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2024-09-15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精选9篇)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1

糖尿病肾病 (DN) 是糖尿病引起的肾动脉硬化和肾小球基底膜增生以及系膜基质增生, 导致弥漫性肾小球病变, 肾功能损害出现较早[1], 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也是终末期肾病的最主要的病因之一。该病起病隐匿, 早期临床表现通常为微量蛋白尿而易被忽视, 一旦出现持续性显性蛋白尿则几乎提示病情达中晚期, 最终发展成尿毒症[2]。最新的研究表明,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均有肯定的肾脏保护作用, 并且两药联合应用可相互补充, 降低尿蛋白作用优于单用任何一种药物[3]。为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肾病发展,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我院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 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其中, 男99例, 女60例, 均为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前患者。年龄55~89岁, 平均年龄 (65.7±6.5) 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 无用药禁忌证。所有患者入组前空腹血糖均≤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均≤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5 mmol/L。15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CEI组53例、ARB组53例、联合组53例。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在控制饮食、降糖、健身等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ACEI组口服贝那普利10 mg/d。ARB组口服氯沙坦50 mg/d。联合组口服贝那普利5 mg/d+氯沙坦25 mg/d。3组均为每天一次早餐前30 min服用, 连服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CEI组:治疗前血糖 (6.5±0.4) mmol/L, 治疗后血糖 (6.4±0.5)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7±4.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治疗后收缩压 (113.0±4.6)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7.0±6.5)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8.0±11.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8)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7) mg。

ARB组:治疗前血糖 (6.4±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4.3)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14.0±4.2)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8.0±6.4)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3)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0.0±11.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7.0±10.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6) mg。

联合组:治疗前血糖 (6.6±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7.5)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03.0±6.4)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9.0±6.7)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0.0±5.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10.0±13.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5±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280±23) mg。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脏具有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该系统最具活性的因子。目前认为, RAS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DN发展机制的研究已证实, 高糖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葡萄糖本身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后果是造成肾脏损伤的基础。众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被激活则是病变形成的直接机制, 其中RAS异常是重要的因素[4]。大量研究证实[2], 糖尿病患者肾脏局部AngⅡ活性增高, 原因可能是高血糖使肾脏近曲小管ATN表达增高, 使系膜细胞合成AngⅡ增多, 肾脏RAS激活, AngⅡ降解速度减慢。ACEI和ARB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而导致了其作用机制的部分差异:ACEI通过抑制AngⅡ生成、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 及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强缓激肽效应, 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5]。但AngⅡ体内存在多种合成途径, ACEI仅阻断了其中之一, 导致对AngⅡ阻断存在“逃逸”现象。而ARB因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故明确地指向DN的靶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 从受体水平的阻断则更彻底、有效。本文观察表明, 无论单用或联合应用ACEI和ARB均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尿蛋白的排泄量, 从而证实了两种药物均具有肾脏保护的作用, 而联用则效果更好[3], 这和大量文献报道一致[1,2,3]。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ACEI和ARB两类药物联用的肾保护“金方案”[7]。

综上所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Ⅱ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组, 观察治疗前后3组病例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2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1]罗远英, 刘艳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3) :54.

[2]秦会娟, 温玉洁, 刘陶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 2012, 18 (1) :124.

[3]何新霞, 薛燕, 韩卫红, 等.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 2007, 22 (16) :1191.

[4]刘建琴, 李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29 (5) :503.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1) :57.

[6]张杉杉, 徐萬, 叶菲, 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差别[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2) :116-120.

[7]何新霞, 韩卫红, 薛燕, 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 15 (1) :34-35.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2

【關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螺内酯;难治性心力衰竭;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118-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上的难治性心力衰竭越来越常见,已成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脏病。[1]作者通过对比研究的方式来讨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具体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200名患有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00例患者,对实验组的患者采用停止原先的血管扩张的药物改用卡托普利联合螺内酯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使用常规的方法治疗,其中,男性患者有107例,女性患者有93例;年龄在29----67左右,平均年龄为(48.3±10.6)岁。10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性有58例,女性有42例,年龄在29----47岁左右,平均年龄为(49.3±7.6)岁;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中,男性有55例,女性有45例,年龄在22----48岁左右,平均年龄为(47.2±8.5)岁。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治疗疾病方面,除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外,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所致疾病以及疾病程度、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无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选取2010年-2011年来我院治疗且已确诊为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选取200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利用常规传统的原发疾病的治疗加利尿剂结合洋地黄的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让其卧床休息,治疗后进行随访,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统计。视情况给患者服用其他的药物。实验组:对患者采用停止原先的血管扩张的药物改用卡托普利联合螺内酯,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让其卧床休息,治疗后进行随访,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等多方面进行统计。两组患者在年龄,疾病史,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3术后观察

每周选取同一日上午九点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主要有检查患者的心率,体征变化,血压,心电图,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疾病方面的有效人数,显效人数,无效人数,总有效率,并作出统计。

