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则

2024-06-12

定则(共6篇)

定则 篇1

如果说一档电视新闻节目是一桌盛宴,那么其中各种不同形式的新闻报道就是一道道精美的佳肴,而电视新闻编辑则是这桌盛宴的大厨。同样的原材料由不同的厨师烹制出来,其味道会大不相同;同样的佳肴,利用不同的荤素搭配、不同的次序上菜,为食客带来的体验也完全不同。编排得当的电视新闻版面往往可以创造出“1+1>2”的节目效果。以《新闻联播》为例,其在电视新闻节目编排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这种形势下,地方电视台更应该充分遵循新闻规律,在遵循电视新闻版面编排的“定则”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本文从不同角度对新时期电视新闻版面编排的“定则”展开分析。

一、电视新闻编排的要点

(一)合理倾斜,“两头”兼顾

例如,某电视台新闻中心采访部共有记者30名,每天需要采制新闻40余条,但是最终在新闻版半小时本市新闻中仅有20余条出现。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筛选?这就涉及一个“两头”倾斜的问题,其一需要向当天重要的政治新闻倾斜,如新政策的出台、市领导的重要活动等,其二需要向市民关心的民生类问题倾斜,如文化体育类、社会类新闻等。只有将“两头”都兼顾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兼顾新闻性和政治性。

(二)确定好当天的头版新闻

在整档新闻节目中,头版新闻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不仅直接决定了当天新闻的风格,同时与受众的接受程度直接相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收视率。通常这几个版块都是当天最精彩和最重要的新闻,有人将该节目时段称作浓缩版的联播节目,其中头条新闻更是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头版新闻必须使受众领略到什么样的新闻才是真正的新闻,因而不能仅考虑新闻内容的趣味性。所以,头版新闻的选择不能过于倾向“两头”,政治新闻中很多会议新闻都是枯燥无味的,而民生新闻又过于“软性”,因此必须同时考虑好头版新闻的深度和力度,并兼顾新闻的趣味性。

在标题中应明确表达观点,不要含糊其辞。有态度的新闻才能让观众了解立场,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性。如果新闻标题能够使用恰当的语言使读者产生临场感和共鸣,则达到了目的。因此,制作新闻标题应该抓住观众的爱好,尽量使用一些有文采的、生动形象的、趣味性强的词语和句子。

(三)新闻提要的制作要高屋建瓴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流过非常快,很容易就会“错过”,所以新闻提要的作用就是事先让大家有一个了解,有效弥补电视传播的弱点。拟定新闻提要的目的在于将本期新闻节目中最重要的信息提前传递给受众,如果受众对其中某条提要感兴趣,就可以守候在电视机前关注该频道,直到自己感兴趣的节目播出。因此,提要可以有效提升新闻节目的收视率。

二、新闻版面编排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政治原则

新闻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这直接决定了在编排节目的过程中,首先应坚持政治原则,从宏观上把握好政治标准,紧紧把握好时代发展的脉搏。在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应突出政治立场,与当时的政治要求相符合,有效避免由于编排不当而出现的不良政治影响。具体到版面中,不仅要体现在对领导相关活动的报道上,同时还要注意编排思维不能拘泥于表象。

(二)价值原则

新闻蕴含的社会意义直接决定了新闻的价值,同时与报道内容和受众以及实际生活等方面都是息息相关的。当前,很多综合类新闻节目的编排都遵循重要新闻往前、次要新闻往后的原则,即使国际新闻非常重要,从宣传策略的角度来看,通常也不会将其放在栏目的第一版块。这种约定俗成的编排方式实际上也是可以打破的,特别是在那些处于非主要时段的栏目中,可以打破这种固有的栏目编排原则,这种做法也是符合新闻规律的。

(三)时效性原则

在编排新闻的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受众。时效性较强的新闻作为新闻版的龙头,时效性次之的新闻则作为背景。所以,可以把价值高的新闻做成直播连线的节目或进行电话连线,这样整个新闻版面的实效性就会明显增强。要想第一时间报道突发事件,记者不仅要注意观察和积累,还要听取受众的意见来获取新闻线索。因为一方面新闻线索一般比较简单,有的只是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新闻线索往往是转瞬即逝的,看似不起眼,却可能蕴藏着重要的新闻价值。记者只有及时掌握新闻线索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到新闻,并第一时间写出新闻作品。对突发事件的采访有一定的危险性,新闻单位要采取一些防护措施来保护记者;对一些敏感性、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采访,可以采用公开采访与暗访的形式进行,以公开采访来掩盖暗访。

