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蜡烛教学设计

2024-07-19

红蜡烛教学设计(共14篇)

红蜡烛教学设计 篇1

《红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文,将自己感悟到的语气读出来,培养朗读能力。

3、练习讲童话故事,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词,学习编童话故事。

教学方法:

游戏法、竞赛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制作。

时安排:

三时。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谈话导入。

1、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几篇童话故事,同学们喜欢学习这样的文吗?

那我们今天继续学习27《红蜡烛》。

2、板题,齐读题。

二、初读文,认识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文。读准字音,画出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文,指导读准字音,学生评价。

3、画出生字词,同桌互相学习,组词、说话。

4、小老师上台教读生字,扩词。教师正音。、教师带读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三、送生字宝宝回家,练习朗读文。

第二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1、齐读生字、指名读生字、开火车读生字。

2、游戏巩固生字:火眼金睛游戏、找朋友游戏。

3、学习词语库:

1)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理解词义。重点指导“小心翼翼”、“你推我搡”。

3)在这一里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

二、精读、品读文。

1、指名分节朗读文,学生评价,教师正音。

2、品读文。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发表见解,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利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指导学生的朗读。如写乌龟和黄鼠狼的表情和动作的句子,教师要抓住他们的动作特征,进行朗读感悟。

第三时

一、分角色表演文。

二、讲讲《红蜡烛》的故事。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2、“一字开花”游戏。

3、仔细观察生字,发现生字书写的特点。

注意指导:火字旁的书写以及“处”的书写。

4、学生在田字格本上练写。、进行组词练习。

红蜡烛教学设计 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红蜡烛与美人鱼 篇3

美人鱼不仅住在南方的大海里,也住在北方的大海里。

北方的大海是蓝色的。有时,美人鱼会爬到岩石上,一边眺望着周围的景色,一边休息。

从云缝里透出的月光,凄凉地映照在波浪之上。无论朝哪一边眺望,都是一望无际的惊涛骇浪,翻腾起伏。

多么凄凉的景色啊!美人鱼想。自己的样子与人并没有太大的不同,如果与鱼类呀,或者是住在深海里的各种凶猛的兽类比起来,自己的心灵和样子也许更像人类吧!既然这样,自己为什么还要和鱼类呀、兽类什么的一起生活在冰冷、黑暗、阴郁的大海里呢?

美人鱼一想到多少年都没有一个说话的对象,一直都在憧憬着的明亮的海面生活,就忍受不了了。于是,一到月光皎洁的夜晚,美人鱼便会浮上海面,在岩石上休息,陷入各种各样的幻想之中。

“听说人类住的镇子很美,听说人类比鱼类、兽类都更有人情味,更善良。我们虽然生活在鱼类和兽类之中,但是因为我们更接近人类,所以即使到了人类中间,也不是不能生活的吧?”美人鱼想。

这是一条女美人鱼,而且还怀孕了。

“……我们已经在凄凉的、连个说话对象都没有的北方的蓝色大海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已经不再盼望去明亮、热闹的国度了。可是,我至少不想让即将出生的孩子,再这么悲伤、无助了。

“虽说离开孩子,孤独、寂寞地在大海里生活,无比痛苦,但不管孩子去哪里,只要孩子能幸福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喜悦了。

“听说这个世界上最善良的就是人类,而且还听说,人类从不欺负和折磨那些可怜无助的生物。一旦接受了,就绝对不会抛弃。幸运的是,我们不仅脸型、五官很像人类,而且身体的上半身也都跟人类一模一样———既然在鱼类和兽类的世界里能生活下去———当然在人类的世界里也能生活下去了。一旦人类收养了我的孩子,一定不会狠心地抛弃……”

美人鱼这样想着。

至少要让自己的孩子在热闹、明亮和美丽的小镇里长大。美人鱼怀着这种仁慈的母爱,决心把孩子生到陆地上去。这样一来,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孩子了。但是美人鱼想,孩子一定会和人类成为朋友,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远处的海岸上有一座小小的高山,透过波浪,看得见山上神社一闪一闪的灯光。一天夜里,美人鱼为了生下孩子,穿过冰冷、黑暗的波涛,朝着陆地游去。

海岸边有一座小镇,镇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店。在有神社的那座小山的脚下,有一家卖蜡烛的贫寒小店。

店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老爷爷做蜡烛,老奶奶在店里卖蜡烛。小镇子里的人和附近的渔民去神社参拜时,总要顺路到这家店里来买几根蜡烛,然后再上山。

山上长满了松树,神社就坐落在松林之中。从海上吹来的风,吹打着松树的树梢,白天黑夜呼呼地叫着。每天晚上,从远处的海面上都可以看见神社里闪闪烁烁的烛光。

这是一天晚上的事情。

老奶奶对老爷爷说:

“咱们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多亏了神明保佑!要是这座山上没有神社,蜡烛也就卖不出去了。咱们真应该感谢神明才是呀!既然想到这儿了,我这就上山去拜拜神明吧!”

