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设计(共12篇)
无线网络设计 篇1
1 Wi-Fi基础
1.1 Wi-Fi
Wi-Fi是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定义的无线网技术,到2009年为止,IEEE官方定义802.11标准有a/b/g/n,区别如表1所示。
由于技术的成熟与芯片的普及,相关设备成本也随之降低。近年来,802.11n标准设备在酒店工程实际应用中已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管理公司及建设单位均采纳将802.11n技术作为酒店无线网络覆盖的解决方案。
1.2 AP分类
较为通俗的叫法,AP有“胖”、“瘦”之分。简言之,“胖”AP可独立工作,“瘦”AP不能够独立工作,需要有AC配置才能完成相应功能。
“胖”A P能独立管理,而“瘦”AP只能集中管理;在应用环境方面,由于“瘦”AP通过控制器实现了智能化的高效控制,因此减少了人工管理维护的难度,可以在所有情景下代替“胖”AP。
由于技术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瘦”AP均具备“胖”、“瘦”双重功能,通过拨码就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切换,且产品造价逐渐接近;同时,由于控制、管理功能的需要,目前几乎所有大型工程中,尤其是新建工程均采用“瘦”AP+AC的方式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
2 酒店无线覆盖需求
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智能终端(如PAD、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无线网络接入已经成为了大众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与客房的住宿功能一样,几乎成为了酒店建设的必建内容。从经济型连锁酒店到国际最高端的连锁酒店,至少在酒店客房区域,无线网络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在我国的众多城市,已经开通了免费城市无线网络,与之相比,酒店的无线网络要求更高。
酒店的无线网络需求,尤其是特殊的要求,简言之,有覆盖强度高、覆盖区域广、酒店应用复杂等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无线覆盖量化标准
无线网络已经成为酒店的必需内容,尤其是高星级的酒店,酒店与其他业态所不同的是,为了保证高质量地服务客人,高星级的酒店对无线网络的覆盖强度有着量化要求,即要保证酒店需要无线覆盖的区域,信号强度必须高于某个数值,否则可能导致酒店不能通过管理公司验收,从而影响到酒店开业。
近年来,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均提出了各自的酒店无线网络信号覆盖量化标准,均为-65dB。
2.2 无线覆盖实现方式
就酒店的无线覆盖方式来说,不论其量化指标如何,不同的管理公司对实现的方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大体来讲有AP直接覆盖与天馈覆盖两种形式。
2.3 无线覆盖应用
无线网络作为通信基础,其覆盖区域是为酒店客人、酒店管理服务,就目前的管理需求及客人需求讲,归纳有五种需求需要无线网络作为其传输基础:
(1)酒店客人无线上网的需求。
(2)酒店客人用PAD控制客房设备的需求。
(3)无线点菜的需求。
(4)用PAD控制音视频设备、灯光系统的需求。
(5) Wi-Fi电话通话需求。
2.4 无线覆盖区域
根据如上实际使用需求,无线覆盖主要涉及区域如下:
(1)酒店客人无线上网的需求——客房区域。
(2)酒店客人用PAD控制客房设备的需求——客房区域。
(3)无线点菜的需求——餐饮区域。
(4)用PAD控制音视频设备、灯光系统的需求——宴会、会议区域。
(5) Wi-Fi电话通话需求——酒店所有区域。
由于以上需求的不同,酒店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可划分为三大类:公共区域、客房区域、后勤/室外区域,不同管理公司的不同需求导致覆盖区域不同。
上述可知,酒店无线覆盖有覆盖方式与覆盖区域的区别,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对不同酒店管理公司的需求做一下总结,见表2。
3 酒店无线覆盖设点
了解了不同酒店的不同需求后,根据如表2的要求,结合不同的覆盖方式及项目现场情况,接下来要对酒店做针对性的布点设计,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1)影响无线信号覆盖的主要外界因素
布点之前,必须了解对无线信号影响最大的几种常见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在实施过程中信号的衰减程度(经验值),见表3。
(2)覆盖方式与覆盖区域的参考对应关系
由于前端布点有AP与天馈两种方式,故在一个项目中就有三种选择可以实现特定的无线覆盖要求:全AP覆盖、全天馈覆盖、AP+天馈覆盖。
注:该表统计为经验值,与相关管理公司现行标准不一定完全吻合。
说明:空旷公共区域,如大堂、大堂吧等;非空旷公共区域,如餐厅包厢等。
因此,从总体工程设计、实施的性价比考虑,就有必要针对不同区域进行针对性选择的覆盖方式。根据笔者的经验,在酒店各个区域实现要求的无线信号覆盖,可以参考的覆盖方式与区域对应见表4。
(3)点位详细设置
为达到-65dB的覆盖要求,不同区域设置AP或天馈的数量是不一致的,根据笔者的经验,各个区域的详细设点总结如下:
空旷公共区域:15m直径设置1个AP。
非空旷公共区域:每个包房设置1个全向天线。
客房区域:每间客房设置1个全向天线。
后勤区域:每间办公室设置1个全向天线。
室外区域:由于各个项目的室外现场情况几乎完全不一致,因此需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全向、定向天线进行覆盖。
注1:室外区域走无线覆盖时,需要特别注意,一定要选择本身防水,接头防水、防潮性能较好的室外型AP,否则极易出现受潮导致的信号时通时断的问题。同时,由于设备安装在室外,必须落实设备的防雷接地措施,否则极易出现雷击受损的情况。
注2:由于酒店应用的特点,设置AP点位时,不仅要考虑无线信号覆盖的强度,在某些特定的区域,如宴会厅、会议室,还必须考虑现场接入终端数量对AP的影响。
(4) AP覆盖与天馈覆盖的关系
项目中,由于覆盖要求关系,结合现场的覆盖经验,故出现AP与天馈两种覆盖方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地将AP的天线更换为全向天线。使用天馈方式覆盖,无线AP与天馈天线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4 无线系统配置
无线AP设置完毕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后续配置工作:
(1)为各个管理间设置的AP配置相应的有线网络接口。
(2)为无线系统配置容量合理的AC (无线控制器)。AC的容量不仅要满足目前AP配置的需要,还需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以满足在实际实施时的必要扩充,以及将来可能的容量扩展。
(3)为系统配置相应的管理软件及软件许可。
5 其他注意事项
由于天馈覆盖方式需要使用馈线,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有如下难点需要注意:
(1)线缆施工:由于1/2英寸、7/8英寸馈线的外径较粗,直径分别为15.62mm、28mm,且线缆较硬,故该线缆的弯曲半径要求较大,最小弯曲半径分别为127mm、254mm;若桥架较小时(支线、干线桥架还有大量的其他线缆需要敷设),需要考虑该弯曲半径,否则可能导致信号衰减较大。
(2)设备放置:由于功率分配需要,工程中需要数量较多的功分器,由于常见的功分器的尺寸较大(长度近150mm),加上其功分的线缆的弯曲半径,该设备就有对放置空间的要求,至少有350mm以上平行空间供安装使用。
(3)线缆接头:由于无线信号覆盖一般都有强度要求,其覆盖强度与线缆接头的施工工艺有直接关系,功分器、耦合器与馈线的接头工艺要求要高于有线电视、摄像机的接头要求,因此需要有丰富的相关施工经验的人员进行施工,才能够保证该接头的施工工艺。
无线网络设计 篇2
要件一:动态的客户端负载均衡能力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随着企业对于无线网络需求的增加,一个无线发射点往往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要在企业的不同地方部署多个无线发射点,形成一个个相互重叠的蜂窝,让无线信号部满整个公司。这是无线网络设计中的一个基本的要求。不过这其中也隐藏着一个无线网络设计的必备要件。如上图所示,是企业中两个无线发射点组成的蜂窝。现在用户A这着两个蜂窝的重叠处。此时用户可以连接到两个无线发射点的任何一个。但是,用户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够连接到一个无线发射点上。所以此时就必需要考虑到底该连接到哪个无线发射点呢?
