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顿社会学

2024-09-21

罗尔斯顿社会学(共10篇)

罗尔斯顿社会学 篇1

一、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人类思想史上, 公平和正义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早在古希腊时期, 公平与正义就开始倍受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并逐渐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重要议题。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德性、理性与正义结合在一起, 认为一个公民服从法律才是正义的。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正义观, 他认为, 正义是人的天性和行为, 天性忠厚, 天真单纯, 并将正义作为构建理想国的准则, 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就个人而言, 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1]。亚里士多德则认为, 人类在本性上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城邦以正义为原则。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是非曲直, 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2]在这个意义上, 亚里士多德把正义看作是德性之首, 认为正义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 不正义的也就是违法的和不平等的[3]。他还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意味着对共同体中荣誉、财富和其他可分配资源的分配, 可以是均等的, 也可以是不均等的。而矫正正义就是让已经错的转变为正确的, 恢复业已被扰动的平衡。古希腊这种以人的行为和理性为主要内容的正义观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的冬眠后,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近代启蒙思想家又从自然法的角度开始对公平和正义进行诉求, 并逐步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正义观。罗尔斯正是在吸收前人这些正义思想的基础上, 以新契约论观点形成对正义的判断, 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 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 从而创立了制度正义论。正如他所说, “我一直试图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概括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理论, 使这上升到一种更高的抽象水平。”[4]

此外,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还继承了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他认为, “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即“只有自由的主张获得了满足后, 其他的原则才能发挥作用。”[4]但是对自由坚持的同时, 罗尔斯新自由主义通过“词典序列”使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中心转为了“平等”。“在实质结论方面, 我们看到, 罗尔斯理论的基本倾向是结合与调和自由与平等”[5]。由此可见, 两者在理论前提、哲学基础, 方法论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6]。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批判吸收前人正义思想的基础上, 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 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 是迄今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公平正义问题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系统的论述。其核心内容包括:

1.“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

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 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假设前提之一。他认为, “它是一种其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 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4]原初状态的观念旨在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 使得任何被一致同意的原则都是正义的, 其目的在于用纯粹程序正义的概念作为理论的一个基础。在他看来, 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于争议的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它们将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于他们自己的利益。所谓“无知之幕”是指原初状态中相互冷淡的各方除了有关社会理论的一般知识, 不知道任何有关个人和所处社会的特殊信息, 他们完全是在“无知”的条件下运用博弈理论中的“最大最小规则”进行选择的。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假定前提。无知之幕的设定排除了由于自然机会或社会环境的偶然事件使人们选择只对自己有利的原则, 也排除了由于偶然事件使得人们对正义原则无法达成协议的可能性。这样, 就避免了根据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进行选择所造成的对一部分人 (特别是少数弱势群体) 的平等自由的严重侵犯。

2. 两个正义原则。

在假定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后, 罗尔斯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由平等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4]。第二个原则是“公正原则”。包括“社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 即“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 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 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4]。它所涉及的是基本的“善”, 即基本的自由的一个集合。它包括两个要求: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对同样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二是基本自由应该尽可能广泛。第二个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该原则要求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只有在地位和官职对所有人开放并且这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 特别是对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都有利情况下才符合正义。罗尔斯在其所提出的正义原则中强调以“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正义, 并希望通过补偿或者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获得公正。因为在现实社会中, 人们并不像设想的原始状态那样处于平等地位, 由于出身和天赋等原因造成的不平等应该对其加以补偿。“可用一些人的较大得益补偿另一些人的较少损失, 或更严重些, 可以为了使很多人分享较大利益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

3. 新契约理论。

罗尔斯正义理论不仅仅简单地回归古典契约论, 而是将古典契约论和道德建构主义结合起来, 建立了一种新契约理论。他明确指出, 契约论实质上是“假设的和非历史的”, 其核心是一种“纯粹程序正义”。在没有正义标准的情况下, 需要一种“纯粹程序正义”的观念。他认为, 一个正义的社会需要某些正义的原则, 用来支配其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我们面对着许多原则, 但是不知道哪些原则是正义的, 按照纯粹程序正义的观念, 我们在正义程序中选择的任何原则都是正义的, 因此, 关键不在于我们“选择了什么”, 而在于“如何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一种正义的程序, 那么, 我们从中所选择的任何原则都是正义的, 通过程序正义, 条件的公平能转变成为结果的公平。在新契约论中, 程序比结果重要, 正义的结果是由正义的程序建立的, 而“原初状态”的设计则保证了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三、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现实观照

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 也是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需求。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不仅是对西方现实的一种批判, 也是对世界现状的一种反思。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对当前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 要重视社会制度的正义与合理。正义是社会的基础, 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罗尔斯所言, “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 或一个接近正义状态的社会, 其目标是维持和加强正义制度。”“某些法律和制度, 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例, 只要它们不正义, 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4]可见, 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 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一个正义的制度设计。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 而是一个善于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一个好的制度往往表现在它能容纳社会矛盾和冲突。当前, 我国的各项改革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如果这种利益调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则社会将和谐稳定, 否则就会产生各种问题。所以, 在制度的安排上, 我们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 形成一个能包括所有阶层、反映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制度框架。正如他所指出的“社会制度应这样设计, 以便事情无论变得怎样, 作为结果的分配都是正义的”。而“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4]。

第二, 要强调社会分配的正义与公平。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 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 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罗尔斯认为, “分配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体系的选择。”[4]“一个正义体系给予每个人以他应得的一份, 换言之, 它分配给每个人以正义体系本身规定的它有权得到的东西。”从我国现阶段来看,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 尤其是分配问题, 已成为决定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 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 关键要在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实现分配正义。当前,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参与分配者可以按照他们各自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贡献大小, 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进行公平正义的分配。同时, 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利益, 否则, 就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 必然导致新矛盾的出现和激化, 社会和谐则无从谈起[7]。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分配。

第三, 要发展可持续的代际正义。代际正义实际上是一种契约正义, 是人们在原初状态中接受和推进正义制度所负有的自然义务。在原初状态中, 订立契约的各方都把自己当作是代表着家庭延续线, 带有连续世代的情感纽带。代际的储存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后代在一个较为正义的社会中享受较好的生活。罗尔斯关心实际资金的积累率, 一般来说, 应该由社会状况来确定并随着社会状况变化而变化:当人们贫困而储存比较困难的时候, 就应该要求一种较低的储存率;而在一个较富裕的社会里, 人们就可以合理地期望一种较高的储存率。如果储存率太高, 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要么不能形成恰当的储存, 要么由于负担过重而大大干扰经济效率。因此, 必须找到一个适度的储存率, 既能照顾当代人的利益, 又考虑到下一代人的利益。可见, 代际正义“不允许我们仅仅根据各代的时间先后来区别地对待它们”, [4]强调不能以后代的更大福利为借口而损害现代人的公平份额, 更不能为满足本代人的眼前利益而损害下一代人的长远利益。可见, 罗尔斯的代际正义原则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路径。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5.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4]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5]何怀宏.公平的正义——解读罗尔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7.

[6]李建芳.罗尔斯正义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 2007, (12) .

[7]刘德定.罗尔斯《正义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7, (1) .

