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候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共5篇)
淮阴候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与含义以及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句等相关文言常识
2.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 3.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
4.让学生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提出独到的见解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叙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2.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把握《史记》叙述历史事件时采用的起伏跌宕的叙事特色,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教学重点:
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内容不做重点,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前三个小故事揭示了韩信主要性格特点,因此也作为学习重点。
一、导入新课
流传“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史记•淮阴侯列传》来进一步了解韩信。
二、介绍韩信
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将齐、楚联军各个击灭。四年二月,被封为齐王。参与指挥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决战,击灭楚军。韩信熟谙兵法,战功卓著,为汉王朝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吕后知刘邦疑忌韩信,乃与萧何定计,于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诱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名杀之。韩信著有兵书三篇,已失传。韩信:①是刘邦的第一功臣;②是刘邦所杀的第一功臣
三、诵读课文,正音正字,并且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1.容易读错的字: 陈豨 蒯通 商贾 诸母漂 盗跖 阏与 .......井陉 樵苏 若虽长大 ...2.文章结构
• 1-3 早年屈辱 • 4-7 井陉之战 • 8 被贬之后 • 9-10 谋反被诛 • 11 史官论赞
四、研读文本1~3节
(一)重点字词句疏解
①始为布衣时,贫(很穷。贫:缺吃少穿,没有钱;穷:不得志、不显贵,没有官职;两者不同。)无行,不得(能够)推择(被推举选择)为吏。②常(通“尝”,曾经)数从(跟随到)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以之为患,可译为“嫌恶”)之,乃晨炊蓐食。(“晨”“蓐”名作状。意思是“于是一大早作好饭,在床上吃了饭”)。食时信往,不为具(准备)食。
③有一母见信饥,饭(名作动,给„„饭吃)信,竟(从头到尾,一直到)漂数十日。
④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长得高大),好带刀剑,中情(内心)怯耳。”众(“众”名作状,当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⑤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认为他胆小)。
(二)文本内容分析
1.文章开始的三小节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用四个字概括每个小故事。【明确】三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怒绝亭长 漂母饭信 胯下受辱
2.说说这三个小故事说明了韩信早年生活的境况是怎样的? 【明确】这三个故事都反映了韩信早年穷困屈辱的生活。3.作者写这三个小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写出韩信知恩图报,忍辱已成大势,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品质,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多角度对比人物性格。4.请仔细阅读“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这三个小故事,找到每个故事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明确】
第一个故事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自尊,第二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自信和抱负,第三个故事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补充材料】
1.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留侯论》
2.三个故事的结局:(韩信被封为楚王)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
五、课后作业
1.预习课文中“井陉之战”等其他内容。
2.探讨韩信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又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3.整理所学课文内容中的文言知识。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
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教学重难点:
叙事中细节的表现和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学习情况,重点语句翻译 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3.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二、学习第4—7段:井陉之战 1.相关内容补充
韩信“投项,不用,投刘,几死。无奈亡去。”幸遇“萧何追韩信”“拜为大将军”,才对刘邦“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等省略的内容。2.重点字词句疏解
①愿陛下假(借)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小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名作动,深挖战壕,加高营垒),坚营(坚守军营)勿与(之)战。②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它实际上)不过(超过)数千。能(通“乃”,竟然)千里(跋涉千里)而袭我,亦已罢(通“疲”,疲劳)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对付)之!
