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

2024-05-14

淮阴侯韩信(精选3篇)

淮阴侯韩信 篇1

淮阴侯韩信是汉初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在十面埋伏等太多战例中表现出非凡韬略和卓绝的战争智慧, 可最终也没有摆脱“从来良将难善终”的悲惨结局, 留下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千古一叹。时至今日很难再拨开历史的迷雾, 还原纷纭真相, 弄清繁复原因, 但笔者以为淮阴侯许多时候表现出来的政治幼稚是导致其悲剧收场的关键因素。历览《淮阴侯列传》, 韩信的政治幼稚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面对狠辣狡猾的对手, 韩信心慈手软感情用事。韩信和刘邦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英雄豪杰, 是大汉开国这段历史中的风云人物。有人比较:韩信皮厚心不黑;刘邦皮厚又心黑。此言一语中的, 不仅道出两者差别, 也道出了韩信的天性弱点。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向来信奉:无毒不丈夫。韩信关键时刻屡屡心慈手软感情用事, 最终难成大事, 且为人所用直至覆灭。韩信为齐王时, 楚汉胶着苦战, 辩士武涉劝韩信反汉连楚, 韩信曰:“汉王授我上将军印, 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我倍之不祥, 虽死不易。”齐人蒯通亦深知天下之权在韩信, 特为奇策感动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 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面对千载难逢的大好局面, 韩信没有把握住天赐良机。选择效忠刘邦以报知遇之恩, 放弃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乃至做皇帝的可能。殊不知刘邦先前所做的一切, 很可能只是收买人心的手段而已, 可韩信完全被感情冲昏了头脑, 对刘邦的人品道德心存侥幸, 对政治斗争的激烈残酷全然无知, 政治幼稚的弱点暴露无余。

面对变化莫测的时局, 韩信目光短浅优柔寡断。韩信攻占齐地后, 军威鼎盛、强极一时, 刘邦在与项羽苦战之际元气大伤、精疲力乏, 天下形势尽在韩信掌控之中。正如武涉所言:今二王之事, 权在韩信。韩信握天下之权, 轻而易举便大有可为。取上策可以据强齐, 割大弱强以立诸侯, 终至天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取中策可以坐山观虎斗, 三分天下, 鼎足而居。韩信偏偏做着立功封侯的美梦, 犯浑取了下策, 错失了坐地封王的大好局面。大汉建国后, 韩信失意便教唆陈豨和自己联手造反, 后因行事不慎以致阴谋败露为吕后诛杀。最终结果貌似偶然因素所致, 实则是韩信不识时务逆天而行, 失败乃必然。正如太史公评价:天下已集, 乃谋畔逆, 夷灭宗族, 不亦宜乎?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应相时而动, 形势一片大好, 适合造反之时, 优柔寡断不造反;天下已定, 百姓厌倦战争, 不该造反、造反不能成功之时, 却强行造反。实在是鄙陋愚昧之举, 由此韩信政治幼稚可见一斑!

面对忠贞耿介的建议, 韩信闭目塞听固步自封。韩信为齐王, 蒯通煞费苦心劝韩信自立为王, 只可惜韩信手握天下之权, 于蒯通高明策略充耳不闻, 终落得临死前感叹:“悔不用蒯通之计, 乃为女子所诈, 岂非天哉”的结局。不亦悲乎!回顾高祖以陈平“天子巡狩会诸侯”计械系韩信于陈一节, 淮阴侯表现出惊人的固执昏聩。钟离眛曰:“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吾今日死, 公亦随手亡矣。”韩信不入其言, 持其首谒高祖, 纵观形势此举实为错上加错的昏招拙举。韩信位尊齐王, 握重兵割据一方, 闻天子巡狩莫名慌张而方寸大乱, 是为失势;与钟离眜一向交好, 临危之际索要其首级, 是为失义;不积极采取应对策略却企图凭借钟离眛首级表示忠诚、化 解危机 , 是为失策 。势、义、策三者尽丧, 彻底限于被动。此时的韩信丝毫没有了战场上出奇制胜的智慧、所向披靡的风范。如此低弱幼稚的政治素质, 与刘邦相较无异于以卵击石, 最终束手就擒也就理所当然了!

