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

2024-05-12

三美(精选12篇)

三美 篇1

家人一起散步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然而这平常的小事, 更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作者莫怀戚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镜头, 展现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温馨和人间的真善美, 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感悟到家庭伦理和美、相爱的理想, 品尝到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母慈子孝向来是中国人追求的理想的家庭模式。《散步》用清新优美、平易朴实的语言阐述了这一话题。阅读这篇文章, 如同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旅行中, 我们渐渐感受到———

一.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开篇写一家人去散步, 母亲本不愿出来, 但在我劝说下也出来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 一个“孝子”, 一种真诚的理解, 一种绝对的信任, 这种良性的循环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在岔路口, 母亲要走大路, 儿子要走小路, 而“我”认为, 母亲年老体弱, 余年不多, 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 来日方长, 伴随他的时日还很多。于是“我”委屈儿子, 顺从母亲, 做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

就在“我”决定走大路时,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儿, 了解孙儿的心思, 知道孙儿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 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 满足孙儿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 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的美德。

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 “我”蹲下身子, 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 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从字面上看, 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 走的是小路, 唯恐哪一步有闪失, 特别是母亲, 是经不起摔跌的。形象很有象征意义, 中年的责任, 既要赡养老一代, 又要抚养下一代, 一个家庭是这样, 一个国家、民族、全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二.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冬去春来, “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这些句子描绘初春秀色, 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 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这“新绿”、“嫩芽”、“水泡”, 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 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 这是对生命的高歌, 对生命力的礼赞。

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景物:金色的菜花, 整齐的桑树, 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的召唤, 生命的召唤。是啊, 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春天总算来了”, 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 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 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 展示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 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 迎接美好的明天。

两段景物描写, 看似简短, 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三.平易朴实的语言美

1.情趣盎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慈子孝, 相映成趣。“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 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 又表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

2.言浅意深。“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 又写出了“我”为母亲安然无恙地熬过冬天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 令人想起“在家里”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 这令人想起“男主外, 女主内”的俗语。“我的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含义深刻, 以轻衬重, 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 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谱写新时代精神文明的新篇章。

3.句式多变。整齐与错杂, 铿锵与连绵, 对举与反衬, 似乎都是信手拈来, 无刻意雕琢, 于平实中见灵气, 在浅易中见哲理。如“母亲要走大路, 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 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 一个“有意思”, 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 加之运用顶真的修辞格, 读来格外真切, 朗朗上口, 富有韵感。如“我蹲下来, 背起了母亲, 妻子也蹲下来, 背起了儿子”, “母亲虽然高大, 然而很瘦, 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 自然很轻”。这种对举在文中比比皆是, 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 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 一边是长辈, 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 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 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 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三美 篇2

我的家乡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旅游胜地,你猜它是哪儿?唉!对,就是湖南了!它这儿空气新鲜,土地肥沃,美不胜收,它还有“三美”呢!

一美:山

家乡的山是美的,美的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不仅因为它千姿百态的形状,还应为它丰富的物产资源。大家都说山是宝,初春来临,蕨也有了,邀上两个小伙伴,带上一直小黄狗,在蜿蜒山道上蹦蹦跳跳,小辫一晃一晃,时不时传来“呀,这儿好多呀!”或是传来一声两声呵呵的笑声,也是颇为享受的哩!过了不久,春笋也“唰唰”的探出头来,睁着好奇的眼睛四处张望,这时,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便会带着我们上山挖笋,记得有一次,我在山上找到了好多笋,可是爷爷不在家,我便自告奋勇的扛起锄头上山挖笋,我“嘚嘚嘚”上了山,便开始了工作,虽然笋都被我挖坏了一些,累得我香汗淋漓,不过,看着那满满一大袋子的笋,我欣慰的笑了,高高兴兴的回了家。山上的`笋和蕨都可以晒干,也可以吃新鲜的,我就很喜欢吃晒干的笋。不过,孩子们最喜欢吃的还数“野草莓”,一束就可以摘好多个,但摘的时候要小心有刺,由于好吃,大家都好像穿了软猥甲,摘了一篮子后,就可以知足了,咬一口,啊!又酸又甜,吃了不要钱!你是不是你喜欢我家乡的山呢?

二美:水

我家乡的水也是美的,夏天来了,知了叫了,小孩笑了。因为小孩能游泳,捕鱼,捧虾,搬螃蟹,捞泥鳅,还可以打水仗呢!我很喜欢搬螃蟹,,螃蟹一般喜欢呆在浅水的大石头下,看到它们那双恐怖的大钳子,你用不着害怕,要眼疾手快,只要用手抓住它的背,它便无计可施,只好坐以待毙了!不然,它可就溜之大吉了哦!小螃蟹,软螃蟹和肉螃蟹几乎没有杀伤力,夹子夹人根本不痛,很好玩,而最好吃的就是“肉螃蟹”和“软螃蟹”了,全都是肉,壳也软。虾最好用手捧,因为虾会跳,用手或筛子就不那么容易跑了,常见的虾有蓝,黑,白三种颜色。泥鳅和鱼在河里算跑得最快的了,所以,保险起见最好用筛子捞。河里的石头也五颜六色,五花八门,有的一块石头就有四五种颜色,有的却只有一两种颜色,可是却奇形怪状,让人看了赏心悦目!家乡的水是清清凉凉的,把脚丫子放进去,顿时全身都清爽了,不仅如此,家乡的水还是甘甜可口,甜彻心扉,像是加了糖一般的呢!现在,你是不是也喜欢我家乡的水了呢?

