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代杂种

2024-08-06

F1代杂种(精选5篇)

F1代杂种 篇1

为了提升宁夏肉羊杂交改良推广效果, 筛选出杂交改良效果好、后裔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及羊肉品质好、繁殖率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饲料报酬高、经济效益好的优质杂交改良主推品种, 2010年对宁夏近年来新引进的非洲杜泊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和当地滩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进行了相同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养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对比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试验于2010年1月8日在宁夏平罗县肉羊繁育中心进行, 选择杜泊 (父本) ×小尾寒羊 (母本) 杂交F1代 (杜寒杂一代) 和本地滩羊 (父本) ×小尾寒羊 (母本) 杂交F1代 (滩寒杂一代) 杂交初生羔羊共26只 (公母各半) , 杜寒杂A组16只、滩寒杂B组10只, 分组情况见表1。

1.2 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见表2)

1.3 饲养管理

参试羊在双排列半封闭式羊舍内全年舍饲。混合精料采用自配自制的颗粒饲料;粗饲料按配方比例先混合, 后加工粉碎, 再与定量精饲料和水拌湿、拌匀饲喂。2组饲养管理条件相同, 由专人按试验设计程序操作。羊只在圈内槽饲, 日喂3次, 自由饮水, 自由运动。

1.4 测定项目

1.4.1 生长发育指标

从初生开始测定体重和体尺, 每月8日早晨空腹测定1次, 连续测至12月龄结束。

1.4.2 产肉性能

于6月龄和9月龄时每组选取代表当月平均体重的羊2只, 禁食24 h后称重、屠宰、放血, 去头、毛皮、肾脏以外的内脂和前肢膝关节、后肢飞节以下的四肢部分后测定胴体重, 计算屠宰率。随后再将胴体按测定部位分割为颈部、肩背部、胸部、臀部, 腹部、前小腿和后小腿7大块, 然后剔除、分离测定各大块骨肉重, 计算净肉重、净肉率、骨肉比和不同部位的产肉力。

1.4.3 羊肉品质分析

分别在第1~2腰椎处采集背最长肌, 在胸部、臀部采集胸肌和臀肌样品进行羊肉品质测定与分析, 测定项目包括pH值、肌纤维细度、系水率、熟肉率、剪切力值、GR值 (第12~13肋骨间距背脊中线11 cm处的组织厚度) 和羊肉常规营养成分。

1.4.4 经济效益

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2组羊的饲养成本、饲料报酬和养殖经济效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杜寒杂A 组和滩寒杂 B 组羊的体重、体尺测定结果 (见表3)

注:杜寒杂A组的料重比为3.61, 滩寒杂B组的料重比为3.91。同行同项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数据经计算可知:12月龄时, 杜寒杂A组羊体重比滩寒杂B组羊提高了7.77%, 饲料报酬也有所提高;杜寒杂A组羊体长、胸围分别比滩寒杂B组羊只平均高1.97%和5.95%;而杜寒杂A组羊的体高比滩寒杂B组羊低2.60%, 其原因是杂交父本杜泊肉羊的四肢普遍较短, 受其遗传基因影响, 杜寒杂一代羊的体高普遍低于滩寒杂一代。但从2组羊的整体肉用体型和初生至12月龄的生长速度及逐月平均体重的测定结果可知, 利用杜泊肉羊与小尾寒羊杂交F1代要比本地滩羊与小尾寒羊杂交的F1代的杂交改良效果好, 杜寒杂一代羊比滩寒杂一代的肉用体型明显, 杂种优势显著, 羔羊生长发育速度快, 抗逆性强、适应性强, 饲料报酬高, 养殖经济效益好。

2.2 杜寒杂A 组和滩寒杂B组羊的产肉性能测定结果 (见表4、表5)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4~5可知, 杜寒杂A组羊的屠宰率、净肉重、胴体净肉率、眼肌面积、GR值均高于滩寒杂B组。

