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条例

2024-06-12

实施条例(精选12篇)

实施条例 篇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以下简称审计法) 的规定, 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审计法所称审计, 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 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第三条审计法所称财政收支, 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以及下列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

(一) 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 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

(三) 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四) 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

(五) 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第四条审计法所称财务收支, 是指国有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以及依法应当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其他单位, 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实行会计核算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第五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照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 以及国家有关政策、标准、项目目标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审计评价,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决定。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依法应当接受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 有权向审计机关举报。审计机关接到举报, 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

第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 主管全国的审计工作, 履行审计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本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 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审计工作, 履行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第八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设有派出机关的, 派出机关的审计机关对派出机关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审计业务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第九条审计机关派出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审计机关的规定, 在审计机关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十条审计机关编制年度经费预算草案的依据主要包括:

(一) 法律、法规;

(二) 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要求;

(三) 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

(四) 定员定额标准;

(五) 上一年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的变化因素。

第十一条审计人员实行审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 具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审计机关根据工作需要, 可以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参加审计工作。

第十二条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申请回避, 被审计单位也有权申请审计人员回避:

(一) 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

(二) 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经济利益关系的;

(三) 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者有关主管人员有其他利害关系, 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审计人员的回避, 由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办理审计事项时的回避, 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三条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负责人的任免, 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

第十四条审计机关负责人在任职期间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不得随意撤换:

(一) 因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 因严重违法、失职受到处分, 不适宜继续担任审计机关负责人的;

(三) 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职责1年以上的;

(四) 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其他任职条件的。

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

第十五条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的情况, 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的情况, 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审计机关对其他取得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收入和支出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内容包括:

(一) 财政部门按照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向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批复预算的情况、本级预算执行中调整情况和预算收支变化情况;

(二)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征收预算收入情况;

(三) 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年度预算、用款计划, 以及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 拨付本级预算支出资金情况;

(四) 财政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财政管理体制, 拨付和管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情况以及办理结算、结转情况;

(五) 国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和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情况;

(六) 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执行年度预算情况;

(七)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项管理的预算资金收支情况;

(八)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预算执行情况。

第十七条审计法第十七条所称审计结果报告, 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 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

(二) 审计机关对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作出的审计评价;

(三) 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审计机关依法采取的措施;

(四) 审计机关提出的改进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管理工作的建议;

(五) 本级人民政府要求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十八条审计署对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所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署向国务院总理提出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报告, 应当包括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的审计情况。

第十九条审计法第二十一条所称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 包括:

(一) 国有资本占企业、金融机构资本 (股本) 总额的比例超过50%的;

(二) 国有资本占企业、金融机构资本 (股本) 总额的比例在50%以下, 但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拥有实际控制权的。

审计机关对前款规定的企业、金融机构, 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 比照审计法第十八条第二款、第二十条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条审计法第二十二条所称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 包括:

(一) 全部使用预算内投资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等财政资金的;

(二) 未全部使用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超过50%, 或者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在50%以下, 但政府拥有项目建设、运营实际控制权的。

审计机关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的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年度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单项工程结算、项目竣工决算, 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对前款规定的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时, 可以对直接有关的设计、施工、供货等单位取得建设项目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

第二十一条审计法第二十三条所称社会保障基金, 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金以及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其他专项基金;所称社会捐赠资金, 包括来源于境内外的货币、有价证券和实物等各种形式的捐赠。

第二十二条审计法第二十四条所称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 包括:

(一) 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向中国政府及其机构提供的贷款项目;

(二) 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向中国企业事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由中国政府及其机构担保的贷款项目;

(三) 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向中国政府及其机构提供的援助和赠款项目;

(四) 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向受中国政府委托管理有关基金、资金的单位提供的援助和赠款项目;

(五) 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及其机构提供援助、贷款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三条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审计程序、方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对预算管理或者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等与国家财政收支有关的特定事项, 向有关地方、部门、单位进行专项审计调查。

第二十四条审计机关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 确定审计管辖范围;不能根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确定审计管辖范围的, 根据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确定审计管辖范围。

两个以上国有资本投资主体投资的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和建设项目, 由对主要投资主体有审计管辖权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五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按照确定的审计管辖范围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十六条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 可以根据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加依法成立的内部审计自律组织。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内部审计自律组织, 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七条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时, 有权对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

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时, 发现社会审计机构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执业准则等情况的, 应当移送有关主管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

第二十八条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时, 被审计单位应当依照审计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向审计机关提供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

第二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财政、税务以及其他部门 (含直属单位) 应当向本级审计机关报送下列资料:

(一) 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本级预算和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向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批复的预算, 预算收入征收部门的年度收入计划, 以及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向所属各单位批复的预算;

(二) 本级预算收支执行和预算收入征收部门的收入计划完成情况月报、年报, 以及决算情况;

(三) 综合性财政税务工作统计年报、情况简报, 财政、预算、税务、财务和会计等规章制度;

(四) 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汇总编制的本部门决算草案。

第三十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的, 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的协助查询单位账户通知书;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的, 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签发的协助查询个人存款通知书。有关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并提供证明材料,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负有保密义务。

第三十一条审计法第三十四条所称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 包括:

(一) 弄虚作假骗取的财政拨款、实物以及金融机构贷款;

(二) 违反国家规定享受国家补贴、补助、贴息、免息、减税、免税、退税等优惠政策取得的资产;

(三) 违反国家规定向他人收取的款项、有价证券、实物;

(四) 违反国家规定处分国有资产取得的收益;

(五) 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其他资产。

第三十二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封存被审计单位有关资料和违反国家规定取得的资产的, 应当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签发的封存通知书, 并在依法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明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后解除封存。封存的期限为7日以内;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 可以适当延长, 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7日。

对封存的资料、资产, 审计机关可以指定被审计单位负责保管, 被审计单位不得损毁或者擅自转移。

第三十三条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可以就有关审计事项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

审计机关经与有关主管机关协商, 可以在向社会公布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中, 一并公布对社会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核查的结果。

审计机关拟向社会公布对上市公司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 应当在5日前将拟公布的内容告知上市公司。

第五章审计程序

第三十四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 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 确定年度审计工作重点,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审计机关在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中确定对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金融机构进行审计的, 应当自确定之日起7日内告知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企业、金融机构。

第三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 组成审计组, 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 并在实施审计3日前, 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审计法第三十八条所称特殊情况, 包括:

(一) 办理紧急事项的;

(二) 被审计单位涉嫌严重违法违规的;

(三) 其他特殊情况。

第三十七条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 通过检查、查询、监督盘点、发函询证等方法实施审计;

(二) 通过收集原件、原物或者复制、拍照等方法取得证明材料;

(三) 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和谈话内容作出记录, 或者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会议记录材料;

(四) 记录审计实施过程和查证结果。

第三十八条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得的证明材料, 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 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

第三十九条审计组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前, 应当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 提出书面意见;10日内未提出书面意见的, 视同无异议。

