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井段(精选8篇)
水平井段 篇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石油勘探行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 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钻井技术广泛运用到了油气田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当中, 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 这项技术的使用仍旧有一些难点需要攻关。本文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叙述和探究, 希望能对石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1 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的现状
长水平段水平井的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 首先是咋技术上的优势。由于效果比较好, 所以, 这项技术在世界上的各大油田都有应用, 所以, 其研究的成果也比较明显。其主要的优势体现在能够在各类的油田中起到提高产量的效果。第一, 其可以垂直的钻穿多个裂缝, 这多条裂缝可以同时产油产气, 优势十分明显。第二, 长水平段可以减缓水、气的推进问题, 提高尤其的产量。第三, 注水注气井, 长水平段能够增加注入流体的波及体积, 延伸到油气层深部, 提高注水气井的效果。此外, 与其他井相比, 长水平段水平井还可以节省井场的用地, 以及钻机搬迁安装的费用。其次, 是技术进展。近年来, 长水平段水平井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现代的钻井技术等的发明和完善推动了其发展。目前, 国外的技术进步的比较快, 而在国内, 由于技术水平不及国外, 所以, 一些核心的技术仍然不能很好的应用。目前我国的长水平段水平井的长度大多只能打到2000米左右, 与国外动辄上万米的水平井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需要我们继续加大研究力度, 不断取得进步。我们继续对长水平段水平井的一些技术难点进行探讨, 希望能够使我国的技术水平有所进步。
2 长水平段水平井钻进难点的分析和对策
目前, 在水平井的钻进过程中, 我们发现了很多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如水平段合理长度和位置确定的问题, 以及井眼轨迹控制的问题, 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 对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更好的推进油气田的发展。
2.1 水平段合理长度和位置确定的难点与对策
一般来说, 油气田的开采中, 钻井的水平段是重中之重, 而长水平段的水平井的优势正是在这个水平段长上, 而长的水平段也带来了一个难题, 就是水平段的长度和位置的确定比较复杂, 要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钻井的成本、产量以及钻完井的技术等等, 如何解决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成为重要的课题。目前, 随着研究的深入, 我们得出结论, 水平段长度的增加, 也就意味着井筒和油气藏的接触越来越多, 这会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而流体的摩擦阻力也是增加的, 但这是不利于产量增加的, 所以, 我们要确定一个合适的长度, 保证一个高产量。同时, 对于水平段的合理位置, 水平段越靠近油藏或气藏顶部, 底水驱油气藏中水平井渗流阻力增大, 产能越低。
2.2 井眼轨迹控制难点与对策
在井眼轨迹控制的难点上, 主要有造斜段和稳斜段的设计难度较大, 同时, 上文我们提到了, 长水平段水平井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就是要确定水平段的长度和位置, 而要保证水平段的合理位置, 就要求水平段的轨迹控制精度要高, 这样的难度是非常高的。这两个问题都是重要的难点, 将对井眼的轨迹控制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这些难点, 我们要做好优选工作, 包括造斜点、造斜段类型、钻具组合等等, 通过这些位置和设备的优化, 是井眼的轨迹控制更加得心应手。
2.3 钻具摩阻扭矩大的原因与对策
钻具摩阻扭矩大的主要原因包括钻进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管柱结构比较复杂, 非常容易与井壁的底部发生接触, 第二, 是钻具和井壁的底部岩屑存在相互的作用, 也使摩阻扭矩增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优化钻具的结构, 减少摩阻扭矩;第二, 是要使用斜坡钻杆, 减少接触面积;第三, 是要优化钻井液的性能。
对这些难点的解决, 能够有效的提高长水平段水平井的使用效果, 同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也将更进一步的促进水平井的使用, 扩大其发展空间。我们要与国外一些先进的油田积极的学习相关技术, 不断提高我国的油田开采水平。
3 结语
我国的油气田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非凡的进步, 与长水平段水平井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要加大研究力度, 寻找有效的措施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难题, 从而不断推进我国油气田的发展。
摘要:长水平段的水平井是目前我国油气田开发的一项关键的技术, 由于其水平段比较长, 钻遇岩性的复杂多样等等因素造成了其钻井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对油气田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本文对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数的难点进行了分析, 希望对油气田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钻井液,水泥浆
参考文献
[1]郭元恒, 何世明, 刘忠飞, 敬承杰.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分析及对策[J].石油钻采工艺, 2013, 01:14-18.
[2]郑红帝.探讨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及对策[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4, 01:127.
[3]韩来聚, 牛洪波.对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的几点认识[J].石油钻探技术, 2014, 02:7-11.
水平井段 篇2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冠心病;T段改变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8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85-01
运动平板试验因其安全、简单、费用低廉、无创伤,敏感性高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心脏负荷试验之一,它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冠心病的误诊和漏诊,尤其适用于青中年可疑冠心病患者。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0.12s,也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1]。但目前这一指标未被临床重视。因此我们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做常规静态心电图检查中,筛选出ST段呈水平延长≥0.12s的患者112例,采用运动平板试验来验证ST段水平延长≥0.12s的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存在,以提高对早期冠心病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做常规心电图检查者中筛查出ST段水平延长≥0.12s的112例患者,做运动平板试验。本次筛查的112例患者中男72例,女40例;年龄在29-56岁(平均31.25±12.17)岁。112例患者检查前查血清钾、钠、钙均在正常范围,排除低血钙,并除外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病变及影响运动平板试验结果的有关因素。
1.2方法平板运动实验:采用美国产CV-SECG1200型运动平板机,按照目前世界上广泛应用的Bruce修订方案,用国际统一标准为运动终点,即运动终止目标:①运动中出现典型的心绞痛症状;②运动中心电图出现典型的ST-T改变;③心率达极量或次级量;④运动中患者血压或心率出现反常变化或患者不能坚持运动。12导联同步实时描记:运动前、运动中、运动终止即刻、运动后2min、4min、6min、8min心电图。同时每2分钟测量右上臂血压,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情况。在运动中或运动后8分钟内出现J点后80ms处ST段呈现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1mm)或弓背上移≥0.1mv且持续2分钟以上者定为运动试验阳性[2]。
2结果
2.1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如II、III、AVF、V4、V5、V6导联,经运动平板试验检测后出现典型ST-T改变,即运动试验阳性(在运动中或运动后8分钟内出现J点后60-80ms处ST段呈现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且持续2分钟以上者91例,总阳性率为81.2%,其中男性60例,女性31例,男性阳性率占83.3%,女性阳性率占77.5%。
在运动中有5例男性出现典型心绞痛,经立即停止运动,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其余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心电图ST段是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始部,反映心室去极化终末至复极化开始之间的无电位变化的时段,单向动作电位图显示,ST段对应于复极的慢相早期,ST段等电位线反映心室复极较长的2相平台期缓慢的斜率[3]在正常情况下,ST段在各导联下移不应大于0.05mv;S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1mv,为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但部分患者并无ST段的偏移,仅表现ST段的水平延长(≥0.12s),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冠状动脉机能不全的表现[2]ST段的正常时限为0.05-0.15s,除低血钙ST段水平延长外,其余ST段的轻度延长及形态改变一般不被临床所重视。我们所选择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水平延长≥0.12s的患者112例中,运动平板试验阳性91例,总阳性率占81.2%。说明在静息状态下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0.12s,为心肌缺血的可靠指标,对于早期诊断冠心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关于发生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除可能与冠状动脉狭窄有关外,还可以与左心室前壁和心尖部心内膜下电损失,以及心肌细胞的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运转障碍有关,从而影响了心肌的复极,使复极延长,导致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正常人心脏的排血量及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都具有一定的潜在代偿潜力,仅在冠状动脉病变使血液供应下降至正常的30-65%时才出现心电改变。在静息心电图上表现出来[2]。运动平板试验是通过运动等方法人为地增加心脏负荷,测定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增加供氧的能力。当冠状动脉狭窄时,其供应氧能力不足,表现为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本组112例ST段水平延长≥0.12s者,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率占81.2%,男性72例中运动平板试验阳性60例,占83.3%,女性40例中运动平板试验阳性31例,占77.5%,男女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心电图ST段水平延长≥0.12s是诊断早期冠心病的又一可靠指标,临床应予重视,以免漏诊和误诊。
参考文献
[1]翁润英.ST段水平延长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探讨[J].心电学杂志,1998,17(4):213
[2]邓玉莲,许春萱,邱丽文,等.心电图负荷试验对无症状心肌缺血诊断的评价[J].心电学杂志,1995,14(4):217.
