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茴香脑

2024-05-19

大茴香脑(共4篇)

大茴香脑 篇1

八角茴香,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 Hook.f.的干燥全株。其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具温阳散寒、理气止痛之功,用于寒疝腹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1]。八角茴香的传统加工方法有直接晒干、杀青后晒干、柴火加工、简易土炕干燥等几种方法,现代加工方法有机械干燥(八角加工机加工)等[2,3]。目前对八角茴香的研究主要是化学成分、提取工艺方面,药效仅有少数文献报道[4—9],未见有以药效加以评价八角茴香加工的报道,本文采用GC法测定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的八角茴香反式茴香脑含量;并以实寒证大鼠模型及小鼠腹部冷痛模型评价八角茴香现代加工方法(微波干燥法、光波干燥法)与传统加工方法(直接晒干、阴干法)的温阳散寒及止痛作用,为八角茴香的加工炮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

Epoch Biotek全波长酶标仪(美国);UV—1800紫外分光光度计(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ST 16R全能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赛默飞世尔科技);HW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EL—204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中国分公司);TGL—16B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PYX—190H-B智能编程恒温恒湿培养箱(韶关市科力实验仪器有限公司);L600台式低速自动平衡离心机(Sigma公司);中草药粉碎机(天津泰斯特FW177);赛多利斯BT125D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集团);SB25—12D超声波清洗器(宁波新芝);气相色谱(Aglient 7890A)。

1.2 试剂和试药

八角茴香,于2014年9月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采摘,经广西中医药大学蔡毅教授鉴定为木兰科植物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rm Hook.f.的干燥成熟果实。

八角茴香微波(850 W)火力60%烘干品制备:松散薄摊于微波炉托盘上,置于微波连续烘干40 min。

八角茴香光波(1 300 W)烘干品制备:松散薄摊于托盘上,置于光波烘干连续烘干140 min。

八角茴香晒干品制备:选择多日晴天天气,松散薄摊于竹席上暴晒3 d。

八角茴香阴干品制备:松散薄摊于竹席上,置于阴凉处晾干3 d。

黄柏、生石膏、知母、干姜均来源于南宁生源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批号均为:140801。以上中药饮片,经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鉴定,皆为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的相应品种。

干姜水提物的制备:称取干姜,加入10倍量煮沸1 h,过滤,药渣加8倍量水煎煮40 min,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至0.4 g/m L生药,于4℃冰箱保存备用。

实寒证造模中药的制备:称取各药,将生石膏、龙胆草、黄柏、知母按2∶1.2∶1∶1.5比例混匀,加入8倍水煮沸1 h,过滤;药渣加入6倍水煎煮30 min,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水浴浓缩至含生药2.0 g/m L,于4℃冰箱保存备用。

反式茴香脑(Sigma,99%,25 m L,101424586);无水乙醇,环己酮(分析纯,成都科龙化学试剂厂);考马斯亮兰测试盒(批号:20141125,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丙酮酸试剂盒(批号:20141127,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乳酸(LD)测试盒(批号:20141128,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甘油三酯测定试剂盒(批号:201400024,浙江东欧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琥珀酸脱氢酶(SDH)测试盒(批号:20141127,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乳酸脱氢酶(LDH)测试盒(批号:20141120,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ATP酶测试盒(批号:20141119,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水合氯醛(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00709)。

1.3 动物

SD大鼠,SPF级,84只,体重200±20 g,雌雄各半,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湘)2011-0003;KM小鼠,清洁级,84只,(20±2)g,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桂医动字第11004号。

2 方法

2.1 八角茴香不同烘干品对反式茴香脑含量的影响

2.1.1 色谱条件

色谱柱HP-5MS(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柱温70℃,维持2 min,以5℃/min升温至80℃,维持2 min,以10℃/min升温至200℃,维持5 min;载气为氢气,流速:1.0 m L/min;进样量:1μL,分流比10∶1;进样口及检测器温度均为250℃。环己酮保留时间为5.8 min,反式茴香脑保留时间为13.6 min。见图1、图2。

2.1.2 溶液制备

供试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0.5 g八角茴香粉末(过三号筛),精密量取25 m L无水乙醇,称定重量,超声提取30 min,放冷补足重量,过滤。滤液取0.8 m L,加入0.2 m L的内标溶液,定容于2 m L量瓶。

