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

2024-10-31

胸有成竹(精选12篇)

胸有成竹 篇1

【成语故事】

北宋时, 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 人们称他为“墨竹大师”, 他和苏东坡是表兄弟。

文与可是画竹子的高手。为了画好竹子, 他经常观察竹子的形态, 不管春夏秋冬, 还是天晴下雨, 一有机会就会去观察竹子;夏天, 他观察阳光下的竹子;冬天, 他观察雪花覆盖的竹子。晚上, 他观察月光下的竹子;起风的时候, 他听风吹竹林的声音;下雨的时候, 大家都往家里跑, 他反而往竹林里跑, 他要观察竹子在风雨中的样子。

长年累月下来, 文与可已经非常熟悉竹子了, 他在纸上画出竹子之前, 心里已经形成一幅完整的竹子形象, 就好像是用手把心里的竹子复印到纸上。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 如果画竹子的人, 一个竹节一个竹节、一片竹叶一片竹叶地去画, 怎么画得出有生命的竹子呢?画竹子的人必须心里有完整的竹子形象, 拿着笔看着心里想画的竹子, 飞快地画下来, 就像兔子跳起来、老鹰俯冲下来一样, 稍微一放松, 灵感就会溜走, 再也追不上了。

这就要求画家的手上功夫过硬, 才可以又快又真地把竹子画下来, 要获得这样的功夫, 只能通过长年累月的辛苦练习, 没有捷径可走。做其他事情也一样。

【释义】

胸有成竹画竹子前在心里已经有竹子的完整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有成熟的思考或完整的计划。

【造句】

这次复习得很充分, 期末考试我已经胸有成竹。

【博闻馆】

也作:成竹在胸

花中四君子

竹子和梅花、兰花、菊花, 被称为“花中四君子”, 分别象征着坚、傲、幽、淡的品质, 古人在诗词歌赋和绘画中, 常常以竹子作为题材。

【拓展阅读】

胸有成竹 篇2

2、因为准备充分,李兵在比赛中显得胸有成竹。

3、到了拉票的环节,张大富胸有成竹胸有成竹的上了台,说道:“我今后一定多为村里做贡献,你们有事就说,我保证慷慨大方!”。

4、这次一站到底的选手个个都胸有成竹,都认为自己能拿以站神的称号。

5、我虽然还小,可是对要从事的职业已胸有成竹了。

6、对于这次考试,他早就胸有成竹了。

7、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我就放心了。

8、经过这个小插曲,孙杨第二次下水故意慢点,接着他胸有成竹地游啊游,到终点时竟超出了世界纪录3秒多!

9、作家必须先胸有成竹地知道了人物的一切,而后设身处地的写出人物的话语来。老舍

10、她平素那种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及强硬的政治家风度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左右局势,都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无影无踪了。

11、骄傲不是自信,骄傲不是胸有成竹,骄傲更不是知识渊博,骄傲只是高傲自大。

12、而我则胸有成竹走进屋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隐形枪”,瞄准礼物“砰”地一声,礼物不见了。

13、今天要语文考试,昨天我复习过了,因此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14、对于这次的小测验,大家已是胸有成竹的。

15、因为我平时用功,每次考试都胸有成竹,考试成绩都非常的不错。

16、他轻松愉快,胸有成竹还带来了不错的总成绩想要选择一所上等的法学院。

17、小明看了今天布置的作业,胸有成竹的说:“我肯定拿全部答案对。”。

18、小武胸有成竹地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

19、其实我胸有成竹的自信是来源于你给我的动力。

开发商:胸有成竹还是强作欢颜 篇3

“黑夜。风刮得正猛。一女职员走路遭遇持枪劫匪,立刻跪下求饶:‘大哥,我是售楼的,两个月没发工资了,还刚刚被裁员,真的没有钱 ……’劫匪听后竟然痛哭流涕,‘妹子,同行啊,俺原来是在房产公司做策划的。这样吧,你起来回家吧,你看清楚了啊,后面那帮抢劫是做楼盘平面设计的,但他们也是不抢自己人的!对了妹子,边上那条路不要走,那边是做楼盘前期和配套的,路边拿着刀在喝水的那些蒙面人是做物业的,最好都绕道走’。”

这是记者近日看到的一则笑话。相信地产商们如果看到这则笑话,很难一笑了之。

面对甚嚣尘上的“地产商倒闭潮”的说法,《新财经》记者采访了山西、天津等地的中小型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万通、SOHO中国这样的大开发商。他们一致认可2009年地产市场将持续低迷,对前景不乐观,但同时表示自己的公司在短期内没有倒闭的危险。就采访来看,地产商们的心态似乎都还不错,没有我们预料的那般焦灼。当然,他们是不是强作欢颜以提振信心,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山西地产商:有地不开发

“和其他地区一样,山西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疲软态势。” 山西鸿升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长友说。面对如今的市场环境,徐长友有些无奈,这是他自2002年涉足房地产业以来遇到的第一轮行业危机。“这个时期,谁都捕捉不准未来的走势,大家都在观望,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老百姓。不同的是,地产商捂着地皮观望,老百姓捂着口袋观望。”

2008年,徐长友手里的一块1万多平方米的商业地产项目工程开始租售,就目前而言,出租的情况要好于出售,“已经租出去了4000 多平方米,剩下6000多平方米还在寻租过程中。”如果在好的年景,徐长友手里的这些旺铺早就被抢购一空了。但如今,这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业绩了。

