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传心

2024-10-22

以心传心(精选12篇)

以心传心 篇1

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在《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他谈到素质教育时曾大声疾呼:“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是核心,师德是灵魂,课堂是主渠道,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在他的报告中多次强调:“教不好课的教师不是好老师,只有把课上好才是好老师。”这一论断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师德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属———让教师的立德树人更多地发生在课堂。

要实现这一目的,情感的建立与融合至关重要。同时,以心传心,利用课堂的有利机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是实施教书育人、以德树人的重要前提。

一、以心传心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

教师要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必须依靠情感沟通的强大作用。教师必须以情感为桥梁,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知识、经验、能力的通道,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情感交流,课堂就会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学习知识的浪花;如果没有师生感情的建立和有效表达,学生对教师就是怀疑和不信任的;处于这种情况下的课堂,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失败的。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建立了和谐美好的感情,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唤起他们成功的欲望,师生之间就会生成有效和成功的互动。

“感人者,莫过于情”,寓情于教,以情动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更要求教师创造美好的情感氛围,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知识、情感等多方面视界的汇聚、碰撞、融合,建立起一种长久而和谐的情感,学生才能够自觉而愉悦地接受教师的教,课堂才会充满无穷的可能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总之,情感沟通是我们上好每堂课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任务,达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二、悉心育人学生感其言仿其行

一个合格的教师,学生会喜欢你、亲近你,愿意听你的话,也愿意向你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学生不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则无论教师如何努力,也难以收到育人的效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大门朝着教师敞开时,师爱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这样,“师爱”和学生的“爱师”才能融合起来,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坚实起点和牢固基础。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做人和学习。教师必须“立德树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

1.感染人的笑容

面对学生,教师真诚地绽放自己的笑容,既让学生看到自己得体的教态,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迈出的第一步。

作为建立人际关系的一般准则,面带微笑是初次见面给人留下良好印象的关键所在。笔者从教生涯的最大体会,就是教师如果从第一节课开始,就一直以微笑的教态与学生相处和沟通,就能轻松地达到答疑解惑的教学目的。因此,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从踏上讲台的第一课起,我都会以最真诚的微笑和同学们打招呼,或自我介绍,或请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通过幽默的语言,打破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如坐春风般地开始新一轮的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在第一次学生和老师见面的时候,让学生对老师心生好感,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一直充满愉悦感,这种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不仅很快适应学习生活,而且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听讲习惯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微笑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它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它促进学生课堂的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感其言,仿其行”的友好情愫中汲取知识,形成理念,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

2.富于亲和力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亲和力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师在将书本知识和教学用语融合成课堂语言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挥其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如“你真棒!”“你的声音很响亮!”“你读得很流利!”等简简单单的评语,会使学生信心大增。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只有正确驾驭好课堂语言,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在教学生生字的时候,我会适当地将生字变成字谜让学生来识记,如“碧”字,变成字谜是“王老头,白老头,一起坐在石头上”,学生一边念着谜语,一边学会了生字。教学词组时,我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后,便出示了黑板上的“建高楼”游戏,面带微笑说:“接下来老师要和小朋友们玩个游戏,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想出最多的类似词语,把高楼一层一层往上造。准备好了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甚至是我都没想到的词语. 最后我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楼造好了,我们能不能给它取个有意思点的名字呢看谁的点子最有新意!”结果,“AABB世界”,“AABB王国”等都来自学生的创意。课堂中,我看到的是会心的微笑,瞪大的眼睛,积极的配合,认真的思考。这样,每一堂课我都与学生享受到美好的知识体验。

3.恰到好处的引导

在课堂中,教师应该从尊重、信任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积极地鼓励学生,根据生成性的反馈信息,相机进行点拨和引导。通过恰当的引导,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提升师生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质量。

引导学生紧扣重难点设疑问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读书方法。如《黄山奇松》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题目质疑,可引发这样的思考:黄山奇松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被称为奇松?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议议画画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如水到渠成一般。

课文有时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时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这篇课文以狼向小羊扑去,为了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质疑:狼吃了小羊了没有?小羊的最后命运会怎么样呢?留给学生去推测、去判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鼓励学生续写小羊的命运。

常言道“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贵知疑,学固然重要,但先要学会提问题,那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思考问题的动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地、长期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将会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诚挚的爱心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曾经教过一个特别淘气的学生,他学习成绩不太好,行为习惯也不好,总是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我用和风细雨的语言感化他,用精诚所至的爱心对待他。课堂上,常常提问他回答问题,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掌声。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让他充满自信。如果有同学告他的状,我就常常悄悄地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仅靠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发现他爱好劳动,于是我和同学就选他当班级的生活委员,他很认真的为大家服务。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物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培养。

让我们在教学中先心教,再身教,最后言教,做到立德润物无声;树人要先有方向,再有实践,最后要时刻反思,要充满期待。让我们的师德多发生在课堂,在真实的接地气的课堂中探寻教育的真谛,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立德树人。

以心传心 篇2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者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是为“三不朽”,而立德居首。《管子·权修》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人才的养成需要终身培育。职业学校为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输出和智力支持,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说是以心育人,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价值观和人格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

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明确立德树人的主体性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通知》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是关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师德高尚、有丰厚专业积淀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要求教师知、情、意、行相统一。知、情、意、行的统一是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表征方式,教师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高校的教育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社会、学校、家庭中,通过和他人的接触、对生活和学习的思考逐渐形成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理解和认识问题有着深刻影响,对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经过思索与沉淀,内隐的意向发展成为外显且较为稳定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构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包括价值塑造、人格养成、教授知识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学习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化方式获得,“教”的功能逐渐淡化,“育”的功能逐渐凸显。“育”是心对心的召唤,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育”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有重要作用。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育”的基础,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礼记·大学》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说明心理是行为规范的内部动因,教师心理健康是“身正为师,德高为范”的基础。