2.3 杜寒杂A组和滩寒杂B组羊的胴体主要部位产肉力测定结果 (见表6、表7)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6~7可知, 杜寒杂A组羊的颈部、前腿、胸部、肩背部、臀部骨肉重及其占胴体的百分率均高于滩寒杂B组。说明杜寒F1代杂种羊体型具有明显的胸深、肩宽、背平、臀部肌肉丰满的肉用羊体型特点。

2.4 杜寒杂A 组和滩寒杂 B 组羊的羊肉品质测定结果 (见表8)

注:肉质指标由马青硕士测定并分析, 滩羊的肌纤维细度为14.07 μm。同行同月龄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或无肩注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8可知:2组羊的羊肉pH值都在 5.9~6.5的正常范围值之内。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肌纤维略粗一些, 但均处于中度数值。而滩寒杂B组羊9月龄时的羊肉肌纤维细度为18.71 μm;而据报道, 滩羊的肌纤维细度为14.07 μm。这表明滩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的肌纤维明显变粗。

系水率可以评价羊肉的保持水分能力, 系水率高表示肉的品质好。6月龄时, 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系水率为51.30%, 滩寒杂B组羊为40.37%, 杜寒杂A组羊比滩寒杂B组羊高10.93%。

熟肉率是评价出肉率高低的指标, 熟肉率高则出肉率高。9月龄时, 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熟肉率为63.64%, 滩寒杂B组羊为59.40%, 杜寒杂A组羊比滩寒杂B组高4.24%, 说明杜寒F1代杂种羊肉保水性好, 加工时出肉率高, 品质好。

由剪切力值可以评价羊肉的嫩度, 剪切力值越小肉越嫩。6月龄时, 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剪切力值为3.84 kg, 滩寒杂B组羊为4.22 kg, 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剪切力值较小, 说明杜寒杂A组羊的羊肉肉质嫩, 咀嚼性好。

2.5 杜寒杂A 组和滩寒杂 B 组羊羊肉的营养成分分析结果 (见表9)

由表9可知, 2组羊肉中干物质、蛋白质含量都较高, 而脂肪含量相对较低, 2组间差异不明显, 说明杜寒、滩寒F1代杂种羊肉的营养价值和羊肉品质都不错。

2.6 杜寒杂A 组和滩寒杂 B 组羊的饲养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 (见表10)

由表10可知, 饲养杜寒杂种羊比饲养滩寒杂种羊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杜寒杂A组羊只均净获效益408.48元, 滩寒杂B组羊只均净获效益315.08元, 杜寒杂A组比滩寒杂B组提高了9.64%。

注:羊肉营养成分由马青硕士测定并分析。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注:肉杂羊活重按当时市场价20元/kg计算;试验为期一年 (365 d) 。

3 小结

杜寒、滩寒杂种羊生长发育的测定结果表明,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 杜寒杂一代羊生长发育、增重效果和产肉性能显著好于滩寒杂一代。杜寒杂一代羊杂种优势明显, 羔羊肉用体型明显, 生长、增重速度快, 饲料报酬高, 产肉性能好;因此, 饲养杜寒杂种羊可以比饲养滩寒杂种羊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4 讨论

笔者多年的肉羊杂交改良推广实践和研究结果证明, 宁夏地区在肉羊杂交改良推广中, 应尽量多采用本地区引入的国外优质肉羊品种 (杜泊、萨福克、特克赛尔等) 与小尾寒羊或杂种母羊杂交生产羊肉, 效果很好。其杂种后代杂种优势显著, 抗逆性、适应性强, 生长速度快, 饲料报酬高, 产肉性能好, 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笔者不建议改良本地滩羊, 其原因有二:一是改良效果不甚满意;二是滩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几代从事畜牧业的人历尽心血, 精心选育的驰名中外、独一无二的地方优良品种, 具有鲜明、独特的地方品种特点, 应加强保护, 不应搞混、搞杂滩羊品种的基因, 使之失去原有的地方优良品种特点。此看法纯属个人观点, 能否成立, 望广大同仁思考与探讨。

