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孔留矿法

2024-08-16

浅孔留矿法(通用4篇)

浅孔留矿法 篇1

摘要:内蒙古包头鑫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复合分支矿脉时,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订开采方案, 因地制宜划分采场、布置天井、留设矿柱, 得到较好的效益。文章对几年来的开采方法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浅孔留矿法,复合分支矿脉,开采

内蒙古包头鑫达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平硐1118m, 中段西沿脉矿走向近东西, 倾角为70°左右, 受F13断层构造影响, 矿体节理裂隙发育, 围岩破碎。经1168m中段及1118m中段平巷揭露及天井、穿脉探矿工程的控制, 发现矿脉分支、复合、尖灭、交错现象严重, 这样的矿体用普通的浅孔留矿法开采, 会产生较高的贫化和损失。经认真分析, 将矿脉分为沿走向的分支矿脉、向上的分支矿脉、向下分支的矿脉、交错的矿脉、沿走向并向上或向下分支的矿脉等5种类型, 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划分采场, 布置天井留设矿柱, 使回采工作顺利地进行。

1 天井的布置

采场天井除可用来探矿外, 还是通风、人行、运送材料的通道, 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采矿作业服务, 合理布置天井是成功开采分支复合矿脉的关键。

1.1 沿走向分支矿脉的采场天井布置

如图l经1118、1168上下中段平巷的揭露可定出上下中段矿脉的分支位置, 连接上下分支点的直线AB称作脊线。布置采场天井时应将其放在脊线的外边, 图1中1、2、3点处可布置天井。按此种布置天井时2、3点之间的夹石厚度应大于2.5m, 如布置在AB脊线处 (图l中虚线位置) 则不安全。

1.2 向上分支矿脉的采场天井布置

如图2所示, 上中段平巷揭露出了矿脉分支、南北穿脉、控制了矿脉;下中段平巷揭露出矿脉为单矿脉, 即此矿脉为上向分支, 这时天井布置在1、2、3和1’、2’点处。2、3天井相对布置。如2、3天井是顺路天井、则主脉天井2应超前支脉天井3掘进, 以利沿倾向探矿。

1.3 向下分支矿脉的采场天井布置

如图3所示, 上中段平巷揭露矿脉为单矿脉, 下中段平巷揭露出矿脉分支, 此时天井应布置在矿脉分支点两侧的1、2和1’、2’、3’点处。回采时上帮矿脉应超前一个分层 (2m) 以上。

2 采场的划分

采场一般是根据矿脉的分支情况来划分的, 可分采的划为分采采场, 这样能够剔除夹石, 减少贫化。然而, 分采或合采又与矿脉间夹石的厚度, 夹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关。根据几年采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当夹石厚度大于2.5m时分采, 否则合采。

3 采区矿柱的合理布置

如在一个采区既有分采采场, 又有合采采场, 那么应在分合采的结合部留设矿柱以保护分采矿脉间的夹石不倒塌。

3.1 上向分采时的矿柱布置

如图4, 在分采底线上侧的分支矿脉中沿走向留设桃形矿柱, 矿柱高3m、宽2m, 矿柱间距4m~5m, 其间距尽量和底柱漏斗间距相对应。

3.2 向上合分采时的矿柱布置

如图5, 在合采的底线下侧的南北采场内沿走向留设矿柱, 矿柱规格为3m×2m, 间距4m~5m。在下中段各支脉, 沿走向布置漏斗, 间距4m~5m。“品”字形布置。

4 回采实例

4.1 采场简况

试验场为1118中段424矿房的13号脉和13号脉, 采场参数为走向长52m, 中段垂高50m, 顶柱2.5m, 底柱3m (见图6)