水平井段 篇3
1 水平井钻井技术的难点
1.1 下套管较难
因为水平段较长, 造斜率较高, 大斜度井段以及水平井段套管对井壁的侧压力较大, 进而较大提高了下套管的摩擦阻力, 令套管较难成功下到指定位置, 特别对于较浅的水平井更为明显。
1.2 水泥浆替代效率低
套管由于自重的影响, 会令水平段上下环空间不同, 施工时产生层流替代状况, 低边窄环空间系中岩屑和虚泥饼含量高, 相对扩大循环摩阻。所以在斜井段以及水平段套管居中降低, 直接对水泥浆替代效率造成影响。
1.3 泥浆内具有原油或油基泥浆对水泥胶结品质影响
对于造斜和水平段钻进时而言, 为了提升泥浆润滑性, 泥浆内混进约10%的原油, 如此在井壁和套管壁构成油膜, 因为原油的疏水性, 水泥浆凝结后在第一、二胶结面构成微环隙, 进而对水泥石和井壁与套管壁的洁面胶结品质造成影响。油基泥浆的运用令这一问题更为明显[1]。
1.4 水泥浆性能对固井品质造成影响
水平井固井时对水泥浆性能标准较为严格, 使得斜井段或水平段高边构成水带, 对水泥石和井壁胶结品质造成影响。水平段井眼轨迹在凝析油气层里, 候凝时油气进入水泥浆, 对水泥石结构造成影响。通常水泥浆凝固之后会产生体积收缩的问题, 令水泥石和井壁以及套管壁构成间隙, 进而对第一、二胶结面固井品质造成影响。
1.5 水泥石脆性对油气研发有所影响
普通水泥石的最大特征为脆性大, 射孔冲击会令水泥石造成裂痕, 将底水和油气层结合, 油气生产过程可能会产生底水推进的状况, 进而对油气正常生产有所影响。
2 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的对策
2.1 将钻井工程设计基本理论进行完善, 提高现场保障作用
长水平段水平井最重要的目标是为了在有限的水平位移中完成水平井眼长度的最大限度, 可由于水平段进尺占所有进尺比率的提高, 井眼轨迹控制等问题的困难和风险会明显提高, 这则需要钻井工程设计, 尤其是经验轨道优化设计更为专业化。就当前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设计技术而言, 大多处在轨道设计方案对比、钻井液性能优化设计等层面, 还没有实施水平段长度和斜井段轨道设计参数共同优化的探究, 完井管柱构造设计、下入能力评判和井眼轨道设计共同优化技术还处在摸索时期, 源于井壁稳定评价的井眼轨道设计技术仍需不断研发。所以, 需要通过确保延伸钻井能力以及完井管柱安全下入为目的, 系统探究井眼轨道优化的基本理论, 创建相对完善的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设计体系, 以此构成符合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特点, 提高对现场施工的保障效果[2]。
2.2 提高工艺技术创新, 加大长水平段钻井完井技术能力
为了提高水平段长度在1500m以上的水平井钻井技术能力, 需要在以下几点技术上进行攻关:
2.2.1 实施长水平段水平井摩阻扭矩监测和控制技术的探讨, 研发摩阻扭矩监测、对所需软件系统和处理井下繁琐状况需要的工具进行讲解;
2.2.2 研发长水平段井眼轨迹良好控制技术, 比如:长水平段复合钻井技术、旋转导向钻井技术;
2.2.3 加强钻井液体系和配方优化, 融合具体区块提高钻井液应用技术能力;
2.2.4 强化智能完井技术探究, 为提高低效油气藏研发效益建立长效井筒基础。
2.3 探寻长水平段水平井经济钻井形式
2.3.1 积极探寻长水平段高校钻井工艺技术。长水平段机械钻速慢、周期久, 成为当前我国长水平段钻井的普遍问题。融合目标区块地层特征进行高效破岩机理探究, 以此为基准探寻使用气体钻井、泡沫钻井、高压喷射钻井等技术;
2.3.2 强化多参数地质导向钻井技术探究, 以处理因为平面和垂向地层岩性、物性改变而形成的长水平段无效进尺, 以及井眼损失问题;
2.3.3 研发经济合理的井眼轨迹控制辅助工具体系, 提高滑动导向钻井系统复合钻进比率以及滑动钻进能力;
2.3.4 对油基钻井液循环再运用技术的探究与运用, 减少油基钻井液的应用成本;
2.3.5 配套研发确保完井管柱安全下进行的完井井眼筹备技术、完井管柱协助下如工具、配套工具和工艺等。之后, 在构成以上所有技术的基准上, 提高相应技术的集成应用和规模化应用, 逐渐构成经济高效的长水平段钻井完井技术形式[3]。
3 结语
石油勘探和研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作用, 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对比传统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此技术的运用仍需管理人员通过油田的特征以及周遭的环境进行把控, 探寻出更为适合的施工方案, 确保油井的产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长水平段水平井具备直井与普通井无法拥有的技术优势。可是, 因其水平段过长、钻遇岩性的繁琐性、钻井液以及钻具和地层接触时间久等原因令钻进以及固井过程里具有许多技术难点。
关键词: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难点
参考文献
[1]符奇, 张烈辉, 胡书勇等.底水油藏水平井水平段合理位置及长度的确定[J].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1 (1) :51-55.