也许有人会说,连接到信号最强的无线发射点就可以了。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不能够这么决定。如果现在某个无线发射点的信号比较强,大家都连接到这个无线发射点上。此时由于无线发射点是共享带宽。连接在上面的客户端数量多了,其网络的性能反而不如那个信号弱一点的无线发射点。可见如果企业的无线客户端数量比较多,就不能够单靠信号的强弱来判断用户该连接到哪个无线发射点上。
此时在无线网络设计的时候,网络工程师应该考虑在网络中实现动态的客户端负载均衡。也就是说,如果多个无线发射点覆盖的区域如果相同或者信号强度差异不大,此时无线客户端应该连接那个负载比较少的无线发射点,以获取更佳的性能。其实这个道理跟上班类似。在上班高峰期,如果走大家都要走的捷径,反而会因为堵车等原因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往郊区绕一绕,由于道路通畅,能够相对花较少的时间到公司。当企业将无线网络当作企业主要的通信网络时,最好要实现动态的客户端负载均衡。通过这个负载均衡,来提高无线网络的性能。
要件二:自我修复无线覆盖范围
任何一个网络管理员都不能够保证无线发射点万无一失,没有当机的时候。当无线发射点等网络设备出现故障时,该如何才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恢复网络通信呢?这也是在无线网络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即无线网络的容错性。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如果企业中有多个蜂窝时,就需要考虑在无线网络中实现自我修复无线覆盖范围。当某个无线发射点出现故障时,发射点能够自动调整自己的发射功率,通过增加蜂窝的大小来替代故障的无线发射点。如在思科的无线网络部署中,当某一个LAP出现故障时,其蜂窝就会消失。此时在企业无线网络的部署图中,就会有一块区域没有无线信号。当这个LAP发生故障时,其后台的WLC会马上侦测到。此时WLC会自动的调整其相邻的LAP的发射功率,增加发射功率,以增加蜂窝的范围。通过增加周边蜂窝的覆盖范围,从而将信号缺失的地方再一次弥补回去,
如此的话,不需要网络管理员的干预,无线路由器控制器就可以自我修复无线网络的覆盖区域。从而将无线网络故障的时间降低到最短时间。
其实无论是无线网络还是有限网络设计,冗余方案都是必须的。只有有一个有效的冗余方案,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网络故障而给企业用户所带来的损失。对于无线网络来说,如果能够实现自我修复无线覆盖范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冗余方案。笔者认为,除非无线网络只是企业有线网络的一个附属品,或者说有线网络只占企业网络通信的一小部分,可以不考虑这个内容。否则的话都需要设计一个冗余方案。显然这个“自我修复无线覆盖范围”是一个首选的方案。因为其不需要增加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且支持这种技术的产品也不在少数。所以无论从成本还是从可实现性上,都是网络管理员的首选。
要件三:部署统一管理平台
当企业无线网络覆盖范围比较广阔的时候,一个无线发射点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此时企业需要采用多个无线发射点,形成多个相互联系的蜂窝,让企业每个角落都具有无线网络的信号。此时不仅仅是一个投资成本的问题,而且相邻的蜂窝也会产生冲突的现象。如相邻两个无线发审点的频率相同,就会导致信号的冲突,从而降低信号的强度,影响无线网络的性能。故当无线发射点比较多时,网络管理员最好还要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管理这些无线发射点,减少他们冲突的几率。
在这一点上,思科不愧是这方面的老大,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在思科的统一无线网络架构中,将无线设备分为WLC与LAP两部分。LAP就是大家所说的无线发射点,而WLC就是无线发射点的幕后管理者。在WLC中可以根据所需要的覆盖范围设置每个LAP的发射功率,也可以根据需要让其进行自动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其会自动判断某个LAP与周边其他的LAP频率是否冲突。如果有冲突的话,就会及时的告知网络管理员,从而帮助其避免这个冲突。
另外每个无线发射点的安全也是网络管理员所关注的。当发射点比较多时,如果要手工的去管理每个无线发射点,显然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工作量大不说,而且还不能够保证各个无线发射点之间的安全策略没有发生冲突。为此对于无线路由器来说,最好也能够像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一样,有一个统一管理的平台,减少不同设备之间的冲突。此时有一个像WLC这样的统一管理平台就显得非常的必要了。
要件四:无线信号监控
不但企业内部会产生很多的干扰信号,而且如果周边的企业也部署了无线网络信号的话也会对企业的无线网络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为此企业现有的无线网络解决方案,要有设备能够通过扫描信道等方式来监控信道的使用情况。如需要这个设备能够收集RF干扰、噪音干扰、以及周边的无线发射点干扰等等。网络管理员只有及时的掌握这些干扰信息,才能够将他们屏蔽在企业无线网络之外,保障企业无线通信的通畅。
无线网络设计 篇3
关键词:CDMA;无线网络;防雷;接地:途径
1 引言
雷雨频繁季节,防雷成为CDMA无线网络的一项重要任务,认真做好系统接地工作在CDMA无线网络设备防雷、避雷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CDMA无线网络防雷接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2雷击CDMA无线网络的主要途径
2.1雷电通过CDMA无线网络铁塔和天馈线侵入
铁.塔高度为40~60m,有些高达70-90m。当铁塔的避雷针受到直接雷击时,雷电流通过铁塔,经其接地装置散流入地,使地网地电位升高,导致网络地网与设备之间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而形成地电位反击,对通信设备造成损坏。如果天馈线为同轴电缆,在导体上感应出较强的感应电流,即为同轴电缆的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同轴电缆从铁塔天线进入CDMA无线网络机房,进入收发信机,烧坏通信设备。
2.2雷电通过架空管线侵入
CDMA无线网络的架空管线是引入雷害的重要途径。当雷云放电时,其空间形成强大的电场,在架空管线靠近终端时,主要成分是水平电场,出现在电场中的突出物体最易出现感应电荷的集中,使其周围电场强度显著增加,架空管线很容易发生尖端放电而被雷电击中。当架空管线遇雷电侵袭时,将过电压引入基站机房,很可能烧坏基站的通信设备。雷云对地放电也会在架空管线上感应过电压,该过电压也会对电源设备造成威胁。
2.3雷电电磁感应影响
接闪器在接闪过程中,雷电流强度大,放电时间短,在接闪器和引下线周围将产生较大的瞬时电磁场。在强磁场作用下,处于磁场中的导体将产生高达几千至几万伏的感应电压,如此之高的感应电压势会造成通信设备的损坏。
2.4 CDMA無线网络机房引入雷电
CDMA无线网络机房建在山顶上,机房位置的海拔高度很高时,直击雷可能绕过避雷针从横向及斜面击中被保护物,这种现象叫雷电绕击。在这种情况下,孤立的避雷针往往已不能防御雷电对机房的直击。因此,基站机房必须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
3 CDMA无线网络防直接雷的接地设计
对于防直接雷袭击,我们一般主要采用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传统避雷装置,只要设计规范,安装合理,这些避雷设施便能对直接雷进行有效的防御,这种方法经济、简单,但要注意,避雷针应当装在高于天线尖端数米,避雷针与天线之间应有一定的间隔,以防止由于避雷针的存在而损坏天线的辐射图形影响通信效果。
3.1避雷地线的直流通路的电阻要求足够低,一般为10 500,小于50最佳,由于雷电浪涌电流较大,频谱较宽且持续时间短,因此要求必须有尽量小的电感量。
3.2地线不能用扁平编织线或绞合线,因为这种线电感较大,不利于泄放雷击电流,且容易被腐蚀。要尽可能使用3mm以上的实心导线,且最好是相同的金属材料。
3.3为了增大地表层的泄放面积,可采用埋设有一定间隔的多根接地体,且相互焊接。如在建筑物的四周以1至2米的间隔埋上10根左右的铜管,并把它们焊接起来。
3.4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钢材,其规格要求为,钢管φ50mm壁厚不应小于3.5mm。角钢不应小于50mm×500mm×5mm。扁钢不应小于40mm×4mm。
3.5但由于无线通信台站的环境条件不一,其地网往往难以组成沿房屋四周封闭式的环形地网,所以对地网组成方式给予了灵活考虑,但机房工作地、保护地、铁塔防雷地三者应共同地网,且要求铁塔与建筑物连通(含地下、楼顶),有困难时也要确保楼顶避雷带与铁塔地网连通。
3.6除了做好室外防雷设施的有效接地外,从防雷工程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来考虑,还要注意通信机房内相关设施的联合接地,接地引入线应作防腐、绝缘处理,并不得在暖气、地沟内布放,埋设时应避开污水管道和水沟,裸露在地面以上部分,应有防止机械损伤的措施。
4 CDMA无线网络防感应雷的接地设计
在电源和馈线等线路上安装相关的避雷器SPD,与合格的避雷针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构成一套完整的防雷体系。而对任何先进、科学的防雷器件而言,设备的本身接地和防雷器的接地都尤为重要,一般要求通信机房地阻不超过10,这也是保证避雷设备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关键。
4.1机房内的设备首先要做到保护地、工作地等电位连接,特别是相关设各机箱的外壳必须接地,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二次感应雷击的危害。
4.2通信站传输射频信号的同轴电缆馈线一般都有金属外护层,应在上廓、下部和经走线架进机房入口处就近接地,
