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娱令

2024-06-07

限娱令(精选9篇)

限娱令 篇1

★我们坐在沙发上,像个土豆一般,不停地转换频道,不时被各式男男女女、当红明星逗得哈哈哈大笑,但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快乐?我们常常感到迷惑,电视里那么热闹的一切,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随着满目的娱乐节目一起欢笑,却日渐迷茫。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切的市场行为都需要市场自身的淘汰与检验。即使“限娱令”怀着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祝愿,但却不能绑架我们自主选择的方式。哪怕,我们一辈子也不选择,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选择的权利。

2012年的新年刚刚到来,我们甚至还没来得及开始迎新的喜悦,就被一盆叫做“限娱令“的冷水,浇灭了期望在电视节目里看到迎新狂欢的热情。

201 1年底,广电总局的“限娱”就已浮出水面:“从2012年1月1日起,对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娱乐节目实行播出总量控制。”

现在可以选择的省级卫视台多达34个频道,但此令一出,上述所有类型的节目不能超过9档,每档播出的时间还不能超过90分钟。

娱乐的笑点越来越低

Oh,My God!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在第一时间里对“限娱令”的反应。

被各种习题、考试折磨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拿着遥控器,坐在沙发上,一顺溜地把电视里的频道按个遍,是我们很多人固定的消遣方式。芒果台的《快乐大本营》,可以让我们在沙发上,乐不可支地度过两个小时;江苏台的《非诚勿扰》,各色极品粉墨登场,要在宝马里哭的,为求真情而来的,我们随着这一出出戏码,放任情感的释放。

可是日子久了就会发现,在李宇春之后,我们即使翻遍了所有的选秀类节目,再也找不出一个能为之疯狂的偶像。转了那么多台,不是相亲就是速配的爱情,把原本那么脸红心跳眉目传情的微妙感情都变成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游戏。原本那么让人向往、百转千回的爱情,如今也有专家来指点迷津,面对此情此景:你还相信爱情么?

也许真是习惯成自然,时间久了,我们已习惯坐在沙发上,像个土豆一般,不停地转换频道,依然不时被各式男男女女、当红明星逗得哈哈哈大笑,但这究竟是不是真的快乐?我们常常感到迷惑,电视里那么热闹的一切,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想不明白的时候,我们也依然随着满目的娱乐节目一起欢笑,却日渐迷茫。

快刀斩乱麻的尴尬

“限娱令”来了,像一把挥舞在乱世中的大刀,开始严厉地整顿黄金时段千台一面、综艺泛滥、笑声雷同的局面。广电总局用“限娱令”告诉大家,我们所需要的,不能只是那些泡沫般充满感官刺激的消遣娱乐,我们还需要科学、道德、文化、艺术,广电总局要把我们重新带回快乐并思考的时代。

芒果台成了重灾区,收视率彪高的《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都将被迫缩减,而选秀类节目更惨遭停播,人气主持人欧弟也不得不得退出了《天天向上》的主持。一时间,活跃在舞台上的娱乐班底面临跳槽挖墙角的悲凉境遇,有幸被保留的综艺节目也将加强改变。据调查,新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将翻涨60%至80%。各大电视台为了获取利润和保持收视率,风起云涌的娱乐江湖将会展开一场新的战役。

作为观众的我们死也不甘心,于是人人都有了最初的那句“Oh,My God”的惊叹。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切的市场行为都需要市场自身的淘汰与检验。即使“限娱令”怀着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祝愿,但却不能绑架我们自主选择的方式。哪怕,我们一辈子也不选择,但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放弃选择的权利。

我们的娱乐方式一如往常

我们闹够了,不甘心够了,抓狂够了,洗洗就睡了。等明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还能上网,点开PPS继续看《康熙来了》,至于电视台是不是拿下了以前费尽了心机淘尽了人力物力做的娱乐节目,我们其实可以毫不关心。要看的节目打开电脑就有,点开网页就是,一直在那儿,不因“限娱令”而有丝毫的变动。所谓的“封杀”,对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的我们,只存在于另外一个平行空间。

电视里的节目换了,越来越多的新闻评论类节目、文化教育类节目出现了。但为了吸引观众,主持人费尽心思地往脱口秀的方向发展,专家评委调侃着穿插其中跑着龙套。

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前一秒还在为一位救死扶伤的好人感动,后一秒就为一个无良市民不道德的行为感到愤怒;前一秒还沉浸在一个悲剧里对当地政府失望透顶,后一秒却又看见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美好画面。

面对庞大繁琐的信息,我们只能期望用最简短、有趣的形式吸收。不是我们固步不前,只是至今仍然没有更有效的新途径。旧酒换了个新瓶,即便有了“限娱令”,我们的娱乐方式一如往常。

限娱,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期许

限娱令之后,我们只能跟着媒体前进后退抑或原地打转,津津乐道的内容从“快本”的搞笑变成新闻脱口秀,奇人异事说,从超女冠军变成平民英雄。我们依旧感到迷惑与不安,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却找不到出口。

电视人开始了有趣的对话。

问题:“为什么已经有两档好看的综艺节目了,其他的卫视还要每年花个几百万上千万的费用去模仿呢?”

答案:“他们傻呗!”

问题:“为什么港台艺人同天在三个卫视跨年啊?”

答案:“中国太大了,每个省份都有时差呗。”

问题:“那为什么一个评委面对完全不同的两个选手却在不同时间不同卫视说一样的点评呢?”

答案:“他自己忘记了呗。”

问题:“为什么现在突然出台了一个‘限娱令’呢?”

答案:“想解决你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呗!”

