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本位制

2024-07-31

新金本位制(精选9篇)

新金本位制 篇1

1前言

我国基础教育自从新中国创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随着时代变迁其改革也是一路风雨历程。由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主持的全国规划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无疑在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变革性革命,为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潮、教育改革等各方面都带来一股蔚然清新之风。“新基础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育,是一种价值观和学生观重新定义的教育。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教育亦是如此。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无疑是推广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可行性模式。武术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是对“体育回归教育”呼声的积极回应,以基础教育的特征和理念为嫁接点,以学生主体性需要为出发点,对武术段位制引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必要性进行研究,无疑对于中小学武术普及和基础教育发展颇具现实意义。

2新基础教育价值观下的武术段位制

以“新基础教育”为基点审视过去,原有的基础教育固有的普遍存在的弊端可概括为“狭隘化”和“短期化”。所谓“狭窄化” 即主要表现在“学好学校开设的主要科目”;而“短期化”则过分强调基础教育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评比标准的满足。对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发展的奠基性价值才是基础教育最根本、最长远的价值。新基础教育提倡更新教育理念,在重新定位价值观的新基础教育的背景下,武术段位制作为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渐近的工程进入中小学,贯穿于基础教育整个阶段,正是呼应了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即其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在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下,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不再仅仅是技术的浸淫、匠术的堆砌、动作的累叠、技巧的锤炼,而是武术文化价值的传递,武术内涵的整体认知和动态把握。

2.1展望未来性是武术段位制的基点

武术段位制共有9段,其中1- 3段是初段位,4- 6段是中段位,7- 9段是为高段位。更有段前级,旨在以武术游戏培养学习武术的积极性,适合在小学低年级开展。初段位以习练武术技术为主,适合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开展。段位制技术和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相接轨,段位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不是仅为了满足该阶段的身体锻炼需要或是体育教学的需要,初段和中段的考评更是为基础教育之后的高段位晋升,是为了“未来”更进一步地习练武术、学习武术文化奠定基础,立足于未来武术学习的段位制恰恰呼应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未来性。基础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奠基阶段,它的价值绝不是满足眼前的、当下的需要,而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教育影响的价值,将远远超出本阶段而延续到终身”,[1]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受到武术这一包容了民族文化精髓的熏陶,在学校武术文化氛围下的耳濡目染,在段位制的考评历程中不断进步,那么在他今后的人生阶段,自然这种文化感知力和文化选择的能力将会伴随一生。

从未来的高度审视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之涵义,基础教育是为个体的终身发展铺垫。从未来的而不是从历史的也不是从当下的角度来衡量武术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的意义,发挥中小学武术对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基础奠基,以“新基础教育”视域来审视、构建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的价值观。

2.2关注生命性是武术段位制的人文思考

基础教育中原来固有的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这种目的与手段的倒错、本末倒置的价值取向不得不引人反思。而新基础教育提出“生命性”,教育者要“懂得生命的整体性,懂得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1],从生命整体性出发,明确青少年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结构合理的段位制体系处处以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使学生成长为既是武术文化的终身受益者,又是武术文化的终身传播者和践履者。

在“新基础教育”土壤上滋生、茁壮发展的“生命·实践”学派,是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学派。该学派宗旨风格是“生命不只是言说和思考的对象,更是实践的对象”。[2]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在自然与生命、个体与社会的联系贯通中,构建了生命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正如叶澜[3]所主张的那样:必须有对生命的体悟,这种体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智慧中最具有特色和值得珍视、发扬的方面。这种体悟才是与他人与世界构建“我- - 你”关系而非“我- - 他”关系的内源力量。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遗存的中国武术闪烁着东方哲学的魅力,武术的思维是东方的直觉体悟的思维, “武术将“术”和“艺”结合,通过实践而获得天人相合、万物归根的精神体验与生命的感悟”[4],武术的体悟式思维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溯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的优秀根基,更是与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体悟观有着高度一致的有机联系。在“新基础教育” 视域下,寻求段位制与基础教育的契合点,立足于学生发展,构建正确的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诉求,是段位制在中小学开展必须进行的人文思考。

2.3社会性是实施武术段位制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教育仅限于校园这一方象牙塔的狭窄园地,却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脱节,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新基础教育强调“教育过程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和自己应尽的各种社会责任”。武术段位制技术内容分为即“趣味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5]从低年级阶段习练武术技能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对武术文化内涵的理解感悟,在文化武术阶段进行武术文化教育,通过挖掘典型,瞻仰历史中的武术人在抵御外辱、忧民卫国中的有所作为,武术人在天下兴亡之刻表现出对国事民生的关怀、对国家安危的捍卫,武德教育融入武术技术教学过程中,将武德礼仪纳入段位制考评内容之中,把握基础教育阶段这一学生个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使武术文化教育和武术文化价值传递对学生的爱国意识、社会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以武术的教育、文化的武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总之,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为立足点,是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加强个体与社会联系的平台。

当代基础教育领域的变革只有“以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为基础,同时与所处的世界文化发生对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已有的文化资源,在整合的意义上生成具有广度和厚度的新的教育文化。[3]武术段位制进入中小学亦复如是,只有保持武术文化形态的完整性,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与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发生对话、碰撞、融汇,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即具民族性特色又具世界性胸怀的、即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武术文化,而这种新的武术文化又能反哺、促进校园武术的开展,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者们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时,始终“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的教育智慧汇集到学校文化之中,承接并创造出最好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3]让文化的血脉在当代学生的灵魂里延续、流淌。正是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引进段位制,通过段位制这一具体的载体承接本民族的精神传统文化传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段位制的考评、晋段,通过习练武术技术这一载体进而体悟武术文化的深厚底蕴,达到“意在拳外”的目的;通过武术段位制这一窗口促进与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正是基础教育阶段武术段位制得以实施的内在动力,也是武术段位制引进中小学的现实意义。

3 “新基础教育”视域下武术段位制的学生观重构

3.1武术段位制旨在激发主动潜在性

新基础教育在学生观上倡导主动性,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其评价和衡量的尺度绝不是教师传授、教会多少,而一切以学生的学会多少、学生的实践表现结果为根本。学生无疑是此过程的主体。在武术段位制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体悟式的武术习练方式正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高度肯定、学生主动性的正向激励。新基础教育主张“今日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把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作为核心价值”。[6]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完全的外在刺激也不纯然是内发的,人的发展是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个体武术实践的主动性或者说个体主动的武术实践,在全球化纵深发展、各种文化思潮激荡碰撞的今天,这种文化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就极为重要了。武术段位制中始终映射的武德教育、武术文化因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都可能发生积极的意义。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武术段位制正是着眼于学生的主体潜在性,通过武术文化把学生培养成承接传统文化的、具有现代意识的、能自主进行武术实践的人。