“你说得太对了。我虽然也每天在心里感谢神明,可是整天忙着干活儿,常常顾不上上山去拜神明。多亏你想起来了,也替我好好感谢感谢神明吧。”老爷爷回答说。

老奶奶慢慢腾腾地出了门。这是一个美丽的月夜,外面如同白天一样的明亮。当老奶奶在神社拜完了神明,从山上走下来的时候,看见石阶下有一个婴儿在啼哭。

“多可怜啊,一个弃婴。是谁把婴儿丢在了这种地方呢?可这事也太奇怪了,偏偏就让我在拜完神明回来的路上碰到了,一定是什么缘分吧!就这么不理不管,是会受到神明的惩罚的。一定是神明知道我们夫妇没有孩子,才恩赐给我们的,回去跟老头子商量商量,就收养了这个婴儿吧。”老奶奶在心里嘀咕着,把婴儿抱了起来。

“噢噢,好可怜啊!好可怜啊!”老奶奶说着,就抱着婴儿回家了。

老爷爷正等着,老奶奶就抱着一个婴儿回来了。老奶奶把事情的经过从头到尾跟老爷爷说了一遍,老爷爷也说:

“这确实是神明恩赐给咱们的孩子,要是不好好抚养的话,是要受到惩罚的。”

两个人决定收养这个婴儿。这是一个女孩子。因为她的下半身不是人的模样,而是鱼的形状,所以老爷爷和老奶奶都觉得她一定是传说中的美人鱼。

“这可不是人类的孩子啊……”老爷爷看着婴儿,歪着头说。

“我也是这么想的。虽说不是人类的孩子,可是你看她的小脸有多温顺,多可爱啊!”老奶奶说。

“就是就是,只要是神明恩赐给咱们的孩子,咱们就该好好地把她养大。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一个又聪明又乖巧的孩子。”老爷爷也说。

从这一天起,两个人就开始精心地养育这个女孩。随着年龄的增长,女孩渐渐地长成了一个大眼睛水汪汪,有一头漂亮的头发,皮肤白里透红,又温顺,又聪明的姑娘。

姑娘虽然长大了,可是因为她觉得自己样子长得怪,所以很害羞,不肯在人前露面。但是,凡是见过姑娘一面的人,都会为她的美貌而吃惊。有些人就是为了想看看这位姑娘,才特意跑来买蜡烛的。

老爷爷和老奶奶只好对他们说:

“我们家闺女内向害羞,不愿意见人。”

老爷爷在里屋一刻不停地做着蜡烛。姑娘想,如果在蜡烛上画一些美丽的图案,大家一定会更喜欢。于是,她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老爷爷,老爷爷回答说,你想画什么就画吧!

姑娘用红色的颜料,在白色的蜡烛上画上了鱼呀、贝壳呀、海草什么的,也没有学过,只是凭着天赋,就画得好极了。老爷爷看了,吃了一惊。不论是谁,看了那画都会想要那根蜡烛,因为那画里面,蕴藏着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与美丽。

老爷爷感叹地对老奶奶说:

“当然好了,不是人画的,是美人鱼画的嘛!”

“给我带画的蜡烛!”从早到晚,店里都是来买蜡烛的小孩和大人。画着画的蜡烛,果然很受大家欢迎。

于是,就有了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如果在山上的神社供奉这种有画的蜡烛,然后再把烧剩下的蜡烛带在身上出海的话,无论遇上多么大的暴风雨,船都不会沉。人们你传我,我传你,这个传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就流传开了。

“那座神社里供奉着海神呢,用好看的蜡烛上供,海神当然高兴了。”小镇上的人都这么说。

因为蜡烛店里的蜡烛好卖,老爷爷每天从早到晚拼命地做着蜡烛,一边的姑娘忍着手痛,用红色的颜料画着画。

“把我这样一个不同于人类的孩子养大,又是那么百般疼爱,我不能忘记了他们的养育之恩啊!”姑娘被这对老夫妇的善良的心感动,大大的黑眼睛里常常会闪烁着泪花。

这个传说一直传到了很远的村子里。远方的水手和渔民为了得到给神明上供后剩下的带画的蜡烛,特意从遥远的地方赶来。他们买了蜡烛上山,拜了神明之后,就点上蜡烛上供,等蜡烛烧成短短的一小段之后,再把它带回去。因此,无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山上神社里的烛火从来没有熄灭过。特别是夜里,从海面上就可以看得见美丽的灯火。

“真是让人感恩不尽的神明啊!”神明的名声传遍了世间,这座山也因此突然就出了名。

虽然神明的名声这么高,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过一心一意在蜡烛上画画的姑娘。所以,也就没有人觉得这姑娘可怜了。姑娘好累啊,她常常会在美丽的月夜,画画的间隙把头探出窗外,含泪眺望着北方那遥远的、让她思念的蓝蓝的、蓝蓝的大海。

有一次,从南方来了一个江湖商人。他打算到北方来找些稀罕玩艺儿,拿到南方去卖钱。

江湖商人不知是从哪里打听到的,也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看到了姑娘,看出她不是真正的人类,而是世上罕见的美人鱼。有一天,他瞒着姑娘,偷偷地来到老夫妇的身边,说他肯出大价钱,要他们把美人鱼卖给他。