三美:人

家乡的人是宽厚老实,善良淳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大家都十分大方的,他家种了什么菜,说一声,你就可以去摘了;你家有什么新玩意,招呼一声,她也可以拿去玩玩了,大家都相互帮助,互相关心,邻里之间和和睦睦,其乐融融。那一次,我家的樱桃熟了,爷爷叫我去摘一些给八奶奶,我贪吃,不肯送:“这么好吃的樱桃,我才不干呢!”爷爷教导我说:“八奶奶对我们有恩,我晕倒是她把我送医院的,我们要知恩图报啊!”八奶奶再三推脱才收下了一些樱桃,看吧,我家乡的人是不是太谦让了呢?家乡的人虽也许相貌并不是很美,但心肠好,难道这还不够吗?只有心灵丑的人才使人唾弃!你说,我家乡的人美不美?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篇3

[关键词]欧阳修词 英译 三美

《采桑子》是欧阳修写景的一首词。“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表现的共同主题。先引用此诗如下:“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鮮。/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此诗译文如下:

Song of Picking Mulberries

West lake is fine for us in painted boat loaded with wine

From pipes and strings comes music fast;

From hand to hand jade cup soon passed,

Secure on calming waves, drunk we lie,

Fleeting clouds seem to float beneath our moving boat

The sky seems near to water clear

Looking up and below; away we will not go

It seems there’s in the lake another sky.

且看原词,它描述了一幅乘坐游船,口饮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的惬意美景。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俯视湖水、白云朵朵、飘于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文中“急管繁弦”,这一“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玉盏催传”的“催”字形象地传达出了主人、客人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

《生查子》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旧”,却“不见去年人”,突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引文如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此诗译文如下:

TUNE: SONG OF HAWTHORN

Ou Yangxiu

Last year on lunar festive night

Lanterns’mid blooms shone as daylight

The moon rose atop willow tree

My lover ha a tryst with me

Last year on lunar festive night

Moon and laterns still shine as bright

But where’s my lover of last year?

My sleeves are wet with tear on tear.

比较一下原文和译文,不难看出“night”和“daylight”“tree”和“me”“night”和“bright”“year”和“tear”压韵。整首诗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一点正体现了“三美”中的音美。其次,此词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诗中用“花市灯如昼”来描写当时热闹场景,译文中用“lunar festival night”来译“元夜时”极其恰当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欧阳修的词《蝶恋花》是描写一位深闺思妇其薄幸郎出外寻花问柳独守空房时的悲苦。现引原诗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诗译文如下:

TUNE: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he is,

so deep it’s veiled by smokelike willows heap on heap,

by curtain on curtain and screen on screen.

Leaving his saddle and bridle, there he has been merrymaking.

From my tower his trace can’t be seen.

The third month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red blooms fly over the swing.

原诗首句用了三个“深”字,突出庭院愈深,闺人愁苦愈深,译文用了三个“deep”来传达原意,并且有加强语气作用。在忠实与原文的基础上,体现了形美。原诗一个“堆”字更加突出了庭院之深,而译文用了“heap on heap”,此处在忠实与原文的基础上体现了音美。因此,此处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再看诗中第三句和后面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的英译:

The third month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可看出译文保存了原词长短句的“形美”,原词“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两句,只有四、五个音节,译文用了六个音节。

通过对这三首词的分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位译坛专家在翻译过程中追求“三美”的孜孜不倦精神。许先生的诸多译作和“三美”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鉴赏机会,而且对我们年轻的翻译人员树立榜样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参考文献

《乡愁》中的三美 篇4

以“思乡”为题材的文学创作中国自古有之, 多少骚人墨客曾经用他们饱含激情的笔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思乡曲。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再到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无不反映了深深的思乡情愫。余光中先生深谙中国古典文学, 并善于将乡愁题材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加之其有着漂泊生涯的真实体验, 所以这首小诗中, 那种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乡愁, 有如薄雾、犹如浓云, 是那般冷落, 是那般感伤而又扑朔迷离。从“小时候”、“长大后”、再到“后来啊”、“而现在”, 几乎穷尽人的一生, 多么漫长的时光。这里, 余光中先生饱含深情地放慢叙述的节奏, 你们可否发现一个人激动抑或悲伤至极时说话的速度怎样?一个字:慢。是啊, 余光中先生的这种思乡之情已压抑得太久太久了, 它终于如火山般爆发, 一发不可收。余光中先生借助这首小诗为台湾同胞找到了火山的喷发口, 与其说他是在用笔写诗, 不如说是用一腔浓愁在倾诉。

