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写

2024-09-28

以读促写(共12篇)

以读促写 篇1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 作文无话可说, 一直是困扰初中语文教师的问题。许多教师认识到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于是大量收罗美文, 让学生读、背,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的文学名著, 但他们却忽略了离他们最近的材料———教材, 忘记了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的写作范本。虽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但也并不是让我们另起炉灶, 完全抛弃教材。因此我提倡立足教材, 进行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的训练。

一、挖掘文本内容, 丰富写作材料

生活是写作素材的第一来源, 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捕捉生活镜头, 于是抱怨生活平淡无事可写, 在这方面教材可以帮我们大忙。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赏读分析, 引发学生的感想和相关回忆。抓住契机, 恰当抛出话题, 调动起他们本已模糊的生活片段, 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学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教师可以让学生品味作者阅读经历的同时, 联想起自己童年阅读的经历。如你记忆中读的第一本书的经过, 读书对你最大的影响, 读书中的乐事, 最难忘的老师等等, 并让学生把这些素材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又如学高尔基《童年的朋友》, 可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 她对“我”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 使学生想起那些可以作为朋友的长辈;学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百草园是我童年的乐园的部分让许多学生想起了自己童年的趣事;学《阿长与〈山海经〉》, 长妈妈既粗俗又善良的性格, 让他们想到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普通人……

教师在教材中精选好文章, 向生活延伸, 往往会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勾起他们的回忆, 并能深入理解生活, 不断拓展生活内涵和外延, 日积月累, 学生的作文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

二、品读课文语言, 学会遣词造句

对初中生而言, 学习模仿名家名作是他们占有和运用词汇的必由之路。教材选的文章文辞兼美, 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好例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所以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朗读。但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是不读或只读一遍课文, 就越俎代庖地帮学生分析起来。他们不知只有熟读甚至达到成诵的地步, 才能聚沙成塔, 厚积薄发, 应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另外, 在积累优美语言的同时, 还可以进行造句、仿写练习, 把一些好的语言形式、修辞方法, 学以致用, 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研读课文写法, 提升写作技巧

许多教师经常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有时学生听的云里雾里, 因为他们总觉得课文中的技巧与实际无缘, 是用不上的“阳春白雪”。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妨把讲解写作特色同引导和运用写作技巧结合起来, 让学生及时把从课文中吸取到的写作经验运用到写作中。如《背景》写父亲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可谓传神之笔, 在课堂上可让学生进行动作描写的练习;《童年的朋友》的肖像描写洋洋洒洒, 是进行肖像描写的好范本。《松鼠金龟子》的拟人化写法、《白杨礼赞》的借物喻人手法、《我们家的男子汉》详略结合的写法都是读写结合的好训练点。在进行以上方面的训练时, 还要注意三点:

1. 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课堂上做好情感调动, 调动起学生的内心感情, “情动于中”, 诱发了写作情绪, 课后不写不快。每次的作文命题都要让学生有话可写, 从父母写起, 写自己的家庭和朋友, 写自己的小学生活和对初中的憧憬, 写自己生活中的困惑等。

2. 方法要灵活多变

好方法一成不变, 也会使人产生厌烦心理。读写训练也是一样。教师不妨把大作文与片段练习、口头练习、日记、随笔结合起来, 把仿写、改写、续写、扩写、缩写穿插进去, 不失时机的搞一些语文活动, 如优秀作文展、互批互改作文、改课本剧等,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可以让学生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仿照秦文君的《伟人细胞》创作一个关于贾里的故事, 模仿《松鼠》一文介绍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在学习诗歌单元后搞班级赛诗大会等等, 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3. 利用好教材的课后习题

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新教材在课后题的设置上非常注重读写结合。苏教版教材每一课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几乎都是读写结合题。这些题或写感受, 或看法, 或仿写、改写、扩写、继写文章, 内容新颖, 形式多样, 每一题的设计都独具匠心, 是众多专家潜心研究的结晶。教师不妨利用好这些课后题, 把教学引向深入。《最后一课》中有这样一道课后题“试以韩麦尔先生为一人称, 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我就这道题做了个改写训练。经历了“写、读、评、导”之后, 学生由最初困难重重, 到渐入佳境, 到意犹未尽。学生根据小弗朗士的动作、语言描写来揣摩韩麦尔内心的感受, 依照小弗朗士的描写方法对韩麦尔先生进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让我们所有的老师都做个挖井人, 立足教材, 掘出汩汩泉水, 滋润学生作文的一方绿地。

以读促写 篇2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黄尖初级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三年多以前,我学科组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在我校相关领导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在学校教研室和科组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经过将近四年的努力,基本完成课题方案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推广语文课程改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我校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该课题研已于2011年的7月结题。

为了适应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我们有必要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开展创新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验。特别是经过几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施真正意义的课程改革,就必须更新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发现和研究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反思和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或不良倾向。

目前,全国课题组提出了当前改革的迫切任务是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转化为基层学校师生的教学行动,使课程改革的精神得到具体的落实。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的重点理应向着写作教学的行动策略方面转移。为了实现这个一目标,提高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师应对新挑战,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语文教师要通过专题研究来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并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参加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工作不仅可以促使语文课改,而且锻炼出一支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时代赋予我们要推进语文课改,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未来的主人。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赋予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要求,特别是中学阅读教学,其理想境界应该是:读写结合有效沟通,以读促写实现工具人文和谐发展。阅读是学生生活中言语交际的需要。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感受,通过思维,形成内部言语。内部言语他人是不知道的,要让人知道,就需要靠语言和文字,借此传递和交际,以形成表达。有中心、有条理的文字表达,就是作文。因而,学生作文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二、课题的论证及分析

1、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才能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1

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读是”说话”的起步阶段,写对一个人来说,更为重要。写作往往又是学生感觉非常困难的事情。原因一般有两个,一是找不到素材,二是不会设计文章结构,运用文章技法。针对学生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教学实践中,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2、目标及内容的论证

读、写训练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最有效的方法。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以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标表述形象地解释这种教学思想的具体操作,写作是体验,阅读是借鉴,修改是提升。它把语文教学中原本独立的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构建了写、读、改三位一体的教学样式。把传统的阅读教学转向”为读而写”,使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指向言语的表现——写作。语文课程中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消遣,也不是为了研究,而是为了积累。通过阅读,不仅要吸纳体验作家情感思想等思维结果,还要吸纳作家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然后再把所积累吸纳的这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等按题目要求准确生动具体恰到好处地表现倾吐出来。关于语文课程中的写,不是读的附属品,而是读的效果显现,是思想认识的结晶体,是读的物化形态,也是可提供语文素养或语文能力检测的主要对象,千读万读,只为一写。从这些意义上看,写起码是读的目的之一。至于”读”和”写”的关系,很显然,读为了写,写依据读,读写一体,有人比方犹如鸟儿飞上蓝天的一双翅膀,互相作功,缺一不可。尽管这种认识有功利型之嫌,但却是十分现实和科学的。

