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证通融

2024-06-19

双证通融(精选3篇)

双证通融 篇1

一般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未来建设行业的结构工程师、土木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因此, 高校的本科教学不但要进行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更要注重本专业工程师所需基本素质及专业个性的培养, 就是说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定要以专业工程师培养为导向, 构建完善的专业应用型教学体系, 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势在必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毕业设计的选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 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哪一种选题方式, 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 密切联系实际, 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 做到真题真做。根据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具体情况, 采用如下操作方案:

(1) 初步实施, 总结经验, 不断改进

“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就在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试行。在2014年暑假以前做好毕业设计选题准备工作, 初步落实指导老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方向, 每位老师可以选择指导教学楼、办公楼、宾馆、钢结构设计厂房、房建施工组织设计或毕业论文等一个方向, 学生初步选择一个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方向。利用暑期, 老师根据自己熟悉的实际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做好可供学生选题的毕业设计任务书, 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逐步确定以后的工作方向, 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9月份开学后, 要求全体学生回学校集中一次, 公布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指导方向及题目, 学生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指导老师, 落实校内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一对一”、“多对一”指导工作。然后学生选择“边实习边设计”、“先设计后实习”还是“先实习后设计”等方案去做毕业设计,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选题, 做到设计和论文与毕业实习的充分结合,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质量。

(2) 提前布置, 延长毕业设计的有效时间, 使学生能及早进入状态

从2012级开始全面真正落实“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对于土木工程专业2012级学生, “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可以提前一年开始, 也就是大二结束的那年暑假开始, 操作方案同2011级。但存在有些专业课还没有学完的问题, 基于我们采用案例法、项目法教学培养“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的目标要求, 可以采用“专业课教学、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同步交叉进行”的方法去落实。

2. 项目目标下的大土木各专业合作设计及指导模式

选择一个较为复杂的实际工程项目, 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三个本科专业组成设计团队去共同完成项目设计, 打破不同专业毕业设计互不相干的传统模式。以建筑工程学院2011级毕业生为试点, 从三个专业毕业班中遴选若干位毕业生组成毕业设计团队, 分成结构设计、建筑设计、工程预算3个专业方向组 (每组2~3人) , 团队各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共同开展项目设计工作。由三个不同专业的老师以及企业参与该项目的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造价工程师组成毕业设计指导小组, 在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 阶段性的不同问题可以请教专业知识精通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和工程师, 问题会处理得更符合工程实际要求。

3. 基于CDIO毕业设计理念的双导师联盟指导模式

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 难在如何实现“真题真做”, 必须改变以前“闭门办学”模式,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理念, 采用“企业参与教学 (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接地气”的新做法, 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高校应加强与当地的设计院、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业的密切联系,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共同培养人才, 企业更多的参与到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来, 采用“双导师联盟指导”模式。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及深造要求, 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双导师联盟指导模式:

(1) 采用“与设计院工程师联盟指导模式”。主要以设计院 (与学校签订的校企合作培养理事会单位) 正在做或以前做过的实际工程作为毕业设计题目, 采用校内指导老师与设计院工程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 重视CAD、PKPM等设计软件的熟练运用、在建模过程中设定参数时如何遵循最新规范条例特别是强条要求、在出施工图时的具体要求等, 使学生的设计成果注重实际应用性。

适用:主要供毕业后打算从事设计工作或在校准备参加注册结构工程师模拟考试的学生采用。

(2) 采用“与毕业实习项目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工程项目及实习内容, 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以自主选择:比如一个较复杂的工程项目,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利用工程已有的实际建筑施工图, 只做结构设计, 也可以只做施工组织设计等部分内容, 对于较复杂的基础工程甚至可以仅做基础设计, 采用校内指导老师与设计院或施工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

适用:主要供毕业后打算从事工程施工、监理及施工管理等工作或在校准备参加注册建造师模拟考试的学生采用。

(3) 采用“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毕业论文模式。少数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 科研兴趣浓厚, 已参与到导师科研项目某方面的工作中去, 而且继续深造目的明确, 可以写有一定研究深度的毕业论文。采用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专家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