二、穿越时空的思想美

一般读者都认为, 余光中先生的这首小诗是在写台湾人对大陆人的种种思念, 诚然, 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 仅仅认为只是这点, 那是不够的。正如华兹华斯所言:“一切过去了的, 终会变成美好的回忆。”如果我们暂时搁浅功利之心不谈, 就不难发现, 它远非一般的思乡主题, 可以说, 人类的每一次别离, 岂不是有乡愁般的依恋之感?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 这种思念已上升至哲学的境界, 谁又终不离别“故乡”、告别短短人生呢?一切都是那般遥远, 一切又都会随时发生在眼前。孤烟大漠、残月如钩, 人生总会有太多太多的不完美和痛苦, 可以说, 余光中先生是在叙说人类的种种残缺, 没有别离, 就失去了相聚的意义, 没有残缺, 就难以感受美的存在, 跨越千年, 穿越历史隧道, 他在为世人苦苦寻觅精神家园的根, 其思想的深邃可见一斑。

三、独具一格的艺术美

三美公司简介正 篇5

公司简介

三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特殊进口胶带销售、及生产各种防震、缓冲、防滑、绝缘、保护等精密模切冲型制品的厂家。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通讯产品、电器、金属铭板、印刷面板、橡胶脚垫、汽车等行业。

本公司拥有全套专业的生产设备,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工程师和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设计、覆卷、分切、贴合、模切等工艺流程。经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研发能力随经验累积,技术不断提升,产品不断推新,已成功研发出许多专业产品。在胶带业界受到同行及客户的肯定,更将本着“服务优先,质量至上”的经营理念,加强研发、创新产品,满足各种行业之特殊需求,期望能与客户共同进步成长。

★ 高级工业特殊胶粘带制品

美国3M胶带(绝缘胶带 双面胶带 保护膜)

德国德莎胶带TESA(双面胶带 工业胶带)

日本索尼胶带SONY(双面胶带 工业胶带)

日本日东胶带NITTO(双面胶带 铁氟龙 保护膜)

日本寺冈胶带TERAOKA TAPE(绝缘胶带 双面胶带)

日本积水胶带SEKISUI TAPE(双面 包装 胶带 保护膜)

日本DIC胶带(双面胶带 导电铜箔胶带)

日本共同技研KGK TAPE(无基材双面胶带)

日本狮力昂Sliontec Tape(工业胶带)

日本藤森工业 Zacros tape(高洁净保护膜)

日本宗研化学胶带 Soken Tape(高洁净双面胶带)

日本科尼西Konishi(双面胶带 泡棉胶带)

思卡帕胶带 SCAPA TAPE(工业胶带)以及各种进口日本、韩国胶粘剂产品.★包装胶带类:纤维胶带、玛拉胶带、免刀削胶带、金手指胶带、透明封箱胶带、彩色印刷封箱胶带、高温阻焊胶、电子屏蔽胶带、铜箔胶带、铝箔胶带、地板胶带、牛皮胶纸、布纹胶带、醋酸胶布、双面胶、美纹胶带、电工胶带以及胶带模切冲型加工制造等

★包装胶袋类:真空袋、铝箔袋、防静电屏蔽袋,PO、PE、PP、OPP各种膜胶袋、封口袋、自封袋、夹链袋、覆膜珍珠棉袋及卷材、气泡袋、快递袋、印刷胶袋、垃圾袋等。

★包装材料类:拉伸膜,PVC、POF、PE、PP热收缩膜,PE、PVC、PET保护膜、三层硅胶防偷窥镜面保护膜、静电膜、EVA脚垫、珍珠棉异形材、护角、EVA护架、EPE护架、海棉护架等。

★其他材料类:全方位导电泡棉、铝箔铜箔导电泡棉、干燥剂、打包带等

东莞市三美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本着“客户第一,诚信至上”的原则,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热诚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洽谈业务。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长安厦边工业区

电话:0769-85379211(专线)

传真:0769-85372877

http://Email:sanmei***@126.com

《岳阳楼记》三美 篇6

一、绘画美

朱自清先生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好的写景散文都能做到描写生动形象,画面优美传神,本文也不例。文章共六段,首段交代写作缘由,二至四段写岳阳楼胜景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第五段写古仁人的忧乐观,末段点明写作时间,其中的二至四段是全文的重点。二段总写岳阳楼胜景,用白描手法粗线条勾勒,仅用“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和“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寥寥数语,就将洞庭湖美丽的景色勾画出来,给人以空间开阔感。三四段用工笔细描分写岳阳楼景象,情景交融,点出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三段写阴雨绵绵的景色,用“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等句子浓墨重彩,表现出阴冷的色调,用满目萧然烘托迁客骚人心中的“悲”。四段写春和景明的景象,用“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等句子极写春光暖色,令人心旷神怡,烘托迁客骚人心中的“喜”。 二至四段三段话三幅画面,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色彩鲜明,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以景显情,为下文写古仁人的忧乐观张本。