高祖偿与信言。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的故事由此流传至今而家喻户晓, 韩信也成为我们民族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才军事将领之一。也许正如韩信自己所言, 韩信天生就是个将才, 战场上可以百战不殆、所向披靡。然自古高山必傍深谷, 高山巍然耸立深入人心, 恰如韩信的军事才能历来被推崇备至, 而他政治素质平庸幼稚也往往被人忽略;刘邦是天生的政治家, 两面三刀、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心狠手辣、做事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如若韩、刘二人带兵厮杀于疆场, 韩信肯定会轻松胜出, 只可惜刘邦对付韩信使用的是政治手段而非在战场上一决高下, 政治幼稚的淮阴侯只能在劫难逃、悲剧收场了!对此我们后人也只能报以无限的同情和感慨!综

淮阴侯韩信 篇2

一.军事天才

《淮阴侯列传》首先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物形象。《史记》中虽然也刻画了不少在军事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军事人才, 但韩信在这些人物中绝对算的上是独一无二的。他既不同于曹参、樊哙这些攻城野战的猛士, 也不单单是像孙膑这样只能运筹帷幄的军事谋略家。韩信既具有军事谋划才能, 又具有攻城略地的实战才能, 并且, 他在军事领域所表现的胸襟也是广阔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知人善用;他既懂“攻城”之法, 又明“攻心”之道。可以说, 韩信不仅仅是只能驰骋沙场的一介武夫, 而且还是一位有着文韬武略、实战经验、远大志向、广阔胸怀的军事家。

1. 谋划才能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淮阴侯列传》中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在他得志之前, 韩信曾几经波折、几易其主;终于在萧何月夜追韩信, 推荐给汉王之后, 韩信才开始崭露头角。韩信的那种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军事谋划才能集中表现在他登坛拜将时的一番精彩的议论上。

在这番议论中, 韩信从两个方面向汉王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韩信首先将刘邦与项羽进行对比, 指出项羽“其强易弱”的事实。他指出, 项羽徒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然又“背义帝之约”, 致使“诸侯不平”;且其“所过无不残灭者, 天下多怨, 百姓不亲附”。所以, 项羽的强大只是表面的, 是很容易被削弱的。同时, 他要刘邦反其道而行之, “任天下武勇”、“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 这样, 刘邦便可以在天下树立自己的威名, 削弱项羽的力量, 与项羽分庭抗礼。其次, 韩信又向刘邦分析了三秦之势, 指出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不得人心, 并且刘邦以前在关中已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此时只要“大王举而东, 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在此, 韩信将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侃侃而谈, 何等的从容不迫, 何等的高瞻远瞩!韩信的这番登台拜将论与诸葛亮的游说刘备的《隆中对》可以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无怪乎明代杨维桢说:“韩信登坛之日, 毕陈平生之画略, 论楚之所以失, 汉之所以得, 此三秦还定之谋卒定于韩信之手也。” (《史记评林》引) 所以说, 韩信在这里一鸣惊人, 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谋划才能。

2.实战才能

登台拜将显示了韩信的谋划才能, 但是韩信不单单是只会侃侃而谈、纸上谈兵的将军, 他的实战才能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从韩信被刘邦重用到最终汉王夺取天下, 韩信取得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战功。他袭安邑, 虏魏豹;北上破代, 擒夏说;东出井阱, 破赵兵, 斩陈余, 擒赵王歇;袭齐历下军, 败楚二十万援军, 杀其将龙且;最后与项羽决战垓下, 逼得项羽走投无路, 自刎乌江。这一场又一场出色的战役, 将韩信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军事天才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战法上, 韩信不仅善用疑兵, 而且巧用奇兵。在虏魏豹的战役中, 韩信设置疑兵, “陈船欲度临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渡军, 袭安邑”, 最后“遂虏豹”, “定魏为河东郡”。在井阱口之战中, 韩信先令军士“背水陈”, 以示“陷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亡地而后存”;后两军交战, 韩信又令军队佯装败走, 引得赵军“空壁争汉鼓旗”, 韩信于是“出奇兵二千骑, 共候赵空壁逐利, 则驰入赵壁, 皆拔赵旗, 立汉赤帜二千”, 最后乱赵军耳目, 夺赵军巢穴, 大败赵军。

无论是战功还是战法, 韩信都表现出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才形象。韩信的这种才能, 不仅在楚汉相争那个英杰辈出的时代是少有的, 而且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史上也是少有能与其匹敌的。

3.知人善用

在军事领域里, 韩信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将军, 而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并且知人善用, 有容人之度。司马迁选取了广武君李左车的事件表现了韩信的这种胸襟。

