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区职业教育

2024-06-02

淮阴区职业教育(精选8篇)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1

近几年, 随着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广泛开展, 淮安市淮阴区的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社会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对农机化事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全面落实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目标任务

做好技能鉴定工作是农机部门的重要职责。该区农机局严格按照“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负全责、工作人员直接负责”的要求, 专门成立了由一把手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领导小组, 制定鉴定实施方案,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 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纳入农机化目标考核体系, 建立“谁办理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 全面落实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目标任务。

1.2 广泛宣传, 提高技能鉴定工作的社会知晓率

区农机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密度宣传活动, 让农民充分了解、掌握农机技能鉴定政策、鉴定科目、鉴定级别、补贴标准及鉴定流程。一是召开全区乡镇农机站长会议, 传达全省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会议精神;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技能鉴定政策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充分利用“平安农机通”、政府网络平台, 向全区广大机手和农民朋友及时发布技能鉴定相关信息。

1.3 提高培训质量, 确保培训出实效、见实绩

一是按时向淮安市农机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站上报培训计划, 并协助市鉴定工作站做好学员报名与资格审核工作;二是采取与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及农委农干校联合办学的办法, 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村;三是聘请有关农机专家授课, 采用课堂授课、实习操作和现场参观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质量, 增强机手参训积极性, 使之真正掌握技术要点, 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1.4 严格鉴定程序, 确保技能鉴定不走过场

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 每次技能鉴定时, 均聘请2名以上异地考评员参与技能鉴定, 并安排质量督导员全程监督检查, 确保技能鉴定公平、公正、公开, 不走过场。

1.5 及时发放奖补资金, 全面推进获证奖补工作

在技能鉴定获证奖补证书下来后, 及时核对数据, 在确认无误后, 将培训获证人员的相关台账报到区财政局, 由财政局农财科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资金通过一折通按时发放到培训获证机手账户。2014年元月份之前, 该区全年奖补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

2存在问题

2.1 农机手文化水平较低, 参训积极性不高

该区农机手普遍文化程度偏低, 年龄偏大, 观念陈旧, 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参加培训费时、费力、费钱, 还耽误外出打工赚钱, 因而, 参加获证奖补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2 获证奖补技能培训工作经费短缺

淮阴区农机化职业技术学校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区财政拨付的工作经费仅能维持日常办公需要。获证奖补技能培训工作从动员农机手报名开始, 到宣传、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 都需要经费支撑。缺少经费, 使获证奖补技能培训难以向纵深开展。

3发展思路

3.1 加大宣传力度, 转变机手从业理念

广大机手是鉴定工作的主要对象, 他们的思想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能否顺利地实施。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让农机从业人员感受到参加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性, 认识到参加培训鉴定既能学到知识, 又能提高技能, 进而增强岗位竞争能力。

3.2 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培训水平

要创新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使技能鉴定内容符合当前农机化形势发展的需要。

3.3 严格鉴定程序, 确保鉴定质量

提高广大机手的技能水平, 把好鉴定关是关键, 做好培训工作是基础。所以, 在实施技能鉴定过程中, 要严把公告发布、鉴定计划申报、试卷申请、考试、考评、资料归档等环节, 确保鉴定程序规范。同时, 要加强鉴定队伍建设, 加强对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的培训, 使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创新工作思路, 提高工作水平。

3.4 积极筹集资金, 加强技能鉴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基础设施建设, 是实施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培训鉴定部门要主动向区政府汇报工作, 加强与区财政、劳动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争取多渠道增加投入。同时, 要积极争取省财政的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添置必要的培训、鉴定设施、设备等, 改善技能培训、鉴定条件, 以满足技能鉴定工作发展的需要。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2

为了详细了解教育系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帮助学生处理问题,更加珍惜我们宝贵的大学生活,特进行此项调查。此次调查范围为教育科学学院部分大一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共发问卷100份,收回100份。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的目的、态度及方法等,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如下:

一、学生学习目的功利色彩浓重

认为谋求职业的学生占70%、认为提升自我能力的学生占7%、认为为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占22%,还有1%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的最主要目的不在问卷所设计的内容范围。这反映出学生学习目的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可见学生的学习目的不纯粹,这样也很难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亟待解决。

二、多数学生感到学习迷茫、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问及自己学习现状,68%的学生选择迷茫,18%选择不是很感兴趣,但为了毕业和就业坚持学习,4%的人选择厌烦,放弃学习,只有10%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当问及建立学习计划程度时,64%的学生从不计划或偶尔计划,30%的学生只有短期或近期计划,6%的学生已建立中长期学习计划。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一是高中考入大学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二是短期内学生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适当引导,介绍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许多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盲目性和被动性,当问及如何对待考试时,19%的学生选择平时积累加期末复习,65%的学生选择临阵磨枪,13%的学生选择平时积累,2%的学生选择临场发挥。

四、能力培养与专业学习的冲突

大多数大学生参加社团或兼职,主要目的在于锻炼自己,但是还是有少数同学为了工作或社团经常逃课。调查同时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最重要的是能力,然而,对工作和社交能力的过于重视而对其他因素的忽视对专业水平将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五、结语

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学习观念,化被动为主动;

2.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业规划;

3.学业与能力兼顾。

附: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系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同学,你好!我是教科院的学生,为了详细了解我们系学生的相关学习状况。以便推动教育系学风建设,特进行此项调查。衷心感谢你的参与!

