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2024-05-20

小建中汤(精选4篇)

小建中汤 篇1

小建中汤是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的经典名方, 原书主治“虚劳里急, 悸, 衄, 腹中痛, 梦失精, 四肢酸疼, 手足烦热, 咽干, 口燥……”。因此《方剂学》将其功用概括为:温中补虚, 和里缓急;主治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证。[1]笔者近年来依经典中的症治特点, 发挥“以方测证”的思维, 根据“异病同治”的精神, 将其广泛运用于治疗多种儿科疾患,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举例如下:

1 厌食

患儿梁某, 男, 6 岁, 家人代诉, 厌食反复三月余, 起因三月前恣食水果、冷饮等寒凉之品后出现食欲不振, 食量减少, 偶尔腹痛, 寐差, 神疲乏力, 手足心汗出, 大便软。腹部彩超无异常。查体:腹软, 舌质淡, 苔薄白, 脉沉弱。辨证为中焦虚寒, 健运失常, 治法:温中健脾。处方:小建中汤:桂枝5 克白芍10 克, 炙甘草10 克, 大枣10 个 (掰开) , 生姜10 克, 饴糖30 克 (冲服) , 五剂, 水煎服, 日一剂, 分三次饭后服。服毕, 胃口好转, 精神转佳, 效不更方, 再五剂, 各方面症状消失, 告痊愈。

按: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饮食又不知节制, 本例小儿即是恣食生冷、病情日久而致中焦虚寒, 且又时有腹痛, 手足心汗出, 颇切经旨, 虽伤寒论中并未明确其可治疗厌食, 但以方测证, 方中饴糖为君药, 性味甘温, 入脾胃肺经, 补中益气, 当可治疗脾虚纳食减少之症;臣以辛温桂枝, 温阳气, 祛寒邪, 助脾温运;酸甘白芍, 补血益脾, 止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 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 调和诸药, 全方药物组成实乃一派建中补脾之象, 脾气健旺则自可开胃助纳。

2 反复呼吸道感染

张某, 男, 6 岁, 2013 年3 月20 日初诊。患儿素体虚弱, 近一年来每月外感至少1 次, 15 天前复感, 发热 (T38.4℃) , 咽红, 扁桃体II°, 鼻塞流涕, 汗出, 咳嗽, 纳呆, 神疲乏力, 面色无华, 舌质红, 苔腻, 脉浮数。给予清热疏风宣肺的中药治疗后, 热退而病愈。但面色无华, 形体消瘦, 多汗, 烦, 纳呆,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数。辩证为土不生金, 肺脾两虚。治法:建中补脾, 培土生金。处方:小建中汤:桂枝5 克白芍10 克, 炙甘草10 克, 大枣10 个 (掰开) , 生姜10 克, 饴糖30 克 (冲服) , 日一剂, 水煎, 分三次饭后服, 连服三个月。3 个月内, 轻微感冒2 次, 半年、1 年后随访, 仅感冒2 次, 且病程短, 病情轻, 另外纳食好转, 面色红润, 出汗少, 体重增加, 各方面症状大大改善。

按:此为素体肺脾两虚, 卫外不固, 屡受外感, 日久损及中焦而致生化乏源, 土不生金, 营卫虚弱, 稍愈又作, 反复不已。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投以小建中汤, 取其建中即补脾之意, 且中医理论认为培脾胃之土可生肺脏之金, 强脾所以强肺也, 肺气充足自然卫外坚固, 故可增强机体之抵抗力而不至稍感外邪即发病矣。而方中多药食两用且平和无毒之品, 配伍精当, 久服亦无“是药三分毒”之流弊。

