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

2024-07-21

低碳(精选12篇)

低碳 篇1

1 引言

低碳概念的提出, 旨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排放量, 在保持经济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与生态环境。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 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核心内容。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开发新能源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 (以二氧化碳、甲烷为主) 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新模式。低碳生活必须建立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 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

2 低碳经济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 加快经济增长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共同目标。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由于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 大部分国家忽略了能源资源的节约问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也因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何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污染来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也成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 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前提下, 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是根本走不通的。鉴于此,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的关系。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ow carbon”的《能源白皮书》[1], 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的概念, 这个时期强调的主要是建设低碳经济, 并未赋予其过多的内涵。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作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 来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同年, 国内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也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气候变化”一词。2007年6月, 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此后, 美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3 低碳的发展

3.1 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发展的最初阶段只是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致力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诉求, 因此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 直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严格统一的定义。2003年, 低碳经济由英国提出, 旨在解决自身能源安全问题和减轻气候变化对国内经济、生产生活的影响。紧接着, 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提出了各自的应对气候变化方案。2007年9月8日, 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的召开对亚太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新的规划方案。2007年年底,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大会制定并通过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着重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2008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 。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 再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模式及新的要求, 而正是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得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关注的焦点。

在2010年中国的两会上, “低碳”又一次被推上了中国发展的舞台, 再次成为我国两会关注的热点。但就现阶段而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解及做法明显不同。对发达国家而言,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其目标应与控制温室气体的国际义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发展中国家, 其历史总排放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低, 就现阶段而言, 应该主抓发展, 并始终强调低能耗、低污染的生产发展模式, 努力实现发展与减排的双赢局面。

3.2 低碳生活的发展

近几年来, 发达城市的大部分居民已经对低碳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我国西安举行的“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主题科普展向公众普及了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理念、推行低碳实践。2012年3月31日, 我国南京也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联合江苏青年环境交流中心, 开出了“低碳号”列车, 号召人人都能做一个环保家。我国的黄河流域9省区开展青少年植树统一行动日活动, 在同学们将环保低碳进行到底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环保知识。这种活动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有开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低碳生活将深入每个人的内心, 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大气中碳的排放量、汽车尾气占据了很大比例, 所以在汽车行业, 各国发展节能减排的环保行动是很有必要的。目前, 各国都是以积极研发、改造产品和丰富产品线, 打造耗油低、排放更少、性能更优越的车型为目标。我国这些年在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尝试, 包括对1.6L及其以下车型实施减免购置税的政策、节能惠民工程等。国内一些企业也在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在这方面的领头军有我国的奇瑞、旗云、风云等企业。通过这些政策, 让消费者在投身环保的同时, 更能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此举无疑使更多的消费者在选择节能环保生活方式的同时享受了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 从而实现了人民大众与低碳生活的并行, 实现了“鱼与熊掌”兼顾的局面。

4 走低碳之路的重要性

4.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裁体, 在表面变得越发光鲜的同时, 背后却是沉重而又现实的环境生态危机[2]。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 而中国在那时的城镇人口将达到8~9亿人。城市的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的健康, 而在城市中又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过环境容量, 环境污染严重,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控制, 反而仍在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而低碳经济是以低能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所以说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领域, 分为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去碳技术三个类型, 是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兴技术。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如果我们掌握并成功运用, 不但可解决城市发展的环境问题这一瓶颈, 更在宏观上为我国争取更多的发展空间, 可极大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4.2 对国际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就目前低碳经济对国际发展而言, 欧美地区明显已了解到低碳经济会是将来长期实施的经济政策, 从而纷纷实行“新工业革命”, 去争占新时期产业制高点, 追寻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德国已有专家预计, 在未来的几年内环保技术有望超过传统工业。日本提出的《新阳光计划中》, 提到1993~2020年用于能源和环境技术研发的财政预算已过百亿。同时美国也在加紧研发低碳技术, 在能源设备、建筑工业、低碳环保方面都将有新的计划给美国带来全新的改变。世界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都投入了巨额资金, 低碳经济市场已硝烟弥漫。作为工业革命的先行国, 英国近几年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不仅成为了低碳先行国的标兵, 同时对世界各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好了榜样。我们应该多借鉴他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 开创出一条适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

5 低碳之路, 我们要怎么走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曾披露, 近10年是有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10年。随着碳排放量的不断上升, 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以及各国多次爆发的海啸和旱涝灾害, 都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存, 而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化石燃料的作用[4]。联合国报告显示在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来的物质消费需求的增加, 或将导致1/3的物种灭绝。为了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获得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世界人民应该积极行动起来, 共同关注低碳, 研究低碳, 践行低碳。

坚持“低碳经济”, 坚持走低碳道路, 已经成为全世界70亿人所面临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在21世纪的今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努力, 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世界新的制造中心。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产业蓬勃兴旺的今天, 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大一部分仍为代加工、代生产, 因此而付出的环境代价使得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等各方面均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走好低碳之路, 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稳步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基础和保障。

5.1 政府监管机制的加强

目前, 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发展迅速, 同其他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相比, 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的出台, 以及新建企业的环境评价准入制度方面都已基本完善, 但我们现在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整体环保意识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特别是康菲漏油事件、哈药污水乱排等环保问题层出不穷。环保部门应对本地区的污染源及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高碳型企业, 应结合实际情况敦促其改进生产技术、加强“三废”处理力度, 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隐患进行定时排查或清除。另一方面应该加大政府监管力度, 并保障群众监督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大法律法规惩处力度。

5.2 企业及个人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

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离不开科学创新技术的支撑。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 企业更应该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开发创新和低碳环保技术的研究, 走绿色环保的生产道路。目前, 相关低碳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日趋成熟, 例如新型催化剂二氧化钛的研究, 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甲醇[5], 伴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批量化生产就可以实现。而工业“三废”的生物处理技术已经工业化应用, 利用生物法对“三废”进行处理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公众应该在政府引导下, 积极地投入到节能和环保的绿色行动中。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并主动宣传、普及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低碳设计、低碳材料、低碳家电等。这不仅有利于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切实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 结语

作为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二的经济大国, 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目前也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因此我们更应加快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低碳经济模式转型的步伐。依靠低碳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大力发展清洁型能源, 加大碳捕获、碳封存和碳转换技术的创新力度, 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崛起之路。

摘要:指出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从世界各国应对紧张的能源环境问题的政策入手, 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 从加强政府监管和增加企业环保意识方面论述了我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的新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碳排放量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 2003.

[2]李迅, 刘琰.低碳、生态、绿色——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J].城市规划学报, 2011 (2) .

[3]刘志林, 戴亦欣, 董云贵, 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6) :1~7.

[4]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7) :27~23.

[5]吴树新, 刘长虹.钯锡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 2011 (3) :26~29.

低碳 篇2

刘宗超

低碳的含义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现在无论是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的气候形势都在迫使我们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我们要进入一个全新的改革时期,归根到底是进入一个能源变革的新时代。

低碳经济既是能源结构的问题,也是能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利用效率低就会造成污染,浪费了本来能利用的东西。什么是浪费呢?一是所费多于当所费,而不是说花费少就不是浪费,花费多就是浪费;二是所得少于当所得。做一件事情之后本来可以得到这么多,最后却没有得到,这也是浪费。人们应该反思对于能源的利用是不是恰到好处,真实地说,即使像美国这样的管理程度,它的能源浪费也是超过50%的,而我国浪费得更多。所以在能源的问题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像水资源、土地资源等都要从节约的角度去考虑。英国一个生态学家舒马赫说小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不要贪大求洋。低碳就是把往往是大的东西,变成小一点的,耗费少一点,恰到好处。

在能源结构方面,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能源30%是生产型的消费,70%是生活型的消费,就是供应城市的照明、公共设施等。而对于中国来说,70%是生产型的消费,30%是用于居民生活的消费。这中间就有一个问题了,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是通过低碳来完成工业化向后工业时代转变的,这个过程都是通过煤炭、电力、天然气来实现其工业发展的,当传统工业转移到一些落后地区、国家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了,主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耗能比较少的产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能源方式也发生变化了,现在欧洲已经进入了一个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

什么叫灰色可持续发展时期?就是把原来弄得灰蒙蒙的东西洗刷翻新后能用的接着用。到欧洲去以后,感觉他们的好多建筑、公路都比较破旧,不像到中国到哪儿都能眼前一亮,到处都是新的。我们去欧洲考察,接待方经常要提醒我们,这个房子非常老,电梯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就站不下了,而且还“咯吱咯吱”地响。一进房间,地板也在响。最后人家开玩笑说,你们住的是十七世纪的房子,享受的是历史。有时候感觉欧洲的生活质量不是很高,但他们还都在克勤克俭地使用那些老东西,这就是一种低碳生活,把历史上的东西用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把它们毁掉。

目前我国消费的资源中有一半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房屋建设,国外建造一座房子的使用寿命是多久呢?一般要用250年左右,而我国的房子使用周期是50年,最多到70年。50年的房子就被认为是旧房子,该拆掉了。不见得有高楼大厦就是城市,不见得房子低矮破旧就是农村。城市和农村的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套统一的下水系统,对这一点很多人并不理解。现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周边仿佛一夜之间就建起一个镇子,但是一下雨就是污水遍地,垃圾随意堆放,因为垃圾、污水的处理是家家各自为战,这样搞得一个城镇臭不堪闻。实际上,只要是大一点的农村,或者楼盖得高一点,一个随随便便建的镇子都住几十万人,如果放在欧洲一定是一个中等城市了,但我们这里却并没有按照城市规划来,经常是昨天建的今天就开始拆,造成重复性建设,这都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同样是能源,我国消耗的能源70%是煤,法国77%用的是核电,如果他们非要跟中国拼能源、拼低碳的话,来一个刚性的调整,那我们的经济就完了,很多重化工业都不能生产,但我们又不能轻易关闭工厂,因为那会带来就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这就是中国要搞低碳经济所遇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未来在能源方面,中国特色的能源路线就是城市要节省能源保证中国重化工的发展。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制定了《京都协议书》,它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地球是唯一的,全球要协调气侯变化,但是怎么样控制、调整是一个问题。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之间为了减排的问题而不断较劲,欧洲国家进入灰色经济阶段,发展力比较低,再者欧洲国家比较分散,缺乏一个统一的立场或者声音。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就说,中国可以减排,但要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45%,德国提出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40%,日本下降25%,俄罗斯也是以1990年为标准,美国提出以2005年的水平为标准下降17%。如果用1990年的数据来比较,我国只下降了4%。无论中国怎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一直坚持以自己的发展为主,减排不能影响中国的正常发展。在坚持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能节省一定会节省。

