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情”

2024-10-16

悟“情”(通用12篇)

悟“情” 篇1

一、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感悟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文章不是无情物, 都是作者情感的凝聚, 通过作品向读者传递。如《出师表》的“临表涕零, 不知所言”, 所表达的是诸葛亮对于刘氏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 情词恳切, 感人肺腑。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笔下的《夜》, 弥漫着夜景的美丽静谧, 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无限热爱。《故宫博物院》则处处流露出对古代劳动人民高超技艺的钦佩之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感受到这种情感, 并在这个情感氛围中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笔者听过好多语文公开课和观摩课, 很多时候感觉老师的确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环节不乏精彩之处。但静下来细细琢磨, 很容易发现一个共同点, 就是对于课文内容留给学生自己研读的时间很少, 有的课堂甚至听不到读书声。我感觉非常遗憾, 没有朗朗读书声的初中语文课堂绝对不能算成功的语文课。与其教师把课文肢解成一个个看似无比重要的考点灌输给学生, 倒不如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反复读书, 自己去品味文章中蕴涵的丰富情感。该大声朗读就大声朗读, 该默读就默读, 该反复读就反复读, 千万不能认为读书是浪费课堂时间。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中反复玩味斟酌, “模糊”了自己和作品中人物的界限, 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高度交融, 作家在作品中传递的情感也便真切迁移到他们身上, 他们便能充分感悟文章的情感。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情感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情智活动过程, 应该注重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 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并收获最大的学习成果。

如在《沁园春·雪》的讲授时, 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借助多媒体教学, 雄壮的音乐声中,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茫茫雪域, 蜿蜒盘曲的万里长城, 在这样的背景下闪现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雄浑壮阔的北国雪景, 令人敬仰的历史英雄人物, 营造出壮美豪迈的情境。教师用形象生动、充满激情的语言描绘北国雪原美景, 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进一步感染学生, 把学生情感调动起来, 使他们在学习文章之前已经步入气势恢宏的意境。学生就可以情感充盈地投入到诗句朗读中,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语文阅读需要情感的调动, 呆板的说教是语文阅读的失败。

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 由于文章本身情节相对平淡, 课堂上学生情绪很容易流于低落, 课堂学习常常会陷入一潭死水的局面。在这样的时候,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 适时地触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笔者在讲授《落日的幻觉》时, 在课文导入环节下了一番工夫:“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是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 描绘出一幅场面平阔, 意境雄浑的奇异边塞风光图, 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也是历来为人们所拍案称绝的千古佳句, 但近年来有学者作了一番考证, 发现它本来的面目却是“大漠孤烟弯, 长河落日扁”。如果我们抛开诗歌本身的审美需求, 用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真的值得我们深思。今天让我们共同开始一次神秘的“太阳之旅”吧。学生很快便进入了一种积极的情感氛围中, 课堂阅读效果十分理想。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注意合理调控学生的情感状态。有时学生情感过于兴奋, 反而会影响阅读活动的进行, 教师应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笔者在讲授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 为了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国家命运和民族荣辱的重要性, 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教育, 结合时事举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例子。学生个个情绪激动, 反倒忽略了学习文章本身的任务, 继续下去, 语文课堂成了十足的政治课。我赶紧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让他们回到文章内容本身的分析中, 学生的情感趋于平稳, 阅读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种需要情感因素支撑的认知活动。以读悟情, 以情读文, 构建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积极情感因素中, 顺利走进文章的精神内核, 真正实现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浓厚的情感特点, 是一个始终贯穿着情感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情感对学生的阅读状态、阅读效率和阅读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情感,阅读,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情感教育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2]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悟“情” 篇2

——《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设计理念: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板画激情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读准字音,并随机组词练习。

2.出示“我会读”中的词卡,引导学生认读,并抽取部分词语进行口头造句练习等,检验学生对课文新词的理解运用情况。

【对生字新词的复习,不单单是只要求认读,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以求学生真正达到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目的。】

3.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结合文中插图,想一想:本文具体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相互补充,教师相机板画,帮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重点研读,诵读悟情

(一)学习1~6自然段。

1.自读课文1~6自然段,想一想都读懂了什么。

(1)学生同桌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教师相机指导多音字“漂、扎”的读音,区别“漂”与“飘”的字形和用法。(2)课件出示第3和第6自然段的句子。

①再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看你从中体会到了小熊和松鼠当时的什么心情?(惊喜、快乐)

②哪个词直接描写了他们“特别高兴”?仔细体味“乐坏了”“也乐坏了”的意蕴。

③请大家带着体会到的心情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播放轻音乐,学生闭眼想象小熊和松鼠欢乐相处的情景,在音乐声中分享友谊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感知内容,体味文本的感情基调,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成了“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二)学习7~11自然段

1.用心轻声朗读7~11自然段,想一想:为什么“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学生自由回答、评议。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2.角色体验,再读第8和第9自然段,把自己当成小松鼠或小熊,体会一下他们吵架之后的心情。(难过、伤心、孤独、失落)

3.引导学生区别“很难过”“也很难过”所表达的不同意思。4.用“难过”进行换词训练。

出示句式:小熊很 ,松鼠也很。(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说完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表达,可以填“伤心”“孤独”,也可以填“失落”“后悔”)

5.随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要求读出小熊和松鼠的伤心和孤独,语速宜慢,要饱含深情。

6.默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想一想:松鼠为什么哭了?

