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蝶

2024-05-20

梦蝶(精选7篇)

梦蝶 篇1

2014年春晚以其表演内容的丰富、表演形式的多样、舞台场景的炫目, 向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席辞旧迎新的饕餮综艺盛宴。其中, 在唯美惊心的杂技“梦蝶”表演中, 男女演员在彩蝶飞舞的梦幻般的光影中, 在高高升起的狭小圆形台上, 以其力量与柔美的完美融合令亿万观众叹为观止。“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其实在生活中, 美无处不在, 人们用各种形式在追求着、表达着美, 因此“梦蝶”不仅演绎了人体的美, 也给语文审美课堂带来了深切的启迪。

一、“梦蝶”的美学:刚柔兼济下人性的自由美

“梦蝶”彰显刚劲与柔美、自由与束缚、简洁与丰富的完美结合, 在对自由爱情的热切渴望中彰显无穷的生命活力, 带给观众震撼的审美享受。20世纪享誉全球的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认为:“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达到自我的学习”“激发生命, 让生命自由发展, 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生命自由发展的语文课堂, 无论是教师这一主导, 还是学生这一主体, 都需要在自身的教与学的框架内, 积极追寻语文课堂的至美境界。

二、“同题异构”:刚柔相济的审美主张

男、女演员用肢体的力量展现托举的刚劲美、翻转的柔韧美, 这种刚柔相济的动作展演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同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亦可达到刚柔相济的美学追求。这里所说的“刚”是指指导课堂教学的《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它们对教学行为加以规范和引领, 让课堂教有所依, 学有所量。“双标”有其权威性和纲要性, 亦有其笼统性和模糊性, 但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在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中, 形成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这“多样选择”和“富有弹性”正是语文课堂“柔”的表现。

“柔”性地展示“刚”性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给予了教师展示个性才华, 实施教学主张的契机, 彻底打破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本配有标准答案的辅导练习的“脸谱时代”。教师呼吸着自由的教学气息, 语文课堂呈现千娇百媚的柔美舞姿, 正所谓“风弄林叶, 态无一同;月当流波, 影有万变”, “同题异构”践行了刚柔相济的审美主张。

比如, 《荷花淀》这篇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战争中的女人, 朴素清新、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典型而丰富。有的老师引领学生品读小说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主题美, 并探究核心问题“作者为什么完全回避本来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战争, 把战争表现得那么美?”老师们的课堂无论是守住传统还是新意迭出, 都自由展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 实施了个性化的教学主张。

三、双向自主:束缚与自由的审美矛盾

在狭小的表演空间里, 男女演员极力伸展肢体, 不仅表现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更彰显了对自由生命的渴望。空间的束缚与精神的自由, 这对矛盾却演绎出了摄人心魄、凄美绝伦的杂技艺术。同样, 语文课堂也要突破时空束缚, 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 拓展思维的无限空间,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力量, 从而完成自由心灵的塑造, 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鲜活的语言、丰富的形象、深刻的哲理始终让课堂充满自由思想的张力。教师切不可以“守纪”为名, 制定种种清规戒律, 变相剥夺每位语用个体的自主权利, 让学生的“灵光乍现”变为不可饶恕的“奇谈怪论”。“实际上, 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中的, 在课堂上, 学生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主动击碎禁锢课堂的多重枷锁, 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文本的框架内, 找准挖掘点, 充分调动起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的积极性, 鼓励个性化、多元化、创造性的文本解读。

罗杰斯认为,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 审美的语文课堂要始终让学生呼吸着自由的空气, 表达着自由的思想、情怀, 张扬着自由的个性, 放飞每一位学习在场者的天然审美欲, 如此的灵动奔放和灿烂个性正是审美课堂的深刻表现。

四、空白艺术:简洁与丰富的审美统一

艺术的空白蕴含着广阔的审美空间。“梦蝶”的表演没有借助任何道具, 却能在简洁的肢体动作中, 在高难动作的稍停中, 留下了诸多的“空白”, 表现出丰富的审美内涵, 出色地演绎了一段凄美艰难、幸福美好、缠绵悱恻的爱情。同样, 语文课堂如能适时留白, 在悬而未决的期待中, 在“愤悱”的启发中, 让学生在看似凝固的时空里绽放思维的花朵。

因为文本是重要的文化密码, 任何文本都具有未定性, 即模糊性, 给解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空白点是一种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框架, 其本身具有一种“召唤结构”, 是“召唤解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于是, 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瞄准文本的空白点;为课堂“瘦身”, 巧妙掌控解读空白点的教学契机。把看似丰富饱满、滔滔不绝的“一堂言”的“教”堂, 变成“精瘦骨感”、间歇断续的“满堂言”的“学”堂。让课堂在简洁流畅的进程中, 引导学生钻进文本的“空子”, 并给予学生深入思考、情感表达、观点阐述的足够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我一千次地确信, 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 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和发展。”语文审美课堂就是一条流淌美的潺潺小溪, 一眼滋润学生心灵的清泉, 在自由广阔的审美空间里, 犹如“梦蝶”一样, 表达着每一个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生命主张, 让自由的生命个体翩翩起舞。