1.你选择专业的依据(可多选):

A.个人兴趣B.家长的安排C.亲朋的意见D.服从调剂E.社会需求(就业情况)F.其他

.2.通过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你现在对所学专业的态度:

A.非常喜欢B.迷茫 C.不是很感兴趣,但为了毕业和就业坚持学习D.厌烦,放弃学习.

3.推动你学习的因素:

A.提升自我能力适应社会B.就业C.报答父母养育之恩D.其它

4.建立学习计划程度:

A.已建立中长期学习计划B.只有短期或近期计划C.偶尔有计划D.从不计划

5.在专业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A.通过网络、图书等资源查阅资料,自己解决B.求助于老师C.请教同学D.置之不理

6.你是否无故逃课、迟到、早退:

A.经常B.有时C.很少D.从不

7.你旷课的原因通常是(可多选):

A.对专业不感兴趣B.对课程不感兴趣C.不喜欢老师的教学方式

D.自己学习的效果更好E.懒惰、贪玩、讨厌学习

8.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你更愿意把时间花在:

A、专业学习B、基础课学习C、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D、学习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等E、玩耍享乐

9.你是否因为参加社团或兼职而逃课: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D.不参加社团

10.你如何对待考试:

A、平时积累B、临阵磨枪C、平时积累加期末复习D、临场发挥

E、临场发挥

11.你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是否觉得吃力:

A、很吃力B、吃力C、很轻松

12.你觉得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自己能力的发挥和潜能的发展:

A、是B、否C、中间状态

13.你上课时通常的状态 :

A、认真听讲B、自己看书C、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D、其他()

14.你评价专业优劣的标准(可多选):

A、是否容易就业B、从业者的社会地位C、符合个人兴趣D、易出成就

15.你选择职业的依据是(可多选):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3

关键词:融入式,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创业能力

淮阴师范学院是周恩来总理故乡的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学院一直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业型”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的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自2008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高校以来,学院举全校之力,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经过多年的建设,淮阴师范学院成为江苏省首批13家“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之一,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以创业教育为指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式”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

一、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地高校应当树立创业教育的新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为目的的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他们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样重要,创业教育的加强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一个横跨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广义的创业是创造新的事业或者基业,泛指人类一切具有开拓意义的社会变革行为。狭义的创业是指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运用一切外来资源和力量,创造性地去寻求机会,创立实业或企业并寻求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通过这种活动,创业者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大学生创业教育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一名企业家或者实干家,大学生创业教育不能形式化,也不能功利化,而是应当让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去实现自我教育。在接收创业信息,继承创新精神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创业素养,凝练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或自我聘用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实质,也是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以及发展能力的教育,用创业教育指导就业。

二、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与专业核心课程相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和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结构。在学校2009年3月印发的《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中,学校将职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整合成一门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设置3个学分,分3个时段分别开设。其中,一年级开设职业指导课程,重点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知识,不少于18学时,1个学分;二年级开设创业教育基础课程,重点讲授创业的基本知识,不少于18学时,1个学分;三年级开设就业教育课程,不少于18学时,1个学分。2010年,学校印发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正式把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的模块,同时设置4个必修学分,使教育对象由面向个别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型。目前,学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开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

学校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分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教育必修,1个学分,20个总课。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包括三大板块。一是通过创业精神、创业伦理和创业心理知识教育和整合,培养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者应具有的辩证思维方式。二是通过创业管理、创业环境、创业人才和创业法规等知识的教育与整合,使未来的创业者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企业的创业文化与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变化的基本知识。三是通过创业设计、案例教学以及企业运营这三方面的全真实岗模拟等手段来培养及提高创业者轻松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开设创业教育的选修课程。

围绕着创业基础知识、创业精神培育、创业管理知识及创业实务知识这四大类知识和技能,先后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培训》、《创造学》、《创造心理学》、《大学生创业模拟实训》、《现代市场营销学》、《企业财务管理》、《保险学》、《公司法》等三十多门选修课。

3.加强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目标的隐形课程建设。一是通过环境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校报、校园网、创业网等资源,来及时宣传国家关于针对大学生创业而实施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报道在创业中涌现的一些先进典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政策环境,以此逐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二是通过活动课程来塑造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可以通过举办“精英销售挑战赛”、“创业计划书竞赛”、“创业大讲坛”和“创意艺术节”等,促进大学生完善创业所需的心理品质;三是通过专业课程推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所在学科专业的课程学习,为创业储备可转化为创业资源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创业提供良好的支撑。

(二)建立与素质教育相符合的创业教育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1.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相关职能部门的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实施“一把手负责工程”,需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全局性工作。学校同时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创业教育办公室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等组织,逐渐形成了以学校为主导、教师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政府支持的全新创业教育模式。

2. 制度保障。

2008年以来,学校先后制定、修订了《淮阴师范学院全程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实施意见》、《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实施办法》、《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规定》、《淮阴师范学院资助学生自主创业试行办法》和《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校内经营活动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在教学、实践、管理、指导、服务、奖励等方面,为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3. 师资队伍保障体系。

高素质的创业教育中,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学校建立了一系列激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创业工作的政策,形成有效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夯实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基础。一方面,学校邀请有教学实践经验的经济管理等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业务教师、科研人员,以及接受过创业培训(包括KAB、SYB、创业模拟实训师培训等)的有关工作人员开设创业教育学科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了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开设申领营业执照、法人纳税、银行往来等专题讲座,丰富创业者基础经济等方面知识。