我们也好,电视从业人员也罢,原来都和“限娱令”的初衷一样,梦想着一个和谐美好天下大同的世界。只是问题太多,习惯已成,单靠一纸“限娱令”,那美好的世界或许只能存活于我们的期许里。

限娱,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已,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这“限制后的内容”,如何才能真的让我们被吸引。这不只是电视人要面对的问题,也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思考一下的问题。

限娱令 篇2

本文作者:张媛(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2013年11月4日,首届中国(杭州)电视剧节目推介会和2013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据组委会统计,共有490多部、17700余集电视剧参加了此次推介会,涵盖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现实、生活情感、革命军事、武侠动作等主要题材类型,汇集了《天龙八部》、《大汉贤后卫子夫》、《飘帅》、《大当家》、《鹿鼎记》、《步步惊情》、《爱情公寓4》、《十月围城》、《致青春》等大热剧目。

当前,中国电视剧行业进入了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虽然国家文化产业利好政策不断释放,电视剧播出平台多样化、受众需求快速提升、产业投资和规模激增,但目前中国电视剧市场仍是虚假繁荣,泡沫在放大。据广电总局统计,中国每年电视剧生产量为1.5万集左右,但只有约8000集能得到播出,其他的片子基本拍完就进了仓库。这表明,中国电视剧行业还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上下游从业者整体上比较浮躁。

总局倡导表现真实可信的平民中国梦的电视剧

因此,为帮助电视剧行业迈过发展过程中的这道“坎”,打造行业发展风向标,在2013杭州电视剧推会上,广电总局相关领导表示,在新的一年里,电视剧创作仍然需要避免过度娱乐化,倡导表现真实可信的平民中国梦的电视剧。而这样的原创剧集则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多的心血,克服创作中的浮躁心理,对电视剧剧本和编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更多优秀电视剧编剧和创作人员以及整个电视剧制作领域带来的新的发展良机。

而另一方面,则是广电总局对电视娱乐节目的从严控制。2011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限娱令”——《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2013年10月20日,广电总局再次向卫视下发“加强版限娱令”,要求每季只有一档歌唱类选拔节目进黄金档。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电视剧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指出,“限娱令”的颁布,对电视剧的质量和数量需求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限娱令”提高了电视剧的“出场”时间和“吸睛率”

首先,电视剧播出份额得以扩大。“限娱令”的出台,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新闻类、社科类、道德建设类等节目去填补原有的晚间黄金档,然而基于推出新节目难免会带有盲目性,是否适合观众口味尚需时间验证。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剧成为电视台最保险的选择。

其次,电视台对精品剧的需求增加。在“限娱令”的背景下,各卫视为争夺市场份额,吸引更多观众,对精品剧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再次,电视剧播出量大幅上升。在“限娱令”的背景下,2012年黄金档时间湖南卫视以2个独播剧场的编排为主;安徽卫视推出1个王牌剧场+1个独播剧场;江苏、辽宁、吉林、河南卫视晚间时段以3集播出为主;多数卫视的容量为周一到周日每天2集全年无休。

图表1:“限娱令”使得主要卫视电视剧采购计划大幅提升(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而从2012年以来省级卫视电视剧收播比重情况来看,在“限娱令”的影响下,省级卫视电视剧播出量和上年同期整体相对持平,而卫视依靠电视剧获取收视的比重进一步加大。由此可以看出,“限娱令”限制了电视台的“娱乐”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视剧的“出场”时间和“吸睛率”。

电视剧行业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前瞻产业研究院电视剧行业研究小组认为,在产能过剩、跟风严重的形势下,电视剧题材创作、营销传播的转型升级、电视剧制作机构和播出机构加快制播体制转型是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政策持续利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市场竞争日益规范以及新媒体播放平台崛起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

首先,驱动电视剧行业规模整体向上的动因在于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整体广告收入的提升,目前电视台虽然面临视频网站的竞争,但强势省级卫视仍属于稀缺资源,其广告收入在未来几年仍有可能稳步上升,视频网站更多挤占的是弱势电视频道的广告收入。

其次,视频网站加入购剧行列一方面其用于内容采购的支出占广告收入的比例会高于电视台用于内容采购的广告占比,同时视频网站对内容的采购会更集中于优势资源,这有利于制作精良的电视剧公司的后续发展。

TVB:我们并未接到“限娱令” 篇3

内地娱乐业繁荣的大环境,使不少港台艺人选择北上发展,并推动了中港台三地影视行业的多元融合。

香港无线电视台(以下简称TVB)在香港回归之后,一直与内地有着最紧密的合作,内容涉及影视制作,综艺节目、文化输出、艺人交流等。与此同时,TVB签约艺员也成为港台娱乐势力北上潮流的主力军。

据称,TVB艺人佘诗曼,在与TVB经纪约满之后,全力进军内地。在“限娱令”之后,她透露,她在内地的所有宣传活动均未变更,也会如期在九月中旬赴北京拍摄新剧。香港艺人张文慈,原本有份参加东方卫视《舞林大会》,但日前接到通知,由于港台艺人有名额管制,她无法参加这个一综艺节目。可见,目前的“限娱令”仅只针对综艺。

TVB中国事务高级经理张惠儿对记者说,TVB方面并未接到内地的“限娱令”,也未看到任何明文规定不许TVB艺人参加内地综艺节目。她表示,很多TVB艺员在内地的发展,包括上节目、做广告、拍影视剧等,都是TVB在积极接洽。艺员郑嘉颖、胡杏儿、杨怡近年拍了不少内地剧集,都是TVB方面在主动促成。她还澄清,媒体所言的阿佘“出走”也并非事实。TVB与艺员的签约方式种类很多,阿佘只是放弃了与TVB的经纪约。

“我们的艺员多拍内地影视剧,也是间接把他们捧红,他们能够走出去,证明TVB选人的眼光不错,我们不会想,人家怎么把我们的人挖走,也希望未来有更深度的合作。”

Q&A

影视圈:内地近年影视投资加大,演员片酬水涨船高,TVB很多艺人北上,这会给你们造成什么影响?

张惠儿(以下简称张):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虽然拍影视剧是一个艺术行为,但艺员的要求也是很实际的,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内地演员的酬金高,也是与国家的发展起飞有关,观众的需求和广告投入自然会高,令到港台艺人淘金潮,这对观众来说是个好事,他们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大。

影视圈:你们如何应对?

张:我想借你们的版面澄清一些,很多媒体爱用“出走”来形容TVB的约满艺员。其实哪有“出走”,TVB的合约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歌手约,经纪约,艺人约,主持人约很多。讲到佘诗曼,我们只是没有再签经纪约,但有其他约,只是换一个方法来合作。从另角度讲,他们能够走出去,是TVB的一个成就。

我最近有注意内地剧《金枝玉叶》的宣传,主打我们TVB的艺员,三哥苗侨伟、林保怡,也是帮我们把名气打出去。这对双方都是好事,他们多拍内地的影视剧,他们走红,我们的电视剧也会更值钱。

影视圈:内地现在很多电视台都在走TVB模式,自制综艺、剧集、自己做艺人经纪等。目前TVB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方式?