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反式茴香脑,无水乙醇定容得浓度为2.682 9 mg/m L的对照品溶液。

内标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环己酮,加无水乙醇定容浓度为6.316 mg/m L的溶液。

2.1.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0.1 m L,0.2m L,0.4 m L,0.6 m L,0.8 m L,1 m L,分别置2 m L量瓶中,加入0.2 m L内标溶液,以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按色谱条件进样,记录峰面积,以对照品溶液的峰面积与内标溶液的峰面积比值为纵坐标,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回归方程y=2.032 3x-0.015 4(R2=0.999 9),表明反式茴香脑浓度在0.134 1~1.341 4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4 精密度试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以反式茴香脑峰面积与内标溶液的峰面积比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测得RSD=0.08%。

2.1.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份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8,12,24 h进样,以反式茴香脑峰面积与内标溶液的峰面积比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测得RSD=1.04%,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

2.1.6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6份八角茴香粉末0.5 g,制备供试品溶液进样,以反式茴香脑的百分含量(mg/g)计算相对标准偏差,平均含量为46.65 mg/g,RSD=2.60%。

2.1.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已测知含量的八角茴香粉末6份,分别加入适量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操作,并按色谱条件测定。反式茴香脑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8%,RSD为2.77%。

2.1.8 反式茴香脑含量测定

取八角茴香饮片,粉碎后过三号筛按供试品溶液制备项下操作,按色谱条件下进样,记录反式茴香脑与内标峰面积比,每个样品平行测定三次,结果见表1。

2.2 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对实寒证大鼠的影响

SD大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干姜阳性对照组(8.1 g/kg生药)、微波八角、光波八角、晒干八角、阴干八角组(2.7 g/kg生药)。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灌胃浓度为2.0 g/m L的造模中药水煎剂,5 m L/只,1次/d,连续2 d,空白对照组灌同等体积纯净水。模型复制结束后,大鼠分别灌胃相应浓度的药物,20 m L/kg,连续3 d,空白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灌同体积纯净水。末次给后1 h,10%水合氯醛0.3 m L/100 g麻醉,腹腔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上清液测定丙酮酸、LD、甘油三酯;取肝脏,加生理盐水制成20%肝匀浆,4℃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于-20℃冰箱保存,测定肝匀浆中LDH、SDH及ATP酶的活力及丙酮酸、LD含量。

2.3 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疼痛的影响

取KM小鼠,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罗通定阳性对照组(60 mg/kg)、微波八角、光波八角、晒干八角、阴干八角组(3.9 g/kg生药)。除空白对照组给予纯净水外,其他各组小鼠均灌胃相应药物,20 m L/kg,1次/d,连续7 d。末次药后60min,腹腔注射4℃0.6%冰醋酸10 m L/kg,观察15min内小鼠扭体次数。

3 结果

3.1 不同加工方法烘干品对八角茴香饮片反式茴香脑的影响

结果如表1所示,微波八角、光波八角、晒干八角、阴干八角品反式茴香脑平均含量分别为104.51、102.25、105.82、103.08,反式茴香脑含量无明显区别。微波火力60%烘干、光波烘干处理相比传统的晒干、阴干烘干时间短,条件易于控制。

3.2 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对实寒证大鼠的影响

3.2.1 对实寒证大鼠血浆乳酸、丙酮酸及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结果如表2所示,模型对照组血浆丙酮酸、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乳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波八角组丙酮酸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波八角组丙酮酸、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2 对实寒证大鼠肝组LDH、SDH活力的影响

结果如表3所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组织LDH、SDH活力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八角茴香各加工品均对肝组织LDH、SDH活力无明显影响(P>0.05)。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3 对实寒证大鼠肝组ATP酶活力的影响

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对照组肝组织Na+-K+-ATP酶及Ca2+-Mg2+-ATP酶活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波八角、晒干八角组Ca2+-Mg2+-ATP酶活力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波八角组Ca2+-Mg2+-ATP酶活力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4 对实寒证大鼠肝匀浆乳酸、丙酮酸的影响

结果如表5所示,模型对照组肝组织丙酮酸含量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乳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微波八角组丙酮酸含量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微波八角组、晒干八角及阴干八角组乳酸含量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ΔP<0.05,ΔΔ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3 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对冰醋酸致小鼠腹腔疼痛的的影响

