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

2024-09-27

《星尘》(精选4篇)

《星尘》 篇1

摘要: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儿童文学异常繁荣, 诞生了不少经典作品, 影响深远。从那时起, 童话不再是简单的儿童读物, 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后现代科幻文学作家尼尔·盖曼深受维多利亚时代众多作家、作品的影响, 其小说《星尘》更是沿袭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童话风格。无论是从故事背景、创作主题等方面都能略见一斑。本文从尼尔·盖曼创作风格的形成、《星尘》小说的故事背景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维多利亚风格。

关键词:尼尔·盖曼,《星尘》,维多利亚时代童话风格,《爱丽丝漫游奇境》,成长

一、作家简介

尼尔·理查德·盖曼 (Neil Richard Gaiman) (生于1960年11月10日) 是英国科幻文学作家, 被《文学传记辞典》列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涵盖长篇和短篇科幻小说、奇幻小说、恐怖小说和儿童小说, 同时还创作插图小说、散文、诗歌、漫画和影视剧剧本。代表作有漫画《沙人》系列以及小说《星尘》、《美国众神》、《卡洛琳》和《墓园之书》。他不仅是位多产的作家, 其作品也获奖无数, 包括雨果奖、星云奖、布兰姆·斯托克奖以及2009年度的纽伯瑞奖和2010年的卡内基文学奖。

二、创作风格渐成

1、创作风格基础

盖曼出生于一个波兰裔的犹太教家庭。在他四岁时便能识字读书了, 从此他开始阅读一切可读之书。他读的第一本书是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J.R.R.托尔金著《指环王》, 但那里只有《指环王》三部曲当中的前两部。他经常将这两本书借出来阅读。后来他获得了学校的英语奖和阅读奖, 并且得到了《指环王》第三部和一套英语诗集。

在他七岁生日时, 盖曼收到了C.S.路易斯的《纳尼亚传奇》系列。他后来回忆道“我很欣赏他用插入语向读者叙述的方式, 那感觉就像他在和你说话……我想, ‘哦, 天呐, 这太酷了!我也想这样做!当我成为一个作家时, 我也要在括号里写插入语。’我想要拥有在括号里写作的能力。”另一部童年时期的最爱是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盖曼称之为“永恒的最爱, 我知道爱丽丝是深入我心灵的形象。”

青少年时期, 盖曼阅读过C.S.路易斯、J.R.R.托尔金、詹姆斯·坎贝尔、埃德加·艾伦·坡、罗德·邓萨尼和G.K.切斯特顿的著作。他后来成为了科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 广泛阅读诸如塞缪尔·R.德拉尼、罗伯特·A.海因莱因、哈兰·埃里森、索恩·史密斯和吉恩·沃尔夫的作品。由此可见, 从儿童到青少年时期, 盖曼深受维多利亚时期众多科学幻想作家、作品风格的影响, 并由此奠定了他个人创作风格的基础。

2、个人创作历程

80年代初, 盖曼从事新闻报导业, 做采访、写书评, 这是他了解世界的媒介, 同时也令他搭建起了与出版界的联系, 对后来其著作的出版发表大有裨益。他向英国奇幻协会广泛地投稿和撰写书评。他的第一部短篇奇幻故事《追寻羽毛》于1984年5月刊登在了《幻想杂志》上, 那一年他才23岁。

《星尘》 (1998年) 是尼尔·盖曼首部独立撰写的散文体小说。《星尘》的风格和体裁有别于盖曼的大多数散文体小说, 有意识地继承了前托尔金英国奇幻的传统, 沿袭了诸如罗德·邓萨尼和霍普·米尔利斯等作家的脚步。主要讲述一个出走墙村, 进入相邻仙境奇幻之地的年轻人的奇遇。

三、《星尘》故事背景中维多利亚时代的痕迹

1、两个世界

《星尘》的故事始于一个叫做“墙村”的英国小镇, 那里距伦敦只有一夜的车程。之所以称它为墙村, 是因为在它的东面有一堵古老的岩石围墙, 而围墙上有一处小开口通往森林。这处开口是通向仙境神奇世界的入口。被两个看门人日夜不停地精心守护着, 除了每九年一次的五月赶集日, 那天集市会穿过墙, 一直延伸至草场。