中国提出减排不仅仅是迫于国际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源出现紧缺,这个紧缺本身逼着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大家一般认为核电比较危险,俄罗斯核电站泄露事件发生后,那个地区封闭了大概二十多年。其实核泄漏属于小概率事件,随着核能技术的提高,这种危险会越来越少,所以到2020年中国准备把核电的比例提高到4%,美国准备提高到27%,日本准备提高到45%。中国目前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调整,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发展核能,其次才是太阳能等其他能源。

我通过对全球气候的研究发现,其实碳仅仅是全球气侯升温的一个方面,在低碳的同时,还要做到低氮,这是个比较新的理念。十八世纪末,一个科学家就发明了氮素。最初有一个科学家发现人们种作物的时候,产量会慢慢下降,他加了一些矿石到土壤里,产量就增加了。后来大家在寻找矿石的过程中找到一些鸟粪,把鸟粪放到土壤里也能使作物增产,其实鸟粪在山里头比较多,已经没什么肥效了。人们化验以后发现其中有磷,于是就把磷放到土地里,结果产量也在增加。这个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琢磨肥料这个概念,一开始是农业肥料,后来发现豆科植物可以固氮,非豆科植物不能固氮,一个化学家就发明了氮肥的生产工艺,人们能够生产氮肥了。氮施入田里以后,增产比较快,可以这么说,从最近人类100多年中,人类之所以能够持续增长得益于氮肥,如果没有氮肥的施入,世界上养活不了这么多的人口。

肥料也有一个木桶原理,包括氮、磷、钾、钙、镁、硫、硅等13种的物质,研究发现这13种物质只要一个没了或是少了,粮食产量就是随之变化,所以它就像个水桶似的,里面每一个板都很长,盛的水才能多。一开始我们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木桶原理,只知道氮肥,也就是尿素,一施就增产,但是慢慢地再施这种肥增产效果就不明显了,于是就多施肥,比如本来一亩地有10公斤尿素就够了,现在一亩地上大概40公斤甚至50公斤。实际上氮素的利用率只有20%,不会超过30%,那70%进入大气,加剧了温室效应。还有煤气中含有甲烷这一类物质也对大气污染很严重,一个甲烷分子增温作用相当于二氧化碳的200倍。现在碳和氮基本上都被作为温室气体了,不仅仅污染大气,它们还污染水源。比如最近频频出现的湖泊的富营养化现象,一般的湖区周围都是农田,农田里施过氮肥以后这个湖就被污染了。像福建、上海等地的水面出现了一种水葫芦,就是土壤里用不完的氮和磷跑到水里,水生植物一层一层繁茂生长。有些人提出,为了应对能源危机,我们可以利用生物能源。其实问题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需要玉米作为能源,那么生产玉米的过程中是不是要施肥以增产?如果把肥料所生产的温室效应和生物能源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拿来比较一下,使用生物能源很可能比不用生物能源还要污染大气。所以以玉米等粮食作为生物能源的项目,实际不仅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而且在经济上也属于伪项目,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在搞这些所谓的生物能源开发。比如美国的一个州在用玉米做生物能源,这个州老是向国家要补贴,用生产出来的大量玉米制造酒精。中国在2007年、2008年也学过个项目,也用玉米来搞酒精。结果这个项目刚开始没多久就导致连锁反应了。玉米是制作饲料的一种主要原料,玉米拿去制造酒精之后就变得紧缺,饲料价格升高,这样以来大家就开始不养猪了,于是猪肉开始涨价。生物能源跟人们的饮食紧密相关。

我认为现在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要引发一场能源革命、一场农业革命。但是现在大家要注意一个情况,那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在挖陷阱,一个典型的陷阱就是他们宣传有机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甚至我国也有很多专家对这个概念也不理解,也在那里跟着说。其实在氮素发明之前,所有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40年前中国的农业都是有机农业,用不起肥料,天天搞高温堆肥。但是化肥确实带来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在使用化肥的过程中,农药也增加了,这样种出来的东西就不那么健康了。对此穷人觉得无所谓,能吃饱就不错啦,但富人觉得这样不行,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英国女王,她不说有机也不说无机,就说我只想吃我从小吃的那些东西,不吃其他东西。这就给英国政府带来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因为社会进步了,农业生产要用化肥,女王却要按照几十年前的方法去种植。可以说有机是贵族生活的一种要求。

所以我认为生态安全就行了,食物达到国家制定的那些指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就行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否则不仅没有产量,养分也是不全的。如果真的要做到有机的标准,是很不划算的,生产有机食品的成本是非有机食品的14、15倍,这样的费用在中国有多少人能承受?所以,真正有机的东西在中国从农业、经济上是不可实现的,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陷阱,最先跳进这个陷阱的是台湾投资商,他们在南方很多地方投资农业,搞了很多有机庄园、有机农场,但是四、五年后大多都亏了。所谓有机农业其实是贵族的农业,是有钱人的农业,它只是一种安全的观念,却未必就是营养全面的。

在低碳成为经济行为乃至基本的政策导向之后,每一个企业或者每一个地区甚至国家都应该有一个考量和把握,但是也不能调整过度,抑制了生产,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将创造出一种低碳式生活,但也给有些人提供了一种借口,我为什么不买你东西啊?因为你高碳,这将成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所以这将是中国马上就要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国际贸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几乎是跨过了兵器时代,以更隐蔽、更堂而皇之的理由在调整贸易的顺差和逆差。我国跟别国之间的贸易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发展也影响到我国每一个人的生活,它不是离我们很远,而是离我们很近。

从绿色壁垒出现以后,中国茶叶出口一跌千丈,原来世界各国都买中国的茶叶,中国茶叶占世界茶叶总出口的70%左右,现在可能只是百分之十几、百分之几。有了低碳以后,从绿色壁垒又增加到碳壁垒,又增加了碳关税,将来还可能增加氮关税,国际贸易会更加复杂。

全球生态与气候现状

现在全球的气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国家的首脑去开会解决气候问题呢?由于全球气温升高,使得大气层被污染,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气候变得很不稳定。1950年到2000年全世界规模化灾害发生得越来越频繁,1950年的时候大概是每年100次多一点,到1979年已经涨到了400多次,出现干旱灾害的次数比之前增加了十几倍。温度升高以后,细菌、病毒各种东西都出现了,各地出现的极端天气也多了。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0亿人生活质量还得不到保障,饥荒的人还在数亿之间,挨饿的人有几个亿。

是什么引发了这些自然灾害呢?除了冰川融化以外,冻土层的破坏也可以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大家知道,地球冷的地方既有冰川也有地下有冻土,比如北极、俄罗斯的很多地方以及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冻土分布。冻土是以亿年为单位的,有很多山的年龄都不会超过一亿年,冻土的年龄往往是比很多岩石的年龄还长。大家知道,地球历史上的植物种类是很丰富的,植物的高度和生殖量比现在要大得多。平均起来说,树一般是在200米到400米之间,一种南方的植物叫蕨菜,高度曾经是20米到40米。今天的蕨菜只有一米多到两米。历史上的水稻是多高呢?去年在江西找到的野生水稻是3.7米。

冻土地带埋了大量的沼气,这就叫固体冰,它们被埋了几亿年、几百万年,现在溶解以后就开始冒气了,这些气体可以燃烧,是比二氧化碳厉害200倍,比氮厉害300倍的气体,要是整个地球冻土地带的气体都释放出来,那全球升温的速度就不是今天可以想象的了。

低碳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的一个焦点,你可以不理它,但它很快就要来管你,尤其是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最终还是要拿出一个约束性的东西来。本来哥本哈根会议就准备给各国戴上一个碳排放的紧箍,结果只签了一个没有约束力的协议,但要不了多长时间这个紧箍就会戴到各国的头上。一旦带上这个紧箍,就会使各国的生产发生变化,各国都要思考如何既在客观上节省能源、改变能源结构,保证自身发展,又能防止别人给自己挖陷阱。

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是中国,美国说现在中国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第一个需要减排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就说,美国已经发展过了,而且现在的碳排放也很多,那么美国就应该不仅是多减排,还要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相关的技术。哥本哈根会议之前,就形成了一个商业模式,即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围绕这个碳税、碳排放权的买卖已经形成了一个金融行为,可以挂牌交易。

我研究全球生态文明已经20年了,以我的研究来看,全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它实际上是一个文明延续的问题。现在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才能解决全球遇到的问题,而目前还没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只靠一些国际组织协调。人类进化到今天,关于整个全球性的文明还没有建立,比如没有统一货币,大家完全可以通过货币中间差额的调控攫取利润,这基本上就是不劳而获。在20世纪初的一次金融危机中,英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人是靠吃利息生活的,他们向全世界发放高利贷,全世界的人给它挣钱。

全世界文明的程度不够高,现在人们正在努力尝试性地进行全球性的公共管理,但还在努力之中,还很遥远,谁也不能打保票说,再过一千年全球的公共管理就能建立起来。全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全球意义上的公共管理。

历史上每一次大的气候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基本上都与大规模的干旱有关系。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冰川融化以后,水域面积扩大,湖区生态欣欣向荣,与此同时还会有很多灾难性的事情发生,比如春天要抗洪,春天新疆就总是在抗洪,因为那里雪山的融化在加速。雪在融化过程中还有个正反馈的机制,越湿的雪吸收的太阳能越多,融化得越快,可能头十天、半个月只能化1毫米的雪,一旦进入融化、潮湿状态以后,一天可以化1米。干雪对太阳能的反射率99.99%,几乎把太阳能都反射了,而湿雪的反射率不到6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当时我就跟那些生物学家说,积雪一旦融化,就会渗下去,而底下是冻土,如果冻土从下往上融解,这样一来雪水就不往下渗流,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河道,马上就形成洪水了,必然会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绿洲经济,稍有不慎在绿洲居住的人们就会成为生态难民。

全球实际上是三个冰坛,南极、北极和中国喜马拉雅山为主的青藏高原。这三大冰坛融化以后所形成的淡水将占世界所有淡水的95%。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的淡水只占5%。这三个冰坛融化以后,地球海水就可增加60米高,而它的融化速度并不是原来想象的要经过多少年慢慢地融化。如果100年或者200年海平面上升60米,人类还可以慢慢迁移,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上升60米,那整个地球沿海的工业经济区、生活区都会被淹没。中国承受不了这个60米,那样的话广州没了,上海没有了,南京没有了。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水上涨是真实的,像马尔代夫这样的国家,随着海平面的升高,现在海水一涨,海浪一大,海边的房子被水淹的频率越来越高了。所以,全球气侯变化是真真实实地在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个速度还会很快,对人类来说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主动地调整,能调整多少调整多少。但是,如果海平面真的上升60米,我们肯定保不住上海,只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能保多少保多少,最起码让这灾难来得更慢一点。