结果如表6所示,微波八角、光波八角及晒干八角组对小鼠腹腔冷痛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干八角组对小鼠腹腔冷痛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

4 讨论

GC测定微波火力60%烘干、光波烘干、晒干、阴干处理的八角茴香的反式茴香脑含量,结果显示4种处理方法其平均含量无明显差异,微波火力60%烘干、光波烘干处理相比传统的晒干、阴干烘干时间短,条件易于控制。微波组可升高血浆及肝匀浆中丙酮酸含量、升高肝匀浆Ca2+-Mg2+-ATP酶活力、降低肝匀浆乳酸含量、减少小鼠腹腔冷痛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光波组可升高血浆中丙酮酸及甘油三酯含量、升高肝匀浆Ca2+-Mg2+-ATP酶活力、减少小鼠腹腔冷痛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晒干组可升高肝匀浆Ca2+-Mg2+-ATP酶活力、降低肝匀浆乳酸含量;阴干组可降低肝匀浆乳酸含量、减少小鼠腹腔冷痛所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结果表明八角茴香微波组、光波组、晒干及阴干组均可改善实寒证大鼠的物质能量代谢,对4℃冰醋酸引起的小鼠腹部冷痛有止痛作用。但现代加工方法(微波干燥法、光波干燥法)比传统加工方法(直接晒干、阴干法)对实寒证大鼠影响的因素多,温阳散寒作用较好。微波加工品及光波加工品的加工方法简单,所需加工时间短,现代方法干预因素可控,更稳定,而且不受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适合大批量的加工,其缺点是需要购置设备,成本相对较高。而传统加工方法(直接晒干、阴干法)操作简单易行,成品低,但加工时间长,且受天气影响,遇上阴雨天气,常因来不及加工而变质腐烂。因此,开发八角茴香现代加工机械设备是很有必要。

摘要:采用气体色谱(GC)法测定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的八角茴香反式茴香脑含量;并以药效评价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的温阳散寒及止痛作用。采用无水乙醇分别提取微波火力60%烘干、光波烘干、晒干、阴干方法加工的八角茴香的反式茴香脑,GC法测定其含量。采用龙胆草、黄柏、生石膏和知母四味寒凉药水煎液灌胃复制实寒证大鼠模型,观察八角茴香不同加工品对实寒证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4℃冰醋酸造成小鼠腹部冷痛,观察八角茴香止痛作用。八角茴香微波火力60%烘干品、光波烘干品、晒干品、阴干品反式茴香脑平均含量分别为104.51、102.25、105.82、103.08,反式茴香脑含量无明显区别;微波八角组可升高血浆及肝匀浆中丙酮酸含量;光波八角组可升高血浆中丙酮酸、甘油三酯含量;八角八角、光波八角组、晒干八角组可升高肝匀浆中Ca2+-Mg2+-ATP酶活力;微波八角、晒干八角及阴干八角组可降低肝匀浆中乳酸含量;4种加工品均可减少4℃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八角茴香4种加工品反式茴香脑含量无明显区别,均具有温阳散寒、止痛作用。

关键词:八角茴香,微波火力60%品,光波品,晒干品,阴干品,温阳散寒,止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2010年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5Pharmacopoeia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hina pharmacopoeia(part one)(2010 Edition).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2010:4-5

[2]陈宏滨,梁兆新,李竞.八角果加工方法的现状与发展途径.广西农业机械化,2003;(4):31-32Chen H B,Liang Z X,Li J.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way of the process method of IIIicium verum.Guangxi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03;(4):31-32

[3]刘永华,林义忠,苏仕凤,等.四种加工方法对八角干果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广西热作科技,1998;68(3):22-24Liu Y H,Lin Y Z,Su S F,et al.Effect of four process methods on the Illicium verum's main qualitative trait.Guangxi Tropical Agriculture,1998;68(3):22-24

[4]郭勇,雷衍国,缪剑华,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亚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八角茴香油的化学成分.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803-806Guo Y,Lei Y G,Miu J H,et al.Study on the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 etry analysis of star anise oil by subcritical CO2fluid extraction from illicium verum hookf.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2008;19(4):803-806