“我们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发展可能的实现提供各种舞台。”[1]对于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多方面的需要, 漠视与抑制显然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扶植才能使“苗子”健康成长。段位制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丰富、生动和个性化的主动发展的可能空间与舞台,使学生多种潜在发展有效转化为现实发展。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武术段位制的教学活动和考评,通过对武术技术的练习、武术文化的学习,从而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新体验,人格修养与品性在此过程中得到润泽,最终成为一个健全的人,武术段位制正是通过“成事”来“成人”,为“成人”而“成事”,形成“成人”与“成事”的相互滋养关系。

3.2尊重差异性是段位制的合理依据

基础教育现存的问题是“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与之相对的,新基础教育“承认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克服教育中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端”。[1]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的,例如认知风格方面,有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冲动型与沉思型的差异,在气质性格方面也不尽相同,外倾与内倾之差别。就学习动作技能而言,不同学生学习同一技能,同一学生学习不同技能时,都会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段位制技术内容丰富,适合性格各异的学生去选练、考段,例如外向性格之人可选练起落开合之长拳,性格沉静或可选练连绵缓柔之太极。武术段位制考评内容自选化,充分尊重了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以青少年为使用主体的、打练结合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汇编了长拳、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八极拳等拳种的系列教程,以及适宜推广的《趣味武术(武术段前级教程)》、《武术功法教程》等。[7]这一系列教程教材的编写充分地尊重了作为主体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化发展。这种差异性、个性化即是指个人在动机、需要、基础、兴趣、特长、倾向性、 学习风格、志向水平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动态,使每个人从共有的武术段位制技术体系中获取的内容与方式都带有“个人的选择和特征”,并形成个人的特质,促进个性化的丰富与发展。

4结论

新的教育思潮和时代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术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其价值定位和开展形式也应是与时更新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的做法将会使武术这一文化瑰宝明珠蒙尘丧失活力。武术段位制的系统工程引进中小学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新基础教育”的内涵与基本理念正是其契机。在 “新基础教育”的视野下,武术段位制并非以零散的、断层的状态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它是一个活动网络,是校园文化、武术文化、德育文化的多维互动。“新基础教育”视野下,立足于生命本体、依托于社会发展、展望于未来的武术段位制体系引入中小学这一基础教育阶段,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只有在中小学落实武术段位制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真正实现武术的推广,整个民族才能真正实现武术文化的传承,随之而来基础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日益丰满。

摘要:文章以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新基础教育”为研究视角,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现况,结合基础教育阶段特征,对中小学开展武术段位制的必要性进行研究,运用教育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以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探寻“新基础教育”之理念与中小学引进武术段位制的内在一致性,从而为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开展发挥其应有之意。

关键词:武术段位制,新基础教育,中小学武术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02):6-11.

[2]李政涛.“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实践基石[J].教育学报,2011(06):14-25.

[3]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与“新基础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4(04):22-26.

[4]王岗.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司幸伟.武术段位制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0(04):66-67.

[6]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3-7,16.

[7]洪浩.武术段位制引入中小学教学必要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7):115-118.

单位制研究 篇2

关键词:单位制;单位制功能

一、单位制研究梳理

关于单位制的研究首先起源于魏昂德关于中国单位组织的研究,魏昂德在对中国内地工厂进行调研之后,随后出版了《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一书,对单位组织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利用经验研究的方式来研究单位组织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组织间的依赖关系,但这种依赖性统一的假设相对忽视了不同单位足之间的差别和特征。魏昂德指出中国单位组织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工作产所中的权力关系,以此来透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特别是政治关系.。国内的许多学者均继承了这种观点。198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由路风提出了单位组织的起源与形成,开始了关于单位制的本土化研究,路风把“单位”作为社会主义组织和制度结构的一个基本单元,将由“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称之为“单位体制”,他着重关注其特征、功能与历史演变,以此来透视中国社会中的资源分配、社会整合与社会控制问题。1990 年代末,李汉林,李路路和李猛等对魏昂德开启的单位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验证工作,在此基础上李路路提出了在单位组织中员工对各种资源的依赖与需求,进一步证实了单位组织中的依赖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李路路的研究资料中多为同种单位之间的分析,缺乏不同单位的比较,尤其是对变动的单位制的研究。到2005、06 年的时候原有的单位组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改革三十年来的必然结果,城市单位组织的变化尤其体现在工商组织当中。多数经济类组织已经解体了,不复存在了,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从单位中分离出的人与原单位基本没有联系了,也没法有联系了。由此观之,各种单位之间,有的存在,有的已经消失了。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以苏联模式为基础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仿效苏联模式,逐步构建和强化了“国家—单位—个人”的纵向联结控制机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单位制度。在城市,这些单位在功能上具有合一性,兼具政治、社会和自身专业分工等多种功能,个人依赖于家长式的单位,而单位则依赖于国家。国家通过利益机制和强制机制,使单位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桥梁和纽带,单位既是国家实现社会整合的中介机构,又是将职员分散的社会利益有效集结、组合并传输给国家的“社会机制”,成为国家社会管理和大众动员能力的微观组织基础。而农村的人民公社,则是城市单位制的农村版。这样,依托城市中的单位制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强大纵向社会整合能力,中国迅速提高了社会的组织化水平。在单位制形成的同时,国家在城市逐步建立了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 以下简称居委会) 。到 1954 年,随着《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颁布,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市、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为主体的城市管理体制架构,但街道和居委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无正式工作单位的居民。而后,单位制进一步膨胀,街居制则严重萎缩。因此,相对于单位而言,街居处于辅助地位。

二、单位制的功能

一种体制的确立,我认为总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位制是为了应付新中国成立后的严峻形势而选取的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政治动员。通过单位这一种高效率的政治动员机制,党和政府可以运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大规模地组织群众投入各种政治运动,以实现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二)、经济发展。党和政府可以通过上级单位对下级单位下达工作任务,调拨、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单位制为国家集中稀缺的资源,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保证了国家战略意图的顺利实施,为我国工业化体系的快速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控制。单位制顺应了这一要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力水平很低的状态下,通过“充分就业”、劳保福利、分配住房、子女入学等制度,实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高度组织化。全国人民几乎都被纳入了行政权力的控制范围之内,国家的触角延伸到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整个社会实现了高度的整合。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位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分配,通过垄断单位成员成长发展的机会以及他们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所必需的资源,形成了对单位成员的相当程度的支配关系,最终有效地控制了单位内每位成员的全部生活。

参考文献:

[1]李路路,李汉林.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45

[2] 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 单位 变迁:再论 “单位” 研究[J].社会,2009,(4):8.