3、现状和预期的论证

激发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1)、通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2)、在不同的阅读训练和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完成和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3)、用课题研究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手段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训练能力。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总目标

第八条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改变学生目前习作状况的需要。目前我们的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不是很投入,觉得写作文是难事。主要表现在:读书时不太认真;读书时不去深入阅读、思考;不会主动积累语言;阅读和写作相离,不能有机结合。从以上三方面考虑,我们目前进行《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实施,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广泛而创新的现实意义。

24、保障条件的论证

在实施本课题的前提下,我们充分利用合理的教学资源,用新课程标准作导向目标,全面的、系统的落实阶段目标,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体验使学生感悟到学习语文,感受母语文字的乐趣。在课题研究的背景下,只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究、方法的引导、合作的学习与交流、创新与生活的体验,提高学生”读”与”写”相结合的技能和写作水平是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三、对课题的界定

书面表达能力指的是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重要途径与方法所在。

读写结合:读即阅读,是指借助感官,通过思考来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内容,并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智力活动。

写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张志公也说:”多写,这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写必须以读为基础的前提;没有正确、充分的读作基础,光写还是不行的。”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课题研究目标及研究对象的实施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探索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参与研究后,老师自身素质得以提高,习作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五、研究内容:

1、读写结合的点是什么。

2、《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六、研究对象及时间:

1、七、八、九年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学实践体现”三维目标”的效应;

2、整体实施课改,突出”读”与”写”,把实验的途径和方法变为收效,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能力;

3、实施时间分别在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

七、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三年左右。即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

研究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

理论准备阶段,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和资料,加强理论学习与培训,主研员拟定出不同学段的实施目标及内容。

1、研究组人员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广泛收集有关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文献和资料,为撰写课题方案做准备。

2、撰写《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的实施方案,并向市教研室教育科研课题组申请,力争预定课题立项。

3、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进行研究课题的论证及研究方案设计和撰写。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

第二阶段(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

第三阶段(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

1、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读”与”写”结合,探究”以读促写”的途径和重点训练及培养学生写作的方法,总结目标落实后的效益

2、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研究。通过在实践中调查,归纳,总结,交流、反省,写出案例或经验论文。

3、在每阶段的过程中主要是一边学习,一边实施,一边总结。实验组的教师运用课题的操作程序进行实验。课题负责人深入与实验教师共同研究,注意搜集典型案例,课堂教学录像等资料,并及时作好阶段性总结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9月)

在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按实验方案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论文及实验报告、教科研论文,编辑科研成果,完善档案资料,并注意推广研究成果,接受市教科研领导的结题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措施

1、课题组的老师认真学习纲要和新课标、小学生心理学以及论述如何培养 学生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文章。

2、制作调查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问卷,并做认真分析。

3、做好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意义的宣传动员工作,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产生心向往之的心态。

4、写实施计划,5、课题小组成员定期开会交流并不断地反思总结经验修正课题方案。

6、撰写教案、上研究课、组织课例分析、个案、学生的习作资料

7、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由专人负责研究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九、成果形式

形成关于本课题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论文资料、及教师和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学生习作、学生个案集。

十、实施原则:

系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学生自主性原则、多边互动性原则、操作性原则、客观性原则。

十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

十二、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课题负责人:倪金龙(校长)

课题组长:韦星(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实验教师:陈正爱(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翠荣(中学高级教师)

徐亚宏(中学高级教师)

徐民山(中学一级教师)

张福州(中学一级教师)

成雷(中学一级教师)

以读促写 篇3

关键词:阅读课文;写作;输入;结合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有明确的要求:(1)能根据所读文章进行转述或写摘要;(2)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3)能写出语意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4)能

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

由此可见,《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强调了对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又强调了对外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而学生的现有的写作水平与之还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教学进度比较紧张,很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语言点上面,“读”和“写”这两个环节被割裂开来,对写作教学缺乏有效的训练。只是在考试复习阶段以练代讲,突击进行写作训练。而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果教学法”,即“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结果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英文写作兴趣,写作能力提高缓慢,甚至部分相对后进的学生完全得不到任何改进和提高,对写作有着很强的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英语阅读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一个值得大家探究的问题。

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认为输入至关重要。从微观上讲,这个理论强调先听后说,先读后写,这符合我国中学阶段外语学习的状况。读是接受语言输入技能,是写的前提;写是输入的自然延续,必须以大量的阅读为前提。因此,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阅读教材对学生进行学作训练,正是输入和输出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译林牛津版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优美,且用词准确,结构严谨,难易程度合适,是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了优秀的范本。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阅读文章,将写作教学融入其中,把对学会写作技巧的传授贯穿于日常基本教学的全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读前热身

读前热身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译林牛津版教材的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点。每个单元的课文阅读前都有一个讨论活动(Welcome to the unit),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精心设计。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该话题的兴趣被激发,同时还可以增加与话题相关的词汇量并且为之后的阅读和

写作教学打好基础。

二、阅读文章的处理

在处理阅读文章时,教师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文章知识点的讲

解上,而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语篇的分析

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和操练,更要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所谓语篇分析,就是从表达完整确切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入手,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使学生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把握作者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意图,理解全文的主题思想,从而实现阅读理解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从宏观方面着手,立足于文章的整体,以语篇为单位,引导学生对作者意图,文章的整体结构,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语篇意识得以增强,经过长期的训练和讲解,学生在写作时,就会注重文章的语篇,可以有效地避免中心不明、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语篇方面的错误。

2.重视词汇和语法教学

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学生在写作时词汇和语法的错误是丢分的一个主要原因。而阅读课文中有着丰富的词汇和各类句型,因此,阅读课文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夯实基础。教师教学时,要考虑如何使学生的词汇量得到扩充、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可以借助音标、词缀、联想法教学生记忆单词,通过造句、句型转换等活用词汇,使得词汇始终处于应用状态。心理学家反对连续性学习同一事物,而要增加复现。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对于词汇的含义及用法可以牢记并正确应用在写作当中。语法的教学更是不容忽视的。语法能力是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对长句和难句等复杂句子进行分析和运用,写出准确并优美的句子。