[5]袁经权,冯洁,缪剑华,等.GC-MS分析八角茴香种子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的脂肪酸成分.中国中药杂志,2007;32(8):742-743Yuan J Q,Feng J,Miu J H,et al.GC-MS analysis on the fatty acid which from the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traction of the seed of Illicium verum.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2007;32(8):742-743

[6]袁经权,周小雷,王硕,等.八角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中成药,2010;32(12):2123-2126Yuan J Q,Zhou X L,Wang S,et al.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Illicium verum.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2010;32(12):2123-2126

[7]王新平.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八角茵香中的8种微量元素.药物分析杂志,2005;25(3):336-338Wang X P.Determination of eight trace elements in the illicium verum hook by FAAS.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2005;25(3):336-338

[8] Song W Y,Ma Y B,Bai X,et al.Two new compounds and anti-HIVactive constituents from illicium verum.Planta Med,2007;73(4):372-375

[9] Koch C,Reichling J,Kehm R,et al.Efficacy of anise oil,dwarfpine oil and chamomile oil against thymidine-kinase-positive and thymidine-kinase-negative herpesviruses.J Pharm Pharmacol,2008;60(11):1545-1550

大茴香脑 篇2

1 仪器与试药

Agilent 6890N气相色谱仪及工作站。FID检测器。二甲基甲酰胺、乙醇均为色谱纯,二甲苯为分析纯试剂。样品由四川某制药公司提供。

2 色谱条件

色谱柱: PEG-20000毛细管柱(15 m×0.53 μm×1 μm),进样口温度190℃,检测器温度230℃;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40℃,保持min,以每分钟15℃的速度升温至150℃,保持3 min。进样口分流比5 ∶ 1,载气为氮气,速度3.0 ml/min。

分别取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和乙醇各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制成每1 ml中含乙醇、二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各200 μg的混合溶液,取1 μl照上述色谱条件试验,三个组分以及溶剂甲醇完全分离,出峰顺序依次为:乙醇、二甲苯和二甲基甲酰胺,三个待测组分的分离度依次为36.8,7.6和22.5;乙醇和溶剂甲醇完全分离,分离度为2.7。具体色谱图见图1。

1.甲醇;2.乙醇;3.二甲苯;4.二甲基甲酰胺

3 最低检出浓度

将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和乙醇用甲醇逐级稀释,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最低检出浓度依次为2.0ng、1.0ng和3.0ng。

4 线性关系

精密称取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和乙醇适量,用甲醇稀释制成每1 ml中分别含异丙醇和丙酮各约1000 μg的混合对照品储备溶液,再用取储备溶液加水稀释制成每1 ml中各约含500 μg、200 μg、100 μg、10 μg、5 μg的混合标准溶液,依法测定。以浓度为横坐标(μg/ml)X,峰面积为纵坐标Y,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这三种溶剂在测定范围内浓度和峰响应的线性关系良好。

5加样回收实验

取已测定残留溶剂的茴香脑三硫酮0.2 g,精密称定,加已知浓度的混合对照品溶液4.0 ml,密塞,超声处理1 min,滤过,取续滤液依法测定,作回收率计算。结果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和乙醇的回收率分别为98.0%、98.3%和102.2%,回收结果良好,能满足测定的需要。

6精密度

取“4”项下浓度为100μg/ml的对照品溶液,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检测,连续进样6次,计算乙醇、二甲苯、二甲基甲酰胺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56%,0.89%,1.12%。

7样品的测定

取样品约0.2 g,精密称定,加甲醇4.0 ml,密塞,超声处理1 min,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分别取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和乙醇各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制成每1 ml中含乙醇250μg、二甲苯108μg和二甲基甲酰胺44μ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上述色谱条件试验,结果三批样品中二甲基甲酰胺和乙醇均未检出,二甲苯的残留量低于中国药典的限度规定,结果见表3。

注:-为未检出

8讨论

8.1由于采用了直接进样法,故药品本身也可能给试验带来影响,故进样口的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药品本身破坏带来干扰,试验证明,在190℃既能保证溶剂的汽化而且茴香脑三硫酮也不会被破坏对测定造成影响。