在买卖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许多开发商像徐长友一样,调整了经营方式——由售转租。新楼盘价格大幅下跌,相比较,租金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据记者了解,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开发商均已开始或正在打算采取由售转租的方式,以获得比较稳定的现金流。但由售转租方式只适用于商业地产,如果民用住宅采用这种销售方式,房屋出租后的保修、折旧等问题处理起来很麻烦,还将影响这些房屋以后的出售。

徐长友觉得, 2008年值得自己庆幸的有两点:一是手里的民用住宅已经销售一空,二是没有高价拿地。对于未来的市场走势,徐长友倍感迷茫。但他认为,山西的情况要好于其他地方:“山西的地产情况与北京、深圳等城市不一样。我们这里的地价比较便宜,拿地成本比较低,即便在目前环境下,开发项目依然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在山西,买房的一般都是普通老百姓,价格泡沫本并不大,所以,价格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徐长友的地产项目主要在山西境内,目前受到的冲击比较小。

记者在山西省统计局网站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08年1~11月,山西省商品房销售面积628.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2%,比上年同期下降10.8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5个百分点。如此看来,徐长友的分析不无道理。

对于外界盛传的地产商“倒闭潮”,徐长友说:“在太原我还没有听说类似的情况。现在比较好过的,是没有在建项目和早有土地储备的地产商。”

徐长友透露,他手里还有一块2006年拿的土地尚未动工。政府有规定:地产商占地两年不动工,土地使用权将被政府无偿收回。徐长友手里的土地已过了两年期限,“规定是这样,但也不是一刀切,视具体情况而定。”记者进一步了解到,徐长友手里的土地并非是一块净地,上面有一个烂尾项目,上一个地厂商由于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下去。有一个尚未完工的楼盘,徐长友岂不是捡到了一块肥肉?“我们的立项与原来的不同,以前建的是敬老院,我们要拆除后做商业地产。”至于何时动工,徐长友表示还不能确定,只是说,“走走,看看。”对于眼下的这轮危机还将延续多久?地产商的这个冬天还有多长?他判断不了。

采访最后,徐长友幽幽地说:“地产商要恢复元气,起码得两年以上。毕竟,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天津地产商:已降价30%

“地产商真正的冬天并没有来到,现在只能说是深秋。真正的冬天是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天津的某地产商王总对记者表示。

王总的依据,是美国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这个从1929年到1933年,持续了四十三个月的危机,使美国的GDP下降30%,工业生产总值下降50%,道琼斯指数下跌89%,失业率上升为25.2%,“美国的那次危机历时四年,按照这个时间周期计算,我们这次遇到的危机持续时间也应该在三年以上。最严重的时期,应该是今年年底、明年年初。”

“你说的开发商倒闭问题,我周围还没有出现。不过,这个浪潮迟早要来,年底就可见分晓。”在王总看来,倒闭风险最大的,是那些在2008年高价拿地的开发商。据他了解,有些地方地价高得离谱,房屋销售价格仅为6800元/平方米,拿地价格竟高达8000元/平方米,这样的价格别说建筑成本回笼,连土地成本都不够。

王总的地产公司,投资地域范围比较广,除了天津之外,他们的地产项目还涉足深圳、上海、浙江等地。他说:“天津所受的影响是最小的,受影响最大的应属上海和江浙一代,深圳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深圳和上海属于外向型城市,国际买家比较多,炒楼的比较多,泡沫比较大。天津的购买群体大多以自住为主,泡沫没有那么大。”

王总告诉记者,由于市场低迷,他们的销售价格最高降幅已达30%。所幸土地成本比较低,没有发生亏损。

王总表示,自己的企业尚未受到致命冲击,原因是:“首先,我们企业的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房地产仅占公司总体业绩的1/4强一些。其次,我们没有在地价最高的时候拿地。因此,我们的项目在价格上还有一定的空间。”

至于近期政府出台的各项“救市”政策,王总觉得对地产业的提振基本没用:“几个点的税率,几个点的优惠,相对于如此高的价格泡沫,没有多大作用。”

“这个行业需要整合,这个行业也在进行着整合。整合之后,市场恢复到一个常态,大约需要三年时间。”采访的最后,王总强调说。

大地产商:资金也吃紧

中小地产商如此,那么,大的地产商又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元旦刚过,万通地产就发布了其2008年业绩预告。预告称,根据公司对2008年度业绩的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08年度将实现盈利,净利润增长幅度不低于200%,2007年万通地产实现的净利润是1.65亿元。

在大部分地产商叫苦连天的时候,万通地产如此漂亮的业绩预告,无疑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业内人士提醒说,房地产投资有滞后效应,开发商当年的业绩报表反映的未必是当年的经营状况。开发商2008年的业绩报表大多反映的是2005年或者2006年的经营状况。

业绩预告公布不久,2009年1月14日,万通地产召开了2009年度第一次臨时股东大会,审议了为其全资控股子公司北京万通时尚置业有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的议案,此次担保额度为3亿元。据记者了解,此次贷款担保议案一旦通过,万通地产对外担保将累计达到9亿元。根据公告显示,截至2008年9月30日,万通地产的资产总额为3.8亿元,负债总额是3.33亿元,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8%,万通地产担保额度已经超过了净资产的10%,同时,万通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已高达11.12亿元。

如此高的贷款担保和负债,不难看出,短期内万通将面临比较大的资金压力。

资金短缺并不是中小开发商才会面临的问题,如果大的开发商遇到这样的情况,结果会比中小开发商更糟。虽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一旦遇到危险,马跑起来可比骆驼快得多。