F1代杂种 篇2

关键词:花生;SNP;杂种鉴定;限制性内切酶

中图分类号:S565.2+Q78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6)04-0014-04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也称作长生果,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价值。通过杂交育种将优良基因导入栽培花生是花生栽培种改良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有关花生真假杂种鉴别的途径较为繁琐,形态表型观察仍是花生杂种真伪鉴别的主要方法。然而由于花生品种间遗传基础狭窄,形态表型差异较小,通过形态表型鉴别真假杂种难度较大,并且有较多的假阳性。在基因组序列未知的条件下,利用人们已开发出的多种分子标记如SSR、Ah-MITE1等,对杂种后代进行鉴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nor-phisms,SNP)是指由于单个核苷酸的变异而引起基因组水平上的DNA序列多态性,包括单碱基的缺失、插入、转换及颠换等。SNP在基因组位点上呈现为单个核苷酸的变化,多发生在T和C之间。SNP在技术上有着较大的比较优势,它能够稳定地存在于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中,突变率低,在遗传上常呈现惰性和显性;此外,SNP能够分辨等位基因上的差异,简单地对基因进行分型,从而摆脱了电泳分型的瓶颈。在此基础上,SNP成为继RFLP和SSR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遗传标记,被广泛运用在动植物性状的关联性研究中。在花生中,Zhou等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发现的SNP位点,构建了花生基于高密度SNP的遗传图谱。Chopra等利用下一代转录组测序技术鉴定了市场上四类花生品种的SNP,结果显示SNP可被有效用为分子标记来鉴定花生品种资源。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利用不同花生品种问存在的SNP位点,根据其多态性选取合适的酶切位点,设计开发有效引物,扩增片段,利用上述酶切位点进行酶切验证,根据其片段的多态性来简便、有效地鉴定花生F1代真假杂种的鉴定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本试验以早熟直立大花生品种鲁花14、匍匐型品种Tifrunner与四粒红品种及以其作为亲本正反交得到的F1代群体为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花生基因组DNA。取新鲜幼嫩的叶片约0.5g,用液氮研磨成粉状;加入0.5mL65℃预热的CTAB抽提缓冲液(使用前加入2%β-巯基乙醇),充分混合,65℃水浴30min,期间摇动数次,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25:24:1),缓慢颠倒混匀,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充分混匀,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冰冻异丙醇,置于-200℃冰箱中30min;12000r/min离心10min,弃上清液;用800μL70%乙醇漂洗2次,风干;用50μL无菌水溶解DNA,置于-200℃冰箱中备用。

1.2.2 PCR扩增体系及程序 PCR扩增体系(20μL):正、反向引物(10μmol/L)各0.6μL,10×Buffer2μL,dNTPs(2mmol/L)2μL,MgSO4(25mmol/L)1.2μL,KOD酶(1U/μL)0.4μL,50ngDNA模板1tμL,ddH2O12.2μL。

反应程序: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55℃退火30s,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

1.2.3 PCR产物检测及回收 将PCR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在0.5×TBE电泳缓冲液中进行水平电泳,电泳电压130V,时间15min。电泳结束后在凝胶成像仪进行观察并拍照。

在紫外光下对照Marker观察电泳结果,用干净的小刀从胶板上切下目的条带。使用Axygen琼脂糖DNA小量快速纯化试剂盒对目的DNA片段进行回收与纯化,方法详见说明书。

1.2.4 F1代杂种鉴定 对上述纯化目的DNA片段进行酶切反应(10μL):胶回收产物5μL、限制性内切酶Hindm0.3μL、10×M Buffer(M Buffer为内切酶对应的Buffer)1μL、ddH2O 3.7μL。37℃酶切5h。电泳观察酶切片段的位置和大小。

酶切条带表现为父母本杂合带型的F1代植株为真杂种,仅含有母本条带的为假杂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亲本间SNP位点筛选及引物设计

利用对鲁花14、Tifrunner及四粒红高通量测序及SNP分析的结果,从花生基因组中选取一段序列,该段序列中含有特异的SNP位点(图1),该位点在鲁花14与Tifrunner中表现为胞嘧啶(C),而在四粒红中则突变为胸腺嘧啶(T)。该SNP位点前后6个碱基恰好为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所能识别的酶切位点AAGCTT,而在四粒红中则由于突变为T不能被HindⅢ识别。

