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2024-07-1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共8篇)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1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的血管内皮或上皮细胞, 使血管紧张素Ⅰ (Ang I) 转化成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它是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缓激肽系统的重要酶, 与机体钠水代谢生理调节有密切关系。目前, ACE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项诊断和治疗指标越来越受重视, 在肝硬化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 常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的异常激活, 并对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本组通过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0例肝硬化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中ACE活性的检测, 探讨肝硬化不同病程中ACE的变化以及临床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2月150例肝硬化患者, 男112例, 女38例, 年龄25~69岁, 其中乙肝后肝硬化118例, 丙型肝炎肝硬化9例, 自身免疫性肝硬化8例, 酒精性肝硬化8例, 代谢性肝硬化2例, 不明原因肝硬化5例。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级[1,2], 其中A级55例, B级68例, C级27例。150例患者均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 同时排除肝癌患者。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8~70岁。两组均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和高血压病。

1.2 方法

对4组实验者各样本进行ACE活性检测、ACE试剂购自浙江康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过程严格按照操作要求。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肝硬化不同分级患者血清中ACE活性

不同分组中ACE活性变化依次为:对照组<肝硬化A级组<肝硬化B级组<肝硬化C级组。对照组与各试验组比较, 以及肝硬化各组间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2.2 肝硬化患者胆碱酯酶 (CHE) 活性与ACE活性改变

随着CHE的逐步下降, ACE的活性也逐渐升高, 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3 讨论

ACE又名激肽酶Ⅱ, 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的血管内皮或上皮细胞。ACE作用于AngI的c-末端, 脱去组氨酰亮氨酸, 形成AngⅡ, 是调节RAAS、缓激肽系统的重要酶。血RAS的异常激活, 一方面由于外周血管扩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RAS活跃、AngⅡ增加;另一方面也由于肝脏存在局部RAAS[3,4]。肝硬化患者局部RAAS持续过渡激活, 这种激活是肝脏慢性损伤的结果, 其中AngⅡ是RAS的主要活性物质, 它能够刺激转化因子-β1合成和分泌[5], 后者可以通过诱导肝细胞凋亡, 抑制肝细胞再生, 活化储脂细胞, 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 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 调节细胞外受体表达, 促进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实验结果表明, 各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CE活性次序为:Child-Pugh A级>Child-Pugh B级>Child-Pugh C级, 随着肝脏功能损害加重, 血清ACE水平逐渐上升。另一方面表明随着CHE的逐步下降, ACE的活性也逐渐升高, 进一步说明血清ACE活性的升高与肝脏损伤的密切程度。本研究发现, 无论何种肝炎、携带者中肝功能正常的血清中ACE活性均无明显变化, 肝功能异常者、携带者血清中, ACE活性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者。提示患者血清中ACE的功能与其活性方面改变及肝细胞的损伤有直接的关系, 并且随着肝脏损伤的加重, 患者血清中ACE逐渐增加。同时随着患者胆碱酯酶活性的降低, 患者血清中ACE的活性逐渐升高, 胆碱酯酶与肝脏的储备功能呈正相关, 其活性是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这进一步说明血清中ACE活性的升高与其肝脏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

*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A级组比较, P<0.01;?与B级组比较, P<0.01。

*与CHE>4 000比较, P<0.01;#与CHE 4 000~2 000比较, P<0.01;△与CHE 1 999~1 000比较, P<0.01。

ACE是一种血管内膜细胞核膜糖蛋白, 在体内分布很广, 分为血管内和血管外两类。血管内ACE主要分布在肺血管床;血管外ACE主要分布在肾近曲小管和小肠绒毛的刷状缘。一些由单核细胞分化而来的细胞因为某些疾病而产生大量的ACE并释放人血, 引起血清ACE升高, 血清ACE水平在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酶法测定ACE活性具有操作简便、迅速、重复性好, 可用于诊断早期肺损伤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适用于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

肝硬化患者血清ACE升高的机制未完全明确,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ACE的主要代谢场所是肝脏, 肝硬化时肝功能低下, 对ACE的清除减少; (2) 肝硬化时, 机体发生蜘蛛痣、脾肿大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 释放更多的ACE到血循环中; (3) 肝硬化患者存在局部RAS持续过渡激活; (4) 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后, 肺内分流增加, 出现低氧血症, 刺激ACE释放。近年报导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PE与干扰素组合治疗, 可完全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 而且PE的作用显著强于干扰素[6]。有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延缓大鼠肝纤维化进程, 减轻肝细胞的损伤[7], ACE基因多态性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发生有关。

以上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CE活性的改变与肝脏细胞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 检测不同临床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CE的活性变化, 对判断肝细胞损伤具有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厚钰.内科学[J].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48.

[2]涂蓉, 罗建光, 何冬雷.肝硬化CT分级与肝切除术前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6, 12 (6) :487-492.

[3]张晶, 宗春华, 李定国, 等.肝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大鼠肝纤维化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10 (4) :397-400.

[4]Rao MS.Inhibition of the 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focus on aliskiren[J].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0 (58) :102-108.

[5]邹奇飞, 王少军, 姜超, 等.肝癌中Ang-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6, 10 (3) :44-46.

[6]Yoshiji H, Kuriyama S, Noguchi R, et al.Combination of interferon-beta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perindopril, attenuates the murine live fibrosis development[J].Liver Int, 2005, 25 (1) :153-161.