4.3为有效防范在电源和信号线路上产生感应雷击,所设置的各种避雷器的接地状况直接关系防雷效果。对于配电柜中电源避雷器的接地线,应至少保证截面在16mm2以上,而信号线路的避雷器的接地线也要达到截面在6~2以上,并且到接线排的距离要越短越好,在小于1m范围内,这样一旦受雷击时,可保证避雷器上强电流在最短时间内泻放,达到对电源、信号线路的有效防雷目的。
4.4为防感应雷击的二次破坏效应,我们必须重视接地线的布设,切记不可将避雷器接地线与供电或信号线路混合捆扎。
5防雷设计中采取的技术措施
5.1铁塔的防雷
铁塔顶部天线平台处,塔身中部及塔基处应预留接地孔,或将附近塔身紧固螺栓改用加长紧固螺栓作接地点。避雷针与铁塔焊接的目的就是确保避雷针有良好的接地线,以保证雷电流及时流入大地。
5.2架空管线的防雷
连至机房的电力线、光缆等架空管线不能直接进入,应分类穿入金属管埋地后进入机房。若路程较长,则电力线、光缆两端均应加装保护装置。金属管两端分别与地线焊接,焊点要作防腐处理,电力线与信号线不能混合走线。
5.3天馈线的防雷
馈线屏蔽层应在塔顶,馈线进入室内后加装避雷器,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应尽可能紧靠馈线进建筑物的入口处。
5.4通信机房的防雷
对于通信机房的防雷问题应包括机房的建筑物防雷接地、机房设备和供电系统的防雷接地。一是建筑物的防雷和接地。通信机房天面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避雷网,机房四角应设引下线,机房屋顶上金属设施应分别就近与避雷带焊接连通。机房内的走线架应每隔5m接地1次,走线架、吊挂铁件、机架(或机壳)、金属通风管道、金属门窗以及其他金属管线均应良好接地并相互连通。通信机房的供电电力变压器不宜与通信机房在同一建筑物内。
5.5等电位连接
CDMA无线网络地网应按均压、等电位的原理,将工作地、保护地和防雷地组成一个联合接地网,基站内各类接地线应从接地汇集线或接地网上分别引入。对于高土壤电阻率地区的高山基站地网,除了要降低其地阻值外,最重要的是进行等电位连接、屏蔽以及均压处理,以达到各部分之间的电位分布均匀,使电位差为“零”,从而确保雷电流不会对各部分造成高压反击及减小电磁干扰。
5.6降低接地电阻值
高校无线网络设计原则探讨 篇4
在建设我校无线校园网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体会,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我们建设高校无线网络设计原则的一些思考和研究。
1 标准的成熟性
对于很多高校而言,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整体网络系统之所以可以稳定工作,与该校一直秉承标准化的建网思路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所有网络设备遵循了标准协议,才能满足良好的互操作性和兼容协调工作。
高校无线网络的规划,同样必须遵循标准的统一性,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必须与国际主流标准协议相一致,并能够保证与多个主流厂商的互操作性。
2 解决方案技术的成熟性
无线网络技术已经发展多年,期间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技术,但是对于高校的网络现状和规模而言,必须采用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在使用的成熟解决方案技术,才能将网络使用和维护风险降到最低。
3 完善的安全措施
为数众多的高等学府,培养了大规模的莘莘学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意味着存在大量的掌握了高级网络技术的黑客的可能性,这的确是国内很多高校网络管理人员所不得不面对的困境,这意味着网管人员必须在选择组网规划时,就要仔细地考虑任何有可能造成网络安全危机的隐患。因此,对于绵阳师范学院而言,无线网络的安全必须放在重要位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用户接入认证的控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本身已经部署了基于PPPo E的用户认证系统,建成后的无线网络必须完全融合进已有的认证系统中,同时,还可以利用无线网络的认证安全功能,针对不同的用户开设不同的认证权限,既可以满足校内学生、教职工的认证权限和计费的区别,还可以对校外来访用户提供单独的认证权限,做到“入网即认证、认证后分配权限、按权限计费”等多种多样的用户策略功能。
3.2 基于用户的访问策略
不同的用户可能有不同的上网行为,包括HTTP、FTP、语音等,针对不同的应用,应加以配置不同的行为控制权限,既满足针对不同用户的网络互访的安全性,又可以针对特殊需求(如安全级别较高的领导等)赋予单独的隔离访问,不会受到非法用户的入侵。
3.3 受保护的无线数据传输
无线网络安全事件往往会发生在数据传输阶段,因此,针对建成的无线网络,必须能够同时满足合法的无线用户与无线接入点的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无线接入点与上行网络的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3.4 对射频环境的监控
无线网络依靠空中的无线频谱载频工作,正常、合理的无线信道,可以支撑无线设备稳定的工作,满足数据的正常发送。但是,非法用户与非法无线设备的存在,将会对整个网络的稳定运行构成极大的威胁。非法用户可能利用射频扫描工具探查合法无线设备的工作参数、用户数据,继而入侵网络;非法的无线设备则可能侵占合法的无线信道,从而导致对合法设备的信道利用产生干扰。
因此,对于高校规划中的无线网络,必须具备无线射频监控能力,能针对非法用户的扫频行为和尝试连接进行定位,继而第一时间告警并将其剔除;对于非法无线设备也需要进行快速发现与告警。
4 网络的可扩展性
无线网络作为一项新兴网络技术,其普及速度越来越快,相应也带来了其解决方案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于部署于全校的无线网络网络,投入巨大,性价比是用户必须要考虑的方面,这其中,网络系统面向未来的可扩充性和可升级性显得非常重要。
因此,针对本次的无线网络设计原则中,要求无线网络能够实现对所有的无线接入点功能的配置和管理、无线入侵监控、无线终端追踪定位、无线电波传输分析的工作模式。同时整个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规模上的扩展,扩展后所有功能和管理的模式保持不便。即便是未来的802.11n无线技术的成熟之后,也只要增加相应的接入点产品即可,无需改变整个无线网络架构。
5 功能丰富的集中管理
高校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点规模非常庞大,且均分布于各个楼栋的天花板、墙壁和楼顶等位置,平时很难直接观察设备的工作状态,因此,必须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来实现对全网设备的集中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网络管理方面,规划中的无线网络必须具有全网设备工作状态参数的集中监控、射频智能调控、射频环境的实时监控、网络链路状况的报警、无线用户及设备的定位、丰富的报表输出等实用功能。
6 可冗余的高可靠性
高校无线网络投入使用后,由于目前高校均已经拥有了较多的支持无线上网的计算机,可以预料到该无线网络很快就会成为该校的重要网络接入方式,因此,网络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必须经受住大规模长时间使用的考验,对于网络的冗余性设计也应在考虑之列。规划所使用的设备,必须支持较好的冗余和故障热备能力,以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7 灵活的部署方式
高校无线网络部署,为了更好的实现任何地方的灵活部署,应当全部选用支持标准802.3af协议的Po E(以太网供电)技术,可以满足所有的无线接入点无需专门拉电源线,而是采用已经部署的以太网双绞线就可以满足长达100米的供电,从而保证无线接入点的灵活部署。
8 完善合理的部署方式
针对高校无线部署,考虑到现有的装修结构已经非常完善,如果直接将AP部署在吊顶上,势必会影响到校园建筑的美观,同时也会增加无线AP的不安全性。因此,在本次的无线部署中,将考虑增加吸顶天线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保持学校现有的装修结构的完整性,同时增强AP部署的灵活性,另外一方面还可以增加AP的信号强度。
摘要:高校无线网络设计需要遵循标准,并且依靠成熟的可靠的方案设计,从而保证完善的安全措施方案设计:用户接入认证的控制、受保护的无线数据传输、对射频环境的监控等。同时可以提高网络可扩展性,还要考虑无线网络的集中管理,并且带有一定的可冗余的高可靠性,以提高网络灵活的、合理的部署方式。
无线网络设计 篇5
1.AdHoc无线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要求
AdHoc网络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开发能够在两个节点之间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通信的路由协议。网络节点的移动性使得网络拓扑结构不断变化,传统的基于因特网的路由协议无法适应这些特性,需要有专门的应用于AdHoc网络的路由协议,根据前文对AdHoc网络结构和特点的阐述,设计的路由协议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
(1)必须对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具有快速应变的能力,并且尽量避免路由环路的发生,提供方便简单的网络节点定位法。
(2)必须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带宽资源,尽可能压缩不必要的开销。
(3)实施多跳通信的中间转接次数也是有限的,一般不要超过3次。
(4)必须尽可能减少发射时间和发射的数据量,节约有限的工作能源。
(5)在可能的条件下,使设计的路由协议具有安全性,降低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2.AdHoc无线网络路由协议分析
