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17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12篇)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1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二、教学课题:

课文生动记叙了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军军官斗智斗勇,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

1、理解课文,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

教学难点: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品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才能有滋有味地学习语文。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一起来了解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指名读。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

3、交流感受。

4、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回到那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

二、出示词语:

1、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自读课文第一节,三个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读一读,说一说)

2、绝妙 从容 镇定

(1)真正理解一个词只有把它回归到课文中才能有生命的气息。

例如,绝妙的绝意思是极,最。整个词语是极为巧妙。巧妙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主意是巧妙的呢?(体现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教师小结:

抓住一个词,先理解它本身的意思,再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再把它放在课文中解决问题,那么我们不但读懂了这个词,还能了解课文的很多内容。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读懂其它几个词语,先想一想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再围绕这个词提出问题。比如:从容 杰克在什么情况下从容做什么?结果怎样? 镇定 杰奎琳在什么情况下从容做什么?结果怎样?

(3)读读课文,读读问题,想想问题

三、根据两组词语,说一说课文的内容。

四、在整个故事中,半截蜡烛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令人心提到嗓子眼上,半截蜡烛不纯粹是半截蜡烛,静下心来想一想,代表的是什么呢?(它是绝密情报的代名词,是一家三口的性命,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的安危„„)

五、精读指导:

半截蜡烛一旦点燃,后果不堪设想,半截蜡烛掀起一场又一场的危机,你能从哪儿感受到危机呢?

交流:

A、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

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顺手一动作,让人捏了一把冷汗,从沦陷区出其不意打击强盗,他们变本加厉,采用地毯式搜索,口号是“宁可错杀一万,不可落过万一”。此时蜡烛万一熄灭,秘密就会暴露,并且还牵扯到很多人的生命,你感受到这份危机了吗?

B、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多么短暂的时间,对于伯诺德夫人来说是那样漫长,整个屋子里静悄悄的,或许听到怦怦的心跳,危机再一次降临,体会危机的到来。

C、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烛光摇曳是一个定时炸弹,几乎让人窒息,谁来朗读让人置身在这种情境中。

危机一次又一次的降临,面对危机伯诺德是这样做的?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

过去了。

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揣摩人物的内心,从中你读懂了什么?(“急忙”是一个快速的动作,或许千万不能让德国强盗看见孩子们苍白的脸,或许千万不能让发现半截蜡烛的秘密,我得赶快把蜡烛熄灭,哪怕一秒,接着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多么机智、勇敢得母亲呀。体会人物得感情。)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称他们为先生们,想得有礼貌,目的是为了保住半截蜡烛的秘密。说着轻轻吹熄半截蜡烛,轻轻一词表面显得轻松,背后让人捏了一把汗但是偏偏轻松的完成,急而不缓,镇定自若,第一回合的较量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波涛汹涌。

过渡: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又惊心动魄的斗争,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这些细节,揣摩了人物的内心,我们就像真的进入了故事情境中,体会到人物面对危机所体现出来的品质。故事中还有两位了不起的小英雄,请你像刚才一样,读读描写这两位小英雄面对危机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语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品质,等会请同学们交流。的确,伯诺德一家是了不起的战士,她用油灯吹熄了半截蜡烛,杰克借搬柴要端走蜡烛,而杰奎琳成功借上楼睡觉,从容端走蜡烛。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给你怎样的感受呢?(这样的安排让人感觉形势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扣人心弦,步步紧逼,层层递进,及至到最危险最紧张的高潮时,以年龄最小的杰奎琳化解

危机为结尾,体现的时沧海横渡,方显英雄本色。全文虽然在此时戛然而止,却不禁让人还沉醉在刚才的故事情节之中。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半截蜡烛折射她们一家人智慧与勇敢,这又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她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向往自由、向往幸福和正义的力量。其实为了民族的解放,活着我们心中的还有——《王二小》、《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他们也一样留在民族解放的里程碑上,也一样活着我们的心中。所以让我们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这是智慧、勇敢、真诚的母子三人誓死保护的秘密。让我们牢牢记住它——半截蜡烛,这是法国救亡运动一线生机。让我们用全部身心牢牢记住它——半截蜡烛,因为它是全世界正义力量的最强音!