一开始,老夫妇觉得姑娘是神明赐给他们的,怎么能轻易卖掉呢!那么做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于是就没有答应。江湖商人一次又一次被拒绝,可是他还是不甘心,又来了,还煞有介事地对老夫妇说道:

“从古时候起,美人鱼就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你们如果不赶快撒手,很快就会大难临头的。”

老夫妇听信了江湖商人的话,加上可以挣大钱,也就利令智昏,答应把姑娘卖给江湖商人了。

江湖商人开开心心地回去了,说是过几天就来领姑娘。

姑娘知道了这件事,不知有多吃惊!内向、温顺的姑娘害怕离开这个家,害怕到几百里远、陌生而又炎热的南方去,于是便哭着央求老夫妇:

“我什么活儿都能干,请不要把我卖到陌生的南方去。”

然而,老夫妇的心肠已经像魔鬼一样了,不管姑娘怎么说,也听不进去。

姑娘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一心一意地在蜡烛上画画。可是老夫妇看见了,既不觉得可怜,也不觉得哀伤。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姑娘一边独自倾听着大海的涛声,一边想着自己的未来,不由地悲伤起来。当她听着涛声的时候,总觉得远处有谁在呼唤自己,于是就朝窗外看去。可是,只有月光映照在无边无际的蓝蓝、蓝蓝的海面上。

姑娘又坐了下来,在蜡烛上画起画来。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片吵嚷声。上次那个江湖商人,今晚终于来领姑娘了。车上放着一个镶有铁栅栏的四方形的笼子。这个笼子曾经装过老虎、狮子和豹什么的。

江湖商人说,虽说是温顺的美人鱼,但毕竟是海里的兽类,所以还是要像对待老虎、狮子一样。等姑娘看到这个笼子时,恐怕魂都要吓飞了吧?

姑娘一无所知,还在埋头画画。就在这时,老爷爷和老奶奶走了进来:

“好了,你该走了。”说完,就要把她送走。

因为被催得太紧,姑娘来不及给手边的蜡烛画上画,就把它们全都给涂成红色的了。

作为自己这段伤心回忆的纪念,姑娘拿了两三根红蜡烛,就走了。

这是一个非常平静的夜晚。老爷爷和老奶奶关上门,睡觉了。

三更半夜,“咚、咚”,谁在敲门。老奶奶年纪虽大耳朵却还挺灵,听到了敲门声,就问:

“谁呀?”

可是没有回答,接着,又传来“咚、咚”的敲门声。

老奶奶起来,把门打开一条细缝,朝外看去。只见一个皮肤白皙的女人站在门口。

女人说是来买蜡烛的。只要能赚钱,哪怕是一点点,老奶奶也绝不会露出不高兴的神情的。

老奶奶取出装着蜡烛的箱子给女人看。这时,老奶奶不禁吃了一惊。因为她看到女人乌黑的长发水淋淋的,在月光映照下闪闪发亮。女人从箱子里拿起了一根红蜡烛,出神地盯着看了很久,最后付了钱,拿着红蜡烛走了。

老奶奶拿着钱走到灯光下一看,才发现那不是钱,原来是贝壳。老奶奶知道自己被骗了,就气呼呼地冲出家门,追了上去,可是女人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那天夜里,天气突变,下了一场近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风雨。江湖商人把姑娘装进笼子,运往南方的船正在海上。老爷爷和老奶奶心惊胆战地说:“这么大的暴风雨,那条船肯定是没救了。”

天亮了,海上一片漆黑,景色十分恐怖。那天夜里,无数条船遭遇了海难。

更奇怪的是,自从那天起,只要夜里在山上的神社点燃了红蜡烛,无论多么好的天气,都会立即刮起暴风雨。从此以后,红蜡烛被视为了不祥之物。蜡烛店的老夫妇说是受到了神明的惩罚,就此关了蜡烛店。

可是,也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什么人,总是用红蜡烛给神社上供。过去,只要带着给这座神社上供剩下的蜡烛,就绝对不会在海上遇难,可现在呢,仅仅是看一眼红蜡烛,这个人就肯定会淹死在海里。

消息很快就在世间传开了,谁也不来这座山上的神社参拜了。这么一来,过去曾经十分灵验的神社,如今却成了镇上的鬼门关。没有一个人不在抱怨:这个镇上如果没有这个神社就好了。

水手们害怕从海上眺望有神社的那座小山。到了夜里,这一带的海面上,总是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怖。无论看向哪边,都是一望无际的惊涛骇浪。海浪撞击在岩石上,泛起白色的水沫。从云缝间透出的月光映照在海浪上,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没有星星的雨夜,有人看见从波浪上飘出红蜡烛的火光,火光渐渐升高,一闪一闪地朝着山上的那座神社移了上去。

续写红蜡烛作文 篇4

蜡烛长着白白的身体,在它的顶端有一根红线,它就是蜡烛的灯“芯”。每当停电的时候,它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人们在感受蜡烛的带来的欣喜的同时,蜡烛也在一点一点地消耗着自己的生命,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蜡烛也无怨无悔,默默地为人们奉献光明。

在生活中,我们敬爱的老师也像蜡烛一样,他们付出了几年的青春,幸幸苦苦地培养我们这些“小花朵”,把我们培养成“?国的栋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们渐渐老了,头上的白头发也渐渐变多了,就像那还剩半截的蜡烛却还在努力燃烧着。我想,老师那高尚的品质和蜡烛的品质是一样吧!