仙境, 由“那些探险家和勇士从地图上强行抹去并极力证明并不存在的地方”所组成, 因此会有很多虚构生物和物体存在。它同时也是盖曼诸多作品的特色, 诸如《沙人》和《神奇之书》。《星尘》的故事大多发生在一个名为“风暴禁域”的仙境王国, 对其中所出现的人物和种种奇异事件, 盖曼采用了“幻化变形”的创作手法, 这种手法还将在后文中进行深入阐述。

2、故事时代背景

正如尼尔·盖曼在小说开头所言, “从前有个年轻人渴望得到内心向往的东西”之类的故事毫无新意, 然而尼尔·盖曼却聪明地设定了故事的时间背景——维多利亚时代:《星尘》的故事起始于1839年4月末, “查尔斯·狄更斯先生正在连载他的小说《雾都孤儿》;德雷泼先生才拍下了第一幅月亮的照片……”但书上所述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17年后, 大约是1856年10月。这个时代背景不但与整个童话故事的维多利亚风味甚为契合, 故事里的人物也仿佛是这几位现实人物在仙国的化身, 使整个故事弥漫着浓郁的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风味。

四、维多利亚时代童话风格

1、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代表作《爱丽丝漫游奇境》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 (1837年——1901年) , 在英国人的记忆里是一个辉煌的时代, 这一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同时是英国文学的黄金时代, 也是英国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童话, 或者广义地说幻想文学, 之所以发生在英国, 有两个关键:一是工业革命;一是儿童文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儿童文学革命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幻想小说、幻想文学创作兴起的一个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英国的儿童文学非常繁荣, 诞生了不少经典作品, 其中最著名就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那个花园有两层象征意义。一方面, 它象征着我们再也不能回到的童年。虽然当时爱丽丝非常想进入那个美丽的花园, 看看盛开的鲜花, 但她却始终去不了。另一方面, 这个花园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工业革命将农业文明带入到了工业文明, 但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田园诗般的闲散生活。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一改此前传统童话 (包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 充斥着杀戮和说教的风格, 从而奠定了怪诞、奇幻的现代童话基调。从卡罗尔开始, 幻想文学取得了长足进展, 进入了黄金时代。仅从这点来说, 《爱丽丝漫游奇境》就堪称跨时代的里程碑。而且这部童话的内核非常成人化, 是一个关乎“成长”的故事, 从此幻想文学的一种成人化趋势日益显现。《爱丽丝漫游奇境》是革命性、颠覆性的, 它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以前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文学、道德文学, 取而代之的是平等的对话。

2、维多利亚时代童话风格

从维多利亚时代起, 幻想文学开始朝两个方向发展, 一是儿童文学化, 专门为青少年儿童读者撰写;二是成人化。儿童文学从卡罗尔开始就具有了双重性, “for the child, to the child.”这里的英语单词child不单指儿童, 它的另一层意思是孩子气, 童心。一生创作过三十多部小说, 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童话之王”的苏格兰作家乔治·麦克唐纳就曾说过“我从来不为儿童写作”, 他追求的是永恒, 他的作品诉诸于他的心灵。“童话的发源地是每个人的‘纯真的心境’。每个现代人如果能够稍稍摆脱生活里的‘现实’, 追求生活里较有永恒性的‘真实’, 那么, ‘纯真的心境’就会出现, 童话也就在他心里诞生。”童心是人性最高层次的追求, 儿童性是最高的一种人性, 因此这里的幻想文学成人化是指为所有有童心的人写作。像《爱丽丝漫游奇境》小说中, 写到梦境, 其实无论是什么梦, 梦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人性的东西。

进入维多利亚时代以后, 英国的儿童文学尤其是童话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在童话的的王国里, 维多利亚时代的繁华总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单色彩就泼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绚烂和高贵, 与此同时, 线条又勾勒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妖娆和华丽。可是, 维多利亚时代的锦簇不尽是色彩和线条的渲染, 而是时代的旋律使然。一个时代, 必定有他的中坚力量来支撑和丰盈整个潮流。具有个性化产物的时代是永不落幕的, 精神产物将与时间长存。