4. 经费场地保障体系。

为支持和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创业、竞赛活动,学校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设5个孵化园,并投入150多万元建设3个创业教育实验室;划拨30多万元专项经费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投入近12万元建设两个“KAB大学生创业教育基础”专用教室。投入20多万元为学校创业教育办公室和各学院负责创业教育工作的人员配置了专用电脑和打字、复印、传真一体机,投入10多万元建设二级学院的创业工作室。

参考文献

[1]余金波.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科学构建及其运行[J].高教探索,2012,2:137~152

[2]戴育滨,蔡茂华等.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教学改革研究[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8,3:9~12

[3]胡相峰,杨亚军等.“融入式”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45~48

[4]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107~111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4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体系

1. 明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强基础、搭平台、重实效为原则,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加强条件和政策保障,协同配合,汇聚合力,形成全校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为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有责任、能创新、会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2.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育人特色,坚持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的有机融合,建成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探索与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新常态并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生产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更加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1. 明确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与原理、创新类型与方法、创新与创业、创业机会与风险、创业资源与商业模式、创新创业项目与团队等创新创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已开设的大一阶段“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及大三大四阶段“就业指导”课程实现有机衔接。

2. 丰富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程。

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开设科技创新、创新心理、创业务实等系列选修课程;鼓励各二级学院开设具有各自学科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理论及实践实训类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等。

3.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内容,包括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研究成果、创新实践经验以及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创新创业实际案例等,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实践训练和能力培养,把动脑动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实践教学环节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等,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构建创新创业实践体系。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构建“全过程、立体化、多模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训练体系,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作用。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竞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组织并扶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鼓励和支持成立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

5. 加强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及教材建设。

有重点地开发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进校外的优质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制度,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职业测评、创新创业体验等优质资源。坚持引进与自编并举、学校与社会共建,构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体系。

三、汇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平台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推进高校内部教学与科研平台的集聚与整合优化,实现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平台共享。促进高校之间创新创业资源的错位投入、共建共享;推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协同共建,打造一批多元协同育人平台。

1. 拓展创新创业课程资源。

有重点地开发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创新创业课程,依托台商学院、淮商学院资源,鼓励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企业家与学校共同开发建设5门左右“团队+教材+慕课”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以及10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示范课程,积极推进高水平创新创业讲座、高品位创新创业活动进校园,引进校外优质创新创业教育在线资源。

2. 深化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加强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此为依托,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开放性的校级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推动各级各类实验室面向全体学生共享开放,提高学生对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实验室的教育、服务效能,为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创造良好条件。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根据各自学科专业特点建立具有项目孵化功能的创意创新工作室。

3. 打造大学生创业培育基地。

在加强现有大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创业培育基地,为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创业服务及政策支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以商学院的教学和师资资源为依托,建立创业模拟实验中心、创业培训中心以及创业研究院,最终形成集创业实践、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研究、创业交流及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培育基地。

4. 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功能。

充分利用科技园的教育实训和孵化作用,为师生的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持。通过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师生创新创业。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积极吸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各类投资基金,助推师生创新创业项目快速孵化。

5.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和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合作,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多层面支持学生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研究生工作站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作用。

6. 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全面推进校政、校企、校所、校校等合作共建,与中兴公司共建淮工中兴学院,并被列入省高校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与台湾中华大学等3所台湾高校共建全国首家台商学院;与省食药局、上海康德莱公司共建省介入医疗器械重点实验室;与北京科技大学国家板带生产先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淮工分中心。通过协同育人,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

1. 实践教学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设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增强实践的层次性;推进实践教学信息化、规范化管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监控与质量评价,实践教学效果不断增强;构建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6年,通过“台商学院”与台湾中华大学、修平科技大学、长荣大学学生联合申报大学城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目前2016年联合申报已实施完成并获批30项。

2. 教学改革成效明显,形成了“卓越计划”国家、省、校三级建设体系。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开展混合式、嵌入式、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探索混合式人才培养,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开展“3+2”、“3+4”分段培养,合作学校5所,涉及专业10个。推进校际交流和中外合作办学。与南京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开展本科生校际交流;与台湾中华大学等高校合作,成立台商学院,实施两岸高校本科生校级交流;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印度NIIT等国外进行合作,联合培养人才。

成立翔宇学院,整合、组织、统筹、协调全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强化教育,共开设学科竞赛实验班、考研辅导班等200余个,先后组建各类分类教学改革实验班500余个。

3. 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活动载体。

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展、优秀毕业设计成果展、创新创业教育年会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协会、科技协会、创新创业俱乐部、创客联盟、“创业苗圃”等创新创业社团,支持大学生专业社团建设。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讲堂,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沙龙、创客工作坊、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促进学生、教师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间的交流,分享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成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以黄淮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8—52.

[2]陈鸿海,徐财松,朱长久.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J].创新人才教育,2015,(12):38—42.

[3]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63—66.