学生可以从多角度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小熊和松鼠再次和好时的兴奋与激动。引读:

师:因为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所以—— 生:小松鼠高兴得哭了。

师:因为小松鼠又可以得到小熊的祝福了。所以—— 生:小松鼠高兴得哭了。

7.课件出示“纸船启航、风筝纷飞”的感人一幕,师生共同为他们的友谊祝福。

8.轻声播放《友谊之歌》,学生选择伙伴分角色朗读全文,再次回味友谊。【通过角色体验读、轻声读、齐读、默读、引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凸显低年级段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

三、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和亲人、朋友、同学闹过别扭?学习了课文,你想说什么?(学生联系生活自由说。)

师总结:是啊!生活中,我们难免与周围的亲人、朋友、同学等发生矛盾、闹别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宽容、包容、谅解、真挚的心,就不会失去人间最珍贵的友谊,就会永远拥有朋友,拥有友谊。【“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创设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共鸣的教学情境,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进行深层次的体验感悟,启迪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指导写字,夯实基础

1.指导书写“祝、福、扎、抓”四个字。2.展示、交流、评价。

五、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

2.找与你闹过别扭的好伙伴,并主动与他和好。教学感悟:

《纸船和风筝》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我想,无论是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本堂课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朗读训练。

低年级的朗读训练是重点,要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并在朗读中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以自己感悟为基础,采取自由读、轻声读、默读、齐读、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落实“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以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抓住“乐坏了”、“很难过”、“再也受不了了”“高兴得哭了”等重点词句,让孩子在朗读中体味小熊和小松鼠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二是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本堂课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1)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友谊带给双方的快乐。如在1-6自然段中的想象说话——“小熊和松鼠还会在风筝和纸船上写些什么?” “小熊,你想在风筝上写什么?”“小松鼠,听到小熊的祝福,你想说些什么呀?”“小熊,你还有什么高兴的事儿要告诉松鼠吗?” 学生在对话中搜集小熊和松鼠在交往中快乐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友谊所带来的美好。

(2)利用想象说话,感受心理变化。如,当他们友谊破裂时,本堂课利用空白,让学生进行补“白”。“小熊坐在树底下,望着满树的风筝,看着看着,它不禁想起了„„ 他想„„” “其实松鼠望着屋顶上挤得满满的纸船,也有很 4 多话想说。他真想说„„” 让学生扮演小熊、小松鼠,体会两者当时的思想变化,学生感悟到了故事中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对友谊的渴求。

三是以情激情,以情导情。

教师以浓浓情感架起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桥梁,以情生情,以情促知,以情导情,知情并育,力求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使语言文字和人文精神的锤炼浑然一体。

以情悟情抒 篇3

【关键词】 语文 学生 生活

要使语文课堂充满吸引力,语文老师就必须以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并以此为突破口,或用深刻而丰富的情感煽起学生的热情,或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开学不久,备课组决定这次作文题目为《感受母爱》。其实,母爱为千古文人所推崇,无法计数多少文人墨客曾以多少种形式对其歌颂,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次作文就更难推陈出新,同时,怎样才能预防学生所选择的题材如出一辙,这一问题如一根绳索缠绕在我心间。冥思苦想之后,我决定让生活再现。

我让同学找了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她推荐的文章题目是《雪花飘飘》。内容是:雪花飘飘之时,一位慈祥的母亲为女儿的幸福辗转南北。那位学生在朗读时泪流满面,我意识到,泪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如果我引导得当,这将是一个难得的教学契机。我轻轻地问:“你怎么了?”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问题,但我真切地感觉到它却触动了这个孩子的心灵,构建了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她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开始了讲述。原来,今天是她的生日,常年卧病在床的母亲为了让她高兴的过生日,竟硬撑着爬起来,拖着病体为她买来了蛋糕,并做了她喜欢吃的菜。说到这里,她已泣不成声,全班同学也不由得低下了头。我走上讲台,深情地告诉学生:“同学们,母爱不一定是鲜血与生命凝成的,其实,一件生活中的小事、甚至母亲一个慈爱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便可以传达。”接着,我借题发挥:“同学们,杨传春的母亲用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女儿感受到了母爱,让我们大家感受到了真情的真谛,那么,你们的母亲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爱的呢?”从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环境,唤醒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几个眼圈早已泛着浪花的孩子走上讲台:魏莹讲述了父亲长年在外打工,母亲不顾亲戚的阻挠毅然带她离开老家到城市读书的经过;李媛讲述了自己从小生活在外婆家中,上中学来到陌生的母亲家,一直不愿意靠近母亲。可当自己因上地理课要用乒乓球作教具时,工作到很晚的母亲顾不上吃晚饭奔波在黑夜里;李权讲述了自己的母亲为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竟放弃工作,毅然下海,最终劳累致死。现在,每当自己寂寞、孤独、失落、伤痛时仍能感受母亲的爱并能感觉到母亲就在不远处看着自己。于是,不管做什么事他都满怀信心……顿时,泪水在整个班级里泛滥,母爱充盈于每一个同学的心间。此时的我也已心潮澎湃,流着泪水我讲述了自己吸取着母亲生命的乳汁时的稚嫩、如一株细小的藤蔓攀附着母亲的天真、在写诗描画之时记挂着母亲的经历。由此,我告诉学生,诉说母爱不一定就要用豪言壮语:闲暇时母亲的一句轻松的话语、在家时,母亲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表现出母亲涌自内心的爱。而这些真实、真情也是作文最好的素材。看着学生红着眼睛拿起自己的笔,我静静地在教室里巡视指导。让人惊喜的是在作文的批改中我惊喜地看到了这样的语句:“母爱是一缕清风,时时向我吹送着柔情;母爱是一个小棉袄,给我的始终是温暖……”还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母亲的爱是一个塑料袋,早上母亲离家上班时,我把想要的告诉母亲,下午下班回来,母亲就给我一个塑料袋……”更让我惊奇的语句是:“母亲的爱是一朵红色的玫瑰花,娇艳欲滴,但有刺……”

