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学

2024-06-27

要我学(精选11篇)

要我学 篇1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唯一反映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展示现代农业资源和技术成就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馆内资源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 与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一课的联系尤为密切。农业博物馆的展品能够把距今几千年之前的农业用具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我国远古时代的农业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如何最充分地利用博物馆里的资源上课呢?我在实践中产生了这样的经验和体会。

课前:精选资源, 引导方法

实地考察, 精选资源。教师走进农业博物馆实地考察,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场馆及学生特点精选场馆资源, 设计出了《农业博物馆里的发现——课前导学手册》 (以下简称《手册》) 。

动员分组, 明确要求。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提出了参观和填写《手册》的要求, 并对参观场馆的流程进行了说明, 对《手册》进行了解读。如可以采用集体听讲解、现场看实物、质疑去询问、小组共研讨等学习方式发现和分析问题。

互动参与, 引导方向。教师还要提示学生资料对目标的落实十分重要, 搜集资料可有实地参观、网上查询、询问、小组研究等多种渠道。

走进基地:实践学习, 体验感悟

博物馆给了学生探索实践的自由。学生带着教材和《手册》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 结合博物馆的实物展品、讲解员的讲解和小组讨论等方式, 能很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产生探究的欲望。他们体验着探索问题的乐趣, 生成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从而更有利于对教材的学习。

课后:物化成果, 升华情感

参观学习后, 学生将参观、学习的成果汇总制成《我的成长记录手册》。结合我校的天文特色, 师生还一起设计制作了农耕文化转盘, 深刻体会到了古人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 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古代农耕文化“天地人物相统一”的精髓。

要我学 篇2

摘 要 本文以某大型国企为例,总结梳理了该公司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的经验与措施,探讨了如何从员工认知、管理制度、培训方式等方面,调动员工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营造企业员工主动培训、终身学习的积极氛围。

关键词 培训 员工积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1.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12-000-03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资源。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人力资本增值的有效途径,是企业提高组织效益的重要手段。科学有效的培训能促进员工专业知识、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力,满足企业生产经营与员工个人成长双重需要。

当前国有企业正面临着深化改革时期,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用“六个力量”对国有企业做出了新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方向。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从员工认知、管理制度、培训方式等方面自上而下全面推行科学有效的企业培训制度,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培训的人才发展作用。

一、树立正确培训认知,激发主动学习意识

培训是现代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指通过各种培养与训练,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以达到预期目标与标准。企业培训是指企业以员工为培训对象所开展的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与训练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员工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与价值观,减少员工与岗位的差距,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动个人与企业的双重发展。

员工如何看待培训,对于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观点,人的认识决定其行为。若员工认为培训有利于自身发展,便会积极主动参与,培训效果显著,反之,若员工认为培训无关紧要、可有可无,那么在培训过程中,学习较为被动,培训效果甚微。因此,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培训认知,激发其主动学习意识至关重要。

该公司大力加强舆论宣传,提倡“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营造“大教育,大培训”的良好学习氛围,以提高公司员工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一是大力宣?髋嘌抵匾?性。在公司内部刊物、网站、报纸、手机等载体上刊登培训新闻、信息等文章,宣传培训的重要性,并组织业务部门加以学习。二是强化培训管理者的认知。举办培训管理者的培训,解决培训管理队伍的思想懈怠问题,促使培训管理者正确认知培训重要性与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培训管理者的带领作用。如2016年,该公司开展培训管理者的培训,全面提高公司内部教育培训系统人员的管理思维、能力和业务技能,培养和建设一支培训理论基础扎实、培训管理方式创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具备国际视野的培训管理者队伍。在此次培训中,特加入《培训理念与认知》课程,重点讲解先进培训管理理念、现代企业培训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等内容,以树立培训管理者正确的培训认知。三是搭建培训信息平台,公开各类培训信息,促使员工了解公司培训计划、开阔员工的视野、了解公司对于培训的重视程度、形成正确的培训认知。同时,根据平台发布的培训计划,提前安排工作内容,减少工作与培训的冲突。