[4]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1):12—13.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5

一、提炼大学精神, 滋养青年灵魂

1. 挖掘历史资源, 形成大学精神。

作为周总理故乡首所本科院校, 淮师对周恩来精神的呼唤、追寻、践行从未停歇, 并且在实践中形成了“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的大学精神和理念, 孜孜不倦、追求无悔。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支持下, 学校自1998年起开始周恩来班创建活动。18年来, 全校共有2000多个班级10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创建活动, 168个班级获得周恩来班称号, 15个班级被命名为江苏省和淮安市周恩来班。2012年, 淮师成立全国首个周恩来青年读书会。今年年初, 学校设立“周恩来精神育人工作部 (处) ”, 统筹安排全校师生的“灵魂工程”。

2. 深化大学精神, 形成持续活力。

学校的“周恩来班创建活动”荣获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2012年11月, 江苏省宣传部、教育厅、团省委联合下发通知, 向全省高校推广淮师创建周恩来班经验。2013年4月, 江苏省教育厅在该校召开创建周恩来班现场会, 向全省推广“淮师模式”。周恩来精神已经化为淮师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行为, 代代淮师人潜移默化地追随着总理的风范。生科院学生刘缇萦骑车时不小心刮到一辆私家车, 虽没人看到, 可她仍留下“诚信纸条”。双方联系后, 车主很快从微信上得到600元赔偿金。被刘缇萦的诚意感动, 车主将600元退还给了她。诚信友善的刘缇萦, 在校园里还有很多。

3. 联系班风学风, 形成示范效应。

“周恩来是淮师人最好的榜样, 学习践行周恩来精神是我们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最好的切入点”, 该校党委书记朱汉清这样说道。争创周恩来班与班风学风建设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校园学习风气的转变,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 近五年, 每年都超过10%, 在江苏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2011年, 在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 学校代表队获得了团体总分、运动技能、专业基础理论三个一等奖。2012年, 学校舞蹈《战旗·刘老庄》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专业组一等奖”。

二、瞄准实践目标, 培养学生能力

1. 面向社会需求, 真正以生为本。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对学生来说, “最难的课程就是实践课”, “假如他学不好这门课程, 再多的书本知识也补偿不了”。因此, 培养实践能力, 真正让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是该校人才培养一直瞄准的目标。学校在教学活动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 课堂教学突出“四个改革”: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教学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革课堂活动, 体现参与性、多样性、疑问性和创新性;改革课程评价机制, 形成合理、公开、差异的过程性考核机制。学校组织了一批参与教改项目的教师, 开展“知困坛: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观摩活动, 发挥优秀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吸引了近百名教师前来观课, 更是招来了很多慕名的学生“粉丝”。微课教学比赛、教学沙龙, 学校深化课改的方式异彩纷呈。文学院杨颖老师, 教授的是《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 四十分钟的课程经常让学生们觉得妙趣横生, 那是因为杨颖老师在学生中推广了“项目学习与讨论”模式。学生变身主角, 走上讲台, 以项目报告的形式呈现研讨成果, 教师的任务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 而是组织辩论和交流学问, 启发学生的辩证思考。

2. 开展多种课程, 给予行业自信。

生科院王新风教授指导、2014届毕业生顾文智创办的“淮安惠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获“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挑战赛银奖。传媒学院的顾燕、尚帅和包益曼参加了2015淮安市盱眙龙虾杯电子商务创业大赛, 获得“电商创意英才”奖, 各获奖金1万元。关于龙虾的穿越剧、卖龙虾的网店、龙虾外卖的视频短片……3个小伙伴, 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变成实践生产力, 似乎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玩”龙虾玩出门道, 玩出创意, 赢得的不仅是奖金, 更是淮师人实践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养成效果的证明。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形成了多个实践教学品牌。音乐学院“周周剧场”、美术学院“创意美术节”、体育学院夜跑、教师教育学院“三字一话”、法学院“模拟法庭”……校内响当当的品牌数不胜数, 巩固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 也有效训练了学生职业能力。

3. 加强联合培养, 构建实践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校建立了与行 (企) 业联合培养机制, 构建校政、校地、校校合作育人平台。先后与14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233个行 (企) 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与淮安市教育局共建“淮安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 与淮安市人民政府合作成立“淮安电子商务学院”, 与苏州大学结成对口共建学校, 与南京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开展交换生学习计划。学校还与韩国建国大学、法国普瓦捷大学昂古莱姆理工学院、日本山梨英和大学、美国雪城大学、萨姆休士顿州立大学等13家国外高校合作办学。学校还积极响应“双创”号召, 打出创新创业教育“组合拳”。定期开展创业季活动, 先后构筑众创空间、校友创业沙龙、创客讲座、创业诊断扫描器、创业创新大赛等五个维度, 助推学生锻造、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

三、紧扣社会需求, 着眼学生未来

1. 服务地方发展, 倡导无缝对接。

现代社会的发展, 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淮阴师范学院一直紧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 努力构建多样开放的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让毕业生与社会无缝对接。结合专业特色、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是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基石。淮师一直是苏北腹地重要的“智库”和人才基地。中科院院士、物理学家祝世宁, 全国劳模、原洋河酒业集团董事长杨廷栋, 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都是该校毕业生。半个世纪以来, 学校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2010年的一项统计显示, 淮安市827所中小学中, 517名“一把手”校长是该校毕业生。张元贵、戴铜、吴汝萍、李建成、董培仁等5名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也出自该校。

2. 发挥学科优势, 创新办学理念。

近年来, 学校创新发展理念, 把学科优势和地方特色相结合, 走出了一条在服务地方发展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新路径。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盐化工、凹凸棒土开发利用、周恩来精神与青少年教育研究、运河文化研究等服务品牌, 不断给人才培养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历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在今年法国“波尔多左岸杯”大学生品酒大赛亚洲赛区所向披靡, 获得冠军。淮阴师范学院与地方经济文化合作也开展了各项春风行动。淮师与工商银行淮安分行联合打造的“大学生金融实践中心”揭牌成立, 淮师和淮安西游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淮安市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赵志鹏到学校共商智库建设;淮师赴文广新局调研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在服务地方的行动中“淮师效应”一直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徐若虹, 董志静, 潘丙健.大学精神渠道路径的构建与实现[J].学理论, 2014, (17) .

