳糖苷类物质,一般的加热方法很难将其降解,并且,如果这些物质在机体内达到一定量时将不能被微生物充分分解,以致聚集在肠道内,影响到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α-半乳糖苷酶制剂的添加能促使肠道有益菌的增长,抑制有害菌的繁殖,从而为动物生长性能的提高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条件。戴求仲等在后肠微生物分析中发现,日粮中添加α-半乳糖苷酶制剂能显著降低后肠大肠杆菌数(P<0.05),增加双歧杆菌数和乳酸菌数(P< 0.05),其中大肠杆菌数随α-半乳糖苷酶添加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除此之外,马慧慧、潘宝海等也有相似报道。

4小结

植物性蛋白饲料中含有的相当高的α-半乳糖苷,会阻碍家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对动物机体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而在饲料中加入α-半乳糖苷酶,可消除该类物质的抗营养作用。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转基因技术在微生物中的广泛应用,α-半乳糖苷酶将在饲料工业和动物生产中拥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3

本实验利用体外筛选模型[9]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菌株UN-8[10],其代谢产物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分离鉴定,活性物质的分子量在1 000 Da以上。目前未见有相关文献报道,为课题后续研究提供了拓展空间。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菌株UN-8由作者实验室保藏。

1.1.2 试剂:

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美国Sigma公司;α-葡萄糖苷酶,美国Sigma公司。

1.1.3 仪器:

J2-21高速冷冻离心机,美国Beckman公司;UV-16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SHIMADIU公司;RE-52A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中空纤维超滤系统,Pharmacia公司;Sephadex G25凝胶自装柱与Superdex Peptide 10/300GL预装柱,Bio-Rad公司;LC-10AV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

1.1.4 培养基

①初始发酵培养基(g/L):

可溶性淀粉 20,酵母膏 10,K2HPO4 1,KNO3 0.5,NaCl 0.5,MgSO4·7H2O 0.5,FeSO4·7H2O 0.01,蒸馏水1 000mL,pH值7.2~7.4;

②优化后发酵培养基(g/L):

木薯淀粉 20,黄豆粕粉 10,K2HPO4 1,KNO3 0.5,NaCl 0.5,MgSO4·7H2O 0.5,FeSO4·7H2O 0.01,蒸馏水1 000mL,pH值8.0。

1.2 方法

1.2.1 种子培养方法

无菌条件下,刮取一环斜面孢子于50 mL种子培养基(250 mL锥形瓶)中,28 ℃、160 r/min培养24 h,得种子液。

1.2.2 发酵培养方法

无菌条件下,用移液枪移取2 mL种子液于装50 mL发酵培养基(250 mL锥形瓶)中,置于摇床中,28℃、160 r/min发酵培养3 d,得发酵液。

1.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性测定

采用PNPG-紫外分光光度计法[11],即取100 μL待测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10倍)于玻璃试管中,依次加入400 μL磷酸缓冲液(pH 6.8),100 μL α-葡萄糖苷酶,混匀,置于37℃恒温水浴锅保温15 min,加入400 μL 5 mmol/L底物PNPG,混匀,于37℃恒温水浴锅中反应15 min,加入2 mL 0.5 mol/L Na2CO3溶液终止反应,对照组以蒸馏水代替样品,最后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405 nm波长处测定各管溶液的吸光值。

1.2.4 发酵液预处理

将发酵液置于4℃高速冷冻离心机,除去菌体及发酵液中其他大颗粒物质,收集上清液。上清液浓缩5倍,加入2倍体积冰乙醇,密封,于4℃冰箱中静置1~2 h,离心,收集上清液,除乙醇,经活性炭脱色,过滤,于4℃冰箱保藏,备用。

1.2.5 采用透析袋判断活性抑制剂的分子量范围

分别选取截留分子量为3 500 Da和1 000 Da两种透析袋对发酵液进行透析试验。将大约1/2透析袋体积的发酵液装入袋内,置于装有去离子水的烧杯中,于磁力搅拌器上边搅拌边透析,每隔4 h换一次水,透析完毕,将透析内液与透析外液浓缩至原体积,分别测定各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的抑制率。

1.2.6 中空纤维超滤

采用0.45 μm有机滤膜对脱色后发酵液进行过滤,去除颗粒性杂质,澄清液经截留量为3 000 Da的中空纤维超滤系统超滤,收集分子量小于3 000 Da的流出液,置于4℃冰箱中保存,备用。

1.2.7 采用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活性抑制剂[12]

