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2024-10-23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精选8篇)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篇1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及失败的原因。课时设置:3课时

第1课时

要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积累文言知识 过程:

一、导入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李广本人由于其勇而无当、不畏权贵、简单易从的作风、仁爱士卒的品德,在当时及后世都有广泛的影响,成为历代文学作品歌颂的对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喜爱和无限景仰。

二、练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陇西

故槐里

上山陈

赎为庶人

中石没镞

骠骑将军

元狩四年

愠怒

持糒醪遗广

食其悛悛如鄙人

下自成蹊

睨其旁

讷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

自刭

广从弟李蔡

广详死

秩八百石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陈同“阵”)

(2)行十余里,广详死(详同“佯”)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幕同“漠”)

(4)封书与广之莫府(莫同“幕”)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字词。(1)广家世世受射(传授)

(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斗)(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往)(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突然)(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更何况是)(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埋入)(7)专以射为戏,竟死(最后)(8)广数自请行(多次)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暗中)(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辞别)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渡过)(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送给)

(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迷失方向,找不到路)(14)遂引刀自刭(于是)

(15)其李将军之谓也(语气副词“大概”)(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比喻)

(17)广从弟李蔡(唐弟)

三、朗读并翻译

1、朗读第1段,作翻译准备

2、指名翻译第1段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 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 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 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 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 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 用说呢!”)

3、朗读第2段,作翻译准备

4、指名翻译第2段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 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 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 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 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 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 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 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 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 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 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 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5、朗读第3段,作翻译准备

6、指名翻译第3段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 谷里,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 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 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 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 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 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 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 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7、朗读第4、5、6段,作翻译准备

8、指名翻译第4、5、6段

(转眼之间,李广已在家 居住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有一天夜间他带 一名骑从出去,与人在乡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 李广通行。李广的骑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 夜行,何况前任的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过了不久,匈奴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了他。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 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 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 于把虎射死。)

9、朗读第7、8、9段,作翻译准备

10、指名翻译第7、8、9段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他始终不谈 家产的事。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是天赋。虽然子孙或别人 向他学,但谁也不能赶上他。李广口舌笨拙很少说话,与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画阵势,比赛箭射的远近,饮酒专以射箭作游戏,一直到死。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 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 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因此,他带 兵出击多次被围困受辱,射猛虎也被虎扑伤。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天子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卫青捉到俘虏知 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 队合并,从东路出兵。东路稍微绕远,而大军行军途中水草也少,势必不能集结 赶路。因此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部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竟调开我走东路,再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 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而这时公孙敖新失掉侯 位,作为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对付单于,所以调 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知道这个情况,亲自向大将军表示坚决拒绝调动。大将 军不听,派长史下文书给李广的幕府,说:“急速带领部队按照文书中的指示去 办。”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他十分恼怒地到军部,带领士卒与右将军赵 食其合军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会师的 时间。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跑,没能得到战功而回。大军南归横渡沙漠,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过大将军,回到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干粮和酒送 给李广,并问李广、赵食其二人的迷路情况,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 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现在我自己去接受讯问。”)

11、朗读第10、11段,作翻译准备

12、指名翻译第10、11段

(回到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 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 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 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 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右将军赵食其独自被送交执法官审处,判处死罪,出钱赎罪成为平民。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 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 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 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四、作业:继续朗读课文

第2教时

要点:总结探讨、作业 过程:

一、分析探讨

思考以下问题,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本文在材料选择上,有怎样的取向标准?重点叙述了哪几件事?

(第一问:抓住主要特点,突出人物形象。第二问:第一件事是追捕射雕人,突然遇敌,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他从容自若,指挥战士佯装“诱骑”,使敌方上当受骗,终于化险为夷,安全回师,表现出他的临危不惧和沉着机智,写作角度重在“智慧”上;第二件事是受伤被俘,在押送途中,他乘敌不备,飞身夺马,且战且逃,最后脱险而归,表现出他的善抓时机,勇脱困境,写作角度重在“英勇”上;第三件事是跟从卫青在围剿单于的战斗中失道而被指责,李广承担全部责任,不愿接受审讯而引刀自刭,写作角度重在“刚烈”上。)

2、李广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又有哪些个性缺点?(除了“智慧”、“英勇”、“刚烈”的个性特点外,还有:擅长射箭,爱好单调,口呐少言,廉洁奉公,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宽缓不苛。文中有件事就专门写了他的缺点,杀霸陵尉的事情也表现出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容不得一点欺侮的报复心。)

