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

2024-05-30

1+X(精选12篇)

1+X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重要极限后, 大多做过类似下面的习题:

这两个例题有以下共同点: (1) 其中 (-3x) 及kx都是x→0时的无穷小量, 而与又是x→0时的无穷大量. (2) 例1中与例2中正是答案中e的指数。

这就让我们猜想会有以下命题成立。

预备知识

定理若α是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β是同一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大量, 且limβα⋅存在 (有限值或无穷) .则有

二、定理证明

(1) 当limβα∈=⋅Rm时, 显然有, 特别当m=0有,

由定理中的结论 (1) , 又可得

推论若α是某个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小量, β是同一极限过程中的无穷大量, 则的充分必要条件是α与是等价无穷小量。

三、定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传璋等:《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79年。

[2]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分析》,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1年。

[3]Б.П.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题解》,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年。

[4]王景克:《高等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年。

[5]刘玉琏、傅沛仁:《数学分析讲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

1+X 篇2

云南从2010年至2012年已连续三年遭遇季节性干旱,截至2013年3月,云南已有161万人,88万牲畜饮水困难,全省194条河流断流,154个水库干涸,719万群众受灾。云南旱情持续,抗旱形势严峻。灾害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历史罕见。为贯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爱心水窖”解决饮水困难的意见》,落实共青团云南省委关于开展共青团希望水窖“1+X”公益活动,倡导更多的群体和个人加入“节水抗旱·奉献爱心”队伍中,我院团委学生会、院青协、新闻中心联合特开展希望水窖“1+X”爱心公益活动。

二. 活动主题:节水抗旱,奉献爱心

三. 活动时间:2013年4月21日-30日

四. 参加对象: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各团支部、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全体师生

五. 活动内容:

(一)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各班级召开“节水抗旱,奉献爱心“主题班会,并于4月23日中午12点前把会议记录交到团学办公室。

(二)募集资金:(时间:4月21日-25日)

①以“1+X”模式筹集资金,“1” 面向全校青年,倡导大家每人自愿捐出1元钱;“X”是通社团、协会、志愿者协会、企业等团体、组织名义,自愿捐款。各团支部自主组织成员进行募捐。每人至少捐赠一元,望各团支部鼓励同学们能多多贡献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到云南省节水抗旱活动中。

②援建标准:按照“1+1+1”即“爱心人士捐赠一点(3000元/件)+当地政府补助一点+受益农户自愿投工投劳一点”、“一件一编号、村口树碑记”的模式,援建每件不小于25立方米的共青团希望水窖。③各团支部筹资捐款后,请各团支部用信封装起,并备注班级、数额。于4月25日中午12点前以团支部的名义上交学院团学办公室。若有以个人名义捐赠3000元以上的,另行注明。

(三)征集宣传海报比赛

比赛相关事项:

① 征集时间:2014年4月21日-30日

② 作品上交地点: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团学办公室(广智院D203)③ 作品主题:主题可以自己选定(主要以节水抗旱为主),并将作

为评比的一项。

参考选项:

1)社会中的热点话题;

2)大学生活;

3)抗旱救灾。

④ 活动说明:

1)纸张自备,参考纸张规格为4K纸(即A3纸);

2)可组队参赛,但每队不可超过三人;

3)可以以中文版、英文版或双语版的形式刊出;

4)作品必须是参赛人员原创,严禁抄袭。

特别提示:作品需内容丰富积极健康,形式不拘,主题突出;可附带自制宣传海报的创意说明;用色协调、版式美观、图文布局合理;标题制作醒目、大方。

⑤ 评分:由评审团(1名老师评审+5名院青协评审+5名新闻中心评

审组成)进行评分

⑥ 评分规则:

作品以满分100分为打分的基础原则;其中含基础等级评分(60分):根据作品的主题;排版、字体、手绘插图;整体效果。发展等级评分(40分):根据作品的整体是否丰富、深刻、文采、创意等四个方面进行评定分值。

⑦ 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名

⑧ 征集要求:12级、13级每班必须有1人参加,11级的自愿参加,每人或每个团队限投一份作品,作品须原创。

(四)发行以“节水抗旱,奉献爱心“为主题的专刊

① 征集结束后,新闻中心和院青协联合出一期专门以“节水抗旱,奉献爱心“为主题的专刊。

② 除征集的作品刊登外,要求院青协采集与节水主题相关的图片、真人真事、感人事迹、著名文章、小说故事等等。

③ 团委学生会生活部负责收集关于宿舍节水小方案的文章。

(五)2014年4月21日-30日在芷苑建设银行前以及广智院进行节水倡议书的展示(每处展示两张:一张为倡议书,一张为节水宣传海报)

(六)活动获奖作品将在广智院D区二楼展示。

注意事项:

1.倡议书、海报尽可能持久的保留,避免被覆盖;

2.做好人员配置并与新闻采编中心进行协调;

3.活动期间做好工作记录;

4.提前借用教室、展板;

六. 资金预算:

倡议书 25 *4 =100元

纸箱2*11=22元

七. 附件: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节水手抄报评分表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院新闻采编中心

“1+X”群文阅读类型初探 篇3

一、基于教材式的单元重组型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为主题组合单元,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四篇课文。单元重组型群文阅读根据议题的需要,重组单元文章,适时兼顾人文主题。下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部分单元重组为例进行分析。

教材原主题 调整后的“主题”

第一组:感受自然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第一组:我们的家园

山中访友 山雨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老人与海鸥 跑进家来的松鼠

金色的脚印 只有一个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

观看电影《家园》

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第二组: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

伯牙绝弦 月光曲

蒙娜丽莎之约 我的舞台

第三组:心灵之歌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第三组:曾经的留洋学童

詹天佑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中华少年

第四组:珍爱我们的家园

只有一个地球 鹿和狼的故事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青山不老第四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

第五组:初识鲁迅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面 有的人第五组:帮助别人有方法

穷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

唯一的听众 用心灵去倾听

重组教材中文章的“群”打破了单元主题,有从人文内涵角度组成“群”的,如“我们的家园”议题;有以人物角度组成“群”的,如“曾经的留洋学童”;有从学会思考角度组成“群”的,如“如何欣赏艺术(事实与联想)”一组。单元重组的“群文”以教师所教的年级段教材为例,重在找到组群的线索,用线索贯穿文章。

单元重组型的群文基本上是基于人文内涵的思考,通过重组后,更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二、方法层面的“1+X”群文类型

因教学中所运用的关键阅读方法分成三类。

求同型。求同型“1+X”群文阅读,意在找出不同文章的共同点。高段《山川名胜民间传说一组》,教师选择了四年级的选读课文《武夷山与阿里山的传说》作为群文阅读的“1”,匹配以《日月潭的传说》《神女峰的传说》两则故事,用思维导图来导学,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类比出三则故事在情节安排、人物形象、语言表达和历史起源等方面的共同点。思维导图的介入旨在构建“学为主”的课堂,学生类比时会形成明显的“聚合性”。

比异型。比异型“1+X”群文阅读,要求找出文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事实的差异,也可能是情感的差异、观点的差异,或者是表达方法的差异。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有一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在学习文章的时候对比阅读原文《自私的巨人》,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选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情节的发展走向改动是很大的,原文中语言的表达更形象,人物的性格更多面,表达的内涵更丰富。这种比异型的教学,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阅读天地,品味了经典的魅力。

整合型。文本所叙述的事实或讨论的问题是相同的,但材料的角度不同,或者呈现的是“碎片”需要读者“拼装”阅读。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的《长城》一文,表达了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赏,全文的笔调完全是正面的、向上的。整合了英国作家毛姆写的《长城》和我国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写的《长城》,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可能会更加辩证,更加“一分为二”,在认识上完全是别样的感受。

三、结构层面的“1+X”群文类型

举一反三式结构,即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常规的“1+X”群文阅读教学做法都是如此,由此及彼,以一篇带多篇,从例文的“1”到课外阅读中的“X”。如“反复结构的童话”一组,先指导学生阅读《小壁虎借尾巴》,理解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师生共画文章的情节结构图;再指导学生阅读《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犟龟》一组文章,自己画一画每个童话故事的情节结构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童话故事中“反复结构”的表达方式。这种教学结构以一篇带多篇,教师容易教,学生容易学,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举三反一式结构,即从一组文章中归纳出教学中的某一个关键的表达手法或写作秘诀。如“纠结的母爱”群文阅读,学生略读课文《学会看病》《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感受作为母亲对孩子在“去”与“不去”、“让”与“不让”、“打”与“不打”的矛盾中的那份纠结,领悟三篇文章借助心里的矛盾表达母爱的独特手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转换视角借助文章的语境去写话。举三反一式的“1+X”群文阅读能充分发挥“群”的力量,凸显“1”的深度。

分组递进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读另一组文章。如笔者实践“中美教材一组”时,先读中国版的《称象》和美国版的《称象》,比较着读一读,同样的故事,有很多地方不一样,故事中的父母、故事的结局都截然不同,在这些不同的背后,我们触摸到了中美文化与教育的差异。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读另外一组《愚公移山》和《明罗移山》,让大家去讨论,家前面有大山阻碍了交通,愚公和明罗的解决办法完全不一样。《愚公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不懈。《明罗移山》的寓意是面对困难,请教专家,信奉科学,转变思路,敢于创新。很多人觉得这反映出了中西方的思维差异。你更加赞同哪一种?