8.2由于茴香脑三硫酮在甲醇中溶解性有限,故供试品需要滤过来分离未溶解部分,但回收试验证明三个待测溶剂测定结果不受影响。

摘要: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法测定茴香脑三硫酮中残留溶剂的方法。方法 采用PEG-20000毛细管柱(15 m×0.53μm×1μm);FID检测器;色谱条件:进样口温度190℃,检测器温度230℃;柱程序升温:初始温度为40℃,保持4min,以每分钟15℃的速度升温至150℃,保持3min。进样口分流比5:1,载气为氮气,速度3.0ml/min。结果 3种残留溶剂均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1~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0%~101.2%。结论 本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适用于茴香脑三硫酮中残留溶剂的同时测定。

关键词:茴香脑三硫酮,残留溶剂,气相色谱法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54.

球茎茴香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篇3

一、育苗

球茎茴香可以直播, 也可以育苗移栽,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

1. 穴盘育苗

较先进的育苗场均用穴盘育苗, 一次成苗, 幼苗质量好。每亩需苗床15m2, 用种量以进口杂交一代种子40g左右或国内繁育种子100~120g为宜。播前晒种6~8小时, 用手搓后浸种20~24小时, 置于20~22℃温度条件下催芽, 每天用清水洗1次, 6天左右出芽后播种。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可有效防止球茎茴香软腐病的发生, 用量为种子重量的2%~3%。也可以用温汤浸种方法处理种子, 即播前用48~50℃温水浸种25分钟, 可去除种子表面病菌。

用128穴的穴盘或6cm×6cm规格的营养钵育苗, 以草炭、蛭石为基质, 草炭:蛭石=2∶1或3∶1, 或草炭∶蛭石∶废菇料=1∶1∶1。配制基质时可加入一定的叶类菜基质专用肥。为了防止基质带菌, 1m3基质可加入多菌灵100g, 或百菌清200g, 将肥料、杀菌剂与基质混拌均匀后备用。

播后覆基质0.5cm厚, 并灌水盖草, 在畦面上塔1m高的遮阳网, 降温防暴雨。出苗后在傍晚或阴天揭草, 遮阳网上午9~10时覆盖, 下午4~5时揭开, 阴雨天不盖, 并随幼苗的长大, 逐渐增加光照时间。播种覆盖完毕后将育苗盘喷透水 (以水从穴盘底孔滴出为度) 。球茎茴香从种子萌发至第一片真叶出现约需8~10天, 基质应保持较高的湿度, 水分含量为最大持水量的85%~90%;从第一片真叶到成苗约需20天左右, 水分含量应保持在70%~75%。由于夏季温度高, 蒸发量大, 大约每1~2天喷1次水。苗期2叶1心后, 结合喷水进行1~2次叶面喷肥, 可选用2%~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液喷洒。

2. 苗床育苗

夏秋育苗由于育苗期正处于气候炎热的季节, 应选择四面通风、排水条件好、灌水方便的场地, 做好防雨降温, 最好配备遮阳网。苗床1m2施腐熟有机肥2~3kg、硫酸铵0.05kg、过磷酸钙0.02~0.3kg, 施用时将这些肥料均匀地掺入土中, 拌匀, 耙平, 然后开沟, 沟距10cm, 沟深1cm, 再将种子均匀地撒进沟内, 然后覆土浇水。出苗后进行间苗, 间隔2~3cm留1株无病的健壮苗。3~4片真叶时再间苗1次, 间隔4~5cm。苗期应小水勤浇, 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定植前浇1次透水, 第二天切方, 囤苗。播种后25~30天, 4~5片真叶时定植。起苗时, 要避免伤根。

3. 早春利用棚室或阳畦育苗

每亩需用苗床25~30m2。播前用田园土60%、腐熟农家肥30%、鸡粪10%、复合肥0.3%配制苗床土, 掺匀搂平后, 浇足底水, 覆盖0.5cm厚的细土。按1m2用种4g左右均匀撒播, 播后覆盖0.3~0.4cm厚的细土。出苗前宜保持温度为白天20~25℃ (不超过28℃) , 夜间15℃左右。齐苗后浇1次小水, 待水渗下后再覆0.5cm厚的细土, 保持温度为白天15~20℃, 夜间10~15℃。1~2片真叶时剔除过密苗, 3~4片真叶时按6cm见方间、留苗。一般经30~35天, 当苗高15cm左右。具有5~6片真叶时, 即可带土起苗移栽。