[7]柳怿, 李继强, 刘文忠, 等.依那普利队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胃肠病学, 2005, 10 (2) :79-8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使泵血明显减少,不能满足全身代谢需要。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目前认为,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原因除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脏负荷过度外。最重要的机制是心肌重塑,以及(RAS)和(SAS)活性增高。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与交感神经的过度活化在心肌重塑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导致慢性心衰、心肌重塑的恶性循环。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正是在抑制心肌重塑等方面作用显著,在临床工作中已被广泛应用。本文即为临床工作中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ACEI类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观察对象:随机选择的住院患者均为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标准,共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为55岁。原发病分别为肺心病14例、风心病11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致充血性心衰。其中心功能Ⅱ级者为10例,心功能Ⅲ级者为19例,心功能Ⅳ级者为ll例。

1.2方法:入院后,临床观察患者均接受肾功、电解质、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随机选择对照组(20人)和治疗组(20人)。对照组只应用洋地黄、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外;治疗组除应用洋地黄、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血管扩张剂治疗外加用ACEI类制剂依那普利,从小剂量开始,每日服2.5-5mg,1周后逐渐加量至目标量10mg。接受观察患者均遵医嘱长期服用。在治疗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19例(95%),对照组有效11例(55%)。

1.3统计学处理:观察数据均以均数上标准差表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用药前用采用t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治疗组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左室射血分数(EF)显著增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明显减小。经统计学处理P<0.05。作用显著,对于副作用观察显示,与治疗前相比,呈有血压下降,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患者可以耐受。因为在用药期间密切注意患者血钾及肾功情况,未发现明显的血钾及肌酐升高情况。

3讨论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十分复杂。其中,神经体液因素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CHF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兴奋RAAS激活,导致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升高,引起水钠潴留。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可致心肌间质纤维化,细胞和心肌重构,外周血管收缩,从而使心衰加重。ACEI类制剂治疗CHF主要是通过:同时抑制RAS和SAS,兼有扩张小动脉和小静脉作用,抑制醛固酮生成,促进水钠排出和利尿,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抑制心脏的RAS,逆转心室肥厚,防止和延缓心室重构。美国和欧洲的心衰治疗指南认为:所有心衰患者,包括无症状性心衰,除非有禁忌症或不能耐受,均需应用ACEI,而且无需限期的终生应用。ACEI类制剂是近10余年来被世界公认的心衰治疗的基础和首选药物。它能有效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尤其是心肌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必须应用ACEI类制剂。该药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例如刺激性干咳、头晕、血清钾升高及低血压等,肾功不全患者宜慎用。但临床应用及观察中体会,应用ACEI虽然对血钾水平及血压有影响,但影响不明显,只要肾功能正常,使用ACEI是很安全的。如果患者不能耐受,可以选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长期应用ACEI类制剂不但明显缓解症状,而且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它的良好的治疗反应一般经1~2个月或时间更长方能显示出来。

参考文献

[1]吴学思,ACEI在心肌梗死和慢性心衰中的应用,心脏病学实践,2002,352

[2]杨跃进,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2006,22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3

关键词:阿维A,窄谱UV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血管紧张素Ⅱ

银屑病 (psoriasis) 又名“牛皮癣", 是一种常见、易复发、慢性、难以根治的炎症性皮肤病, 具有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异常分化以及炎症等特征,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Antonov等[1]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ennin-angiotonin system, RAS) 在皮肤组织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表明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而诱发或加重银屑病。本研究旨在观察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对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及血管紧张素 (angiotensin II, Ang II) 表达水平的影响, 从而为我们对银屑病的诊断、疗效评估和寻找治疗银屑病新药提供更多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皮肤科门诊的银屑病患者80例, 病例被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40例, 其中男30例, 女10例, 年龄12~60 (26.7±11.8) 岁;病程1月~16 (6.2±3.5) 年;B组40例, 其中男22例, 女8例, 年龄13~63 (30.3±13.1) 岁, 病程2月~17 (7.3±3.4) 年。对所有患者治疗前进行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 (PASI) 评分。纳入标准如下: (1) 银屑病组所有患者均有典型或较为典型的皮损, 并经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具有银屑病的组织病理改变; (2) 近3个月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停止其他系统治疗和光疗法至少1个月, 近3周内皮损未进行过局部治疗; (3) 消退期的慢性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不纳入本研究。正常对照组40例, 均为整形外科及骨科手术的非银屑病患者, 男22人, 女8人, 年龄12~58 (25.8±13.2) 岁, 均无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三组年龄、性别等均无统计学意义 (F=1.423, F=0.782) ,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A组 (窄谱UVB组) 仅采用德国waldman公司生产的UV7001K (波长310~315nm, 峰值31lnm) 照射, 初次剂量为0.5J/cm2, 每次递增上次剂量的20%, 至出现红斑维持该剂量, 红斑消失再增加剂量;若出现疼痛性红斑则暂停照射, 在红斑消退后恢复照射, 剂量为原来的50%, 每周照射3次, 4周为1个疗程, 最大剂量3.0J/cm2, B组 (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 除给予上述光照外, 在光疗前1周口服阿维A 0.3~0.5mg/ (kg·d) 。1个疗程评定治疗效果。治疗开始及结束时检查血、尿常规, 肝功能, 血脂。

1.3 血清ACE及Ang II水平检测

所有研究对象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 按常规分离血清。ACE浓度的测定用二点终点法测定, 检测试剂盒为北京世诊中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Ang II采用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 试剂盒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皮损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进行PASI评分, 于治疗前后进行比较, 以PASI评分的降低率为依据评价疗效[2]。疗效判断:要求患者随访前24h内不洗澡。痊愈或基愈为治疗后皮损完全消退或PASI评分下降90%以上;显效为评分下降60%~89%;进步为评分下降20%~59%;无效为评分下降19%以下。总有效率= (基愈例数+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的spss16.0软件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χ—±s) 表示, 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即设计的t检验,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用Sperman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及疗效比较

A、B组银屑病患者治疗4周后皮损P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1) , 且B组治疗后皮损PASI评分较A组下降更显著 (P<0.0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0.313, P<0.01) ;见表1。