分组递进式结构教学,一组一组地呈现文章,学生始终在多个文本共读中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复重读式结构,即先读一组文章,再重读这组文章。如《故事中的狐狸》,教师用《酸的和甜的》《狐假虎威》《小狐狸买手套》《你好,狐狸》组合成群文,先让小组各自阅读一篇有关狐狸的文章,每个学生整理出本小组阅读文章中的角色、事情等信息,写在便利贴上;再重新分组,新的小组里坐着读不同文章的学生,请他们把自己对狐狸角色的认识写在便利贴上贴在海报上,重述自己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教学结构,充分利用文章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提高语文能力。

“1+X”单元阅读教学探究 篇4

一、“X”表示什么

“X”表示的内容与“1”是相呼应的,也是非常丰富的:多篇文章,即多个学语文用的“例子”,也可能是多个段落,还可能是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组合等。

二、为什么用“X”

“X”表示不确定性,有无限可能;还表示个性化,不同的单元具有不同的“X”,同一个“1”,也有多种类型的“X”;还表示丰富性,即在“1”的统领下,“X”可以是那样丰富多彩。

三、“X”从何处来

1. 本套教材。

按照选择的优先顺序一般这样排列:同一个单元内的文本→同册教材本单元之外的文本→同一年段的其他册文本→同一套教材的其他文本。选择的原则是和“1”联系最密切、程度最适合。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是一组借物赞人的文章,3篇文章选择编排得非常准确适切。阅读能力点是“串联段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里“1”是指导学习概括《井》主要内容,“X”指自主学习概括《天窗》主要内容,独立学习概括《白杨》主要内容。

除了单元内的课文之外,本套教材中其他的课文甚至是其他类型的文章也是相当重要的选择对象,这样便于学生使用,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比如五年级下册有一篇选读课文《黄山挑夫》与第六单元的《挑山工》内容十分相似,在教学《挑山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黄山挑夫》进行比较。两篇文本信息的整合,能够凸显个体的显著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地引入课文“原文”,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跳水》一课之后,回归感受人物特点这个小整体时,可以采用“采访”的形式:“此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对船长充满了敬佩之情,现在给你一次采访船长的机会,谁愿意当船长,谁有感兴趣的问题问船长?”在角色扮演的生生互动后,教师出示《跳水》原文的结尾,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个结尾:你有新的问题或发现吗?学生会发现当船长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脱离了危险,激动、喜悦、生气、后怕,百感交集,一齐涌上心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好船长,真正的好父亲!

2. 相关教材。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内隐性和无序性。李海林先生说:“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是内隐的价值。如果说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是通过教材本身直接‘陈述’出来的,那么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则隐含在这种‘陈述’本身中。‘陈述’自身隐含着如何‘陈述’的智慧,而学生则通过对‘陈述’的接受,间接地获取如何‘陈述’的智慧。”教材中的课文不等同教学内容,也不会自动转化为教学内容。因此“X”是教师从不同角度去发现、挖掘文本蕴含的教学价值,选取的合适的教学内容。

《夸父追日》是北京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我国上古时代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神话故事。它表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与日逐走,还有很强烈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人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下册也安排了《夸父追日》,两篇文章内容相同,在写法上却稍有不同,一位教师将两个版本教材中的两段话同时出示给了学生,让他们比较不同,感受不同的表达效果。

“就在这时,他忽然感到难以忍受的口渴。他只得暂时放弃想要捉住的太阳,伏下身子去喝水。黄河、渭水都被他喝干了,可是那烦躁而难忍的口渴还是没有止住。他继续向北方跑,想喝大泽里的水。”

夸父又向北方跑去,想去喝大泽里的水。”

通过对这两段话进行对比,学生会发现运用拟声词和联想描写可以形象地写出夸父的渴与累,更能表现出古代神话传说的神奇特色。

3. 学生读本。

一般来说,与语文教材配套出版学生读本是多数教材的共同点,许多学生读本也是经过专家推敲、评审出来的,是相当重要的课程资源。一位教师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为了更好地落实言语实践活动,为单元由读向写“编科学小童话”做迁移准备,给学生拓展关于动物尾巴的科学知识,选取了《语文读本》中题目为《小兔画画》的短文为“X”,进行“1+X”的新知教学。

4. 相关名篇名著。

法国后结构主义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文本间性)这一术语,意在强调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和我国传统古诗文修辞方法“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即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重要联系。也就是说小到句子,大到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X”就是多篇文本构成互文,与“1”发生紧密的联系。比如教学《白杨》一课,通过第13自然段学生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为了深化认识,教师可以紧接着出示茅盾的《白杨礼赞》片段:“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抗着西北风。”

5. 社会生活中的其他文本。

在现有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安排相对较少,和连续性文本相互转换,交叉使用,既能发挥非连续性文本的优势,使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加直观有序,同时又能发挥连续性文本的优势,使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更加连贯。另外可以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新闻报道、人物采访、书法展览等多种多样的可以阅读的内容,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X”。

四、“X”怎么来

1. 照搬。

就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这些多适用于从相关教材中得来的、优秀的、适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可阅读文本,不需要修改。比如北京版四年级上册的一个单元内容主题定位为“思维智慧”,理由如下:本册教材有《围魏救赵》《想别人没想到的》的两篇文章,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理解具有相似点,即以别人没想到的、突破常规的方式,从正反、虚实等角度思考解决问题。而《小岛失踪之谜》表现了用科学数据、实验等方法寻求不同答案的过程。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他发明了什么》,是用惠特尼发明“标准化”的“方法”与发明的“实物”进行对比,说明“方法”是重要的发明。教学《围魏救赵》《想别人没想到的》时,教师可以选用《他发明了什么》和《小岛失踪之谜》,即从思维方法和解决方式两个不同侧重方面构成单元内容主题。在单元拓展阅读中教师可以再次引入类似文章: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苹果里的五角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本册教材后面的选读课文《田忌赛马》,等等。

2. 节选。

根据单元阅读或习作等相关的新知识点、“X”发挥的功能、学生的可接受水平等诸多方面考虑,有时需要对文本进行节选。比如《三字经》选编进入教材,从起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始,然后课文紧紧围绕着这个意思展开:第5~20节讲的是要对儿童进行教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第21~40节讲的是人生下来要学习,以及应该学习的内容。互文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与文本内容相近、构成相互解释和补充的内容更有利于深刻理解文本。基于以上思考,在教学第21~40节时可以让学生阅读《三字经》最后的部分“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让学生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想一想,《三字经》中运用什么方法说明了学习的重要和学习的内容。

3. 组合。

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理相联结,形成儿童的心理意义,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状态联结。比如《夜晚的实验》这篇文章语言平实,学生对课文内容一读就懂,如果教学只停留在实验情节上显然是低效的,须从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进一步入手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认识读课文,不难发现本课在写实验时,更突出地描写了人物所思,那些思考的句子突出表现了斯帕拉捷敏锐的观察力、探究的好奇心和执着意识。这是这篇实验文章的独特之处。然而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发现的,如果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印象也不会深刻。为了让学生能敏锐地发现文本的奥秘,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出示《夜晚的实验》的部分内容,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接着问学生这篇写科学实验的文章有什么特点,然后出示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蝙蝠与雷达》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比较发现异同,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篇文章讲述的实验过程几乎是一致的。之后,教师可以这样问:“《夜晚的实验》在写实验时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很快能找到5句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句子,思考:“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语句都是在描写斯帕拉捷的好奇、疑问和大胆思考、猜测,然后展开对实验的描写。正是这种好奇之心才能让斯帕拉捷发现了“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这句话中的两个叹号表明实验发现带给他的惊喜。

第二步,比较阅读后让学生概述实验过程。可出示填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表达自己的理解,概括实验过程:

这个过程再次强调好奇与思考、大胆猜想在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好奇之心是小学生的重要特点,但是仅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严谨的思考、大胆的猜想。

第三步,完整出示《蝙蝠与雷达》内容,与《夜晚的实验》进行比较,看看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 修改。

不是所有的文本与单元构成、学生思维发展等都非常贴切与适合,适当的修改常常是必要的。比如前文提到的《小壁虎借尾巴》选择的文本《小兔画画》,以小兔子给几种动物画像忘记画尾巴为起因,介绍了几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正好与《小壁虎借尾巴》在内容上相符合,并且介绍小动物尾巴作用的语言形式也与《小壁虎借尾巴》中的内容相契合。为了与《小壁虎借尾巴》的主人公贯通、事件延续、内容相关,我将题目《小兔画画》修改为《小壁虎画画》。运用修改之后的《小壁虎画画》进行教学时,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学生在进行最后的言语实践活动时选取的动物更加多样化,并且更加引起了学生对于动物尾巴作用的探究兴趣,从《小兔画画》到《小壁虎画画》不仅仅是一次文字的修改过程,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更加丰富的过程。

5. 独立创作。

根据需要,教师可以独立创作,写出文本,这种文本发挥的价值更接地气,但同时由于教师独立创作水平的限制,也是比较难以驾驭的。因此这种方式得到的文本相对很少。北京版五年级上册《漫谈沟通》是一篇浅显的说明文,如何能教得厚重、得意得言?本文与习作教学又有怎样的关系?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6》口语交际就是围绕沟通进行的。有关“沟通”的话题在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不断出现,其他学科也有这样内容,如北京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快乐少年行》的板块中有《沟通无极限

真情暖心窝》。语文学科如何在“沟通”教学中更好地体现学科目标?又如何与其他学科巧妙地结合,实现双赢?