1.3.1疗效判定

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心率,体征变化都恢复,则判定为显效;在进行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有所改善,肝肾功能,心率,体征变化有所改善,则判定为有效;若患者在进行治疗后心功能没有恢复,反而疾病恶化,则判断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的患者在治疗疾病方面,除治疗方法不同外,两组患者在其他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均无差异,本研究中所出现的一切数据均由Excel及SPSS13.0两个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所出现的数据均以“x”的形式加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疗效为实验组患者中显效75例,有效患者22例,无效患者3例,总有效率97%对照组的患者显效41例,有效患者51例,无效患者8例,总有效率92%。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经过大量研究证实,RASS的激活是CHF恶性循环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使用常规的利尿剂又可以加重RASS的激活,同时可以导致钾和镁离子的丢失[2]。这不仅使得CHF加重,又容易使患者发生心率失常,甚至是猝死。因此,对于严重性的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ACEI并不会完全对抗心脏,血管,肾脏等部位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的升高。而螺内酯属于特异性的醛固酮拮抗剂,不仅有保钾,保镁和利尿的作用,还有保护心脏和周围血管扩张的作用。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可以对RASS产生更良好的临床效果。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螺内酯的联合使用中,主要担心的问题是二者合用会导致高血钾。但根据国外的报道,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和螺内酯合并使用出现高血钾的概率较大,但在停药后可以自行下降,同时血钾的升高也没有影响到病死率,因此,我们认为二者的联合用药只会对血钾产生轻微的影响,只要在用药的过程中密切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同时在用药期间对补钾进行限制就可以保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螺内酯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常规疗法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在难治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对比研究中可得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的方法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和缩短住院时间有一定积极意义。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因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螺内酯在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向社会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淳,李帮清,孙宁玲,胡大一.螺内酯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某些体液因子的影响[J].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3(02):71-72.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3

1 作用机制

①抑制RAAS, ACEI能竞争性地阻断血管紧张素 (Ang) Ⅰ转化为AngⅡ, 从而降低循环和组织的AngⅡ水平, 还能阻断Ang1-7的降解, 使其水平增加, 进一步起到扩张血管及抗增生作用;组织RAAS在心肌重构中起关键作用。②作用于激肽酶Ⅱ, 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提高缓激肽水平, 通过缓激肽-前列腺素-NO通路而发挥有益作用。

2 分类

第一类:本身是活性形式, 但须进一步代谢、转化。代谢产物急原形经肾脏排除, 如卡托普利;第二类:本身为药物前体, 必须经肝转变为活性形式起作用, 由肾脏排泄。如:依那普利、苯那普利、福辛普利、西拉普利、培哚普利、奎那普利、雷米普利;第三类:原形通过肾脏排泄, 如赖诺普利。

3 药代动力学特点

各种ACEI的吸收率变化很大 (25%~75%) , 食物不影响吸收, 或可减慢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1~10 h。大多数ACEI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肾排泄, 故肾功能异常时 (肌酐清除率30 ml/min) 需要调小剂量;福辛普利、佐芬普利和螺普利平衡地经肝和肾排泄, 肾功能异常时一般无需调整剂量。

4 ACEI的作用

4.1 血液动力学作用

ACEI降低总体外周血管阻力, 促进尿钠排泄, 但是对心率几乎无影响。在血压正常人群和无慢性心力衰竭的高血压患者中, ACEI对心排血量或肺毛细血管楔压几乎没有影响。ACEI能逆转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肥厚, 改善血压正常的冠心病患者、高血压、2型糖尿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异常。

ACEI中国专家共识中关于高血压的内容灵感来自欧洲共识, 而水准超越欧洲共识。理由:强调降压达标;重申“强适应证”, 在降压基础上个体化治疗, 选择安全、有证据的药物;介绍“CCB预防脑卒中”, 提出“ACEI预防冠心病事件优于钙拮抗剂, 钙拮抗剂预防脑卒中优于ACEI”是最近汇总分析的发现;增加“ACEI与CCB合用”, 提出“联合用药、优化组合”是高血压治疗最新动态。

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ACEI可诱导静脉和动脉的血管舒张。静脉舒张可增加外周静脉容量, 降低右心房压力、肺动脉压力、毛细血管楔压、以及左心室充盈容量和压力, 从而迅速减轻肺充血;动脉舒张则减少外周血管阻力, 并增加心排血量。

4.2 神经激素作用

短期应用ACEI治疗会伴随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的下降, 降低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垂体后叶加压素的水平。长期应用ACEI时, 由于通过非血管紧张素介导的替代途径 (例如糜酶) 被激活, 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有恢复至治疗前的趋势 (醛固酮“逃逸”现象) ;另一方面, ACEI能增加缓激肽、血管紧张素1-7、前列环素和一氧化氮的水平, 这可部分解释其扩张血管、抗血栓以及抗增生作用的持续存在。

4.3 抗增生作用

ACEI有抗增生作用 (减轻血管和心脏的肥厚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增生) , 还可以减轻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ACEI逆转心室重构主要通过以下机制:降低心室前、后负荷, 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增生作用和交感神经活性, 抑制醛固酮诱导的心脏肥厚、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对肥厚的心脏, ACEI可以减轻肥厚程度, 并改善舒张功能。ACEI还能够预防压力负荷过重心脏的心肌细胞凋亡。

