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罗西汀

2024-05-31

帕罗西汀(通用10篇)

帕罗西汀 篇1

度洛西汀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而帕罗西汀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本试验以帕罗西汀作对照,对度洛西汀在治疗老年期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了解其疗效和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中心2010年6月-2011年12月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0例抑郁症患者,年龄≥60岁,符合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ICD-10)抑郁发作或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相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者、有药物依赖者、有严重自杀企图及行为者以及药物过敏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度洛西汀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5.3±4.6)岁;病程1~28个月,平均(14.2±5.3)个月。帕罗西汀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5±5.1)岁;病程1~30个月,平均(15.8±7.8)个月。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清洗期1周。度洛西汀起始剂量30 mg/d,睡前服,1周内加至60 mg/d,平均(39.5±10.6)mg/d。帕罗西汀起始剂量20 mg/d,2周内加至40~60 mg/d,平均(108.6±27.3)mg/d。疗程8周。有失眠者可合用阿普唑仑及艾司唑仑。

1.3 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心电图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时各检查1次。

1.4 疗效评定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分别在基线和治疗1、2、4、8周各评定1次,一致性测定Kappa=0.82。临床疗效按照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度洛西汀组痊愈19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4例,无效1例,显效率83.3%;帕罗西汀组痊愈18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3例,无3效例,显效率8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HMAD评分比较

度洛西汀组与帕罗西汀组治疗后HMA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P<0.01)。度洛西汀组在治疗1周末抑郁症状即有显著改善,而帕罗西汀组在治疗2周末抑郁症状才有显著改善,说明度洛西汀组起效时间早于帕罗西汀组,在治疗第1、2周末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最终疗效相似。见表1。

*P<0.05,△P<0.01,与治疗前比较

2.3 不良反应

度洛西汀组不良反应有头晕2例,嗜睡2例,失眠1例,恶心呕吐2例,便秘1例,口干2例,心慌出汗2例;帕罗西汀组不良反应有头晕2例,嗜睡1例,失眠2例,恶心呕吐3例,便秘2例,口干2例,心慌出汗2例。两组不良反应均在服药前2周明显,且与药量的增加有关,均能耐受,第3周起逐渐减轻,有些不良反应逐渐消失。两组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度洛西汀属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阻滞剂药物。近年来国内外较多报道其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广泛应用[1,2]。有文献报道,度洛西汀治疗4 d见效,与本研究一致。其快速抗抑郁作用与度洛西汀对肾上腺素β-受体有快速下调有关。由于老年人生理代谢减慢,同时因躯体疾病合用其他药物的可能性较大,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敏感,特别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的老年患者,尤应重视治疗安全。使用中更应注意药物对CYP酶影响所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理想用药应该为抗组胺,抗胆碱能、抗肾上腺素能的不良反应少,心血管危险性小,有利于衰退的机体代谢。度洛西汀对5-HT和NE再摄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度洛西汀对脑组织血浆中5-HT和NE有高度亲和力,抑制常数(Ki)分别为310、118 nmol/L,其作用比典型的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强,能显著增加脑组织中5-HT和NE水平,通过提高5-HT和NE这两种神经递质在调控情感和对疼痛敏感程度方面的作用,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症的病情及疼痛症状,而疼痛是抑郁症经常伴发的一种躯体症状[3,4]。

本研究对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期抑郁症进行为期8周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药疗效均相当,能有效的缓解抑郁、焦虑,减轻躯体症状,改善睡眠。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起效快。度洛西汀的副作用较小,与帕罗西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国外报道一致[5]。度洛西汀一般起始量就是治疗量,大多数无需增加剂量,服用方便,非常适用于抑郁症患者,尤其伴有躯体疼痛症状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

参考文献

[1]Costa E,Silvs J.Randomized,double-blind comparison of venla faxine and fluoxetine in out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J].Jclin Psychiatry,1998,59(1):352.

[2]李冰,王祖新.抑郁症的临床验证[J].上海精神医学,1997,9(4):269.