《红蜡烛和美人鱼》读后感 篇5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片青蓝色的大海里,一条将要分娩的美人鱼浮出海面,因为她听说人类是善良的,所以她决定将孩子交给人类来抚养。靠海岸的小镇上的一对老夫妇捡到了这个孩子,并细心的抚养,但最终却因遏制不了自己心中对金钱的贪欲,将小人鱼卖给了残忍的商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故事的结尾是非常令人悲痛的:小美人鱼被那对鬼迷心窍的老夫妇卖给了商人,而当天晚上,海上就出现了狂风暴浪,无数的船只都覆灭在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包括商人的那船队。并且,从那以后,谁要是在庙里点上了红蜡烛不管再晴的天也会变成狂风暴雨。慢慢的,那个小村便消失了。

是的,这是神的惩罚。惩罚人类的见利忘义,惩罚人类的无知、愚蠢及残忍。神的惩罚是如此严厉,因为那对老夫妇没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只因为那对老夫妇是如此的无知,神就惩罚了那么多的人,这其中该有多少无辜的人啊!这些无辜的人们,他们本身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因别人的罪恶而丢掉了性命。但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能说能做的,所谓神的惩罚就是大自然的惩罚,这又被称之为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先做出对不起大自然的事,大自然才会报复,于是,才会使无辜的人惨死。归根究底,只要我们唤醒那些被金钱利益、欲望迷惑住了心智的人,阻止他们做出伤害大自然的事,那大自然就不会报复,那我们不是又安全了吗?不是又可以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种了吗?

红蜡烛和美人鱼读后感作文 篇6

故事发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片青蓝色的大海里,一条将要分娩的美人鱼浮出海面,因为她听说人类是善良的,所以她决定将孩子交给人类来抚养。靠海岸的小镇上的一对老夫妇捡到了这个孩子,并细心的抚养,但最终却因遏制不了自己心中对金钱的贪欲,将小人鱼卖给了残忍的商人,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中国的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人之初,性本善。的确,人在最初,原本是善良的,但这只是说最初,原本,并不代表一直,将来都是善良的。人生活着的这个五光十色,物欲横流的社会改变的人类的性格。于是在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的过程中,人的性格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从纯洁到污浊,从美好到丑恶,从善良到残酷。就这样,人类从天使堕落为可怕的魔鬼。而美人鱼恰是不了解人类的“进化”过程, 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才在最开始将罪恶的种子进深深埋在了地底下。这题罪恶的种子啊,刚一入土地,就开始以势不可当的速度汲取土里的养伤,然后生长,钻出土地,继续长高长得枝繁叶茂,长成一棵铺天盖地的大树,最后,结出了那颗红到极致的罪恶之。它之所以红得如此煞人,是因为它是以无数人的鲜血为代价长成的。 故事的结尾是非常令人悲痛的:小美人鱼被那对鬼迷心窍的老夫妇卖给了商人,而当天晚上,海上就出现了狂风暴浪,无数的船只都覆灭在那无边无际的大海里,包括商人的那船队。并且,从那以后,谁要是在庙里点上了红蜡烛不管再晴的天也会变成狂风暴雨。慢慢的,那个小村便消失了。 是的,这是神的惩罚。惩罚人类的见利忘义,惩罚人类的无知、愚蠢及残忍,神的惩罚是如此严厉,之因为那对老夫妇没能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只因为那对老夫妇是如此的无知,神就惩罚了那么多的人,这其中该有多少无辜的人啊,这些无辜的人们,他们本身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却因别人的罪恶而丢掉了性命。但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能说能做的,其实,所谓神的惩罚就是大自然的惩罚,这又被称之为大自然的报复。因为人类先做出对不起大自然的事,大自然才会报复,于是,才会使无辜的人惨死。归根究底,只要我们唤醒那些被金钱利益、欲望迷惑住了心智的人,阻止他们做出伤害大自然的事,那大自然就不会报复,那我们不是又安全了吗?不是又可以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种了吗? 醒来吧!醒来吧!所有那些鬼迷心窍的人都醒来吧!擦亮你的眼睛,仔细看清这人类的真善美,将你们的心灵中黑暗的部分都彻底切除干净。 神的惩罚将不再降临!