淮阴区机插秧推广形势分析 篇6

1 当前形势分析

1.1 农户对机插秧的认识转变,由“要我机插”变为“我要机插”

淮阴区大田种植主要以稻麦为主,其中小麦种植以及水稻收获均已实现机械化,唯有水稻栽插环节,目前仍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工种植方式为主,耗时耗工。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依赖程度较高,农民对机插秧的需求增强。

1.2 机插秧推广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经过10多年的推广,机插秧技术的可靠度、先进性已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认可,机插秧稳产、高产让农户尝到了甜头,机插大户和机插秧服务组织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近两年高性能插秧机的快速发展,使机插秧推广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1.3 机插秧推广服务组织向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该区三树、渔沟、袁集、凌桥、西宋集、王兴等乡镇相继成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插秧服务组织,实现了育秧、机插一条龙服务,为全区机插秧的推广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 影响机插秧推广的因素

2.1 补贴额度下调

由于补贴政策的调整,2012年补贴机具由差

标定(标记)方式。

(2)加强相关标准的宣贯执行力度。

(3)在执法检查中对柴油机铭牌功率的标定(标记)混乱的企业严肃查处。

(4)加强行业自律,规模企业要带头模范遵守有关标准规定。

价购机改为全价购机,2013年该区又取消了手扶插秧机和高性能插秧机地方资金配套,农户购一台普通4行手扶插秧机由最初的4 000元上升至9 000元。购机成本的加大,购机投入的增多,将影响农户及服务组织的购机积极性,制约机插秧的发展速度。

2.2 机插秧推广面临直播稻的挑战

目前水稻种植模式呈现机插、手插、直播三足鼎立的局面,由于近几年秋末气温相对较高,直播稻的产量和品质均比较理想,加上其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效应,因此直播稻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机插秧推广面临直播稻的冲击。

2.3 育秧、机插等环节农艺要求高

机插秧的育秧、机插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特别是机插作业集中,工作量大,生产周期较短,受天气、秧苗、田间肥水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大规模投资插秧机存在风险,影响机插秧的推广。

2.4 机插服务组织发展数量相对较少,且分布不均衡

目前,该区机插秧服务组织主要以三树、渔沟、袁集、凌桥、西宋集、王兴6个乡镇成立的机插秧服务组织为主,相对于全区21个乡镇来说,量少且主要集中在运北片,分布不均衡。加之一些服务组织在材料准备、育苗和机插时间的安排等方面缺少科学筹划,不能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预定任务,影响了全区机插秧的推广。

(5)大力促进柴油机行业内部交流以及行业间的交流(比如柴油机和拖拉机行业之间),争取在铭牌功率标注上达成共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提高农机鉴定有效性的思考

陶雷胡海涛

根据《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机鉴定可分为推广鉴定、选型鉴定和专项鉴定,由农业机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自愿申请。随着农机化发展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产品通过推广鉴定成为获得购置补贴的前提条件。现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机鉴定提出一些想法。

1合法鉴定

作为鉴定机构,应通过国家规定的计量认证和有关农机产品的鉴定能力认定。即符合以下条件:

(1)通过计量认证。检测设备、仪器等计量器具通过检验或校准,并在有效期内。

(2)具备鉴定产品的资格,即具备相应产品的鉴定条件,包括鉴定人员、基础设施、检测能力等。如拖拉机鉴定,应有跑道、侧倾翻试验台

3 应对措施

3.1 增加补贴额度

进一步加大对插秧机的补贴力度,正确引导农户、农机大户和机插秧服务组织购买和使用插秧机,努力提高插秧机的使用率,降低插秧机的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全区机插秧技术的推广速度。

3.2 积极引导,唱响机插秧推广的主旋律

直播稻虽然简化了育秧、拔秧和插秧的工序,但其用种量、用工量、用药量大,且病虫防治、除草、补苗等田间管理难度大。机插秧采用标准化育秧,且插秧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靠,机插作业效率高。大力发展水稻机插秧,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而且可以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确保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全区上下要坚定推广机插秧的信心和决心,形成机插秧推广的合力,积极引导农民,唱响机插秧推广的主旋律。

等设施,秸秆粉碎还田机鉴定应有动平衡检测仪等设备。

(3)具有鉴定依据,至少具有可行的鉴定大纲。大纲内容完整,规定的技术指标能够反映产品的技术性能,并能够和农艺要求相适应,试验方法可操作性强。

2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沟通和理解是提高鉴定效率的前提。

(1)了解委托单位的鉴定目的、时间要求。

(2)和委托单位沟通试验产品情况,了解产品准备情况,试验时间、周期,是否有其他产品鉴定要求,做好鉴定方案策划,准备好记录表格和仪器设备。

(3)在试验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任务分工。与委托方沟通试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必

3.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确保补贴资金及时到位

要加大对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学习、掌握机插秧技术。做好与财政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将机具补贴款及时发放到购机户手中,让广大插秧机用户购机放心、用机安心,切实解决好购机户的实际问题,将机插秧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3.4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区机插秧均衡发展

通过招开育秧、机插现场会,组织插秧机保有量较少及机插率偏低的乡镇到示范点现场观摩,让农户切身感受到机插秧技术的先进性和可靠性,激发他们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全区机插秧均衡发展。