摘要:2014年春晚舞台上杂技表演“梦蝶”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元素, 彰显了刚劲与柔美、自由与束缚、简洁与丰富的审美主张, 这深刻地启迪着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无论是“同题异构”的精彩纷呈, “双向自主”的自由延展, 还是“留白艺术”的丰富多样, 都表达着学习个体强烈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生命主张, 给语文审美课堂注入了自由生命的无穷活力。

关键词:“梦蝶”,表演艺术,语文审美,启迪

参考文献

[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 2012 (2) .

梦蝶 篇2

那一晚,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只蝴蝶。

更为奇怪的是,我和自己中午看到的那只蝴蝶是一模一样的,也有着诡异的色彩。在梦里,我好想被什么东西牵引着,不知不觉中飞进了一座山林。来到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在那里,我看到了丝带般的小溪,小溪里流淌着清澈透亮的泉水,旁边还有一大片青青的小草,小草中间还夹杂着五彩斑斓的.小花。微风掠过,还能闻到淡淡的花香。这样的美景完全把我陶醉了。我想,做一只蝴蝶也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我可以在这里永远的生活下去。从此以后,我每天都无忧无虑地飞翔在这个林子里,尽情地欣赏这里的美景。我常常在花草间飞来飞去,偶尔还给它们带来一段精彩的舞蹈;累了,就在花蕊上休息;醒了,就到小溪中间去洗脸、喝水;饿了,就飞到花草中去采食花粉,那是一种很甜很香的味道。吃饱了,接着和小花小草一起嬉戏,一起玩耍。我很得意,因为自己恐怕是世界上最快乐,最自由的一只蝴蝶了。

侯梦蝶:化茧成蝶 篇3

逐梦前行

你还记得年轻时的梦想吗?你大概模糊地记得,但却没有借助行动的力量去实现它,于是梦想成了“想”。当被问到为什么要做模特时,侯梦蝶淡然地说,因为那是自己的梦想。突然就很佩服眼前的这个女孩,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默默地去实现。侯梦蝶还记得那是高中毕业后刚好有三个月的假期,其他同学都忙着疯玩,她却取消了一切同学的约会去报了新丝路模特学校。她知道,跨出这一步,无论成功与否,都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我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模特走秀就特激动,特别感兴趣,还老爱模仿,总跟我妈说我以后要当模特,但第一次近距离看模特表演我记得那是在某个商场的一个服装秀,其实T台特别简陋,模特穿的衣服在现在看来也不算时尚,但当那些模特踩着高根鞋妖娆地走出来时,我整个人都被震到了,我仿佛听到一个声音告诉我,你应该成为她们这样。”刚开始家里还不同意她的这个想法,但发现侯梦蝶自己特别喜欢,再加上个子又高,各方面条件也好,也慢慢同意了她报模特学校,算是默许了她的意愿。

等到真的走上模特之路后,她慢慢又发现其实和自己的初衷还是不一样的。刚开始侯梦蝶觉得模特嘛,只需要穿上美美的衣服,在T台上走2圈摆个造型就可以了,后来才知道模特不光要走秀,还要拍杂志、要出国参加各种时装周,还要签约经纪公司,这里面的学问,侯梦蝶花了许多时间去琢磨、去适应。她说有场走秀特别难忘,在巴黎的KENZO,“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那么长的T台,五层楼,每一层都要走一个大圈,当时穿的鞋又特别不舒服,鞋面上有2个金属球一直在摩擦我的骨头,彩排3、4遍加正式走秀一遍走完后,感觉脚已经痛麻了,不是自己的了,那种很累很苦但又很享受的感觉,真的很难形容。但我很享受站在T台上的感觉,这让我自己觉得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因。”从新丝路模特学校毕业后,2010年侯梦蝶参加了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拿了中国赛区冠军和世界前十五的不错名次,参加比赛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过程和沉淀,她觉得自己需要进步和蜕变,也希望能有更大的T台让自己发挥。在她看来,有许多模特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名模,而她只不过懂得抓住每一个机会,然后去坚持。在新丝路模特学校也好,参加Elite世界精英模特大赛也好,签约IMG公司也好,都是机会,当机会来临时,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一切stand by然后抓住,要么眼睁睁看着它溜走。现在的侯梦蝶已经是一名活跃在世界三大时装周的优秀模特,是不可小视的外来时尚力量,而对于心怀梦想的侯梦蝶来说,这一切只是开始。

对话侯梦蝶

P:据说T台后台都是非常混乱的,有没有发生过什么尴尬,或者搞笑的事情?