五、《星尘》中的维多利亚风格

众所周知, 盖曼的作品经常引经据典。梅勒迪斯·科林斯就曾指出《星尘》引用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艺形象和主题, 构架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传统童话故事和文化。她指出, 盖曼使用了维多利亚时代特有的比喻, 尤其是在小说开头明确写到维多利亚女王这点尤为明显。

1、打破两个世界的界限

两个平行的宇宙空间, 只用一堵石头墙分隔开来——《星尘》所展示的是如此近距离、反差却非常大的两个世界所带来的那种奇幻感, 跟随着故事中崔斯坦的脚步, 人们将会从一个正常的世界, 一脚跨进神奇的仙境。这也像极了上面所提到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经典开篇。《星尘》中墙村的石头墙就像是《爱丽丝漫游奇境》里漫长的兔子洞、《纳尼亚传奇》中没有尽头的衣柜, 将我们带入世界另一端陌生的奇幻仙境。

现代童话打通了现实世界与魔幻世界的界限, 形成现实世界和童话世界同时并行、交错存在的双线结构, 大大拓展了童话的审美疆域。爱丽丝进入了刘易斯·卡洛尔创造的荒诞的地下奇境, 崔斯坦也一步步走向了流星坠落的“风暴禁域”仙境王国。

2、“幻化变形”

“幻化变形”是维多利亚时代儿童文学常用的写作手法, 指作者的主观意识将客观世界加以幻化处理, 而形成一种“虚幻的真实”。这种“幻化变形”产生的作品, 呈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完全编造的幻境。比如英国作家金斯莱的童话《水孩子》, 将人间生活的残酷无情与幻化境界的温暖幸福形成鲜明的反差, 从而表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美好理想。卡洛尔的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所创造的荒诞的幻化世界则表达了作家美妙的想象力, 同时, 在无拘无束的幻想境界中, 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种种时弊的绝妙讽刺。

在《星尘》故事中, “幻化变形”的并非是男主人公崔斯坦·索恩, 而是由他“捡拾”到的“流星”——伊薇, 一位美丽的少女。她其实是一颗坠落的星星, 在落入大气层进入仙境的瞬间幻化成人。读者在伊薇的陪伴下, 跟随主人公崔斯坦一步步揭开仙境的神秘面纱和他的身世之迷。

六、结语

《星尘》的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魔法王国展开的, 大致的意思就是, 一颗流星划过大气层, 变成了一位迷人的女士, 她让一个普通的土小子变成了他一直梦想着的英雄……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现代感和经典的主题——成长, 小说的作者尼尔·盖曼说:“我只想写一个男人, 当他有了心爱的女人之后, 却发现她并非自己的真爱。从一开始, 我的脑海里就有一个想法, 然后跟随着这个想法一路创作下来。让我感到骄傲的是, 完成的小说和我当初预想的一模一样。”

一般情况下, 童话作家从三个基本因素上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一是地点, 即通常将童话发生的地点陌生化, 让故事发生在梦境中, 或是发生在镜子、橱门的另一面, 发生在假定或有假定成分的环境中, 最终将故事地点“神奇境遇化”, 具体到《星尘》小说中, 就是“墙村”围墙之外的“风暴禁域”仙境王国。二是人物, 即创造超自然、超现实的人物角色, 同时又将这样的人物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的人和事发生关系, 如《星尘》故事中被崔斯坦追寻的“流星”伊薇。三是时间, 时间在童话作家笔下成为一种有弹性的东西, 可以扩张, 可以压缩, 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三个方面的运用和结合便构成了现代童话“似是而非”的审美特质。

虽然尼尔·盖曼的本意只是想讲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但是它却赢得了所有年龄段的书迷的喜欢。“对于《星尘》, 我希望它能够带给30岁、40岁, 甚至是60岁的人, 一个像儿童阅读经典童话时同样好奇, 同样神奇的感受。”“因为《星尘》就是个童话……这点很重要”。

参考文献

[1]Neil Gaiman, Stardust, February 1, 1999, United Kingdom, Avon Books

[2]刘易斯·卡罗尔、季羡林、黄建人、《爱丽丝漫游奇境》、中国书籍出版社;第1版 (2005年6月1日)

[3]James Eli Adams, A History of Victorian Literature, 2009, United Kingdom, wiley-blackwell

[4]舒伟、《重访爱丽丝的奇境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启示》, 《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星尘》 篇2