张:TVB一直在不断地栽培新人。特别这几年,内地、台湾、韩国,每个地方都有很优秀的艺员,把观众的视线分散了很多,选择更加多元化,自然香港艺员在九十年代的那种优势也分散了,这对传媒业来说是一个好的结果,有竞争才有进步。

有的人也会说我们的艺员没有以前好,但我觉得这需要时间来证明。现在的艺员培训班,跟以前很不相同。过去周润发、刘德华他们那个时期,要在艺训班上足一年,之后在各个电视剧里跑龙套。现在市场步伐越来越快,我们不可能有这样充足的时间来培养一个艺员。我们会从“香港小姐”、“香港先生”等大赛中选拔,去包装相对成熟,相对被观众接受快的艺员。同时,我们也在办一些选秀活动,比如“超级巨星”、“功夫之星”等,针对每个人的强项重点包装,再送到艺员训练班做短期培训。

影视圈:这么短的时间,有什么窍门让他们迅速成长?

张:两个字——“机会”。TVB可以给艺人很多全方位展示的机会,因为我们的节目很多,有专题综艺,有访谈,有电视剧,给你越多机会,越多实战经验就可以。如果你怕面对镜头,我们就天天想办法让你面对,就OK了。

影视圈: TVB在香港回归之后与内地有过多次合作,未来这种合作会更多吗?

张:九·七之后,我们跟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岁月风云》,后来又与SMG合作《摘星之旅》。这两部大制作算是全方位的合作,从投资到制作,我们都有份参与。未来,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电视台和对象来做,但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

其实在《摘星之旅》做出来之后,在哪个地方先播,出了点矛盾,是制作人很难操作的事。当时《岁月风云》是两地同时播出,就很好处理。未来,我们也会想办法克服一些区域问题,努力化解或避开这些矛盾。

影视圈:TVB与内地在综艺节目的合作上也很有成效,比如舞林大会、舞动奇迹等,不知近日传闻的“限娱乐”,对两地间的合作有何影响?

张:其实我上个星期有看报纸,可能只是媒体在炒“限娱令”,总局并没有出台这个规定,我们也没有收到TVB艺人不能参加卫视综艺活动的通知,所以我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与内地合作的综艺节目一直在继续,刚刚做完深圳大学生运动会的综艺晚会。我希望,两地的距离,能够通过这些综艺活动越来越近。

开创两地合作新里程

TVB于1967年启播,是全港首间商营无线电视台,有43年的发展历程。旗下拥有两个专属电视频道,翡翠台与明珠台,每年播放逾一万七千小时节目,是全球制作华语节目最多的电视台之一,发行海外超过四十多个国家,覆盖全球超过三亿用户。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港两地电视业者的跨界合作越见频繁,日渐建立起密不可分的伙伴关系,TVB作为扎根香港电视业界的龙头,不断与内地电视人进行更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开创电视新里程。

2010年,TVB共播出1100小时的国产节目,包括电视剧集、综艺晚会、纪录片等。凭借在香港的独特优势,一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把优质国产电视节目播出至香港本土及海外。

Q&A

影视圈:TVB剧集的制作量每年有多大?主要输出渠道在哪里?

张:我们主要是供应本港地区播出,在香港主要有两条半电视剧播出线,一条是翡翠台,一条是明珠台,明珠台是外语频道。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会播出两小时电视剧,再加半小时家庭剧,全年差不多有六百多小时的剧集。本港对TVB剧集的需求很大,再加上海外平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加拿大、新西兰等,有我们自己专门的播出平台和有线收费频道。主要针对当地的华人市场,当然现在最大的市场是内地。

影视圈:内地观众很喜欢TVB剧,但由于近年内地电视剧生产过剩,各电视台对TVB的引进减少,目前向内地引进剧集的情况是怎样的?

张:其实引进数量也没有少。只是现在内地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感觉上少了。每年我们仍然会有几百小时的剧集引进内地,像《宫心计》、《家好月圆》等都非常受欢迎。

我们的主流电视台翡翠台在广东落地,能够覆盖广东全省,收视一直排在前三。可能北方的一些城市因为总局规定,引进剧不能在黄金时段播出,可能看到的不多。因为我有很长时间在北京工作,也很留意看电视。像安徽卫视,每周末都会全天连贯播出TVB的剧集。

影视圈:除了电视台,观众还有哪些渠道可以看到TVB新剧?

张:我们会把一些剧集打包卖给新媒体,也就是视频网站。但这最多也是一种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TVB是传统电视台,并不把网络做为主流播出渠道。

影视圈:TVB在海外华人地区的影响力很大,做了哪些工作?

张: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TVB成立四十多年了,香港也有很多人移民了,很多香港人把看翡翠台和明珠台当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样,他们出去之后也把这种习惯带到海外,进而在海外把TVB的文化流传出去。所以,在华人世界里都有TVB,它的影响力是慢慢累积的。

影视圈:今年引进内地剧集的具体情况。

张:有《抉宅男女》等六部大型的剧推出。具体的发行现在还很难说,我们要先在香港播出,然后根据收视情况卖出去。目前只能说这六部是我们的计划,内地购片方也要先看它们在香港的播出情况,我们不会有预售或订购,更不会按内地的要求拍摄。

影视圈:TVB在香港播出内地电视剧的情况?

张:2010年,我们播出接近一千一百小时的国产节目,今年上半年,我们播出的内地节目有五百多个小时,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晚会、纪录片,好多。我也很喜欢看内地的电视剧,的确做得很不错。我个人物喜欢那种很生活化,很实际的感觉,讲人性和感情的,没有特别的坏人,很适宜老百姓收看。这也会给TVB的制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几年前拍摄《冲上云霄》,就是这种思路。

影视圈:您提到两地文化的交流,都通过哪些渠道?