二、情操美

本文之所以能成为传诵千古不衰的名篇,除了画面的优美外,还在于它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思想。作者用迁客骚人与古仁人进行对比,衬托古仁人的旷达胸怀。一般迁客骚人的思想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或喜或悲,他们容易失去自我,缺乏坚定的意志,缺乏忧国忧民的意识。而古仁人不是这样,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进亦忧,退亦忧”,不管身处何种环境都能处之泰然,以国事为重,毫不顾及个人得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古仁人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胸襟令人赞赏,他们的忧乐观和旷达胸怀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难怪作者会感叹:“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三、音乐美

话题作文拟题要“三美” 篇7

一、妙用修辞, 平添情趣美

1.比喻式。例如:中考话题作文:“俗话说‘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但结果往往靠不住, ‘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 靠的是坚韧不拔, 靠的是团结协作, 靠的是勤奋学习, 靠的是踏实苦干, 靠的是……请以‘靠’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等, 题目自拟。”再如考场佳作的标题《爱的港湾》, 标题用比喻的手法, 把家视为停泊风浪的港湾, 准确而又形象地点出“靠着这份爱, 我们在家的港湾度过一个个春秋;靠着这份爱, 我要乘风破浪, 而父母将青春常在”这一主旨。又如以“诚信”为话题。标题《诚信是金》、《一诺似千金》, 用比喻修辞把“诚信”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以“诚实”为话题, 标题《诚实就是财富》, 把诚实这种美德比作财富, 有力证明了只有用诚实才能换得友谊、赢得成功、获得知识的主题。

2.反问、设问式。例如:中考话题作文:“选择是一门人生的必修课。在人生旅途中,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朋友、选择学业、选择职业、选择高尚或卑劣、选择积极与颓废、选择欢乐或忧愁……也许你曾经选择过, 也许你正在选择着, 也许你即将面临选择。苏格拉底曾经说过:“在我们的人生过程中, 无论你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生命都不会给你第二次选择。”我们所能做到的, 就是珍惜每一次机会, 把握每一次机会。请以“选择”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再如标题《安能取熊掌而舍鱼?》 (反问) 、《究竟谁错了》、《林黛玉非死不可吗?》 (设问) , 把问句形式用于标题, 能有意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去追寻其中的答案。

3.对比式。例如:中考作文题:以“回报”为话题。拟题有《回报与索取》;又如以“诚信”为话题, 拟题有《诚信与虚伪》、《对与错》、《走出与回归》、《白雪红梅》。标题两相对照, 孰是孰非, 一目了然, 使读者未读全文就留下思考的空间。

4.引用式。文题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成语或名句, 能达到言简意赅、精练凝重的效果, 使你的文章增加一份沉甸甸的文化底蕴, 更显典雅蕴籍, 富于文学情趣。例如:中考作文题:以“收藏”为话题, 自拟题目。标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这是李商隐诗《无题二首》第一首的起始句。写的是由今宵情景引发对昨夜的追忆。在这里借来表达对昔日友情的回味与珍藏, 可谓情景交融, 相得益彰。

5.对偶式。标题用对偶的形式列出, 对仗工整, 韵律优美, 也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夏之终曲冬之序歌》, 生动地表现了九月的季节特点 (以“盼”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生于改变死于顽固》 (以“改变”为话题的中考作文) 。

6.双关式。例如:中考作文, 以“风”为话题。《北京“风”情》, 标题一语双关, 既让人感受到北京初春时节风的威力, 又写了北京的民俗风情, 可谓一举两得, 浑然天成。再如标题《生命“诚”可贵》、《减负不能随意减“副”》, 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得文章标题意味深长。

二、妙改名句熟语, 转换意境美

对名诗名句、成语熟语等进行翻新改造, 使作文标题显得亦庄亦谐, 妙趣横生。如以“改变”为话题。标题《江山易改, 本性可移》一改约定俗成的“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标题在立意上就显得声势夺人, 别具一格。又如标题《授我以鱼, 还须授我以渔》, 此标题一看即知由熟语“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化用而来, 个性独特, 角度新颖。《若为人生故, 诚信不可抛》, 该标题不但观点鲜明, 同时化用裴多菲的名句“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比起众多考生的一般性标题, 显得要别致新颖多了。再如标题《酒好也怕巷子深》由熟语“酒好不怕巷子深”变化而来。这样的转换, 使文章标题别有一番洞天, 自有道不尽的奥妙。

三、巧“卖关子”, 妙设悬念美

悬念即疑团, 在标题中妙设悬念, 巧卖关子, 能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如教材中的《死海不死》, 名已为“死”海, 又为何说其“不死”?原因何在?这样看似矛盾的组合大大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热情。题目中的重重迷雾, 直到阅读完全文方能感到柳暗花明。例如:中考作文题, 以“宽容”为话题。标题《美丽的谎言》, 谎言是具有欺骗性的, 肯定是虚假的、丑陋的, 又为何冠以“美丽”来修饰?题目巧用逆向思维, 以违反生活常理的语言拟题, 使作文题目鲜亮夺目。再如中考话题作文题, 以“感受生活”为话题, 标题《溺水的游鱼》, 人人皆知水是鱼赖以生存的命根子, 怎么游鱼会溺水呢?又如以“明天”为话题, 标题《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如果没有明天》也能激发读者追溯文章本末, 慨叹妙笔生花的思维空间。