侯梦蝶:哈哈。后台永远都是那样。最常见的事就是开场10分钟之前有模特刚刚到,化妆师、造型师、设计师围着一个人用最快的时间去打理她。当我是这个人的时候我会觉得时间的脚步加快了好几倍,感觉很搞笑。

P:每年,伦敦,巴黎,纽约等时装周里,你个人会比较喜欢哪个?

侯梦蝶:我比较喜欢纽约。因为第一站还不是很累所以超欢乐。

P:相较于国际上比较知名的服装周,上海时装周给你的印象如何?

侯梦蝶:上海的时装周特别的文艺。有点成衣、又有点高端设计。很有小上海海派风的感觉。

P:怎么看中国时尚圈这几年的变化?

侯梦蝶:时尚变成更多人的追求,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追求外在美到制高点也是一种文化。

P:除了去看时装秀外,有什么办法了解今年的流行元素?

侯梦蝶:看杂志,比看时装秀有用。

P:如果你个人或者女士们临时要出席一些宴会,派对场合,比较万无一失的装扮会是?

侯梦蝶:如果是晚宴当然黑色的长晚礼服最万无一失。注意取长补短,比如有人腰细但腿粗,那就尽量选择显示腰线的礼服。有人锁骨非常美但腰部有赘肉,那就选择腰线非常高像韩服感觉的礼服。加以配饰点缀就很出彩。

P: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比较偏爱买的东西,你自己逛街时最喜欢买的东西是什么?

侯梦蝶:我不喜欢逛街,但我喜欢买大耳环,买回家也不怎么戴。去海边就都拿出来搭配飘逸的裙子。

P:你是怎么保持自己的身材呢?

侯梦蝶:嗯……我没有特意保持过自己的身材。

P:你自己对流行、时尚的理解是?

侯梦蝶:适合自己的。

P:没有工作的时候,你是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的?

侯梦蝶:我会在家里看书、写书法,如果有兴致就去郊区骑马。

快问快答

P:你觉得自己最性感的部位是哪里?

侯梦蝶:我虽然不是常规意义的性感,但我爱自己身体的一切。

P:如果你急着出门而又没有事先准备,什么物品会让你一秒变时尚达人?

侯梦蝶:一双美丽的鞋。

P:你包包里出门必带的物品有哪些?

侯梦蝶:除了人人都带的我还要带薄荷膏。为了让自己不一直打哈欠。

P:你比较偏爱穿什么风格的衣服?

侯梦蝶:休闲和酷。

P:最多一场秀最多换多少套衣服?

侯梦蝶:好像有4套。

侯梦蝶

火石文化签约模特。毕业于哈尔滨新丝路模特学校,2010 Elite世界精英超级模特大赛中国区冠军,以极具东方特色的面孔成为2012年以来最炙手可热的模特新星,成为国际时装周不可小视的外来时尚力量。

浅论周梦蝶诗歌中的基督教意象 篇4

周梦蝶并不是基督教徒, 但基督教意象却几乎贯穿他整个写作过程。在《孤独国》中, 多次出现上帝与十字架意象, 到了《还魂草》则转以圣经典故为题材。从《孤独国》到《还魂草》, 是其“让风雪归我, 孤寂归我” (《让》) 的一种基督式苦痛选择, 和“雪还是雪, 你还是你”的明镜之心的升华, “尤其是《让》一诗, 更具有释迦基督为人类担荷罪恶之意”[2]。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近晚, 在《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中, 仍出现了上帝、十字架等基督教意象。1966年后, 周梦蝶开始专心修学佛法, 心境与诗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因此《十三朵白菊花》、《约会》和《有一种鸟或人》中虽还留有基督教意象, 但已经相对减少。由此可见, 1966年对于周梦蝶来说是其基督教情怀浓淡的分水岭, 然其诗中的基督教文化印记, 对研究周梦蝶诗学来说仍是值得重视的。

一.关于上帝的诗歌想象

学者戴训扬曾在分析周梦蝶诗的三种题材时说:“以旧约《创世纪》《诗篇》《传道者》《雅歌》以及新约《启示录》对周梦蝶的影响最大。而这些篇章在圣经中是文学成分最浓的部分, 除了拓宽作者的思想内涵外, 并且也丰富诗之素材。”[3]周梦蝶诗中的基督教意象, 出现最多的是“上帝”, 不但反复出现, 且贯穿了其前后期作品。

在周梦蝶的诗中, 上帝是形而上的造物者, “上帝是从无始的黑漆漆里跳出来的一把火/我, 和我的兄弟姊妹们──星儿们, 鸟儿鱼儿草儿虫儿们/都是从他心里迸散出来的火花” (《消息 (二首) 》) 。上帝创造万物, 那么万物皆为“上帝之子”, 所以“我”与“万物”皆为兄弟。同时, 周诗中的上帝也是博爱的, 平等对待一切受造的万物。“上帝给兀鹰以铁翼、锐爪、钩、深目/给常春藤以嬝娜、缠绵与执拗/给太阳一盏无尽灯/给蝇蛆蚤虱以绳绳的接力者/给山磊落、云奥奇、雷刚果、蝴蝶温馨与哀愁……” (《乘除》) 。