[3] 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01):43.

[4]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16)

[5]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5).

[6] 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5).

简论金本位制的不可恢复 篇3

货币有交易、标价、储值三个最基础职能。这要求货币必须有公允价值并能长时间维持自己所具有价值的稳定。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这些职能, 货币的理想形式应该是有价值、耐用、可兑换、便携和可靠的。暂且设想一下最为理想的货币应该拥有什么特征:各国完全协调, 不存在汇率问题;货币的使用成本为零, 可以自由增发但增发速度永远跟实际财富提升相协调;拥有最快的流通速度, 有各种面值, 方便各种情况下的交易;拥有绝对的信用, 可以永久储值而没有任何磨损。

(一) 黄金的意义

货币保证自己所具价值稳定的能力是人们做出理性选择和进行经济活动的先决条件。从货币所需要具有的特点来说, 黄金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而成为最优秀的商品货币。黄金作为商品货币, 具有天然的优秀储值性和可铸性, 易于甄别价值和分割。黄金是财富的最终形式, 是纸币发行的终极抵押物。美联储的黄金从未低于8100吨, 占美联储自有资产的比重没有低过75%。整个欧元区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高达1.2万吨。七十年代德黑兰革命时美国冻结了伊朗的黄金让世界震惊, 可见即使在信贷扩张和纸币时代, 黄金仍然代表着最坚实的财富, 是人们的心理底线。

(二) 金本位制的意义

金本位制通过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保证了黄金能够在商品和货币之间相互转换, 这就消除了黄金本身实际价值与信用价值的差别, 同时通过黄金平价机制使各金本位国家货币的汇率得以自动调节, 使得货币之间的套利成为不可能, 从而稳定了国际经济秩序。

(三) 黄金与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

随着一战爆发, 各国政府滥发银行券, 黄金也随着各国恶劣的关系被封锁在国门内, 金本位制遭到了沉重打击。二战在金本位制摇摇欲坠的时候爆发, 最终以美国控制了世界金源, 建立金本位制最终的形态———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二战结束后在特里芬两难和美国超负荷且并不成功的一系列国际政策的影响下, 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为继, 并最终在1976年的牙买加会议后寿终正寝。

二、金本位制在当代的缺陷

金本位制在当代的缺陷来自两方面:一是黄金本身的缺陷, 二是金本位制制度设计的缺陷。

(一) 黄金的缺陷

1. 黄金的天然缺陷。

黄金作为货币最大的优势, 同时也是最严重缺陷就在于商品货币的信用与实际价值直接挂钩。当需要货币代表的实际价值大幅度增加时, 黄金的代表信用不能相应上升, 金本位就会阻碍经济发展。以数字说明:人类目前开采出来的黄金冶炼后共重约18万吨, 估计地球总储量大约为21~25万吨。对比金价可测算出这些金子大约价值70亿元 (人民币) , 而仅中国09年底的M1口径就高达二十余万亿元。不管铸币的含金量多低, 都已经不可能再适应现今的货币总量。黄金本身的流通速度有限, 就进一步限制了所能代表实际价值的额度。

2. 黄金的流通缺陷。

另一方面, 黄金在流通中会变的难以维持自身的价值。黄金本身会发生自然磨损, 硬币在流通中每年损失达5%, 未发明轧边的时候情况更甚。仅在1270年, 英国就有284名犹太人因为偷挫硬币而被斩首。而黄金本身具有的商品价值导致了格雷欣法则的出现: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相同的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 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 (即良币) 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 (即劣币) 反而充斥市场。这些问题证明, 黄金很难维持其所代表的信用。而且在流通中黄金也不能很好地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黄金的融资速度慢, 使用利率高, 具有自发的储蓄倾向, 仅有利于财富的既有者和高利率行业融资。这使得黄金制成的货币经常不能流向需要融资的领域。

(二) 金本位制制度设计的缺陷

金本位有三个支撑条件:自由兑换、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但在当代, 金本位制的三个条件全都难以为继, 金本位制自然的消失于历史中。

1. 自由兑换。

纸币的价值浮动速度与程度远超金本位时期的银行券, 相应的以纸币形式表现的黄金价格也出现了远超金本位时期的波动。各国纸币的不统一和实际黄金存量的差异也导致黄金纸币兑换的难度更大 (更何况大多数国家的实体黄金都储存在美国) 。自由兑换难以维持。

2. 自由铸造。

黄金总量过低, 无法确定铸币中的黄金比率。即使真的能确定出来, 铸币中过低含量的黄金也使得铸造的技术难度过高, 也无法保证铸币的含金量, 自由铸造将失去对铸币质量的检验标准 (因为过低的黄金含量导致其本身几乎就没有标准) , 自由铸造难以实现。

3. 黄金平价机制的局限。

金本位制下黄金可以保持汇率稳定的主要机制是黄金平价。但在现代, 海运、空运和铁路运输的运输量已经远远超过过去的黄金运输成本, 而各国的运输成本又有巨大差异, 黄金平价将不能维持。除了黄金平价之外, 世界各国产金量也非常不平衡, 二战后的主要产金国是南非和苏联。各国本身开采技术的差距也远远大于二战之前少数几个殖民大国开采全球资源的情况。二战导致世界各国之间再也无法形成金本位时代般的稳定关系, 政治障碍也成了阻止黄金自由流动的一大原因。

4. 货币政策角度的局限。

金本位制下政府将没有货币政策可以使用 (尽管货币政策长期中性, 但短期中期内确实有恢复经济景气的功能) 。在投资规模日益扩大, 经济周期日趋缩短的现在, 积极和及时的货币政策是稳定经济不可或缺的手段。

三、结语

纸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担保能力。但政府也是一个经济个体, 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的行为仍然具有非常严重的反市场性和非公益性。政府独掌货币发行大权, 同时存在利益空间, 导致纸币不像黄金一样拥有天然的保险。

如果把纸币的发行同样交给市场处理, 虽然可能会选择出一种价值稳定的纸币, 但首先会在准备金层面上发生问题, 从而无法保证信誉。中国历史上的交子曾经是由地区富户联合发行的, 操作还比较成功。但宋朝后期政府接手交子, 扩大其使用范围, 因为准备金的不足立刻出现了通胀等一系列问题。

即使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等能跟美元平起平坐, 储备货币多元化, 但仍然改变不了劣势货币价值难以保证的事实。SDR的发明可能是一个出路, 但纸黄金也很难测算国际贸易的增幅变动, 也不太可能有一个超越所有国家政府的机构来统筹结算货币的确定和发行。全球化才进行了短短一个世纪, 一个更完美的货币制度仍然遥遥无期。

参考文献

[1]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1.