诗歌鉴赏与“三美”结合 篇8

情感美。俗话说:“吟诵百遍, 其义自见。”赏诗, 首先得读懂诗。通过反复诵读, 整体认知, 理解诗文的词义、句义, 把握诗歌美的内容。其次, 通过反复诵读, 真正领会诗人的创作情感。看作品蕴涵的究竟是悲是欢, 是喜是忧。要认真地读, 细细地揣摩。读时应读出情感、读出节奏、读出含蓄、读出韵味, 这就是把美结合在了一起。如《观沧海》, 曹操这位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出兵北征乌桓后在班师的途中,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 踌躇满怀, 壮志凌云的气魄凝聚于笔端, 挥洒成不朽的诗篇。“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诗人以想象奇特的诗句, 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志在统一中国, 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和抱负。诵读时, 自然应用高亢喜悦的语气, 读出诗人的豪迈, 读出诗人的力挽狂澜、主宰一切的雄心。诵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感, 真正把诗的情感美融入到其情其境中, 激发人们学诗赏诗的情趣。

意境美。意境, 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是作者的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相交融的产物。欣赏诗歌, 必须展开想象的翅膀, 借助形象思维, 再现其中的事物, 领悟和结合诗歌的意境美。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诗词仅用了33个字, 把效游的趣味和景象却写得栩栩如生。从字面看, 出现的景象似乎只有溪亭、暮日、莲花、鸥鹭与醉人, 但借助文字展开想象, 我们会发现一幅幅情趣盎然、绚丽多彩的画面:远处是一座掩映于落日余晖的溪亭, 近处是一位醉入莲花丛中的女子, 伴随女子周围的是亭亭玉立的莲花、款款摇曳的绿叶、展翅惊飞的白鹭和幽深湛蓝的湖水。色彩清新, 情致动人, 景象优美!一个“误入”, 一个“惊起”, 使意境相映生辉, 美便融入到了意境之中。作者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既描绘了美的境界, 又展示了美的心灵, 从而产生审美顿悟, 只有这时, 文学鉴赏才能获得好的效果, 美的体现才能淋漓尽致。

小学古诗教学中的“三美” 篇9

意境美, 是古诗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美, 正如人们所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 或最有意义的场景, 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 以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 领会意境与情感, 并从中受到熏陶。

语言美, 是指古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形象, 常常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再现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等, 这些诗句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音乐美, 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 节奏鲜明, 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 听起来声声悦耳, 产生了音乐美。

根据古诗的基本特点,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诗中的“实景”, 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

黑格尔认为, 在艺术创造里, 心灵方面和感性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的, 心灵的东西也借着感性化加以显现。古诗中这种经过作者心灵化之后表现于作品中的东西也就被称之为它的意境了。下面我以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加以分析。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 一桥一景, 各具特色, 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 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 因此得名。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离开之后, 仍然魂牵梦绕。他以调侃的口吻, 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 在这秋深月明之际, 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 令人仿佛见到月上中天, 晚风习习, 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 风情万种, 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 飘散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 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 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 读到此诗, 也定然会在脑海中浮想联翩。

从对这首诗的分析不难看出, 诗歌“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 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 因此显得更加虚灵化。

二、指导学生推敲诗中的字词, 让学生品味古诗语言美

古诗语言凝练概括, 含义丰富深刻, 在教学中应注意从形象美、凝练美这两方面加以引导。

古诗语言的形象美, 多表现在对色彩的运用。在古诗中, 色彩的选择﹑搭配﹑对比,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

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学生闭上眼睛, 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 几只浮云般的白鹅, 仰天长鸣, 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 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 且声 (歌) ﹑色 (白, 绿, 红) ﹑形 (曲项, 浮) 俱佳。读这首诗, 我们不能不对骆宾王小小年纪就具备这样的感知与表达能力表示惊叹。

古诗语言的凝练美表现为内蕴丰富, 言简意赅。为达到字字珠玑的境界, 他们可谓呕心沥血。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等都是古人炼字的明证。下面以柳宗元的《江雪》略加分析: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诗人以寥寥二十字, 在“千山”“万径”的寥廓空旷之中画一“蓑笠翁”, 在“绝”“灭”的死寂冰冷之中着一“钓”字, 使全诗景中有人, 静中有动, 向我们展示了天地间的纯洁寂静, 渔家生活的凄冷孤寂, 渔翁性格的孤标独傲。再联系该诗写作背景我们可以得到更多信息: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失败以后, 柳宗元也被从政治权利的中心抛了出来, 在荒凉偏僻的南方, 开始了漫长的流贬生涯。精神无限抑郁的他借描写山水景物, 借歌咏隐居于山水之间的渔翁, 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 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和苦恼却也合乎人之常情。因此, 在那一片寒冷中, 不惧皑皑白雪, 忘掉世间一切, 专致垂钓, 心体俱孤, 性高情傲, 凛然不可犯的渔翁, 不正是他自己真实形象的写照吗?一首二十字的小诗, 竟然蕴涵了如此多的信息, 我们不能不惊叹古诗语言的凝练。