二、构建科学人才管理体系,建设合理培训激励制度

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中的一部分,与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绩效、薪酬、劳动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提高员工培训积极性的核心是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与发展、考核、薪酬、奖励等结合,建立培训、使用、考核、奖励一体化工程。

(一)实行“四级四类”人才管理体系,打造人才上升通道

该公司按照专业属性或工作岗位,将公司所有人才分为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四大类别;并按照层级将各类专家人才分为国家级人才、公司级人才、省公司级人才和地市公司级人才四个级别。公司通过实行“四级四类”的人才管理体系,帮助员工明确人才发展方向,疏通员工上升通道,促使学员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考核制度

该公司将员工培训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薪酬等切身利益相结合。按照公司培训相关规定,员工每年必须完成培训规定学时,如经营人员每年需参加1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管理和技术人员需每年参加1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34学时,每月参加不少于4学时的现场培训;技能人员每3年参加一次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66学时;公司各类员工还需每年接受网络培训,时间不少于50学时。培训结果直接和个人绩效挂钩,若未完成规定学时,则会影响当年绩效考核结果。同时,公司支持培训与各种技能鉴定相结合,对于通过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给于相应的岗位薪资调整。

(三)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转岗、先培训后任职”的上岗制度,大力开展岗前与待岗培训

对于新入职高校毕业生集中组织入职培训;对于公司转岗、晋级的员工必须按照新岗位规范要求进行岗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培训考试合格,且符合上岗条件后才能上岗。对已在岗的“三无”(无学历、无职称、无技能等级)人员,若岗位能力考试考核不合格,则要求离岗接受不少于半年的待岗培训,培训合格后,重新竞聘上岗。此方法将培训与岗位要求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员工自身履职能力,还加强了公司员工的危机意识与压力感,从而充分调动员工培训主动性与能动性。

(四)评选优秀学员

对于培训成绩突出的员工给予公开的赞扬与表彰,颁布荣誉证书,提高员工培训热情、促使员工在培训中获得成就感与快乐感。

三、创新培训管理方法,完善后勤技术支撑

培训管理,又称为培训管理体系,是指对培训进行直接管理的系统,包含了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等内容,涉及了培训需求、培训方式、培训师资、培训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该公司针对影响员工培训积极性的培训管理因素,采取诸多措施,有效推进员工从被动培训到主动培训的转变。

(一)合理制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企业培训活动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与培训效果。合理的培训内容应与培训需求相匹配,需充分考虑员工、企业与市场三方面要求,能够有效减少员工与岗位的差距、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倘若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脱节,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不适用于工作岗位,课程内容更新缓慢、相对滞后,员工不能够有效理解授课内容,员工便无法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导致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具有抵触情绪。

在该公司实施培训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与培训中心会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培训对象,分析培训需求,合理制定培训内容。如该公司省级单位举办的2017年基层所长培训,在培训策划阶段,人力资源部与培训中心充分调研:召集基层所长座谈、填写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明晰了基层所长的需求;把握公司发展战略,学习公司关于基层所长的制度文件,访谈公司运检部、营销部等涉及基层站所管理的专业部门领导,明确了公司的培训需求。最后,结合基层所长个人需求与公司发展需求,制定出培训内容,充分满足基层所长与专业领导的要求,提高了基层所长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持续创新培训方法

当前,在国内企业培训中,大多数企业仍主要采取课程讲授为主、学员讨论为辅的传统培训方法。虽然此培训方法具有时间少、容量大、效率高、成本低的优点,但其本质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传递方式,不利于因材施教、体验知识与掌握技能,并随着讲课时间的延长,学员的注意力与记忆力也逐渐下降。同时,企业培训对象主要为成年人,年龄较长,人生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并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学习特点。如有些学员倾向从实践中学习,对于教师的讲课往往会感到厌烦;有的学员属于思考型,喜欢讨论,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与观点;有的学员习惯以问题中心或任务中心的学习方式;还有的学员逻辑理论性较强,在学习课程以前,习惯先理解基本原理、提出假设、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掌握学习内容。