在井阱口战役中, 广武君本来游说成安君断绝韩信、张耳军队的辎重, 而自己深沟高垒, 不与之交战, 使得韩信、张耳军队“前不得斗, 后不得还”, 这样, 韩信、张耳的军队一定失败。但是成安君不听, 最终被杀。然而, 对广武君这样一个差点儿令自己兵败的敌人, 韩信却“令军中毋杀广武君,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到广武君被擒来后, 韩信“乃解其缚, 东乡坐, 西乡对, 师事之”, 并且“委心归计”, 诚心诚意地向广武君询问攻燕伐齐的策略。广武君于是为韩信谋划出一套策略, 韩信“从其策”, 最终“发使使燕, 燕从风而靡”, 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韩信的这种知人善用、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胸襟也为他的军事才能增添了出色的一笔。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 韩信能“攻城”, 也能“攻心”;能谋划, 也能实战, 是千古难得的将才。明代茅坤说:“古今来, 太史公, 文仙也;李白, 诗仙也;屈原, 辞赋仙也;刘阮, 酒仙也;而韩信, 兵仙也。” (《史记钞》) 这样说是很有道理的。

二.政治庸才

与他天才的军事才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韩信在政治上说来真的只能算是一个“庸才”。与他同时代的其他文臣武将比起来, 韩信缺乏一定的政治敏感度, 不善于在政治上斡旋, 没有政治心机。一方面, 他的政治理想落后, 毕生追求的不过就是裂土分封, 为侯为王;另一方面, 他的政治思想观念幼稚单纯, 缺乏政治头脑, 看不清君心险恶;除此以外, 他还居功自傲, 在他功高盖主被打压之后, 不懂得自保之道, 不知谦虚退让, 反而自视功高, 目中无人。这些导致了他“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 良弓藏”的悲剧命运, 令人无限惋惜。

1. 政治理想落后

韩信为汉家天下攻城略地, 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的终极追求却也不过就是裂土分封、为侯为王。韩信在登台拜将游说刘邦的时候就说到了“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何所不服”;在降服燕赵之后, 韩信于是“乃遣使报汉, 因请立张耳为赵王, 以镇抚其国”;而在平齐之后, 韩信又“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 反覆之国也, 南边楚, 不为假王以镇之, 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这些都说明了韩信裂土分封、为侯为王的愿望。

但是, 韩信的这种裂土分封、为侯为王的政治理想是比较落后的。从周朝开始实行分封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林立, 再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裂土封侯的理想就已经是落后的了, 因为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刘邦为了得到天下, 可能会暂时满足韩信的这种愿望, 但一旦得到天下, 像韩信这样的诸侯王必然成为刘邦巩固中央集权的障碍, 刘邦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铲除他们的,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的确是这样。所以, 韩信的政治理想落后, 不具有前瞻性, 不能顺应历史规律, 也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隐患。

2. 政治思想单纯

韩信缺乏政治头脑, 不察君心险恶, 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在政治上表现得过于单纯幼稚。这突出地表现在韩信拒绝武涉、蒯通谋反游说的事情上。

武涉是项羽派去游说韩信背叛汉王的使者。武涉向韩信分析刘邦的心性, “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且刘邦“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 项王怜而活之, 然得脱, 辄倍约, 复击项王, 其不可亲信如此”, 说明刘邦不是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韩信若坚持为之效力, 则必“终为之所禽矣”;于是武涉劝韩信背汉连楚。但韩信认为汉王对自己有恩, 所以“倍之不祥, 虽死不易”, 拒绝了武涉的游说。蒯通是韩信身边的人, 他见韩信不听武涉的, 就自己劝说韩信背叛汉王。他为韩信谋划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鼎足而立。但韩信依然以“汉王遇我甚厚, 载我以其车, 衣我以其衣, 食我以其食”推辞。蒯通接着举出“大夫种、范蠡存亡越, 霸勾践, 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等例子来向韩信说明“勇略震主者身危, 而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 如果韩信现在不背叛刘邦, 终有一天刘邦也会忘恩负义的。但韩信“犹豫不忍倍汉, 又自以为功多, 汉终不夺我齐”。

这二人的劝说, 虽说目的各不相同, 但有一点却是切中要害的, 那就是韩信如果继续为刘邦效力, 他的下场就不会怎么好了。这一点韩信既没有看到, 也不愿听劝说, 而是单纯固执地认为“自以为功多, 汉终不夺我齐”。韩信不知道政治上功高盖主的危险, 不知道“狡兔死, 走狗烹;飞鸟尽, 良弓藏”的道理, 幼稚地认为刘邦会感念自己的功劳, 始终看不到君王内心的险恶, 这种政治思想是何其的单纯幼稚!