1.底柱;2.顶柱;3.沿走向分支界限线处矿柱;4.向上分支界线处的矿柱;5、6.天井

4.2矿井开采条件

矿脉产于变质砂岩和片麻岩互层。受F24断层构造的影响, 矿岩破碎, 节理裂隙发育, 矿脉纵横变化较大, 分支复合, 膨缩尖灭再现。13号脉走向216°, 倾角83°, 平均矿脉2.4m, 13-1号脉走向193°, 倾角76°, 平均脉宽1.65m。13号脉、13-1号脉的平均品位为4.6g/t。

4.3 采准与切割

从1118m中段沿13号脉掘进天井C和天井D。天井规格2m×1.5m。天井布置在矿脉分支起点A的两侧, 间距52m。在两天井中间, 按5m的间距布置2m×2m的底柱漏斗, 由平巷向上掘进漏斗颈, 然后沿脉掘进断面为2m×2m的拉底平巷。

4.4 回采

用7655型凿岩机在拉底巷道内打眼, 炮眼为“之”字形布置, 眼深1.5m~1.7m。靠上帮的眼间距为0.8~1.2m, 炮眼布置在脉内或脉外0.1~0.15m的范围之内, 靠下帮的眼间距为0.8m~1.0m, 用二号岩石炸药爆破, 火雷管起爆。当上采到矿脉向上分支和沿走向分支分界线时, 分别在424采场和424采场的分界线上留设矿柱, 向上分采时的矿柱规格为3m×2m, 在分、合采界线上侧的424采场中沿走向分别留设矿柱 (图6中的3) , 规格3m×2m

5、评价

主平硐1118m中段西沿分支复合急倾斜复杂难采矿脉的开采实践是在典型的浅孔留矿法工艺基础上综合出的新方案。由于采取了“合理布置天井, 合理划分采场及在分、合采界线上合理留设矿柱”等技术措施, 使424采场得以完全顺利回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浅孔留矿法 篇2

浅孔留矿采矿法是我国地下金属矿山应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采矿方法, 普遍应用于矿石和围岩稳固。矿石和围岩不具自燃、氧化、结块特性的急倾斜薄~中厚矿体开采。河池市北香矿业有限公司隆友锌多金属矿自建矿以来一直采用此采矿方法, 具有工艺简单、管理方便、设备要求低、采矿成本低、贫化率低、回采率高等优点,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 矿山概况

河池市北香矿业有限公司隆友锌多金属矿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区拨贡镇北香村, 矿山距河池市53 km, 距拨贡镇16 km。该矿始建于2001年, 矿山于2001年4月取得采矿许可证。建矿后矿山经过近三年的基本建设, 共投入资金420多万元, 探明了2个锌多金属隐伏矿体, 形成了140、110、85、65、36多个生产中段。目前, 140、110、85中段基本采空, 主要在65、36中段进行回采作业, 矿山开拓阶段高度一般为25~30 m, 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采矿, 到目前为止累计采出矿石量约15万t。该矿现有职工100人, 其中管理人员10人, 技术人员4人, 年产矿石约3万t。

2 矿体赋存条件和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2.1 矿体赋存条件

矿体属急倾斜薄矿体, 矿体平均厚0.93 m, 倾角73°~83°, 矿体走向长360 m, 赋存于0~+160 m标高之间。

2.2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地表汇水面广, 水系较为发育, 该区地下水潜水水面在265 m标高左右。矿体埋深在170 m标高以下, 深部地下水主要是来自矿脉中的裂隙水。由于矿区内出露的地层和岩性主要为泥岩、泥质灰岩、泥灰岩, 这类岩石结构致密, 成为该矿的主要隔水层, 矿体主要赋存在隔水层以下, 矿山开采受地表水的影响不大, 水文地质条件属于中等复杂类型。

2.3 工程地质条件

矿体围岩为深灰色泥质灰岩夹泥灰岩, 较为稳固, 裂隙不发育, 普氏硬度f为5~6级, 稳定性较好, 除风化破碎严重的矿脉外, 一般巷道掘进不需支护。矿区地表除矿山自有厂房及附属工业设施外, 无居民区和其他永久建筑物、农田, 地表允许陷落。矿石坚硬, 无结块、无自燃氧化现象,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3 开拓方式