审计组应当针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书面意见, 进一步核实情况, 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作必要修改, 连同被审计单位的书面意见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第四十条审计机关有关业务机构和专门机构或者人员对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以及相关审计事项进行复核、审理后, 由审计机关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 提出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内容包括:对审计事项的审计评价,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提出的处理、处罚意见, 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的意见, 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工作的意见;

(二)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 依法应当给予处理、处罚的, 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三) 对依法应当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 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对依法应当由有关主管机关处理、处罚的, 移送有关主管机关;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

第四十一条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 但处理、处罚依据又不明确的, 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报告。

第四十二条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对应当上缴的款项, 被审计单位应当按照财政管理体制和国家有关规定缴入国库或者财政专户。审计决定需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协助执行的, 审计机关应当书面提请协助执行。

第四十三条上级审计机关应当对下级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依法进行监督。

下级审计机关作出的审计决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也可以直接作出变更或者撤销的决定;审计决定被撤销后需要重新作出审计决定的,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重新作出审计决定, 也可以直接作出审计决定。

下级审计机关应当作出而没有作出审计决定的, 上级审计机关可以责成下级审计机关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审计决定, 也可以直接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十四条审计机关进行专项审计调查时, 应当向被调查的地方、部门、单位出示专项审计调查的书面通知, 并说明有关情况;有关地方、部门、单位应当接受调查, 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有关资料。

在专项审计调查中, 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部门、单位有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或者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 专项审计调查人员和审计机关可以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提出审计报告, 作出审计决定, 或者移送有关主管机关、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第四十五条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审计档案制度。

第四十六条审计机关送达审计文书, 可以直接送达, 也可以邮寄送达或者以其他方式送达。直接送达的, 以被审计单位在送达回证上注明的签收日期或者见证人证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邮寄送达的, 以邮政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以其他方式送达的, 以签收或者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审计机关的审计文书的种类、内容和格式, 由审计署规定。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被审计单位违反审计法和本条例的规定, 拒绝、拖延提供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 或者提供的资料不真实、不完整, 或者拒绝、阻碍检查的, 由审计机关责令改正, 可以通报批评, 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 对被审计单位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 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对本级各部门 (含直属单位) 和下级人民政府违反预算的行为或者其他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行为, 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

第四十九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 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 区别情况采取审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处理措施, 可以通报批评, 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 没收违法所得, 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 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 审计机关认为应当给予处分的, 向有关主管机关、单位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行政法规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处理、处罚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审计机关在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处罚决定前, 应当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较大数额罚款的具体标准由审计署规定。

第五十一条审计机关提出的对被审计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的建议以及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的建议, 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应当依法及时作出决定, 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

第五十二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和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进行审计监督作出的审计决定不服的, 可以自审计决定送达之日起60日内, 提请审计机关的本级人民政府裁决, 本级人民政府的裁决为最终决定。

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决定中告知被审计单位提请裁决的途径和期限。

裁决期间, 审计决定不停止执行。但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停止执行:

(一) 审计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 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 被审计单位申请停止执行, 受理裁决的人民政府认为其要求合理, 决定停止执行的。

裁决由本级人民政府法制机构办理。裁决决定应当自接到提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 经法制机构负责人批准, 可以适当延长, 并告知审计机关和提请裁决的被审计单位, 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第五十三条除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可以提请裁决的审计决定外,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作出的其他审计决定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审计机关应当在审计决定中告知被审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第五十四条被审计单位应当将审计决定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被审计单位不执行审计决定的, 审计机关应当责令限期执行;逾期仍不执行的, 审计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建议有关主管机关、单位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五十五条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 或者泄露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 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人员违法违纪取得的财物, 依法予以追缴、没收或者责令退赔。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条例所称以上、以下, 包括本数。

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期间的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的, 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间届满日。审计法和本条例规定的其他期间以工作日计算, 不含法定节假日。

第五十七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 另行制定。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

(2010年2月21日印发)

实施条例 篇2

环保税法实施条例在税法规定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予以细化,明确缴纳环境保护税的其他生产经营者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下面是条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26日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这体现了贯彻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提高立法公众参与度。

2016年1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为保证税法顺利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

条例征求意见稿共42条,明确了环保税法纳税人、征税对象,细化规定了应税污染物排放量的四种计算方法有关具体情形,具体明确了对环保税法规定的免税和减税情形,在环保税法规定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税征管事项作了规定。

关于纳税人,条例在税法规定的基础上对环境保护税的纳税人予以细化,明确缴纳环境保护税的其他生产经营者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

环保税法规定,环境保护税的征税对象为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等四类。条例对此作了解释和细化规定:大气污染物是指向环境排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物质;水污染物是指向环境排放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物质;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医疗、预防和保健等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固体废物;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上述应税污染物的具体范围依照环保税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确定。

关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与税务机关工作如何配合,征求意见稿指出,税务机关应当依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传递的排污单位信息进行纳税人识别;各级税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纳税人的辅导培训,做好纳税咨询服务工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现纳税人申报的应税污染物排放信息以及适用的排污系数、物料衡算方法不符合相关规范的,应当通知税务机关处理;税务机关依法实施环境保护税的税务检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予以配合。

以下是环保税法实施条例全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境保护税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二条所称其他生产经营者,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三条所称大气污染物,是指向环境排放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物质,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所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确定。

第四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三条所称水污染物,是指向环境排放影响水环境质量的物质,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所附《应税污染物和当量值表》确定。

第五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三条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医疗、预防和保健等活动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固体废物,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确定。

第六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三条所称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具体范围依照环境保护税法所附《环境保护税税目税额表》确定。

第七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四条第二项、第五条第二款所称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固体废物贮存或者处置环境保护标准。

第八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五条第一款所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是指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九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五条第一款所称城乡污水集中处理场所,是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生活污水(污泥)集中处理服务,并由财政支付运营服务费或者安排运营资金的污水(污泥)集中处理厂站或者设施。

为工业园区、开发区、工业聚集地以及其他特定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提供污水处理服务的设施或者场所,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自建自用的污水处理设施或者场所,不属于前款规定的范围。

第十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五条第一款所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是指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服务,并由财政支付运营服务费或者安排运营资金的填埋场、焚烧厂、堆肥厂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厂站或者设施。

第二章 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

第十一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七条所称污染物排放量,是指纳税人排放废气中所含应税大气污染物、排放污水中所含应税水污染物的数量。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七条所称污染当量数,是指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程度的具体量化指标或者数值。

第十三条 环境保护税法第七条所称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计算公式为:

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当期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当期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当期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当期固体废物的处置量

前款所称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是指符合国务院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关于资源综合利用要求、免征环境保护税的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固体废物的贮存量、处置量,是指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相关要求以及国家和地方污染控制标准的固体废物贮存、处置量。

第十四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应税固体废物的排放量按照当期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计算:

(一)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

(二)进行虚假纳税申报的;

(三)非法倾倒应税固体废物的;

前款所称固体废物产生量的计算方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五条 对依法设立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其当月排放应税水污染、大气污染物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排放限值的,按照超过限值的排放量计算征收环境保护税。

对按照国家分步实施排污许可制度规定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其当月排放应税水污染物的浓度日均值或者应税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小时均值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的,按照超过标准的排放量计算征收环境保护税。

《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出台 篇3

问:《食品安全法》中规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那么,食品安全信息将以什么方式向消费者公布?