在基督教信仰中, 既然万物是由上帝所造, 那么上帝就如同万物的父亲一般, 因此圣经中也多次以“天父”称谓上帝。吴达英也曾在评析《孤独国》时指出, “所谓‘上帝’, 在诗人的诗中, 是一种父性的体, 诗人依偎在‘上帝’的怀里, 如子之对父一般, 有孩童般的埋怨, 又有孩童般的渴慕。”[4]大时代的变动以及故乡的飘零, 使周梦蝶对于其生命的归依产生了思索与怀疑, 并将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形象寄托于“上帝”。所以在诗中, 周梦蝶与“上帝”对话总带有孩童般的依恋, 对上帝“形而上”的“安排”总有一种呼唤与商榷。“上帝呀, 无名的精灵呀!那么容许我永远不红不好么?” (《徘徊》) “上帝呀!我求你/借给我你智慧的尖刀!/让我把自己──把我的骨, 我的肉, 我的心……/分分寸寸地断割/分赠给人间所有我爱和爱我的。” (《祷》) 然而, 上帝是超越形下世界的形上存在, 上帝对世间万物“宿命般的安排”, 正如他所存在的形上世界一般, 是不能为人用理性所认知的。在《孤独国》的《菱角》一诗中, 诗人把如婴儿般“熟睡”在“紫絮外套”中的菱角转喻为被蒸煮的蝙蝠, 发出了“上帝啊/你曾否赋予达尔文以眼泪?”的质疑。达尔文的进化论把万物由神创生的概念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打破, 物种之间为了生存而彼此取食有了近乎合理化合法化的依据。当“物竞”取代了“悲悯”, 上帝又再次沉默了, 只留下诗人发出深情的悲叹。

《十三朵白菊花》中的《吹剑录十三则之一》是诗人后期探讨上帝的作品之一, 集中体现了诗人此时对上帝的体悟。“上帝/从虚空里走出来/彷徨四顾, 说:我要创造一切/我寂寞!”诗人进一步联想到了上帝的创造, 通过写诗的反省, 体会到了“创造”的本质。诗中对于宗教以及形而上的关注, “包含了诗人想象力触及形上世界的‘灵光乍现’”, “其实表露了文学与神学交流沟通的可能性”。[5]

二.生命的欲望与十字架的救赎

周梦蝶既向往佛家的解脱与庄禅的超越, 亦怀抱基督教救赎之苦。他曾在接受访问时表明自己的思想是入世的, 且相比佛家的思想, “更爱耶稣的博爱精神”。[6]

在《圣经》中, 人类的世纪开始于伊甸园的堕落。蛇的诱惑粉碎了人神共居的诗意澄明, 偷食禁果的亚当、夏娃从此发配至尘土劳心劳命, 从此人类开始了由天堂到地狱的欲望之旅。对于“蛇”的隐喻集中体现在了《还魂草》中, 《五月》“这是蛇与苹果最猖獗的季节”、“而绚缦如蛇杖的呼唤在高处”;《六月》“据说蛇的血脉是没有年龄的!纵使你铸永夜为秋/永夜为冬/纵使黑暗挖去自己的眼睛......蛇知道:它仍能自水里喊出火的消息”, 在清净如秋、如冬的理智中, 即使竭力克制, 代表罪恶的蛇仍能喊出具有生命温度的欲望。在《还魂草》里讨论欲望与罪恶的诗篇中, 都可以看到“蛇”或“苹果”的意象。

耶稣在十字架上牺牲是基督教义中最核心也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据福音书记载, 耶稣为了救赎罪人, 手脚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而死, 并于第三日复活。《基督教要理问答》中也提到, “耶稣成为我们的救恩是籍着他的道成肉身、受苦、钉十字架、死、复活及升天, 所成就的果效”[7]。“十字架”也是周梦蝶诗中常出现的意象, 《索》中“想起十字架上血淋淋的耶稣”;《错失》中“十字架上耶稣的泪血凝动了”;《消息》中“在死亡的灰烬里燃烧着十字”, 无一不体现着诗人对耶稣心怀世人、救赎世人的博爱情怀的向往。

有些宗教学者认为, 因为耶稣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所以十字架象征了人类的苦难。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寓意着耶稣以自己一人之身, 背负起了人类全部的苦难和罪孽, 从而使具有“原罪”的每个人, 可以重新开始赎罪的生活。因此, 作为基督的信徒, 就应该像耶稣基督那样, 背负起十字架, 忍受苦难来拯救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 背负十字架比舍己更难。受耶稣背负十字架为人世受苦所感染, 诗人也怀有同样的博爱与救赎精神。《绝响》中, 诗人发出呼唤, “神啊/请赐与我以等量的铁钉/让我用血与沉默证实/爱与罪的价值;以及/把射出的箭射回/是怎样一种痛切”。诗人为耶稣以自我牺牲来救赎世人的精神所感染, 也希望经历血肉分离的苦痛, 以表明自己无私牺牲的恳切。

