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与非(共12篇)
是与非 篇1
对稀缺性运输班线资源通过公开招标, 由传统的“领导一支笔”变成道路客运企业公平角力决胜负, 是道路客运线路行政许可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
行管部门期望通过服务质量招投标, 将市场监督从静态的事后管理转向动态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系统化管理, 从具体的事务管理转向对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退出、竞争、交易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 期望新办法能促使企业改善管理, 打破行政壁垒、加速跨地区大型运输企业的形成。
然而, 这种看似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却不是万能的, 现实问题依然难以在短期内一举摆平。
比如说, 招投标程序繁琐、工作量大, 成本问题比较突出;由于法制和制度缺陷, 政府管理部门往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没有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来监督投标承诺的履行, 无法防止“外招内定”、“明招暗定”的暗箱操作……
招投标办法的部分细节还需打磨完善, 而“公开、公平、公正、诚信”却是最重要也最困难的关键, 如果只是浅喊辄止, 惧怕上访, 求稳怕乱、不敢推进, 折中妥协, 即便是无可挑剔的好办法也无法顺利推进。
是与非 篇2
【标题注释】中图分类号:DF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34(2001)06-0022-09
【文章日期】收稿日期:2001-03-20
【 作 者 】任喜荣
【作者简介】吉林大学 法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Law School,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 i n,130012
任喜荣(1970-),女,内蒙古满州里人,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内容提要】对于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人们的概括五花八门,然而“伦理法”的概括在近期获得了 普遍的认同。“伦理法”的概括应予肯定,但现有的理论解说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理论困境, 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伦理法”的概括只有基于世界法律发展的整体背景,基于立法、执 法、守法等法律运行的全过程,才可能达致理论的完满。
【英文摘要】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ancient Chinese law,people have several viewpoi nts,but“ethical law”is the common opinion.The article agrees with this opinion ,bu t it argues that this opinion has some puzzledom needing better important.The co nclusion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law is ethical law 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wide law,should be understood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law f unction.
【关 键 词】化理法/伦理/道德/ethical law/ethic/moral
【 正 文 】
对于中国古代法的.基本特征,人们的概括五花八门,然而“伦理法”的概括在近期获得了 普遍的认同。本人赞同伦理法的概括,但认为现有的理论解说存在如下问题尚需解决:其一 ,将“伦理”与“道德”作截然的划分,将“伦理”视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视为西方的 、现代的,并以之作为“伦理法”的理论前提,是否有伦理学的基础;其二,在法律的道德 性是法律的内在规定性的理论前提下,“伦理法”的概括是否足以构成对其他法律文化类型 的区别;其三,伦理法着重从法律的精神和法律规范的内容出发界定传统法律的特征,并以 之与其他法律文化样
“路径依赖”是与非?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1.435米,为什么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所设计的,1.435米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而电车的轮距标准来自马车,马车的轮距标准来自古罗马战车的宽度;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而古罗马战车的轮距是根据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宽度确定的。
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的两旁有两个火箭推进器。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所以火箭助推器的宽度受限于铁轨的宽度。这就是说,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
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很难轻易走出去。这种现象被称为“路径依赖”。
请以“路径依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津梁】
这个题目很有意思,它可以引发我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的思考。尤其“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在两千年前便由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决定了”一句,令我们深思。于是,我们便有话可说了。
首先,“路径”可以理解为道路、习惯、规矩、传统、原则等,对此,我们不可以随便逾越,只能循规蹈矩。其次,可以引发这样的立意方向:1. 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只有遵循既定原则,才能办好事,才能一帆风顺。2. 条条框框束缚了我们的手脚,“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确定了立意方向,不仅作文有话可说,而且也不会偏离题意了。
【学生佳作】
做一个冲破牢笼的逃亡者
清新县第一中学高三(29)班 邹相昀
真是难以料到,当今尖端运输系统的设计,竟然受限于两千多年前两匹马的屁股宽度。可见,由于惯性的力量,对固有路径的依赖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为了避免这种无法自拔的结局,还是让我们从固有路径上逃亡吧!
固有路径源自于偶然的选择。这种选择本来是意义不大的。就如马路上靠右行一样是我们早已习惯的路径,而在日本、香港等地则是行人靠左行的。这些都是源自于前辈们的喜好,谈不上谁好谁坏。又如曾经的半斤是八两而不是五两,规定一天24小时而不是20小时等,都是固有的路径。我们一直在依赖着他们,其实,他们本身却没有多大的意义。
固有路径并非金科玉律。前人的一次偶然选择却让人们沿用了千百年,以至于让它们成为一种准则而严格遵守,不要再去考虑的反面,为什么会这样呢?
美国新泽西州的一条大桥建好之后,遇到尴尬:由于人流原因,桥的一边塞车严重,而另外一边却十分空闲。人们强烈要求,为什么不把大桥加宽呢?这个人人都够想得到的解决方案,却因为劳民伤财不现实。后来,有一个年轻人首先提出了一个十分简单的解决方案:把桥面的三三车道改为四二车道,即加宽桥面塞车的一边。果然不出所料,选择这种逃出“只有保持大桥的两边同样的宽度才不至于破坏了对称美”路径依赖做法却开辟出了一条畅通的阳光大道。可见,这个人不但清醒而且也很有勇气:既然固有路径只是偶然的选择,我们何必长期被它桎梏?
“常人遇事会问,为什么这样;而我却假想事情的反面,并问为什么不是这样。”这就是一个逃亡者的大胆宣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在做一种重复的无聊工作:盯着油滴数到38滴时就换一个机器。他曾经问自己为什么不是37滴呢?如果这样,可以让公司每年节省几百万美元啊!正是因为马云想到了为什么不能在中国开创互联网市场这个问题,才有了阿里巴巴的诞生。正是因为袁隆平质疑了“杂交水稻无优势”怎么会成为权威结论,才有了连提出这种理论的专家也在吃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的奇迹。为什么总是有人在抱怨世界的单调乏味,生活的简单重复却又没有解决的办法呢?因为他们过于依赖固有的路径了,以至于固步自封,而不敢从中逃亡。
据说,森林里的猿人遇到了麻烦,在树上越来越难以生存了,于是有几个猿人就大胆地逃离了森林而跳到了地面,于是就有了我们人类。后来,逃亡者的后代们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看那些一直留在树上的猿人们的后代。
【点评】
作为话题作文,文章首先在概述材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论点:面对固有的路径,我们必须冲出重围大逃亡。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主题。这种典型的五段式模式使文章的结构完整。作为考场作文也是合符阅卷老师的口味的。本文中间部分论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没有明显的痕迹,即没有明显的三个套作式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分论点,而是十分自然地表述了上述三个分论点,且层层递进,凸显了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底。
(作者单位:清远市清新县第一中学)
“颜值”年代的是与非 篇4
在这个“主要还是看脸”成为流行语的时代, 不光是演员等职业需要“高颜值”, 其他不少行业也受到影响。前段时间, “90后”“高颜值”作家张皓宸一推出新作, 便得到了诸多粉丝的热烈响应。与传统的写作者不同, 他不光“码字”, 还参加了很多综艺节目, “刷脸”频率颇高。事实上, “高颜值”的作家远不止这一位, 其他行业中类似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
同学们, 你们认为“颜值”的高低是否重要呢?你们又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如何平衡外表与内在的关系呢?快来跟小伙伴们聊一聊吧!