矿山采用斜井、盲斜联合开拓方案, 采用有轨运输, 中段运输平巷布置在矿体下盘。巷道断面为梯形, 上底宽1.8 m、下底宽2.2 m、高2 m。运输平巷每隔150~200 m设一错车道。

4 采矿方法

根据矿床矿脉的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的设备装备水平、工人技术水平等因素, 矿山自建矿以来一直采用具有结构简单、管理方便、采准工程量小、工艺技术容易掌握、生产所需的设备比较简单等诸多优点的浅孔留矿法进行开采。该矿在2005~2006年曾试验采用人工假底的底部结构, 但发现存在坑木消耗量大、漏斗架设工程量大、漏斗易发生堵塞事故、漏斗维护困难等诸多问题而改用平底的底部结构。矿块结构如图1所示。

4.1 矿块构成要素

采用脉外阶段运输平巷, 沿矿体走向布置矿块。阶段高度为25~30 m, 矿块长度40~60 m, 顶柱高3 m, 不留底柱、间柱, 采用平底结构, 出矿横巷间距5~6 m。因矿体平均厚度只有0.93 m, 为了使作业人员能够正常工作并尽可能降低矿石贫化率, 矿块宽度取1.2 m。

4.2 采准切割

采准工作主要有脉外运输平巷、装矿横巷、先进天井。矿山原掘进的脉内探矿巷道利用为切割平巷, 在矿体下盘与探矿平巷相距3~5m的地方掘进与之平行的脉外运输平巷, 从运输平巷内以45°~60°方向按间距5~6 m掘进出矿横巷与脉内探矿平巷相通, 自脉内探矿平巷在矿房的两侧各布置一个规格为2 m×2 m的天井与上中段相通, 其中一侧沿脉开掘一个连通上中段的先进天井, 或另一侧随开采工作面向上推进采用坑木架设顺路天井。架设顺路天井时, 应尽可能使矿脉位于天井断面的中央, 架设天井的坑木直径一般为15~20 cm, 坑木用蚂蟥钉固定好, 并在天井内架设梯子, 以便于作业人员出入。切割工作较简单, 从脉内探矿巷道顶板向上挑顶约3 m即可进行回采。为充分利用矿石, 降低矿石损失率, 回采前采用掘进产生的废石堆放在采场底部的三角区。

4.3 回采

矿房回采分2~3个阶梯作业, 分层高度控制在1.8~2.2 m, 以凿岩人员适合作业为准, 梯段工作面长度为15~20 m。回采工作包括凿岩爆破、通风、局部放矿、撬顶、平场、破碎大块和架设顺路天井等。

1) 凿岩。一般采用YT-24型凿岩机钻凿水平炮眼, 孔径42 mm, 眼深2~2.5 m, 排距0.8 m, 眼距0.5~0.8 m, 炮孔上仰5°~8°。打眼时注意按矿体边界控制采场宽度, 采场宽度以作业人员能够正常打眼即可, 宽度控制在1.2 m左右, 以降低采矿贫化率。

2) 爆破。用乳化炸药爆破, 采用毫秒延期电雷管分段起爆, 炮孔装药系数60%~70%, 孔口填塞炮泥。

3) 通风。放炮完毕, 采用局扇压入式通风排出炮烟, 新鲜风流由采场一侧的顺路天井进入工作面, 污风通过采场另一侧的先进天井排入上中段回风巷。通风时间一般为30 min。

4) 局部放矿。每次爆破后, 利用矿石自重从出矿横巷放出崩下矿石的30%左右, 以保证作业面有2 m左右的作业空间高度为宜。为减少平场工作量, 出矿工出矿前先进入采场内检查爆堆高度, 根据爆堆高度确定每个出矿横巷的放出矿石量。整个采场的矿石回采结束后, 再将留在矿房中的矿石全部放出。放矿时注意采场内没有其它作业人员时才能放矿, 否则可能造成采场内的作业人员陷入矿石堆中、危及作业人员生产安全。