以此段序列为模板,在其两端设计正向引物TTTGCCAAGAGTACAAGCACA、反向引物CG-CAAGTAGTITCGCAAATG,该引物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755bp。

2.2 DNA质量及产物特异性检测

由于花生叶片中含有较多的次生代谢物及糖类杂质,本试验在CTAB使用前加入2%β-巯基乙醇可有效地防止次生代谢物质使DNA变色,同时在抽提的过程中多使用一次氯仿可以有效去除叶片中的蛋白质,从而得到杂质较少的DNA(图2A)。以此DNA为模板进行扩增,可有效、特异地扩增出目的条带(图2B)。

2.3 F1代真假杂种鉴定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分别对4个杂交组合的F1代扩增产物进行酶切鉴定,部分材料的鉴定结果见图3。鲁花14、Tifrunner与四粒红杂交组合的F1代后代中,由于从鲁花14或Tifrun-ner基因组序列获得的片段具有HindⅢ的识别位点,因而扩增产物能够切出395bp和362bp两条片段,两条片段大小非常相近,故电泳只显示为一条带;而从四粒红基因组获得的片段不具有HindⅢ识别序列,故只有一条755bp的带。因此,真杂种具有父母本的带型,电泳显示为两条带,而假杂种仅表现出母本的带型,电泳显示为一条带。统计并计算各杂交组合的真杂种率(表1),鲁花14与四粒红正、反交组合的真杂种率分别为10.5%与25.9%,低于Tifrunner与四粒红正、反交组合的真杂种率。

3 结论与讨论

F1代杂种 篇3

目前已发现20多种杂交龟, 近年来新杂交龟品种日益增加, 但相关研究鲜有报道, 见于报道的有黄喉拟水龟 (Mauremys mutica) (♀) ×三线闭壳龟 (Cuora trifasciata) (♂) 的杂交种, 俗称金石杂交龟和乌花杂交龟[2,3,4]。江西省乌龟良种场利用鄱阳湖原种中华草龟 (♀) ×中华花龟 (♂) 进行多年的选育, 培育出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品种, 称为乌花杂交龟[5]。贺刚等[6]研究了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代3月龄稚龟的生长。本文对2龄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的生长进行了观察和比较, 旨在为龟类的杂交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取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杂种龟同批出壳的后代各100只。2012年8月22日出壳经暂养3 d后, 于8月25日进行正式试验, 至2014年8月25日结束, 共2年。

养殖池为室内水泥池, 其规格为5 m (长) ×4 m (宽) ×1 m (高) , 水深30~50 cm。池内设1/4为平台, 水深按照龟的大小而调节, 一般以淹没龟背3~5 cm为度, 作为稚龟的休息地。试验期间统一使用幼龟专用饲料, 由江西省乌龟良种场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恒温养殖方式进行对比研究, 均在室内进行。室内温度全天保持30℃, 并进行正常的投料和日常养殖管理。每天投喂2次, 每次投料量为各组试验龟总体重5%, 投喂2 h后取出剩余饵料并记录每天的摄食量。每天早上进行换水和打扫卫生, 每隔30 d消毒一次, 包括对养殖池及周围环境的消毒, 同时用消毒液浸泡龟体5~10 min。分别在试验后的1、6、12、24个月各称重一次, 统计耗料量、成活率, 对体质量、饵料等测重在精确至0.1 g。

1.3 评价指标

试验以相对增重、平均日增重、生长率、饵料系数等指标综合评价养殖效果, 其中:

式中:W1为试验开始时龟的重量;W2为试验结束时龟的重量;W为试验过程中的平均体质量;F为摄食饵料量;d为试验天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增重与生长

经过2年 (2012年8月25日至2014年8月25日, 共730 d) 的人工养殖, 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杂种F1代的生长情况见表1。