中美“限娱令”之比较 篇4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美国不仅有类似于广电总局的“联邦通讯委员会 (简称FCC) , 而且类似于“限娱令”这样的政策在美国也是存在的并且一直以来也发挥着作用, 像是每天的家庭收看时段不能有暴力色情内容, 或者用beep屏蔽掉不雅词汇以及打马赛克等等。但却极少像中国的限娱令一样遭人诟病, 这又到底是为什么呢?

想要究其原因探其根本, 我想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 媒体的运行模式不同

“美国媒体基本都是私营的, 这也就保证了媒体本身具有极大的独立性。而宪法第一修正案又赋予媒体极大的新闻自由, 而FCC作为行政机构必须接受三权分立的原则, 在审查制度上要有行政听证程序, 立法部门批准, 可以被司法部门推翻, 而且FCC自己被电台电视台推上被告席也是家常便饭。”[1]也就是说, FCC的限娱令是可能因民众的不满或是法院判决违宪而无效的, 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民众的排斥和不满。争论不是没有, 重要的是化解争论的方式。

而中国则不然, 中国的媒体是完全国有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是在一定控制范围内进行的, 最主要的体现为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这也是矛盾最为尖锐之处, 即所有权的一元化和经营权的多元化。传媒必须首先完成党和政府所赋予的宣传任务, 而且所有节目都在不违背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前提下才能考虑满足观众的信息、娱乐等方面的需要。而且中国媒体强调社会效益第一, 经济效益第二, 所以中国的电视节目必须在保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 才能考虑节目的收视率。但是这个社会效益又太过模糊, 模糊到只能凭借人为界定, 所以尺度的把握本身已是难事。[2]

就运行模式而言, 我们很难界定孰优孰劣,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完善运营模式与制度的规范化和细致化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 媒体行业发展阶段不同

美国媒体行业起源于殖民地时期, 并且是现代新闻媒介的发源地。以1833年《纽约太阳报》创办为编制的便士报运动带起了报纸现代化之路。而广播电视则首先在美国投入商业运行。而媒体行业发展至今可以说进入稳定发展的壮年时期。而早在19世纪末, 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弊端——“煽情主义”和“黄色新闻主义”就已经在普利策和赫斯特的竞争中显露出来, 并且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思。比如普利策晚年的设立普利策奖。“到了20世纪初, 各种职业团体的建立推动了新闻职业道德的自省, 即媒体行业内部意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了行业内的自律。例如, 《全国广播业者协会道德准则》和《全国广播业者协会商业行为准则》。”[3]自律如果能发挥作用, 外在的束缚就越少越好, 所以美国政府对媒体业的限制要做的就少了。

相比之下, 中国的媒体行业还只是一个稚嫩的孩童。真正媒体的独立化和商业化发展, 不过短短三、四十年而已, 而这一时期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市场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能庸俗化甚至是用黄色、暴力等等来吸引眼球。但是我们要看到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化都要面对的, 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美国曾经的历史。这个时候行业的自律性还没有觉醒, 那么需要更多的他律来保证中国媒体在正途上前行也是无可厚非的。

纵然限娱令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我们必须思索的是既然走上商业化道路, 那么能不能少用生硬的政策命令, 而用更实际和有效的市场调控手段来维持媒体业的正常运转, 毕竟命令总是令人反感的, 而手段似乎是政府所更应考虑的重点。

(三) 根本的出发点不同

文化永远是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无论变化是好是坏都是不可能静止不动的。今天我们看到美国限制把晚上8点至9点定为家庭收看时段, 是因为害怕孩子受到暴力或其他不良影响, 这纯粹是出于对社会稳定和下一代健康成长来考虑。这是我们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我们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中国黄金时段连方言剧也是不能播出的, 这无论是从社会还是从家庭来考虑都不能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 在这样的政策之下, 我们不仅看不到政府真的从公众的利益出发, 反而可能让公众失去信心。

刘瑜在她的《民主的细节》里有这样一段评论, 我觉得十分之有道理“FCC的每一次审查强化, 都与某些‘民愤很大’的广电节目有关, 就是说, 它往往是被动地对社会呼声做出反应, 而广电总局则往往是‘先天下之急而急’其实虽然‘先天下之急而急’是好事, 不过‘无天下之急而急’, 甚至‘逆天下之急而急’, 是不是就有点自作多情了呢?”[4]也就是说, 是不是该听听民众之声呢?毕竟, 公众才是媒体最重要的服务对象。一个抛弃了受众需求和感受的媒体业, 真的还有存在的价值和能力吗?

结语:所谓新闻媒体事业本身就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 如果我国的新闻事业至始至终都掌握在政府的手中, 这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 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这种以报治国的思想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历史上血的教训, 我们能做的有很多。最起码, 我们应该看到比我们完善的制度和比我们先进的思想, 这样才能使新闻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

注释

1[1]《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出版社218页

2[2]《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容复旦大学出版社170页

3[3]《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容复旦大学出版社132、134页

谈“限娱令”的利与弊 篇5

为什么会出现“限娱令”呢?一个政策的出台与其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以最虔诚的心态揣摩这个“限娱令”, 其出发点或在于:当前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的出现正是电视媒体市场化的一种表现。从目前情况来看, 国内的娱乐节目数量确实过多, 同质化严重且良莠不齐。跟风现象严重、内容质量不高、过度娱乐化畅行、节目重复化出现, 有些还起到了不好的舆论作用。如此时代背景之下, “限娱令”是有积极意义的, 它能对这些娱乐节目进行在道德价值引导上的约束, 将一些有着负面效果的舆论隔离开来, 增强人民意识, 提高国民素质。