三、结语

电视新闻编排的艺术性非常强,要求记者和编辑精心选材、默契配合,从多方面搜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搭配、重组,通过信息的优势互补达到“1+1>2”的效果。一档优秀的电视新闻栏目的成功基于各方精耕细作、默契配合,只有对题材内容进行精心的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受众的收视兴趣激发出来。

摘要:新闻的编排是没有一定之规的,就连中央电视台固守了几十年的传统风格,也在2009年8月1日对《新闻联播》进行了调整。很明显改革以后整个版面的风格轻快了很多,同时也不失庄重沉稳。在《新闻联播》改版的驱动下,地方电视台也应该乘势在现有版面编排上进行创新。基于此,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电视新闻版面编排的“定则”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版面编排,“定则”

参考文献

[1]谢金华.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今传媒,2014(03):127-128.

[2]杨志平.都市类报纸“广告新闻化”现象刍议——以兰州地区都市类报纸为例[J].兰州学刊,2009(11):175-177.

[3]孙勇.浅议报纸版面编排设计与创新——以《林海日报》为例[J].科技创新导报,2015(06):225.

定则 篇2

在应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关系的教学中,不少学生因为螺线管的缠绕方式和电流方向变化的组合改变,不能正确按照“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的要求摆出手形,遇到学习障碍。

笔者应用“以直代曲”的方式,对安培定则手形加以改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介绍这种方法。

1、关于螺线管的说明:

①因为螺线管中是否插入铁蕊,对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极性无影响,为了方便判断,可以假设各个螺线管中都插有铁蕊。

②取螺线管首尾两端引线的直线部分为研究对象,如图1中的甲引线、乙引线。把位于铁蕊后侧的引线称为后引线(如甲引线);位于铁蕊前方的引线称为前引线(如乙引线)。

2、关于手形说明:

用右手握住笔,同时伸直大拇指和食指如图2所示。

①手中握住的笔对应表示螺线管的铁蕊。

②大拇指所指的是螺线管极性的北极。

③伸直的食指表示螺线管的某一引线。对应分析的螺线管,食指位于笔后侧时,食指表示后引线如图2―(a)(b)。

④食指所指方向表示这一引线中的电流方向。

本方法应用伸直的食指来代替弯曲的.四指来表示电流的流动情况,化曲为直,降低梯度,弱化难点。

接下来结合例题说明

[例1]已知通电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如图3所示,判断螺线管的极性。

解析:①对左端的引线分析,电流方向向上,所以摆出手形中食指应指向上方。如图2――(a)(c)所示。同时因为是后引线,食指应对应在笔的后侧,所以手形如图2―(a)所示。,由大拇指指向可判定螺线管右端对应N极。

另解:对右端引线分析,由于电流方向向下,且为前引线,所以手形如图2――(d)所示,同样可以判断出极性。

②也可先判断引线位置,再结合电流方向确定手形。对螺线管左端引线分析,是前引线。如手形如图2――(c)(d)所示。因为电流方向向上,所以手形应该如图2―(c)所示。由大拇指指向可知,螺线管左端对应N极。

另解:对右端引线分析。由于是后引线且电流方向向下,所以手形如图2―(b)所示。同样可判断出极性。

[例2]可知通电螺线管极性,如图4所示,试判定电流方向。

解析:①螺线管左侧为N极,所以大拇指应指向左端。则手形应如图2―(b)(c)所示。对左端引线分析,是前引线,食指应在笔前方,所以手形应如图2―(c)所示。则可知前引线电流方向向上。可判断出整个螺线管电流流向。

另解:如果选图2―(b)来分析,因为食指位于笔后侧,对应的是后引线,且由食指指向可知后引线电流方向向下。同样可以判断整个螺线管的电流流向。

几乎被遗忘的“爱情定则”论战 篇3

中国传统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制自晚清以来就不断遭到批判,民初新文化思潮对于“人”的发现,使得作为人类个性自然表达的爱情,被赋予神圣而崇高的意义。当时报纸杂志上讨论恋爱与爱情问题,批判包办婚姻的旧式婚俗的文章几如汗牛充栋。在当时新出现的新体写实小说中,浪漫的剧本和电影编制中,动人视听的社会新闻中,以及一般青年男女所爱读的杂志材料中,几乎没有脱得了恋爱问题的。茅盾先生曾经说:“女子解放的意义,在中国,就是发现恋爱!”“现代女子的人生观就是求恋爱;‘人是为恋爱而生存的’!这是伊们底人生观。”(茅盾:《解放与恋爱》,《妇女评论》1922年3月29日)此话虽被他自称为妄语,却颇能勾勒出五四新青年人生观的真实情形。