七、布置作业:

课后读读一些英雄故事,开个故事会?感受正义的力量,爱国的热情。

六、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的三个情节展开,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紧张气氛也越来越厉害。我觉得教学设计应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通过朗读,既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也能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表达情感,欣赏人物的人格魅力。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精神也随之流露出来。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3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 ____的时候,他(她)____(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____吹熄;端走____夺回;重新点燃______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杰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他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生:是大儿子杰克。

师:怎样演好这一角色呢?

生:演好杰克的动作、语言。

生:还要演出他的神情。

师:你们说得真好,知道怎样演戏了。谁来演一演?

(一生慢慢地站起来,露出紧张的样子,快速伸手端起蜡台,大步朝门口走去。)

师:有什么感受?

生:有的动作和神情演得不像。

生:他很紧张、,谎,忙,一下子让敌人看出了破绽。

生:他的神情引起敌人的怀疑。敌人会想,这个小男孩为什么紧张,抢了蜡烛就走,这蜡烛里难道有什么间题?

师:同学们,可见这时把杰克的神情演好,很重要。杰克是怎样的神情呢?

生:从容。

生:镇定。

生:尽管内心紧张,但不露声色。

师:谁再来演一下?

(一生上台演,把”杰克“的”从容“、”镇定“的神情表现出来。)

师:这位”杰克"如何?

生:没有露出破绽,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师:同学们;杰克能有这么镇定自若的神情、动作、语言,你们能知道他沽起来前,心里想了些什么,

生:过不了多久,蜡烛就会烧到金属管的!妈妈已经做了努力,可是没有成功。我该怎么办,总不能坐着等……有了!

生,可恶的法西斯,又把蜡烛抢定7!怎么办?跟他们吵m吗?不行!妈妈说过;越是危急的关头越耍镇定,不能慌。我要装着没事一样,把蜡烛拿走。

半截蜡烛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智慧、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让学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难点:

体会紧张的氛围,通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的阅读感悟,感受人物品质,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炼关键词,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词游戏。“极端机密,需要绝对保密的。” “非常巧妙的”

看来大家上节课学得都不错。谁能用上这两个词介绍一下课文主要内容呢?

“老师,文章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件事,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绝密的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可是一个晚上德军闯进来并点燃了这支蜡烛。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和他的两个孩子与德军展开了一场一波三折的较量。”(板书)

师:多会用词的孩子,一个一波三折为我们再现了紧张的故事情节。

二、创设情境,深入阅读,体会人物形象。

由于年代较久远,为了能让大家更好地走近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老师在网上搜集了一段二战时德国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的录像,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血雨腥风的岁月。说说你此时真实的想法。

残酷的战争。侵略者简直是灭绝人性。

面对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伯诺德夫人一家的表现给我们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划出让你怦然心动的地方,并在旁边做上批注。

1、(生读“万一„„”)

你读得真有味道,尤其是读到了“万一”和三个“就会”时,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鲜活的画面。说说你的体会。

读这句话时,我想到了如果不保护这半截蜡烛,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谁还有其它的感受。

万分之一的可能带来的是一连串的灾难。说得多好,请读出你的感受。

来,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这可怕的后果

2、伯诺德夫人。

(1)让我怦然心动的是伯诺德夫人,她心里很着急,取油灯时是急忙,但吹熄蜡烛时却是轻轻。在这么危急的时刻,她能想到用轻轻来迷惑敌人,她多么像老练的战士呀!

多么老练的战士,多么不动声色的吹呀。你抓住了描写人物神态的词。你的思考真有价值,请读出来。

(2)你读的是人物的语言,老师如果是德国军官,我会怀疑,你读的声音这么低,莫不是心中有鬼?再读一次。声音高了,可是这么快,是不是有想法?谁再来读读。这回德国军官不怀疑了。

如果你就是伯诺德夫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强调什么字眼。(学生各自试读)