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2700多万,在编教职工200多万人。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需要发挥心理学的学科优势,引导教师建立起对新常态下中国的特色发展道路、发展理论、社会制度和优秀文化的认同,带动高校近3000万师生建立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体认同。

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树人的科学性

心理学的社会互动与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个体会按照所期望的方式,对所处的情境进行认同选择,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通过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集体自尊”,努力追求积极的自我形象。因此,对主流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自信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之上,认同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系统认知为基础。只有从心理上构建起对中国国情和发展的系统认知,才能在当今世界复杂多元的思想意识和各种价值观交融冲突的态势下,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研究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只有清楚地认识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表现、特征和结构,才能对教师心理健康进行准确评价,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课题组,在对我国多省市数万名一线教师访谈和测试的基础上,从认知与探究、社会能力、职业动机与情感、职业人格与道德等方面构建了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的测评体系,并在研究中发现,心理健康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表现出更高的学习和工作积极性及创造性,能够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表现出较强的亲社会行为:他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以热情、豁达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培养了学生诚挚、谦逊、豁达等优良品质,更容易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认同。

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制度,决定了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才能确保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大量研究表明,提高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培育教师积极的社会心态,增强对现行社会制度与文化的认同感,表现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显著提高立德树人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教师处于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良好状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可能教育和培养出人格健全、心态积极的学生。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只有清楚地认识各类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特征和结构,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从而积极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师德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化才能完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形成师德的必要条件。对国情不熟悉,对中华文化不了解,认为社会规范是对自由的约束和限制,抵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和认识容易导致不适应社会文化、蔑视社会制度等个体行为,若任其发展,可导致其出现文化适应障碍,甚至反社会型人格的出现。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必须从提高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水平入手,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增强对国家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提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系统工程 作为专业研究人类意识与行为的心理学科,理应发挥其特有的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主体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充分发挥心理学科优势,加强对高校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状况的动态管理工作,有助于从国家政策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和高校教师工作层面为维护高校教师积极的职业心理健康状态提供有效的保障措施;有助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有助于完善高校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

以心仰望星空 篇3

仰首,在何时何地遇见过这般璀璨的星空。银河无边,贯穿天幕,光芒无际。浩瀚无垠间,星辰簇聚,辉华绚丽地闪烁,忽明忽暗。间或有一道晶蓝划破天际,伴随“沙沙”的轰鸣穿行,亮极一时,再惊艳地湮没。

即使轻闭双眼,也依然能仰望到,那广阔星空。

信心望金星

我是“00后”,张扬的“00后”,有点小虚荣的“00后”,自信的“00后”。

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在公园的石板路上奔跑,风吹发丝,衣袂飘扬,引起路人伸颈侧目;喜欢在亲友面前有意无意地展示偶尔得来的小成绩,表面无事,内心窃喜,使得旁人欣然夸赞;喜欢于圆满完成他人所托后厚脸皮自诩,得意洋洋,忘乎所以,惹来他人辛辣揶揄。

就算曾经在跑步时跌进泥潭,啃了一嘴泥;就算曾经在测试后悲催考砸,挨了一顿批;就算曾经在帮人办事中无辜被牵连,受了一肚子气,那又怎会妨碍我以满满自信,望着神话中金星上的维纳斯,扬起嘴角?

金星表面终年高温并散发金色光晕,正如那永远闪耀不会熄灭的信心。

爱心望木星

阳光下的泡泡被赋予阳光的颜色,七彩斑斓。

对面的树荫下,一个十五六岁的大女孩,轻握着一个七八岁小女孩粉嫩的小手,端起吹泡泡的模具,圆滚滚的晶莹剔透,便从她们手中飘起,悠悠扬扬,浮上蔚蓝的天空。

泡泡本没有颜色,但阳光将它的七色光渲染给了泡泡,泡泡便有了生命的色彩。

我舒心一笑,将刚刚打好的家庭作业电子稿发布在班级群中,以此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唯有宽容方能奠定温暖的基石,望着神话中木星上的宙斯,默问这一点是否正确?

木星因质量巨大拥有众多卫星,正如那永远能与他人建立联系的爱心。

慧心望水星

银剪翻飞,红纸翩然。

剪刃沿着笔迹行走,所到之处窸窣声微起。指穿腕转,小纸屑缓缓落下,一片纷乱。看红纸,空留一排缠绕纹饰。偶遇纸张粘连或镂空拐角粗糙等问题,便稍作小憩,放下银剪,端详红纸,陷入沉思。小到剪纸,大至人生,对付困难阻碍,皆急躁不得,需平静心态思索通行方法。有方法,行必易;无方法,行必艰。

脑海中灵光一现,拿起绣针,于问题出现处轻划小道。接着以针尖旁拨,银剪外拨,问题便迎刃而解。流畅完成剩余工程,指尖拂过,染上一层殷红。神清气爽地将其贴上白纸,美其名曰《凤凰于飞》。凭着这点微不足道的小智慧,乐滋滋地望着神话中水星上的墨丘利。

水星的运动速度快如闪电,正如那永远可令成功轻捷到来的慧心。

决心望火星

在老师将课本剧的导演、演员二职交付于我时,我脱口而出一个令老师也令自己震惊的决定:“能让我写一份剧本来进行编排吗?”老师自是欣慰地准许,可我在离开办公室时也未从震惊中挣脱。

于是,我的职责又多了一样:编剧。

起稿、修稿、定稿,耗费我大半脑力;择景、甄选、布置,耗费我大半气力;劝慰、训斥、纠正,耗费我大半心力。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努力,终于换来了那全年级第一的9.6分。