二、施肥与定植

耕地前每亩施入腐熟细碎有机肥3 000~5 000kg, 磷酸二铵20~25kg, 硝酸钾或硫酸钾15kg。将地整平、整细后做畦, 铺地膜, 有条件的安装滴灌设备。幼苗5~6片真叶、高20cm左右时定植。

苗床育苗的应在起苗前充分浇透水, 带土坨定植, 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畦宽120cm, 每沟种3行, 畦内行距不少于30cm, 株距25~30cm, 亩植6 000株左右。在冬季温室栽培, 弱光条件下不宜种植过密, 以免光照不足, 球茎过小, 品质下降。种植时, 尽量将叶鞘基部膨大的方向与栽植行的方向呈45°角, 以增加受光面积。种植后及时浇足定根水。

三、田间管理

1. 肥水管理

定植后3~4天浇缓苗水, 不宜过大, 缓苗后中耕蹲苗10天左右, 以促进根系生长。球茎开始膨大期至收获前小水勤浇, 保持土壤湿润;球茎开始膨大时追第一次肥, 过15天左右再追第二次肥, 每次每亩穴施有机肥100kg或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kg, 结合浇水进行。浇水要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苗期适当少浇, 防止叶片徒长, 球茎开始膨大后要适当多浇, 但要浇得均匀, 不要忽干忽湿, 以免造成球茎外层爆裂。

2. 中耕除草

球茎茴香属于浅根型蔬菜, 因此, 在中耕除草时, 要注意浅除, 以免碰伤根部。在土壤疏松不板结的情况下, 不必除草, 可进行人工拔草。在叶鞘肥大期, 最好结合培土进行最后一次中耕。后期植株较大, 封垄后停止中耕。为了提高球茎的商品品质, 应结合中耕除草对球茎进行培土, 以盖住球茎, 露出新叶生长点为宜。培土后, 球茎色白质脆, 商品价值高。

3. 温湿度管理

定植后保持温度白天20~28℃、夜间15~20℃。茎叶生长期白天20~25℃、夜间10~12℃;球茎膨大期白天18~25℃、夜间10℃。保护地种植要防止室内湿度过大, 在早晨和盖席前应通风, 天气较热的4月和10月采用上、下两道风口放风。在10月中旬后应扣上薄膜, 刚扣膜时应开较大的通风口, 逐步提高设施内的温度, 不宜使温度突然升高, 以日温15~20℃、夜温不低于10℃为宜。立冬后气温持续下降, 要及时加盖草帘, 每天及时揭盖放风, 以避免病害发生, 同时也可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四、采收

八角茴香化学成分的研究 篇4

1 实验试剂、仪器

大红八角茴香 (产地:广西金秀县);石油醚(沸程:60~90 ℃)、甲醇、氯仿、乙酸乙酯,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XL型核磁共振仪(TMS内标)、MAT711型质谱仪、X4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Nicolet 205-FT-IR红外测定仪。

2 单体提取

将粉碎成0.42 mm左右的八角粉末1.5 kg采用石油醚脱油,脱油后八角渣装入索氏提取器以甲醇作溶剂提取至虹吸无色。浓缩甲醇提取液得浸膏,浸膏溶于水后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萃取物(19.2 g)以氯仿-甲醇作洗脱剂经多次硅胶柱层析,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

3 单体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白色粉末(甲醇),C7H10O5,mp:184~186 ℃,与文献[5,6]熔点对应一致,与标准品混合熔点不下降。

IR(KBr) υ/cm-1:3485,3382,3310,2884。

1 HNMR(D2O,300 MHz)δ: 6.49(1H, brs ,2-H); 4.11(1H, brs,3-H,); 3.68(1H,dd ,J4,5=7.21 Hz,4-H); 4.59(2H,s,3,4,5-OH); 3.42(1H,m,J=7.21 Hz,5-H); 1.89(1H,dd, Jea=18.15 Hz, J5,6a=5.40 Hz,6a-H); 2.42(1H,dd, Jae=18.15 Hz, J5,6e=6.30 Hz,6e-H)。13CNMR(D2O,300 MHz)δ:170.0(-COOH);137.3(CH,1-C);129.7(CH,2-C);66.7(CH,3-C); 65.7(CH,5-C); 71.0(CH,4-C); 30.3(CH2,6-C)。