低碳经济引发产业结构调整

未来的能源主要来自风力、海浪、太阳能、地热、藻类、核能。关于核能现在是核裂变,还可以搞核聚变,核聚变没有放射性,是比较安全的能源,核裂变在目前是有放射性的,这些都是我们调整能源结构的方向。

关于水电的开发和利用,美国的开发超过70%,甚至到80%,北欧一些国家的开发程度到90%多。中国的开发程度是很低的,大概还不到30%。这样的水平不要说赶上欧洲了,离美国的开发程度还差得太远,因为我国太热衷于大型水电站了,应该搞更多中型水电站,这样可以把水能利用得更充分,不要寄希望建一个大的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现在世界上大型的水坝、水电站有很多都要炸掉,还原成比较小的。大型水电站三峡已经做到极致了,慢慢还要建一些小的,整个世界趋势是这样的。

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第一是核电,然后是水电,再是太阳能,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可再生资源,比如用秸秆制造酒精的技术在逐渐成熟,秸秆这些东西可以变成沼气,沼气可以发电。未来的能源利用形式和现在也不太一样,现在是大型的网络供电,以后很可能是分开供电。氢燃烧电池是一个供电的好形式,煤气或者天然气进去就能发电,只要有氢就能发电,这种燃烧电池的效率是很高的,可以给一个小区供电。比如一个小区3000户人家,一个十几立方大的氢燃料电池就可以给这个小区供电了。甚至一些大型的公共设施比如影剧院都可以用燃烧电池来供电,以后的汽车也会用到氢燃料电池。

未来经济结构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出路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比如发展低碳经济产业,诸如仓储、旅游、设计、创意等。

刚才我们批判了作为未来农业主导方向的有机农业,那么我们坚持的是什么?是现代生态农业,即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路子。

此外还要建立低碳的生活方式,当然低碳生活很难定义,无非是节省能源、节省资源,这涉及到很多建筑上的浪费,比如窗子能不能都用双层防止气漏的,这样就能少开空调。海淀区一个科技馆就用地热来进行采暖,冬暖夏凉。只要想到了就能实现,成本也没有高太多。再比如在房顶上装太阳能板,安一个小风车,这两样东西都可以产生电力,有了电力以后如果专门在楼道布线,成本就太高了,那么如何简单高效地利用好这些电还有待我们认真研究。

另外在整个城市设计中,可以根据物联网和互感网的办法把整个城市建设起来,那将体现出城市建设的最大智慧。其次,要建设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想办法供应氢能源,这个效率是很高的。上海世博会带来先进的新能源理念,我们要把这些新能源理念抓紧应用到城市建设中。

从“物理低碳”到“生物低碳” 篇3

由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大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房地产低碳化,为开发企业提供了新技术、新理念的施展机会,也为实现低成本化提供了挑战与机会,为房地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笔者首次将房地产“低碳”区分为“物理低碳”和“生物低碳”。

“物理低碳”,是指在房屋设计及建造上,主要依赖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如砖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技术或设备(如隔热技术、地源热泵等),以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其效果如何,则直接取决于建筑设计方案、建筑材料性能、建筑技术或设备功能。由于“物理低碳”楼盘没有构建或形成生态系统,其“低碳值”属于物理性“死值”,随着房屋使用时间的增长, “低碳值”可能会逐步降低。

“生物低碳”,是指在房屋设计及建造上,除通过建筑设计、建筑材料、建筑技术或设备达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外,更建设或培养、维护了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形成了有效的生物链。“生物低碳”的“低碳值”,除物理性“死值”外,还有生物性“活值”。随着房屋使用时间的增长,在对冲掉物理性“死值”可能性降低后,“生物低碳”楼盘的‘低碳值”,还可能会增加。

楼盘要做到“生物低碳”,必须具备足够的水域和植物系统基础,在“物理低碳”基础上采用生物技术将“低碳”升级。而且,水域必须是全季节性的,有足够的面积和足够的深度。然后,在水的基础上,楼盘还必须要有足够的地面留空和良好的植被。应合理搭配种植多种植物,不能过多种植秋冬落叶植物,最好能在不同季节确保有“绿色”,以免出现生态系统不健全或季节性偏差。植物(植被)不但能制造氧气,还能与作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基础的水域共同养育、维持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确保生物链的完整性。

在楼盘小区中建立起有效生物链的生态系统,在冬季能阻隔冷风寒流,在夏季能降低楼盘小区的温度,降低沙土灰尘随风飘飞的可能性,还能全季节性地阻隔部分自小区外飘飞而来的沙土灰尘,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提高氧含量。而且,由于生物链作用,生态系统不但在内形成生物循环,而且可以对楼盘小区内的垃圾、废弃物等具有一定的消化、分解作用,使楼盘小区维持一个良好的环保环境。

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作用,节能环保值是“活值”。一般来说,如果维护得好,植物系统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成长得越来越好,“生物低碳”的“低碳值”很可能越来越增大。楼盘真正做到了“生物低碳”,就能真正做到可持久、低使用成本的节能、环保,就会增值,消费者的购买价值也会增大。此外,房地产“生物低碳”是比“物理低碳”更为高级的“低碳”之说还体现在,有时候“物理低碳”往往会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而使得成本不定,而“生物低碳”则相比而言是微乎其微的。

低碳 篇4

1 低碳经济

1.1 内涵

对低碳经济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 大体上是从社会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等方向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而实际上, 低碳经济就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在发展进程中结合的产物, 在物质循环与碳平衡理念的辅佐下, 对人类碳排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以后, 提出标准, 那么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取得的情况, 而且极关注“环境—社会—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1.2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气候, 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吹得愈发响亮, 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控气候变化的趋势, 改善地球生存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 践行“科学发展观”路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结目标;维护生态平衡, 降低能耗量, 最终完成小康社会的构建工作, 为社会、人类创造财富。

例如, 浙江省杭州华辰国际酒店, 其在经营方面践行了“低碳”的路线, 例如变频器在每个机房中都有安装, 保证了酒店时刻处于恒温的模式中。这样的经营达到了低碳经济的效果, 不仅仅使华辰国际酒店省电率高达30%, 同时也给客人带去了舒适的感觉。目前浙江省绿色饭店有328家, 在全国居于首位, 达到了节约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尤其是华辰旅业中水泵变频节电、照明智能节电、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

在2008年, 《中国农业信息》 (第8期) 有“低碳农业经济略论”, 该论文也因此成为“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文中也做出这样的表示:只有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 这样农业总产值才不会受到影响, 也会落实持久、平稳发展的战略计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还是普通刊物上, “低碳农业”的论文占有很高的比例, 可见“低碳农业”一词的提出是广泛性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衍生出的产物, 实质上就是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 在多样化高端技术的辅助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 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为人们谋福造利。其特征可以总结为, 低能损、低物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效率、大效益。

低碳农业模式并非单一化的, 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较为常见且有较高的应用率。对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在多变的气候面前也不会慌乱, 有效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保护生态平衡;使农产品安全性能更高, 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此外使人体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综合提升。

3 低碳作物生产

目前研发出的“低排品种”Disang与Liut可以达到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这是因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CH4排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研究资料显示, 后者比前者降低30%的CH4。对Disang品种特征进行描述, 叶面积指数高、根系体积大, 而Liut自身具有高产量植株的形态特点。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存在差异性, 内在原因是其基因存在差别。此外绿色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用发挥了“三节”的功效, 即节约氮肥、节约水资源、节约农药。

低碳栽培技术, 主要用于填间管理进程中, 其应用原理就是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 为了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可行手段。实践表明, 间接灌溉应用于水稻生长阶段, 使CH4排放量为20.04g/m2, 比长期淹灌降低45%, N2O排放量也比长期增加四成有余。通过计算, CH4与N2O产生温室效应的总量为4651.70kg/hm2 (CO2) , 比长期淹灌降低43%左右。低碳栽培技术水稻田间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仅缓解了温室效应, 而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4 结语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总结 篇5

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动的开着,知道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通过学习,全体学生知道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9.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留10毫米以上的空隙。

10.少买不必要的衣。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

浅谈低碳经济下的低碳包装设计 篇6

关键词:低碳 包装 经济

低碳、经济、环保、节约、减排……这些词语是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那么什么是低碳经济呢?什么是低碳包装呢?对我们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那么,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低碳经济。所谓的低碳经济从其含义上讲,包括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升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全世界各国政府对此问题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大到世界經济,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必然受“低碳经济”的影响。

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内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目标,这也完全体现出中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和规划。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也宣布了减排目标——到2020年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四十五。这充分说明了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低碳经济都是已经被非常的重视,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其次,什么是低碳包装呢?低碳包装是指一个以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为根本目标,同时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型的包装模式。那么,包装要想低碳要从源头抓起,低碳包装提出5“R”概念,其包含的内容是:

(1)RECOVER(即获得新价值):通过焚烧回收废弃物的方法获得其中的能量,或通过降解包装获得其新的价值。

(2)REUSE(即包装应易于重复利用):考虑全部包装或部分包装在使用过后,进行回收处理,再次使用,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对资源造成浪费。

(3)RESOURCE(即节约能源):在进行包装印刷加工的各个环节中注重能源的节省节约,尽量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4)REDUCE(即减少材料使用):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等功能时,首先考虑因素是尽量减少材料的使用总量,对环境最好的包装是使用量最少的那一种。

(5)RECYCLE(即再循环处理):把使用过的包装回收,进行处理后加工,使用和运用在不同的领域。

再次,低碳经济对于我们包装设计行业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的理解何谓低碳包装。对低碳包装理解有很多种概念,一是减少材料的使用,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等功能时,也考虑的因素应该是尽量减少材料使用量,这样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还有一个是包装的材料再使用,需要考虑全部包装或部分对包装在使用后进行回收处理,再次使用不会环境造成污染和资源的浪费。