[2]牛洪波.大牛地气田长水平段井眼轨迹控制方法[J].天然气工业, 2011, 31 (10) :64-67.
水平井段 篇4
1、苏里格气田是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设计井深4607mm,实际完钻井深4493m。苏里格区块气层原始地层压力一般介于28~32MPa,预测井点目的层原始地层压力30.0MPa;区块内H2S、地质简况。中生界地层以砂岩为主,夹泥岩,砂岩较致密,稳定性好,刘家沟组地层承压能力较低,可能发生井漏;泥岩蒙脱石含量较高,水化分散能力较强,有一定的造浆能力,中生界安定组和直罗组泥岩轻度垮塌,石千峰组上部和石盒子组下部泥岩在钻井液长时间浸泡可能垮塌,使用普通聚合物钻井液该段地层的稳定周期在15天左右。中生界地层总体比较稳定,可钻性较好。
二、钻井液技术
1、本井施工的技术难点是:
(1)第四系流沙层易坍塌问题。(2)刘家沟组地层承压能力较低,井漏及控制造浆的问题。(3)石千峰组上部和石盒子组下部泥岩在钻井液长时间浸泡可能垮塌,上古生界为砂泥岩互层,泥岩在钻井液长期浸泡下可能发生严重垮塌。(4)施工周期长,如何保证长裸眼井段的稳定与畅通及携砂润滑的问题。
2、各井段钻井液体系及配方:
各井段钻井液性能见表1表2。
三、聚磺钻井液在各井段的应用技术
1导管:井深25m
配浆开钻,该地层属于苏里格气田流沙层,交结性差,欠压实承压能力低,渗透性强采用配浆开钻用膨润土将钻井液粘度调整在40-50s,使钻井液具有一定的悬浮和携带能力,以满足钻井和下导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配方:4%~6%膨润土+0.5%纯碱+0.5%WFL-1适量烧碱
2一开:井深为700m,该地层为新生界与中生界
将钻导管的钻井液用清水稀释后30-32s,以PAM胶液维护,在钻进100m后该大循环清水钻进,在钻进过程中提前配好膨润土浆,完钻后改小循环混入膨润土浆再加入提粘处理剂将粘度提高至50-70s,大排量循环;两周起钻以保证下套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二开直径段:井深700-2780m,
该段地层为中生界,此地层以砂岩为主,有较薄的泥岩夹层,该地层的和尚沟组与刘家沟组地层承压能力低易漏,在直径段主要以防漏为主。在直径段钻井液使用先将一开钻井液用清水稀释至30-32s用PAM胶液维护,加清水补充钻井液,小循环钻进100m-150mm后该大循环清水钻进,在清水钻进过程中每钻200m用配好的膨润土浆清扫井底携带岩屑,用清水穿过和尚沟组及刘家沟组的上部在进入石千峰组前200mm改小循环钻进,在改小循环后将钻井液的密度控制在1.03g/cm3,穿过刘家沟组完钻后用70-80s粘度的钻井液封井起钻以保证动力钻具顺利下入施工顺利。
配方:清水+0.3干粉自然控制造浆+般土浆清扫井底
4二开斜井段:井深2780-3616m。
该地层为古生界,此地层是以泥岩与砂岩互层,主要以泥岩为主,该井段主要以防塌为主,在进入石千峰组后进行定性处理,将失水降至5ml以内,将钻井液密度逐渐提至1.25 g/cm3,在提密度时,要每周0.02g/cm3逐次提至1.25 g/cm3,避免一次提的太高将直径段易漏地层压漏造成复杂情况,该井在上石盒子,盒6,盒7组井深在3100m-3260m有130的大段泥岩该段泥岩易吸水膨胀剥蚀掉块,该井在此井段出现掉块,密度为1.23 g/cm3,
中压失水2ml,高温高压失水10ml,般含在50-55g/l,粘度65s,PH值8.5。在井斜达到60°后钻具磨阻从5吨逐渐上升到20吨左右,磨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井斜的逐渐增大,和直井段井眼直径为9寸半,斜井段井眼直径为8寸半井眼对于返砂不利,岩屑在斜井段形成岩屑床造成磨阻增大利用短起下钻的方法来破坏岩屑床加入润滑剂来减小磨阻。施工顺利。
二开斜井段各段钻井液性能如下:表1
配方:基浆+0.3%PAM+0.5%AP-1+3%降失水剂+5%磺甲基树脂-Ⅱ+3%润滑剂+3%沥青粉+2%消泡剂+适当烧碱+4%膨润土
4三开水平井段:
井深3616m-4493m该地层为古生界,地质资料显示主要以白色砂岩为主,在现场施工钻进50m后出现灰质泥岩这在水平段是很少遇见的这给钻井液的防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难度,
(1)水平段的防塌:在钻进到3912m-3992m,出现井塌现象砂样中出现掉块钻井泵泵压忽高忽低,接单跟不顺利,起钻后下钻划眼不好划。经过补充防塌剂提高钻井液的粘度调节钻井液的流型避免冲刷井壁及其悬浮能力悬浮携带掉块并提高钻井液多的密度平衡地层岩石的侧压力,及用AP-1提高钻井液的抑制性减缓泥岩水化膨胀的速度,井塌逐渐好转恢复正常,在水平段成功穿越500m的泥岩段。在处理井塌的过程中其通过提高钻井液的密度平衡地层岩石侧压力主起到主导要作用。
(2)水平段的携砂及润滑:在水平段携砂主要是提高钻进液的上返速度,在钻井泵压力能够承受的条件下尽量提高泵的排量提高钻井液的上返速度其次提高钻井液的动切力,动切力到5Pa是分水岭,携砂效果明显不同,在相同排量下。高于5Pa返砂明显增加。通过短起下钻的配合来达到携砂的目的,在钻进过程中会出现磨阻增大钻具脱压多的现象,润滑主要是通过加入润滑剂和短起下钻破坏岩屑床来达到的通过现场实践固体润滑剂在水平段的润滑效果要比液体润滑剂润滑效果要好两种配合加入效果比较明显。脱压是通过增加泥饼的润滑性和改变钻具承压点来达到的,完钻后挂尾管完井。
水平段钻井液性能如表2:
5、应用效果:
(1)该体系在苏里格地区二开后半段三开后使用后具有较强的强抑防塌钻能力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钻井液性能稳定,易维护处理。
(2)抑制能力强,防塌效果好,井径扩大率小,井壁稳定井径规则,在钻井周期比较长的情况下对对于防塌具有较强的优势。
(3)良好有剪切稀释性和泥饼质量好润滑性,整个钻井过程中,起下钻正常,无厚虚泥饼。
(4)该体系触变性好起下钻正常,开泵顺利,井底无沉砂和厚虚泥饼。
该体系中固相含量相对较高对钻井速度与一定的影响,在钻井周期较长的情况下固相含量分散较细流型相对不好控制,对固控设备要求较高。
摘要:文章介绍了苏里格气田地质特点及施工难度,采用的钻井液体系及施工措施.通过选用强抑制乳化防塌钻井液体系,有效解决了盒8地层泥岩井塌和润滑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水平井段 篇5
1 长水平段水平井施工难点分析
1.1 钻井施工难点分析