3.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是以课文为基本依据的,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的基础上。学生为了复述时生动、流畅,就必须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因而复述课文就要求学生对单词、短语、句子等英语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解上,还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通过复述课文,学生不仅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起到了强化作用,对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读后强化

1.背诵

学生英语的输入量往往不够,而没有输入就无法输出。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由于输入量不够,往往无从下笔。有了想法以后也是现有汉语模式的思维,然后搜索英语词汇,自己来编造句子,这就导致了汉语式英语的出现。根据Krashen的监察假说,背诵就是强化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的重要手段。而强化语言习得就可以排除母语的干扰,减少错误,补充学习外语脱离目标环境的不足。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背诵的指导。背诵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英语知识的学习可分为理解、欣赏、记忆和运用四个阶段。教师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英语表达方式,让学生将那些好词、好句、好段落记录并牢记于心。有了一定量的输入,学生才能逐渐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摆脱以往的汉式英语,真正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来。

2.主题写作

在充分地做好了以上铺垫工作之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对课文

比较熟悉的契机,趁热打铁,进行与阅读课文相关的主题写作。例如在学习译林牛津版模块四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文“Advertisements”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为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广告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班就广告的优缺点举行了一次讨论活动。

优点: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信息,为消费者节省了时间,促进经济的发展……

缺点:浪费时间,欺骗消费者,增加商品的价格……

你的观点:……

由于阅读课文就是关于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的,学生对所要

写作的内容很熟悉,课文中的很多短语和句型都可以用到这篇作

文当中,所以通过前面各个环节的输入,学生可以轻松地完成这篇作文。这样做既再现了阅读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又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训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有效利用英语课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英语教师应该把“读”和“写”这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设计安排教学环节和活动,充分利用英语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掌握语法、词汇、段落大意、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Krashen,Step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Beverly Hills,CA:Laredo publishing Company,1985.

[2]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3]庞慧飞.浅谈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整合[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

[4]石桂英,马丽娃.阅读与写作的辩证关系[J].基础医学教育,2000(3).

[5]孙嘉雯.语篇分析方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以读促写,展开读写双翼 篇4

一、勤于读书,逸于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语文的源头活水就是阅读。与先贤对话,与智者交谈。读一本好书,犹如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多读书,才能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语文厚积才能薄发。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孩子把阅读的感受迁移到自己的作文中,产生了写作的情感,这样的作文才会别具匠心,独树一帜。

二、整体把握,找出写作特色

阅读教学担当阅读和作文的双重任务,应加强阅读步骤与写作方法的指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领悟句子含义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寻求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如孙双金老师执教的《落花生》一课:

师:父亲拿花生和桃子、苹果对比就是让我们体会到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朴实无华、默默奉献。课文读到这里,孩子们,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生:不是,是在讲做人的道理(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师:真有眼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做人外表可以丑陋一些,但是要做个有用的人。

生:我觉得清洁工也是,每天早上起得很早,在默默奉献。

生:(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觉得老师也是这样默默奉献的人……

师:这篇文章谈论的是落花生,讲的却是做人的道理,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是的,这世界上的一切都默默地各自生活着,只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会发现每种事物的不同,你的思想会突然得到启迪,你的心灵因震撼而激动。也许它们只是一只顽强固执的小蚂蚁,一支为写字而用完的铅笔,一张可任人涂鸦的白纸……我们可以借鉴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三、利用文本空白,搭建读写结合的平台

依托文本,善于运用文本,找寻话题,精心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及时发现练笔契机,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进一步诱发写话灵感。如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引导孩子大胆想象画面进行写作。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生:我觉得这是位了不起的父亲。因为这位父亲居然能在36个小时这么长时间里不吃不喝不停地挖掘。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36个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

生:他挖瓦砾时手被扎破,不小心被石头砸伤。

生:突然有余震,他摔倒了,倒在了石堆里,身上碰伤了,衣服划破了……

师:漫长的38个小时,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啊!正是这咬紧牙关的煎熬,才迎来了幸福的劫后余生!他的体力已经支撑到了极限。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在奋力挖掘时,他内心会想些什么啊?

生:我的儿子还活着吗?受伤了吗?

生:你们的劝阻动摇不了我,我绝不停下来,因为我跟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这句承诺,这种信念让父亲成为了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此时此刻,阿曼达在废墟里执着地等待着父亲,他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阿曼达会在废墟里想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以读促写 篇5

——邓井关小学张美红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充分说明阅读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它们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这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也符合当前的语文课改精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阅读与写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提高写作能力呢?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凭借课文,读中悟写,相机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师应充分加以利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形式多样地读,深入地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贴切,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作者对大自然,对社会现实,对周围的人、事、物的关注中获得启迪,学会观察思考,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特别是要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分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法,注重背诵,积累词汇,为写作创造条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抓住训练点,设计好各种形式的练笔,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习得的写作规律,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

1、仿写仿写就是根据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而仿写是小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在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如《翠鸟》中对翠鸟外形的描写,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生动形象地描绘,使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只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翠鸟。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段,想象翠鸟小巧美丽的样子,感受、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并背诵这一段。课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按照“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认真仔细地观察,描写动物的外形。

2、补白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限制,某些地方写得非常简略,甚至在情节发展过程出现了跳跃的情形,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因此,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进行合理构思,或把简略的部分具体化,或补充省略的情节,进行再造想象。如《重阳节的传说》一文中讲桓景为了除掉瘟魔,决定去东南方的山中寻找叫费长房的神仙,拜师学艺。文中没有具体讲桓景是怎样学习降魔的武艺,只概括地说他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一身好武艺。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学苦练”这个词,启发学生思考:桓景每天什么时候开始练武,一直练到什么时候才休息?在练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克服的?他练了多久才练成了这身好武艺?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具体写一写桓景勤学苦练的经过。通过这次练笔,学生更深深地感受到桓景不怕艰辛、吃苦耐劳、为民除害、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3、变换课文的叙述角度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一个情境的创设,一个句子的提示,就能把学生带到特殊的情境之中,使课文内容很快变为学生的交际语言。如在《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分别以五种“新型玻璃”的身份对自己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自我介绍,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角度变换的训练中,决不是简单的内容移植,而是合理的创造表述。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有效的。