5) 撬顶平场。局部放矿结束后, 作业人员进入采场作业面检查情况, 撬落顶板和上下盘的松石, 确保工作面的安全。然后, 用人工将工作面的矿石堆表面扒平, 开始下一循环的凿岩作业。

6) 出矿。用人工在装矿横巷将矿石直接装入矿车, 人力推车到各中段井底车场提升至地面。

7) 矿柱回采及采空区处理。考虑到采空区面积较大, 为保证采场安全不回采矿柱。采场顶板较稳固, 采空区先期不作处理, 每个中段开采结束后对采空区作封闭处理, 让其自然崩落。

8) 劳动组织。每天一个作业循环, 白天撬顶、凿岩, 晚上出矿, 每个采场安排凿岩工3人、出矿工6人、安全员1人。

5 采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采矿台效50 t-70 t/台班, 采矿工效7.1 t/工班, 矿石贫化率30%左右、损失率10%-12%, 采切比24 m/kt。

主要材料消耗:炸药0.6 kg/t、雷管0.55发/t、钢纤0.05kg/t、坑木0.002 m3/t、合金片2 g/t。

6 存在问题

1) 机械化程度低。处理松石、平整场地、架设顺路天井、出矿等工作, 主要靠人力完成, 工人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2) 坑木消耗量大。

3) 采准工作量较大。

7 结语

该矿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采矿, 回采工艺简单, 工人易于掌握;采矿成本低, 矿石损失少等优点。十多年的开采实践证明, 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法开采薄矿脉,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解世俊, 金属矿床地下开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94.

浅孔留矿法 篇3

1 采区地质概况及开采技术条件

矿区主体褶皱构造为多拉纳萨依-阿克萨依向斜, 呈反“S”形, 近南北向贯穿矿区中部。长度10余km, 褶幅宽1.5km。向北扬起, 向南为新生代地层所覆盖。I、Ⅱ、Ⅲ号矿床均产在该向斜中, 自南向北分别为Ⅱ、I、Ⅲ, 其中Ⅱ矿床界于68~28勘探线间, I矿床界于28~17线勘探线间, Ⅲ号矿床界于17~53勘探线间。其中Ⅱ号矿床规模最大, I号矿床次之。现主要开采Ⅱ号和I号矿床。

Ⅱ号矿床南北长约950m, 由众多横向侧列、走向尖灭再现、局部膨缩的脉状矿体组成, 密集分布在宽约30~60m范围的狭长带内, 走向上呈反“S”形展布, 地表Ⅱ1主矿体分布于46~58线间, 矿体长约260m, 宽约15~25m。

Ⅰ1矿体是多拉纳萨依金矿Ⅰ号矿床的主要工业矿体, 矿体分布于13~8勘探线间, 地表长度525.00m, 矿体形态呈不规则脉状, 沿走向及倾斜方向有膨缩、分支复合与尖灭再现变化。

矿体围岩由灰岩、千枚岩组成。各矿体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型矿石, 其与围岩接触界线明显, 易于区分, 本矿床矿体为倾斜~急倾斜、薄~厚、中稳~稳固的矿床。矿石结构以粒状结构为主, 次有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包晶结构、乳滴状结构。矿石中常见浸染状、细脉状、细脉浸染状构造。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 主要地表水体为横贯测区北部的别列孜克河, 其侵蚀基准面为海拔662.0m, 平水期流量9.463m3/s, 最大洪峰流量为29.142m3/s, 一般在融雪期发生, 对采矿影响不大。

2 采矿方法的选择

矿床的地质条件即开采技术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对采矿方法选择有直接影响并起到控制性作用, 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 对该矿区的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前该矿区采取浅孔留矿采矿法, 2007年, 我公司经兰州设计院设计, 结合矿山现有的施工队伍技术水平和设备情况, 对采矿方法进行了改革, 把单一的浅孔留矿法改为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该采矿方法结构简单, 施工队伍易于掌握, 矿块回采率高, 矿石贫化容易控制, 对矿体的变化适应力强, 再采用装岩机出矿, 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3 采场布置及构成要素