回顾这次作文教学,我认识到: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以两种方式来学习的,一种是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文字,解读语文教材,使它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方式是用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解读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使认知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人为地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接触到的只是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的语文知识。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没有独特的感受,不会观察、体验和享受生活,以至于思维僵化,想象力贫乏。对语文学习来说,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将语文还原于生活,增加学生的阅历,丰富学生的体验,放飞学生的想象,构建大语文生活圈,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生活语文”过渡的夙愿。

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篇4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只要多阅读,多加思考,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要求我们,只有通过多读来领悟其中的要点和妙处, 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过去“满堂包讲”的教法,让学生“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一、通读感知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要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就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

1. 选择读。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来读, 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来读。这样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 并且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2. 接段读。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 无法满足全班学生的愿示, 无法满足全班学生的愿望,因此教师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即让喜欢读第一段的学生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学生站起来接着读。这样一轮下来,全班学生都能读到自己喜欢的段落, 这就为学生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

3. 分角色试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读课文,使学生在自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以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试读,然后全班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

二、 细读悟语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 做到有所感悟, 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括两层意思,既要领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又要领悟语言的表现形式, 这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1. 读思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样能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目标才会更明确, 才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课标上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目标。

2. 读议结合。课堂是学生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入,会使学生发现阅读误区。教师适时地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自主感悟”与“价值观导向”之间的关系,肯定正确,纠正错误,平等对话,能够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

3. 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和删词读等精心的设计, 同样可以达到练习的目的。这些精心的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训练。

三、 品读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 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走进课文内容的需求,产生一种与作者心灵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的读,能够深入地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升华思想,陶冶情感。这一环节的读,教师往往出于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精心辅导学生,反而会刻意采用“渲染导情”、“范读激情”等手段教学,其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因为学生的感悟与教师不一定是同步的,这样做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时,教师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品读,采用“读中悟情”、“评读促情”的办法进行辅导,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自觉地纠正不正确的朗读方法。

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篇5

关于课前备课的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6课《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叙了明清之际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由于这段历史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们备课组决定以介绍ㄍ迨肥滴黄瓶冢銮垦母行匀鲜叮牙吩傧衷谘媲埃佣斫饪挝淖骱闷痰妗T诖嘶∩希プ≈氐愦示洌赶钙范痢⒏形颍羁汤斫饪挝哪谌荩惺苤3晒Π竦某绺呔瘢嘌陌饕迦惹椋岣哐挠镂男扪脱坝镂牡哪芰Α?/SPAN> 第一次试教: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回答。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句子: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1、课文写了他两方面的功绩,我们先来看他是怎样收复台湾的?

2、生自由读课文,想想在收复前,郑成功做了哪些工作?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3、他为什么要做这些准备工作?

4、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5、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6、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7、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

8、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郑军的勇猛善战,训练有素,志在必得)

9、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

10、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11、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1、郑成功收复了台湾,又是怎样建设台湾的呢?

2、指名读第七、八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

3、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

四、小结(略)

五、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学反思: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虽能抓住一些关键的词句来帮助学生体会郑成功建设台湾、收复台湾的爱国热情,但过多的讲解把原本完整的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老师的讲解虽然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学生完全被老师牵制着,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同样,因为没有让学生细细地品读,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片段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揣摩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读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第二次尝试:

一、导入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还记得郑成功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指名回答。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出示:民族英雄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四~六自然段。

a)郑成功下定决心要收复台湾,如果你是他部下,你会建议他如何去做呢?(我会建议他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b)郑成功是如何准备的呢?

(修造船只,聚集粮草,加紧操练海军)

c)他为什么要这样做?(1、这样才能保证战斗的取胜。

2、说明他志在必得。

3、说明他下定决心要把台湾收复。)d)能用你的朗读把他的这种想法告诉大家吗? e)渡海东征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

“庞大的舰队,绵延十几里,风帆蔽空,战旗招展”——舰队威武

“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看到这些,心里会想些什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f)这样一支威武雄壮之师,是谁训练出来的?能把这样的气势读出来吗?

g)如此出色的军舰队都是郑成功训练出来的,你来夸夸郑成功!(出色的军事才能)

h)战斗终于响起了,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i)找句子,用直线画出郑军官兵表现的句子,波浪线画出敌舰队的表现。再同桌交流一下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在全班交流。(郑军勇猛善战,敌方狼狈不堪)朗读体会。

j)装甲如此坚固的荷兰舰队在郑成功官兵面前是如此不堪一击,充分说明了什么?(反面衬托出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k)当郑成功的军队凯旋归来时,台湾同胞是如何表现的?(慰劳,酋长要见郑成功,老百姓欢庆胜利)想象一下他们是如何慰劳、欢庆的。

l)郑成功也表现了汉族人民礼尚往来的友好礼节。(赠送了绸布、烟草)

m)齐读,读出热烈的气氛。

三、学习七~八自然段。

a)正当台湾同胞们为赶走荷兰侵略者高兴的时候,不禁又犯了愁,你知道他们在愁什么吗?(生活贫苦,孩子们没书读)

b)郑成功早就想到了,他又决心帮助台湾同胞建设台湾,他是怎么做的呢?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大力发展生产,兴办学校)c)人民生活变好了,孩子们有书读了,这都是谁的功劳?(郑成功)是啊,汉族将领郑成功的举动使得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加融洽了,真不愧是——“民族英雄”啊!板书。