顾:《食品安全法》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要靠政府、经营者和消费者共同协作来完成。政府管理部门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的同时也要为公众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得消费者对国家的政策信息、食品安全的现状以及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措施所起到作用具有清楚的了解,而不是把问题夸大化。信息公开分为向全社会公开和特定环境公开两方面,要做到“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特例”,即在原则上一切信息都应向公众公开,但是当信息危机到商业机密和国家安全等“特例”时是不予以公开的。

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检验等技术资源的共享。此举意义何在?

顾: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要对食品安全负总责,信息与技术的共享可以使得政府的监管力度大大提高,技术资源以及信息交流平台,能将我们现有的信息、资源、技术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带来的浪费。

问:从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到如今的《食品安全法》,两个字的改变,折射的是我国立法及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从概念到模式的巨大改变。《食品安全法》承载着无比沉重的生命安全与社会成本代价,您对此的看法是怎样的?

顾:食品安全分为三个层面:1、食品的质量安全即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公众健康的影响,2、食品的数量安全即由于食品供应数量的不足对公众造成的危害,3、人为的恐怖活动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即人为地在食品中故意加入有毒有害的物质对特定人群造成的健康危害;食品卫生也有三层意思,分别为:1、食品要具有无毒无害的特性;2、食品要具备固有的营养素;3、食品要具备特定的感官性状。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故我们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法》要从本质上解决我国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

问:《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确食品生产经营第一责任人,并加大对违法的第一责任人的处罚力度,请问什么是第一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会为消费者带来哪些实惠?

顾:所谓的第一责任人就是食品的生产企业,一个好的食品不是靠政府监管出来的,而是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所以要求生产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对社会,对消费者负责。

对于第二个问题,过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生产者的违法成本低,提高其违法成本要从提高市场监察频率和加大处罚力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食品安全法》在这两个方面都加大了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还提出“民事赔偿优先”的政策,即当违法者同时触犯了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等法律时,首先赔偿民事违法应当赔偿的份额,然后在考虑其他违法赔偿。从“刑事赔偿优先”到“民事赔偿优先”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法》将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问:《食品安全法》中正式将保健品纳入食品的范围进行统一监管,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保健品,有些是“卫食健字号”有些的是“国食健字号”,作为消费者应当怎样鉴别保健品的真伪?

实施条例 篇4

从钢铁行业实施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两个多月来的情况看, 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各企业都按新的规定条文认真执行, 保证了新的税收条法在钢铁行业的落实。但也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和异议。特别是在税务筹划问题上有两个方面的情况值得关注。第一, 有的企业对新税法及其条例的学习理解和如何结合企业实际贯彻落实的准备工作, 重视不够。认为国家已经有了税法和条例, 只要照章办事就行了, 用不着企业再学习理解和做准备工作。这样容易出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学习理解不够, 容易在贯彻落实时出现偏差, 二是使法律的调节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比如一些产业优惠政策, 是需要做好工作去争取的, 只有结合企业实际, 按政策要求搞好实际工作, 实现节能减排标准、达到高新技术要求, 才能享受“产业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如果企业仅仅满足于照章办事, 对实际工作没有促进, 就会使这些优惠政策的能动作用和意义将会大打折扣, 不能充分发挥。所以对新税法及其条例的学习理解特别是结合企业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方案, 搞好筹划、做好准备工作是保证优惠政策能够贯彻落实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第二, 有些同志对税务筹划的理解不够全面, 认为税务筹划就是投机取巧, 想偷税漏税, 把税务筹划理解成贬义词。为了给税务筹划正名,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税务筹划的目的。税务筹划的首要目的是正确落实国家税法和相关政策, 保证各项条款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实施。不能以各种借口或因情况特殊而修改变通, 更不能搞节外生枝。税务筹划只能是对国家政策的深化、细化、具体化, 以落实国家政策为目的, 在这方面也要防止两种误解。一种是认为向国家缴的税越多越好, 一个企业交税越多说明这个企业对税收政策落实越好, 实际上这是一种模糊认识。因为国家政策是以公平合理为准则, 该多纳的一定要多纳, 该少纳的也一定要少纳, 多缴与少缴都是不恰当的。有的企业按法规要求本应少纳, 但是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够, 该优惠的政策却没有享受而多缴了税款, 这也不能说它对税收政策执行得好, 而是没有正确执行税收政策, 使国家优惠政策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另一种误解是认为税务筹划就是要抹国家的油, 为企业谋利益, 在搞税收筹划时不是站在国家立场, 而是以企业为重, 以企业少缴税为唯一目的, 认为企业纳税越少, 税务筹划工作越好, 这种做法更是错误的, 是我们坚决反对并要坚持禁止的, 也是税务筹划的大忌, 应作为主要倾向加以制止。因为这样的所谓筹划, 不仅有悖于国家的法规政策, 使政策走调变味, 对企业来讲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由于违规违法, 一经查出不仅要补交税款, 有的还要处以加倍甚至几倍的罚款, 最终给企业带来的是更大的损失, 而不是利益。企业如何在税法许可的条件下实现税负最低或最适宜, 做到纳税成本最低, 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税务筹划则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举措。所以, 正确的税务筹划是指企业纳税人在财务管理中所形成的符合立法意图而减轻税负的行为。符合立法意图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实现纳税成本最低。税务筹划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形式。狭义的税务筹划, 是指企业对客观低税环境的利用, 即企业在现有组织结构和经营条件既定的情况下, 通过对投融资方式、成本核算方式、收入归属期限的选择和控制来实现减轻税负、增收节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称之为环境利用型税务筹划。广义的税务筹划, 除利用环境型税务筹划外, 还包括结构利用型筹划, 即企业通过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方式、扩充其组织结构、充分利用税法等对企业组织结构重组的有关税务优惠措施, 还有通过调查研究, 对不合理税负向税务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申请促使税务部门合理调整税率等措施, 达到减轻税负,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部工作。既包括微观的 (企业内部) 筹划, 也包括宏观的 (企业外部) 筹划。

要搞好税务筹划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者利益关系, 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法律为依据

这一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 在这个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享受优惠政策, 实现纳税成本最低。

第二, 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坚持立足于长远, 兼顾当期

税负高低只是一项财务指标, 是税务筹划中应考虑的重要内容。但是, 税务筹划作为一项中长期的财务决策, 一定要兼顾长远和当期。因为在某一经营期间内缴税最少、税负最低的业务组合不一定对企业长远发展有利。税务筹划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财务环境和企业目标及发展策略, 运用各种财务模型对各种纳税事项进行选择和组合, 有效配置企业的资金和资源, 最终获取税负与财务收益的最优化配比。