[2]阮崇晓.黄金诱惑[M].重庆出版社, 2011-1.

武术段位制将进入学校 篇4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武术管理制度之一,是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与武术理论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人民体质和建立规范的全民锻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始推行武术段位制,并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试,出台了一个标准的考核制度,使武术段位考核达到标准化、规范化,让每一个习武之人都能有一个公平机会一展所长。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国家武术研究院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支持下,组织一百多位专家教授,以段位制级段标准作为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研编出适合小学至大学在校青少年使用的以技术要素为核心、以练打结合为模式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同年,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研究院联合组织召开了系列教程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此系列教程是“一部学术性、代表性、可行性都值得肯定的作品”。

武术段位制教程中规定的套路内容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特点,将武术段位制推广到学校,符合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拓展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术的文化特性是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要想使中国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就非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不可。我国虽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但实践证明并不成功,武术教育很不健全,甚至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很低,武术师资严重缺乏。为了扭转这种落后状态,首先要确立武术的地位,把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段位制体系化的形成使武术教学内容更加统一、深入,不仅仅使每个学生和习武之人都会练武术的一系列套路,还使他们更懂得武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采取段位制这种有效措施来加强武术教育,可使武术教学更加严谨,也使学生能根据个人条件选择不同程度的内容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因人而异”。《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不仅能够较全面反映练习者的武术技术水平,还可以满足当代中小学生自我鉴定、自我认可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的武术技能与知识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同时更有利于广大学生树立起信心、恒心去锻炼身体,培养终身锻炼的意识,从而扩展了校外武术教学功能。

探讨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发展 篇5

1、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的必然性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走向世界的前提必须是标准化, 中国的武术段位制也必须标准化。武术段位制的制度为推进我国体育项目更好发展, 并为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 而武术段位制的制定, 是由诸多的体育项目的主管机构批准然后发布的, 应该一同遵循武术段位制制度所规定的内容。例如说象棋、围棋、柔道、跆拳道等也都使用了段位制, 而这种段位制极好地推进了体育的发展。我国制定和管理武术段位制发展标准的单位有两个, 一个是武术运动管理中心, 还有一个是武术协会。《中国武术段位制》的推出是在1998年, 是以全国人民都健身为口号的, 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改革武术项目, 使得武术更加规范化社会化, 使得武术运动的管理更规范, 更具有行业性。武术段位制的实施就好比拥有了一张通向世界的绿卡, 如一艘开往社会化的船, 各种体育活动皆可搭乘可普及可推广。

武术段位制就是一个通向世界的平台, 我国存在有不同派别的拳种, 这些不同的派别要规范好, 要有准人条件, 要指导好相互间的竞争, 而只有将武术段位制的管理标准化了, 才好规范这些不同派系的评定, 才可以让其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途, 才能满足武术爱好者的诸多要求, 才能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综上所述, 此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一些情况, 以及段位制的标准化的管理, 有效地推进了武术的产品武术。而一些关注我国武术段位制的机关媒体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的, 此文也可作为一个辅助参考, 并希望相关部门能科学合理地制定出一个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的决策。

2、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制度将如何发展

2.1、建立完善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管理机构

中国武术段位制的管理方法是以以下四个项目来着手加强标准化建设的, 即管办有序、建立网点、横向发展、纵向合作这四个项目。以武术段位制手册为依据, 全国武术段位制的管理工作是由武术协会段位制工作委员会来负责的, 武术协会段位制又设立好一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 二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 三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 是由一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负责管理二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这样的方法的。一级单位会员段位制工作委员会负责本单位 (专业性协会) 本辖区 (地域性协会) 的管理工作, 三级办公室是由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工作委员会下设的。而, 这些从上至下的各级单位, 具体为, 中国武术协会段位制办公室、一级地区单位会员段位制办公室, 以及一级单位会员下设的段位制办公室, 都可以在全国各地开展武术活动, 可以在群众中口碑较好的武术之乡、专业院校以及教学单位来建立武术段位制的考试点。这样做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方面的好处是, 这些下设的各个级的段位制办公室作为日常的办公机构后, 更加方便了习武者参与武术段位制的培训以及考试;第二个方面的好处是, 更加明确地规定了各个机构、各人所从事的职责权利, 理清楚上下级的管理关系。这样就让习武者的积极性得到了保持, 还让武术考试点得以持续下去。

2.2、中国武术的转型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武术已转型为竞技体育了, 这种转型渐渐地形成了两大体系, 是以散打和武术套路的竞争体系以及技术体系, 而这种转型也使得武术套路与散打二者之间的隔阂极大程度地加深, 武术的转型过程中, 竞技武术的打练分离的问题也是一直有争议的, 至今也仍旧是武术泰斗以及学者们倍受争议的焦点。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把武术的本质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 打练相结合就是非常重要的特点。那么什么是打练结合呢?打练结合就是改变了以往的套路, 由单练变为对练, 提取不同拳种的技术要点, 这样的双结合。每段位都有独特的技术的, 大致可以分为, 对打套路、单练套路、拆招这三种, 而其中单练套路可以单练还能将其拆分, 而后还可以对练。这些改变打破了传统武术的概念。

武术的这个打练相结合的重要特点是要以武术段位制考核制度来作为保障的。而武术段位制考核内容和武术段位制考核的制度必须要实行统一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武术的特点以及本质, 才能更全面地展现出武术段位制参赛人员的真实水平, 而不是在武术段位制的考核武术套路、武术散打的时候, 只要其中任意一个, 武术套路或者是散打达标就能将武术段位晋升了。

2.3、吸收各界武术人士, 成立具有行业性的协会

实事求是的说, 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都各有所长, 因而, 可吸收各界武术人士来参加, 比如武术馆校、专业队、武术社团、武术管理部门、武术用品生产商、武术院校、民间继承者、武术用品销售商等, 然后集思广益, 从而做出决策。我们还可以成立一个具有行业标准的武术服饰器材的协会, 然后与运动队、政府、个体户、大学院校等这些单位一同来生产出符合标准规格的武术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有, 武术的器材、武术的一些基本设施、武术的一些护具, 武术的一些服装等。用可靠有实力的技术来生产, 要确切保证生产质量, 规范好产品的标准, 从而让中国的武术用品走向国际化市场。生产部门必须是经过体育用品认证了的, 才可以生产统一的武术器材和服饰, 从而保障运动员的安全, 也有利于管理。中国武术协会从取得了认证的品牌之中来指定武术段位制考试时所需要的器材服装, 这样才能有统一性, 有规范性, 从而使得段位制考试达到标准化。

