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

2024-06-28

三有(精选11篇)

三有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广开进贤之路, 广纳天下英才, 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历史经验表明, 选贤任能、广聚英才, 重在做到“三有”。

求才有心

聚纳人才, 首先需要尊重其独立性和创造性, 具有真诚的求才之心。三国时期, 刘备三顾茅庐真诚求才, 方得到“旷世奇才”诸葛亮, 继而“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为什么会一心一意追随当时屡战屡败的刘备?因为他看重刘备既有统一天下的雄心, 又有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求才之道, 古今一理。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贯彻落实这一精神, 要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能有为实现宏伟目标而不懈奋斗的雄心与求贤若渴的爱才之心。

识才有据

由于社会的复杂性、人的多样性以及识人者的局限性, “知人”“辨才”是古今公认之难事。那么, 有没有解开这个难题的办法呢?有。以辨识领导人才为例, 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这样的标准和依据, 就能选出党和国家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用才有方

选贤任能,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用”字上。对人才的用与不用, 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起用一个优秀人才, 会使许多人才受到鼓舞, 进而“出山”大显身手;起用一个“庸才”, 不但容易误事害人, 而且会形成错误导向, 导致真正的人才心灰意冷、“归隐山林”。所以, 应结合实际深入研究对各类人才的使用问题, “能当梁做梁, 能当栋做栋”。只有把人才选好了、用好了, 才能激发和带动更多的人才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

三有 篇2

三有征文(一):工作有快乐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觉得快乐的工作最重要。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了解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这句话除了讲学习以外,在日常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我是一个以工作为乐的人,我的工作有四乐:

身体力行寻找快乐;

刻苦奋斗感受快乐;

帮助他人体会快乐;

远离无聊享受快乐;

作为服务行业的我们,身在国门,本来就要本着助人为乐为原则去工作,有这样一个榜样人物,亨利 ・凯撒――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仅因为冠以其名字的公司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资产,更由于他的慷慨和仁慈,使许多哑巴会说话,使许多跛者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使穷人以低廉的 费用得到了医疗保障……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凯撒的母亲在他的心田里所播下的种子生长出来的。 玛丽・凯撒给了她的儿子亨利无价的礼物――教他如何应用人生最伟大的价值。玛丽在 工作一天之后,总要花一段时间做义务保姆工作,帮助不幸的人们。她常常对儿子说:”亨利,不工作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我没有什么可留给你的,只有一份无价的礼物:工作的 欢乐“. 凯撒说:”我的母亲最先教给我对人的热爱和为他人服务的重要性。她常常说,热爱人 和为人服务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事“. 如果你掌握了这样一条积极的法则,如果你将个人兴趣和自己的工作结合在一起,那么 ,你的工作将不会显得辛苦和单调。兴趣会使你的整个身体充满活力,使你在睡眠时间不到平时的一半、工作量增加两三倍的情况下,不会觉得疲劳。 工作不仅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需要,一个人总不能无 所事事地终老一生,应该试着将自己的爱好与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无论做什么,都要乐在其中,而且要真心热爱自己所做的事。

每天都在工作中得到认可,每天都在实际中感受自我提升,这难道不是一种心花怒放的工作体验吗?能快乐的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快乐,你的职业发展会更加丰富多彩,生活会更有品质,使自己能更好的在岗位中发光发热,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乔友聪

三有征文(二):连锁反应

――关于”三有“的微思考

大学毕业,怀着懵懂的心走上工作岗位。不懂什么前途、理想,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接触不同的人、解决不同的问题,真正理解了”职业有发展“的实际意义;当熟练掌握技能,能够轻松应对工作,自信心得到最大的满足,深深体会到”工作有快乐“;把自己的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业余时间规划妥当后,享受”生活有品质“就顺理成章地成立了。

作者:张梦媛

三有征文(三):用平静的心,感受人生中的精彩

谈起工作,许多人的脑海中不约而同的浮现出辛苦、压力、烦躁等等充满负能量的词语。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朋友聚餐只要聊起工作,大部分人都有满肚子的苦水,向外倾诉。难道工作真的这么乏味、了无生趣吗?难道在工作中就只有痛苦与煎熬,毫无一点快乐而言吗?那么,到底如何做,工作才能有快乐呢?

不少人貌似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就与快乐这个词绝缘了,或许在他们的工作中,快乐就永远与之联系不上。譬如刚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时,对于就业前景非常迷茫,()看看身边的人寻找就业的方向,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能,投身于各行各业中。面对于此,总是会问自己”敢问路在何方?好像还没方向“.

譬如自己已经开始工作,但是新鲜感一过之后,觉得了无生趣,感到沉闷无聊,突然觉得好像除了领取微薄的工资之外,自己所做的一切已经失去意义。

对于这种丧失工作乐趣却又不得不工作的人,有幅漫画描绘得画面感十足,早上不想起床上班,下午盯着时间等待下班,然后周末睡个天昏地暗,周一感到疲惫不堪,周二一副霜打茄子的模样,周三痛苦而又呆萌地看着窗外,周四重现一点生机,周五舒了口气,周六最为HAPPY,周日又要感受 ”明天周一“带来的末日般的绝望。 循环至此,工作仅仅变成谋生,而毫无快乐,这样实在让人感到失望而且悲伤。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常常听到的那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 或许,在那个时候孩子会大声而稚气地答到: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当解放军,我要做画家,或者,我想开间糖果屋,我想拥有自己的图书馆……

孩子从来不会考虑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合社会和他人期待,担当一定责任的成年人“,他们会选择成为的是因自己真的.想要成为的人,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让自己感到快乐。