IETF的MANET工作小组目前正专注于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协议草案,如DSR,AODV,ZRP等路由协议;另外,专业研究人员也发表了大量关于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相关文章,提出了许多关于AdHoc的网络路由协议,如DSDV,WRP等。根据路由触发原理,目前的路由协议大致可以分为先验式路由协议、反应式路由协议和混合式路由协议3种。
(1)先验式路由协议
先验式路由协议又称表驱动路由协议,每个节点维护一张包含到达节点的路由信息的路由表,并根据网络拓扑的变化随时更新路由表,所以路由表可以准确地反映网络的拓扑结构;源节点一旦要发送报文,可以立即获得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这类的路由协议通常是通过修改现有的有线路由协议来适应AdHoc无线网络要求,如通过修改路由信息协议(RIP)得到的目的节点序列距离矢量协议(DSDV)。因此这种路由协议的时延较小,但是协议需要大量的路由控制报文路由,协议的开销较大。常用的先验式路由协议有DSDV,HSR,GSR,WRP等。
DSDV协议通过给每个路由设定序列号避免了路由环路的产生,采用时间驱动和事件驱动技术控制路由表的传送,即每个移动节点在本地都保留一张路由表,其中包括所有有效信宿点、路由跳数、信宿路由序列号等信息,信宿路由序列号用于区别新旧路由以避免环路的产生。每个节点周期性地将本地路由表传送给邻近节点,或者当其路由表发生变化时,也会将其路由信息传给邻近点,当无节点移动时使用间隔较长的大数据包(包括多个数据单元)进行路由更新;邻近节点收到包含修改的路由表信息后,先比较信源K信宿路由序列号的大小,信宿路由序列号大的路由将被采用,而信宿路由序列号小的路由则被淘汰,若相同,则采用最佳制式的路由(如最短路径)。
HSR(HierarchicalStateRouting)是一种用于分级网络的路由协议,高级节点保存它所有子孙节点的位置信息,沿从最高级的根节点到最低级的叶节点的路径为节点分配逻辑序列地址,可以用序列地址进行节点寻址。
GSR称为全局状态路由协议,其工作原理与DSDV协议类似,采用链路状态路由算法,但避免了路由报文的泛洪,它包括一个邻近节点表、网络拓扑表、下一跳路由表和距离表。
根据AdHoc无线网络路由协议的特殊性,近年来提出了多种Adhoc网络路由协议。无线路由协议WRP是一种距离D矢量路由协议,每个节点都维持一个距离表、路由表、链路开销表和报文重传表,通过其邻近节点的最短路径生成数SST(ShortpathSpanningTree)生成自己的SST后,再向邻节点传递更新信息,
当网络路由表没有任何变化时,接收节点需回传一个空闲报文以示连接,否则,修改距离表,寻找更优路径。这种算法的特点是当检测到任意相邻节点变化时,则检查所有相邻节点的坚固性以消除回路,具有较快的收敛性。
(2)反应式路由协议
反应式路由协议又称随选路由或者按需路由,是一种当需要时才查找路由的路由选择方式。节点不需要维护及时准确的路由信息,当需要发送数据时才发起路由查找过程。与先验式路由协议相比,反应式路由协议的开销小,但是数据报传送的时延较大,不适合于实时性的应用。常用的反应式路由协议有AODV,DSR,TORA等。
AODV(AdhocOn??demandDistanceVectorRouting)协议:源节点发送数据前先广播一个路由请求消息,附近节点收到后再次广播,直到请求消息到达目的节点或到达知道目的节点路由的中间节点,目的节点或中间节点沿原来路径返回响应消息,源节点收到响应后就知道到达目的节点的路由。
DSR协议称为动态源路由协议,是一种源路由协议,每个分组的分组头中包含了源D目的整条路由信息。它采用路由缓存技术,用于存储源路由信息,当学习到新的路由时则修改路由缓存内容,该协议包含两个方面:路由发现和路由维护。
TORA协议称为临时预定路由算法,是一种源初始化按需路由选择协议,它采用链路反转的分布式算法,具有高度自适应、高效率和较好的扩充性,比较适合高度动态移动、多跳的无线网络,其主要特点是控制报文定位在最靠近拓扑变化的一小部分节点处,因此节点只保留邻近点的路由信息。该算法中路由不一定是最优的,常常使用次优路由以减少发现路由的开销。
TORA协议包括3个基本模块:路由的创建、路由的维护和路由的删除。
(3)混合式路由协议
Adhoc无线网络中单纯采用先验式或反应式路由协议都不能完全解决路由问题,因此,许多学者提出了结合先验式和反应式路由协议优点的混合式路由协议,如ZRP协议。ZRP协议是一个先验式和反应式路由协议的组合,网络内的所有节点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虚拟区,区内的节点数与设定的区半径有关,因此区是重叠的,这是与分群路由的区别;在区内使用先验式路由算法,中心节点使用区内路由协议IARP维持一个到区内其他成员的路由表,对区外节点的路由使用按需路由,利用区间路由协议IERP建立临时的路由。
但是,实施混合式路由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如族的选择和维护、先验式和反应式路由协议的合理选择以及网络工作的大流量等问题。
3.总结和展望
本文首先阐述了AdHoc无线网络路由结构和特点,提出了设计AdHoc网络协议时需要满足的条件,并对目前存在的路由协议进行了详细分析。但是AdHoc网络中路由功能是由移动主机来执行,因此路由器的位置是移动的;AdHoc网络有限的工作能源也无法提供复杂的路由功能;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性使得目前认为是最优的路由协议也可能会被中断或不是最优,这些问题使得Adhoc网络中的路由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无线网络设计 篇6
【关键词】视频监控;无线传输;GPRS;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实时动态图像的采集、压缩和远程无线传输技术等为研究无线传输的视频监控提供重要的支持。远程监控技术的出现,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故障监控技术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它具有灵活性好、移动性强、布点灵活、工程量小与工程周期短等优点。与有线视频监视系统相比,无线视频监视系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其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考虑到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线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
1.系统原理框架
本系统设计的任务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的缺点,研究出新型的嵌入式视频监控,在功能上达到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要求,同时解决了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的不足。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做出了研究与分析,首先是在功耗方面,是采用的低功耗的嵌入式ARM平台,对于视频监控的大数据量问题,针对图像进行了压缩编码以及本地存储,根据监控中心的需求有选择性的传输数据,监控信息的传输不是采用传统的传输方式,而是采用的中国移动提供的GPRS无线传输服务进行传输,主要能实现高性能、适应性强、应用领域广等特点。
根据功能要求,本设计基于ARM的无线监控系统是有以下几个部分构成:嵌入式监控终端设备,联网的监控中心。 在视频监控过程中,监控终端首先通过视频采集设备采集到图像信号,经过嵌入式系统完成图像的处理工作,包括图像采集,本地存储,最后通过GPRS模块传输到远程的用户端,从而完成整个系统的工作。
2.终端硬件设计
分析监控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视频监控终端的主要任务为:图像采集,图像处理,信号的传输等,需要进行视频图像的处理,传输过程中需要使用到一些网络通信协议,有操作系统的支持会给这些软件的实现缩短开发周期,而系统选择在嵌入式平台下完成,因此需要可以支持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微处理器。
由于硬件电路设计过程周期较长而且工作量大,因此本系统设计选择可以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通过其外围电路以及相应的接口扩展功能模块,保证整个系统的硬件开发环境。根据系统的整体方案,USB摄像头作为视频信号的采集设备,完成图像的采集,而视频信号是采用的中国移动的GPRS网络服务进行传输的,系统选择了通过串口扩展一个GPRS模块,嵌入式系统通过GPRS模块连接到互联网,最后连接到用户端进行信号传输。
3.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
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包括嵌入式硬件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平台,一个嵌入式硬件系统主要包括微处理器、时钟与电源模块、外部存储器、通信模块、I/O接口以及其他功能模块,其核心是嵌入式微处理器,S3C2440是三星公司为手持设备和一般应用推出的低价格、低功耗、高性能微控制器的解决方案,存储器系统采用了哈佛结构,将数据总线和指令总线分开,使读写速度更快,工作效率更高。采用低功耗、全静态设计等特点,丰富的外设资源,适合于便携式视频监控终端的设计需求,支持Linux等操作系统。
3.1摄像头选择
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需要图像的采集,首先需要的是摄像头,USB摄像头是现在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应用器件,因为其使用方便,大不多数的嵌入式设备都支持USB接口,同时价格低廉、性能也非常良好,被广泛应用于视频监控领域。
本系统采用了中星微公司的USB摄像头ZC301摄像头作为视频采集设备,S3C2440芯片内部提供了USB接口,只要在芯片外部扩展USB接口电路,再与USB 摄像头相接就可实现USB摄像装置的硬件连接。
3.2 Nand Flash 模块设计