2.4、加强实践标准的制定

武术段位制的标准化管理要走向成熟, 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 然后制定出一个标准。现阶段, 全国各地的段位制考试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表现在组织、规模、管理这三点, 武术段位制考评时缺少统一性, 由于服装不统一、器材不统一而直接影响了考评成绩, 就极有可能造成武术段位制考试时成绩不公平的评判。根据这些实际问题情况, 应该制定出一套更科学的、更细化的、更量化的考核标准, 然后把这些武术段位制考试制度的细规则公布出来, 从而才便于管理好武术段位的考试、申报、认证等。避免实施武术段位制时因为人为的原因和不同区域的差异。而中国武术段位制考评员和武术段位制裁判员, 都要从武术段位制的资格要求、职责与权限、工作内容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这几点来严格要求并选用的。还要明确规定每次武术段位制考试人员要从哪些机构部门来选取, 以及武术段位制考试需要的人数人员。这样才能把中国武术段位制的考试的规程更加地明了化, 细致化。

2.5、武术段位制标准信息网络化管理的提升

中国武术段位制官方网站是于2011年在网上开通的服务平台, 它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栏目, 比如, 精彩视频、徽章服装、教育资料、新闻资讯、政策指向、发布台等等, 具有深远的意义, 可以通过查询、反馈、下载等等这些功能更好地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服务。让他们及时地知晓一些关于中国武术段位制的一些活动信息以及政策又有哪些方面的新内容、新规定, 还可以观看到全世界武术比赛时的精彩视频等等。中国武术协会的段位制管理的标准化非常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工作平台的搭建, 很大一步地提升了快速实现武术段位制标准信息网络化管理。

摘要:全面实施我国的武术段位制, 将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而促进了武术运动的社会化以及标准化。此篇文章就详细地剖析了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的现有的状态, 还深度思虑了其发展的前景, 这样的目的是为了让武术运动有更好的发展, 使得我国武术段位制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中国武术段位制,推动武术开展,前景,现有状态

参考文献

[1]赵发田.中国武术段位制标准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05.

[2]陈勇.我国武术旅游资源深度开发路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 02.

新金本位制 篇6

1 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

1.1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全面健身宣传工作的重点群体, 青少年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体育基础, 这就需要重视武术推广段位制的推广工作以及普及工作, 有效推广青少年体育。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 截止到2008年, 全国在校生已经达到了3亿, 其中有2亿学生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 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在学校中锻炼武术, 获得格斗技术, 获得武术相应的段位, 对提升国民体质以及国民精神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实现武术段位的工作目标提供保障。

1.2 课程上的巨大优势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促使学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明确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及体育教学地位, 将体育教学看作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更加注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借助合理的体育设计来增加学生体质, 对武术段位制推行提供了课程上的保障。从我国体育课程的改革来看,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 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具有强制性特点, 这就为武术段位制教学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1.3 文化方面的巨大优势

科技信息技术的日渐发展促使文化发展呈现出衰老局面,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社会生活造成的,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肯定越来越多, 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热潮。弘扬民族精神已经成为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群众精神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佛家和道家作为哲学基础, 将哲学思想融入到武术传播工作中, 将体育教学与武术教学相结合, 有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为武术段位制教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学中更加重视知识的深入以及巩固。从目前的教育教学来看, 武术教学并不是非常理想, 学生对武术教学持有抵触情绪, 这就使得武术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教学趣味性, 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

2 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策略

2.1 明确宣传定位, 优化教学效率

从目前调查研究来看, 九层以上的高校学生并没有接触过武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武术学习也是如此, 高校大学生学习武术, 无论从心理, 还是从身体条件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学习难度。因此, 在中国武术段位制度需要拓宽在学校中的实施范围, 尊重体育教学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 将教学重点集中在中小学教学方式,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安排课时与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中小学武术学习现状以及学生特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武术段位, 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需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文化课学习同步性, 帮助学生打下良好的武术基础, 优化学生武术学习效率, 优化武术教学。

2.2 明确武术段位制教学机构, 为武术教学提供保障

根据中国武术段位制相关考评制度来看, 遵守武术道德并且热爱武术, 具备武术理论水平或者是技术水平, 都可以申报武术段位。国家武术运动的管理工作部分负责段位评价工作以及考级的授予工作。各区与各县体委主要负责一级以及二级的考评工作, 省级、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等直属的体育院校负责三级与司机的考评工作, 更高段位的考评工作则是由国家体育委员会负责, 细化审批结构, 提升管理科学性。此外, 每一年的八月份到九月份是考评时间, 十月份到十一月份则是审批时间, 并且需要统一地点进行有效考评, 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开展受限。学校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需要结合学校教学特点, 坚持学生为本原则, 遵循学校教学的目的、教学规律, 结合武术教学发展规律, 构建更加完善的武术段位制教学管理机构, 设置针对性、与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相关的工作部门, 工作部门的组成人员需要相关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工作部门专业人才组成。学校在武术段位制管理工作中, 需要重视武术的评审以及授段工作, 给予学生武术学习便利,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3 提升教师段位制教学能力, 为武术教学提供支撑

作为武术教学的重要保障, 教学在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教学来看, 大多数学校的武术课程都是由体育教师担任, 中小学缺乏专业武术教师。因此, 在武术段位教学过程中, 专业武术教师缺乏是目前武术段位制教学开展的重要障碍, 学校需要重视学生段位教学相关培训, 有效推进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改革, 相关管理工作部门需要重视与教育部门的合作, 根据地方武术师资实际情况来拟定更加有效的培训课程, 针对不同层次以及不同类型, 开展针对性的武术段位制培训工作,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武术段位制在中小学推广提供师资保障。

2.4 注重段位制特权机制的完善, 提升武术教学效率

从调查研究来看, 跆拳道风靡全球与推广对策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激烈者需要根据段位特权来考段晋段, 实现跆拳道运动的成功推广, 武术段位与个人理论以及技术水平等都具有非常密切的关联, 这就需要重视相关评定工作, 提升武术教学吸引力。由于受到目前教育大环境影响, 促使武术段位制运行机制与相关政策有效关联, 随着青少年体能素质的不断下降促使国家日渐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为了能够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需要鼓励学生学习武术,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考段工作中, 获取权威工作部门的有效认可, 制定科学的考段和晋段鼓励和激励机制, 将考段晋段与学生评奖评优、中考体育等因素结合, 为学校武术段位制教学提供保障。

3 结语

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武术教育, 认识到武术教育对强国的重要作用。武术教育不仅对提升学生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时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作为新生事物, 武术段位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了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武术段位制度, 需要有效推动武术段位制在学校发展, 有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提升学生体质。武术段位制度在学校推广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有利于优化中小学段位制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利用段位制来提升自身教学内容, 为学校武术段位制教育工作提供保障。

摘要:作为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 武术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经济的日渐发展促使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 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密切, 这就使得各国的文化交流也日渐频繁, 造成文化上的巨大冲击, 武术文化的传承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校,武术段位制,优势,策略

参考文献

[1]韩大帅.武术段位制在江苏省中小学推广的可行性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3.