③赵见我走(逃跑),必空壁(“空”,使动,意思是“全营出击”)逐我,若疾入赵壁,罢赵帜,立汉赤帜。
④于是有缚(捆绑)广武君而致(送到)戏(通“麾”)下者,信乃解其缚(绳子),东乡坐(请他面向东面坐下),西乡对(自己面向西面坐下。联系古人的座次,如《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师(名作状,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事之。⑤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怎么还)可得(能够)而用之乎!3.问题探究
(1)韩信能取得井陉口这场战斗胜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确】
背水而阵,迷惑赵军;引蛇出洞,骑兵偷袭,内外夹击;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2)作者在描写井陉之战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①对比。成安君和广武军进行对比,广武君较机智,但计策没被采用;成安君和韩信进行对比;
②衬托。如“诸将皆莫信,详应曰:’诺’”,反衬其料事如神;以赵军望见他的背水阵大笑,反衬出他的智谋;活捉广武君以后,对广武君的态度,衬托其胸襟气度;打完仗后对诸将的解释,反衬他高人一等的用兵机智。
三、作业:
思考: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事件的展开来刻画人物,凸现主旨的写作手法。2.学会在叙事中融进个人的好恶褒贬,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3.分析讨论韩信的功过是非,试着总结历史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叙述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学习8第段:被贬之后
1.教师补充省略的淮阴侯被贬的有关内容。2.请学生翻译第8段。
二、学习9—10段:“谋反”被诛
1.教师补充项王手下武涉和齐人蒯通对韩信的游说以及韩信的回答。2.重点字词句疏解
①阴(暗中)使人至豨所,曰:“弟(只管)举兵,吾从此助公。” ②相国绐(欺骗)信曰:“虽(即使)疾(生病),强(强打精神)入贺。”
③“秦之纲绝维弛(法度败坏、政权瓦解),山东(崤山以东六国诸侯)大扰,异姓并(一同)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聚集)。秦失其鹿(帝位),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之)。„„” ④且天下锐精(磨快武器)持锋(手持利刃)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只是)力不及耳。3.问题探究:
(1)韩信墓前有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
“一知己”指萧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不仅概括了韩信一生,而且点出成败之由。
(2)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对此你怎么看?请认真研读课文,收集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明确】
三种说法各有道理,关键是联系文本,言之成理。一般多赞成“陷害说”。主要依据是:韩信临刑前的遗言:“恨不用蒯通计”(“恨”意思是“遗憾”,不是“怨恨”),蒯通的话:“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不用”、“自夷”,反过来说明韩信不可能谋反。另外,与陈豨密谋叛逆,以及和在京城的内应,也显得很小儿科,一代大英雄竟如此小儿科,不大可信,所以有人说这是吕后等人的诬告。密谋造反与事实不合。参照《陈豨传》中记载,陈豨并没有谋反,而是被逼迫造反,还有其他种种理由。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三、学习第11段:论赞
1.诵读论赞,教师正音,纠正句读。2.重点字词句疏解
①假令韩信学道歉让,不伐(夸耀)己功,不矜(自满)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②不务(致力)出此,而天下已集,乃(却)谋叛逆,夷灭(诛灭)宗族,不亦宜乎!
3.问题探讨:这段“太史公曰”包含了哪些内容,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 有三点内容:
(1)布衣时志与众异;没有做到“谦让”;(2)在天下安定时密谋叛逆。
(3)其中“天下已集,乃谋叛逆”一般认为是反话:“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李慈铭)“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李笠)
四、探究思考:
1.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明确】
①功高震主。
②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③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
④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杀韩信是吕后和萧何等干的,刘邦并不知情,当他知道后“且喜且怜之”,心情很复杂,也很真实。2.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明确】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帅才不及帝王术
魏明伦
韩信是天才的军事家,但不是成熟的政治家,更不是伟人典范。韩信好名,近似杨秀清。未央宫诛韩信虽是冤案,但也不乏韩信自身的致命弱点。后人同情他,却并不十分敬仰他。令人惋惜的是韩信的佼佼帅才和赫赫战功竟落得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然而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韩信与刘邦、吕后的矛盾,完全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更替之间,开国帝王与开国元勋始而互相依存,继而互相戒备,终于无情屠杀功臣的普遍规律。“拜将台埋伏着断头台,封侯路埋伏着葬身路。”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数千年历史,新朝代建立后未屠戳功臣的不过东汉、唐、宋而已,奈何!
(魏明伦不愧为“巴蜀鬼才”,其为电视剧《准阴候韩信》写的主题曲词大气潇洒,令人叫绝。)
十面埋伏 ——电视连续剧 《淮阴侯韩信》主题歌
亮煌煌几页史书,乱纷纷万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将,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 将军战术传千古。云埋伏,雾埋伏; 功臣末路断头颅!
疑兵疑阵在何处? 战场埋伏、官场埋伏、朝廷埋伏、宫廷埋伏……
啊!
帅才不及帝王术!兵书不如圣诏书!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谱; 让后人评述,功过何如???
五、作业:
整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成语:
漂母之恩 ;胯下之辱 ;妇人之仁 ;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逐鹿中原 《淮阴侯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韩信之死的原因,体会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态度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电视剧《淮阴侯韩信》的主题歌《十面埋伏》。
2.导入语:将军战术传千古,功臣末路断头颅!一曲《十面埋伏》,一声叹息!今天,我们就来研习韩信之死,探究司马迁的态度和观点。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见,刘邦是很赏识韩信的军事才能的。作为一代名将,“韩信虏魏、破代、平赵、下燕、定齐,南摧楚兵二十万,杀龙且,而楚遂灭。汉并天下,皆信力也。”没有韩信就没有汉家王朝。可韩信的结局却是夷灭三族。这是为什么呢?