三、指导感情朗读, 让学生体会古诗音乐美

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 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节奏是形成音乐美感的重要因素, 它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古诗的节奏美不仅表现于节奏本身, 更重要的是在内容表现上, 这一形式就成为“起赋”与定性作用的统一, 使抒情性与音乐性相映生辉, 相得益彰。

下面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为例来解析古诗的节奏美。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图景,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读时要注意:这首诗是二三句型, 韵为“ao”, 韵脚是“晓、鸟、少”。其中的不确定语气为“不觉晓、知多少”, “闻啼鸟, 风雨声”是表示音响的词语, 读时要加以发挥。

老师先采用感叹的手法把诗导成八句式, 后四句的前二用感叹词 (开口音) :“啊!”与思索词 (闭口音) :“嗯?”后二句重复诗的后二句。得: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啊!夜来风雨声, 嗯!花落知多少?然后让学生尝试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用增加节奏的方法改变节奏, 以在基本节奏上增加节奏的可读性。最后请同学试将节奏改写成乐谱 (教师从中帮助:因为是第一次接触, 老师要起到主要的作用, 学生只要提出开始音, 教师即以此音引成为乐句, 从而转入下句, 类推成曲。)

思想品德教师应具有“三美” 篇10

一爱心之美——教师“美”的灵魂

美国一名社会学家曾对180名来自贫民窟的黑人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他在读大学期间参与了老师的调查课题, 进入黑人学校对当时180名学生进行分析, 和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些学生将来会一事无成。然而, 二十多年过去后, 当这名社会学家再次调查这些学生时, 发现其中有176名学生都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会学家惊奇之余, 分别致电给那些调查对象, 他们都不约而同提到曾经教过他们的一名老师。社会学家最后来到原来的黑人社区, 见到了这位学生提到的已年逾八十的女老师, 老师的一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灵魂:“其实我也没做什么, 我只是比较爱他们而已。”

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 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 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是基于亲缘关系的爱, 也不是出于个人需求的爱, 而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持久而浓厚的教育爱。学生的心灵是脆弱的, 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节期间, 网传段子:“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优秀的学生, 他以后会学高八斗;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中等的学生, 他以后会老练从政;老师要好好对待成绩不佳的学生, 他以后会富可敌国。”虽是戏言, 却道出了“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真谛。教育, 这一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接触活动, 是一场师生之间“爱的盛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珍品, 有时只要一句冷酷无情的话, 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一个微不足道的微笑, 一句亲切的问候, 均可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 而不是看不起;当学生受窘时, 不妨说句解围的话, 而不是讽刺打击;当他们自卑时, 要用他们的“闪光点”燃起他们的自信心, 而不是落井下石;当学生痛苦时, 应尽量设身处地地说些安慰话、解决问题, 而非不闻不问、冷漠视之;当学生犯错误时, 应该换位思考, 回想自己当年也曾犯过类似的错, 不该过分苛责。教师的磁场——对学生的喜恶磁场, 学生一定能感知到。如果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 教师就应该真诚地对待他们,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真诚, 从而更加信任教师。

思想品德课程培养目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 旨在培养一个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学生从老师身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将终身陪伴左右。试想, 一个对学生简单、粗暴, 只会一味斥责学生的老师怎能站在神圣讲台之上?又怎能要求学生学会爱, 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呢?

二业务之美——教师“美”的精髓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 那你尽管放心, 学生定会站在你一边。相反的, 不论你是多么亲切, 你的话说得多么可爱, 但是, 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 那么, 除蔑视之外, 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种蔑视, 有时是宽大的, 含有讽刺的;有时是粗暴的, 含有无比憎恨的;有时是执拗的, 含有侮辱的。”学生能原谅老师的严厉苛刻, 但绝对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学高为师, 要成为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专业发展趋势, 必须成为学生知识流动不息的“源头水”, 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储备知识, 走在学科知识认知前沿。思想品德老师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心理学常识、道德概念, 熟知国家政策、民生措施等, 关注每年国家出台的重大决策、关注时事热点和焦点等, 有相应的时事敏感度和认知分析能力。同时, 教师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水平、工整艺术的板书也是教师最基本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不过硬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没有地位的, “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思想品德老师是不能胜任这一工作的, 形象毫无“美”可言。

三仪态之美——教师“美”的集合

教师仪态美, 是教师着装美、教态美、语言美的综合表现。

1. 着装美, 教师“美”的包装

“随身衣裳, 肚里干粮”, 只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才能造就一个受欢迎的老师。“形象走在能力之前” (著名电视人杨澜女士) , 人们见面刚开始的“七秒效应”会深刻地影响其对交往对象的整体印象。教师可通过着装提升气质, 为自己的形象加分。