第三, 要结合实际, 超前筹划

在一项新的税法 (条例、细则) 出台前后, 要将企业纳税环境、主要项目、环节等底数摸清, 并对新旧税法对企业纳税的主要影响, 包括有利条件和不利情况等, 逐条做出详细分析对比, 以便做出整体综合判断, 即新税法的实施对企业税负是减轻还是加重, 减轻或加重程度如何;对有利条件如何充分利用, 以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对不利条件如何应对, 以达到影响程度最低、损失最小等等。在逐条深化细化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具体办法, 在这方面不少企业都进行了探索。比如, 在新所得税法及其条例出台前后, 马钢股份公司所做的工作就很认真。首先他们结合马钢实际分析对比了新税法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有哪些不利方面, 有哪些税收优惠可供钢铁企业利用, 根据这些情况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是适当调整会计政策;二是各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做好税务工作;三是积极开发利用新的税收优惠政策, 特别是新税法在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的“三免三减半”政策, 要充分利用, 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目前仍在进一步补充完善之中。

第四, 正确认识税务筹划的不确定性

税务筹划是一项复杂的前期策划和财务测算活动。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和策划, 进而对一些经济活动进行合理的控制, 但这些活动有的尚未实际发生, 企业主要依靠以往的统计资料作为预测和策划的基础与依据, 建立相关的财务模型, 在建立模型时一般也只能考虑一些主要因素, 而对其他因素采用简化的原则或是忽略不计, 筹划结果往往是一个估算的范围。而经济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 也使得税务筹划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 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 应注重收集相关的信息, 减少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据此编制可行的纳税方案, 选择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实施, 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使税务筹划的方案更加科学和完善。

第五, 正确认识税务筹划的关联性和经济性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 篇5

2013-01-07 | 作者: 刘振国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日前签署国土资源部第56号令,发布《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国务院《土地复垦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土地复垦工作。《办法》经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今年3月1日起施行。

《办法》包括总则、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土地复垦验收、土地复垦激励措施、土地复垦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等8章,共计54条。

《办法》规定,土地复垦应当综合考虑复垦后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产建设活动造成耕地损毁的,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

就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复垦,《办法》要求,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土地复垦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要求,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在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中足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遵循“土地复垦义务人所有,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使用”的原则。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办法》明确,《土地复垦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资金来源包括土地复垦费、耕地开垦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农业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以及其他可以用于土地复垦的资金。

《办法》规定,土地复垦义务人凭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意见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退还耕地占用税手续;由社会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为耕地的,除依照《土地复垦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办理外,对属于将非耕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市、县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指标;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将历史遗留损毁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的,经验收合格并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复核同意后,依照《土地复垦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可以作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补充耕地指标,但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复垦的耕地除外。

据悉,国务院曾于1988年公布《土地复垦规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3月,国务院公布施行了新的《土地复垦条例》。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

2013-01-07 | 来源: 政策法规司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土地复垦条例实施办法》已经2012年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27日

2计划。

跨县(市、区)域的生产建设项目,应当在土地复垦方案中附具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

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和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土地复垦实施方案应当明确土地复垦的目标、任务、位置、主要措施、投资概算、工程规划设计等。

第十条 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受理土地复垦方案审查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根据论证所需专业知识结构,从土地复垦专家库中选取专家。专家与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申请项目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要求回避。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也可以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专家回避。

土地复垦方案申请人或者相关利害关系人可以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向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查询专家意见。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提供查询结果。

第十一条 土地复垦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由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最终审查。符合下列条件的,方可通过审查:

(一)土地利用现状明确;

(二)损毁土地的分析预测科学;

(三)土地复垦目标、任务和利用方向合理,措施可行;

(四)土地复垦费用测算合理,预存与使用计划清晰并符合本办法规定要求;

(五)土地复垦计划安排科学、保障措施可行;

(六)土地复垦方案已经征求意见并采纳合理建议。第十二条 土地复垦方案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土地复垦方案审查意见书应当包含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土地复垦方案未通过审查的,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书面告知土地复垦义务人补正。逾期不补正的,不予办理建设用地或者采矿审批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因生产建设项目的用地位置、规模等发生变化,或者采矿项目发生扩大变更矿区范围等重大内容变化的,应当在三个月内对原土地复垦方案进行修改,报原审查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第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不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十三条规定补充编制或者修改土地复垦方案的,依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实施土地复垦工程前,应当依据审查通过的土地复垦方案进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将土地复垦方案和土地复垦规划设计一并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按照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要求,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双方约定的银行建立土地复垦费用专门账户,按照土地复垦方案确定的资金数

6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报告事项履行情况的监督核实,并可以根据情况将土地复垦义务履行情况报告在门户网站上公开。

第二十三条 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土地复垦义务人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监督管理,发现有不按照规定使用土地复垦费用的,可以按照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的约定依法追究土地复垦义务人的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生产建设活动中应当遵循“保护、预防和控制为主,生产建设与复垦相结合”的原则,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对可能被损毁的耕地、林地、草地等,应当进行表土剥离,分层存放,分层回填,优先用于复垦土地的土壤改良。表土剥离厚度应当依据相关技术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表土剥离应当在生产工艺和施工建设前进行或者同步进行;

(二)露天采矿、烧制砖瓦、挖沙取土、采石,修建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等,应当合理确定取土的位置、范围、深度和堆放的位置、高度等;

(三)地下采矿或者疏干抽排地下水等施工,对易造成地面塌陷或者地面沉降等特殊地段应当采取充填、设置保护支柱等工程技术方法以及限制、禁止开采地下水等措施;

(四)禁止不按照规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粉灰、废油等。

第二十五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对生产建设活动损毁土地的规模、程度和复垦过程中土地复垦工程质量、土地复垦效果等实施全程控制,并对验收合格后的复垦土地采取管护措施,保证土地复垦效果。

第二十六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依法转让采矿权或者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复垦义务同时转移。但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未履行完成的除外。

原土地复垦义务人已经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以及未履行完成的土地复垦义务,由原土地复垦义务人与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在转让合同中约定。

新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应当重新与损毁土地所在地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银行签订土地复垦费用使用监管协议。

第三章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 第二十七条 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调查评价,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损毁土地现状调查,包括地类、位置、面积、权属、损毁类型、损毁特征、损毁原因、损毁时间、污染情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二)损毁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包括损毁程度、复垦潜力、利用方向及生态环境影响等;

(三)土地复垦效益分析,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等效益。第二十八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国土资源

10第三十四条 生产建设周期五年以上的项目,土地复垦义务人可以分阶段提出验收申请,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实行分级验收。

阶段验收由项目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总体验收由审查通过土地复垦方案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或者委托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

第三十五条 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组织邀请有关专家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依据土地复垦方案、阶段土地复垦计划,对下列内容进行验收:

(一)土地复垦计划目标与任务完成情况;

(二)规划设计执行情况;

(三)复垦工程质量和耕地质量等级;

(四)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

(五)工程管护措施。

第三十六条 土地复垦阶段验收和总体验收形成初步验收结果后,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项目所在地公告,听取相关权利人的意见。公告时间不少于三十日。

相关土地权利人对验收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告期内向负责组织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书面提出。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会同同级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核查,形成核查结论反馈相关土地权利人。异议情况属实的,还应当向土地复垦义务人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第三十七条 土地复垦工程经阶段验收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的,负责验收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出具阶段或者总体验收合格确认书。验收合格确认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土地复垦工程概况;

(二)损毁土地情况;

(三)土地复垦完成情况;

(四)土地复垦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建议、处理意见;

(五)验收结论。

第三十八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在申请新的建设用地、申请新的采矿许可证或者申请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注销时,应当一并提供按照本办法规定到期完工土地复垦项目的验收合格确认书或者土地复垦费缴费凭据。未提供相关材料的,按照条例第二十条规定,有关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不得通过审查和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九条 政府投资的土地复垦项目竣工后,由负责组织实施土地复垦项目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初步验收,验收程序和要求除依照本办法规定外,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及相应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

初步验收完成后,依照条例第三十条规定进行最终验收,并

314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对土地复垦档案实行专门管理,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资金使用监管协议、土地复垦验收有关材料和土地复垦项目计划书、土地复垦实施情况报告等资料和电子数据进行档案存储与管理。

第四十八条 复垦后的土地权属和用途发生变更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登记相关手续。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条例第三十六条第六项规定的其他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行为,包括下列行为:

(一)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土地复垦义务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土地复垦费用支取通知书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或者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期限内出具退还耕地占用税的意见的;

(三)其他违反条例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将土地复垦方案、土地复垦规划设计报所在地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备案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一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预存土地复垦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处罚。

第五十二条 土地复垦义务人未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土地复垦质量控制和采取管护措施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处罚。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铀矿等放射性采矿项目的土地复垦具体办法,由国土资源部另行制定。

实施条例 篇6

——曹 俊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容,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群体,对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实施有效的市场监管,完善相关法律规章,也将成为保证证券市场公平公正,保障投资者切身利益,控制系统性风险,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今年年初,根据进一步营造有利于资本市场创新发展政策环境的工作目标,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中国证监会已将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出台提上建章立制的议事日程,正在积极加快推进修改完善,投资者期盼已久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呼之欲出。

上市公司治理和监管存缺陷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先天不足,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是造成违规行为频发的主要诱因。据统计,近三年来沪深两市因违规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及相关机构已超过200家,今年以来,在宽进严管的治市理念指导下,截至目前已有120家上市公司及相关机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中国证监会查处违规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政府强势监管的威慑力,不仅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的自律意识,更得到了证券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广泛认同。

事实上,被处罚的上市公司相关的违规行为主要集中在欺诈发行、财务虚假、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几个方面,而上市公司内设机构不尽责、管理流程不规范、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等公司治理问题突出,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

此外,上市公司监管存在问题,基础性法律规章缺失,使政策主导行政手段成了处罚主要手段。作为政府证券行业监管部门的中国证监会,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对上市公司和相关机构的监管作为重要工作,尤其是近年来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已远超过以往,但上市公司及相关机构的各种证券违规行为仍屡禁不止还时有发生,这与监管条例征求意见迟迟不出台,造成行为规范长期缺位不无关系。《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从2006年开始起草,2007年国务院法制办就公布了《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据称目前已经完成初稿,涉及股东行为的监管措施、同业竞争、关联交易等方面的内容,但历经数年,条例迟迟不出台令投资者失望,也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尽快推进实施监管条例

尽快推进实施监管条例,对于改善证券市场运行环境,提振投资者信心,事不宜迟。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主要内容是信息披露,重点关注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根据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发行人首次发行的充分信息披露和上市后的持续信息披露,这也是注册制证券发行的核心。然而在监管实践中,证券监管部门意识到,切实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仅仅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远远不够的,要依靠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让上市公司产生内生性的自律意识则更为重要,监管的重点还是要对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其运行过程的监管,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作出了一些特别规定。

作为监管法规的《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是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前提,也是监管机构实施监管的依据。《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作为证券监管领域的基础性规范,对上市公司存在的信息披露不规范、治理结构不完善、大股东行为缺乏有效制约、董事和高管人员未能勤勉尽责、不重视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和回报等问题加以规范,是将《公司法》、《证券法》相关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实施相配套的法律及经济责任追究的依据,《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主要强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过程中的责任履行和公司治理方面对实际控制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同时还涉及对公司并购重组的规定,更重要的是明确了违反相关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应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塑上市公司优势群体形象,至关重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是作为公众公司诚信的基本要求,由于历史形成的公司股权结构缺陷,造成“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诸多问题,存在的未按规定披露信息、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等违法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形象的损害是很大的,中国证监会从2007年实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开始,以信息披露违法案件处罚决定书的形式对涉及的违法行为责任人员采取了市场禁入措施进行处罚,对信息披露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司法机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操控内幕信息的违法行为。

然而,在证券市场监管过程中,通过规范强制信息披露,依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事后监管,不能有效地预防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发生。为此,将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纳入上市公司监管法规中,规范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关制度安排,并增加了约束大股东的行为规范,使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更能够体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初衷,可以重塑上市公司的优势群体形象,也更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

通过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对公司治理的监管,可以从完善民事诉讼制度,落实《证券法》规定的民事赔偿机制,以切实强化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可以从推进完善内控建设,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自我评价及第三方评价机制,以切实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可以从加强董事会制度建设,削弱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绝对控制,完善董事会结构和职能等方面有所突破,以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

通过积极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尽快出台,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法规体系有机结合,使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从规范强制信息披露入手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延伸,更能够体现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从而,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来源:中国经济网)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篇7

第二条条例第一条所称货物, 是指有形动产, 包括电力、热力、气体在内。

条例第一条所称加工, 是指受托加工货物, 即委托方提供原料及主要材料, 受托方按照委托方的要求, 制造货物并收取加工费的业务。

条例第一条所称修理修配, 是指受托对损伤和丧失功能的货物进行修复, 使其恢复原状和功能的业务。

第三条条例第一条所称销售货物, 是指有偿转让货物的所有权。

条例第一条所称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以下称应税劳务) , 是指有偿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员工为本单位或者雇主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不包括在内。

本细则所称有偿, 是指从购买方取得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

第四条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的下列行为, 视同销售货物: (一) 将货物交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销; (二) 销售代销货物; (三) 设有两个以上机构并实行统一核算的纳税人, 将货物从一个机构移送其他机构用于销售, 但相关机构设在同一县 (市) 的除外; (四) 将自产或者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五) 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 (六)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作为投资, 提供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体工商户; (七)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者投资者; (八) 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者购进的货物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货物又涉及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外, 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货物, 应当缴纳增值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 视为销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不缴纳增值税。

