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2024-06-11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1

《半截蜡烛》,孩子读过一两遍后普遍能了解文意,感受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甚至他们的爱国精神。因此我基于这样的起点来实施课堂教学。我在“了解大意“和”明确与敌人周旋的办法“这两块的处理上,引导孩子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反馈孩子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情况。学生对人物的体验确实超出其对人物的原有认识,或更丰满了,或更深入了;孩子对整个二战期间的法国人民的斗争也有了总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当然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

就在我即将收课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来了:一个孩子举手说:“朱老师,我觉得德国军官并不完全凶狠,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我的眼睛立即“亮”起来,请他继续解释他的观点。他说:“文中的小女儿杰奎琳要将蜡烛拿上楼时,一个德国军官同意了,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说明他还不是完全的没有人性。”

多么灿烂的思维的火花!多么细心的发现、独特的阅读体会!我内心暗喜,却不急着肯定,顺势将他的观点拿来全班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是的,尽管在战争中,德军是可怕的,而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很多孩子的好爸爸啊!学生们一定是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的爸爸了。尽管文中的淡淡一笔,也闪烁着熠熠的人性光彩,而我的学生们也用自己善良的心发现了这一点。

阅读本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视野观照下,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应是开放式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以保证阅读实践时间为前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原则,以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我评价为实施策略,从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这种源自内心体验的理解,成为真正的读者。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2

一、依据课程标准, 明确课程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它具有法定性、核心性、指导性的地位和作用, 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就是课程的核心, 而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来制定。

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 目标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教师应明确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目标要求。《半截蜡烛》属于第三学段的教材, 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情感, 品味文章的语言, 体会其表达效果, 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据此, 确定的《半截蜡烛》一课的课程目标为:

课程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掌握识记生字、理解新词的方法。

3.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 体会人物情感, 受到情感熏陶。

4. 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5. 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能根据需要, 主动运用其表达方法写作, 发展书面运用能力。

课程目标的确定和落实, 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了人物情感、领悟了表达方法, 更重要的是通过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掌握了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情感受到了熏陶。总之, 把“语文课”上成了真正的“语文”课, 整体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用心解读文本, 确定基本目标, 优化教学内容。

如果把课程目标比做远航的目标, 那么对文本解读就是一艘航行在浩瀚大海中的航船, 教学目标就是一座座灯塔。只有正确地解读文本, 熟练地把握文本特点, 娴熟地驾驶这艘“航船”, 然后据此确定切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在一座座“灯塔”的指引下, 乘风破浪, 最终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落实课程目标。

基本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通过正确、到位地解读文本, 准确、精当地把握文本特点, 依据文本提供的具体内容, 根据已确定的课程目标各项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教师首先要对文本进行多重解读, 即以“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教者”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学什么, 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让学生怎样学。深刻把握文本特点, 再结合编者的意图, 借助《教学参考用书》等资料, 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解读文本。然后确定详细、具体而又全面的教学目标。根据对《半截蜡烛》一课文本的解读, 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基本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熄、厨、芯、嘛、梯”, 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厄、奎”只识不写。

理解生词“厄运、烛芯、摇曳、镇定”。

3. 了解课文以半截蜡烛为叙事主线, 能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和

心理活动, 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5.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初步领悟并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基本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措施、方法和方向, 达到了用教材教, 优化了教学内容, 经过具体准确的语文实践活动训练,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充分了解学情, 制定有效目标, 促进学生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应该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一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情况和思维特点, 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的适应性, 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 审视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设计具体的预习学习内容并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即预习学案, 可放手让学生自主预习。通过检查预习学案、学生交流汇报, 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确定教学的有效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哪些问题, 达到哪些目标, 确定教学的起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作为本课教学内容, 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指导, 确定教学的难点;多数学生认为的难点是什么, 课堂上引导学生精读感悟, 确定教学的重点;哪些内容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根据对学生的充分了解, 确定了《半截蜡烛》一课的有效教学目标为:

有效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

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受到爱国热情的熏陶。

2. 学会本课的生字“截、诺”, 理解生词“厄运”。

3. 能说出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 体会文中词语“似乎”及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主动运用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师根据了解的学情, 进一步确定适合学生需要的有效教学目标, 再设计下面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3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诺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 ____的时候,他(她)____(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____吹熄;端走____夺回;重新点燃______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杰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诺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他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4