我这才懂得,自编剧本这个决定,是一种勇敢,望着神话中火星上的阿瑞斯,如是想。

火星的神秘性使人类毅然果断地向它探索,正如那永远绝无犹豫不假思索的决心。

恒心望土星

我听着自己的笛乐由五音不全变为悦耳动听,虽然笛身被砸裂过,虽然被嘲笑过,虽然现在也仍无法充分掌握好调整气息的技巧,但我坚持着。

我看着自己的图画由简单凌乱变为繁复规整,虽然纸张被撕裂过,虽然被讥讽过,虽然现在也不能将颜色上得十分均匀,但我坚持着。

我阅读着自己的文字由苍白空洞变为多彩丰富,虽然有时还会滥用词汇,虽然有时还会瞎编乱造,虽然现在的文采也还不够成熟,但我坚持着,一直坚持着。坚毅地望着神话中土星上的德墨忒尔,握紧手心。

土星的光环会坚定地围绕在它的身旁绝不离去,正如那永远不会因磨砺而消逝的恒心。

以心仰望星空

星辰如钻,星光万丈,星河成流,星空依旧。

小作者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将信心、爱心、慧心、决心、恒星分别与金木水火土星相对应,利用自己的课外知识找到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以使得文章颇具风采。

(指导老师:汪显进)

读书以心为“体” 篇4

2反之,一旦有了目的,读书则可能变得索然无趣,成为一种欲望,如同钟摆,总是在厌倦和疲惫中摆动。书没读完前,拼了命想读完,这是疲惫的;读完之后,只会有厌倦。

3再者说,读书人到底能有什么目的?为了升官发财?退一万步讲,就算读书必能升官发财,又能怎么样?怀着这样的心思读书,只会让读书变得了无生趣,人生沦为欲望的奴隶。为了寻求知识?也不尽然。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许,只有在生存层面上,通过读书获得知识、技巧才是成立的。

4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更需要“心为体,书为用”——以读书养心。读书可以专心致志,也可以“漫不经心”,仿佛行云流水,不刻意记一字。长此以往,不耗心神,而心性、情趣却得以改善。守住心这个“体”不放,读万卷书方有意义。如不然,读越多的书,迷失得可能越厉害。

5“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光是人生要诀,更是读书窍门。知、止、定、静、安、虑、得,是七个层次的学问修养。知止本意是知道止欲止妄、止于至善。论及读书,则需知道贪求知识何尝不是妄念?我一直以为,人生不一定需要读很多很多书:六祖不识字而能佛。关键在于,读一本书就要读好一本书。不贪求知识才会定下心来静静地、安心思考书中趣味,而后才能真正有所心得。读一本书,就一心一意享受读一本书的时光。仿佛时间就在此刻停留,人入静,而后慧诞生。

6也许如此无目的的读书,可以心平气和,可以帮助我们领略书中妙趣,与古人为友,与圣贤做伴。正如古人所说,“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日日清净,刻刻自在,天天都是读书天。

7当然,纯粹为读书而读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能做到的人很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老子都如此,何况你我?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25日)

【阅读训练】

1.结合语境理解加点词语“了无生趣”的含义。

2.阅读全文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3.作者提出“无目的的读书,单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许才是享受”这一观点的理论论据是什么?

4. 阅读文章第5段,并结合实际说说你从中获得的重要体会。

5.文章结尾说“纯粹为读书而读书,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与上文的观点是否矛盾?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周俊根 设计)

(参考答案见37页)

《读书以心为“体”》 参考答案:

贝多芬传心得 篇5

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他作曲无数,才华横溢,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是乐坛的巅峰之作,使人们听了之后,无不赞叹的歌曲。但有多少人知道贝多芬所经历的惨痛代价和命运的不幸呢?

自从我读了《贝多芬传》这本书之后,我认识到,不只是贝多芬的歌曲令我们赞扬,更为可贵的是,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贝多芬传》从贝多芬不幸的童年开始,详述了贝多芬坎坷多难的一生。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一个平民家庭,父亲管教严厉。由于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贝多芬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成年后,贝多芬风华正茂。然而,厄运突然从天而降,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地贝多芬经受住打击,最终战胜了不幸。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传记开篇便是对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写,从他那粗犷又富有特点的脸上,我们仿佛就能读出他一生饱受过的沧桑,而那有神的双眼里,又似乎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从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肃然起敬。

贝多芬,多少人在赞颂他!他是音乐家最杰出的榜样,他是音乐艺术中最英勇的一股力 量,他是受苦不屈的人们最真挚的朋友!尽管他处在一个无声的世界中,可他却能谱写出一 个又一个悦耳动听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颂的生命乐章!一生备受疾病、贫困和情感折磨的贝多芬,一直在不断与命运抗争,保持着对音乐的激情。他不是知难而退,而是越挫越勇!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命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贝多芬说的两句话。“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 “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