4.4 对肾脏的作用

①国外研究资料证明ACEI可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减少蛋白漏出, 抑制肾脏细胞增生, 阻止肾小球硬化过程。尿蛋白量的减少可减轻细膜细胞中蛋白质的流动, 降低血脂浓度及血小板的高凝性, 有保护肾脏的作用。ACEI对肾功能也有副作用, 其扩张出球小动脉的作用大于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内压降低,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如血清肌酐升高30%~50%, 1~2周可恢复, 而不需停药, 若升高>75%或突然升高时应停药, 停药后可恢复[1];②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起到较好的降压作用, 但在慢性缺血性肾病患者应格外慎重, 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禁用。因其可能使肾血流量下降, 特别是老年人或有肾动脉狭窄患者易发生[2]。有报道这类不幸事件发生率可达23%, 所幸停药后肾功能多能恢复。

4.5 对纤维蛋白溶解平衡的影响

ACEI能降低PAI-1的浓度以及PAI-1与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摩尔比值, 增加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生成,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小板凝集。

4.6 其他作用

在动物模型中, ACEI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增生下降、炎性细胞的积聚与活性下降、氧化应激减轻、内皮功能改善。

随机临床试验显示, ACEI能降低左心室功能异常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性心肌梗死危险。在心脏后果预防评估研究 (HOPE) 中, 雷米普利能够降低心血管病高危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HOPE和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预防心肌梗死试验 (ALLHAT) 等研究还显示, ACEI可减少新发糖尿病。近年来有专家对一些随机临床试验的患者在试验结束后继续进行随访, 发现ACEI减少临床终点事件的效益可以维持多年, 绝对效益还有增大的趋势。

5 总结

ACEI已被推荐用于高血压、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高危人群的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1]王炳理.卡托普利少见副作用及其防治.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1, 12:762.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4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心力衰竭;治疗;安全性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tOtrea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Methods:Chose 70 cases th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in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treatment groups(n=43)used ACEI on routing treatment base.Dose fromlow to’target dose’step to step.In the control groups(n=27)were given only routine treatment(Cardiotoni,Diureticand Vasodioctive).Test heart rate,Blood pressure,the distance fur 6 minutes walking test,LVDD,LVEFand heart function grade.Then compared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assessed the clinical effects.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years.Results:After ACEI treated CHF,the heart rate decreased,blood pressurelower,6-minute walking distance increase.the heart function improved obviously,the valid rate reached 88.3%,the control groups only 74%。the statistieaiogy signiticanfly compared on two groups(P<0.01). Conclusion:ACEI treat CHF improves the heart function.survival rate and living quality.The cardic remodeling developing wereprevent and postpone.So dead rate and admission reduced.

【Key words】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Treatment;safety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01-03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较高。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方法不理想。心功能Ⅳ级者一年内死亡率达50%。近年来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ngiotensio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有抗心室重塑、保护心脏的作用,是当前公认的治疗CHF的“基石”和首选的药物[1]。各指南中均为IA类推荐药物。现将应用ACEI治疗CHF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住院及门诊治疗中LVEF≤40%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70例,分成两组,治疗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52±17)岁;冠心病13例,高血压心脏病9例,扩张型心肌病18例,其他心脏病3例;NYHA(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心功能Ⅱ级11例,Ⅲ级19例,Ⅳ级13例。对照组27例,男性15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1±18)岁。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种、心功能分级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43例.在常规治疗(利尿剂、强心苷与血管扩张剂)基础上加用ACEI,在治疗过程中,4例BP<80/50mmhg的患者暂停用药,血压改善后继续用药,7例出现明显咳嗽,减量后2例咳嗽减轻,坚持服药,5例不能坚持,改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on 1I receptorantagonist,ARB),43例中38例服用依那普利,5例服用坎地沙坦。依那普利初始剂量为2.5mg,2次/d,每3-7d递增2.5mg,直到达到“靶剂量”,每天20-40mg。坎地沙坦初始剂量2mg/d,逐渐增加至4mg/d。对照组除治疗原发病外,同时用服地高辛、利尿剂和消心痛类药物。两组服药前检查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心率、血压、6min步行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临床评价心功能(NYHA)分级,治疗4周后复查,随访9月。服药期间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同时让患者监测尿量。

1.3 CHF诊断标准:超声心动图LVEF≤40%;有基础心脏病病史、症状及体征(瓣膜性心脏病除外);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 症状。

1.4 疗效评价:治疗后心功能改善1级为有效,改善2级为显效,无变化或恶化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输入电脑软件SPPS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与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对血压的影响,ACEI治疗CHF后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变化见表1。

ACEI治疗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较对照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有关指标的变化:ACEI治疗CHF前后心率、6min步行距离、LVDD、LVEF指标。