2.2 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CE和Ang II水平比较

A、B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A C 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治疗4周后血清AC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1) , 且B组治疗后血清ACE水平较A组下降更显著 (P<0.01) , 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A、B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Ang II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治疗4周后血清AC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P<0.01) , 且B组治疗后血清ACE水平较A组升高更显著 (P<0.01) , 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1

2.3 银屑病患者血清ACE和Ang II水平与PASI评分值的相关分析

银屑病患者血浆中A n g I I水平与PA S I评分呈显著相关性 (r=0.647, P<0.01) , 而银屑病患者血清ACE水平与PAS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r=0.516, P<0.01) 。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 B组有3例患者出现轻微的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瘙痒,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未影响治疗进程, 有1例患者出现全身红斑、灼痛反应, 停照1次后再照射时该反应逐渐消失, 该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A组有8例患者出现明显的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瘙痒, 有3例出现全身红斑反应, 经对症处理后缓解, 未影响治疗进程, 该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1, P<0.05) 。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程度不等的皮肤色素加深现象, 停止治疗后均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血脂检查未见异常。

3 讨论

银屑病病因尚不明确, 主要与感染、微循环障碍、遗传、免疫异常等有关, 银屑病本身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 主要病理变化有表皮角质形成的细胞的过度增殖伴角化不全, 乳头部血管扩张, 管壁轻度增厚, 真皮末梢神经增生和浅层轻至中度多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组成的浸润。皮肤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包括局部可产生神经-内分泌介导子 (neuron-endocrine mediators) 在皮肤的生理、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显示Ang II可促进VEGF表达, 进而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而诱发银屑病。对银屑病患者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银屑病患者血浆Ang lI水平, 进一步证明了Ang II参与银屑病的相关发病过程, 然而其作用机制不清楚[3]。ACE能有效控制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肽, 并清除这些神经肽类物质和生长因子的蛋白裂解物, 表明它是皮肤炎症如银屑病或过敏性皮炎的重要监控因子。有研究对60名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和20名健康人血清ACE进行检测, 结果发现治疗前银屑病患者血清ACE活性明显高于健康个体, 治疗后各型银屑病的血清ACE活性均明显降低, 提示ACE与银屑病的发生有关[4]。临床上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如免疫治疗、光动力疗法、抗血管生长药物等, 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对于银屑病患者病情的迅速控制、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以及减小不良反应至关重要。阿维A (acitretin) 是第二代芳香维甲酸依曲替酯 (etretinate) 的代谢产物, 能显著抑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 促进上皮细胞正常角化的作用, 并有免疫调节作用, 是对银屑病, 尤其重症银屑病具有满意疗效的药物[5]。与普通UVB相比, NB-UVB穿透性较强不易灼伤皮肤, 能有效诱导真皮中T细胞凋亡, 同时使郎格汉斯细胞的抗原呈递和活化T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且避开了DNA吸收峰值, 不易引起DNA突变, 降低了致癌性[6]。在目前银屑病治疗方法混乱的现状下, 从疗效与副作用两方面考虑, 合理地应用联合治疗可能是寻常型银屑病的理想选择, 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减少可能的副作用。临床上口服阿维A与NB-UVB照射治疗是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减少单独用药的剂量及副作用的发生, 但其联合治疗的疗效与机制仍在观察和研究中[7]。

本研究结果表明:窄谱UVB组、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银屑病患者治疗4周后皮损PAS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1) , 且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组治疗后皮损PASI评分较窄谱UVB组下降更显著 (P<0.01) ;且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10.313, P<0.01) , 与王忠永等[8]研究结果相符。提示阿维A联合窄谱UVB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取得比单用窄谱UVB更好的疗效, 可能是阿维A可增加患者对光疗的敏感性, 减少光疗的量和提高疗效, 对抗PUVA的致癌性[9]。我们的研究发现窄谱UVB组、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ACE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治疗4周后血清AC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 (P<0.01) , 且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CE水平较窄谱UVB组下降更显著 (P<0.01) , 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治疗前血清Ang II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1) , 治疗4周后血清ACE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 (P<0.01) , 且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治疗后血清ACE水平较窄谱UVB组升高更显著 (P<0.01) , 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血清ACE和Ang II水平可能对银屑病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有价值。银屑病患者血清中高水平的ACE来源, 推测可能主要是在银屑病进行期, 由于伸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稍释放的神经肽大量增加, ACE作为这些致炎因子及神经肽类物质的监控因子, 其水平必然也随之也增高, 经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后, 其血清ACE水平降低, 表明阿维A联合窄谱UVB照射可通过抑制炎性递质ACE表达而发挥银屑病治疗效用。在应激反应中, Ang II可通过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以及易化交感神经系统, 全面促进或加强应激反应。目前不少学者认为Ang II水平可影响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支持银屑病可能是一种神经免疫性疾病这个观点。银屑病患者大量的Ang II经血循环作用于大脑穹隆下器官, 并与Ang II受体结合, 引起神经内分泌的改变, 体内血清Ang II的水平低下, 表明其调节功能失衡, 提示其可能参与了精神因素诱发银屑病的发病过程[1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血浆中Ang 1I水平与PASI评分呈显著相关性 (r=0.647, P<0.01) , 血清ACE水平与PASI评分也有显著相关性 (r=0.516, P<0.01) 。提示AngII和ACE的表达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不仅与银屑病发病本身相关, 还与银屑病轻重程度有关。阿维A联合窄谱UVB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 窄谱UV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1, P<0.05) , 与王冬云等[11]研究结果相符, 提示联合治疗是治疗银屑病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4

研究发现, 鳄鱼血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功能[10,11,12], 而关于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的开发研究却很少有报道。本文运用木瓜蛋白酶将鳄鱼血浆蛋白和血球蛋白进行酶解, 并测定其酶解产物的抗氧化和ACE抑制能力, 为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功能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试剂和仪器