罗尔斯顿社会学 篇2

关键词:正义;罗尔斯;分配正义;公平正义

1.前言

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三个维度的困扰,一是物质生活的维度、二是社会生活的维度、三是精神生活的维度。①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匮乏使得人们在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在物质层面更多地追求效率而推崇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社会付出了代价,即正义的缺失。而自由的迅速贫困化或腐败也使得人们不知精神为何物。这些困扰无疑意味着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不能失去正义,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道德和正义作支撑,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效率。

2.发现问题——中国社会分配存在的问题

2.1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是贫富差距问题,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在国际警戒线0.4之上居高不下,说明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严峻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秩序的稳定。

2.2追求效率甚于追求公平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这一原则最初针对的是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低效率和平均分配主义,所以整个社会过于追求效率而忽略了对正义的重视,使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中共十七大调整了新的分配原则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一分配原则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价值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只是实现了形式或者程序意义上的公平,而没有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平等和公平。比如,“官二代”、“富二代”,或者“穷二代”这些称号的存在,本身就从侧面反映出了社会中事实机会的不平等。

2.3历史遗留原因

另外,我国的分配不公正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日常生活的历史习惯。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以户籍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对立,城市单位内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企业人员之间在养老保险、基本医疗服务、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较大差别。这些制度都是之前为了服务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集权而设计,在现在来看都已不合时宜,不符合社会正义的要求,但是这些问题却仍然存在。

3.分析问题——中国社会分配正义的缺失

正义是社会首要的价值规范。中国社会面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分配正义的缺失。分配正义是罗尔斯正义论的一个中心议题。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用大量的篇幅探讨分配正义,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原则:第一是平等自由原则;第二个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实际上,分配正义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分配利益、分配权利和分配制度三者的不正义之上。

3.1表象原因:分配利益不正义

利益问题是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拉大、财产分配不公、社会资源配置不公平等问题的实质。社会对于中国社会正义的不满,最主要的体现就在于不能接受对利益分配的不公正。类似于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不满的实质,就是分配利益不正义。然而,导致分配利益不正义的原因,却应该从分配权利和分配制度不正义上面分析。因为利益归根结底是一种结果,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在于权利和制度的不正义。

3.2政治原因:分配权利不正义

第一,我国还是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实质是社会居民在权利义务和资源配置权利上的不平等,农村承担了更多的义务。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城乡居民在收入、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

第二,官本位意识和体制导致的官民权利义务不平等。官员较平民在获得收入方面有更大的机会,比如利用职务之便带来的灰色收入和住房、医疗方面的便利;比如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官员较平民能更早得到准确的消息;更有甚者贪污腐败,黑色收入富可敌国,收入差距更是难以想象;

第三,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改革措施引起的收入和资源配置的不公正。一些国有企业和公共资产改革措施制定者和实行者,借改革机会,私下定好买卖交易,致使大量国有财产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转变为私人财产,从而一夜暴富;

第四,财富运动的马太效应加剧收入差距。富者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去追逐财富,而贫者可怜的收入基本用于维持生活,甚至可能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从长期来看,财富越集中,收入差距越大。

3.3制度原因:分配制度不正义

分配制度要有参与性、公正性、公开性才能保障最终的分配利益是公正的。我国虽有初步的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和实践,但受保障的人群过少和保障的程度偏低,而且实践效果也没有充分显现。具体表现在:一、公共财政理念和制度不到位,财政资金转变为社保资金比例过低;二、缺乏有效的社保资金监管制度;三、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尚未制定。

4.解决问题——中国社会分配正义的重建

对于中国社会分配正义的重建,我是从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提出的正义原则加以分析的。他的正义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平等的自由,二是机会平等,三是差別原则。这三条原则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条原则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对充分的基本自由的权利,与分配正义相关的就是要保障公民财产的自由。在他看来,财产应该分为个人日常生活所需要的财产和作为生产资料存在的财产。对于第一种财产,正义原则应保护其基本自由,但对于第二种财产,应该视情况运用正义原则予以调节。以拆迁为例,如果是农民居住的房屋面临拆迁,由于房屋属于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进行拆迁,就应该给予合理的补偿,否则就侵犯了房主的权益;如果是那些大量购房作为投资的人的房屋面临拆迁,由于房产不是日常生活必需且经常需要使用的,所以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对这方面的财产权应该加以限制和规范。

第二条原则体现在社会地位和职位应该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使所有人有公平的机会去获得它们。这一点显然非常重要,比如,由于人们在社会中所占有的地位各不相同,即使存在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也是有差距的。那些富有的人的子女有更多的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因此,为了使那些生来就居于不利地位的人能够享受事实上的机会平等,就需要对其提供特殊的帮助。当然,对于这种实质意义上的机会平等,国家所能保障的程度是有限的,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也要并行“差别原则”。

第三条原则要求,不平等只有在使境况最不利者得到最大分配份额时才正当。也就是说,一个健全的社会应是在保证公民基本自由平等的前提下,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有利于弱势群体。一项不平等的分配唯有能同时改善收益最小者的生活境况时,才是可取的,否则就是不正当的。

以我国目前的医疗改革案例为例,我国目前的医改过分追求效率而忽视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大病统筹、小病自费”的收费体制,使得一些农村的居民经常选择“小病不看,拖成大病再看”的现象,而大病拖着可能就会花费更多的钱,甚至拖成不治之症。通过上述分析和判断,我认为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可以在医疗改革上实行如下方案:一、在政治权利的部分采用机会平等原则,改进相关的医疗保障制度,使每个人都能平等地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二、在经济利益部分采用差别原则,使最少受惠者得到最大的利益。(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罗尔斯顿社会学 篇3

1 罗尔斯正义论的理论来源

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在继承和修正古希腊正义思想, 特别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正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1.1 罗尔斯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正义”思想

作为正义论的溯源, 柏拉图从他的理念论出发, 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家应该使不同能力的人得到最恰当的安排, 使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 从而使社会成为协调一致的那种国家, 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正义就是社会中各个等级的人各司其职, 各得其所。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则是法治的正义, 在他看来正义的行为是符合公共利益的一种善, 又由于法律体现了人民的共同利益, 因而遵守法律就是正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侧重的是社会秩序, 他们看来国家和谐的秩序就是正义。而罗尔斯看来人的自由才是正义的核心, 指出社会法律制度在安排财富和权力不平等时要与优先考虑的平等自由相一致。

1.2 罗尔斯修正和发展了启蒙思想家的正义思想

近代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论为代表的两个人物:霍布斯、洛克分别创立了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说。霍布斯看来, 人的自然状态应该是“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 人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签订契约, 将所有权利交给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组织, 这样便能建立一个强大的社会公共权利机构即国家, 从而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在洛克看来, 人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的状态, 但是由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 便引发了战争。国家作为契约的一方, 人们的自由权才是衡量正义的根本。罗尔斯的正义论不仅对启蒙时期自由主义思想进行继承, 而且扬弃启蒙主义思想家的正义思想, 他提出了正义的两个根本原则, 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 并且提出只有妥善处理好这对矛盾关系, 才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发展。

2 罗尔斯正义论两个原则

罗尔斯从人都处在无知的面纱中的原初状态出发, 推出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第一个原则为自由平等原则。罗尔斯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由平等的, 这一原则就使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保障。并且他认为正义的核心是平等, 所以公平就是正义。罗尔斯看来公平是指社会权利、利益的公平分配。第二个原则为差别原则。这一原则为社会福利和经济领域等不平等权利的使用范围作了规定。罗尔斯认为, 既然社会出现不公平现象, 就应该把这种现象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这种条件下, 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应该对最弱势的人最有利。这样才能给每个人都提供一个公平的机会, 激发人们通过个人努力满足自身利益。在罗尔斯的这两个原则中, 自由原则是第一原则, 是最重要原则。差别原则是建立在自由原则基础上的, 是从属原则。只有在满足自由原则的前提下, 才能实现差别原则, 决不能本末倒置。罗尔斯正义论的两原则围绕自由与平等这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价值展开。但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矛盾也渐渐显露出来成为困扰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障碍。“平等权利和不平等收入的混合结果, 造成了民主的政治原则和资本主义经济原则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了克服这种紧张的关系, 进而罗尔斯又提出两个优先原则。1) 自由优先原则, 罗尔斯认为自由只能因为自由而被限制。2) 正义对效率和福利的优先原则, 说明正义原则优先于效率原则和最大限度追求利益总额的原则, 公平的机会优先于差别原则。在罗尔斯看来, 自由平等的原则是居于首位的是最重要的, 并且自由只有出于自由本身才可以得到限制, 它是无法通过更大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来进行补偿。正义的第一原则也是优先于第二原则的, 在第二个原则的两个部分中, 机会的平等原则优先于差别原则, 自由平等原则和机会公平平等原则的满足, 是实现差别原则的前提。这两个优先性原则与两个正义原则形成了正义理论的核心, 两个正义原则体现了罗尔斯平衡自由、平等二者的关系, 他提倡自由的优先性, 由此来平衡二者。于此同时罗尔斯又提出平等这一思想, 使二者真正达到和谐。

