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得

2024-07-01

四得(共5篇)

四得 篇1

海南省工业学校办学时间至今不足30年, 却能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差校升格为省 (部) 级重点中专, 海南首批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专, 评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早在2005年, 学校已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 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授予 “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海南职教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任海南省省长的罗保铭在2007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盛赞海南省工业学校办学取得的辉煌成绩时, 称“海南省工业学校成了响当当的职教品牌, 五指山里飞出了金凤凰”。

海南省工业学校办学随处可圈可点, 让人赞叹, 令人钦佩。笔者暂且概括为“三从“、”四得”, “戏说”一二。

一、“三从”是学校办学品牌的始点、责任的基石、诚信的手段

所谓“三从”是指治校从严、管理从细、服务从优。

1.在治校方略上———治校“从”严。建校初期, 学校资金短缺, 设备匮乏, 以凝聚力量, 打造教职工团队, 培育学生自觉矫正不良行为习惯为主线, 提出了“规模求效益、质量创名气、专业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勤俭建校、育人立校、从严治校、改革兴校”的工作方针, 严格教职工队伍, 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形成了从严治校的氛围。

2010年之前, 凡到过学校参观交流者, 无不竖起拇指说: 工校严格治校, 管理有方, 是一所不可多得的好学校。

那些年, 学校从无到有, 从有到优, 从优到新, 优良的教职工团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以“品牌、责任、诚信”为学校文化核心价值观, 逐步实现从制度管人到文化育人的层面转变,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业绩, 都是从严治校、依法治校的结果。

2.在管理标准上———管理“从”细。学校管理头绪繁多, 处处无小事, 事事皆教育, 点点滴滴都充满教育, 都需要管理。

学校综合管理体现在细微处, 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德育构建、心理咨询、后勤服务到学校文化等无不做细做精, 形成了鲜明的活动、育人、竞争、理财、做事、就业、服务等办学理念, 完善制度, 责任到人, 让管理真正落地。 所以, 学校较早就形成了优良的校风, 构建了与企业优秀文化相融合的工校文化, 并得以传承和发展。

学生进校后受益最深的是感受学校精细化的管理, 得到了工校文化的熏陶, 从整体优良行为向个体不良行为矫正的转变。每两年举办的家长会, 学校自信地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与学校管理和检阅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家长看到自己早已 “死心”了的孩子在学校的管理和工校文化的熏陶下“脱胎换骨”, 变成了懂礼貌、讲文明、有知识的人, 感动得泪流满面。

3.在服务质量上———服务“从”优。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服务, 更是一种优质的服务, 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为企业服务;为家长服务, 为学生服务;也为教师的成长服务, 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服务。

学校较早地提出了“让家长和学生提不出意见 (零投诉) ”的服务理念和“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让学生接受优良教育”的“二优承诺”, 改造育人环境, 创设办学条件, 做好服务, 兑现承诺, 努力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学生培育成心理健康、专业扎实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技能型合格人才, 向社会、 企业输送后备力量, 受到社会、企业、家长的肯定。

二、“四得”是学校办学的实力的展示、社会的效应、企业的肯定

所谓“四得”是指学生招得来、学生留得住、学生学得懂、 学生送得出。这“四得”却是中职学校的“了不得”。

1.在学校招生上———学生招“得”来。学校最早是在五指山市办学, 到2012年整体搬迁到定安县集中办学, 始终都不是办学在最有利的地理位置。尽管如此, 每年春、秋季慕名到学校读书的学生络绎不绝, 应验了那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学校2001年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时隔10年, 2011年被教育部列为国家中职示范学校, 是海南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 办学真正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 学校的位置在哪都不能成为学生不选择的理由。

2.在学生管理上———学生留“得”住。学校注重学生行为养成教育, 全面推行准军事化和企业化管理。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关怀, 营造人文环境, 体现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教育, 提高人文素质, 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对象, 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让学生接受优良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通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等“五育人”让学生受教育, 有改变, 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发展。教师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视老师比父母还亲, 每学年辍学的学生几乎可忽略不计。