量取步骤1.2.6中滤液3 mL,上柱,超纯水洗脱,洗脱流速控制在0.5 mL/min,每管收集1.5 mL,共收集75管。分别测定各管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力。

1.2.8 采用Superdex Peptide 10/300GL进一步分离纯化活性抑制剂

将步骤1.2.7中抑制活力最高的一管样品浓缩,经0.2 μm微孔过滤膜过滤除去样品中气泡,采用Superdex Peptide 10/300GL凝胶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1.2.9 紫外分光-可见光度分析

将活性抑制剂用超纯水稀释一定的倍数,以超纯水作对照,采用酶标仪在波长190~1 000 nm范围内进行紫外扫描,确定活性抑制剂的吸收峰。

1.2.10 高效液相色谱检验样品纯度

检验活性抑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所用分析柱为C18柱(规格4.6 mm×250 mm,5 μm),检测器为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00 nm,以甲醇:水(V/V)=3:7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进样量10 μL,控制流速为0.5 mL/min。

1.2.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定性分析[13]

将样品溶液置于真空旋转蒸发仪浓缩干燥,得到固体样品,然后将样品与KBr压制成透明薄片(直径约13 mm,厚度约1 mm),在波数400~4 000 cm-1 范围内,扫描样品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干涉信号即得到样品的红外光谱图。

1.2.12 质谱检测

取样品0.5 μL,采用AB 4800 MALDI-TOF-TOF 质谱仪测定其分子量。

1.2.13 硅胶薄层色谱分析活性抑制剂

本实验所用展开剂系统为:乙酸乙酯:吡啶:无水乙醇:水(V/V/V/V) =8∶1∶2∶2,显色剂系统为:苯胺-二苯胺-磷酸显色剂系统,配方比例为:苯胺(2%,m/v):二苯胺(2%,V/V ):磷酸 (85%,V/V )=5∶5∶1。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离纯化

2.1.1 发酵液预处理所得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

2.1.2 Sephadex G25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结果

取经脱色处理的样品3 mL,沿柱壁缓缓加入已装好凝胶柱中,用超纯水洗脱,流速控制在0.5 mL/min,每管收集1.5 mL,共收集75管。测定每支管中的液体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经过Sephadex G-25凝胶柱分纯后,活性抑制剂主要分布在第40~61管之间,而活力最高管为第47号和48号管,因此将这两管样品合并浓缩,为后续实验做准备。

2.1.3 Superdex Peptide 10/300GL分离纯化结果

经过Superdex Peptide 10/300GL柱子分离后,共收集40管,图谱如图2所示。

测定每管溶液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活性抑制剂主要集中在第A4~A9管之间,而活力最高的为第A8管,因此将第A8管用于结构的初步分析。

2.2 初步鉴定

2.2.1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结果

由图3可知,样品溶液在200 nm处有最大紫外吸收峰,因此,选择200 nm作为样品的紫外检测波长。

2.2.2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样品纯度结果

由图4 显示,样品经 HPLC分析呈现单一对称峰,可见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活性物质是一种均一成分。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图谱

由图5可知,样品在4 000 cm-1到400 cm-1之间的主要特征吸收峰有3 394.61 cm-1、2 946.15 cm-1、1 651.93 cm-1、1 402.71 cm-1、1 149.60 cm-1、1 035.82 cm-1、526.44 cm-1,其中3 600 cm-1~3 200 cm-1和1 665 cm-1~1 635 cm-1之间的两组峰,表明该活性抑制剂可能是糖类物质。在3 394.61 cm-1处有宽的强吸收峰, 证明是分子间氢键O-H的伸缩振动峰,2 946.15 cm-1处为C-H的伸缩振动峰,1 651.93 cm-1处为C=C、N-H或者C=O的伸缩振动峰,1 402.71 cm-1处为C-N伸缩或者C-H弯曲振动,1 149.60 cm-1和1 035.82 cm-1处为醚的伸缩振动峰。

2.2.4 质谱检测结果

由图6可知,质谱图中呈现一个明显的离子峰,[M+H+]=1 229.8,因此该活性抑制剂的分子量为1 228.8。

2.2.5 硅胶薄层层析结果

由图7可知,通过苯胺-二苯胺-磷酸显色后,活性抑制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纯化,并且显示了糖的特性,因此,活性抑制剂应属于糖类物质,在硅胶板上具有与糖相同的性质。

3 讨论

目前有很多学者采用化学合成法来制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4],但步骤繁杂,副产物多。也有学者从中草药植物中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5],但由于原料有限,活性物质纯度低,至今未工业化生产。倪孟祥等人从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6],但没有给出明确的成份鉴定。