二、研习课文
1.韩信是因为什么罪名被杀的? 【明确】
谋反。韩信因协助陈豨兵变,被告谋反,被吕后诛于长乐钟室。2.如果没有陈豨兵变,韩信就能躲过被杀一劫吗? 【明确】
不能
3.探究:韩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概括 【明确】
功高盖世,恃才放旷,得意忘形,错失良机,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狭„„
4.探究:韩信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和君主的猜忌,最终躲不过被杀的命运,那么,韩信谋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觉得司马迁的写作中有没有可疑之处?请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有关资料,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同学的观点可能有三种:有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韩信究竟有没有谋反,9 这已成千古悬案,见仁见智。但司马迁在编史时留下了一些疑点,让后人去思考,去评说。与同学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图报,拒绝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迟。手中无兵,怎能造反?与豨合谋,不怕告发?
几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会如此反?,若真谋反,怎会怜之? „„
5.关于韩信谋反被诛,司马迁在文中有没有谈到自己的观点? 明确:第11节,学生齐读课文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谋畔逆”有什么言外之意? 补充资料:
“天下已集,乃谋叛逆”此史公微文。谓淮阴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铭《越漫堂读书记》
“天下已集,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韩信心迹,刘季吕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记订补》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一般人认为这是反语,“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评韩信“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其实在叙事中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也表达了司马迁对统治者的愤激之情。曲笔:史家编史记事有所顾忌或循情避讳而不据实直书。
三、延伸拓展
韩信的悲剧的确令人惋叹,韩信的悲剧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还是一类人的悲剧?
明确:一类人 教师补充资料: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刘邦称帝的那一年被刘邦以谋反罪名消灭。韩王信就是害怕刘邦的怀疑,在极度恐惧的情况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的。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
燕王卢绾是刘邦的同乡,自刘邦浪迹丰沛市井之时,他们就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汉朝开国前,卢绾一直是刘邦的亲信和心腹,但最后也被刘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谋反企图。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公元前196年,当另一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时,梁王彭越的部下曾劝彭越一同谋反,彭越犹豫着没有答应。刘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 越的忠心,反而将他逮捕后处死。最残忍的是,刘邦杀了彭越之后,为了威胁警告其他将领和功臣,竟将他的尸体剁成肉酱,再派人分赐给各位诸侯和功臣品尝。功臣们因此更加胆颤心惊。
彭越事件后,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幸免,也被迫铤而走险,起兵反叛。结果也被刘邦亲自统兵镇压。
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使江山永远姓朱,大杀功臣到了残酷的程度,胡维庸被告谋反,被立刻斩首,还诛连一万五千多人,李善长有两道免死铁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灭族七十多口,大将蓝玉谋反案又诛杀一万五千多人,明朝开国功臣基本全被铲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韩信之死,同学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发现,非常好,老师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同学们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探究、发现的精神。学生齐读结束语: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韩信成败之谜》
韩信,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他在最能够背叛刘邦的时候忠贞不贰,却在最不可能反叛时涉嫌谋反。正如司马迁所说:“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因此,有人认为韩信釜底抽薪谋反并不可能,也有人认为其造反证据确凿,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我们英雄时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负重,他的自强不息,他的叱咤风云,甚至他的犹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记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四、作业:小论文(任选一题)韩信为什么只能成为一代名将?
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英雄悲剧”现象?