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来看, 其包括文化传递、社会协调、环境监测、娱乐功能等。从功能原则上看即使是娱乐节目, 也应坚持寓教育、认知、审美于娱乐之中, 达到教育引导、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目的。凡是追求娱乐至上, 忽视思想内涵, 排斥审美追求, 拒绝承载社会责任、主流价值的, 应当属于过度娱乐化。从节目元素上看有些电视节目从主题定位、类型划分上虽然不是娱乐节目, 但在节目创作过程中, 过多添加了娱乐元素, 结果喧宾夺主、娱乐泛滥, 冲淡了原有主题, 淹没了节目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也属过度娱乐化。目前我国共有上星综合频道34个, 此外还有一些少儿、动画、外宣、少数民族语言等上星频道。众多娱乐节目的出现犹如百花齐放般盛开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们虽然得到了欢声笑语, 但与此同时那些低俗的、庸俗的、有反面影响的电视节目犹如金玉其外的“毒蘑菇”, 看似美丽, 但却在慢慢吞噬着人们的进步思想。电视娱乐节目虽然一定程度上要淡化教化性, 但是寓教于乐的功能是不应该改变的。艺术是潜移默化的, 如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好的电视节目能够提高观众的美育修养, 培养观众健康、典雅的情趣和积极向上的情操, 而只显娱乐之皮毛不重娱乐之精髓的过度娱乐化电视节目则会给人以庸俗。所以限娱令会对节目的“过度娱乐化”加以控制, 让娱乐节目更好更快地发展。

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真人秀”节目, 多以隐私、残酷竞争、博彩等为看点, 刻意暴露人性弱点和阴暗面, 挑战道德底线。节目低俗化触动了观众朋友们的心头, 更有些节目甚至盲目制造噱头、情节不惜庸俗。最近出现的一些雷人的说法, 像“宁可在宝马里哭, 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嘉宾正是在《非诚勿扰》这一相亲类节目中出现的, 其“拜金主义”的想法也是通过《非诚勿扰》得以传播出去的。这些想法一经出现便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其负面效果也对主流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因此, 广电总局下定决心淘汰一些庸俗的电视节目, 防止娱乐节目低俗化。

其实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是娱乐节目多而健康有益, 特别是被电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关键在于现状不这样, 某些电视台为了只求“收视率”, 为了博取眼球居然雇佣演员, 编故事愚弄观众, 因此节目真实化程度降低, 出现的只是为娱乐而搞笑。有些娱乐节目找不到一个思想主旨, 都是为了收视和炒作随性而为。实际意义上就是电台娱乐成了金钱的奴隶, 他们为了收视率, 力图在短期时间内用爆炸效应迅速吸引眼球, 整体风格煽情、作秀、八卦, 并且急功近利, 长此以往必将给人的心灵和文化氛围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限娱令”明确提出“三不”政策, 反对唯收视率。这样的做法更是适合了“绿色娱乐”的发展, 而这也正是“限娱令”的别有用心之所在……

“限娱令”是一把双刃剑, 在对娱乐节目附有正面影响的同时, 其“负面”作用也应声而来。一些观众因为自己喜欢的节目受限而进行反抗;港台主持人遭受封杀而引来众论;一些电视节目因为中央台的全部未遭“限令”, 地方台遭受“限制”, 而感到不公平。种种弊端充斥着人们的心理, 从而对“限娱令”进行抵触。但仔细思考, 这“限娱令”的做法是带有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实施的, 政府这样做是别有用心的。总体来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 “限娱令”这个良药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所以我们应当支持其实施发展。

以下是我对提升我国电视节目的几点思考:

1、广播娱乐节目不能满足于老套路, 要运用新手法、新形式, 实现新突破, 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创新, 对广播娱乐节目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2、提倡“绿色娱乐”对过去的节目进行筛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净化娱乐节目当中不利于文化健康发展的因素, 体现娱乐节目的时代价值, 确定电视节目的价值取向, 注重社会效应。

2、始终支持“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建设富有知识性、教育性、审美性的娱乐节目,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环境。

“娱乐”不是单纯的娱乐, 在寻求感官刺激的同时, 更要认清它的教育意义!因而“限娱令”在对目前的娱乐市场进行“去其糟粕”的肃清运动, 利用传媒作为一个对国民素质集中反映的载体采取职业素养打造品牌节目, 引导国民趣味, 影响下一代的行为修养。所以个人感觉对于国民而言, 利远远大于弊。所以“百花齐发, 寓教于乐”或许是“限娱令”达到的最理想结果了。

摘要:针对国内现阶段娱乐节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广电总局终于再一次挥起手中的如椽大笔。此次“限娱令”可以说是广电总局运用其行政手段对这些娱乐节目进行的整顿和限制, 在使娱乐节目朝着更健康、更符合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的同时, 也能使我们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得以巩固和更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限娱令,收视率,绿色娱乐,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姜嵘, 浅谈电视娱乐节目发展方向[J], 新闻传播, 2009 (5) 。

[2]陈力丹, 传播学是什么[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从“限娱令”分析媒介管理目标 篇6

对于“限娱令”的消息的传出,很多人对于“限娱令”的真正含义以及“限娱令”一些内在的目标都有不一样的理解,但是其中所需要传达的真正意义是需要值得关注的[1]。“限娱令”的真正含义并不是限制娱乐的发展。根据某司长在对“限娱令”的理解方面的看法,“限娱令”的真正意义并不是限制娱乐的发展,而是针对各个电视台的相关的整顿[2]。娱乐的发展是发挥媒体各项社会功能的主要方面,能够为大众在紧张工作和生活之余提供一些放松身心的新闻,,因此,“限娱令”真正的目标并不是对娱乐新闻进行绝对的限制,而是让娱乐新闻能掌握一定的度,不能流于粗俗。“限娱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发挥了媒体的管理作用,让公众娱乐的生活和思考能够走向平衡;同时,这也是大众在接受媒体传播消息时的主要目的。

2 媒介管理目标的分析

2.1 媒体管理者的思想

“限娱令”的叙述表现了媒介管理的重要性,要想实现媒介管理的健康发展和媒介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媒介的管理者在进行日常的管理的时候能够促进良性媒介生态的形成并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对媒介的管理者方面,需要对于原则方面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考量。媒体的管理者在思想方面要恰当把握好度,假如其在原则方面过于细致会不利于媒介的健康发展。因为媒介中发生的问题十分多样化,变化性很大,所以如果媒体管理者过于苛责原则,那么就会束缚媒介的发展。但是,如果媒体管理者在原则方面跨度过大,对于一些违规的情况进行事后的惩处,不能对媒体的管理具备足够程度上的约束力,会导致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持续出现,影响媒介积极作用的发挥。因此,媒介管理者在对原则方面应该掌握好限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媒介的良好作用的发挥,还能给予媒体一定的创作的空间。