3.在学生培养上———学生学“得”懂。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精良, 拥有“三大”国家实训基地、建有“六大实训中心”和“七大技能培训鉴定机构”,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批高素质的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等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力量雄厚, 尊重学生的差异, 爱生如子, 以德树人, 兢兢业业, 循循善诱, 教书育人, 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教育理念, 用良好的人格魅力教学生懂一点是一点, 让学生学会做人, 懂得做事,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经济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4. 在学生就业上———学生送“得”出。学校始终坚持 “2.5+0.5”模式, 不降低标准, 不缩短学制,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所学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学校积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已与金海浆纸业有限公司、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等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形成了立足海南, 面向珠三角、长三角的就业格局。毕业生知识扎实, 技能过硬, 吃苦耐劳, 尊重他人, 有良好的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强, 深受企业的青睐, 已成为企业用人和企业储备人才的首选。每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 几乎被企业“抢录”一空, 出现“零剩余”。

这是一所奇葩的学校, 也是海南职教的奇葩。如今, 海南省工业学校将以崭新的校容校貌, 以国家中职示范学校为契机, 提升内涵建设, 培养敢于担当的学生, 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再立新功。

(注:2012年5月前, 海南省工业学校分五指山、定安“两地四区”办学, 2012年5月24日起, 学校从五指山市整体搬迁到定安县海南塔岭工业园区集中办学, 结束了学校“两地四区”办学的历史。 (两地:五指山市和定安县;四区:指四个教学、实训区。五指山校本部、实训工厂;塔岭新校区、定安职业技术学校 (托管) )

语文作业设计的“三从”“四得” 篇2

一、语文作业设计的“三从”原则

首先,作业内容要遵从学习目标。作业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因此作业的设计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比如在教学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结合相关的事情说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在这个大家庭中是一个怎样的处境?这道练习,紧紧扣住了教学的目标。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依据“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来感受母亲的特殊身份,然后在相关的事件中体会母亲气量大、坚韧、和气、温和等性格对我的影响——使我养成了“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

其次,作业难度要遵从全体学生。作业的难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过于简单的题目会让学生兴味索然,失去挑战性;过于难的题目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因此,语文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遵从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作业不仅要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成就感,也要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挑战性。要达到这一目的,设计分层性、选择性的课堂作业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教学完《童趣》后,笔者设计了下面的课堂巩固作业:

基础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3.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趣事?(2)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3)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上的1、2两题为必做题,第三题为选做题。)

提高题:

我们从《童趣》中读出了一个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热爱生活的沈复,我们再来看看《闲情记趣》中的这段文字,试着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沈复。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对于,“基础题”很多学生都能做出来,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题目;而“提高题”的设计是面向部分程度较高的学生。试图用这个题目吸引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去阅读《闲情记趣》中其它的文字,从而去阅读更多的古文。

再次,训练要素应遵从语文特色。新课程改革以来,很多老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一味追求形式的新颖和个性,这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色,要在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在追求题目形式的新颖。作业设计的训练要素应重视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笔者在教学完《邓稼轩》这篇文章后,就设计了这样一道新颖但又不失语文味的练习:

请你仿照示例,为邓稼轩写一则颁奖词。

颁奖词示例:钱学森——两弹元勋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二、课堂作业设计的“四得”要求

一要让知识得到巩固。巩固知识应该是课堂作业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学生做作业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因此课堂作业在设计中要考虑学生知识的习得,让学生的知识在练习中得以巩固。比如“根据拼音写汉字”的练习是让学生在练习中认读并书写课堂中学习过的汉字。

二要使能力得到提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应该着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把书本上的知识教给学生,要通过书本上知识的传授,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语文作业设计而言,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应该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语文作业的设计要从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比如笔者在教学《雷电颂》的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请你选择《雷电颂》的部分剧情,和你的同学排练表演,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这道题目设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掌握话剧特点的基础上,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剧情理解、人物演绎等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要让思维得到训练。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重考试结果轻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中只关注结果的正确与否而缺少思维能力的发掘和训练。长此以往,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就不断匮乏。好的语文作业应该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开发,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鲁迅《雪》的时候,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以期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以下两种观点你赞成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用了大量的文字赞美滋润美艳的江南的雪,江南的雪还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因此,作者更喜欢江南的雪。

观点二: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炼,并不能保持长久。由此可见,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