近些年来,商品的包装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与发展低碳经济主体相违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一、耗用材料过多。浪费保贵的自然资源,增加城市生活垃圾,造成了环境压力。二、分量过重,用料过档。为了体现产品的档次而采用重量相对较重的材料,提高产品的价格。三、结构繁琐。许多产品本身体积不大,而包装左一层右一层,消费者层层剥开,才看到“庐山真面目”。这种过度包装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美化、促销作用,相反却给消费者以累赘的感觉,产生逆反心理。四、容积过大。最典型的是一种名贵的西洋参包装,盒子不小,打开后,所买产品却只有薄薄的一层,产品体积不到包装物的百分之一。五、装潢过华,成本过高等等,大大超过了保护、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给消费者产生性价比差、名不副实的感觉。比如“茅台”酒的外包装盒很简单,却沿用了几十年,不但没有影响其在高端市场上的销售,而且还能越来越能被人们所记住,越来越经典。二两装的“二锅头”酒没有外包装盒,形象一直也没变,却依然畅销全国。这样的包装市场,不仅没有做到低碳环保,对现在在校的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深,在上包装设计课程时,大多数学生认为,包装就是要买各种好材料、贵材料来包裹产品才能提高产品的档次,才能使自己做的包装设计高于其他同学。

第一,价值体现意识。即产品的价值与产品的功能成正比,与产品的成本成反比,但并非表达二者精确的数学关系式,而是提示着价值取向及功能与成本的数值取向。在设计师设计产品的包装档次时,应充分考虑功能和成本的价值比值关系,选择适合的包装形式,避免过度包装和不适包装。

第二,绿色包装意识。绿色设计产生最大影响者是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他认为,设计的最大作用并不是创造商业价值,也不是包装和风格方面的竞争,而是一种适当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元素。他同时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我们要绿色包装就要加大包装与环境的研究,尤其是新型包装材料的研发工作力度,确定节约型、可回收型、可降解型、可利用型的研究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包装的技术测试和鉴定工作。

第三,规范化意识。为从源头遏制“过度包装”,打击与制止不正之风,规范市场秩序与包装业管理,政府等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或完善相关的包装管理条例和法规。例如:《产品质量法》、《产品标识标注规定》、《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测规则》、《各类包装成本比例的参数标准》、《强制回收包装物管理办法》、《商品适度包装管理方案》等。在国外,日本制定了《包装新指引》,规定:尽量缩小包装容器的体积,容器内的空位不应超过容器体积的20%;包装成本不应超过产品出售价的15%。另外日本东京规定的《商品礼盒包装适当化纲要》中也规定:包装容器中的间隙原则上不可超过整个容器的20%商品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必须在15%以下;商品与包装箱内壁之间间隙必须保持在20%以下:包装费用必须在整个产品价格的1cm以下。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各种包装的空位不得超过包装体积的25%。美国、加拿大政策规定,只要有以下情况者,均属欺骗性包装:包装内有过多的空位;包装与内容物的高度、体积差异太大;无故夸大包装。

低碳建筑之低碳设计 篇7

1. 建筑低碳研究及应用现状

目前对于节能建筑研究较多的是建筑外窗、玻璃幕墙的应用,而对外墙、屋顶以及楼地板的研究较为欠缺。另外,夏热冬冷地区的研究较寒冷地区、严寒地区的研究多,主要是因为夏热冬冷地区采暖和空调能耗均较高,节能设计需同时考虑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而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要想达到既保温又隔热的目的,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当前对于建筑物排放CO2的研究普遍认为:建筑物的日常耗能占建筑生命周期CO2排放量的绝大部分,比例约为60%—80%,其次重要的部分即建材的生产与运输阶段的CO 2排放量。由此可得出建筑节能减排首先要从降低日常能耗开始,这也是最能立竿见影的一环,其次就是建材的生产和运输,也是建筑节能减排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位于不列颠群岛最北端的安斯特岛因一对退休夫妇迈克尔·雷和多罗西·雷建造的“零碳屋”,成为全球环保人士的瞩目之地。该房屋设有吸收太阳能、储存太阳能的装置,有一根不锈钢管与地下风力涡轮机和地能收集系统相连,这些装置可以通过收集空气和地面的能量,给房屋提供电能、热能。即使冰天雪地,有地板下的废气转化的暖气系统供热,屋内也是温暖如春。在英国,迈克尔的环保屋已成为政府典范,爱丁堡当局也据此制订了环保守则。而据英国《卫报》报道,中国广州市也有官员对雷氏夫妇的“零碳屋”感兴趣,正研究采用这些创新理念建设可容纳5000户的新型环保城。由此可见,这座环保屋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中国境内首个零碳公共建筑就是去年在上海世博会上落成的“零碳馆”,据该馆的主设计师介绍,该建筑使用的建材是混合型水泥,此类水泥含有大约50%的建筑废料,诸如煤灰、煤矸石、矿渣等。这些废料制成的混合水泥保温性好,能减少热渗透,吸收室内多余热量,使建筑主体冬暖夏凉。除了利用传统的太阳能、风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外,“零碳馆”还能取用黄浦江水,利用水源热泵作为房屋的天然空调;用餐后留下的剩饭剩菜被降解为生物质能,用于发电。

2. 低碳建筑低碳设计应用探讨

2.1 大力发展环境型建筑低碳应用

(1)关注普通建筑

目前,在中国发展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或者是低碳生态建筑,重要的并不在于做几个示范性的建筑,而是要切合实际地解决当前建筑的问题,例如冬天保温、夏季防热、自然通风的,就是低碳生态的;建筑隔声、垃圾堆砌、降低采暖费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就是低碳生态的。所以,技术策略要抓主要矛盾。不能技术堆砌,片面追求节能。8亿农民居住的农村住宅也应该进入减碳发展的视野。

(2)优化建筑设计

建筑造型及围护结构形式对建筑物性能有决定性影响。直接的影响包括建筑物与外环境的换热量、自然通风状况和自然采光水平等。而这三方面涉及的内容将构成70%以上的建筑采暖通风空调能耗。不同的建筑设计形式会造成能耗的巨大差别。然而,建筑物是个复杂系统,各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难简单地确定建筑设计的优劣。例如,加大外窗面积可改善自然采光,在冬季还可获得太阳能量,但冬季的夜间会增大热量消耗,同时在夏季会由于太阳辐射通过窗户进入室内使空调能耗增加。这就需要利用动态热模拟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详细地模拟测试和比较。

(3)开发节能建筑围护构件

开发新的建筑围护结构部件,以更好地满足保温、隔热、透光、通风等各种需求,甚至可根据外界条件的变化随时改变其物理性能,达到维持室内良好的物理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这是实现建筑节能的基础技术和产品。主要涉及的产品有:外墙保温和隔热、屋顶保温和隔热、热物理性能优异的外窗和玻璃幕墙、智能外遮阳装置以及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围护结构和基于高分子吸湿材料的调湿型饰面材料。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自主研发和从国外吸收消化的外墙、屋顶保温隔热技术被慢慢采用。尤其是外墙外保温可通风装饰板、通风型屋顶产品、通风遮阳窗帘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降低了建筑运行成本。

2.2 优先发展低碳材料应用于建筑设计

低碳生态性建筑在设计方法上,首先;不管规模大小和地理位置如何,都要对建筑所处的环境和其地域性加以研究和考虑,只有对建筑的周围环境充分利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建筑本身的自我调节作用;其次,根据其建筑周围环境的研究成果,选择建筑的位置、朝向、布局等,然后通过对建筑构件的设计,使其与周围环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最后,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建筑结合一些生态元素,既能优化建筑自我调节能力,又能美化环境,更好地体现建筑的低碳生态性。

下面主要从植被、水体和建筑低碳绿化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低碳设计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

(1)植被

植被,特别是树木,不但能非常有效地遮阳,还能产生空气压差,并由此增大或减小风速,改变气流方向,从而导引气流进入或者绕开建筑物。植物、灌木和树木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能吸收太阳辐射,从而使周围环境变得凉爽。

在干热气候区应尽可能减少得热,可用树木遮挡来自东西方向的阳光,同样可以有效地阻挡热风侵袭。在干热地区栽植落叶乔木很有用处,这些乔木在夏天可提供舒适的遮阳,冬天叶子脱落,太阳可照射进室内。在寒冷气候区可栽植常绿树木来阻挡寒风,但常绿树木也会吸收太阳辐射,从而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在湿热地区可利用植被来加大气流流动。但如果不细心布置的话,植被不会起到降低气流速度的作用。

(2)水体

水体能吸收大量的辐射,并通过蒸发降温,因此,白天水体附近区域一般较为凉爽;然而在夜间水体会向周围环境释放较多的热量,这些热量可以用来采暖。上面所述现象是很容易理解的。水不仅比热大,而且蒸发潜热也相对较高。换句话说,水在蒸发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量,而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C,也会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当水因空气流动而蒸发时,会使空气温度降低,此即蒸发降温。同时湿度会在蒸发降温过程中增加。如果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蒸发就会变慢。水的比热高,是水泥比热的两倍多。这意味着升高相同的温度,等量的水吸收的热量是水泥的2倍多,利用水体既可以减少得热,又可在需要时利用水体吸收的太阳辐射作为非直接热源。

(3)建筑结合绿化设计

植被可以吸收辐射,因此将建筑结合植物设计可以有效降温。建筑结合绿化设计,引入“土地空间化”的概念,包括墙面绿化、屋顶绿化和阳台绿化。墙面绿化主要是在强烈阳光直射面爬满绿色藤状植物,避免阳光直射墙面,降低外墙表面温度,保证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4. 结语

建筑活动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生态环境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消耗自然资源最大的生产活动之一。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些节能环保的设计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发挥我们的智慧,完全可以为减排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应因地制宜地考虑环境型建筑的标准,具体来讲就是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切合实际。其次,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在屋面、墙体、门窗等建筑外围护结构上使用具有隔热和保温性能的材料,在空调等建筑暖通设备上尽量使用能耗低的产品,同时,充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资源。

从低碳经济到低碳文化 篇8

一、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 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引发的生产方式的转型意味着人协调与自然之间关系能力的增强, 意味着人以低碳的方式生产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各种产品, 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有两个具体目标:一是碳排放降低, 二是碳利用率提高。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两个具体目标, 低碳科技创新与低碳协议、法案、政策的签订与实施是基本保证。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率先发展低碳科技并研发利用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引发了生产方式的转型:由高碳向低碳转型, 由低效向高效转型。低碳经济转型的实现仰仗一系列去碳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利用, 即通过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来实现经济的新增长, 推动以“碳排放降低”、“碳利用率提高”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低碳技术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利用必将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 推动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

此外,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一系列协议、法案、政策的保障。只有充分发挥协议、政策、法案的保障作用, 才能有力实现“碳排放降低”和“碳利用率提高”双重目标。