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我对于睡眠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两段话是贝多芬历经磨难之后说的,听力的恶化,爱人的背叛,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绝望,无法摆脱,然而,他强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公。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理解,上天对贝多芬的命运是如此的残忍不公,可是因贝多芬有了这么一个不畏挫折而止步不前的精神而战胜了各种命运的不幸。我还思考过,如果贝多芬的命运要不是那么的不幸,他会不会有这么好的成绩,或者是比现在的成绩会好呢?有可能上天在考验贝多芬的精神力量,他能否支撑起这么大的使命。然而他没有向命运屈服,他通过了上天的考验,而且上天也为他的精神而感动了。正是因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贝多芬才能越发地坚毅与高大,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打击,贝多芬作曲的灵感越发地被激发出来,才从他笔下涌现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有哪种胜利能与贝多芬的这场胜利相比?这种胜利是用精神力量换来的!是不同凡响的!一个穷困潦倒、残疾而孤独的人,一个世界从未给予过欢乐,却创造了欢乐,并奉献给了全世界!他用自己的苦难锻造了欢乐,地球没有他照样转,但就是因为有了他才转得更加美丽。此时此刻,我有千万句话想对他说,但却只有一句话能够概括他的一生,这句话今天已经成了一切勇敢者的座右铭:“唯其痛苦,才有欢乐!”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历程证明了坚强的意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人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经受住厄运的打击,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从这个传记中我学会了不少,只有克服悲壮的悲剧,象贝多芬一样渴望爱情,渴望幸福,渴望成功,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与命运抗争,勇往直前,才能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残酷。还要明白悲剧不仅仅会降临于普通人身上,也会降临在伟人身上,当我们遭遇不幸时,要向贝多芬一样竭力探索解决之路,而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厄运如同死亡的泥潭,在此间,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深深地沉陷下去,要么奋力抗争,爬出死亡之地。而此时,人们若是任痛苦和绝望如同野草一样疯长,就会愈加消沉,那么还不如笑对现实,不再自暴自弃,努力抗争吧!在你接受了苦难的同时也保存了希望,那么,就为这一线希望奋斗吧!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3354124

习武崇德 以心施礼 篇6

武术的抱拳礼是武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向人施礼宜以心施礼,诚心则能使人产生被尊重的感觉,做到礼仪有嘉、礼尚往来。《内经》说:心藏神,心主神志,心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主宰。而藏象学说认为,凡是肌体表现于外的征象,都是内脏生命活动的外在反应。这与中医学十分重视的“望神、得神、失神”的所谓广义之神的基础是一致的。心主神志,其华在面,即心的荣华、光彩表现在面,其与心主血脉息息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说明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的功能正常,血脉充盈,循环通畅,心神得以濡养,则面色红润光彩,神志安定,脏腑协调。正如《素问·灵兰秘典》所说:“心者,君主之宫也”、“主明则下安”。施礼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内心与外在精神状态的表现。好比太极拳演练原理:心动意起、神往、形随。所以说以心施礼,心到礼到,礼由心出,就能产生和气、愉色、婉容,变不高兴为高兴,变不愉快为愉快,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举手投足之间,所有宠辱皆能冰释。中医学讲,以心施礼,不仅礼节礼貌受人称道,而且在送给别人尊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身心带来了健康。人手上有六条经脉循行:手太阴肺经(拇指),手阳明太阳经(食指),手厥阴心包经(中指),手少阳三焦经(无名指),手少阴心经(小指)。两手相同,这些经脉都联系着五脏六腑及头面部器官,而在施抱拳礼时,双臂上抬环抱,掌拳相掩,手上经脉都在运动,及手、及臂、及胸、及头面,而其所属穴位又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所以说施礼等于经脉在运行,而对五脏六腑就是一次按摩。五脏是生命活动的中心,各脏腑的功能活动依赖于心之统领和调节作用,故《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其对“心”与人体内在和外在的影响诠释得非常清楚。所以说以心施礼,益在其中也。

抱拳礼的内容:抱拳礼为武术比赛的规定礼节,又称请手、文武手,寓意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要求练武之人追求文武双全之境界。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手掩掌寓意崇德,拳称“五湖”,掌称“四海”,寓意五湖四海皆朋友,而拳掌略外翻,表示以心施礼,尊重对方,以德交友。掌手拇指屈扣寓意虚心求教,表示习武之人“不自大,不狂傲,谦虚上进”;掌指并拢寓意练就“有理想、尊武德、有文化、本领强”的栋梁之才,也寓意与武术同仁团结奋进,振兴中华。右手握拳寓意练武人“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施礼时以掌掩拳提示练武之人恪守“武不犯禁,勇不滋乱”,要遵纪守法;两臂圆屈,环抱于胸前,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练武修身养性,涵养品德,扩大胸怀;礼之用和为贵,“和”为武术之灵魂,练武人要真正理解其含义、层次、感觉、体会,定会觉今是而昨非。

以心育人 健康发展 篇7

中学生心理问题有如下几大类型:

1.学习问题

(1) 学习压力大;

(2) 考试焦虑。

2.人际关系问题

(1) 与教师的关系的问题;

(2) 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3) 与同学关系的问题。

3.情感问题

情绪较为敏感, 易冲动, 对异性充满了好奇, 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

针对以上三类问题我觉得应采取如下的对策:

一、重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

教改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

学校在首先抓好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 应通过讲座、讨论、自学材料、写心得体会等方式,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精神和理论, 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加强教师角色意识, 强化理论学习, 提高专业水平。

1. 走出去, 请进来

学校应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学术活动、研讨会及考察学习等, 提高心理辅导老师的理论水平和心理教育能力, 造就了一支热爱和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并掌握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技能的教师队伍。

2. 多渠道、多途径

班主任培训班活动形式多样, 举行教师心育专题讲座;利用《德育导报》, 成为班主任、教师交流心育经验、提高心育水平的平台;创办心育刊物《心育集》、出版教师《心育论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主题班会研讨、示范课。

二、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 举行团体咨询活动,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举行团体咨询活动是对同类心理疑问或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自由议论, 利用团体的相互影响、启发、引导和帮助, 形成团体的共识和目标, 产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有专家认为团体辅导比个体辅导更有效, 因为学生易受团体成员影响, 从众性强, 所以能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心理行为。

3. 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主要任务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

1.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功能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最佳途径。学校应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通过明暗两条线进行, 明线是学生与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辅导室”直接见面, 在辅导过程中学生充分倾诉, 教师遵守“尊重、同情、保密”的原则, 理解、接纳、疏导、启发学生。暗线是通过“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让学生反映不便启齿的问题, 教师则通过课堂、讲座、报纸、广播等手段解决其中的典型问题。