3. 居功自傲

韩信的这种功高盖主终于导致了刘邦对之的打击报复。在他被降为淮阴侯之后, 韩信终于知道了“汉王畏恶其能”。在心中愤懑不平的同时, 韩信却自视功高, 目中无人。他“羞与绛、灌等列”, “尝过樊将军哙, 哙跪拜送迎, 言称臣, 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 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对于自己的同僚是这样的傲慢, 对于刘邦甚至也是这种自傲的态度。传中记载,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这种傲慢的瞧不起人的态度, 不要说是皇帝, 就是一般的同僚, 也是不能忍受的。

韩信功高盖主, 引来刘邦的猜忌和打压, 却不懂得像萧何、张良等人那样的谦虚退让, 以保全自身;相反, 他却侍才傲物, “伐己功, 矜其能”。这样, 韩信最后的覆灭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三.韩信的其他形象

《淮阴侯列传》主要突出刻画了韩信杰出的军事才能, 以及如何由于他个人性格和外部条件一步步导致他悲剧的过程。除此以外, 太史公也在字里行间、细枝末节中刻画了韩信忍辱负重、知恩必报、胸襟广阔、追逐功名以及卑鄙自私等形象, 这形象综合起来, 一个有血有肉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1.忍辱负重

韩信年少时, 在乡里被人瞧不起, 有个少年便侮辱韩信“若虽长大, 好带刀剑, 中情怯耳”, 于是“众辱之曰:‘信能死, 刺我;不能死, 出我袴下。’”韩信受到如此大的侮辱, 却并没有大发雷霆, 与少年拼个你死我活, 而是“孰视之, 俛出胯下, 蒲伏”。

在这里, 韩信表现出了极大的忍耐力。苏轼曾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 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 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 而韩信就可以谓之“豪杰之士”“有大勇者”。韩信抱负远大, 所以能够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 忍辱负重, 以图将来有更远大的前途。

2.知恩必报

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韩信在武涉、蒯通诱反的游说下, 始终不愿背叛汉王, 固然表现了他单纯的政治思想, 但同时也体现了他知恩必报的性格特征。同时, 韩信不仅对别人的大恩给予衷心的回报, 即使是别人的小恩小惠, 韩信也铭记于心, 只要自己一旦飞黄腾达, 也一定会回报的。

韩信还未发达之时, 经常吃不饱饭饿着肚子。有一漂母见他饥饿, 于是“饭信”, 并且“竟漂数十日”。韩信对漂母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到后来, 韩信功成名就, 回到自己的家乡, “召所从食漂母, 赐千金”。漂母之恩惠虽小, 但千金谢漂母, 也足以表现韩信的知恩必报了。

3. 胸襟广阔

在对待广武君李左车的事件上韩信已经表现出广阔的胸襟了。除此以外, 韩信对于曾经侮辱过自己的人也表现出极为宽广的胸襟。

韩信家乡曾有一个人让他蒙受了胯下之辱, 但他功成回乡之后,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 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 故忍而就于此。’”对比李广被起为右北平太守, 就让以前和他有过节的霸陵尉和自己一起, 却“至军而斩之”。二人比较起来, 胸襟差得有多远呀!

4. 追逐功名

韩信从少年开始就追求功名。他刚刚从军时, 因在所投奔的人的帐下“无所知名”“未得知名”而几易其主, 先是项梁, 接着是项羽, 然后又是汉王。后又因汉王“未之奇也”, 所以月夜逃走。若不是萧何连夜追上了韩信, 劝他回来, 并极力向汉王推荐, 不仅汉王失一大将, 就连韩信是否能实现自己的功名抱负也未可知了。

而为了功名, 韩信甚至可以背信弃义。在郦食其已经说服齐国不与汉王为敌的时候, 韩信却听信了蒯通的游说“为将数岁, 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 为了争得一己之功, 背信弃义, 趁齐国上下放松戒备的时候攻打齐国。最终郦食其被烹, 齐王败逃。这里, 韩信为功名心所驱使, 手段是极不光彩的。

5. 卑鄙自私

背信弃义攻打齐国这件事, 就已经表现了韩信自私的性格。而更突出地表现韩信的卑鄙自私的是他杀钟离眛的事情。

钟离眛一向与项羽友好, 项羽失败后, 逃到韩信那里。刘邦怨恨钟离眛, 听说他在楚国, 于是“诏楚捕眛”。又值刘邦想打击韩信, 所以伪游云梦, “实欲袭信”。于是有人对韩信说:“斩眛谒上, 上必喜, 无患。”韩信为了自保, 不听钟离眜的劝告“汉所以不击取楚, 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 吾今日死, 公亦随手亡矣”, 最终杀了钟离眜, 但自己仍然没能避免别降职的命运。从这里就可以看出, 韩信并非“长者”, 为了自保而不惜出卖朋友, 卑鄙自私, 目光短浅。