二、倡导低碳生活

高碳到低碳转型不仅需要发展低碳经济, 还需要我们改变高碳生活方式, 过低碳生活。生活方式是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生活模式的总和, 它具有相对稳定性。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是一致的, 按萨伊定律所言, “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生产创造需求, 需求也推动生产。生产提供什么样的产品, 会引导什么样的大众生活方式;同样, 大众需求也会引导生产, 生活方式会推动生产。从这一点来说,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改变生产方式, 还需要改变生活方式。从某个角度说, 改变生产方式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 而改变生活方式则是民众的责任。高碳经济提供的高碳产品, 如不为大众消费, 高碳生产就无法维系, 生产将会由高碳向低碳转型。因此, 不仅要改变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 还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特别是转变消费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 树立理性消费观是关键。人的需求、欲望具有不断增长的特点, 人总是对自己的生活提出超出现状的要求。在消费领域, 民众容易过度消费, 沉浸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之中。韦伯认为, “冲动式的生活享乐”“会导致人们逃避职业劳动”[1]。在冲动式的生活享乐观指导下, 人通过无节制地占有物质产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从而出现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性消费, 而过度性消费又增加了不必要的碳排放。国内有学者指出, “碳排放分为用以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和奢侈、浪费性的碳排放”[2], 应在国际气候制度中, 保障基本生活需要的碳排放, 用个人消费排放的“碳预算”来规范约束消费行为。把保障人的基本需要作为出发点, 有利于告别冲动式的生活享乐, 形成理性生产、生活、消费习惯, 使人类自觉选择低碳生活。

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性力量, 对日常生活的改变和批判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已有的生活, 习惯了已有的高碳。转变“高碳”生活方式, 过“低碳”生活需要全世界所有人的参与。日本学者茅阳一的“卡亚公式”揭示出, 碳排放量取决于四个因素:碳排放量=人口× (GDP/人口) × (能源用量/GDP) × (碳排放量/能源用量) [3]。卡亚公式中的后两个因素与生产直接相关, 前两个因素与人的生活直接相关。人多, 碳排放就多;人均GDP高, 人们生活水平高, 很少有人希望它不再提高。但如果“一切照旧”的高碳方式继续运转, 地球将难以为继。转变“高碳”生活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 地球人个个有责。

三、塑造低碳文化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4]。低碳生活一方面将凝结并沉淀为低碳文化, 另一方面低碳文化又将反作用于民众生产与生活。为此, 要塑造低碳文化, 形成低碳价值观, 从而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倡导低碳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价值观念是人们对政治、道德、利益等是否有价值的主观判断, 当它成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式时, 就上升为价值观, 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要特别注重改变人们的文化的观念, 树立低碳价值观。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类利益”观。发展低碳经济涉及国与国、群体与群体、个人与个人的利益问题, 如何协调这些利益关系?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 也是政治问题, 从深层次上看, 更是一个文化 (价值观) 问题。低碳经济、低碳生活需要“类利益”观, 即超越狭隘的个人、群体、民族或国家的局部利益, 而追求和重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在低碳模式下, 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利益、群体利益、个人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最具体的个人利益、最一般的群体利益、乃至最高尚的国家利益都需要让步于全人类利益。今天, 全人类共同面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全人类利益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解决此问题需要更多的协同与合作, 甚至是服从。“个人服从集体, 集体服从国家, 国家服从全人类”的价值观需要被重新提起。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在涉及各国的权利、义务与利益问题时, 应倡导全球的合作与共担, 以解决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灾难, 促进全球经济实现低碳转型。解决气候问题是全球性的“公共物品”, 既要避免“搭便车”现象, 又要避免绝对平均化地承担责任, 平等是有差别的平等, 是相对平等。马克思指出, 权利“不应当是平等的, 而应当是不平等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谈到的事实上的平等是以事实上的不平等为前提的, 也就是说, 要对先天不利者和有利者使用并非同等的而是不同等的尺度。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正是基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的差异而制定的。根据该原则, 发达国家率先减排, 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 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有助于分配权、责、利, 有利于使高碳转型问题从理念的共识转变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确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观, 目的在于“既保证发达国家实现其减排指标, 以达到控制全球排放总量的目标, 又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受侵犯, 在国际资金和技术的帮助下提高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6]低碳价值观更注重人与人、国与国的合作。解决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不是一国之事, 特别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与共担, 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

低碳价值观需要确立“全球和谐”观。“21世纪初的文明正面临各种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需要同时稳定气候、稳定人口、消除贫困, 并拯救地球的自然系统。每一种挑战都很严峻, 更何况这些挑战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 我们必须同时有效地全面应对。”[7]这种应对实际上要推动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的“全球和谐”。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留下自己的“碳足迹”, 树立低碳价值观, 过低碳生活, 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构建人与人和谐的低碳社会。每个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遵守低碳公约、法案, 有利于构建国与国和谐的低碳世界。在构建低碳社会的过程中, 还要特别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无形契约需要全人类共同续签。全人类不仅仅向自然索取矿产与能源, 而且应注重保护地球并赋予其他生物以平等的生存权, 这种理念与行动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走进低碳时代。

总之, 人类正共同面临全球高碳问题的严峻挑战, 为应对这一挑战, 需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 (价值) 观念的变革, 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但发展低碳经济又不能离开低碳生活与低碳文化, 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塑造低碳文化, 三者的互动将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摘要: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并研发利用新能源, 以实现高能效、高清洁、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采取各种措施, 发展低碳经济。公众树立理性消费观, 改变“高碳”生活方式, 过“低碳”生活是低碳经济深入发展的依托。低碳文化是低碳生活的观念凝结, 它将反作用于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塑造低碳文化, 三者的互动将推动人类走进低碳时代。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文化,低碳时代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160.

[2]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1) :36.

[3]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 2010, (2) :27.

[4]胡适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18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05.

[6]樊纲.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45.

低碳时代的低碳物流措施 篇9

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发展层次比较低,专业水平也比较低,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行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如何实现物流业的节能减排、开展低碳物流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1 低碳物流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1.1 低碳物流的含义

物流的碳排量位居各行业前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将“低碳经济”理念运用于物流领域,形成了低碳物流这一概念,但是对于低碳物流的确切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李蜀湘等指出,低碳物流是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低碳经济、物流管理等理论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基本要求,抑制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利用先进技术规划并实施低碳物流活动。低碳物流应是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低碳化,其内涵体现为绿色加高效[1]。

低碳物流旨在通过科学的管理体系手段抑制物流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使能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倡导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是将环境理念应用到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及回收等各个作业环节的环境管理和监督,有效地遏制物流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

1.2 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2010年年均增长22.1%[2],但是我国物流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经济增长所花费的物流成本很高。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20%,而美国和日本少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运营方式粗放,效率很低,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

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据埃森哲物流和运输业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在各行业中运输业碳排放位居第五,占总量的13.1%。物流和运输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产生的碳排放是2800兆吨,占人类所有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的5.5%,占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排放量的5%~15%。物流节能减排成效将显著影响我国整体减排目标的实现。

有研究数据表明,每吨公里货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左右,其成本也在10倍以上,更是远高于水运。2005年,公路水路运输能耗占全国石油及制品消耗总量的比重超过了30%;2007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为57.7亿吨,其中交通运输业占0.57亿吨,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8%。我国大量的干线运输仍主要依靠公路,并且我国公里总里程持续增加,如表1所示,图1显示出公里运输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充分运用铁路运输资源将是低碳物流的一个重要选择。

2 国外节能减排的措施

国外物流业起步较早,在物流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上都趋于成熟,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同时,物流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措施也日益完善。对国外物流节能减排的措施归纳如下:

2.1 制定环保法律,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资源保护和恢复法》、《综合环境责任赔偿和义务法》等[3],以尽量减少物流发展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

为了促进物流业节能减排,物流行业协会也应发挥其作用,如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专门设有环保部门,负责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及评估物流企业的环保状况。

2.2 优化物流结构,提倡多式联运

日本结合“流通据点集中化”战略来统筹规划物流设施布局和基础设施,积极推动运输模式转换(由汽车转向铁路和海上运输),构建联合运输系统;提倡发展混载配送和共同配送,提高配送效率和车辆使用效率[4]。

美国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大力提倡多式联运,致力于建立国际性的、综合性的、智能性的、环境友善的交通运输系统[5]。

德国政府通过税收和立法,限制公路卡车运输,提出公路货运市场份额在2015年降至61.5%,铁路货运升至24.3%。同时对多式联运的汽车采取载重量增加、降低税收及节假日行驶等支持政策。

2.3 推进物流管理和技术创新与使用

美国和日本企业的实际物流活动中采用了EDI、JIT、配送规划、自动导向设备、条形码、绿色包装等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思想,大力发展自动立体仓库系统,已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机械化和自动化。

德国已为货物运输开辟“地铁”线路,研发出一种新式商品存储和取货设施——24小时储物塔,可全天候工作,通过电子手段自动通知顾客到货信息,有效节省物流开支和购物成本[6]。

2.4 控制排放标准,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

欧洲通过的新的汽车排放标准—欧Ⅴ和欧Ⅵ标准,按照欧Ⅴ标准,柴油轿车颗粒物排放量将减少80%,欧Ⅵ标准中柴油轿车NOx排放量将比目前减少68%。2009年9月起,所有在欧洲销售的柴油汽车将加装颗粒物过滤器,现有柴油汽车也将在2011年1月前改装完毕。

日本政府为降低汽车排放的NOx及颗粒物(PM),1992年出台了《氮氧化物总量控制法》及2008年制定了全球最严格的“后新长期规定”,规定柴油车的NOx排放量降低40%~65%、PM降低53%~64%,汽油车将实施与柴油车同等水平的PM规定。

2.5 重视循环经济,鼓励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

欧盟自1998年就开始重视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相继颁布了《废旧电子电器回收法》、《关于废弃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等,德国、瑞典、法国、荷兰、挪威等国家也都制定了电子垃圾的处理原则。2008年,欧盟对循环利用目标作出了更高规定: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至20%,将可再生能源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至少提高至10%。

日本非常重视资源的重复利用,自2000年便通过和修改了多项与逆向物流有关的环保法规,如《家用电器再利用法》、《废弃物循环法》、《废弃物处理修正法》、《汽车循环利用法》、《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等13项法规,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国外物流节能减排的手段比较全面更有一定的强制性,其经验可为我国物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借鉴。我国应加强对整个物流系统节能减排方法的探讨,创新体制,改变经营方式,更新技术,同时也应注重具体作业环节上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我国高效、循环、环保型物流服务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高物流竞争力。