1.1.1 井眼轨迹控制比较困难:
长水平段水平井不同于一般的常规水平井, 长水平段水平井往往需要穿越多个靶点, 因此在进行长水平段水平井井眼轨迹设计时, 需要综合考虑直井段、造斜井段和水平井段之间的关系;另外, 随着水平井段的不断延长, 造成摩阻扭矩不断增大, 在进行定向施工时, 使钻压无法传递, 工具面角无法摆正, 这就极大了增加了井眼轨迹控制的难度。
1.1.2 摩阻扭矩大:
随着水平井段的不断延长, 钻具与下井壁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大, 这就增加了钻具与井壁之间的周向摩擦扭矩, 同时由于钻具长度的不断增加, 钻具的轴向摩擦扭矩也在不断增加;另外随着水平井段的不断延长, 岩屑在上返过程中被磨的很碎, 这样混在钻井液中无法清除, 使钻井液的固相含量增加, 润滑性降低, 增加了钻井施工的摩阻扭矩。
1.1.3 易形成岩屑床:
随着水平井段的不断延伸, 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 钻具与井眼底边的接触面积不断增大, 这样就形成了偏心的环控, 在井眼的下方钻井液流速低, 携带岩屑的能力明显降低, 岩屑会在井下的下方堆积, 形成岩屑床, 给钻井施工带来安全隐患。
1.1.4 井壁稳定性差:
随着井深的不断增加和水平井段的不断延长, 井眼在力学和化学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很容易造成井壁失稳, 形成钻井复杂。
1.2 完井施工难点分析
1.2.1 套管下入困难:
随着水平井段的延长, 下套管过程中套管的重量和套管与井壁之间的摩擦阻力不断增大, 影响套管的安全下入。
1.2.2 套管不居中:
由于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的特殊性, 水平段与直井段之间接近90°的垂直度, 因此完井下套管过程中, 套管由于自身重量的作用比如与水平段井壁接触, 造成套管不居中。
1.2.3 顶替效率差:
由于套管不居中, 使井眼底边的钻井液驱动困难;油基钻井液的使用, 使井壁形成油膜, 不容易驱替。
1.2.4 水泥浆性能要求高:
在长水平段水平井固井施工中, 对水泥浆的流变性能、稠化性能和失水性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水泥浆具有零失水性能。
2 长水平段水平井施工技术对策
2.1 钻井施工难点对策
2.2 轨迹控制困难对策:
在进行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设计时, 优选造斜点和优化井眼轨迹剖面类型;优化钻具组合设计, 在大斜度井段和水平井段选用“单弯螺杆+LWD”的倒装钻具组合, 有利于钻压的传递, 必要使可使用旋转导向钻具组合;在井眼轨迹控制过程中, 按照“少定多转、勤调少调”的原则, 使井眼轨迹更加光滑, 降低施工摩阻扭矩。
2.3 摩阻扭矩大施工对策
使用18°斜坡钻杆代替普通钻杆, 简化钻具组合, 利用加重钻杆代替钻铤, 降低与井壁之间的接触面积, 减少施工摩阻扭矩;调整钻井液性能, 加入润滑效果好的白油、石墨等高效润滑剂, 降低摩阻扭矩, 同时应用软件对井眼的摩阻扭矩进行预测, 为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2.4 破坏岩屑床措施
增大钻井施工中的钻井液排量, 提高环控返速;优化钻井液性能, 提高钻井液携带岩屑和悬浮岩屑的能力;定期进行短起下钻和划眼作业, 分段循环, 破坏岩屑床, 保证钻井施工安全。
2.5 保证井壁稳定对策
根据地层压力情况选用合理的钻井液密度, 调整好钻井液各项性能, 控制钻井液失水, 形成薄而致密的井壁泥饼;控制起下钻速度, 减小抽吸压力和激动压力, 保证井壁稳定。
2.6 完井难点技术对策
2.6.1 套管安全下入技术:
强化井眼轨迹控制措施, 保证井眼轨迹平滑;才用模拟下套管通井技术, 选用自导式扶鞋和漂浮接箍优化管串结构, 利用套管加压装置, 保证套管安全下入。
2.6.2 套管居中技术:
选用刚性、半刚性和弹性套管扶正器, 优化各种扶正器的下入位置和数量, 保证套管居中度在70%以上。
2.6.3 提高顶替效率技术:
大排量洗井, 清除岩屑;使用优质油基钻井液牵制冲洗液, 清除油膜;活动套管, 改变顶替排量, 提高顶替效率。
2.6.4 水泥浆技术:
调整水泥浆性能, 保证具有良好流变性, 密度差控制在0.03g/cm3, 自由水析出控制在0ml, 控制合理的稠化时间, 提高固井质量。
3 结语
在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和完井施工过程中, 存在着井眼轨迹控制困难、摩阻扭矩大、易形成岩屑床、井壁稳定性差、套管下入困难、套管不居中、顶替效率低、水泥浆性能要求高等诸多施工难点, 只要针对这些施工难点找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才能保证长水平段水平井施工的顺利进行和提高长水平段水平井固井质量。
摘要:长水平段水平井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油气藏的泄漏面积, 提高单井的产量。但是在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和完井施工中也存在诸多的难点, 文章对长水平段水平井施工中的钻井和完井施工难点进行了归纳, 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 对现场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技术难点,对策分析,长水平段水平井
参考文献
水平井段 篇6
关键词:小井眼,长水平段,水平井,非常规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指不能用常规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勘探开发的一类资源, 其开发开发难度大、费用高, 与常规油气藏有较大的差别。2011年胜利油田完成的樊154-平1井成功实施12段分级压裂, 取得了初期产油50~70t, 稳产后日产油20~30t的良好效果。在樊154-平1井成功实施的基础上, 2012年胜利油田又部署了樊154-平2井, 继续探索用多级分段压裂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开发非常规致密砂岩的可行性。