3 罗尔斯正义论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3.1 正义的制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罗尔斯认为, 社会基本结构正义与否决定了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在罗尔斯看来, 在现代民主社会条件下纯粹的道德伦理规范无法达到真正有效的约束目的, 只有社会制度是公平正义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 他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 作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正义安排的基础。就我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 随着经济生活市场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的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个人和社会的矛盾也随之在更广泛的层面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前提下, 为了保障公民个人充分享有政治经济的自由权利, 使我国成为高度民主和法制的国家, 必须合理确立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建立合理的政府管理制度。

3.2 正义的分配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

罗尔斯认为, 分配正义所主要关注的是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他说:分配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体系的选择, 其中首要的分配问题是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作为正义的分配应该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 即分配的结果应该是在起点公平、机会均等的条件下竞争的结果。只有在公平的竞争条件下, 分配的结果才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正相关, 否则, 如果大家的竞争起点、发展机会不公平, 那么竞争的结果也就难以公平, 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拉大, 这违反了相互有利和民主平等的原则。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虽然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基本同等的各项权利, 但由于人们的个体的差异、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 造成了人们收入分配的差距正在扩大。所以国家应该关注弱势群体以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 保障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不断缩小先进和落后地区的收入差别。所以政府可以采取各种对贫困家庭、生病、失业者获得特别补助的福利等政策从而保障贫困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 促进社会全面发展。S

摘要:正义指一般意义上的相当和正当, 正义包括全部美德和完好的道德行为模式, 后来正义逐渐与平等、慈善区分开来。罗尔斯指出正义的主体就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就是主要的社会体制分配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和确定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的分配方式, 罗尔斯正义论对当代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罗尔斯顿社会学 篇4

关键词:加里·斯奈德;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荒野观;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56-02

英语中的“wilderness”、“wild”、“wildness”均表“荒野”之意,但三者含义并不相同。“wilderness”指未知地带,尤表面积广大,是野兽而非人类的居住地。“wild”传统意义上具有模棱两可或贬低之义,指“混乱无序”或“迷乱的”[1]。“wildness”表示“野性”,是人类与非人类共有的特质,“我们都具有野性——土壤、水、氧气阳光”[2]。而斯奈德与罗尔斯顿所提倡的回归荒野中的“荒野”均指“wild”。斯奈德用“wilderness”与“the wild”表示客观存在的“荒野”,这两者之意却略有区别,前者表示一个充满原始活力的地方,既能使人得到启迪,又会让人面临挑战[3];后者虽亦指“荒野”,但该词更加强调荒野中的野性(wildness),而这种野性才是斯奈德所孜孜追求的。因此,斯奈德指出:“也许我与其说仅仅‘醉于山不如说是‘醉于野(drunk with the wild)”[4];其散文集《禅定荒野》(The Practice of the Wild)中的“荒野”也用“the wild”来表示。罗尔斯顿亦肯定荒野的价值,将荒野视为人类的根,并提出价值走向荒野。其著作《哲学走向荒野》(Philosophy Gone Wild)也用“wild”表示“荒野”。斯奈德与罗尔斯顿分别对诗学与现代哲学进行“生态转向”,强调荒野对人类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荒野含义、荒野与文化、荒野与自由3个方面对他们的荒野观进行比较。

一、荒野含义

斯奈德成长于美国西部,他常游走于山野之中,对其而言,“荒野是完整意识的国度”[5],荒野和意识是可探索的地域和精神领地,他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将个体置于其中研究自然。斯奈德用“wild”一词表荒野自然,认为“野”即自然之野性,代表真、善、美。动物的“野”应指“自由个体,各有其长,生活在自然系统之中”;人类的“野”应为“单纯的、自由的、自发的……”等[6]。他对“野”的定义,逆转了传统上“野”的观念,他重视荒野中的野性,时常走进荒野、体验充满野性的荒野自然,这也是斯奈德说自己“醉于野”的原因。罗尔斯顿提出“价值走向荒野”,对其而言,荒野是神奇的地方,它具有不依赖人类而独立存在的价值,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强调荒野的野性,认为“野性使每个地方都与其他地方不同,从而造成了对自然有利的差异”[7]。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荒野是不存在“人工制品”的自然世界,荒野就是“远离人工”,即荒野是没有人工污染的自然,是一个自然自在且不同于人类的世界。

因此,两人皆否定“荒野”的传统负面涵义,认为“荒野”即充满野性之自然。在西方传统中,“荒野”一词具有否定意义,被视为人们应该远离的荒凉地带。如在《圣经》当中,亚当与夏娃被驱逐伊甸园,来到受诅咒的荒野,此处“荒野”与伊甸园相对,含有否定意义。而斯奈德与罗尔斯顿都一反传统,将荒野视为纯洁神圣的自然。同时,他们都注重荒野的野性,将生物共同栖息的野性之所视为独一无二的地方。两人荒野含义的不同之处在于:斯奈德把荒野看成是完整意识的国度,强调个体在荒野中的作用,而罗尔斯顿固然承认人类的生命和意识都是荒野的产物,认为人类祖先曾与荒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他提出荒野即为“远离人工”这一定义,忽视了个体在荒野中的作用,从而与斯奈德的荒野含义存在分歧。

二、荒野与文化

“斯奈德主要的贡献,是对荒野的重新发现和再肯定……迫使荒野回到文明。”[8]他认为荒野是更纯洁的文明的象征,并致力于打破荒野自然与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他指出文化与荒野是相互包容的:一方面,文化具有自然的野性因子,“文化如同果园的苹果,自然如同荒野的苹果”[9],果园的苹果回到自然中仍会带上自然的野味;文化包含野性的一面,斯奈德“越观察就越发现野性也蕴藏在城市和政府、大学和公司里,特别是在艺术和高级文化中”[10]。另一方面,荒野自然又是“一种高深而古老的文化”[11],万物在荒野中留下各自的脚印,形成一条横亘古今的文化长路。因此,斯奈德号召人类在荒野工作并重建文化,这是他生态实践观中对“重新栖居”的探索。罗尔斯顿认为文化与自然密不可分,是荒野与文化共同造就了我们人类。一方面,荒野作为生命孵化的基质,是我们的“根”之所在与文化的发源地。罗尔斯顿说:“文化容易使我忘记自然中有着我的根,而在荒野中旅行则会使我想到这一点。”[12]另一方面,罗尔斯顿赞扬人类对荒野自然的征服,他认为是“自然的阻力”激发人类走上文化的发展道路;并且,“文化的人类生活在未经改造的荒野自然中是不可能的”[13]。另外,罗尔斯顿提出,检验一个文化是否完美,要看该文化能否明智地选择社会价值,使自然保持其荒野价值,并把自然作为生命之源加以欣赏。