当你发觉自己远离初心,告别梦想,然后,逐渐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模样,慢慢,你已没有勇气再去面对内心深处最为强烈的渴望,或许你会安慰自己,所有人都要向着生活妥协,毕竟大家都是这样。 其实那是因为,你只是成熟,却忘了成长。

当你无视自己的心意,为了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期待,看似伟大,看似牺牲自己,其实是一种于人于己,都不负责任的表现。更何况,因为不够热爱,所以能做出成就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其实,每个结果都源于我们的每个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机械与乏味,也可以赋予工作更为深远的意义,选择哪个行业,哪份职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自己的状元,重要的是,你可以在工作之中找到自己,成为自己,做自己想要而且应该去做的事,你的心意会指引你在”我想做“与”我能做“之中找到平衡,慢慢,你不会再是一个白日梦想家,而是一个逐渐实现梦想的梦想家,因为你已经找到了生而为人的最为茁壮的力量。

工作的快乐来自于自己的心态。总有人能在自己的重复乏味的工作里找到快乐,而很多人即使工作他们的工作有在重大意义和乐趣,但在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也总是不满意。我认为工作中的快乐,不是再在原地等着”快乐"来敲门,而是要自己去寻找快乐。

快乐的工作,你的幸福指数也会随之增高,因为从此以后,你对工作的每个选择和每个行动,都将写满幸福的意义。而你那颗善于发现美的心,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有品质。

语文教师要“三有” 篇3

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走上语文教育的那一天起,首先肩负起的是一个为人师的责任,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远大的报复,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我们更是太阳底下最最光辉的语文教师,在我们的肩上肩负起的是语言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要像雄鹰飞向长空一样树立终身学习的志向。

二、语文教师要有鱼群的谋略

请大家看一则报道:中新网4月6日电据外媒报道,菲律宾宿务岛的一个庞大沙丁鱼群伪装成一只80英尺(约24米)海豚的模样穿梭海中,以逃避捕食者的威胁。

我们都知道,海洋是鱼类的世界,而语文课堂与语文教育就是我们语文教师赖以生存的世界,如果我们只是依赖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循规蹈矩、死板守旧的话,我们肯定赶不上现代语文教育的步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酸涩无味;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劳而无获!说到这里,有这么几条和大家共勉:

1、善于学习。

我们要从众多的专家、名师那里多学习、培训,从中得到更多更有价值语文教育素材,来服务我们自己的语文教育本身。这就使我们农村语文教师找到了那扇语文教育的“心灵之窗”!

2、善于总结。

参加工作的头五年,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一直积极的参加一些优质课评选活动,让我在镇上、县里的课堂教学都小有名气。后来,年轻的我有点自大了,于是在一次公开课中以失败而告终。迷茫之后,究其原因,还是迷茫!一位听了我课的省优秀教师颜廷银校长对我说:“你要善于总结”。听了这话后的一段时间,我根本不知道怎么总结,干什么事情都是冲着自己年轻的激情来做,甚至脑海中没有“总结”这个字眼儿。终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写笔记、写随笔,时间久了之后,在打开自己的笔记去看,果然收获颇丰!渐渐的,我不断的记录、不断地总结,终于有了后来的省优质课一等奖!

三、语文教师要有羊群的韧劲儿

“三有”让考场作文得高分 篇4

一.“有我”让文章更真实

“有我”, 即写考场作文必须要有“我”在场。也就是说拿到一个作文题目, 无论题目或材料是写实还是空灵, 是大气还是小巧, 我们都要能够化虚为实, 化大为小, 要努力向“我”的身边靠拢, 要把“我”所熟悉的人和事作为最佳写作素材。我们都知道, 现在考场作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 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 反对胡编乱造、弄虚作假。那么, 你写的作文怎么样才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 关键是要有“我在现场”, 写“我”自己身边的人, 发生在“我”自己身边的事, 写“我”的所作所为、所行所思, 只有这样给人的感觉才是真实的、自然的, 而不是矫揉造作, 为文造情。

例如2012年江苏《忧与爱》满分作文片断:如今我伏案笔耕, 我知道母亲的心全然在我这里。

母亲, 这时的你是否在人群中探着头遥望着我?我仿佛又见到你那缕飘扬的秀发了……

在这篇佳作中, 作者截取高考当天的生活情景, 娓娓道来。从厨房备餐到行驶在前往考场的路上, 乃至到考场后, 始终以“我”的视角全方位传播着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

为什么要把“有我”放到第一位强调?这与前一阶段应试作文的一种不良的文风有很大关系。我们都知道自从文化学者余秋雨推出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 在文坛上刮起了一股不小的文化散文的旋风, 于是, 我们装腔作势地写起了所谓大气、有内涵的文化大散文。这种作文刚开始出现的时候, 也确实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 觉得考生阅读广泛, 积累丰厚, 文化功底不错, 从而不吝分数, 予以肯定。但后来这样的文章一多, 老师们发现原来这样的作文都是流水线生产的, 都是为了骗取分数的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无病呻吟之作, 对建设和形成中学生健康优良的文风影响极坏。所以, 立即被打入冷宫, 个别地方甚至处以了“极刑”。

文品即人品, 作文如做人。诚实是做人的最重要的品质, 真实自然也就是作文评价的首要标准。所以, 近几年来, 真情实感一直是评价作文的首要标准。在写考场作文的时候, 我们必须遵照这个标准, 决不要轻易地去挑战这个标准。

二.“有型”让文章更成熟

这里所说的“有型”,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要求:一是作文必须有生动具体、丰满逼真的形象;二是作文必须要有生动形象、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三是作文应该有眉清目秀、体型匀称的框架结构。

例如2011年江苏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断: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 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 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 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 吃了四个, 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 “你不知道, 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 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 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 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