《十三朵白菊花》中, 诗人愿意背负十字架救赎世人的精神仍在, 但已有了哲学性的思考。《想飞的树》中, 诗人发现, “一直飞到自己看不见自己了/那冷冷的十字, 我背负的/便翻转来背负我了/虽然时空也和我一样/没有翅膀”。诗人本欲负十字架高飞, “以基督的慈悲自任”[8], 但却发现所背负的十字架“翻转来背负”诗人自己了。诗人也说道自己在一场重病后悔悟:“人是人, 也是人人。你笑, 大家跟着你笑;当你受割, 说不定也有人暗自为你滴血。原来活着, 并不如我所‘以为’的那么简陋、草率、孤绝惨切。”[9]本想救赎世人, 却为诗人所救赎, 身无长物的诗人对每个人都真诚以待, 世人也给予诗人以关切和爱, 在互相救赎中, “十字架”成就了诗人与世人的博爱。

三.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可能

中国自古就有“诗禅相通”的诗学传统, 以禅入诗, 以禅助诗, 以禅喻诗, 诗中有禅, 禅里有诗。禅作为一种认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影响了传统诗歌的立意、构思、风格, 而基督教文化为中国诗歌创造了新的意象空间和美学意义。现代诗歌对基督尤其是上帝的想像也可看作是以诗歌形式进行的另一种意义解释, 现代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以及诗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了对上帝的想像。也如同麦奎利所说:“当我们谈到上帝的时候, 我们同时谈到了自己。‘上帝’这个词不仅表示存在, 而且包括一种对存在的评价, 对作为神圣存在即仁慈公正的存在的献身。”对于现代诗人, 甚至是中国诗歌而言, 对上帝的想像和意象设置都是一场精神的考验和灵魂的冒险, 他们把上帝看作神秘之物, 或是当作现实生活的解救者或者是社会救世者, 可以帮助人们直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于是, 现代诗歌的意义和形式就有了神性意义的诉求和择取, 有了上帝意象的创造和想像。具有神性特征的基督教意象在周梦蝶早期诗歌中又经过诗人的内化, 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上帝观念, 并展开着独特的诗歌想象和表达。

罗勃·巴斯说:“文学想象和宗教想象并没有、也不可能有分别。文学想象其本质是宗教的。因为它是一种创造象征的能力, 也是领悟象征的能力。”[10]在中国语境中的基督教诗歌与西方有所不同, 基督教在中国属于“外来宗教”, 一向处于宗教和文化边缘, 所以诗人写的大多只是具有基督教精神气质的诗歌, 或者体现某种基督教的世界观, 或者体现抒写者的某种基督教情怀。基督教只是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看世界的态度、方式和角度, 因此, 诗人的创作由于其独特遭遇而能丰富和发展基督教本身, 而其背后的基督教精神则给予了其诗作一种深度, 而对于诗歌本身有所丰富, 是一种双重的丰富。比如对于佛教之义理, 王维、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而有所悟, 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从而对于佛教和诗歌两者都有所创造, 而且他们的面目并不因为都采用了佛教的观世界法而趋于雷同, 而是各有特色。基督教诗歌也是同理。周梦蝶是相当具有东方风采的诗人, 但如果关注到他诗中以东方哲学融汇西方宗教的维度, 便能更好地捕捉其诗艺的全貌, 理解其外冷内热、与世分隔而入世贴近的诗风, 发掘其另一种诚挚而感动人心的力量。

叶嘉莹为《还魂草》所写的序中, 对周梦蝶的诗风提出了精彩的见解, 认为周先生的诗, “有着一份远离人间烟火的明净与坚凝”, 形成了“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11]的莹明。雪澄净清冷, 火诚挚炽热, 这种雪火的思索几乎延展其大部分诗作。如果其对庄子、佛道的领悟成就了其孤绝纯净, 那么基督教意象正展现出了诗人热情沉挚的一面, “雪”与“火”的融合成就了其诗歌的清冷瑰丽。《花, 总得开一次》中, “东已远/春以回/蛰始惊:一句‘太初有道’在腹中/正等着推敲。”“太初有道”出自《圣经·约翰福音》“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此处却被一种中国古典的意味所溶解。《徘徊》中, “然而樱桃依然红着/芭蕉依然忧郁著/──第几次呢?我在红与忧郁之间徘徊著”。诗人取用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以樱桃红为喜, 芭蕉绿为忧, 将人生悲喜的无定与反复用于上帝的对话呈现, “那么容许我永远不红不好么?”生趣惊现, 全诗在古典式时间流逝之美中完成了与上帝的“商榷”。