四、小结

a)完成板书,小结。b)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五、延伸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象郑成功一样的民族英雄,可后请查阅相关历史故事,下一节课准备口头介绍。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中,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体会词句所包含的感情。跟第一次教学相比,教师在朗读指导上明显地到位了。如:能用你的朗读把你体会到的告诉大家吗?再如:我们一起来读出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训练有素。教师没有在朗读技巧上作过多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揣摩,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语气,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件事不是很熟悉,对台湾所处的地理位置不是很了解,所以给人留下纸上谈兵的感觉。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又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尝试。第三次尝试:

一、启情激疑,读中置境

1、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了郑成功的哪些历史功绩? *板书: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2、“收复”这个词的意思是?(请学生做个动作表示)

3、在当时,收复台湾是件简单的事吗?(师生辩解)*简笔画台湾的地理位置

4、过渡:的确不易呀!可郑成功是怎么说的?(学生自由阅读)

二、设疑铺展,读中悟境

1、课件出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你们理解这两句话吗?(学生交流,体会其爱国情感及收复台湾的决心。)

3、“横行霸道”在文中指?(学生联系上文、课外知识回答)

4、指导朗读。

5、说则容易,做则难呀!为了对抗强大的侵略者,郑成功在厦门„„(引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

想象入境 表演悟情 篇6

小学生天性好奇,新鲜的东西特别受他们的喜爱。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在作业题型、格式等方面推陈出新,尽量设计得有新奇感,就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学生就会愿意做、乐意做。

一、想——让思维飞起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去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俗话说:“学起于思。”只有让学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同时,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索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像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像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彻底屏弃机械重复的“题海式”训练,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

二、演——让身体动起来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让学生参与课文内容的表演活动,很符合他们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例如,在教学了Fun with English 4B Unit 7第一课“What would you like?”“Anything else?”等句型后,我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对话进行情境表演。学生戴上自制的食物头饰,创设了一幅“活生生”的生活图,学生争着扮演 Su Hai和Su Yang到snack bar买东西吃。这样的具有情境性的课外活动类作业,很容易调动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尝到创造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同时,学生也展开想象的翅膀,既发展了语言,又拓展了想象空间,还陶冶了思想情操,闪耀着创造性思维的光辉。

三、画——让色彩艳起来

图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能使新教单词形象、直观,而且更富有真实感。因此,对于一些课外作业,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根据课文所学内容发挥想象,画一幅或一组插图。例如,在学习hot、cold、rainy、windy等表示天气情况的单词后,我布置学生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单词的意思。学生画了戴草帽或摇扇子表示hot,打伞或穿雨衣表示rainy,头戴纱巾或树枝摇摆表示windy,戴墨镜表示sunny……做这种课外作业时,学生不但兴致高昂,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需要想象,需要创造,由此又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看——让眼睛亮起来

达尔文在被问到他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时说:“我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由此可见,观察力是创造的起点。教师、家长有责任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发现。

教学以“Public signs”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出去观察,开展以“我找到的公共标志”为主题的晨会汇报活动。带着学生来到学校的操场上、花圃里、阅览室,让学生找找校园里的一些标志,又让他们在来回学校的路上找找标志。在后来的汇报中,我发现学生都非常细心,非常认真地完成了作业,对该单元的学习也产生了较浓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多让学生走出校园,到生活中去、到现实中去,让他们学会观察,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五、做——让手儿巧起来

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作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化,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在教完5A A camping trip一文后,我让学生以“一次难忘的野营旅行简介”为主题开展手抄报的活动。首先,学生们给自己的报纸起了个动听而又有意义的名字;接着,开始收集资料、剪裁纸张、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最后,进行了誊写、插图等修饰。于是,一份份新颖的报纸展现在大家面前,每一份报纸都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作业,要把生活引进课堂。学生的生活蕴藏着无限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的资源,把学生生活中的资源,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英语教学要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英语教学的田园。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让英语作业与学生的生活贴近,找出作业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以文悟情以情怡人文道并举 篇7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语文教学, 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 适时地进行德育渗透, 文道并举, 才可以成就语文课的精彩。于此我感受颇深。一堂好课让人难以忘怀, 其中最为感人的就是“情”。情在哪里, 就蕴含在字里行间。我们没有必要单单就一个思想教育话题进行全盘的说教, 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 某种美好的思想和情感已经悄悄植入孩子们的心田。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 有道是, 随文潜入心, 润思细无声。

一篇文章, 教师在讲解之前一定要用心来感受它, 用情来理解它, 做到真正地把握它, 把其中的情感充分地吃透, 也就是被它感动。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从而才能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情感, 升华思想。

下面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 以《黄果树听瀑》一课为例,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 要使学生在上课之初就要入情。对新课的学习, 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一个好的导入,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在讲《黄果树听瀑》一课时, 我让学生背诵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感受李白笔下庐山瀑布的雄奇壮观, 引领学生入境。接着引出黄果树瀑布, 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走进文本, 迫不及待地去聆听黄果树瀑布的天籁绝唱。

其次, 要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语文应该姓“语”, 这是大家的共识。但这“语”首先是指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指“语感”, 即是对语言含义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能力, 是伴随着想象、思维的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对语言的这种敏感力。怎么培养呢?最简便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读”。“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叶老也说:“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习语文学科, 必须到这种境界, 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黄果树听瀑》一文气势磅礴, 词语恰切, 描写形象传神, 句子或如小桥流水, 或如巨浪排空, 是一篇充满生命和力量的美文。因此, 重要的一环, 就是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去认识, 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我于是让学生听朗读以及看所配的跟文字完全吻合的画面, 让学生感受其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感受自然的雄奇。此时的课堂, 孩子们已完全融入到文本中, 人瀑一体了。

