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

2024-05-26

异曲同工(通用12篇)

异曲同工 篇1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两首诗词惊人相似地描绘了古今的农家乐:一首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另一首是现代诗人刘半农的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歌都浅显易懂,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使人吟诵之后口有余香, 农村优美的图景历历在目。小农家其乐融融、惬意纯真的田园生活, 能使读者“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笔者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简要地赏析一下这两首诗词的异曲同工之妙。

一、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

农村风光宁静而祥和, 历来为人们所向往, 农家意味的自然风光充满着生活气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开头就这样描绘“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可见主人所居住的环境虽简陋却清新静谧。下片的“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溪头卧剥莲蓬”。“锄豆”、“织鸡笼”、“剥莲蓬”, 这些动作情景描写都具有浓浓的农村特色, 通过寥寥几笔, 一幅清新秀美的农村风光图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写了傍晚时分一个年轻的农妇在灶前用新砍的柴做饭, 嫣红的火光映红了她嫣红的脸庞。农夫衔着十年未换的烟管收工回来, 在屋角挂上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一番亲人的狗, 然后踱去栏里看看他的牛, 农夫回头问妻子“怎么了———我们新酿的酒? ”农妇的表情温和而贤淑, 农夫的动作缓慢而悠闲, 农夫的话语简洁而明了, 农家的生活温馨而富足, 农夫晚饭时的自斟自酌的惬意、悠然, 可想而知。农家对面有青青的山, 青青的松, 松树的尖上露出半轮新月。诗人笔下的山、树、月如此的清新秀丽恬静。与前者景虽不同, 意却相似。

二、率真淳朴的家庭成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是社会人员秉性的显现。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辛弃疾和刘半农笔下的农家成员形象。辛弃疾本是一位以武起事的豪气冲天的将军, 他二十二岁时就在五万金军中擒回叛徒张安国, 曾作《十论》《九议》, 可是把“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陆游写诗叹道:“爱君忧国孤臣泪, 临水登山节士心。”这位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后来居住在带湖、瓢泉二十年, 他熟悉农民, 熟悉农村生活, 他笔下的人物老少都个性鲜明, 纯真可爱, 呼之欲出。《清平乐·村居》中的白发翁媪, 他们喝着小酒, 在微醉中说着笑话, 悠闲之状溢于言表。大儿自觉地承担主要农活“锄豆溪东”, 二儿尚未成年做一些辅助农活, “织鸡笼”, 小儿顽皮活泼“溪头卧剥莲蓬”, 一个“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形象和盘托出。这个小农家一家五口其乐融融, 各尽其能。

现代诗人刘半农漂洋过海去求学, 身在异国他乡, 孤独与悲哀无情地煎熬着他, 折磨着他, 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目睹了他人的白眼, 倍感寂寞, 思念祖国, 思念家乡, 向往淳朴, 在孤灯片影之下, 挥笔写下了《一个小农家的暮》。诗人在诗中精心勾画了三个生活画面, 第一个是“农妇暮炊”图。画中描绘的农妇为了家人的晚餐, 烧火作饭, 新砍的柴在灶里必必剥剥的响, 灶火闪红了她的衣裳, 闪红了她嫣红的脸庞, 我们从她红红的脸就可窥见她的愉悦的内心世界。第二幅“农夫收工”图。农夫主外, 承担着家里的重体力劳动, 下地归来, 怡然自得, 安闲从容。第三幅是“小儿观月”图。孩子们在院坝里望月亮, 数星星, 唱民谣。由此可见, 这古今两个农家之人都具有率真淳朴的特征。

三、清新无华的优美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 情感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 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 语言都很质朴, 无生僻字眼, 无雕琢之痕。词的上阕无论是写景还是写老夫妇的和睦, 语言都明白晓畅, 口语化。例如“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这两句平淡的语言点明了题目中“村居”的地点、状况, 勾画出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村居”图。“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夫妇亲热地坐在一起相互敬酒聊天, 堪称奇妙之笔, 平淡的语言之中充满着生活乐趣。

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语言质朴无华, 口语化, 且富有变化。在写女主人公时运用色彩变化来映衬她的勤劳、贤淑和美丽。“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这里诗人运用“红”、“青”这些极为普通的形容词进行颜色上的对比, 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可谓平中见奇。诗人在写男主人公时则主要写他的动作“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 “挂去”了锄头, “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狗, “踱”到栏里看牛, 这些平淡的词语却写出了农村生活的悠闲, 与自然生命的贴近。可见这两首诗词的语言都明白晓畅、朴实无华, 但所写景都清新优美, 所写人都个性鲜明。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与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都采取白描的手法写景状物, 写人叙事, 诗词中都“农”味十足, 田园风光真真切切, 人物形象怡然自得, 语言犹如“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它们一首是要求严格的词, 一首是现代自由白话诗, 但却收到了异曲同工, 殊途同归之效。教学时如能相互引用、印证, 可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异曲同工 篇2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指做法不相同而效果一样好。

曲:酒曲,酒曲分大曲、小曲,各地的曲都不一样,但酿酒工艺基本上都是一样的。

异曲同工和“殊途同归”都有“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样的结果”的意思。但“殊途同归”偏重于“方法、道路不同,而结果、目的相同”;异曲同工则偏重于“方法、做法不同而取得同样好的效果。”

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二、异曲同工造句

1、这点十分重要,与我们本月早些时候关于政治资金募集中的范式变革的论述异曲同工。

2、传送门2可能不完全像上一部作品那样充满“瓶中闪电”似的、令人耳目一新创意,但是在剧情方面异曲同工,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就。

3、小巴菲特在中国的多次亮相中一再重申,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他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尝试在音乐方面闯天下,其实与父亲当年的行为异曲同工。

4、这与希腊文化中对蓄奴的辩护,有异曲同工之妙。

5、这与在美国流行的反重力瑜伽有异曲同工之妙。

6、梅耶荷德的戏剧与东方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有一种本质上的亲近,他的许多艺术思想和舞台观念与中国戏曲有异曲同工之处。

7、这个无目标性和达尔文式看待地球生物的观点,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

8、亨廷顿的分析具有学理化色彩,很深刻,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二者的分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9、商业环境的变更也和上述情形异曲同工。