有才又有“颜”=真正的实力派
Lavender:在我成长的过程中, 确实听到过太多关于“心灵美”的正面说法, 但爱思考的我有时候也会想, 过分地强调内在美会不会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呢?事实上, 保持好的身材, 让自己看起来干净、舒服也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如果在有“颜”的基础上又有才, 岂不是两全其美?
幸福の地图: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啦, 尤其是对于某些职业来说, 包装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哦, 反正作为“粉丝”的我并不觉得反感。
离开落雨的季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让自己美美地面对他人也是一种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在我们学校里, 受欢迎的“男神”“女神”老师们都是课上得精彩, “颜值”也不低的“全能手”呢。
生活在水底的鱼:我倒是觉得, “主要还是看脸”这句话其实是一种调侃, 再说了, 谁不喜欢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呢?“颜值”和才华并不是对立面, 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 颜值” 诚可贵, 个性价更高
萌萌哒刺猬:“颜值”就好比一把打开门的钥匙, 但门后的人并不会关注这把钥匙有多么华丽, 人们更关注的是拿着钥匙的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孰轻孰重, 自然也就高下立现啦。
莹莹花解语:这是一个喧闹的时代, 有“颜值”拼“颜值”也没什么错, 但是演员没有好的作品, 作家缺乏真正的实力, 终归还是要经历大浪淘沙, 很快就会沉寂下去的。
罗曼蒂克少女:是否需要“颜值”跟具体做什么事情并没有太大关系, 我反倒是在一些节目中看到有人过分地追求“颜值”, 整容上瘾, 甚至连价值观都出现了扭曲。
Memory方向:“颜值”并非不重要, 但是局限于此未免显得有些狭隘。我们每个人明明都是丰富而又多面的啊, 除了一眼可见的“颜值”以外, 分明还有个性、爱好等好多有趣的方面呢。
笑笑有话说
人才租赁的是与非 篇5
人才租赁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派生性人才服务项目,即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需要,向人才机构提出所需人才的标准条件和工资、福利待遇,人才机构通过查询自己的人才库、以社会招聘等方式搜索符合条件的人才,经挑选,把人才派往用人单位工作的服务方式。
人才租赁是一柄双刃剑,它为企业有效地避免人员超编、降低运营成本、简化用人程序提供了方便,但也给企业带来诸多麻烦。
与传统的人才招聘服务不同的是,用人单位与租用的人才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有偿使用关系,用人单位通过与人才租赁机构签订租用协议,租用人才并向人才租赁机构支付人才的工资、福利和“租金”(服务费)。
人才租赁主要做法:
● 公司受用人指标限制,须以租赁的方式将部分员工留在公司工作,同时又不增加用人的负担,该批员工与人才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由人才机构为其发放工资、购买社会保险、交纳个人所得税。公司必须给人才机构支付租赁费(含该批员工的工资、社保费以及支付给人才机构的服务费等)。
● 公司以租用劳务的形式向人才机构租用人员,以完成某项工作为目的,公司统一支付一笔租赁费用,由人才机构招聘所需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发放工资、购买相关保险等。
人才租赁出现以后,对传统的人才使用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用人之道,存乎一心。对于人才租赁的利与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反方:人才租赁弊大于利
租赁模式难实现企业长远目标
企业要有长远发展,就要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同时,职位越高的人才,价值体现所用的时间越长,短期内不可能指望租赁来的高级人才能给企业创造显著价值。好的老板不会仅以几个月或者半年作为所聘用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的评价时间;而真正的高级人才中恐怕也没有哪一个敢承诺短期内会使企业发生重大改变。
此外,如果此公司人才受雇于彼公司,会出现泄漏商业机密的问题。特别是中高层人才的流动,更需谨慎。同时也容易造成责任不清,权责不明。
——盛达顾问咨询公司 David
企业不需要租赁低端人员
现在的租赁服务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在于增强一些简单作业岗位的人员增减柔性,降低这些岗位原来明显高于市场水平的工资水平。而在目前企业招聘、解雇简单作业员工较为容易和这些岗位的工资水平企业间差距普遍较小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租赁企业可服务的市场空间也就非常有限。因此人力资源租赁企业必须提供新的价值点,如针对借用人员和岗位提供专业的人员规划、招聘、培训、薪酬、人事乃至员工关系服务,为需求企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的关键是“专业化”,租赁企业应该比需求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为业务部门提供性价比更好的服务。
——好易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武 美
企业与被租员工步调难统一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都知道,激励员工的三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理想、员工参与程度和薪酬体系。实际上,这些方面满足了员工的不同层次的要求。而租赁公司对于租赁人才来说,只是基本上满足了薪酬层次的问题。随着员工能力的不断提高,员工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司的管理,这本身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企业理想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三者密不可分,互为补充,相互转换,达到一种平衡。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导致员工的不满,员工的不满自然导致企业及顾客的不满。
——格兰云天大酒店培训部主任 张淑秋
正方:人才租赁利大于弊
企业可以用人不养人
如果企业自身积累的专有人才太多了,这些人才往往会在企业的某一个阶段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其用途已经越来越小,甚至成为企业的负担,而被大企业所养起来的“人才”,由于缺少了激烈竞争环境给自己带来的发展动力,也逐渐地变成了“庸才”,这样,就会引发公司的危机,人才既可能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可能是公司走向没落的主要原因。所以,企业可以适当尝试人才租赁。对于一些短期的时间紧的项目,租赁人才是可行的办法。