就连一直声称自己不缺钱的潘石屹也开始重新审视这次金融危机:“这次危机对所有企业和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我也在经受这些考验。它一方面考验企业的现金流是否充足,商业模式是否正确;一方面考验着企业家的心态。那些以前不能量力而行,量入为出,花钱过了头的公司,恐怕就要倒下了。”

2008年上半年对潘石屹进行专访的时候,他明确告诉记者,开发商整合的时候到了。但时过半年,大部分开发商都还坚挺着。对此,潘石屹这样解释:“其实,开发商已经出现了很大问题,但他们不会像美国投行一样破产。中国与美国的环境不同,如果这些企业在美国,按现在的负债水平可能早就宣布破产了。中国的开发商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们会以‘失踪’的方式退出市场,或者选择被收购。”潘石屹说的是“他们”,对于自己,他依然声称,“未来一年左右,SOHO中国将再斥资百亿元寻找投资项目。”据估算,从2008年年初至今,SOHO中国的项目投资额已经达到90亿元。

当记者问及开发商倒闭潮何时会来临,潘石屹没有直接作答:“整个地产商的情况我无法把握。据我所知,环渤海城市的许多开发商,已经叫苦连天。我记得在一个会议上,有一位小型开发商的老板说他们的日子很难过,他们没有说话的机会,就是破产了、死了都没人知道。其中,有很多是2006年下半年、2007年疯狂拿地的那些企业,他们把所有的钱和银行贷款作为拿地的首付款。而到2008年上半年,还没有房子可以在市场上打折销售,因此,他们面临着很大的资金压力。”

开发商自杀风波

2008年7月底,南京蟠龙金陵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平理去世。这在南京当地的房地产界引起了较大波澜,也使蟠龙金陵建设的债务问题浮出水面。正在开发的 “阳光金峰阁”项目随即停工,公司超过1亿元的内外债务遭遇讨债高峰。

平理去世的消息被传开后,蟠龙金陵建设公司门口每天来交涉的业主源源不断,讨债的债主也络绎不绝。债主中,有被欠20多万元的南京某建筑装饰材料公司,有被欠橱柜款的某橱柜公司,有被欠近80多万元的某房屋置换公司。

据了解,蟠龙金陵建设本来就没钱,空手套了很多钱来运作,土建、装修、水电等都欠有巨额债务。开建“阳光金峰阁”项目时,蟠龙金陵建设通过公司内部员工认购方式,共计认购78套房,募集资金约2000万元。蟠龙金陵建设把这78套房子抵押给一家投资公司,融资近2000多万元。就这样,平理通过高利贷、抵押融资、职工内部认购以及正常的房屋买卖,把整个房地产项目做了起来。这78套房屋的业主,都是公司员工或平理的亲戚。这些人整天向他要房子、要钱。平理的死与债主逼债压力过大有关。

2008年8月11日,在福建房地产界享有盛誉二十多年的厦门大唐世家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台胞余英仪跳楼自杀。起步于厦门的大唐世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一个涉及地产、教育、酒店、娱乐的多元化产业集团。那张标新立异、威风八面的京剧脸谱,成为大唐地产的标志,给许多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据说,余英仪的自杀与公司资金链断裂有关。

打准备充分的仗,上胸有成竹的课 篇4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教学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二年级学生已经能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个人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做事情的过程中开始凸显自身个性特征,抵抗挫折能力逐步增强。二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步形成,可以通过和别人比较判断自身能力大小,当自己的能力高于其他同学时,会非常高兴,当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时候,会丧失信心,显得非常失落。二年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差,学生经过一年的在校学习,已经基本熟悉了学校的学习生活,会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课时自主学习,但是注意力保持时间较短,课堂上出现走神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二年级学生正处于身体各项技能快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前,需要认真阅读《课外心理(小学一、二年级)》等与二年级相关的心理书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详细的教材准备工作

1. 阅读新课标了解教学新要求

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上课前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教学新标准,了解新课程标准对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出发。了解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后,教师将新旧教学标准进行对比,了解其中教学要求的新变化,确定教学侧重点。如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写字数量减少,规定小学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的常用汉字是1600个左右,需要掌握的是800个左右。旧课标中,一至二年级学生需要会写的汉字数是800到1000个。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安排10分钟的练字活动。小学一至二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及常见偏旁部首,按照汉字书写规则书写汉字,感受汉字中的形体美。

2. 认真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前需要认真阅读和挖掘教材。首先,教师要认真阅读文章主要内容,寻找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句子和字词,在句子旁边加上注释或查阅相关资料,降低学习难度。以《蚕姑娘》为例,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蚕的机会很少,教师教学前需要认真查找与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按照文章的介绍步骤,在相应位置插入相关图片辅助教学,或教学前让学生阅读文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播放蚕生长的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教材中很多文章是需要有感情地朗读的,教师备课的时候需要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在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时注重运用语调、语气等突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以《台湾的蝴蝶谷》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描绘了台湾蝴蝶谷每年春季时瑰丽而壮观的奇异景象。基于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朗读时需要保持高昂的语调,用欢快的语气阅读文章。

最后,对课本主要内容进行延伸。教学课文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延伸,让学生获得切身感受,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母亲的恩情》为例,文章中主要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恩情。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没有主动帮助父母做事情的意识。学完文章主要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反思环节,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谈一谈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并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帮助父母做了哪些事情,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不足,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父母之爱的同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 设计教学环节