Nand Flash采用非线性存储结构,代码不能在Flash上直接运行,需要把代码读到RAM中运行,Flash中代码读取需要专用控制器接口;Nand Flash芯片提供单元密度大,可以实现高密度存储,它的擦除和写入的速度很快,非常适合于大容量数据存储,在存储卡和U盘等存储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S3C2440处理器自带Nand Flash控制器,而且支持Nand Flash启动,只需扩展一片Nand Flash芯片即可。
3.3 SDRAM 模块设计
S3C2440自带SDRAM控制器,具有独立的SDRAM刷新控制逻辑,可以方便扩展SDRAM芯片。系统选用HY57V561620BT容量为32M字节,为了增大数据吞吐能力,选取两片芯片扩展为32位数据宽度的总线。HY57V561620BT 内部是一个存储阵列,总共有13根地址线,采用行地址线、列地址线复用方式减少芯片引脚数,分别由行地址选通信号 nCAS、列地址选通信号nRAS区分行地址列地址,13根行地址线与9根列地址线复用组合成22根地址线访问空间是4M,另外两根区间选择信号BA0、BA1组合就可以访问4个 Bank。
3.4 电源模块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需求,微处理器S3C2440、SDRAM、Nand Flash 等采用3.3V供电,而一些外围电路是5V供电。因此整个系统需要两组电源,采用直流稳压电源提供5V电源,由5V电源转换出3.3V电源。5V电压经过滤波、线性稳压器AS1117芯片后输出3.3V电压,再经过滤波后向系统供电。AS1117是高效率低压差三端线性稳压器,提供电流限制和热保护,以确保芯片和功率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保证电源供电的稳定性。
3.5 GPRS无线通信模块
GPRS是一种能够短消息、语言通信以及是数据传输功能的无线通信模块,通过RS232串行接口可以微处理器、计算机以及单片机等实现数据交换通信。 GPRS无线通信模块通过RS232接口可直接接收上位机系统的串口发送AT指令,根据相应的指令完成相关的操作。计算机作为数字终端设备,GPRS模块作数字电路设备,两者间通过一套AT指令集完成相互之间的通信,GPRS的各种功能都有赖于上位机发送过来的AT指令实现。
3.6 GPRS模块控制
无线传输设备GPRS模块主要是通过串口与嵌入式平台连接,两者间的相互通信都是通过RS232串口进行的,最高通信速度可以达到115200b/s,嵌入式Linux平台下的串口程序设计也是无线传输设备驱动设计的一部分,设计串口驱动程序主要是保证嵌入式平台与GPRS模块的正常通信,主要是嵌入式平台对GPRS模块的控制,GPRS模块都支持AT指令集,因此应用软件只需要使用这些指令集编写相应的应用程序可以控制模块,并且可以将需要发送的数据送到GPRS模块,通过AT指令集控制信号的发送。
本系统采用的是支持TCP/IP协议的GPRS模块,通过串口将模块与嵌入式系统连接后,首先需要通过AT指令集要对GPRS模块进行一定的设置,主要的设置工作有:设置通信波特率、设置接入网关、设置终端的类别、测试GPRS服务是否开通,完成上述步骤后,且测试表明GPRS服务已经开通,就可以开始进行数据传输了。
4.总结
本文是针对传统的视频监控的不足,设计了基于ARM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减少数据量方面的研究,设计嵌入式Linux平台的软件视频压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数据量,在网络环境好的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图像的传输。
参考文献:
[1]侯树静.基于无线局域网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
[2]韩亚东.基于GPRS技术的无线远程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3]于艳萍,朱晓智,王中训。基于ARM9和USB摄像头的网络视频采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
[4]廖胜.基于ARM和GPRS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5]彭铁钢,刘国繁,曹少坤,等.基于ARM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注:
无线网络测试系统设计分析 篇7
本文将从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需求出发, 较为详细的分析无线网络测试系统的基本原理、整体功能设计和软件实现三个方面。
1 系统设计与分析
本文所设计的无线网络测试系统是为各运营商等客户量身打造的高效、功能化、智能化的测试平台,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无线网络测试帮助运营商测试并了解无线网络的运行特点并作出评估, 运营商以此为基础不断提升网络质量, 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在建设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⑴标准化原则, 可以满足各种接口协议。⑵开放性原则, 能够满足各种网络类型及接入设备的要求。⑶人性化原则, 对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并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⑷数据互通原则, 能够与其他测试系统共享数据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⑸安全原则, 合理设置权限, 并备份测试数据, 保证测试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⑹经济原则, 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用尽量少的钱做出最优质的平台。
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 将无线网络测试系统分解为各类独立的子系统, 可以更加灵活并为运营商提供更多的选择。其中专业测试子系统-Pro是其中最为突出的, 本文做详细介绍。
专业测试子系统相对其他子系统, 其功能最全面且最先进。通过该子系统的测试, 运营商可以准确掌握网络出现问题的原因, 网络运行的效果, 并满足网络维护等各方面要求。
该系统的设计分为前端设计和后台设计。前端设计是设计测试系统接收和采集数据的模块。前端模块可以测试基本的语音和采集数据业务, 通过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 (类似Microsoft Office布局) , 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展现给现场操作人员各种测量到的数据, 供操作人员判断。按照之前的设计原则, 前端设计有以下几点需要满足:⑴操作界面简单易上手;⑵能够支持目前国内外主流的网络制式 (例如GSM, GPRS等, 包括各类2D, 3D制式) , 通过功能模块化的设计, 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⑶并能够正确译码空中接口的采集数据。⑷能支持手机或PC等各类接收终端。⑸能够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且具备相应的展示功能。⑹能够支持基站内数据导入和分析, 并可以支持多数据表显示。
后台设计则是对前端采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后台分析统计的模块。尽管前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功能, 但其主要功能是采集数据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因此有必要设计后台来对前端采集的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处理, 为网络建设提供参考。
针对不同的网络制式, 后台要进行个性化的计算分析, 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后台内置了高效的数据显示、分析和统计模块、帮助客户详细了解网络的运行特点、以及进行网络诊断帮助客户网络维护, 提高客户的分析效率。后台还能进行基于GIS模块展现支持各类地理信息, 满足各种应用需求。同时, 后台通过良好的界面设计, 可以完整展现分析和测试得到的各类运行参数。另外, 后台还能对基站小区内的信息进行自动化处理, 帮助客户直观了解网络的运行情况。
2 系统功能实现
测试平台依据专业测试子系统-Pro后台, 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 通过各类测试前端采集网络运行数据, 并整合进客户自行设计的功能性产品所产生的数据, 将所有信息打通形成数据链, 对运营商维护网络运行提供基础。
无线网络测试平台的设计特点在于设计中整合各子系统的重点模块, 应用相当广泛, 在满足使用情况的同时缩减开发开支, 并极大的方便系统维护和更新。
相比以往的无线网络测试平台通常局限于某种测试接口, 不能满足测试人员分析多个接口的需求, 因此给无线网络测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并降低了使用效率。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可以实现数据所有网络共享和并行监控, 从而帮助客户发现和解决问题。
并且该无线网络测试平台还整合以往的实践经验, 能够智能判断较基本问题并提出建议, 并初步自动化分析故障, 帮助提高测试效果。
无线网络综合测试平台为无线网络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⑴可以集中化处理各类网络运行中的问题;⑵进行各种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有针对性的提供解决方案;⑶通过功能化的设计降低技术人员的使用门槛。
参考文献
[1]程方, 壬鹏.现代网络测试技术发展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8.57-60.
[2]唐兴.移动通信技术的历史及发展趋势[J].旺西通信科技.2008 (2) :16-20.
[3]钟艮林.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9 (31) .