“入情”“动情”以外,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移情”, 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情。“移情”要通过读来实现, 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就是这个道理。而“精读”是必经之途, 所谓“精读”即是读课文精彩片断、词句, 读出其神韵。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的驱动下, 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所以, 我们应该认识到课文语言不仅是承载着人、事、景、物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通过形象寄托作者的情感、意愿及至整个心灵。因此在精读读出语感神韵时, 要引导学生更深地理解语言, 从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 在学生动情之时, 随即导入课文中的传神之笔。朗读最能体现三维教学的新观念。它既能起到积累知识的作用, 又充分体现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更能起到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古人读书讲究“手披目视, 口咏其言, 心惟其义”, 大致也强调了“咏”读的过程。

学生“移情”之后, 便会有一种表达的要求, 也就是把自己所感受的情通过语言展示出来, 这就是“抒情”。在朗读中去体会, 在朗读中去积累, 在朗读中去领悟, 在朗读中去生成, 在朗读中受教育。通过这一课的教学, 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俊美雄奇, 情感得到了激发, 心胸得到了开阔, 一种源于自然的美好情感涌动于胸。我想, 这就是语文教学的魅力, 欣赏美文, 感悟生命, 升华思想, 提升境界, 可谓文道并举, 浑然天成。

文章不是无情物, 文以载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不能仅仅当教书匠, 更重要的, 是透过语言文字, 引领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美好情感。以文悟情、以情育人, 文道并举。只有这样, 才能成就语文教学的美好。

摘要:文以载道, 作为语文教师, 要尽到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函授其中蕴含的思想精髓、美好情感。本文结合《黄果树听瀑布》一文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悟“情” 篇8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四篇课文都以爱国为主题, 其中《怀念母亲》是国学大师、散文大家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 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事情。文章叙事略带哀伤, 表达情感真挚, 读来催人泪下, 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崇高的爱亲人、爱祖国的情怀。对于作家来说, 有好的细节, 就可能写出好的作品, 甚至写成流传后世的佳作, 而没有感人至深的细节, 便难以产生流传后世的记叙文章。课题《怀念母亲》中的“怀念”是关键词, 教学可从细节切入, 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找出这些细节, 然后进行揣摩、品味, 读出字面背后意思, 研究作者是怎样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 在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中感悟作者爱亲人、爱祖国的深情。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交流的平台, 展开生本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引导学生读中释义, 读中悟情, 在理解课文、掌握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一、通过品读“我痛哭了几天,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理解作者对母亲割舍不断的爱和铭心思念的情感。母亲之于儿女, 不但孕育了我们生命, 哺育了我们长大成人, 更在于给了我们一生的依恋, 一生割舍不断的牵挂, 一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作者失去母亲, 瞬时间依恋、牵挂变成了绵长的追思和怀念, 江河呜咽, 情感骤变, 变得更加浓烈强烈———“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吃不下饭, 睡不好觉, 想跟母亲长眠于九泉之下。这一失母、失爱的具体细节描述, 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锥心般的难受, 刻骨铭心的思念。就是跨越时空百年, 今天的我们读来, 仍是一腔哽噎, 满眼泪花。儿子对母亲的爱与不舍, 以致想殉母亲而去, 天泪人泪, 其内心的哀苦, 世间再也找不到词语来形容了。

二、通过品读“一想到母亲, 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

”理解爱不是作者一人的, 而是天下儿女的共同心理。尽管岁月流逝, 人世沧桑, 童颜变成了鹤发, 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却是数十年如一日, 永远的, 永恒的。人是因为情感发泄才流泪, 悲哀至极才流泪。看见了吧, 季先生不仅只是“泪流”而且是“不止”, 不仅是“一想到……就”, 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啊!从清泪潸潸一直流到老泪纵横。这细节多么的值得寻味, 多么的感人。字面背后的意思就是爱———爱母亲。细细品来, 这爱不仅仅是作者一人的, 而是天下儿女的共同心愿。

三、通过品读“好几天以前, 房东太太就对我说, 她的儿子今天回家, 从学校回来, 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 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 晚上还有一趟车, 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他的神情, 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 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理解母爱是没有国界的。此时的季老先生虽然已经离家、离国, 可是他对母亲的思念却长相依, 长相随, 不即不离。写房东盼望在外读书的儿子归来是“比”, 后面即是“兴”。看到房东等儿子回来的神情, 作者为什么想哭?因为他想起了长眠于地下的母亲;因为他的思念, 他的爱找到了一个理由, 找到了一个宣泄口。此时的游子忽然间明白, 中国、外国的母亲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热爱着自己的儿女!母爱是没有国界的。只是作者的母亲已不在人世间了, 作者的思念也已经变成了单向情愫。

四、通过品读“几个月以后, 我写了一篇散文, 题目叫《寻梦》。

开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 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 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理解作者怀念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情感。文中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是相互交织, 这里虽然说的是怀念生身母亲, 但怀念祖国母亲也是一种凄凉的幸福。大凡文人都会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情思, 寄托自己的情思, 季先生写《寻梦》也是如此。“梦到母亲”“哭着醒来”“想捉住这梦”, 梦却飞了, 并且不知道飞去什么地方。这样的细节完全是生活真实的回放和刻画。既然现世中找不到母亲, 那就在虚幻中寻觅, 在虚幻中给自己的怀念寻找一种慰藉。可是多么遗憾, 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容易消失。“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那种心情织满了作者的心间, 除了怀念还是怀念, 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找来作者《寻梦》的后文读读, 可以看出怀念的基调贯穿全文的始终。