该文独树一帜, 构思精巧。作者从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 选取三个片断, 既相对独立, 又一脉相连, 紧扣“拒绝平庸”的主题, 或叙或议, 叙议结合, 在看似“平庸”中“拒绝平庸”,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与胆识。

为什么强调考场作文必须“有型”?我们只要认真阅读每年各地中考、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就会发现, 无论作文评价标准怎么变化, 也无论评分细则讲得多么条分缕析、细致具体, 但对一篇考场作文的材料、立意、语言、结构等评价的几个基本的标尺始终不会变。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材料充实、形象丰满的文章;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立意高远、思绪飞扬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文笔流畅、语言优美的作文;一篇好的作文一定是思路清晰、结构匀称的作文。所以, 这四条标准应该是我们平时每一次作文训练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只有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有较高的达成度, 在考场上, 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收放自如, 以不变应万变。

三.让文章更“出众”

“有思”作文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一篇好的作文仅仅做到“有我”、“有型”, 即光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 悉心描摹还是不够的。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会思想的苇草”, 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其实在于人的思想。而写文章是一个人表达思想的最重要的途径, 所以要写好一篇作文还必须要有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而这种思考, 既包括对社会、人生哲理的感悟, 也包括对人和事物的喜爱赞美和贬抑鞭挞之情。

例如2012年江苏高分作文《忧与爱》片断:

人情固重难而轻易, 喜新而厌旧, 可以理解。但窃以为, “忧”时时刻刻都应当是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它自出生起便天然与爱捆绑在一起, 借用数学的语言讲, 忧是爱成立的必要条件。“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 可非但是末世, 即使是开明的盛世, 也要有那么几个疾人民之所疾, 忧天下之可忧, 敢于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他们是时代的瑰宝。

没有忧的爱, 就像没有纬线只有经线的布, 一扯便断了个两截。

该文以深刻的思想、老道的语言, 直陈世态之伪美、无忧之爱的虚浮。论述简洁清晰却又鞭辟入里, 凸显了忧之于爱的价值以及大忧方显大爱的观点。一气呵成, 气势博大, 令人痛快淋漓。

答题三有要求 篇5

“言之有物”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千万不能泛泛而谈,要具体化。比如在自我认知类题型中,常见的一道面试题是“请你简单的做一个自我介绍。”一见此题,大部分考生定会心中窃喜,自我介绍这还不简单,不就是说一下自己的姓名和毕业院校吗,再不然就是炫耀一下自己参加了什么活动,得了什么奖。三分钟的自我介绍,一分钟搞定,然后就是考官疑惑的眼神,“介绍完了?”“完了”。是真的完了,千万别以为答得越少越好。

面试的用意在于考官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考生,怎么了解,就是通过沟通。因此,你要把握面试的每一分钟,通过面试中的每一句话,尽可能的向考官传达他所要了解的信息,让他觉得你是最适合这个岗位的。

再回头看此题,要让自己的答案丰盈起来,就是要做到“言之有物”。比如谈到自己组织能力超强时,可以详谈一下自己参加的某个项目,在项目中所担当的角色,在面临突发事件时,所采取的解决措施,这样既容易让考官清晰地看到你的能力,又不至于让他觉得你夸夸奇谈,不够真诚。此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回答问题,也能提高考官的兴趣,增强考官的注意力。

“言之有理”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有论据支撑,且论据不能违背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绝不要认为自己的见解越新颖越好,愤青是不适合在面试中出现的。国家公务员绝不是什么意见分子,其素质要求第一点就是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够坚定。此外,也要注意,公务员面试是为了选拔公职人员,你的身份是准公务员,你的立场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依法办事,在答题时切忌大众思维。比如在如何看待城管和小贩之间矛盾的问题上,要做到全面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而不是根据自身的情感倾向,偏袒某一方,大发牢骚。总之,就是要具备“政府思维力”,依法办事,顾全大局,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言之有序”指的是考生在答题时,根据人类思考习惯,有条理的、以符合语言规则的方式,清晰地作答,切忌逻辑混乱,想到哪,说到哪。你要相信这泱泱大国是不缺优秀人才的,考官不都是有耐心的,没有人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你的观点是否精辟。你要做的就是干净利落,让考官不费力就能听明白你在说什么,即“言之有序”。

三有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91-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里的“活力”不仅是指课堂表面的形式热闹,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凸显有趣、有疑、有论三个方面。

一、有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进而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因此,活力语文课堂的构建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为基础。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蝉脱壳时的神奇与美丽,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思考:“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金蝉脱壳》这一课,这篇课文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金蝉脱壳还是一个成语,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用这个计策巧妙地避开了魏军的追击,安全回到了汉中。那么,金蝉脱壳时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播放金蝉脱壳时的影像资料)。”学生看完影像资料以后,笔者趁机追问:“你觉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看了视频以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文中的作者亲眼目睹了蝉脱壳的过程,并用真挚细腻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请大家自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在导入情境的创设下,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学习劲头分外浓厚,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二、有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主动融入课堂探究的教学环境中,有效地化静为动,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彰显出语文课堂的活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一课时,由于课文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许多学生缺乏阅读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在这种教学情形下,笔者决定从学生的疑惑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以后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被点燃,有的学生说:“林则徐为什么要销烟?”有的学生问:“鸦片是什么东西?对人类有什么危害?”还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理由是什么?”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同,他们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学生在你问我答、我问你答的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论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这是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评价,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读得充分,而且说得精彩,让课堂展现了无限的活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尽情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从而得出对文本内容的最佳注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剪枝的学问》一课时,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我又惊又喜……还真有道理哩!”在课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思考,深化学生对剪枝学问的认识,笔者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王大伯家的桃园怎样,长势好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从“人们称王大伯为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3.如果桃树上的一些闲枝不减去,王大伯家的桃子还会长得这样喜人吗?理由是什么?”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经过反复讨论,学生对“这种闲枝不剪掉……把许多养分都夺走”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明白了闲枝疯长起来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剪枝的学问“减少就是为了增加”及“只有去其糟粕,才能留其精华”的道理。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深化对文本的再认识,进而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出有趣、有疑、有论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充满活力的光彩。