[3]Rabassedax.Duloxetine:a new semton in norad renalin ereup take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J].Drugs Today,2004,40(1):773-790.

[4]王岳鸿,张晓友,宋铁兵,等.盐酸度洛西汀临床研究近况[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30(6):39-40.

[5]Michael J,Detkea M D,Yili L,et al.Duloxetine60mg once daily dosing verbus placebo in the acut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on[J].J Psychiatric Res,2003,40(1):383-390.

帕罗西汀 篇2

关键词 酒精依赖 戒断治疗 情绪障碍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4年1月~2006年9月在我院住院的酒精依赖戒断者,诊断均符合CCMD-3关于酒精依赖诊断标准并排除伴有其他精神或躯体疾病者。40例中全为男性,年龄22~61岁,平均40.5±9.5岁,病程4~32年,平均14.2±6.7年,脱瘾次数1~5次,平均3.6±1.1次。

方法:对40例酒精依赖戒断者,脱瘾1周内测查HAMD、HAMA量表后[1],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21例,对照组19例,对药物治疗组给予每日晚口服20mg帕罗西汀,对19例对照组仅给予简单的语言解释、暗示和支持治疗。4周后均复查HAMD、HAMA量表,统计两组间的年龄、病程、戒断次数等一般情况(见表1),再统计治疗前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HAMD、HAMA评分情况。

结 果

一般情况:药物治疗组对照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酒精依赖戒断者HAMD、HAMA评分的情况:脱瘾后1周内,40例酒精依赖戒断者中,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D分别为24.04±3.98与23.98±4.02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两组HAMD评分分别为19.73±3.54与12.62±4.21,酗酒差异有显著性(P<0.01)。药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A在脱瘾后1周内分别为23.56±4.01与23.67±3.9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上述两组HAMA评分分别为16.37±1.64与9.06±0.89,经统计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 论

本资料对40例酒精依赖戒断者在住院期间出现的情绪障碍进行临床测查,发现酒精依赖戒断者在脱瘾后1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明显[2],本文用帕罗西汀进行了4周系统的抗抑郁治疗,治疗前后HAMA、HAMD量表评分都有明显差异,帕罗西汀治疗酒精依赖戒断者戒断的情绪阻碍具有较好的疗效。这一结果也支持酒精依赖戒断者脱瘾后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障碍,戒酒者在脱瘾后早期使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对于减少再次酗酒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明圆.酒精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34,163.

帕罗西汀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51岁~78岁,平均年龄(61.09±8.32)岁。缺血性脑卒中63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及抑郁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病例选择

入组标准:(1)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颅脑CT或MRI证实为丘脑卒中[3];(2)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与卒中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抑郁症状持续2周以上,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8分[4];(3)患者脑卒中前无精神病及癫痫病史;(4)患者同意进入本研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1)患者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2)有严重的认知障碍、失语和其他严重躯体障碍;(3)存在双向情感障碍者;(4)入组前2周内使用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5)未完成全部疗程治疗;(6)合并有严重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 g,3次/d;观察组给予口服帕罗西汀20~40 mg/d,早晨服用,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观察记录2组患者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抑郁评价标准:采用HAMD-24评分,该量表包括7个因子分,即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和绝望感,总分在20分以上肯定有抑郁症,总分在8~20分可能有抑郁症;按量表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临床治愈率=痊愈率+显著进步率[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MI)评定,包括进餐(0~10分)、床-轮椅转移(0~15分)、修饰(0~5分)、进出厕所(0~10分)、洗澡(0~5分)、行走(0~15分)、上下楼梯(0~15分)、穿脱衣服(0~10分)、大便控制(0~10分)和小便控制(0~10分)等项目[6]。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抑郁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抑郁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经过8周的治疗,2组患者抑郁评分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明显(P<0.01),见表2。

2.2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价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2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但是观察组患者上升幅度更大(P<0.01),见表3。