充分了解了教学内容后,教师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环节,认真设计开场白,利用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这篇文章有对应的歌曲,教师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课堂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学习课文内容,我们一起学习歌曲怎么样?这首歌你们是知道的,我想很多学生也会唱,同学们可以猜一猜是哪首歌吗?”通过这样的开场白,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动起来。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堂预设工作,预设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以《狼和小羊》为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提出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啊,文章中并没有说明羊怎么样了,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为文章书写一个结尾吗?”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让教师的课堂预设跟随着学生的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游戏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以《狐狸和乌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学生亲手制作狐狸与乌鸦的模型戴在头上,分别扮演狐狸和乌鸦,对话过程中辅以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将主要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增加对话内容。

总之,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详细的教材准备工作保证语文课堂教学有备无患。

参考文献

用胸有成竹造句 篇5

1、比赛时,当你胸有成竹的进入赛场时,你一定会取的好成绩。

2、我对期末考试已经复习完毕,非常胸有成竹,万无一失。

3、必须对实情胸有成竹才能理直气壮地(到处)指责(别人)。

4、因为对这次考试胸有成竹,所以没一 点忐忑不安的情绪。

5、小玲胸有成竹地说;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6、他总是胸有成竹,而且竭诚而巧妙地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7、他胸有成竹的对他妈妈说:“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考个第一!”

8、要想对这种变化形势胸有成竹,您的企业,产品,服务,信息等都应该冲破语言的障碍。

9、考试前小明应为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胸有成竹的进了考场。

10、我们老师思维敏捷,当我们有问题问他时,他总是胸有成竹地回答我们。

11、事前充分准备;事发才能~;不会慌乱。

12、他胸有成竹的对他妈妈说:“这次考试我一定会考个第一!”

13、我虽然还小,可是对要从事的职业已胸有成竹了。

14、他写初稿时已胸有成竹,所以只须涂改几个词就行了。

15、老师让小明去画画,小明胸有成竹的.许下了明天交稿的承诺。

16、我胸有成竹地告诉老师,这道题我会做。

17、他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放心吧!”

18、他可以想象出她现在的样子镇静自若,胸有成竹。

19、人要刻苦学习,只有胸有成竹,才会到达目的地。

20、他每天认真学习,面对这次考试他早已心有成竹。

21、他抬头看了我一眼,胸有成竹的说:“听我的,准没错!”

22、今天要语文考试,昨天我复习过了,因此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23、今天是期末大考,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24、作为一名老兵,完成这项任务他胸有成竹。

25、我虽然还小,可是对要从事的职业已胸有成竹了。

26、我们在下笔作文章时,要有胸有成竹的心境。

27、他学习很刻苦,所以每次考试前都显得胸有成竹。

“傻人”有成效 篇6

一转眼,王宝强已经红了整整10年。

10年前的一天,在北京某建筑工地上打零工的王寶强接到了一个传呼,这是电影《盲井》的导演李扬打来的。王宝强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匆匆去回电话,因为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试镜的机会。

10年后的一天,王宝强身在香港,与吴彦祖、古天乐、郑秀文和高圆圆这样的俊男美女站在一起为新电影造势,淡定得接受无数闪光灯的狂轰乱炸。

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任何表演经验的“北漂”,变身为片酬高涨、片约不断的红星,王宝强就像一颗从石头缝里钻出的“奇草”,十年不变的就是他那张憨厚的脸和一口大白牙。低姿态。不计较

2000年,刚刚从少林寺学艺下山的王宝强来到北京,准备实现自己的电影梦。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他看到了成百上千和他一样想要在电影中当群众演员的人。

“看见电影厂门口有那么多找活的人,可高兴,觉得特别亲,觉得大家都是同行。”王宝强说。可以想象他当时的样子,一定是露出标志性的笑容,满心欢喜地看着这些被他称为“同行”的人,而他当时完全不知道这条道路有多么艰难。

来自河北邢台的王宝强是地道的农村娃,儿时对电影《少林寺》里李连杰的功夫极度崇拜,而困顿的家境让他在8岁的时候就离家去河南少林寺学武。在他看来,主演《盲井》这个机会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定要紧紧抓住。所以当拍摄中资金链发生断裂时,许多演员跑了,王宝强没有跑。《盲井》有下矿井的戏,几百米以下的矿井,有的人犹豫了。这时的王宝强连保险还都没上,可他二话没说下去了。导演李扬叹服:“这小孩还真行。”

这种不抱怨的低姿态,也是早期一无所有的王宝强唯一拥有的财富,一次王宝强接到了在一部片子中扮演武行的机会,镜头是让人从梯子上摔下去,有经验的武行一般是假摔,而这个一脸憨相的小伙却是真摔,摔得鼻青脸肿,站起来,面对导演,依然露着一嘴整齐的白牙一脸憨笑。那情景,让叼着烟卷的导演满意得合不拢嘴:“没见过这么好的孩子!”

王宝强说,他从没学过表演,所以他在片场只有一条,相信导演,导演让怎么演就怎么演。“拍《盲井》时我啥都不懂,拍《天下无贼》时更不用说,冯小刚那么优秀的导演,按他说的演就没错。”

由于没怎么上过学,王宝强连读剧本都很吃力,在拍摄《士兵突击》的时候,王宝强常常带着一本字典,即使在拍摄现场也随身带着,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不会读就注拼音。“《士兵突击》是军队题材的戏,有很多专业用语是最难记的,而且那些词一个字都不能错。”

王宝强红了以后有人问他:“每天都被媒体问到重复的问题,要说很多重复的话,你烦不烦啊?”王宝强嘿嘿一笑:“不烦,干吗要烦呢?大家都是对工作负责任,要不然做这一行干吗呢?”