《红蜻蜓》教学设计 篇7

《红蜻蜓》是湘教版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它以“童年时光”为主题, 让学生通过演唱、听赏、跟唱和创编等音乐活动, 感受童年时光的美好, 珍惜童年生活。《红蜻蜓》是一首在日本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 歌词亲切质朴, 旋律优美抒情, 描述了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乡间生活情景。学唱这首合唱歌曲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深情、和谐及富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这首二声部歌曲, 品味作品的音乐美, 感受并表现其意境美。通过音乐活动, 让学生体验歌曲的二度创作, 并且用不同形式表现歌曲, 再一次感受和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五年级学生已具有感受旋律的音乐实践活动的经验, 例如听旋律填空、辨别旋律乐句等。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听辨旋律并用小蜻蜓粘贴到相应旋律旁, 让学生接唱, 这样既降低了学习旋律的难度, 也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 听歌曲《童年》并随音乐做简单的律动进教室。

2. 师生互相问好。

3. 常规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贴近学生内容的创编活动中激发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4. 发声练习。

(1) 音阶练习。

(2) 和声练习

(3) 舒伯特《摇篮曲》。

(4) 勃拉姆斯《摇篮曲》。

(设计意图:通过发声练习, 首先让学生找到歌唱的状态, 声音的高位置;和声练习主要是把声部的音准非常和谐的表现出来。两首摇篮曲的设计, 目的是让学生用柔美的声音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同时也为导入新课做准备。)

二、学习歌曲

1. 师:同学们, 从进教室到发声练习的音乐, 让我们感受到两个词:“童年”、“宝贝”。我们都有自己的童年, 童年生活中许多有趣的故事总是让人难以忘怀。谁能说说在童年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件事。 (学生畅谈) 是的!童年是美好的, 记忆中最温馨的就是躺在妈妈的怀抱里, 听妈妈为我们哼着摇篮曲的时刻。下面就让我们用和谐、柔美的声音来学唱一首表现童年时光的歌曲。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导语, 唤起学生对童年的记忆, 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 揭示课题《红蜻蜓》。

3. 视唱单声部。

(1) 出示四条旋律, 请同学们猜猜老师弹的是黑板上的哪条旋律, 如果你认为是对的, 就把小蜻蜓贴在这条旋律旁边, 再唱一唱。

(2) 教师分别弹奏第一、二声部的旋律, 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将小蜻蜓贴在相应的旋律旁, 并让学生唱一唱旋律。

4. 练唱二个声部。

(1) 提问:a.这首歌曲是由几个声部组成的?

b.你可以按老师弹奏的旋律排列出来吗?

(2) 用不同形式学唱声部旋律。

老师唱高声部旋律, 学生唱低声部旋律, 反之, 学生唱高声部旋律, 老师唱低声部旋律。

5. 认识歌曲中的乐理知识。

简单讲解“渐强、渐弱”在歌曲中的作用, 同时提醒歌曲中的“换气”记号及休止符的作用。

(设计意图:视唱乐谱往往是学习歌曲时最难又最枯燥的环节,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一个贴小蜻蜓的游戏, 让学生通过用心地听辨, 加深对旋律的印象, 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 通过教师的提问, 让学生更进一步加深两个声部旋律的印象, 并能准确地排列出来, 为唱好声部旋律打好基础, 用不同的形式学习声部旋律, 既降低学习声部的难度, 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处理来表现歌曲意境, 为下一环节教学做好铺垫。)

6. 简介歌曲。

《红蜻蜓》这首歌曲由于深情地描绘了天真、活泼的童年, 加上优美的旋律, 在日本家喻户晓, 流传了半个世纪。让我们有感情的来朗读歌词。 (播放音乐《红蜻蜓》,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7. 学唱歌词。 (学生自由练唱)

(1) 解决难点。

竹竿尖上

这一小节的“尖上”高、低声部旋律节奏是不一样的, 请唱得好的学生唱一唱, 然后分声部随琴唱一唱。

(2) 练唱歌曲。

分声部练唱歌词, 突破歌曲难点。

(3) 二部合唱。

在分声部唱熟歌词的基础上二部合唱, 也可采用不同形式演唱二部合唱曲。

(4) 歌曲处理。

歌词熟悉后, 强调“渐强、渐弱、渐慢”在歌曲中的作用, 如:歌曲最后一句“是那红蜻蜓”采用 (渐慢) , 意在强调“红蜻蜓”。请学生根据歌谱上的力度和速度, 演唱时有表情的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由练唱, 发现歌曲中的难点, 如: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等情况的及时解决。这首合唱曲高低声部共四句, 由于前面分声部识谱的基础打得比较好, 因此学唱歌曲应该不困难。在合唱时, 教师要时时关注低声部的音准, 并及时纠正。同时,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力度和速度的变化来处理歌曲,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中情感的变化多来自于音乐的记号, 知道它是表达音乐的语汇和表现音乐情感的手段。)

三、音乐活动

1. 教师引导:唱着这首优美深情的歌曲, 引起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回忆。但除了歌曲以外, 我们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现童年呢?