1 储层地质概况
樊154块构造较为简单, 区块北界为一条贯穿东西的近东西向、北倾、落差30米以上的断层, 南高北低, 地层倾角3~6度, 整体构造形态呈一个被断层切割的向斜构造。厚度达到10米以上, 向四周逐渐减薄。为中孔特低渗储层高压异常系统稀油构造-岩性油藏, 储层主要是以细砂岩为主。采用常规开发模式效果不甚理想。
2 钻井工程概况
(1) 井身结构设计
根据樊154-平2井的地质特点和完井工艺的要求, 采用三开井身结构, 数据见表1。
(2) 井眼轨道设计
结合地层特点和钻探的要求设计该井的剖面类型是“直-增-平”, 该井设计水平段长2035.83m, 具体设计参数见表2。
3 主要技术难点
3.1 定向效率低。
该井二开完钻井深在2890.65m, 表层套管下深在300m, 造斜点2315.59m, 斜井段长575m, 后期定向施工有超过2500m的裸眼段, 摩阻大、定向脱压现象严重, 钻压难以有效传递, 定向钻进效率低, 严重影响钻井时效。
3.2 井身质量要求高。
为了保障后期工序顺利进行, 设计要求斜井段造斜率不超过20°/100m、水平段内不超过10°/100m。水平段井径扩大率<5%。
3.3 长水平段后期井眼轨迹控制难。
水平段长2035.83m, 随着水平位移的不断增大, 钻井液体系的携岩能力会逐步减弱, 岩屑床不能有效及时破坏, 摩阻系数变大, 从而造成钻进过程中摩阻扭矩大。常规导向钻具滑动钻进钻压传递困难, 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 特别是后期滑动钻井控制轨迹占用时间长、效率低、效果差, 严重影响钻井效率。
3.4 有效清洗井眼困难。
随着水平段的延伸, 携岩能力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能达到完全净化井眼, 容易在井眼低边形成岩屑床, 给钻进和井下安全造成很大困难。若砂体疏松, 钻时快, 岩屑不能及时带离井底时, 加之小井眼环空小, 容易造成卡钻。
4 井眼轨迹控制技术
4.1 斜井段定向技术
在井斜角≤50°时采用常规单弯单稳钻具组合, 考虑到该井的设计造斜率为16.13°/100m, 1.25°螺杆完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 且在定向钻进过程中随着井斜角增大造斜率也会逐渐升高。现场根据实钻造斜率, 分配好定向段和复合钻进段的比例。在井斜角>50°后倒装部分钻具。利用LWD仪器寻找油层。根据实钻数据随时校正轨迹, 确保轨迹线与设计轨道相吻合, 在钻进过程中及时处理泥浆和短起下钻作业, 确保安全钻进, 在入油顶之前, 根据实钻的电阻、伽马值及时和邻井对比, 做到准确中靶。
4.2 长水平段轨迹控制技术
水平段钻具结构的选择对于水平段的安全、快速钻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钻进速度, 减少起下钻的次数, 尝试使用了双扶常规钻具结构进行水平段施工。该常规结构在匀质细砂岩钻进时整体呈稳斜状态, 可以通过调整钻井参数达到稳斜目的, 但是钻至井深3366m时钻遇灰质细砂岩, 钻时变慢, 达到了2~3m/h直至钻至3384m钻出灰质层, 钻时变快。由于岩性发生变化, 降斜幅度变大, 最高达到11.38°/100m。加大钻压井斜不增, 一直处于降斜状态, 为了防止轨迹线偏离设计靶框, 起钻换螺杆定向调整井眼轨迹。
通过使用动力钻具控制调整井斜和方位, 使实钻轨迹线在靶框中穿行。随着水平位移的延伸, 后期定向过程中摩阻大, 滑动钻进困难, 钻进过程中及时混入原油和短程起下钻作业, 确保了水平段滑动钻进的顺利进行。
利用螺杆钻具调整好井眼轨迹, 再使用常规钻具钻进水平段, 减少了滑动钻进的工作量, 但由于地层中存在灰质夹层和地层倾角的变化, 在常规钻具无法通过钻井参数而达到调整井斜的目的时, 起钻下入螺杆钻具调整井斜。通过应用常规钻具和螺杆钻具交替使用, 实钻轨迹线获得较高的圆滑度, 井眼清洁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三开水平段总进尺2015m中常规钻具钻进进尺1081.56m, 占总进尺的53.64%, 常规钻具的成功应用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
4.3 钻井液技术
该井二开采用聚合物润滑钻井液体系。直井段钻遇明化镇组、馆陶组, 地层成岩性差, 钻井液主要以抑制地层造浆、携带岩屑, 防止泥岩缩径, 确保安全钻进为目的。造斜段严格控制好膨润土含量, 以 (8~10) %的加量均匀地混入原油并充分乳化, 配合加入固体润滑剂, 使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防卡性能, 确保定向钻进时钻压能有效的传递至钻头。
三开水平段采用采用聚合物 (铝胺基) 润滑钻井液体系。加足各种处理剂, 及时混入原油, 调整好钻井液性能, 保证钻井液充分携砂、防塌、防卡, 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等与钻井泵同步运转, 根据需要开启离心机, 严格控制钻井液中的劣质固相含量和低密度固相含量。确保井壁稳定、井眼规则、井下安全。
4.4 随钻测量技术
利用先进的MWD和LWD随钻测量技术对井眼轨迹进行实时监控, 在钻进过程中随钻测量数据, 随时调整钻井参数和钻进方式, 确保了在井眼轨迹在油层中穿行。
4.5 套管防磨技术
对于水平井技术套管来说, 由于钻具在自重作用下紧靠下井壁, 容易造成钻杆接头对套管的严重磨损, 同时也增大了钻进时的摩阻扭矩。因此, 降低钻杆与套管之间的旋转摩擦接触或摩擦系数是防止套管磨损的关键。通过优选防磨接头, 优化安放位置, 变旋转接触为非旋转接触, 不仅有效保护了套管, 同时也适当降低了复合钻进时钻具的扭矩。
5 结论与建议
5.1 樊154-平2井是胜利油田第一口20段分级压裂、水平段长超过2000m的小井眼水平井, 该井的成功实施为胜利油田小井眼水平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2 该井的常规钻具结构在水平段的应用, 减少了水平段滑动钻进的次数, 提高了钻井速度。
5.3 依靠传统的双扶常规钻具和螺杆钻具完全可以完成水平段长以内的小井眼水平井。
参考文献
[1]崔海林, 陈建隆, 牛洪波, 等.胜利油田首口小井眼长水平段水平井钻井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 2011, 39 (5) :14~15.