[2]王国成, 高亮.学校推广武术段位制的优势与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7 (3) :141-143.

[3]张小忠.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策略研究[J].武魂, 2013 (12) :21-21.

[4]艾泽秀, 姚孔运.中小学武术段位制推广模式与策略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 2012 (1) :110-113.

新金本位制 篇7

选取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武术段位制推广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论文等作为参考资料。

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和电话访谈有关专家、部门管理者和高校武术教师,访问他们对高校推广武术段位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推广的建议。

2.3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2.4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运用相关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3 问题的提出

人们对任何事物进行思维时,必须先具备有关该事物的概念,然后才可能形成判断、推理和论证,武术段位制也不例外。中国武术协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在继承历史传统和优秀传统文化,吸取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开始全面施行武术段位制,至今经过不断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13年全国段位制工作会上,中国武协将把段位制进校园作为全面推进段位制普及推广工作的重点。各个省的武术协会都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山西省太谷县被作为武术段位制推广及普及的试点,但是相比较而言,段位制的推广力度、范围还是比较小的,尤其是高校,如此有文化底蕴,便于普及之项目,曷克臻此,值得深思。

4 高校推广现状

4.1 武术协会的现状

据统计,山西省高校有79所,其中本科层次占31所,其他专科和职业学院占48所,据调查访问,在本科的层次中基本上都有武术协会,其中山西师范大学在2013年被授予中国武术协会专业一级单位会员,之所以被授予一级单位会员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组织建设,推动中国武术工作的普及与开展,促进武术段位制工作及武术之乡建设,更好地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服务。通过查阅资料和访问得知,武术协会定期招募会员,举行拳术的学习和锻炼,但收效甚微,要想获得较大的成效必须做出一定的改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武术协会的力量发动起来,为武术段位制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2 政策宣传的现状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制定武术段位制的手册,管理办法,推广目的,会由中国武术协会向各个省的武术协会下达文件和精神,再有省武术协会向各个市,学校的武术协会下达文件,这样各个武术协会都会收到有关推广武术段位制的政策,接下来各个武术协会都得认真的阅读文件领会政策精神后而去积极的准备制定细则去推广武术段位制,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大力支持和推广武术段位制,2014年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印发了《十年规划》,为武术段位制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指明确了方向、步骤和任务。据访问和调查得知,各大高校有关武术段位制实施推广的落实情况差强人意,段位制考试覆盖面尚显不足。

4.3 段位制教学现状

目前,山西省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形意拳、通背拳、初级三路长拳及剑术等套路为主。这些套路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大,枯燥无味。调查得知,很多学生喜欢动作简单,容易掌握,观赏性强,学习起来比较有成就感的项目,而武术段位制套路就能满足学生的这一基本要求,动作简单易学,强调打练结合,这样能更大程度地吸引更多的学生。但据调查显示,武术段位制内容在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占得比例很低,有些学校教学中涉及到武术段位制的内容,有些则无,因此高校体育课堂或是公共体育课必须加快引入武术段位制内容的步伐。

5 存在的问题

5.1 领导与宣传

领导的态度直接影响武术段位制的生存状况,由表1可知,高校武术段位制推广中领导从未关注的选项比例较高。但是若领导重视而宣传不够,也不会得到理想的结果,很少高校能借助校园文化节,运动会开幕式,武术协会活动和各种小型的校园活动等进行武术段位制的普及和推广。

5.2 师资与教学

无论是重点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甚至是中小学,学校发展的好坏和师资力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任何一个课程,或者是项目师资跟不上就不会有很大的成就,武术段位制推广也不例外,在推广过程中师资是中柱。调查访问得知,更不要说是专业的武术段位制教师,甚至是武术老师也刚刚能满足教学要求。这些老师中的学历也是参差不齐,这都会影响武术段位制的良好发展和学生对段位制的正确认识。另外,就高校中学生对一般武术项目和武术段位制项目的兴趣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2,有54%的学生喜欢武术段位制项目,所以,高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要亟需改革。

5.3 认识与交流

人们对武术段位制的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由表3得知,武术段位制的人只有27%,究其原因,首先是领导层次重视程度不高,国家层次没有更好的监督和督促机制,这样就会导致执行力度不够,人们对其的认识度也就自然不高。众所周知,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就是交流,如果没有交流社会要止步不前甚至会倒退。当前这个社会应该是一个善于交流的社会,特别是各大高校之间的交流,但调查得知,在武术段位制的推广方面的交流很少,就是有武术段位制指导员的培训参加的人数也很少。

6 策略

6.1 弘扬国粹是强大动力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智慧的结晶,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内容,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武术段位制》亦推崇“崇尚武德、打练结合、弘扬国粹”,因此,要以此为动力在高校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及大型组织活动等方式合理有效地宣传这一国粹,让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认识、学习、弘扬它,武术段位制的普及推广也会顺理成章的被承认,接受。

6.2 重点转移是良好机遇

2013年全国段位制工作会上,武协主席高小军介绍段位制普及推广重点在校园,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很好的机遇。目前有些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要求武术专业学生要掌握至少一项段位制项目且要取得资格证书方可毕业。这些要求和武术段位制的转移重点十分吻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以此为重点,大力宣传武术文化思想和武术段位制,再以此为基础向其他高校的大学体育公体课定期派遣一些达到要求的人员去做讲座,培训,组织段位制的考评等事务,这样《十年规划》就会如期的达到要求,武术段位制普及推广就会受到很大的成效。

6.3 学生热爱是有力保证

世间万物,想要得到复杂社会的认可或在其中得到普及,必定要有广泛的社会价值,武术段位制也不例外。诚然,社会大众必须通过武术段位制来实现他们的一些目的,才能被更好的接受和普及,这是武术段位制在推广过程中的顽疾。而高校大学生是解决这一顽疾的关键因素,他们身体素质好,精力充沛,知识储备丰富。由表2得知,有54%的学生对武术段位是感兴趣的,甚至他们中间很多人热爱武术段位制,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省级部门都要借助大学生对武术段位制热爱,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和计划,为武术段位制推广之用。