适用:少数基础好、个性化发展明显、继续深造意向强烈的学生。

4. 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管理

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反映出学生日后作为工程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所以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指导教师和学院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应严格从毕业设计开题到答辩的全过程控制, 具体操作为:毕业开题审批→两周一次进度检查 (要求学生汇报) →导师1~2周一次集中讲课指导 (校内外指导老师都参与) →中期大检查 (要求学生汇报) →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初稿) →导师审阅、修改→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终稿) →毕业设计答辩管理。从毕业设计开题到毕业设计答辩整个过程, 始终坚持邀请工程界知名专家和一线工程师参与, 校内外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在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过程中专业知识应用与实际工程的对接问题, 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工程设计与建造的本质与要义,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养, 使学生获得土木类注册工程师所需专业知识的综合训练。

摘要:为了实行“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 从“双向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项目目标下的大土木各专业合作设计及指导模式、基于CDIO毕业设计理念的双导师联盟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关键词:双证通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改革

参考文献

[1]武鹤, 葛琪等.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 (3) :119-121.

[2]李晓丽, 张云峰等.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 2013, 3:57-59.

[3]马嵘.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14:226-228.

[4]文颖, 曾庆元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与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3) :245-247.

双证通融 篇2

一、“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应积极转变思想

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特征都是按照科学实验室的管理模式采用封闭管理, 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科学家进行活动的场所。但是工程学实际上是人类通过科学知识、理论来改造世界物质或利用物质的性质来从事建造性的活动, 工程知识的主要内容是调查约束工程活动的条件、确定工程目标、设计方案、作出睿智的决策、预见可能的后果等。工程知识既不具有纯粹的科学、技术性质, 也不具有纯粹的社会性质, 工程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在创造知识理论, 而是建造人工物。但工程活动在进行中必然伴随工程知识的创造和运用, 但工程知识在这里仅仅是作为实现工程目的手段、要素、环节而被创造和使用的, 这种管理理念的不一致必然会导致工科实验室与社会实际的脱节。

转变“等、靠、要”的思想,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计划经济时代, 物质的配备都是统一配给, 并不能按需分配做到物质的最优化配给, 容易造成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惰性。但是高校 (实验室) 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工科实验室针对的就是工程建设社会需求。把密闭的实验环境转变为开放的实验室管理。既可以让实验室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 让实验室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 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也可以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挥其技术能力, 提高设备、资金的利用率。同时实验室要由事务型向创新研究型转变。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需要管理者具有现代管理知识、方法和手段, 并运用于实验室管理实践, 进行改革创新, 实施科学、高效的管理。不能仅限于事务经验管理之中, 需要不断学习研究, 提高素质。

二、“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要建立适应新时期的管理理念

把学生带进实验室去, 建立现代实验室管理理念。高校实验室的首要功能是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如何深化管理改革, 整合实验室优势资源, 为人才培养服务是实验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学生的不参与使这些美好的愿望就成为了泡影。过去的实验室采用课表式管理, 课表之外学生不能根据兴趣爱好进行实验。为了使学生能充分地到实验室中实践、实验, 就需要打破原有的实验课程界限, 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如开展创新兴趣小组活动, 制定一定学时的实践创新学分, 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和实际案例。初期低年级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中期让学生因为兴趣进入实验室、后期要学生知道如何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自觉地进入实验室, 从而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素质。作为实验室如果无法发挥其管理职能, 达不到预期的服务效果, 可能学生来一次就不会再来, 这样就难以达到服务的效果。故此我们要发挥实验室的管理职能, 在其管理中体现其服务, 使得管理与服务统一于总体目标之中。

三、“双证通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室管理要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管理职能