(1) 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可为对学生个别心理问题咨询和辅导,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提供重要的依据和信息。

(2) 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

开通心理健康辅导咨询热线、网络辅导咨询信箱 (电子信箱) , 接听心理咨询热线和回复学生来信, 对学生进行个别和小组辅导。

2. 开展系列化心理训练活动, 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专题广播、海报、简报, 心理健康兴趣小组活动, “心育”手抄报比赛, 最佳中学生形象比赛, 环保演讲比赛, 校园歌手比赛, 学法交流会, 科技艺术节等系列化心理训练活动, 培养了学生果敢、自强、自信的品质, 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以心为造不落窠臼 篇8

作为当代画家, 其作品的取材、立意以及构思无外乎有两方面的资源可资借鉴参考, 一个是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 即师古人;一个是当下我们正在历经着的生活和客观的宇宙自然, 即师造化。

就“师古人”而言, 传统是基础, 正如荆浩所言:“书画者, 名贤之所学也。”徐光聚在自己的绘画中也不可置否地借鉴了古人的资源, 他曾临摹过大量的古人作品, 尤以宋、元时期的作品为多。通过这种基础性的临摹, 使得他对不同山石的质感、不同地域的山水特征以及古人绘画中的各种技法手段、章法构成都谙熟于心。所谓心中有师, 则笔头有准;师久能化, 则面目可成。更重要的是, 对于古人的经典, 他并不是照搬照抄, 可能只是临摹了古人画面中的某一块石头、某一个山头, 而对其他的地方都做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处理。这说明了他高超的化转能力,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观察自然山水时融入了自己的心灵关照, 物我合一, 追求的是自己理想中的山水。由此我们不能不说徐光聚是极其睿智的, 他首先以深邃高透的眼光审视古人之心, 然后再以古人之心观照自然山水, 并融入当下的时代精神和自己的情感思绪, 从而形成了他与众不同的绘画风格。所以, 看他的画, 似乎能使我们与古代经典大师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是他立足现代人的生存经验重新审视古人文心的必然结果。

而对于“师造化”, 自古至今已有很多人论述过它的重要性。比如, 南朝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王微在他的《叙画》中主张学习山水画, 必须对自然美发生感情, 所谓“望秋云, 神飞扬, 临春风, 思浩荡”, 正是这种面对自然造化, 而引起飞扬浩荡的神思, 才使画者在描绘自然山川时把自己的情、神、心、意融入画面。所以说古人的笔墨是有限的, 而自然宇宙的变化是无穷尽的。只有走进自然、深入生活, 艺术之思才能源源不断、随手拈来。对此, 徐光聚当然也深有体会, 他非常注重写生在绘画中的作用, 但他的写生所描绘并不是自然山川的自然属性, 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所感、所思, 展现的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心灵。

在上述意义上, 徐光聚的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师古人”与“师造化”二者兼得的风格特征, 也就因此而具有了清新而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个性化面貌, 这确实是他的高明和独特之处。在画面显现上, 徐光聚的画清澈通透、疏朗简静, 极具灵性。对于绘画而言, 你可以画的气势磅礴, 也可以画的精微细致, 但要画出通透性灵之特征, 却并非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灵性的作品具有“只可赏观不可亵玩焉”的高贵品格, 内蕴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同时这也是画家本人内在文化修养的图像化显现, 从而使得其画作一旦进入我们的心目, 瞬间就能成为我们内心的文化精神之骨。另外, 徐光聚的画还具有静谧洞达之特征, 他在静观自然万物的同时, 又以犀利敏锐眼光洞达了古人、体验了现在、感受了生命、审视了自我, 所以他的作品古今鉴照而心无尘垢。因此, 我们不得不佩服徐光聚绘画的高妙, 其形式语言的清晰准确、境界的高迈不俗, 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真理要义和当代精神的审美内涵。

探讨“以心为本”的企业管理 篇9

一、“以心为本”管理理念的提出

(一) 西方国家的人本理论

在西方国家研究人本理论的历史上, 最早出现的人本理论是刻在著名的古希腊的拉斐尔神庙石碑上的“认识你自己”几个字。实际上, 近代启蒙主义宣扬的人的主体性开启了人类研究人本理论的大门。管理学发展至今, 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发展历史。

(二) 中国的“以心为本”理论

儒家学说、道家学说、禅宗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发展的三大主要源泉。这三大学说都宣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其影响重大, 涉及领域宽广, 其中包括人文、哲学、宗教和心理学等。例如, 《老子·七章》说中写道:“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 天和地能够永存的原因是因为天和地是无私的, 天地能够使万物生长也不是因为它自身需要, 所以它可以长存。人们要向天地学习无私的美好品德。

(三) “以心为本”的含义

“以心为本”较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更具亲和力和人性化, 以心为本把人的外在的感动转化为内在的自觉性。以心为本和以人为本都是对人进行管理, 但是显而易见, 以心为本更注重人的内心管理。以心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做好内心管理和心灵管理, 它认为这些是做好自我管理的前提, 要先管理好自己才能去很好地管理别人。

二、“以心为本”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管理是现代企业运营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不仅体现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灵魂, 更体现了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企业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运营发展, 管理不能只是一味地靠文字性的规章制度去执行,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从“以心为本”的管理角度出发, 使企业管理在不失原则的前提下具有人性化。

(一) “以心为本”的企业管理可以增加员工的幸福指数

2012年中央电视台的《走基层百姓心声》有一个调查标题是“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由此看出, 对于我国而言, 国民幸福指数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员工的幸福指数也应该受到企业的关注。企业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可以让员工觉得自己的受关注的、受重视的, 员工的幸福指数自然就提高了。