中华草龟的个体平均体质量从5.17 g增加到503.53 g, 平均日增重0.68 g;背甲长从2.75 cm增长到14.51 cm。中华花龟的个体平均体质量从6.73g增重到1 541.12 g, 平均日增重2.10 g;背甲长从3.24 cm增长到22.75 cm。杂种F1代的个体平均体质量从6.33 g增重到1 275.47 g, 平均日增重1.74g;背甲长从3.3 cm增加到20.71 cm。

比较三种龟的日增重, 在2龄时, 中华花龟日增重是中花草龟的3.08倍, 而杂种龟日增重是中华草龟的2.55倍。

2.2 日龄与体质量、背甲长的关系

三种龟在生长过程中, 体质量、背甲长与日龄密切相关。表2列出了三种龟的生长方程, 可以看出:体质量、背甲长与日龄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r>r0.01 (P<0.001) , 相关关系极显著。三种龟的生长方程表明:中华花龟生长最快, 杂交龟次之, 中华草龟最慢。

2.3 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

不同阶段的的三种龟日增重与生长率情况分别见表3。由表可知, 三种龟在不同阶段的日增重、生长率和相对增重差异较大, 但总的来说中华花龟增重最大, 杂交龟次之, 中华草龟最小;日增重在6—12月龄最大, 12—24月龄次之, 而6月龄最小;生长率和相对增重在6月龄最大, 6—12月龄次之, 12—24月龄较小。

2.4 个体间生长速度的差异

在恒温 (30℃) 人工养殖条件下, 不同阶段三种龟的生长速度不同, 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同批龟的生长速度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华草龟最快的由5.17 g长到652.80 g, 增长了126.27倍, 而最慢的由5.17 g长到409.90 g, 增加了79.28倍, 最快与最慢之间相差1.59倍。中华花龟最快的由6.73 g长到1 827.90 g, 增长了271.69倍, 而最慢的由6.73长到1 351.80 g, 增加了200.92倍, 最快与最慢之间相差1.35倍。杂交龟最快的由6.33 g长到1 501.40 g, 增加了237.23倍, 而最慢的由6.33长到964.30 g, 增加了152.36倍, 最快与最慢之间相差1.56倍。

注:t为日龄。

这些数据说明, 生长率高的龟种, 其个体差异也大, 生长率低的龟种, 其个体差异也小。三种龟个体间生长速度差异的比较, 以中华花龟最大, 杂交龟次之, 中华草龟最小, 其生长差异随着培育期延长而加大。因此, 在人工养殖中, 选择个大而健壮的龟种是其快速生长的前提。

2.5 日粮及饵料系数

在2012年8月25日到2014年8月25日的730 d里, 在温室 (30℃) 饲养, 根据投喂量及余量测定稚龟的日粮, 并根据饵料的消耗量及增重量来计算其饵料系数, 结果见表4。

从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 在平均气温30℃时, 投喂配合饲料, 试验730 d, 中华草龟的日粮为体质量的4.96%, 饵料系数为7.29;中华花龟的日粮为体质量的5.98%, 饵料系数为2.85;杂交龟的日粮为5.13%, 饵料系数为3.27。饵料转化效率则以中华花龟为最高, 杂交龟次之, 中华草龟最低。

总的来说, 龟类杂交选育的过程中, 选育的杂交种应具有亲本的优良性状才能获得较好的养殖效益。研究表明, 乌花杂交龟继承了父本中华花龟的生长速度, 远快于母本中华草龟, 在2龄内不同生长阶段均表现出这一特点。至于2龄后与亲本的生长速度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从生长速度这一指标来看, 乌花杂交龟是适合养殖的优良品种。

参考文献

[1]周婷.龟鳖的欣赏及家庭饲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鄱德博, 陈昆慈, 朱新平, 等.黄喉拟水龟 (♀) 与三线闭壳龟 (♂) 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父母本的比较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 2009, 33 (4) :620-626.

[3]周婷, 王伟.中国龟鳖养殖原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4]贺刚, 方春林, 费春平, 等.中华草龟、中华花龟及其杂种F1稚龟的生长比较[J].江西水产科技, 2012, (1) :7-10.