淮阴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篇7

实现小麦优质高产, 依赖于强大的根系, 这就要求加深耕层, 为根的生长创造深厚疏松的耕层[1]。深耕可以增产, 要求深度25cm为好, 深耕应根据原有的基础, 逐渐加深耕层, 必须配合细耙、多耙, 注意防旱保墒;尤其在土壤偏黏的地块, 更要掌握好宜耕期, 借以粉碎坷垃, 踏实土壤, 清除根茬, 保住底墒, 使土表平整, 利于播种, 达到早、深、净、细、实、平的要求。改善麦田灌排设施, 做到沟沟相通, 内外相连, 能灌能排, 旱涝保收。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 因此进行优质高产栽培, 必须以较高的土壤肥力和良好的水肥条件为基础。培养土壤肥力, 达到耕层有机质1.0%以上, 全氮0.09%以上, 碱解氮70mg/kg以上, 速效磷20mg/kg以上, 速效钾90mg/kg, 有效硫16mg/kg以上。在这种地力条件下, 经配方施肥, 良种良法配套, 可达到优质高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培肥地力的中心环节就是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其基本手段就是增加有机肥投入, 增施以农家肥为主的各种有机肥和秸秆还田。麦收“胎里富”, 无论是肥沃水浇田还是旱地麦, 底肥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都很重要, 尤其是多施肥效久、养分含量高的农家肥, 可以为小麦生长发育源源不断地供给所需养分。强筋小麦生育后期吸氮力比一般小麦强, 因而施足农家肥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总施肥量中, 一般除施有机肥45t/hm2以外, 无机肥也应适当增加, 要求施纯氮180~225kg/hm2、五氧化二磷135~180kg/hm2、氧化钾75.0~112.5kg/hm2。硫酸铵和硫酸钾不仅是很好的氮肥和钾肥, 两者也是很好的硫肥。上述总施肥量中, 全部有机肥、化肥中氮肥的50%、全部的磷肥、钾肥均作底肥施, 第2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余下的50%氮肥。

2 精细播种

主推“适墒、适期、精播、机播”四项技术相配合。适墒是一播全苗的基础, 优质强筋小麦的适生区为两合土、黏壤土或黏土。适宜出苗的土壤含水量两合土为18%~20%, 黏壤土为20%~22%, 黏土为22%~24%[2], 低于上述指标, 应浇好底墒水, 还要保好口墒, 以确保一播全苗。土质十分黏重的地块, 也可先种, 后喷灌或浇蒙头水。适期精量播种是壮苗的基础, 早播小麦生长过旺易形成老弱苗, 晚播小麦苗弱、群体不足。推广机械精匀播种可确保播量准确, 达到苗全、苗匀、苗壮的目的, 并提高播种作业效率。适期播种可以保证小麦冬前有足够的积温, 利于培育冬前壮苗。根据品种的冬春性和当年的气候条件确定播期, 一般在正常气候条件下, 淮阴区半冬性品种以10月8~13日播种为宜, 弱春性品种以10月15~23日为宜。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 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的前提下, 半冬性基本苗150万~180万根/hm2, 播量75~90kg/hm2;弱春性品种基本苗195万~225万根/hm2, 折合播量97.5~112.5kg/hm2。具体的播量要根据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整地和墒情等综合确定。

3 冬前管理

在出苗后要及时查苗, 补种浸种催芽的种子, 这是确保全苗的第1个环节。出苗后遇雨或土壤板结, 应及时进行划锄, 以破除板结, 达到通气、保墒、促进根系生长的目的。浇好冬水有利于保苗越冬, 年后早春保持较好墒情, 应于立冬至小雪期间浇冬水, 对地力高、底肥足、群体适宜或偏大的麦田, 适期内晚浇, 可不施冬肥;对底肥不足或中低产田、冬前群体小、长势弱或因旺长而脱肥的地块, 应在适期内早浇, 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20~150kg/hm2。在11月下旬要注意搞好化学除草。但使用化学除草剂时一定要严格按产品说明书进行, 不可随意加大药量, 不能漏喷、重喷, 同时要选择无风晴天喷雾。对喷过除草剂的器械, 必须做好清洗等善后处理。

4 春季 (返青期至挑旗期) 管理

拔节期追肥浇水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过多增生, 控制旗叶和倒2叶过长, 建立高产小麦紧凑型植株;促进根系下扎, 提高生育后期的根系活力, 有利于延缓衰老, 提高粒重;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的植株生长, 促进单株个体健壮, 利于小穗小花发育, 增加穗粒数。挑旗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 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化, 增加穗粒数, 并保证土壤深层蓄水, 供后期吸收利用。对于一些植株偏高的优质强筋小麦, 如果群体偏大, 一定要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 返青期群体超过1 500万穗/hm2的麦田, 麦苗返青开始生长时, 及早采取化控防倒措施, 用壮丰安450~600mg/hm2或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0g/hm2对水750kg进行喷洒, 可以有效控制倒伏。喷洒时要注意选择无风的晴天, 日平均气温10℃有利于麦苗吸收, 不重喷, 不漏喷, 以达到理想效果。返青至起身期是防治纹枯病发生的最好时机。根据几年来的试验, 以粉锈宁为首选药物, 用药按有效成分225g/hm2以上, 加水量达到600kg/hm2以上, 严格操作, 以达到防治目的。