四要使情感得以丰富。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毫无疑问,课堂作业设计也要将丰富学生的情感作为目的之一,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在学习冰心的《荷叶 母亲》时,笔者让学生仿照文章最后一段文字用诗歌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母爱的理解。训练的结果令人振奋,同学们不仅能够很好地仿照文章的语句行文,并且都包含了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爱,不少学生是在哽咽中朗诵自己的作品的。比如有同学写道:母亲呀,你是树根,我是树叶,没有你的滋养,哪有我的繁茂?母亲呀,你是河水,我是鹅卵石,没有你温柔的冲刷,哪会有我的圆润光鲜。

语文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不一,如果能够做到以上的“三从”“四得”,其效度和信度都将得到提升。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有“四得” 篇3

一、得言, 阅读教学之本质

南师大教育系博士生导师吴永军教授指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任何形式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语言实践为主体, 为归宿。”这就告诉我们,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真真切切地回归文本, 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 着力于学生的语言“生长点”, 即让学生“得言”。

1. 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的本质诉求要求我们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坚守阅读教学本位。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 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最大的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只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 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 即“怎么写的”。具体说, 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选材的别具一格、谋篇布局的精致巧妙、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语言形象的具体可感、表达条理的清晰有序等。比如学习《剪枝的学问》一课, 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 (剪枝的学问及其给人的启示) , 而是凭借文本这个载体体会文本言语的表达特色 (即进行字词句段的学习与训练) , 诸如学习作者如何抓住关键词句来描写王大伯剪枝, 如何将桃园的丰收景象用恰当的言语表现出来, 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好处。这是阅读教学要学习的重中之重。

2. 瞄准语言典型

文本中的重点句、段是理解课文的关键之处, 更是学习语言的典范之式。作者往往在这些句、段中, 彰显语言特色、寄寓浓郁情感、蕴含深刻哲理。阅读教学中, 引领学生瞄准文本典型的语言现象与精彩内容进行深入细读, 无疑能对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大江保卫战》时, 引导学生聚焦文中四个“一” (“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 , 以此语言特色为支点, 把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言外之意以及深层语言形式这三个方面, 水乳交融地贯通一体, 从而让学生领略文本语言的魅力, 领悟文本的言语秘诀。

3. 加强语言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一节好的语文课, 应该让学生乐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 收获在语文实践活动之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语言的实践活动, 把学习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行之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加以积累与运用,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由“外化”转化为“内化”。阅读教学中, 语言实践活动的形式应是多元的, 可以是口头的, 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运用词语、运用句子句群的练习, 也可以是运用语言知识的练习, 更可以把训练融合在课文教学之中及课外的拓展练习之中。旨在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模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及表达方式, 不断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得意, 阅读教学之灵魂

《墨子·经说上》曰:“执所言而意得见, 心之辩也。”它表达了“言”能达“意”, “言”与“意”一致的观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说明了语文性质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果说“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基础, 则“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灵魂核心。离开人文性, 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 丧失人性的魅力。当然, 要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并不意味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可以自成体系, 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必须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 也即人文性的开掘应充分建立在文本的语言文字基础之上!

1. 在朗读中会意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 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让学生产生这种感受, 体验这种情感, 理解这种见解, 转化这种智慧, 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达到“言、意同生”。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 首先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古诗, 接着引导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读后感, 当学生说出“愁、幽静、孤寂”等感受时, 说明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体———初步体会了诗人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从读入手, 读悟兼得, 循序渐进, 读中会意。

2. 在品味中悟意

阅读教学中的品词析句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我们触摸作者心灵、感受作者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通过对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的品析玩味,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文章写法, 明确文本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意”“言”转换中的自然融合。如笔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教学中,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找出文中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相关语句, 并将这些语句按“柔、怒、悲”的情感线索分成三个板块指导学生阅读, 引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的同时, 感受彭德怀“柔中见爱、怒中藏爱、悲中透爱”的丰富情感, 深入领会彭德怀大爱无疆的精神, 可谓“品中悟意”。

3. 在表达中写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体验。作为教师, 在阅读教学中理应不断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诸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触摸文本, 给学生充足的时空去直抒胸臆。譬如, 在文本空白处引导学生补白, 有利于学生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补、充实、丰富、深化, 甚至“重建意象”。

三、得趣, 阅读教学之灵性

王松泉在《阅读教育学》一书中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参与的过程, 阅读过程中伴随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活动。”由此可见, 情趣是语文学习自身的特点之一。不难想象, 阅读教学如没有了情趣, 则犹如鸟失双翼, 无灵性可言。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获取知识、涵泳情感、提高能力的过程中, 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