关于荒野与文化的关系,两人都强调荒野自然与人类文化密不可分,并提倡保护荒野,使荒野与文化达到和谐共存的状态。斯奈德认为文化与荒野相互包含,文化具有野性,荒野又是一种高深的文化;他号召人类回归荒野以重建文化。罗尔斯顿认为荒野是人类文化的根,人类文化是荒野生命过程的最高峰,然而文化同时又受制于荒野自然,因此,人类必须保存荒野,与荒野和谐共处。因此,两人对荒野与文化关系上的理解存在某种程度的契合之处。但他们的观点在文化建立方式上却持不同态度。斯奈德认为即使最荒野的山岭也是人类可安居其中之地,他所提倡的文化建立是指重建一种人类与荒野和谐共存的文化,人类扎根地方与其他人一起生活、工作,形成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区,在此生态社区上发展一种文化。而罗尔斯顿认为人类生存必须与荒野抗争,他赞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是自然的阻力与助力共同使人类走向文化的发展道路,但他认为人类文化在未经改造的荒野自然中无法存在,此观点与斯奈德的荒野观存在分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斯奈德的回归荒野是文化回归荒野,而斯奈德回归荒野却是价值回归荒野。endprint

三、荒野与自由

斯奈德认为,荒野与自由联系密切。首先,荒野代表自由,荒野中的一切生物在荒野中自由地展现生命力。荒野中的一切又是变化无常的,一种生物随时可能变成它者的食物,这种变化无常且自由自在的野性状态,赋予了其自由的特性。其次,荒野的自由性存在一定条件——“契约”关系,即自由法则,这是生活在地球上各生物之间建立恰当关系的基本条件,一切生物都要遵守这种吃与被吃的“契约”关系,从而维持荒野的自由性。所有生物并不介意成为它者之食,但前提是不被浪费,同时,对它们心存感激。他所提倡的这种圣餐文化就是保持契约关系与荒野自由状态的方式。罗尔斯顿指出:“‘荒野一词中有着某种东西,是与‘自由一词相契合的。”[14]他指出,首先荒野是自由的,这表现为荒野的自主性与野性。荒野中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发展自己,具有自主性。荒野又是体现野性的本体,而野性代表一种与我们相异的自由[15]。其次,荒野自由的实现与人自由的实现息息相关。在罗尔斯顿看来,人类在物质上与精神上都必须依赖自由性的荒野而存在;自由对双方都适用,若只为自己争取自由却从不将其给予他人,则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人类自由的实现依赖荒野自由的实现,实现荒野的自由又有助于实现人类的自由,因此人类若想实现自由,则应该让荒野保持自由状态。

斯奈德与罗尔斯顿在荒野与自由关系这一观点上的共同点在于:首先,他们都认为荒野在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的象征,代表天然的自主性与野性;其次,自由的实现依靠某种条件的限制,人类依赖于荒野而存在,因此要实现自由,必然受到荒野的限制,只有遵循荒野自然,人类才能享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虽然两人认为自由的实现需要满足某种前提,但其前提存在一定的区别。斯奈德提出“契约”概念,号召人类维持荒野,保持荒野中的“契约”关系,遵循“自由法则”,正确看待荒野中吃与被吃的关系,停止对自然不必要的伤害,对供人类享用的动植物心存感激,从而保持荒野的自由状态。而罗尔斯顿则从荒野与人类的相互关系对自由进行阐述,认为荒野的自由与人之自由相呼应,保证荒野的自由状态是实现人自由的前提。

西方文化是与外界荒野隔离、与内在自然性隔离的文化,人类与荒野自然的二元对立是引起生态问题和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斯奈德作为“深层生态学的桂冠诗人”,其荒野伦理观既是对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继承,也是对奈斯“深层生态学”的发展;而罗尔斯顿亦坚持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整体主义。虽两人分别作为诗人与哲学家,但都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并在生态问题尤其荒野观上存在契合之处。他们共同提倡回归荒野、建立与荒野共存的文明、使人类融于荒野以实现人类自由,这对人类的生态发展提供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Lawrence Buell. The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Environmental Crisis and Literary Imagination[M].Oxford:Blackwell,2005.149.

〔2〕Kathleen Dean Moore. The Pine Island Paradox[M].Minneapolis: Milkweed,2004.95.

〔3〕〔6〕〔9〕Gary Snyder. The Practice of the Wild[M]. Berkeley: Counterpoint, 2010.12,10-11,191.

〔4〕〔10〕区鉷.加里·斯奈德面面观[J].外国文学评论,1994,(1):32-36.

〔5〕Gary Snyder. A Place in Space: Ethics, Aesthetics, and Watersheds[M]. Washington, D. C. : CounterPoint Press,1995.41.

〔7〕〔12〕〔13〕〔14〕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244,213,59,67,222.

〔8〕Bill Devall & George Sessions. Deep Ecology[M]. Layton: Gibbs M. Smith, Inc. 1985.84.

〔11〕Gary Snyder. No Nature: New and Selected Poems[M]. New York and San Francisco: Pantheon Books, 1992.381.

罗尔斯顿社会学 篇5

1、罗尔斯两个正义原则。罗尔斯第一个原则简称为自由原则, 它是说每个人都拥有与他人同样的均等的基本自由权利。这一原则确定和保障公平平等的基本自由与政治权利。罗尔斯认为正义的核心就是平等。

第二条原则简称为差别原则。它规定了经济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不平等权利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要求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应该对处于社会最不利地位的人最有利。这条原则实质是要求国家应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别予以调节, 使之最大限度地改善最差者的地位。

在这两条原则中, 自由原则是首要原则, 差别原则是建立在自由原则基础上的。只有在贯彻自由原则的前提下, 才能贯彻差别原则。

2、两个正义原则对我国的启示。两个正义原则的作用——调节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制度, 合作处理分配问题。罗尔斯认为人们的生活前景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同时也受到人们一出生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天赋的影响, 这些影响因素是个人无法选择的, 他把这些因素称为最初的不平等。因而, 需要以两个正义的原则为标准来安排和调节主要的社会制度, 使之尽可能地排除由于制度原因带来的不平等、社会历史因素和自然方面的偶然因素对人们生活前景的影响。

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相关问题

1、流动人口概念界定。迄今为止, 我国与流动人口相关的概念不下十余种: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暂住人口、盲流、民工、农民工等。我们在这里将人口流动定义为:人们超过一定时间长度、跨越一定空间范围的、没有相应户口变动的空间移位过程。那么相应的流动人口就是指那些未依法改变法定住址而在户籍所在地以外滞留的人员。

2、流动人口的流动情况。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到80年代中期有了明显增加。但是80年代的转移大多是就地转移, 即以向乡镇企业转移为主。从90年代开始的跨地区转移日趋活跃, 90年期后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地区流动。尤其近几年, 城乡人口流动中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流动的新趋势, 这使得农民工这个群体更加复杂化。农民工群体现在不单单指离开乡村进城务工的人员, 还包括与农民工一起进城的非务工人员, 如妇女、老人和儿童。

据统计全国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22.3%, 各试点乡镇外流人口多, 尤其是边远乡村, 有的村人口好不到原人口的10%, 且大多是举家外迁, 他们为各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3、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从目前城市对流动人口提供的卫生服务来看, 仅部分城市为流动人口提供了免费的计划免疫服务, 而医疗、妇幼保健等服务的费用则需要流动人口自己负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以来, 大多数的农民居民都被纳入到该保障制度之中。但是, 流动人口在其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是, 流动人口是否能够获得保障, 主要取决于户籍所在的合作医疗对在外就医的报销规定;二是, 一些地区即使可以报销部分在外就医费用;三是, 报销往往需要回到原籍, 而且手续繁复。