三有 篇7

一、增强保持先进性的紧迫意识

一个政党, 一个政权, 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保持党的先进性, 关系党执政能力的提高, 关系党执政地位的巩固, 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最终也会走向失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如果不保持党的先进性,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就会有负广大人民的期盼, 就会失信于广大民众。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保持先进性, 才会自觉而持久地保持先进性。党的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 先进性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党的先进性, 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 而是具体的、发展的、联系的, 随着历史任务和时代要求的变化而变化,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任务和要求。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来看, 我们党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 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 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要保持党的先进性, 就要求每一个党员要比一般人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 有更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更强的组织纪律性和原则性, 始终作为时代的先锋站在历史发展的前列。

二、增强保持先进性的思想意识

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 就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树立先进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要加强学习, 只有不断地学习, 才能在政治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于攻坚阶段, 要适应新形势, 完成新任务, 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 提高政治鉴别力, 增强政治敏感性, 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倾向的干扰。要做到这些, 不学习、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是不行的。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 就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也就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意识, 坚强的党性和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作为党员干部, 只有不断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鉴别是非、辩证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科学理论一定要结学合工作实际学, 解决工作思路、方法及决策上的问题;结合为官做人学, 把理论知识转化为领导艺术, 正确处理好做官与做人, 职务与能力的关系;结合加强修养学, 不断净化心灵, 升华思想, 提升道德和人格。只有这样, 才能以思想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的坚定, 以思想理论上的统一保证行动上的统一。同时, 党员干部还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经常检查剖析自身的行为, 坚持清清白白做官,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党员干部的另一个重要职责, 就是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通过党的先进思想的传播, 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集中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 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

三、要增强保持先进性的责任意识

从历史上来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究其原因,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没有深刻认识到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必须通过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 通过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体现, 以至于逐渐丧失了先进性, 失去了执政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是我们党发展壮大的法宝, 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但是, 当前部分党员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理论素质与用新的理论为指导新的实践的需要不相适应, 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质量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要求不相适应, 精神状态与肩负的重大责任不相适应, 自律意识与面临的严峻考验不相适应等矛盾。因此,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党性修养, 强化政治纪律, 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 增强保持先进性的紧迫意识, 积极投身到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来, 在活动中受教育、提素质、强能力、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嘴边的空洞表述, 决不能停留在泛泛表态和一般的号召上, 而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扎扎实实的落到实处, 时时刻刻表现在日常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上。保持先进性, 只有落实到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和本职工作上, 才能使先进性具体化, 现实化, 群众化。因此, 要靠党性立身, 靠素质敬业, 靠成就进步, 处处事事以先进性为标准, 干好党组织交给的每项工作, 把每件事办出公心让群众放心, 办出正气让群众服气, 办出真情让群众动情。每一名党员应该经常对照先进性标准, 通过重温入党誓词、入党志愿书和党的《章程》, 以及“入党前向党承诺了什么, 入党后做了什么, 对照先进性标准还差些什么”进行深刻反思, 找出自己在学习、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的差距。要对照党的宗旨, 查理想信念坚不坚定, 看经受各种考验的能力强不强;对照时代的要求, 查陈旧观念多不多, 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水平高不高;对照职责使命, 查科学文化素质有多少, 看胜任新岗位的本事大不大;对照群众评价, 查对人民态度好不好, 看离群众的要求有多远。每一个党员都要强化忠于职守、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列, 立足本职岗位, 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摘要: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建设, 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战略总布局的核心内容之一,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特征的根本举措。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 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得以保持。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有” 篇8

1.普遍存在的厌学心理

某中学测试发现, 半数以上学生表现出学习焦虑, 他们有的“恐考”, 害怕成绩, 甚至有的同学出现考试焦虑综合征, 并引发许多躯体症状, 到心理咨询室来咨询的有半数是咨询学习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厌学而逃课, 拒绝老师、同学、家长的规劝, 并说“蹲厕所也比上课舒服”, 甚至已“金榜题名”的学生也对学习心存余悸。

2.意志脆弱的沮丧心理

挫折感在中学生中表现较为普遍, 他们常常因为考试失败、交友不顺利、择业困难而感到失望、压抑、沮丧, 导致丧失信心, 甚至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轻生。某校一位班干部, 在联欢会上唱歌跑了调, 大家不由得哈哈大笑, 这位同学竟然为此而自杀。家长们也感到,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 有时总觉得他们捉摸不透, 有些事情还不敢批评, 怕孩子心理太脆弱。

3.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

原来学习较好的学生在新集体中成绩出现多次移位或长期得不到成功体验;也有的人有某种缺陷, 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父母的离异对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也有很大关系, 某中学调查表明, 产生自卑心理的同学, 离异家庭多于完整家庭, 百分比分别为25%和3.7%。

4.蠢蠢欲动的逆反心理

中学生日益增长的独立性、闭锁性特点和心理上成人感与生活中被视为儿童角色的心理矛盾, 常使他们与老师或家长闹对立, 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5.嫉妒多疑的冷漠心理

有一部分中学生常常无端怀疑他人瞧不起自己, 甚至作弄自己, 有时将同学的好意曲解为恶意。某中学的一位同学初一时任生活委员, 经常与钱打交道, 由于工作不熟悉, 账目很乱, 有位同学建议他建立一个账簿, 他却说:“行了吧, 想说我太笨是吗!我又不是不会。”还有的学生对他人取得的地位、荣誉、成绩不服气、不友好, 甚至反对, 产生嫉妒心理, 由此发展下去, 就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互不服气, 严重的还会产生报复心理。