1. 创设情境以激趣

在实践中发现, 情境教学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起着提示形象、陶冶情操、渲染气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 不妨给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 引起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 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若见其人”“如闻其声”等亲身感受, 深刻领悟课文内涵。如在教学《鸟岛》时, 一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文中“鸟的天堂”一词: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群鸟飞翔、嬉戏、觅食、散步等画面, 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用“我是正在 (干什么) 的鸟, 我想说, 鸟岛真是 (怎样的地方) ”句型练习说话。学生置身于百鸟争鸣、千鸟共欢的声像之中, 真切感悟到了鸟的自由欢快。随着“鸟岛真是我们的家园”“鸟岛真是我们的乐园”“鸟岛真是我们的福地”等真情表白, “鸟的天堂”一词已成为学生眼中景、心中画、口中言。学生在趣味中获知, 在获知中得趣, 达到趣与知的统一。

2. 细读文本以捕趣

文本本身所具有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知识道理是情趣教学的客观基础, 而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 则是情趣教学的内在决定因素。在平时的备课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情趣, 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笔者曾在研读《剪枝的学问》一文时发现:作者连用了两个相同的象声词“咔嚓”来描写种桃能手王大伯剪枝的娴熟。于是在“咔嚓”一词的品读中注入情趣, 设计如下: (1) 教师激趣:教师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读 ( (1) 缓慢拖调读:“咔—嚓—咔—嚓—”; (2) 连贯而不间歇读:“咔嚓, 咔嚓”) , 让学生听后回答哪种读法真实模拟了王大伯剪枝时的声音, 并简要说说原因; (2) 学生得趣:学生模仿第二种方法自读自练; (3) 趣中获知:教师引导学生提炼象声词的特点、作用。在上述这个基于文本的设计片段中, 笔者关注了阅读教学的艺术感受、语言品味及学生的情感体验,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情与理较完美地融为一体。

3. 研究教法以设趣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方面的情趣营造外, 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趣创设。像合理使用精彩的导入、恰当的表演、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的提问方式、适当的教学辅助设备等。印象较深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文言志怪小说《宋定伯捉鬼》时, 一改传统文言文教学咬文嚼字、就字论意、叠加成文的做法,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 创设了别开生面的游戏形式:教师读文言文, 学生读对应的解释。只见课堂上学生群情激奋、趣味盎然。这种简简单单的“对读”形式, 避免了文言文逐字串讲的程式化和枯燥感。又如在指导学生诵读文言文时, 窦老师则启发学生配上恰当的动作和提示语, 使以读品语和以读悟情有机融合, 达到了对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培养。

四、得法, 阅读教学之根本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 教会他怎样学习。对于这一点, 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 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 而不是替他走路。”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应从学生、教材的实际出发, 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 引领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学会方法。这既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

1. 基于文本渗透学法

语文教学只有把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当然, 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不应该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 而应是自然地渗透。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 抓住训练时机, 巧设思维情境, 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 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切感知学法。

当然, 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 教师要根据课标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 梳理出学生应掌握的各年段相关的阅读方法, 使之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螺旋上升, 形成体系。

2. 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当学生涉猎了有关的阅读方法后, 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迁移的机会, 指导学生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 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

例如, 当学生学习了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方法后, 就可以在后续的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理解生词新词。又如学习了内容结构相同或内容手法相似的课文后, 可进行段与段之间的学法迁移。以《陶校长的演讲》一课为例, 课文中写陶校长所问的有关“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方面的内容其表达结构相同, 教师以“第一问:健康”为典型引路, 渗透“读─圈─扣”的学法指导,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此法, 自主研读其他三问。这种由扶到放、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在这积极主动、孜孜不倦的学法迁移中得到了提高。

四得 篇4

来源: 观音寺镇作者:周鹏 2009-06-26

〖字体:大 中 小〗〖背景色: 〗〖打印本稿〗〖关闭〗

不管是去年奥运会期间的信访稳定工作、换届选举工作,还是冬季计划生育检查工作、今年抗旱浇麦工作,以及即将来临的三夏禁烧工作,都有我们忙碌的身影和匆忙的脚步。经历了这么多,我认为要当好大学生村官必须做到“四得”“两善于”:一是要放得下。放得下既包括要放得下大学生的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服务三农的大潮中,又包括放得下村官的职务,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民情民意,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群众才会接受你,才更有利于工作的推进。