总之, 《淮阴侯列传》所刻画的韩信的形象是比较丰满的, 丰富而又复杂。他在军事上是个天才, 但在政治上却是个庸才;他长于谋天下, 却短于谋自身。他既有善良忠厚的一面, 胸襟广阔, 知恩必报;却也表现出卑鄙自私、为了追逐功名而不惜背信弃义的阴暗性格;他既有令我们赞叹不已的军事才能, 也有令我们唏嘘不已的悲剧人生。总之, 韩信是司马迁笔下的一位悲剧英雄。

摘要:《淮阴侯列传》是《史记》中文学性较强的篇章之一, 里面的韩信也是《史记》中刻画得形象较为丰富的一个。他在军事上如鱼得水、运筹帷幄、所向披靡, 但在政治上却处处碰壁, 缺乏政治头脑, 最终使自己走向了覆灭;他既能忍辱负重, 知恩必报, 胸襟广阔, 却又卑鄙自私, 目光短浅, 追逐功名不惜背信弃义。本文将分析一下太史公笔下的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关键词:人物形象,军事天才,政治庸才

参考文献

[1]辛自强.一个工于谋天下拙于谋自身的典型人物——读《淮阴侯列传》[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1990, 2 (02) :91-94.

[2]刘玲娣.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J].阴山学刊, 2004, 17 (04) :85-88.

[3]高岩.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论《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韩信形象[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28 (06) :72-73.

[4]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322-345.

10 淮阴侯列传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文言句式,积累文言知识。能力目标:

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通过史实分析并归纳韩信的人物形象。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用历史辨证的方法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教学设想】

其一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但与必修教材中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 其二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毒。引导学生分析与认识封建社会的本质。【教学方法】

1、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

2、设计相关的问题切入。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整体阅读,重点分析文章第一、二部分。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一个能忍受胯下之辱的人,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韩信。韩信除了受胯下之辱外还有很多令人敬佩的事迹。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略)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一)、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 蒯通 商贾 诸母漂 盗跖 阏与 井陉 樵苏 若虽长大

(二)把握文章结构: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一(1-3)早年屈辱 二(4-7)井陉之战 三(8)被贬之后 四(9-10)谋反被诛 五(11)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难句疏解

(一)、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

1、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明确: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二)、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结论: 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补充三个故事的结局:

(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研读文本4—7节

(一)先研究文本P138中“阅读与探讨”部分的“萧何追韩信”“登坛拜将”,提问:这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写韩信的卓越才能?(师)侧面表现

(二)4——7节是写与赵国之间的一场战争,给这场战争取一个名称,并且说说是从正面还是侧面表现韩信的军事才能。(师)井陉之战。正面表现。

(三)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师)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师)A.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B.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第二课时

要点:重点阅读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一、导入:复习一、二部分的内容。

二、研读文本8—10节(1)总结关键语句 第8节写刘邦忌讳韩信 第9节舍人得罪韩信,“舍人弟上变”不足信;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第10节蒯通劝韩信反,他没有反

(2)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师)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见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三、研读文本11节

1、诵读论赞。

2、难句疏解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有三点内容: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四、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1、功高震主。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

五、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1、漂母之恩

2、胯下之辱

3、妇人之仁

4、多多益善

5、逐鹿中原

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六、巩固与拓展:

【文言现象梳理】

(一)词类活用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2.众辱之曰

3.樵苏后爨,师不宿饱 4.陛下不过能将十万。5.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6.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二)通假字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 2.于是信孰视之 3.俯出袴下,蒲伏 4.虏魏王,禽夏说

5.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6.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 7.出、背水陈

8.东乡坐,西乡对 9.兵法右倍山陵 10.人言公之畔 11.上怒曰:“亨之。” 12.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

(三)重点文言词语 又不能治生商贾

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 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信由此日夜怨望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 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

(四)重点文言句式

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3.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4.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

【难句翻译】

1.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翻译: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

2.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翻译: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 马鞍山二中当涂分校语文选修课

日夜怨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

3.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翻译: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4.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上一篇:城市空气污染下一篇:挂钩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