五、本课在音乐中结束:《十面埋伏》 教学后记:
这是一节区公开课,之前在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试上过,不同班级的学生学情不同,每次效果也都不一样,对我来说,每次上这一节课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因为我不能完全预设课堂上学生会有怎样的观点与见解。教学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适应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已是第四课时,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尝试的探究课,希望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轨。实际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非常好,敢于发表见解,有理有据,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错,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探究重点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有充分说的机会,所用 时间多了些,本节课后面的时间有点紧,略显仓促了些。但重难点比较突出。
在引导学生探究疑点时,学生侧重讨论韩信是否谋反,对文中的疑点虽有发现但还不到位,需要教师启发或补充,这种探究问题似乎是难了些,但很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今后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高二语文《淮阴侯列传》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疏通文意。
3、通过分析韩信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自主探究——讨论
教学设想:本选段故事情节紧凑,学生容易读懂,所以梳理文章不作为重点,又因其涉及到的文言知识点比较丰富,所以把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由学生自主整理完成;通过对文本结构内容的感知,学生讨论韩信这一人物形象的个性及悲剧原因;功高盖世与夷灭宗族的可悲下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引发人深思,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要引导学生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甘愿接受宫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严更尊贵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么历史上还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来继续研读《淮阴侯列传》。
二、复习检查
上节课同学们翻译了课文,并让你课下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我们先简单的复习检查一下。
(一)重点的文言实词:(只)说你整理的词类活用现象。
名做动: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给……饭吃
议欲下赵攻下
如我能将几何?率领统率
名做状:众辱之当众
欲东下井陉击赵向东
师事之像对待老师一样
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在夜里,连夜
异姓并起,英俊乌集像乌鸦一样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在早上;在床褥上,在床上
吾骑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在野外
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大吹大擂地
动词的使动用法:
水上军开入之使……进入
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使……退避
共候赵空壁逐利使……空
形容词做动词:深沟高垒深挖;加高
意动用法:羞与绛、灌等列以……为羞耻
(文言实词:有能生得者购千金:悬赏
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但,只管
不伐已功,不矜其能夸耀
而天下已集,乃谋叛逆:通假字=辑,安定)
(二)文言虚词:
乃→1,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就)
2,乃敢引兵遂下(才)
3,大王乃肯临臣(竟然)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是,就是)
(三)文言句式
判断句: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2成安君,儒者也。
被动句:1,否,必为二子所擒矣。
何为为我禽?
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体现被动句的标志是:为……所)
2,知其不用
不得推择为吏(语意被动)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楚怀王《屈原列传》)
定于后置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
宾语前置句:何以加之?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以、为都是介词,分别译为:用、因为。在古汉语中,介词后面加宾语,宾语往往前置,表强调)
三、整体感知文本,划分文章结构
通过检查分析,发现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还不错,这节课我们主要完成两个目标;(见前2、3)
思考:根据文意,划分文章结构
明确:全文分为四部分:
1-3早年屈辱
4-7井陉之战
8-10韩信之死
11太史公论赞
四、研读第一部分
(一)这一部分写了韩信早年生活的三个小故事。哪三个小故事呢?用四个字概括一下,分别为:怒绝亭长漂母饭信胯下受辱(胯下之辱)
(二)这三个小故事又分别反映出韩信怎样的个性?
“怒绝亭长”侧重表现他屈辱之中的强烈的自尊,
“漂母饭信”侧重表现他的知恩图报,自信和抱负。(韩信被封为楚王之后,衣锦还乡,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也就是成语“一饭千金”的出处。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这有力地证明了韩信不忘本、不负人的高尚品质)“胯下之辱“侧重表现他的坚忍,忍辱负重。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从这三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韩信早年因家境贫寒过着穷困而屈辱的生活,虽然看似窝囊无用,但他自幼熟读兵书,心怀安邦定国的理想和抱负,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那么他的军事才能是不是一开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发现并得到重用呢?——不是。他先投项梁,后投项羽,直到他离开项羽来投奔刘邦也一直是无用武之地,最后是由于谁的大力推荐才得以有崭露头角的机会?——萧何!
萧何非常赏识韩信的才能,认为他是有深谋远虑,有运筹帷幄,决胜庙堂的大将之才,所以想法设法地把已经出走的韩信留了下来,并最终促使刘邦拜其为大将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和“登坛拜将”两个故事。
在课本的138页,我布置同学们看过了,
思考:这是从正面还是从侧面描写韩信的才能?