3、分析本文几处细节描写及作用。(第一个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第二个是:“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作用:

(一)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人格。

(二)暗中为以后发生的事做交代:第一个细节表现出李广力大勇猛,危急情况时的超常潜力,为后文写李广年老犹请兵作战提拱了可能;李广射虎,即表现出他有恃勇无畏的英勇豪气,又表现出他为乡邻除害的英雄侠义,为李广死后,“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埋下伏笔。第二个细节的描写,还暗中补充李广的部下爱戴他的原因,以及可以让读者想像的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的悲壮场面。)

4、在司马迁看来,李广一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汉王朝用人唯私、排挤迫害有才能的人的用人政策,是李广悲剧形成的直接、客观的原因。文中卫青的私心,武帝的阴诫以及功劳由自己包揽,失败找他人顶替的卫将军的心态,直接揭示了原因。李广自身的性格缺陷是造成其悲剧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其中口呐少言就是重要的一个方面,“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关键的时刻,李光不会讲道理,到后来以至承担全部责任而选择自刎。)

5、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文章,举例说说《史记》的“实录”精神。(《高祖本纪》中的刘邦“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的欺诈,本文中李广的报复,卫青的用私,武帝的阴诫都不是什么光彩事,司马迁不凭自己的情感舍弃,而是照实而录,这表现出史家“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二、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1、下列各句中有关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接应)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将:带领

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生:活捉

C.吾去大军数十里

去:距离、离开 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从:跟从

2、下列各句加线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B)A.①是必射雕者也

②是时会暮

B.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C.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②李广乃归其大军 D.①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大军不知广所之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

④今如此以百骑走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4、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D)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②会天大雨

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④会征促织

⑤会不相从许

⑥俱会大道口

⑦会其怒

A.①④⑥

B.②⑤⑥⑦

C.①③⑤

D.②④⑦

5、下列句式与“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相同的一项是(B)A.石之铿然有声者

B.磔磔云霄间

C.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古之人不余欺也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

A.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那三个人属于匈奴的侦察兵,因为出来射雕而与汉军巧遇了,但他们的身份还是被李广识别了。

C.李广看到少量的匈奴骑兵应当要想到可能有大量的骑兵离得不远,但他还是不多考虑,以至后来差点出事,这也反映他侍勇轻敌的个性。

D.汉军常常设伏兵攻击匈奴,因而这次他们也误解汉军用诱骑迷惑他们上钩,又想趁夜偷袭他们,所以匈奴就领兵撤离了。

7、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是必射雕者也。

译文:这几个人一定是匈奴中善于射雕的人。

(2)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译文:李广率领的一百多人骑兵都非常害怕,要纵马回逃。

(3)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敌人多而且靠近,如果情况紧急,怎么办?

(4)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那些敌人认为我们要逃跑,现在解下马鞍,来显示我们不逃,以此来让他们坚定自己的错误判断。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得糟,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曰夜饮酒,今国致乐不已。马食府粟,狗履刍秦,三室之妾俱足桀肉。狗马室妾,不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遂。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氓,任器存于陌。公照,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率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令拍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公出舍,攒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内奶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弊娱君者退之。

(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 ④康:大路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委:交给,送给)A、致能歌者

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

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

逮:赶上 D、委之百姓

委:任命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D 乃:均为于是

A前一个见:表示对自己怎样,后一个见:看见,B前一个已:停止,后一个已:已经 C前一个之:到,后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被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一项是(A 这里不是转折关系)A、(但)无乐有上矣。

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C、惟夫子之令(是听)。

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C ④描写的是景公。⑤不能表现晏子怎样)

①遂分家粟于氓

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

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之。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不能说景公从谏如流)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C、景公降尊纡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篇2

古文教学首先要重视“读”:一是以“三读”为突破,以“音读”为出发点,以“意读”为中介点,以“美读”为落脚点;二是以“情境创设”为突破,以“知人论世”为出发点,以“情境还原”为中介点,以“有疑正心”为落脚点;三是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基础知识”为起点,以“艺术特色”为中介点,以“情感体认”为落脚点。其次要重视“对话”。在课堂对话中,交流侧重以文本为素材,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形式,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为了确保交流的功用,一要注意提问方式;二要注意合作形式,三要注意评价的程度。三要教学活动要清晰、连贯:一是主题明确且有层递性;二是顺序合理且有过渡性;三是前后呼应且有整体性。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将课堂呈现如下:

一、导入新课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ppt呈现并展示以下两个思考题)

1.缘何成就“春秋第一相”?