三、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与罗尔斯公平正义两大原则的关系

第一, 从罗尔斯正义论的自由原则来看, 流动人口也应该与其他人口同样均等的基本权利。即他们所拥有的生命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应该和其他人一样。而事实上流动人口在为所在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 许多合法权益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由于基本的医疗得不到保障, 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二, 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来看, 差别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国家应对社会成员的社会经济差别予以调节, 使之最大限度地改善最差者的地位。流动人口相对于城镇人口来说, 他们居无定所, 收入很不稳定, 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大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弱势群体的地位, 更加需要基本的医疗保障。

由此可见, 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是与罗尔斯的正义论格格不入, 所以也是必须要加以关注和改革的。

四、对流动人口社会保障的政策建议

(一) 加大政府投入。

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 要将城市的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全部纳入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尚有很大的难度, 但是政府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首先, 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 农民已经为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城市和国家也到了回馈农村和农民的时候了;其次我国经济持续多年稳定快速增长, 政府有能力也有财力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的投入;最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所提出的差别原则, 即使社会中的处境最差者获益。流动人口很明显处于弱势地位, 政府就必须采用罗尔斯的差别原则, 通过多种调节手段, 实现再分配政策以实现最少受益者的利益。

(二) 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公民身份制。

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家庭出身——身份——秩序——控制——分配。可见, 该制度设立人为地制造了因出生所造成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显然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相悖。故应该改革户籍制度, 建立公民身份制度。公民身份代表的是,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公民, 享有同等的追求同样生活方式的权利, 承担同样的义务。公民不因家庭出身和居住地的差异, 而在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方面而得到不同的待遇。这样, 流动人口将不再受户籍限制, 可以自由流动, 同时, 农民的医疗费用报销将不再受因户籍造成的籍地主义的限制, 在其身份所在地同样可以报销。

(三) 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制度。

虽然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已经很广, 但是其以地域为中心的特点, 异地就医繁复的程序、较低的报销比例等都使得流动人口不能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得到切实保障。所以在户籍制度尚未根本改变, 将如此巨大数目的流动人口完全纳入城镇医疗保障操行性不强的情况下, 基于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特点, 应该采取由政府牵头, 采取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共同筹资为主的模式, 建立符合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险制度, 并逐渐将其与城镇医疗保险相衔接, 最终将流动人口完全纳入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渐进式改革方式。

摘要: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基于西方的文化背景, 尤其是美国的现实背景提出的, 它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阶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他的正义理论却为当前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背景下, 出现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一种学术启迪。

关键词:罗尔斯正义论,流动人口,社会保障

参考文献

[1]、贺艳秋, 李钧民;弱势群体的经济成因及其社会保护[J];经济经纬;2004年02期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探究 篇6

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钱包也变的越来越鼓,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一天一天的好起来, 这应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但事实正好与之相反, 为什么呢?让我们回过头来从人类的发展道路上寻找答案, 不难发现, 在人类的发展道路上, 虽然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事实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破坏了我们的生存环境, 大量的自然资源被开采一空, 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全球气温开始变暖, 臭氧层开始出现空洞, 等等,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 过度的开采资源, 才造成了今天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局面。也许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 他们可能会说, 没那么严重吧, 由于发展经济而牺牲一点环境是在所难免的。对于这种观点, 笔者认为这部分人还没有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性, 建议他们读读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 可能会有很大的收获。卡逊在她的《寂静的春天》里用虚拟的手法向人们描述了惊人的一幕:从前, 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小镇, 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的很和谐。……后来, 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 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详的预兆降临到这个村子里, 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 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都是死神的幽灵。……不仅在成年人中, 而且在孩子中也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 这是一个没有生息的春天……不是魔法, 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 而是人类使自己受害。这所有的一切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己, 是人类自己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而引发的恶果, 人类自己应该好好反省一下了, 虽然《寂静的春天》所描述的是一种假设, 但人类如果不进行反省, 不停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迟早有一天, 《寂静的春天》里所描述的一幕会出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到那时人类再想后悔就太迟了。

幸运的是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和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恶化所引发的严重后果, 并且正在制定相应的措施, 以恢复被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通过了《只有一个地球》和《人类环境宣言》两个报告, 再加上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和1991年在北京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这些会议和通过的报告都是在人类认识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们都指出是由于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不恰当的生活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并且制订了许多相应的环境措施, 以保护环境不再受到破坏。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 效果并不明显, 例如中国对淮河流域的治污, 虽历经十余载, 但污染问题依然如故。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问题, 就是人类仅仅依靠运用经济、法律或者行政命令的手段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那是远远不够的, 它们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此人类还必须从伦理和价值的角度出发, 从价值观上摆正人与大自然的位置, 并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让人类真正的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 并从内心深处自觉的尊重和热爱大自然。要想做到这一点, 有必要了解一下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

2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探究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国际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哲学系终身荣誉教授, 自1975年发表《存在着一种生态伦理学吗?》的学术论文以来, 到目前为止, 已经出版四本学术专著:《科学与宗教》, 《环境伦理学》《哲学走向荒野》《保护自然价值》。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罗尔斯顿还是国际环境伦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会长, 是《环境伦理学》杂志的创始人, 等等。在罗尔斯顿的著作中, 都可以反映出他的自然价值思想, 主要包括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对大自然是否拥有价值的探索等等。

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大自然是神秘的、荒凉的和残忍的, 是人类的“资源”, 人类可以任意的从大自然那里得到自己想要得东西,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 大自然是没有价值的, 是不能得到人类的尊重的。然而, 罗尔斯顿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大自然拥有自己的价值, 拥有自己的生存的目的, 对人类而言, 大自然已经不再是“资源”了, 而是“根源”, 因为人类是在大自然的进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大自然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 我们不可能再把自己的“母亲”仅仅当作“资源”, 所以罗尔斯顿把大自然看作产生人类的“根源”, 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 当然他所说的遵循并不是单纯的服从, 而是指相对意义上的遵循自然。

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的精华就在于他对价值有着不同于传统的理解。什么是价值?传统的一般意义上给价值下个定义, 那就是“在社会实践中, 客体的实在、属性及其发展变化对主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及其发展变化所具有的意义。如果具有积极意义, 那么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或有正价值, 否则就没有价值或有负价值”。罗尔斯顿认为如果按照传统的价值定义, 那么大自然就没有客观价值了, 因此, 他认为价值就是一种属性,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创造性。总之他认为价值就是“这样一种东西, 它能够创造出有利于有机体的差异, 使生态系统丰富起来, 变得更加美丽、多样性、和谐、复杂。”

什么是内在价值?大自然是否拥有内在价值?这不仅是罗尔斯顿自然价值思想的核心问题, 也是环境伦理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大自然只有工具价值, 没有内在价值。而罗尔斯顿则认为大自然不仅具有工具价值, 而且还有内在价值。他认为“内在价值就是指那些能在自身中发现价值而无须借助某些参照物的事物。”并且他还从进化论、目的论和整体论的角度论证了内在价值存在的合理性。

笔者认为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思想在环境伦理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突破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价值理论。从价值和伦理的角度为人类重新认识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在现阶段, 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人们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 人类仍处于征服自然的阶段。再加上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思想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因此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思想在现阶段很难实现。但是我们可以把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思想与我们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创立一种新的价值观。

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有必要建立一种争议较少, 又切实可行的价值观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为此, 我们必须先反对两种极端, 一种是过多的夸大人类的地位与作用, 认为人类是世界的最高统治者, 其它一切都是手段, 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另一种是夸大自然物的地位与作用, 认为自然物和人类处于同等的地位, 应该像关心人类一样关心自然物。对于这两种较为极端的观点, 我们都必须坚决反对, 因为其中的任何一个在现实生活都不利于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所以在现阶段, 我们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 同时兼顾自然利益的价值观”, 要求在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同时, 也要关注自然的利益, 尽量使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发展。

摘要: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上, 长期以来一直认为, 大自然是神秘的、荒凉的和残忍的, 是人类的“资源”, 人类可以任意的从大自然那里得到自己想要得东西, 因为在人类的眼里, 大自然是没有价值的, 是不能得到人类的尊重的。然而, 罗尔斯顿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自然价值论, 他认为对人类而言, 大自然已经不再是“资源”了, 而是“根源”, 主张人类应该遵循大自然, 争取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罗尔中值定理及其应用 篇7

一、罗尔中值定理

若函数f ( x) 满足以下条件:

( 1) f (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 2) f ( x) 在开区间 ( a, b) 内可导;

( 3) f ( a) = f ( b) ,

则在 ( 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 ( a, b) , 使得f' ( ξ) = 0.