备时,我就在思考:略读到底该怎么教?虽然同科头老师介绍经验和《教师教学用书》中,也听到、看到一些“略读要以学生自己读懂为主”,“略读任务要单一,要充分运用好前导语的提示作用,解决一两个问题即可。”“在教学时间上基本用一时完成。”等等,但在以前的教学实际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如何选择教学任务,如何利用导语等还是很茫然。带着这些迷惘,我又重新进行了单元备:单元主题是“语言的艺术”,要求孩子们阅读本组,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而再看导语中的学习要求:先读读下面的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再分角色演一演;还可以讨论一下剧本和一般写人记事的有什么不同。这些学习要求不正是围绕着单元主题提出的吗,于是,我的心中豁然开朗,堂就围绕着这四步引导学生学习:一、初读,畅谈感受并了解剧本的特点;二、再读,了解大意;三、深入学习,体会人物语言;四、总结延伸。

按上述四步教授《半截蜡烛》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践后,我明白了只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能较好地发挥略读的原有效应。“一个中心”即以学生的自读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扣住单元重点,点拨难点。在《半截蜡烛》中,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引领学生了解阅读剧本的基本方法,感受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在读、议、演、拓展中品味语言的艺术,吸收人内涵,培植人精神,让堂有了“亮点”。本堂,成功之处是先引导孩子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静静地思索,静静地写批注,用笔把自己的独特体验与剧中人物进行了对话。然后抓住剧本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孩子交流如何抓住提示语、人物的年龄特点、所处的环境等演好角色,同时在演的过程中再次去品味语言的艺术,最后让大家下找些剧本读一读,从而拓宽了学生阅读的范围。这样略读也就“略出了精彩!”

但是,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没有及时对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看,我们教师在备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堂上更要关注学情,并予以及时反馈。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5

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

北京版《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篇6

所以整堂课我设计以学生诵读为主线,以读促讲让学生通过读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挖掘人物的性格。上课伊始,先让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意,在概括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如:课上将伯诺德夫人与德军周旋的一句话作为“抓手”,切实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体会到她的镇定和机智。但是由于我对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足,其次由于对略读课课型教学,课堂上少讲、精讲,多注重拓展延伸和写作训练的特点,没有把握好,教学过程中对这节课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把体会人物特点的朗读过程指导的过于细致,没有抓住杰奎琳这个重点进行朗读指导,所以浪费了好多宝贵的时间,到最后致使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

另外,教学过程中一些细节处理不到位。如:一个学生在读“伯诺德夫人”时读成了“伯若德夫人”,我只是强调了“若”和“诺”的读音,没有及时的对文中几个难读的外国人名如:“伯诺德夫人”、“杰奎琳”进行正音,所以在后来回答问题过程中一些学生读这些人名时还结结巴巴。

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1.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能说出“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自读、指名读、交流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能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观察,比较,借助资料,能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能体会到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教学难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体会机智、勇敢,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板书:半截蜡烛)思考:半截蜡烛有多长?如果燃烧需要多长时间呢?

2.介绍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

2.介绍剧本的知识。(相机出示相关的例子)①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②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③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默读思考:剧本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1.思考:半截蜡烛是什么?找出课文中关于蜡烛的描写的句子

(一)庄严使命

1.出示课文环境描写的句子

思考:你从这个环境中体会到了什么? 2.出示伯诺德夫人教育孩子的话:

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机智周旋

过渡:伯诺德夫夫人一家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和镇静保护情报,与分秒时间赛跑。自读感悟,做批注。在交流贡献的过程中引导感悟人物语言。

感受伯诺德夫人形象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1)当伯诺德人的看到德国佬点起了藏有情报的蜡烛,她会想?(2)她是怎么说,怎么做的?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认为伯诺德夫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沉着冷静机智)指导朗读。

过渡: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因为——(出示中尉甲)中尉甲

(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感受杰克形象

杰克(若无惹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1)当看到妈妈吹来蜡烛的计策失败的时候,杰克会想什么?(2)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朗读。理解“若无惹事”。

(3)指导朗读。(4)结果。

中尉乙

(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感受杰奎琳形象 过渡: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杰克的计策失败,保住了蜡烛的重任就落到了杰奎琳身上。小小的杰奎琳充分出她的智慧。