高校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应用 篇8
1 无线网络技术
高校的无线网络主要是基于WLAN技术的无线网络。WLAN (Wireless LAN, WLAN, 无线局域网) 是一种以无线通信为传输方式, 以无线信道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局域网, 是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无线局域网以微波、激光和红外线等无线电波作为传输介质, 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局域网中的有线传输介质, 实现了移动计算机网络中移动节点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功能, 并为移动计算机网络提供物理接口。
1.1 无线网络的相关概念
(1) 无线用户:使用无线网卡上网的终端用户。
(2) AP (Access Port) :无线终端访问有线网络的接入点, 相当于无线终端与有线网络通信的桥梁, 实训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桥接功能。
(3) AC (Access Control) :无线控制器通过有线网络与AP相连, 用于集中管理控制AP。
(4) 无线介质:WLAN采用无线射频作为传输介质, 实现AP与无线终端、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
(5) SSID (Service Set Identifi er, 服务组织标识码) :无线局域网的名称, 用于标识不同的无线局域网。
1.2 无线网络的协议
目前无线网络广泛使用的协议是IEEE802.11协议。已经发布的IEEE802.11系列的标准主要有以下这些。
(1) IEEE802.11:2.4GHz红外线或扩频物理层、MAC子层协议, 1Mbps或2Mbps。
(2) IEEE802.11a:5GHz OFDM物理层、MAC子层协议, 54Mbps。
(3) IEEE802.11b:2.4扩频物理层、MAC子层协议, 11Mbps。
(4) IEEE802.11g:2.4GHz OFDM物理层、MAC子层协议, 54Mbps。
(5) IEEE802.11n:2.4GHz OFDMMIMO物理层、MAC子层协议, 300Mbps。
(6) IEEE802.11i:WLAN安全机制。
IEEE802.11g是IEEE802.11工作小组于2003年6月发布的,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54Mbps、48Mbps、36Mbps、24Mbps、18Mbps、12Mbps、9Mbps、6Mbps等不同的网络速率, 实际工作速率在24Mbps左右, 接近普通100Base-T的有线局域网的规格。IEEE802.11g的覆盖范围为室内100米, 室外150米, 并且与802.11b的Wi-Fi系统兼容, 可以共存于同一无线网络中, 因此IEEE802.11g是目前工业界普遍认可并遵循的主流无线局域网协议。
1.3 访问控制方式
无线网络的访问控制方式用于控制各移动终端与AP之间或移动终端与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主要有两种访问控制方式方式:点协调功能 (PFC) 和分布式协调功能 (DCF) 。
2 高校无线网络的典型解决方案
在进行高校无线网络的解决方案的设计的时候, 需要充分考虑设计原则为:
(1) 高校无线网络的稳定性。高校无线网络的使用者比较多, 主要包括学校的教师、学生、行政/工勤人员、临时外来人员等, 而且使用者对网络的稳定性的要求很苛刻, 因此无线网络的稳定性是设计者在设计时候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设计人员必须保证网络的稳定性,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稳定性极佳的无线网络环境。
(2) 高校无线网络的可管理性。无线网络的设备和接入点物理设置分散、隐蔽, 因此对无线设备和接入点的管理和维护相对困难, 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必须考虑选择可以集中配置和管理、维护的无线设备。同时设计人员也要充分考虑的使用者身份的不同而需要进行的身份、访问权限的管理问题。
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 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单纯采用AP来实现最简单的无线接入, 无法提供其它的功能。第二代无线网络技术, 广泛采用AC与可管理AP的构架, AC实质为第二层网络设备, AP实现无线终端的接入、AC实现接入终端的汇聚和身份认证功能, 有的AC还能够实现第二层网络交换功能, 具有网络的控制和用户的管理功能, 例如能够实现:WEB认证、流量的控制、访问的控制等功能;具有支持VLAN、VPN等安全管理的能力。第三代无线网络技术采用以无线网络交换机为核心的无线交换式网络, 将大部分的功能集中到Wireless Switch中实现, 例如无线网络管理、AP之间的自适应、无线网络的安全管理、无线终端无缝漫游以及Qos功能等。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校园无线网络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 “‘胖’AP+AC”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是第二代无线网络技术, 技术的核心是AC, 通过AC管理所有AP和无线网络用户, 通过AC实现对无线网络的安全、管理、监控等方面的控制。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采用了这种方案, 该方案是实现率最高的一种高校无线网络解决方案
(2) “‘瘦’AP+Wireless Switch”方案。该方案采用的是第三代无线网络技术, 该方案使用无线交换机连接并管理无线AP, 所有的功能都被集中到无线交换机上, 无线交换机还能实现二层交换功能, 可以实现三层网络设备的穿透, 保证用户的全网无线漫游。
(3) Mesh无线网络方案。无线Mesh网络是无线网状网, 与传统无线WLAN不相同, 被称之为多跳网络。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的无线局域网类型。与传统的WLAN不同的是, 无线Mesh网络中的AP是无线连接的, 而且AP间可以建立多跳的无线链路。
3 结束语
高校无线网络正深刻改变着高校用户的网络使用方式和习惯, 是高校校园网络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马辉, 李贺武, 李星.大规模无线局网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3 (03) .
无线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 篇9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使用,学生移动学习———无线网络学习成为可能。无线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是一套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基于消息、WAP、Email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快捷的无线学习环境,其中包括:资源共享与下载、信息浏览、邮件收发、互动交流等多种应用服务。由于无线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平台,无线网络平台主要包括Web应用(CMS、CRM)、WAP、MS(消息)、Mail等系统,其数据传输一般都有较高的实时性要求[1]。
目前,现有的商业无线网络应用平台存在以下不足:1)各系统包含独立的用户管理功能,导致学生信息的不一致性、冗余,并增加用户信息维护工作量增加;2)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主要通过数据库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换,没有采用Web Service外部接口方式提供给其他系统调用,增加了各系统的耦合度,增加系统功能扩展和维护的难度;3)从用户终端、管理角度考虑,目前一些统计信息的展现在直观程度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2]。
2 自主学习平台系统架构
针对商业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我们设计开发一套具有教学辅助功能的无线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平台系统架构示意如图1所示。
消息服务MS(Messaging Service)是一种通过移动设备就可发送和接收文本信息的技术,消息的传输总是由处于GSM外部的MSC(Messaging Service Center,消息服务中心)进行中继,与电子邮件类似。
多媒体信息服务,MMS(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是在短消息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消息业务。MMS是第3代移动通讯标准化组织3GPP制定的全球信息传送标准,是一项全新的数据业务,学生可以像使用短消息一样上传、下载多媒体消息。它将不同的媒体,如文本、图片、照片、音频、视频等组合成一个多媒体消息进行传输;方便学生随时使用学校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资料进行学习。
无线应用协议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是一种向移动终端提供互联网内容和先进增值服务的全球统一的开放式协议标准,是简化了的无线Internet协议。WAP将Internet和移动电话技术结合起来,使随时随地访问丰富的互联网络资源成为现实。WAP服务是一种手机/PDA直接上网,通过移动终端浏览器浏览WAP站点的服务[3]。
3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无线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由WAP、Web前端、MS网站内容发布、信息发布管理后台和系统管理等五大功能模块组成,其功能结构图如图2所示。
3.1 Web前端子系统
1)学生用户
学生注册:学生用户可通过手机号或E-mail邮箱进行用户注册,为确保用户信息的真实性,系统以消息或邮件方式发送激活信息给用户进行确认。用户确认后,即可完成用户的注册。为加强网站的安全性,用户在注册和登录时,系统要求用户输入自动生成验证码。
修改个人资料:用户登录应用平台后,可以修改帐号密码,以及完善个人详细资料,其中个人资料内容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个人兴趣等。
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功能,提供统一身份认证外部接口。用户成功登录后,可以收到系统自动发送的登录信息回执(允许用户设置取消)。