五、通过品读“我的祖国母亲, 我是第一次离开她, 不知道为什么, 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理解爱国是每一个人的情怀。

“频来入梦”是描写作者思念祖国, 热爱祖国的典型细节。不在故国, 才知道故国的好, 故国的贵, 故国的情, 故国的爱。余光中先生的那首《乡愁》为什么能成为绝唱, 正是那一湾浅浅的海水, 使诗人思乡情感得到发酵, 有了“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的哀怨和无奈, 才让《乡愁》打动人心。作者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思之急切, 梦之频来。国和家就像情和爱一样, 历来是文学的主题, 歌咏的对象。爱国是每一个人的使命, 更是季老那代知识分子的宿命。

六、通过品读“我想到故乡, 故乡的老朋友, 心里有点酸酸的, 有点凄凉。

悟“情” 篇9

一、揭题导入,激趣探寻“美”

1.在祖国宝岛台湾的最北边,有一座港口城市———基隆,(出示地图,标示位置)“雨”是这个地方最大的特色。

2.出示第1自然段,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3.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雨港基隆》这篇课文,去看看基隆的雨景。

【设计意图:课文题目直白明了,点明内容,因此,教学围绕题目直入主题。运用出示地图的直观手段与教师语言描述相结合的方式,配合教师饶有意味的朗读激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将学生引入一个探究的境地:基隆的雨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归纳概括,整体感知“美”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出示词语:不测风云大雨倾盆大雨如注

丝丝细雨阴云密布倾盆大雨

(1)指名读,齐读。

(2)瞧,“大雨倾盆”这个词很特别,颠倒词序可以说成“倾盆大雨”,在文中把这一对“孪生兄弟”圈画出来。

3.读了这篇课文,基隆的雨景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指名说。雨大、雨多、雨景美……)

(师相机板书:美)

4.那么,基隆的雨景美在哪里呢?默读第2~8自然段,看看你能找到哪几个方面的美?提示:可以关注过渡段及前后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概括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追问“美”在哪里,旨在引导学生将原本意识中朦胧的印象转变成具体可感的文字探寻,向内容深处迈进一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后归纳出“哪几方面的美”,渗透“利用过渡段进行概括”的方法。对学生稍加点拨,其阅读过渡段及前后文字就会发现作者从四个方面来写雨景,段落层次立刻清晰,重点内容随即凸显。】

三、品词析句,细节感受“美”

(一)第2自然段———变化美

1. 先来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看看雨景是怎样变化的。自由读有关句子。

2. 你能试着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概括雨景的变化吗?(指名说)

出示关键词:海天蔚蓝———大雨降下———突然停住———大雨如注/丝丝细雨/阴云密布

3. 作者又是怎样有序地写出这个变化过程的呢?

(1)指名说。(课件中将“原来是”“突然一阵”“正在”“突然停住”“几分钟之后”等连接词标红)

(2)原来用上这些连接词,就能把一个变化过程更有序、更清晰地表现出来。

4. 谁能读出这千变万化的雨景?

(1)指名读,读出变化之美。

(2)齐读,读出你们对雨景的赞美之情。

5. 把我们感受到的雨景的“变化美”批注在第2自然段旁边。

【设计意图:文章的第2自然段着重描写雨景的变化之美。想让学生真正读进文字当中,品味语言之准确,想象画面之多变,领略景致之动人,仅仅靠朗读还不够。以“雨景是怎样变化的”一问,引导学生先理解内容,把握文意。再问“作者是怎样有序地写出雨景的变化”,将学生的视线引向语言文字,探究作者的表现手法。】

(二)第4自然段———形态美

1. 过渡:

其实,基隆的雨景还有比这更美的呢!电线上的雨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自由读第4自然段。

2. 读懂这段话了吗?

看到了电线上的雨景了吗?下面请一组同学扮演小雨点,老师读这段话的时候,你们这些小雨点要跟着文字动起来,把你们的理解表演出来。

3. 师生合作:师读句子,学生表演。

(1)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有没有把小雨点的形态表演出来?谁来评一评?

(2)再请一组同学上台表演。

4. 表演得很精彩,还能读得精彩吗?谁来读?

5. 瞧,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这就是电线上雨景的形态美,把“形态美”批注在这一自然段旁边。

【设计意图:本文从几个方面表现雨景的特点,内容和构段方式有相似之处。为避免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防止课堂逐渐陷入沉闷无趣的氛围中,这就需要根据语言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4自然段,作者对雨景形态的美描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非常适合表演。让学生通过担当角色获得新鲜感,用特定角色的眼睛去观察课文描写的情景,从而很好地理解内容。】

(三)第6自然段———动态美、声音美

1. 过渡:

如果站在基隆公园狮头山顶上看雨景,那更是美到了极点。这极点之美又藏在哪些句子中呢?默读思考。

2. 指名说说找到的句子,引导学生关注两句话。

(“它们在海水里沸腾、翻滚,它们在跳跃,它们在怒吼,它们在歌唱。”“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山洪暴发似的声音,小溪涧里流水的声音,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合奏着雄壮优雅的交响乐。”)

这两句话分别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的?(动态美、声音美)

3. 再仔细看看,你发现句式有什么特点?((1)都是“它们在……”;(2)都有“……的声音”;(3)第一句都用了动词;(4)都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4. 能把雨景的动态美和声音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吗?(批注“动态美”“声音美”)