5 后期 (挑旗期至成熟期) 管理

小麦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过高, 会降低强筋小麦的品质。因此, 开花后应适当控制土壤含水量, 在浇过挑旗水或开花水的基础上, 不浇灌浆水, 尤其要避免浇麦黄水。小麦病虫草害会造成小麦秕粒, 严重影响品质, 白粉病、锈病等是小麦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 应切实注意加强预测预报, 及时防治。在挑旗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105~120kg/hm2, 可以有效地减少小穗、小花退化, 一般可增加穗粒数6粒/株左右, 还可以增加籽粒蛋白含量1~2个百分点, 提高面筋含量和质量。叶面喷施硼、锌等微量元素, 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在扬花后5~15d喷施BN丰优素和磷酸二氢钾, 可改善籽粒商品外观, 增加产量, 提高品质。杂麦的混入会明显降低强筋小麦的加工品质。因此, 不论做种子还是商品粮都要把好田间去杂关[4], 确保种子的纯度达到一级种子水平 (99%) 以上, 商品粮的纯度达到95%以上。

6 适时收获

强筋小麦在穗子或穗下节黄熟期即可收获, 收获过晚, 会因断头落粒造成产量损失, 对粒重、粒色及内在品质也有不良影响。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时, 可在蜡熟末期收获, 麦秸还田。高产麦田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 光合作用仍在进行, 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仍在增加, 在蜡熟末期收获, 籽粒的千粒重最高, 此时, 籽粒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也最优。蜡熟末期长相为植株茎秆全部黄色, 叶片枯黄, 茎秆尚有弹性, 籽粒含水率22%左右, 籽粒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色泽, 籽粒较为坚硬。提倡用联合收割机收割, 麦秸还田, 以利于充分发挥机械效能, 减少损失, 并要注意分品种单打单入仓。

摘要:总结了淮安市淮阴区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包括整地施肥、精细播种、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后期管理、适时收获等内容, 以供小麦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强筋小麦,整地施肥,精细播种,江苏淮安,淮阴区

参考文献

[1]袁延乐, 王映红.提高强筋小麦品质的关键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09 (5) :20-21.

[2]周首民.强筋小麦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 2007 (17) :24, 30.

[3]雷振生, 徐立新, 吴政卿, 等.水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6 (4) :71-74.

淮阴区职业教育 篇8

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网络

1. 成立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组织领导,我区特邀南京农业大学刘红林院长为首席专家,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刘翠花为组长,区林牧渔业发展局局长为副组长,农工部、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参加的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遴选科技示范户,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督促科技入户工作的开展。

2. 成立专家组和选定技术指导员。

在成立科技入户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由区林牧渔业发展局副局长为组长,兽医站站长为副组长,兽医站四位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高级畜牧师、兽医师、畜牧师为成员的科技入户工作专家组,负责发布主导品种和广推技术,对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

(二)加强高校合作,提高科技水平

为促进我区科技入户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区大胆创新、深入探索,积极联合高等科研院校开展科技入户技术合作。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成立了由8名教授和专家组成的国家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南农大淮阴工作站。工作站通过定期召开培训班、专家深入养殖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我区生猪养殖提供专家技术指导和先进养殖技术,对我区生猪生产中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情况进行技术指导。

工作站成立以来,开展多期技术培训,培训人员3500余人次,并对我区生猪的疾病防控、饲养管理等情况现场做了细致指导,极大地提高我区了广大农户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提高了我区生猪科技入户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含量,推动了我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发展。

(三)抓好四项创新,提升工作质量

1. 实施“十、百、千”培训工程。

坚持“按需培训、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对科技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在每年的生猪科技入户工作中均有40人次集中到省、市级培训,400人次集中到区级培训,2 000人次到乡镇、村级培训,全面促进了科技示范户的知识更新,提高了广大生猪养殖户科技素质。

2. 开展夏季“百日行动”。

为稳定我区生猪产业的发展,针对每年夏季生猪疾病的高发的情况,在生猪科技入户工作中,开展了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夏季“百日行动”,围绕预防高热病为主,加强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疫病预防工作,加强科技指导员对示范户指导工作。共举办夏季“百日行动”专题培训班14场,开展送技送物下乡活动50余次,为养殖场、户解决各类问题300余起,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夏季生猪科技生猪夏季高热病的发生较去年降低了30%以上,生猪死亡率降低20%以上。

3. 开展“双十佳”竞赛活动。

为更好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和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积极倡导学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每年都开展了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优秀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的“双十佳”评选活动,全面提升了科技指导员的指导水平,调动了广大科技示范户发展生猪养殖业的积极性,提高了我区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开展的质量。

4. 开展督查点评活动。

区生猪科技入户领导小组积极开展生猪科技入户工作督查,及时反映广大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科技入户工作情况。重点检查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指导情况和物化补贴发放情况,以及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作用。并将检查结果全区通报,纠正存在的不足,完善指导工作水平和示范标准,提高科技入户工作成果。

(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养殖水平

自从科技入户工程开展以来,我区始终坚持每月启动一次生猪科技入户联席会议,及时反馈生猪科技入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便开展针对性的集中技术培训,实现统一的杂交组合技术,配料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在夏季生猪高热病高发季节,由于管理科学、防范措施得力,我区生猪高热病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保障了广大生猪养殖户的利益。

三年期间我区举办区级培训班22期,共培训15 000余人次,印发各类指导科技入户材料3万余份,极大地提高了乡镇科技入户指导员的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增强了农户的科技知识转化能力,提高了养殖效益。