讨论:古代著名儿科学家万全曾提出小儿“三不足, 两有余”——即心肝有余, 肺脾肾常不足的观点, 提示我们小儿肺脾易虚弱这一生理现象, 而肺又赖脾生, 故更提示我们要重视小儿的脾胃。小建中汤着力于中焦脾胃, 其本身方名就蕴含了其所具有的“建设”中焦的作用, 亦即“建中”之意。脾胃喜暖而恶寒湿, 故以辛温之桂枝、生姜以暖脾散寒;甘入脾, 以炙甘草、大枣、饴糖之甘补脾;以上诸位辛甘化阳, 故又加倍阴柔之白芍合上述甘味之品, 酸甘化阴平衡桂枝、生姜之辛燥, 且可缓中焦之腹痛, 实乃平衡方中阴阳之妙品。全方无过寒过热之弊, 中和之性尤切小儿之生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方中饴糖、生姜、大枣乃药食两用之品, 炙甘草味甜, 桂枝味亦具甘甜之性, 惟白芍味酸, 整方味道甘甜, 稍带辣味, 口感较佳, 颇合小儿嗜甜的心理, 故小儿能有更好的治疗依从度。综上所述, 小建中汤在儿科临床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应予重视运用。

摘要:文章介绍了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小建中汤治疗儿科常见病——厌食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经验, 并分析了其治愈的中医原理, 揭示了其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良好前景。

关键词:中医,儿科,小建中汤

参考文献

[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38-139.

小建中汤临床应用进展 篇2

关键词:小建中汤,临床应用,综述

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 第102条曰:“伤寒, 阳脉涩, 阴脉弦, 法当腹中急痛, 先与小建中汤, 不差者, 小柴胡汤主之。”第105条曰:“伤寒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 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中有3条条文提到小建中汤, 《血痹虚劳病篇》第13条曰:“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小建中汤主之。”《黄疸病篇》第22条曰:“男子黄、小便自利, 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杂病篇》第18条曰:“妇人腹中痛, 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为《伤寒论》中温中补虚、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其应用颇多。随着现代临床对小建中汤研究的深入, 其应用愈加广泛。现总结近年来该方临床应用情况, 以供临床科研参考。

1 内科疾病

1.1 脾胃系疾病

小建中汤用于治疗脾胃系疾病的文献资料颇多, 详阅文献可知主要包括胃炎、便秘、消化性溃疡、腹泻。陆秀俊等[1]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孩子150例, 药用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甘草6g、大枣6枚、五灵脂6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赤芍9g、丹皮6g、乌药6g、延胡索3g;水煎2次, 取400mL, 每天1剂, 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服药12周, 用药期间忌食发物、油炸、辛辣、腌制食品, 不饮浓茶、咖啡、酒精性饮料。治疗后, 患者显效53例、有效75例、无效22例, 总有效率为85.33%。与治疗前比较, 治疗后患者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度等病理检查积分均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践表明, 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治疗脾胃气阴两虚、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李虹等[2,3]分别采用中、西药对照组验证疗效, 中药组采用小建中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 西药组采用三联疗法 (果胶铋100mg、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口服, 每天2次, 4周为1个疗程) ;结果显示:中医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食欲改善, 体重增加, 胃镜检查病变有所改变。提示采用温补气血、活血祛瘀方治疗脾胃病可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合修复病变胃黏膜,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张春蓉[4]采用小建中汤加味重用白术60g温补脾气治疗单纯性便秘患者20例, 方用:桂枝、生姜、炙甘草各10g, 大枣15g, 白术60g, 怡糖、白芍各30g;水煎服, 2天1剂。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以及适当的体力运动, 调整饮食结构, 定时登厕, 多饮水。服用2剂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治疗2~4个疗程, 痊愈 (大便通畅、松软成形, 腹部痞、满、胀症状消失, 停药1月内无复发) 患者16例, 有效 (服药期间大便松软易解, 停药后时有复发) 患者4例。其中, 治疗2个疗程痊愈患者8例, 治疗3个疗程痊愈患者6例, 治疗4个疗程痊愈患者2例。可见小建中汤加白术在温补脾胃的同时, 可较好地促进胃肠道蠕动, 有效改善老年人便秘。