2.3 心功能变化 ACEI治疗后心功能变化,见表3。

2.4 安全性及耐受性: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血钾变化及咳嗽症状。治疗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明显下降,有4例血压下降主要发生在治疗的第1个月内,低于80/50mmhg,暂停药物血压改善后再次缓慢加量,病人最终可耐受;血钾虽略有升高,但也在正常范围内;血尿素氮,血肌酐也无显著变化。治疗期间出现刺激性干咳7例,2例药物减量后耐受,5例换用为坎地沙坦。

3 讨论

目前研究证实,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导致多种内源性的神经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和失衡造成继发的心肌损伤,最终导致是心室重构,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阻断神经内分泌激活,阻断心室重构是当今CHF治疗的关键。RAAS系统的激活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将无生理活性的血管紧张素I(AI)转化为有强烈生理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AⅡ),AⅡ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增加醛固酮分泌,导致水钠储留;刺激交感神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AII还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的增加、肥大,促进心脏纤维化;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2]。ACEI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活性部位有很强的亲和力,与ACE结合能抑制ACE的活性,从而阻断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使AⅡ的含量降低25.6%,从而减轻AⅡ对靶血管的作用,能有效地扩张动静脉而减轻前后负荷,对抗心衰时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Reninangiotensin systen,RAS)的血管收缩及钠潴留,使循环中的醛固酮降低44.1%,使血浆中的去甲肾上腺素降低30%,同时减少肥大心肌的胶原成分,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肌而延缓心功能恶化,全球公认ACEI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石,在各指南中推荐为lA类治疗用药[3]。本临床研究表明,ACEI治疗43例CHF总有效率达88.3%,而对照组只有74%。ACEI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前后负荷,降低血压,6min步行距离增加,左室腔缩小,射血分数提高,延缓左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疗效肯定。

从本试验中也得出ACEI对血压影响较大,应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在用药过程中根据血压水平,逐渐调节增加剂量到目标靶剂量,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如低血压、低血容量的患者,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再使用;ACEI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咳嗽,部分患者减量后可消失,如不能缓解,可换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治疗,疗效无明显差异,对ACEI引起咳嗽的副作用,通常认为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增强缓激肽的作用有关[4];ACEI同时与保钾利尿剂合用时要注意定期复查电解质,避免高钾血症;ACEI扩张肾脏出球小动脉的作用比入球小动脉强4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肾脏的高灌注、高滤过压,减轻蛋白尿,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但肌酐到一定水平需严密观察使用,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血钾[5];对有液体潴留的患者,应同时合用利尿剂;突然停药可导致血压升高、水钠潴留,可诱发心衰加重,应严格避免突然停药。

ACEI类药物品种多、使用方便、安全有效、副作用相对较少,减量或停药后副作用可消失,停用者可改用ARB,国产ACEI价格低廉,病人可长期坚持用药,作为治疗CHF的一线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1):7-23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60-165

[3] 黄文奕.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的药理机制及其临床应用[J].抗感染药学.2005,2(3):115-117

[4] 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2005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临床荟萃,2006.21(13)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5

1 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住院前或住院期间服ACEI类药物治疗;之后出现刺激性干咳者,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片;对照组采用维静宁;结果治疗组的咳嗽频次、咳嗽的持续时间及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显示出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性咳嗽疗效明显[1]。复方甘草片为传统的祛痰止咳药,由于有良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及价廉的特点,仍然在止咳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甘草是最常用的中药药材之一,大部分中药药方都搭配了甘草,提示人们对甘草的药理作用应进一步研究。

2 加减小柴胡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在1997~2000年以加减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白芍、蝉蜕、杏仁、甘草) 煎汁顿服治疗ACEI所致咳嗽12例,在不停药的情况下,有效率达91.70%[2]。小柴胡汤是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血证论》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汤治虚劳咳嗽之功。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而和法首剂则是小柴胡汤。可以预见小柴胡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3 加味止嗽散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自2005~2008年用加味止嗽散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麦冬、乌梅、五味子) ,治疗卡托普利所致咳嗽,痊愈13例,显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3]。止嗽散是程钟龄氏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来源《医学心悟》卷三,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

4 玄妙散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有人应用玄妙散加减 (玄参、沙参、麦冬、川贝母、桔梗、杏仁、百部、炙紫苑、炙冬花、五味子、柏子仁、丹参、上方1日1剂) ,治疗此ACEI导致咳嗽,结果治愈24例,好转16例[4]。玄妙散来自《医醇剩义》卷三,有养阴清心,化痰止咳作用。主治心阴不足,咳嗽痰少,心烦,夜不成寐。

5 清燥救肺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设清燥救肺汤组 (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阿胶、麻子仁、太子参、麦冬、甘草、基本方加减) 与复方甘草片组对照观察疗效及对血压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有明显改善;认为清燥救肺汤用于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疗效肯定[5]。清燥救肺汤来自《症因脉治》卷二。有清燥润肺功效。主治外感燥火伤肺。身发寒热,喘促气逆,咳嗽不止,咳痰带血,甚则引动胃气,呕吐痰涎,脉躁疾。

6 沙参麦冬汤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治疗

王子坪等[6]采用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玉竹、扁豆、花粉、桑叶、甘草) 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42例,结果总有效率80.9%。沙参麦冬汤来源于《温病条辨》卷一,功用甘寒生津,清养肺胃;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见口渴咽干、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参考文献

[1]吕孙成, 姜静, 梁卫.复方甘草片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的疗效观察.临床军医杂志, 2001, 29 (1) :27.