6.4 重点推广是工作核心

武术段位制普及及推广重点在校园,但高校校园普及及推广重点在体育类院。以各个省的体院为点,向其他校园扩展成面,制定完善的宣传机制,考核体系为武术段位的推广开辟新的路径。学校领导也参与考段以此鼓励学生去学习段位制并考取相关段位,把是否有段位作为学生评优的条件。高校学校领导特别是体院必须重视这个“点”的作用和核心价值,作为试点单位要提高认识,找准结合点,加大师资培训,加大资金投入要把这作为武术段位制推广的工作核心,高校可以每半年举行一次大型的武术段位制段位考试,就像每半年举行四六级考试的制度一样。

6.5 段位制教学势在必行

由调查和自己的工作经历得知,很多学生的心声是要在体育选项课上能学习武术段位的内容,而目前各大高校的体育选项课中有关武术段位制的内容很少,在两年的教学(长拳的一到三段)经历(之前一直也是其他项目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热情特别高,学习劲头也特别足,很多学生下课集合时会说“这么快就下课了,时间过的好快!”听到学生这么说就能感觉到学生对其的兴趣和热情,每学期结束时学生会说“能不能再多学点有关武术段位制的内容”,这是学生的心声和要求,因此,武术段位在高校的教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24.

[2]国家体育总局.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Z].武术字(2014)176号.

[3]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4]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胡建文,文明华.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学校推广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2011.

新金本位制 篇8

1武术段位制解读

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中国武术协会制订并实施的一种全面评价习武者武术水平等级的制度。中国武术段位制是为增强人民体质, 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武术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的全民武术体系而特别制定的。中国武术段位制以三级九段作为评价等级,分为段前级和段位,段前级分为一至三级,是考取武术段位前的级别。段位分为一至九段,由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组成。初段位分一至三段,其中三段可以协助段位制指导员担任教学工作;中段位分为四至六段,获得中段位可通过相应的培训和考试取得段位制指导员或考评员资格;高段位分为七至九段,在武术技术、理论方面有建树,为武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可申请并通过考评,获得相应的高段位。

自我国实施《中国武术段位制》以来,在很多学校引起了武术课教学的改革,并成立了段位制评审委员会,很好的实施了段位制教学,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段位制考评,并获得了荣誉证书,促进了段位制教学的开展。

2高职院校太极拳段位制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 . 1教学内容过于单调

通过对高职院校太极拳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困扰太极拳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太极拳教学内容过于单调,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都是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 对四十八式太极拳等难度较高的套路并没有进行教学。教学中对太极拳运动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段位制介绍较少,不利于太极拳教学全面的开展,不能使学生真正系统全面的掌握太极拳运动,这也是大部分院校开设太极拳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

2 . 2考核不科学

太极拳教学的另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考核模式不科学,现在高职院校太极拳考核的模式都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打一套完整的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师根据学生的动作完整性、连续性来进行评分, 这种考核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忽略学生对太极拳运动内涵的理解, 不能很好的将考试的标准与段位制的考评紧密联系起来。

2 . 3学校对段位制不重视

虽然我国有一部分学校实施了武术教学的段位制改革,但是仍有一部分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对段位制教学不了解、不重视,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的较少。而高职院校的情况更是如此,学校领导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职业技术才是最重要的,体育教学就是学生活动一下身体就可以,没有必要进行段位制教学,因此,段位制教学在高职院校进展比较缓慢。

2 . 4体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

体育教师在段位制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很多太极拳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毕业的,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训练,都是简单的学习一些太极拳教学内容来应付教学需要。对武术专业的文化、技术、技能等基础知识并不是十分了解,这也就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

2 . 5缺乏对武德的教学

段位制强调对武德的学习,《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包括理论教程和技术教程两类。其中,《武术史教程》、《中国武术段位制理论题解》以及《武德与武术礼仪教程》属于理论教程。正如《武德与武术礼仪教程》中“武术礼仪”主要是礼仪实践一样,在技术教程中同样也有着与该项技术相关的技术理论和历史、文化知识。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对礼仪、道德培养较少,教师注重对学生技术动作的培养,而忽略了对武德的教育。

2 . 6段位制教学不完善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段位制教学,就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武术段位仅仅是一种称号,并没有参加活动的特权,只是对个别人的技术水平、理论、贡献的一种评定而已,只是一个荣誉的象征,并不能代表获得者有多高的技术能力。而高职体育教学,必须要对学生每学期进行考试测评,学校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段位制教学模式,许多高职院校当前还不具备实施段位制教学的条件。

3实施段位制教学改革的策略

3 . 1加强对段位制教学改革的认识

为了在高职院校开展段位制教学,必须要加强对段位制教学改革的认识。各地方的体育局要通过新闻媒体、网站、电视台、专题报告等有效途径,加强对段位制的推广宣传。使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对段位制都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懂的段位制在太极拳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全身心的投入到段位制教学改革中去。同时学校也可以建立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段位考试资料,为学生的段位考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 . 2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学校要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养,选派优秀教师进行深造学习,便更多的武术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段位等级,提高教师的段位通过率,为段位教学的开展作好准备。只有教师成为段位制的人口,才可能更好的去引导、培养学生进行学习,并帮助学生通过段位考试。

3 . 3创新段位教学方法

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结合,结合多媒体影音资料,指导学生观摩学习段位制的考评动作,提高学生动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太极拳教学的质量,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3 . 4完善段位制教学模式

段位制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上可以与学生获得的段位挂钩,获得段位的学生可以给予优秀的成绩,并奖励一定数额的奖学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段位制考评,形成浓厚的通段学习氛围,促进校园武术文化的发展。

3 . 5加强武德的学习

习武先修德,武德教育在武术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弘扬武德,在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武德教育,规范学习的礼仪。通过学生学习武术、练习武术、弘扬武术来培养学生的武德情操, 并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复合型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4结语

新金本位制 篇9

另一方面,制度学派认为组织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必须从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去认识组织现象。所以组织结构的变化是对一系列社会外部环境的反映。因而我们可以推断出外部环境的改变带来了单位制的变化。