10、换句话说,律师干的事儿和小说家本质上异曲同工,区别不过是他们全发了财,开着名车,住着豪宅,还娶了金发碧眼、名叫梅根的美娇娘。

11、沙利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抓饭异曲同工,都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物。

12、而康节先生的《岁暮自贻》和《寄友人书》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13、两者的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主色调红色,体现出在国庆50周年之际首发的喜庆气氛。

14、理想信道中阵的时反聚焦与近场的聚焦波束形成是异曲同工的。

15、“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营养饮食和药物对于治疗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

16、正因为如此,日本学者矶部彰甚至认为,《西游记》是以观音信仰为主轴,其结构与密教的曼茶罗有异曲同工之妙。

17、许多迷信和我们相信怪物和鬼魂异曲同工:当我们无法解释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就编出一种解释。

18、这些照片中正在形成的U型湖东面东北面是另一个湖,两者的成长史异曲同工。

19、中国房地产估价师学会秘书长柴强博士的观点与林少洲几乎是异曲同工。

20、而且今敏很多作品中的观点和村上隆的“扁平宣言”有异曲同工之秒。

21、第三章,通过介绍抛锚式教学模式与中小学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课堂操作体系,指出两者在教育心理学上“异曲同工”的探索;

22、我认为美国的印第安文化与中国的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

23、家具仿生设计原理与中国画中师法自然的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4、但它往往会跟中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异曲同工”话趣题 篇3

最早当数古国埃及,4000年前,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了一本《兰特纸草书》,记载着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题,翻译出来就是:有七座房子,每座房子里有七只猫,每只猫吃了七只老鼠,每只老鼠吃了七穗大麦,每穗大麦种子可以长出七斗大麦,请算出房子、猫、老鼠、大麦和斗的总数。

求房子、猫、老鼠、大麦和斗的总数,就是求它们数量的和。于是就有:7×7×7×7×7×7×7×7×7×7×7×7×7×7×7×7=7+49+343+2401+16807=19607。

再来看一下出自俄罗斯的题:路上走着七位老人,每人拄着一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七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七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七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七只麻雀。求七位老人共提着多少只麻雀?

俄罗斯的题比埃及的题简单,它只求麻雀的和。可以这样算,老人数是,手杖数是7×7=49树权数是49×7=343,竹篮数是343×7=2401,竹笼数是2401×7=16807,麻雀数是16807×7=117649天哪,七位老人竟提着117649只麻雀溜达,真不简单呀!

这是英国童谣中的题:人赴圣地爱弗西,途遏妇人数有七,一人七袋手中提,一猫七子紧相依,妇与布袋猫与子,几何同时赴圣地?

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在1202年出版的《算盘书》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英汉习语的“异曲同工” 篇4

关键词:英汉习语,差异

1 英汉习语举例

在少量的基本对应的英汉习语中不乏内容相似、喻意一致、结构相仿、喻体不同者, 它们张显文化、生动有趣、异曲同工。如:

as timid as a rabbit/hare胆小如鼠

like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大海捞针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

diamond cut diamond棋逢对手

shed crocodile tears猫哭耗子

when Greek meets Greek两雄相遇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have an axe to grind别有用心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半斤八两

as pale as ashes面如土色

Put/have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

put oneself in somebody's shoes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cut the Gordian knot快刀斩乱麻

kick sb.when he is down墙倒众人推

a mouse that has three holes狡兔三窟

a black sheep不肖之子、害群之马

Have an axe to grind别有用心

talk through one's hat胡言乱语

neither fish nor fowl不伦不类

Leave no stone unturned千方百计

a fly in the ointment美中不足

call a spade a spade

wake a sleeping dog打草惊蛇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

fry in one's own grease玩火自焚

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

fish in the air水中捞月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

make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小题大做

turn over a new leaf洗心革面throw one's weight about横行霸道

blow one's top大发雷霆

kick down the ladder过河拆桥

be wet behind the ears乳臭未干

be like square pegs in round holed格格不入

jump out of one's skin魂不附体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进退维谷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be in a dilemma左右为难

as close as an oyster/keep a still tongue in one's head守口如瓶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乌鸦笑猪黑, 五十步笑百步。

As you make your bed, so you must live on it.作茧自缚

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捕到网里都是鱼/抓到篮里就是菜。

You cannot make a crab walk straight/The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

是狼改不了吃肉, 是狗改不了吃屎/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New brooms sweep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When shepherds quarrel, the wolf has a winning game.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2 差异分析

英汉习语喻义相同而喻体相异, 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产生的文化差异所致:

1) 地理环境的差异。英伦三岛四面环海, 创造了“海的文化”;泱泱中华一片沃土, 创造了“大陆文化”。

因此, 英汉两种语言被镀上了浓厚厚的地域文化的印记。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drop the pilot卸磨杀驴;英谚以鱼喻人, 司空见惯:have another/other fish to fry还有别的事做, 另有其他要紧事要办, drink like fish牛饮、狂喝、痛饮, feel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很不自在, an odd fish星外来客, 怪人,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how﹚to swim千万不要班门弄斧。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天涯何处无芳草!﹙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 两条腿的活人有的是。﹚

2) 生活习惯的差异。牛是与汉族联系最密切的动物, 而对英国文化而言, 牛只是产奶的工具。即使耕地, 西方也以马为主。如:talk horse吹牛, work like a horse象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 as strong as a horse强壮如牛。

在英美人日常生活中, 若有人一早起床就情绪不好或发脾气, 这时可能会有人对他说“You must have go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相当于我们汉语说“你吃错药了吧”。原来英美人很迷信:他们认为“右边”幸运, “左边”恶运。于是, 无论做什么, 他们就尽量从右开始以期好运。如出门时右脚先跨出门槛, 穿鞋也先穿右脚。当然下床也不例外, 难怪下错了脚就会牢骚满腹get out of bed on the wrong side (实指left side) ;相反set off on the right foot开始就很顺利 (right一语双关) 。

3) 社会习俗的差异。不同的民族对各种动物有着不尽相同的认知和情感。“狐假虎威”之所以译为like a donkey on a lion's hide是因为在英美文化里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 象征勇猛、威武和权力而在中国文化中“虎”才是“山兽之君”。

4) 宗教信仰的差异。英美人信仰基督教, 中国人受佛教影响很大。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May God bless me.愿上帝保佑我!相当于汉语“苍天保佑、佛主保佑、菩萨保佑!”