(二) “以心为本”的企业管理可以促使企业员工达成共同的目标

企业实行“以心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让管理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员工的心理状况, 增加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 员工之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容易达成共识。同时, 如果遇到问题, 及时的交流可以解决问题, 化解矛盾。整体上来看, “以心为本”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团结的力量, 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协调企业的内部发展。

(三) “以心为本”的企业管理有利于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企业以心为本的管理不仅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 也可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上。顾客就是上帝, 顾客和企业之间是买卖关系, 且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和互惠互利的关系。企业为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获取自己追求的经济利益。面对客户的不同的需求, 企业应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 以求给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达到企业本身的利益最大化。要想在产品和服务上做到最好, 首先要了解顾客的需求, 从心出发, 做到真正关心顾客, 了解顾客, 把“客户满意度”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指标, 在顾客群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这样可以推动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

三、“以心为本”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伴随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 “以心为本”的管理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 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管理者对自身心的管理

企业要想做好“以心为本”的管理, 首先要从管理者自身做起, 以身作则, 先管理好自己的心, 才能赢得人心, 才能很好地去管理别人。企业管理者对自身内心的管理是进行企业“以心为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企业管理者进行自身心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 扮演好管理者角色。

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既有企业领导的角色, 还有企业普通员工的角色。作为具有双重身份的企业管理者, 既要具有领导者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遵纪守规, 又要具有员工被管理的意识, 愉快地接受别人的管理, 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

2. 做好心态管理。

企业运行需要的是企业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 在企业运行中企业管理者的心态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要管理好自己的心态, 以最佳状态面对工作、面对员工。这样才能受到大家的尊重, 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好管理者作用,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 用哲学理论武装头脑。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哲商是商人的最高级别, 一个懂得哲学道理并且把道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商人才是智慧的商人, 才能管理好自己的企业。所以, 企业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 学习哲学、运用哲学, 用哲学来武装自己, 发展企业。

4. 吾日三省吾身。

自省是一种美德, 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自己、总结自己, 才能积累经验、扩展未来。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 在工作中总结和积累经验, 为企业未来的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 减少不必要的错误, 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快速发展。

(二) 对员工心的管理

现代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 拥有高素质的人才, 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1. 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在当今的企业工作中, 新员工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技术水平, 而老员工虽然文化水平相比较低, 但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在企业内部开展培训不仅可以扩展老员工的知识, 提高他们新技能水平, 还可以让新员工很快了解企业文化并融入其中, 并且很快适应企业环境, 更快地投入工作。两者互补, 还可以促进员工发掘自身潜力, 相互学习, 提高创新能力, 增强企业凝聚力、团结力。

2. 增强员工责任心。

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直接决定了员工的工作效果, 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员工通过工作积累自己的责任心。此外, 企业对员工责任心的培养也很重要。在企业的日常运行中, 企业管理者要懂得倾听员工的心声、了解他们、尊重他们;对于员工的优秀表现要给予表扬和鼓励;适当的授权让员工完成任务等。通过这些方法, 让员工觉得自己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和尊重, 从而养成他们的工作责任心, 使他们积极认真地工作。

(三) 对顾客心的管理

顾客就是上帝, 自古以来, 顾客对企业的认识、对产品的满意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经营目的是获得利益, 但是这种利益获取的前提是获得顾客的认可, 认真维护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现在很多企业都会定期对顾客进行回访, 调查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一些企业开通了专门的投诉热线, 及时了解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意见。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以产品为主的经营方式, 建立以客户为主导的生产经营策略。顾客对于产品范围内的合理意见和要求企业要倾听和采纳, 对于经营范围外的声音,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帮助解决, 让顾客感受到企业的真诚。做到以心为本, 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四) 对同行心的管理

企业要发展必须有合作。对于同行, 企业要全面的认识, 不仅要有竞争意识, 还要具有合作意识, 共同赢利、共同发展、携手共进才是健康的企业发展模式。通过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实优势互补, 获取利益, 达到利益最大化。但是如果遇到利益冲突的情况, 企业经营者可以适当地考虑让利, 从短期来说这是不划算的, 但是这种做法可以让合作者看到企业的诚意, 为未来的合作奠定基础, 为企业长远发展做打算。

四、结语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会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管理中, 对内要关注员工的生活, 让员工工作得开心, 生活得开心;对外要关注顾客的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 让顾客愉悦地享受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待同行, 要相互合作, 互利互赢, 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本企业的小利益, 这样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总之, 运用好“以心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促进企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春波.如何建立公司企业文化[J].决策探索 (下半月) , 2011 (05) .

[2]禚晨皓.基于《孙子兵法》五事视角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大学, 2012.

[3]侯翠萍.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以心为本研究[J].现代营销 (学苑版) , 2012 (12) .

以心换心 用爱浇灌祖国的明天 篇10

一、善于表扬, 巧妙批评, 以典型作为榜样

案例:我班的耿智佳同学, 母亲早逝, 父亲长年在外面打工, 家境贫寒, 不得不寄宿在他姨家, 他行为习惯差, 经常偷东西、打架, 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 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 在班内的影响很不好。后来, 我跟他姨和他多次谈心, 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 在这期间, 只要他取得了点滴进步, 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 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 愿意与我们进行心灵交流, 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在班级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 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于是, 我在班内就让耿智佳同学做改正缺点的典型, 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 带动他们改正缺点, 现在, 我们班实现了和谐。

分析:中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 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各不相同, 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有的勤学守纪, 有的厌学做坏事, 作为教师, 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去出发, 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现在我们班的耿智佳同学可以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中学生了, 同学们也很喜欢接近他, 在学期末的评优活动中, 肯定有他的名字了。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

案例:这学期, 我们班的环境卫生是打扫操场, 每个星期一的早上都要打扫, 刚开始, 学生们还非常好奇, 拿着扫把一阵飞舞, 后来没有人愿意做了, 由于我们是农村, 天气一晴, 地上的灰尘就像一股浓烟滚滚而来, 不小心还可能误入眼睛。当然就更少有人愿意做了, 看到这一情况, 我早上带头先去, 当然我还叫了几个同学, 扫完了过后, 微微出了一点儿汗, 面色红润地走进了教室, 对着和我一起打扫操场的同学说:“劳动使我们快乐!我为你们自豪!”现在每天早上, 我们班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去打扫, 我相信:他们肯定从中享受到了劳动的乐趣。

分析:班主任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可见,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何况是自己的老师呢?