——中国船级社香港分社副经理 崔玉伟
节约公司的运营成本
企业在核算租赁人才的总支出时,主要是考虑职位效益、以市场价格制定工资标准、调整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等,综合核算单位支出成本比在编员工大大降低。这样,企业可以支付相对少的费用,请到高级人才。比如说,公司建网站可租用人才,在网站建好后,只留一个维护网站的工程师,其他租用到期就可不用。大大节省了企业的开支。
——达利生物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邱 峰
企业便捷用人
“融”之是与非 篇6
金融究竟是什么?这可以从“金”和“融”两个方面来理解。
通常情况下,“金”被理解为货币。但是,在现代金融的概念下,对“金”的理解不应仅限于货币,因为传统的货币概念已经无法将诸如杠杆交易为现代经济带来的放大作用等机制囊括其内了。“金”应当解释为一切货币及与其等效的社会经济手段。
“融”即融通,是指对“一切货币及与其等效的社会经济手段”的引入机制。笔者认为,金融魅力之关键就在于“融”,正是具备了“融”,人类的经济活动才拥有穿越时空隧道的神来之笔,促使经济飞速发展,甚至产生质的飞跃。“融”之妙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化“分散”为“集中”
通过储蓄的形式,可以实现社会大量闲散、小额资金的集中,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从而加速经济建设。通过招股、发债,也可起到集中资金的效果,甚至比储蓄更为直接。
2.化“静止”为“流动”
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激活静态的资产。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做足了文章,为此创造和发展出了形形色色的结构化融资证券。
3.化“未来”为“现在”
通过信用卡消费以及住房按揭贷款等透支未来现金流的形式,可以使个人梦想得以提前实现,同时也使社会商品交易得以提前完成,从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库存,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4.化“风险”为“安全”
通过股份制、投资组合策略,可以分散风险;通过期货制度、保险制度,则可以转嫁风险;还可以通过做市商制度,逐级“收集”风险头寸,并进行风险头寸的适当集中,然后在更高级别及更广的范围内将“风险”进行对冲。
5.化“不合规”为“合规”
商业银行通过一定的结构制度安排或者业务创新,可以合理规避行业监管政策,实现业务的放大发展。
尽管“融”有以上诸多妙用,但在对金融工具或结构化产品进行大力开发的今天,一定要谨防“过融”(即过度消费、过度透支、过度杠杆交易等)现象的出现。“过融”会导致信用链过长,虚拟经济异常增长,从而加剧金融业系统性风险。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就是对“过融”带来的危害的最佳诠释。
“融”之利与弊
(一)金融经济因“融”而生
人类社会活动必须消耗物质,而物质的原始取得(所谓原始取得,不包括买卖、赠与乃至盗抢等形式)简单归类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该物质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需通过人类生产劳动将其探明、取回;二是该物质并未大量存在,但是人类可以利用自然规律将其大量繁殖(包括种植、养殖)。具体而言,第一种物质的取得方式构成了以采选业为起点的产业循环链。以钢铁为例,先是通过采选业取得铁矿石,再辅以一定的能源供给,冶炼成钢铁,再制成各种成品钢,通过物流业分发,最后通过建筑业、汽车业等行业的生产组合,形成人类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硬件基础设施,如建筑物、道路、桥梁以及车辆等;第二种物质的取得方式构成了以农林牧副渔业为起点的产业循环链,主要为人类生活提供个人生活资料。
上述两大产业循环链构成了实体经济的基本。由于人类社会并不满足于简单再生产,也不满足于依靠个体资本的原始积累来进行生产,因此在两大生产部门内部及其之间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金融资源(金融工具)配置行为。而这些符号化成果以及符号之上的二次乃至N次衍生品(如基金、期货、期权等综合化后的复杂结构型金融工具)就汇集成了一条庞杂冗长的符号经济链,笔者暂且将其称为“经济镜像链”。这条链条既反映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它使得当代经济运行越来越符号化,这是当代金融经济的重要特征。
(二)虚拟经济及财富幻觉
虽然“经济镜像链”的产生有利于加速实体经济交易,深化资源配置,并且还可以实现通过控制符号经济来快捷地控制和调整实体经济的功效,但是它同时又带来财富幻觉及市值的暴涨暴跌,并使得财富保有和流通变得更加诡秘而具有不确定性。对此,笔者假设一个案例加以说明:
甲自建10套房,以10张证券来代表,每张证券代表1套房的财富价值。现甲将其中1张证券及其代表的房产以50万元卖给乙,保留其余9张证券,此时甲的个人资产总市值为500万元。假定已经出售的证券及其所代表的房子沿着以下价格变化进行交易转让:
甲(50万元)→乙(100万元)→丙(150万元)→丁(200万元)→A
在以上交易中,乙赚50万元,丙赚50万元,丁赚取50万元,此时甲手中尚有9套房产,此时甲的资产市值已经跃升至1850万元(=200万元/套×9套+50万元),浮动盈利高达1350万元。而此时全部房产的总市场市值为2000万元。
假定资产价格“过热”引起了经济监管当局的担心并采取紧缩性调控政策,此时房产市值开始节节下降,并沿着以下价格变化顺序进行流通转让:
A(150万元)→ B(100万元)→C(50万元)→D
在上述交易中,A、B、C分别亏损50万元,此时甲手中的另外9套房屋的市值又回到了450万元,相比于200万元/套的市场最高价,甲整整损失了1350万元。而整个房产市场的市值也由2000万元缩至500万元,蒸发了75%。
上述现象实际上仅仅是一种财富幻觉,这其中唯一的现实是:乙赚50万元+丙赚50万元+丁赚50万元=A亏50万元+B亏50万元+C亏50万元,财富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了重新分配。
财富幻觉现象也普遍存在于股票市场。2008年中国股市号称市值蒸发了24万亿元人民币,但实质上追根溯源只有几万亿元的投入资金而已,其本质是几万亿元资金炒高了整个A股市场的市值,在股市最高点计算的市值并不能代表真正有那么多资金在股市。市值上涨并不等同于等量的资金入场,市值蒸发并不等同于等量的资金离场,这种现象源于“边际撬动”,即某个交易日里仅有10%的股票发生交易,但却能把股票价格推升至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而其他没参与交易的90%的股票也自动分享了这一“疯狂的荣耀”。
nlc202309040536
(三)“过融”之下系统性风险剧增
因“融”而生的虚拟经济,或称符号经济,通过与现实经济的对接渗透,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正能量。但如果放任其发展,造成“融”之过度,则可能带来诸多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加重对实体经济的盘剥;二是引发大面积流动性危机;三是造成资产泡沫;四是引导实体经济资金反流向虚拟经济,造成实体经济资金“短路”,最终导致整个经济空心化。