5. 这么优美的语言,让我们一起把它积累下来。

(填空:一阵倾盆大雨降下来,恰似。它们在_____、_____,它们在_____,它们在_____,它们在_____。这时候,也许你正躲在一株大树下遮雨。雨点打在_____,海面上______,小溪涧里_________,这又是另一种天然的音乐在_______。)

【设计意图:文章第6自然段内容明白晓畅,学生读懂并不困难,也很容易发现描写的两个角度:动态与声音,因此“意”易得。而再次细读,便能咀嚼出“言”的味道。语言表达富有特点,连续动词体现动态,排比句式朗朗上口,比喻拟人生动形象,使得段落富有积累的价值。既然如此,那么这一板块的教学就应多在“言”上做文章。引领学生从感知形式的特点,到领悟表达的内涵,再到积累优美的文字,步步深入,品味语言的味道,积淀语感。】

四、阅读批注,研究发现“美”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雨港基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变化的雨景、电线上的雨景和山顶上的雨景之美(指板书)。文中像这样精彩的描写还有很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学习第7、8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学着课上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回顾课堂所学,总结阅读精彩片段的方法。课内得法,还需课外运用。布置学生课后用作批注写感受的方法阅读第7、8自然段,继续研究,发现雨景其他方面的美。值得强调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是指导朗读。文体的特点决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这样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若琐碎分析,则破坏意境,美感荡然无存,学习了无生趣。唯有朗读,用心感受,文章中的景与情,文字中的意与境,才能在“美”中氤氲开去。】

悟“情” 篇10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部分阶段目标第二学段 (3~4年级) 中对于阅读的9条总要求, 以及对于小学生阅读的朗读评价建议, 我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视朗读训练, 并做了许多尝试, 从读入手,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自学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 让学生从小打下读书的良好基础。

例如,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 我是这样进行朗读训练的。首先, 我通过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大屏幕展示相关课文内容的图片资料, 把学生带进课文, 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其次, 当学生的情绪被老师激发起来之后, 我再次进行范读, 这次要求学生重点听生字的读音和重读的地方, 要听出老师的停顿、语速的缓急、重音, 并感受课文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后来才开始让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丢字, 不加字, 反复读, 直到读熟为止。在此过程中解决识字、学词、学句的问题。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上展示“蓝盔”、“维和部队”相关标识, 并作简要介绍, 出示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图片、小学生雷利的父亲的灵柩被运输回国的图片、以及世界上其他各国战火纷飞, 人们居无定所的场景资料图片, 通过这些手段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强烈愿望。同桌互读, 相互启发。教师明确读书要求, 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课文中去, 深刻地体会小作者雷利因为失去父亲的悲痛, 和对父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并由此引发的对和平的渴望。此外, 强调学生的读姿。教师指名学生分段朗读, 再相机进行指导。选择重点段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 再挑选榜样范读, 要求同学们认真倾听, 并对读书的同学的朗读做出自己的评价。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 通过提问进行引读, 要求学生依题找文, 边读边想找出作答。阅读时, 加以必要的指点, 贯通文意, 理出层次, 使重点明确、难点了然、思路清晰。选择重点段落背诵。系统地进行配乐感情朗读, 我在大屏幕上用幻灯片把课文全部展示出来, 需要重音或者需要改变语速语调的语言片段, 都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出来, 并配上班得瑞的《梦花园》, 间或展示一些和平鸽、橄榄枝、蓝盔等象征和平的标志图片。这样, 朗读在这最后一个环节达到高潮。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知识, 活跃了思维, 训练了语感, 悟到了感情。实践证明, 这样的阅读方法学生非常喜欢, 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

扣题省题 悟情生趣 篇11

第一,披文感言,感知美的形象。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个“打”字,使鲁智深的形象跃然纸上。“打”的力度、“打”的情感、“打”的技巧、“打”的次数、“打”的缘故、“打”的结局……再如《白杨礼赞》,白杨是什么样的树,长在哪里?作者如何看见?白杨象征西北?西北农民?西北八路军?课文标题是第一感知对象,“透言明象”,才能发现美,欣赏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扣住标题是启迪学生萌发美感的最直接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去欣赏,去披文感言:鲁智深是怎样一个人?白杨树为什么象征抗日军民?

第二,通情明理,陶冶美的情操。课文标题属于一种悟思状态中的思想凝聚,“静观默察,烂熟于心”,“一朝所得,凝铸千古”。然后,才会深刻心中。《变色龙》是人是物?扣住善变的特点,充分展示人的劣根性的同时,思考人物有何不得已的苦衷?从小说人物着眼,去进一步探究造就典型人物的特定的社会背景,领悟深刻的主题,才会从心中体会人物的可悲可卑,可怜可恨。《愚公移山》虽为寓言故事,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愚公移山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走一步,再走一步》文题形象,富有深意。面对困难不要害怕,不要急躁,沉稳地走好每一步,如此一步步化解困难,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标题的优势在于以情动人,理在其中。解题,教师要悟理生情,以情感人,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思考力。美育产生的效果、作用是情不自禁的,教师进入了“角色”,学生随师“入境”,作品便与学生互融。

第三,熏陶感染,塑造美的心灵。美育的最终意义,在于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升华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使心灵净化升华,从而完成人格的塑造。《那一座“黄金屋”》展现特区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鞭策学生为振兴国家而热切求知;《起点之美》使学生聚焦“起点”,不断焕发开拓进取的精神之美。《反对自由主义》以其鲜明的立场警喻后辈:究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是“自由主义”?它有什么危害?语文教学以其情感的巨大力量,熏陶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励一代代人去创造美、欣赏美、揭示美。

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是直观的、形象的、艺术的,初中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规定了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和审美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意义上去看,对课文标题的剖析与讲解是不应一语带过的,应是紧扣题目,悟情生趣,让学生学到丰富的知识。

(作者单位:浙江省郑州中学)

悟“情” 篇12

“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语文教材中精选名“词”入内, 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之外, 对“词”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应是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骆宁老师凭借文本, 带领学生品词句、悟情意、话感受, 让学生享受了一场“词”文化的盛宴。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牌, 读通词句, 初步了解词文大意

师: (板书:村居) 这首词你会背吗?