星尘作为一部魔幻题材的电影,以一堵石墙分割出一片魔法世界,其中不乏浪漫的爱情元素,也有电影中永不缺少的恶势力。影片以男主角Tristan为心上人寻找流星,王子们为继承王位寻找带着宝石的流星和女巫为青春永驻想得到流星的心,3条线索同时进行,表现了人们对于爱情,权力以及青春的渴望。

如今魔幻电影的风行导致情节的相似程度很高,但是星尘却在语言和情节的表现上下了很多功夫,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电影中的善与恶,无论是追逐权力的王子们,怀想青春的女巫们——可恨、可悲、可笑——还是有异装癖的船长Shakespear,都让观众产生另类的感想,不再一味地厌恶恶势力,崇拜主角的伙伴,而能够客观地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人物,表达感想。

影片以魔法世界国王的遗嘱正式开场,王位的归属在未踏出房间便引起了厮杀,被推下楼的王子变为灵魂注视着他的兄弟,直到宝石被王室继承人找到才能安息。明明如此暴力血腥、沉重的事情,在电影中却总有笑点出现,因为掉下楼而吹歪的头发,王子们卖萌的神情,似夜空中的星辰,让人们不为黑夜所惧,而感叹于造物主的睿智,让星辰引领希望去往彼岸。之后王子们或因毒酒,女巫相继死去,直至全军覆没,在可笑之余体现出可悲之处。为权力舍弃了亲情,却到头来一无所有,以为会永世不能安息,又峰回路转地发现Tristan的母亲是失散多年的妹妹,王位有继,终于可以离开这里,去往天堂或地狱了。对于反派来说,这可能是最好的归宿了,没有遭人仇恨,在Tristan与爱人和母亲的重逢氛围下悄然收场,如流星划过夜空,不留一丝痕迹。

不过王子们只是小BOSS,真正的大BOSS女巫们像阴云笼罩大地一般,带来恐怖、死亡,只她们的预知手段,极端残忍地杀害动物就让人不寒而栗,随意剥夺他人的自由、生命更为人不齿。她们虚伪,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漂亮的玫瑰都是带刺的,可惜她们的外表也是虚假的。根据网上的资料,女巫的扮演者Michelle Pfeiffer本身已经年过半百,但天使的脸庞仍未变化,不过岁月的沉淀能让她更好得演绎出女巫由于施放魔法而导致容颜的衰老。脱落的长发,下垂的胸部,老人斑出现,皱纹的蔓延,魔力的不足等,都在每一次施法后出现,提醒着她和观众,剩下的次数不多了,加快着影片节奏。直至影片末尾,层出不穷的魔法手段引人瞩目,傀儡术、火球术„„不过女巫和Tristan决斗的时候,突然又放过他们,按女巫的想法是姐妹都死光了,活着没意思,就放他们走,但又何必最后又想杀掉他们,这可以算是一个亮点,女巫的心中至少有善念存在,并不是完全的恶,可同样可能会是一个败笔,把故事变得更童话了。英雄战胜恶魔,拯救了公主,乌云终于被驱散,光明的未来到来了。

电影里船长以凶狠的“海盗”面目出场,却又出人意料的转变为正义的伙伴,像黎明的晨曦般给故事注入希望,由于Tristan来自墙外的世界,即使在获知星星的身份和青春诱惑下,还是选择帮助Tristan改变形象以及逃离女巫和王子的追捕。后来王子追杀至船上,船长在船舱中穿女装以及大副带领水手和王子的士兵作战,在康康舞曲的配乐下,相得益彰,带来娱乐元素。不过大副和水手们其实都深知船长底细,只有船长不知道罢了,让人能够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友谊和忠诚。

故事虽然是在一片黑暗笼罩下展开,却通过喜剧元素以及正面角色的相继出场点亮前进的方向。当恶不再是单纯的恶的时候,人物会比较让人能够接受,像黑夜中的星辰,让人能够在黑暗的存在下去欣赏星辰的魅力,而不会连带着讨厌星星,王子如此,女巫亦然。

探索彗星奥秘的“星尘”号 篇3

彗星俗称“扫帚星”,它是太阳系中的一种小天体。平常它们都在冥王星之外的遥远太空中游荡。由于体积太小,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也看不到它。因此,彗星的行踪神秘莫测,只有当它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影响,改变了轨道,闯入大行星轨道以内,向太阳靠近时才会被人们发现。此时,由于它受太阳的光照、温度以及太阳风的作用,背着太阳的那一面便会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像把扫帚,所以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扫帚星”。