自2012年年中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呈低位震荡态势,宏观政策以稳增长、调结构为主,很多行业遭遇去库存化和去杠杆化的痛苦调整,正常的融资渠道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因此企业转而借道金融机构其他非常规途径,派生出了各种结构化方案,这就促使国内银行理财及同业业务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同业等金融市场业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短养长”,银行理财产品靠不断续发维持,同业业务靠不断借钱扩张。而这些业务在绕开信贷监管的同时,大都或多或少地与地方债务平台及房地产有着联系,一旦任何一个资金节点出现问题,因其规模庞大,必然是大面积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可能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正因为有如此大的潜在风险,所以银监会于2013年3月下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意在规范商业银行对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投资运作,要求改变理财业务中不透明的资金池运作模式,实现资金和投向的一一对应,并规定非标准债权资产投资的比例上限等。
选择最佳自由“融”度,以保我国经济金融安全
经济因“融”而生,亦可因“融”而危,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012年以来,人民银行不断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监管,监管的目的并不是要限制此类业务的发展,毕竟“融”乃金融经济的本质属性,而是要商业银行维持合理的杠杆和符合经济发展阶段需要的工具结构,最终的目的是维持整个金融生态链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融”之利害不在于非此即彼的取舍,而在于“融”的自由化程度问题。纵观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及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总结“融”之是与非,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所要做的是:全面规划,多管齐下,合理引导,鼓励创新,兴利除弊,针对社会经济不同阶段的政策目标选择最佳自由“融”度(可近似理解为杠杆率),以保证国家经济与金融的安全。具体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一)雄厚的实体经济是“融”之基础
一般说来,经济分为实体经济、符号经济和信仰经济三大块。合理的结构应为:实体经济占GDP的60%左右,符号经济占25%左右,信仰经济占15%左右1。没有雄厚的实体经济做基础,完全凭借过度发展符号经济和信仰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的长期、快速、平稳发展的。
例如,在2007年之前,美国受全球化分工的影响,出现了产业空心化,大量人力从事着符号经济和信仰经济,使得这两种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过大,从而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
再如冰岛。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之前,金融业是冰岛唯一的支柱产业,冰岛人均GDP曾排名全球第四。然而,危机爆发后,该国股市单日跌幅曾一度高达70%以上,整个2008年冰岛股指(OMX指数)跌幅最终高达94.4%,“熊”冠全球。冰岛政府因此背上了承重的债务。痛定思痛,冰岛重新确立了大力发展地热及海洋渔业等传统实体经济的目标。
可见,实体经济乃国之发展根本,我国必须夯实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并持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
(二)对金融业务的全面指导和监管是“融”之关键
理论上,金融经济的运行受制于实体经济,是对实体经济的反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金融经济运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但金融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非理性运行(如股市的疯狂涨跌),只会为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埋下隐患。
因此,建议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多与符合国家产业投向及政策调控目标的实体经济行业对接,而尽可能限制与虚拟资本或资产的对接。同时,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空转会加重资金最终使用者的负担,为了防止资金空转,要限制过于复杂的金融工具设计。
鉴于此,我国监管机构必须构建完整的监控体系,建立对金融机构业务全维度监管的一揽子规范,而不是进行打补丁式监管;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监管水平,并要学会将金融风险进行切割化解,探索市场内在的风险对冲机制;要对国内金融业务或工具创新进行立法,要对新型金融产品工具的推行范围进行适当性评估。通过对银行业金融市场业务全方位分类管理、机构分类管理、业务风险分块隔离,实现有效控制当前金融创新业务风险的目标。
(三)防止国家经济发展出现“过融”之风险
我国必须在国家经济发展效率和经济安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选择的最大自由“融”度必须与我国的监管水平、实体经济的规模及健康程度相适应。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发展不能过度依赖透支未来、过度依赖复杂的金融交易。这一点要吸取美国的教训。
第二,不能为了发展,脱离经济基础、脱离国情,过度开发金融产品与工具;不能使金融资产体系衍生迭代过度、链条过长,加剧系统性风险。
第三,要注意引导市场开发设计更多基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或工具,在合适的范围内引入投机对赌机制,切实维护金融业的稳定。
第四,对于虚拟财富在资产配置中的比例必须加以限制,同时不能高估虚拟资产的市场价值。
第五,不能过度规避国家监管政策,将业务与国家限制的淘汰落后行业或高风险行业进行包装对接,把风险引入金融系统。
(四)做好国家和社会财富的守护是“融”之终极目标
一国财富安全与“融”息息相关。人类的理想是,世界金融市场风险监管能够做到全球统一协调,但现实中各国国家利益诉求的独立性,各国经济实力、监管水平的差异化,使得在短期内这一理想很难实现。
鉴于此,我国应针对对接国际市场的管道,深入研究设计“融”之机制,建立国际金融风险防御体系,既要做到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又要防止国际上“过融”产品或工具盲目地输入或对接国内市场。具体而言:
一是要加强对于国际游资以及结构化产品的入境管理,防止其“狙击”国内某一市场或资产;
二是要引导和控制国家对外投资的规模和结构;
三是要在国家存量财富的配置上多下功夫,采取多样化的积极措施,做好对国家财富的保值守护。
注:1.参见南华工商学院易江解读金融危机[EB/OL].http://news.hexun.com/2009-01-22/113677902.html,2009-01-22.