2.3 不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均未发生异常。

3 讨论

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总发生率为18%~79%,急性期发生率为25%~60%,恢复期发生率约为62.2%[7,8]。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除脑卒中的各种躯体症状外,还有情绪低落、活动功能减退和思维迟滞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1)原发性内源机制学说。认为脑卒中后抑郁与神经解剖部位、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Kim[9]认为脑卒中后抑郁具有脑部特定部位损害的特征,大脑前动脉支配的前部脑叶和颞叶出现脑卒中,其发生抑郁的风险更高。吕路线等[10]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与无抑郁的患者比较,其血浆、脑脊液中单胺类递质[如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己酸和高香草酸的含量明显升高。(2)反应性机制学说。反应性机制学说主要注重于社会、遗传和心理等因素。Singh等[11]认为:脑卒中后抑郁是对一突发事件的心理反应,一些危险因素(如神经质、劳动能力丧失、负性生活事件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随着对脑卒中后抑郁认识的深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还可以给予心理、康复和中药等治疗。我们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程度明显减轻,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状态,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帕罗西汀属于选择性中枢神经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药理机制是通过抑制突触对5-HT的再摄取,从而使5-HT在突触间隙处的浓度增加,提高5-HT能神经传导而发挥抗抑郁作用[12]。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具有以下优势:(1)帕罗西汀为一种选择性再摄取抑制剂,与其他受体几乎无结合,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2)口服易吸收,不受抗酸药物或食物的影响,7 d~14 d内达稳态血浆浓度,并迅速分布到各组织器官,对脑卒中患者相对安全,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13]。

帕罗西汀 篇4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抑郁症状 抗抑郁药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68-02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研究显示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常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神经症状[3,4]。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结合抑制胃酸分泌和抗抑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2月本院消化科门诊及住院的反流性食管炎确诊患者126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男性64例,女性62例,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5.2±11.7岁。入选标准:(1)有典型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症状;(2)胃镜及病理检查提示食管下段炎症,排除胃、十二指肠活动性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3)病程≥3个月;(4)4周内未服抑酸剂和其他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排除标准:(1)患有精神障礙、心理障碍、酒精和药物滥用者;(2)伴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及青光眼病人和哺乳期及妊娠妇女;(3)有自杀风险或其他风险者。所有患者均书面同意参加本研究。

1.2 方法

(1)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3例。两组基本病情、性别、年龄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予奥美拉唑(20mg,2次/d,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吗丁啉(10mg,3次/d,餐前服用);治疗组加用帕罗西汀20mg,1次/d,晨服。疗程为8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表现:治疗前后均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反酸、烧心、反胃及胸骨后灼痛的严重程度及发生频度。根据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症状分级,评定疗效。胃镜检查:根据诊断标准[5],将RE分为3级。Ⅰ级: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无融合现象;Ⅱ级: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非全周性,融合<75%;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3)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以HAMD减分率评定疗效,≥75%为痊愈,50%~74%为显著好转,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1.4 疗效评价

(1)临床表现: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食管黏膜完全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出现频度明显减少,胃镜下食管黏膜炎改善≥1个等级;无效:原有临床症状无变化,食管黏膜炎无改变或加重。显效和好转即为有效。胃镜检查由有经验的同一医师完成。(2)抑郁症状疗效评价:抑郁程度减少1级或以上为有效。抑郁程度无改变或加重为无效。

1.5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 两组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X±s)

分组 入组时治疗8周后治疗组 24.07±2.98 7.24±2.76对照组 23.99±3.02 18.46±2.57 (P<0.05)

2 结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治疗组显效58例,好转3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43例,好转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6.83%、84.13%。但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和(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即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内镜阳性的GERD,即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