基于以上特点,为提高员工积极性与培训质效,该公司不断创新培训方法,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培训方式,与传统授课培训方式结合,相互互补,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一是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与需求,引入案例教学、行动学习、课题研讨、拓展训练等新型培训方法。如针对博士新员工年轻、入职时间短、科研能力强等特点,该公司在2016年新入职博士培训班中,积极采引入小组学习、体验式学习、行动学习等先进培训理念与方法,安排“拓展训练”,让博士新员工切身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设计“生命地图”,加强博士新员工之?g的了解与沟通;搭建“博士论坛”能力展示平台,推进博士新员工专业知识的分享与表达能力的提高;组建“课题研讨”学习小组,激发博士新员工思想火花,扩展知识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再如该公司省级科级干部培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加强管理干部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管理能力,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二是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网络大学远程教育平台,掌上高培手机APP等平台软件,定期进行课件资源开发,制作、上传学习视频、微课、课件等课程资料,分享学习心得,充分利用日常碎片化时间,提高员工学习力。此外,积极引入游戏式学习体验,制作知识通关的学习考试软件,促进员工主动学习、喜欢培训。

(三)培养优秀的培训师资

培训教师是影响培训质效与学员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学知渊博、经验丰富、幽默风趣的优秀培训教师往往能集中学员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员主动学习的乐趣。该公司培训教师主要分为内训师与外训师两大类,内训师由系统内领导、专家、劳模等构成,外训师是指系统外社会知名学者、专家以及专职培训师。公司十分重视内训师的培养。一是建立专家人才库,整合系统“四级四类”人才存量,为公司培训提供充实的师资资源;二是搭建专家人才交流平台。开展“领军人才”讲坛、专家人才讲坛、劳模讲坛、跨专业交流等,挖掘专家潜力,提升专家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培养专家人才的教学技能,鼓励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兼职培训师,每年承担授课任务不少于40学时,并将其纳入兼职培训师考核内容;三是加强培训教师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学员满意度调查,及时向教师反馈评估结果,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坚强培训后勤保障

培训中心的舒适度、硬件条件、安静程度、学习氛围等条件均是影响员工培训积极性与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培训地点的远近。参训路途的遥远会过多的消耗参训员工的体力,使其缺乏精力参与培训学习,从而影响培训积极性。其次是培训环境。安静、学习气氛浓厚的培训环境,有助于学员舒缓紧张的情绪,暂时逃离繁忙高压的工作压力,集中注意力、沉淀于学习书香之中。最后是培训后勤保障。优越的后勤服务保障,能够有力满足培训学员各类食宿要求,缓解学员工作压力,使培训成为福利,提高学员对于培训满意度与积极性。

在培训后勤保障方面,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改善培训中心基础设施与后勤服务。一是成立公司级、省公司级、地市公司级三级培训中心,彻底解决培训地点距离难题;二是加强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配置教室、图书室、多功能播放厅、心理咨询室、食堂、住宿等培训硬件设施;聘请专门后勤服务人员,满足学员食宿需求;设立健身室、篮球场、羽毛球馆等体育设施,让学员劳逸结合,充分享受培训的时光。

此外,公司还合理安排培训时间,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统筹安排培训与公司春秋检、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重要工作时段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工学矛盾,减少员工培训压力,提高培训积极性。

四、结语

员工培训积极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周边环境与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企业需要长效的激励措施,使员工培训积极性持续保持于基本水平线之上。继续加强培训相关制度的执行,推广与落实公司优秀经验措施,实现公司由上至下的全覆盖;继续加强培训结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建立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培训档案,结合公司“四级四类”人才体系与岗位胜任要求,帮助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目标,设计出与员工每个职业发展阶段相配套的培训、轮岗培养、岗位胜任能力评估环节,实行员工职业发展管理,打造畅通的职业通道和晋升平台,帮助员工达到职业生涯目标,增强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与忠诚度,实现员工素质能力提升与企业经营管理提升的同步同轨,变“推力”为“动力”,使员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形成主动培训、终身学习的积极氛围。