第一步,学习课文《漫谈沟通》,了解沟通的重要性和人类沟通方式。

1+X 篇5

本报3月7日讯(记者刘雪莲 实习生 高天市) 今天上午9时,青岛市为期两天半的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开始,这也是岛城首次真正意义上的“3+x+1”考试,其中,语文和基本能力两科还将实行网上阅卷。

据悉,山东省从高考开始将实行全新的“3+x+1”考试,青岛市在下半年也针对新高考进行了几次演练,但在那些演练中,“x”即理综和文综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考试,而是分科命题、考试,并且在前期演练中,也没有年新加入的“1”即基本能力的考试。而此次考试,据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学科均按照《2007年山东卷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进行命题,试卷结构、分值、考试时间均按照样题施行,考生可以全真体验一把高考的感觉了。

除命题仿真,青岛市此次教学质量检测的阅卷工作也直接与高考接轨。据悉,在前两年高考语文网上阅卷的基础上,山东省今年极有可能将“基本能力”纳入网上阅卷,而网上阅卷的特殊性对考生标准化答题有相当高的要求,一些考生因书写不规范等原因造成意外失分。此次检测,青岛市将对语文和基本能力两科进行网上阅卷,提前发现考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避免考生高考中吃亏。

巨炮时代——富士X-S1 篇6

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富士的X- S1桥式数码相机,网友戏称为“叉烧丸”。这里所谓的桥式,是指采用光学镜头与机身一体化的设计方案,与单反的镜头与机身分体不同。X- S1采用的EXR CMOS是2/3画幅,相比一般单反采用的ASP- C画幅在分辨率上略低,有效像素最高只有1200万,但要比普通DC的1/1.7或1/2.3尺寸稍大,在动态范围和灵敏度等性能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X-S1详细参数

有效像素:1200万

光学变焦:26倍

等效焦距(35mm):24mm~624mm

传感器尺寸:(2/3)英寸 EXR CMOS

产品重量:920g(包含电池和存储卡)

存储卡类型:SD/SDHC/SDXC卡

快门速度:自动模式:1/4~1/4000秒

连拍速度:10帧/秒

富士龙超级变焦镜头

从正面看,X-S1与一般单反没有什么区别,最有特点的当属机身上搭载的桶状富士龙26倍光学手动变焦镜头。作为X-S1当之无愧的核心部件,这支可以覆盖24mm~624mm焦段的超级变焦镜头性能极其强悍。在镜头结构上,X-S1的镜头由12组17片全玻璃镜片构成,其中包含多达4片非球面镜片和2片ED镜片,并采用了镜头防抖设计,除了可以轻松打鸟的超长焦,甚至还可以抵近拍摄1cm距离微距,绝对的远近皆宜。

对于很多追求画面品质又不想背负多个镜头的摄友来说,X-S1 100%符合“天涯镜”一镜走天下的要求,这也是富士桥式数码相机主打的卖点之一。

略差的按钮操控与细节设计

46万像素的LCD显示屏虽然可以在拉出的支架上做135°垂直翻转,但在竖构图时的实用性上仍是略差。X-S1并没有采用机身内置的拨轮,而是在拍摄模式旁增加了一个肥大的旋钮,稍不留神就会挡住Fn1按钮。

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X-S1的机身为塑料外壳,只有操作拨盘是金属按钮,握把处覆有橡胶涂层。令人不满意的是,X-S1电子取景器四周也是同样硬邦邦的塑料,而不像其他相机那样的橡胶眼杯,贴近电子取景器观察时舒适感较差。

样张与测试

X- S1的EXR CMOS传感器可以根据拍摄场景自动设置拍摄模式,当然也提供更专业的程序自动/光圈优先自动/快门优先自动/全手动拍摄模式,但我们这里更关心的是X- S1在24mm~624mm这种大跨度焦段中的表现到底如何,下面就用样张来证实。

1+X 篇7

长链有机酸银(CnH2n-1O2Ag,AgR,14≤n≤22)是由长链有机酸根与银离子结合形成的难溶性银盐,是一类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有机-无机杂化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可见光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在热敏成像材料(Thermographic Materials)中作为影像银的载体[1,2],同时也是热分解制备纳米银颗粒[3,4]的有效前驱体。卤化银(AgX)是另外一种重要的光信息记录材料,作为硬拷贝介质已经有160年的应用历史[5,6]。AgR与AgX的有机结合是形成新型光敏热成像(photothermographic,PTG)材料的基础,它在现代医疗成像领域得到成功应用[7]。它的工作原理是:AgX捕获光信号后产生催化中心,使AgR在加热过程中被还原成影像银。

在AgR与AgX的搭配中,两者的混合颗粒(AgR+AgX)或者复合颗粒(AgR/AgX)使PTG材料的成像性能[2]出现显著差异。其中,AgR/AgX复合颗粒有制备方法简单、反应容易控制、适用于溶剂型和亲水型PTG材料等优点;另外,AgR/AgBr复合颗粒中的AgBr具有外延异质结性质[8,9],AgR与AgBr之间形成的界面有利于分离曝光时AgBr颗粒产生的光生空穴与光生电子[10],提高催化中心的形成效率,进而提高PTG材料的影像质量。

最近,AgR/AgI首次被引入PTG体系[11,12,13],结果表明,AgR/AgI比常用的AgR/AgBr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点:(1)AgR/AgI的光吸收范围更宽,更有利于对可见光信号的捕捉;(2)含有AgR/AgI的PTG材料在热加工后的存储稳定性更高,背景噪音变化小。因此,详细研究AgR/AgI的物化性质有助于揭示其在PTG材料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拓展其在其它领域的应用。

本文采用原位取代法合成了硬脂酸银(silver stearate,AgSt,n=18)与AgI的复合颗粒(AgSt)1-x/(AgI)x,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结构、晶型、形貌等,利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考察了(AgSt)1-x/(AgI)x的吸收光谱以及热转变行为。

2 实验

2.1 试剂

硬脂酸(HSt)、氢氧化钠(NaOH)、硝酸银(AgNO3)、碘化钾(KI)与无水乙醇(均为分析纯)、去离子水。

2.2 本体AgSt的制备

参照文献14,具体步骤如下:称取HSt固体10.0g(0.035mol),在加热条件下溶于600mL蒸馏水中。然后用0.1mol/L的NaOH溶液中和,调整溶液的pH值低于9.0。在75℃恒温搅拌的条件下,慢慢加入0.5mol/L的AgNO3溶液70mL,待反应完毕后将反应液降至室温,抽滤、水洗、醇洗、干燥。将所得固体在室温下干燥后直接用于复合颗粒(AgSt)1-x/(AgI)x的合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HSt+NaOH→NaSt+H2O (1)

NaSt+AgNO3→AgSt↓+NaNO3 (2)

2.3 (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制备

在电磁搅拌条件下将0.50g干燥AgSt粉末分散于25℃体积比1∶2的乙醇-水混合溶液中,然后加入AgSt颗粒物质的量的1~20%的KI水溶液,反应约0.5h后停止,抽滤、水洗、醇洗、干燥,最后得到具有不同取代比例的(AgSt)1-x/(AgI)x复合颗粒,(x为KI与AgSt反应的物料比)。整个合成过程在安全灯下操作完成。反应方程式如下:

AgSt+xKI→(AgSt)1-x/(AgI)x+xKSt (3)

2.4 样品表征

用Bio—Rad Win—IR型红外光谱仪测定本体AgSt样品的红外光谱;用日本电子JSM—6301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压为5.0kV)观察样品的大小和形貌;用TU—1901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测定样品的吸收光谱;用DX—2000型X射线衍射仪(丹东方园仪器有限公司,Cu Ka线,40kV,80mA,λ=0.15418nm)测定样品的固相结构;用德国NETZSCH DSC204 F1差示扫描量热仪(升温速率10℃·min-1,加热区间:30~180℃,氮气气氛)测定样品的热行为。