教师的着装应该美观大方、素朴典雅, 应符合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职业特点, 使学生在教师质朴的外表美中获得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陶冶高雅的审美情趣。教师着装既不能过于陈旧、显得落伍;也不宜太赶时髦, 追求新奇;衣服的颜色和装饰应尽量素静雅致, 不宜奇特古怪、华丽花哨。教师应防止“唯洋是美”、“一味求新”等观念的渗透, 导致学生过于关注教师着装、分散其注意力, 影响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天津113中学曾就“是否化妆”与“穿什么样的衣服”的问题对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表明, 92.5%的学生认同女老师化淡妆会更有气质, 希望教师穿统一的制服。可见, 学生很在乎教师上课时的美丽形象。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为教学服务。如教学“传承民族文化”内容时, 可刻意穿上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中山装等, 让一切生活点缀都成为有效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2. 教态美, 教师“美”的外现

教师的教态是个人内心世界、职业思想、知识素养、业务能力的自然流露。教师要做到“教态万方”, 除了平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素养, 还要有意识地加强举止姿态上的自我训练。赞可夫说:“要知道, 由活的人所说出来的话, 不单是只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忽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目光, 一忽儿又好像在怀疑所作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 有表情, 还有手势……”教师的教态, 应做到自然、从容、典雅, 应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适当变换眼神、手势、面容、声调、体态等, 表明自己对真善美的褒扬, 对假丑恶的贬斥, 以此启迪学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培养他们求真、向善、爱美的品德。

讲课时, 面部表情庄重而亲切, 目光温和而慈祥, 步态手势稳健而有力, 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 倾听学生的意见, 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提问时, 可轻轻皱眉, 表示思索, 当学生答非所问、不专心听讲时, 缓缓摇头, 以表示疑问;当学生回答令人满意时, 点头表示赞同, 并加以鼓励;当学生不能回答, 出现冷场时, 则示意学生安静, 认真听讲。思想品德教师以身示教, 是对“欣赏与赞美”、“理解与宽容”等课程内容的最佳演绎。“教态之美”, 是学生学习提高文明素养最好的榜样。

3. 语言之美, 教师“美”的升华

语言之于教师, 无异于枪炮之于战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包含着教育的支柱——情感、思想, 还有教师的性格情趣。教师的课堂语言, 应是准确的, 不偏不倚, 恰到好处;还应是清晰的, 不遮不掩, 澄清透亮。“热情的老师, 你要保持纯朴, 谨言慎行。”卢梭的忠告应成为每一名教师的座右铭。教师的语言要反复掂量、再三斟酌, 不断采撷和提炼, 使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境中, 增加学习兴趣, 切忌随心所欲, 张口就来。一位特级教师在总结自己几十年教书育人的经验时说:“教学语言要做到优美生动, 除了知识素养、语言技巧之外, 还必须倾注精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学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熠熠放光彩, 打动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对于孩子来讲, 最好的教师是在精神交往中忘记自己是教师, 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种教师, 这样的教师连学生内心最隐秘的角落也都很了解, 因而他口中的话语便成为能在年轻的、正在形成中的个性上起作用的有力武器。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要重“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理”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问题、感悟生活, 更应用语准确、清晰。如“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若多加一字“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内涵就差之千里了。

从“三美”入手品悟《乡愁》 篇11

【关键词】乡愁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品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7-02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是一篇带有淡淡哀愁情思的美文。它既有古诗典雅的神韵,又有新诗颖丽的色彩。该诗节奏感强,音韵和谐,有一唱三叹的旋律;在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整齐对称;四个意象,明朗、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鉴于《乡愁》的以上三个主要特点,本人在教学该诗的时候就借鉴了闻一多关于新格律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本人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从“三美”入手引导学生品悟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一、品味诗歌音乐美,与诗人激情共鸣

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节奏,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诗人炽热的激情在节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乡愁》一共四小节,每一节字数一样,节奏也一致。我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感情的基础上,用铅笔划出朗读的节奏,标出该重读的字,然后把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再次自由朗读。然后,指名学生进行朗读,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教师作补充。

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深沉的,所以朗读时语速要稍慢且舒缓。然而,随着作者情感的层进,各节的朗读语气、语调也有所变化: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秒。为此,朗读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处理,如:“后来啊”“啊”念ya,轻声,“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而现在”语气转平和,“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语调上扬,一字一顿,读成“在——那——头”读出激昂慷慨之感,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此外,《乡愁》中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使诗歌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表达出诗歌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朗读时要重读。

二、想象诗歌绘画美,让心灵走入意境

意以象言,象以言著。中国诗歌强调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来表现情与思,强调“立象以尽言”(《周易》)。乡愁,从心它不过是一种情绪;作为情绪,它是抽象的,而抽象是诗歌的最大忌讳。在《乡愁》中,余光中将这种抽象的情绪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分别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加以修饰,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正是用这些面积小重量轻的词语,来反衬乡愁之浓郁。

然而,初中生生活阅历浅,如果教师只停留在四个意象的解读上,那么,学生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本人在教学时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点爆头脑里儲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

课堂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请你选择这首小诗的任何一小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如: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想象的情节应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有所联系。用你细腻而又抒情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图画,不少于150字。”

通过联想想象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放大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也填补了诗歌的留白;四个意象连在一起,又组成了诗人漂一生的经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深切地体悟到作品中传达出的“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以及作者那份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感受诗歌建筑美 ,回环往复吟激情