公允价值的是与非 篇7
相关性与可靠性孰重孰轻, 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哲学性命题。强调相关性的, 必定推崇公允价值会计模式, 而偏好可靠性的, 则坚决捍卫历史成本会计模式。这方面的争论, 在早已实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赞成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人士指责“以实际投入为侧重”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导致相关性缺失, 严重低估了上市公司的资产价值, 误导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反对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人士则提出, 可靠性是确保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的必要前提, 不可靠的信息是不相关的, 对投资者也是毫无用处的。
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学术界和实务界掀起大辩论, 这既是意料之中, 也是合乎情理。笔者结合公允价值与经营业绩、经营风险、税收负担和历史成本等方面的关系尝试着分析公允价值运用的是是非非。
一、公允价值与经营业绩
截至2007年4月30日, 沪深两市已公布2006年报的1474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净利润3718.17亿元, 同比增长46.8%。2007年第一季度, 上市公司净利润更是高达1144.73亿元, 同比增长达99.99%。据此, 关于公允价值导致上市公司利润剧增的说法甚嚣尘上。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观点。首先, 上市公司施行新会计准则, 是从2007年1月1日开始的, 所以公允价值的采用不可能对上市公司2006年的业绩造成影响。即使是2007年第一季度净利润的显著提升, 也是宏观经济形势和股权分置改革双重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在新会计准则中导入公允价值所致。当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股权分置改革给投资者带来财富效应时, 采用历史成本将抹杀这些“改革红利”, 而采用公允价值则将改革成果予以明示, 对投资者的决策更具相关性。
从业绩计量的角度看, 有四类公司将是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受益者”, 以发起人身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研究开发投入较大的高科技公司、负债率较高和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较大的公司。在这四类“受益者”中, 与公允价值最密切相关是以发起人身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但诚如上述分析, 这类公司报告较高的利润, 主要是得益于股权分置改革, 而与公允价值无关。这类公司只要将所持股份高价出售, 即使按历史成本计量, 也必须确认巨额的投资收益。
公允价值的导入, 将导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波动, 这是公允价值经常被诟病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 公允价值将加剧经营业绩波动不是绝对的, 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为例, 如果上市公司对被投资企业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 且投资的股票存在着活跃的交易市场, 则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要求, 上市公司必须将其股票投资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两类金融资产均必须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而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在各个资产负债表日的变动先计入资本公积, 待出售时再将资本公积转出, 作为投资收益。就交易性金融资产而言, 由于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均按公允价值计量, 出售金融资产时确认的损益对当期的影响将明显小于按历史成本计量的影响。换言之, 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且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通过多次而不是一次性反映收益, 是缓和而不是加剧了经营业绩的波动。
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由于在出售前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当期损益, 而是在出售时才一次性确认损益, 其对业绩波动的影响与历史成本完全一致。
笔者认为, 只要业绩波动是真实的, 采用公允价值将变动影响通过利润表或资产负债表及时反映并传输给投资者, 是应当加以提倡的。真实波动优于人为平滑!况且, 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中, 要求上市公司对改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事项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极大地降低了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业绩波动的影响。
企业经营风险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即使不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 企业的价值仍然会随着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变动。
二、公允价值与经营风险
公允价值对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相当敏感, 一些人据此声称将公允价值引入新会计准则, 将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一叶障目式的逻辑思维。企业经营风险受外部经营环境的影响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即使不在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 企业的价值仍然会随着利率、汇率、税率和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变动。在应对经营风险方面,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选择的是“鸵鸟政策”, 对企业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价值变动视而不见, 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选择积极面对, 如实反映。在风险面前, 以消极的“鸵鸟心态”漠视价值变动比正视价值变动更加危险。
美国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1980—1994年, 大约1300家资产总额超过6210亿美元的储蓄与贷款机构倒闭。这些机构主要是由于遭受巨大的利率风险而倒闭的, 因为它们80%以上的贷款是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 而资金来源则主要是短期存款。当这些机构接受的存款利率从1978年的7%上升至1982年的11%时, 它们的资金成本已经超过抵押贷款的平均回报率。若按公允价值对贷款和存款计量, 这些机构已经资不抵债1180亿美元, 但若按历史成本计量, 这些机构的财务报表仍然体现出较强的资本实力和支付能力。这次金融危机的最深刻教训之一是, 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粉饰太平, 掩盖了这些金融机构面临的经营风险, 延误了监管部门的拯救时机, 结果付出了巨额的社会成本。学术界一般认为, 美国发生的这次金融危机, 是促使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越来越热衷于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契机。
从这个意义上说, 引入公允价值, 及时度量企业价值变动及其影响, 将迫使上市公司管理层和监管部门增强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 促进套期保值、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金融创新活动, 提高金融产品的多样性, 繁荣我国的金融市场。
三、公允价值与税收负担
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并将不同资产负债表中一些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将导致上市公司确认一些“未实现的损益”。许多人担心这种做法将增加上市公司的税收负担。其实, 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 也改变了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要求, 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 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差异的, 应当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一规定意味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已由应付税款法改为资产负债债务法。根据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只要所得税法维持其原有的计税基础, 即使上市公司在会计核算上改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 也不会增加税收负担。
四、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
学术界和实务界通常认为, 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 其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笔者认为, 在评价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的可靠性时, 不应一概而论。根据我国新会计准则和FASB于2006年9月颁布的第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 公允价值可分为三个层次:活跃交易市场对资产和负债的报价;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价;运用估值技术所确定的价值。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 由于需要在估值模型中大量运用假设并对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预测, 其可操纵性明显高于历史成本, 可靠性却逊色于历史成本。但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公允价值, 其可靠性毫不逊色于历史成本, 且比历史成本更不容易被操纵。只要存在着活跃交易市场, 公允价值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以公允价值计量所生成的会计信息, 甚至比历史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可靠性是相对的, 历史成本也不见得总是可靠的。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 同样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 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诸多带有主观色彩的待摊和预提。
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十分审慎,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
一种观点认为, 新会计准则付诸实施后, 公允价值将普遍运用。笔者认为, 这是一种有失偏颇的看法。为了与国际准则实现实质性趋同, 财政部在制定新会计准则时确实加大了引进公允价值的力度。但在制定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 财政部始终坚持既要与国际惯例趋同, 又要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原则。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但中国依然是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市场仍处于早期的发育阶段。在这种现实的经济环境下, 很多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有时难以取得, 或者不能可靠计量。因此, 财政部在引入公允价值过程中十分审慎,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设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新会计准则凡是规定应当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在行文中都嵌入了一个醒目的“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 即不能获得公允价值信息, 或者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这种做法事实上将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主要限定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 即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 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按市场报价确定, 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 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按类似资产和负债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确定。至于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 不论采用何种估值模型, 除非上市公司能够证明其可靠性, 否则, 其运用将受到严格限制。在引入公允价值时嵌入“救济条款”或“豁免条款”, 堪称是一种制度创新, 在倡导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 又最大限度地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五、公允价值与合理价值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 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 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严重缩减经营规模, 或在不利条件下仍进行交易。根据FASB第157号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定义,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出售一项资产可收到或清偿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这一定义包括三个关键点。 (1) 有序交易, 它包含三层意思:假设在计量日之前的一段时期里就已经存在交易市场, 该交易所涉及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买卖是习以为常的;该交易不是一项被迫交易;该交易是一项假设性交易。 (2) 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 即公允价值计量所涉及的一定资产或负债将在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出售或清偿。 (3) 市场参与者, 它必须符合四个条件:独立于报告主体, 不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熟悉情况, 掌握信息;有能力对资产或负债进行交易;自愿而不是被迫地进行交易。
任何事实性或假设性交易, 只要符合有序交易、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以及市场参与者的规定, 就是公平交易, 实际达成或可望达成的价格都是公平、恰当的。譬如, 2007年4月30日, 中国人寿的A股和H股的收盘价格分别是41.65元和24.45港元。尽管二者相差超过70%, 但两个价格在各自的市场中都是公平、恰当的。至于哪个价格更合理, 则不是公允价值所能回答的。
公允价值既可以是基于事实性交易的真实市价, 也可以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拟价格。实际上, 从公允价值的最新定义可以看出, FASB强调的正是基于假设性交易的虚拟价格。
“流量不清零”的是与非 篇8
不清零只是“改改参数”?