3 结果与讨论

3.1 本体AgSt颗粒的FTIR分析

图1是反应物HSt(图1a)和本体AgSt(图1b)的红外光谱图。结果表明,与HSt相比,在AgSt谱图中,烷基链中的2个分别属于甲基(CH3)和亚甲基(CH2)的特征吸收峰υas(2849.2cm-1)和υs(2917.3cm-1)仍然存在;而属于-COOH的泛频吸收峰2639.6cm-1和羟基面外弯曲振动峰942.2cm-1在AgSt中消失,说明—COOH在AgSt中已不复存在,已经去质子化;—COOH的泛频吸收峰2639.6cm-1和羟基面外弯曲振动峰942.2cm-1在AgSt中消失,出现2个新的属于(-COO-)的υas(1518.2cm-1)和υs(1420.9cm-1)吸收峰,表明—COOH上的H+已被银离子完全取代,说明所合成的AgSt颗粒纯净,没有其它杂质存在,可以直接用于下一步复合颗粒(AgSt)1-x/(AgI)x的合成。

3.2 复合颗粒的SEM分析

图2是本体AgSt以及(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出,本体AgSt颗粒(图2a)具有不规则的薄片状形貌,尺寸分布较宽,约为几个微米。(AgSt)1-x/(AgI)x复合颗粒(图2b、2c)由本体AgSt以及在其表面和边缘上镶嵌的尺寸为30~50nm的AgI纳米粒子构成。由AgSt的晶体结构可知,其边缘位置具有配位不饱和的Ag+,是反应的活性位置,因此可以与I-配位,逐渐生成AgI纳米粒子,与AgR/AgBr复合颗粒中的AgBr相类似[8,9],即原位AgI。另外,由于AgSt自身的部分解离,与I-形成的纳米粒子沉积到AgSt薄片颗粒的表面上,但以原位AgI为主。实验中所加入的I-只占本体AgSt物质的量的1~20%,每个AgSt颗粒的边缘位置参与反应,未反应的大部分AgSt颗粒被保留,与原位AgI一起构成了复合颗粒(AgSt)1-x/(AgI)x。随着KI用量的增加,AgI粒子的数目增加,粒子尺寸也略有增大。

(a)AgSt;(b)(AgSt)0.90/(AgI)0.10; (c)(AgSt)0.80/(AgI)0.20

3.3 复合颗粒的XRD分析

图3表示复合颗粒(AgSt)1-x/(AgI)x的XRD曲线图。结果表明,在(AgSt)1-x/(AgI)x(图2b)的衍射曲线中,在低角区20°以内出现的是与纯AgSt(图2a)相类似的衍射峰,它来源于复合颗粒中的本体AgSt组分,分别对应于(030)、(040)、(050)、(060)、(070)、(080)和(090)晶面[3]。另外,复合颗粒在高角区内出现了多个强度较弱的衍射峰,对应于纯AgI(图2c)的六方相β(100)、(002)、(110)和(112)晶面以及立方相γ(111)、(220)和(311)晶面,与JCPDS标准卡(NO.850820、09~0399)相吻合,表明原位AgI粒子是一种混晶,其中最强峰是β-AgI的(002)面和γ-AgI的(111)面共同的衍射结果。

3.4 复合颗粒的UV-Vis分析

(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UV-Vis漫反射曲线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纯AgSt(图4a)的吸收峰在265nm左右,而(AgSt)1-x/(AgI)x复合颗粒(图4b~4e)在425nm左右有显著的吸收,随着AgI的生成量增加,(AgSt)1-x/(AgI)x在此处的光吸收强度显著增强,这是由复合颗粒上的AgI组分的吸收引起,表明(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吸光范围已拓展到可见光区,有利于对可见光信号的捕获。另外,AgI的生成量增加,(AgSt)1-x/(AgI)x的吸收波长略有增加,也表明了AgI粒子的尺寸增加。

(a)AgSt;(b)(AgSt)0.99/(AgI)0.01; (c)(AgSt)0.95/(AgI)0.05;(d)(AgSt)0.90/(AgI)0.10; (e)(AgSt)0.80/(AgI)0.20

3.5 复合颗粒的DSC分析

一般而言,AgR热相变温度的高低,对PTG材料的成像质量有重要影响。通常条件下,PTG材料的显影温度在110~130℃左右,如果AgR的相变温度高,则不能使PTG材料有效显影,显影效率降低;如果AgR的相变温度过低,则在PTG材料的存储过程中不稳定,容易产生灰雾,同样不能得到最佳质量的影像。

AgSt以及(AgSt)1-x/(AgI)x复合颗粒在30~180℃范围内的DSC曲线如图5所示。结果表明,纯AgSt(图5a)有3个吸热相变峰,分别是122.9℃、152.8℃和169.9℃,对应于AgSt的不同热转变方式[15,16,17,18]。与纯AgSt不同的是,(AgSt)1-x/(AgI)x复合颗粒(图4b~4d)在此温度区间内相变峰的位置发生移动并且有1~2个新的吸热相变峰出现,与AgSt/AgBr相类似[19]。具体表现为,在127℃、155℃和170℃左右的相变峰可归结于本体AgSt的相变,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这反映出了AgSt固体表面结构的变化。在82~88℃和103℃附近出现了新的吸热峰,这表明有新的物相存在,其结构与AgSt和AgI均不相同。从(AgSt)1-x/(AgI)x的固体结构可知,AgSt和AgI之间是两者的过渡区域,可以表现出新的相变峰。随着AgI量的增加,过渡区域的比例增加,新相变峰的强度亦有所增加。文献曾报道过一种结构非对称的羧酸银,其第一相变温度较对称的羧酸银显著降低,并预期在PTG材料的热显影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热迁移性质[20]。另外,我们也曾报道过苯并三氮唑在PTG材料中的增感作用,它与AgSt反应形成一种复合颗粒,也具有较低的第一相变温度[21,22]。可以预测,在热显影过程中(AgSt)1-x/(AgI)x复合颗粒比单独的AgR以及混合颗粒(AgR+AgI)显示出更佳的热迁移行为。

(a)AgSt;(b)(AgSt)0.95/(AgI)0.05; (c)(AgSt)0.90/(AgI)0.10and (AgSt)0.80/(AgI)0.20

4 结论

采用原位取代法合成了具有不同负载比例的(AgSt)1-x/(AgI)x复合颗粒。SEM表明AgI纳米粒子主要镶嵌在片状本体AgSt的侧面,部分异位AgI粒子沉积在其表面。XRD表明原位AgI粒子由六方相和立方相两种晶型构成。UV-Vis显示出(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光谱吸光范围在可见光区,并且随着AgI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红移。DSC结果显示(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第一相变温度显著降低,表明有不同于纯AgSt和AgI的新物相生成,反映了复合颗粒两相界面的另一个作用。

摘要:分别以碘化钾(KI)为碘源以及硬脂酸银(AgSt)为本体,用原位法合成了负载型的(AgSt)1-x/(AgI)x复合颗粒。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复合颗粒的微观结构、形貌、光吸收、晶型以及热相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AgSt)1-x/(AgI)x复合颗粒由本体AgSt颗粒及其表面上负载的尺寸为3050nm的AgI粒子构成;(2)相对于AgSt,(AgSt)1-x/(AgI)x复合颗粒的光谱吸光范围从265 nm拓展到425 nm左右,是由AgI的吸收造成;(3)(AgSt)1-x/(AgI)x复合颗粒在8288℃左右就出现第一相变峰,显著低于本体AgSt的122.9℃,体现了AgSt与AgI两相界面的作用。

“1+X”群文阅读选材思路谈 篇8

一、以体裁为中心, 凸显表达特点

(一) 同一体裁表达不同的内容

对于学习单篇文章而言, 体裁上的特点不易被发现, 而放在一组文章当中来学习, 就比较明了。比如四下选学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关于中国山川名胜的传说故事, 有典型的传说体裁言语密码。但如果只阅读一篇文章, 这样的密码很难被破译。可将其和《日月潭的传说》《神女峰的传说》放在一起, 组成《山川民间传说一组》来学习。学生阅读前两个传说故事, 发现这类传说故事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 类似的人物形象, 表达手法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再以猜一猜的方式来推测《神女峰的传说》, 也发现有着前两篇文章类似的特点, 验证了前面关于这类传说的发现。这种对于中国山川名胜传说体裁的特点, 从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表达手法的类比中发现, 只有在一组文章的阅读中才能获得。

将同一体裁的文章放在一起, 就比较明显地反映这一体裁的特点。学生在求同阅读策略引领之下, 自然就能发现这类体裁文章独有的密码。

(二) 同一内容不同体裁的表达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是文学作品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相同的内容, 如果用不同的体裁来表达, 就会显示出不同的效果, 也更突出了体裁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性文章, 它借助一个事实来阐述一个观点, 逻辑结构严密、语言表达简洁。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少有的议论性文章而言, 学生对这种特点的感受是不明显的。当然, 如有一组文章与之比较阅读, 效果就不一样了。在引导学生学习“谢皮罗教授在洗澡水中发现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段落时, 可以让学生将这段文字用记叙文的方式进行声情并茂的改写。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就能发现记叙性的文章注重细节方面, 语言形象生动, 实验过程的展开充分具体;议论性的文章语言简洁、实验过程简单、几乎不作细节描写, 显得干脆利落。两者一对比, 议论性文章的表达特点非常凸显。同一内容, 用两种不同体裁来表达, 体裁特点一目了然。