[5]贺刚, 何力, 费春平, 等.中华草龟 (♀) 与中华花龟 (♂) 及其杂种F1代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J].四川动物, 2014, 33 (1) :99-105.

F1代杂种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滩羊、滩湖F1代、滩湖F2代,宁夏盐池县朔牧滩羊繁育中心提供。

1.2测定项目及方法

在羊体左侧横中线偏上肩胛骨后缘一掌处,顺毛丛方向用剪刀取3股毛样,装入自封带,带回实验室测定。测定项目包括羔羊初生重、出生毛长、弯曲数;二毛期体重、毛长、细度、弯曲数、弯曲比例等。毛丛自然长度参考GB/T 6976—2007标准进行;羊毛伸直长度采用单根纤维测量法,即用镊子将毛纤维拉至弯曲消失,测量长度,记录;羊毛细度用测微尺测量纤维直径,即取1束毛纤维,用2个刀片垂直快速切割短纤维,放入滴加甘油的载玻片上,盖片(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在装有测微尺的显微镜下测量[2]。每个样本测量羊毛数不少于400根。

1.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SAS 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滩湖F1、F2代初生羔羊生产性能测定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滩湖F1、F2代初生重均低于滩羊,其中滩湖F1代与滩羊之间差异显著(P<0.05),滩湖F2代与滩羊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滩湖F2代高于滩湖F1代;滩湖F1、F2代肩部毛长、肩部毛股弯曲数均显著低于滩羊(P<0.05),滩湖F1、F2代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含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2.2 滩湖F1、F2代二毛期生产性能测定

结果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P<0.05),含相同字母或无肩标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

由表2可见:滩湖F1代35~38日龄体重显著低于滩湖F2代和滩羊(P<0.05),滩湖F2代高于滩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滩湖F1、F2代肩部毛股自然长度显著低于滩羊(P<0.05);滩湖F1代肩部毛股伸直长度和弯曲数均低于滩湖F2代,差异不显著(P>0.05),滩湖F1代肩部毛股伸直长度显著低于滩羊(P<0.05)。

2.3 滩湖F2代二毛期毛用性能测定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滩湖F2代达到二毛期的天数较滩羊长20~25 d,差异明显;滩湖F2代肩部毛股自然长度、肩部毛股伸直长度均低于滩羊;滩湖F2代肩部毛股弯曲数明显低于滩羊;由此看出,滩湖F2代羔羊毛用性能虽然较滩湖F1代有了明显提高,但要达到滩羊二毛期毛用性能仍存在一定差距。

注:经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与结论

毛股自然长度是衡量二毛皮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长的毛股才有可能附着较多的弯曲[3]。毛股自然长度,尤其是初生时毛愈长则相应附着的弯曲数多[4],故品质好,羔羊达到二毛期的时间较短,不仅减轻了母羊的哺乳负担使其能及早恢复营养,为下次繁殖打好基础,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和管理费用,在选种上应特别重视这一点。为此,在做好滩羊多胎品系选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羔羊毛用性能方面的研究,确保滩羊二毛皮的优良特性能很好地继承下去。

本试验结果表明,滩湖F1、F2代初生重均低于滩羊,滩湖F2代初生重高于滩湖F1代;滩湖F2代35~38日龄毛股自然长度、伸直长度、弯曲数均高于滩湖F1代,差异不显著(P>0.05);滩湖F2代羔羊毛用性能虽然较滩湖F1代明显提高,但要达到滩羊二毛期毛用性能仍存在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

[1]魏怀芳.滩羊二毛裘皮品种及其分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81(1):57-74.

[2]李文辉,韩爱萍,李桂英,等.高寒牧区细毛羊羊毛细度形态研究[J].中国草食动物,2003(S1):83-85.

[3]刘守仁,杨永林.中国美利奴羊超细毛品系的培育[J].中国畜禽种业,2005(10):34.