过去由于实验人员少, 专业性质不同, 管理部门为了便于管理, 往往造对实验室管理过分强调其服务性, 忽视各专业实验的专业性质及实验人员管理职能的发挥, 造成实验管理人员陷于管理部门的表格、考核等事务性工作之中, 实验室管理职能的不到位, 管理效果自然难以体现。今后的实验室管理中, 我们要建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 重视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以“指导学生、管理设备、服务师生”为总的指导思想。结合专业资格要求和行业要求, 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我国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 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也给高校教育应对经济波动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针对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新的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 高校人才培养应敏锐把握当今社会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 适时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块化课程结构, 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 丰富学生的能力储备, 在更广阔的地域和行业里寻找就业机会, 建立反映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 敏锐把握当代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 适时调整、不断优化。优质实验资源保障是优质本科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的要素。实验室管理工作要跟随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体现出它充分的活力和能量。只有不断提实验室服务的内涵和质量, 才能不断推进优质实验资源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大鹏.建立合理的实验室管理体制, 提高高校办学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 3:70~72

[2].张军, 吴则鹏.创建工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3 (6) :86~87

双证通融 篇3

关键词:“双证通融”,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

自1992年开始, 我国在建设领域通过建立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并实行全国统一考试, 以控制这些岗位人才的准入选拔, 2010年教育部开始推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而这两者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是相互通融的, 故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提出了“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位课之一,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规范、规程等有关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密切相关, 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其课程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1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的特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主要讲授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构计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构件 (受弯构件、受压构件、受扭构件、受拉构件等) 的承载力计算与构造要求、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变形与裂缝计算、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的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为在校继续学习专业课以及毕业后在混凝土结构学科领域继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有:1) 内容多, 知识庞杂。既有基本概念又有实验分析, 既有基本公式又有构造要求, 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规范条文多;2) 属工程设计类课程, 实践性、综合性强。本课程的计算公式多数是半经验半理论公式, 较难理解, 设计计算结果多样性;许多内容是建立在工程实践上的, 而学生接触本课程时大多没有任何实践经验, 将实践性很强的工程理论拿到课堂上讲就很抽象;3) 承上启下, 本课程涉及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 又是后续课程如多层框架结构实训等的基础课程。

2课程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落后。传统的课程学习基本上是通过授课、答疑、作业这一过程完成的, 是以教师为中心, 向学生灌输内容, 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判别, 基本上是通过一次考试确定的,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是在短时间将知识点熟记;作业、课程设计的题目与课本上的例题几乎只是数据不同, 学生的作业和课程设计存在抄袭现象, 这些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2.2教材内容多而散, 并涉及较多的规程规范, 教学内容跨度大, 难度大, 课堂教学又重理论, 与实践脱节, 缺乏直观的、生动形象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工程实例引入较少, 过分强调结构构件, 重理论计算轻实践教学, 学生没有建立整体工程结构的概念, 这些同样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2.3学生学习前对实际工程缺乏感性认识, 部分学生的力学课程没有掌握好, 不会计算内力, 甚至分不清构件的受拉受压区, 在配筋计算中生搬硬套, 不会灵活应用, 故对该课程学习中大量的计算及构造措施难于理解和掌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硕士和博士, 一般没有太多时间参与工程实践, 对工程规程规范不熟悉, 不能适应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需要。

3基于“双证通融”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课程改革

3.1以执业资格考试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的设计, 是综合材料的选择、截面尺寸的选择、荷载的内力计算以及各种内力分析、钢筋的选配、施工方法和施工技术的确定等方面。涉及的内容较广, 没有综合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完成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应抓住“构件截面设计”这一主线, 按“原理+实用设计方法+规范规程要求+构造要求”进行教学, 使学生思路清晰, 易于掌握教学内容,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能力。

3.2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将文字、图表、动画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 使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 可以把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 既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加深了理性认识,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简单的工程案例, 作为作业形式出现, 让学生自己确定截面尺寸、选择材料、计算简图、确定荷载和进行配筋设计, 尽早熟悉工程结构设计需处理的内容、基本的设计过程和查阅规范资料的方法, 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能力, 使其进一步了解结构设计的综合性和内容复杂性特点;建立课堂讨论机制, 包含课程中重点、难点及学生自己设计结果, 工程实例进行讨论, 通过教师提问, 让学生进行质疑与讨论, 然后教师提示与分析、归纳总结等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积极性, 又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得到创新能力。

4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作为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改革对于推进“双证通融”卓越工程师计划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为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教师能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文虎.地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 2013, 11 (29) :55-56.

【双证通融】推荐阅读:

上一篇:联合办学学生下一篇:企业柔性化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