在中国新诗史上, 很少有哪一位诗人能够像周梦蝶这样在精神上具有如此巨大和如此繁复的包容性。一方面, 周梦蝶对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个体生命宿命般的处境有很深刻的体验, 现代主义诗歌通常具有的诸如荒诞、神秘、孤独、绝望和死亡等幽深的基本主题在他的诗歌中所在多有;另一方面, 他又以一种红尘之中又摒弃红尘于千里之外的孤绝, 在出世与入世中, 从道家思想中汲取高旷超绝的生命精神, 融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 并结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赎, 形成一种对众生苦难全然的负担和承载的人道精神, 和将小我的悲苦提升为对人生、宇宙的大彻大悟。他以东方传统的禅和佛理, 去沟通西方的现代心态和艺术传达方式, 再加上他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以及对诗歌的感悟, 使他能以传统的空灵和脱逸, 很自然地走入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境界, 并以有限的语言、独特的意象, 抒发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情思, 从而闪射出东方古典与西方信仰的睿智和玄妙。

在五六十年代的台湾诗坛, 周梦蝶诗的审美现代性, 不仅融汇了东方的睿智和和西方的博爱, 而且以其知性的纯粹和真性的抒写沟通了西方现代诗艺和中国传统诗歌精神的内在联系, 构成了诗学与神学对话的生命可能。周梦蝶在自我悲苦的思索里, 如狷者而得靜, 通过文学的书写来不断疏解自我的生命苦难, 而后达到生命和文学的纯粹澄澈。

摘要: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是很有影响的现代派诗人, 他独特的悲苦命运使他的诗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禅宗以及基督的宗教情怀, 闪射着西方现代与东方古典的睿智与玄妙。本文拟从周诗中常被研究者忽视的基督教意象角度切入, 从上帝的想象、十字架的救赎、东方诗学与西方神学对话的角度对周梦蝶其人其诗进行解读, 以期对周梦蝶及其诗作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周梦蝶,宗教情怀,基督教

参考文献

[1] .陈政彦.周梦蝶诗中的基督教意象探究[J].彰化师大国文学志, 2010 (20)

[2] .余光中.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周梦蝶诗境初探[J].中原文献, 1990 (2)

梦蝶美文欣赏 篇5

在夏日的光芒下,少年是透明的,他慵懒的躺在学校的花园里,脸上是被阳光晒出来的光斑。我煽动翅膀,偷偷盘旋在他身边,在他张开眼睛的时候,恰好发现,我那一个鲁莽而又羞涩的吻。

可惜我不能告诉你,在我生命即将结束的这个时刻,真庆幸你突然到来的造访,如此简单而不设防的躺在空寂的草丛之中,一瞬间就灿烂了我短暂而又仓促的夏天。

你听过庄周梦蝶么?那天我躺在校园的花园之中,躲在矮小的灌木丛下,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我长出来了巨大的羽翼,一个全身散发着白色光芒的少女在我身边翩然起舞,她的周围全是纯白的蝴蝶,仿佛是光斑组成的幻象。

我被她牵引着嬉戏,喝晨间的.雨露,吃甘甜的花蜜,我们度过了柔和的春日,而后一起飞舞着,一起死于秋日的萧瑟。我和那个奇怪的女孩度过了一生。

庄周梦蝶,李安扮虎? 篇6

不过,既然大导们有着挥之不去的“申奥”情结,玩同一个游戏,用同一套规则,应该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对比与竞争了吧?好像在茫茫大海中求生的“派”,面对自然的敬畏、生存的挑战以及内心的孤独,都是漫长持久的;李安之睿智,在于深谙用行舍藏之道——当濒临麻木与绝望时,召唤猛虎,唤醒自我。

老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虎

关于“孩子”“海洋”“动物”三元素的组合,大概百分之八十是一部愉悦视听、启迪人心的电影,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总的来说也不例外。在刚刚落幕的奥斯卡颁奖仪式上捧得最佳导演奖,全球范围内获得近6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影片的名利双收证明了李安作为好学生的聪明之处——不怕比别人走得慢一些,比别人声音小一点,在所有陈腔滥调上前进一步,结果就是比别人都好一点。

想象遭遇不测、孤筏重洋之时,还有一只猛虎相随,须臾可以吞噬你的生命?一开始我们的主人公少年派(Pi)日夜保持警惕的同时伺机杀死老虎帕克,却最终认识到最可行的生存之道是避免它的饥饿殃及自己。少年派有一场奇幻漂流,故事里的老虎并不可怕,一切可以化敌为友,雨过天晴,可怕的是并没有老虎——影片的最后,在沉船事故调查人员的询问下,已经成年的派道出了另一个故事。两个版本一个梦幻而纯真,一个残酷而血腥,到底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呢?成年派只是悠悠地反问来采访他的作家喜欢哪一个,“喜欢有动物的那一个”,“现在这个故事是属于你的了,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成年派自然知道生活的真实是什么,但是并不一定要戳穿它——那是一段海难噩梦,和疗救自我的想象。恶并非仅仅是对立面,而是作为真实的一部分永存。

留下真实的虎,也展现意念中的虎

你会不会懂得人会孤独到想象一只虎?