[2]崔海林, 曹树生, 杨春旭, 等.DP19小井眼欠平衡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 2010, 32 (3) :20~22.
水平井段 篇7
关键词:三重介质模型,页岩气,不稳定线性流,油藏数值模型,裂缝
中国页岩气资源丰富, 开发前景广阔, 尚处于勘探开发的起步阶段[1], 美国进行了页岩气革命, 由此产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尤为宝贵, 值得借鉴。页岩气藏渗透率极低, 页岩基质的渗透率低至10-9md, 基质孔隙度范围为1%~6%[2], 多段水力压裂水平井成为经济开发页岩气的有效手段。通过压裂改造之后, 位于体积压裂区 (SRV) 的孔渗结构系统极其复杂, 主要包括基质、低渗透率的天然裂缝和高渗透率的大裂缝 (水力压裂缝) , 如图1 (a) 所示。根据对Barnet页岩气田页岩气井的调研, 可以看出许多水力压裂页岩气井表现出不稳定线性流特征, 在产量-时间双对数曲线上表现为-1/2斜率直线段, 而且对于许多气井来说它是唯一可供分析的流态[3]。在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热潮中, 国内不少学者对页岩气多段水力压裂水平井渗流规律做了大量研究:李欣等[4]提出了页岩气水平井封闭边界垂直裂缝线性流气藏的解析解, 并用于计算孔隙体积和原始天然气储量;徐兵详等[5]等基于页岩气井线性非稳定流动特点, 运用双重孔隙线性瞬态流典型曲线分析了国外页岩气藏一口多段水平井产量数据并对储量进行了评价;彭凯等[6]对页岩气藏三种典型的双重介质渗流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 得出De Swaan渗流模型更适合页岩气藏;段永刚等[7,8]对传统的渗流微分方程进行修正, 建立了页岩气双重介质压裂井渗流数学模型, 并进行了无限导流压裂井压力动态分析。以上研究者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基于典型的双重介质模型, 然而水力压裂缝和天然裂缝性质差异较大, 不能笼统的归为一类。程远方等[9]建立了考虑溶洞情况的三重介质页岩气渗流模型, 但并没有考虑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的差别。显然, 国内针对页岩气多段水力压裂水平井渗流研究主要集中在双重介质模型上, 这给不稳定线性流的解释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为此, 笔者基于Al-Ahmadi[10]提出的三重介质模型, 对页岩气水平井渗流规律做了研究, 包括三重介质水力裂缝储容比、天然裂缝储容比、天然裂缝窜流系数和基质窜流系数对无因次产量递减曲线的影响研究, 晚期不稳定线性流判断标准研究, 不稳定线性流阶段的实际应用方法研究以及不稳定线性流的数值模拟和解析计算结果对比。
1 三重介质模型
页岩气藏多为天然裂缝性气藏, 经水力压裂改造之后, 形成复杂的裂缝系统, 如图1 (a) 所示, 本文研究区域为SRV区, 因为早中期的页岩气产量主要由SRV区提供, 到生产后期非压裂区的贡献才凸显出来。SRV区由三种连续的孔隙介质组成:基质、低渗透的微裂缝和高渗透的大裂缝 (水力压裂缝) 。大部分的流体通过大裂缝流到油井中, 而这些流体最初都是来自微裂缝, 基质中的流体只会流到微裂缝中, 流体的流动过程如图1 (b) 所示, 这个模型包含三种线性流, 即水力裂缝水平井筒的线性流、天然微裂缝向水力裂缝的线性流和基质向天然微裂缝的线性流。Al-Ahmadi[10]根据流体在介质中流动状态 (拟稳态或不稳态) 的不同, 提出了4种子模型并推导了每个模型的解析解, 通过与油田实际对比验证, 最终选取了全不稳定流模型 (流体在基质、天然微裂缝和水力裂缝中的流动全是不稳定流) 。以该模型求得了定压内边界、封闭外边界的解析解
图1页岩气多段水力压裂水平井三重介质模型 (据Al-Ahmadi[10]修改) Fig.1 Sketch of the triple porosity model for a muti-transverse hydraulic fracture horizontal well (modified from Al-Ahmadi[10])
式 (1) 中:
式 (2) 中:qD L为无因次产量;s为拉氏空间变量;yDe为无因次水力裂缝长度;ωF为无因次水力裂缝储容比;ωf为无因次天然微裂缝储容比;ωm为无因次基质储容比;λAc, Ff为天然裂缝向水力裂缝的无因次窜流系数;λAc, fm为基质向天然裂缝的无因次窜流系数。
与双重介质模型相比, 需要修正的无因次变量为
式中:Φ为孔隙度 (%) ;V为岩石骨架体积;kF为水力裂缝渗透率 (md) ;kf为天然裂缝渗透率 (md) ;km为基质渗透率 (md) ;Acw为井泄气面积 (m2) ;LF为水力裂缝间距 (m) ;Lf为天然裂缝间距 (m) ;ye为水力裂缝长度 (m) 。
通过Stehfest反演得出, 无因次产量对无因次时间为坐标的双对数曲线, 如图2所示。
图中描绘了这5种流动阶段, 流动阶段1:水力裂缝线性流阶段, 水力裂缝的渗透率一般很高,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 这个流动阶段很短以致许多测试工具可能无法检测到这个阶段, 在产量-时间的双对数曲线上, 斜率为-1/2;流动阶段2:大裂缝和微裂缝双线性流阶段, 是由于微裂缝和大裂缝中同时出现了垂直的线性流所引起的, 在产量-时间的双对数曲线图上的斜率是-1/4;流动阶段3:天然微裂缝线性流阶段, 一旦大裂缝中的不稳定流动过程结束后, 也就是第2阶段中双线性流动过程结束后, 就会进入第3阶段, 在产量-时间的双对数曲线上斜率是-1/2;流动阶段4:微裂缝和基质双线性流阶段, 当基质中的流体处于线性流动状态, 而微裂缝中的流体仍处于不稳定流动状态时就会产生第4流动阶段, 在产量-时间双对数曲线上的斜率是-1/4, 在许多油田现场首先观察到的就是这个阶段;流动阶段5:基质线性流阶段, 在许多油田现场第5流动阶段是主要的也是最长的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在产量-时间关系的双对数曲线上的斜率是-1/2;流动阶段6:边界控制流阶段, 当基质岩块中心的压力开始下降时, 这个阶段就开始产生, 由于井底压力保持恒定, 这个流动过程会表现出指数递减规律。
根据不同的流动阶段特征, 可以得出用于分析生产数据的分析方程, 总结如表1所示。
表1中:T为气藏温度 (℃) ;cti为原始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MPa-1) ;h为气藏厚度 (m) ;m为斜率 (MPa2/cp/m3/d/√d) ;xe为有效水平井段长度 (m) ;μ为气体黏度 (cp) ;
2 曲线参数敏感性评价
三重介质水力裂缝储容比ωF、天然裂缝储容比ωf、窜流系数λAc, Ff、λAc, fm对无因次产量递减曲线有着直接的影响,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解析解, 通过Stehfest反演, 得出这些敏感性参数的影响图版, 如图3和图4所示。水力裂缝储容比ωF和天然裂缝储容比ωf主要影响曲线的早期形态, 由图3可知:ωF越大, 水力裂缝线性流阶段持续时间越长, 无因次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 并且会覆盖其他流动阶段, 不同的ωF值最终会收敛于一条斜率为-1/2直线;ωf越大产量维持水平越高, 天然裂缝线性流维持时间越长, 不同的ωf值最终会收敛于一条斜率为-1/2直线。窜流系数λAc, Ff、λAc, fm分别表征天然裂缝向水力裂缝、基质向天然裂缝的窜流能力, 由图4可知:图版呈“台阶状”, λAc, Ff越小, 天然裂缝向水力裂缝的窜流段出现的越晚, 台阶越低, 天然线性流阶段出现得越晚, λAc, fm越小, 基质向天然裂缝的窜流段出现得越晚, 台阶越低, 基质线性流阶段的出现得越晚。