由于活性物质分子量为1 228.8,而每个葡萄糖分子量为180,若假设活性抑制剂是由若干个葡萄糖或(和)其他单糖连接而成的,则推测该物质应是一种由7~8个单糖组成的天然寡聚糖。寡聚糖具有很多独特功能,比如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等,不仅能能显著增加人体肠道益生菌(比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还能抑制腐生菌生长,从而改善肠道微生态,有益于人体健康。此外,此类寡聚糖还具有抗龋齿、进食后不会出现血糖升高、不引起肥胖等优势。而阿卡波糖是一种假性四糖,虽然在结构上与寡糖非常相似,但不具备低聚寡糖的这些独特优势,而且在降血糖过程中患者还会出现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等不良症状。因此,该活性抑制剂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及探索价值。

4 结论

作者从土壤中筛选到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菌株,首先通过层析等方法对发酵液中抑制剂进行分离提纯,然后通过质谱鉴定显示活性物质分子量为1228.8,最后结合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以及硅胶薄层层析对物质结构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应属于寡糖,其精确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分离纯化发酵液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鉴定。方法:通过预处理发酵液、活性炭脱色、中空纤维超滤、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层析以及Superdex Peptide 10/300GL预装柱层析等方法对发酵液中的活性抑制剂进行了分离纯化,通过质谱鉴定确定其分子量,结合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以及硅胶薄层层析对该物质的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经分离纯化,该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图呈单一对称峰,通过质谱确定其分子量为1 228.8,经初步鉴定该抑制剂应属于寡糖类物质。结论:提取了发酵液中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分子量为1 228.8,目前未见有文献报道,为糖尿病新药研发奠定了基础。

苦苣菜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篇4

国内外对苦苣菜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报道较多。文献报道,苦苣菜的水提液对动物耐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苦苣菜总黄酮对实验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3];苦苣菜酸性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4];苦苣菜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抗炎和抗凝血作用[5];苦苣菜水提液对亚硝基和羟基自由基均有很强的清除作用[6];苦苣菜提取物对小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性疼痛的作用[7];苦苣菜对老鼠的抗焦虑样作用[8]。

据报道,胡佩卓等[9]研究了苦苣菜的脂溶性化学成分。徐燕等[10]对中国安徽大别山区苦苣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白玉华[11~12]连续对日本产苦苣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周桂芬[13]通过不同提取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苦苣菜总黄酮的含量。但国内外均未见对苦苣菜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的报道。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有效降低餐后高血糖,如今已作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有效药物类型[14]。本文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筛选模型对苦苣菜提取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研究,以期为苦苣菜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仪器与材料

Multiskan MK3酶标仪(美国Thermo Electron公司);LRH-150恒温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DELTA320型PH计(美国Mettler-Toledo公司);电子天平(美国Mettler-Toledo公司);旋转蒸发仪(德国Heidolph公司)。

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EC 3.2.1.20,美国Sigma公司);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4-N-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NPG,026K1516,美国Sigma公司);阿卡波糖(Acarbose,Lot16869,德国SERVA公司);4-硝基苯酚(4-Nitrophenol,PNP,10116387,美国Alfa Aesar公司)和二甲亚砜(DMSO)。

苦苣菜样品于2008年7月采于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进样,经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生药教研室李昌勤副教授鉴定为菊科植物Sonchus oleraceus Linn.,标本存放于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注:NT表示未测定。

2 实验方法

2.1 提取

苦苣菜全草阴干,粉碎,石油醚浸泡12h后,于索氏提取器中连续回流提取,提取3次,每次1h,浓缩,得石油醚提取物。挥干溶剂后,依次用乙酸乙酯、甲醇浸泡12h,回流提取3次,每次1h,得乙酸乙酯提取物、甲醇提取物。

2.2 抗氧化活性筛选方法

2.2.1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筛选方法

2.2.2 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测定

酶活力单位定义:37℃,pH6.8系统条件下,每分钟水解底物产生1μmol对硝基苯酚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酶活力测定:1 1 2μL磷酸钾缓冲液(pH6.8),加入0.2U/mL的α-葡萄糖苷酶20μL,DMSO 8μL,37℃恒温15min后加入2.5 m m o l/L P N P G 2 0μL,3 7℃恒温反应15min。再加入0.2mol/L的Na2CO3溶液80μL,于405nm波长下测OD值。