2.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

(1) 用领唱和合唱的形式表现歌曲。 (改变力度记号表现歌曲)

(2) 加入打击乐表现歌曲。

(3) 用钢琴独奏的形式表现童年的趣事。

(4) 在音乐的伴奏下, 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童年的诗歌、散文。

3. 展示与评价。

请同学们分组表现童年生活片段, 看那组表现的情景最美。

4. 综合表现。

综合评出最佳表现方案, 全班同学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现有的音乐经验和知识进行歌曲的二度创作, 体会歌曲的美。师生共同营造一种交流童年往事, 唱童年歌曲以及配着音乐朗诵着童年的诗歌和散文, 创设了一种淡淡唤起回忆情境氛围。)

四、课后小结

《蜡烛》教学设计 篇8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⑷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2、能力目标:

⑴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⑵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

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像,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

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多媒体、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基本过程:

一、课前交流: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出示:英勇无畏 奋不顾身 临危不惧

镇定自若 舍己为人 舍死忘生 视死如归 勇者不惧 勇往直前)

2.这些词都是形容勇敢的优秀品质的,它们让你回忆起了哪个勇敢的人?(生做简单介绍,读了这些词语,我想起了(什么样)的(谁)。)

二、认识主人公:

1.“勇敢是气魄的再生,是人生航船上快乐的风。”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位勇敢的家庭妇女和她的两个孩子,知道他们是谁吗?(指名生回答,指导读好“伯诺德、杰克、杰奎琳”。)

三、导入课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蜡烛”(出示课题,齐读,指导“截”字的写法)。

四、初读课文: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快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这是半截怎样的蜡烛?(指名)

3.谁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理清脉络:

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完成填空。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六、精读感悟: 1.同学们,伯诺德夫人为什么要将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默读课文1、2小节,找出其中的答案。

2.为了保护情报,诺德夫人一家不计任何代价。自己小声阅读第3小节,伯诺德夫人一家遇到了怎样的危机?伯诺德夫人又是如何与敌人周旋的呢?

3.交流遇到了怎样的危机。这意味着什么?(出示相关的句子)4.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的,孩子们都吓坏了,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可怕的危机。

6.勃诺德夫人是这样与敌人周旋的呢?(指名说,出示相关语段。)(1)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追问:假如你伯诺德夫人,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A“亮”

B“这盏灯” C“瞧” D“先生们”

(2)再仔细朗读这段话,看还有哪些词语能读出伯诺德夫人的镇静,机智?

(3)短短的一句话,让你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伯诺德夫人呢?

(机智、勇敢、果断、镇定、临危不惧、爱国„„)

7.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七、小结:

蜡烛引发火灾的调查报告 篇10

(1) 超过1/3的蜡烛火灾起火于卧室。16%起火于客厅, 14%起火于浴室、11%起火于厨房或烹饪区。

(2) 蜡烛火灾通常起火于各种可燃物。11%的蜡烛火灾起火于床垫或被褥, 造成17%人员死亡。9%起火于窗帘或百叶窗。6%的蜡烛火灾起火于软体家具, 在有人员死亡的住宅火灾中占25%。

(3) 12%蜡烛引起的住宅火灾发生在12月, 多数由冬季可燃性装饰品引起。

(4) 蜡烛火灾发生最多的时间为圣诞节、新年与圣诞节前夜。

(5) 超过一半 (56%) 的蜡烛火灾的发生是由于可燃材料太靠近蜡烛。蜡烛应置于远离可燃物至少3.6m之外的位置。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1

执教人:殷召献

时间: 2012年2月

一、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迫

害和镇压,这激起了人民强烈的反抗意识,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与敌人较量,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壮举。(板书课题)

二、感知体验

1、看拼音写汉字,依据意思写词语。

jiénuòxīchúxīnèkuí

()()()()()()()

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极美妙;极巧妙。()

2、朗读课文:

要求:找七个小组的七位发言人依次朗读。

划出重点词语,把握课文脉络,思考怎样复述课文。

3、复述伯诺德夫人一 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

教师要求:可以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

学生复述,师生评价。

三、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

1、自我提问与解答课文中有哪些不明白之处,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2、学生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该共同解决。

学生提问

学生解决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并提出新的疑惑之处。

分组讨论解答疑惑

小组代表提出疑难

4、教师引导学生解决疑难之处。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课文的深层问题。

教师引导疑难问题:

(1)在与敌人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伯诺德夫人: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语言: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心理: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结束。

神情:镇定沉着、临危不乱

杰克:

动作:慢慢地站、从容地搬、默默地坐待着等

语言: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神情:镇定、从容、不露声色

心理: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杰奎琳:

语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语言: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神情:镇定地

教师提示读书的重要:

语文教学就是要在反复诵读中,读出形——在头脑中唤起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形象;

读出情—— 读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

读出神——读出语言文字所包含的精髓以及言外之意。

(2):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教师提示:两个孩子还小,在敌人面前为什么能这样镇静呢?我想,那是母亲长期影响的结果。

绝妙的主意是母亲想出来的。关键在于杰奎琳的灵活应变。

(3)读完课文,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感想?

教师设想:

佩服杰奎琳,她战胜了德军,还战胜了自己。

他们都很沉着。

我很佩服他们,平时我们遇到危险时不要慌张。

他们表现得很完美,但是形势没有给他们排练和更多思考的机会,刚才的情景、场面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四、内化检测

1、同学们,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部电影,你觉得出现最多的镜头该是什么?