虽然五四以后的许多知识青年从整体上接受了“恋爱自由”、“婚姻须以恋爱为原则”的观念,承认了爱情之于婚姻和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过渡的阶段,恋爱自由的观念也是刚刚兴起,所以这一时期人们对于恋爱/爱情的认识还相当模糊。究竟什么是爱情,爱情与友情的异同,恋爱自由与性交自由的区别,恋爱自由与贞操的关系,爱情是否能够变迁,人们对这些问题还不能形成一个广泛认同的意见,围绕恋爱/爱情话题的争论也由此不断展开。由张竞生所引发的关于“爱情定则”的大討论即为其中一例。《爱情定则——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辑录了《晨报副刊》中关于这场论战的交锋文字,大致完整地展现了这场论战的全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基础。

对于爱情定则论战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但还远远不够,这场论战还有很多历史信息可供汲取和分析。尽管这场论战由于张竞生的过早退出而草草结束,未能将张竞生所提出的爱情四定则进行彻底的讨论,但是它对于当时知识青年恋爱观念的形成乃至恋爱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虽然当时大多数文章都反对张竞生的观点,但是随着五四以来人们对传统贞节观念的批判,面对“爱情不能选择、不能变迁”与“从一而终”的不可区分,大多数反对者也只好有条件地认同了“爱情定则”,即认为该定则“只能适用于未订婚以前;不能适用于已订婚或已结婚”(P78)。这样的限定性认同,在反对者那里取得了广泛的共识。据我粗略的统计,24篇讨论文章中,除去支持张竞生观点的3篇(第14、18、24篇)文章外,余下的21篇中有10篇(第1、2、3、4、7、9、11、12、17、22篇)都是赞同这种意见的。这样一个新旧杂糅的恋爱观念标示出,此时一般知识阶层头脑中的恋爱观念,既含有近代以来萌发的对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男女平等的诉求,又不能同旧式的传统观念完全划清界限。此时的爱情观念,不是西方婚恋学说在中国的简单复制,而是近代新思想与传统旧观念在民国社会矛盾与共存的结合体。也正因如此,所以张竞生称批评陈淑君的人“一眼看她的新式上的好处,一眼又看她不守旧式规矩的不好处”(P39),这一断语可谓鞭辟入里。对于这种新旧并存的爱情观念究竟如何形成,以及它在实际恋爱生活中的具体作用,还可以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另外,台湾学者彭小妍先生曾提醒我们注意一个现象:其实在当时,“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和“爱情定则”的论战几乎同时在《晨报副刊》展开。“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由5月初转载张君劢的“人生观”开始,到6月份共登21篇;“爱情定则”讨论起始于4月底张竞生的上述文章,到6月末共登36篇。为什么我们今天只记得“科学与人生观”论战,而“爱情定则”的论战却几乎被遗忘?(参见彭小妍:《性启蒙与自我的解放——“性博士”张竞生与五四的色欲小说》,《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当然,这本书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虽然这场论战的主战场是《晨报副刊》,但在其他报章杂志上也有不少有关的讨论文章,正如舒新城先生所说,“京沪青年之持反对论调者极多,见于文字者已百余篇”(舒新城:《恋爱上的几个问题》,《妇女杂志》第12卷第7号,1926年7月)。该书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P9)。既然如此,如果该书能将当时其他报刊上有关的文字也一并收录进来,无疑会更大地提升该书的“资料性”和“实录性”。

其次,如果吹毛求疵,那么该书的副标题“现代中国第一次爱情大讨论”似乎也不无可商榷之处。尽管爱情定则的讨论在现代中国确实是比较早的,也是很有代表性和影响性的,但称之为“第一次”似乎还是有欠严谨。其实,正如上文所言,五四时期,国人对于恋爱与爱情的讨论已经形成一种热潮,这才有茅盾先生的感慨。即以《妇女杂志》而言,在1923年之前业已刊登了大量关于爱情讨论的文字。由于《妇女杂志》对于恋爱问题的高度重视,1922年竟有读者因此致信该刊编辑部指责他们发表的文章过于侧重男女的恋爱问题,劝该杂志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推广女子教育、图谋经济独立、攻击旧道德法律、改革旧家庭等问题上(王平陵、章锡琛:《恋爱问题的讨论》,《妇女杂志》第8卷第9号,1922年9月)。1922年4月《妇女杂志》还出版了一期“离婚问题专号”,其中亦不乏探讨婚姻与爱情的文字。由此可见,对于“第一次”的定性还可以再审慎一些。