6.孤独任性的矛盾心理

现在, 独生子女渐增, 家庭溺爱和长期单独生活, 使得一些学生不顾客观环境和外界条件是否允许, 一味我行我素。同时由于年龄特点决定, 他们有强烈的交友渴望, 希望有更广阔的交际圈, 两者产生了矛盾, 于是产生了很多交际困难。这种矛盾心理有时会使交友走入误区, 往往表现为早恋。

7.压在心头的性困心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 第二性特征的出现, 性功能的成熟, 中学生的性困惑也明显表现出来。笔者就遇到一件事:一个女同学咨询自己是否怀孕, 原因是她曾与一个男同学拉过手。尽管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对中学生的政治思想、理想信念教育, 中学生健康成长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但是,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仍令人担忧。

二、原因——起伏有波澜

个体心理发展是生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尤其在青少年时期, 随着个性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增多, 外在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一般说来, 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生存、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之一, 家庭从各个方面、多方位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

(1) 父母的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高, 就较为重视子女的教育, 善于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善于处理家庭各种问题, 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一项调查表明, 父母文化在小学或小学以下的, 子女学习成绩好的占7.4%, 品行好的占8.9%, 而父母文化在大学或大学以上的, 子女学习成绩好的占49.2%, 品行好的占62.3%。

(2) 父母的个性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的任何不良言行, 都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某高校一女生, 两次自杀未遂后, 第三次终于“如愿以偿”, 调查得知, 她的父母就曾在第十二次自杀时“成功”。另外, 父母离异和家庭环境是否和谐等都是对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因素。

(3) 亲子关系和教养模式。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对子女的激励, 都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成正比。而我们一些家庭与孩子之间是一种专制与被专制的关系, 几乎没有交流, 这样很难产生正向激励。在教养模式上我们反对专制和放任型, 而比较推崇权威型。

2.学校因素

(1) 教师的影响。

部分教师素质偏低, 有的教师本人心理素质就差;有的教师情绪低落, 忧郁悲观;有的敏感多疑, 人际关系紧张等, 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2) 教学与课程。

学生课业负担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各国中小学课本难度调查表明, 我国中小学课本是最难的, 再加上辅导资料、加时辅导课等, 把学生搞得紧张兮兮。教师教育不得法。某初中一尖子生, 在老师“强化”表扬下, 虚荣心膨胀, 在没考入重点高中的情况下, 倒在“皇榜”之下。学校评估误区。一些学校领导两眼盯在学习成绩上, 一俊遮百丑, 学生在这种评估标准驱使下, 不情愿地“刻苦钻研”, 一旦不能如愿, 心理就会产生较重的失落感。

(3) 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是学生在校的主要人际关系。学生与家庭、父母的分离需要到同学中寻求归属和依托, 同时也是青少年寻求自我成长参照、获取各种新信息和学习交往技巧的重要途径, 可是, 由于独生子女增多和其他种种因素, 同学之间也常常出现不和谐音符。

3.社会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正确的舆论导向。据某报载:某小学有一个班, 春节过后, 搞起大款排队:谁的钱最多, 就推谁是大款, 其余的依次排为二款三款等。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成长。例如某校一家境贫寒的女生, 打扮却十分时髦, 直到“出事”前, 班里同学一直以为她是富裕家庭的小姐。

三、对策——张弛有错落

笔者认为, 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坚持疏导的原则, 采取正面灌输的方法, 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是一种教育, 但它坚持“助人自助”的原则, 侧重启发学生自己悟出应该怎样做。

1.心理健康教育

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现象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相同环境中的同龄人, 总有其共性的部分, 用辅导讲座的形式来解决共性问题, 或进行导引式讲授, 进行大面积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活动课。主要适用于集体咨询, 比如对厌学症较重的班开设活动课, 解决问题效果较明显。

抓学科渗透。从备课、讲课到作业批改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目的在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为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轨迹提供参考, 为制定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开展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 以求提高教育者的水准, 营造共同教育氛围, 形成共同教育场, 也可以利用校报、校刊、黑板报、校园广播进行教育。

2.心理咨询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是解决个别问题的有效方法。只要我们真正把这项活动开展起来, 那么有这样那样心理不适或障碍的学生就有了倾吐心声的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就更有针对性了。

设心理咨询信箱。为方便到现场咨询的求助者创造方便条件。

开设心理咨热线电话。为远程求助者提供帮助。

三有 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节约资源,实施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 高效利用、节能环保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在培养社会小公民的教育环境中, 我们势必要与时代接轨, 让学生从小养成“珍惜能源、高效利用”的环保意识和道德素养。而这些价值目标的体现和落实, 除了在品德课堂中进行教育和传播外, 教师还需要在综合实践课堂中进行实际的操作与研究, 让学生真正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到“节能减排、高效利用”的做法和意义, 让内在于心与外在于行有机结合, 相融共生。

一、“节约资源”类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明晰的内容设定

节约资源、高效利用, 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 他们所要理解和操作的就是来源于身边的亲近可感的社会生活行为和现象。

1. 可用资源:

在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 都存在一些可再生、安全无污染, 而且可以循环利用的一些物品。丢弃这些物品, 不仅极大地浪费了资源, 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破坏。

2. 高效利用:

对于生活中存在的没有完全发挥出自身价值的可用资源, 我们有必要对他们进行改造利用, 让其再次为居民生活提供帮助。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实现这样的设想, 让学生动手, 从生活中的废弃物品入手, 经过大家的巧手妙思, 实现可用资源的高效利用, 从而为社会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做出自己的点滴贡献, 并从行动上牢固树立珍惜资源的环保意识。