二、罗尔中值定理的几何意义

在每一点都可导且端点高度相等的连续曲线y = f ( x) 上存在这样的点M (ξ, f ( ξ) ) , 使得过M点的切线y = f' ( ξ) (x -ξ) + f ( ξ) 平行于x轴 ( 或平行于端点的连线l AB ) , 如图所示.

三、罗尔中值定理在有限区间 ( a, b) 上的推广

若函数f ( x) 在开区间 ( a, b) 内可导, 且在区间端点处单侧极限存在, 即A, 则在 ( 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 使得f' ( ξ) = 0.

证明方法一 ( 反正法) 假设不存在点ξ∈ ( a, b) , 使得f' ( ξ) = 0, 即函数f' ( x) 在区间 ( a, b) 内无零点, 故由导函数零点定理的推论知, f' ( x) 在区间 ( a, b) 上函数值恒正或恒负, 即f' ( x) > 0或f' ( x) < 0, x∈ ( a, b) , 所以, f ( x) 在区间 ( a, b) 上严格单调. 显然, 这与已知条件相矛盾, 所以, 假设不成立, 即上述命题得证.

方法二构造函数, 此时函数F ( x)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在开区间 ( a, b) 内可导, 且F ( a) = F ( b) = A, 所以, 由罗尔中值定理知在 ( 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 使得F' ( x) = f' ( ξ) = 0.

方法三若f ( x) 是区间 ( a, b) 上的常值函数, 即f ( x) =A, x∈ ( a, b) , 结论显然成立. 若f ( x) 不是区间 ( a, b) 上的常值函数, 则必存在一点x0 ∈ ( a, b) 使得f ( x0 ) ≠A. ①当f ( x0 ) < A时, 据函数极限不等式性质知, 存在δ > 0, 使得a + δ < b - δ, 且当x∈ (a, a +δ]或x∈[b - δ, b) 时都有f ( x) > f (x 0 ) , 于是f ( x) 在区间[a + δ, b -δ]上有最小值, 设最小值点为 ( ξ, f ( ξ) ) , ξ∈ (a + δ, b -δ) , 因f ( x) 在开区间 ( a, b) 内可导, 所以, ξ必为函数的极小值点, 故由费马定理知f' (ξ) = 0. ②当f ( x 0 ) > A时, 据函数极限不等式性质知, 存在δ > 0, 使得a + δ < b - δ, 且当x∈ (a, a +δ]或x∈ [b - δ, b) 时都有f ( x)

四、罗尔中值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

( 一) 证明至少存在一点ξ ∈ ( a, b) , 使得 f' (ξ) 关于ξ的函数

分析采用原函数法构造函数F ( x) , 使得F' ( x) = c ( c为实常数) , 且F' ( x) 是与f ( x) 相关的函数.

例1设f ( x) 在闭区间[0, π/2] 内可导, 且f (π/2) = 0, 证明: 存在一点ξ∈ (0, π2) , 使得f ( ξ) + f' ( ξ) tanξ = 0.

分析把ξ换成x, 即需证明f ( x) + f' ( x) tanx = 0, 由

微分方程知这是一阶线性可变量分离型微分方程, 经恒等变形得dy/dx= - ycotx, 易得方程的通解f ( x) sinx = c, 故构造函数F ( x) = f ( x) sinx即可.

证明由分析知构造函数令F ( x) = f ( x) sinx, 显然, F ( x) 在区间 [0, π/2] 内可导, 又F ( 0) = F (π/2) = 0, 所以, F ( x) 满足罗尔中值定理条件, 故由罗尔中值定理知存在一点ξ∈ (0, π/2) , 使得F' ( ξ) = 0, 即上述结论成立.

例2设f ( x) 在闭区间[0, 1]上连续, 在开区间 ( 0, 1) 内可导, 且f ( 0) = f ( 1) = 0, f (1 /2) = 1. 证明: ( 1) 存在一点η∈ (1 , 1) , 使得f ( η) = η. ( 2) 对任意常 数λ∈ (- ∞ , + ∞) , 存在一点ξ∈ ( 0, η) , 使得f' ( ξ) - λ[f ( ξ) ξ] = 1.

分析把ξ换成x, 即需证明f' ( x) = λf ( x) - λx + 1,

由微分方程知这是一阶线性非齐次型微分方程, 经恒等变形得dy/dx= λy - λx + 1, 由常数变易法求得其通解 ( f ( x) -x) e-λx= c, 故构造函数F ( x) = ( f ( x) - x) e-λx即可.

证明 ( 1) 令g ( x) = f ( x) - x, 又g (1/2 ) = f (1 /2) -1/2=1/2> 0, g ( 1) = f ( 1) - 1 = - 1 < 0, 故由连续函数零点定理知, 存在η∈ (1/2, 1 ) , 使得g ( η) = 0, 即f ( η) = η.

( 2) 由分析知构造函数令F ( x) = ( f ( x) - x) e-λx, 由题意知F ( 0) = F ( η) = ( f ( η) - η) e-λη= 0, 所以, F ( x) 满足罗尔中值定理条件, 故由罗尔中值定理知, 存在点ξ∈ ( 0, η) , 使得F' ( ξ) = 0. 即上述结论成立.

( 二) 证明在开区间 ( 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 使得 f ( n) (ξ) = 0, ( n > 1 且 n∈ N*)

分析寻找点x 1 , x 2 使得[x 1 , x 2 ] [a, b], 对函数f ( n-1) ( x) 在区间[x 1 , x 2 ]上运用罗尔中值定理即可.

例3设g ( x) 在区间[a, b]内存在二阶导函数, 且g ( a) = g ( b) = g ( c) , 对任意c∈ ( a, b) , 证明: 至少存在一点ξ∈ ( a, b) , 使得g″ ( ξ) = 0.

证明由题意知g ( x) 在区间[a, c]和[c, b]上都满足罗尔中值定理, 对g ( x) 在这两个区间上分别运用罗尔中值定理, 即存在点x 1 ∈ ( a, c) , x 2 ∈ (c, b) , 使得g' ( x 1 ) = g' ( x 2 ) = 0, 由题意知g' ( x) 在区间[x 1 , x 2 ]上也满足罗尔中值定理, 故由罗尔中值定理知, 至少存在一点ξ∈ ( x 1 , x 2 )  ( a, b) , 使得g″ ( ξ) = 0. 故上述命题得证.

( 三) 方程根的讨论

例4讨论三次函数f ( x) = ( x - 1) ( x - 3) ( x - 5) 的导函数f' ( x) 在 ( - ∞, + ∞) 上零点个数, 并指出零点所在区间.

解显然由f ( x) = ( x - 1) ( x - 3) ( x - 5) 知其导函数f' ( x) 是 ( - ∞, + ∞) 上连续可导的二次函数, 由题意知f ( 1) = f ( 3) = f ( 5) = 0, 故对f ( x) 分别在区间[1, 3], [3, 5]上运用罗尔中值定理, 即存在点ξ∈ ( 1, 3) , η∈ ( 3, 5) 使得f' ( ξ) = f' ( η) = 0, 所以, 函数f' ( x) 在区间 ( - ∞, + ∞) 上至少有两个零点, 又因f' ( x) 是一元二次函数, 故其有且仅有两个零点, 分别为ξ, η, 其中ξ∈ ( 1, 3) , η∈ ( 3, 5) .