[2]孙伯青.加减小柴胡汤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咳嗽12例小结.甘肃中医, 2001, 14 (4) :8-9.

[3]敬志敏.止嗽散治疗卡托普利所致咳嗽36例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15) :57.

[4]昝逢平.玄妙散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致咳嗽40例.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 23 (1) :27.

[5]邓元龙.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依那普利所致咳嗽临床研究.河南中医学院学报第, 2004, 19 (4) :28-29.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6

1 治疗高血压病

无论是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均会加速肾脏病的恶化。ACEI能直接阻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合成, 减少醛固酮和血管加压素的分泌, 因此, 对阻力及容量性高血压均有效。ACEI延缓激肽水解, 也有助高血压治疗。单用ACEI类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舒张压20%, 约70%的患者可控制血压;加用利尿药后95%的患者有效, 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特别有效, 对心肾脑等器官有保护作用。因此, 国际上各个高血压防治标准指南中都推荐“ACEIA+利尿剂”组合。对肾性高血压患者, 在出现: (1) 无钠水潴留, (2) 使用利尿剂后血压反而增高, (3) 透析超滤脱水达体重后血压仍不能控制的情况下, 在使用其他降压药物无效时, 使用ACEI时可能有效。

应用ACEI治疗血压明显升高的肾病患者时, 首选的药物是卡托普利或依那普利。卡托普利首剂量12.5~25.0mg, 常用剂量为12.5~50.0mg, 2~3次/d, 最多勿超过300mg/d;依那普利首始剂量为2.5~5.0mg, 常用剂量为5~l0mg, 1~2次/d, 最大剂量为40mg/d。

卡托普利用于轻、中、重度高血压病、顽固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慢性肾衰所致高血压, 尤其对高肾素型高血压, 本品疗效最佳, 因其疗效显著, 适用范围广, 现为高血压病治疗中的首选药物。卡托普利能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胜过其他降压药。本品亦适用于治疗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洋地黄类、利尿药或扩血管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加用或改用本品常可奏效。

2 保护肾功能, 延缓肾衰竭进程

当肾病导致的肾单位损害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肾小球出现高灌注、高内压、高滤过等变化, 损害了健存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和系膜, 此时肾小球会出现硬化, 正常肾单位的数量会进一步得到降低,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肾功能会逐步降低甚至衰竭。应用ACEI除能降低患者的血压外, 还能保护肾脏功能的正常发挥, 其机制表现在: (1) 全身高血压得到降低后, 可使其传递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床的压力也得以降低。 (2) ACEI作用于肾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使AngⅡ介导的出球小动脉张力减低, 同时也降低了肾小球系膜张力, 致使肾小球高跨膜压及高滤过得以降低。 (3) AngⅡ合成受阻, 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生成细胞外基质的能力降低。使用ACEI后, 可使慢性肾功不全者的血肌酐浓度的升高幅度显著降低, 可以使非透析治疗的时间延长。ACEI的这种肾功能保护作用, 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中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均己得到证实。其它降压药物, 虽也可有效地控制体动脉压, 但却不能有效地保护肾功能。对大多数不同原因引起的的轻、中度肾功能损害患者来说, ACEI均有一定的延缓损害的作用。临床观察疗效较好的是应用于早期和进行性糖尿病患者, 中度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者, 尤以高灌注、高滤过为病理生理基础的疾病治疗最好。但是,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 对己有广泛肾小球硬化和晚期肾萎缩的患者, 仅起到一定程度的降压作用, 不能起到肾功能保护和降低尿蛋白作用。

绝大多数ACEI类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所以, 当肾功能障碍时, 应减少药物摄入量。在肌酐消除率为10~50mL/min时, 应至常规剂量的50%;在<10mL/min时, 应减至常规剂量的25%。由于苯那普利经肾及胆汁双通道排泄, 肾功能不全时胆汁排泄增强, 故最好选用此药。一般情况下, 当血清肌酐超过350~440μmol/L时, 维持机体代谢废物排泄的重要代偿机制是健存的肾小球的高跨膜压和高滤过过程, 应用ACEI后破坏了该代偿机制, 使肾功能恶化, 所以此时尽量不用ACEI。

3 减少尿蛋白排泄

对于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的其他类型肾脏患者来说, ACEI可增加滤过率及肾血浆流量, 所以能减少尿蛋白的排泄。值得注意的是, 对原因不明的肾功能衰竭患者, 要谨慎使用ACEI, 因为若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该类药物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ACEI降低尿蛋白排泄的主要机制是该类药物使肾小球内血液动力学发生改变, 减低静水压, 从而使尿蛋白排出量降低。当高血压得到系统的良好控制时, 降低了体循环传递到肾小球内的压力, 可以起到减少尿蛋白丢失的作用。ACEI选择性地使肾小球基底膜对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得到降低, 明显降低了尿蛋白的排泄量。此外, ACEI亦可进择性地使AngI转化为AngⅡ的过程受阻, 减少了系膜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摄取能力, 这遏止了肾小球的硬化过程, 降低了尿蛋白含量。