3 我国实现低碳物流的措施

关于我国低碳物流的研究仍然偏重于宏观的理论研究,对于基础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法比较缺乏,缺乏数据的支撑,仍用节能减排来代替低碳理念。国内对于低碳物流发展的措施可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设立专门负责物流发展和节能减排的组织机构;

②制定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

③合理布置物流设施和节点布局,调整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

④提倡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

⑤发展循环经济和逆向物流等。

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剧,因此有必要对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和改进,向低碳物流转变。物流活动中消耗能源,产生浪费和污染的环节主要有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及回收等,从具体的物流去分析低碳、节能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3.1 运输

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运输环节既是能源消耗最突出的环节,又是污染物排放最多的环节。首先,可以通过优化运输结构,发展多式联运,特别是增加铁路运输的比例,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能耗低、效率高的优势。其次,积极采用节能型运输工具和设施等措施,有效减少运输环节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还应加强对运输过程污染源的管理。如限制城区运行货车种类或行车路线、行车时间等。

3.2 仓储

过多的仓储点意味着社会的库存量较大,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浪费,也意味着生产过程中所积累的碳量较多,不利于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生存。①企业可以通过物流外包,降低库存,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的考虑物流合理化的问题。②仓储活动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信息平台的建设,EDI的使用等)提高服务水平,使用电子订购,加快订购信息、库存信息的传递,实现无纸化运作。③避免保管中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易燃品、易爆品和化学危险品等物品的爆炸或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④合理布局仓库资源,以节约运输成本。仓库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仓库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企业新建仓库还要考虑拟建仓库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3.3 装卸搬运

我国仓储设施建设方面离自动化和现代化还有不小的差距,在保温及照明方面尚无节能标准,在仓库频繁使用的装卸搬运设备中,内燃式叉车仍是主流,节能环保形势严峻。应鼓励企业使用现代化的装卸设备,增加电气化、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提高装卸效率,确保产品安全。

3.4 包装

物流包装占用了大量资源,比如托盘、储存罐等,包装物随处可见,因此对包装物进行低碳设计也是符合国家低碳环保的口号。在设计产品包装时,从包装材料的选用、材料加工成型、包装设计、模具制作、制版印刷、封装、使用、回收和降解等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控制各个环节和整体的碳排放量[7]。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5R原则[8]指明了低碳包装设计的方向,其内容是:①减少材料使用(Reduce):在保证包装的保护、运输和销售功能前提下尽量减少材料使用总量;②再使用(Reuse):对使用过后的包装进行回收处理和再次使用,尽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③再循环处理(Recycle):把使用过的包装回收进行处理后,加工成新产品运用于不同的领域;④获得新价值(Recover):通过焚烧废弃物获得其中的能量或通过降解包装获得新的价值;⑤节约能源(Resource):在整个包装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注重能源节约,尽量避免资源浪费。

3.5 配送

在物流领域,配送在物流的各项成本和能耗中也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对影响物流配送环节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提高配送服务水平、提高企业效益,还可以降低燃油能耗,减少碳排放。

首先,必须对配送路径进行合理规划,节约里程。采用共同配送等优化理念,统筹规划,降低空驶率,避免重复运输和无效运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此外还要对装载量和配载方式进行合理规划,达到用最少的车辆、最低的能耗完成配送任务。

其次,车辆技术性能也是影响耗能的重要因素,我国的车辆能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相同或相近车型的燃油效率平均每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9]。因此,采用合理的车型对降低油耗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驾驶员的技术水平和驾车习惯以及路况对耗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应对驾驶员进行培训,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

3.6 回收

废弃物回收是循环物流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减少原料加工、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材料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

物流企业应加大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再利用,减少对环境污染、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比如增加包装材料使用次数,拆解和回收废旧物流设备,改造使用废旧物流设施(如废旧仓库)等。

4 总结

环境和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物流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且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问题比较严重,物流必须参与到节能减排和环保这个全球性活动中来,积极发展低碳物流、绿色物流、逆向物流。但是我国物流业在环保行动中所做的工作与政府倡导的节能减排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相去甚远,关于如何发展低碳物流,仍然集中在宏观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基础数据和基础研究,只能用节能减排的概念来代替低碳经济。本文结合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节能减排上作出的措施和努力,并针对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的特点,分别在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及回收等系统中作出了更细节、更具体的对策,但仍然缺乏数据支撑和有针对性的低碳操作手段。

参考文献

[1]李蜀湘,陆小成.中国低碳物流金融支持模型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02):27-30.

[2]刘宝亮.我国物流费用GDP占比比发达国家高一倍[N]中国经济导报,2011-03-24(B03).

[3]Ken Green,Barbara Morton,Steve New.GreeningOrganizations Purchasing Consumption And Innovation[J].Organization&Environment,2000,13,(2):206-225.

[4]郭剑平.日本物流信息网络系统[J].物流技术,1999,(3);37-39

[5]Jeremy Hall.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0,8,(6):455-471.

[6]Zsolt Istvhn,Erno Garamvolgy Reverse Logistics andManagement of End-of-life Electric Products[C]//ISEE2000 Proceedings of the 2000 IEEE 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U.S.:IEEE,2000:15-19.

[7]訾鹏.低碳经济影响下的包装低碳设计模式研究[J].包装工程,2010,31,(12):130-133.

[8]崔嘉“低碳包装大势所趋”[J].中国包装工业,2010(4):53-53

在低碳语境下谈低碳生产 篇10

曾几何时, 我们的生活开始用“碳”来计算。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世界地球日, “低碳”成为人们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人人都在说低碳, 到底什么才是“低碳生活”?怎样的发展模式才是“低碳经济”?是单纯的节电节水节油节气,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还是在不降低生活品质的情况下, 创新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离我们到底还有多远?

对于低碳的理解, 社会上也颇有争议。

“‘低碳’的表象含义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其实质是强调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达到节能减排效果, 所以‘低二氧化碳排放’比‘低碳’更能科学严谨地表达其内涵。”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袁汉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认真推敲过这两个词, “‘低碳’英文是lowcarbon, 其中碳的化学符号是‘C’;而‘低二氧化碳’的英文是lowcarbon dioxide, 其中二氧化碳的化学符号是CO2。无论从符号、分子式还是表述上, 两者都不能等同, ‘低二氧化碳’也不能被简称为‘低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达华世纪低碳研究院副秘书长渠时远对“低碳”一词的理解不尽相同, “全世界都在讲节能减碳, 减碳就是减少温室气体、特别是CO2的排放, 温室气体的减排都要转换为碳当量进行计算, 所以, 减碳就表示要减少碳当量 (主要是二氧化碳产生的) 的排放,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减少碳当量的排放。”渠时远说,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致辞中指出, 我们的碳嗜好不仅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还破坏了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宝贵资源, 进而使气候变化更为严重。

“渠时远先生提出以碳原子当量计算CO2的观点我不敢苟同。因为我所见到的英文减排文献和国际会议资料均未这样计算过。”袁汉民说, “人类和动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碳水化合物, 而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由碳元素构成的, 人类和动物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汽等;植物也是由碳元素构成的, 但是在进行光合作用时, 它吸入二氧化碳。如果不加区分地笼统讲‘低碳’, 是不严谨的。”袁汉民认为, 虽然“低碳”已经成为中国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代名词, 但是从科学层面看, “低碳”不能全面、严谨地表述其内涵。“难怪一些外国减排专家常对‘lowcarbon’的称谓摇头。”让袁汉民忧虑的是, “如果不对其含义作出科学界定, 势必导致盲目跟风”。

在2010低碳发展国际论坛上, 英诺维盛 (北京) 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敏在发言中这样说:自从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以后, 低碳一词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筐”, 与节能、减排、绿色、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绿色设计、节约型社会等有关的内容, 都被“融会”为“低碳一筐”, 但是在多数情况下语焉不详。低碳概念上的混淆, 培训引导的缺失, 十分不利于低碳发展在中国的启动与普及。

我们要探究低碳的真正含义, 还得从低碳一词的提出背景和发展历史来看。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上。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 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 按目前的消费模式, 预计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2006年,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6年底, 科技部、国家气象局、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2007年6月, 中国正式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07年7月, 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7年7月, 温家宝总理在两天时间里先后主持召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和国务院会议, 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2007年9月8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 (APEC) 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 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 对事关中国人民、亚太地区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 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 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 令世人瞩目。在这次重要讲话中, 他一共说了4次“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还提出:“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 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这也是对全国人民发出了号召, 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胡锦涛主席建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 共同促进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增长, 减缓气候变化。同月, 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在2007中国科协年会上呼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2007年12月3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 15日正式通过一项决议, 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明确了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7年12月26日,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 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 并将可再生能源发展正式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再沿用以煤炭为主的提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 (6月5日) 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8年6月27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上强调, 必须以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 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 为我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进行不懈努力。

2008年7月, 在G8峰会上, 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 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 需要向人们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 低碳不等于贫困, 贫困不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消耗高增长;第二, 发展低碳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 只要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领先, 就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第三, 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 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 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但需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 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 而是应从现在做起;第五, 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 应对全球变暖, 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 关乎每一个人。

在这里, 笔者斗胆根据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不同, 将我们对低碳的追求分为“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产,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 对新能源、新技术和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 尽可能减少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局面。在这个层面上, 低碳是指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

所谓低碳生活, 是指人们的一种生活意识、生活观念, 表现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低碳行为。

“少开车多走路、少吃肉多吃素, 外出自备环保袋、不用一次性筷子……”人们对“低碳”的理解多在这些层面。但他们同样也有疑惑:“有车不开, 有电不用, 低碳生活是不是意味着生活水平的降低?我们是不是真的像某些专家提出的那样缴纳呼吸税?”非也。低碳不是贫穷, 也不是落后, 保证生活品质是践行低碳生活的前提。

如此看来,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生产领域, 低碳意味着消耗和产出的比率;在生活领域, 低碳意味着科学的生活方式。

本篇文章重点探讨的是低碳生产。

“低碳时代”萌芽

低碳, 目前最主要的内容和最紧迫的任务是节能减排, 以实现中国的社会经济和能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尽快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国情的低碳发展之路。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也是一次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创新低碳技术、从“化石时代”跨越到“低碳时代”的产业转型机会。

2009年9月, 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 “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 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 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10年3月, 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 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 决定国家的未来, 必须抓住机遇, 明确重点, 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2010年4月, 2010低碳发展国际论坛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说, 国际上两个权威组织都提出, 与能源无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估计只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20%, 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