刘英丽等[5,6]认为, 老年性便秘多以中焦虚弱、阴阳不和为主, 临床上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气虚明显者, 可加党参15g、白术15g, 以增强补气之力;若气虚下陷、肛门坠胀, 可合用补中益气丸, 每次6g, 每天2次, 以汤药送服;腹胀明显者, 加枳实10g、厚朴10g;食欲不振者, 加鸡内金15g、炒谷芽15g。每天1剂, 水煎煮, 分早晚各1次温服, 1周为1个疗程。治疗2~3周后, 判定疗效。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生冷食品。结果表明小建中汤可较好地解决老年性便秘问题, 共奏温中补虚、缓急通便之功。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 为消化内科多发病。郑芳忠[7]指出, 该病多由过服寒凉之品引发, 治疗时过用温阳补中之品或过用酸敛涩滞之属, 致病情迁延难愈, 终成中阳虚弱、寒热错杂之局。治宜遵《灵枢·终始》中“阴阳俱不足, 补阳则阴竭, 泻阴则阳脱, 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之旨。方用小建中汤加味, 腹痛者加重白芍30g、高良姜8g、白芷10g;大便黏滞者加白术10g、茯苓15g;伴腹胀者加小茴香10g、乌药10g;肠鸣者加防风10g、桔梗10g。临床治疗72例患者, 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杨军[8,9]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较单纯西医治疗优势明显。

功能性消化不良, 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神经官能征、胃肠神经征, 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包括持续性或反复出现的上腹中部疼痛或餐后胀满、早饱、嗳气、胀气、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症状与排便无关。潘海燕[10]根据建中法拟定的建中汤 (小建中汤加味) 治疗脾气虚证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 总有效率为92.0%, 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吗丁啉对照组, 提示建中法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治法。

奚胜艳[11]采用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将82例PU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62例与西药组20例。中药组采用小建中汤治疗, 每天1剂;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 每天1次, 均治疗30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中药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高于西药组的80.0% (P<0.05) 。表明采用小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黄慧等[12]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 临床上见胃黏膜表面有溃疡面加白及10g、三七粉5g, 反酸则加乌贼骨15g, 较单纯西药奥美拉唑、阿莫西林胶囊、甲硝唑等药物治疗, 疗效明显, 复发率低。吴国良[13]、邹玉琴等[14]认为, 消化性溃疡属于脾胃虚弱、阴阳不和者, 临床上采用小建中汤疗效肯定。

1.2 肝胆系疾病

陈宁勇等[15]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乙肝患者68例,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54例。治疗组患者显效47例, 有效15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达91.6%;对照组患者显效24例, 有效14例, 无效16例, 总有效率达70.4%。临床上, 湿热偏重者加茵陈15g、苍术10g、蒲公英15g;气虚偏重者加党参、白术、山药、黄芪各10g;阴虚偏重者加北沙参、枸杞子、麦冬、仙灵脾各10g;胃纳不香者加鸡内金、焦三鲜等。提示采用小建中汤加减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明显。

李开韵[16]、张吉兰[17]、刘书红等[18]指出《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临床治疗肝病皆以此为指导思想,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1.3 肺系疾病

王梦迪[19]指出, 孟永利老师临床上善用小建中汤治疗内伤咳嗽, 正如《杂病源流烛犀》云:“肺不伤不咳, 脾不伤不久咳。”故而孟老师运用小建中汤加减配伍, 取内调脾胃, 外和营卫, 以达到内外同治, 肺脾同调。徐金城[20]采用小建中汤合止嗽散治疗感冒后期咳嗽不愈, 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心系疾病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范畴。程林江[21]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患者120例, 方中药物具有养阴益气、宁心安神的作用, 也符合现代药理学的研究发展, 可从多个环节阻断心律失常的病势, 进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张玉莲[22]将66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小建中汤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疏肝解郁胶囊治疗。治疗6周后,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差异明显,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3%, 高于对照组的90.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表明:小建中汤治疗轻中度焦虑疗效优于疏肝解郁胶囊, 不良反应较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艳[23]、吴卫明[24]、张晋升[25]在治疗心系疾病时辨证用方以小建中汤为主,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1.5 肾系疾病

牛利永[26]采用小建中汤治疗遗精, 方用小建中汤加味, 组成为:桂枝12g、炒白芍24g、生姜10g、大枣5枚、黄连6g、肉桂2g、人参10g、五味子8g。若头眩加川芎9g;心悸加柏子仁15g、远志10g;早泻加芡实10g、龙骨30g;阳痿者加菟丝子12g、枸杞子15g、仙茅10g;虚热汗出者加白薇10g、牡蛎30g。临床效果值得肯定。