三、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案例:一次, 上课铃响了, 同学们都进了教室, 过了大约五分钟的时间, 忽然外面有个学生喊:报告!我立即打开门一看, 原来是我们班的汤辉同学, 这下我可气着了, 就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你干什么去了?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你还上课迟到?还是准备考二三十分吗?平时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 眼泪分明在眼圈里打转。“你冤枉, 我不是迟到, 我是给数学老师交作业本去了的, 这才来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 是呀, 我和数学老师商量了的, 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当数学科代表的嘛, 我知道错怪了他, 连忙给他道歉, 他却气乎乎地走了, 几天都不理我。

分析:都说“眼见为实”, 可我亲眼所见, 还是错怪了学生, 这是深刻的教训, 因为孩子的心是稚嫩的, 一旦你伤害了他, 就不容易愈合, 我们作为教师在批评学生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 事情弄明白了没有, 千万不能草率判断、处理。如果学生和你产生了对立情绪, 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更难进行了。

去以心发现心 篇11

语文课上,我正在和孩子们一起赏读诗歌《生活是多么广阔》(小语人教11册,作者:何其芳):“去过极寻常的日子∕去在平凡的事物中睁大你的眼睛∕去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去以心发现心。”

我问孩子们:“你用自己怎样的心去发现怎样的心?”

学生七嘴八舌:“用善良的心去发现善良的心”,“用真诚的心去发现真诚的心”。

我又问:“用善良就能发现善良吗?用真诚就能发现真诚吗?”

学生又回答:“老师,你说过的,当你微笑面对世界的时候,世界总会还你一个微笑。”

“老师,你还说过,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呵呵,孩子们居然把我说过的几句话都记在心中了,我不禁欣然。于是,我又问:“在生活中,你有这样的发现吗?”

学生纷纷发言,叙述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与感受。忽然,有一个学生发言:“老师,我还发现,每一学期你给我们的寄语中,我自己的好多事我都忘了,可你还记着。”

“真的吗?你说说看。”我不禁一乐,这个小家伙在去我的办公室时,看到了我正在挖空心思地给学生们写寄语。

“老师,我写的一首小诗《我的小路》我早都忘了,可您还记得。在寄语中您这样写道:‘一首小诗写出了你的才情,赢得了大家的掌声。我妈妈看了寄语后,才知道我写过这么一首小诗。妈妈很高兴,感谢您还记得它。”

我趁热打铁,继续问:“这个同学的优点,其他同学都发现了吗?”

“发现了,我还发现李某某同学打扫卫生总是不怕苦,不怕累,冲在前头。”

“我发现数学课代表何某某同学看到其他同学有困难,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

……

“好,同学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那么让你来给同学写寄语,怎么样?有信心完成吗?”我脱口而出。

“有!”孩子们的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看着孩子们发亮的眼睛,我像有了心灵感应一般,脑海中一个写寄语的方案清晰地浮现出来,实施方法不假思索地从我嘴里蹦了出来:“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评议《素质报告册》中的寄语,看看寄语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一会儿,孩子们归纳出寄语的写作特点是:对优点要放大,对弱点要委婉,语言要精炼优美。

“好,掌握了写作特点,现在在小组内由一个同学为主要发言人,其他同学,包括本人讨论补充,写出对这个同学的寄语。然后由老师再补充自己的发现,好吗?记住,老师再送你们大家一句话。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顿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各个小组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专注地倾听着、热情地补充着、认真地书写着……他们是那样地神采飞扬,那样地积极投入。我也情不自禁,一头扎进一个小组和他们讨论起来。一会儿功夫,刘某同学的寄语就完成了:

“刘X同学:你聪明、大方、可爱,上课时总能发现你积极发言的小手,你朗诵文章时十分动情优美,在期中家长会上你的演讲绘声绘色,让大家一个个都心服口服。所以大家都叫你朗读大王、演讲能手。愿你在所有学科的学习中都能像在朗诵、演讲中一样,刻苦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好数学和英语,做一个文静优雅、学习上进、追求细致的孩子。”

一节课结束了,同学们写的寄语大多数完成了。我欣赏着这些灵动的、真诚的、独到的寄语,不禁心里欣然而又愧然,欣然的是孩子们写得很有真情,愧然的是孩子们发现了我没有发现的特点。

先读读写给一个作文水平高、但错别字比较多的女孩子的寄语吧:“杨XX同学:你聪明好学,乐于助人,有着开朗的性格。你的作文写得精彩,语句优美,楚楚动人。如果把文章比作一件衣服,那错别字就像衣服上的破洞,使这件衣服失去了原有的美。那么就请你把破洞补上,使衣服更加艳丽。然后再更加细致,你就会更加出色。”

再读读写给一个热情但学习比较困难的男孩子的寄语吧:“姜XX同学:虽然你的学习仍然比较吃力,但你非常努力,像一朵蓓蕾拼命地向着阳光进发。生活中的你,热情、开朗、热心相助的性格使同学们都很信赖你,你为我们全班同学们的生活增色不少。但是,在快乐时,仍然要结合学习,不能只偏向快乐。望你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做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