4、续写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如《穷人》一课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和妻子桑娜主动收养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桑娜一家已有五个孩子,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她辛苦劳作,丈夫冒着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如果再多两张嘴巴,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这将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压力呀!正因为如此,桑娜在抱那两个孩子回家后,心里忐忑不安,激动、紧张、担忧、自责,内心充满矛盾。没想到当她告诉丈夫西蒙的死讯,试探丈夫的反应时,丈夫主动提出抱两个孤儿回家。故事结尾写道:桑娜拉开了帐子。在学完这篇课文之际,我声情并茂地对学生说:“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续写兴趣,又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4、写读后感有的课文或感染力强,或富有哲理,能给人以启迪,教师可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能力,都有很多帮助。如《钓鱼》一课中,父亲告诫作者的那番话,哲理性强,蕴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这一哲理后,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一说从中受到的气氛和教育,并写下来。

二、指导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注重语言积累

小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仅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靠在广泛地阅读中习得的。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更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品词析句,有所感悟和思考,感受文章的精妙之处,获得美的体验,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养料,为今后的作文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做好表达的准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内容应以童话、寓言,浅显的古诗文和反映儿童生活的现实作品为主。还可读一些古典名著、科普读物。为了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方法:如规定读书数量,安排读书时间,摘抄好词妙句并熟读成诵,写读书笔记,组织读书汇报活动等。学生阅读面宽了,语言积累也相应丰富

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 篇6

一、开展灵活多样的说写训练

大量的读写、写读结合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语文课标对低年级的要求,采用多样的练习来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例如造句:桃树()里有桃树;()里有()桃树;()桃树()在()里。通过这样从易到难的训练,让学生言之有序。

二、体会词句精妙,学遣词造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篇文章中若有几个充满灵性的佳句,就会锦上添花。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敏感地灵活地捕捉这些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例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的“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在这里,作者用“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比喻泉水的声音,把泉声写得动听优美。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语句,熟读成诵,积累运用。在练习写小溪时,一个学生写到:“美丽的小溪,时而直,时而弯,时而宽,时而窄,奏出了一曲明快、曲折、悠扬、高昂的动听乐曲。”通过这样的读中仿写,就使学生把学到的修辞方法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了。

三、边读边写,学用结合

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范旬、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片断训练的形式,及时运用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从课文中借鉴写作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的单项训练。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利用多种形式,“逼”得学生进行各种读写结合的练习。

1.发挥想象。如读了《小稻秧历险记》,可让学生写《脱险后》等。

2.转化语言。如学了《恐龙》一课,可引导学生写《我是小恐龙》,学习把课文中的有关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

3.改变人称。可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记叙文,如游记等,从第一人称改写成第三人称,或相反。

4.改变文体。把课文中的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加上想象成分,或把说明文改写成童话故事等等。

5.续写。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如学了《狐假虎威》一课,可续写《再遇老虎》等。

6.补写。许多文学作品,往往有许多空白之处,假如我们能科学合理、巧妙又智慧地抓住课文空白处,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掘已有的知识储备,拨动他们的情感心弦,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孔繁森》一课有这样一段:“……经他再三恳求,医生才勉强答应他的请求……”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想想孔繁森和医生会有一翻怎样的对话,从而说服对方,达到目的。这样的训练,打开了学生的话匣,也让学生理解了文中“再三、恳求、勉强”等词语的意思。

7.学习写法。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如学了《西湖》一课,让学生了解第一自然段的方位写景后,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四、以读促写,读写融合

写之后,是吟读,是推敲品味,字斟句酌细修改。有道是“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绿”字。反复易稿7次才定。作文初稿完成之后的反复推敲修改,并非一件轻松随意的事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便是修改之苦。我们教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以通过诵读作文,特别是通过互读来发现文章的不当之处。做到每读必有所改,每改必有所得。每次的练笔、作文作后修改都要求学生从找优点和修改建议两方面人手,即“二好、四改”。“二好”为好词、好句;“四改”为改标点、改错字、改表示先后次序、改句子。同时,也不忘记随时积累,坚持好的吸收,坏的的摒弃的原则,时刻注意让学生在阅读中吸收养料,逐渐养成研究性阅读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智慧地渗透作文指导,让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的确是相得益彰。学生掌握了它,就会从读中悟出写的门径,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就会得到同步提高,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以读促写,优化写作教学 篇7

一、“以读促写”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其优势

“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基于Krashen的“可理解输入”理论, 即学生应当借助阅读对语言输入进行理解, 并从阅读中获取和积累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从而丰富自身写作的用词、句式、结构以及内容;写作是学生主要的语言输出形式, 有助于学生优化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方法, 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简言之, 就是学生通过不断阅读进行积累, 提升表达自身想法和情感的能力, 并且通过写作表达,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学习是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双向过程。阅读英语材料是英语输入的关键途径, 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 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逐步掌握和提升遣词造句以及结构布局的技巧与能力。写作是英语知识的输出过程, 也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根据阅读中掌握的句型结构创作新的写作思路, 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相辅相成。

二、“以读促写”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通过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通过调查发现, 大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从下笔。写作对他们而言显得障碍重重。经过针对性分析后, 笔者意识到这种现象的发生与写作素材匮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宽视野, 加强自身语言积累, 从而使写作有依可循, 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此外, 初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所选取的优秀写作素材, 其语言优美、结构严谨、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当注重对教材课文的分析与讲解。

由于中外文化的不同, 英语和汉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英语文化及其基本语言表达习惯。

例如, 在中文中表达疑问语气“你去哪里啊?”时, 通常将主语放在最前面, 表示地点的代词在后面。但是在英语中却说“Where are you going?”, 将主语和谓语放在后面, 疑问代词放在最前面。这与汉语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再如“中国银行”这一表达。中文中将有隶属关系的两个词中较大的放在前面, 较小的放在后面。然而英语表达“Bank of China”却恰恰相反。与此类似的还有很多, 如地名的表述等。只有对这些典型的、有差异的语言表达有较好的理解与感受, 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

2. 通过阅读教学提炼趣味化的写作主题

阅读教学在写作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感知, 还能帮助学生提炼出趣味化、有价值的写作主题。教师可以以阅读中的一些优秀题材、内容为出发点,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展开写作训练, 并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吸取写作经验, 熟悉词语、句式以及文章结构的使用方法。此外, 趣味化的写作主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写作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例如, 在进行中国传统节日的教学时, 会涉及到很多有关节日的趣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节日主题以及庆祝方式进行想象, 然后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与写作主题相关的照片, 如春节贴春联、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等情景。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写作主题的思考和想象中。如展示完照片后, 教师可以设置卡通人物问学生:“Do you like these festivals?”等学生回答结束后, 卡通人物继续问学生:“Why?”这样的设计有助于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再如, 在学习《Wild animals》这部分内容时, 会涉及到很多有关动物的趣事。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完成相应的写作训练。