2)信息内容查阅
显示最新发布内容信息:网站主界面显示最近发布的内容信息,显示标题、发布时间。用户可查阅详细的信息内容。
网站栏目显示、查阅:显示网站栏目/子栏目信息,提供直观方式方便用户对信息内容进行导航查阅。
查阅网站公告信息:学生可查阅公告详细信息内容。
3)辅助功能
关键字内容检索、查阅:学生可输入关键字快速检索出系统中匹配的信息内容,以直观方式将检索结果进行显示,学生可直接对检索结果进行查阅。
网站资源下载与上传:系统提供网站资源的下载和上传功能,上传文件的类型及大小限制,由系统进行限制提示。
网站可查看个人邮件、发送邮件:系统集成现有的邮箱系统功能,学生可对个人邮件进行收发。
3.2 MS网站内容发布
1)网站栏目管理
管理员可对网站栏目/子栏目进行新增、修改;当栏目中包含信息内容时,则不允许进行删除操作。另外,管理员可设置栏目的访问受限情况(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才允许访问本栏目信息内容),以及信息内容的推送方式。
系统管理员可对子栏目的所属栏目进行调整,但调整前需要给出提示确认信息,调整成功后,本栏目包含的信息内容不受任何影响,仍属于本栏目,不影响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查阅。
2)网站栏目内容管理
信息内容维护:管理员可在自己负责的栏目中新增/修改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标题、关键字、详细内容等。
3)统计分析
统计信息内容发布情况:系统可统计某个时间段各栏目信息内容的发布数量。另外,系统管理员可查看信息有效信息数量。统计条件可按网站栏目、发布时间等,统计结果以直观方式(柱状图、曲线图)进行显示。
查看学生使用情况:可按所有学生或各学院等条件对各栏目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以直观方式(柱状图、曲线图进行显示。从整体上获知学生对应用平台栏目的使用程度。
3.3 信息发布管理后台
1)信息发送
通过接口发送信息:管理员可群发信息(通知、消息)给指定范围的学生群。另外,管理员也可根据应用平台需要,将一些信息内容发送给指定的访问的学生群。系统可根据信息的类型设置信息传送方式:消息、电子邮件、系统消息提示等。
2)安全管理
敏感信息过滤条件设置:为减少信息审核的工作量,管理员可以设置敏感关键字过滤条件,凡是符合过滤条件的信息内容在进行发布时,系统都将进行拦截处理,只有管理员审阅通过,才可正式发布。
敏感信息过滤:系统根据敏感信息过滤条件自动对信息内容,其中包括:消息内容、栏目信息内容,进行自动过滤。
维护被过滤信息:系统管理员可以对系统过滤的信息进行删除、驳回等处理。
3.4 系统管理
1)学生资料管理
为各子系统开发统一的学生管理模块功能,实现对学生基本信息的维护管理。管理员可以维护系统中所有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员只能维护本单位的所有学生基本信息。
登录帐号可关联手机号或E-mail,并允许学生设置帐号登录别名,密码可设置安全策略要求,并进行加密。如个人密码丢失,学生可通过手机方式发送身份识别信息取回密码。
学生资料导入:管理员可批量导入学生信息,在应用平台使用过程中,允许学生维护个人资料信息。系统提供Excel文件格式导入的接口,也可为现有系统开发单独的导入或信息同步接口。
2)权限管理
统一用户权限控制,引入用户组和角色的概念,对用户访问系统各功能点以及各栏目信息内容进行访问权限的设置。管理员可以批量设置用户访问权限,也可以设置单一用户的访问权限。
3)系统日志管理
系统管理员查看系统运作日志,包括管理员维护操作记录、系统出错、报障信息。
4 结束语
无线网络学习平台将信息的综合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分布式网络资源的分散性相结合,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成为当今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向无线网络方向发展的一大趋势,特别适合用于异种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应用的开发。因此,无线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大学辅助教学的应用中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摘要:该文介绍了辅助教学应用系统,即无线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应用需求;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使用特点,平台采用无线网络技术及移动通讯技术进行开发设计;该平台的开发可以使学生的课后练习不必局限在特定的时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手机、掌上电脑或笔记本电脑时,即可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自主学习平台,无线网络,消息服务,多媒体信息服务,无线应用协议
参考文献
[1]Chatzimisios P,Boucouvalas A C,Vitsas V.IEEE 802.11 Wireless LANs:Performance Analysis And Protocol Refinement[J].EURASIP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2005,2:67-78.
[2]Tinnirello I,Choi S,Kim Y.Revisit of RTS/CTS Exchange in High-Speed IEEE 802.11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orld of Wireless Mobile and Multimedia Networks(WoWMoM 2005),Taormina,Italy,2005,6:240-248.
校园无线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篇10
近些年来, 网络己经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 根据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 全球范围内的无线用户数量目前已经超过2亿, 未来我国的上网用户八成将会使用无线上网。在宽带网络己经普及、各种新业务层出不穷的背景下, “无线网络”成为近年来非常流行的名词。同时, 随着无线局域网客户端适配器产品价格的逐步降低以及笔记本电脑的大众普及, 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有能力拥有无线网络客户端产品, 因此校园用户们越来越希望尽可能方便、快捷地使用无线网络, 无线校园的建设正驶向快车道[1]。
二、无线校园网的设计
通过实地考察, 无线网络在校园中主要应用于四种典型的环境: (1) 局部开放的室内公共区域; (2) 房间多、用户数量少, 但用户分布不规则的楼体建筑; (3) 校园内的户外公共区域; (4) 校区与校区之间。
(一) 要使用的技术和实现的功能
根据环境的考察以及前面章节的分析, 准备在此次校园网络的建设中实现以下技术和功能: (1) 采用IEEE802.11系列标准, 建立支持漫游的微蜂窝覆盖网络; (2) 设立无线中继点, 覆盖开阔区域; (3) 使用无线网桥技术, 解决校区之间无线网络的覆盖; (4) 集中管理无线网络设备。
(二) 无线网络的结构设计
在同一校区内, 采用有线主干网与无线网桥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有线网络的资源。对于校区内学校楼宇间以及户外公共区域的网络接入需求, 应根据需要覆盖区域的实际情况, 设计建立多个无线覆盖基站, 采用重叠交叉无线覆盖方式, 在每栋楼房或建筑物上接入AP, 并在距离远或信号弱的地方外接增益天线或采用无线网桥等技术[2]。也可以在校园内各建筑群采用点对多点的连接方式, 将其中一个建筑设置为中心站点, 其他的建筑作为从站, 利用全向天线把各站点覆盖在信号范围内。室外全向天线大约可覆盖1000米的半径范围。可以利用无线网桥的接入原理通过两个无线设备进行点对点的链接。一方面扩大覆盖范围, 另一方面, 无线网桥起到网络路由选择和协议转换的作用[3]。
1. 局部开放的室内公共区域。在局部开放的室内公共区域部署无线网络需要确定AP的数量和位置。
2. 楼体建筑。对于没有任何布线的楼宇, 在每层办
公室的天花板上和墙壁上安装无线网接入点, 天线可以根据天花板采用的材料决定是否将天线暴露在天花板下。采用无线网络结构, 只要在楼内的计算机都配置了无线笔记本网卡和无线台式机网卡, 笔记本用户可以拿着笔记本在大楼内实现无缝漫游。
3. 校园内的户外公共区域。
在校园的户外公共区域布置无线网络, 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大的建筑物阻挡, 不用过多考虑无线信号的穿墙问题, 但要考虑一些外来信号的干扰问题。户外无线网络的结构要根据区域的大小来确定, 如果户外公共区域最大半径在400米 (理论值) 之内, 可以直接通过使用区域中心的无线AP就能接收到无线信号。如果户外公共区域的最大半径大于400米, 小于1000米 (理论值) 时, 可以通过无线AP的桥接功能实现。还有一种情况, 当户外公共区域的最大半径大于1000米 (理论值) 时, 考虑采用无线网桥来实现数据传输。而此种情况在目前的校园环境中还不存在, 因此可以暂时不用考虑。
4. 校区与校区之间。
由于大学的两所校区之间的距离处于无线网桥的有效距离范围之内, 因此, 两校区之间的无线网络结构可以采用无线网桥技术。
根据对校园内四种典型环境中的无线网络结构的分析和整理, 可以得到校园无线网络的总体结构:校区间 (校区A和校区B) 采用对等网络, 校区内不同局域网络之间 (户外公共区域、楼体建筑、室内公共区域三种环境之间) 用点对点网络, 每个局域网内部 (户外公共区域内部、楼体建筑内部、室内公共区域内部) 使用接入点网络。这种网络以三种成熟的无线网络模式理论作支撑, 根据不同的环境将它们有机结合, 形成复杂的、灵活性高的网络。
三、结论
本文主要对校园无线网络服务进行研究, 从目前广为使用的技术标准IEEE802.11g标准出发, 介绍了校园无线网络的发展情况以及解决了在组建无线网络的过程中要遇到的无线网络安全问题。然后通过对各个环境的分析, 制订每个环境下无线网络结构。结合现有硬件设备的性质及特点, 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的架构方案。
摘要:近年来, 随着通信、无线电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融合, 无线网络技术出现并不断进步和逐渐成熟, 无线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笔记本技术的发展和个人智能手持终端技术的进步, 这些设备越来越多地被在校师生采用, 从而对无线校园网络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
关键词:无线网络,校园网,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局域网通用标准802.11
参考文献
[1]谭伟.无线校园网的应用与设计[M].科技信息, 2009:10.