憨中取胜

在《士兵突击》中有一场戏,刚进“钢七连”的许三多为了不给班里拖后腿,苦练“腹部绕杠”,最后做了333个,打破了全师纪录。为了拍好这场戏,王宝强提前一个月就开始了疯狂的练习,每天都要坚持做俯卧撑200个、仰卧起坐300个。拍这段戏时,王宝强坚持自己做,结果伤了手,大拇指上掉了一块肉,腰也扭伤了。

对于他这种做法,很多人觉得他“有点傻”,但王宝强却不这么看。他认为,要想演好一个角色,必须得有付出。而导演康洪雷对他的评价是:近乎有些拼命。

出演了很多看起来傻傻的角色,从傻根、阿炳、许三多到顺溜等等都是如此,但这其实也是王宝强自身的真实写照。

成竹在胸 篇7

【 语出 】 苏轼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

【 人物 】 文同( 字与可, 号笑笑居士、 笑笑先生, 人称石室先生, 今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 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 又称为“文湖州竹派”。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 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 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 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 画竹的高超技艺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 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怎样使作文评改有成效 篇8

一.反复式

教师先把每位学生的作文粗看一遍, 凭感觉打一个分数, 然后将作文本发下去, 让学生仔细研究自己的作文:老师的打分是否合理?为何打这样的分数?自己的作文存在哪些问题?然后让学生写一篇200字的体会, 谈谈以上几个问题。如果自己没有体会, 那就让其他同学帮助找问题。之后, 把作文本重新收上来, 对作文重新批改——这一次也只打出分数, 可是教师要认真批改。分数打出后, 再让学生对照自己写的体会, 进一步审视自己的文章, 体会自然更加深刻,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二.学生自评、互评对照式

作文写好后, 教师立刻把评分标准拿出来, 先让学生对照评分标准给自己的作文打个分数, 然后同桌互相打分———打的分数一律写在小纸条上, 不让对方看见, 打好后立刻交给老师。教师的任务是, 马上统计出分数差, 分数差最大的作文立刻取出让全班学生评议。

三.鼓励后进式

平常在班级里留意几个写作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 用一两次作文批改时间, 专门给他们的作文找优点——整篇文章写的好的可能性比较小, 那就从段落里找;段落里找不出, 那就从句子里找;句子里找不出, 那就从字词里找;字词里找不出, 不妨从立意方面找;立意方面找不出, 那就从格式方面找……总之, 非找出表扬的地方不可。找出之后, 作文讲评的任务就是专门表扬这些学生———可以用些适当的甚至夸张的语言进行鼓励。

四.学生评议老师式

先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即教师下水作文, 然后让学生一起来评议教师文章的好坏优劣———可以专门从一个方面入手, 如语言方面、结构方面、立意方面等等;也可以总体评价。最后让学生对照一下, 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师生双方文章的比较, 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分析, 学生对作文存在问题的理解比老师批改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温故知新式

让学生把写过的作文本保存起来, 经过一学期或一年后, 再让他们把前面写过的文章拿出来读一读、看一看。经过冷却之后重新审阅, 学生自己会发现很多问题, 也会体会到作文水平提高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六.单向讲评式

写作时强调训练重点, 可分为“拟题训练”、“开头方法训练”、“情节构思训练”、“语言表达方式训练”、“主题思想提炼训练”、“选材方法训练”、“修辞手法训练”、“结尾方法训练”等几个方面。虽然要求学生写好整篇文章, 但教师批改时只注意重点, 其他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改或互改。

七.开放式

就是作文写好后第二天就讲评。如何讲评?让学生自己朗读, 或请同学朗读, 读后大家评———可以小组里先评, 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篇拿到班里让大家评。

八.参照式

用参照式批改可采用两种做法。一种是, 教师从学生作文中选取优秀和中档作文各一篇或两篇, 精批之后作为范文, 然后复印给学生, 让学生参照着批阅;或者把学生每4人或每6人分成一小组, 教师每小组批改一篇作为范文, 然后让学生参照着批阅。另一种是, 先从作文选或其它书中找几篇佳作作为学习的对象, 让学生模仿着写, 看谁写得好, 让学生来讲, 让大家来评。道理很简单:孰好孰坏, 有佳作参照着, 学生一听就明白, 又何需教师劳心费神?

愈深、愈真、愈有成,愈近美 篇9

本文试图以一道高三模考题为载体, 结合不同层次的解题思维活动, 呈现各异的数学美.

问题:如图1,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从各顶点及各棱中点中任取两个连成一条直线, 则所有这样的直线中与体对角线BD1垂直的共有几条?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数数阶段———见鱼虾

容易发现, 对角线A1C1⊥BD1 (可以把A1C1称之为第一条小鱼) , 类似的在其余五个侧面或底面内也存在这样一条对角线符合要求.因此第一类合题意的直线有6条.继续下去, 又可以找到在各个侧面 (或底面) 内, 与前面已找到的面对角线平行的合题意的直线如MN, 在每个面内有两条.这类直线计有6×2=12条.此为第二类.