《乡愁》一诗可谓诗歌“三美”中建筑美的典范,全诗四节,每节四行,字数相同,结构相似,停顿节奏也相同。每节诗里的句子又参差不齐,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又井然有序地排列,使得全诗结构紧凑,可谓是“寓杂多于整一”的艺术美。

该诗四个小节有层进: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借助四个意象,四种意境逐层推进,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结构全诗,由个人思乡之情转化为普遍的家国之恋,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

余光中的“乡愁”可谓是一唱三叹,欲说还休。在反复的诵读中,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乡愁》之美、“乡愁”之浓烈。

参考文献:

[1]梁婧.论三美理论在新格律诗中的体现与意义.青春岁月 2013.06

浅谈高考记叙文的“三美” 篇12

高考记叙文其实也是“有法可依”的。今天笔者就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扮美扮靓高考记叙文。

1. 情节美

有情节的记叙文有明显的线索, 文章各方面内容有一个安放的框架, 不致流于空洞和啰唆, 也便于考生在流转的情节中抓住一些有亮点的细节来打动读者。

故事的框架确定了, 考生不易出现思维断裂, 也无需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地寻找素材, 从这个意义上讲显然降低了写作的难度。限于篇幅, 高考议论文不会要求你展开复杂的情节, 只要故事有变化、有起伏、不平铺直叙即可。

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记叙文《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就是一篇立意新颖、有情节的记叙文。文章以小蝌蚪寻找妈妈为线索, 通过小蝌蚪询问大白鹅和小乌龟、遭遇小蜻蜓、经历大雨季等情节来逐步表现主题, 寻找的过程是它们尾巴变小、消失的过程, 也是它们的骄傲逐渐褪色、瓦解的过程, “井底之蛙”终于得见了天地之大, 很好地表达了材料的主旨。2015年的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虽去不了远方, 也不负春光》写了主人公春树的思想和生命境遇的变化过程。简单的文字, 曲折而富有对比的情节, 读来令人动容。

情节美还包括细节美。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形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状元凉粉》中有动人心弦的细节, 比如, 店主手臂上那些热毒疹、凉粉制作的艰辛过程, 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里面妈妈啃西瓜皮的细节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2. 情感美

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 笔端有情, 方能文如泉涌。只有从真挚的情感出发, 抒真情、写实境, 才能打动读者。

好的文章应该是真善美的载体, 记叙文表达的情感应该积极而明媚, 诸如, 关心、理解、爱护、同情、帮助、慈悲、善良、环保、勤奋、励志。一句话。必须传达正能量。

中学生思维活跃, 敢想敢说敢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 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 积极进取、充满希望。他们的文章也应该体现这种时代精神和生命特质、年龄特质。

高考满分作文《作别青春的云彩》《我想握住你的手》《有一种花叫不谢》《一季梨花一生情》《牢记我们的衣食父母》《神圣的尊严》《脉脉乡情》《冰糖葫芦》, 只要一看题目, 就知道小作者细腻的心思里饱蘸的美好感情。

《有一种花叫不谢》写了作者自己阅读经典时充盈而厚重、充实而幸福的美感;写到了对只有五岁, 却用她微弱的力量为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非洲儿童撑起一片天空的凯瑟琳的赞美;写了对才女词人李清照的深切同情。文章字里行间流淌一种爱的东西, 非常富有感染力。

2013年高考满分作文《一季梨花一生情》以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了曾祖母多难沧桑的一生, 表达了对曾祖母深深的爱恋, 这爱恋又何尝不是对所有曾祖母一样的人的爱恋, 何尝不是对故乡、对中国的爱恋呢?阅之感人, 思之心动。

3. 语言美

文章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是文章的招牌和门楣。记叙文对语言美的要求甚至高过议论文。

记叙文的语言之美, 体现在词语的调遣、句式的选择、修辞的运用以及思想的有无、风格的独特与否。只有词语丰富生动、句式灵活多变、修辞新颖贴切、思想积极灿烂、风格诙谐独特, 语言才会有美感, 才会成为文章形式上的一道风景线。

中学生写作对语言的要求, 常常被标签化、程式化, 诸如, 多用成语、巧用修辞、善于引用等。这些虽然也是打造“语言美”的手段, 但这种纯粹技巧的运用容易拘囿学生思维, 使文章僵硬苍白, 所以好的语言还必须言之有物, 言之有思想。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一地梨花》是一篇文采飞扬的佳作。文中优美的句子随处可见, 生动的修辞信手拈来, 各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 而对父亲外貌描写的句子更是精当绝妙。真挚的情感配上优美的语言, 相得益彰, 使这篇文章极具感染力。

同样为当年高考满分作文扛鼎之作的《赤兔之死》, 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言白话文的运用。通篇以流畅娴熟的文言白话文, 准确而不着痕迹地加以引用, 加上寓言的结构形式, 令阅卷老师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三美】推荐阅读:

三美论05-24

鉴赏古典诗词三美08-01

上一篇: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下一篇:康复评定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