应激可诱发焦虑患者食管酸高敏和烧心症状的发生,能加重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食管对酸的敏感性。焦虑和抑郁与烧心等消化道症状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精神心理应激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慢性焦虑和抑郁等精神心理异常可使食管感受阈值降低,使患者对食管内弱刺激产生过度反应。因此,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帮助患者认识和调整精神心理异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帕罗西汀是一种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本研究发现帕罗西汀具有良好的缓解合并抑郁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症状的作用,显著改善患者的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临床症状及抑郁症状,协助提高奥美拉唑、吗丁啉的疗效。在应用奥美拉唑、吗丁啉结合帕罗西汀治疗8周后,患者的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等主要症状显著改善,比单纯应用奥美拉唑及吗丁啉的对照组疗效更显著。帕罗西汀可能通过中枢或者外周机制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同时还可能缓解因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内脏高敏感的疼痛症状。

联合帕罗西汀对合并抑郁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目前尚无长期疗效的研究报道。同时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需行长期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明确帕罗西汀对合并抑郁症状的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及药物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 孙晓红,柯美云.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现况——消化系统疾病(7)[J].新医学,2001,32(12):747-748

[2] 许国铭.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若干进展[J]. 新医学, 2000,31(11):653-4

帕罗西汀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6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进行随机分组, 参照组患者 (n=30) 行帕罗西汀进行治疗, 治疗组患者 (n=30) 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进行联合治疗。60例患者中, 26例为女性患者, 34例为男性患者, 患者年龄65~82岁, 合并冠心病12例, 高血压5例, 糖尿病8例。所有患者经诊断符合抑郁症诊断的相关标准。排除躯体患有严重疾病患者。两组患者于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行帕罗西汀, 初始药物剂量是20 mg, 治疗1周后药物剂量增加到40 mg, 并对患者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包括:喹硫平、奥氮平等, 喹硫平每天100~400 mg, 奥氮平每天10 mg。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需依据患者病情与不良反应决定速度与加药的时间。

参照组患者行帕罗西汀, 初始药物剂量是20 mg, 治疗1周后药物剂量增加到40 mg。

1.3 评价标准:

使用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方法, 针对入组时与治疗8周后的状况做问卷调查, 测评抑郁自评量表与焦虑自评量表。护理人员于填表前进行统一指导, 答题后收回调查问卷, 并将无效问卷筛除。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选用的是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其中所得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检验方法为t检验, 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标准分: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患者焦虑抑郁的标准分 (50.64±5.84) , 治疗组焦虑抑郁的标准分 (45.87±6.66)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抑郁标准分: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抑郁的标准分 (51.91±4.86) , 治疗组抑郁的标准分 (48.65±4.57)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3 讨论

老年抑郁症随着人口老龄化成为缩短人类寿命第二大的病症, 发病率逐年上升, 其治疗为家庭带来严重经济负担。老年患者因处于子女空穴期, 极易出现抑郁、无助等情绪, 再加上由于其本身合并多种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致使其抑郁[2]。老年人群为特殊对象, 治疗难度更大, 对于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探讨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临床意义显著。帕罗西汀为再摄取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 (5-HT) ], 同样也是安全、高效抗抑郁的药物, 不良反应小, 于老年抑郁症治疗中应用广泛。作为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 喹硫平、奥氮平对锥体外系无反应, 安全性有保障, 对额前叶神经元与中脑边缘系统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 对5-HT有阻滞作用, 多巴胺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可以达到对抑郁治疗的目的。本文的实验结果表明, 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给予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的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相比于单独使用帕罗西汀治疗, 疗效更显著, 安全性更高, 不良反应小, 治疗效果理想, 应用价值显著。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或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起效快、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摘要:目的 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或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分别分析其治疗安全性与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60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并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患者 (n=30) 行帕罗西汀治疗, 治疗组患者 (n=30) 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进行治疗, 观察其安全性与疗效。结果 经8周治疗后, 参照组抑郁的标准分 (51.91±4.86) , 治疗组抑郁的标准分 (48.65±4.57) , 经对比,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对患有老年抑郁症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帕罗西汀联合治疗, 安全性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小, 疗效显著。

关键词:帕罗西汀,抗精神病药物,老年抑郁症,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丽梅, 李海林, 喻东山.帕罗西汀联合小剂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 (2) :248-249.