循着平行这一思路下去, 仍旧以第一类直线中的A1C1为模板, 又可以找到形如EF的直线 (不同在一个侧面或底面内但平行的两棱中点连线, 事实上是对角面的中线但并非所有的.) 计有3条, 此为第三类.【注:多数学生思维到此停滞, 未能继续展开搜寻, 误将6+12+3=21作为正解.】在阅卷中也发现, 能做到这一步的学生已经是较好的表现:毕竟, 纯粹的找或者可以帮助解题着快速入手, 但缺少明确的标准无疑增大了错误的发生.

二、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惑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察鱼鳖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订正过程中, 为了找到 (凑齐) 余下的六条, 煞费苦心.几经周折发现在图1中EN也是符合条件的.

虽然找到了新的一类中的一条, 但把希望全寄托在这样的“连线———验证”的过程中显然是不明智的———互相垂直的一对异面棱中点的连线并非都能与BD1垂直, 待验证对象群体又过于庞大.解题陷入窘境中, 似乎无从脱困.

思路二:换个角度, 在图1中, 由MN∥A1C1∥EF知M、N、E、F四点共面且EF⊥BD1, MN⊥BD1, 故有BD1⊥面MNFE, 从而EN, FM皆为满足题意的直线.

对比思路一, 思路二具有更强的美感:

(1) 同时得到了新的合题意的两条直线———数量上占优;

(2) 如果把前面分别得到的MN, NF, ME, EF一并计算在内, 则在四边形MNFE中一下子得到了六条满足要求的直线———具有整体效应;而这实际上是该四边形中任意两顶点所连成的不同线段的条数 (边和对角线的总条数) .

(3) 这也启发了我们, 是否可以更好地造出型如MNFE这样的平面图形, 尔后只需仿照 (2) 的过程, 求其总的边及对角线的条数?———更多边的多边形, 更多的多边形?

(4) 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正是立体几何问题遵循空间问题平面化处理的一般规律?为此, 审D1C1视图形, 又取出AD及CD两边的中点H, G连EH, FG;容易发现E、M、N、F、G、H六点共面且形成一个正六边形图2;此时, 除第一阶段所计的21条外, 又有EN、EG、MH、MF、NG、FH六条符合要求, 至此可以得到正解.这一六边形带给我们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顿悟阶段———观蛟龙

在前述的分析中, 可以体会到思路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此思路的指引下将纯粹的在整个几何体内盲目的找, 合理地转化为在一多边形内计算边与对角线条数 (形象地称之为打包处理) ;在很大的程度上防止了遗漏.并且解决过程的明快简洁也带给我们更大的美的享受.这也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总共27条直线中, 前面21条可以看作是一种模式 (找一条典型的直线, 以其为代表, 把有类似属性的直线平行作出;后六条则是在一个正六边形内清点出来的.总的来看, 两种过程还不够和谐, 且容易重复计数或遗漏发生;还可以将解法再行完善, 使其更显明确, 为此在前述的打包处理 (整体思想) 下将最早发现的18条中的12条打包成四份如图3, 显然每个三角形所在平面与BD1垂直;又在每个三角形中各有三条边也符合要求.又将图2中的正六边形作出, 此时, 该六边形中各边及对角线共有, 由此可得正解.

此时解题过程和谐统一.图2, 图3图形对称优美 (事实上图2中所给的正六边形正好弥补图3中两个较大三角形间的空隙) , 整体处理的策略竟有如此大的威力, 将统一美, 对称美都展现在我们眼前.恰如纪伯伦所说:伟大的美将我俘虏.

四、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自由心证———龙腾四海

回顾以上过程可以发现, 整体处理 (将问题转化为计算若干个平面多边形的边和对角线条数) 令解题过程优美无比;这不仅仅是发现美, 而且是在创造美:思考问题的本源, 思索解题过程的本质无疑是创造的前提.唯其深, 才能真切地洞察内在的特征, 才能发现并接近美.而事实上, “整体处理”这一美的使者在类似的和不同的问题中无疑又会是更大的美.

不妨思考以下问题:

写作如何做到成竹在胸 篇10

在上述引文中, 苏轼明确提到了“成竹在胸”“得心应手”的问题。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 可以肯定, 文与可之所以能画出生动传神、世间少见的竹画精品来, 自然与他平时对竹的仔细观察分不开。看得多了, 观察久了, 对竹的一枝一叶、一姿一态也就能了如指掌、了然于胸, 即使闭上眼, 胸中也会有枝繁叶茂的竹子, 就是说已经成竹在胸了。所以他画竹时无需再跑到竹林去写生, 而只需要画出印在心中或者说是意识里的竹就行了。可见他已达到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程度了, 因此画起竹来便得心应手了。

这里讲的是绘画中的“成竹在胸”“得心应手”问题。其实, 写作也可以做到“成竹在胸”“得心应手”这一点。那么, 写作又如何做到“成竹在胸”“得心应手”呢?我想, 这与绘画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要让写作“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我认为须做到两点:一是“多看”, 二是“多练”。这里讲的“多看”, 一方面指多看书, 多阅读, 另一方面是指用心看身边的人和事, 就是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而“多练”呢, 就是指多练笔, 坚持写作。一般来说, 书读得越多, 知识面也就越广, 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也就可能越多, 积累的写作素材也就可能越多。同样, 对身边的一切越留心, 观察得越仔细, 大脑里储存的信息也就可能越多。这样, 写作起来, 才会觉得有东西可写。坐下来写作时, 只要闭上眼, 一默神, 稍加回忆, 平时在书中看到的知识或在生活中看到的人和事物便会像展览知识或是放电影一样在大脑中一幕幕出现。再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 修饰润色, 巧妙运用, 我想是不难写出好文章来的。这便是一个“成竹在胸”的创作过程。相反, 如果平时没读过什么书, 对周围的一切又缺少必要的观察, 不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那么, 写作起来便会觉得无话可说, 无从下笔, 这就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即使写出什么东西来, 那也可能只是平淡乏味之词的堆砌重复或者是华而不实之词的无病呻吟, 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缺乏生命力, 这样的文章是谈不上什么好文章的。