因此,本文将针对单位制的变迁这一现象,利用制度学派的分析视角,来解释为什么单位制会出现由盛到衰的改变,以及外界环境是如何引起单位制这种组织形式的变化。

一、单位、单位制的含义及特点

单位制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了连接个人和国家从而满足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需要的条件下产生的。学者对于单位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关于单位制的概念、特点,在研究中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要探讨单位制的含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即单位和单位制。李猛认为“单位”或“单位组织”是一种德治性再分配体制内的制度化组织。(李猛,1996))李路路则认为单位是基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组织,是国家进行社会控制、资源分配和社会整合的组织化形式。(李路路,2002)

而“单位制”更多是指涉以单位组织为基础的某种社会体制、制度结构。单位体制的基本内容是:个人归属于单位,而单位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直接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和基本环节。(路风,1989)本文中的单位制是指:以单位组织形式来组织、动员和配置资源的一种制度形式与体制,更强调的是个体与国家的服从关系。

二、单位制变迁的表现

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后,单位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已经开始解体。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作为单位制的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它们发生了变化:单位角色职能化;单位利益独立化即政企逐渐分开;单位责任具体化和内向化,即由于企业成为利益主体,并同国家建立契约关系,同时,企业对提高其成员收入及生活水平的责任无处推卸以及国家对企业约束的弱化,使企业由外向性责任向内向性责任变化,即由完全对国家负责,向主要对企业职工负责转变。(孙立平、王汉生,1994)

其次,作为组织方式的单位制也同时发生改变:一是单位制的控制范围缩小,在仍然保持控制的领域中,控制力度在减弱。二是在城市社区重新获得活力的同时,单位制受到了两种不同趋势的推动,一种趋势令单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种趋势令个人相对独立于单位,使单位的覆盖面和功能减少。(华伟,2000)

总而言之,单位制自身机制的变化以及随之发生的单位的变化,都是单位制变迁带来的表现和结果。

三、单位制逐渐解体的制度化背景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领域都发生了变化: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开始形成,社会结构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孙立平、王汉生,1994)

这种制度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单位组织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组织方式,因此也就引起了单位制的变迁。

首先,从组织发展的背景来看,改革开放后社会组织的控制由刚性控制向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机制转变,政企逐渐分开,并且组织的结构由同质性向异质性转变,组织的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这一切都要求单位制也做出相应调整,(吴俊明、高迪,2005)

其次,从经济角度来看,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随着工业化超过简单资本动员阶段以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体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即从有力的推动逐步变为不适应,最后,两者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孙立平、王汉生,1994)因此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之外出现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市场和社会因素,二者并存。具体来说,由于单位的多功能、非契约关系和资源的不流动性等特征,使其形成了与生产社会化性质相悖的封闭结构,单位制也无法避免宏观上的决策失误,不能带来微观上的高效率,所以国家亟待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因而对单位制进行调整。(路风,1989)

再次,从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社会的整合角度来看,国家资源从社会化占有变成单位化所有,随着非国家控制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急剧扩张和迅速成长,资源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单位原有的多样化功能越来越收缩为个人的职位和工作场所。(李汉林,2008)

四、单位制变迁的制度主义理论分析

我们从上文对于单位制产生和变迁的制度环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制度环境对于单位的影响,制度环境的变化使单位制在总体上出现了松动。

所以,我们无法将单位体制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制度环境相互区隔开来,正是在这个制度环境下,由于国家同时具有强大的制度设计和资源分配的权力,才形成了单位制。但改革开放后,原有再分配的制度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单位组织也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单位制已经解体。(李路路,2000)

制度学派的研究重点之一就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的关系问题。制度学派认为环境决定、支撑和渗透着组织,组织与外部环境因素的联系比组织和内部要素间的关系更重要。组织必须适应其制度环境的需要,以获得存在的合法性。组织的最佳结构取决于一个组织的具体环境条件、技术、目标和规模等。组织的结构因环境、技术、目标的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环境的变化会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必然会带来单位制的变迁。单位制的变迁,一方面满足了制度环境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技术环境的需要,适应了市场环境的要求,满足了效率机制的目标。但二者相比较,对单位制的形成与变迁起直接影响的则是制度环境因素。因为,在当时强国家弱社会的背景下,制度的影响力和决定力更大。

另一方面,在单位制开始实行的时候,中国所有企业都采用这个组织方式,在新制度主义的视角下分析,这是一种强制机制导致了组织的趋同现象,即制度环境通过政府法令或法律制度强迫各个组织接受有关的制度和管制。一个制度被广为接受,成为社会事实后就会转化成一种重要的制度力量,迫使其他组织采纳接受。同样的道理,单位制变迁的现象也与这种强制机制相关,从而使组织方式满足合法性机制,使组织采纳具有合法性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的观念力量。

从单位与单位制的关系来看,组织内部的结构特征需要与环境的要求相匹配,不同的环境对组织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方面,组织内的每个子单位的结构特征必须与该单位所联系的特定环境相适应,另一方面组织的分化与整合模式必须与其所在环境的总体复杂度相适应。因此,单位制的产生与变迁是因为单位组织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要满足单位组织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对单位制做出调整。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制度环境对于单位制的产生与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对中国单位制的发展与变迁有进一步的了解。

五、结论

单位制是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新政权的社会管理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并成为当时我国唯一的基本的组织方式。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制度环境的改变,单位制已不能适应新的外部社会环境,因而逐步走向解体。

单位制变迁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因而我们可以用制度学派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制度学派认为外部环境对组织有决定作用,影响组织的内部结构、组织方式等方方面面。所以中国特定时期的不同制度,使得单位组织本身要对外界环境进行相应的回应,因此其组织方式单位制会随之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制度背景,使得同一时期内单位组织是趋同的,强制性机制通过政府的制度政策等得以贯彻实行。

总而言之,中国的单位制的形成与变迁,离不开中国不同时期的制度环境,为了满足单位组织的发展目标,单位制随制度环境而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

[1]吴俊明,高迪.从转型期单位制的变化看我国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5:10-11.

[2]路风.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89,01:71—88.

[3]华伟.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50年变迁[J].战略与管理,2000,01:87—100.

[4]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02:47—62.

[5]李路路.论“单位”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2,05:23—32.

[6]李路路,苗大雷,王修晓.市场转型与“单位”变迁再论“单位”研究[J].社会,2009,04:1—25+224.

[7]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16(5):135—167.

[8]曹锦清,陈中亚.走出“理想”城堡:中国“单位”现象研究[M].海天出版社,1997.

[9]李汉林.中国单位现象与城市社区的整合机制[J].社会学研究,1993(5):23—32.

[10]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1]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回顾中的思考[J].社会,2008,28(3):31—40.

【新金本位制】推荐阅读:

2018金融考研之金本位货币制度07-20

上一篇:煤矿充填站下一篇:成功产生成功原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