2.“不住之意”究竟为何?

二、熟读精思———走近“春秋第一相”

1.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其音、知其意)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前一段有三层意思,一层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贯;二层简介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以及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三层叙述二人的从政情况,评述鲍叔牙举荐管仲对齐国、对天下所产生的影响。末尾一句,是对管仲相齐政绩的赞美,也是对鲍叔牙无私举荐人才的品格的赞美。后一段记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管仲深情回顾了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的话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

第二部分(第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前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才能,先写其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再写其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顺民心”。后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才能,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然后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指出他灵活有节的施政才能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管仲的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齐国君民同欲,上下相亲,诸侯亲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第三部分(第5段):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2.自主发言,总结归纳疑难词句。(略)

3.品读第 2 段,深入理解管鲍之交。(读其情采神韵)

(1)品读思路: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1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2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3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4从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小组交流:从文章中概括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主观因素:第3段(内政):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第4段(外交):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2客观因素:第1-2段(知己之情):“知己”主题———管鲍之交“;一箭之仇”———知遇之恩;君臣之间——风云际会。

三、有疑正心———“不住之意”究竟为何

1.读其书:《论语》的记载中,九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说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2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3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四、课堂小结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 篇3

古文教学首先要重视“读”:一是以“三读”为突破,以“音读”为出发点,以“意读”为中介点,以“美读”为落脚点;二是以“情境创设”为突破,以“知人论世”为出发点,以“情境还原”为中介点,以“有疑正心”为落脚点;三是以“问题解决”为突破,以“基础知识”为起点,以“艺术特色”为中介点,以“情感体认”为落脚点。其次要重视“对话”。在课堂对话中,交流侧重以文本为素材,以师生、生生互动为形式,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为了确保交流的功用,一要注意提问方式;二要注意合作形式,三要注意评价的程度。三要教学活动要清晰、连贯:一是主题明确且有层递性;二是顺序合理且有过渡性;三是前后呼应且有整体性。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将课堂呈现如下:

一、导入新课

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多鲍叔之知人,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 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ppt呈现并展示以下两个思考题)

1.缘何成就“春秋第一相”?

2.“不住之意”究竟为何?

二、熟读精思——走近“春秋第一相”

1.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读其音、知其意)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和深挚友情。前一段有三层意思,一层交代管仲的字和籍贯;二层简介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以及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三层叙述二人的从政情况,评述鲍叔牙举荐管仲对齐国、对天下所产生的影响。末尾一句,是对管仲相齐政绩的赞美,也是对鲍叔牙无私举荐人才的品格的赞美。后一段记述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扬。管仲深情回顾了与鲍叔牙长期交往的情形,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的话高度评价鲍叔牙对自己的友情。

第二部分(第3-4段):叙述管仲任政相齐的显著政绩。前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内政方面的才能,先写其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再写其执政理念:“与俗同好恶”,“顺民心”。后一段侧重写管仲在处理君臣关系、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才能,先概述其才能:“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然后以管仲因势利导匡正桓公的三次失误为例,略加评述,指出他灵活有节的施政才能是齐国称霸诸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管仲的这些才能和措施,才使得齐国君民同欲,上下相亲,诸侯亲服,完成了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第三部分(第5段):司马迁的赞词。作者直接评述管仲一生的成就,肯定其“上下相亲”的治国方略。

2.自主发言,总结归纳疑难词句。(略)

3.品读第2段,深入理解管鲍之交。(读其情采神韵)

(1)品读思路: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①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②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③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④从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2)小组交流:从文章中概括管仲从政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主观因素:第3段(内政):有“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第4段(外交):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②客观因素:第1-2段(知己之情):“知己”主题——管鲍之交;“一箭之仇”——知遇之恩;君臣之间——风云际会。

三、有疑正心——“不住之意”究竟为何

1.读其书:《论语》的记载中,九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说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孔子论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2.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②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③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四、课堂小结

司马迁对管仲政绩的记载多属纲要的略叙,结果的陈述,而全文叙事的重心在管仲的生平轶事。司马迁主观拣择管仲与鲍叔的交游情谊借以以彰显“知己”之主题。文章除了管鲍之交也涵盖了齐桓公与管仲的君臣遇合。结合司马迁的生平可见,《管仲列传》的知己主题反映出其类似遭遇与情感共鸣。司马迁对宽容荐贤的仰慕;对为国建功的倾慕、敬仰与渴望;对超世之才的敬佩以及歌颂人生知己、相知相悉的友情;抒发人生无知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也让后人心有戚戚。