例5证明: 方程2ln ( x +1) = x在区间 ( 0, + ∞) 上有唯一实根.

证明1先证存在性. 令f ( x) = x - 2ln ( x + 1) , x∈ ( 0, + ∞ ) , 由题意知0, f ( 1) = lne/4< 0, , 故由连续函数零点定理知存在一点ξ, ξ∈ ( 1, + ∞ ) 使得f ( ξ) = 0, 即函数f ( x) = x - 2ln ( x + 1) 在区间 ( 1, + ∞ ) 上有一实根ξ. 2下证唯一性 ( 反证法) . 假设函数f ( x) 在区间 ( 1, + ∞ ) 内存在两互异实根x1, x2, 不妨设x1< x2, 此时有f ( x1) = f ( x2) = 0, 函数f ( x) 在区间[x1, x2]上满足罗尔中值定理, 故由罗尔中值定理知, 存在点η∈ ( x1, x2) 使得f' ( η) = 0, 而此时f' ( x) = (x - 1) / (x + 1) , 令 f' ( x) = 0, 解得x = 1, 这与η∈相矛盾, 所以, 假设不成立. 综上由12知函数f ( x) 在区间 ( 0, + ∞ ) 上有唯一实根.

结束语本文阐述了罗尔中值定理及其在有限区间上的推广, 并结合例题详细分析了原函数法即通过建立和求解微分方程来构造函数, 化抽象为直观, 加深了对罗尔中值定理的理解, 有力地提高了罗尔中值定理在解题中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 (上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大众德来斯顿透明工厂 篇8

位于老城中心周边地区Strassburger广场的德来斯顿透明工厂, 紧邻商务会展中心Grosser Garten, 选址非常具有远见和革新。这个大体量的建筑群包括大众奢华系列轿车的装配车间, 同时也是客户购买提货中心。与传统的提货中心不同, 德来斯顿工厂不仅向客户提供货源, 而且还兼具生产的功能。得益于建筑的透明表皮, 客户可以从外面体验到室内整个汽车的制作过程。零部件通过本地公共交通极其成熟的货运渠道进行运输。在到达生产线之前, 这些公交车被停放在临街的玻璃窗前。同时, 最新下线轿车在被送达客户之前, 也被存放在这个完全透明的空间——“玻璃筒”内。

购买汽车的消费者可以亲身参与到自己中意爱车的生产过程, 而展览、技术模拟、餐厅、酒吧等生产区与提货区之间的功能空间则满足了城市大众与参观者的体验要求。整个建筑好比一个大的广场, 成为德来斯顿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

罗尔费斯,成名传说 篇9

幸遇“贵人”

许多人都有自己生命中的“贵人”,罗尔费斯也不例外,那个贵人就是他的哥哥。和大多数德国少年一样,罗尔费斯自小就对足球非常感兴趣,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职业球员。罗尔费斯的哥哥是一名狂热的球迷,闲暇时自己也去参加一些业余比赛。在哥哥的影响下,罗尔费斯也经常去小球场踢上两脚,不过他在场上扮演的却是门将的角色。童年时代的经历,往往能影响人的一生,现在的罗尔费斯能够在中场左右逢源,如鱼得水,与他小时候总是在门将位置全面洞察场上情况不无关系。

为了增强罗尔费斯对足球的兴趣,并在枯燥的基本功训练中尝到甜头,哥哥可谓是煞费苦心。1998年万圣节,哥哥向弟弟许诺,只要他能颠球300次,就送他一个法国世界杯的三色球。好胜的罗尔费斯超额完成了任务,他用45分钟颠了近4500次,三色球也成为了他的囊中之物。

在罗尔费斯17岁那年,哥哥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一定要帮助弟弟在球场上踢出一番名堂。在哥哥的四处奔走下,罗尔费斯终于得到了为不来梅青年队效力的机会。在德国足坛,不来梅以善于发掘和培养年轻球员著称,罗尔费斯的足球之路,看似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边缘之痛

凭借着在不来梅青年队的优异表现,罗尔费斯用两年时间叩开了二队的大门,距离自己梦寐以求的德甲联赛仅一步之遥。当罗尔费斯兴奋地描绘着未来的足球蓝图时,迎接他的不是灿烂阳光,而是铺天盖地的冷雨。

从2001年至2004年,罗尔费斯的不来梅生涯暗淡无光,三年中他没有代表不来梅参加过一场德甲联赛,2002/2003赛季甚至被租借到德乙的S S V雷特林根队。尽管不来梅在2003/2004赛季染指联赛和杯赛双冠王,但这一切统统与罗尔费斯无关。在不来梅的最后一年,罗尔费斯甚至只能跟田径教练一起进行400米跑训练,他的足球生涯,走到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代表不来梅踢地区联赛绝不是罗尔费斯的追求,而被租借至雷特林根队效力的经历,是罗尔费斯为时不久的快乐时光。在德乙赛场,罗尔费斯挥洒自如,他不仅转变了自己的心情,也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未来。2004年,罗尔费斯离开不来梅,加盟了乙级球队亚琛,而随后的事态发展,也证明了他选择的睿智。亚琛在知名度和实力上远逊于不来梅,但却可以为罗尔费斯提供足够的上场机会。2004/2005赛季,罗尔费斯总共代表亚琛参加了28场比赛,这只一度饱受打击的小小鸟,终于展开了自己逐渐变硬的翅膀。

百炼成钢

亚琛的历练,令罗尔费斯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滋味,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他,引起了包括汉堡、勒沃库森在内的德甲强队的争夺,最终勒沃库森以75万欧元的价格将其召至麾下。2005年8月7日,罗尔费斯与德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终于在勒沃库森姗姗来迟。

奥根塔勒是一名喜欢起用年轻队员的教练,罗尔费斯虽然没能迅速成为勒沃库森的主力,但也赢得了足够的上场时间。10月9日,斯基伯成为了拜耳战队的新主帅,罗尔费斯也开始进入了球队的主力阵容。司职后腰的他作风勇猛,粗中有细,不仅有着出色的防守意识,在进攻时也敢于大胆插上。2005/2006赛季,罗尔费斯为勒沃库森打入七球,并完成了三次助攻,表现可圈可点。在勒沃库森主场以2∶1击败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联赛中,罗尔费斯首次在新东家梅开二度,他不仅迅速适应了德甲的节奏与氛围,而且已经融入了勒沃库森的整体战术中。很多球员会在效力新球队的第二个赛季撞上“新秀墙”,不过这条法则却对罗尔费斯不适用。2006/2007赛季,罗尔费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守上,这使得他在进攻方面的威胁略有下降,整个赛季只打进三球助攻三次,但却参加了球队的每一场比赛。他既是勒沃库森中场的屏障,也是由守转攻的发起者,在球队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闲暇之余,罗尔费斯喜欢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并能从中感到无穷的乐趣,这或许也是他总能在场上保持稳定状态的一大原因吧。

本赛季,渐入佳境的罗尔费斯已经有了中场帅才的味道。恰到好处的调控、一针见血的传球以及简洁高效的防守,后腰位置上的他渐渐踢出了感觉,在德甲赛场已经步入一流后腰的行列。罗尔费斯的出色发挥,令勒沃库森高层心中窃喜。2007年10月,罗尔费斯提前与勒沃库森续约至2010年6月30日,高瞻远瞩的拜耳战队留下了这名前途无量的小伙子。勒沃库森主帅斯基伯表示:“我很高兴罗尔费斯与球队续约,他是球队的中场灵魂,并将为这支年轻球队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罗尔费斯认为勒沃库森是一支很有潜力的球队,他想作为球队主力,帮助球队继续发展。