EI/MS:M+(174),156,138,115,110,97,60。数据结果均与文献[5,6]一致,鉴定为莽草酸。

化合物Ⅱ:白色簇状结晶,C8H12O5,mp:93~95 ℃,与化合物Ⅰ的比较,在δ=3.74处出峰,13CNMR在δ=30.32处出峰,均为所致。EI/MS出现M+(188)、180、164、156、138。数据结果均与文献[5]一致,鉴定为莽草酸甲酯。

化合物Ⅲ:白色无定形粉末,C7H6O4,mp:198~200 ℃,与标准品混合mp不下降。1HNMR(C5D5N,500 MHz)δ:8.37(1H,d,2-H);7.34(1H,d,J=8.01 Hz,5-H); 8.10(1H,d,,J=8.01 Hz, 6-H)。

13 CNMR(C5D5N,500 MHz)δ:123.9(1-C); 117.9(CH,2-C);147.9(3-C); 151.1(4-C);115.9 (5-C);123.5(6-C);169.1。

EI/MS:M+(154),137,120,109,97。数据结果均与文献[5]一致,鉴定为原儿茶酸。

化合物Ⅳ:黄色粉末(氯仿),C15H10O7,mp:310~314 ℃,与文献[5,6]对应一致,盐酸-镁粉呈阳性,氨显色呈亮黄色。

IR(KBr) υ/cm-1:1617,3220,1564,1495,1383,1217,829,767。

1 HNMR(C5D5N,500 MHz)δ: 7.58(1H,d,J=2.31 Hz, 2′-H); 12.33(1H,s,5-OH); 7.37(1H,d,J=8.41 Hz, 5′-H); 8.10(1H,t,J=8.41 Hz J=2.31 Hz, 6′-H); 6.71(1H,d,J= 2.10 Hz, 6-H); 6.75(1H,d,J=2.10 Hz,8-H);8.61(1H,S,3′-OH);8.71(1H,S,3-OH)。13CNMR(C5D5N,500 MHz)δ:177.4(4-C);165.2(5-C);162.2(2-C);137.8(3-C);147.5(3′-C);146.83(4′-C);120.8(5′-C);122.3(6′-C);122.7(1′-C);116.4(2′-C);94.035(6-C);165.2(7-C); 98.9(8-C);157.2(9-C);104.2(10-C)。

EI/MS:M+(301),273,257,137。数据结果均与文献[5,6]一致,证明为槲皮素。

化合物Ⅴ:白色针状晶体(甲醇),C12H16O7,mp:194~197 ℃,与文献[7]对应一致。

IR(KBr) υ/cm-1:3362, 2917,1645,1515,1217,1017,829,616。

1 HNMR(D2O,300 MHz)δ: 6.59(1H,d,J=8.80 Hz, 2-H); 6.59(1H,d, 6-H); 6.77(1H,d,J=8.80 Hz, 3-H); 6.77(1H,d, 5-H); 4.63-4.69(4H,2′,3′,4′,6′-OH); 4.66(1H,d,J=7.35Hz, 1′ -H); 3.23-3.67(6H,m, 2′,3′,4′,5′,6′-H)。

13 CNMR(D2O,300 MHz) δ:151.2(1-C);116.2(2-C);118.4(3-C);150.4(4-C);101.4(5-C);72.9(6-C); 76.0(7-C); 69.4(8-C); 75.6(9-C); 60.5(10-C)。

DEPT(θ=135°)显示1个,1个季碳。

EI/MS:M+(272),254,236,162,110,93。数据结果均与文献[7]一致,鉴定为4-羟苯基-β-D-吡喃型葡萄糖苷。

化合物Ⅵ:黄色粉末(甲醇),C21H20O12,mp:244~247 ℃,与文献[8]一致,盐酸—镁粉呈阳性,氨显色呈亮黄色,硫酸显色呈黑色。

IR(KBr) υ/cm-1:1645,3382,1610,1376,1217,3410,771 ,1070。

1 HNMR(C5D5N,300 MHz)δ:7.46(1H,d,J=2.05 Hz, 2′-H); 8.11 (1H,d, J=8.42 Hz,J=2.05 Hz,6′-H); 7.31(1H,d,J=8.42 Hz, 5′-H); 6.75(1H, d, J=8.40 Hz,6-H); 6.71(1H,d,J=8.40 Hz,8-H); 4.64-4.71(4H,m, glc-OH); 3.24-3.70(6H,m, glc-H)。