(五)广泛宣传发动,强化监督检查

在实施期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网络进行宣传,并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对科技入户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广泛动员各相关单位、个人,特别是广大养猪户,积极投入到科技入户工作中来,吸引农民广泛参与并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入户的氛围。通过宣传,实行农民自愿报名、科技工程领导小组遴选相结合的原则,我区22个乡镇共计1 000户养殖户成为科技入户工程的科技示范户,每户带动10~20户农户从事生猪生产,累计带动18000户农户共同发展生猪养殖,为我区生猪生产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徐溜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户陈中洋在积极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积极帮助其他农户发展规模养殖,带动了徐溜镇50多户散养农户发展养猪,其中带动农户发展新建年出栏0.5万头猪场2个。王营镇科技示范户于新海2006年开始投资养猪,2007年出栏肥猪2 000头,2008年新增加能繁母猪600头,并带动农户20余户。

为保证生猪科技入户工程的务实有效,生猪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成立了专门的督查组,督促保障措施、管理措施、服务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项目的实施质量。每年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启动后,区委、区政府都向专家、科技指导员颁发聘书,签订《淮阴区科技入户工程专家与科技入户指导员合同》、《淮阴区科技入户指导员与示范户服务合同》,向科技示范户及推广农户发放《生猪科技入户行动专家组及技术指导员岗位责任制》、《淮阴区科学养猪示范户管理办法》等资料,明确专家、指导员、示范户的职责,2006年出台《淮阴区生猪饲养科技入户专家组成员考核办法》、《技术指导员到会制度》、《生猪科技入户联席会议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以便督查组对专家、指导员及示范户的监督检查。

(六)明确任务目标,加大考核力度

为完成工程实施完成后的目标,即:规范化科学饲养管理比例上升10%、三元杂交猪比例上升10%、饲养成本下10%、养猪纯收益上升10%;根据淮阴区的实际情况,2006—2008年生猪科技入户工程主推品种为苏淮猪和三元杂交商品猪,重点推广杂交组合技术,全价饲料配合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积极发挥我区已建立6个年饲养200头以上的苏淮猪扩繁场的作用,推进我区生猪养殖的更新。在2008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中,我区与淮阴种猪场签订苏淮猪仔猪购销合同,科技示范户依林牧局的购猪券到种猪场购买一头苏淮猪仔猪;同时积极联系优良品系养殖基地,引进良种猪,更新我区生猪品系。科技示范户全部达到“四个一”即一本技术合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学光盘,全面提高科技示范户的饲养管理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生猪科技入户工作总体部署,采取勤、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提高专家及技术指导员的服务质量。50名技术指导员具体负责入户指导与示范户形成对接,在每个生产关键环节,指导员要到户指导,无特殊情况指导员每年到户工作时间不少于100天。

二、生猪科技入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在项目实施期间每年遴选示范户及带动户(见表)全区242个行政村遴选了1 000户生猪科技示范户,培植核心示范户360户,辐射带动养殖户24 500户,置换劣质公猪170头,引进杜洛克、长白、约克公猪共计420头。使得三元杂交猪的比例由原来的45%增加到目前的60%以上,示范户主推技术到位率达100%,科技示范户新增效益15%,带动农户新增效益10%。

由于在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服务为保障,同时重点鼓励规模养殖场扩大规模规模、打造品牌、提高效益上取得新的突破,全区生猪规模高效养殖水平也得到较大提升。2007年淮阴区被省农林厅评为规模养殖先进单位,获淮安市政府生猪产业一等奖,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区规模养猪比重迅速提高,养猪户防病意识增强,饲养模式逐渐向现代养猪模式转变。

(一)规模养猪发展迅速

2008年,全区生猪饲养量137.3万头,出栏量81.4达万头,猪肉产量达5.3万吨,生猪产值12.21亿元,养猪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1.7%,占农业总产值的18.97%,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1 296户,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487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126户,年出栏1 000头以上的养猪户有137户,万头猪场12个,规模养殖比重达58%(2006年为33%,2007年为45%)。

(二)农户防病意识提高

通过技术指导员入场指导,使科技示范户的卫生防疫意识和水平大大提高,并树立了防重于治的科学养猪观念,科技示范户用于防疫、消毒开支明显多于治病开支,以前那种“发病前疏防范,发病后乱用药”的情况得到根本改变,每个科技示范户都在指导员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免疫计划,调整免疫时间,降低规模猪场发病率。

(三)促进了饲养模式转变

实施科技人户示范工程为养猪为养猪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同时通过项目资金扶持,培育示范点,优化品种结构,加强疫病防治和监测,规范饲料和兽药等投人品管理,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设施,传统的生猪养殖方式正不断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设施现代化、品种优良化、产业多样化、环境无害化的现代生猪产业逐渐形成。

1. 设施现代化。

我区畜禽规模养殖场坚持先进标准建设,规模场均按照泰国正大公司的标准建设,规模养殖场管理区、生活区、排污区实行三分开,配有饲料饮水自动设备、锅炉增温、水帘降温,保持四季恒温,个别猪场实行电脑监控,音乐调节,养殖环境显著改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

2. 品种优良化。

生猪主要饲养有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苏淮猪等优良品种,生猪高效集约化养殖技术在全区普及,使全区生猪规模养殖既用良种,又得良法,提高科技产出比。

3. 产业多样化。

生猪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优势主导产业。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的江苏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落户我区,江苏淮安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淮阴正大等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在我区发展生猪代养,区内多家生猪养殖协会发展协会+农户的养殖模式,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企业+协会+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带动了我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全区脱贫三大攻坚工程的实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 环境无害化。

上一篇:电力企业物资采购管理下一篇:现场运行规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