谁是德甲半程的最佳球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人选,但在德国权威的足球杂志《踢球者》看来,答案是百炼成钢的罗尔费斯。26岁的罗尔费斯参加了德甲前半程的全部17轮联赛,其平均得分更是达到了2.62分,其表现甚至盖过了里贝里、迭戈这样的大牌球星。截至德甲第23轮,罗尔费斯已经六次入选了《踢球者》评选的最佳阵容,只要他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稳定状态,本赛季的勒沃库森有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值得一提的是,截至3月10日,罗尔费斯的连续首发场次已经达到了113次,这对于一名中场球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报效祖国

从德甲新丁到拜耳重臣,罗尔费斯的成长没有逃过国家队主教练勒夫的眼睛。去年3月28日,德国队与丹麦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应召入队的罗尔费斯也迎来了自己的国家队处子战。在那场比赛中,勒夫放手使用新人,罗尔费斯与希尔伯特司职双后腰。由于是第一次代表德国队出战,罗尔费斯在开场阶段显得有些缩手缩脚,不过他很快就适应了比赛节奏。比赛进行到第33分钟,队友突破至禁区内一脚横传,罗尔费斯迎球怒射被挡出,失去了改写比分的绝好机会。六分钟后,罗尔费斯防守时犯规,吃到了一张黄牌。第70分钟,罗尔费斯被换下,最终丹麦队凭借着本特纳的进球以1∶0击败德国,罗尔费斯的国家队处子秀也以中规中矩的表演而告结束。

为德国队效力是罗尔费斯由来已久的梦想,他在回顾起自己的国家队初体验时显得激动不已:“我的第一场国家队比赛比我第一场德甲要美妙许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享受整个过程。”德国与丹麦一战结束后,罗尔费斯成为了国家队的常客。在弗林斯年逾而立且因伤病因素状态一落千丈的情况下,被视为其后腰位置接班人的罗尔费斯有望挺起国家队的脊梁。在今年夏天的欧洲杯上,勒夫很可能会为他预留一个位置。

罗尔中值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篇10

微分中值定理是微分学的基本定理, 在数学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研究函数在某个区间内的整体性质的有力工具。从费马定理开始, 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 从直观到抽象, 从强条件到弱条件的发展阶段.人们正是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认识到微分中值定理的普遍性.

罗尔中值定理是其他微分中值定理的基础, 而且该定理对判别根的存在性特别有效. 它是由法国数学家罗尔 (Rolle, 1652~1719) 在1691年首先提出的, 直到1846年经法国的另一位数学家完善成今天的形式.

以下就介绍罗尔中值定理的知识:

一、罗尔中值定理的证明

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个图形, 见图1.

设图1中曲线弧AB是函数y=f (x) (x∈[a, b]) 的图形.这是一条连续的曲线弧, 除端点外处处具有不垂直于x轴的切线, 即 f (x) 在 (a, b) 内处处可导.且两端点处的纵坐标相等, 即 f (a) = (fb) .可以发现在曲线弧AB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处, 曲线都有水平的切线. 如果记曲线弧AB的最高点C的横坐标为ξ, 则f' (ξ) =0.若我们用分析的语言把这一几何现象描述出来, 就得到了下面的罗尔 (Rolle) 定理.

罗尔定理若函数y=f (x) 满足:

(1) 在闭区间[a, b]上连续;

(2) 在开区间 (a, b) 内可导;

(3) 在区间端点处的函数值相等, 即 f (a) =f (b) ,

则在 (a, b) 内至少存在一点ξ, 使得f' (ξ) =0.

罗尔定理的几何意义是说:在每一点都可导的一段连续曲线上, 如果曲线的两端点高度相等, 则至少存在一条水平切线 (图 1) .

为了给出罗尔定理的严格证明, 我们首先需要学习下面的引理, 它称为费马 (Fermat) 定理.

费马定理设函数 (fx) 在点x0 的某邻域U (x0 ) 内有定义, 并且在x0 处可导, 如果对任意的x∈U (x0 ) , 有 (fx) ≤ (fx0 ) , 则f ('x0 ) =0.

分析为了利用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得出导数的结论, 显然应该考虑使用导数的定义.

费马定理告诉我们, 若函数在x0 点可导, 且函数在x0 点处取得了局部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则函数在点x0 处的导数一定为零, 即f' (x0 ) =0.

由图1知, 函数 f (x) 在ξ处取得了局部的最大值.因此, 根据费马定理不难证明罗尔定理.

罗尔定理的证明由于 f (x) 在[a, b]上连续, 所以 f (x) 在[a, b]上必定取得它的最大值M和最小值m.这样, 只有两种可能的情形:

(1) M=m.

此时对于任意的x∈[a, b], 必有f (x) =M.故对任意的x∈ (a, b) , 有f' (x) =0.因此, (a, b) 内任一点皆可作为我们找的ξ.

(2) M>m.

因为 f (a) =f (b) , 所以M和m中至少有一个不等于f (a) .不妨设M≠f (a) , 则在 (a, b) 内必有一点ξ, 使得f (ξ) =M.又因为对于任意的x∈[a, b], 有 f (x) ≤f (ξ) , 且f' (ξ) 存在.故由费马定理知, f' (ξ) =0.类似可证m≠f (a) 的情形.罗尔定理成立.

二、罗尔定理的应用

1.函数零 (值) 点问题.

例1设 (a, b) 为有限或无穷区间, f (x) 在 (a, b) 内可微, 且 (有限或±∞) , 试证:存在ξ∈ (a, b) , 使得f' (ξ) =0 (.推广了的罗尔定理)

证若f (x) 不恒等于A (有限数) , 则存在f' (x) =0, 问题自明.

若 (fx) =A, 则x0∈ (a, b) , 使得f (x0) ≠A, 下设 (fx0 ) >A (对 (fx0 )

若A=+∞ (或 -∞) , 则 (a, b) 内任取一点作x0 , 上面的推理保持有效.

例2证明方程x3+x-1=0在区间 (0, 1) 内只有一个实根.

证明存在性:令f (x) =x3+x-1, 函数 (fx) 在闭区间[0, 1]上连续, 且f (0) =-1<0, f (1) =1>0.由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零值定理可知, 至少存在一点ξ∈ (0, 1) , 使得f (ξ) =0.

唯一性:假设函数f (x) 在开区间 (0, 1) 内有两个不同的实根, 设为x1 , x2 , 且x1

f' (x) =3x2+1, f (x1 ) =f (x2) =0.

于是, 函数f (x) 在[x1 , x2 ]上满足罗尔定理的条件, 故存在ξ∈ (x1 , x2 ) , 使得f' (ξ) =0.但是f' (ξ) =3ξ2+1>0, 矛盾.于是方程x3+x-1=0在区间 (0, 1) 内只有一个实根.

2.证明中值公式.

例3设 (fx) , g (x) , h (x) 在[a, b]上连续, 在 (a, b) 内可导, 试证存在ξ∈ (a, b) , 使得 (.2) 证记, 则F (x) 在[a, b]上连续, 在 (a, b) 内可导, F (a) =F (b) =0.应用罗尔定理可知, 存在ξ∈ (a, b) , 使得F' (ξ) =0.根据行列式性质, F' (ξ) =0即是式 (2) .

例4设f (x) 在[0, +∞) 上可导, 且0≤f (x) ≤x/ (1+x2) .试证:存在ξ>0, 使f' (ξ) = (1-ξ2) / (1+ξ2) 2.

上一篇:发展建设思路论文下一篇:智能阀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