矿块沿矿体走向布置, 矿块长度50m, 中段高度50m, 顶柱4m, 不留底柱。在矿体的下盘距矿体5m~10m处沿矿体走向掘进脉外运输主巷 (2.3×2.5) , 在运输主巷内, 每隔50m掘进一个探矿穿脉 (2.3×2.5) , 兼做行人、通风联络道。然后在探矿穿脉内沿矿体倾向向上掘进通风人行天井 (1.8×1.8) , 沿天井方向每隔6m掘进联络道 (2.0×1.5) 与矿房相通。在运输主巷内, 沿矿体走向每隔8m掘进一个出矿进路 (2.3×2.5) 与矿房相通, 兼做探矿穿脉, 每个矿块需布置5条出矿进路。

4 回采工艺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 回采工艺

(1) 回采顺序:各中段沿矿体倾向自上而下依次回采, 首先回采矿体上部中段的采场, 然后再回采矿体下部中段的采场, 上中段采场尽可能超前下中段采场100m左右。在一个矿块内, 采用自下而上的分阶段爆破回采。

(2) 落矿:在矿房内, 用YT-28型凿岩机向上掘凿平行炮孔, 炮孔直径Φ3 8~Φ42mm, 炮孔深一般为1.8m~2.5m, 炮孔间距0.6m, 炮孔排距0.8m。每排6个炮孔, 每循环共爆破30个孔。爆破落矿采用2#岩石硝铵炸药, 电雷管起爆。药卷直径Φ32mm, 长度190mm, 重量150g。

(3) 采场通风:新鲜风流经脉外运输主巷进入天井, 再由天井联络道进入采场, 新鲜风流清洗工作面炮烟后, 污风由回风天井排至上中段回风巷, 经总回风井排出地表。因采场必须确保有两个安全出口, 一般情况下, 采场通风条件较好, 若自然通风满足不了要求, 则可采用局扇进行采场通风。

(4) 采场出矿:每次崩下的岩石, 在出矿进路内通过装岩机出矿, 出矿量为崩下矿量的1/3, 使采场回采作业空间保持在2m以内的高度;当整个矿块完全采完后, 开始大量出矿。每个出矿进路分两班出矿, 每班6人作业, 每人每班劳动定额为10t~15t, 每个矿块日产量为120t~180t。

(5) 采场顶板维护:采场顶板 (或上盘) 不够稳固时, 可采用锚杆或锚杆挂网等办法进行维护。

(6) 二次破碎:采场中的大块矿石在采场内进行二次破碎, 每次爆破后, 由凿岩爆破工对采场内的矿石进行检查, 对于块度大于500mm的矿石, 在采场内进行二次破碎, 块度小于500mm的矿石, 由装矿工在出矿进路内破碎。

4.2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 采场平均生产能力: (120~180) t/d;

(2) 采场回采率:85%;

(3) 矿石贫化率:10%;

(4) 采准比:48.4m/万t。

5 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该采矿方法通过近一年的实施, 是切实可行的。

5.1 适用条件

(1) 围岩及矿石在中等稳固—稳固以上。在放矿过程中围岩不会自行崩落, 顶板矿石必须足够稳固, 在回采过程中不会自然冒落, 确保人身安全和顺利地进行上采。

(2) 矿体一般为倾斜-陡倾斜, 倾角应在55°以上。

(3) 矿体厚度一般在8m~15m为宜, 采用该法能提高生产率;对于较薄高品位矿体为降低损失率, 也可实用该法。

(4) 矿石无结块和自然性。

5.2 优缺点

(1) 机械效率高, 出矿速度快,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由于不保留底柱, 损失减少, 回采率高。