帕罗西汀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患者110例,患者均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中酒精依赖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患者均排除药物过敏体质或原发性躯体疾病,排除患者治疗期间服用其他种类的抗抑郁类药物,排除患者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排除有戒断症状,排除患者有癫痫病史,排除患者对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禁忌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5例,其中男36例,女19例;年龄42~80岁,平均(62.1±5.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4.6±2.5)年。观察组55例,其中男40例,女15例;年龄48~76岁,平均(67±3.6)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4.7±3.2)年。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起始剂量为40~60mg/d,2次/d,一次20~30mg,一般剂量不得超过60mg/d。服药时间与进食无关,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和临床评估决定治疗时间。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初始计量为20mg/d,早上一次。服用2~3周后根据患者病情以10mg递增,但不得超过50mg/d,老年患者不得超过40mg/d,服药不能骤停,长期用药应逐渐减量。

1.3 疗效评价:

患者在服药治疗后,根据症状和临床评估变化进行观察评分,然后根据评分评定治疗效果,评分方法如下:(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大于70%为显效,20%~70%为有效,20%以下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2.2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1

3 讨论

酒精不仅给饮酒人带来身体上的危害,也危害了公共安全,对患者和他人的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期饮酒的人容易对酒精产生依赖性,不易戒断,对大脑有一定的刺激,因此因酒精而患病的患者,病程长、治愈时间久。只有加强限制饮酒的健康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意识到饮酒的严重危害,降低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患病率。长期饮酒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低落等易于症状,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对缓解患者的躯体疼痛和治疗抑郁症状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改善患者的情绪[4]。临床在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的患者时,不仅要用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的速度。度洛西汀对受体的抑制能力弱,与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而帕罗西汀是一种抑制剂类药物,可以抑制5-羟色胺,提高机体的神经传导能力。有关研究表明[5],使用帕罗西汀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可以达到90%的治愈率,效果较好。对于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立即停止用药,以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7.28%,帕罗西汀的临床疗效显著;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3%,对照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度洛西汀对治疗患者抑郁、缓解患者情绪方面没有帕罗西汀明显。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6%,帕罗西汀出现的不良反应少,药物的安全性相对要高。

综上所述,帕罗西汀无论是在临床疗效、缓解患者情绪,还是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与度洛西汀相比,效果更好,安全性高,能够为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比较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5)和观察组(n=55)。对照组采用度洛西汀治疗,观察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药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度洛西汀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较好,产生的不良反应少,可以更加有效地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度洛西汀,帕罗西汀,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倪晓东,徐鹤定,王祖承.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8,20(6):371.

[2]罗瑜,刘雨生.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4):3123,3141.

[3]李薇,周玉娟,严保平.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酒精依赖伴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3(29):23-29.

[4]张艳,唐茂芹.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疼痛症状的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药房,2011,12(22):1087-1092.

帕罗西汀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服用帕罗西汀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48例, 其中男18例, 女30例;年龄16~80岁, 平均 (37±16) 岁。

1.2研究方法

以不良反应发生给药剂量、时间分布、累及器官系统分布为指标, 对48例帕罗西汀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列出的不良反应, 查阅相关文献[3], 发现药物引起新的不良反应, 并提出临床对策。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与给药剂量分布

帕罗西汀不良反应以20 mg最多见, 30 mg和40 mg次之, 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

用药后60 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4例, 占91.7%, 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 h, 最长为300 d, 见表2。

2.3 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

帕罗西汀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统最多见, 肝胆系统和全身系统次之, 见表3。

3 讨论

帕罗西汀药品说明书标注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食欲减退、口干、恶心、无力、失眠, 少数患者可见焦虑、头痛[4]。而新发现的主要不良反应有累及锥体外系统, 表现为肢体活动不灵、震颤、坐卧不安、迟发性运动障碍[5], 口舌颊三联征, 强直-痉挛发作;肝胆系统表现为肝功能损伤、肠麻痹;血液系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6];神经系统表现为癫发作、眼球运动障碍;消化系统表现为胃出血、肠麻痹;泌尿系统表现为尿潴留、尿失禁;内分泌系统表现为5-HT综合征、月经紊乱;过敏反应表现为紫癜、皮疹;还有患者表现为戒断综合征。本研究显示, 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 但药品说明书中并未提及, 分析其原因为大多数药物上市前临床研究发现的不良反应相当局限, 样本量小, 研究时间有限, 而药品上市后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新的不良反应[7]。此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和制药厂家的高度重视, 在临床中需谨慎用药。