参考文献:

由“要我学”到“我爱学” 篇3

【关键字】要我学;我爱学;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兴趣,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参与数学学习,能很快的激发学生对学数学知识的求知欲。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自行发现科学道理,体会探索知识的方法,品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出渴望参与学习的内驱力

二、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穎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爱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

(三)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三、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好胜心,而这在小学生的身上表现得更是突出。只要是力所能及的,能为集体作贡献的,小朋友们往往是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兴致特别高。教学中,都要把学生根据学习层次编成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中的学生水平虽然是参差不齐,但是总体成绩却差不了多少,并且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这点。然后规定每一次的考核不是看你这个人做得怎么样,而要看你所在的这个小组的成绩如何。通过这种竞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高了,而且小组中互帮互学的气氛也热烈了,激励的作用更大了,参与的热情就更高,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伺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识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他们定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五、开放思维角度,留给学生交流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很活跃,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我们应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做,充分展示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就能够出现始料不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他们的个性飞扬。

六、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实践数学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教师提取生活中一些题材,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感受数学与我的联系,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要我学 篇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 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 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 发展新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 培养兴趣有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 道理懂得少, 各种心理过程常常带有很多的无意性, 所以, 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们学习新知、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时, 才能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进行探索学习;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 他才能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也只有满怀兴趣的学习, 才能掌握快, 记得牢, 效果好。学习语文就是这样, 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 “一上课就叹气”, “一做作文就头疼”, 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所以,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兴趣当作培养学生成才的起点, 把兴趣当作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 学生才有动力主动、全面地发展自身。

如何培养学生以“趣”为师,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经验来看, 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以“趣”为师,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特别是对年龄过小的学生, 这种感染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 如果不尊重学生, 不爱护学生, 学生就会产生反感, 或者望而生畏, 或者厌恶, 这种情绪, 会引起他们对语文课的反感。所以,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在于老师要尊重学生, 爱护学生, 这样学生才会对你所讲产生兴趣, 主动去学习。李刚老师在上《揠苗助长》这则寓言之前, 和学生不曾相识, 然而开课后, 他以做游戏、讲故事等方法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上的交流, 在游戏中他那亲切的言行、鼓励的方法顿时拉近了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马上对这位老师的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乐意去学这则寓言, 而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不管多差的学生也能勇敢举手发言, 这时, 不论学生答得怎样, 他都以引导、启发为主, 从不着急, 从不发脾气, 总是那么和蔼可亲, 即使是批评, 也使他们感到老师是关怀、爱护他们。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而且学得那么认真, 那么积极, 以至于下了课后, 学生还围着李老师讲个不停, 问个不止……

二、以“趣”为师, 注重多媒体的运用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记忆, 有过的事和干过的事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深, 有趣的材料不易忘掉。因此, 运用多媒体教学, 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学生很容易产生新奇的感觉并加深对事物的印象和理解, 集中注意力,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能够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气氛和兴趣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所以,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能让学习成为学生喜欢做的事情, 从而快乐地学习, 笔者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本身内在的趣味因素, 根据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制作成课件, 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自然地产生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有效地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 我借助录像进行教学。黄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对于小学生而言, 很多都没有身临其境, 很难体会到黄山奇松的神奇、秀美!对于文中所说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千姿百态, 我觉得用图片还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果用录像会更显鲜明贴切些。于是, 在讲这课时, 我引导学生观看了一段有关黄山奇松的录像, 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动听的解说词, 黄山那美丽、有趣的风光很快把学生带入了美的情境, 学生看得如痴如醉……这样,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 教中有趣, 学中有乐, 不仅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 合理想象, 增强了学习兴趣, 还使学生欣赏了美, 收到了美的教育。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激趣、激智的尝试, 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趣”为师, 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 因此, 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特别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 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 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 亲手做一做, 一旦他想出来或者做对了, 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 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设问, 要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目标、方向, 让学生在想想、做做的过程中感悟文章, 理解词名, 从而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兴趣。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篇5