如何利用安培定则判断电流磁场 篇4

一、通过实验推出直线电流磁场的安培定则

1. 用铁屑显示磁感线。如图1所示:用铁屑显示直线电流的磁感线。学生观察分析后得出结论:直线电流磁感线是以通电导线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离直导线越近,磁感线越密,越远磁感线越疏。

2. 用小磁针显示直线电流磁感线方向。如图2所示:在直线电流周围放上数个小磁针,小磁铁N极所指的方向即是该点磁感线方向。

3. 根据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的关系 , 总结出直线电流安培定则。如图3所示:用右手握住直线电流,大姆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所指就是磁感线环绕方向。

二、通过直线电流安培定则判断环形电流磁感线

1. 标出直线电流周围磁感线。如图4所示:根据安培定则,通电直导线磁感线是右边进,左边出。离导线越近的磁感线越密。

2. 标出通电正方形线圈周围的磁感线。如图5所示:正方形通电导线可以看成是由四段直线电流组成,用安培定则分别判断每段直导线的磁感线方向,在正方形的内部,每段导线产生的垂直纸面向里。磁场是矢量,根据矢量的叠加原理,则正方形内部的磁场是各边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矢量合,因而正方形内部磁感线方向向里,磁感线密度大于正方形外部。

3.判断通电圆环周围的磁感线方向。如图6所示:把通电圆环看成是由边数无限多的多边形直线电流组成。用直线电流安培定则即可判断出其周围的磁感线。即用右手握处通电圆环导线,大姆指指向导线中电流的方向,则四指所指方向就是通电圆环磁感线环绕方向。

三、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 标出一个环形电流周围的磁场 (如图7所示 )。

2. 标出两个相近并且完全相同的环形电流磁场。如图8所示:两个相近的环形电流之间的磁感线在水平方向相同,相互加强,在竖直方向上方向相反,相互抵消。它们的合磁场(如图9所示)。

3. 通电螺线管可以看成是由数个通电环形电流磁场叠加而成。如图10所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数个通电圆环的磁场是相同的。

4. 把条形磁铁与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相互对比。如图11和图12所示:通电螺线管的磁感线与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完全相似,因此可以把通电螺线管看成是一个磁体。条形磁铁的磁感线从磁铁的N极出,S极进,以此类比,通电螺线管磁感线出的一端就是它的N极,进的一端就是它的S极。

定则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0101-02

一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学生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掌握实验验证的基本思路;会对实验进行误差分析;

(2)会用力的图示求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与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团结协作与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2.难点:实验原理(等效法)的理解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分析、比较、多媒体演示

五、教具学具

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细绳套(两个)、 刻度尺、三角板、图钉、细芯铅笔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合力,分力? 举例说明。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

学生回答,为下一步的实验做准备。

(二)实验过程

1.实验目的

教师用多媒体PPT课件展示: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

2.实验原理

多媒体(PPT)展示实验原理(等效法):橡皮条一端固定,两个力F1、F2共同作用使橡皮条另一端点伸长到O,用一个力F作用也使橡皮条伸长到结点O,这一个力F就是前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作出F的图示,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比较F和F′是否相同。

同时教师在黑板画出实验原理图。重点强调两次的结点位置相同,及搞清理论值和实验值,以及理论值和实验值得到的方法。

3.实验器材

学生:橡皮条、弹簧秤(两个),细绳套(两个)、刻度尺、三角板。(学生可能想不到方木板、白纸及细绳套。教师做适当的提示。)

多媒体(PPT)显示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橡皮条、弹簧秤(两个)、细绳套(两个)、刻度尺、三角板、图钉若干、细芯铅笔。

4.实验步骤

(1)仪器调整与组装:弹簧秤在水平状态下调零。把白纸铺在木板上,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桌面的方木板上。

(2)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A点,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个细绳套。

(3)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橡皮条伸长到合适的位置O,用铅笔描下_________及此时______。同时记录__________。

(4)只用一只弹簧秤钩住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________。记下此时弹簧秤的示数_______及_________。

(5)用铅笔和刻度尺从O点沿两条细绳方向画直线,按选定的标度作出这两只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的图示,以________为邻边,用铅笔及刻度尺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为________的图示。

(6)用刻度尺按同样的标度作___________的图示,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