3. 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

在积累大量的阅读素材后, 学生往往会对某个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体系。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 通过“以读促写”模式来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阅读主题, 他们往往会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该主题进行写作训练, 把读后感通过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学生喜爱的主题为切入点进行写作教学, 不仅更易被学生接受, 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表达欲望,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

“以读促写”写作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课堂操作和掌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能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模式,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课堂教学适应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例如, 在教学8A Unit 1 Friends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 通过提问“Who is your best friend in our class?”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设置写作话题, 才能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练习, 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读促写读中悟写 篇8

他们大多都生活在家庭———学校这两点一线中, 顶多就是加上补写班的经历, 所以知识面窄, 社会阅历浅, 缺乏生活经验, 对天文地理历史知识知之甚少, 习作素材的积累更是少得可怜, 所以写出来的作文既不能引起自身的愉悦, 也激不起同学的共鸣。在作文任务面前, 只能穷于应付、力不从心, 所以作为中学教师, 希望通过以读促写, 情境体验的学习与研究, 让学生学会读写结合, 乐于表达, 升华情感。

在读和写的关系方面, 虽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前辈早就提出过“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等教学建议, 但语文教学依旧没能摆脱“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被动局面, 读写关系也只是“读只为读, 写只为写”, 把阅读和作文分开来教。在一篇阅读课文学完以后, 又接着学下一篇课文, 并没有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白白浪费了读写结合的练习机会;学生也是泛泛而读, 没有“学以致用”。部分老师甚至大搞“题海战术”, 课外布置多而杂的阅读题和作文练习, 造成学生忙于做作业, 老师苦于批改作业的双难局面, 师生都苦不堪言。

笔者参考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 借鉴小学特级老师丁有宽的“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法”, 以课文为凭借, 以阅读课为突破, 以读促写, 读中悟写, 不拘泥于课文的写作知识与技巧的简单模仿与嫁接, 更重要的是力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 学会迁移, 乐于写作。

一.用好教材促写作

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阅读得其方, 写作之能力也随之增长。读是从外到内的收获, 写是从内到外的表达。”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学的特点是读写同步, 相互作用, 读为基础, 从读学写, 写中促读, 突出重点, 边读边写, 读写同步。课本既是阅读课本, 又是作文课本。并抓住了“仿”这一环节, 从仿句开始, 到仿句群、仿段、仿文。因为模仿是创新的前提。所以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指导学生以课文为凭借, 以积累、理解、运用为前提, 以对话、揣摩、品味、体验、感悟、探究为手段, 积极发掘课文中的“写” (说) 的因素, 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 (说) 的拓展、迁移与辐射, 以达到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文《春酒》, 其鲜明的写作特色是作者琦君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使用传神的词语, 来体现其散文不雕琢, 不粉饰, 舒放自然的特点, 表达自己对亲人、家乡及童年的美好感情。在“把盏品细节”的教学环节中, 老师作如下设计:

作者围绕新年喝春酒写了许多有趣的细节, 表现出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吗?请你把最喜欢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品一品, 并说明理由。

老师先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 怎样找细节描写来品味, 学生有了“抓手”, 就争先恐后地进行品析:

生A:“我是母亲的代表, 总是一马当先, 不请自到,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 把“我”比作肚子鼓鼓的蜜蜂,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之情, 体现了“我”乐不可支的情态。

师:把“我”形容成蜜蜂, 这个比喻好不好?用像小猪, 像皮球, 像企鹅, 不是更可爱, 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 (老师提示:记得在读幼儿园的女儿晚饭之后, 总唱着:“小猪吃得饱饱, 闭上眼睛睡觉觉, 大耳朵在闪闪, 小尾巴在摇摇, 咕噜咕噜……”)

生齐笑。

……

因为《春酒》是自读课文, 所以老师在同学们把握了文章的细节、语言和作者的感情后, 适时地让学生练笔, 学会学以致用:

掀开记忆的一角, 尘封的岁月里留下了我们每个人金灿灿的童年, 请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一件玩具或一种食物写下来。要求:写出细节, 写出情趣, 300字左右。

同学们有感而发, 写出了不少生趣盎然的作品。

这样, 让学生体会和仿照文章中表达情感的细节描写手法进行写作, 学生慢慢地领会了课文的妙处, 学会思考运用相关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受, 渐渐地由怕写作文, 变成敢写作文, 能写作文。

在学完了八年级第四单元《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吆喝》《春酒》 《俗世奇人》时, 笔者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活动《寻觅春天的踪迹》, 指导学生学习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法, 学写记述描写民族文化习俗、节令的叙事性散文, 掌握围绕中心事件从不同角度展开叙述描写的手法。同时, 掌握移步换景法等常见的游记写法。老师布置学生以“我家乡的小吃”“寻觅春天的踪迹, 我家乡的春节习俗”、“背起行囊到广州采风:精彩广州一日游”、为内容写文章, 学生对单元文章整体感知, 有所借鉴, 有所感悟, 又有了前面小片段练习的铺排, 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水到渠成, 情感真挚。

在记叙文的教学中, 当遇到内容跟学生的生活贴近的, 我们就适时地让学生去观察体验生活, 写成文章, 当遇到一些描写精彩生动的片段, 尤其是课文的开头、结尾, 人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 就指导学生学着仿写, 进而迁移到创作。从教材中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 制造悬念、渲染气氛、首尾呼应等作文的技巧, 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这样既减少了学写的盲目性, 又加快了由读到写的转化过程。

二.拓宽阅读促写作

除了课文之外, 笔者所在学校在2012年3月开始, 还在每周固定增加了一节课外阅读课, 务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使其知识面广, 思路开阔。叶圣陶先生老早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目标, 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 训练写作的技能。为养成阅读习惯, 非多读不可。”只有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互相补充, 课外阅读巩固课内讲读, 才能全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求知欲望。

理想是美好的, 但现实确是学生们对于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如《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童年》、《朝花夕拾》 等名篇提不起兴趣, 需要“被阅读”。据笔者调查, 男孩子喜欢阅读的多是武侠、冒险小说和微小说之类, 现在网络小说的盛行, 更为他们千奇百怪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这也符合了他们求知欲强, 年轻喜欢猎奇的心理。与其说他们对名著兴趣不大, 倒不如说他们还未真正领略到经典的魅力。所以他们宁愿读些轻松易懂令人发笑的文章, 也不愿读那些需要仔细品味揣摩的文字。