(1)看到妈妈和哥哥的计策失败,杰奎琳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2)她是怎么做,怎么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

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她很勇敢,很聪明。理由是那样的不露破绽,“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她的语言最有特色,她叫少校为“司令官先生”,极大地满足了德国少校的虚荣心。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少校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顺利地拿到了蜡烛。(3)指导朗读(天真、纯洁。)

(三)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奖状,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马赛曲)

四、内化形象,排练剧本。

1.分角色朗读剧本。2.自由组合,排练剧本。

五、拓展延伸。

1.阅读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说说课文和记叙文《生死攸关的烛光》各有什么特点。2.改编《晏子使楚》。[课后练习] 1.搜集有关剧本的资料。2.把《晏子使楚》改编成剧本。[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生死攸关)

伯诺德夫人

点燃油灯

吹熄

重新点燃 杰克

杰奎琳

抱柴生火

上楼睡觉

(机智

端走

端走

勇敢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学习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重 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伯德诺夫人一家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沉着、机智和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吗?简介二战(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故事《半截蜡烛》,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半截蜡烛,本不足为奇,但在文中却非同寻常,为什么呢?(学生发言)师谈话:就像大家说的,小小的半截蜡烛,直接关系到一家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一场重要战争的胜败。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词。

伯诺德夫人

半截蜡烛

熄灭

厨房 烛芯 楼梯 厄运 杰奎琳

(1)指名读,读对跟读。读错纠正。

(2)红色标注的生字,哪个字最容易出错?你送给大家一个友情提示。

【预设:截,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戈或隹都行

厨,半包围结构,第一笔横要长一些,盖住里边的部分。】 2.检查课文朗读。选择一个自己最想读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查三人)

3.围绕着“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 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

三、细读感悟:

1.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他们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精神,并写写自己的感受。2.学生交流。【预设一:伯诺德夫人

(1)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勇敢、沉着、机智、冷静)

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盏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指导朗读: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你们认为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怎样的神情、语气?(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谁来试着读一读?

(2)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没有引起前来搜查的德军的怀疑。(细节描写——机智)

(3)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自己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心理活动——爱国)

(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心理描写——突显了当时令人窒息的紧张氛围。)】 【预设二:大儿子杰克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很机智。失败后,他从容地搬回木柴、生火、坐待,不让敌人起疑,可见他心思缜密、考虑周到,十分镇定。)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学生读此段。)】(3)【预设三:小女儿杰奎琳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么大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抓住“娇声”“司令官先生”“楼上黑”“ 可以”,体会出杰奎琳勇敢、聪明、镇定、从容。3.梳理(点击课件)

过渡:整个斗争的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

当中尉点燃蜡烛时,伯诺德夫人心想: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吹熄蜡烛。当伯诺德夫人失败后,杰克可能会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就端起蜡烛,准备到柴房里搬些柴来,生个火。

当杰克失败后,杰奎琳可能会想: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我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娇声地请求司令官允许她拿着蜡烛去上楼睡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后凭着他们的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第3——7自然段。4.集体讨论

1)伯诺德夫人的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为什么能在关键时刻很镇定地与德军周旋呢?

(2)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战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啊,让我们一起把课文再读一遍吧!

四、课外作业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篇9

1、出示蜡烛图片:认识蜡烛、烛光、烛台

2、揭题,齐读

3、过渡:蜡烛往往给人以温馨浪漫的感觉。可是,有时特定的环境下,蜡烛会让人觉得不安,蜡烛的燃烧甚至让人觉得害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初读感知,了解剧本的特点

1、自由读课文,与故事相比较,总结交流剧本的特点。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

3、再读课文,文中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

4、把剧本划分成两个场景,分别说说两个场景的内容。

5、把两个场景的内容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抓人物台词,感受语言的魅力。

1、情报藏在蜡烛里,你觉得这个方法好不好?总结: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最隐蔽的地方。

2、你从哪里看出情报的重要?品读: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3、一天夜里,几个德国官兵突然来到伯诺德夫人的家中,他们点起了那只蜡烛。当时的情况真是——(积累词语)

4、为了保护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做了哪些斗争?