二、“节约资源”类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有效的操作策略

开展“节约资源”类综合实践活动, 就是要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和行为入手,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着眼, 指导学生养成“废物不废”的环保意识, 珍惜身边的每一件物品。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 教师主要以主题活动、操作活动和亲子活动为主。通过不同类型活动的贯穿与映衬, 切实将“节约资源、高效利用”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并在小手牵大手的共同带动之下, 在全社会营造起“珍惜资源、高效利用”的正面影响, 逐步改善公民的环保价值观。

1. 开展“认知可用资源”相关主题活动。

生活中被家庭废弃的可用资源数目众多。而被丢弃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没有正确认识到它们的利用价值, 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以“发现身边的可用资源”为主题的活动, 要带领学生重新观察我们身边的一事一物, 用心去寻找那些被遗忘、被丢弃的可用资源。如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废宝”, 开展“奇思妙想”设计活动等,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易拉罐、手提袋等废旧物品中发现潜藏的可用价值, 在动手动脑中赋予这些废旧物品再次焕发生机的利用价值。从废旧物品入手, 在观察中发现, 在动手中思考, 让学生在做中玩, 在主动实践体验中感受勤俭节约的道德, 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随意丢弃、珍惜身边资源”的意识习惯。

2. 开设“我行我秀”操作活动。

针对学生从家庭中搜集和保留了众多的废旧物品的现实状况, 教师再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类材料, 给予学生丰富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在合作和探究中进行创造和展示。如学生带来了各种纸盒、报纸、光盘、树叶、纽扣等废旧物品, 大家集思广益, 将这些物品进行巧妙组合, 并先进行设计, 再由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分工合作, 进行组合制作。于是, 树叶装饰画、环保小布袋、微型笔筒等小制作应运而生。老师将这些作品陈列于橱窗内, 并经常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此, 学生耳濡目染, 对于不同的废旧物品都能够准确地找到它们的再利用价值, 也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进行运用。

3. 开办“小手牵大手”亲子互动活动。

我们开展“节约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身边的父母, 从而由小家庭带动大家庭, 在全社会营造起“珍惜资源, 高效利用”的良好氛围。在平时的活动中, 我们会定期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参与活动, 或是邀请父母参与孩子的废旧物品改造行动。学生在父母面前能够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满足, 而家长们也能够在孩子的带动下, 逐渐意识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宝贵价值。小手牵大手, 小家带大家, 在这样的活动引领下, 一个小举动也会逐步变成一个大风尚。

三、“节约资源”类综合实践活动要有定期的学科研讨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 要取得完美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 因此, 教师要注重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 不断完善各种实践技能, 以便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活动。

1. 定期开展相关理论学习。

环保话题不是局限于校园内的小话题, 而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社会问题。因而, 教师要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环保理论知识, 时刻与最前沿的环保理念相一致, 将这些最新的理论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操作与探究。

2. 适时进行操作活动研讨。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要想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废旧物品的再利用, 教师首先要进行自我的尝试与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实践了, 操作了, 思考了, 才能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倾囊相助, 化难为易, 辅导学生完成各种实践活动。

三有 篇10

新课改后,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通过学习古代诗文, 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培养热爱中华文化传统、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文化的一脉传承是一个民族得以繁衍并焕发生机, 呈现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只有让学生真正懂得古代文化传统的精华并热爱它, 才能让学生更喜欢接受传统文化, 以传承文化为己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 好之不如乐之”, 如何建立让学生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感受到乐趣的古诗文教学课堂就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本人就高中一年级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等进行了研究。对我校2004级高中一年级学生在入学一个月后, 进行古诗文的兴趣等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调查问卷196份, 回收196份, 其中有效问卷193份, 无效问卷3份。

其统计结果为:在对古诗文学习的基本情况的调查中, 认为学习古诗文很重要的占95.92%, 喜欢上古诗文课的有23.47%, 对学习古诗文有兴趣的只有18.37%, 认为古诗文知识生动有趣, 学起来不感到单调枯燥的占18.37%, 觉得古诗文学习比较难的有81.63%, 感觉古诗文背诵难的占61.66%, 感觉古诗文的语法难的人有81.35%, 感觉古诗文难以理解的占82.90%, 感觉古诗文枯燥、无趣的有81.63%。在关于学习古诗文的目的的调查中, 学习古诗文主要是因为古诗文是高考中必考的项目的占82.90%, 学习古诗文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只有2.04%, 学习古诗文迫于家长的压力的占18.37%, 被古诗文课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而想去深入探究的人有18.37%, 是为了得到周围同学的称赞的有6.22%, 为了免受老师的批评的人占5.10%, 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占81.63%, 因为古诗文的学习对于现在的生活有帮助的有12.24%, 因为经常利用所学的古诗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有12.24%, 是出于维护班级荣誉的考虑的人占1.02%。

研究发现:95.92%的学生认为古诗文学习很重要, 但81.63%的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没有兴趣, 感到古诗文学习较难。76.53%的学生不喜欢上古诗文课。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古诗文学习很重要, 但却对古诗文学习兴趣缺乏, 不喜欢学古诗文呢?