一、必须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目前,在农村的教育教学中,由于教育资源的相对薄弱,而且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和大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中考指挥棒的作用,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上自主性、能动性严重缺失。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如果教师在课前能结合具体实际,力争在每堂课里能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要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同时,要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理论观点都要通过实例来说明,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地结合实际事例,能使思想品德课中枯燥的内容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内容浅显化,死板的内容形象化,从而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还要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转变观念,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是信息科技,迅猛发展,今日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当前,有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时常叹息“课难教,师难当”。究其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来自社会的“读书无用”“向钱看”等不良思想的影响,也有来自教师自身的思想片面、方法简单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有些教师只顾自己讲课,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没有做好调动学生“注意与兴趣”的工作,这是造成“课难教,师难当”的一个原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不为所动,反觉得自己单纯是贮存教材内容的“容器”。“诱思探究”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要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通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心理学家研究显示,新颖奇特的对象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前面两个环节就足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仅仅依靠新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真正转变到“我要学”上来还不够。为此,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生活和建设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有用、有价值,那些平时认为很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按照他们兴趣、条件等的不同分成几个小组。在不同的小组里,让他们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分工协作。我想,只要我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把我们本该教给学生的东西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这些知识。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更浓。

四、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可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抽象,与初中生的年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而且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领域的发展,包括知识、情感、人生观。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为学生接纳和内化。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善于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激发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就能够真正使学生从那种“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过程中来。

要我学 篇6

一、创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

物理教学中, 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 生动诙谐的教学语言, 新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灵活的教学方法, 多变的教学手段, 都能够引起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逐渐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

例如讲变阻器之前, 老师先给学生展示一个实验:把一台带有亮度调节器的台灯, 接通电源, 然后调节亮度调节器, 让学生们观察台灯亮度的变化, 然后问学生:为什么调节这个调节器就能改变灯泡的亮度?它是根据什么电学原理来实现的呢?当老师告诉学生这个调节器就是一个变阻器, 灯泡的亮度变化就是靠改变它的电阻值的大小来实现的。此时学生就会对变阻器产生好奇, 于是, 学习变阻器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自觉地把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理想教育渗透在物理教学之中。一个人的理想与志愿影响着其近期的活动目标, 从而制约其行动。因此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使其产生学习物理的正确动机, 并付之于努力学习物理的行动, 这是物理教师应完成的重要任务。

三、加强引导, 不断完善学生个体的物理知识结构

由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都与学生的物理认识有关, 物理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物理, 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 深化学生对物理思想方法的领悟, 提高对物理价值的认识, 包括物理的社会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 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物理认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调整学生对物理的态度和学习物理的行为, 使学生增加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的情感, 并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为学生创造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机会

成功不但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坚定学生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在海口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一节《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公开课上, 老师展示了一个实验:把两个小灯泡L1、L2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 (图a所示) 。然后分别用电压表测得AB之间、BC之间、AC之间的电压分别为3V、5V、8V, 然后问:通过这个实验你能不能回答:串联电路中, 各部分电路的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老师选择了一个男生, 遗憾的是, 这位男生没能正确回答这一问题, 其他同学按捺不住给出了正确答案, 这位男生红着脸地低下头。我们在场听课的老师都多少对这位同学有些担心。但令人欣慰的是, 老师又给这位男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老师以同样的方式展示并分别测出如b图所示的并联电路中, 灯泡L1、L2两端及AB之间的电压分别为8V、8V、8V, 然后对这三个电压值进行分析说明, 使学生弄清楚了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和各支路电压的值分别为多少。然后, 请刚才那位男生站起来, 问:从这些电压的值中, 你知道并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位男生站起来后显出紧张、拘谨, 老师于是走到他的身旁, 和蔼地将手搭在他的肩上告诉他:“不要紧张, 好好想一想, 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这位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下, 终于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课后, 我们听课的老师才知道, 这位同学是班里物理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授课老师有意在公开课上给他表现自己尝试成功的机会。后面我没有去追踪调查, 但也可以想象这位同学的这次体验, 可能会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我学 篇7