教师提示:(1)是那半截蜡烛。蜡烛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蜡烛牵动着大家的心。

(2)我觉得是墙上的一面钟,“滴答滴答”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响,伯诺德夫人和两个孩子的心越来越紧张。

(3)我眼前总是闪过的是德国军官的阴险的眼睛。伯诺德夫人总觉

得他们似乎发现了蜡烛的秘密。

目的:都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为了突出当时的危险,表现人物的紧张。

2、完成下面的检测题。

(1)“蜡烛的秘密”假如暴露,会有什么后果?()[多选]

A、情报站会遭破坏B、屋里漆黑一片C、伯诺德一家五口将

被杀害

(2)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品质。

A、镇定B、勇敢 C、沉着D、机智E、机警 F、顽强

(3)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

A、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B、说着,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过去了。

四、作业: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12

1.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描写,体会它们强烈的爱国精神。

2.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法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㈠1939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国家染上战火,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人数达5120多万。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二战期间发生在法国的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半截蜡烛》。

㈡(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题目“半截蜡烛”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剧本,整体感知

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㈡师生交流反馈。

1.课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

2.文章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教师小结:是啊,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细读剧本,品味人物

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他们为了保住半截蜡烛中的情报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军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看看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么与敌人进行周旋的。请同学们默读剧本,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想一想从这些词句当中你体会到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㈠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㈡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人物特点。

1.预设一:感悟“伯诺德夫人”

(出示)句一: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电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⑴从动作中体会

①从“急忙”你体会到什么?

②为了不暴露情报,伯诺德夫人急而不忙,立刻取出一站油灯,在敌人面前她显得那么镇定自若。

⑵从语言中体会

①面对狡猾凶狠的敌人,伯诺德夫人是怎么说的?

②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句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想一想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突出“亮”字,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

古交市红梁山隧道照明设计方案 篇13

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 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市区内建设城市隧道。对于城市隧道, 隧道内的照明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工程为古交市红梁山隧道照明设计方案。

1 工程概况

红梁山隧道位于古交市太古公路中段, 全长570 m, 隧道净高为6.27 m, 隧道内为双车道双向通行, 总宽为8.5 m, 车道宽为7.0 m, 两侧各0.75 m人行便道。

2 设计依据

1) 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2) 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3) GB 50052-2007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4) GB 50053-2013 20 k 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5) GB 50055-2011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6) GB 50217-200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3 隧道照明设计

1) 照明设计标准。

本工程为公路隧道照明设计, 依照《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设计, 本次照明设计共分为4个部分:隧道引道照明、隧道入口段照明、隧道过渡段照明、隧道基本段照明。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白天洞外亮度考虑为3 500 cd/m2, 入口段亮度应大于77 cd/m2, 过渡段1亮度应大于23 cd/m2, 过渡段2亮度应大于7.7 cd/m2, 基本段亮度应大于2.5 cd/m2。夜间洞外引道部分亮度应大于0.5 cd/m2, 全段隧道亮度应大于2.5 cd/m2。

2) 照明光源比选。

本次设计方案我们选用LED及高压钠灯作为比选照明光源。

a.LED灯具与高压钠灯比较的优势。LED灯具显色性高于高压钠灯, 能够创造更为舒适的视觉环境。LED灯不含汞、钠等有害元素,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LED灯发光效率高, 从而减少耗电量, 节省能源。LED灯具使用寿命长, 可以节省维护成本。

b.LED灯具与高压钠灯比较的不足之处。LED灯具价格要高出高压钠灯3倍~4倍, 初始投资成本远高于高压钠灯。光源维护不方便。LED路灯目前无标准规范, 无法全面推广, 其中LED用于路灯的几个主要参数:色温、显色性 (显色指数) 和眩光等尚未确定。目前未制定采用LED路灯的道路路面测试方法标准, 未制定LED路灯的灯具 (含LED灯) 标准。灯具使用寿命问题。

c.综合比选高压钠灯具有寿命长、光效高、安装简便、经济效益较高等优点, 推荐采用高压钠灯作为隧道照明光源。

3) 照明灯具布置。

a.隧道引道照明采用道路灯杆照明方式, 灯杆设置于出隧道行车道一侧路侧带内, 距道路侧石0.75 m, 灯杆高度为8 m, 灯具功率为150 W, 灯杆间距约24 m。灯具防护等级大于IP65, 灯具光效大于0.7。具体布置详见图1。

b.隧道入口段照明采用隧道灯照明方式, 入口段长度根据计算选择为40 m左右。隧道灯安装于隧道两侧4.25 m高墙壁侧, 距道路中心线4.25 m。采用150 W隧道灯常规照明, 400 W隧道灯作为白天加强照明 (见图2) 。

c.隧道过渡段照明分为两段, 过渡段1及过渡段2。

隧道过渡段1照明采用隧道灯照明方式, 长度根据计算选择为50 m左右。隧道灯安装于隧道两侧4.25 m高墙壁侧, 距道路中心线4.25 m。采用150 W隧道灯常规照明, 250 W隧道灯作为白天加强照明 (见图3) 。