【作者简介】

张衍标,男,山东郯城人,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屈原列传教学案 篇4

《屈原列传》教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解释下列词的古今义:

1、明年:

2、颜色:

3、形容:

4、从容辞令:

5、设诡辩于怀王: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一、检查预习1.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2.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皭()然 泥()而不滓()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憔()悴()哺()育啜()泣罹()难()3.找出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乃令张仪详去秦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10、厚币委质事楚

5.解释加点的词:

1、娴.于辞令

23、屈平属.草稿

45、屈平不与.67、可谓穷.矣89、一篇之中三致.志焉1011、臣请往如.楚1213、短.屈原于顷襄王1415、王怒而迁.之1617、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819、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206. 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5、求人可使报秦者67、是以见放89、兵败地削,亡其六郡、争宠而心害.其能、平伐.

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其文约.,其辞微.、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厚币委.

质事楚、人君无.愚、智、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其存.君思国而欲反覆之、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身客死秦,为天下笑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史记》选修《屈原列传》班级姓名日期出题人:沈国英审核人:林珍

二、课堂探讨

1.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2.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分析:分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价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4.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价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难句翻译: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篇5

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教学设想 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二、课内预习课文。要求: 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 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② 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 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 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板书:

三、吟答渔父,自沉汨罗(11)

四、屈原既死,赋存国亡(12)

四、布置作业:

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商于()温蠖()

濯淖()啜其醨()()帝喾()

皭然()汶汶()汨罗()

屈匄()随属()唐眛()完成“思考和练习”

二、三。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明确:两层: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甚任之

怒而疏

作《离骚》:

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4.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5.④复释张仪

6.⑤诸侯击楚

7.⑥赴秦身死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复之秦”:之:动词,到。“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第四教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格和先国家之急的义勇精神,学习廉颇知错能改为国家牺牲小我的爱国情操。

2.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初步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

3.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和虚词,掌握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准确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积累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注意几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智”、“勇”的表现。

【教学方法】

读讲结合,采用读、议、思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和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品读《史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学习情趣,导入新课。

在列国纷争的战火中,产生了许多叱咤风云的猛将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士。他们纵横捭阖,征战攻伐,留下了许多名垂千古、脍炙人口的故事,“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今天我们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就讲述了这样几个故事。

二、作者与《史记》

1.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此后,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散文《报任安书》,就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书——典章、书籍;表——大事年表。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史记》既是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史记》中有许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如荆轲、毛遂、晁错、蔺相如等。

3、历史背景: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

三、学生参照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归纳段意,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 节: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

14—16 节: 渑池相会;

17—21 节 负荆请罪

四、学习1—2节廉、蔺简介: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介绍了两人的身份和地位。由于两人身份地位高低悬殊、影响的大小不同,为后面的矛盾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学习第二部分(3—13)以“和氏璧”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的始末。

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蔺相如敏锐的洞察力: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善于斗争: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的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如何做的:

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足智多谋、勇敢。

所用手法: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二、品读“渑池相会”故事,学习第三部分(14—16)主要写渑池相会,蔺相如再次与秦王斗争,挫败了秦王阴谋。

1、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2、会上斗争:展开了一场侮辱与反侮辱的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3、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研读:

1、从哪些字可以看出秦王侮辱赵王?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寿”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2、“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概括:对秦王展开的攻势,蔺相如针锋相对,使秦王不得不转攻为守,侮辱赵王的阴谋不得逞,反而受辱,以失败告终,把蔺相如反应机敏,蔑视强权,置生死与度外的斗争形象凸显了出来。

第三课时

一、学习(17—21)节,廉蔺交欢。这部分以蔺相如为主转为廉蔺并重,主要继续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表现了廉蔺交欢的事件。

品读讨论:

蔺相如的性格:隐忍退让、宽宏大量、心胸开阔和“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表现了他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和不计私怨。

廉颇的性格:居功自傲,扬言:“我见相如,必辱之”,同时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表现出忠于国家和用于改过的豪爽性格。

二、人物形象及写作技巧分析。

(一)人物分析

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①有智谋

明确: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渑池之会上,相如机智的胁迫秦王击缶地。

②勇敢,机智

明确: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将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③爱国,忠心

明确: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2、廉颇的性格:

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明确: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②善于谋略,明确: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③勇于改过,明确: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二)写作技巧:

作品善于从材料的取舍剪裁上下功夫,本文选取了三个典型事件进行集中叙述,以蔺相如为主,期间穿插对廉颇的描述。对主要人物详写,对次要人物略写。三个故事,首尾完整,独立成章,故事与故事之间又有紧密联系,紧紧围绕秦赵矛盾、廉蔺矛盾而展开。

同时以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运用对比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

三、本文知识要点归纳:

1、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① 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

②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③我见相如,必辱之(看见)

④君既若见录(在)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回头)

②大行不顾细谨(顾忌)

③顾吾念之(只不过)

①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演奏)

②为赵宦官令缪贤舍人(作为)

③卒相与,为刎颈之交(成为)

3、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嫔。

③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④明年复攻赵——明年,第二年。

⑤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⑦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⑧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⑨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⑩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

穿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

从小路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李将军列传教学设计 篇7

一、偶然的机缘, 让人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

长年第一线教学, 很奴隶, 很辛苦。从字词句章到目标到重难点, 从常识到文本到知识点, 从习题到思路到答题模式, 我都面面俱到。唯恐会遗漏什么, 就像一个电脑狂, 热衷于整天漏洞查补, 痛苦不堪, 学生也学得很累。我的习惯用语总是:“这很重要, 一定要看;那也重要, 高考会考!”想做“完人”的我, 遇到想“优秀”的学生, 班风自然很正, 学习自然很浓。只是班级死气沉沉, 同学个个苦大仇深, 不苟言笑, 课堂气氛最后连我也感到压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难道我越来越不会教学了?

九月下旬, 市政协有视察活动, 作为市政协委员, 应该积极参加, 我去了。离开学校, 我很担心课会拉下来, 思虑再三, 最后作出大胆而冲动的决定。我找来课代表与四个组长开了一个很长的课务安排会:

1.要求他们成立学习小组, 完成诗歌到散文单元的学习

2.重点攻克从《相信未来》到《想北平》的重难点

3.自己布置作业, 课代表组织小组长批改

4.学生轮流到讲台前上课

5.上课的学生要向课代表上交备课本, 经小组长集体审核后才能向学生授课

6.全体学生认真听讲, 并参与到课堂交流中来, 大家展开讨论, 共同研究本课的重点难点。谁的解题效果好, 就由谁来担任主讲人

7.小组长听课并集体研讨上课学生的得失, 及时反馈, 及时纠正

布置完教学工作后, 我要求学校不安排教师带我的课, 完全交给我的学生。虽然内心忐忑不安, 但我决定尝试一下。三周后, 我回到学校, 正赶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成绩出来了, 我班的语文成绩压过了最好的班级。出人意料, 年级最高分也在本班。

我大喜过望, 内心十分感激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 但同时也深深思考这其中的原因。这两周我没有上过一节课, 其中包括《劝学》与《师说》这两篇古文。据分析, 他们的古文考试成绩很好, 比别的班强很多。这个班的语文基础不是这样的, 到底是什么令他们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呢?后来, 我通过现场深入研究得出个中缘由, 豁然开朗, 精神也为之振奋!

二、学生课堂的二次回顾, 我发现其中蕴含的真谛

期中考, 学生成绩令我惊喜!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过去我的教学行为。只有定下心来, 沉住气来, 我才能发现我过去教学存在的漏洞。我又一次开了一个很长的课务分析会:

1.课代表介绍我离校的这段日子, 语文课堂学习情况

2.小组长上交各组学生的课堂笔记与作业

3.课代表整理上课学生的教学案

4.我与小组长共同筛选最好的教案《想北平》, 并决定进行课堂二次回顾

5.课代表上报有学习问题的学生名单, 并细分为学纪型和学困型两种

我与学生商量好, 仍由小薇同学上《想北平》。我只是听课, 同学们该怎样就怎样, 就当做是一堂复习课吧!

小薇的讲解很生动形象;小娜的朗读声情并茂;小瑞的问题发现很典型;小畅的疑难解答很到位;小婷的嘴很快, 别人抢不过她;小勇的字很俊秀像女孩;小平的背景分析令人耳目一新;小帆的文史常识, 我自叹不如;小梦是“老舍”通, 与小帆的辩论很精彩, 赢得阵阵掌声;最后是课代表小畅的课堂小结:“同学们!在老师离校的这段日子, 大家辛苦了, 你们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全部学习任务!今天是小薇的课, 我从老师的眼里读懂了他的感动与肯定。原打算今天是回顾, 是重现, 未成想有深化, 有创新。我作为课代表是第二次听讲了, 但我的惊喜与感动, 想大家都能体会!这说明一个问题, 我们要多读书, 读好书。好文章要常读, 常读才能常新!好, 同学们!下堂课再会!”