2.2.3 标准曲线制作

根据采用的反应体系,用磷酸缓冲液(pH6.8)配置1000μmol/LPNP,稀释成400、300、200、150、100、50、25、5和0μmol/L。分别取7种不同浓度的PNP溶液各160μL,加入0.2mol/LNa2CO3溶液80μL,混匀,在405nm下测定OD值,测三组取算术平均值。以OD值为纵坐标,对硝基苯酚浓度为横坐标,做出标准曲线。

2.2.4 苦苣菜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检测

将苦苣菜各提取物以D M S O溶解,并存储于4℃冰箱中。以张丽等[15~17]建立的9 6微孔板筛选方法,4 0 5 n m处检测其O D值。同时做相同体系下的样品空白组,不加样品和酶与底物的空白对照组、不加样品的阴性对照组和以阿卡波糖为抑制剂的阳性对照组。并用Origin软件求出相应的IC50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各提取物的抑制活性

表1显示,苦苣菜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从表1可以看出该植物各提取物在质量浓度为1500μg·mL-1时,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较,且均高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55.63%),表明苦苣菜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为进一步研究抑制活性,对苦苣菜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初筛终浓度依次对半稀释进行IC50值计算。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溶剂比较,苦苣菜的石油醚提取物的IC50值最小(IC50=33.25μg·mL-1),显示其抑制效果最好,其次为乙酸乙酯提取物(IC50=1909.14μg·mL-1)。说明苦苣菜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

3.2 提取物浓度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图1显示,苦苣菜的不同极性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均呈剂量依赖性,其中石油醚提取物在质量浓度小于93.75μg·mL-1时,抑制率达到了最大值100%,此后,再增加提取物浓度抑率也不再变化,出现“平台期”。Acarbose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抑制率随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几乎呈线性增长。说明苦苣菜石油醚提取物具有很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4 结语

本实验利用课题组建立的一种简单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微量筛选模型,对苦苣菜的不同提取物进行酶抑制活性筛选。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5

1仪器与材料

Multiskan MK3酶标仪(美国Thermo Electron公司);DELTA 320型PH计(美国Mettler-Toledo公司)。α-葡萄糖苷酶(α-glucosidase, EC 3.2.1.20)购自美国Sigma公司。

珠光香青于2008年7月采集于河南商城,经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袁王俊博士鉴定为菊科香青属植物珠光香青 Anaphalis marguuritacea Benth. Et Hook,标本存于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

2实验部分

将珠光香青粉碎,放入桶内,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冷浸提取3次,1次/7 d,然后将各个部分的提取液合并,用旋转蒸发仪回收溶剂,即可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部分提取物。

2.1 α-葡萄糖苷酶劣力的测定

112 μL磷酸钾缓冲液 (pH 6.8),加入0.2 U/ml的α-葡萄糖苷酶20 μL, DMSO 8 μL,37 ℃恒温15 min后加入2.5 mmol/L PNPG 20 μL,37 ℃恒温反应15 min。再加入0.2 mol/L的Na2CO3溶液 80 μL,于405 nm波长下测OD值。

2.2 标准曲线制作

根据采用的反应体系,用磷酸缓冲液(pH 6.8) 配置1000 μmol/L PNPG, 稀释成400、300、200、150、100、50、25、5和0 μmol/L。分别取7 种不同浓度的PNPG溶液各160 μl,加入0.2 mol/L Na2CO3溶液80 μl,混匀,在405 nm 下测定OD值,测三组取平均值。以OD值为纵坐标,对硝基苯酚浓度为横坐标,做出标准曲线。

2.3 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检测

以张丽[3]等建立的96微孔板筛选方法,405 nm处检测其OD值。并用Origin软件求出相应IC50值。

3结果与讨论

珠光香青三个部分的提取物在相同浓度下(1.5 mg/ml)测定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乙酸乙酯部分和甲醇部分在浓度为1.5 mg/ml 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均较高。

为进一步研究抑制活性,对珠光香青三个部分的提取物的初筛终浓度依次对半稀释进行IC50值计算。得出各提取物的IC50值大小为:石油醚部分的IC50为173.3μg/ml;甲醇部分的IC50为669.1 μg/ml;它们都远低于阳性对照Acarbose (1081.27 μg/ml),只有乙酸乙酯部分的IC50为1125.2μg/ml,高于阳性对照Acarbose (1081.27 μg/ml)。

珠光香青不同部位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呈剂量依赖性,而且,当抑制率达到一定程度时,再增加提取物质量浓度,抑制活性不会提高[3]。其中,石油醚部分提取物在1 mg/ml时,就达到了它的最大抑制率,说明石油醚部分提取物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参考文献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6