3 晚期不稳定线性流态判断标准
由上部分主要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知, 解析方程反演出的图版qDL-tDL中各个流动阶段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会随着主要参数设置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甚至有些流动阶段被完全掩盖, 这给实际流态的判断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实际生产中, 早期水力裂缝的不稳定线性流动阶段出现时间非常短暂且不易测得, 因此不是分析的重点, 真正产生干扰的是晚期的线性流流动阶段的判别, 因为这个流动阶段有可能是基质线性流动阶段, 也可能是天然裂缝流动阶段。Tivayanonda[11]通过窜流系数比较λAc, Ff和λAc, fm大小而判断晚期线性流动阶段归属问题, 其方法如下:当λFf<λfm, 即时, 晚期线性流动阶段由天然微裂缝控制, 反之, 由基质控制。可以认为这种方法有合理之处, 但单因素考虑使分析不充分, 笔者在做参数敏感性分析时发现晚期流动阶段出现时间早晚和持续时间长短还与天然裂缝储容比ωf、基质储容比ωm密切相关, 当λAc, Ff较小且ωf较大时, 天然裂缝线性流动阶段持续时间长, 基质线性流动阶段可能完全被掩盖 (如图3、图4) , 这样可以判断晚期线性流动阶段由天然微裂缝控制。假设储容比大小主要由孔隙度控制, 基质和天然微裂缝的弹性压缩系数相差不大, 那么可以对Tivayanonda的判断标准做如下修正:当时, 晚期线性流动阶段由天然微裂缝控制, 反之, 由基质控制。图3给出了基质和天然裂缝孔渗比值对晚期线性流阶段的敏感性分析, 可以得出随着天然裂缝渗透率与孔隙度比值的减小, 晚期线性流由基质控制转变为天然微裂缝控制。
4 不稳定线性流阶段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国外大量页岩气水平井的调研可以看出许多水力压裂页岩气井表现出不稳定线性流特征, 在产量-时间双对数曲线上表现为-1/2斜率直线段, 而且对于许多气井来说它是唯一可供分析的流态, 这个流动阶段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Bello基于双重介质模型, 根据不稳定基质线性流, 提出了分析方程:, 这个方程认定的中晚期线性流是由基质控制, 然而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中晚期线性流主导归属具有不确定性。
当晚期线性流由基质控制时, 假定参数Lf和km, 可以求得天然裂缝半长
限制条件为:
式中:tlast为中晚期线性流结束时间, d。
Ibrahim和Wattenbarger[12]在不稳定流分析过程中指出非稳态压降会导致裂缝半长和储量预测偏大, 因此给出了斜率修正因子:fcp=1-0.085 2DD-0.085 7DD2。
式中,
式中:m (pi) 为原始气藏拟压力 (MPa2) ;m (pwf) 为气藏井底拟压力 (MPa2) ;
当晚期线性流由天然裂缝控制时, 假定参数kf可以求得天然裂缝半长
限制条件为
这种方法相比Bello方法分析更为全面, 但是参数的假设同样会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 可以认为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值模拟模型, 对单井进行历史拟合, 则可大大消除误差。下面通过实例来说明。
5 实例分析
国外某页岩气井B[13]为多段压裂水平井, 井筒半径为0.1 m, 压裂段数为42, 有效水平长度为1 024.1 m, 每段压裂间隔为24.4 m。所在气藏SRV区的储层有效厚度为91.44 m, 有效孔隙度为0.085, 储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为0.032 343, 储层原始拟压力为28 332.45 MPa2/ (m Pa·s) , 井底拟压力为955.5 MPa2/ (m Pa·s) , 储层温度为65.7℃, 束缚水饱和度为0.3, 气体黏度为0.019 5 m Pa·s, 气体体积压缩系数为0.005 1。气井B的qg-t双对数曲线和曲线如图6所示。
图6中qg-t双对数曲线早期显示为-1/4斜率段, 可以解释为双线性流;中后期为-1/2斜率段, 解释为线性流, 曲线整体为直线, 直线斜率为0.040 3, 修正后的斜率为0.048, 线性流结束时间为500 d, 早期出现上翘且纵轴的截距不为零, Bello解释为双线性流或者为表皮汇聚效应[14], 但这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中后期的线性流可能由基质控制, 也可能由天然裂缝控制。
假设中后期的线性流由基质控制:假定天然裂缝间距Lf=3m, 基质的渗透率为1.5×10-4md (油田评估所得) , 那么由公式 (3) 计算得到水力裂缝半长为2.73 m。而限制条件, 实际计算的与限制条件相矛盾。
假设中后期的线性流由天然裂缝控制:首先计算限制条件 (kf) max=4.67×10-5md, (xf) min=39.05 m, 不妨假定kf=10-5md, 由公式 (4) 计算的xf=84.42 m, 不与限制条件冲突。事实上, 假设不同的kf值, 可以计算不同的xf值 (见表2) , 这会给分析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为了消除假设参数的误差, 建立B井的数值模拟模型, 在双重介质模型基础上通过对水力裂缝和天然裂缝采用高导流能力加密网格近似, 设置水力裂缝与天然微裂缝网格正交, 建立等效的三重介质数模模型, 气藏为矩形气藏, 其长度与水平井B长度相同, 且水平井位于气藏中部, 气藏宽度为水力裂缝长度, 42条垂直水力裂缝均匀分布在水平周围, 流体性质及其他气藏参数如上文所述。在数值模型中设置上文计算的不同水力裂缝半长 (见表2) , 对B井进行历史拟合, 图7和表2给出了拟合结果, 由此可见水力裂缝半长为42.4 m时, 拟合精度高, 而水力裂缝半长为59.7 m和29.8 m时, 拟合精度在可接受的范围, 由此评价水力裂缝半长在30~60 m之间, 而42.4 m最为准确。
6 结论
(1)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对多段压裂水平井的渗流规律做了研究, 系统分析了窜流系数和储容比对无因次产量递减曲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修正了中后期不稳定线性流的判断标准, 为中后期不稳定线性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水平井段 篇8
我们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以及运动技能形成等规律。根据田径类组合教学特点,设计用五课时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科学地设计主题单元教学计划,注重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让快乐伴随着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通盘考虑,以整体的思路来设计水平一学段组合类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身体、心理、社会因素发展的三维健康观。