5) 历史事件、文学名著。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象读天书一样看不懂。After dinner, mustard或Mustard after dinner来自于法语, 字面义“饭后上芥末”相当于汉语“雨后送伞、马后炮”;He's a Shylock.他是个铁公鸡 (来自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

3 结束语

在学习和研究外语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外语表达法与汉语中的相应表达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外语教学中, 利用人类的这种共同的审美机制, 可以促进学生发挥母语正迁移的作用﹙林大津, 2005:28﹚。而语言又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管制。只有把文化融合到语言中, 才能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所学语言。

参考文献

[1]林大津, 谢朝群.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2]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异曲同工之处是什么意思 篇5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开始发表诗歌。19,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朱自清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异曲同工,浑然天成 篇6

一、虽所感不同,皆有感而发

两篇的开头都点明了文眼:朱自清去游荷塘赏月色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巴金半夜起来看灯是由于“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它所反映的是大革命失败后,作者看不到革命的前途,感到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灯》写于1942年2月,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社会现实一片黑暗。巴金为日军的暴行、国民党的腐败而愤懑不安,为国家民族的前途焦灼忧虑,同时也对抗战的前景充满着必胜的信心,《灯》真实地反映了作家那颗善良赤诚而火热的心。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咏叹”,“不为文而作也”。作诗如此,写散文又何尝不是呢?《荷塘月色》与《灯》所写的内容尽管不同,但作者都是有感而发,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二人都是因国事不宁而寝食难安,一个借游塘赏月排遣忧愁,一个假看灯沉思以消除烦恼增强信心。两篇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

二、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朱自清游荷塘赏月色是有意而为的,他选择妻儿入睡,夜深人静之时,独自一人漫步荷塘,“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他描景状物,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不枝不蔓,思路活脱,如行云流水,他似乎沉醉在那片迷人的荷塘月色之中了,忘却了人世间的烦恼,但好景不长,当他从心构的桃花源中醒来后,重新回到现实中来,那种暂时获得的淡淡的喜悦之情顿时又化为乌有,作家的心头重又笼上了浓浓的愁意,此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借酒浇愁愁更愁”了。这种矛盾的心态是由作者当时所采取的“超然”现实的作法造成的。他知道,“只有参加干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走》)

巴金的看灯却是无意而为的。巴金“半夜从噩梦中惊醒,感觉到窒闷”,并未曾想到街头去赏灯,而是“到廊上去呼吸寒夜的空气”,他无意之中看到了远处从“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巴金“望着这些灯”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己过去雪夜行走的体验,想起了古希腊两个美丽的传说,想起了友人求死复生的往事。作者通过对灯的联想,“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我的心渐渐地安定了,呼吸也畅快了许多”,“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作者最终从忧愁的阴霾中摆脱出来,浮出了会心的微笑,真可谓“无意插柳柳成荫”了。巴金的这一感悟得益于那期间他的抗日活动,当时作者往返于桂林、重庆、成都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既看到了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也在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

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荷塘月色》与《灯》都属于抒情散文,作家都是将自己的情感寓于作品之中,让读者在体味中受到感染。《荷塘月色》主要以写景取胜,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绘声绘色地描物画景,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语言典雅清丽,流光溢彩,令人目眩神迷。《灯》主要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托物言志,作者从大家都熟悉的普通事物中发掘出智慧的火花,让人们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作品注重叙事说理,语言表达亲切自然,流畅细腻。

总之,《荷塘月色》与《灯》的立意和构思虽各有千秋,但却都写得自自然然,没有人工雕凿的痕迹,浑然天成,无疑会给习作者以无穷的有益的启示。

异曲同工 篇7

印青与赵季平很相似的都出生在艺术家庭, 从小的艺术熏陶给二位后天的成就起了较大的影响。“印青, 生长在江苏, 父母都曾在部队文工团工作, 受到父母的熏陶, 少年时期他就广泛接触了古今中外的各种音乐作品。”曾担任总政歌舞团团长。“赵季平, 出生于甘肃平凉, 他的父亲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赵季平从小就对音乐尤其是和声复调音乐十分敏感。”现任西安音乐学院院长。

印青成功创作出处女作《我是个架线兵》, 并参加了军区汇演, 拉开了印青军旅歌曲创作的序幕。他创作的《当兵的历史》、《班长》、《潇洒女兵》、《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等上百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印青偏南方气质的创作风格, 隽秀委婉, 抒情柔和。而赵季平对戏曲非常敏感, 因此他的作品民族民间元素以及戏曲元素的添加使得他的创作独树一帜。说起他,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红高粱》的恣肆奔放、《笑傲江湖》的侠肝义胆、《和平颂》的大气磅礴……

两位作曲家都是出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 目睹了新中国巨大的变化, 时代的发展给予了两位作曲家创作的源泉以及无尽的感慨, 因此, 作品一贯具有南方隽秀气质的印青创作出《西部放歌》, 具有北方豪爽风格的赵季平创作出《大江南》也绝非偶然。

二、两首作品的不谋而合

1、创作背景

《西部放歌》表达了西部贫困地区的人们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支持与拥护, 对党对国家的颂扬和讴歌, 这种对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的创作方法, 既继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又从中体现出艺术与时俱进的精神, 同时又能充分发挥演唱者的声音特色。不但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并成为讴歌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文艺作品。

纵观印青的作品, 不难发现, 从《当兵的历史》到《走进新时代》, 再到《西部放歌》, 每部作品无不合着时代的节拍, 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做到这一点, 仅凭单纯的热爱是不够的, 还要有一种把握情感的能力。

而对于赵季平这个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乐坛奇才, 用大禹治水般的那种使险恶浪涛低头于青山绿水面前的气魄, 谱就了一首《大江南》。他突破性地一改以往磅礴的气势, 创作江南小调的风格, 并且中间融入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柔美优雅的旋律, 更使人们领略到江南的秀美, 江南人的自豪。

正如《和平颂》的创作初衷一般, 改革开放以来,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非常之大。因此, 南方的确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带头作用, 赵季平也用他的方式解读了江南这个带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特有的气质和气概, 于是《大江南》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 和平与发展这两个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无形的蕴含在了赵季平的音乐创作中。