研究表明, 应用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病, 在降低血压的同时, 会使蛋白尿得到降低。因此, 对糖尿病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 应以本药为首选。在糖尿病早期, 即使没有合并高血压, 应用卡托普利亦可降低蛋白尿, 并使其病情发展得以延缓。对于血压正常的肾炎患者, 应用ACEI治疗3个月后, 蛋白尿的排出量可减少约30%。应用其治疗合并高血压的肾炎患者, 在发挥降低高血压作用的同时, 减少蛋白尿排出量可达40%左右。用ACEI治疗无重度低蛋白血症的肾病综合征患者, 即使血压正常, 亦可减少蛋白尿的含量。

临床资料表明, 用药前SFR越接近正常值, 尿蛋白降低的疗效就越明显。对于己严重硬化患者, 使用常规降压剂量的ACEI则不能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ACEI要发挥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取决于用药前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的张力的高低。在低盐饮食时, ACEI能够很好地发挥降低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作用。一般情况下, 血浆白蛋白含量>30g/L, 血浆肾素活性较高, CFR>50mL/min时, ACEI降低尿蛋白的疗效较好。ACEI降尿蛋白有效的患者, 一般可给予正常蛋白饮食。

4 高钾血症及其防治

易发生在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者, 在合用保钾利尿剂或口服补钾时更容易发生。因此, 在服用ACEI的患者, 同时口服补钾应非常慎重, 并减少补钾的剂量, 密切观察血钾的变化, 尤其在调整ACEI剂量时。一旦发生高钾血症, 要及时纠正并停用ACEI。

应用ACEI治疗肾病时, 在下列的情况下应慎用: (1) 合并双侧肾血管病变或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的肾性高血压者; (2) 原因未明的肾功不全; (3)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肾功不全者。对血浆肾素水平很高的患者, 常在首次服用ACEI时出现低血压, 此时应提前1~2d暂停或减少利尿剂的使用。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7

1 ACEI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主要的效应肽。ACEI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AngⅡ, 不灭活缓激肽从而产生降压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抑制循环中RAS;抑制组织中的RAS;减少神经末梢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减少内皮细胞形成内皮素 (ET) ;增加缓激肽和扩血管性前列腺素的形成;醛固酮分泌减少和 (或) 肾血流量增加, 以减少钠潴留。ACEI不仅抑制RAS系统, 而且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KKS) , 在其降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中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ACEI的这些作用机制, 不仅通过RAS系统起到降压作用, 而且实现了降压带来的诸多后续效应。即在抗高血压的同时通过减轻脑水肿、血管内皮保护、清除自由基、改善血管舒张系统抑制ET、减轻胰岛素抵抗 (IR) 、调节RAS系统等多种作用达到脑保护作用。

控制血压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关键, 也是预防脑卒中最重要的手段。因高血压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收缩压每降低10mm Hg, 脑卒中危险性就降低31%。所以脑卒中发病率的降低将直接得益于血压的降低, 特别是收缩压的降低将大大减少脑出血的风险。而H型高血压是我国高血压的一大特点, 且H型高血压有更高的脑卒中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导致脑卒中的机制之一就是通过硫化氢 (H2S) 和氧化应激导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水平升高, 从而激活RAS系统, 导致血压升高。所以说ACEI联合叶酸[1]治疗高血压及防治脑卒中更为合理, 尤其推荐固定复方制剂。

既然各种降压药预防脑卒中无明显差异, 故ACEI对脑的保护作用还得益于降压以外的独特机制。AngⅡ诱导脑血管肥厚和重塑;改变脑血管自动调节, 抑制内皮依赖性舒张, 破坏血脑屏障;损害神经活动导致的脑血流增加。ACEI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 (AS) 的发病机制, 如稳定内皮细胞功能、增强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减少氧化及抑制增生和炎性反应等作用, 达到有效预防脑卒中的目的。需补充的是ACEI类药物还具有改善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 进而改善脑血流储备, 从而在降压的同时还能保证脑灌注量的稳定[2]。即使在脑卒中急性期2~7d内应用ACEI能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自动调节能力, 改善脑血流。

笔者在讨论ACEI对脑血管病的影响时, 并不排除钙拮抗剂 (CCB)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的作用。CCB通过独有的钙离子拮抗机制减少脑缺血后神经细胞钙内流, 阻断Ca2+超载所触发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达到脑保护作用;ARB则可通过拮抗AngⅡ与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 (AT1R) 的结合, 影响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多个环节, 进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 发挥脑保护作用。