隧道过渡段2照明采用隧道灯照明方式, 长度根据计算选择为70 m左右。隧道灯安装于隧道两侧4.25 m高墙壁侧, 距道路中心线4.25 m。采用150 W隧道灯常规照明, 150 W隧道灯作为白天加强照明 (见图4) 。

d.隧道基本段照明采用隧道灯照明方式, 长度根据计算选择为250 m左右。隧道灯安装于隧道两侧4.25 m高墙壁侧, 距道路中心线4.25 m。采用150 W隧道灯常规照明 (见图5) 。

4) 供电方式。

隧道照明由就近引入10 k V电源提供, 采用照明箱变形式。本工程照明箱变采用节能型智能箱变, 内设智能照明调控装置, 自动调节前后半夜的电源电压。特别在后半夜电网用电负荷减小、电压升高的情况下, 通过照明调控装置降低供电电压, 适当降低照度, 可节能40%左右, 而且使光源及附件的寿命延长2倍~3倍。工程共预设一座箱变, 照明箱变容量为100 k VA。变电站采用低压计量。箱变预留计量间隔, 由供电部门管理。

5) 照明控制方式。

就地控制采用微电脑智能时控器自动控制方式, 控制点安装于新建照明箱变内, 根据时间具体分段控制路灯开关。夜间关闭加强照明灯具, 控制器根据当地纬度自动开启、关闭灯具。远程控制由箱变内安装三遥装置实现, 由路灯管理部门统一控制。

6) 导线敷设。

照明导线选择为无卤低烟阻燃耐火型WDZN-YJ (F) Y-0.6/1 k V铜芯电缆, 分支线采用无卤低烟阻燃型WDZC-BYJ (F) -450/750 V铜芯电线。线路敷设于封闭金属线槽内。封闭线槽内电线或电缆的总截面 (包括外护层) 不超过封闭线槽内截面的20%。

7) 接地保护。

本工程采用TN-S接地系统。箱变处设接地装置, 做法详见《12系列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2D2 P86组合箱式变电站接地网做法图。全线采用专用PE线做接地连接线, 所有用电设备外壳、灯杆、钢管均与接地装置可靠连接, 形成统一接地网。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4 节能措施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本设计采取以下节能措施:首先, 为了提高隧道照明的能效比, 选用优质高效的高压钠灯作为照明灯具。其次, 高压钠灯通过安装节能型电感镇流器功率因数由0.47提高到0.9以上。为了减少夜间电网超电压对光源的损害和对电能的浪费, 隧道照明采用智能照明控制装置控制, 对照明实行稳压供电。利用降压方式实行对照明的节能控制。

5 结语

隧道照明作为隧道电气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设计时最先要考虑的就是它的安全性, 在行车当中对司机的视觉影响, 只有保证了它的安全性, 这样的隧道照明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成果。我们相信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将来会有更多的城市隧道出现, 而隧道照明也一定能成为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CJJ 45-2006,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S].

[2]JTG D70-2004,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3]JTJ 026.1-1999,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S].

[4]GB 50052-2007,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S].

[5]CJJ 89-2012,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S].

[6]北京照明学会.照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蜡烛》教学设计_1 篇14

【教学目标】

1、明确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时安排】

1时。

【教学准备】

1、学生:

预习文(早读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

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

本文的是一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阅读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文(默读),理清这篇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品读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

3、揣摩语句,体味丰富的意蕴:

⑴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交代蜡烛的来历,表明这支蜡烛的珍贵,有着特殊的意义。表明老妇人的至情至爱。

⑵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这里提到围巾的颜色“黑色”,暗示战争的残酷,表明老妇人对失去苏联红军战士的悲痛之情。

⑶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段文字如果改写“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渲染了战火纷飞,突出了蜡烛的珍贵,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南斯拉夫母亲苏联红军为亲人,她的恨与爱是那样深沉。改句过于平淡,表达效果显然不够。

⑷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句话的含义是?)

这个抒情诗般的结尾,深情赞美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4、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

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⑶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不顾生死。

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⑷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五、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探讨这篇的感人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朗读,找出文中感人的片段,并体会其表达效果,交流活动。

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的房屋被炮火轰毁,他的男人死去,他视苏联红军为亲人,他的爱与恨是那样深沉。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妇人对这位牺牲了的红军战士的情感是怎样的?

师:这篇如此感人,这种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题材感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感人因素进行了着力描写。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师归纳小结。

归纳:作者着力描写了感人的因素。感人的因素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不顾个人生死;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异常吃力,烈士牺牲的精神是老妇人力量的源泉;三是对待烈士如亲人,表现出母子亲情;四是老妇人献出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结婚蜡烛,悼念烈士。

六、问题探究

1、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⑵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⑶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文中几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什么作用?

五次,表现出法西斯的残酷和老妇人的勇敢。

七、小结

这篇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上一篇:社交舞会礼仪着装下一篇:欢迎来我的家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