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 第一要务是保证同学们的阅读时间, 能真正静下心来品读文章。所以学校开设阅读课, 让同学们能静心阅读, 注重积累, 培养语感。第二是选择高质量的读物, 如鼓励每位同学订阅每周的《现代中小学生报》, 阅读图书馆的各类杂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学会多读书, 多迁移。

同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每次能做简要的摘抄和点评, 或对好词妙句进行品析, 或对人物性格进行点评, 或对中心主题阐述见解, 学会有个人独立的见解, 避免人云亦云囫囵吞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动笔即是思考时。创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气氛, 让学生广泛涉猎, 博览多闻, 扩大阅读面, 不断享受阅读的妙处。

第三, 老师利用语文课时间向学生介绍名著中的妙处和时下的文质兼美的热门书籍, 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蔡志忠的漫画《论语》, 于丹和易中天的《百家讲坛》等, 引发同学们回家继续阅读的兴趣。把学校的阅读时间拓展到课外,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四, 定期对读书笔记和同学们的阅读心得进行定期的展示, 让同学们得以互相借鉴、质疑和“攀比”, 哪个同学做得更用心, 更有感悟……课后, 老师让同学们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和再创作文章输入电脑并排版整理, 每个班都设一本作文专刊, 让同学们都有一个平台互相交流学习, 各抒已见, 让思维和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符合了初中学生好奇、喜欢受人肯定的特点, 也令他们对阅读和写作都保持浓浓的兴趣。很多同学学会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借阅书籍强化阅读, 利用班里的图书角进行“图书的漂流”, 在写作中谈论书中的观点……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的妙处也在于能不求甚解, 乐在其中,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书籍的魅力, 体验阅读的乐趣。这样, 从老师要求的“被阅读”到学生自觉地查阅资料, 上网搜寻, 图书馆的静心享受, 读书的过程实际就是感知、理解、品味的过程, 老师也欣喜地看到同学们那一点一滴的进步, 从简单的阅读心语到整篇的读后笔记, 再到自己的作文参加《现代中小学生报》的作文PK比赛, 参加各项作文大赛的获奖……品读、领悟、欣赏、探索、创造, 渐渐形成同学们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一年半下来, 也有了一种“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之感。

第五, 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 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 设计相应的练笔学习运用, 让学生掌握达成写作目标的方法。

以读促写相得益彰 篇9

我国古代早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指出“能读千赋,则能为之”。民间也有“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可见阅读积累的重要性。老作家巴金十来岁就能背诵包括《古文观止》在内的许多文章,他谈及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海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了。”数学大师华罗庚虽然没有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却能够创作规范典雅的古典诗词,与他熟背大量古代诗词有很大关系。由此可见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可见,要解决学生写作的难题,寻根溯源,必须从系统的阅读指导开始,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再从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上着力,让学生广泛吸收语言的营养,为写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大量阅读,以读为先导,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一、用好课本这个材料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诸体俱全,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有相当高的水平,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理解,举一反三,学以致用,避免为读而读。把课文当作写作各种文体的作文的范文对待,就可以使自己的写作从开始有一定之规。

二、树立大阅读观念

对学生而言,阅读除了文学欣赏,愉悦性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写作进行物质上的准备,所以阅读不应只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东西,而应扩展到课本之外,可以给学生推荐《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刊物,更要要求学生必须认真阅读与语文教材配套的语文自读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除此之外,要特别重视课本推荐的中外名著的阅读指导。不应仅仅只阅读文学作品,而应引导学生阅读应用文、科普文章等。想方设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

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所有阅读活动都是为写作服务的,甚至各科知识的学习也都能为写作服务。明确物理、化学、生物等课本中的文章都是说明文,政治课本中的课文为议论文,历史课本中的课文为记叙文,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学科知识的同时,又能了解这些文体的基本特点,为学生写作服务。叶圣陶先生就说过:“所以必须在国文课本之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就是对大阅读观念最好的阐释。

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早在四十年代,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位先生就合著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足见精读与略读结合是十分必要的。精读的篇目,除了课本上选编的课文以外,还可以由老师给学生推荐部分名家名篇,也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喜欢的篇目或文段来读。精读贵在读“精”,文章的高妙之处,要细细来读,反复揣摩,才能得其旨趣,为我所用。精读要还原作者的写作流程,读出作者对生活的理解领悟,主题的形成,材料的取舍,构思的定夺,语言的锤炼等,变静态阅读为动态阅读。

略读不可带有强烈的功利性,不必要求一定得到些什么。只要求学生养成多阅读,广泛涉猎各种文体的好习惯,潜移默化中也可以从中吸收语言的营养,摄取写作可资借鉴的素材。

四、导读与自读相结合

导读以语文教材上的课文为主,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了解各类文体特点,以及语言、结构、艺术手法等特色。导读既是对课文知识的学习,又是为学习写作做准备,不能为阅读而阅读。钱梦龙先生说过:“读和写,作为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民族语的主要实践方式,其中读又是基础,是根本。”“阅读是学生学习民族语的主渠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范文的诵读、品味、欣赏,生成语感,积累语料,学习民族语的丰富的表现力:与此同时,也受到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陶。”可见导读对学生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导读,学生才能学会自读,教师指导有方,学生才能读得有味;只要让学生有了白读的兴趣,让他们在自读中充分地体味,领悟,才能真正发挥读的作用,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

于漪先生曾经说过:“课外广泛阅读,打开人生的第二个窗户,就可以了解很多很多东西。”学生如果只是一味阅读,而忽略了做笔记,就会使这窗外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去。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必须要求他们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必须做笔记,笔记的形式可以不限,可摘抄优美词汇,建立语汇库;可摘录精彩的文章片段,建立资料库;可采集观点,建立思想库:也可以写下心得体会,建立灵感库。如上种种,不一而足。通过记笔记,边阅读,边积累语言素材,积累生活点滴,积累灵感的火花,天长日久,有了丰富的积累,就能厚积薄发,写作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也不愁语言干涩,味同嚼蜡了,完全可以找到文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的快感的。