13 CNMR(CD3OH,300 MHz) δ: 104.2(1″-C); 121.4(1′-C); 116.4(2′-C); 146.8(3′-C);147.5(4′-C);118.9(5′-C); 120.8(6′-C); 137.5(3-C); 161.9(2-C); 176.8(4-C);165.0(5-C) 93.8(6-C); 164.6(7-C); 97.2(8-C);157.1(9-C);104.6(10-C);60.9(6″-C); 69.3(4″-C); 73.0(2″-C); 75.7(3″-C).76.3(5″-C)。

EI/MS:M+(464); 410, 327, 301。

DEPT(θ=135°)显示6″-C为亚甲基,1′,3′,4′,2,3,4,5,9,7,10碳为季碳原子。数据结果均与文献[8]一致,鉴定为槲皮素-5-O-β-D- 吡喃葡萄糖苷。

化合物Ⅶ:白色晶体(氯仿),C18H18O2,mp:99~102 ℃,与文献[9]对应一致。

IR(KBr) υ/cm-1:3141,3050,1887,1638,1491,1229,905,820,665。

1 HNMR(CDCl3,500 MHz)δ: 3.41(2H,d,J=6.68 Hz, 7-H); 5.15(2H,t,J=10.00 Hz,17.00 Hz,9-H); 5.74(1H,d,J=2.00 Hz,3-H); 5.98(1H,m,8-H); 7.15(1H,t,J=8.10 Hz, 6-H); 6.98(1H,d,J=8.10 Hz,2.0Hz,5-H)。

13 CNMR(CDCl3,500 MHz) δ: 151.6(1-C);137.5(8-C);133.3(3-C); 131.3(4-C); 130.2(5-C); 115.5(6-C);123.8(2-C); 39.5(7-C); 117.2(9-C)。

EI/MS:M+(266),237,184,165,91。

DEPT(θ=135°)显示1个,1个,3个季碳,数据均与文献[9]一致,证明为厚朴酚。

2 结果讨论

国内对八角科植物中的其它八角研究较多,如大八角(I.majus)、野生八角(I.simonsi)、闽皖八角(I.minwanense)、地枫皮(Illiciumdifengpi)等[2,3],这些八角均含毒素物质,一般为民间药用。对可食用的八角茴香的非挥发性成分研究不多。本文中化合物Ⅴ首次从八角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Ⅵ和Ⅶ首次从八角茴香中分离得到,这对完善八角茴香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采用硅胶层析法从广西八角茴香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图鉴定为:莽草酸、莽草酸甲酯、原儿茶酸、槲皮素、4-羟苯基-β-D-吡喃型葡萄糖苷、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厚朴酚。其中4-羟苯基-β-D-吡喃型葡萄糖苷首次从八角科植物中分离得到,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和厚朴酚首次从八角茴香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八角茴香,化合物,分离

参考文献

[1]Lin Qi.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of IliiciumL[J].C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2002,33(7):655-656.

[2]李伟,曹庸.八角茴香及其提取物莽草酸的研究进展[J].江苏调味副食品,2007,24(3):1-4.

[3]杨金,李庆华.八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6,4(5):7-11.

[4]赵利琴,罗玉明.八角属帖类成分及其化学分类意义[J].广西植物,2007,27(2):272-276.

[5]Duan Lei,Huang Jian-mei,Yang Chun-peng.ChemicalCharacteristic of illcium Temstroemioides[J].China PharmJournal,2006,41(6):411-413.

[6]闵勇,杨金,刘卫,等.贡山八角化学成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103-6105.

[7]Liu Chun-qiao,Zhang Shu-rong,Zhang Peng.BiocatalyticSynthesis of Arbutin by Xanthomonas BT-112[J].ChineseJournal of Catalysis,2006,27(4):361-364.

[8]张彩霞,李玉林,胡凤祖.珠芽蓼果实化学成分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86-387.

【大茴香脑】推荐阅读:

上一篇:信息差原理下一篇:价值主义教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