鳄鱼血浆和血球 (广西盟展鳄鱼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马尿酸、马尿酰-组胺酰-亮氨酸 (HHL) 、DPPH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啡咯嗪 (Sigma公司) ;木瓜蛋白酶 (广西南宁庞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三氯化铁、氯化亚铁、铁氰化钾、硫酸亚铁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AY220型电子分析天平 (日本岛津公司) ;LC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 (北京创新通恒有限公司) ;DSHZ-300多用途恒温振荡器 (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 ;UNICO-2700分光光度计 (美国UNIC公司) ;FE20科特勒-托利多实验室pH计 (梅特勒-托利多仪器 (上海) 有限公司) ;TGL-16C高速台式离心机 (上海安亭科技仪器厂) ;恒温水浴锅 (北京市长风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FD-1PF冷冻干燥机 (北京德天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1.2试验方法

1.2.1原料处理方法

将鳄鱼血浆和血球冷冻干燥, 制成血浆蛋白粉和血球蛋白粉, 之后采用木瓜蛋白酶 (8×105U/g) 进行酶解, 酶与底物比为1:50, 反应温度和时间为37℃、1 h, 之后冷冻干燥备用。

1.2.2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测定

根据Kong等[13]的方法并加以改进。将1 mL蛋白酶解液与3.7 mL无水乙醇和0.1 mL 2 mmol/L的氯化亚铁溶液混合, 加入0.2 mL 5 mmol/L的啡咯嗪溶液启动反应, 室温静置10 min后, 在波长562 nm处检测吸光度[13]。

式中:F—亚铁离子螯合率, %;A样品, 562、A对照, 562分别表示样品反应液和对照溶液在562 nm下的吸光度, A。

1.2.3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参照Re等[14]的方法并稍作改进。将17 mg过硫酸钾溶于26 mL的双蒸水中, 取上述过硫酸钾溶液2.6 mL, 加入10 mg ABTS, 配制成ABTS母液, 暗处放置12~16 h后, 取上述母液0.8 mL, 用0.2 M磷酸盐缓冲液 (pH 7.4) 稀释至在734 nm下读数为0.70±0.02。取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0.04 mL与4 mL稀释后的ABTS溶液混合震荡30 s后避光放置6 min, 在734 nm下检测其吸光值, 吸光值越小代表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空白用蒸馏水代替样品。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I—ABTS自由基的 清除率, %;A样品, 734、A对照, 734分别表示样品反应液和对照溶液在734 nm下的吸光度, A。

1.2.4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根据张尊听等[15]的方法, 并加以改进。将1.50 mL酶解产物溶解液与等量的99.5%的乙醇混匀, 加入0.375 mL的DPPH乙醇溶液 (0.02%, w/w) 震荡混匀, 室温下暗室反应60 min后在517 nm处测定其吸光度, 吸光度越小表示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15]。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J—DPPH自由基清除率, %;A样品, 517、A对照, 517分别表示样品反应液和对照溶液在517 nm下的吸光度, A。

1.2.5还原能力的测定

参照Bougatef等[16]还原能力的测定方法并稍作改动。取1 mL样液, 加入2.5 mL的磷酸缓冲液 (0.22 mol/L, pH 6.6) 和2.5 mL铁氰化钾溶液 (5%, w/w) , 混匀, 在50℃保温20 min后加入2.5 mL三氯乙酸 (10%, w/w) , 混合后, 以3000 r/min离心10 min, 取上清液2.5 mL, 加入0.5 mL三氯化铁 (1%, w/w) , 然后在70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值[16]。A越大, 则样品的还原能力越强。

1.2.6体外ACE抑制率的检测方法

按照表1中实验方法, 将HHL和样品加入试验组离心管, HHL和磷酸盐缓冲液 (pH 8.3, 0.2M) 加入对照组离心管, 两组均在37℃的摇床上预热10 min (加热5 min后, 预热ACE 5 min) , 之后均加入0.05 U/mL的ACE, 在37℃的摇床上温育30 min, 结束后加入125μL 1 M HCL , 在37℃的摇床上再温育30 S, 最后用HPLC在228 nm下进行测定分析。

注:对照组中用10 μ L 磷酸盐缓冲液代替样品反应液。

计算公式为:

K= (M-N) /M×100 (4)

式中:K—ACE抑制率, %;M—对照组中马尿酸的峰面积, (Um A·S) ;N为添加ACE抑制剂组中马尿酸的峰面积, (Um A·S) 。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Microsoft Excel计算标准偏差, 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LSD法, 本试验的数据以Means±SD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结果分析

2.1.1亚铁离子螯合率

抗氧化剂主要是通过螯合金属离子、作为供氢体或供电子体清除游离基及促进过氧化物的分解等几种机制完成抗氧化作用[17]。由图1可知, 当浓度<3 mg/mL时, 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随其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 当浓度≥3 mg/mL时, 两种蛋白酶解产物对亚铁离子的螯合力变化不明显。鳄鱼血浆蛋白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IC50值分别为0.51 mg/mL和0.88 mg/mL。在浓度0~5 mg/mL范围内, 两种蛋白酶解产物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的差异性均不显著 (P>0.05) 。两种酶解产物具有较好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 这可能与鳄鱼血蛋白在酶解的过程中, 从蛋白分子的内部暴露出来的羧基及在氨基酸侧链的氨基酸残基有关[18]。

注:相同字母表示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P>0.05)

2.1.2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

如图2所示, 两种蛋白酶解产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随蛋白浓度的升高而增强, 体现了很好的量效关系。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 血球蛋白酶解产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强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 且在浓度为1 mg/mL时, 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差异性极显著 (P<0.01) 。本试验表明了运用木瓜蛋白酶酶解鳄鱼血蛋白粉的酶解产物具有较强抗氧化性, 能有效的清除体外的ABTS自由基。