21世纪是全球能源换代的世纪, 不是转型的世纪。把这100年一分为三, 第一阶段是单能阶段, 第二阶段是双能阶段, 第三阶段是三能阶段。能源换代的第一阶段是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单能阶段, 但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将由90%左右下降到70%左右, 低碳能源由5%左右上升到30%左右。低碳能源的主力是生物质能源, 水电、核电等都有大发展。中国不含太阳能的低碳能源可开采资源量为20.3亿吨标煤, 其中可再生能源占27.4%, 生物质占51.7%, 核能占3%左右, 大水电站13.7%, 小水电站9.2%。

碳排放已经从一个解释全球变暖的理论变成了一场国际社会的博弈。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和一次性能源消耗国, 处于这场国际博弈的风口浪尖。中国的举动, 对于全球未来的“低碳时代”定位和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低碳是一个挑战

“在这股低碳热潮中, 想不跟风都难。”全国人大代表黄鸣在其博客中写道:在建世界太阳能地标性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时, 原本提出的是“微排”概念, 但是人们更接受“低碳”理念, 于是很无奈地也跟着“低碳”了——太阳谷是低碳社区, 低碳制造, 低碳科技, 低碳商务等等。不跟着跑, 恐怕就被边缘化了。

“黄鸣代表所遭遇的正是‘低碳’泛滥的结果。全民倡导低碳生活的初衷是积极的, 但是, 如果一股脑地都往低碳经济上靠, 难免会离谱。”

“搭着低碳经济的快车, ‘低碳城市’的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袁汉民发现, 有些城市在概念不清、思路尚不清晰的情况下就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并不是说建起太阳能大楼, 就建成了低碳城市;有些地方为了发展低碳经济, 大规模上马新能源项目, 岂不知目前光伏产业中所使用的光电材料——单晶硅的生产耗能就颇高;一些地方盲目上马风力发电厂, 不但风力发电机制造本身耗能高, 而且因为可利用发电的风力资源不可持续获取, 造成‘大风车’老不转。这些盲目跟风的做法, 其实是在搞形式主义。”在这一点上, 袁汉民和渠时远看法相同, 并发出呼吁:“‘低碳’不是一个筐, 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

如此看来, 在这个全球热喊低碳的时代, 低碳和发展存在一定矛盾。我们既不能一味盲目追风, 把低碳搞成一股风, 席卷了大地却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也不能为了低碳而低碳, 为了追求低碳而放弃一定的发展权。

在中国, 低碳, 是一个挑战。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 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 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 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 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 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 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 火电占比达77%以上, “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 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 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 而据估算, 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 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 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 1993-2005年,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 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 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 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 是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 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 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 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 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 以2006年的GDP计算, 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 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的沉重负担。

“钱”是个问题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 深圳正式成为全国首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的“低碳生态示范城市”。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高国辉说:“近年来, 深圳在生产转型及高科技领域都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特别是在生物技术、互联网和节能减排等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 我们清醒地看到, 能源短缺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整个深圳经济飞跃的因素。在2009年, 深圳市推出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和清洁产业的振兴发展计划和政策, 我们有信心在今后5年内形成初具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链, 我们相信新能源产业的兴起, 将会成为未来深圳创造新辉煌的新动力。”

媒体在叙述广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时这样描绘:

风电场从海岸向海上铺展、核能发电量将占全国六成、太阳能形成产学研集群、新能源汽车款款上市……广东新能源产业正蓬勃发展, 不仅大大改善能源结构, 而且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 清洁能源占到广东电源装机总量的32.5%。发电站 (电场) 、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究 (设计) 院相结合, 广东正在形成强有力的新能源产业链。广州已瞄准2020年新能源产值4000亿元的目标, 深圳计划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总产值达2500亿元。

在全国都搞新能源的背景下, 广东如何占优?对此,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伯强说, 广东资金雄厚, 工业基础强劲, 完全可以在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方面掌控新能源产业链。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建议, 广东应首重技术研发, 其次才是规模。

风能不如新疆, 太阳能不如云南, 广东拿什么发展新能源?

林伯强分析, 首先, 清洁能源的成本高, 这就要求使用者的支付意愿较高。跟内陆大部分地区相比, 广东的人均收入较高, 电价也高, 符合上述条件。“只要企业能挣钱, 它们就愿意投入搞研发 (新能源) , 进而生产, 然后给消费者使用,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林伯强说, “必须是经济发达地区, 才能形成这种良性循环。”

其次, 广东的工业基础好, 作为工业大省, 在发展新能源方面, 广东具有设备制造能力。此外, 广东污染较重, 有节能减排的动力, 政府重视。而且, 林伯强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 广东资金雄厚, 可以投入研发, 吸引人才等。他分析,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甚至连设备大多都是引进国外的, 新能源产业本身投入、回收时间也较长, 因此, 它需要长期规划和大力投入。

“在某种程度上说, 技术研发是用钱堆出来的, 有雄厚的资本投入, 就不愁吸引不到人才, 搞不好研发。”林伯强认为, 虽然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不算突出, 但广东可以发挥资本优势, 加大投入, 以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为重点。“掌握了技术, 就能领先全国, 并且控制产业链上游。”

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来看, 能达到广州经济水平的地区寥寥无几, 要满足全国普遍发展新能源, 大踏步跨入低碳时代所需的财力、物力, 目前尚有一定困难。

我国在跨向低碳时代的征途中, “钱”是个问题。

拿什么走进低碳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态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 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 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 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价格的上涨。

从世界范围看, 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 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 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 (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 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 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 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 低碳意味着节能,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世界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认为:追求绿色GDP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等的根本性主题。发展低碳经济, 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 完成节能减排,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环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认识是不同的。现在谈到低碳, 都讲新能源, 但是现在提到的新能源, 哪个是真正新的呢?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的标志, 事实上太阳能早就利用了。它不算是新能源却包含有值得发展的技术, 因为太阳能电池的技术是新的。所以说, 人们通常把低碳经济跟高科技联系起来。今天谈低碳经济, 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一点, 也许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他以云南滇池作为例子。现在滇池治理, 把污水都堵掉了, 但要把污染的水转变为清洁的水, 专家说还需要100年。30年造成的污染要100年来转变, 这个过程需要消耗多少资源?得和失如何看待?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许也会走中国这条发展道路, 那时, 如果吸取这样的教训, 能在整个发展思路上考虑到低碳, 考虑到创新, 也许情况会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海闻说, 低碳经济囊括了新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甚至社会学的方方面面, 因为它要求建立一个新的人的行为准则, 以低碳生活为核心的一种行为准则, 这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的行为标准截然不同。我们需要建立的是一个更可持续的、资源节约的、低碳的生活方式。所以在这个正在萌芽的“低碳时代”, 我们需要把世界各地的有识之士聚集在一起, 来探讨什么是低碳, 它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 金融模式以及如何从法律、经济、国际交流等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真正开启这么一个有实质意义的“低碳时代”。

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副主席詹姆斯·博伊德以加州为例, 认为法律政策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作用重大。他介绍说加州的鼓励政策分为太阳能激励计划、能效方面、可替代能源、交通运输和研发支持等。政策以行政命令和规则标准等形式为主, 其中包括可再生电力标准、建筑以及能效的标准, 还有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的法案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和零排放的要求。

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认为我们需要依靠创新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发展是个全世界关注的难题, 不仅关系到世界的文明进步, 也关系到最重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发展必须走低碳之路, 再走30年前的老路, 将很难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因此, 走创新之路也就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取得辉煌的成就, 得益于当年的大引进、大合资。但是, 当差距不断缩小、竞争日趋激烈, 还希望通过依赖引进技术获得发展几乎是白日做梦。在面对竞争的同时, 我国还必须偿还30年发展中付出的巨大的环境和资源代价。要科学发展、要持续发展, 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除了创新, 别无他路可走。只有靠创新才能强国, 只有扎扎实实搞创新, 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才能走低碳之路。

历次经济危机都孕育了新技术革命, 但是新技术革命什么时候发生, 在哪个领域发生?抓住机遇, 才能抢得先机, 错过机会, 差距就会更大。走低碳之路, 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国的选择。2009年3月, 我国作出了应对金融危机可持续发展的意见, 要利用人才和市场优势, 依靠科技、依靠创新战胜经济危机, 可持续发展, 孕育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 跟上这个时代国际竞争的步伐。近年来, 我国已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第三代通讯、三网合一、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电动汽车、LED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和主要成果, 也为未来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总体来讲, 创新还不够, 相当多的企业还在依赖他人的技术发展。

总结东南亚金融风暴, 我们获得一条启示:从表面上看, 东南亚经济落后是由于开发的新技术比较少, 传统市场逐渐饱和, 实际是投资效益的边际效益越来越明显, 大量资本涌入产生泡沫。从表面上看, 亚洲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基础过弱,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没有形成一条支持创新的有效系统。亚洲国家经济的高增长是依靠外向型经济和大量国际资本以及国内高储蓄资本快速发展, 是依靠世界的经济转型。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是依靠创新, 发展信息、网络经济。我国也要跟上这种发展步伐。

中国要在未来若干领域 (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生物农业、LED、太阳能发电等) 中取胜, 要在产业发展中走低碳发展之路, 根本就在于提高创新能力, 尤其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企业的创新能力不增强, 这些东西很可能变成空话。我们既要重视大企业的创新, 也要重视小企业的创新, 特别是注重风险投资对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企业创新, 不是认识问题, 主要是体制机制的问题。如果解决了企业创新的根本动力、利益机制和驱动力, 就能够以创新的内在动力推动发展低碳产业, 营造低碳文化, 振兴低碳经济。在未来10年, 中国就有可能通过创新在若干领域走在前面, 改变中国多年来落后的局面。依靠创新创业发展低碳经济, 依托资本市场支持发展新经济, 这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将有重要贡献。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生产领域, 低碳意味着消耗和产出的比率;在生活领域, 低碳意味着科学的生活方式。

我们既不能盲目追风, 把低碳搞成一股风, 席卷了大地却不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 也不能为了追求低碳而放弃一定的发展权。

低碳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物流园区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114-02

临港物流园在港口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物流业被纳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环境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将是我国港口物流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港口物流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但是,过度的园区开发,作为新兴产业的物流业却在发展中被贴上“脏、乱、差”的标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显然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低碳经济、低碳生产的目标背道而驰。临港物流园在港口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物流业被纳入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环境下,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点,其将是我国港口物流中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港口物流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本文以“苏州港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低碳经济形势下物流园区低碳物流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苏州港物流园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思路,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低碳经济、低碳物流及绿色物流的内涵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前提条件和指导下,以高效能、高效率为基础,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来达到减少煤炭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低碳经济理念的实施,有助于经济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和谐,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达到一种和谐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损害环境。