我热泪盈眶!几天以来, 我都思考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用心去教了, 什么都讲了, 劳累而忧虑, 却收不到如此好的效果!你担心学生不懂, 可学生搜集的信息比你还好还全;有好多问题, 学生想得比你还深还细。学生的学习激情因发现、呈现、表现而得到释放, 同学们的交流又成倍地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55个学生的智慧绝对胜过一个自以为是的聪明的家伙。是我束缚住了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僵化了自己的思维;是我捆绑住了学生的手脚, 让他们失去了表现的欲望;是我独霸住了课堂这个舞台, 让他们永远成为了观众, 这就是我的错。我的错, 就在这里!

三、一次不小的失误, 在后退的路上我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今年开学, 信心倍增的我本想自觉地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 还空间于学生, 还时间于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外出视察的那段日子, 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也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回来之后的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机会让学生尝试自我教学, 效果确实不错。但年前要放假时, 我收到省干训中心寄来的校长培训通知, 时间定于2010年三月底四月初, 为期十多天, 再加上学校有新规定, 所有参加培训与外出的教师都要把课调好, 不能人为增加自习课。这对我而言, 确实是一个两难选择, 我是副校长, 分管教科研, 不能带头破坏这规矩, 但我又深知, 把课压缩在前面上, 短时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 压力过大, 受力面过小, 这种学习压强, 学生承受不起。我也曾找调课的同志商量此事, 答复是不行。对方的意见是:①那次的成绩也许是偶然, 是一次“意外”的奇迹, 老师“教”定比“不教”要好!②你的语文教学功底很好, 学生自学能力也很强, 但也许是你前面的“教”在后面形成的延长性反馈, 不一定是学生自学的成果。③缺乏老师的“教”, 学生的学习没有方向性, 不成系统性, 更不能及时反馈问题。相反, 学生会因缺乏教师的课堂监督而形成盲目性甚至惰性, 影响良好学风的养成。

令人遗憾的是, 我没有坚持我的观点, 只得把后面要上的课挪到前面讲。由于要完成庞杂的教学任务, 课堂上也几乎没有学生表演的舞台, 学生只是被动地再次接受我传统的教法。偶尔有问题, 但探讨的课堂氛围已不复存在, 大家相安无事地完成了所谓的教学内容, 课堂的沉闷令我厌烦, 我深切感受到学生的话语丧失与我的激情不再。进度终于赶超了, 月考也已经来临, 大家都认为我们班一定会考得不错, 可结果却使同志们意外, 我们班的语文成绩由第一名降至第四名。这个成绩我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我仿佛早就料到了这样的结果。这种赶进度的不平衡的教学操作是完全违背新课标要求的, 教师一相情愿的追求总是无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存在。学习的主动性与愉悦性是学生永远前进的动力, 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有尊严有激情地去学习, 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已经收到过这种回馈, 所以倍加珍惜我的改变。这次不小的失误, 让我更坚定我的观点, 还课堂于学生, 终于我在后退的路上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四、从“奴隶”到“将军”, 我完成教师的蜕变

过去, 我是奴隶, 学生是我的雇主。我每天很劳累, 帮着学生去积累字词, 帮着学生去翻阅经典, 帮着学生去摘取名句, 帮着学生去打印重点;然后课堂上激情昂扬, 口若悬河, 面面俱到, 字字斟酌;然后课后是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苦口婆心, 查缺补漏!有效果吗?有。效果好吗?不好!

感谢视察的那段日子, 更感激这次不小的失误, 我终于查出了我的病灶。现在的我上课, 至多只讲15分钟, 剩下的时间全交给学生。我是将军, 高瞻远瞩, 运筹帷幄, 谋兵布阵, 决胜千里。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而我是他们的指挥官。我每天所要做的工作就是:

1.布置学习任务并带领学习小组长审核同学们的备课本, 最终决定由谁主讲

2.课代表与小组长根据学生自学情况, 制订学习目标, 找寻重难点, 初步敲定攻克重难点的措施

3.带上小本, 听学生上课并作简要到位的点评

4.针对课堂学习存在的问题, 主持二次备课, 重点课文二次回顾与听讲

5.推行“五四三二一”学习法

(1) 五“到”, 是为读书法。强调读书要眼、口、耳、手、心到, 心到为先。

(2) 四“必”, 是为坚守法。强调语文学习, 字词必须积累, 美文必须诵读, 作文必须常写, 课文必须自学。

(3) 三项基础工程。每天让学生读一首诗词, 感受古典文学的经典之美;每天积累一个名句, 为高考作文积累素材,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每天积累一个成语, 形成良好的语感, 懂得用语的精炼与精彩。