(3) 切割采准工程较多, 成本较大。

6 结语

本公司通过改进采矿方法, 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 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降低了损失和贫化, 使企业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产实践证明对矿体厚度在8m~15m的较厚矿体是行之有效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的试验成功, 对加快整个矿山的开发, 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根据多拉纳萨依金矿的矿床的赋存条件, 结合本公司矿山实际情况, 在兰州设计院的指导下, 采用无底柱浅孔留矿采矿法, 解决了矿石的贫化和损失等问题, 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是一种适合我矿特点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金矿床,无底柱浅孔留矿法

参考文献

[1]史维祥、姚志远、李锡润.中小型矿山地下开采基础[M].沈阳:东北工学院出版社, 1990, 3.

浅孔留矿法 篇4

1 工程概述

某金矿工程位于广东境内, 受到断裂带控制形成导矿构造, 并且派生出次级容矿构造。本矿体由较多大小不一的小矿体组成, 单矿规模较小, 而且延伸不大, 整体呈现囊状、楔状, 走向起伏波皱, 金矿的厚度、品位变化系数大, 矿体与周围岩石界限模糊。金矿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 金矿矿体倾角较大, 能够达到85°~90°, 矿体整体比较规则, 矿质调教相对简单, 因此, 平行矿体可以采用浅孔留矿法开采。这种采矿方法简化了底部结构, 出矿、出渣简单、方便, 大大节约了采矿成本。本工程投入生产以来, 实际生产能力达到220 t/d。

2 原有采矿方法

本工程矿石比较稳固, 矿体中厚, 而且岩石不具有自燃性和氧化性, 因此, 本工程可以采用普通的浅孔留矿法开采。矿体长度达到30~45 m, 高度达到20~25 m, 整体沿倾向掘进, 并且做好通风。浅孔留矿法将矿体分为矿块, 又将矿块分为矿房和矿主进行二次回采。矿房回采是自上而下分层进行的, 将崩落的矿石每次放出1/2, 将剩余的矿石作为继续开采的工作台存储在矿房中。

在具体的采矿过程中, 这种采矿方法存在诸多缺点, 影响了采矿效率, 而且造成过多不必要的浪费。由于矿体早期被矿民开采破坏, 因此极易出现天井塌落事故, 严重威胁到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传统浅孔留矿法使用人工漏斗放矿, 难度较大, 影响矿房出矿, 且顶、底矿柱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或者直接遗弃。

3 具体的改进措施

3.1 矿体底部结构改进

勘测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实地勘测和交流, 分析了矿体的破坏程度和矿体品位等特点, 针对原有开采方法的缺点, 首先对矿体底部结构进行了改造。本工程原有采矿布置图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根据矿体特点, 废除原有矿房漏斗放矿方式, 采用多进路布置矿房的方式, 在矿脉巷道布置平底结构。矿体第一分层回采按照矿脉厚度直接挑顶回采, 第二分层在矿房平整后开采, 以此类推。进行全方位的开采。如果开采过程中金矿矿体走向或矿体品位发生变化, 可以在矿体内部保留部分矿柱, 减少矿体贫化, 以保证安全开采。

3.2 矿体同步回采的改进

原有的金矿开采方法将矿房和间柱分开开采, 造成开采流程滞后、工期延长, 工作空间狭窄, 工序繁杂, 而且只有一个安全出口, 散落的矿石造成了矿产浪费。矿体同步回采示意图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 金矿303矿房、26线间柱、24线间柱均采用准切割方式, 调整相关工序同步施工, 天井内部垂直高度45 m, 断面规格1.5 m×1.5 m。联络道天井按照对称方式布置, 长度5.0 m, 断面规格1.3 m×1.3 m。24线间柱矿石储量3 200 t, 301矿块高度达30 m, 26线间柱矿石储量3 400 t, 305矿块高度达32 m。比较相关上盘暴露面积, 得出303矿房、26线间柱、24线间柱可以同步开采, 但是开采过程中要注意安置通风设施, 可缩短回采时间, 提高回采效率。