因此, 一个作曲家的创作是不可能脱离时代背景的。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新时代的民族声乐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必将更加繁荣。

2、歌词语言

《西部放歌》的“放”字, 表达了在西部大开发这个宏伟战略中, 西北人民对于未来生活热切的信心和希望, 同时也映射出了北方人民的醇厚热烈。《大江南》的“大”字, 透出江南这片热土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两部作品在题目中就紧紧跟随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西部放歌》中“多少年的祈盼多少代追求, 年轻的高原人赶上了好年头, 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 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流竞风流”深刻的表达了西北人民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拥护, 以及对将来要大干一场的决心。《大江南》中“别说小桥是个驼背的老汉, 却能挑起古往今来的重担。春风传来一曲渔舟唱晚, 唱红了万家灯火黄浦江畔”用一种独特形象的语言刻画了江南这片柔美的土地在新中国的飞快发展中承担的坚实和持久的力量。

西部与江南是两个作品中出现最多的字眼, 在本人看来是在两位作者眼里, 大西部与大江南在时代发展的话题上具有代表性且具有说服力, 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迅速崛起的典型。正如歌词所写:“大开发的号角在新时代吹响, 神奇的西部追赶那潮头竞风流”, “春风传来一曲渔舟唱晚, 唱红了万家灯火黄浦江畔”。西部与江南在新世纪焕然一新, 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时代烙印、异曲同工

人们对音乐的审美以及要求越来越高, 不拘谨于本地风格, 更不局限于本国特色, 而更多的是包容。一部作品能否被大众认可, 能否得到传播,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是否合乎时代的节奏, 因此这也对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除了要把乐谱上的符号变为可听具体的音响语言, 表达音乐作品的风采与音乐的魅力之外, 还必须要与时俱进, 能够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强烈共鸣, 有感化人心力量的作用。只有这样, 音乐创作才能实现它本身的价值。

本文也是通过两个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理念来分析时代发展对于音乐创作重要的影响。印青一贯以南方温婉风格著称, 作品偏重抒情, 旋律优美, 给人以清新温暖的之感受, 既生动活泼又颇具现代意识;赵季平的作品高亢热情, 给人一种“火热”感, 擅长于西部地方音乐素材的运用, 是一个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西部特色的作曲家。那么是什么让两位颇具个性的作曲家一改本色, 分别创作出《西部放歌》与《大江南》这两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并非巧合, 答案应该已见分晓, 那就是时代的发展。希望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要与生活、时代息息相关, 不拘一格。虽然地域环境对创作影响颇深, 但是作曲家还是应该站在祖国发展的前沿, 用音乐记录时代的步伐, 用音乐来解读改革春风对祖国大地的沐浴。

摘要:当今音乐创作领域活跃着这样两位作曲家:一位创作风格颇具南国风韵, 灵动委婉, 抒情柔和;另一位的作品大多恣肆奔放, 大气磅礴, 巧用民风元素, 他们就是印青、赵季平。两位作曲家无论在创作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可堪称音乐创作界的重量级人物。本文以印青《西部放歌》和赵季平《大江南》为例, 分析两位作曲家虽由于成长地域以及经历不同, 但创作的这两部作品却不谋而合, 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大胆尝试、积极向上的创作理念等诸多因素所致, 表明我国开发建设的时代强音在两位作曲家心中引起了相同的共鸣, 才使两首作品有了异曲同工之美妙。

关键词:印青,赵季平,西部放歌,大江南,时代

参考文献

[1]张东迅, 刘新芝.契合时代精神风貌放歌祖国前进心声-印青的歌曲创作[J].音乐天地, 2009, 1:3-4.

[2]赵世民.乐坛神笔赵季平[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83.

异曲同工 篇8

巧妙定位, 激发兴趣

经典是占据人类精神文化制高点的精品之作。它是人类文化苍穹里最亮的星星, 但它们不是孤星, 而是始终以一种“群”的姿态存在。因此, 无论手捧一篇还是一卷经典, 都要把它当作一个“群”来读。两位老师的这种意识很强烈, 无论是导入的巧妙设计, 还是结尾的古今中外寓言故事的对比阅读, 都紧扣经典寓言故事的阅读定位,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经典文字的阅读欲望和兴趣, 突出了寓言故事的文本特点。

林莉老师开篇设计“考眼力、写成语”, 引导学生发现成语“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滥”和“竽”的意思, 引发其强烈的阅读期待。让学生在“这些故事就像魔术师的袋子, 人们总是能从里面掏出许多东西来”的话语激励下, 兴趣盎然地展开阅读。冯璐老师另辟蹊径, 由原著导入, 追根寻索源, 探寻故事出处, 直扣本课训练目标, 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经典学习氛围, 使学生进入一种良好的探究学习状态, 为整节课的学习开启了序幕。

环环相扣, 渐次深入

在教学环节设计中, 两位老师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故事的实际, 根据成语故事篇幅短小、结构简单、语言精练等特点, 林莉老师从成语故事的特点入手, 突出抓关键词句, 设计了考眼力、写成语, 疑课题、生期待, 读故事、明要点, 品词句、悟寓意, 读寓言、作比较, 学运用、导行为等环节, 环环相扣;冯璐老师主要从品读成语故事的人物着手, 运用想象人物言行, 探明人物心理, 揭晓故事道理的办法, 学生通过学习、合作、探究, 不仅认识了一类人———南郭先生, 学会了一个成语———滥竽充数, 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有真才实学, 更感受了“小故事, 大道理”的魅力, 体会到了多元解读、多层面学习的乐趣。

着眼学生, 发展能力

两位老师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 着眼于语言文字运用, 紧密结合学生实际, 将听说读写训练以不同方式与要求呈现, 在对比、想象、探究、多元解读中引领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感知寓意, 熟悉寓言故事。如林莉老师“利用人物关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抓关键词句记忆故事”等环节,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抓住文本的题材特点, 引导学生研读寓言故事这一文学形式的表达形式和语言特色。又如冯璐老师引导学生当小研究员, 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为突破口, 充分发挥教材的语用功能, 引导学生触摸语言、品词析句、开放交流, 读懂故事中的人物, 明白他们一言一行背后的心理状态, 从而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让学生逐步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境, 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异曲同工 篇9