2 ACEI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国内外专家经长期临床应用, 摸索出了许多治疗高血压的有效药物配方, 这些配方已被国际公认为最佳配方组合。其中, 最好的就是ACEI类药物。国际上各个高血压标准指南都推荐“ACEI+利尿剂”这个配方组合。单用ACEI类药物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能降低舒张压, 约70%的患者可控制血压, 加用利尿药后95%的患者有效。2012年4月17日欧洲心脏杂志的一项新的Meta分析表明, 超过4年应用ACEI类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与同期应用非ACEI及ARB类药物控制高血压的患者相比, 前者全因病死率降低了10%, 相比较而言, 应用ARB类药物得出中性结果。这再次说明ACEI类药物在降压方面优势明显。

HOPE研究[3,4]4645例高血压患者接受雷米普利的治疗组发生脑卒中101例, 安慰剂组157例, 随访4.15年, 结果显示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率总体下降22%, 脑卒中发病率下降32%。这一研究是单一服用ACEI的结果, 与联合应用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阿司匹林的研究结果不同。ACEI的降血压效果几乎没有, 收缩压 (SBP) 下降3.13mm Hg (1mm Hg=0.133kPa) , 舒张压 (DBP) 下降1.14mm Hg。为何对降血压无作用却有理想地预防血管病的效果?可能是因ACEI对抗AngⅡ对血管壁、心脏、动脉硬化斑块及内皮的损害作用。

PROGRESS研究[5,6]显示, 不论治疗前血压高低, 使用ACEI可减少28%的患者5年内脑卒中的发生率。PRORESS研究发现ACEI能延缓中、重度脑白质损害患者白质病变的进程。

王秀萍等[7]临床应用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病, 5年大规模试验显示, 长期实用ACEI能使脑卒中发生率、再发生率下降28%。看来ACEI作为脑卒中的一级预防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林慧怡等[8]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应用贝那普利后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下降明显。说明ACEI可减少患者的炎性反应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这也显示ACEI可用于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总之, ACEI所具有的改善内皮功能、血管靶器官的保护及对脑血流的改善作用均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 这种抑制AS的益处对脑卒中的防治必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程文文.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 47 (6) :670-673.

[2]赵伯诚, 郑惠民.ACEI对沙土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4 (1) :18-20.

[3]胡大一, 顼志敏.HOPE试验介绍[J].中国医药导刊, 2000, 2 (2) :4-9.

[4]马芳莲.HOPE (希望) 研究与雷米普利——防止心血管事件里程碑式的临床试验[J].临床心血管病, 2000, 16 (9) :432.

[5]吴江昊.防治中风的新突破——PROGRESS研究结果及其临床意义学术会议[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1, 16 (15) :10-11.

[6]陈晨, 乔晓媛, 王慧聪.脑血管事件和心血管事件的结果预测——PROGRESS试验[J].中华医学杂志, 2006, 86 (36) :2526.

[7]王秀萍, 武小梅, 张亮清.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发生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 2005, 34 (4) :344.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8

1 LVH的组织学变化与心功能不全

心脏是由心脏实质 (心肌细胞) 、血管和心脏间质构成, 但在LVH时, 心脏结构发生如下变化: (1) 心肌细胞肥大, 使室壁增厚或室腔扩大; (2) 心脏间质纤维化及胶原蛋白过量堆积; (3) 血管壁增厚, 壁腔比增高。心脏间质相对实质不成比例的增生及血管重构破坏了心脏结构的平衡。

肥大心肌细胞中部分基因未被活化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同时胶原纤维的增加造成线粒体相对减少;血管重构引起冠脉储备下降均加重心肌“缺氧”, 导致收缩功能下降。舒张功能不全则主要由于肥大细胞内Ca2+降低, 限制舒张末容量所致。

2 LVH的调控

2.1 机械刺激

心脏面临压力超负荷时, 心肌细胞受到的机械刺激将被传至细胞核, 使基因组表达发生改变, 致心肌细胞肥大[1]。同时机械牵拉刺激心肌细胞直接分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加强其致LVH作用。而心肌纤维化的发生主要受AngⅡ和醛固酮调控, 受血压和交感神经系统影响较少。

2.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RAS不仅作为循环内分泌系统参与血压调节, 而且以局部RAS的形式存在于心、脑、肾、主动脉等组织。在肥厚心肌中, 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AngⅡ1型受体 (AT1-R) 的m RNA表达均增加, 提示心脏局部RAS参与心肌肥厚的发生[2]。AngⅡ致LVH的机制: (1) 增加R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 使心肌细胞肥大; (2) 刺激间质成纤维细胞分化和胶原合成; (3) 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致血管壁肥厚; (4) 作为生长因子类促进剂, 激活肽类生长因子的表达如:转移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促进间质蛋白和成纤维胶原合成。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逆转LVH

多项研究证明, ACEI为目前LVH最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ACEI通过抑制AngⅡ形成、醛固酮分泌和交感神经活性;阻止缓激肽的降解, 增强后者刺激一氧化氮 (NO) 和前列腺素的释放, 改善心功能、能量代谢及毛细胞血管再生而抑制LVH。