关键词:藤黄,藤黄酸,新藤黄酸,α-葡萄糖苷酶,糖尿病,抑制剂,活性筛选

中药藤黄为藤黄科植物藤黄 ( Garcinia hamburgy Hook. f. ) 树干切伤后分泌的胶树脂[1], 性凉, 味酸、涩, 有毒, 具有消肿化毒、止血杀虫功效。化学成分研究表明, 藤黄主要含有以藤黄酸为代表的黄酮类化合物[2,3]。藤黄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抗肿瘤[4], 临床上用于治疗乳腺癌、胃癌、肝癌、淋巴肉瘤、骨髓瘤、消化道肿瘤、呼吸系统肿瘤及前列腺肿瘤[5,6,7]等。黄酮类化合物是藤黄抗肿瘤的主要物质基础, 目前该类化合物的降血糖作用尚无报道。本试验首先从藤黄中分离鉴定出黄酮类化学成分, 然后以4 - 硝基苯- α - D -吡喃葡萄糖苷 ( P - Nitrophenyl - α - D - glucopyranoside, PNPG) 为底物, 考察它们体外对 α - 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以期为藤黄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 1 药品与主要试剂

藤黄药材, 购自安国药材市场 ( 由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南敏伦鉴定) ; 藤黄酸标准品 ( 批号为130523) 、新藤黄酸标准品 ( 批号为20130304) , 宝鸡辰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α - 葡萄糖苷酶、PNPG, Sigma公司生产; 阿卡波糖 ( 化学对照品) ,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生产。

1. 2 主要仪器

电子天平 ( 型号为SHIMADZU AUY220) , 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超声波清洗器 ( 型号为KQ - 250E) , 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自动收集器 ( 型号为BSZ - 100) , 上海沪西分析仪器厂有限公司生产; 数显恒温水浴锅 ( 型号为HH4) , 金坛市江南仪器厂生产; 酶标分析仪 ( 型号为DNM - 9602) , 北京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布鲁克质谱仪 ( 型号为av400D) , 瑞士布鲁克公司生产。

2 方法与结果

2. 1 提取分离

取藤黄药材200 g, 粉碎至50 目以下, 精密测定, 乙酸乙酯回流提取3 次, 每次2 h; 回收溶剂, 干燥, 用p H值为10 水溶液溶解, 经AB - 8 大孔树脂柱吸附纯化; 用碱水洗至中性, 再水洗; 最后以p H为10 的60% 乙醇洗脱, 收集洗脱液, 调至中性, 回收溶剂蒸干, 得到藤黄总黄酮提取物32. 64 g。

2. 2 纯化

选择长约40 cm, 内径为4 cm的玻璃柱, 称取硅胶350 g, 湿法装柱。称量藤黄总黄酮提取物4 g, 少量甲醇溶解, 湿法上样, 用系统梯度二氯甲烷- 甲醇 ( 100∶1 ~ 0∶1) 洗脱, 自动收集器以10 m L/min的速度收集馏分, 每馏分100 m L, 回收溶剂, 采用薄层层析板法合并相同馏分, 重结晶, 得化合物1 和化合物2, 分别对其进行1H - NMR、13C - NMR分析。

2. 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检测

取化合物1 和化合物2, 分别用二甲基亚砜溶解, 再用p H值为6. 8 的磷酸盐缓冲液稀释浓度分别为0. 025, 0. 05, 0. 1, 0. 25, 0. 5, 1. 0, 2. 5 mg /m L, 二甲基亚砜在反应体系中的最终含量< 1% 。该体系为:67 mmol / L磷酸盐缓冲液150 μL, 1 mg / m L谷胱甘肽溶液50 μL, 0. 1 mg /m L α - 葡萄糖苷酶溶液100 μL, 37 ℃ 温育10 min; 20 mmol / L PNPG溶液100 μL, 37 ℃ 温育20 min; 再加入0. 2 mol / L Na2CO3溶液400 μL终止反应。期间将20 μL藤黄酸和新藤黄酸及缓冲液加到反应体系中, 每个样品在同一浓度下同时作3 个平行组, 取其平均值; 在409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 计算酶活性抑制率, 计算公式: 抑制率 ( % ) = ( A对照- A样品) /A对照 × 100% 。式中: A为酶与底物反应后的吸光度值。测得的吸光度值经Origin软件作图, 并求出IC50值。