明确:侧面表现——侧面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萧何对他的欣赏,赏识,重视渴望人才的急切之情)表现一个天才军事家的形象。
五、研读第二部分
登坛拜将之后,韩信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涉西河,虏魏王”破魏之战,针对魏军部署,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从侧后偷渡,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
还有一场与赵国的战争打的格外精彩——叫作井陉之战。
思考:韩信使用了什么策略,取得了形势本不利于他的这场战争?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明确:
1.背水一战: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韩信背水为阵,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激发将士的斗志,使将士死地求生,人自为战,大破赵军。正所谓“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还有(趁赵军倾巢出动的时候派……)
2.引蛇出洞,骑兵偷袭,拔赵旗,易汉赤帜。明代唐顺之评曰:“信奇处全在拔赵旗上,乱其耳目,夺其巢穴。”
3.关键是抓住了成安君陈余的迂腐、轻敌的弱点,做到知己知彼。
那么井陉一战从正面表现表现韩信用兵之奇之妙。
补充:(他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持一面红旗:“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并传令今日破赵会餐。仗还没打完就预料必胜。他不仅具体布置骑兵的行动计划,连敌军“空壁逐我”也肯定无疑,难怪将士们都不相信。接着他又派出万人的先锋队,“出,背水陈”。显然,万人的先锋队伍,背水布阵是不合常规的,是违反兵书战策的,所以连敌军也“望见而大笑”。随后竖起大将对旗帜和仪仗,大吹大擂地开出井陉口。然而两军相接,赵军果然倾巢出动攻击韩信的军队,韩信诈败,抛旗弃鼓,等到他的骑兵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换上汉军赤帜后,韩信率众拼死反扑,迫使赵军想退回营垒,“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打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沚水上,禽赵王歇”。诚如韩信所说:“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这正是韩信知己知彼,据实灵活地运用战策的结果,足见其胸中韬略之一斑了。)
六、研读第三部分
通过井陉之战我们了解到了韩信卓越而奇特的军事才能,这位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杰出名将是不是就能从此封妻荫子、安享荣华富贵呢?
明确:很明显。不是。韩信最后的下场是?
(生)最后因其舍人之弟告发,吕后和萧何定计将他诱骗至长乐宫钟室以谋反的罪名将其杀害,并夷灭三族。
补充:韩信墓前有一副对联曰:“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不仅概括了韩信了的一生,而且点出他的成败之由。
思考:联中“一知己”和“两妇人”分别指代什么人?
明确:“一知己”指萧何,韩信一生的成功和失败都系于萧何一人身上,所以民间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坚定了他对生命的自信,而吕后终结了他的生命。
韩信虽不是由刘邦直接所杀,但他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刘邦的畏忌,刘邦虽用韩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由齐王徙为楚王,继又借涉嫌谋反之名黜为淮阴侯,将其软禁在自己身边。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
七、研读最后一部分
韩信为汉家出生入死,功高于世,最后却落个夷灭宗族的下场,那么司马迁对韩信持有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呢?
愤激、叹惋之情、同情深蕴于反语之中。体现在:“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韩信死得可谓冤屈之至。对此,深处汉室的司马迁只能以曲折委婉的言辞加以表述,而将愤激、同情之意蕴于反语讥诮之中。)
八.问题探究
一代名将,死非所伤,实堪哀伤,这是司马迁对韩信持有的感情,那么你觉得韩信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思考:韩信为什么会被杀害?
明确:
1、功高震主。功劳太大,使君主受到震动而心有疑虑。
2、狂妄傲慢,树敌太多,单枪匹马。
3、恃才放旷,君主对他早有猜忌。“羞与绛、灌等列”、君臣对晤中不自觉流露出的一句“臣多多而益善耳”将他傲慢自负的性格表露无遗。
4、杀功臣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当韩信被刘邦以涉嫌谋反的罪名逮捕并黜为淮阴侯的时候,他曾说过这样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当然这话始见于越王勾践的功臣大夫范蠡给另一位功臣大夫文种的信中。文种不听范蠡之劝,终成剑下之鬼。那也是成语“兔死狗烹”的最早出处,意思就是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统治者杀掉功臣。