关于流量月底是否清零的争议, 在数年前就已经引发了一番大讨论, 甚至出现了消费者与电信运营商就此问题对簿公堂的现象。有“专家”和消费者认为, 流量清零与否只是电信运营商“简单的参数设置”而已, 电信运营商之所以迟迟不出台相关措施是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
事实并非如此。众所周知, 电信运营商的营帐系统从建设到投入使用已有10多年历史, 在此期间, 经历了多次的系统优化、升级和调整, 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牵涉面之广, 使得任何一项基础性业务政策的变更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改动和测试, 并非简单的“改改参数”而已。以此次流量不清零政策的出台为例, 流量业务方面至少涉及套餐内包含流量与额外赠送流量、省内流量与国内流量、2G/3G流量与4G流量等不同类型之间的协调, 资费方面至少涉及月结点与有效期、用户账单与余额、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期不匹配等问题的协调, 业务操作方面至少涉及到前台业务受理、后台数据查询与展现、客户服务支撑等层面的协调, 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根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 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此次业务政策变更至少准备了数月时间, 经过多方测试才可以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 电信运营商在推出惠民政策之外, 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消费者、与媒体之间的沟通, 增进各方的相互理解、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 恰当的公关策略和举措尤为必要。
不清零是“文字游戏”?
对于此次出台的流量不清零政策, 部分消费者批评电信运营商是玩“文字游戏”, 并对“只能顺延一个月”、“资费不变并无优惠可言”等颇有微词。笔者认为, 不能简单地认为此政策一无是处。
首先, 针对此前流量套餐月底清零的举措, 电信运营商一方既没有违法违规, 也没有违背商业道德。“月底清零”作为消费者订购套餐的要约之一, 和套餐内“资费较为优惠”同时提供给消费者自主选择, 消费者选择了套餐就自然接受相应的约束, 因此并无不妥。这一点, 从之前某消费者就该问题起诉电信运营商后的判例结果就可以明确。电信运营商推出流量不清零, 实际上是主动响应市场和消费者呼声的有力举措, 一味敌视和抹黑实属不该。
其次, 流量不清零政策可以让消费者在使用流量业务时更加灵活自主, 也无需刻意精细计算流量是否达到或已经超出套餐内包含的数额。有了流量顺延使用这个缓冲区间, 消费者也无需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
最后, 虽然流量不清零政策只允许套餐内剩余流量有效期延长至次月, 但由于抵扣规则是优先抵扣剩余流量, 一旦次月的套餐流量有剩余, 也能相应地自动顺延。对于少部分消费者流量使用较少导致连续两月都无法使用完套餐内流量的, 一则应当考虑套餐是否适合自身的使用习惯、是否应当更改套餐, 二则由于本来使用量较少, 对整体通信支出影响并不大。
由此可见, 流量不清零政策是原有套餐政策的改进, 是符合消费者利益的, 既然如此, 为何还会招致“喝倒彩”的声音?
首先是此次的流量不清零政策并非针对所有套餐, 部分叠加包等特殊流量套餐形式还不能享受此类优惠, 这自然造成消费者的认知混淆。其次是流量不清零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变更套餐和资费,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政策主要是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流量行为的制约, 并没有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因此期望这种“锦上添花”的政策实现“雪中送炭”的效果, 显然是不合理的预期。最后, 流量不清零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者“自由消费”和“降低资费”的期望, 相反, 之前同样备受争议的流量资费阶梯定价, 客观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更符合消费者的利益。
此外, 近年来随着4 G网络的加速普及、智能终端性价比的不断提升和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层出不穷, 消费者的流量使用正在加速上升, 随之而来的市场对流量资费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语音等传统业务, 成为新的焦点。“降价提速”的呼声日益高涨, 但电信运营商却鲜有大刀阔斧的降价举措, 只因电信运营商身上依旧背负着上级主管部门设置的利润考核指标, 近年来不少消费者抱怨电信运营商的营销政策优惠力度缩减便是一例, 而电信运营商推动降价只能依靠技术革新和压缩成本, 但这却往往需要相当的时间来逐步实现。因此, 消费者不将降价的矛头对准主管部委, 却对准必须完成利润上缴指标的电信运营商, 这让平均资费已经是逐年下降的电信运营商又情何以堪呢?
外版童书的是与非 篇9
关键词:外版,图书,优点,问题
从小到大, 我们会阅读很多的书籍, 其中, 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 甚至一生都不会忘记的便是小学时代阅读的图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成为众多父母密切关注的头等大事。这时, 很多版权公司看到了中国巨大的童书市场, 许多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也开始向年轻父母推荐优秀的外版童书。一时间, 外版童书热成为图书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外版童书的优势
(一) 从家长的视角来看
1. 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
从家长选购外版童书的反馈来看, 大部分家长都感觉外版童书与国内童书相比较,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育观念的差异和内容呈现方式的不同。国内的童书, 大部分内容相对比较单调, 缺乏必要的启发性, 说教的成分居多, 而外版童书则更加注重趣味性以及创造能力。很多外版童书都是有声读物, 而布书、触摸书、立体书、翻翻书、洞洞书等这些新颖的呈现方式, 给孩子感官上带来强烈地冲击, 大大地提高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 自然而然地学习各种知识, 拓宽自己的视野, 印象会更深刻。
2. 可以让孩子从小接触英语
外版引进童书分为两种, 一种是翻译成中国文字的, 另一种则是原版引进。很多选择外文原版童书的家长认为, 这样的图书可以让孩子从小接触到比较纯正的英语,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而为今后的系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孩子的机械记忆力以及模仿能力都很强, 可以从各种各样的情境之中模仿能够听到的发音, 很多原版图书都是有声读物, 大部分配有CD、DVD或发声按键, 解决了中国父母英文发音不标准的问题, 这也是家长选择这些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 从专家的视角来看
1. 追求自我的教育观
很多的儿童阅读专家以及推广人与家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那就是外版童书与国内童书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中国童书所提出的教育观念主要是让孩子听话、顺从, 强调遵守各种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而外版童书更多地强调的是让孩子勇敢地去尝试以及探索和追求自我。
2. 品质精良, 孩子更感兴趣
外版图书受到国内家长和孩子的欢迎, 专家们认为童书本身的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外版童书, 在设计形式上灵活多样, 非常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比如有一种纸板书, 纸质很厚且耐磨, 每一页上都有一层保护膜, 与普通书相比, 这种书不容易撕破。很小的孩子能灵活翻页, 又不会割伤小手指, 脏了还能用湿布擦干净, 非常适合小小孩阅读。
(三) 从设计的视角来看
1. 外版童书材质、形状、色彩设计合理