2. 4 结构鉴定

2.4.1藤黄酸

EI - MS m / z: 629 [M + H]+, m. p. = 77 ℃ , 化合物1 为黄色结晶粉末。1H - NMR ( CDCl3) : δ = 12. 75 ( 1H) , 7. 54 ( d, 1H) , 6. 57 ( d, 1H) , 6. 10 ( t, 1H) , 5. 34 ( d, 1H) , 5. 03 ( m, 2H) , 3. 47 ( m, 1H) , 3. 28 ( m, 2H) , 2. 98 ( d, 2H) , 2. 52 ( d, 1H) , 2. 07 ( m, 2H ) , 1. 96 ( br, 1H ) , 1. 75 ~ 1. 28 ( m, 28H) 。13C - NMR ( CDCl3) : δ = 203. 28, 178. 80, 171. 78, 161. 20, 157. 49, 157. 26, 137. 76, 134. 29, 133. 31, 133. 16, 131. 29, 127. 39, 123. 71, 123. 38, 123. 00, 115. 02, 107. 65, 102. 63, 100. 36, 90. 93, 83. 75, 83. 52, 81. 14, 48. 83, 47. 44, 41. 97, 29. 41, 29. 20, 28. 19, 27. 79, 26. 21, 25. 23, 24. 97, 22. 67, 21. 47, 19. 96, 18. 60, 18. 16。与参考文献[8]中的藤黄酸数据一致, 同时通过与藤黄酸标准品进行TLC对照 ( 展开剂为二氯甲烷∶甲醇∶三乙胺= 20∶1∶1) , 二者为同一物质, 故鉴定化合物1 为藤黄酸, 其结构式见图1。

2.4.2新藤黄酸

EI - MS m / z: 631[M + H]+, m. p. = 78 ℃ , 化合物2 为浅黄色粉末。1H - NMR ( CDCl3) : δ = 12. 79 ( s, 1H) , 7. 53 ( d, 1H) , 6. 48 ( s, 1H) , 5. 84 ( t, 1H ) , 5. 19 ( t, 1H ) , 5. 06 ( m, 2H ) , 3. 48 - 3. 21 ( m, 7H) , 1. 78, 1. 71, 1. 67, 1. 57, 1. 28 ( s, 3H) 。13C - NMR ( CDCl3) : δ = 203. 31, 179. 01, 171. 98, 163. 36, 160. 18, 155. 78, 138. 62, 138. 05, 134. 96, 133. 48, 133. 30, 131. 53, 127. 89, 123. 78, 121. 94, 121. 30, 107. 32, 106. 38, 100. 52, 90. 32, 83. 84, 83. 52, 48. 83, 46. 77, 39. 52, 29. 67, 29. 41, 28. 77, 26. 22, 25. 49, 25. 04, 21. 88, 20. 94, 20. 44, 17. 80, 17. 50, 15. 96, 与参考文献[8]中的新藤黄酸数据一致, 同时通过与新藤黄酸标准品进行TLC对照 ( 展开剂为二氯甲烷∶甲醇∶三乙胺=20∶1∶1) , 二者为同一物质, 故鉴定化合物2 为新藤黄酸, 其结构式见图2。

2. 5 藤黄酸和新藤黄酸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在作用浓度为0. 025 ~ 2. 5 mg /m L的范围内, 藤黄酸和新藤黄酸对以PNPG为底物的 α - 葡萄糖苷酶活性的IC50值分别是0. 18 mg /m L和0. 24 mg /m L, 均明显小于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的IC50值0. 99 mg / m L, 见图3。

1.藤黄酸;2.新藤黄酸;3.阿卡波糖。

由图3 可知, 藤黄酸和新藤黄酸对以PNPG为底物的 α - 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且均优于阳性对照品阿卡波糖, 其中藤黄酸的抑制活性好于新藤黄酸。

3 讨论

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种以延缓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口服降糖类药物, 目前用于临床的 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只有3 个: 阿卡波糖 ( acarbose) 、伏格列波糖 ( voglibose) 和米格列醇 ( migltol) [9], 都是生物合成或半合成药物, 种类少、价格贵、不良反应大, 因此从天然产物中筛选新的 α -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成为研究的热点。藤黄为国家毒性中药管理品种, 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的治疗, 藤黄及其化学成分对糖尿病是否有治疗作用尚未见到任何文献报道, 作者从藤黄中分离出藤黄酸、新藤黄酸两个黄酮类化合物, 首次发现它们对以PNPG为底物的 α - 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效果明显优于阿卡波糖, 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然而藤黄酸和新藤黄酸是否有毒性, 其降血糖作用和作用机制是什么, 其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如何, 这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南京药学院.药材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

[2]WANG L L, LI Z L, XU Y P, et al.A new cytotoxic caged polyprenylated xanthone from the resin of Garcinia hanburyi[J].Chinese Chem Lett, 2008, 19 (10) :1221-1223.