1.6 其他

陈娟等[27]在治疗成人低血压时, 根据辨证论治多取法建中益气为主, 取得满意的效果。吕东升[28]采用小建中汤治疗痛风, 效果值得肯定。刘翠峰[29]以小建中汤治疗虚寒性癌症腹痛, 效果较满意。苏进兰[30]采用小建中汤合三仁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疗效满意。

2 妇科疾病

王小燕[31]对于妇科疾病, 在辨证基础上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产后恶露不绝、崩漏、产后癫狂等, 取得满意的疗效。李娟[32]、聂四成[33]采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白塞氏综合征、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产后发热等, 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儿科疾病

李玉清[34]采用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1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69例和对照组71例, 对照组采用抗生素加解痉止痛药, 治疗组采用小建中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7%, 高于对照组81.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小建中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效果明显。

杨祥正[35]亦采用小建中汤合四逆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对于小儿虚寒性腹痛, 詹宝游[36]、何映[37]均以小建中汤合方加减治疗, 效果值得推广。

4 结语

小建中汤 篇3

1 试验材料

试验动物:昆明种小鼠由佳木斯大学试验动物中心提供, 试剂:乙醇为分析纯, 药材:白芍 (炒) 、桂枝、甘草 (蜜炙) 世一堂中药饮片厂生产。

2 实验方法

2.1 小建中汤水提液及乙醇提取液制备

将各药材粉碎成粗粉, 按白芍 (炒) :桂枝:生姜:大枣:甘草 (蜜炙) 为2∶1∶1∶1∶0.6的比例, 精密称定50g药材粗粉, 加10倍量蒸馏水提取2h, 过滤, 滤渣再加8倍量水提取一次, 合并滤液, 浓缩, 加蜂蜜18g, 混合均匀, 得小建中汤水提取液, 备用。取50g药材粗粉, 加10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h, 过滤, 再加8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1次, 合并滤液, 减压回收乙醇, 得浸膏, 加18g蜂蜜混匀, 得小建中汤乙醇提取液, 备用。取50g药材粗粉加10倍量水,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5h, 备用。

2.2 实验动物分组、造模及给药

小鼠112只, 雌雄各半, 体重22~26g, 随机分为7组,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6只、模型组16只、小建中汤水提取液高剂量组16只、中剂量组16只、醇提取液高剂量组16只、中剂量组16只, 挥发油高剂量组16只。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它各组均造饮食失节型脾虚模型 (灌胃100%精炼猪脂0.4mL/10g, 每日1次, 连续9d) , 观察精神状态、运动状况、皮毛色泽、饮食、排便和体重等方面的变化。

造脾虚模型成功后,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 其余各组分别给予对应的药物, 每日灌胃1次, 连续7d。其间密切观察小鼠的外观体征, 并每日称量体重。

2.3 小建中汤不同提取物对脾虚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6,5,6]

每组各取小鼠8只, 末次给药后禁食24h, 每只小鼠灌胃0.2mL 0.1%甲基橙水溶液, 于20min后处死, 摘取胃, 剪开, 充分洗于10mL蒸馏水中, 用5%的NaHCO3溶液调pH至6~6.5, 以3000r/min离心30min, 取上清液, 于420nm处测定吸光度, 计算小鼠胃中甲基橙残留率。胃残留率 (%) =胃甲基橙光密度/基数甲基橙光密度×100%。

每组取小鼠8只, 于次日末次给药 (所有药物均含50%碳素墨汁) 后30min, 脱颈椎处死, 解剖, 测量幽门至色素最前端的距离及幽门至回盲部的距离, 按下式计算小肠推进率:小肠推进率=色素推进长度/小肠全长×100%。