一、运用直观教具,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过程来说, 很多的具体事物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形成一个比较模糊的表象, 也就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 抽象思维较差。所以学生在理解或者进行思维的时候, 都需要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这是一个思维飞跃性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如在教学“认识数字2”时, 我将可爱的玩具“鸭妈妈和小鸭”带入课堂, 先让学生玩一玩、摸一摸、捏一捏、再猜一猜, 我们今天认识的数字宝宝和这些小鸭外形有些像, 这个数字宝宝是:“2”。接下来让学生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把数字“2”写入田字格中, 根据学生的书写, 组织生生评价, 写得好, 好在哪里, 不好又在哪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很高, 愿意看也愿意学, 在教学中出示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玩具小鸭, 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通过观察、动手触摸, 以及动脑筋思考等方法很快掌握了新知识。

二、分组学习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 把“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

在教学中, 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组, 相同的教学内容设计, 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为其创设自主学习的舞台。如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拿一拿, 通过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此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做到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先。这样, 就能实现智障学生从“要我学数学”向“我要学数学”的转变。

例如, 在学习“元、角的认识和使用”时, 可以设计超市购物场景, 先让学生在生活模拟室里模拟到超市里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学生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 然后到收银台缴费, 这时他们用自己手里的“人民币”缴费, 有的同学拿一支铅笔, 单价是两元, 这时会看到他们是怎样拿出两元的, 可能有的同学拿出两张一元的;有的拿一张一元的, 一张五角的, 五张一角的;或者有的拿一张一元的, 十张一角的……这些方法都是对的,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看一看, 比一比哪一组方法多”, 学生会积极地表现自己, 从而对单调、枯燥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学习不同的方法, 这就增强了智障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游戏创设情景,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实现“要我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能够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智障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智障学生爱玩爱动, 对自己的约束力差, 注意力易分散, 课堂上经常做一些和课堂无关的事。而游戏是儿童锻炼器官、获取知识、懂得规范和适应社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并且利用游戏教学有利于吸引智障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学时利用“比一比”、“赛一赛”等游戏形式, 使智障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游戏中,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我学 篇8

其次, 积极创设情境, 让学生自愿学习。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 以情激境, 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 形成问题。问题可由教师在情境中提出,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是, 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 这样不但能把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 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景的巧妙刺激, 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 萌发学习兴趣, 认知系统开始运转。这样, 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第三, 培养学生自主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往往从疑问开始,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时刻鼓励学生对课本质疑, 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有问题有与众不同的解释。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感觉自己的意见被讨论也是一种获取成功喜悦的方式。

第四,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 让学生学会合作, 学会求助。小组合作一直以来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模式之一, 通过小组合作, 能让孩子体会自我做主的优越感, 使孩子们的思维更加踊跃, 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更高。

第五,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 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 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 真正做到爱学生, 尊重学生, 接纳学生, 满足学生。

第六, 教师也应注意转变自我角色, 在教学中充当好主导, 时刻给学生留有悬念。教师的角色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新课程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诱导学生发挥其最大潜能。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 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重在激发学生兴趣, 让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探索新知的热情, 循循而诱之, 让他们欲罢而不能。