2.2“限娱令”的适当操作

在“限娱令”发布之后,就是实际将“限娱令”实施到位的部分。在践行“限娱令”的相关问题方面需要相关的负责人在操作的过程中掌握好度,避免出现和“限娱令”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情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方面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限娱令”主要是针对娱乐类的节目而言,但很多其他类型的节目中也会加入一些娱乐节目,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恰当解决。这就需要相关的处理人员在计划的过程中能够对照这个问题考虑在内,并对于如何实施做出详细的规划。其次,“限娱令”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导致媒体的节目收视率出现下降的现象,这样不利于媒体节目的发展。由于“限娱令”的要求,对于娱乐节目限制在了一定的时间内,这种过短时间的限制导致媒体节目在各个环节的说话速度都要缩短,这样主持人的说话语速过快会直接导致一些观众不能看懂,影响节目的质量,收视率下降。因此,在实践“限娱令”的时候,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站在人的角度,更好地服务大众。

2.3 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媒体对大众的积极影响力,在对媒体管理方面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站在观众的角度处理各种媒体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媒介管理方面提升媒介的素养,将其传递的价值观和精神在节目中完美体现,创造出既受欢迎,质量又好的节目。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对于各类的媒介的信息的理解能力以及批判的能力,并将信息在日常的生活中得以运用的能力。受众对于媒介消息的运用以及受众对于媒介的一种批判的意识都是媒介素养的部分。在运用媒介的过程中,受众需要将媒介消息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媒介完全影响,并对于媒介消息有足够的组织和评价的能力,对自身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针对媒介的管理目标方面,需要提升媒介的素养,让受众接受到媒体的积极效应[3]。

3 结语

媒介的管理目标的实现不是单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轻松实现,这需要媒介的管理者、媒体人以及受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信息沟通模式,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共同促成媒体的发展[4]。媒介追求的是将一些消息完整地向大众传达,让受众在接收到媒介传播的信息之后,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一些不好的习惯和现象进行改正,并在日常的工作中取得积极的影响。分析“限娱令”下关于媒介管理目标,对促进媒体的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于正凯.媒介管理学轮廓小议—以2010年媒介管理学研究为例[J].中国出版,2011(8).

[2]白晨.从组织结构浅析中国地方党报报业集团组建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J].编辑之友,2010(9).

[3]丁汉青,李亚菲.博客营销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8).

探讨限娱令下的综艺栏目创新 篇7

一、为节目寻找一双“好眼睛”

一个内涵丰富的、具有核心意义的、能够容纳足够故事的主题是节目的眼睛。

栏目组和主创们首先在思想上明了娱乐节目的诉求:观众不是来受教育的, 更不是来学习做人的, 而是要在分配给专供娱乐的时间中因节目而得到释放, 感到轻松和愉悦, 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媒体的教育和引导舆论的功能才能显现。明确了这一点, 选题策划和主题策划就充分考虑到观众好奇喜新的心理, 寻求具有创意和新意的好题目。导盲犬、赛马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动物;超级跑车、骑马跟健康新生活相关;特别策划的“玩具总动员”则有关成人的童真爱好;有关端午、中秋的节目从时尚的角度解读传统民俗, 既让民俗专家讲典故、又在现场展示如西式星巴克粽子、哈根达斯月饼等美食潮流, 还让针灸专家另类诠释艾蒿针灸与健身养生的关系等等。每一个选题所选择的都是适合大众心理的娱乐内容, 而在内容策划上既追求新颖、奇特, 设计令人拍案叫绝的环节, 又将各种实用信息、传统文化融入其中, 并在节目立意方面鼓励年轻人发现、创新的生活态度,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许多年轻观众在栏目微博中反馈, 《北京客》让他们大开眼界;而一些有着丰富阅历的嘉宾也在自己的微博中赞扬《北京客》是一个兼有时尚外表、综艺趣味及价值内涵的好节目。

二、为节目打造一个“好身体”

嘉宾是节目内容的载体, 通过对不同层次嘉宾的选择和策划为节目打造一副“好身板”, 从而承载节目的内容、实现节目的立意。

选择相益得彰的嘉宾组合是编导和主创们选题确立后的头等大事。《导盲犬》的节目嘉宾平亚丽是中国首枚残奥会金牌获得者, 她的导盲犬LUCKY曾在北京残奥会的开幕仪式上和她一起传递圣火, 跟她搭档的嘉宾陈燕是我国第一代女盲人调律师, 她们是真正的导盲犬使用者的代表人物;陈燕的导盲犬珍妮是大连导盲犬训导基地去年四月刚送给她的, 很自然地, 珍妮的训导员付明言和正在训练的金毛都成为了节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在《马术》节目中, 让担任中国马协新闻委员会副主任的著名体育解说员蔡猛来解说马术这个具有贵族气息的技巧运动的“平民”特性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亲近感。《吃粽子》节目由民俗美食家姜波和民俗家王作楫分享关于端午的渊源、南棕北棕有何区别的传统知识, 并由著名大厨白师傅和功德林大厨现场演示粽子的制作过程无疑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之一。在《揭开超级跑车的神秘面纱》节目里, 玛莎拉蒂、兰博基尼的主人告诉观众的不只是气缸和涡轮增压器对速度的影响, 更多地谈到他们为什么会购买跑车, 以及开名贵跑车的各种烦恼, 如底盘低、视线不好、座椅硬、加油、停车问题等等。嘉宾的搭配、嘉宾和主题之间的关联度和契合度以及对嘉宾的递进式访谈承载了节目内容的主体。

三、为节目树立一个“好形象”

在节目的片头、主题曲、整体形象、栏目的视觉形象已经形成以后, 除了在不同的节目中强化这些既定元素之外, 主创们下大力气在采访策划、板块设置和策划、电视化手段的应用、演播室技巧及编排与播出策划等方面下功夫, 逐步摸索和探求节目的风格特点, 提高节目的优势竞争力, 使节目“优质、潮爆”的“好形象”渐入人心。