本条第一款所称非增值税应税劳务, 是指属于应缴营业税的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本条第一款所称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 包括以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为主, 并兼营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内。

第六条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 应当分别核算货物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并根据其销售货物的销售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非增值税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不缴纳增值税;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货物的销售额: (一) 销售自产货物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行为; (二)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纳税人兼营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 应分别核算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和非增值税应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的, 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第八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以下简称境内)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 是指: (一) 销售货物的起运地或者所在地在境内; (二) 提供的应税劳务发生在境内。

第九条条例第一条所称单位, 是指企业、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军事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单位。

条例第一条所称个人, 是指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

第十条单位租赁或者承包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的, 以承租人或者承包人为纳税人。

第十一条小规模纳税人以外的纳税人 (以下称一般纳税人) 因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而退还给购买方的增值税额, 应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当期的销项税额中扣减;因购进货物退出或者折让而收回的增值税额, 应从发生购进货物退出或者折让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

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后, 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开票有误等情形, 应按国家税务总局的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未按规定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 增值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扣减。

第十二条条例第六条第一款所称价外费用, 包括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以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 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二)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输费用:1.承运部门的运输费用发票开具给购买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买方的。 (三) 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代为收取的政府性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1.由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的政府性基金, 由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2.收取时开具省级以上财政部门印制的财政票据;3.所收款项全额上缴财政。 (四) 销售货物的同时代办保险等而向购买方收取的保险费, 以及向购买方收取的代购买方缴纳的车辆购置税、车辆牌照费。

第十三条混合销售行为依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应当缴纳增值税的, 其销售额为货物的销售额与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的合计。

第十四条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采用销售额和销项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税率)

第十五条纳税人按人民币以外的货币结算销售额的, 其销售额的人民币折合率可以选择销售额发生的当天或者当月1日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纳税人应在事先确定采用何种折合率, 确定后1年内不得变更。

第十六条纳税人有条例第七条所称价格明显偏低并无正当理由或者有本细则第四条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者, 按下列顺序确定销售额: (一) 按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二) 按其他纳税人最近时期同类货物的平均销售价格确定; (三) 按组成计税价格确定。

组成计税价格的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 (1+成本利润率)

属于应征消费税的货物, 其组成计税价格中应加计消费税额。

公式中的成本是指:销售自产货物的为实际生产成本, 销售外购货物的为实际采购成本。公式中的成本利润率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第十七条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 (三) 项所称买价, 包括纳税人购进农产品在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注明的价款和按规定缴纳的烟叶税。

第十八条条例第八条第二款第 (四) 项所称运输费用金额, 是指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上注明的运输费用 (包括铁路临管线及铁路专线运输费用) 、建设基金, 不包括装卸费、保险费等其他杂费。

第十九条条例第九条所称增值税扣税凭证, 是指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农产品收购发票和农产品销售发票以及运输费用结算单据。

第二十条混合销售行为依照本细则第五条规定应当缴纳增值税的, 该混合销售行为所涉及的非增值税应税劳务所用购进货物的进项税额, 符合条例第八条规定的, 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十一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所称购进货物, 不包括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不含免征增值税项目) 也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 (以下简称免税) 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固定资产。

前款所称固定资产, 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所称个人消费包括纳税人的交际应酬消费。

第二十三条条例第十条第 (一) 项和本细则所称非增值税应税项目, 是指提供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和不动产在建工程。

前款所称不动产是指不能移动或者移动后会引起性质、形状改变的财产,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土地附着物。

纳税人新建、改建、扩建、修缮、装饰不动产, 均属于不动产在建工程。

第二十四条条例第十条第 (二) 项所称非正常损失, 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第二十五条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 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第二十六条一般纳税人兼营免税项目或者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而无法划分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月无法划分的全部进项税额×当月免税项目销售额、非增值税应税劳务营业额合计÷当月全部销售额、营业额合计

第二十七条已抵扣进项税额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发生条例第十条规定的情形的 (免税项目、非增值税应税劳务除外) , 应当将该项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进项税额从当期的进项税额中扣减;无法确定该项进项税额的, 按当期实际成本计算应扣减的进项税额。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一条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标准为: (一) 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人, 以及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并兼营货物批发或者零售的纳税人, 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 (以下简称应税销售额) 在50万元以下 (含本数, 下同) 的; (二) 除本条第一款第 (一) 项规定以外的纳税人, 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元以下的。

本条第一款所称以从事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为主, 是指纳税人的年货物生产或者提供应税劳务的销售额占年应税销售额的比重在50%以上。

第二十九条年应税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其他个人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非企业性单位、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可选择按小规模纳税人纳税。

第三十条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不包括其应纳税额。

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采用销售额和应纳税额合并定价方法的, 按下列公式计算销售额:

销售额=含税销售额÷ (1+征收率)

第三十一条小规模纳税人因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退还给购买方的销售额, 应从发生销售货物退回或者折让当期的销售额中扣减。

第三十二条条例第十三条和本细则所称会计核算健全, 是指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 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

第三十三条除国家税务总局另有规定外, 纳税人一经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后, 不得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第三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不得抵扣进项税额, 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一) 一般纳税人会计核算不健全, 或者不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 (二) 除本细则第二十九条规定外, 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 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

第三十五条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部分免税项目的范围, 限定如下: (一) 第一款第 (一) 项所称农业, 是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农业生产者, 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农产品, 是指初级农产品, 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确定。 (二) 第一款第 (三) 项所称古旧图书, 是指向社会收购的古书和旧书。 (三) 第一款第 (七) 项所称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是指其他个人自己使用过的物品。

第三十六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适用免税规定的, 可以放弃免税, 依照条例的规定缴纳增值税。放弃免税后, 36个月内不得再申请免税。

第三十七条增值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限于个人。

增值税起征点的幅度规定如下: (一) 销售货物的, 为月销售额2 000~5 000元; (二) 销售应税劳务的, 为月销售额1 500~3 000元; (三) 按次纳税的, 为每次 (日) 销售额150~200元。

前款所称销售额, 是指本细则第三十条第一款所称小规模纳税人的销售额。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 (局) 和国家税务局应在规定的幅度内,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适用的起征点, 并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第三十八条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第 (一) 项规定的收讫销售款项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项凭据的当天, 按销售结算方式的不同, 具体为: (一) 采取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不论货物是否发出, 均为收到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凭据的当天; (二) 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 (三) 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四) 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但生产销售生产工期超过12个月的大型机械设备、船舶、飞机等货物, 为收到预收款或者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五)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 (六) 销售应税劳务, 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款或者取得索取销售款的凭据的当天; (七) 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四条第 (三) 项至第 (八) 项所列视同销售货物行为, 为货物移送的当天。

第三十九条条例第二十三条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的具体纳税期限, 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其应纳税额的大小分别核定。