为了采集到彗星上的物质,以揭开其“身世”,1999年2月7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一颗叫“星尘”号的航天器。它在经历约5年的飞行之后,将在2004年与一个名为“怀尔德”2号的彗星相遇,并从其彗尾处采集星体物质标本后返回地球。这将是人类第一次进行除地球、月球之外的天体标本采集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对带回的标本分析后,人们将会彻底认识彗星的“庐山真面目”。

结构新颖的“星尘”号

“星尘”号航天器结构新颖别致,它由主体、返回舱、太阳能电池板和防护屏障四部分组成。它实际上是一台机器人,重约385千克,如电话亭一般大小。

在“星尘”号主体上安装有拍摄彗星图像的照相机、分析彗星粒子成分的分析仪、动力推进系统和与地球工作站保持联系的高效能天线。“星尘”号拍摄的图像和分析的资料等信息将随时通过高效能天线发送回地球工作站。

安装在主体前面的返回舱是关键组件,呈锥形,重约25千克。在返回舱的上侧面,有一个可伸缩的格栅状标本收集盘。当与彗星相遇时,标本收集盘会自动伸出,待收集到粒子标本之后,再滑回原处。返回舱内有降落伞、蓄电池、c频道应答机和高频信标机,便于它与主体脱离后,能与地面工作站保持联系,并安全地降落到地面。

“巧手”欲采标本归

“星尘”号航天器升空后,将绕太阳转一圈,到2003年7月作一次航线调整,才能使“星尘”号在2004年与“怀尔德”2号相遇。

当航天器在“怀尔德”2号彗星和太阳之间飞行时,可拍摄该彗星朝阳一侧的图像。因彗核是固体物质,航天器的标本采集盘不能直接从彗核上采取标本,只能从彗星游离的尘埃中捕捉标本。

然而要捕捉彗星尘埃并非易事,科学家们绞尽了脑汁,最终为“星尘”号设计了一种用气凝胶做成的“巧手”——巨大的“捕捉手套”,来捕捉尘埃粒子。气凝胶是一种轻质的绝缘材料,它的成分99%是气体。当“星尘”号航天器飞抵距离地球3亿公里的“怀尔德”2号彗星时,一旦捕捉到至少1000颗直径大于15微米(1微米等于10-6米)的尘埃粒子后,它就会启程返回地球。

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以后,“星尘”号以每分钟6圈的速度旋转,使返回舱与主体安全分离。在离地面3000米的高度时,降落伞将会自动张开,使返回舱的速度减慢,最终以每秒不大于5米的速度降落在美国犹他州试验基地,或者溅落在大西洋海域。

人生如星尘——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前不久,看过一部经典的电影,名字叫做《达芬奇密码》,它讲的是个奇异的探索耶稣后人的故事,里面耶稣的后人就叫做苏菲.一个美丽漂亮的公主,拥有对所有认知东西的敏感程度,她的敏锐的知觉让我欣赏,她的处事不惊让我敬佩,她的美丽善良又让我喜欢.所致当老师布置这个作业之时,我毫无疑问的选择了阅读<<苏菲的世界>>.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记得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此书,我的观点改变了。应该说,生活之中哲学似乎无处不在。而我内心中模糊不定的哲学的定义一下子也变得清晰起来。在我的理解里,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这又回到了那两个哲学性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两个问题过于疯狂,因为他们会告诉你,“我就是我啊”或者“世界本来就存在的”。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对吗?事实上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的想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有想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几万字。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不过当我发现苏菲和艾伯特只是席德读到的一个故事,而席德和她父亲只是我们读到的一个故事时,我甚至天马行空的想:会不会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种我们看不到的“人”,它们可以像席德读苏菲一样读着我们呢?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

令我惊奇的是,才将近15岁的苏菲可以理解明白她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所说的。因为许多地方我没法一下子明白,或许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别,我在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解说的哲学史中有些费解。但我想我还会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理解它们的。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星尘》】推荐阅读:

上一篇:教育评估之高等教育下一篇:财务视角下的国企改革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