虽然从创作上并没有表现出来瓶颈的迹象,但从《理智与情感》到《冰风暴》,从《绿巨人》到《断臂山》,从《色戒》到《少年派》,跨度之间是否折射着某种内心的不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里,李安不失自信地坦陈“做电影二十年,以我现在的成绩,我就是再拍十年烂片,还会有人找我拍电影”,既已如此,努力的意义又何在?前进的动力又何在?用改变对抗庸常,李安的选择是寻找虎的力量,去挑战自我。

巨额投资、难产四年的“少年派”,在艰辛拍摄的进程中,确实又在某种程度上重回人生焦虑时期的体验,然而回过头来,李安并不掩饰一种乐在其中的受虐心理。柴静曾经问他,你不怕失败吗?李安老实说,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小孩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说,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没有让他一个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是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儿。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态,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跟求知,跟学习最好的状况一样,“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我就很怕这样的话,自己惰怠了,很容易陈腐的,很容易被淘汰,那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庄周梦蝶,是爱蝴蝶的自由,李安扮虎,却不真的向往原始的生命强力。他只是需要虎,而不想做一只虎。所以当派终于踏上陆地获救的一刻,虎也毫不犹豫地一头跑进了山林——在人的智性中,兽性是永远要被贬斥的。在我们随同派的奇幻漂流中经历了信仰的迷失破灭后,又完成了重建与升华;而李安,也完成了对兽性的重新讲述。

在以论资排辈著称的奥斯卡,以李安为代表的电影人曾经用名不见经传的处女作敲开过奥斯卡的大门。

【影片篇】

罗伯特·雷德福 1981 《普通人》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母女情深》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与狼共舞》

萨姆·门德斯 1999 《美国丽人》

【导演篇】

德尔伯特·曼 1955 《马蒂》

杰罗姆·罗宾斯 1961 《西区故事》

罗伯特·雷德福 1981 《普通人》

詹姆斯·L·布鲁克斯 1983 《母女情深》

凯文·科斯特纳 1990 《与狼共舞》

萨姆·门德斯 1999 《美国丽人》

【男主角篇】

本·金斯利 1982 《甘地传》

杰弗里·拉什 1996 《闪亮的风采》

【女主角篇】

凯瑟琳·赫本 1933 《清晨的荣誉》

雪莉·布恩 1952 《兰闺春怨》

朱莉·安德鲁斯 1965 《欢乐满人间》

芭芭拉·史翠珊 1968 《妙女郎》

路易丝·弗莱彻 1976 《飞越疯人院》

马莉·马特琳 1986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

【男配角篇】

哈罗德·拉塞尔 1946 《黄金时代》

蒂莫西·赫顿 1981 《普通人》

吴汉 1984 《战火屠城》

【女配角篇】

盖尔·桑德加 1936 《风流世家》

卡蒂娜·帕克斯诺 1943 《战地钟声》

梅塞德丝·麦坎布雷奇 1949 《当代奸雄》

伊娃·玛丽·圣 1954 《码头风云》

乔·范·弗利特 1955 《伊甸园之东》

梅木三吉 1958 《樱花恋》

格蒂·韩 1969 《仙人掌花》

塔特姆·奥尼尔 1973 《纸月亮》

安娜·帕奎因 1993 《钢琴课》

詹妮弗·哈德森 2006 《追梦女郎》

周梦蝶:萤火将世界从黑海里捞起 篇7

刚刚乘鹤归去的台湾诗人周梦蝶,是把诗歌作为至高无上的女神来膜拜的,并以写诗作为一生修行。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中度过,但无论如何,唯有对诗歌的钟情,却是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先后只出版过两本诗集,也没有得到过别的诗人的名声。只有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了个台湾文艺奖,但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更没能改变他,最后孤独而溘然离世的结局。

诗人流沙河的评语称,周梦蝶过的日子很苦,写的诗歌很深,性格很樸实低调。那也是苦命诗人之问的惺惺相惜了。诗人食指朴实的诗句,几乎道出了现代诗人的共有心声:诗人的桂冠和我毫无缘分,我是为了记下欢乐和痛苦的一瞬;即使我已写下那么多诗行,不过我看它们不值分文。或许周梦蝶达致的境界更高些,大概可以用孟子的话来形容他,他之所以选择诗歌,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几年前,台湾电影人制作了一部纪录片《化城再来人》,给我们描述了关于周梦蝶的点滴故事。我们所看到的周梦蝶,他孤独一人,居住在三四十见方的破败陋室中,吃住都在一处。仅有一张小床,旁边是书柜和书桌,显得凌乱而拥挤。在我们眼前,瘦弱的他晨早起来,缓缓地穿好了长衫,并喃喃自语道,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