统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其实亦是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九、师本课总结:
至于为什么功臣末路断头颅?有人说韩信是被吕后等设计陷害死的;也有人认为他造反证据确凿,咎由自取;还有人认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这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旷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挣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战斗中奋进,在胜利中沉沦的那段光辉的历史让人铭记。
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篇3
韩信是淮阴人,年轻时很贫穷。他不愿劳动,经常去别人家蹭饭吃,大家都讨厌他,不给他饭。一位老妇看他可怜,天天把自己的饭分给他,韩信决定一定要报答老妇。一个卖肉的年轻人见韩信天天带着佩剑,却天天蹭饭吃,很瞧不起他,就对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捅死我;要是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韩信看了他半天,最终还是钻了过去。大家都认为韩信是个胆小鬼。天下大乱时,他去投奔了项羽。他多次向项羽进谏,项羽不听。于是他投奔了刘邦,可是刘邦也只让他当一个小官。韩信又跑了。丞相萧何很欣赏他,亲自把他追了回来。萧何向刘邦说明了情况,刘邦决定拜韩信为上将军。韩信之后南征北战,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背水一战打败赵国三十万人,灭赵国;灭齐国;击败项羽大将龙且二十万大军;最后与项羽决战于垓下,把项羽本人逼的自杀。
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王朝后,韩信被封为楚王。韩信首先把当年给他饭吃的老妇请来,给了她千金重赏。又把当年侮辱他的人找来,让他当了中尉。韩信说:“他当初侮辱我,我之所以隐忍,就是为了今天的事业。”几年后,有人对刘邦说韩信造反,刘邦于是把韩信抓了起来,后来证明韩信是清白的,韩信还是被废除了王位,降到了淮阴侯。刘邦很惧怕韩信,因为他打仗天下第一。于是韩信又一次被抓起来,没经审问就被杀了。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篇4
(一)“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后人如此评价韩信的一生,精辟而独到。早就听闻有关韩信的故事,不过那是道听途说,以及通过影视剧得来的,最近才去翻开了那篇《淮阴侯列传》,一窥淮阴侯之功过。
淮阴侯一生在太史公笔下徐徐拉开。韩信早年贫困而不得志,甚至无赖都欺负他,他忍了。投奔项羽,不受重用;投奔刘邦,仍不受重用。在他离开刘邦之际,萧何把他追了回来,上演了一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于是,他开始了南征北战的一生,战绩卓著。然而天下平定后他却“谋反”了。于是,一代兵神就这样离世,不知他去世前的那一刻心中在想什么?是他的一生?还是……
太史公认为他若不矜功伐能,那么他是可与吕尚等人比肩的,可惜他“谋反”了,掩卷而思,韩信之死所谓何故?
韩信之死首先与其性格有关,他很有才,也正因为有才,才有些心高气傲。刘邦问韩信自己可统多少兵时,得到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也许他在半开玩笑,也许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可惜他在最不能说这话的人面前说了这话。太史公评价其矜功伐能,可谓一针见血。韩信知道刘邦不善统兵却善御人,他自己知道却做不到啊!
如果韩信性格收敛,那么他能锦衣玉食地过下去吗?很难。韩信的军事才能刘邦是明白的,即使他没了兵权,军中仍有许多旧部。连樊哙见了韩信都十分恭敬,其他将领可想而知。大汉家的天下姓刘,有了这种人物在,那“刘”字大纛还能安稳地在风中飘扬吗?即使韩信性格收敛,他的下场应该也可以预见。功高震主,军心所归。可惜伴君如伴虎。
对于韩信“谋反”一事我觉得值得推敲。
太史公曾载,蒯通曾向韩信建议趁刘项对峙之时另立门户。而且从记载中蒯通的分析来看,如果韩信拉出队伍单干,是很有可能呈现出三足鼎立之势的。到时凭借韩信的能力,许多事还很难说。然而韩信拒绝了。如果说韩信真有反意,那时不反到天下太平再反,他的智商突然出问题了?
当然,对于太史公治史的态度,我们不该怀疑。太史公吃的是汉禄,而且经过李陵事例后他也看清一些东西。所以即使了解真相,太史公为了完成《史记》,怕也只能让韩信谋反了。从太史公叙述蒯通事件来分析,他是否想借此让后人发现什么呢?也许这正是太史公的高明之处。
韩信的被杀让我想起了古代的将军。
中国古代的将军一般只有两种下场:要么解甲归田,安享晚年;要么被以各种理由杀害,最多的是谋反。