[3]杨光忠, 何思文.藤黄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2 (2) :63-65.

[4]徐文龙, 杨柏霖.中药藤黄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11) :1239-1241.

[5]WANG T, WEI J, QIAN X P, et al.Gambogic acid, a potent inhibitor of surviving, reverses docetaxel resistance in gastric cancer cells[J].Cancer Lett, 2008, 262 (2) :214-222.

[6]DUAN D, ZHANG B, YAO J, et al.Gambogic acid induces apopto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MMC-7721 cells by targeting cytosolic thioredoxin reductase[J].Free Radical Bio Med, 2014 (69) :15-25.

[7]PANDEY M K, KALE V P, SONG C, et al.Gambogic acid inhibits multiple myeloma mediated osteoclastogenesis through suppression of chemokine receptor CXCR4 signaling pathways[J].Exp Hematol, 2014, 42 (10) :883-896.

[8]陈馥衡, 王湛.天然活性化合物的研究-藤黄中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9, 15 (4) :425-429.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7

1 实验

1.1 原料、试剂及仪器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子实体(杭州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5%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均为分析纯,α-D-葡萄糖苷酶、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阿卡波糖(Acarbose)均为杭州普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实验仪器:RE-52AA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FZ102微型植物粉碎机,天津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UV-1100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市美谱达仪器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桦褐孔菌子实体的分步提取

1.2.1. 1 工艺流程见图1。

1.2.1. 2 原料制备

将桦褐孔菌子实体切成小块后用粉碎机粉碎,过60目筛,60℃热风干燥至恒重,备用。

1.2.1. 3 主要操作步骤

(1)取3.5 kg粗粉,加入8.5 kg 95%乙醇浸没,浸泡168 h,每天定时进行搅拌混匀。

(2)取适量上清液,三层纱布过滤,再抽滤,然后将滤液旋蒸至剩余少量;加石油醚萃取,得到有机相和水相,有机相旋蒸得到石油醚提取物;同理,在水相中用乙酸乙酯、正丁醇依次分步旋蒸萃取,最终上清液提取可得到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

(3)取适量滤渣,乙醇蒸发晾干至无味,加入蒸馏水没过滤渣进行煮沸。待水沸腾后计时2 h,结束后用纱布过滤,再抽滤。最后进行蒸发浓缩,即可得到粗多糖部分。

1.2.2 分步提取物降血糖活性研究

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1)配制p H为6.8的磷酸缓冲液磷酸缓冲液;

(2)PNPG溶液:准确称取PNPG粉末0.15 g,用磷酸缓冲液溶解,并定容至100 m L,得到浓度为5 mmol/L的标准底物溶液;

(3)α-葡萄糖苷酶溶液:用磷酸缓冲液将α-葡萄糖苷酶配置成1 U/m L的酶液。

(4)Na2CO3溶液的配置:准确称取Na2CO3粉末21.2 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 m L,配置成0.2 mol/L的Na2CO3溶液,用于终止反应。

(5)配置一定浓度梯度的桦褐孔菌提取物溶液备用,如表1所示。

(6)取400μL提取物溶液于试管中,加入α-葡萄糖苷酶液20μL,于37℃条件下保温10 min,再加入PNPG溶液200μL启动反应,继续于37℃条件下保温30 min后加入4 m L Na2CO3终止酶反应过程。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405 nm处测定吸光值,以蒸馏水作为参比溶液,每组试验平行测定三次。样品吸光值记为A1;以磷酸缓冲液代替多糖溶液作为空白对照,测定吸光值记为A0;以磷酸缓冲液代替PNPG溶液,测定多糖溶液的本底吸光值,记为A2。

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公式:抑制率(%)=[1-(A1-A2)/A0]×100

2 结果与讨论

本实验的原理为α-葡萄糖苷酶能够作用于4-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PNPG),并将其分解为对硝基酚(PNP)和葡萄糖(G)。PNP为黄绿色物质,并且在405 nm处有最大吸收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酶的活性,抑制剂存在时,分解PNPG产生PNP的量就会减少,并且随着抑制剂浓度增加,PNP的量会减少,继而测得的吸光值也会减小。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通过测定PNP的含量变化,来计算抑制剂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