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有紧密的联系, 没有学习兴趣是无法主动地学好古诗文。因此, 有必要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机和兴趣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以明确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

本人进一步对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调查, 调查发现:2.04%的学生认为学习古诗文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18.37%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是迫于家长的压力, 6.22%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为了获得周围同学的称赞, 5.1%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为了免受老师的批评, 81.63%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仅有12.24%的学生学习古诗文是因为古诗文的学习对于现在的生活有帮助, 会利用所学的古诗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为进一步明确影响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动机的最主要原因, 我对可能影响古诗文学习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肯德尔相关分析, 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当P<0.05时, 则认为该因素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 (动机) 的原因。相关系数 (r) 为该因素与学习兴趣 (动机) 的相关程度, 相关系数为正值, 表明二者为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负值, 表明二者为负相关。相关系数 (r) 越接近1, 则表明这二者越相关。其结果见表1、表2。

注:*表示当P<0.05时, 为有显著性意义, 表明该项因素与学习动机相关。

注:*表示当P<0.05时, 为有显著性意义, 表明该项因素与学习兴趣相关。

对影响学习古诗文动机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发现, 认为学习古诗文重要仅与“古诗文是高考中必考的项目”“为了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有关。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古诗文学习“背诵难”“语法难”“古诗文难以理解”“古诗文枯燥”呈负相关, 即越是觉得古诗文背诵、语法难, 古诗文枯燥, 就越没兴趣;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其实用性密切相关, 且呈正相关:认为学习古诗文“对现在的生活有帮助”“经常利用所学的古诗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因, 且认为这种学习的实用性越强者, 其学习兴趣也越大。

这一研究表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主要动机来自于高考的压力。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缺乏与其语法、背诵难、难以理解有关, 与学生觉得其枯燥、无趣有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就应该立足于解决这三个问题。同时研究发现, 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与古诗文学习的实用性有密切关系,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将古诗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无疑是让人难过却又很能展示现实状况的一个调查结果, 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和思想精粹在现在高中生的眼中仅仅只成为了获得高分的工具。而学习古诗文的最大阻力和我们一直以来的了解相符, 就是古诗文课堂的枯燥无味, 古诗文知识的难以掌握以及对古诗文背诵的反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其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本研究表明提高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讲究古诗文教学的艺术, 使古诗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2) 帮助解决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难题, 特别是语法、背诵、理解上的难点; (3) 古诗文的教学立足于学以致用。为此, 我通过摸索总结, 得出“三有”教学法, 进行古诗文教学。

何谓古诗文教学“三有”原则呢?“三有”指的是有效、有趣、有益。

有效是指针对古诗文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时间,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古诗文知识, 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并帮助解决它, 让学生不再只是懂得死记硬背知识点, 而是引导学生掌握古诗文学习的方法, 变混乱为有序, 变被动为主动, 降低古诗文学习的难度。

有趣则是指针对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于兴趣, 唯有兴趣才能引领学生迎难而上, 才能调动学生的全部积极性, 才能让学生有钻研的劲头。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针对学生的兴趣集中点, 创设种种新鲜、活泼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下进行古诗文学习, 从而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有益是古诗文教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的体现。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古诗文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引导作用, 心悦诚服地感受古诗人智慧的伟大和独特之处, 从古人的身上学习生活的态度和人生的观点, 从字里行间体悟古人的情感和品格, 在感动和沉思中得到情与理的升华。

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所在, 总结出教学方法的“三有”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难题, 本人运用这个原则进行了几年教学实践和总结, 在不断补充和修正下, 对于“三有”原则的具体实施方式有了一些心得, 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验证了这一原则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有效性原则主要是要在古诗文学习中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得到最大的收获,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古代诗文与生活息息相关, 离他们并不遥远。

例如:利用成语, 贯通古今。

教学十余年来, 我越来越体悟到成语的妙用:成语, 是古代词语的存留, 它是语言实践的结晶。大部分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古典诗文, 或源自轶闻遗事、谚语、歇后语。成语中词的意义和语法结构, 保留了古汉语固有的特色, 按照文言语法的特点来解释这类成语, 才能准确地理解它的意义。所以, 反过来, 我就利用学生们平时耳熟能详、熟知熟用的成语来联系诸如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等文言知识。

有趣性原则的确立源于兴趣是一切学习与探究的开端, 没有了兴趣, 那么任何行为都是没有发展前景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古诗文学习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例如:巧妙导入, 趣味开讲。

当学生面对古文, 首先从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排斥和厌恶。那么作为一篇课文开篇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开头能够引人入胜, 充满趣味, 那么不但消除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接下来的学习自然就充满动力。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苏格拉底认为, 教育者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 而是要做一个新思想的“产婆”。他的讲学总是用对话、提问和暗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主动地寻求答案。因而, 有益原则更趋向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古诗文的作用和魅力。

例如:开展活动, 体悟精华。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辩论、知识竞赛、即兴演讲等活动, 将活动与课本的学习结合起来, 既有效解读课本, 同时又提升了个人能力。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 从课文的解读中得到方法, 深切体会了古人的智慧对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益处, 从而更加热爱古诗文学习。

通过实施“三有”原则, 学生在期末考试中的古诗文成绩以及假期阅读古诗文数量上都有显著提高, 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提高, 感到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下降。

在课外, 本人通过“学校课本剧大赛”, 组织学生将古诗文课本改编后, 以舞台剧的形式演出。让古诗文学习走出课堂, 走进学生的业余生活, 更增加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并使他们充分体会到古诗文的魅力和美感。

《诗经》的质朴, 《楚辞》的飘逸, 魏晋风骨丰神俊秀, 唐代的华彩辞章, 宋代的悲慨情怀, 这些都沿着千年历史的长河滚滚而下, 流进每个人的心中、梦里。这其中闪烁着智慧者的光辉, 勇敢者的豪迈, 超脱者的淡泊, 仁爱者的胸怀。毋庸置疑地说, 作为古代传统文化重要传承者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我感到任重而道远。我愿引领着一代代的接班人, 牵着古人的手, 继承古人的智慧, 领悟古代诗文的精华, 寻求更为有效的方式将古代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中青年教师语文沙龙纪要[J].语文学习, 2003 (l) :14—16.