F1代杂种 篇5

注:★每1 kg饲粮中添加:维生素A 11 000 IU、维生素D32 000 IU、维生素E 1 mg、维生素K31 mg、维生素B11 mg、维生素B25 mg、维生素B60.8 mg、维生素B120.001 mg、尼克酸2.5 mg、叶酸0.2 mg、生物素0.5μg、维生素C 15 mg、Cu 8 mg、Mn 60 mg、Fe 80 mg、Zn 40 mg、Se 0.15 mg、I 0.35 mg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设计及分组

试验动物及分组:A组,原鸡滇南亚种纯种F1代(♂,6);B组,原鸡(♂)与楚雄麻鸡(♀)杂交F1代(♂,6);C组,原鸡(♂)与临沧茶花鸡(♀)杂交F1代(♂,6);D组,原鸡(♂)与绿耳乌骨鸡(♀)杂交F1代(♂,6)。试验在西南林学院动物学养鸡实验场进行,以4 m×2 m×3 m笼养;试验时间为2009年5月至2009年11月。

注:同行中肩注具有相同字母的数值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肩注具有不同字母的数值表示差异显著(P<0.05)。

1.2 基础日粮及饲养管理

日粮配方参照NRC(1994)《鸡营养需要》[4],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F1代育雏按肉鸡规程进行,育中、育成采用地面平养,自由采食和饮水,自然光照,按常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平时饲喂配以大蒜水、多维及土霉素进行疾病预防。

1.3 检测指标与测定方法

采样在试验鸡宰后立即进行,取其胸、腿肌进行肉质测定。

1.3.1 常规肉质性状:

肌肉pH值、系水力、肌纤维直径、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等参照NY/T1333-2007《畜禽肉质的测定》和《动物性食品卫生理化检验手册》中规定的方法[5]进行测定。

1.3.2 肌肉基本营养组成:

包括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测定方法[6]:水分用(105±2)℃恒重法,蛋白质测定用凯氏定氮法,脂肪测定用索氏浸提法,灰分用高温灰化法。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Mean±SD”表示,统计分析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均值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法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组合原鸡F1代常规肉质性状

不同组合原鸡F1代胸肌和腿肌的肌肉pH值、滴水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系水力、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肌纤维密度测定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宰后45 min,胸肌pH值和腿肌pH值在B组、C组、D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均显著低于A组(P<0.05)。宰后24 h,B组与D组胸肌pH值显著高于A组与C组(P<0.05),腿肌pH值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胸肌和腿肌的滴水损失率A组与D组显著高于B组(P<0.05),而B组则显著高于C组(P<0.05)。胸肌的蒸煮损失率A组与D组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腿肌的蒸煮损失率A组显著高于B组与C组(P<0.05),而A组与D组间、B组与D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胸肌的系水力C组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B组和D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的系水力B组与C组显著高于A组(P<0.05),而与D组差异不显著(P>0.05)。

%

注:同行中肩注具有相同字母的数值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肩注具有不同字母的数值表示差异显著(P<0.05)。

就肌纤维而言,肌纤维半径越大、横截面积越大,肌纤维密度则越小。从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来看,B组胸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A组与D组(P<0.05),A组与D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腿肌肌纤维直径显著高于D组(P<0.05),D组显著高于A组与C组(P<0.05)。从肌纤维密度来看,胸肌肌纤维密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为C组、A组、D组、B组,且各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腿肌肌纤维密度A组与C组显著高于B组与D组(P<0.05)。

2.2 不同组合原鸡F1代肌肉基本营养成分

不同组合原鸡F1代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测定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胸肌和腿肌的水分含量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胸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腿肌粗蛋白含量,A组与C组显著高于B组与D组(P<0.05)。C组胸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A组与B组(P<0.05),而A组与B组显著高于D组(P<0.05);腿肌粗脂肪含量,B组与C组显著高于A组与D组(P<0.05)。C组胸肌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D组腿肌粗灰分含量高于A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却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