《马术》节目中, 把身高近二米的荷兰进口纯种马请进演播室还不足以彰显与马术运动有关的一切;让女主持人蔡紫带上头盔、穿上马术服、并骑在小马上主持也只表现了马术骑士着装的一方面;根据节目以演播室为主的特点, 外采环节流畅地实现了娱乐访谈节目的“场面调度”:外采马术设计板块, 让宝贝团成员把场外的真实体验带入演播室现场;而来自爱尔兰的专业教练身着马术服的比赛片段出现时, 节目嘉宾———奥运会马术比赛解说员蔡猛结合小片的即兴解说, 有机地串联起节目现场的众多元素, 使整个节目浑然一体。

类似的技巧还有很多。展示导盲犬上楼梯、绕过障碍、找座位、找物品的环节似乎平常了些,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导盲犬和主人之间的默契程度, 特别设计了盲人与导盲犬是如何匹配的环节, 原来盲人的脚步和导盲犬的脚步是否吻合、盲人的身材和导盲犬的身材是否吻合是遴选的重要条件, 这个看似很技术的环节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创们选择这期节目深切的人文关怀意识。

跑车是个看起来很高端的话题, 很容易与炫富、脱离生活实际挂上钩。节目扬长避短, 从中国跑车文化和本土化意义方面着手, 设置了著名当代艺术家卢昊为法拉利设计跑车的环节, 他的灵感来源于宋代官窑瓷器, 卢昊版的法拉利外观漆以青花瓷的颜色, 仪器表盘跟数字有关的指示则以中文繁体字如壹、贰、叁、肆、伍等代替, 内饰及其他设计也都加入了中国元素等等。这个着眼于文化内涵的环节使《北京客》的跑车秀场俨然化身为中国文化新发展的课堂:这也是栏目向来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的具体体现。

四、注重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

贯穿节目始终的道具应用是《北京客》另一个精益求精、提升节目品质的重要手段。“细节决定成败”, 编导和主创们在分析观众的收视动机和心理趋向的基础上, 在细节上做足文章, 把“以小见大”的道具作为一步步推进内容发展的线索。跑车、纯种马、导盲犬也只是这些“精品道具”的一部分, 在《玩具总动员》的录制现场, 价值数万元、甚或十数万的近百件变形金刚收藏品、近一米高的积木模型、全真的高科技模型飞机把演播室摆得满满当当, 真正的是“玩具集结号”重装上阵;端午特别节目中涉及粽子形状的如枕头形、牛角形、锥子形的粽子编导都找来了;听说中国马术博物馆的展品有五分之一是蔡猛的收藏, 节目组不失时机让蔡猛拿来了明代的铜胎景泰蓝的马镫、清代的镂空马镫等, 除了这些精美珍贵的古董展示, 和马生活细节有关的马鞍、干草、给马按摩的器具等也都出现在录制现场……可以说不惜工本打造节目、苛刻考究具体细节成为品质塑造的关键环节。

在演播室技巧应用方面, 针对导盲犬的视野和视角, 摇臂尽量以跟狗狗几乎水平的角度近地面拍摄;其他如音响、光效、副切补充等方面也都有明确、细致的要求;对导视和频宣的创作, 主创们甚至亲力亲为, 力求使这些关键的电视化元素能体现节目的本质和闪光点;加上对节假日特别节目的策划、分析收视规律以后制定的播出安排等等, 都是为了重复和放大节目的主要元素, 凸显节目的特色和可视环节, 以期达到使节目理念更为社会文化所认同, 从而吸引更多口味类似的观众的目的。

限娱令 篇8

1.1受众喜好对于电视媒介的重要性

我们都知道受众的喜好对于电视媒介的重要性。在电视媒介经营者眼中, 电视媒介是赢得受众喜好从而盈利的绝佳工具。

“受众既是电视节目的市场, 也是电视产业的资源。”[1]电视经营者认为, 电视是一项娱乐事业, 所以为了盈利、迎合他们所设想的“大众想娱乐”的这个需求, 将娱乐化的节目做得淋漓尽致、层出不穷、花样翻新、蒸蒸日上。这样就轻易地实现了收视率的节节攀升以及广告费的滚滚而来。各个电视台都在娱乐节目带来的利益之争中分羹一勺, 以至于娱乐化的节目泛滥成灾。

1.2受众喜好不能等同于受众需求

从“限娱令”的出台, 我们不难看出, 政府并没有将“受众的需求”等同于“受众的喜好”。

政府认为“受众的需求”并非是收视率所表现出的“娱乐”, “娱乐”带来的高收视率风潮充其量只能算是受众的“喜好”;而“限娱令”所提及到“满足广大观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才是政府认为的受众的真正需求。

我们将“受众的喜好”看作为受众的表层需求, 娱乐节目高收视率就是因为电视媒介经营者没有为受众提供不同类别节目多样化的选择而造成的。作为“限娱令”所提及的“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 也就是受众深层而潜在的需求、受众真正的需求即“文化的多样性”是不会随着节目质量的改变而转移、不会随着节目种类的增多而变化的, 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大众都需要的。

“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分子, 要有起码的责任, 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一切。”[2]除了娱乐, 您还能通过您的电视机做更多的事情, 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

1.3受众眼中的电视究竟扮演什么角色

电视在受众眼中所扮演的角色既被电视媒介经营者自顾自的定位着, 又被国家政策赋予了新的标准。

如果说受众对于电视媒介真的如此重要, 那为什么不去听听受众究竟是如何定位电视媒介的角色的呢?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媒介需要做这样的倾听, 包括传统纸媒和新的传播媒介也都应该去做这样的调查。因为现在的传播媒介实在是太丰富了, 受众更期待它们的“合多为一”还是它们的“分工合作”是值得考量的。

第二章“限娱令”和电视媒介的发展

2.1收视率不再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依据

收视率不再作为评判节目好坏的依据, 这是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 以单一的“收视率”作为“拿掉”某些节目的标准势必会损害文化的多样性。

收视率“实际上是电视观众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反映。”[3]电视是观众自己在家里随意收视的, 是一种个体封闭的、物理性约束的、无社会压力的收视行为, 观众更多表现的是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追求官能愉悦和个体自我宣泄。