注:不同字母表示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之间差异性显著 (P>0.05)

2.1.3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

如图3所示, 鳄鱼血浆蛋白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浓度>4 mg/mL时, 其清除能力变化不明显。鳄鱼血球蛋白酶解产物在0~4 mg/mL浓度范围内, 清除能力逐渐升高, 在4 mg/mL处达到最大抑制率后, 其清除能力随浓度升高而降低。运用木瓜蛋白酶酶解的鲢鱼鱼肉蛋白酶解产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低于20%[19], 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相对鲢鱼鱼肉蛋白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更强。

注:相同字母表示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P>0.05)

2.1.4还原力

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还原力如图4所示。在0~20 mg/mL的浓度范围内均表现出较强的还原力。牟雪娇等[20]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制备的鸡血蛋白抗氧化肽的最强还原力为98.4, 低于鳄鱼血浆蛋白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最佳还原力。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还原力的IC50值分别为4.512 mg/mL和4.303 mg/mL, 两者差异性不显著 (P>0.05) 。

注:相同字母表示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之间差异性不显著 (P>0.05)

2.2鳄鱼血酶解产物ACE的抑制结果分析

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的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如图5所示, 两种酶解产物对ACE都存在一定的抑制率。对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 随着蛋白浓度的提高, ACE的抑制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当蛋白浓度达到10 mg/mL时, 其抑制率达到最大, 为75.56%。此后, 随蛋白浓度增大时, 其ACE抑制率随着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变化趋势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的变化相似。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的酶解产物对ACE抑制率在浓度为2.5 mg/mL、15 mg/mL、20mg/mL时, 两者存在极显著差异 (P<0.01) 。相对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 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ACE抑制率较好, 而且最大抑制率可达到86.42%, 高于猪血红蛋白81.1%[21]的抑制率。研究发现猪血红蛋白水解液经大孔树脂和葡聚糖凝胶初步分离后, 其ACE抑制活性具有明显提高[22]。因此, 可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提高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的ACE抑制力。

注:**表示不同蛋白酶解产物之间差异性极显著 (P<0.01)

3结论

鳄鱼血经酶解之后既有良好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还原能力及ABTS和DPPH自由清除能力, 又表现出良好的ACE抑制活性。此外, 鳄鱼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ACE抑制力优于鳄鱼血浆蛋白酶解产物。以血液蛋白作为原材料制备多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其具有分子量小、活性强、易吸收的特点。基于以上的功能和特点, 鳄鱼血将有望开发成天然抗氧化剂和功能性食品。

摘要:研究了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特性和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 的抑制活性。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鳄鱼血浆蛋白和血球蛋白,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酶解产物的抗氧化能力和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测定其ACE的抑制率。结果显示: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的亚铁离子螯合能力差异性不显著 (P>0.05) ;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 血球蛋白酶解产物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大于血浆蛋白酶解产物, 且在浓度为1 mg/mL时, 两者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差异性极显著 (P<0.01) ;血浆蛋白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05 mg/mL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升高, 血球蛋白酶解产物在蛋白浓度为4 mg/mL处达到最大清除率, 之后下降;在020 mg/mL的浓度范围内, 两种酶解产物的还原力随着蛋白浓度的提高显著升高, 但两者还原力的差异性不显著 (P>0.05) ;鳄鱼血浆和血球蛋白酶解产物对ACE具有良好的抑制力, 其最大抑制率可分别达到75.56%和86.42%。研究表明, 鳄鱼血蛋白酶解产物在体外具有抗氧化和抑制ACE的活性。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3—2015年北京医院门诊处方中筛选出含有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的处方, 对门诊各ACEI类抗高血压药贝那普利 (5 mg) 、贝那普利 (10 mg) 、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 (瑞泰) 、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咪达普利、西拉普利、依那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的用药频度、销售量、销售金额、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百分比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对来自北京医院门诊的含有ACEI类抗高血压药的处方, 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 计算各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 、日均费用 (DDC) 、销售量、销售金额、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百分比。其中, DDDs值以第17版《新编药物学》[5]和药品说明书确定各药的限定日剂量 (DDD) 值为参考, 计算每种药物的DDDs。DDDs=某药年销售总量 (g) /该药DDD值。

2 结果

2.1 各年度ACEI类抗高血压药单价

北京医院门诊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贝那普利 (5 mg) 、贝那普利 (10 mg) 、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 (瑞泰) 、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咪达普利、西拉普利、依那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等。本研究选取2003—2015年平均分布时间点进行ACEI类药品单价统计, 见图1。结果表明, 2003—2015年所有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中, 仅雷米普利 (瑞素坦) 自2009年进入北京医院后价格未进行调整, 其他品种在总体趋势上价格均有所下降。

2.2 各年度ACEI类抗高血压药DDDs

以每种药品说明书规定的DDD为准, 见图2。门诊各ACEI类抗高血压药除西拉普利及依那普利分别在2009年、2012年停用外, 其余各药均稳定持续使用, 其中2009年引入依那普利叶酸片, 2011年引入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咪达普利。2003—2015年各ACEI类抗高血压药DDDs值统计见图3。结果显示, 西拉普利及依那普利在停用前DDDs骤降或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新引进的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叶酸片、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和咪达普利均处于持续增长或保持平稳的状态;在其他ACEI类药物中, 培哚普利、贝那普利10 mg、福辛普利、雷米普利 (瑞泰) 使用情况均较高, 而贝那普利5 mg及卡托普利的选择倾向性较低, 使用该药物的患者相对较少。