外版童书的材质、形状、色彩多种多样, 比如就小小孩来说, 就有撕不坏的布书、纸板书, 洗澡时不怕水的防水书等。形状方面也不拘一格, 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状都会成为图书的样子, 书的尺寸大小也比较自由, 有大8开的, 也有可以放到口袋里的, 满足孩子的不同需求。
2. 插图精美, 艺术感染力强
外版童书的绘画风格迥异, 表现手法多样, 比如有水粉、拼布、纸雕、版画、油画等等。从这些绘画之中, 我们不由得感叹, 国外的童书插图很多都出自于名家之后, 有的甚至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画家, 所以这些童书的绘画水平之高、艺术功底之浑厚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国外对童书的重视程度。
二、外版童书的不足
(一) 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外版童书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引进, 价格相对较高;另一种则是引进后翻译成中文, 然后再进行出版。后一种的价格要比前一种低很多, 因此很多国内的出版商更倾向于后一种。这也就使得外版童书的翻译参差不齐, 从而导致了外版童书翻译质量的差异。有一些童书, 由于翻译不过关, 语言生硬没有一点趣味性, 或者是完全扭曲了原作者的意图, 这样的童书既不能带给小朋友快乐, 又会让家长对这样的书籍产生厌烦情绪。
(二) 与中国国情有差异
外版童书的创作背景是以某个国家作为原型, 而这与中国的国情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童书《玛蒂娜》系列, 书中的故事是围绕小主人公玛蒂娜的生活、学习而展开的。而国外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玛蒂娜家的后花园、她举办的生日派对、她的各种探索发现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孩子生活中没有的。因此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肯定要有一个思想上的跨越。再比如, 某些童书中多次出现诸如“笨蛋”“滚出去”等语言, 这就让很多家长感觉这对孩子的文明教育非常不利, 这是一部分外版童书共同存在的问题。
结语
外版童书以其精良的品质、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丰富的色彩、有趣的故事牢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小读者和大读者。外版童书的优势是比较突出的, 这也是家长为孩子选购这些图书的重要原因。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且要正确对待。解决好了这些问题, 外版童书在中国会拥有更加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事外版童书引进、翻译的出版社自然也会获得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们从少儿引进版图书中学到什么[J].出版参考, 2014 (28) .
[2]余人, 袁玲.引进版图书的本土化运作[J].科技与出版, 2014 (08) .
婚内强奸定罪的是与非? 篇10
从概念上, “婚内强奸”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一方违背另一方意志, 使用暴力威胁或其他手段强行与配偶发生性关系的行为。它包括两种情节, 即夫强奸妻和妻强奸丈。由于男女先天生理的差异, 现实中多为夫强奸妻。故本文主要探讨夫强奸妻的情节。
二、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对婚内强奸的认定
1989年8月, 河南信阳县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靖志平 (化名) 有期徒刑6年。被告人与被害人闪婚领证, 但短暂同居被害人即起诉要求离婚。在离婚诉讼期间, 被告人在亲友帮助下将被害人劫持回家, 并不顾被害人反抗数次将其奸淫。
1997年10月13日, 辽宁省义县人民法院对一起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夫妻并未分居, 仍保持事实上和名义上的婚姻关系, 丈夫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 判决被告人白俊峰 (化名) 无罪。
1999年12月24日, 上海市青浦区法院对一起法院已作出离婚判决, 但尚未生效期间, 丈夫违背妻子意愿, 使用暴力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行为的案件, 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王卫明 (化名) 有期徒刑3年, 缓期3年执行。这是新刑法实施以来上海判决第一例婚内强奸案。
2000年6月6日, 安徽凤阳县人民法院因被告在未进行婚姻登记, 仅依当地风俗举行婚礼, 妻子因丈夫性情粗暴等原因, 拒绝与其同房, 被告人便以暴力手段强行与其发生性关系, 以强奸罪判处被告人李本武 (化名) 有期徒刑3年。
上述案件以婚内强奸行为发生时间界点为标准, 划分为两类, 即婚姻关系正常存续期间及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期间, 法院在案情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判决结果也因人因地而异。最高人民法院在白俊峰案与王卫明案中确立了婚内强奸认定的规则:“在婚姻关系正常存续期间, 丈夫不能成为强奸罪主体;在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期间, 丈夫可以成为强奸罪的主体。”对非正常存续期间, 最高院仅限定为“进入离婚诉讼程序”。
(一) 婚内强奸不构成强奸罪的情形及理由
以白俊峰案为例, 夫妻并未长期分居, 仍保持事实上和名义上的夫妻关系, 其使用暴力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 法院最后判决白俊峰无罪。因为在同一屋檐下“分床 (睡) 不分家”, 不能视为“分居”, 感情也未破裂, 暴力性行为发生在婚姻关系正常存续期间, 基于刑法谦抑理念及“婚内强奸”基本法理, 不宜以“强奸罪”定罪处罚。理由为:第一,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性行为是夫妻间的权利和义务, 法律不干涉夫妻间性行为的时间、地点、方式、方法。第二, 夫妻生活有一方强行与另一方发生性关系, 这是夫妻间性道德问题, 不应以犯罪化处理。第三, 一方违背配偶意愿而强行发生性关系, 如情节严重, 虽不构成“强奸罪”, 但可构成“虐待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二) 婚内强奸构成强奸罪的情形及理由
靖志平案, 在离婚诉讼期间, 亲友助其劫持被害人回家, 数次强行将被害人奸淫, 可能涉及强奸罪共同犯罪, 属于离婚诉讼的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期间。而李本武案虽有事实婚姻, 但并未共同生活的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期间的情形, 孙金亭 (化名) 案属于婚姻关系非正常存续期间的复杂情形。因此“婚内强奸”符合一定条件时应当以“强奸罪”追责:第一, 双方虽婚姻登记, 但并未共同生活。此时, 一方悔婚并提起离婚之诉, 对方使用暴力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 致受害方受到重大伤害的。第二, 双方感情破裂、长期分居, 进行离婚诉讼其间, 一方使用暴力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 致受害方身心受到重大伤害的。离婚诉讼期间, 包括一审、一审上诉、二审、判决未生效之前的期间, 婚姻关系已处于“非正常阶段”, 在此期间如果一方违反对方意志、使用暴力强行与对方发生性关系, 与普通“强奸”并无实质区别。
三、婚内强奸的立法及司法完善建议
第一, 婚内强奸行为情节严重应当犯罪化, 笔者建议罪名为“强迫性行为罪”或者纳入“强奸罪”;第二, 诉讼机制上, 应属于自诉罪、亲告罪, 不告不理, 保护受害的妻子的同时, 必须考虑到因隐私暴露或传统偏见带给其更深的伤害及是否希望对丈夫治罪;第三, 在认定暴力的行为方式上, 应区别于一般强奸罪行为方式, 必须超过妻子合理容忍程度, 且造成严重的暴力后果;第四, 借鉴美国及瑞士立法, 将婚内强奸报告期限规定为6个月, 便于及时收集证据。第五, 参照德国、瑞士立法, 将婚内强奸与一般强奸同等处罚;第六, 可以适用调解程序;第七, 夫妻可达成刑事和解、进行刑事调解。
综上,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有条件地将婚内强奸刑事司法化, 不仅契合了婚姻本质、刑法理论和中国国情, 而且保护了妇女的合法人权, 体现了刑法的人文关怀, 兼顾了社会的福祉。
参考文献
[1]郭晓红.强奸罪理论研究六十年[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9 (06) .