当然, 这里所讲的“多看”并不是只求量而不求质的看, 不是走马观花式的看。我所说的“多看”, 无论是看身边的事物还是看书, 我都主张粗中求细、多中求精、广中求深。即先要全面的看, 广泛的看, 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话说就是先“占有”, 只不过是用眼睛;然后有重点地看, 有选择地看, 有针对性地看, 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挑选”, 它要求看得细, 看得精, 看得深。如果抱着猎奇的心理来看是不可取的, 就像看武侠、言情、玄幻、网游等消遣类书籍一样, 一味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刺激, 是不行的。为了创作, 我们要用心用脑认认真真地看, 并且要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对于有意义的事物, 要深入思考, 细细揣摩, 对于有价值的文章, 尤其是特别精彩的词句, 要反复地读, 细细地品, 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熟记于心, 甚至能背下来。同时, 在看的时候, 要作必要的记录和摘录, 有时还要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总结自己的收获。许多著名的文学家的成功事例就证明了这一点。列夫·托尔斯泰就曾广泛接触民间语言并做好记录, 借以不断改变自己的文风和语法。契诃夫随时记下客人讲到的有趣的谚语, 并总是要求对方重复一遍, 以保证记录的准确性。而高尔基则声称:“从十六岁开始, 我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他有一大堆记录这种语言小册子。正是因为他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随时记录下来, 便使得他们的创作有了丰富的素材, 这可以说是他们成功的秘密之一。对于我们初学写作的人, 只有像他们那样, 留心观察, 广泛涉猎, 坚持点滴积累, 才能真正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写作起来才能运用自如, 真正做到“成竹在胸”。

上面所说的写心得体会, 其实已经是“多练”的问题了。前面已讲过, “多练”就是经常练笔, 坚持写作。当然, 多练多写绝不仅仅限于写心得体会, 它应该包括练习写各种各样的文章。多读, 对于写作来说, 还只是前提, 只是一种量的积累。而要想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写出有价值的好文章来, 还必须多写多练, 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要方法和途径。人们常说“熟能生巧”, 这里的“熟”是指“熟练”, 要想“熟”就得“练”, “练”多了自然就能“熟”, 只有“熟”了才能“巧”, 才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以前初中教材《卖油翁》中的老翁能让油从钱孔入而钱不沾油的本领确实让人叫绝, 而他自己却认为“无他, 唯手熟耳!”“唯手熟耳!”———这就是他“成功”的秘密,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练得多, 练得熟了, 自然能得心应手, 让油从小小的铜钱孔经过而钱不沾油。可见, 多练是何等重要, 其作用又是何等神奇, 也许可以说是其妙无穷啊!

卖油翁的秘诀如此, 做其他事的秘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道理是相通的。北京那个卖糖的售货员张秉贵, 人称“一抓准”, 称糖无需用秤, 随手一抓就能抓出顾客所需的斤两, 一点不差, 这也是练得多练得熟的缘故。如果不是他经常卖糖, 练得多, 哪会有如此手法。试想, 体操、跳水运动员没有经过反复的训练, 能做出优美的高难度的动作来吗?游泳者没有反复训练, 能拿到世界冠军吗?恐怕连进入大赛的机会都争取不到吧。由此不难推出, 写作中同样讲究多练, 不经常练笔是难以写出好文章来的。如果坚持经常练笔, 让自己的大脑、思维不断得到训练, 那么就有可能使自己思绪开阔, 思维敏捷, 文思泉涌, 思接千载, 写作起来就会有如高山流水, 一泄千里, 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自然就能水到渠成地写出佳作来。古今中外的文人作家, 往往都是在坚持练笔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直至成名成家的, 恐怕很少有不重视练笔的。在常人看来, 他们好象只是因某一部或某一篇作品而一举成名, 但事实上, 他们在成名过程中练过多少笔, 付出过多少艰辛, 又有几人真正知道呢?要知道,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啊!有一些人写的稿纸足有几百斤, 有许多人经常被退稿甚至被嘲笑。英国小说家约翰·克里西年轻时一共得到743张退稿单, 打破作家被退稿纪录, 但他并不灰心, 最终有564部书问世。类似的例子为人所知的还很多, 而不为人知的恐怕就更多了。

那么, 我所说的“多练”, 是不是只针对初学写作者或是成名前的人而言的呢?当然不是。事实上, 很多人即使成了响当当的大作家, 仍坚持练笔不止, 甚至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们深知学无止境。像巴金先生, 就是如此。既然成名后的作家都能坚持练笔, 那么, 初学写作的人就更加应该坚持多练笔了。因此, 笔者认为, 多练对于初学写作的人尤为重要, 也非常实用。且不说是为了成名, 就算只是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多练也是一种非常必要而有效的方法。

当然, 必须强调的是, “多练”并不是乱写乱涂, 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练。像那种心血来潮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写个不停而热情一过便十天半月或数月不闻不问不提笔的做法是不行的。多练贵在持之以恒、点滴积累, 并且要认真地练、仔细地练。要像写日记一样, 及时地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所以, 我觉得, 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练笔方法。有人喜欢谈创作的灵感, 认为灵感来了才能写出好文章。其实灵感也是建立在多看多练的实践的基础上的。试想, 一个从不用心观察生活的大老粗, 一个从不看书、练笔的闲人, 会突来灵感写出有轰动效应的作品来吗?恐怕不可能。我想, 只有坚持多看多练的作家或是写作爱好者, 才有这种可能吧!