2.3 各年度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金额及DDC值

北京医院门诊2003—2015年ACEI类药物销售金额统计见图4。结果显示, 2003—2015年各ACEI类药物销售金额比较, 贝那普利10 mg的销售金额一直较平稳且居第1位, 福辛普利在2010年之前销售金额均处于第2位, 但在2011年之后福辛普利被进口雷米普利赶超, 退至第3位。培哚普利销售金额迅速上升, 2014年上升至第3位, 进口雷米普利销售金额下降至第4位。依那普利叶酸片销售金额自2011年进入北京医院以来, 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2014年迅速上升至第5位。其他品种在2003—2015年均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根据各ACEI类药物销售金额及DDDs值, 计算得出不同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的DDC值, 见图5。结果显示, 贝那普利10 mg、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片 (瑞泰)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叶酸片、西拉普利平稳下降;咪达普利自2011年使用来每日治疗费用保持不变, 直至2015年略有下降;培哚普利、雷米普利 (瑞素坦) 自使用以来, 其DDC值保持平稳下降或不变, 而2015年却急剧上升;贝那普利5 mg、依那普利则在2015年DDC值骤降。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 尚无有效的治愈措施, 患者需终身服药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6]。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 需要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抗高血压药物, 以改善机体代谢紊乱、预防和逆转靶器官受损, 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ACEI近年来研究进展较快, 已成为世界最畅销的四类心血管药物之一[7]。ACEI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 阻碍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 从而舒张全身小动脉, 同时可以减少醛固酮的分泌, 具有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等作用, 且不影响糖代谢, 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首选药物[8]。

ACEI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型高血压的治疗, 其用途也在不断开发。2003—2015年北京医院门诊主要应用的ACEI类药物有贝那普利 (5 mg) 、贝那普利 (10 mg) 、福辛普利、卡托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 (瑞泰) 、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咪达普利、西拉普利、依那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共11个品种。各ACEI类药物的销售单价, 除雷米普利 (瑞素坦) 自2009年进入北京医院后价格未进行调整外, 其他品种在总体趋势上价格均有所下降, 但销售金额却保持基本平稳或上升状态, 表明ACEI类药物价格降低, 性价比提升, 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同时表明社会人群老龄化及高血压病低龄化逐渐出现, 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9]。

药品DDDs值与使用量成正相关, 即DDDs值越高, 说明其使用频率越高。除西拉普利及依那普利分别在2009年、2012年停用外, 2003—2015年北京医院口服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DDDs值较高的药物分别是培哚普利、贝那普利10 mg、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片 (瑞泰) , 说明其应用最为广泛, 患者选择的倾向性更大。培哚普利是不含巯基的强效、长效ACEI, 其半衰期长, 药效维持可达24 h以上[10]。贝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使左心室重量及重要指数明显降低, 具有逆转左心室肥厚、预防心力衰竭的作用, 对于肾性高血压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 且不影响肾功能[11]。福辛普利在体内转换为福辛普利拉而发挥作用, 对轻、中、重度高血压均十分有效, 给药后作用时间长, 持续24 h无明显不良反应, 不仅可以改善昼夜节律, 而且有效保护靶器官, 与现代高血压治疗观相符[12]。总之, 由于培哚普利、贝那普利10 mg、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片 (瑞泰) 降压平稳、价格合理、服药方便等因素, 是其在北京医院得以广泛使用的主要原因。而贝那普利5 mg、卡托普利的DDDs值历年来均处于较低水平;新引入的依那普利叶酸片、咪达普利、雷米普利片 (瑞泰) DDDs值虽逐年上升, 但总体明显低于培哚普利、贝那普利10 mg等优势药物。由于ACEI类药物存在个体差异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干咳和水肿[13],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使用, 是导致其销售金额下滑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销售金额还是DDDs来看, 2003—2015年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变化较小, 应用较多的是培哚普利、贝那普利10 mg、福辛普利、雷米普利 (瑞泰) , 而新引进的ACEI类药物依那普利叶酸片、雷米普利 (瑞素坦) 和咪达普利均处于持续增长或保持平稳的状态。北京医院门诊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合理, 且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了解2003—2015年北京医院门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类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及销售金额,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2015年北京医院门诊ACEI类药物用药频度、销售量、销售金额、销售金额占全年销售金额的百分比进行分析。结果 2003—2015年北京医院门诊ACEI类降压药中, 贝那普利10 mg销售金额一直较平稳且居第1位, 福辛普利、进口雷米普利、培哚普利销售金额较为平稳, 依那普利叶酸片自2011年进入北京医院以来, 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他品种药物均处于相对平稳状态。结论 北京医院门诊ACEI类抗高血压药物的销售基本稳定, 使用合理, 符合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原则。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152例,男 85例,女67 例。年龄 60~75 岁,平均(66.56±6.5)岁。2型糖尿病诊断根据1999年WHO 2型糖尿病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排除1型糖尿病(包括LADA)、应急状态(感染、心脑血管意外、已知或新近发现的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糖尿病病史>3年,均合并高血压,尿白蛋白与肌酐(Cr)浓度之比<30 mg/g或<20 μg/min ,按Mogensen DN分期为Ⅲ期之前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A组降糖同时联合并口服ACEI类降压药;B组降糖同时联合口服钙离子降压药或非ACEI类降压药。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收集患者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2(m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

1.2.2 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尿素氮(BUN)、Cr、尿酸(UA)均由日立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使用美国百乐公司试剂及仪器;尿白蛋白计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同时记录12 h尿量,计算出12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1.2.3 肾小管功能指标检测:所有患者均留取晚7:00至次日晨7:00的12 h尿液和晨尿用于检测尿Cr及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α1微球蛋白(α1-MG)、IV型胶原(CIV)。尿NAG检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RBP、α1-M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由上海太阳公司提供; ELISA法测定尿CⅣ型胶原;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采用放免法,试剂由北京北方生物科技研究所提供。所测指标均以尿Cr进行校正。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2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经对数转换成正态分布资料后进入统计。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组间年龄、HbA1c、血脂、血清BUN、Cr、UA、血压、血脂控制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肾小管功能指标