二是要吃得苦。农村毕竟不比城里,条件差,环境艰苦,不能因为条件差就退缩,就止步不前,要抱着吃苦、磨砺的态度去适应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平下心来为人民服务。

三是要呆得住。村官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好是要干到卓有成效的时候才选择其他行业,当然并不反对有些人在期间考公务员,起码要抱着扎根农村,干长久的态度投入工作。

四是要耐得烦。在讲解国家政策和惠农措施的时候,在宣讲科普知识、卫生知识的时候,要不厌其烦地多次反复地讲给群众听,使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涵义。

“两善于”是指善于学习和善于学以致用。学习不仅是学科学文化知识、科普知识、农业知识,还要学习村里老干部处理事的方法和调解矛盾的技巧。学以致用就以运用以上所学在平时日常工作中,与群众心贴心,为群众排忧解难,上传下达,将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得 篇5

一、从把握文本主旨中“得意”

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教学相互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尤为重要。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解读文本仍需要把握好文本的情感价值取向,要让学生“读透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让学生在立体、互动、多层次的平等对话中,受到各种不同思想、意境的思维碰撞,不断获得新的启迪,进行更为深入地思考。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写的是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和偏见,从此励志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高度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在教学此文时,就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把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旨。找准理解的切入点,让学生对文本有个整体的印象,从而引导学生找到理解文本最适切的入口,“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个切入点可以是文本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题眼“励志”这个词,进行有效设问:1.“励志”和“立志”各是什么意思,有何区别?2.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3.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4.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围绕这些问题,就可以理清文本脉络,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领悟文本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得意”。

二、从把握文本语言中“得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文本的语言风格特点,让学生去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在推敲琢磨之下,其包含的意味却是十分丰厚的。从修辞手法上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语言的内容上来看, “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些词语内涵丰厚;从语言的形式上来看,这些词语对仗工整,精妙简练。

那么为什么徐悲鸿像这样一匹骏马呢?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自读5、6两段的内容,画出有关的词句,写写自己的感受。随后,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认为:1.“每逢节假日”“一整天”这两个词语表现了徐悲鸿学画的时间之长;2.“画呀,画呀”“潜心临摹”则体现了徐悲鸿学画的程度之深;3.“租小阁楼住”“喝白开水和吃两片面包”体现出了徐悲鸿学画的生活之苦。

通过这三方面的阅读感悟、理解和体会,感受徐悲鸿励志学画时的情景,丰满徐悲鸿人物的个性特点,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找到“持之以恒、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学而不厌、勤俭节约、立志爱国”等一系列与徐悲鸿这一人物形象相匹配的词语。

毋庸置疑,让学生从理解和感悟中丰富自己的语言,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给人物生硬地下定义,贴标签,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文本的揣摩品味中积累和灵活运用语言,可谓一举两得。

三、从把握文本表达中“得法”

阅读教学一定要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能和方法,懂得文本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文本开头提到“一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无知和偏见”,而文本结尾处写到“这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鞠躬和道歉”,这前后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这里就需要让学生明白文本如此布局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再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语在文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相互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句过渡句,在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联系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这句俗语和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联系。课文上半部分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下足了功夫;下半部分写徐悲鸿坚持三年这样学画,取得优异成绩——得到了回报,所以课文用“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俗语来衔接前后两个部分,在谋篇布局上也是别有一番用心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和内容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方法掌握了,学习语文就自然而然,趣味盎然了。

四、从“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得能”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也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任务的自身条件。语文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总而言之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

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的哪些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这一点必须明确。其次,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再次,阅读课还要精心设计“听说读写”的训练点,依据文本的特点,选择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我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自读课文,做到“读进去,想开来”。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于是我启发学生,让他们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我再让学生们合作进行表演,学生不仅产生了浓厚兴趣,还主动要求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这一表演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让学生获得了更加丰满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了只有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能更好地学语文的道理。

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在长期的积累中都可以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使学生在扎实有效的实践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语用水平。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在“得意”“得言”“得法”和“得能”上下功夫,我们只有通过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指导学生,让学生从“一课一得”或“一课多得”的实践中受益,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四得】推荐阅读:

上一篇:转化后进生点滴体会下一篇:《大上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