生:(将“亮”字重读)我觉得应该突出“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有道理,读出来。

生:(将“瞧”字重读)我认为强调“瞧”字好,那样就能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

来,读。

生:(将“这盏灯”重读)我觉得也可以强调“这盏灯”。这样突出了理由,更容易换下来。

快来读一读吧。

师:瞧,同学们简单的人物语言竟也有这么大的学问。

危机过去了吗?你从文中那句话读出来了,对,“似乎”一词准确的写出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蜡烛又被重新点燃。

过渡: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是怎样的一分一秒啊?这一分一秒,对他们一家三口来说是多大的煎熬啊!来让我们继续交流,说说文章还有哪儿让你怦然心动。

3、生1 :妈妈的办法失败后,情况那么紧急他能想到这个主意可见杰克很聪明,也很勇敢。要是我可能早就吓坏了那还能想到什么主意。

生2 :老师,我还发现杰克心思很细腻,他站的动作是慢慢的,即使计划失败了他仍能继续从容地去生火。他和他的妈妈一样外表镇定,他真是个了不起的小战士。

师:你能从一个动作,一个小细节看到人物内心,你也很了不起。杰克的计划又失败了,蜡烛被夺回。

4、蜡烛越来越短,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此时屋子里静极了,那蜡烛简直就是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谁来读一读这几句揪心的话语。

(1)我们继续将描写气氛紧张的句子读薄,把它读成几个词语,你认为哪些词语揪着你的心呢?(动画)

其实词语啊,它是有生命的。它刚刚从描写紧张气氛的句子中提取出来,还带有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词语。词语回到句子中再来读读。

从大家的掌声中,老师听出你读懂了。

(3)老师刚才读时发现有一个词没用,可以去掉。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这是人物在紧张时的错觉,用上它更真实,更生动。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4)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这一家三口中的一员,看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你在想什么?

生:我是伯诺德夫人,我在想:我和儿子的计划都失败了,我们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孩子们,你们一定不要着急,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不能放弃。

生:我是杰奎琳,我在想:妈妈和哥哥多么勇敢呀,我要向他们学习,也得赶快想办法,相信我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

这两位同学真正把自己当做了文中的人物,这是学语文的最高境界。

过渡:同学们,课文还有哪儿让你心动呢? 生:杰奎琳端起蜡烛时表现得镇定,还不忘道晚安,一露一点慌张的痕迹。

生:理由是那样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说“拿灯”而非说“拿蜡”。

生:我觉得杰奎琳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她娇声的语气,这样德军就觉得她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当然也不会怀疑她。师:原来娇声也是武器。来娇声地读一读她的话吧!

二战后,法国政府要颁发一枚和平勋章。你会颁给谁? 确实,他们一家三口都是了不起的,在人类历史上,在无数次战争中,有许许多多像伯诺德夫人一家这样的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和平,用自己的勇敢、智慧甚至生命与敌人斗争。他们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他们都有资格获得和平勋章。三 观看战争画面,感受和平的可贵

战争是可怕的。可是,它的脚步并没有远去,请大家观看下面几张图片。

看到这儿,你一定有话想说,让我们一吐为快吧。

战火中的孩子太可怜了,战争真可怕。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出我们的倡议 “远离战争,珍惜和平”

四.作业超市,提供自主空间。

小组合作: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课本剧,并且演一演。

半截蜡烛教案 篇6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资料。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个性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l.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状况。

(1)出示生率新词。

ZhoDU6WOXI

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

zdo占dThgkuilfn

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

行Xiny全

楼梯灯芯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透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附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带给句式:当__,(谁怎样做)。,(结果怎样)

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

半截蜡烛中。

第M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

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

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怕一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

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儿

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

4.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是.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

2.重点指导“厄”与“遭”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六、作业练习

1.抄写生率新调。

小学语文《半截蜡烛》教案 篇7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4、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5、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三、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 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动作:(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镇定、道晚安)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6、挑选两组表演。下面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五、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六、总结延伸。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8

设计理念:

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具有语文的“滋味”,教学中必须咬文嚼字。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与文字“亲密”接触,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巧妙,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从学习者转变成为课堂的主人,文本的知音,教师的朋友。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在争辩中放飞自己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参与导演剧本,深入体会“急忙”、“轻轻地”、“慢慢”、“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表达、表演能力。情感目标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重点:

1、弄懂课文内容,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生字词。

2、转变角色,以导演的角色文本,咬文嚼字,体会人物品质。

3、在争辩中,培养学生在处理文字中“瞻前顾后”的能力,善于发

现的眼睛和清晰明确的思维。

教学难点: 教学中教师密切关注学情的变化,适时恰当地把握好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课堂资源利用。

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介绍作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以中国、英国、法国、美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军获胜,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失败而结束。本文故事发生在德国占领法国期间。

3、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4、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6、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

教师点拨:“绝妙”是万无一失的意思吗?