另外, 我还要说明的是, “多看”和“多练”不是毫无联系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我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才把它们分开来论述。多看和多练都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看是一种量的积累, 是前提, 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练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经途径和有效方法, 是一种实践, 能够带来质的飞跃。只看不练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 看得最多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练不看写出来的文章难免空洞、言之无物。所以把二者割裂开来是不对的, 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写作水平, 写出好的作品来。

怎样阅读最有成绩 篇11

这套方法被发明者称为“1Q3R法”,一共包含5个步骤:

纵览(Survey):如今的书刊浩如烟海,再有精力的人也不可能全看完,所以纵览就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它可以让你迅速挑出没用或是不吸引你的书;另一方面,它还可以让你对想看的书有个大致了解,从而节省阅读的时间。它的基本要求是让人迅速地把前言、标题内容、结构概要等浏览一遍,以发现要读的重点。不过它有个前提,就是必须在人最有精力的时候进行。这点对于保障最终的阅读效果很重要。因为人如果在精力不济的时候进行这一活动,很容易挂一漏万。

问题(Question):为了能在高速阅读时仍然保持兴趣,人们需要人为地将图书内容变形。把枯涩难懂的章节转变成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是激发求知欲、增进理解的好手段。问题会使重点突出,方便掌握材料内容。如果是教科书,通常会在各章之后附有练习题。先看完练习题再去寻找阅读重点,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阅读(Read):阅读当然是读书的关键。但阅读不应只是翻书,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为解答问题而进行的过程。始终记着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或是尝试着把长篇文章浓缩,都是提高效率的方法。

背诵(Reciting):这种背诵并非那种一字一句的全文背诵。把语文课那些让人头疼的背诵甩到脑后去吧,你需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问题和重新举例。单纯背诵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有能够重新解释,才算把这本书看透了。如果你觉得自己无法凭空在头脑中重新组织出整本书的庞大架构,不妨用纸笔来辅助思考。

复习(Review):如果希望好不容易才理解的东西不被忘记,人需要不断地重复以加深记忆。刚达到“记忆水平”的资料会很容易变色,时常回忆才能够保证记忆效果的稳妥。复习的频率应该前紧后松。在读完书几天之内应该天天复习,过了这段时间就可以适当减缓频率。当你发现自己已经无论何时都能脱口而出时,这本书的知识才算被你彻底掌握。

这种方法基于人个体心理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而做,其效果可以提高阅读效率40%左右(平均水平)。人们常说,要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薄书读厚,其实指的就是这样一个阅读过程。

再小的机会也有成功的可能 篇12

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 深陷困境的他只好千里迢迢地去米兰投身到一位热爱画画的公爵的门下。这位公爵很喜欢画画, 可是公爵对他的作品并不欣赏, 只是给他提供一些基本的生存条件。公爵很看不起他, 认为他不过是一个庸俗的画匠而已, 美术创作对他不过是一种狂热的奢想, 凭他的水平只能做一个在街头给人画像的画匠而已。

一天公爵突发奇想, 要在自己刚装修好的餐厅的空白墙上画上一幅壁画。公爵门下的好多画家听说这个这消息后都争先恐后地纷纷涌上门来, 希望能得到这个机会。

他也去争取, 可是公爵拒绝了他:“这只不过是一个餐厅的壁画而已, 很无关紧要的, 不用劳您大驾了。”

可是他再三恳求公爵, 最后在他的百般央求后, 公爵把餐厅的壁画交给了他。

开始创作后, 他一遍又一遍通宵达旦地勾勒草图, 一次又一次地在那堵墙壁前徘徊思考。一连几天了, 他还迟迟没有动笔。公爵看着他耽误了工期就催促他:“这只不过是一幅餐厅的壁画, 用不着你那么劳心费神, 随便画一幅就是了。”

但是他并不这样想, 他并没有把这幅作品看成一幅普通的壁画, 而是看成一件精品去做。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后开始动笔了, 可是他并没有像公爵说的那样只是随便涂涂就匆匆完工, 而是每画一笔都很谨慎, 有的时候甚至思考几天才动笔画。

公爵来视察了好几次, 可是他的进展非常地缓慢, 公爵非常不满地对他说道:“你快点画!餐厅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就这样, 街头画匠只要十几天就可以画好的壁画, 他却整整画了三个月。

餐厅投入使用了, 每一个来用餐的人都会注意到他的这幅壁画, 最后往往是公爵宴请的客人变成了讨论和欣赏这幅壁画, 而他也声名鹊起。

几百年后, 这幅公爵餐厅里的壁画成了世人皆晓的一幅名画, 它价值连城, 这幅作品就是《最后的晚餐》, 而他就是世界美术史上伟大的画家——达·芬奇。

就因为达·芬奇的这幅壁画, 公爵餐厅里的那面普通墙壁也身价百倍, 成为了美术史上的圣地, 而达·芬奇也因此名垂千古。

【胸有成竹】推荐阅读:

上一篇: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论文下一篇:共性探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