中医的整体观包括两重内涵。第一,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各构成部分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如木生火、火生土, 而木又可以克土、土亦可以反侮木等;第二, 人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两者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 包括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如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称为“六气”。人类对正常的六气更替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但当六气太过或不及, 或非其时而有其气, 如冬应寒而暖, 夏应热而寒等, 此时的六气则变为“六淫”, 即致病因素, 导致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者感邪而病。

2 信、达、雅的整体属性

2.1 译者对“达、雅”的解构

1898年, 严复先生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开篇即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拉开关于翻译理论探讨的序幕。时至今日, “信达雅”仍是中国翻译界关注与讨论的焦点。有的认为严复总结的翻译原则是近代中国翻译界的一个里程碑, 是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翻译标准;也有译者认为“达、雅”也许是多余的, 如陈西滢在1929 年发表的《论翻译》一文中写道:“翻译非文学的作品时, “雅”字也许是多余……, 翻译文学书时, “雅”字或其他相类的字, 不但是多余, 而且是译者的大忌;不但“雅”字是大忌, “达”字也并不是必要的条件, 要是“达”字的意义是“明白晓畅”的话, 许多作家作品的文字绝对不是“明白晓畅”的, 要是译者想在“达”字上做功夫, 达原文的不可达, 结果也不至曲译不止也……, 译文学作品只有一个条件, 那便是要“信”…… 。”

2.2 信、达、雅的内在统一性

解构者们笔下的信达雅单一而分裂, 忽视了三者的内在统一性。《译例言》中道:“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三者之间关系密切, 缺一不可。只有将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译文才能既准确又生动传神。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信、达、雅”亦然, 相当于人体的“精、气、神”。信, 即“意不倍 (背) 原文”, 是物质基础, 达、雅是上层建筑, 是信的延伸。译者亦只有在翻译的过程中如实地找到目的语中的对应用法, 才能做到严复的信。若在信的基础上译文还能符合目的语的习惯用法或道地用法, 则实现了由信而达, 由达而雅。此时的“信”是核心, “达”和“雅”都是手段。例如:很多人将“带下医”生硬地译为“doctor under the skirt”, 不仅让人捧腹, 也未能译出原术语的真正含义, “带下医”即是妇科大夫, 故译为“gynecologist”即可;将“贼风”直译为“thief wind”, 表明译者未能理解贼风的真正内涵, 贼风即是指致病因素, 此处译作“pathogenic factor”较妥;此两例中最最基础的“信”尚未达到, 何言达雅?

再比如:将“阴阳消长”译作“growth and decline between Yin and Yang”, 基本上做到了信, 准确地反映了原术语的意思, 但达、雅尚有欠缺;如果译作“waxing and waning between Yin and Yang”, 似乎更胜一筹。 Wax指月亮由缺渐圆, 逐渐增加变大的过程, Wane指月亮由盈到亏, 逐渐减少变小的过程, 与阴阳相互间的消长变化异曲同工, 这样的翻译不仅表达了字面的意思, 而且做到了字面背后语义的暗合, 完成了信达雅的有机统一。再如:“每次按脉的时间不应少于1分钟, 必要时可延至数分钟”。译文一:The time for taking pulse shouldn’t be less than 1 minute, if it’s necessary, it can be prolonged to several minutes. 译文二:The pulse should be felt no less than one minute, or several minutes if necessary. 第一种译法虽然表达了句子的意思, 但处理不够灵活, 行文也不够简洁。译文二则兼而有之。

2.3 信、达、雅与原文的整体统一性

犹如人体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整体, 信、达、雅作为一个整体与原文也存在统一性。“No context, no text”, 即译文取决于上下文。求信之难, 不仅仅因为中医药学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其语言高度凝练, 用字少而表意深;同时各大经典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 给中医英译的规范化提出了难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需先从宏观上把握, 忌逐字对译。《译例言》中曰:“译文取明深义, 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傎到益 (傎同颠, 到同倒) , 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先来看对书名《黄帝内经》的翻译, 译文一: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译文二:The Medical Classic of Yellow Emperor;译文三:The Medical Classic of Huangdi;译文四:Yellow Emperor’s Classics on Internal Medicine;可见, 译者的理解不同, 译文也各异。首先, 《黄帝内经》是经典, “Canon”虽有经典之义, 但词典中该词的第一个释义为:“An ecclesiastical law or code of laws established by a church council”, 意为由教会确立的法律或法典, 由此而引申出标准、经典等用法, 有一定的神学色彩, 《黄帝内经》是一部医学经典, 具有科学属性, 故两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等, 其内涵却不尽相同;而Classics的释义为:“A work recognized as definitive in its field”, 即在某领域内最有权威的著作, 与《黄帝内经》的含义相符, 可采用;其次, 有些译者认为黄帝并非真正的皇帝, 而是一个专有名词, 故宜音译;但《灵枢经》之《九针十二原》开篇即言:“余子万民, 养百姓, 而收其租税”。万民为其子, 归其养, 黄帝即皇帝也, 译作Yellow Emperor亦无可非议;最后, 《黄帝内经》确为一部内科学著作, 其中的文章内容可为佐证, 故综合分析得出, 译文四最为可取。真真印了严复先生那句“一名之立, 旬月踌躇。”再如:“黄帝曰: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也,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译文一:the Yin and Yang are the law of the heaven and earth, the rule of everything, the parents of variations, the root of life of death, and the locus of power of the universe.The root must be sought in treatment;

译文二: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must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Yin and Yang for they serve as the Dao (doctrine) of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by which all things must abide, from which changes originate, to which birth and death can be traced back, in which shenming (mental activity) is stored.

译文一将“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直译为“the parents of variations”及“The root must be sought in treatment”实际上, “变化之父母”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变化的根本”, “治病必求于本”意思是“治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考虑”可分别译为“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 variation.”及“Yin and Yang must be considered in treatment.”译文欠准确的原因还是在于对原文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受制于原文的形式限制, 陷入逐字翻译的误区;译文二则较为可取,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 运用了for、by which、from which等从句, 将原文内容有机地架构起来, 一气呵成, 可谓信、达、雅之完美结合。

3 结束语

目前, 中医翻译方兴未艾, 有关翻译原则的各种探讨与争论亦见仁见智, 但中医的几大经典皆由古语而成, 其语言本身艰深晦涩, 有的甚至佶屈聱牙, 故中医翻译的规范化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译者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信、达、雅”原则, 尽管完全的对等或绝对的“信、达、雅”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但求“取法于上, 得乎其中”, 以期准确、完整地弘扬和推广中医, 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1) .