无线网络设计 篇11
关键词:《网络程序设计》课程 建设内容
1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课程是高等教育和远程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资源之一。教育部先后启动、实施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目的都是为了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紧缺的现状。现今,全国各高校都已开始了基于网络的教学课程的开发,我院也在2011年搭建了统一的网络课程建设平台。因此,本网络课程是基于本院网络教学平台而建设和实践的。
《网络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连贯性都很强的课程。该门课程主要是以程序设计为主,学习程序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因此特别强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另外目前的高校学生普遍存在较大的群体差异性,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认知水平、能力层次参差不齐,若以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势必会给教学的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进而使得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课时又非常有限的现状和学生群体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等状况,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时候单纯利用课堂时间明显严重不足,很多知识都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和不充分。因此,弥补这种遗憾和不充分的有效方法就是需要一个开放式的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料和学习材料,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地学习,另外网络教学平台还提供了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等工具,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畅快,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学习效果。综上所述,《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必须的。
2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内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要实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课件及讲义,并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教学课件资源库、课程案例库、教学视频库、试题库、课程作业库和参考资料库的建立与建设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并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自行测验、实现网上作业的提交等环节,此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网上答疑和学习论坛与教师进行很好的异步双向交流。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建设包括以下各栏目:
课程信息部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等。
课程内容部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训练习等。
课程资源部分:参考文献、视频资源、作业习题、在线试卷等。
3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的特点与创新点
3.1 教学设计的特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在设计教学时,特别注意了信息资源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教”,强调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
3.2 教学内容的特点
教学课程在选择、组织、表现上做到了课程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符合本门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模块的划分以教学单元为依据并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及答案)、上机练习题(及答案)、作业(及答案)、相关教学视频、参考资源等。
3.3 页面设计与导航的特点
本网络课程提供的导航方法有课程结构导航和文件结构导航按钮两种导航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通过建立目录索引的形式,让学习者了解网络课程的信息结构,直接到达所需要的学习页面和想访问的各种资源。
另外整个页面导航按钮采用淡黄色字体颜色,具体展开的资源文字采用暗红色字体颜色,色彩和谐且色彩分明。
3.4 创新点
《网络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比较完整和完备,对日常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扩充。特别是教学视频资源,一共有30个分章节目录的视频资源,涵盖了该门课程的全部难点内容,视频中涉及的案例比较具体并且具有代表性、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视频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逼真的学习情境,创建了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使学习者通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另外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点到为止,不能详细展开,特别是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训这一块,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留下遗憾。弥补这种遗憾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登陆相关学科的网络平台进行再次深入的学习。本网络课程建设的案例资源库中,每一章对应相关的授课内容都有大量的案例在线。本项目的作业练习资源库中,有大量的实训练习题目供学生课后练习,并且每个练习和作业都有答案可供参考。因此,本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对于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补充。
4 本网络课程建设的应用情况
截止到2012年12月,本课程建设已完成6个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并且对前期已上传的课件、大纲、教学日历等基础性资料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整合,完成了《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网络开发。
在授课过程中,已经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课程平台,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并且熟练地使用该网络平台来完成各种课程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实现网上教学视频的自学、网上自测、实现网上完成作业等环节。
另外,该网络课程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督促和强制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练习和预习。每位学生在登陆网络平台的时候必须使用自己的学号,这样就保证了作弊行为,保证了作业一定是每位学生本人独立完成的,不会像纸质作业那样存在普遍抄袭行为,或者是像电子作业那样存在一个班只有几个人做的几个版本,其余同学只是来复制拷贝的现象。
因此该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对实际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对学生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董惠良.对开放式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J].上海教育,2010(5).
[2]杨香花.基于得实网络教学平台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课程建设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8).
基于无线网络的智能监护系统设计 篇12
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硬件驱动的快速发展,远程医疗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个完美的帮助。远程医疗服务的广泛理解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通信工具的诊断,如疾病的隔离治疗和康复治疗,包括各类专业技术。如远程诊断。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的患者的远程医疗会议后,可视电话,对远程医疗信息服务活动。从狭义上说,是一系列的远程医疗会诊的具体行为,如远程诊断,远程操作,远程访问。介绍了两种系统的相关技术。
1.1 生理参数的采集原理
对于患者的疾病,生理数据采集相关疾病监测的必要。大致可以分为:机械测量数据和肺,脉冲频率;测量血压,血压测量数据和胸部的压力;在患者的心脏肌肉松弛和紧张。方法:采集患者与正常温度。光学技术和静态内容:心血管病人数据收集,氧含量。化学测试:在pH值的身体可以被收集,呼吸压力数据。
1.2 GPRS无线网络
GPRS是一种成熟的技术,已被广泛报道的一个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的特点,根据加工效率锭子数高,平均速度为128kbps,可以提供医疗数据传输稳定性好。GPRS网络硬件,硬件,体积小,故障率低,具有远程数据传输。本文决定采用GPRS通信网络连接的智能电话服务器。
1.3 蓝牙无线网络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个人或家庭的实时通信的一般原理,数据通信是体现在许多商业产品。蓝牙通信网通用的ISM频段,所以没有特别批准,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目前,蓝牙低能耗,响应速度快,成本低,因而应用广泛。硬件包括一个8 mm×8 mm的芯片,可以很容易地嵌入到个人通信终端的应用程序,具有很强的功能。
生物和物理传感器,动物的先天的生理功能,这是人工模拟技术的产品,信息可以被发送到外部环境的控制中心,特别是敏感的信号,该信号。为了弥补人体生理功能缺失的物理传感器,扩大认知未知的范围,提高性质的转变,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现代信息环境下有效的传感器。近年来,医学界开始普通传感器在许多医疗设备和传感器的功能,并逐步向智能化,小型化和远程控制,发展方向。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
收集各种生理参数准确,对人体,如血压,脉搏,心率等生理监测设备,数据采集通信发送到智能手机,智能手机通过信息接收处理通信,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医生和患者的混合信号警告。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电话和医疗中心之间的平滑连接,病人的生理数据可以提供信息和处理;医学中心服务器从移动终端与不同的处理和反馈,并处理接收到的数据。
2.2 系统的总体架构
健康监测系统是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的生理数据采集设备、移动设备、数据处理器和通信服务器。多功能便携式健康监测可穿戴终端。随着监测设备和便携式设备的多功能的患者,具有多种生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传输和反馈,是一个最重要的卫生保健系统中移动元素。蓝牙设备的硬件,预警系统,传感器,数据通信设备的主要类型。
2.3 监测中心站
新的远程医疗监控中心系统,负责协调网络运行,传输,数据分析和信息等。连接到远程监控设备必须由所有的终端通信控制中心,所有的监控中心的数据传输过程,收集终极收藏中心,根据发送到病人的信息,与终端的数据和报告的患者在医生的诊断程序,决定送回到终端。
2.4 的通信网络连接的两个部分
负责医疗监控系统的通信模块。通过蓝牙网络,终端和生理监测终端和基于GPRS的物理连接的移动终端和监控终端连接手机。
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3.1 监测子系统
终端的健康的主要功能是负责病人的生理数据采集,数据被发送到智能手机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该监控系统主要由蓝牙协议的时间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分析程序,显示终端,数据分析,传感器模块等。
3.2 通信系统
病人和医生之间的通信依赖于通信系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健康,移动终端和服务器连接到控制中心,病人的生理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健康终端通信监控远程控制中心监控框架;蓝牙通信技术,移动终端的实时传输和监控终端和数据。移动终端不仅是简单的数据传输,还有一些分析功能,可以对生物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药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并发出报警信号,根据预先设定的参数。该通信系统包括几个模块:通信、协议、蓝牙通信、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显示和报警。
3.3 中央服务器系统
住院监测中心服务器,局域网的硬件连接防火墙和网络的依赖,健康监测数据采集终端可以接收和处理所有。从中央服务器的数据库系统,主要的路由器和终端接收设备。监控中心服务器的功能,可以实现远程监测和控制疾病,病人的医疗记录,及时报警的病理变化,紧急医疗团队可以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诊断的患者,在治疗计划。中央服务器结构较为复杂,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分析设备,数据传输,数据采集系统,诊断设备,通信协议,如显示终端和监控终端。
4 结论
在硬件中,一种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无线监控系统的建设,功耗低,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网络运营商,但它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信息安全,节点定位,容错性,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低成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灵活性,优点,应用开发。在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田红成.远程医学的三大支撑技术[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2009,14(4):35-38.
[2]余海钱.基于GPRS的便携式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D].重庆:重庆大学,2008.
【无线网络设计】推荐阅读:
校园无线网络教室设计11-25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06-08
无线局域网设计06-20
小区无线抄表系统设计11-01
无线充电器设计11-12
火灾无线报警系统设计07-06
泵站无线监控系统设计08-12
无线瓦斯传感器设计09-25
无线电定向系统设计10-09
无线射频电路设计分析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