5、学生自由读,填空,画出相关台词,写批注,谈体会。

6、品读人物的对话和舞台说明,谈体会。

7、为什么杰奎琳的话起了作用?从这你看出了什么?

8、同桌选一个片断演一演。

四、课外拓展

1、出示话剧《茶馆》《雷雨》的剧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

1、阅读有关二战的故事

2、找找剧本读一读

3、把《半截蜡烛》的故事说一说

《半截蜡烛》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通过关键词体会人物机智、勇敢、沉着的品质、

3、进一步明白人物身上的共同点,深深的爱国。

4、通过感悟课文,学习“体会特别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

半截蜡烛

问:你对我有感觉吗?

任何事物,在你看到、摸过后,都应该有感觉。比如读书,你既听到,又看到,就要特别有感觉。

2、指名读,有什么感觉?

3、同一样东西,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你信不信?

一个二十寸的大蛋糕,上面点燃着半截蜡烛,有什么感觉?

一张餐桌,两杯红酒,两个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银色的烛台上燃着半截蜡烛,什么感觉?

突然停电了,屋里漆黑一片,心里十分害怕,忽然,门开了,妈妈的脸在烛光里格外温柔,你有什么感觉?

4、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觉。伯诺德夫人一家,看到半截蜡烛被德国人点燃了,那是什么感觉呢?

5、请学生说,引读第3自然段。

6、出示:

半截蜡烛,越来越短的蜡烛。

冒着青烟的烛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此时此刻,它仿佛变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

指名读,带着你的感觉读。想想这些词在课文中什么情况下出现,带着感觉一起读。

7、这是一个方法,读一个词一句话都要联系当时具体的情况,读出感觉。

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较量中,你觉得谁最令你佩服?请你自己读课文,找出有关词句,用来证明。

读书,就要有“感觉”,而且要把自己当成书里的人,体会一下他们当时的感觉。

请你注意,课文中有一些词,平时的意思是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生读,师巡视,并指点。

8、交流,相机教学:

伯诺德夫人:

1、“看着”,如果是你,你当时什么感觉?

2、“急忙”,在这句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3、“轻轻”,你感受到什么?“做动作,要显得很随意”

还有谁要补充?指名帮助说明值得佩服。

4、朗读。

杰克:

1、慢慢(沉着,不慌不忙)

2、“语言”,(合适的借口)

3、“孩子是懂事的,……默默地坐待着”:

“厄运”: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厄运具体化)

“最后时刻”,如何理解?这个词和厄运结合。

“从容、默默、坐待”,你有什么感受?体会到什么?

4、谁愿意补充、总结自己敬佩杰克的理由。

5、师生轮读第5自然段。(导语)

杰奎琳:

1、“娇声”:讨论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2、“镇定”:……

3、“端起烛台,道过晚安,上楼”。

4、(如体会不到)讨论这样写仅仅是为了突出杰奎琳可爱吗?

对比:快九点了,活泼可爱的小表妹娇声对大家说:“对不起,我要睡觉了,明天是星期一,晚睡要迟到的。”说完他向我道了晚安,进房间去了。

5、指名读、气度。

9、班上小调查: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谁想强调一下自己的观点?

指明说。

10、讨论:

对于不同的意见,谁有新的看法?(融合一下)

引导明白:他们都表现出机智、英勇、沉着,都值得我们敬佩。

追问:是啊,从这家人身上,我们读到了机智、勇敢与沉着,他们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家人哪?难道还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

(学生体会。)

11、女人 和孩子,一般人眼中最弱小、最需要帮助的对象,他们身上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他们那颗为国跳动的、勇敢的心。

齐读课文。

二、作业

1、读一本英雄人物的书。

2、观看一部电影: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1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九里小学 作者姓名:言志国 邮政编码:213131 学科和年级: 小学语文 六年级 教材简解: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记叙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事。

本文以“半截蜡烛”为题,突出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地位。它是伯诺德夫人藏匿秘密情报的所在,它是突然闯进家中的德军的照明之物,它维系着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生命之线,维系着情报站的生死存亡,维系着大批军人、国家的利益命运!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层层推进,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

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这一写作特点是非常值得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的。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伯诺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能够有条理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能准确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3.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

1.知道伯诺德母子三人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能够有条理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揣摩人物的内心,并能准确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3.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设计理念:

作为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面对这样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记叙文,了解故事、感受到人物的机智勇敢,这个目标只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是可以达成的。“围绕语文本体性知识展开教学”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理念。通过有感情朗读文中关于蜡烛的语句,初步感受到作者反复围绕半截蜡烛这个代表性事物进行描写,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学习通过对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绘来营造氛围的写作手法。通过品读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相关语句,正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文章这样表达的用意:既能刻画人物的机智、镇定和勇敢,又使故事的记叙更加生动扣人心弦,学着用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的内心想法。设计思路:

1.成语积累,导入课文。

——课堂从描写战争的成语积累入手,巧妙地进入课文。

2.初读课文,理清文脉。——通过朗读课文、完成填空、复述故事三个环节,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聚焦蜡烛,感受反复描写之意图。——扣住本文写作手法:反复景物烘托,逐渐清晰半截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安排意图

4.关注动作语言,体会刻画人物之方法。

——品人物动作语言,走进人物内心,用语言表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领悟到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5.课堂总结,设置期待。教学过程:

一、成语积累 导入揭题

1.同学们,说到战争,你会想到哪些成语? 2.课件出示关于战争的成语,齐读。

3.是的,说到战争同学们想到的更多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可是,有一种战争虽然没有硝烟,却特别令人紧张,甚至令人窒息。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经历这样一场没有硝烟却特别惊险的战争。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故事的主人公是

(出示:“伯诺德、杰克、杰奎琳”。)(1)指导读好这三个名字。(2)说说这三人的关系。

4.这个故事发生在那个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半截蜡烛”(出示课题,齐读,指导“截”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由关于战争的成语积累入手,巧妙地进入课文,直击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在语言创设的情境中,使学生开始入情入景朗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轻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根据课文完成填空。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2.指名交流,理清文脉。

3.根据填空,同桌简单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追求简洁高效,通过朗读课文、完成填空、复述故事三个环节,使学生理清文脉,了解故事。)

三、紧扣感受,关注“蜡烛”:

1.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概括自己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惊险、紧张、惊险、扣人心弦)

2.出示要求: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词句传递给你紧张、惊险的感觉,请找出来,在旁边用简要的词句写出你的内心感受。3.学生读书、批注。4.交流

(1)相机出示句子

“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正当他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2)大家发现没有,你们所找的句子,都与什么有关?看来,文章对蜡烛的描写是有意图的,那意图是什么?

预设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重要性:

①营造紧张、惊险的气氛,扣人心弦。

②蜡烛的“命运”:藏情报(未点燃)——点燃——吹熄——重新点燃——端走——夺回——继续燃烧(越来越短)——端上楼——熄灭,其实就是整个故事的发展线。

③半截蜡烛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生死。

(3)是啊,这情报也许是自己部队的作战计划,也许是敌人的又一个阴谋行动。现在,蜡烛已经被敌人点燃!(引读)万一蜡烛──(生齐读: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这样──(生齐读: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5.写法小结:在整个故事的记叙中,作者反复围绕半截蜡烛这个代表性事物进行描写,营造了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文章表达方式,在这部分教学设计中,扣住本文写作手法——反复景物烘托,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半截蜡烛上。学生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逐渐清晰半截蜡烛在文中的独特安排意图,继而与文本有效对话。)

四、精读感悟 体会内心

1.课文除了反复围绕半截蜡烛这个代表性事物进行描写,营造了紧张惊险的气 氛。作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扣心 弦。现在我们先通过伯诺德夫人来研究课文是如何描写人物的。自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动作、语言、神态的有关词句,从这些句子中你 感受到人物的什么内心,做批注。

2.出示: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1)先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找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表示动作的词——“急忙取出”、“轻轻吹熄”。

(2)此时此刻,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急忙取出油灯吗?(3)既然情况危急,您又为什么是轻轻把蜡烛吹熄? 3.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师: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下,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为什么?交流,朗读,指导。

A“亮”

B“这盏灯” C“瞧” D“先生们” 小结:虽然你们的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内心紧张外表放松想法。

4.伯诺德夫人说这句话时该是什么语气呢?比较中体会。(1)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瞧,先„„先„„先生们,这„„这„„这盏灯亮„„些。”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2)交流感悟。