以体裁为中心组建的群文, 在凸显体裁特点上, 通过求同与比异的阅读方法, 就能够比较明晰而又高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这是单篇文章难以超越的功能。

二、以人物为中心, 感受鲜明个性

(一) 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较好地抓住人物特点, 表现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伟大的作家, 往往能够通过人物形象的不断变化与发展来推动主题的传递与挖掘。鲁迅作品《少年闰土》, 表现了一个见多识广、热情大方、健康活泼、机智勇敢、深受家人疼爱的农家少年形象, 但这样的阅读体验只是得到一个片面的闰土形象, 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显得单一。在学习完这篇文章之后, 还可以引入《中年闰土》, 也就是《故乡》一文的后半部分, 从语言、外貌、动作的角度, 读出一个拘谨木讷、穷困潦倒、孤立无援的中年男子。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人物外貌与性格特点上的巨大差异, 给读者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什么改变了一个人?能够产生这种阅读的思考与期待, 是单篇文章所无法达到的。

(二) 不同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 塑造了很多不同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不一样的人物, 通过大量阅读还是能够从中找到很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 自然也能够触发读者更多的思考与追问。比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一组文章中, 分别安排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用心灵去倾听》等文章, 它们来自不同国度、描述不同事例。在学完这组文章之后, 可以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故事中的主人公, 路边守书摊的残疾青年、来自音乐学院的教授、异国的话务员苏珊。国家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环境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是各不交集的人, 可在他们的身上又有一些特点是那么的相似。他们都以委婉的方式帮助他人, 以助人为乐而自得其乐。在本质上, 他们都体现了人之本性中的善良与美好。

一组文章的阅读, 给学生留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阅读体验更加深厚, 阅读思考自然引向更深处。

三、以观点为中心, 指引思维深广度

(一) 同一观点的不同角度

对于一种观点的理解与认同, 需要一个过程。但单篇文章对一个观点的描述往往是唯一的, 这种长久的唯一, 容易使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与单一思维。如果能够从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家、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一观点, 那么读者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与理解, 也就更加丰富与饱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有一篇文章《梦想的力量》, 讲述了一位名叫“瑞恩”的男孩为“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而一路坚持与努力的故事, 表达梦想对于改变现实的巨大力量。文中以孩子的视角、熟悉的话题引发学生关于“梦想”的思考。那么, 到底什么是梦想呢?是不是只有这样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事件才能称之为梦想?在从这篇文章引出话题之后, 可以引入《儿子, 你不是韩寒》《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从飞天梦想到太空漫步》等文章,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 原来梦想可以很小, 梦想可以很大;梦想可以很平凡, 只是想做一个快乐的观众;梦想还是很现实的, 明白当下的自己拥有怎样的条件……阅读这样的梦想故事之后, 自然引发学生思考:谁都可以有梦想, 怎样的梦想都是值得尊重的, 追求梦想不在将来, 而是当下。

(二) 不同观点的鲜明对比

对于同样的事物, 在不同作家的笔下, 却能够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与理解。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在“生活的启示”一组中有一篇冯骥才先生的《珍珠鸟》, 作者通过自己圈养小珍珠鸟, 与小鸟过着一种和谐自然生活的画面, 感慨“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学习此文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作者为之深深陶醉的生活, 是不是小鸟也是这样想的?由此, 选取了美国作家索尔·贝洛的《自由与生命》, 组建了《不一样的鸟》群文。两篇文章都是关于鸟的故事, 第一篇文章作家笔下的小珍珠鸟貌似自在舒适, 而《自由与生命》中这只被圈养的画眉鸟, 却被母亲用毒莓杀死。因为她坚信: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同样被圈养, 一只自得其乐, 一只选择死亡。两种截然不同的鸟的命运选择, 自然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你觉得故事中哪个人更爱鸟?你又更欣赏哪一只鸟?

这种在对比甚至是对立观点中的阅读思考, 对学生阅读思维的冲击力与阅读理解的深层次也是单篇文章无法达到的。

四、以作家为中心, 拓展阅读视野面

(一) 同一作家的不同题材

写作是最具个性化的行为, 同一作家的作品, 必然会带上很浓的个体色彩。就算在不同的文章当中, 也能够通过一组文章的阅读, 发现这位作家在语言表达、在情感倾向上的突出特点。老舍是中国当代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就有老舍《母鸡》和《猫》两篇文章。除了在单篇阅读中, 完成这两篇文章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之外, 还可以将这两篇文章合成一组, 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 发现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善于使用明贬实褒方法、语言幽默风趣等特点。对老舍这位作家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情感倾向等有了更多的认识, 还可以推荐《小学生老舍读本》。整个学习过程, 就实现了从单篇到群文, 再从群文到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这样的阅读, 能够让学生比较深刻地感受作家的个性特点与表达特点。

(二) 不同作家的同一题材

不同的作家在描写同一事物上, 出现了很多相映成趣的现象。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民风民俗”单元中, 安排了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 还在课后阅读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与斯妤的《除夕》两篇文章。将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 就能够发现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是热闹又喜庆的, 充满浓重的地域特色;而梁实秋的过年就像一个倔强又无奈的男孩, 显得烦躁又不耐烦;斯妤的除夕则更多的是充满了家的温暖和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群文的对比阅读中发现, 原来同样是春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春节。写作就是这样很个性的事情!

1+X 篇9

——题记

题记是清华附小的办学理念。理念的宗旨是指向人的最高、最好的发展, 即聪慧与高尚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要基于教育的终极关怀:让人聪慧, 使人高尚。二要基于清华大学的文化背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水木清华先是皇家居地, 后为世界著名高等学府, 培养了大批富有智慧的人才。清华大学因庚子赔款而建成, 民族屈辱让清华人更懂得肩负民族使命, 报效祖国, 拥有“选择了清华, 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的高尚情操。三要基于附小多年来一贯倡导的“为生命奠基”:学习教材、超越教材,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的教育思想;依据义务教育法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 落实并整合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内容, 夯实基础, 进而实现创新教育!

清华附小作为一所百年老校, 更是一所名校, 在这里曾走出了诺贝尔奖获奖者杨振宁、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中科院李德平等科学家院士, 以及各行各业大批创新人才。继往开来, 当下, 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带着这份使命, 我们进一步明确, 学校办学理念——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落实, 关键还在学校的核心领域, 即“1+X课程”。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 “1+X课程”就是附小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 是附小师生创新能力最有力的见证, 也是附小核心竞争力所在。我们将努力构建体现自身办学理念的“1+X课程”, 在此基础上创建学校特色课程, 如“清华‘大、中、小’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电子书包课程”和“书香校园课程”。

特别是2011年, 我校被北京市教委授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项目学校”, 以此为平台, 我校开展了“‘1+X课程’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的课题研究, 目的是通过对课程的宏观调控, 从源头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1+X课程”目标

从“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出发, 为学生打下健康、学习和精神的底子, 实现未来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我们确定了十个培养目标 (前五个是基础目标, 后五个是特色目标, 并通过“1+X课程”得以落实) :

一流好人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

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二、“1+X课程”的建构

结构决定目标的质量。学校尝试打破国家课程学科间的壁垒, 精简、整合国家课程, 补充适合的校本课程, 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 基于国家课程又高于国家课程的清华附小课程体系, 力争摸索出一套科学实用的教材和一套课程建构与管理的创新教育体系。

1. 结构与定义

在“1+X课程”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课题的主要内容中: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即学生的必修课程, 其内容与形态是相对稳定的。没有基础, 就没有创新, 而这“1”就是基础。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即清华风物课程及学生个体发展的必修或选择性课程, 其内容与形态是相对灵动的。有了“X”, 就有了多种可能与变量, 这为实现人的个性发展, 为未来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不是简单的加法, 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 达成“1”和“X”平衡的定量或变量或增量。

如果把“1+X课程”作为整体的“1”, “1+X课程”中的“1”与“X”追求“0.618”的黄金分割比值。一方面强调基础, 即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要占到总课程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 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一比值的确定, 让创新人才自身的人格得到全面培植, 而不至于走向偏颇与偏激。

2. 学习领域

为了保证为创新人才提供丰富的土壤, 让学生在广袤的土地上生长、创新, 根据学科特点, 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 整合成四大门类, 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1) 四大门类

就“1”来讲——“品德与健康”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与生理和心理与生活等课程;“语言与阅读”包括语文和英语课程;“数学与科技”包括数学、科学、综合实践;“艺术与审美”包括音乐、美术、书法。