唐中兴名将郭子仪,晚年妻妾成群。一日,御史中丞卢杞来拜访他,他让身边的妻妾退下。事后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卢杞长得太丑,妻妾会笑他。万一将来他不在了,卢杞可能因此会害他的后人。试问一个对人心洞悉得如此透彻的人,晚年左拥右抱的是红妆美姬的如花笑靥,这背后的目的还用说吗?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仍在宋朝的天空里回荡,抗金名将岳飞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于**亭。有人说这是秦桧干的,但若无皇帝的默许甚至支持,他敢对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下手吗?岳飞太直了,过刚易折。不贪财不好色,这样的人想要什么?当皇帝的不得不思考了。相反,韩世忠们则聪明得多。广置田产,兴修豪宅,与美姬欢乐,这种将领才让皇帝放心。
古代的将军是一把无柄之剑。皇帝用权力为柄,运掌此剑。青锋所指,敌军闻讯而逃。但毕竟此剑无柄,权力也不一定掌控的了,为了不让这把无柄之剑到时伤了自己,他们要么把剑折断,要么用财色让剑生锈。有的将领聪明,用自污的方法,自己生锈,而有的将领,却等着皇帝将其折断。
“待归来,重续汉阳游,骑黄鹤。”这是岳飞的心愿,然而在那个制度下,又有多少将军能了此夙愿呢?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二)这篇传记讲的是韩信的故事。
其实韩信可能不长这样XD
他可能长这样
第一部分:文言词汇及古汉语词汇积累
又不能治生商贾:运货贩卖叫“商”,囤积营利的叫“贾”。这里用作动词,做买卖。
吾哀王孙而进食:类似“公子”,是古代贵族子弟的通称,也是对年轻人的敬称。
为(wéi)连敖:即典客,指接待宾客的官员。
上拜以为治粟都尉:秦汉以来对皇帝的通称,这里指汉王。
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木质的瓶子。
胯下之辱:(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楚汉之争时,项羽倚仗兵力强大,违背谁先入关中谁为王的约定,封先入关中的刘邦为汉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听从谋臣张良的计策,从关中回汉中时,烧毁栈道,表明自己不再进关中。后来,刘邦拜韩信为将军,他命士兵修复栈道,装作从栈道出击进军关中,实际上却和刘邦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守将不备,占领陈仓。进而攻入咸阳,占领关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
木罂渡河:韩信通过将成排的木瓶口朝下捆成筏子,成功地率军渡过无船的渡口,出现在敌军后方,前后夹击将敌军击败的故事。(魏王盛兵蒲坂,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袭安邑。)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兔死狗烹:这一成语也比喻西汉时刘邦将一些建国时建功立业的大将们悉数杀光的情形。汉五年刘邦当皇帝后为削弱韩信的势力,把当时是“齐王”的韩信徒封为“楚王”,使其远离自己的发迹之地,汉六年又有人适时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又再将他贬为“淮阴侯”,汉十年,皇后吕雉又以谋反之名将韩信诱至长乐宫杀死(虽然韩信的确是计划要谋反的+_+)。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得天下,韩信于公元前196年身首异处,这对共过患难的君臣在天下大定之后只相处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上令武士缚信,载后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第二部分:
韩信其人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韩信,可能是汉初三杰中,相关成语最多(233)、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个了。韩信与洗衣妇、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些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韩信早年的落魄与他做事为人的与众不同。他在离楚投汉、被萧何赏识之后,终于得以平步青云,开始了人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时光。在与魏王豹的战争中,他巧妙渡河,击败魏国的军队,将魏王俘虏;用心理战术打败赵军,擒住赵王歇,使燕、齐两国闻风丧胆,接连向他投降;将齐楚联军诱困在河中央,以少胜多。可以说,韩信是刘邦成就霸业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在楚汉之争的中后期,不少人都发现,楚、汉之间谁将取得胜利几乎取决于指挥强大军队的韩信,韩信的抉择将会决定楚汉战争的走向。前来游说韩信的谋士中,就有齐国人蒯通。
蒯通告诉韩信:此时楚汉两国军队疲弊,百姓也厌倦了战争。你韩信占据人才济济的齐国,有了天时地利,完全可以顺应民意,为民请命,结束战争,自己一统天下。另一方面,您战功赫赫,功高盖主,战争结束后迟早会面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局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将军一定要三思啊。
可蒯通费尽口舌,韩信却再三犹豫,不忍背叛刘邦萧何的知遇之恩。()他一再谢绝蒯通的好意。蒯通见韩信不接受,只能装疯卖傻,逃避灾祸去了。
此时的韩信和蒯通,像极了《鸿门宴》里的项羽和范增。
在垓下,韩信率领的大军为楚汉之争画上句号。
正如蒯通所料,击败楚国后,早已猜疑韩信的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的官职也一降再降。无尽的猜疑横亘在君臣之间。