(4) 教师点拨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二合一。教师在学生知识储备与学情基础上进行重难点的适当点拨, 有启有发, 有导有引。学生自主学习, 集体交流与探讨, 成果展示与点评, 极大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5) 一条不变的原则, 即永远尊重自己的学生, 相信他们的学习能力与集体智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与表现欲, 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助人的快乐。

6.组织学生分级批改作业。学生自查自批作业, 同桌互查互批作业, 小组长集中批改作业, 课代表抽查抽批作业, 语文教师针对作业中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行高效讲解。

7.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去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最佳模式。不轻易批评学生, 运用客观评价与适当赞美的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与发展。

8.作业评定与考试反馈, 尽量不在公开场合宣布, 重视与基础欠缺的学困生的谈话。适度的期待与恰当的鞭策, 过程性表扬与人格性尊重, 会让学困生克服畏难情绪与焦虑心理, 从而取得渐进性发展。

将军中的“将军” 篇8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海军涌现了一批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的优秀指挥官。在这些叱咤风云的海军将领中,有一位最不为人知的海军上将——斯普鲁恩斯。他足智多谋,沉默寡言,坚决拒绝出风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他先是受命指挥了中途岛战役,对吉尔伯特群岛、马绍尔群岛的进攻战及马里亚纳群岛的日美航母大搏杀,随后又领导了菲律宾海峡会战和硫磺岛、冲绳岛进攻战。他以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娴熟的指挥技巧,把航空母舰和两栖部队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886年7月3日,斯普鲁恩斯出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不久就举家迁往印地安纳,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平淡而乏味的童年。1903年7月2日,年仅17岁的斯普鲁恩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印地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军官学校,开始了他辉煌的海军生涯。

在军校斯间,斯普鲁恩斯是一个沉默、内向的青年,他很少出头露面,但在学习上很努力、很用功。在毕业时,他名列全班209人中的第25名,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毕业后,他来到了属于亚洲舰队的“贝恩桥”号驱逐舰上任见习军官,就此开始了漫长的海上生涯。

凭借良好的素质和优秀的品质,斯普鲁恩斯在海军步步高升、青云直上。到了1940年2月,他已经升任海军少将,并于次年出任了珍珠港的第5巡洋舰支队司令。这一任职使他有机会认识并结交了有“海上巴顿”之称的哈尔西海军中将,并为日后二人在太平洋上联袂出击,痛揍日本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临危受命中途岛一战成名

1942年5月,偷袭珍珠港得手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准备精心策划一场以中途岛为目标的大海战。该岛位于夏威夷岛链的西端,距檀香山1200英里。山本计划用一支分舰队北上进攻阿留申群岛,以分散美军的注意力;以南云忠一中将率领包括4艘巨型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编队进攻中途岛,以引诱美军舰队出战;他本人则亲率以“大和”号战舰为首的主力舰队在海面上持重待机,以求一鼓聚歼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山本大将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由于高效率的美国情报分析人员已经破译了日军的整个行动计划,使得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对日本联合舰队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大战前斯普鲁恩斯少将临战受命,接替患病在身的哈尔西中将,出任第16特遣舰队司令。他奉命和弗莱彻少将的第17特遣舰队一起,担负起这次中途岛海上大决战的重任。

战前,日美两军的海军兵力对比悬殊。美国两支特遣舰队仅有3艘航空母舰,其中1艘还是在珊瑚海之战中受重伤的“约克城”号。而日本的联合舰队这一次基本上是倾巢出动,仅南云忠一的攻击舰队就有“赤城”、“加贺”、“襄龙”、“龙飞”等4艘巨型航空母舰。后面还有山本亲自率领的包括“大和”号在内的主力舰队。日本海军这一次的目的很明确,毕其攻于一役,彻底控制太平洋。

1942年5月28日,斯普鲁恩斯率第16特遣舰队离开珍珠港,他受领的任务是:“守住中途岛并用强烈的消耗战术使日军受到最大的损失。”临行前尼米兹上将又向斯普鲁恩斯面授机宜,指示他“应遵循冒一定风险的原则相机行事”。言外之意就是中途岛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太平洋舰队这几艘曲指可数的航空母舰。尼米兹看得很清楚,山本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弹丸小岛。他更感兴趣的是珍珠港事件之后残存的美国海军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