[2]严复, 译.天演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0.

[3]陈西滢.论翻译[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 (1894-1948)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4]吴青.中医英译中的“信、达、雅”[J].中医教育ECM, 2001 (3) .

[5]朱明.黄帝内经英文版[M].北京:外语出版社, 2005.

异曲同工 篇10

一、同中求异,彰显教学个性

大学文学院教授和小学语文名师同课异构小学四年级课文《白鹅》,这一组合,一看便觉有意思。欣赏两堂课,教学内容各异,个性鲜明,可谓“异”趣纷呈。

陈国安教授更钟爱原作,引领学生享受到了原汁原味的言意之妙趣。浓墨重彩,体悟白鹅形象“高傲”之深意;巧妙引导,探寻对比手法的独特效果;不吝时间,引导学生读出白鹅从容的步态、一板三眼的吃相,读出文字的画面感与形象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惠兰老师则尊重编者意图,以“本”为本,着力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间走个来回,品读静思,借文中白鹅“高傲”形之趣,品丰子恺先生“漫画式”语言之独特,赏文本对比、反语等写法之妙,悟先生对“鹅老爷”深深喜爱之情。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将以上内容巧妙融合“,象“”情“”趣”在学生脑海中渐次丰满、深刻。学生浸润于文本语言文字,言意兼收。

上课如写作,显立意经营之功。即便是对白鹅形象的理解,两位老师视角不同,意趣迥异。陈教授开篇即从写作年代切入,辅以作者写作经历、生活境遇等背景资料铺垫,引导学生读出“鹅老爷”是给予作者精神慰藉的朋友,是苦闷孤寂中不愿低下高贵的头的作者自己,给学生打开了阅读新视角。惠老师采用读文字、见画面、品趣味的教学策略,力图引导学生读出“鹅老爷”是一位不通世故的率性的儿童,可笑,可爱,可乐,贴近儿童生活与经验。于是,我们看到两位教师独具个性的教学风格:陈教授的课洒脱幽默,由言探意,精心铺垫,循循善诱,视界洞开;惠老师的课精致细腻,由意及言,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渐入佳境。

同中求异,教者凭借自己的专业眼光与教学智慧,让我们看到相同文本的不同教学风格,也深感“创造性开发、使用教材”的真谛:高明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创造者。

二、异中求同,立足学力生长

同题异构,求“异”难,求“同”亦难。这考量教师对语文教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站位于学生发展,两堂课异中有同,不同的教学形式、策略背后是共同的教学立足点。

陈教授让学生用名词概括课文写了白鹅的什么,有效培养学生准确精练的概括力。对于“对比”手法效果的揣摩,对于物我相融的深意的理解,均非教师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教师导一导,点一点,学生再寻觅再思考,终至敞亮豁然。看到对比的妙处,看到文字背后的“我”,看到字里行间的“情”,学生的思辨力、探究力就在此过程中得以提升。“有感情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指导,寻常教学中是缺失的。陈教授舍得在看似小的地方花大力气,读中相机渗透方法,从而使学生的朗读力有所提升。惠老师则注重培植学生阅读欣赏的眼力,捕捉中心句、厘清文本脉络的能力;提取核心语言信息,甚至标点符号,加深对白鹅形象的理解;在对“用大量笔墨写狗”和“鹅老爷”“高傲”等写法、用词的质疑追问中,培养学生赏析言语表达的能力;借助朗读,引导学生读着文字看到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当然,惠老师在这其间如能更加淡化教师的身影,更加强化学生的角色与觉醒,那这样的学力生长将会更加畅快与自由。

异曲同工 锦上添花 篇11

一、 类比甄别,感悟曲线极坐标方程的意义

类比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的定义,很容易得到曲线的极坐标方程的定义:如果一条曲线上任意一点都有一个极坐标适合方程f(ρ, θ)=0;反之,极坐标适合方程f(ρ , θ)=0的点都在曲线上,那么这个方程称为这条曲线的极坐标方程,这条曲线称为这个极坐标方程的曲线. 在学习这个定义时,我们要注意它与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定义的区别. 由于平面上的点与它的极坐标不是一一对应的,即点的极坐标表示不唯一,因此对于曲线上任意一点,只要存在一个极坐标适合方程f(ρ, θ)=0即可. 譬如,点P3,7π3的另一个极坐标-3,π6适合方程θ=π6,故点P在曲线C:θ=π6上. 另外,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也不唯一. 譬如,经过极点,且与极轴垂直的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可以是θ=π2,也可以是θ=3π2.

二、 异曲同工,掌握求解曲线极坐标方程的步骤

我们知道,求曲线的直角坐标方程通常有五个步骤. 那么,如何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呢?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求曲线的极坐标方程通常也有五个步骤,即建系、设点、列式、化简和验证,其中“验证”的过程不必要写出来,只要对方程检验确认即可.

异曲同工 篇12

关键词:辽大新华商学院,香港新华集团,发展理念

“蔡冠深奖学金赴港学生实习”活动 (以下简称“赴港实习”) 是由新华国际商学院与香港新华集团合办的学院特色活动之一。学院每年公选出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为其提供去香港新华集团实习的机会, 使其能够更多地认知社会, 开阔眼界。能够成为赴港实习生是每一位新华学子的梦想之一, 2011年我有幸成为公费赴港实习生。

一、初识新华

初识辽大新华国际商学院 (以下简称新华学院) , 是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当时以为, 学院的名字新奇, 只是为了凸显与英国联合办学的“2+2”教学模式。到校后, 我才了解到, 新华国际商学院是新华集团与辽宁大学共同投资4000余万元合作建立的, 故以此命名。