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教师点拨:

用上“一旦

意味着

意味着

意味着

。”说话。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结合老师要求,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

,心想

于是就。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点燃——端起——夺回—端上楼。(设计图文并茂的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敌我双方围绕“半截蜡烛”展开了扣人心弦的斗争。让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这个故事。

这是一个()的故事!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

3、组织学生交流:(1)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急忙”、“轻轻地”以及人物语言一突出哪个字或词?并且要说明理由!(扣住人物语言中瞧、这盏、亮等词体会意义,感受导演们扣住不同词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2)杰克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慢慢”、“从容”和人物语言。思考为什么关注这些!

(3)杰奎琳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娇声”、“镇定”、“道声晚安”以及语言和说话的对象。

板块四:思索胜利的原因

1、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同学们,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引导感受:母亲与哥哥也功不可没!让学生到文章中走个来回,找出理由!

3、小结:情报站能保住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板块五:总结升华

1、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板书: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加深认识

课文依靠生动的描写,让我们仿佛也身处其境,感受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普通的法国家庭,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的热爱,与法西斯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惊心动魄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的机智与勇敢取得了胜利。像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和平年代本应该过着幸福安宁的日子;像杰克和杰奎琳这样的年纪,原应有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什么让他们丧失了这并不过分的权利呢?(战争)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9

1、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

2、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

3、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学习目标】

1、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二战资料

师:中国的汉字最有想像力,看屏幕上的两个字(投影出示:战争)看到这两个字你的脑海里会想像到什么?生交流。

1、交流收集的二战资料:

师:这些数字是那么地触目惊心。而侵略者的行径同样激起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极大仇恨。从老人到孩子,他们都参加了反法西斯的斗争。

2、导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解故事内容

师:有人说把书从厚读到薄,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也就是归纳概括的能力,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那么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交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大声读读课文,看看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的句子,划下来。(生读课文,交流。)

1、伯诺德夫人的表现:

投影出示: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吹熄了蜡烛。)

师:母亲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她为什么这么焦急?(生答)

投影出示:

蜡烛点燃了,万一烧到金属管,将意味着( ),意味着( ),意味着( )。

师:是啊,蜡烛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的蜡烛仿佛成了这个屋子中最可怕的东西。尽管母亲内心焦急,但当时的语气又是怎样的?生答。

师:哪位同学带着平静的语气来读读母亲的话?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没有露出一点蛛丝马迹,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母亲?

板书:

勇敢,机智

师指导学生读出母亲的勇敢与机智。

2、儿子的表现:

师:蜡烛被吹熄了,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蜡烛又一次被点燃了。面对越来越危急的情况,伯诺德夫人的儿子又有了怎样的表现呢?自由读描写杰克的语句。

(生读课文交流。)

投影出示: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师:以天冷为由也想把这半截蜡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可是没有成功。你觉得杰克的表现怎样?师板书:

勇敢、镇定、从容。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答。

师:能说说什么是若无其事吗?生答。

师:在敌人的面前装着不在意的样子有多难呀,可是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杰克在危险到来的时候如此从容、冷静。他的表现让我想起了巴顿将军的一句话:谁都害怕战争,但只有懦夫才会让自己的恐惧战胜责任感。你能带着对他的敬佩之情读读杰克的话吗?生读。师评价。

桥、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3.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鬼子的仇恨。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广泛朗读,自读自悟,把握剧情,然后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人物的品质及感情。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1、过渡: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2、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3、同桌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4、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1)预设一:认为伯诺德夫人贡献最大。(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教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教师:读到这里,我们不禁感到伯诺德夫人多么机智勇敢,仔细揣摩一下她的动作、心理。(2)预设二:杰克也有贡献。(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琳,她后来才会勇敢机智地和德军周旋。)