脱颈椎处死后, 摘取脾脏、胸腺, 生理盐水洗涤, 晾干, 称重, 按以下公式计算脏器指数:脏器指数=脏器重量 (mg) /体重 (g) 。

3 结果

3.1 小建中汤水提液及醇提液提取

按2.1方法进行提取, 水提液提取率为14.15%, 醇提液提取率为32.14%, 挥发油提取率为0.30%。

3.2小鼠一般状况

除正常对照组外, 其它各组小鼠大多均在第4、5天即开始出现粪便松软膨大、不成形, 甚至便溏, 毛发枯槁、疏散、畏寒, 成群蜷缩;第6天后出现消瘦, 体重减轻, 肛周污秽, 部分动物出现脱肛, 四肢无力, 成匍匐状, 动作、反应迟钝, 有的甚至行动歪斜, 拱背, 第7天, 小鼠体重已经明显下降, 且逐天降低, 提示造模成功。给予药物后 (除挥发油组外) , 各给药组小鼠自第5天起, 状况逐渐恢复, 表现为脱肛情况明显改善, 活动增多, 反应敏捷, 皮毛渐渐恢复正常光泽, 很少出现成群蜷缩;而模型组及挥发油组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3.3 小建中汤不同提取物对脾虚证小鼠体重的影响

各给药组 (除挥发油组外) 小鼠体重明显恢复, 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小建中汤醇提液高、中剂量组小鼠体重稍较水提取液高、中剂量组明显, 挥发油组没影响, 结果见表1。

3.4 小建中汤不同提取物对脾虚小鼠胃排空、肠推进率、脾及胸腺指数的影响

小建中汤水提液高、中剂量组及醇提液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脾虚证小鼠胃内色素残留率, 促进胃排空, 与模型组相比较, 差异显著;水提液较醇提液效果明显, 挥发油组未见改善。水提液高、中剂量组及醇提液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增加小肠推进运动, 与模型组比较, 差异显著, 醇提液高、中剂量组较水提液组效果明显;挥发油效果较差。水提液高、中剂量组及醇提液高、中剂量组均可明显增加脾虚证小鼠胸腺、脾的重量, 提高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且汤醇提液高剂量组效果最好, 挥发油组对胸腺指数有提高, 结果见表2。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小建中汤挥发油成分单独使用对脾虚小鼠作用不明显, 但目前市面上的小建中组方都是挥发油成分与水提成分共同应用的, 不能说明挥发油成分没有疗效。从本实验结果显示, 除对小鼠胃排空方面醇提成分较水提成分稍差意外, 其他方面醇提成分都优于水提成分, 说明醇提成分对治疗饮食失节型脾虚模型小鼠效果更好。

蜂蜜具有滋润滑肠的作用, 常作为缓泻剂, 其功能主治为补中、润燥、止痛、解毒。常用于脘腹虚痛、肠燥便秘、治疗习惯性便秘、老年人和孕妇便秘, 以及结肠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儿童痢疾等疾病。而饴糖有甘温补中, 调养脾胃, 缓急止痛作用。又根据《药征》认为蜂蜜在功能主治方面与饴糖相似, 都能够缓解诸多症状, 由于无法购买到饴糖, 所以用蜂蜜代替饴糖。

脾虚证会出现胃脘痛、腹痛、泄泻、呕吐、反胃、痰饮、水肿、便血等症状, 其中胃脘痛、呕吐、反胃、便血属于胃功能异常;腹痛、泄泻、便血属于肠功能异常。所以本实验选择测定胃肠功能的指标作为脾虚证的指标, 并同时选择一般症状及粪便、体重变化等指标进行考察。

脾虚模型建立的方法有:大黄型脾虚造型法、番泻叶型脾虚造型法、利舍平型脾虚造型法、饮食失节型脾虚证造型法、四氯化碳致肝郁型脾虚造型法。其中应用大黄型脾虚造型法和番泻叶型脾虚造型法建造模型不单是脾虚也会造成肾虚;应用利舍平型脾虚造型法建造模型出现脾虚的同时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应用四氯化碳致肝郁型脾虚造型法建造脾虚模型, 不仅仅是脾虚也会造成肝的损伤, 影响造血功能;所以应用饮食调节建造模型是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韩淑华, 林晓波.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J].中医中药, 2007, 12 (4) :97