A组UAER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反映肾小管功能的指标中RBP 差异有显著性(P<0.05); 而NAG、α1-MG、CIV 则差异不明显,见表2。

3 讨论

DN的发展过程是从正常蛋白尿、微量蛋白尿发展为临床蛋白尿,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肾病的发展可以被阻止或延缓于任何一个阶段,早期甚至可以逆转[1]。

目前微量白蛋白尿(UmAlb)被公认为是确定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标志,也是DN确诊、分期以及早期干预的临床重要参考指标,它反应了肾小球病变的进程。

注:与B组比较, *P<0.05

但是近年来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某些反映早期肾小管功能障碍的指标如:NAG酶、RBP、α1-MG、CIV等在尿液中的异常增高早于UmAlb的出现,因而可以作为比UmAlb更早期发现DN的临床检测指标。NAG酶来源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分子量13万,正常不能从肾小球滤出,在肾小管损害时由细胞释放入肾小管中; RBP是血液中视黄醇的转运蛋白,为一种低分子蛋白,分子量2.2万,游离的RBP可自由通过肾小球,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当近曲小管受损时尿RBP排泄量增加;α1-MG主要由肝脏合成,分子量2.1万~3.3万,易通过肾小球,滤过的游离型α1-MG几乎全部被肾小管重吸收,当肾小管受损时排泄量增加;CIV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一种大分子量基底膜固有成分的蛋白质(分子量50万~60万)正常不能通过肾小球,尿中含量的增加来自于受损的肾小管[2,3,4,5,6,7,8]。在DN的发病过程中,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发生可能早于肾小球病变。已探明的机制涉及肾小管间质局部氧自由基的产生和活性增加、局部RAS系统的激活和微炎症、以及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等[9,10,11]。

在以上肾小管功能的4项指标中,RBP是最早出现异常的[12]。可能因其分子量小,从肾小球滤出,由近曲肾小管重吸收。一方面DN早期存在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使RBP的滤出增加;另一方面是肾髓质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Ⅰ(AT1)受体的浓度远大于皮质中的浓度,说明髓质中有特殊的AngⅡ产生及聚集机制。也就是说首先影响的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而非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基底膜等肾脏固有细胞的破坏,因而存在于细胞内的NAG酶及CIV晚于RBP的异常[13,14], 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一致。

应用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治疗伴有高血压的DN患者已得到专家们的广泛认同。ACEI和ARB扩张肾小球出球小动脉的作用大于扩张入球小动脉的作用,从而降抵了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了肾小球滤过率(GFR),缓解了DN早期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延缓了DN从早期(UmAlb期)向临床蛋白尿乃至ESRD的发展进程。国外许多大型临床试验及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都已证实了ACEI和ARB的降压作用和降压以外的肾保护作用。基础实验的结果还证实了ACEI和ARB可以通过抑制受损肾小管间质的某些炎症因子和介质起到保护作用[1]。本研究显示2组间在血压控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P>0.05),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则显示出明显的差异(P<0.05),也提示了ACEI降压以外的肾脏保护作用,与文献报道一致[13,14,1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VIP)、中国医院知识资源总库(CHKD)等,检索语言为英文或中文,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年6月。以irbesartan、ACE、gene polymorphism、厄贝沙坦、基因多态性及其相应的不同表达方式为检索词,运用逻辑符、通配符和范围运算符等制订检索模式,并通过手工方式筛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研究类型: 观察性研究或临床试验。研究对象: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不限年龄、性别及种族。干预措施:单药口服厄贝沙坦,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II、ID、DD组。结局指标:II、ID、DD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值。

1.2.2排除标准基因型与基因型频率数据不完整的;基因型与对应终点结局指标缺少、且通过联系作者仍无法获得数据的;综述型文章、病例报道、会议摘要;受试者为同一组人群、研究结果在不同出版杂志中重复发表的仅纳入1次。

1.3 资料的筛选与数据提取

根据题目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合并重复文献,阅读待选文献全文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确定最终纳入的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Rev Man 5.2系统进行。采用Q检验和P值分析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并用I2来评价异质性的大小,当P > 0.05或I2< 50%时 ,各研究间无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说明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首先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然后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必要时进行敏感性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研究中由于单位及测量方法统一 ,合并分析结果则用加权均数差SMD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来表示。对原始数据合并均数差(MD)及95%可信区间(95%CI),并对纳入文献偏倚进行讨论。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流程

共检索到266篇相关文献,经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4篇文献[3,4,5,6],共包含4项研究 ,其中中文文献3篇,英文文献1篇,合计408例患者。文献筛选见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ACE-I/D基因型与舒张压的关系纳入4篇文献[3,4,5,6]包含4项研究,共408例患者。报道了各基因型对应人群治疗前后舒张压变化值,经异质性检验ID组与DD组相比 ,各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 (P = 0.20,I2= 35% ), 选用固定 效应模型 , 分析结果 显示 :ID&DD:SMD = 1.91,95% CI (0.31,3.50),P = 0.02 <0.05,此舒张压改变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II组与ID组相比,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0.01,I2= 73%,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II&ID:SMD = 0.39,95%CI(-3.02,3.80),P = 0.82>0.05,此舒张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

注:*洗脱期包括停用其他降压药物期和服用安慰剂期。**6 周后,舒张压≥90 mm Hg 的患者剂量加倍 。***4 周后 ,血压 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剂量加倍;1 mm Hg = 0.133 k Pa

II组与DD组相比 ,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P =0.001,I2= 81%,存在显著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II&DD:SMD = 1.62,95%CI(-2.68,5.93),P = 0.46>0.05, 此舒张压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4。