第四十条本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深入实施 篇8

9月,执法检查组分别对友谊公园、陈塘热电有限公司、梅江会展中心等单位节约用水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与有关单位人员进行了座谈。在集中检查时,实地察看了天津三星电机有限公司,该公司加强对废水的处理和回收,实现了工业废水零排放。天津大学高度重视再生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每月使用再生水3万余吨,每年节水30多万吨,节水器具安装率达100%。西青区辛口镇水高庄村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率提高60%以上。座谈会上,听取了天津市节约用水办公室负责同志关于实施节约用水条例情况的汇报。执法检查人员指出,《天津市节约用水条例》是全国第一部专门规范节约用水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施行以来,市和区县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执行条例的各项规定,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注重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强化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和创新节水管理体制,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水能力,为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执法检查人员还就推进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的管理和利用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肖怀远在讲话时指出,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约用水工作,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取得了重要进展。天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节水型城市”。为了支持和促进天津市政府做好这项工作,天津市常委会将检查节约用水条例实施情况列入了年度工作安排,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加强节约用水法制建设,通过执法检查、视察等方式,监督和促进有关部门做好节约用水和其他水务工作,为天津市节水工作再上新水平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工伤保险条例》实施效应及思考 篇9

1 新条例新变化

新条例的实施拓宽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空间,为规范工伤保险管理,便民利民,提高效率提供了新机遇。

1.1 扩大参保范围

新条例规定,除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外,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依照规定参加工伤保险,此规定进一步扩大了工伤保险覆盖的职业人群。

1.2 突出保障,调整工伤认定范围

新条例增加完善了“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这一规定有利于引导广大职工重视上下班途中的交通安全问题。

1.3 切实“便民利民”,简化工伤认定及争议处理

工伤认定及其争议处理程序复杂、时间过长等一直是工伤保险各相关主体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新条例明确,对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工伤认定申请,应当在15日内作出工伤认定决定,并取消工伤认定争议中行政复议前置程序,降低用人单位和工伤职工维权成本。

此外,新条例将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调整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按照伤残级别增加1至3个月职工本人工资,这些“利民”规定有利于提高工伤职工及其供养亲属的保障水平,杜绝因身份不同导致“同命不同价”的不合理现象。

1.4 深化“利企减负”,增加基金支出项目

新条例明确将工伤预防的宣传、培训等费用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并将原由用人单位支付的工伤职工住院伙食补助费、统筹地区外就医交通食宿费以及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改由工伤保险基金统一支付。进一步减轻了参保企业负担,提高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积极性。

1.5 强化“依法规范”,加大强制执行力度

新条例增加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给付工伤医疗费的规定,有力保障了工伤职工的及时救治。同时,新条例还增加了对不参加工伤保险和拒不协助工伤认定调查核实的用人单位的行政处罚规定,切实维护了工伤职工权益。

2 新条例实施中的不足

2.1 基金管理仍存漏洞

在工伤保险基金征缴中,用人单位应按职工实际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保费,但有些企业瞒报、少报职工工资总额,按照当地规定的最低缴费基数为职工申报缴费工资。其行为,一方面侵蚀工伤保险基金收入,另一方面也导致工伤职工享受不到法定的待遇标准。

在工伤保险待遇给付中,仍然存在医疗机构过度治疗的情况。有些医疗机构将工伤职工视作“唐僧肉”,在住院治疗和检查中“大手大脚”,可做可不做的都做,不该做的也做,可在门诊救治的却尽量鼓动住院;在收费上或将手术分解收费,或擅自改变手术收费项目。有些医疗机构甚至私下承诺工伤职工住院给补助。这些违法违规行为侵蚀了工伤保险基金,并危及基金安全。

2.2 扩面任重而道远

伴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升,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来自职业介绍机构或个人雇佣,如临时工、季节工、家庭保姆、家政清洁工等。他们和雇主之间往往只存在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当前工伤保险参保的前提却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建立劳动关系,这些人员自然被排除在工伤保障之外,一旦发生工伤,只能走艰辛的维权之路。

而且,民营企业、私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大多规模小,用工随意,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工伤保险等法律法规,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经常忽视职工参保权益,即使参保中途退保现象也时有发生。当然,有些职工主观上也不配合,尤其是农民工因流动性强、工作不固定等原因,缺乏对工伤保险的正确认识,维权意识弱,工伤保险扩面工作难以推进。

2.3 费率不尽合理

当前,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标准为职工工资总额的0.2-2%,平均1%,高风险行业费率最高不超过3%。行业本身分类繁多,与行业相关的风险千差万别,而现行工伤保险费率水平偏低,划分档次过粗,没有按事故发生率及不同行业特点确定费率,达不到费率与风险互相制约的目的。费率机制的缺陷既不利于调动生产事故少的行业和企业参保,也不能对生产事故多的企业起到应有的警示和制约作用。

2.4 预防、康复功能发挥不够

从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来分析,多数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伤害除了生产技术、安全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外,还存在着劳动者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企业对安全生产重视不够,缺乏专门安全技术培训及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等。然而,当前工伤保险仍以事后经济补偿为主,现行法律法规没有明确人社、安监及工会等各部门间的衔接和配合,无法形成有机、统一、综合协调的工伤预防机制。

由于工伤康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的专业康复技术人员,在医疗、康复服务等方面尚缺乏经验。用人单位、多数医疗机构及临床医生对工伤康复不了解、不信任,认为康复就是疗养,对早期介入更存在误解。对绝大多数工伤职工而言,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工伤赔偿金是其首要关注的事情,而关于康复治疗和培训以及如何重返工作岗位等问题却根本不重视,由此也出现了部分劳动者为获得高赔偿而放弃康复的怪象,以至某些工伤职工不残变残、小残变大残。

3 优化工伤保险制度的思考

3.1 严格审核,规范基金使用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待遇审核

支付中,应认真核实工伤职工及用人单位的工资基数、劳动合同,还要核实工亡人员的供养亲属情况,严格按照工伤认定书和劳动能力鉴定结论执行统一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项目和待遇支付标准。

加强对工伤医疗机构监管,通过社会举报、随机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控制医疗机构费用的恶性膨胀,杜绝小伤大养、挂床住院、大处方、大检查及无关治疗,区分治疗期与康复期等。

3.2 加强扩面工作

以实现工伤保险参保全覆盖为目标,深入基层、企业,尤其是新社会企业,耐心细致的开展工作,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帮助企业规范劳动用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通过拓宽信息渠道,普及《工伤保险条例》等政策知识,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对用工人数多、扩面难度大的企业做到重点突破,强制参保。

3.3 建立科学规范的费率机制

根据行业风险程度,进一步细化行业分类,完善行业差别费率,充分体现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差异。对于危险性高的行业,用工伤保险费率浮动这一经济杠杆,促进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制定更科学的工作规范,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预防措施,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