其次, 中国的文化精英阶层和中产阶级比例比较小。“在西方社会, 主流文化人群庞大得多, 而在中国, 主流文化人群却小得多, 我国至今还有1亿多文盲, 8亿农民中的4亿劳动力, 平均受教育时间为7.3年;农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观众的比例高达75.5%, 城市中初中及以下文化观众的比例高达56.5%。”[4]低文化人群是样本构成的主体, 也就是说, 高收视率的节目都是低文化人群喜爱的节目。

收视率存在的第三个问题, “它仅仅反映了观众收视电视节目的人数, 却未能反映观众的收视心态。”[5]观众往往有可能选择接受而非完全接受或拒绝接受电视节目, 从而造成社会上多年流行的“边骂边看、边看边骂。”也就是说, 这种高收视率是观众“不得已而为之。”

2.2电视媒介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发展会提升大众传媒文化的审美品格

“Has TV gone too far?Inside the raging battle to tame your screen.What's really at stake in the red-hot indecencywar”[6]各个电视台之间燃起的商业战争, 以各种节目为载体, 打翻在了观众的面前。可是, 电视传媒在传媒文化建构中是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的, 是要提升大众传媒文化的审美品格的。

以凤凰卫视为例, 它就是提升大众传媒文化的审美品格的。“香港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祖国内地的有力支持为凤凰卫视用文化充实和包装频道、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创造了条件, 凤凰卫视用文化充实和包装频道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发挥话语的交际功能;把时段让给文化名人;吸收各种文化精华, 提高频道的含金量。”[7]

电视的传媒发展仅仅依靠娱乐是绝对行不通的, 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是必要的, 接纳万物从而通过节目滋养万物才能让电视传媒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媒介的现实与超越——胡正荣自选集》胡正荣编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8月第4页

[2]《振荡下公共广电制度定位与竞争策略》载于《广播与电视》 (台湾) 1996年第一期彭芸

[3]《绿色收视率与媒体社会责任》选自《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三期时统宇

[4]《中国电视收视率年鉴》王星柱编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9页

[5]《受众视野中的文化多样性》沈卫星李晓枫云德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129页

[6]《Has TV gone too far》载于《TIME》封面故事2005年3月28日

限娱令 篇9

一、“限娱令”推出前的中国电视节目发展现状

2009年7月, 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电视媒介作为文化传媒领域的生力军, 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回头看内地综艺节目这两年的发展, 各地电视台为迎合时代潮流走市场发展道路, 不断增加娱乐类节目的播出场次和时间, 在收视率为王的语境中, 许多电视媒体娱乐类节目所谓的创新往往限于对海外高收视率电视节目的模仿和变异, 从“超女”选秀到《我爱记歌词》再到《我们约会吧》和《非诚勿扰》, 基本上都可以在海外看到该类节目的原型, 这种对海外节目的模仿与变异, 一旦在国内获得成功, 就立即被其他电视台广泛模仿与抄袭。撇开选秀活动不谈, 就说唱歌节目、相亲交友节目, 几乎是稍微有点实力的电视台都做过, 且不论是否有改进, 先把节目推出来以抵制空缺再说, 例如江苏卫视今年打造的《非诚勿扰》, 以“只提供邂逅, 不包办爱情”为口号, 节目推出之后, 屡次刷新省级卫视收视率新高, 一段时间内“牢牢占据卫视上星节目每周收视第一的宝座”, 导致诸如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相亲赢未来》《缘来是你》、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粉墨登场, 尽管这些电视台的节目命名不同, 但从内容到形式都似孪生:统统是女选男、中意亮灯、不中意灭灯;备受争议的话题, 诸如“拜金女”、“富二代”、“求包养”等, 如出一辙。一时间, 山寨跟风的现象颇为严重, 许多电视台就像无头苍蝇, 并不追求内容创新, 而是一个劲地往“copy”的死胡同里钻, 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观众的精神生活, 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 这是导致“限娱令”出现的终极原因。

二、“限娱令”对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的正面效应

有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娱乐节目已占电视节目总量的17.5%, 然而这些在各大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的娱乐节目, 其质量并没有与数量增长成正比, 跟风、抄袭几乎成为卫视娱乐节目的常态, 有些节目甚至盲目制造噱头, 不惜走上“三俗”之路。

10月25日, 国家广电总局在官网中正式挂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 明确提出从明年1月1日起, 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 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还要开办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建设栏目, 其中被普遍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娱乐节目总量的控制, 这其中包括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 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控制在9档以内, 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上述类型节目总数不超过2档, 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天播出的上述类型节目时长不超过90分钟, 广电总局还将对类型相近的节目进行结构调控, 防止节目类型过度同质化。

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指出, 电视节目的庸俗之风可能导致文化型观众的离席, 这必然会构成一个不良的循环, 即电视节目水准下降———文化型观众离席———电视观众整体文化水准下降———电视节目水准进一步下滑, 并导致电视文化生态链的萎缩。目前, 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使得“限娱令”的推出有必要意义。

“限娱令”并不是限制娱乐, 也不是限制娱乐节目, 它的真正目的是想以整顿的名义刺激新的娱乐内容产生, 改变现在中国娱乐电视节目的跟风现状, 使其从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环境中走出来, 同时提醒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肩负社会责任, 不能盲目追求收视率而忽视主流价值观, 要打造出有深度的电视娱乐节目精品。我们不反对那些轻松、幽默、诙谐的相声、小品, 也喜欢那些观众参与度高的娱乐节目, 如《中国达人秀》、《天天向上》等。“星光大道”让农民出身的老马亮开歌喉展示当代农民的风采, 让草根阶层出身的歌手李玉刚成长为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级演员, 这些娱乐节目, 观众喜爱、社会效果也好。

“限娱令”并不是让娱乐和文化势不两立, 问题也不在于一些电视节目展示娱乐性内容, 而在于许多内容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身的文化涵义却荡然无存。“娱乐至死”的娱乐观, 使严肃、神圣、崇高、伟大的精神被语, 有的是对汉语或英语词汇的改造, 有的是以谐音词替代原词汇, 有的是语法不通的句子, 有的随意在词汇中镶嵌数字、字母、符号等。这些给不经常上网的人造成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信息交流的障碍, 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的不尊重。

【限娱令】推荐阅读:

上一篇:人本文化的培育途径下一篇:新一代云计算数据中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