最后,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 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要我学 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诱发学习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更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中我常根据教材内容及特点努力营造富有情趣的课堂气氛,在一节课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为了扫清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新课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学生两个人一组,自愿结合,通过演示“相遇、相距、相向、同时”使学生对这四个词的意思加深了理解,轻松接受了本节课的有关内容。再如,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时,为了很自然地引出分数的作用,我用情境引入法,先出示四个“饼”图片,然后开始进行讲故事:猪妈妈烧好了四个饼,平均分给两头小猪,问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 (学生用手指表示2个 )又来了2头小猪 ,把四个饼平均分给了4头小猪 ,每头小猪分几个饼? (学生用手指表示1个)今天猪妈妈只烧了一个饼,就来了两头小猪,要平均分给2头小猪,每头小猪分到几个饼? (半个)不能用手指表示了,也不能用学过的数字表示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数———分数。分数是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不是整数的数,通过这个实例,学生自然了解了分数,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学习了新知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计算机的辅助教学可以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机结合起来,甚至可以制作成动画充分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小学生上课精力集中的时间不长, 如果总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讲、练,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不利于掌握新知识。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小学生对精彩的动画故事,奇妙的图像变化,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的好奇心一旦发展成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愿望,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一内容,我设计了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面。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那堂课,我先播放了中央电视台预告节目的录像,让大家找出动画片的播出时间,由此引入新课。在感受一日24时的时候,我又播放了孩子们一日的生活情景: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来到学校,开始了上午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转眼到了中午12时,同学们正同家人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这时,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我问:“这个时间怎样表示? ”同学们有的说“下午1时”,有的说“下午13时”。我补充道:在一日内,由于时针第一圈走了12小时 ,因此在走第二圈时 ,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时刻数加上12。“13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到。 (继续看录像 )到了14时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又到了午夜12时,夜深人静……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同学们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在自由、宽松的气氛中学到了新的知识。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漫长的40分钟,学生看似遵守纪律,循规蹈矩,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应激励学生思考、探索,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主。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就利用了学生爱实验不爱计算的特点,将圆柱体的数据设计成能够口算的简单数,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圆柱体的侧面展开、观察,自己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口算出多个圆柱体的表面积。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找到了学习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更创建了新型教学结构,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组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热情

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 容易被一些新奇的刺激所吸引。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他们能一连几个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根据我的观察来看, 他们最多只能连续地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所以我想: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学习数学知识呢? 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游戏:夺红旗、摘苹果、开火车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五、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来源于生活实际,用于实际生活的会更想学,更容易掌握,灵活运用。如学了求总数的简单应用题后,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有9张桌子,又买来8张,请你当小会计算一算学校现在有多少张桌子? 最后小结:老师要谢谢小朋友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再如教学面积与周长时,联系实际进行区别:擦玻璃窗时,擦的部分是它的面积还是周长? 锻炼身体时绕操场跑步,跑的部分是面积还是周长? 这样既使学生更简便更清楚地理解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平时爱观察的好习惯。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问题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 你们说学习数学有用吗?

要我学 篇10

一、探究

新教材重视结论发现的过程,倡导学生自己探索规律,在探究中学会知识,总结方法。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的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已能熟练地运用这一“法宝”。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答案。这些经过学生自己探究而学会的知识,会在他们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知识的内核把握得准确而到位,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尝试

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没有大胆的尝试,就没有成功的机会,因为经常有学生就还未学习的内容与我进行交流,所以我萌发了让学生当小老师的想法。如下图,在学习“简单的平移作图”一节时,我采用学生自己备课、讲课的方法。没想到学生情绪高涨,先后有五位同学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去当小老师。这些小老师在备课、讲课、课堂提问上丝毫不亚于老师,而且讲课的方法独特、新颖。

三、融合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这就要求我们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各学科知识能融会贯通,有些知识必须用到物理化学等知识。

记得在做一道练习题时,是学生教会了我“为什么”。题目是这样的:“有4座城市分别位于边长为20千米的正方形的4个顶点上。现欲修建公路网连接所有城市,并希望4座城市之间的公路设计得越短越好。你有怎样的方案?”