[2]张苗海.小建中汤在日本的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4, 26 (1) :13

[3]徐文进.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9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结合脾胃杂志, 1994, 2 (2) :69

[6]崔瑞柏.小建中汤新用[J].山西中医, 2004, 20 (2) :44-45

[5]陶玲, 史琴, 沈祥春.小建中汤有无饴糖对实验性小鼠脾虚模型的作用研究[J].中医药理与临床, 2008, 24 (6) :12-14

小建中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采集于我院中医内科, 系2009-06~2010-12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 共9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男28例, 女22例;年龄在29~73岁, 平均51岁;病程最长16年, 最短5个月;病情轻度32例, 中度14例, 重度4例[1];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者26例 (其中轻度18例, 中重度8例) , 异型增生8例 (其中轻度5例, 中重度3例)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证14例, 脾胃虚弱证16例, 脾胃湿热证4例, 胃阴不足证10例, 胃络瘀血证6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1例;年龄在27~71岁, 平均52岁;病程最长17年, 最短7个月;病情轻度30例, 中度15例, 重度3例;病理诊断伴肠上皮化生者23例 (其中轻度17例, 中重度6例) , 异型增生7例 (其中轻度4例, 中重度3例;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证13例, 脾胃虚弱证15例, 脾胃湿热证5例, 胃阴不足证8例, 胃络瘀血证7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病理诊断、辨证分型均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纳入病例患者表示愿意配合持续服药半年、并于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l982年重庆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标准[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标准[2]。

2 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西医“三联疗法”。果胶铋 (山西同达药业有限公司) 100mg、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上海康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mg, 口服, 2次/d, 4周为1疗程, 可连续用2~4个疗程;幽门螺旋杆菌 (HP) 阳性者加服阿莫西林胶囊 (山西兰花七佛山制药有限公司) 1.0g (过敏者用克拉霉素500mg) , 每日3次, 服用7天。经HP检测 (C14-OBT) 转阴性者停服阿莫西林或克拉霉素, 阳性者续服7天, 待HP检测转阴性后停服。

2.2 治疗组

服用上述西药的同时, 加服小建中汤与膈下逐瘀汤合方:赤芍、制香附各12g, 炒白芍、延胡索、炒枳壳各15g, 桃仁、丹皮、大枣各10g, 桂枝、炙甘草各6g。肝胃不和加柴胡、川芎各10g;脾胃虚弱加炒党参12g, 炒白术10g, 薏苡仁30g;脾胃湿热加苍术10g, 蒲公英20g;胃阴不足者加北沙参10g, 枸杞子15g;伴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30g, 红花10g;伴不典型增生者加五灵脂、桃仁各10g。4周为1疗程, 可连续用2~4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 (试行方案) 》[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饮食正常, 体重增加。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 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2级以上 (含2级)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食欲改善, 体重增加, 胃镜检查病变有所减轻。急性、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 腺体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症状改善不明显, 体重无增加, 胃镜检查黏膜病变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 组织黏膜活检无论是轻、中、重度患者与治疗前对比无明显变化。

3.2 结果

见表1。

χ2检验;与对对照组比较*P<0.05

4 体会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病程经久, 脾胃已伤, 寒气内生, 血行瘀阻, 其病且虚且瘀。小建中汤方出自《伤寒论》, 由芍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和饴糖组成, 功能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近人多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等。膈下逐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 由当归、红花、桃仁、丹皮、赤芍、川芎、乌药、五灵脂、延胡索、香附、枳壳、甘草组成, 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小建中汤与膈下逐瘀汤合用, 温补兼以祛瘀, 温以散寒, 祛以行瘀, 对于虚寒而血行瘀阻者颇为对证。治疗中, 考虑到病证有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不同证型, 选加相关药物, 做到既有定法成方, 又权证调治, 故能取得满意疗效。其中伴肠上皮化生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分析其原因, 可能与温补与活血中药并用, 有温热的作用, 使血管扩张, 通过药力的渗透, 药物的吸收,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6.

【小建中汤】推荐阅读: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下一篇: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