临床研究证明, 多种ACEI如:Enalapril、Cilazapril、Lisinopril、Alacepril等均能有效抑制LVH4~8。以enalapril 40 mg/d治疗高血压患者1, 3, 5年, 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分别下降15%, 28%和39% (P均<0.001) 。截至1990年12月发表的109项研究共计2 357例高血压患者, 降压药物疗效评价汇总显示, A-CEI降低LVMI的效果最显著 (下降15%) , 其次为利尿剂 (下降11.3%) 、钙离子拮抗剂 (下降8.5%) 和β受体阻滞剂 (下降8%) 。

但ACEI不能持续抑制血浆醛固酮水平。其原因为: (1) 体内广泛存在一种特异性的心脏丝氨酸蛋白酶———胃促胰酶 (chymese) , 能催化AngⅠ转换为AngⅡ, 心脏产生的85%和血管产生的40%的AngⅡ均由其转化, ACEI无法抑制其作用。 (2) 现有的ACEI除Perindopril外无法通过血脑屏障, 故不能阻止脑组织局部合成的醛固酮对高血压作用。此外, ACEI在抑制LVH同时, 对提高冠脉流量、流量储备和减少冠脉阻力并无作用。

4 结论

LVH的组织学改变包括心肌实质细胞肥大、间质纤维增生血管重构, 严重影响心脏舒缩功能。在抗高血压药物中, β受体阻滞剂 (例如美托洛尔) 或利尿剂 (例如螺内酯) 治疗高血压患者1年, 均证实其具有降压和降低LVM的作用, 但ACEI被证实为当前最有效的逆转LVH药物, 新型药物AT1-R拮抗剂对LVH的作用理论上较ACEI更有效, 但尚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推荐在我国采用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8, 36 (10) :867~869

血管紧张素转换抑制剂 篇9

关键词:依那普利,吲哒帕胺,高血压,治疗

依那普利和吲哒帕胺都是目前疗效确切的一线抗高血压药物, 但两药合用的临床报道较少见。笔者对60例高血压患者应用依那普利 (柏林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加吲哒帕胺 (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 观察其降压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高血压Ⅰ级、Ⅱ级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成三组, 每组20例。用药前停服所有降血压药物2周, 并除外有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 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方法

将上述60例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吲哒帕胺组, 1次/d服2.5 mg吲哒帕胺 (早晨8:00) 。Ⅱ组:吲哒帕胺加依那普利组, 吲哒帕胺1次/d2.5 mg, 依那普利5 mg, 2次/d。Ⅲ组:为对照组, 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20 mg分2次服。3组疗程均为12周。临床观察:①全部患者每周均于8~10时左右在门诊测量右上臂血压;②全部患者诊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肾功能、血脂、血糖、血钾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降压效果

Ⅰ组吲哒帕胺组:即血压 (BP) 由 (170±13.0) / (110±6.8) mm Hg降至 (140/85±12.6) mm Hg, 有效降压率为58%。Ⅱ组吲哒帕胺加依那普利组:有效降压率为92%,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Ⅲ组硝苯地平控释剂组有效降压率为80%。

2.2 实验室检查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P>0.05) 。但血钾在Ⅰ组中有6例<3.5 mmol/L, 且有2例血钾分别为2.6 mmol/L、2.9 mmol/L。Ⅱ组中仅有1例低血钾为3.0 mmol/L。Ⅲ组中无低血钾患者。

3讨论

利尿剂作为高血压病的一线治疗已被国内、外公认。吲哒帕胺是非噻嗪类的二氢吲哚类利尿剂。其主要降压机制[1]是通过利尿和血管舒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对血管舒张的机制为抑制血管平滑肌钙离子内流, 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并能促进前列环素 (PGI2 ) 合成和抑制血栓素A2形成, 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内皮舒张因子 (EDRF) 。因此, 笔者亦认为吲哒帕胺是一种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神经内分泌调节的良药。但由于吲哒帕胺利尿机制主要为用于髓襻升支粗段的皮质部位和远曲小管前段, 故其既增加钠和水的排泄, 又增加钾的排泄, 因而可以引起低血钾[2]。本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Ⅰ组有6例低血钾, Ⅱ组有1例低血钾, 但临床症状较轻, 经补钾治疗后恢复。在Ⅱ组中笔者并用第二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 该药可作用于[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S) 抑制血浆及组织中的RAS, 抑制缓激肽的降解, 促进前列腺素的释放, 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此外依那普利还可因抑制醛固酮的释放, 减轻水钠潴留, 使血钾升高, 从而弥补吲哒帕胺引起的低血钾, 也提高了患者的有效降压率。在Ⅰ组中, 单用吲哒帕胺降压率仅为58%, Ⅱ组并用依那普利后有效降压率提高到92%,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笔者认为吲哒帕胺与依那普利并用是一种理想的组合, 如果单用吲哒帕胺治疗高血压时应注意有无低血钾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刘力生.高血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3:302.

[2]梁亚非.吲哒帕胺致中度低血钾3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 20 (5) :281.

上一篇:电磁抑制下一篇:三网融合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