二、教材简析
对跑、跳、投练习进行组合设计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是适应外部环境的有效手段,是一种简便易行,锻炼价值很高的体育活动。它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内脏器官功能,全面增强身体素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培养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对于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来说,通过改变运动组合方式和地形变化,可以降低学生的疲劳程度,增强练习的乐趣,能调节运动负荷,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练习热情,也是发展速度、耐力、灵巧、柔韧等运动素质和增强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跑、跳、投活动走进学生的课间锻炼和课外生活。组合模块元可以从走、钻、滚、爬、跨、跑、跳、投等方面进行2个以上动作组合设计。如走跑、走跳、跑跳、跑投、跑跳投综合等。
三、教学策略
按学生年龄、性别差异、认知水平、体质情况和身心发展特点及活动项目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强度进行练习,提出不同的要求。利用学校自然环境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学过的跑跳投各种姿势进行自主组合,采用多种结合的锻炼方法,达到健身的目的。各水平段的教学内容安排应根据主题单元的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
水平一学段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好胜、好玩、好动的身心需要,为今后学习、生活、劳动打下初步的基础,重点是以故事等情境为主题内容,以跳绳、盒子等器材为练习手段,以组合游戏活动为基本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进行跑跳投等组合练习。
四、单元目标
水平一学段主要是通过跑、跳、投的系列组合练习,知道走、跑、跳、投等活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体验基本的走、跑、跳、投的方法,初步模仿出简单的走、跑、跳、投等基本技术动作,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锻炼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神态。
五、内容安排
第1课时:主题内容为“蛇尾飞舞”——走跳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运动参与)。
(1)乐于参与各种跳绳游戏活动,主动观察并模仿同伴的练习。
(2)双手摇绳与跑步协调,发展动作速度、上下肢力量和协调能力。
(3)主动向同伴展示蛇尾飞舞的形态和自己已学会的跳绳动作。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踩蛇尾”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蛇尾飞舞[交流练习各种单人跳绳;走1、3、5步向上跳;弓箭步走接快速跳绳]。
(3)健康储备:抛绳比高10个×3~5组。
[可反复尝试走与跳结合的练习]
3.评价要点:乐于参加走与跳结合的游戏活动。
第2课时:主题内容为“追抢飞绳”——跑投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运动技能)。
(1)能积极参与追抢飞绳等游戏活动,体验追抢过程中的乐趣。
(2)能将绳结掷出一定远度,并快速起动追抢掷出绳结,自觉地提高力量和速度素质及协调能力。
(3)能和同伴愉快地进行游戏活动,主动关心、保护、帮助同学。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抛抛乐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追抢飞绳[自抛自追(个人活动);交流“怎样才能飞快追到飞绳?”;你抛我追;两人追抢]。
(3)健康储备:跳拼图2~3次×3~5组。
[可在活动中交换练习的伙伴,增加练习的兴趣,也可增加练习的伙伴]
3.评价要点:能获取快速追抢掷出绳结的技能。
第3课时:主题内容为“燕子飞越”—跑跳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身体健康)。
(1)懂得跑跳结合练习的方法和要求,反复体会活动时的身体感受。
(2)掌握跑几步跨或跳过“河”的技能,做到起跳果断,落地轻巧。
(3)和同伴一起完成增强左右肢体力量练习,锻炼克服困难的品质。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搭跳房子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燕子飞越[a、尝试跨越“小河”;b、跑几步跨越“小河”;c、跳越小河;d、跑几步跳越“小河”练习、交流]。
(3)健康储备:单脚拔河2-3次×3~5组。
[可多尝试左右脚跑跳,体会要领]
3.评价要点:懂得跑跳结合练习对身体的影响。
第4课时:主题内容为“老牛拖车”——跑走结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身心健康)。
(1)与同伴一起体验带人跑和合作玩绳活动中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2)在有阻力的情况下保持跑的基本要求,自觉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3)理解“老牛拖车”涵义,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不怕累的品质。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合作玩跳绳。
(2)技能获取:老牛拖车[两人同向练习;两人同向比赛;多种抗阻力跑的玩法与交流]。
(3)健康储备:推小车10米×3~5组。
[可二人同向站立,一人倒走,一人前跑;也可两人背向站立带人跑]
3.评价要点:在活动中体验疲劳时的心理感受。
第5课时:主题内容为“骏马奔腾”——走跳跑综合
1.课时目标(本课主目标为社会适应)。
(1)知道走、跳、跑结合的方法和要求,主动与同伴一起投入创编多种组合动作,参与尝试活动。
(2)克服活动中的困难,用准确动作来增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与同伴交流并共同完成走绳子格中体验出来的组合练习方法。
2.教与学活动提示。
(1)活动适应:趣味跑、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活动+关节韧带操。
(2)技能获取:骏马奔腾[弓步走、跳绳、加速跑单个练习;组合弓步走、跳绳、加速跑;弓步走+跳绳+加速跑接力赛]。
(3)健康储备:仰卧推起成桥5次×3~5组。
[可改变跳绳的花样和速度及交替次数,或增加弓步走、跳绳、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