5.师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 “脸色苍白”的神态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

6.看着已经点燃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你能准确地表达出来吗?写话训练:看着已经点燃的蜡烛,伯诺德夫人想 7.危机解决了吗?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似乎)8.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9.小结:课文为什么能够把这个故事写得这样生动、紧张、扣人心弦的呢? 一是围绕蜡烛这个代表性事物的反复描写烘托了紧张惊险的氛围。二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使故事的叙述更加扣人心弦的。(设计意图:围绕语文的本体性知识展开教学,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品味,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人物内心的独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抽象的文字符号具有了情感。在朗读中领悟到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须从细节入手,从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入手,反复推敲,方能悟得真味。看似寻常的一句话,学生“品”出了伯诺德夫人在危机面前的那份从容不迫,“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四、课堂总结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教学资源与准备:

1、课件呈现资料,辅助教学。

2、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教案设计:

一、情境导入,联系历史,引入课题。

1939—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最后以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课件出示二战的画面以及资料,配合二战时期的影片。)同学们,70年前那一场几乎席卷整个人类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无数国家染上战火,人民饱受煎熬。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课文中的伯诺德夫人一家参加了秘密情报传递工作。一天晚上,他们为了半截蜡烛与闯进屋子的德国强盗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板书:半截蜡烛)

二、收集信息、自学质疑。

1、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作出简单批注。

2、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了吗?你从那感受到的?用“—”画下来。

3、德军凶残吗?你从哪看出来的。

三、交流展示:

1、诺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情报站的安全,与敌人智斗周旋,前后一共进行了哪几个回合的斗争,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新的内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请说出你的阅读困惑并尝试组内解决

2、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交流并自愿展示本组自学成果,其他组可以补充点评。

3、集体交流。

四、合作探究:

为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计策都很绝妙,而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不必强求结果统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握任务特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精讲点拨: 重难点:

同学们,先请大家各自读读课文的 第3 —7 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是怎样与德军周旋、化解危机的,画出相关的句子朗读体会,交流新知。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课件出示描写伯诺德夫人的句子。

2、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走近伯诺德夫人,理解她的品质)。

点拨:

(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2)她的内心真是如此平静吗?读,再次体会。

(3)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三读,加深体会。她的紧张能在外表表现出来吗?如果表现了,后果是什么呢?

(4)课件出示他们紧张的语句: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5)同学们此时你的心理怎么样啊?指名说。

3、(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走近杰克)课件出示描述杰克的句子。

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引导学生领悟杰克的从容与镇定。

杰克是不是真的要生火?既然端不走蜡烛,为何还要生火呢?你能体会到什么。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引导学生想象他们一家三口此时的既紧张又无奈的心里。)你们的心理现在怎么样啊?

5、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走近杰奎琳,感悟她的品质)

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再让学生仔细品读,体会小女儿的机智勇敢可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为什么小姑娘成功了呢?靠的是什么呢?

6、德国佬在这件事上显的有人性吗?为什么?德军走后他们一家会有何表现?

7、他们一家三口为什么会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呢?你能看出什么呢?

8、探讨交流塑造人物的方法。学生讨论,交流,点拨。

五、矫正反馈(见学案)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在他们的屋子里,一家三口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而又紧张激烈的战斗。你有哪些心里话想对他们说?

六、迁移应用。

一家三口你最欣赏谁?说说你欣赏的理由。你最想颁奖给谁?请写出你的颁奖词。

五、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编排演出课本剧,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创新,着重表现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2、推荐电影《辛特勒名单》、《钢琴师》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当时德军的凶残。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伯纳德夫人

杰克

机智勇敢

德国军官 杰奎琳

6、半截蜡烛

课前学案: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画出他们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阅读体会。

3、当()时,谁(),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体会他们是如何同德国佬周旋的。

4、读书的过程中,哪些句子让你体会到气氛的紧张?

5、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巩固案:

1.、伯偌德夫人的心里描写渲染了___________的气氛.2、如你是伯偌德夫人,在德国军走后,你想对儿子杰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指(),说它是“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是因为()。

4、“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话中,“似乎”这个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4、展开想象的翅膀,选择一个人物,写出他(她)此时的内心独白。

上一篇:三节主题班会教案下一篇:上市公司发行新股的条件、程序及申请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