(7)改变F1、F2的大小和夹角,重复做两次实验,得出结论。

请学生完成步骤中的填空,教师同时视频播放教师实际的试验过程,再次强化加深学生对步骤的理解。

5.误差分析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学生思考试验中哪些做法会造成误差?分组讨论完后,请一名同学回答。

学生: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误差;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教师再补充: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与外壳间,会造成误差;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

多媒体展示误差分析:

(1)使用中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与外壳间,会造成误差。

(2)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误差。

(3)读数时应正对、平视刻度,要按有效数字正确读数。

(4)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6.注意事项

(1)同一实验中两只弹簧测力计的选取:将两只弹簧秤调零后互钩水平对拉,若两只弹簧秤在对拉过程中,读数相同则选。

(2)同一次实验中,使橡皮条拉伸时,结点位置要相同。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拉力要适当大一些,但拉伸不能超过其弹性限度。

(4)两个细绳套的夹角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在600-1000之间为宜。

(5)细绳套应适当长一些,便于确定力的方向。

(6)在同一次实验中,画力的图示,要用相同的标度,要适当的选取标度,并且要严格按几何作图法求合力,同时还要把力的图示作得稍大一些。

7.学生开始试验,教师巡回指导

定则 篇6

1 判断电流所产生的磁场方向的方法——安培定则

1) 直线电流的磁场:用右手握着通电直导线, 让伸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 则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磁感线的环绕方向;

2) 环形电流的磁场:让右手弯曲的四指和环形电流的方向一致, 与四指垂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电流中心轴线上磁感线的方向;

3) 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用右手握住螺线管, 让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 与四指垂直的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螺线管N极的方向[1]。

这些形状的电流所产生的磁场, 用安培定则判断, 右手的拇指在第一种情况中指向电流的方向, 在第二、第三种情况中却是指向磁场的方向, 学生记起来麻烦, 使用时也容易出错

根据因果关系, 在判断电流磁场方向这个问题中, 是先有电流, 后有磁场, 电流是“原因”, 磁场是“结果”, 根据本人的总结, 以上3种情况均可以用左手来判断, 而且手型不变。具体方法如下:把左手伸开, 四指与拇指垂直并和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 手心贴导体, 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 那么拇指指向就是左手所在处的磁场方向。

2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1)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该感应电流的方向用“右手定则”判断:即伸开右手, 让大拇指跟其余四指垂直, 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 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 使拇指指向导体的运动方向, 则四指所指的就是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2]。该问题中, 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是“原因”, 感应电流是“结果”, 用“新左手定则”来判断, 方法是:把左手伸开, 使四指与拇指垂直并和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 伸入磁场, 手心贴导体, 让磁感线垂直穿过手心, 让四指指向导体的运动方向, 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导体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闭合回路或者螺线管中的磁通变化时, 闭合回路或者螺线管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该电流的方向用“楞次定律”来判断:通增加, 让四指的指向与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相反 (抵消一部分原磁场, 保持线圈中原磁感线的条数, 阻碍原磁通的增大) , 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左手所贴处导体中的感应电流方向;如果线圈中的磁通减少, 让四指的指向与线圈中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阻碍原磁通的减小) , 则拇指指的方向就是左手所贴处的感应电流方向。

分析以上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导体切割磁感线时, 闭合回路中的磁感线条数发生变化, 即磁通变化, 所以也可以归类到第二种情况中, 按单扎线圈处理, 可见右手定则可以看作是楞次定律的特殊情况[4]。

3 判断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左手定则

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判断, 用“左手定则”判断:即伸开左手, 使大拇指跟其余四个手指垂直, 并和手掌在同一平面内, 把左手放入磁场中, 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 并使伸开的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 那么, 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5]。

在这个问题中, 电流是“原因”, 导体受力是“结果”。这里使用“新左手定则”和原左手定则恰好重合。

综合以上3种情况, 不论是判断电流的磁场方向, 感应电流的方向, 还是判断通电直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 都可以用“新左手定则”, 而且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摘要:《物理学》教材中讲到:电流方向与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间关系的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判断, 这几个问题的判断方法分别为安培定则 (或者叫右手螺旋定则) 、右手定则或者楞次定律、左手定则等判断方法, 手势繁多, 学生在使用时容易发生混淆。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种新的判断方法, 可以把这些手势统一到一个左手势中, 本人称之为“新左手定则”, 本定则为学生的记忆和使用带来了很大方便.特别是在考试中优显节省时间的优势。

关键词: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原因,结果,新左手定则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8, 4:14-24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 2005, 4:202.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 2005, 4:200.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 2005, 4:202.

上一篇:实施条例下一篇:通道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