他的生活,和那些佛僧几乎没什么两样。据说,他随军去了台湾后,就没有从事过象样的职业。他看管过茶园,甚至还当过守墓人,更多时候,他是个摆地摊卖诗集的摊主。为了终生的执着,他竟然摆了二十余年的地摊,只为了能够与诗歌为伴,为了他写诗的精雕细琢,苦苦吟思,所以,人们称之为苦僧诗人。为了诗歌,他饱尝了人世间的苦难和忧愁,最后以诗的悲哀,去征服了生命的悲哀。

的确,他是以诗歌来作为修行的,并把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诗神。正如他的笔名一样,他说,我只想做一个蝴蝶,这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最终在诗的花园里,他得以化茧成蝶。玉蝴蝶,就是他心目中中国化了的诗神。他的诗作《四句偈》,正是表达了这样一种追求:一只萤火虫,将世界从黑海里捞起,只要眼前有萤火虫半只,你我,就没有痛哭和自缢的权利。在黑暗里,周梦蝶就是那只萤火虫吧。

在我的臆想中,周梦蝶就是现代诗歌的守灵人。他自己说,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占面积,另一种是不占面积的,而他显然属于后者。周梦蝶是孤独的,但却又是旷达的,沉静却又是向往自由的,落拓但却又是不自卑的。有人说,很少有中国诗人像周梦蝶那样,赢得更多纯粹心灵的迎拥与向往。周梦蝶是孤绝的,周梦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内里,却是无比的丰盈与执着。

他的心灵世界,正是一处诗魂缭绕的所在。他写道,这里的气候,粘在冬天与春天的接口处,这里没有嬲骚的市声,只有时间嚼着时间反刍的微响;这里没有眼镜蛇、猫头鹰和人面兽,只有曼陀罗花、橄榄树和玉蝴蝶,这里没有文字、经纬、千手千眼佛,触处是一团浑浑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这里白昼幽阒,窈窕如夜,夜比白昼更绮丽、丰实光灿,而这里的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

因此,他自觉自己是现在的臣仆,也是皇帝,即使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他也要执着的追求,也要和诗歌为伴,直至生命将息。晚年时,周梦蝶更是将礼佛习禅,和诗歌的修行结合在一起。因此,他常常一袭布袍,独坐于台北喧闹市井街头,宛如深山人定的僧人,引无数红男绿女前来观瞻。诗人余光中曾这样形容周梦蝶,说他是个大伤心人,他的写诗,就像炼石补天,补心中的遗憾。

一年春节,周梦蝶曾拜会南怀瑾大师,被问,梦蝶啊,新年新希望,你今年有什么新希望啊,比如结个婚什么的?他说,老师,我弱不禁风,贫无立锥,结婚?天昏地暗啊。南怀瑾听了,反倒收起劝勉之意,而附和他道,是啊,前程有限,后患无穷。而他自己则常常感叹,我不敢回头,不敢哭、也不敢笑,生怕自己成为江河。至此,便孕养了他孤绝兀然的,经霜雪淬砺而成的生命特色。

最终,他以人格完成其人生之风格,也成就了他特有的诗的风格,成了现代诗国里的孤独国王,一个孤绝,黯淡,丰盈的云水僧。他笔下的十月清秋,应该是他生命的写照吧:十月,就像死亡那样肯定而真实,你躺在这里。十字架上漆着,和相思一般苍白的月色;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甚至夜夜来吊唁的蝶梦也冷了。是的,至少你还有虚无留存,没有一种笑是铁打的,甚至眼泪也不是。

有一首歌,是写给周梦蝶的,虽然是流行的曲调,但我觉得,还是刻画出了周梦蝶,这样一位苦行僧般的诗人形象的。歌中唱道,疾行灭隐,燃灯寒林;无哗无记,能渡能离;凭空造境,放手光明;独语独行,如梦如寄;蝶,展翅,蝶,埋雪;欲言又止,化成思念,化城来人。其实也有人说,周梦蝶之可爱,在于他的执迷而不悟,正如他的名言,我选择,不选择,是着意让我们不得其解呢。

“是的,我已久久不再梦著飞了,在萧萧之上,我照见我底翅膀是蓝色”。观赏他生命最后的留影,九旬高龄的他,就是这样一个,静坐于云蒸霞蔚问的云中僧。他的诗作《还魂草》中有一句,你向绝处斟酌自己,斟酌和你一般浩瀚的翠色。他的诗句正如他的人生,充满一种不近烟火的参悟,我不知道我是否读懂。但我是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他那渐行渐远的身影,是由诗神提携着向上而归去的。

【梦蝶】推荐阅读:

庄周梦蝶06-28

上一篇:智能控制感应式交通灯下一篇:电气企业成本管理研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