以读促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篇10

一、从文本的好词佳句入手, 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语言意识就是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 始终保有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表现在自觉地对语言体味、积累、思考与运用上。 通俗地说, 就是语感。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可以从文本的好词佳句的赏析、品味入手。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 教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咬文嚼字。 学会咬文嚼字, 可以先从鉴赏古诗词的炼字开始。 如贾岛的那句“僧敲月下门”好呢还是“僧推月下门”好呢? 这要让学生判断诗中的“僧”所处的意境, 再下结论。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 是极好的理论依据。 文中所举的“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和“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两句话, 把“是”换成“这”, 就能把对文人极端憎恶的强烈感情给表达出来。

又如《拿来主义》一文“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一路的挂过去, 叫做 ‘发扬国光 ’”一句中的“捧”“挂”, 让学生体味这两个动词的妙处。 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不用“拿”“摆”呢? “捧”“挂”表现了郑重恭敬的丑态, 而画只有几张, 显得多么寒碜可怜。 由此就可以揭露出“送去主义”的自欺欺人。 再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看见水生不同寻常的神态, 就问:“怎么了, 你? ”要让学生体味这句话的句式特点与表达作用, 可以用“你怎么了”相比较。 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两句都是疑问句, 但文本强调“怎么了”, 把水生嫂心中的焦虑, 对男人的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子就不再多举, 每一篇课文都有好词佳句, 所以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在品味、鉴赏, 这样语言意识 (语感) 就会慢慢增强, 然后尽量学会在写作中运用,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从阅读、积累入手, 通过厚积薄发培养语言意识

阅读, 就是要学生多读, 只有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 学生的语言才能不断地丰富。 积累, 就是在阅读、品味的过程中, 将生动的语言、经典的手法、鲜活的思想有意识地集聚、储存起来, 并加以记诵。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 读课本中好的文章、精彩的文段、优美的词句, 并记忆成诵。 另外, 我们会每周印发一篇文质兼美的选文,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达到语言的广泛积累。 学生头脑中如果没有足够的语言积累, 就难以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广博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是表达者妙语连珠、左右逢源的坚实基础。 所以, 老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 多积累, 不断充实自己的“词库”。

每学期初, 我会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一些陌生的、典雅的词语, 比如坍圮、濡养、雨后初霁、长虹卧波等;摘抄一些人类的情感体验的词语, 比如:羁旅之愁, 壮志难酬, 人生无常, 寂寥, 忏悔等;摘抄一些名言名句, 这些都是思想的精华, 比如毛姆:“你要克服的是你的虚荣心, 是你的炫耀欲, 你要对付的是你时时刻刻想要冲出来想要出风头的小聪明。 ”

如此“厚积”, 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就能“薄发”, 写作时, 语言表达自然就流畅。

三、从训练入手,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读促写的关键在实践, 在操练,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读写一体, 学以致用。

(一) 替换。 替换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简单运用与操练, 将阅读积累的语言与思想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 替换自己原来陈旧的语言和平淡的思想, 让写作新鲜生动起来, 具体深刻起来, 比如“同学”这个词可否换为“同窗”, “读完此文”可否换为“掩卷”, “降低标准去追求”能否换为“降格以求”等。

(二) 模仿。 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碰到好的句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可以当堂让学生仿写。 如《荷塘月色》中景物描写很精彩, 要求学生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一段景物描写;如《 祝福 》 中, 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很精彩, 也要求学生进行模仿, 写一个人物外貌, 突出他 (她) 的特征。 这样有范本, 有目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会不断提高的。 课文的结构, 写作的思路可以模仿。 《荷塘月色》一文为什么不在第一段写荷塘美景, 而是写了三个自然段后再写荷塘美景呢? 写完荷塘美景之后, 作者为什么不结束文章, 却又写江南采莲的事情呢?这样的段落安排表现了作者的心灵世界的变化。 《庖丁解牛》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寓言。 文章的段落是很讲究的。 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动作;第二段写文惠君赞庖丁解牛, 第三段写庖丁谈解牛; 第四段写庖丁悟养生之道。 没有第一段的庖丁解牛动作, 就不会有第二段的文惠君赞解牛的话。 文惠君听完庖丁的一席话如梦初醒, 所以才有悟养生的话。 这四段文字环环相扣, 珠联璧合。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应进行模仿借鉴。 在写作过程中, 做到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

(三) 要进行序列化的训练。 写作的训练要成体系, 各个专题之间要互有联系, 层次分明,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比如议论文写作序列, 分别是:明议论文体;多角度立论, 话题———成语新解;学习拟提纲, 话题———时间;选用论据, 话题———宽容;学习论证, 话题———善待生命;学习议论文中的记叙, 话题———爱;学习横向议论, 话题———自信;学习纵向议论, 话题———幸福;学习辩证分析;学习反驳等十个专题。 序列化的训练改变了以往写作的随意性、混乱性和无效性, 效果显著。

以读促写 提高能力 篇11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我平时注意选择一些适宜中学生阅读的古典诗词,每学期80首,配以“作者简介”、“诗词评析”,帮助学生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选读文学作品时,我结合“图书角”,精心地撰写 “名著简介”、“名著赏析”,引导学生耐心阅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们已能背诵200首诗词,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伊索寓言》、《三国演义》、《水浒》、《子夜》、《林家铺子》、《简·爱》、《复活》、《童年》等几十本文学名著。实践证明:读的、背的东西多了,日积月累,这些别人的东西就会永久地牢记在心,而变成自己的了。这无疑是扩大词汇,积累写作素材的一条捷径。

经过大量阅读,学生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写作的素材也越来越多,他们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的信息可谓包罗万象,蔚然大观。现在,大多数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几乎能如数家珍地罗列出许多相关材料来。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因无内容可写而出现的“作文,作文,作起来头疼”的现象。

强调书的量,也不能忽视读书的方法。采取千篇一律而非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学生的阅读兴趣,必然受到遏制而影响读书的效果。读书的方式要根据所读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达到最佳效果。那么,采取什么样的读书方式呢?