同步回采采用7655手持式凿岩机呈阶梯状方式推进, 爆破炸药为岩石硝铵炸药, 爆破崩落的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进入矿房, 出矿分为三步:回采出矿→限量出矿→大量出矿。回采出矿作为第一阶段, 出矿量要小于落矿量的1/3, 作业面要有1.5 m左右的操作空间;限量出矿要等两侧临矿采完之后才能进行, 每个出矿进路出矿量依次递减;大量出矿是在相邻采场工作完全结束之后进行, 要保证出矿正常有序。

3.3 采场联络道的改进

金矿303矿房、26线间柱、24线间柱采用同步回采方式, 但是造成26线天井东侧的联络通道失去了联络作用, 天井之间失去了风压差造成通风困难。经过分析研究, 需要对联络通道进行改进, 即主要采用采场天井脉内布设和脉外下盘布设两种方式。其中, 脉外下盘布设图如图3所示。

如图3所示, 脉外下盘布设分为脉外、脉内两部分, 而且只在联络道一侧布置, 脉内联络道的变化与矿体回采顺序一致, 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矿房和东侧间柱的同步回采, 而且回采工程量不变。脉内天井回采过程中, 始终保持采矿与上中段回风港直接联通, 避免因矿石填埋而造成堵死的情况。

3.4 工作面的通风改进

工作面通风要保证空气新鲜, 整个通风顺序为:运输平巷→穿脉巷道→脉外天井→采场联络道→采场→回采工作面.新鲜空气经过回采工作面之后变为污风, 然后经过顺路天井、上部回风巷排出。

3.5 民采空区处理措施

工程中民采空区对整个矿体造成了重大的危害, 其破坏面积达100 m2, 所以改进民采空区处理措施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措施有: (1) 实地测量民空采区, 并且进行记录备份 (破坏程度、残矿、矿柱) ; (2) 利用已有硐路修正民采硐路, 减少开采工程量; (3) 派遣专业队伍对民空采区顶板和周围岩石进行安全处理, 回收残矿和矿柱, 并且对采空区进行必要的填充, 填充到工作台的高度, 为回采工作做足准备。

4 浅孔留矿采矿改进后的优点

通过对上述各方面的改进, 采矿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改进后, 相关测量单位通过对金矿实地勘测, 对矿体产状和倾角有了大致的了解, 以进路出矿替代传统的漏斗放矿, 杜绝了悬空卡漏事故的发生, 提高了工班效率。所采取的布设脉外天井方式, 不仅降低了天井坍塌造成矿石回收难的问题, 而且保证了生产安全, 提高了通风效率。采用平底结构直接刷矿开采, 能够准确控制矿体边界, 将每次开采高度控制在1.5 m左右, 并且根据矿体形状、边界和品位可以灵活掌握现场实际情况, 做到统筹兼顾、未雨绸缪, 保证了开采安全。

5 结束语

综合上述, 金矿浅孔留矿采矿法因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金矿开采中, 但该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对矿体底部结构、同步回采、联络道、工作面通风、民采空区等方面进行改进后, 大大提高了采矿效率。笔者坚信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 新的采矿方式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矿行业的发展, 金矿浅孔留矿采矿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金矿开采过程中。浅孔留矿采矿法不仅采场结构简单, 施工工艺简便, 而且成本投入较少, 通风条件好, 特别适合开采厚度在 (0.40.5) 45m范围内的薄矿脉和急倾斜小矿体。

关键词:浅孔留矿法,采场结构,同步回采,矿房

参考文献

[1]王龚明, 任凤玉.群采破坏矿山露天转井下衔接问题研究与实践[J].采矿技术, 2013 (16) :11-12.

[2]耿立锋.某银金矿留矿采矿法的优化改进[J].采矿技术, 2011 (11) :24-25.

【浅孔留矿法】推荐阅读:

浅孔留矿08-31

上一篇:资源管理下一篇:前路病灶清除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