教师:杰克的表现怎么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教师: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

(3)预设三: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教师:你们觉得杰奎琳的话该怎样读呢? 学生交流看法。(天真、纯洁。)

教师小结: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教师:大家试着读一读。(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教师小结: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教师: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5全班交流。(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和当时的情景。)

三、作业

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学生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以及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学生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学生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课堂上我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阅读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有两点体会: 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做好教学设计,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做好教学设计,抓好文章切入点,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潜心读书。在教学中,老师还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语言,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把握人物特点,在教学时我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心灵对话,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又一次全面认识、了解了人物的特点。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怀、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2、文中有哪些描写洪水的句子?

二、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②比较“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哪一句写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得好?为什么?

③指导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①“跳舞”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②指导朗读。

(4)死亡在洪水的狩笑声中逼近。①读着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朗读: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浄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地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为什么人们你拥我挤地跑又疯了似地折回来?

三、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此时,老汉的表现是怎样的?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课文,并在文中做上记号。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

(1)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①老汉不说话,他会想些什么呢? ②他是怎样组织群众过桥的?

(2)“党员也是人”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①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②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③让我们看看老汉。

出示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痩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他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3)老汉揪出了谁?如果不揪,会是什么后果? ①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②既然老汉这么爱儿子为什么要把他从队伍中拉出来呢? ③让我们再看看老汉。

再出示: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痩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它?

四、体会结尾,抒发感情

1出示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2这只是简单的“揪”吗?为什么不简单?(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揪,为什么还要揪?)

3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4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没不了的是什么?

五、激趣导语

1、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

2、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的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3、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没不了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丨

4、总结:在灾难面前,一座窄窄的木桥引渡人们走过危险,走向安全。后来,这一座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的心中竖立起来了。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支书,在人民群众生死攸关的危难关头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共产党员!让我们满怀深 情地读课题——桥。

《桥》教学反思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1

课文《半截蜡烛》,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课件辅助呈现,先由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这半截蜡烛继续燃烧下去的危险,带领学生走进此情此境;然后通过学生的感悟,结合背景,在头脑中叠现出紧张的一幕;再通过反复朗读,结合上下文,通过品读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态,体会到他们的镇定和机智,再以个别读和齐读的方式加深理解,表达情感,欣赏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整堂课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用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如:上课伊始,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再通过引读抓住描写紧张氛围的文字进行渲染,使心灵受到激荡,深入地理解情况之危急,心于是随之跳动,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

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如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让学生自己考虑应该强调什么字眼。这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个体理解的丰富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这正展示了他们各具风格的思维特征与阅读视野。在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后,我分别作了这样的引导:“尽管你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但有一点其实是相同的,想想是什么”,这种有意之为,旨在通过一种价值的引领使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情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三、读写结合,依托文本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我们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让写放进来,不一定当堂写,可以课内说,课外写。但是写必须依据文本,加强指导。如教学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读者那悬到嗓子眼的一颗心终于落了地。峰回路转,化险为夷,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侥幸躲过一劫。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他们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如释重负,然后请学生想象一下此时伯诺德夫人、杰克和杰奎琳会想些什么,并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进行说话练习,并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当时的场合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有了前面环节的细细品味和教师的及时提示,学生说得不错,课后再请学生写下来,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是训练了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培养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本堂课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引导孩子以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引子,创作《半截蜡烛》续篇。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12

其实我上完这一节课后,再来反思一下,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我反对浮躁的语文,提倡简单教语文,同时应该拉进学生的情感,有了生活体验学生才有可能受到心灵的震撼,由于二战离学生太远了,怎么办?应该说网络资源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在氛围中享受学语文的乐趣。同时通篇课文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当然,应该感谢网络,因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参考了众多的教案,结合本班情况精心设计的。这不正是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吗?其次,我发现学生在有感情读上面有很大欠缺,对人物语言的揣摩、人物动作的模仿等方面有点胆小,放不开,这需要我从细节做起,从平时做起,培养学生很好的读书习惯。

上一篇:ok模板下一篇:网上经典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