根据本研究对不良反应发生与给药剂量、发生时间及累及器官系统分布情况的分析结果, 提出以下临床对策。

3.1 用药不宜过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帕罗西汀的用药剂量大多在每天10~40 mg, 最大用药剂量为每天60 mg, 说明该药物的疗效高, 作用快[8], 用药不宜过量。

3.2 用药初期密切观察

本研究中22.9%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为1~5 d, 72.8%的患者在用药40 d之内发生,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较集中, 发生不良反应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 h, 因此用药初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若发生不良反应及时处理[9]。

3.3 加强临床合理使用帕罗西汀

因个体差异, 医师用药时应因人而异, 特别是老年患者耐受性差, 需相应减少剂量或谨慎用药。用药前需仔细检查药物是否变质[10], 用药方式、剂量是否正确。

3.4 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给药时及给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若发生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 对症处理;如果反应轻微, 可减量或暂时密切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11]。制药企业、医疗疗卫卫生生管管理理部部门门应应对对已已发发生生的的不不良良反反应应事事件件进进行行登登记、整理, 分析其原因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3.5 上市后再评价

上市后再评价可发现药物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进而建立完善的上市再评价系统, 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 建立药品反馈机制[12]。根据临床上新出现的不良反应, 及时修改药品说明书, 并系统列出不良反应名称, 指导临床安全用药。

总之, 帕罗西汀在临床中的疗效肯定, 是治疗抑郁症的首选药物。因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多且表现多样性, 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谨慎用药,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摘要:目的 探讨帕罗西汀的临床不良反应及相应的对策。方法 选取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48例服用帕罗西汀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48例, 探讨不良反应发生与给药剂量、发生时间及累及器官系统的关系, 总结其不良反应并提出防范对策。结果 帕罗西汀不良反应以20 mg最多见, 30 mg和40 mg次之;用药后60 d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4例, 占91.6%, 时间最短为用药后3 h, 最长为300 d;帕罗西汀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统最多见, 肝胆系统和全身系统次之。结论 帕罗西汀引起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多且表现多样性, 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谨慎, 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帕罗西汀 篇8

1.1 研究对象

为2011年8月—2012年7月在该院的老年抑郁症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60~75岁,病程2个月~4年,平均(1.75±1.36)年。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例,中专2例,初中到高中13例,小学及以下14例。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标准第三版》(CCMD-3[2]的抑郁发作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总分>28分;(3)年龄60~80岁;(4)智力正常。

1.2 方法

1.2.1 治疗用药

应用帕罗西汀(赛乐特,每片20 mg),每日晨起口服1次,起始量10 mg/d,1周内逐渐加至20 mg/d,持续服用6周。

1.2.2 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予个体化护理,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包括:生活、心理、安全、特殊护理以及健康教育。

1.2.3 评估方法

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3]在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分别评定抑郁程度,并应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3]评定6周末的不良反应,并对出院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好转7例(22.6%),显着好转14例(45.2%),临床痊愈10例(32.2%)。满意度:病人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为86%,家属对治疗及护理的满意度为98%。

2.2 治疗前后HMAD总分的变化

治疗前后比较,治疗6周末的HAMD总分比治疗前显者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3 治疗后药物副作用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

本组患者的TESS总分为(9.6±4.3),其中头晕3例、头痛3例、恶心2例、口干2例、便秘1例、心慌1例等,均不需处理。患者的血、尿、肝功能及生化检查均未见异常。