辽宁大学蒲河校区一幢独立漂亮的教学大楼———博文楼就是新华集团投资建设的。博, 有大、广、通、又有众多, 丰富之义。文, 指字、文字、文章, 引申为知识。《论语·子罕》曰:“博我以文。”意为用知识来开阔眼界。取名为此, 一语双关, 既指出学海无涯, 又有辽宁大学学科造诣博大精深之意。该楼红砖白瓦, 十分壮伟。内部设施齐全, 设有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教室, 满足不同课型的需要。教室内配备的闭路电视、电脑、投影仪、有线网口与无线网络覆盖等设施, 更是为教、学双向需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华学院作为省内首所实行董事会管理模式、全英语授课的新型学院, 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 以强大的师资队伍、细化的学生培养方案、严谨的教学计划、原版的英文教材,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 品学兼优、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开拓型、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型高级专门人才, 并为其颁发中英两国双方学校的毕业证书。

在新华学院学习的两年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学院课程设置的良苦用心与特色教学的优势。为了培养一流的国际商务人才, 学院使用全英文的专业教材授课, 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学院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每学期都会邀请德蒙福特大学的资深教授为学生授课, 让我们直接接受西方授课教育, 实现“2+2”模式的无缝对接。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辽大综合性大学教育资源优势, 学院高薪聘请各专业院系的名师为学生授课, 使得我们在丰富知识的同时, 接受不同教学风格和多元化知识的洗礼。合理的学科设置, 科学的培养模式, 浓厚的学术氛围, 成功地培养出很多专业知识过硬、英语能力超群、综合素质极强的优秀人才。他们除了在全国的大学生英语竞赛、英语辩论赛、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等能力竞赛中表现优异外, 更以在职场上的突出表现, 展现出新华学子的活力与激情。

新华学院成立后, 新华集团一直关注学院的发展。集团为学院在北京、广州、沈阳、锦州、香港等城市设立了实习基地, 并提供奖学金与赴港实习基金等资金支持。每年4月份前后, 学院都通过公开透明的办法, 开展赴港实习评选活动, 从学生成绩、参加活动情况, 学生民主投票和教师评分四个方面, 对申请人进行全面的考核, 公选出十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赴港实习。

2011年我以年级第一的综合成绩, 成为了一名公费赴港实习学生, 这使我有机会亲身了解新华集团, 也开始了我的梦想之旅。

二、乍见新华

此次赴港实习使我有机会近距离了解新华集团。在集团领导的周密安排下, 我们先后在粤港澳三地参观了新华集团总部、下属多家企业和投资建设的教育基地, 所到之处无一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 踏实创业, 持之以恒。

新华集团是从食品集团开始了创业历程。这个为超过5000间香港本地的食肆及酒店提供海产品的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1],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蔡继有先生在澳门发展渔业。经过多年的精心经营, 从捕捞到销售, 从养殖场到船队, 从冷库到工厂, 蔡继有的“海产王国”逐步成型, 建起涵盖加工、批发及分销的整个海产业务链。今天新华集团的海产业务, 已经遍布世界, 从大陆的丹东沿大陆海岸线, 经台湾海峡到香港、澳门, 从河内、新加坡一直到温哥华、纽约、洛杉矶等地, 都有分支机构, 集团每年海产营业额高达30多亿港元。

在新华食品集团工作大楼———新冻房的运输大厅中, 我们见到了十多辆运输车整齐地排在装运口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每天早上八点到十点, 这些拥有零下18℃冷冻室的货车, 将分别把货物送往香港的各个地区, 以保证顾客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鲜的产品。为保证海产品的鲜活, 食品集团派专人在日本市场选购, 午后购买, 搭乘4点入香港的飞机, 以保证客人当晚就能享用鲜活的海产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55年来其恪守的“从顾客角度出发, 以质量为先”的发展原则。

我们参观的新冻房共有3层不同功能的仓储室。位于顶部的是常温仓储室, 尽管这里只是存放着需要常温保存的方便食品, 但室内还是开设空调并至少设有两个通风口, 以保证屋内温度;中间的仓储室用于储存酒类等饮品, 墙壁上挂有各种仪表, 用于监控室内的温度与湿度;下层的冷冻室则常年保持零下的低温。每个仓库的门上都贴有“非本仓库人员不得入内”的标识, 出入必须携带通行牌, 检查十分严格。看着工作人员细心地捡起地上的纸屑, 我终于明白新华集团成功的背后, 是对高品质产品的执著追求, 对管理细节的重视和工作态度的认真严谨。

(二) 多元转型, 做大做强。

新华集团总部设在香港中环的一栋大楼里, 只摆有一束兰花的十几平方米的前厅, 其朴素很难让人想到这就是总资产超过100亿港元的新华集团的管理中心。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会议厅里陈列着众多的礼物, 这些礼物都是新华集团所资助的学校回赠的。在这里我们对新华集团有了一个整体且全面的了解。作为一家多元化跨国集团公司, 新华集团主要经营海产食品、地产建筑、金融财务、高新科技、基础建设及传媒文化六大业务[2]。集团分公司遍布中国内地、香港、澳门, 越南、缅甸、柬埔寨、新加坡、加拿大、美国, 以及欧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

新华集团是依靠资本运作成功实现多元化和跨国经营的。从1977年“上岸”成立新基地产公司, 到1985年进入金融业的“新和财务”;从1990年成立、2000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汇富金融”, 再到1998年成立的新华科技集团, 香港新华集团55年来的发展历程和经营方式的华丽转型, 正是其致践达强的真实写照。

(三) 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道路使新华集团保持了旺盛的活力。新

WENJIAOZILIAO

华集团以创新的理念、独到的眼光不断发现商机, 进而抢占市场, 实现跨越式发展。2002年, 新华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合建软件学院, 并与印度著名软件公司QAI合作, 为内地、香港、澳门引进CMM国际软件认证教育, 研发软件及培训人才。我们参观的新华理大培训中心是2006年新华集团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的。近年来大型公司和企业频繁出现电子账务造假现象, 以电子数据为表现形式的高科技犯罪行为日益加剧, “智能型”的贪污罪犯越来越多, 这些都提出了对于熟练掌握电脑信息搜证, 同时深知法律条例的双向人才的需要。新华理大培训及研发中心 (SWP) 顺应时代的潮流, 进军计算机法证这一新兴领域, 培养的学员成为独当一面的计算机法证专家。这些顶尖的人才能够及时发现并防范高科技犯罪的潜在威胁, 有效打击这种新型犯罪行为, 成为社会反贪反腐的生力军。同年, 新华集团还全面收购广东英吉利实业有限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广东新基鸸鹋实业有限公司, 鸸鹋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2008年初, 又与美国Exigen集团成立合资公司, 以科学城为基地, 集中经营世界500强企业的软件外包市场。一路走来, 我不禁为集团领导者们的睿智、果断和敏感的市场洞察力暗暗叫好。