师: (在“村居”前板书:清平乐) 谁来读一读?

生:清平乐·村居。

师:加上“清平乐”, 这就成了一首宋词的题目。宋词是我国文学星空中的璀璨之星, 它与唐诗双峰并峙, 成为我国诗词文化的精髓。同学们对宋词有什么了解呢?

【评析:让学生了解词牌、上阕和下阕等知识, 遵循识“词”的教学规律, 也凸显了语文教学的文化特性。】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村居”。谁试着读读这首词?

师:词在宋代是配乐歌唱的, 词牌就是曲调的名字。你能把这词读出节奏吗?

【评析:读准字音, 读通词句是深入学习的基础。让学生练习诵读词句, 读出节奏, 凸显了诗词教学诵读为重的特点。】

二、品读词句, 感悟词境, 让词文与情意比翼齐飞

师:听了同学们的诵读, 我想到了四个字:词情画意!你们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试着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一说。

出示:读着________, 我仿佛看到 (听到) _________。

生:读着“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小溪边, 长满了青青的小草, 溪边的空地上, 有一间低矮的茅草屋。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爷爷和一个老奶奶, 喝醉了酒在亲热地聊天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正在锄着豆田里的杂草, 二儿子正在织着鸡笼, 老两口最喜欢的小儿子正在溪边剥莲蓬!

【评析:借助词句的字面意思, 捕捉词句描绘的画面, 体现了诗词教学借助词句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读出具象的特点。】

师: (出示村居图) 这就是辛弃疾笔下的江西上饶村居景色, 面对此景, 作者吟出了———

生: (齐)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师:其实这村居图中还有很多其他景物, 触景生情, 你想到哪些诗句?

出示:看着, 我想到了这句诗:。

生:看着大儿子锄地, 我想到了“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生:看着小儿子剥莲蓬, 我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好极了, 我们再去读一读作者的词句。

【评析:“词”中有画, “词”中有诗, 诗词同聚, 更加突出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读出词的画面感, 也为词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

师: (出示有人的村居图) 有了人, 景才更有生气!三个儿子中, 你们最喜欢谁?

生: (齐) 小儿!

出示: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师: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

生:就是赖皮的坏人!

师:那你觉得小儿子是个无赖吗?

生:这里的“无赖”不是坏人的意思, 是可爱的意思!

师:的确是这样啊, 你看出小儿的“无赖”了吗?

生:他不干活, 大家都在忙, 他却在玩!

师:这小儿子还真可爱, 我们一起读出他的可爱劲吧!

【评析:抓主要人物的表现, 引导学生品味, 突出了画面的动感。“无赖”一词的品读, 更加突出了“小儿”的可爱, 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师: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 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

生:大儿子锄草, 二儿子编鸡笼, 他们都很勤劳!

师:看着这三个或勤劳或调皮可爱的儿子, 词中的这对老夫妻感觉怎样?

生:很幸福, 很快乐, 陶醉在这样的生活中!

出示: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师:这对老夫妻真幸福, 从词句中的哪些字眼能看出来?

生:相媚好!

师:什么意思?

生:就是很亲密!

师:年纪都这么大了, 还这么恩恩爱爱, 真让人羡慕。

出示: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 笑着, 聊着。你瞧, 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 话就多了起来,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 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_____;听着老爷爷的话, 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 说:老头子呀, ________。

师:他们会怎么说?

生:老伴呀!瞧我们的大儿子和二儿子, 都长大了!我们不要烦了!

生:老头子呀!可不是嘛!小儿子这么可爱, 你说我们多幸福啊!

……

【评析:引导学生对三个孩子行为的品读, 为突出老夫妻的幸福奠定了基础。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象老夫妻的亲密无间, 进行语言的训练, 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的同时, 还感受了词文画面的和谐感。】

师: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生:还指他们对生活的陶醉。

师:生活并不富裕, 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陶醉呢?

生:他们的儿子勤劳可爱。

生:他们的生活很悠闲, 环境也很优美, 很享受!

师:还有谁也醉了?

生:作者。

师:让我们读出词人那醉醉的感觉来。

师:读这首词的时候, 还有谁陶醉了?

生:我们也陶醉了。

师:来, 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情景中。

【评析:对“醉”的品味逐步深入:由老夫妻为一家的和谐美满而醉, 再到作者辛弃疾为眼前画面和谐而沉醉, 体现了教学的梯度, 也体现了学生对词文理解的深度。】

三、拓展欣赏, 感悟人心, 提升词文品读的深度和宽度

师:读到这里, 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生:舒适的!享受的!

师: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辛弃疾的另一首词。 (出示:《破阵子》, 师配乐诵读)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战争!

师: (出示) 读读辛弃疾的生平资料。

师: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看到村居为什么如此陶醉。此刻, 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 辛弃疾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安宁的生活。

【悟“情”】推荐阅读:

上一篇:区域化支持下一篇:线路连接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