3 护理体会

3.1 拟定护理目标

(1)住院期间无任何过激举动,日常生活能自理。(2)能提出个人的需要,主动与人交谈,行为举止正常。(3)对疾病有所认识,并有适宜的应对方法。

3.2 落实安全护理和生活护理

合理安排病房,对于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安排单独病房,重点监护,患者不能离开护士视线范围内,必要时给予约束处理。完善交接班制度,尤其是早晨更需谨慎,对于危险物品妥善保管,规范服药制度,保证患者的安全。

严格检查患者病情变化,以及言行举止。护理人员多与患者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若发现有危险举动的患者,及时阻止,让患者了解生命的可贵,消除患者困扰,从而积极的配合治疗。

交代患者每日需要的饮水量,合理安排膳食。由于抑郁症的患者思维能力与动作都与正常人有一定差异,需专人为他们开导,监督患者进食。经过劝解后,还是拒食的患者给予鼻饲流质饮食。

护理人员为患者解决失眠与早醒,多让患者与他人沟通,适当的运动锻炼,自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律的生活。若是失眠严重,适当给予催眠药处理,并记录患者睡眠质量与用药情况。

多于患者沟通,了解到患者兴趣爱好。可以适当在院内举行趣味活动,建立良好的病患关系,从而放松心情,恢复开朗的性格。多带领患者接触新鲜事物,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促进患者康复。

3.3 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树立热心、耐心的服务态度,让患者感受到亲切感,充分的信任我们。同时多了解患者想法,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心理想法。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要耐心与患者沟通,适当聆听患者想法。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给予不同心理疏导方式,每天进行2~3次沟通,每次时间超过10 min。

对躯体化症状,要注意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以便及时处理。

遵医嘱给药,注意观察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3.4 适时地开展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采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消除患者低落的情绪,从而减少抑郁程度,积极配合治疗。同时,家属应参与其中,家人的关心与支持非常重要。

当患者的病情慢慢好转后,让患者逐渐克服性格上不足之处,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4 讨论

目前,遵循医学上显示,老年抑郁症的发病与5-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以及Y-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所导致的递质合成减少有关,这是治疗抑郁症的关键所在。由于多数抗抑郁药物在肝脏代谢,而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相对缓慢,临床上须选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由于赛乐特对肝脏的P-450同功酶的抑制作用较弱,不容易积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易于接受,依从性好,剂量易于调节,1次/d,服药方便,易于配合观察和护理,因此赛乐特可以作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翟金国.老年心理漫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0.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1:87-89.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2-127,198-203.

帕罗西汀 篇9

【关键词】强迫症;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

【中图分类号】R9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01-01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症,主要以强迫行为为临床表现。强迫症在我国临床比较常见,但较低于欧美一些国家。从临床实践数据统计观察看,我国国内的强迫症有五百带一千万,患病率约可高达10‰。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强迫症患者在20多岁以前发病,女性比男性少。儿童、少年出现强迫现象较常见。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强迫现象,但强迫现象持续时间短,程度轻微,不引起焦虑情绪的,无需药物治疗。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4月到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73例。随机分组为A组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12-44岁,平均年龄23 9.07岁;B组患者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12-40岁,平均年龄22 9.27岁,病程2-30个月。两组患者的中位病程均为9个月,均为中重度强迫症患者,两组患者病程,病情程度,身体素质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实验意义。

1.2治疗方法[1]

A组初始剂量为15mg/d,早餐后1次口服,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治疗剂量,在治疗第22天时可达最高治疗剂量20 mg/d;B组初始剂量为20 mg/d,早餐后1次口服,根据患者的病情随时调整治疗剂量,在治疗第22天时可达最高治疗剂量60 mg/d。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它精神类药物。若患者在治疗中出现早醒、或入睡困难、坐立不安、心慌等焦虑症状给予适量得苯二氮类药物、辅助治疗。

1.3平均标准[2]

显效:强迫行为明显减轻或消失,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消失;有效:强迫行为减轻,有轻度的抑郁或焦虑;无效:强迫行为无改变或有所加重,原有的抑郁或焦虑症状持续存在。