就“X”来讲——根据清华风物课程及学生个性发展需要而制定, 并按照以上四大门类课程进行归类。如表1所示;

(2) 主题整合

科学自身的主题学习, 即在某些学科领域中, 采用学校一贯倡导的主题学习方式。

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学习, 如“语言与阅读”学习领域中, 开展语文与英语学科主题阅读课程。

学科与生活的主题整合学习, 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通道, 基于培养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价值取向, 构建跨学科的主题学习, 如“同伴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主题课程。

以上归类与主题整合, 不是简单的分类, 其蕴含着课程理念及课程终极目标的转变。每个门类当中, 既要开好基础性课程, 又要开发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分设必选和自选, 以满足不同学生成长及创新的需要。

三、“1+X课程”的实施

顶层设计后,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怎样实施。实施过程中如何“纲举目张”?2010年底, 全校教师开展了大讨论, 通过讨论编制出“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办学行动纲领”, 从学校的发展愿景到办学理念、从对教师的要求到对学生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到课程建设、乃至“‘1+X课程’育人模式的培养”。尤其从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制定了学科质量目标指南及学科教学活动内容, 规范了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实施细则。

1. 课程研发

(1) 制定《“1+X课程”学生手册》

对于管理者来讲, 它的重要性在于明确了学校课程的脉络, 归纳出各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各项能力训练点, 明确管理者的管理标准;对于教师来讲, 能站在全学科的角度上审视自己的学科, 拓宽了学科视野, 为教师之间基于跨学科教学打下基础;对家长而言, 更是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课程内容, 并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孩子的个性化成长提供自选课程, 从兴趣入手发展为特长技能。可以称之为“学生手册”, 为了重点说明其服务对象是学生, 我们寄希望这样的课程讲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做自己学习的小主人, 因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为何而学习时, 他的创造力培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2) 研发“学科目标指南”

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附小学科团队立足“整合的1”, 制定并研发各学科的学习目标体系。如与教材配套的、已出版的每年级一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小学数学目标指南》《小学英语目标指南》等。其中, 《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荣获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3) 研发“课堂乐学手册”

在“学科目标指南”的基础上, 将其内容“教育学化”, 研发成供学生课堂学习使用的《语文乐学手册》《数学乐学手册》《英语乐学手册》 (该“手册”取代了各种教辅资料及练习册, 体现内容整合、方法优化、总结规律等特点, 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手册”也把教师以往的“教案”改变为学生的“学案”, 易于学生使用。其它学科统一写乐学设计) 。

(4) 研发“校本课程”

根据“整合的1”, 制定并研发相关的“X”校本课程。研发并开设多门供学生必修或自主选修的“X”课程 (学校已有40多门供学生自由选择的X课程。目前已出版《清华少儿数学》、待出版《清华风物》《清华“一条龙”美术》教材及《清华少儿科学》等) 。

(5) 选定辅助资料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开阔学生的视野, 除了上述课程资源之外, 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清华附小语文、数学、英语书目”“清华附小中外名曲欣赏60首”和“清华附小中外名画欣赏60幅”等资料供学生学习。必读和选读书籍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借阅, 经典名曲可以登陆学校网站下载学习。

2. 学制改造

小学六年学制中, 尝试用五年半的时间落实小学阶段基础课程, 之后进入小、中创新衔接课程。

3. 课时改造

在保证时间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设置“基础课时”35分钟;“小课时”10分钟, 包括晨读、习字等;“大课间”50分钟, 包括眼操、体操、活动、加餐等;“大课时”60分钟, 包括学科走班以及“X”课程等。

具体来讲, 打破以往40分钟的固定课时, 科学核算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有效整合分散课时, 构建多种形式的课时安排体系。如以每个教学日为单位的:每日课时分为大小课时制, 有35分钟的学科类课程、有60分钟的活动类课程, 还有没有在课表中体现的素质课程, 如:中午的软笔书法练习、多种学生社团活动、图书馆阅读以及运动场活动等等。这样整合的好处在于, 将每日的零散时间重新分配、将每日无目的的活动变为以课程为依托的有目的的活动, 使学生们有充足时间按照自己的选择“玩”, 而且更有品味的玩, “玩出”兴趣、“玩出”创造。

如果说“1”体现在课内, 那么“X”不仅在课内还落实在课外。在“学生手册”中, 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1”与“X”之间的关联, 如果用金字塔来做比喻, 那么“1”是塔底面向所有学生, “X”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所需而有所选择的选择。如图1所示。

解释一下这个金字塔的结构, 金字塔的底座是“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 使每一个学生接受最基本的学科教育。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确定自己的选修方面。中间一层为可选修的课外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接触到课堂教学中没有涉及的教学内容, 但更主要的是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更突出某一项学习的专业化。顶端则是学校的社团, 在社团中学习的孩子, 将在更多的时间接受各种比较专业的学习与训练。从受重群体的数量来说, 课内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落实国家课程标准;课外教学面向一些学生, 体现个体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社团活动面向学有专长的学生, 促其主动而创新地发展。

4. 周课表例举

备注:1.每天放学后学生自主选修部分“X”课程。2.4月份最后一周理想训练营, 7月份第一周毕业课程。3.2月28/3月29/4月25/6月19日电影欣赏, 3月8日感恩日, 3月29日清华风物游, 4月23日读书节、校园剧展评, 4月29日运动会, 5月1日劳动日, 5月31日六一大联欢。

5. 走班专业教室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设置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特长, 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进行走班学习。走班有两种形式:一是指学生前往专用教室进行必修学习;二是指学生前往专用教室进行选择性学习 (按“优质多样、自主选择”的原则,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语、数、英”三门学科基于“本班教室”;“体、美、音”等走进“专用学习场所”。主题课程如春游专项调查报告等, 每学期固定大板块时间, 走向国内外广阔的天地大课堂, 开阔视野, 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钟爱的地方, 这里有我们熟悉而舒适的环境、亲人的关怀, 在家里我们是最放松的个体。如果学校可以变成孩子们另一个大家, 又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呢?我们期待着会有所不同, 于是让校园里有角落、让角落里有故事、让故事中有温情, 成为我们对环境改造的目标。教室中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工具与材料, 当孩子们的灵感涌现时可以随时进行创作;图书不仅仅被藏于图书馆, 班级里、楼道中……可以有的角落里都有可以随时阅读的书;玩具不再是学校的禁品, 毛绒玩具、围棋、华容道连同足球、跳绳……这些动静相宜的器材深受孩子们喜爱, 孩子们可以随意的玩。就这样, 我们发现孩子们的笑容多了, 与老师交流的问题多了, 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也更加浓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一定是自信的、乐观的、积极的, 于是创造力就这样悄悄地蕴藏在孩子们的心里, 我们相信一定会有发芽的那一天。

6. 班级内小组化学习

排排坐的课堂格局, 也被我们彻底打乱!小组化学习需要小组的形成, 于是四个人一个小组, 大家在讨论中共同提高已然成为学校教室中的一道风景。桌椅位置的改变不仅仅是形式, 更为主要是老师们的教育观念。以孩子为中心的论点早已不新鲜, 但是如何落实总会受到多方干扰, 而重视孩子的自主权实际上就是注重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小组化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模式, “预学单”“学习单”“延学单”一系列的学习策略使小组化学习有了目的, 从形式上的小组化到学生自身需求所决定的合作学习已然有了本质的不同。

7. 特色学科创新实践

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课程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因此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科学课程也就是课题中的“1”的基础上, 我们开设了《清华少年发明家》作为补充课程, 这是课题中的“X”部分, 两者兼容共同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创新课程的教育。

《清华少年发明家》课程通过缺陷创新法、反向创新法等10种不同的发明方法, 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小学阶段, 学生受经验和条条框框的影响较少, 因此思维发展的空间很大, 创造性也非常强。学生处在独有相对较强可塑性的时期, 在接触创新思维课的内容后, 很容易受到创新趣味性的吸引而产生期待发明的兴趣, 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本课程的内容紧紧围绕创新思维训练进行, 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载体,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提升。通过“动手做、玩中学”的理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的思考与交流。从解决问题的实用性的角度出发, 设计发明作品或者改进现有物体结构, 从而使其具有方便人们的生活的作用。

在学期期末进行学生的发明展, 学生可以把自己设计的发明作品展示出来, 同时对学生优秀的发明作品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辅导, 从而最终申请国家的专利证书, 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发明家。学校从2011年开设《清华少年发明家》课程以来, 一共有14名同学申请了国家专利证书, 学校还专门设立了发明墙, 所有申请过国家专利证书的学生名字都将出现在这面墙上, 作为附小发明家的见证, 名字也将永久的记录在校史。在研究中, 学生们乐此不疲, 将兴趣作为驱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X 篇10