3.4 强化风险防控,推动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开展

鼓励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设施、预防措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开展职业危害防护技术研究与高危行业、工种岗位改善劳动条件的研究和实施工作;开展定期职工(尤其是遭受职业病危害的人群)身体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危害作业网点和人员管理台帐以及健康档案;为职工发放工伤保险宣传教育手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工伤保险意识。

试行先康复后评残机制,采取主动康复和被动康复相结合,确保早期康复的及时介入。对于因用人单位或经治医院拒绝将工伤职工转入康复,延误康复治疗的,必须明确其责任。

3.5 加强宣传培训

利用社保服务大厅服务面广,对象多,方式直接的优势,为用人单位和职工发放工伤保险宣传资料、便民服务卡等,宣传工伤保险政策、经办流程、工伤治疗、工伤待遇等业务知识,让职工广泛了解工伤保险,关注工伤保险。

结合“进村入企”等活动开展工伤保险宣传工作。针对性的梳理工伤保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企业和职工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编订宣传手册、政策问答,深入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和事故多发企业,将宣传与扩面相结合,强化职工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意识,增强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积极性,促使企业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安全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建,孔昌生,陈刚.最新工伤保险条例释义.[A].2010,36-43.

[2]陈泰才.工伤预防费要用对地方.中国社会保障.[J].2011(12).

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意义重大 篇10

《实施条例》首先强调“应采尽采”, 要求“扩大政府采购管理实施范围, 对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全部依法实施政府采购”。按照《政府采购法》, 政府采购适用于“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现在, 《实施条例》要求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资金、以国有资产作担保的借贷资金都视同财政性资金;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采购也视为政府采购;此外, 在集中采购目录以外、超过最低金额标准的采购也将包括在内。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工程项目, 对此, 《实施条例》规定, 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 适用招标投标法, 但招标投标法没有规定的, 应当适用政府采购法。这样, 政府采购工程将同时受到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约束, 换言之, 其也将落入政府采购的范围。《实施条例》的这些规定如果能得到贯彻, 我国政府采购的规模将会得到极大的扩展,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迅速缩小。

《实施条例》的另一重要规定是关于“国货”的界定标准。《实施条例》规定:“本国货物, 是指在中国境内生产, 且国内生产成本超过一定比例的最终产品。国内生产成本比例= (产品出厂价格-进口价格) /产品出厂价格”。看来这个规定还不够完善, 但比起以前对“国货”没有任何界定的情况来说是一大进步。

《实施条例》要求“管采分离”, 这是加强监管的需要。此外, 也吸取了政府采购实践中的经验, 注意了防范措施。例如《实施条例》指出, 要“防止借采购项目保密而逃避或简化政府采购的行为”。过去就曾发生过因举报政府采购中的问题而被扣上泄密帽子的先例。今后, 这种情况就可以杜绝了。

就软件业而言, 《实施条例》的“政策功能”中, 关于“要严格审核进口产品的采购, 凡国内产品能够满足需求的都要采购国内产品”的规定, 是盼望已久的好消息。如果认真贯彻, 将大大促进对国产软件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前几年, 有的部门或单位将政府采购“正版软件”变成了政府采购“外国软件”, 如果有上述规定, 这种情况就不大可能发生。这样的规定并不会和《反垄断法》发生矛盾, 恰恰相反, 还将有助于打破垄断。事实上, 在软件的许多领域, 都是外国跨国公司占据垄断地位, 通过政府采购支持国产软件, 往往会成为国产软件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的第一个台阶。

《实施条例》关于“依法处罚”的内容也非常重要, 即“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处罚”。过去, 《政府采购法》贯彻不好,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法律制度约束。这些年来, 几乎没有哪个单位或哪个人因违反《政府采购法》而受到处罚, 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在发达国家, 如有谁违反《政府采购法》往往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所以, 《实施条例》可以使政府采购的实施得到有力的保障。

《实施条例》在“体系建设”中, 强调了信息化, 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 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交易信息共享和全流程电子化操作”, 这是很有必要的。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运用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 而且有助于使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公平公正。

实施条例 篇11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4165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811家,占19.5%。但是,由于博物馆门槛低,缺乏监管,国内民间博物馆基本上是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存在很多问题。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把我国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的问题分为表层和深层两种。

其中,表层问题主要有: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薄弱、人才匮乏、违法买卖出土文物、重建馆轻运营等。目前60%的馆尚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以收藏文物、艺术品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赝品比例畸高,陈列展览普遍数量少质量低;30%的馆经费入不敷出;20%的馆尚未完成法人登记手续;在已完成法人登记手续的馆中,60%以上还没按规定建立理事会。

深层次问题是:现阶段的非国有博物馆基本上仍处于个人、家庭、企业“收藏展示馆”阶段,创办者的私人财产权与博物馆的法人财产权混淆不清,不符合国际公认的博物馆的定义和性质。严格来说,我国还没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的非国有博物馆。更有甚者,个别非国有博物馆“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博物馆的幌子向政府和社会索要政策、资金支持,却干着违背博物馆宗旨的勾当,严重败坏了非国有博物馆的声誉。

针对段勇所提到的诸多问题,《条例>有明确措施予以规约。

比如,对于非国有博物馆未建立藏品登记、管理制度、赝品比例畸高、违法买卖出土文物的问题,《条例》明确要求加强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管理和保护,禁止取得来源不明或者来源不合法的藏品,建立藏品账目及档案。加强文物保护,对珍贵藏品和易损藏品要设立专库或者专用设备保存;博物馆要对属于文物的藏品单独设置档案并报文物主管部门备案;属于国有文物、非国有文物中的珍贵文物和国家规定禁止出境的其他文物的藏品,不得出境,不得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

在博物馆界,存在一些打着建博物馆的幌子圈钱圈地的行为,他们往往登记以后并不开放,针对这种行为,《条例》第四十一条给出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博物馆自取得登记证书之日起6个月内未向公众开放,或者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行免费或者其他优惠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登记管理机关撤销登记。”

针对目前博物馆业普遍存在的管理混乱问题,《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博物馆应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有关组织管理制度。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建设博物馆理事会制度势在必行,应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博物馆理事会通常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理事组成的管理组织,依照集体负责的形式,履行对博物馆的领导决策权,是博物馆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能包括:对内要决定博物馆的宗旨和目标,制定政策,规划战略,遴选、任免、监督、评估理事和高级管理层,审核工作和财政预结算报告;对外要建立与社会联系交融的平台,筹集发展所需资金,发展合作伙伴,提升公共形象,维护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众的良好关系。国际上的经验也已证明,理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博物馆公共性的生动体现和组织保障。

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正式实施 篇12

对于新建建筑工程中节能标准的落实, 《条例》规定, 除区域总体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外, 具体项目的施工图设计方案要经过节能审查, 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 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施工过程中, 也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违反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相关规定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摘自新浪地产网) 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安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清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浦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业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新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区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举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行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工

上一篇:水泥土搅拌墙下一篇: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