大麻的是与非 篇11
这些关于我的“传说”,都是真实的吗?当然,作为一种神秘的植物,我本人(本草?)当然不会亲自来揭晓答案啦。这活儿,还是交给“导师团”吧。
提问:大麻到底是种什么植物,为啥听说它还可以做蛋糕做饼干?而且听说它的成瘾性似乎还不如烟草,这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还把它列为毒品,禁止吸食呢?
郗 旺:大麻是大麻科大麻属植物(之前曾经被归为桑科),全世界仅有一种大麻,即Cannabis sativa,但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分化,具有两个天然亚种,即ssp. sativa和ssp. indica。前者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麻,它的茎干可以作为纺织原料,所以很早之前就在我国种植了,后者则被称作毒品大麻、印度大麻,其中四氢大麻酚含量比前者高很多,因此可制成毒品吸食。由于大麻自身的可塑性较强,以及相关工艺技术的发展,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不但将大麻做成蛋糕饼干,甚至还做成茶叶、糖果、奶茶等。
最近为大麻“洗白”的声音好像突然多了起来,其中经常被拿来说事的就是“大麻的成瘾性和危害性比烟草还低”。这种说法有很大的误导性。因为烟草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东西,更何况,大麻有烟草完全没有的致幻性,也就是说,吸食大麻后,有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安全的可怕行为;其致癌性也比烟草要高得多。在此我真心奉劝同学们:珍爱生命,远离大麻。
苏俊义:有些人看到四氢大麻酚的生理成瘾性比尼古丁低,就简单地下结论说“大麻比烟草危害小”,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实际上,大麻的致幻性是普通香烟没有的,它对人精神上的刺激远远超过香烟,因此产生的心理危害也相对严重许多。我常常把它和网瘾这件事做联系,网瘾虽然在生理危害上跟那些毒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但心理上的依赖性和毒瘾是一模一样的。
提问:我看新闻上说,房祖名已经吸了8年大麻,但他看上去好好的,这岂不是跟“毒品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常识相悖么?
苏俊义:我们看到的房祖名都是镜头前的样子,那他真实身体状况怎么样很难评价。我接触过相当数量的滥用大麻的瘾君子,这些人反应比较迟钝,甚至我感到其中部分人在智力上都有点问题。有些瘾君子自己也反映,吸食大麻时间久了,明显感到自己记忆力下降得厉害,也特别容易出现精神涣散的现象,必须要依靠吸食大麻来维持亢奋状态。
这里要特别强调毒品的致幻性。吸食大麻等毒品,一些潜意识里的记忆片段或者信息内容就会因为毒品的催化而显现出来,有可能出现危险的、糟糕的幻觉,甚至因此做出危害自己和他人举动。比如感觉自己被追杀,有些人甚至会幻想自己是超级大英雄,是超人,做出例如跳窗、以头撞地等匪夷所思的行为。我就亲眼见到相当数量的吸毒人员在进入戒毒中心以后产生强烈幻觉,躲在床底下不敢出来,甚至对于我们戒毒工作人员抱有恐惧心理。很多人在吸食此类毒品后,往往在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因此很容易患上精神病。
在这里我还想特别提醒一下女同学,吸食大麻等毒品后的致幻现象,会让两个原本不认识的人变得关系亲密,这种时候很容易被心怀不轨的人任意摆布而遭到侵害,所以一定要警惕啊!
提问:我听说大麻在很多国家是合法的,这又是咋回事呀?
苏俊义:现在很多人知道大麻在有些国家是合法的,但并不清楚这种“合法”的含义。比如在大家常常提到的荷兰,并不是说你可以随便吸大麻,它规定了某些特定的咖啡店里可以出售大麻,你可以在这些特定场合内吸食大麻,而且有限量,每天5克。但如果你把大麻外带吸食,或超过定量,都是违法行为。在瑞士、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而在美国的一些州,大麻的合法化主要指的是医用的合法化。大家知道恶性肿瘤以及艾滋病患者晚期是很痛苦的,疼痛、精神萎靡、没有食欲,而大麻的医用合法化就是允许给他们使用大麻制剂,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当然,也有一些城市的市民要求像荷兰一样允许在特定场合合法吸食大麻,不过到目前为止,只有两个州通过了“娱乐性大麻”合法化的法案。
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对大麻的控制度逐渐放开,并不是说吸食大麻就是好的,或者说鼓励大家去吸食大麻。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相对于那些厉害的毒品,比如海洛因、冰毒等,大麻的危害确实要轻一些。像荷兰等国,之所以有限度放开对大麻的控制,是旨在让一部分瘾君子找到一种相对安全的替代品。就像我们国内用美沙酮来治疗海洛因成瘾者一样,意图都是降低危害——以毒性轻的毒品替代毒性重的,以降低对自身和对社会的危害;另外,因为有固定的场所进行销售,也便于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48小时”外非工伤的是与非 篇12
根据现行《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项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应视同工伤。也就是说,工程师刘海因为“多活了”42小时,而失去了认定工伤的机会。
其实,“48小时”的工伤认定标准是一种误读。我们不妨深究一下这条规定,职工认定工伤的条件是: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显然,“或者”的语句是“二选一”,只要符合其中一个条件便可认定为工伤。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单位和企业出于少赔钱的目的,将此条规定误读了,认为两个条件都要满足才能认定为工伤,如此一来,“48小时”也成了认定工伤的一道坎,成为很多伤心家庭的又一遭伤心事。
此外,“48小时”的标准也不太符合常理。众所周知,每个地方的医疗水平、抢救方式都有所不同,甚至不同医生以及不同的患者都有所差别,将工伤认定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显然是不合理的。更何况,我国尚未出台脑死亡的具体标准,患者是否死亡其实也是大有文章可做。显然,单位和企业与医院协议,将患者的死亡时间拖至“48小时”之外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家属明知尚可抢救,却为了“保工伤”而放弃也是可能的。
【是与非】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