对这一问题,大多数同学所设计的方案如图(1)(2)(3)所示,都是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规则图形,但是有一名女同学却设计出了如图(4)所示的形状。这恰恰是参考书所给出的标准答案。而对这个答案,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问起她是怎样想到时,她回答说,她曾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过科学家用“在铁丝网上吹泡泡”来验证最短路线问题。因为泡泡在铁丝网上有一定的张力,当张力达到极限时所形成的形状也就是连接各点所得的最短路线。当4个点位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时,所成的形状恰好是如图(4)所示的形状。因而,她找到了最佳方案。我恍然大悟:原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物理知识相结合。

四、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思维的飞跃。记得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有这样一道题目:是利用平方差公式求面积的,在

求阴影的面积时,学生们不墨守成规,积极开拓思路。发扬创新精神,共找到7种方法。

这种现象在过去的教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是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智慧的机会,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了,这就对我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我就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来适应这些鲜活生命的需求。

在实施新教材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的必要,它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增加了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了学习的主人。

要我学 篇11

新课程倡导先学后教, 以“学”为中心, 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要我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教学以“教”为中心, 向学生注入知识, 先教后学,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被动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内化、行为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我要学”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有利于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内化, 形成自己较为稳定的思想品德观点, 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品德实践;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及创造力的开发,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技能行为等各方面和谐发展;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

二、积极引导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构建过程。因此, 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需要多方面共同促进。

1.新课程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思想品德教材依据课标编写,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是课标的具体化, 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范本。和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可读性材料、图片等, 教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 降低了学生的自学难度,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有利于学生思考、内化知识, 提高能力;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热点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内容和材料的选取、编排, 从初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认知能力、心理生理特点出发, 有利于引导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新课程思想品德教材为学生学习方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2.教师应及时做好角色、教法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帮助者, 合作者, 促进者。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本, 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实践等能力及对自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自觉做好角色的转变, 改变过去思想品德课“满堂灌”、单调枯燥、强逼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方法, 确立以“学”论“教”、“教”为“学”服务的新理念。灵活多样地使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教法, 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一起讨论和交流, 宽容学生,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学”为中心,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体验做学习主人的快乐。不用“教”包办代替“学”, 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还权于学生, 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时间和空间。总之, 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引导和表率作用, 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促进学生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3.学生应自觉做好自我角色、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 是问题的发现和探索者, 是个性发展的张扬者, 是知识的构建者。在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中必须建立与学生新的角色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已形成被动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从长期习惯的“要我学”被动学习方式向“我要学”主动学习方式转变并非易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 学生是内因, 起主要作用。为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认识被动学习方式的弊端和主动学习方式的好处, 促其观念自觉转变。有无内在动力, 是学生学习方式和习惯转变的关键。心理学告诉我们, 动力产生于需要。思想品德教师要发挥思想教育工作的优势, 经常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 学会做人, 将来工作、生活得更美好, 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是实现振兴中华民族远大理想的需要。为了个人的追求与理想目标的实现, 更会带来不竭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 才会有学习的自觉性, 主动改变旧有的学习方式,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主动交流、合作探究;才会学得进, 学得深, 自觉探索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积累经验。教师、家长平时要引导、督促学生有意识地改变被动学习方式, 长期坚持, 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4.应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有利环境

新课程观认为,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 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地方, 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地方。为学生创设适合他们主动参与、交往、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课堂氛围,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 使学生在自我教育、自主发展中成长。试想没有自由和民主的课堂, 学生如何敢想、敢说, 就更谈不到自主学习、有所创新。

自习时间本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安排学习内容、活动。但实际上, 很多学校自习时间由教师统一辅导, 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要做到学习方式的转变, 就要还自习的本来面目, 还自习权于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自习的主人。

许多学校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和不放心, 实行全天候“保姆式”管理, 统得过多, 管得过死。在这种管理下, 学生学习活动缺乏主动意识、交往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 依赖性强, 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习被动, 个性更得不到张扬。新课改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改革, 而且要对整个不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营造良好环境。

三、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很多学校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体系。唯分数论, 重结果轻学习过程, 重知识轻能力。为了成绩, 学生在家长、老师的逼迫下为了学习而学习, 学习缺乏主动性。即使一些学习好的学生, 也往往表现出高分低能。为了升学, 师生往往采用绝对延长教学时间加班加点、增加教学内容、加大强度、拼命等手段。这样既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又无好的教学效果。应通过建立适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 引导其自主学习来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要我学】推荐阅读:

上一篇:改进的直接功率控制下一篇:配电网综合防误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