一、大学生创业心态调研分析

(一)调研群体及背景

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与创业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看法、认可度与参与热情,开展了关于大学生创业心态的调查。本次调查以济南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山东交通学院长清校区、中华女子学院长清校区、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和山东建筑大学。本次调查对象的抽取及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均由受过良好专业训练的调查人员分五次深入到各个学校中完成。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650份,回收问卷623份,其中596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达到91.69%。本次调查对大学生的年级分布、性别比例、自主创业的可能性、阻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因素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对准确、如实描述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心态情况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二)基本调研数据

我们将调查群体的基本信息和有关创业的调查数据摘录如下:

关于年级构成,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大一新生占51.80%;大二学生占30.00%;大三学生占8.10%,大四学生占10.10%,说明学生所处的年级越小,反而创业的比例越大;关于性别比例,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男生占71.54%;女生占28.46%,说明男性学生参与创业的比例比较高;关于来源分布,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群体有6.30%的大学生来自大城市;21.80%的大学生来自中小城市,15.40%的大学生来自城镇,56.30%的大学生来自农村。

关于自主创业的参与热情与认可程度,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34.50%的大学生有意向自主创业;49.00%的大学生想创业,但需视自身情况而定;5.40%的大学生打算毕业后边找工作边创业;4.50%的大学生未曾考虑过自主创业;6.30%的大学生表态说基本不会自主创业。说明愿意创业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目前可能有些支持条件不够成熟,所以要看情况而发展。

关于自主创业的障碍,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6.5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资金,8.7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27.1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经验,9.0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创业环境不理想,17.4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创业的基本知识,9.00%的大学生认为阻碍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直接有效的优惠政策,资金与创业经验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短板。

关于学校在加强大学生创业方面应组织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在参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21.4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多开展与企业的交流活动加强大学生创业,12.0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经常开展创业设计大赛,14.2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创业项目基金,16.7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经常举办大学生成功创业典型报告会,14.8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经常开展创业咨询活动;19.2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创业基础辅导课程,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与企业多开展交流活动、开设创业基础辅导课程、举办创业典型报告会成为大学生急需学校提供的支持活动,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感悟,从中获取经验。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具备良好契机

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创业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已为毕业生创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1]政府、高校、及大学生三方面条件都已基本成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政府层面,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有位著名经济学家讲过:“环境胜于种子。”环境恶劣,再好的种子也无法生存成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优化了创业环境,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行政保障。

关于高校层面,创业教育已全面铺开。当前,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学与课程体系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各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训练,[2]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为大学生群体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自主创业做好准备。

关于大学生群体本身,自主创业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大学生当中,自主创业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回答“毕业后的就业选择”这个问题上,有9.1%的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在单纯询问“自主创业的可能性”时,有34.5%的大学生打算自主创业,49%的大学生视情况而定,5.4%的大学生准备边工作边创业。在回答“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人择了北京、上海、广东和其他沿海城市,在回答选择这些城市就业的原因时,有17.7%的毕业生选择了“看中了该地的创业环境”,这表明,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十分高涨,许多有想法、敢创新的大学生必会脱颖而出,成为自主创业的领头羊。

三、“1+X”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研究

要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个职能明确、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创业指导体系。

(一)组织机构层次

“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的运作关键在于执行机构的完善和有力。整个机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图1所示)

1. 统筹规划层:学校创业指导委员会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切实把就业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由主要校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创业指导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部署、专业支持及考评等具体职责。

2. 具体操作层: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各学院创业指导小组

近年来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各项具体工作的重心逐渐向下属的学院转移。因此,“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也必须由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基层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校创业服务中心和各学院创业指导小组作为具体操作层,其对“体系”的执行能力至关重要,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3. 辅助实现层:各类学生社团

“1+X”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涉及学生的范围很大,而且内容涉及各个专业领域,光靠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是不够的,因此须有必要的辅助力量。各类相关的学生会组织、学生社团组织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阵地,可以在“创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较大的作用。比如各类社团组织如“大学生创业协会”和学生会就业与实践部等,将会在提高创业指导的影响面、普及程度以及载体多样化上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保障体系构建

为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需求,结合此次大学生创业心态调研,特提出“1+X”创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模型(图2所示):

(三)何谓“1+X”

1. 一个基础——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

学校通过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等就业、创业后续等支持服务。

设立创业服务窗口。设立创业服务窗口,专人负责,为大学生咨询政策、办理手续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为大学生提供科技文献查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鉴定推广等服务;培养创业指导人员,为每个大学生创业企业配备创业指导人员,签署“结对协议”,提供帮助与服务,既能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又能推动创业企业的发展。

成立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为工作理念,以创业指导人员为核心,使大学生创业者俱乐部成为大学生创业者的家园。创业者俱乐部主要提供三方面服务,包括政策服务——向大学生创业者及时提供并落实国家和地区出台实施的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措施和补贴计划;管理服务——统一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有组织、有针对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促进其健康发展;交流咨询服务——通过举办创业沙龙、创业交流会等形式为大学生创业者们提供交流和管理咨询的平台,提升创业团队的管理水平、成熟度和整体素质。

组建大学生创业导师团。聘请成功企业家和专家组建创业导师团,采取单个辅导、授课辅导、咨询辅导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同时,推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及各类创业协会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导师进行深入交流。[3]

2. X:“以人为本、全方位”的立体式创业指导体系

在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之上,以灵活多变的“X”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创业指导服务。

建立创业信息服务体系与信息畅通的源泉。加强和完善学校创业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对大学生提供各种创业政策咨询、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信息,[4]形成以校级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各个系(院)、覆盖全校的创业指导服务网络;并依托局域网站,开辟各系(院)创业指导服务子网。

完善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开设KAB、SYB等创业课程,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鼓励学生将创业作为自己职业的选择,并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以帮助在校学生充分认识创业,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并用体系化的创业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创业模式。

构建创业融资体系:解决第一桶金从哪里来。创业是许多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但光靠梦想和激情并不够,创业更需要资金。因此,善用政策和金融工具,找到合适的融资渠道是成功创业的第一步。大学生创业项目大多属于中试阶段,风险相对较大,很难寻求社会融资。大部分的大学生主要靠个人从家庭,亲朋好友处借款,这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初始资源的获得,也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创业模式,收益小的保守的创业模式,从而限制了创业思路和创业规模。

为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基金筹集的难题,扩大创业选择空间,学校必须想方设法建立较可行的创业融资体系:首先要利用好国家提供的“小额贷款”等资助政策,借贷于银行获得部分创业资金;其次,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专门为有技术成果的大学生创业提供资助;再次,如果预测该企业将拥有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成果,还可以寻求风险投资商的资金支持;[5]同时要利用一切办法拉动有关经济组织向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投资,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切实的资金帮助。

完善创业实践体系,搭建真正的实战舞台。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重“教-授”式的理论培养,缺少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培训,虽然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这种课堂讲学的传统教育有所改观,但是见效不大。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成功选择在已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的自己实践,实践出真知。为此,学校应建设相应的创业实践体系,除在校内为大学生提供模拟实验室和勤工助学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外,还要联合企业,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与企业合作创业实训基地及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为大学生创业搭建真正的实战舞台。

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为加快大学生创业的步子,高校应想法设法整合社会资源,以“政府主导、媒体搭台、市场培育、广泛参与”为宗旨,在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资质的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以加强基地项目合作,推进基地学校联合;打造大学生创业园区,按照“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错位发展”的原则,利用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区,[6]重点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引导大学生创业项目按产业布局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示范、带动效应。

结合大学生实际,推荐创业模式。大学生创业有优势,也有局限性。学校的学习使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没有进入社会,商业意识、社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因此大学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应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建议低成本创业的几个简单模式:如个人工作室创业,在校大学生结合专业特长开设个人工作室,可大大降低创业成本,在创业的同时对自身技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提高。网上自主创业,现在网络已变得日益普及,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另一个舞台,成本比较低,对于初次创业或者小本创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尝试。除网上开店外,大学生也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提供一些网上智力服务,或一些有创意的电子商务。比如学国际贸易的可以通过网络寻求国际订单为传统行业提供网络销售,为要走出去的中小企业提供外部信息,建立虚拟办公服务等等。

这些创业模式由于风险小,投入少而适合普通的大学生创业人群,但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创业行为都会存在一定风险,在创业前进行前期的系统分析,以及开展针对性的知识补充、能力培训等将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结束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我国高校而言,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仍处于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不容乐观,这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才培养模式和资本风险意识等有直接关系。但是,随着大学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的就业也将从学历就业转变成能力就业,创业必将成为就业的一种选择。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愿在保守中成功。因此,为“全副武装”在校大学生,为大学生创业做好全方位的准备,高校必须建设一个系统的、新型的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使毕业生纷纷涌入创业的大军中,高校才会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创业心态,构建适合于当前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指导体系。笔者通过个人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对山东济南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心态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1+X”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有效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熊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4,(8).

[2]钟小川,黄妍.谈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3).