(四) 尽社会责任, 展教育抱负。

新华集团还有一个重要的成功秘诀, 那就是在经营成功的同时不忘记回馈社会, 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在了解集团业务之余, 我们参观了由新华集团捐资助教的澳门新华学校、新华教育学院、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中山华侨中学、郑二小学和张溪蔡继有幼稚园, 并与香港科技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新华投资100万元建成的澳门新华学校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教育体系, 高三毕业率100%, 大学入学率68.4%,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德、智、体、群、美”的全面发展, 坚持“立国先立人, 成才先成德”的教学方针, 培养出体育、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尖子生, 考入澳门大学等名校[3]。在学校老师与学生代表的热情陪同下, 我们参观了整个校园。校园的设计和空间利用都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真正把“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落到了实处。露天的休息台随意地摆放着小桌椅, 水果枝条爬上栏杆, 场地一隅的芒果树上, 沉甸甸的果实揭示着春华秋实的道理。在果香与花香的陶冶中, 在澄澈通透的蓝天下, 静静地感受这拂面的清风, 确实是紧张的学习之余最有效的放松方式。千回百转的走廊尽头, 一些学生正兴致勃勃地进行着体操训练。老师讲解道, 为了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还十分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 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除了常规的舞蹈班、知识拓展班以外, 学校还开办了瑜伽班、象棋班、浮雕班, 甚至还有美容班。兴趣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而且让学生多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

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基金会, 中国科协新华青年科技奖励基金会, 以及香港和内地十八所大学教育基金, 更是展示着新华集团的教育抱负和科教兴国的爱国情怀。

参观着新华集团捐建的一所又一所的教育机构, 回想起蔡先生的欣慰感叹:“钱, 就是要这样用!”我不由得对新华集团心生敬意, 对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目的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三、回眸新华

回到充满生机的新华学院, 再细细品味新华集团成功之道, 我惊奇地发现, 新华学院力求百年树人与新华集团争创百年基业的理念,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虽然处在不同的领域, 但之所以能合作成功, 新华学院人才辈出, 新华集团蒸蒸日上, 其根源就在于二者持有着同样的发展理念, 用一句话概括, 就是“明德精学, 笃行致强”, 这正是我们的校训。

新华学院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商务知识, 更多的是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一个对自己、对社会负责的人。不设监考员、不装摄像探头、全部自律的诚信考场;经常性的职业道德讲座和开放合作式的小组作业;无一不是以“德”修身, 遵循仁义信廉, 培养善明仁德的人才。而新华集团百年基业的基石也正是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当谈论到当今企业如何提高社会责任感时, 蔡先生答道:“我们有责任为搭建和谐社会做努力, 这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 除了宏观上提出的‘支持特区政府依法行政’与‘保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这些大的方向之外, 自己 (企业) 需要稳定发展, 以保就业, 带动整个地区的税收。”确实, 新华集团金融危机也不裁人, 许多员工在新华工作了40余年, 这反映出新华集团是持有社会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责任的, 即从内心出发, 立足于广义上的社会群体, 而不单单是作秀式的社会响应[4]。新华集团官方网站上20项新华基金会、18所资助的教育机构、5个投资的文化项目和14项慈善之举的朴素简略低调的介绍, 不仅仅代表上亿元的捐款, 更是新华集团社会责任感和企业自身“明德”的写照。

学无止境, 学之精华, 才能与时俱进。新华学院始终追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改革、调整、创新。每一年都采用新版的教材, 鲜活贴切的教学案例, 理论联系实际的大作业, 从不同侧面折射出“精学”的理念。而新华集团随着时代变革, 不断调整经营结构, 使集团在海产、地产、金融、科技华丽地转型成功的同时, 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华丽的转型“四部曲”充分彰显出其“精学”的理念。注重战略的灵活性, 感知到外部环境的变化, 做到迅速的调配资源, 是当今企业立足于快速变换的商业环境中必须具备的素质[5]。正是“精学”的理念, 引导新华集团成功度过香港回归与金融危机等考验, 不断地学习与创新, 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生意, 紧随经济发展大潮扬帆使舵, 铸得五十五载辉煌。

“笃行”, 即笃心知行, 老实做人, 踏实办事。新华学院教导我们要养善浩气, 格物致知。无论外界诱惑有多大, 都要做到潜心静气, 专心攻读, 不作虚无缥缈的幻想。而新华集团则以五十多年如一日的优质产品明示世人, 企业要成就百年基业, 就必须踏实生产, 精心经营, 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只有长期重质量、讲诚信,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6]。这种踏实而严谨的做事风格帮助新华集团笃心知行地立足于世。

“致强”则体现出新华学院与新华集团共同的理想。新华学院从新生入学第一天, 就鼓励学子心怀理想, 眼界开阔, 以致践达强。在“伸手摘星则不会沾上泥土”的口号激励下, 越来越多的新华学子走进了哈佛、北大的知识殿堂, 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各个国家的大公司里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新华集团也在历经五十多载风雨后, 从一个不起眼的海产公司, 在“致强”的精神激励下, 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目标, 做大做强, 直到成为一个多元化大型集团, 正逐步向百年基业目标前进。

当我们走出校门, 当我们再度回眸新华, 我相信新华留给莘莘学子的不仅仅是清新明亮的校园回想, 不仅仅是丰富深厚的知识底蕴, 不仅仅是青春飞扬的岁月记忆, 而更重要的是伴随并影响我们一生的新华精神———“明德精学, 笃行致强”。

参考文献

[1]向建国.香港新华集团总裁蔡冠深:光赚钱不思考是人生的浮躁[N].上海证券报, 2008-5-27 (B8) .

[2]新华集团.集团简介[EB/OL].2010.

[3]杜均太校长2011年7月22日在澳门新华学校所做的“澳门新华学校简介”的讲演稿.

[4]Stephen P.Robbins, Mary Coulter.Management (ninthedition)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116-143.

[5]Stephen P.Robbins, Mary Coulter.Management (ninthedition)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226.

【异曲同工】推荐阅读:

上一篇:机制创新和保障下一篇:高效生态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