1.4统计学处理 本此采用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1例,有效20例,无效7例,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1.6%,B组患者治疗后显效8例,有效15例,無效12例,总有效率为65.7%,A组治疗效果好于B组,差异有意义(P小于0.05)。

3 结论

大量研究表明强迫症是因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引起,导致神经递质传导失衡,从而引起各种强迫症状[3]。抗强迫药可使异常的神经递质的传导趋向正常,从而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强迫症的强迫行为的发生,于社会心理因素、个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处于心身疲劳状态均可不同程度得促进强迫性格者的强迫行为出现,关于发病机理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人用某种学习理论解释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观念为此种行为是机体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中异常观念间建立联系的结果。帕罗西汀对一些神经递质的亲和力很弱[4],所以服用并不对患者起镇静作用,但临床上可以明显改善睡眠,以改善强迫症症状;而艾司西酞普兰,主要是通过对CNS神经元再摄取5-羟色胺的抑[5]制,增强5-羟色胺能N的功能,来达到改善强迫症症状的目的。有试验结果显示,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效果好于帕罗西汀(P<0.05),因此,艾司西酞普兰应在临床上强迫症患者的治疗中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Murdoch D,Keam SJ. Escitalopram: a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 Drugs,2005,65: 2379 -2404.

[2] Gorman JM,Korotzer A,Su G. Efficacy comparison of escitalopramand citalopram in the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ooledanalysisof placebo - controlled trials[J]. CNS Spectr,2002,7( Suppl) : 40 -44.

[3] 范肖冬等译. ICD -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0 -106,107 -137.

帕罗西汀 篇10

关键词:中风,抑郁,帕罗西汀,中药

中风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PSD) 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PSD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会产生负性影响, 目前临床上常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但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变态反应和撤药综合征[1]。我院应用中药联合帕罗西汀治疗PSD,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风后抑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 脑梗死15例,脑出血5例; 平均年龄65. 25岁; 平均病程3. 96个月。对照组20例,男13例,女7例; 脑梗死14例,脑出血6例; 平均年龄60. 15岁; 平均病程3. 78个月。两组间年龄、性别、中风类型、病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

1. 2诊断标准中风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中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卒中的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抑郁症诊断标准依 据中国精 神障碍分 类与诊断 标准第3版 ( CCMD-3)[3]。

1.3排除标准非器质性(中风除外)、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性物质所致抑郁,各种精神病性障碍; 伴有严重的心、肾、肝等重要器官病变;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多种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

1. 4治疗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给予中风的基础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 ( 柴胡、郁金、丹参、栀子、延胡索、石菖蒲) + 帕罗西汀胶囊20 mg,每日1次; 对照组仅给予帕罗西汀胶囊20 mg,每日1次。两组均以6周为1个疗程。

1. 5观察指标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DRS) 、中国卒中量表( CSS) 、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BI) 评分。

1. 6疗效判断标准以HDRS分值变化为依据,采用尼莫地平法制定判定标准,改善率 = ( 实验前HDRS积分 - 实验后HDRS积分) /实验前HDRS积分 × 100% , 评定效果: 改善率 < 25% 为无效; 改善率≥25% ,< 50% 为有效; 改善率≥50% ,< 75% 为显效; 改善率≥ 75% 为痊愈。

1.7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 1两组治疗前后HDRS评分比较经6周治疗后, 两组HDR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治疗组治疗4周、6周后HD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60%,总有效率95% ; 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45% ,总有效率为85% 。

2. 3两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变化两组治疗后C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治疗组经治疗4周、6周后C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2。

2.4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变化两组BI指数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治疗4周、6周后BI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详见表3。

3讨论

大量国内外研究显示PSD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会产生负性影响,反之持续的神经功能缺损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目前PSD的西医治疗以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5-羟色胺摄取抑制剂为主。帕罗西汀属于SSRI类,临床广泛应用于PSD的治疗,但某些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其应用。

【帕罗西汀】推荐阅读:

盐酸帕罗西汀07-04

上一篇:交通系统特征下一篇:承德医学院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