1.表演阅读法。一些课文情节比较集中,人物形象鲜明,动作性强,我就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剧本,在改编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如《皇帝的新装》等。

2.朗读阅读法。像《春》、《济南的冬天》等一些优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美好时光的赞美之情,感情色彩强烈。我就采用配乐朗诵的方法,让学生在和谐的乐曲中揣摩作者寄情于景的写法,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背影》这篇叙事散文,先渲染了家境的惨淡,为下文“背影”的出现定下了凄凉的基调。在朗读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一种凄凉油然生起,许多学生都为父亲在如此境况下仍然悉心照料儿子的爱子之情感动了,悄然流下了眼泪。

3.比较阅读法。主要是通过彼此之间的比较,比较出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即从个性中找共性或从共性中找个性。如《白杨礼赞》与《松树的风格》通过比较后,学生了解了两课的共同点都是抒情散文,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联象等方法。但两文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前文重抒情,而后文重议论。通过比较,学生们增强了阅读理解能力,较快地掌握了写作技巧。这种阅读方法尤其适用于语文课本与自读课本之间。这种方法运用得比较普遍,这里就不再累赘。

4.直接阅读法。一些课文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如能通过直观阅读法则比枯燥的讲解好得多。如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时,我搜集了一些相应的图片等穿插在讲解中,学生的阅读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在直观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作者安排的写作顺序,懂得了说明写作顺序的安排是由说明对象本身的内容特征决定的这一知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讨论、交流、读书比赛等形式进行阅读。

读书方法越是多样化、灵活化,就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在愉悦之中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为以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了读的基础,还要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果仅仅停留在“读”上,而不注意读写的结合,则写作水平是难以提高的。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在“读”和“写”的结合上做了如下努力:

1.摘抄笔记。学生在阅读大量课外书籍时,一定会遇到许多精彩的词语、精彩的句子以及优美的语段。我便让学生耐心地做读书摘记,并定期进行整理归类。俗话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经过这样的努力,许多材料就慢慢地成为自己所有,能够为自己所用。

2.读书心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常常能打动读者,并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趁热打铁,把这瞬间的感悟记下来,哪怕是片语几句,慢慢地,学生们的感悟越来越丰富,反映到读书心得上会越写越长,越来越有血肉,主题也越来越鲜明。

3.观察随笔。平时的阅读中,学生已摘记了不少关于景物、环境、心理、肖像等描写的语段,我们应要求学生在整理归类后适当朗读,牢记在心。在平时,学生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一种创作欲会驱使他们进行模仿练习。开始时,可要求较低,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渐渐地,运用的手法圆熟了,表达的意思明朗了,这种练习时的畅快、亢奋也就达到了实验班所定的近期目标中“好写”阶段,这与刚开始时学生感到“作文,作文,作起来头疼”时相比,已是一大进步了。

以读促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2

1 以读为导, 分析教材中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独特之处

有的老师认为, 语文教学是教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 可以不要课本, 笔者则认为,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园地, 完全抛开课本去进行语文教学是不现实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就必须从教材中的课文分析入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式,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独特之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1 立意

写文章贵在立意, 即确立一个写作中心, 这个“中心”是写作成功的根本, 只有“新”才能吸引读者, 打动读者, 感染读者。教师在教学时要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让学生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比如在教学《我与地坛》一文时, 教师应指出古往今来表达母子之情的文章举不胜举, 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如果不另辟蹊径, 是很难超过前人的。本文作者就别开生面, 只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两个极其平凡的事件:儿子去地坛, 母亲“送”;儿子在地坛, 母亲“忧”、“找”。母亲那艰难的命运, 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 在他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从而使他对无私的母爱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生活、对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看似平常的“琐事”, 正好突出了表现亲情这一主题。由此可见, 立意“新”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1.2 选材角度

分析也要从“新”字着手, 强调选材角度新颖的重要性。这在写作实践中已得到证实, 作为教材的文章更是如此。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 表现父子情深的文章比比皆是, 父亲对儿子的爱, 如果要列举事件的话那可能永远也写不完, 但作者却选取父亲送别儿子买橘时的“背影”这个特殊角度来写, 这同作者当时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的关系。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 还不辞辛苦送儿子上北京。临别时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 而且反复叮嘱一路小心。当时父子面对惨淡的前景, 心境不好, 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写, 抒发了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充分体现了父子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应该说, 选材角度“新”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 如学生领会了“新”的重要, 对创新会加倍重视。

1.3 写作技巧

利用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写作技巧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其中语言的表达和精巧的构思是两个重要的方面。语言的新颖一旦为学生所理解, 印象是十分深刻的, 在这一点上, 教师要高度重视。因为语文的能力,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遣词造句的能力, 所以不可小视。比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 注意体会: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用“泻”而不用“照”, 用“浮”而不用“升”……。学生就可以体会到“泻”与“浮”的新颖之处。同时他们也会在平常的说话和作文中注意遣词造句, 尽可能地选择新颖的词语, 创新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

对文章巧妙构思的分析也不容忽视, 如何把已有的材料精心地组织起来, 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这就要从新颖独特的角度去构思, 才能吸引读者。此外,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穿插、各种描写手法的成功安排, 都是“读”的基本要求, 我们要认真分析, 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2 以读促写,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分析教材中课文在立意、选材角度和写作技巧上的新颖之处, 只是借教材中的课文为例子, 让名家做学生的老师。这还远远不够, 更为重要的是在说话和作文训练中, 让学生向课本这个老师学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自己尝试着创新。

2.1 在课内说话训练中培养

在上课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与分析教材同步, 比如分析了《药》中康大叔从华老栓手中接银钱的动词“抓”、“捏”之后, 让学生自己选一个同义词来替代, 然后再比较二者的优劣。学生在比较优劣时会说出自己的观点, 如果不创新是不可能的。。

2.2 在专题作文训练中培养

通过专题作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想、想象能力是科学的翅膀, 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教师须对全学年的作文训练进行科学的安排。布置一定数量的散文和诗歌写作训练, 因为这两种体裁的训练最能提高联想和想象水平;而联想、想象正是全方位的创新。离开了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去奢谈创新是绝对不可能的, 起码也是不全面的。

其次, 鼓励学生用我手写我心, 写出自己的个性光彩、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 这就需要打破框框, 争取“自由”, 鼓励学生说前人所未说, 想前人所未想。在这一点上, 每进行一次作文训练, 都应作为重点。这里, 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 只要不是反动的、荒谬的, 只要言之成理, 都要予以肯定, 大加赞扬, 让学生认识到“新”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共性。总之, 在作文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我”的自由之笔, 写“我”的自得之见, 抒“我”的自然之情, 显“我”的自在之趣。

第三,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除了作文训练之外, 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比如让学生互相批改别人的作文, 学生在互相批改或评论作文时,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和缺点, 谈自己的见解, 不费一番心思是不行的。而这一切靠的就是话语新, 偷一点懒都讲不到点子上。对学生的看法, 教师不应求全责备, 应当重在鼓励,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以读促写】推荐阅读:

上一篇:纳米复合微球下一篇:体验式作文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