2.3.2 ACE-I/D基因型与收缩压的关系纳入4篇文献[3,4,5,6]包含4项研究,共408例患者。报道了各基因型对应人群治疗前后收缩压变化值, 经异质性检验ID组与DD组相比, 各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 (P =0.97,I2= 0%), 选用固定效应模型 , 分析结果显示 ,ID&DD:SMD = -1.67,95%CI (-4.70,1.36),P = 0.28>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图5。

II组与ID组相比 , 在选用固定效应模型时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 = 0.0002,I2= 84%,存在显著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II&ID:SMD =0.30,95%CI(-6.76,7.37),P = 0.93>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6。

II组与DD组相比 , 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 :P =0.009,I2= 74%,存在显著异质性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 结果II&DD:SMD = -1.71,95% CI (8.24,4.83),P = 0.61>0.05,此收缩压改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7。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的多因素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首要危险因素,在世界范围致死原因中处于领先地位。以往研究表明,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中, 仅有23%~41%的患者能够达到有效的血压控制[7],而长期高血压状态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8],因此寻求一条基于基因检测手段来制订高血压用药个体化方案至关重要。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是机体调节血压最重要的机制。因此,RAAS基因编码的组件是高血压遗传基础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以及降压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Agata等[9]研究发现ARB类药物除了AT1受体阻滞作用外,可能还有ACE抑制作用,阻止AngⅡ的升高。ACE-D基因型携带者血浆及组织局部的ACE活性增高,即ACE活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个体ACE基因型不同所致,因而ACE基因内含子中的I/D多态性变异可能影响到这一基因的表达水平[10]。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其中, 男99例, 女60例, 均为2型糖尿病肾病Ⅳ期以前患者。年龄55~89岁, 平均年龄 (65.7±6.5) 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 无用药禁忌证。所有患者入组前空腹血糖均≤7.0 mmol/L, 餐后2 h血糖均≤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7.5 mmol/L。159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CEI组53例、ARB组53例、联合组53例。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3组患者在控制饮食、降糖、健身等常规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ACEI组口服贝那普利10 mg/d。ARB组口服氯沙坦50 mg/d。联合组口服贝那普利5 mg/d+氯沙坦25 mg/d。3组均为每天一次早餐前30 min服用, 连服8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CEI组:治疗前血糖 (6.5±0.4) mmol/L, 治疗后血糖 (6.4±0.5)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7±4.5) mm Hg (1 mm Hg=0.133 k Pa) , 治疗后收缩压 (113.0±4.6)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7.0±6.5)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8.0±11.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8)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7) mg。

ARB组:治疗前血糖 (6.4±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4.3)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14.0±4.2)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8.0±6.4)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2.0±6.3)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0.0±11.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07.0±10.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0±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310±26) mg。

联合组:治疗前血糖 (6.6±0.5) mmol/L, 治疗后血糖 (6.3±0.6) mmol/L;治疗前收缩压 (138±7.5) mm Hg, 治疗后收缩压 (103.0±6.4) mm Hg;治疗前舒张压 (79.0±6.7) mm Hg, 治疗后舒张压 (70.0±5.4) mm Hg;治疗前血肌酐 (101.0±10.8) µmol/L, 治疗后血肌酐 (110.0±13.3) µmol/L;治疗前尿蛋白 (345±29) mg, 治疗后尿蛋白 (280±23) mg。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肾脏具有独立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该系统最具活性的因子。目前认为, RAS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DN发展机制的研究已证实, 高糖造成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葡萄糖本身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系列后果是造成肾脏损伤的基础。众多生长因子、细胞因子被激活则是病变形成的直接机制, 其中RAS异常是重要的因素[4]。大量研究证实[2], 糖尿病患者肾脏局部AngⅡ活性增高, 原因可能是高血糖使肾脏近曲小管ATN表达增高, 使系膜细胞合成AngⅡ增多, 肾脏RAS激活, AngⅡ降解速度减慢。ACEI和ARB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点而导致了其作用机制的部分差异:ACEI通过抑制AngⅡ生成、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作用, 及抑制缓激肽降解、增强缓激肽效应, 而广泛应用于肾脏病治疗[5]。但AngⅡ体内存在多种合成途径, ACEI仅阻断了其中之一, 导致对AngⅡ阻断存在“逃逸”现象。而ARB因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 故明确地指向DN的靶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6], 从受体水平的阻断则更彻底、有效。本文观察表明, 无论单用或联合应用ACEI和ARB均显著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和尿蛋白的排泄量, 从而证实了两种药物均具有肾脏保护的作用, 而联用则效果更好[3], 这和大量文献报道一致[1,2,3]。本研究进一步支持了ACEI和ARB两类药物联用的肾保护“金方案”[7]。

综上所述,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Ⅱ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糖尿病肾病病例159例, 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联合组, 观察治疗前后3组病例血糖、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变化。结果三组治疗后血糖、血肌酐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ACEI组和ARB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蛋白尿与ACEI组和AR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均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首选方案, 对2型糖尿病, 无论是否合并高血压, 均可减少尿蛋白排泄, 延缓肾小球硬化及肾功能损害的进展, 故在DN中应早期应用。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联合,糖尿病肾病

参考文献

[1]罗远英, 刘艳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 10 (3) :54.

[2]秦会娟, 温玉洁, 刘陶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联合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 2012, 18 (1) :124.

[3]何新霞, 薛燕, 韩卫红, 等.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 2007, 22 (16) :1191.

[4]刘建琴, 李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J].甘肃医药, 2010, 29 (5) :503.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专家协会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肾脏病中正确应用的专家共识[J].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6, 22 (1) :57.

[6]张杉杉, 徐萬, 叶菲, 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差别[J].世界临床药物, 2010, 31 (2) :116-120.

上一篇:多媒体网页下一篇:班主任的专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