由于美军洞悉了日本的全部作战计划,所以太平洋舰队的第16、17两个特遣舰队很早就运动到了预定海域,并及时派出了多架侦察机进行大范围的搜索,很快便发现了南云舰队,并迅速报告了他们的位置。斯普鲁恩斯和弗莱彻当机立断,命令“企业”号、“大黄蜂”号和“约克城”号上的舰载机全部起飞,朝着浑然不觉的南云舰队猛扑了过去。就在南云舰队的舰载机正在忙于把炸弹换装鱼雷,飞行甲板上一片忙乱的关键时刻,美军机群突然霹雳临空,俯冲轰炸机编队和鱼雷轰炸机编队前赴后继地向日本航空母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使日军的4艘巨型航空母舰都受到了致命打击,并相继沉没在大海之中。在这次战斗中,斯普鲁恩斯的舰载机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和日本所受的沉重打击相比,这点损失显然是微不足道。

战局的发展让参战的美国海军感到欣喜若狂,他们纷纷要求在日本舰队受到重创的有利时机乘胜追击,以求彻底歼灭南云舰队。望着莫测的夜空,斯普鲁恩斯思谋良久,果断命令舰队后撤,速离战场。待来日寻机再战。

当时,有许多美军官兵不解其意,纷纷斥责斯普鲁恩斯是胆小鬼,是一个贻误战机的混蛋。但斯普鲁恩斯固执己见,丝毫不为所动。据战后资料表明:斯普鲁恩斯的这次谨慎之举挽救了太平洋舰队,也使山本大将彻底丧失了反败为胜的机会。因为山本的庞大舰队已经布下了陷井以待美军舰队的到来,而斯普鲁恩斯的谨慎和明智使得山本的如意算盘完全落空。中途岛之战最后因斯普鲁恩斯的出色指挥而取得全胜。正如斯普鲁恩斯当时所言:“这一局我们赢定了!见好就收吧!”

中途岛一战,一举扭转了太平洋战局的形势,彻底改变了日美两军的海上力量对比,也使战前默默无闻的海军少将斯普鲁恩斯一战成名。他本人也因指挥有方、判断准确而战功显著,升任为太平洋舰队中将参谋长,继而任中太平洋舰队司令。美国海军参谋长金上将在发布人事命令时说:“在美国海军的将级军官中,斯普鲁恩斯的心智能力超过所有的人。”

乘胜追击马里亚纳再创辉煌

走马上任中太平洋舰队司令后,斯普鲁恩斯率舰队及两栖部队在广袤的中太平洋上与日军展开了逐岛争夺战。他以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良好的战术素养,使美军的海空优势在每次的两栖登陆作战中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也使自己赢得了“两栖作战大师”的称号。

1944年6月,已升任上将的斯普鲁恩斯受命指挥第5舰队,并奉命和哈尔西率领的第3舰队一起,分东西两路向日本本土展开了战略反攻。哈尔西兵锋指向菲律宾的莱特湾,斯普鲁恩斯则率部直扑有日本在“太平洋上的防波堤”之称的海上要塞——马里亚纳群岛。

对于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计划,其规模之大是太平洋战争中以来从未有过的。仅斯普鲁恩斯率领的第5舰队就有作战及辅助舰艇635艘,两栖作战部队超过12.5万人,一时间整个马里亚纳海面上舟楫云集,战云密布,一场海陆空立体大战一触即发。

鉴于马里亚纳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斯普鲁恩斯断定日本肯定会倾其全力与之一搏,于是他明确地制定了“以夺占岛屿为基本目标,以寻歼日本舰队为最终目的”的战略思想,这使他在开战之初便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日本海空军不主动出击,他就指挥海军陆战队猛攻塞班岛和关岛,日本海空军若冒险出动,他就集第5舰队全部力量与之一搏,力求最终彻底消灭日本舰队。1944年6月19日,蓄势已久的日本海军和美国航母编队在马里亚纳海域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厮杀。是役,斯普鲁恩斯决心明确,指挥果断,第5舰队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一举取得了被世人称之为“马里亚纳猎火鸡”的航母大搏杀的最后胜利,并最终打开了通向日本本土的胜利之门。

中途岛海战和马里亚纳之战,是斯普鲁恩斯海军生涯中指挥的两场最为精彩、也最为重要的海上决战,他以明晰的判断、准确的决策和英明的指挥,使美国海军赢得了这两场关键之战的胜利,从而使美国赢得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胜利。

上一篇:美国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下一篇:惠州惠城区男科医院哪家最好个人工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