[3]喻怡,田晓红.我国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

[4]欧清华.浅析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

[5]王青山,黄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1+X 篇11

国学经典,内容博大精深,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积淀了一个伟大民族的灵魂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国学经典诵读面临的主要问题

开展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推进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观念陈旧化。有人认为在各类考试中,经典诗文考得很少,有必要下这么大的气力去抓国学诵读吗?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背诵大量的古诗文,是不是在复古,“开历史的倒车”?是不是又要培养一些书呆子、老学究?存在着经典诵读和教学生如何做人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

第二,诵读内容无序化。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到底让小学生诵读哪些内容、数量多少?有的学校把厚厚的经史子集著作原原本本地、一股脑地推到学生的面前,各个年级段读什么不清楚。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就会让学生不堪重负。

第三,指导策略单一化。经典文化博大精深,有的学校复制过去私塾学校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机械、单调地诵背,学生囫囵吞枣。有的教师满堂问、满堂讲,教学方法陈旧。有的地方仅追求形式的东西,让学生穿着古代的服饰、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背书,美其名曰这就是开展国学教育。

精心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

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所选篇目文质兼美、确属经典的原则 要精心遴选文质兼美的文章,剔除那些思想陈腐、语言枯燥、内容艰深的篇目,所选篇目要基本具备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为历代读者所喜爱,如《三字经》《千字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是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传递着永恒的精神,给人以心灵的愉悦和审美的享受,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三是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脍炙人口,是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所选篇目要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基本相适的原则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安排相应的诵读内容。比如,小学低年级以诵读浅显的韵文、诗文为主,中年级以诵读经典诗文为主,高年级开始涉猎经典诗文名著章节。

遵循整体设计、照顾差异的原则 国学经典诵读要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通过学校的力量来推进。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要求,切勿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小学阶段经典诵读可选择以下内容:选编部分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词。每周向学生推荐一首,一学期26首,一学年就是52首,小学六年就能诵背312首古诗。选取传统蒙学教材中部分内容,如《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选取四书五经部分章节;选取老子、孙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的文章部分章节;选取二十四史中部分章句;其他国学经典作品,如四大名著,元曲等。

以教材为凭借,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毋庸置疑,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在教师、家长、学生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将教材内容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1+x”推荐模式是笔者探索的一个成熟的模式。

国学经典元素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经典诵读元素,以江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加以说明,有如下几种呈现方式。

直接呈现式 有些古诗词直接以“古诗x首”的方式呈现。第3课的课题是《古诗两首》,在课本的14-17页。第14页一个页面展现古诗《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第15页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诗意吻合。第16页诗和画面合在一起,全诗是《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画面描绘了牧童捕蝉的意境。第17页在田字格中列出三个生字骑、振、蝉,然后是四道课后题:朗读背诵课文;钢笔描红临写三个生字;说说两个诗句的意思;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应当说,诗、画配合相得益彰,给人美的享受;课后习题紧扣课标,提示了两首诗的教学目标。

间接呈现式 一是以文包诗的方式呈现。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独有的课文形式。第25课是《黄鹤楼送别》,占据了课本128-141页。课文既有插图,又有文字。文字用较长的篇幅叙述了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有环境描写,有人物对话,文章结尾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然后是五道课后练习题。

二是以改编的方式呈现。课文第23课是《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回目改编的。课文改编成了白话文,用四页呈现,在128-131页,语体风格和原著差别很大,132页给出了五道课后题,最后是名著便览——《水浒传》的资料介绍。

nlc202309030629

三是在“单元练习”中呈现。第147-151页是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内容。与国学知识有关的是:背“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把你认识的古代名人填在朝代栏目中;钢笔字描红、书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水浒故事擂台赛》。可见,苏教版教材十分重视国学教育。

四是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呈现。教材的最后是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说名道姓”,共有三部分内容,分别是“你知道吗”“知识竞答”“有关姓名的习作”。第一题是读背《百家姓》中部分姓氏,第二题是国学知识判断,用符号表示,如:(4)《百家姓》把“赵”放在第一位,是表示对宋朝皇帝的尊重( ),(2)孔子姓孔,《三国演义》中的孔明也姓孔( )。

实施“1+x”诵读推荐模式 在“1+x”中,“1”是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一首古诗词或一道练习题,“x”指一篇或多篇国学经典推荐篇目,“+”是指通过“1”带动“x”补充推荐诗文的学习,把“1”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x”中或带动“x”的学习。有如下几种形式,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1册为例说明:

第一,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一篇文言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学完第3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所见》(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向学生推荐《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第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或由国学经典名著改编的白话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第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是根据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章节改编的,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找原著第八回读一读。

第三,语文教材中“单元练习”中的一道练习题、“综合性学习”中的一个题目,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练习1的第二题是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轮流背诵带风的诗句,看哪个组背得多”,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学生一定会学会很多与“风”有关的诗文。

第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普通的课文,带动一篇或多篇推荐古诗文的学习,如16课《黄山奇松》是一篇现代文,学完本课以后可以链接古人是怎样描写黄山奇松的,或背诵写松树的诗句。如学习《荷花》,就向学生推荐周敦颐的《爱莲说》,既作为一个扩展阅读,又作为经典诵读一个内容,一举两得。

(作者单位: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小学)

1+X 篇12

1 搭建供电服务一体化管控平台

(1)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建立了“总经理总抓、副总经理分头抓、业务部门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确立了“系统思考、统筹协调、管控节点、持续改进”的项目建设指导原则。依托创维、朗新研发团队专业优势开展业务培训。建立双周例会制度,研究项目推进遇到的问题,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2)集成业务数据。以数据同源、业务融合为基础,强化营、配、调协同,集成智能公用变压器监测系统、总保系统、用电采集系统、绩效管理系统、95598系统、营销系统、PMS和海讯数据库等12个系统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完成应用上的信息整合,实现供电所核心业务和重要指标的集中管控和评价提升。

(3)统筹功能模块。以“脉络清晰、简易好用”为开发原则,以“指标看板、问题管理、应用分析”为功能定位,根据供电所实际需求,设置“异常监控、基本概况、设备运行、营销业务、抢修服务、应用评价”六大模块。

2 构建“1+X”综合管控提升机制

(1)构建集中监控模式。制定供电服务监控平台应用管理办法,构建供电服务监控二级集中监控。即在运营监测中心设置公司层面的供电所集中监控,在供电所综合监控室设置供电所层面的集中监控。

(2)规范监控平台运用。规范供电服务监控室建设原则,明确平台应用的监督评价,规范供电所监控室人员设置要求等,供电所监控人员每2小时开展一次界面巡视,交接班后开展平台业务处理。

(3)实施问题闭环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管理通道,公司营销部和运检部作为专业管理部门,根据重点工作及指标完成情况,通过平台向指标落后供电所派发督办单,供电所所长按照督办单处理流程以及时限要求完成整改并反馈。建立“点对点”异常管控机制,对供电所重点16项指标从“开始”升级为“催办”“督办”并进行全程监控;供电所班组在各源系统发现异常后安排台区经理进行消缺处理,未及时消缺的进入“催办”环节;监控人员通过平台第一时间短信通知台区经理,并将催办信息提交班组长。台区经理对异常进行现场处理,异常未修复并达到督办时间阈值的进入“督办”环节,监控人员通过平台第一时间短信通知台区经理,并将相关督办信息报送所长。

(4)实施闭环管控。开辟信息反馈通道,制定问题处理机制。对处理超时限的异常开展工作督办,利用平台短信功能第一时间将异常推送至台区经理,同时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报送所长,由所长对班组下发工作督办单,班组长负责对督办单内容进行落实和处理,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结果反馈。监控室值班员每天对反馈单内容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对班组、台区经理进行绩效考核。

3 实施“1+X”综合管控评价考核

(1)制定应用标准。设置环节处理率、督办完成率和督办平均完成时间3个应用指标体系,以源端系统异常消失为唯一标准,形成对重要异常处理全过程跟踪的监管机制,提升抢修、故障异常处理效率,促进供电所各源系统异常消缺工作的及时闭环。

(2)实施成效评价。平台自动生成分析日报,回顾昨日处理情况,指导当日管控工作;监控室每周召开工作例会,统计汇总异常处置情况,分析查找管理薄弱环节,传达布置上级工作要求并形成周分析。按月统计督办工单数量、异常消缺情况、处理反馈质量、员工工作质量等,将综合监控业务开展情况与班组、员工的月度绩效评价挂钩。

(3)开展达标验收。开展供电所综合监控室达标验收,验收评价标准分为必备条件和评分标准两部分,必备条件包括监控室建设、监控人员组建、落实台区经理制等;评价标准共16项,总分100分,达到90分以上且必备条件全部符合要求的,可授予监控室“标准化综合监控室”称号,次月起综合监控室负责人享受班组长待遇。营销部每季度组织检查,发现一项必备条件达不到要求或综合评分达不到90分的,对综合监控室予以“摘牌”,通过整改并正常运行一个月后方可申请验收,一年内2次验收不合格,调整综合监控室负责人。

4 结束语

【1+X】推荐阅读:

上一篇:借助实验下一篇:风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