思想品德课的“三有”向度 篇11

南通市三中的王丽老师,是2011年南通市初中思想品德优秀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也是 2012年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思品)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以下,笔者以王丽老师“勇敢地承担责任”(苏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德育价值的领悟。

一、价值认同要求“有意思”

基于学生的视角,“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度过,“没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则感觉时间漫长。相较于“没意思”,“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有三个特点:

一是“近”,对学生亲近,摸透了学生的好恶,迎合了学生的发展需要。飞行是许多人的梦想,但有一种风险连飞行员也难以预料。面对飞机坠落对群众造成的生命威胁和自己的生命安危,飞行员冯思广为什么会作出那样的选择?如果教学楼突然发生火灾,你会怎么做?有人认为,救人有风险,还是算了吧。有人认为,危急时刻,不能袖手旁观。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怎样看待肇事司机的母亲勇担责任的表现?冯思广、勇担责任的肇事司机的母亲为什么能勇敢地担当责任?在班级中,谁是你心目中担当责任的明星?王丽老师着力创设了一系列问题情境,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在不断参与中思考与质疑,不断生成新的认识经验和道德情感。

二是“活”,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巧妙运用鲜活的教育资源,善于激活教材文本。在王丽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视频播放”和“录音播放”,有“情境再现”和“故事延伸”,有“小组合作”和“即兴采访”,有“考考你的智慧和勇气”等活动环节,呈现了“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缩小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

三是“爽”,爽快地推进学习过程,学生学得轻松踏实。设疑启思,激活体验;精心预设,动态生成;巧用情境,创造教材;深度思考,情感升华;走进生活,明理导行。王丽老师创设的五个教学环节渐次推进,循循善诱,随性地将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率真地使教育教学目标由头脑贯彻到心灵。

“有意思”的思想品德课堂,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然会亲近教师,亲近课堂,也才会认同教师所讲的“道理”,进而萌发智慧的思考,更会产生对于下一节课的强烈期待。“有意思”是学生价值认同的基石,思想品德课堂应该从“有意思”出发。

二、价值引领要求“有思想”

教材的编写与使用总有一个时间差。因此,教材的逻辑是过去式,而生活的逻辑则属于过去、现在和未来。教材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的差距,正是思想品德课价值引领的触发点和生长点。教师须用现在和未来的视角去包容和发展教材的逻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作创造性重组,扩充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

在王丽老师看来,“勇敢地承担责任”一课的教材逻辑有三:一是强烈的责任感,帮助我们在危急时刻理智面对自己的责任;二是临危不惧的态度,这是临阵不乱、勇敢承担责任的前提;三是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这是临危不惧、临阵不乱的根本原因。但是,伴随着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体验与感悟进程,生活素材的教育意义需要扩充到新的境界:“承认错误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勇敢承担责任的表现。”

基于教材需要“思想”智慧,高于教材也需要“思想”智慧,课程创新更需要“思想”智慧。将“承担责任”置于多种情境中,真实的冲突和思想斗争迎面而来,于是,学生就有了新的探究欲望,有了新的理性思考,有了新的道德认同和情感共鸣,有了新的思维飞跃和智慧生成,也就有了“感受、体验、思考、顿悟”意义上的价值引领。王丽老师利用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勇担责任的意识;依托情境,递进分析,帮助学生感悟勇担责任的意义;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行为选择中,帮助学生树立“勇于担责为荣,逃避责任为耻”的价值观念;直面学生可能的思想矛盾,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直面生活化情境,努力生成“勇敢地承担责任”新的认识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说学生身边人,评学生身边事,用学生的言行丰富和完善“承担责任”的德育内涵。

守望学生完整的生命发展的需要,思想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决定着课堂的高度,思想是价值引领的灵魂。

三、品质提升要求“有超越”

学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他们有属于自己的变化发展着的天地,有属于自己的变化发展着的生活,有属于自己的“近”“活”“爽”的学习诉求。于是,思想品德课的“近”“活”“爽”需要不断超越,实时跟进,适度超前。有“超越”,才能更“有意思”,才能不断夯实价值认同的基础。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不断产生。教材逻辑与生活逻辑是一对矛盾,需要在“磨课”中,在教材的相对稳定与生活的无限变化的对立统一中,不断更新课堂矛盾冲突的面与点。有“跨越”,才更“有思想”,才能在德育生命的体验中生成新的道德情感,铸就良好的道德行为,实现更有效的价值引领。

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整合素材”的环节:

冯思广:哪怕有一秒钟的犹豫,飞机必将坠入居民区。刁娜:当时,第一反应就是下车救人,没有功夫想其他事情。杜女士:得知儿子撞人后,一定要当面道歉。即使委屈,也不放弃。

设问:冯思广、刁娜、杜女士是如何做到“勇敢”二字的?(因为他们已将“责任”根植于内心)

为什么王丽老师会想到这样的安排?她的解释是:2011版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开发、利用情境材料,通过精心设问,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其实,“超越”只是源于变化了的生活。

在评委眼中,王丽老师的这堂课是非常成功的。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学;注重道德认识形成,让学生在“探究”中学;注重道德行为养成,让学生在“做”中学。这里的“现实”“探究”“做”都实现了出彩的“超越”。这种“超越”有其教育学观照,有教育教学规律的要求,有班级的文化建设,有学生的成熟参与,有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从生命的视角看,这种“超越”是对学生生命成长更好的呵护。从发展的视角看,这种“超越”抓住了现实与未来的差距,发现学生发展的未来,从而找到德育发展的真正方向。这种“超越”彰显了德育生命力,立足生活,对话生活,既避免了空洞说教带来的软弱无力,又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作者单位: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江苏南通 226001)

【三有】推荐阅读:

上一篇:技术资料管理下一篇:高新产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