利用不同有机溶剂和水对桦褐孔菌子实体粗粉进行提取,最终得到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和粗多糖部分。四种提取物及阿卡波糖进行体外α-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实验结果如下:

2.1 不同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由图2~图5可得:石油醚提取物的IC50约为1.0 mg/m L;乙酸乙酯提取物的IC50约为0.6 mg/m L;正丁醇提取物的IC50约为0.98 mg/m L;粗多糖的IC50约为0.15 mg/m L。从图2~图5中可以看出,四种提取物的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效果与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相同浓度下,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为:粗多糖部分>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综上,由实验结果可得,桦褐孔菌子实体提取物具有良好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2 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效果

阿卡波糖降血糖的作用机制为可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水解酶的活性,进而能够减缓进餐后体内糖的吸收速度,降低饭后血糖的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治疗胰岛素依赖型或非依赖型糖尿病。

以阿卡波糖作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一定浓度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率,结果见图6。由图6可得:阿卡波糖的IC50约为20 mg/m L。

结果表明四种不同溶剂提取物的IC50值都比阿卡波糖的IC50值低,说明四种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并且桦褐孔菌多糖部分相比其他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有更强的抑制效果。

3 结语

本实验中所涉及的粗多糖均未经分离纯化,因此各提取物虽均表现出降糖活性,但并不能明确说明是何种成分在起作用。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对粗多糖中各成分分别纯化并鉴定其结构以判断桦褐孔菌降糖药物的构效关系。其次,目前的工作仅限于体外活性实验,因此可以对经分离纯化的桦褐孔菌粗多糖进行动物活体实验,筛选出活性更明确的单体成分并进行结构鉴定。

参考文献

[1]钟秀宏,孙艳美,郑楷,等.桦褐孔菌多糖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6(01):94-97.

[2]姚雪松,弥春霞.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2016(01):80.

[3]顾今,杨开,叶帮伟,等.食(药)用菌抗糖尿病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10(01):7-10.

[4]高愿军,张家泉,王娟娟,等.桦褐孔菌多糖口服液降血糖作用研究[J].食品科技,2010(07):93-95+99.

α糖苷酶抑制剂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仪器。

日立7170A生化分析仪。

1.1.2 试剂。

AFU由澳斯邦试剂公司提供、P3+由威特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交叉污染试验。

取6份无溶血、无乳糜的混合血清在无交叉污染的条件下测定6次P3+浓度;用同样这6份血清先测AFU,紧接着测P3+,共6次。结果见表1。

1.2.2调整项目的测定顺序。

把测定AFU的实验通道号调到P3+通道号后,用同样这6份血清先测P3+,紧接着测AFU,共6次。结果见表1。

2 结果

结果详见表1。测试组Ⅰ的P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测试组Ⅱ的P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物化学指标的方法具有高效性、精确性以及微量等优点[1],但亦有部分项目之间存在交叉污染的问题[2]。日立7170A生化分析仪工作方式是以标本的先后为顺序,即先测试一个标本的所有实验项目再测试下一个标本。并且采用一根针吸取试剂,在吸取不同检测项目的试剂之间仅有一个短暂的水冲洗过程,若此过程无法达到彻底冲洗的目的则会造成前后检测项目之间的交叉污染。特别是随着仪器使用时间的延长及仪器状况的下降,试剂的交叉污染愈来愈严重[3,4,5]。

本研究结果表明先测AFU再测P3+则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调整项目的测定顺序后,再用同样的血清先测P3+紧接着测AFU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AFU试剂成分对测定P3+有影响。我们发现AFU试剂成分中有磷酸盐缓冲液其浓度为100mmol/l,先测AFU再测P3+时由于试剂针的携带污染,AFU试剂成分中的磷酸盐缓冲液与磷试剂中的钼酸铵反应,至使P3+浓度偏高。

总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若发现结果异常,与临床症状不相符时,应考虑到试剂针携带造成交叉污染的存在;对试剂成分进行分析和相应试验找出原因,进行实验项目顺序的调整和结果分析,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1]顾可梁,等.医学实验诊断学进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朱文芳.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结果不良的原因分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5(5):94.

[3]许崧.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维护及保养[J].医疗卫生装备,2006(6):95.

[4]陆奎英,包广宇.生化分析仪加样系统的检测[J].医疗设备信息,2007(9):105.

【α糖苷酶抑制剂】推荐阅读: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07-17

氨基糖苷08-09

氨基糖苷类药物08-29

上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管理下一篇:环卫职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