1.2  低碳物流

当前,很多人对低碳物流的认识并不深刻,大体都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认知低碳物流的概念。所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低碳物流的认识还没有明确的内涵界定。综合目前笔者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探讨,认为低碳物流始终是要坚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率、高收益为基本原则的。所以低碳物流的整体概念是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让环境所造成的伤害降到最小,使整个物流过程绿色化,并能发挥物流资源的最大价值。低碳物流主要是实现物流环节的低碳化、管理过程的低碳化。

1.3  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是指在整个物流的实施过程中,减少和控制物流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让环境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使物流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让物流过程中所延伸出来的制作与消费环节绿色化,建立一个避免资源浪费、环境不受污染的绿色化系统。总的来说,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共生型物流、资源节约型物流这三者的总和。绿色物流内涵比低碳物流的涵义更广,绿色物流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而低碳物流是以降低碳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低碳物流是实现绿色物流的途径之一。

2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2.1  临港物流园区的定义

2007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 or Freight Village)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为了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共同化,或者出于城市物流设施空间布局合理化的目的而在城市周边等区域,集中建设的物流设施群与众多物流业者在地域上的物理集结地。”在日本,物流园区则被称为“物流团地”,在德国则被称为“货运村”(Freight Village);而在我国则有两种称呼,“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

2.2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

苏州港地处长江入海口的咽喉地带,背靠苏、锡、常地区,东南紧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200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在以依照国家港口体制改革内容的前提之下,配合“一城一港的原则,对原太仓港、常熟港、张家港做出了三港合为一港的决策。并对外以苏州港为三港的总命名,将原太仓港更名为苏州港太仓港区,常熟港更名为苏州港常熟港区,张家港港更名为苏州张家港港区。张家港港区长江沿线拥有63.6 km,太仓港区拥有38.6 km,常熟港区拥有37.5 km,三者合并为苏州港区拥有总和为139.9 km的长江岸线。苏州港区中的太仓港区以优越深水岸线资源,成为苏州港区的抢眼点,杨林口到浪港口全程拥有9 700 km岸线,被作为集装箱码头为主的港口和水运工业岸线,成为国内独绝无仅有的黄金岸线。自三港合并成为苏州港后,以苏州港向外界打出名号,扩大三港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目前,随着全球制造产业群在苏州的进一步集聚,与加工制造业联系紧密的物流产业也获得极大的推动,苏州港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下,苏州沿沪宁高速公路、京沪铁路形成东西向的物流产业发展带和沿长江水路、沿江高速公路形成东西向的长江水运发展轴和沿苏(苏州)通(南通)大桥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形成南北向的物流走廊将逐渐成为苏州的物流带。这三条物流走廊上所分布的10个物流园区,即将投入运营中。这些物流园区具有交通设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加工工业转口贸易的物流中心等特点,是为所处区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而设。

2.3  存在的问题

苏州港临港物流园区具有良好的交通区位和政策优势,近年来物流集聚规模不断扩大,为整个苏州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和促进动力。但是苏州港仍存在港口基础设施薄弱,行业秩序不合理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  港口基础设施薄弱

目前,苏州的三个沿江港口,除张家港港已形成一定的港口规模外,张家港的其他码头和常熟、太仓港的港区码头及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较薄弱,结构不尽合理,码头装卸设备的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装卸效率不高,公用码头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2.3.2  岸线规划问题

目前,苏州港由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岸线规划,造成岸线利用较分散、利用率较低,特别是货主码头存在着布局分散、占用岸线过长、岸线多占少用、深水浅用的问题。公用型码头和长江深水码头不足,装卸设施陈旧。

2.3.3  行业秩序混乱

由于苏州港内的三个港区缺乏整体的整合,相互间货种类同,功能相似,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倾轧,行业内又缺乏有力的自律性组织,市场行为无序化,整体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3  苏州临港物流园区低碳物流发展对策

3.1  积极推进绿色港口政策,保持港口可持续发展

苏州被称为上海的“后花园”,其作为加工业基地的发展定位,与发展定位为金融贸易的上海形成不和格调的对比,但两个城市在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上形成互补的格局。这种经济区位的发展模式需要配合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物流基地来对该地区的物流结构进行优化。一个港口的经营活动和建设过程不可避免的改变了环境,在环境影响和经济利益之间,必须保障港口获得良好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苏州港需要依托苏州市发达的经济基础和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利用各行业对的长江岸线的旺盛需求,急需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深水岸线资源,解决港口深水岸线供求的矛盾,保持港口的可持续发展。

3.2  大力发展物流业务外包,提升临港产业专业化物流

服务

苏州临港产业区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饮料、新材料、现代商贸等产业为主。由于产品特性的不同,不同产业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满足不同产业的物流基础上,引入具有明显专业化、特色化的物流企业,是发展第三、第四方物流外包的“大三利润源泉”,以服务多元化的特点,拓宽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其拓展方式可从以货物装卸为主的核心服务、运输等辅助服务和向货主提供货物交接后的延伸服务这三个方面着手。例如对开发包装工艺、完善加工手段、优化配送过程,提供融资、报关、商检、货物保险、风险规避、信息交流、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内容进行一个延伸和增值。使综合物流效率,规范园区发展,使形成与临港产业配套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

3.3  合理规划,减少园区物流高碳特征

对物流进行统一规划,对物流设施进行科学的选址,避免迂回运输,各种运输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避免恶性竞争,积极开展多式联运,为提高物流整体效率,可让物流器具标准配套,在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实现有效的衔接。以提高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并有效的使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得以升到另一个高度,让低碳物流得到实现。从整体上对物流的规划进行一个统一,创造一个新颖的物流发展模式。通过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的社会化物流基地,使地区物流机构得到发展和优化,提高物流综合质量,提高港口的功能档次。

3.4  选择依赖港口并能与港口实现互赢的产业

对港口依赖的工业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运低价、量大的运输条件,减少产品的成本和运输时间,增加原材料来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品种和数量,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4  结  语

低碳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低碳经济,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苏州港开发建设力度,完善港口配套服务和辐射功能,提升临港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建设江苏沿江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和服务中心。”本文通过对低碳物流内涵的分析,从当前苏州港临港物流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入手,探讨了低碳物流的发展对策。苏州临港物流园区应该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对当前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物流过程中实现低碳化,推进绿色港口政策,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2011,(4).

[2] 陶晶.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0,(12).

[3] 李丽,邢俊兰.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31).

[4] 周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助推我国低碳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2,(10).

[5] 张晓东.临港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6] 邢力丹.低碳物流园区的功能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7] 孙久博.临港物流园区战略功能定位下的业务选择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分析 篇12

低碳经济归属于一种经济发展理念, 低碳经济的实行不但能够提升经济效益, 而且还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显然, 在企业中融入低碳经济思想, 并做好实施工作, 则有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近年来, 有不少学者经研究表明, 低碳经济与低碳会计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 本文对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低碳会计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1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产生的影响分析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 低碳经济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要求。而对于低碳会计来说, 则是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新型理论, 主要是针对企业实行的低碳责任、节能降耗指标等加以明确、计量以及审批等, 进一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根据先进部分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低碳经济的融入, 使企业会计产生了一些较为显著的影响, 主要体现为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和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1.1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企业在融入低碳经济的基础上, 也对自身的会计核算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例如: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不单单需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 还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 从而实现“双丰收”。在融入低碳会计思想后, 企业便需要选取合理的低碳生产模式, 同时对现有的生产程序加以调整, 使碳的排放量得到有效降低。并且, 在会计方面, 需做好低碳经济活动的计量工作, 真实地反应资金流向, 采取有效策略使低碳经济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进而使企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 会计核算工作效能得到有效提升。

1.2 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企业在实行低碳经济期间, 也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产生较大程度的影响。基于整体层面分析, 企业低碳信息披露归分为两类: (1) 在传统会计报表当中增加低碳会计项目, 同时将与低碳会计相关的信息注明, 例如低碳固定资产、低碳成本及低碳收入等。 (2) 一些独立存在的报告, 也就是单独报告, 例如现金流量报表、损益表等。在企业中对低碳会计核算披露加以实行, 能够使报表应用人员对油管成本支出及投资项目具体请加以了解, 从而增强企业的公信度。

2 低碳经济视角下低碳会计发展路径

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低碳会计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作用, 但同时也潜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 例如低碳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问题、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问题以及低碳会计实证研究缺乏问题等。鉴于此, 为了使低碳经济下的低碳会计获得有效发展, 采取有效策略非常重要。具体包括完善行业制度, 获取政府大力支持、构建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及督查机制、构建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及督查机制

2.1 完善行业制度, 获取政府大力支持

一方面, 需针对企业的低碳会计制定合理、科学的制度准则, 并加以落实, 从而使低碳会计的实施能够有法可依、有据可依。另一方面, 需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探讨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会计的有效策略。同时, 借助政府政策, 使企业发展低碳会计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响应, 从而增强各方人员低碳环保意识, 进一步为企业低碳会计的发展奠定良机。

2.2构建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及督查机制

在会计工作中,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非常重要, 这样才能够使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因此, 企业在发展低碳会计过程中, 做好信息披露机制的完善构建工作非常重要。对于企业所承担的低碳职责以及节能减排等项目均需进行确认、计量以及考核, 明确相关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遵循“低碳环保”原则。为了进一步增强低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 还需要构建完善的督查机制, 为企业会计虚假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严格保证低碳会计行为的规范性及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制定完善的低碳会计审计法律法规, 确保低碳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有据可依。

2.3构建系统化的信息披露机制及督查机制

一方面, 需组织内部专业人员加强低碳会计的理论研究, 以企业发展现状为依据, 融入可行的低碳会计发展方案。与此同时, 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宝贵经验, 加强国内企业低碳会计的实证研究, 从而使低碳会计的实施效果得到有效强化。另一方面, 需注重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 加强学习, 指导企业会计专业人才加强会计基础知识、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同时, 通过培训使专业人才具备果断的工作处理能力。并在低碳会计工作中融入激励机制, 激发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中的积极性, 从而使低碳会计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 进一步为企业低碳经济及低碳会计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 结束语

【低碳】推荐阅读:

上一篇:厦门发展下一篇:交叉融合教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