3 讨论

pH反映动物死后肌肉糖原酵解速率,是肉质评定的重要指标之一,适宜的pH有助于加强肌肉的风味[7]。原鸡纯种F1代胸肌和腿肌的pH值均显著高于其他杂交F1代,但均较接近正常值6.0~6.5。宰后24 h pH快速下降会抑制肌肉蛋白质分解酶,降低肌肉的嫩度[8],使肌肉系水力降低[9]。本试验中原鸡纯种F1代pH下降最快,表明其系水力剧降骤然。滴水损失是衡量肌肉质量的重要指标,滴水损失小,则肌肉系水力高,肉表现为多汁、鲜嫩、表面干爽[10]。肌肉系水力是肌肉组织保持水分的能力,它与肉的多汁性及脂肪含量有关,影响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多汁性、嫩度等品质。本研究结果显示,就胸肌、腿肌滴水损失率及蒸煮损失率而言,原鸡(♂)与楚雄麻鸡(♀)、临沧茶花鸡(♀)杂交F1代显著低于原鸡(♂)与绿耳乌骨鸡(♀)杂交F1代和原鸡纯种F1代;原鸡纯种F1代在胸肌和腿肌系水力方面均低于其它杂交F1代,但均高于云南其它地方鸡种[11]。总体来看,杂交F1代肉样滴水损失和烹煮损失较低,系水力较高,这与Allen等报道结果相一致[12]。从肌肉组织结构分析,肌纤维越细,密度越大,肉质越鲜美,肌纤维直径与肉质呈负相关[13]。本试验结果表明,原鸡(♂)与临沧茶花鸡(♀)杂交F1代胸肌、腿肌肌纤维直径均显著小于原鸡(♂)与楚雄茶花鸡(♀)杂交F1代,这说明原鸡(♂)与临沧茶花鸡(♀)杂交组合后代肉质较好,原鸡(♂与楚雄麻鸡(♀)杂交F1代肉质相对较差。

肌肉营养成分是表达肌肉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水分虽不是肉的营养物质,但肉品中的水分含量及其持水性能直接关系到肉及肉制品的组织状态。肉质主要取决于水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14]。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肌肉含水量虽在各杂交组合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却表现出腿肌高于胸肌的趋势;各杂交后代胸肌呈现相对较高粗蛋白含量和较低脂肪含量的特点,而腿肌则表现出相对较低蛋白含量和较高脂肪含量情况,这与王忠华等在新浦东鸡和AA肉鸡上研究报道相一致[15];总体粗蛋白含量普遍高于云南地方鸡种,粗脂肪含量普遍低于云南地方鸡种[11]。

原鸡F1代肉质特性因其母本有异而呈现各自特点,与引进的快大型肉鸡和部分地方鸡相比,其具有较适宜的pH、良好的肌肉系水性、相对较低粗脂肪含量和较高粗蛋白含量。原鸡F1代表现出较细的肌纤维直径及生长速度,可能是其具有较高肌肉品质的原因之一。此外,试验鸡群的性别、个体特异性、采样机体状况、采食情况、应激及测试方法、实验条件等也是影响肉质性状差异的重要因素,具体影响途径或方式及其机制有待研究探索。

摘要:以原鸡滇南亚种(♂)与原鸡(♀)、临沧茶花鸡(♀)、绿耳乌骨鸡(♀)、楚雄麻鸡(♀)不同组合F1代为研究素材,分析比较了其常规肉质性状和基本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原鸡杂交F1代胸、腿肌pH值显著低于原鸡纯种F1代(P<0.05),宰后24h均呈下降趋势,纯种F1代下降最为明显;胸、腿肌系水力、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肌纤维直径(密度)等指标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就营养成分而言,胸、腿肌水分含量及胸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腿肌粗蛋白含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胸肌及腿肌的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也均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原鸡(♂)与临沧茶花鸡(♀)肉质特性杂种优势较大,与楚雄麻鸡(♀)杂种优势较小。通过了解原鸡与家鸡杂交后代肉质特性,将对野生原鸡的保种、开发利用和家鸡的杂交改良、选育实践具有实际意义。

【F1代杂种】推荐阅读:

上一篇:波动关联性下一篇:林业虫害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