高帝十年,忍无可忍的韩信决定谋反,奈何天真的他中了萧何的计,谋反计划流产。长乐宫,将要被处决的韩信叹道:“要是我早听蒯通的话,也不至于今天死在一个女人手里”。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竟被灭三族。
他的一生,浮浮沉沉,实在令人感慨。
在我眼中,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将领,更像是一位最真实、最平凡的人。他的所作所为,让我感觉他仿佛就活在我们身边。
韩信虽然早年境遇潦倒,但一直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太史公司马迁评韩信时谈到“韩信母亲去世时,无钱葬母的韩信并不将母亲草草埋了了事,而是将他的母亲埋在‘高敞地’‘其旁可置万家’”。此举足以说明韩信的与众不同。他的忍辱负重、勤奋好学,为他成就一番事业打下了基础。他有着博大胸怀,能以德报怨,任命当年侮辱他的人为官,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敌方降将为他出谋划策。他的知恩图报,使他对当年施舍他饭食的洗衣妇报以千金,也让他在加入汉王旗下后一直跟随刘邦,不离不弃。
而韩信同样有缺点。战功赫赫的他会自高自傲。他曾因为自己的私心和表现欲让刘邦的谋臣郦食其在敌国死于非命。而他的知恩图报却蒙蔽了他的眼睛,给他带来的是悲惨的结局。
我仰慕韩信的卓越才能,也倾心于他的真性情——他的知恩图报,他的以德报怨,甚至是他对汉高祖会留他一命的天真期望。淮阴侯韩信有许多缺点,他会犯错、会犹豫,也不像精于算计的萧何一样得以善终;但他同样能指挥大军,退敌军于千里之外。这个和凡人一般的韩信,比其他在史书中八面玲珑的王侯将相更加鲜活、令人温暖。
胡千烨
2016.1.1
5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
(三)高中生读《史记》(5):淮阴侯列传
李愚、李佳欣
赵清芳老师按语:
两篇文章主题和写法比较相似,故放在一起阅读。从主题看,两位同学都谈权力对韩信人生的影响,李愚同学用“迷宫”比喻韩信的人生之路,感叹帝王之家本无出路。李佳欣同学用“盛宴”比喻权力的斗争,感叹王的盛宴让人欲罢不能。从写法看,李愚同学多用虚写,通篇皆着比喻色彩。李佳欣同学则用实写,主观抒情比较明显。
迷宫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愚
它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宫殿,富丽堂皇,但也随时会倒。在这一个偌大的迷宫里,生存才是最基本的目标。
当你置身其中,是会塞满腰包,还是落荒而逃?时间或许所剩无几,但若两手空空,当初又何必冒险?
实在是心有不甘啊,于是你拿起了财宝,算着时间,谨慎而行。
些微收获,没有负担,但也没能将行囊装满……再拿一点,再拿一点。似乎有些重了,但你已经无所畏惧。
是继续财宝之路,还是选择脱身捷径?你放弃了后者。此时看来,前者并不危险,反而更加诱人。
在宝藏中不停地翻找,你强健的肩臂渐渐耷拉,你硬挺的脊梁垂如弯弓。时间所剩无几,你这才猛然发现,自己走进的是深深的绝路。
还来得及!你想起先前的路口,急忙返回。行色匆匆中,辛苦的收获散落一地,但已无暇顾及。
终于退回了那个你曾做出错误决定的地方。但你才发现,那条脱身的捷径早已被时间的坠石掩埋得无隐无踪。在堆积的乱石前,你喘息、努力、叹息、哭泣,直到迷宫轰然倒塌,你才被迫醒悟到一个真理:
帝王的城府,本就没有出口。
王的盛宴
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高2019届8班 李佳欣
在阴森的城墙里,权利与欲望黯然滋长,你被囚禁在这不透风的围墙中,置身于王的盛宴。
世人都笑你天真不知明哲保身,然你怎会不明了?乱世之中,生死难料,你早已将性命托付于权力的更迭。叹只叹,你难改你高傲之性!
傲骨之人总会自带光环,你也如此。作为关乎刘项二人存亡的关键一人,你的勇略盖世无不令人赞叹。你傲,你强,你刚,你沉,你知人,你气度非凡。你战必胜,攻必克,扫强楚,灭暴秦,为汉王打下一片江山,你是英雄。
正因如此,我为你叹息。都说你反叛自取灭亡,我却不以为然。你一片忠心却难躲猜疑,你太过优秀令君主担忧。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当一个人获得了权利,他便害怕失去。汉王不再需要你了,而你又太过强势,“假王之事”仅一时糊涂却成诛族之祸。在王的盛宴中,你终成了牺牲品。
你错了?你没错。历史长卷来来往往不过一世清梦,若有来世,宁有平淡一生。
淮阴候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篇5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淮阴候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06-27
魏公子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06
送淮阴孙令之官,送淮阴孙令之官温庭筠,送淮阴孙令之官的意思,送淮阴孙令之07-13
酹江月 过淮阴,酹江月 过淮阴萨都剌,酹江月 过淮阴的意思,酹江月 过淮10-28
淮阴地区12-21
淮阴侯韩信05-14
《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07-01
淮阴区职业教育06-02
管仲列传教学案11-27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必修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