无需引用过多的寄语,无需发出更多的感慨,只需用欣赏的眼神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发亮的眼睛,那么多的眼睛里蕴含着的是发现别人的快乐和被别人发现的喜悦。是的,“去以心发现心”,就会陶冶更多美好的心灵,就会创造更多美好的生活,就会铭刻更多美好的记忆。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诚哉斯言。

(作者单位:新疆哈密石油外国语学校)

以心传心 篇12

一、以文解文:作者之心本其然

所谓以文解文, 笔者是指教师在独立熟读并准确把握文章基调的基础上, 结合文本信息, 精心寻找并借助作者不同文本中同时代同主题的相关部分, 对文章进行适度的拓展比较, 从而使学生细腻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内涵, 体验作者为文的本心。让文本明白地代作者自抒衷肠, “言中事隐” (刘勰语) 正是以文解文的价值所在。

(一) 勒马洲的望中———旷远沉寂的历史一瞥

在苏教版的节选中, 因为编者的删节导致了读者理解上的困惑。[1]在未删节的原始文本中, 作者向往大陆又终于清楚故土的杏花春雨渭城朝雨等“不再”有之后, 试图寻找“日思夜想”的故国究竟在哪里, 并用这样一个独立的段落表示自己的追寻: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 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 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不出所料, 学生对里面的人、事、物都相当陌生, 很不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笔者根据课前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大量筛选资料之后的预设, 除了对有关人物事件作介绍外, 重点呈现了“勒马洲”的相关文本, 即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中《蒲公英的岁月》一文 (写于1969年7月16日) 的片段:

长长的二十年, 只有两度, 他眺见了旧国短短的青山, 但那是隔着铁丝网, 还持着望远镜。第一次在金门。望远镜的彼端是澹澹的烟水, 漠漠的船帆, 再过去是厦门的青山之后仍是渺渺的青山。……第二次在勒马洲。崖下, 阴阳一割的深圳河如哑如聋地流着。一条忘川、毒川、血川, 极尽其可歌可泣的泪川自冥府的深处蜿蜿流来, 似不胜绝望与恐怖之重负。但白茫茫的水面什么也不见, 这是无船、无桥可渡的奈河, 亡魂们徒哭奈何奈何奈何!而除了此岸的鹧鸪无辜地咕呼彼岸的鹧鸪, 四野沉沉, 再也听不见一声惊惶的呼救。

不难想象, 当时的课堂上, 学生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他们惊讶于上述文字竟出自余光中之手, 而余光中望中的故土竟是如此的不堪。然而, 余光中这历史的一瞥, 既凸现了两岸地理间隔对人们造成的情感上的间隔 (尽管我们不能说他的感觉完全都是误判) , 又从心理情感深处为文脉的转折张了本。如果没有这个感性的背景阅读, 那么, 下段那句“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 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貌似简单实则蕴藉深厚的判断, 虽然给出了作者寻找“日思夜想”的故土的答案, 却依然是学生理解上的难题。“杏花春雨江南”究竟是现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的想象?前面已经说“不再”了, 如果那种“不再”还只是来自安东尼奥尼电影的间接印象, 那么, 勒马洲的一瞥当是作者的主观实证, 印证了“那片土地”真的已经不在, 已不能成为他内心思乡的寄托。因此, 作者怀想中的“那片土地”, 不可能是当时的大陆, 而只能是想象中的“古大陆” (这个“古”字, 作者可谓用心良苦, 一下子让自己的怀念超越了现实的空间。而且, 这种感觉也和开头部分的“黑白片”相呼应) ;“杏花春雨江南”不可能还在, 如果有, 就只能在“六个方块字”这美丽的中文中了。正因为如此, 我们可以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超越了狭隘地理的文化乡愁。如果放弃了对作者当时失落绝望之情的客观把握 (这种感情对当时身在台湾的余光中来说, 我们应该历史地看待, 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 , 那么, 所谓的文化乡愁, 就成了教师和学生手中一张贴之四海而皆准但又“隔靴搔痒赞何益”的标签了。

(二) 更冷和怕冷———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文章的结束部分, 作者握着雨伞, 听冷雨打在伞上, 他希望冷雨“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我曾让学生讨论, 即余光中究竟怕不怕冷, “更冷一些”究竟是不是反语, 并呈现了他1972年7月写的《南半球的冬天》中的一个结尾:

现在, 站在南十字架下, 背负着茫茫的海和天, 企鹅为近, 铜驼为远, 那样立着, 引颈企望着长安, 洛阳, 金陵, 将自己也立成一头企鹅。只是别的企鹅都不怕冷, 不像这一头啊这么怕冷。怕冷。怕冷。旭日怎么还不升起?霜的牙齿已经在咬我的耳朵。怕冷。……同样用一枚老太阳, 怎么有人要打伞, 有人整天用来烘手都烘不暖?而用十字星来烘脚, 是一夜也烘不成梦的啊。

当学生明白本文的背景之后, 他们就比较快地抓住了两文的异同。在澳大利亚, 作者怕冷, 是因为心冷。他觉得离故土太远了, 得不到故土的慰藉 (这种怕冷的感觉, 其实作者描写丹佛山的风光时亦有清晰体现, 明显渲染了异国山川让人“呼吸困难, 心寒眸酸”的距离感) , 心无所依。在台北街头, 作者要更冷些, 是因为心热。他不怕冷, 竟希望冷雨变成“白雨”。这种“祈”雨, 是他觉得离故土还不够近, 同故土贴得还不够紧, 只有在冷雨变成了可以紧紧粘住人体的霜雪, 他才能够更多地得到来自故土的慰藉和祝福, 心有所依。在此基础上, 学生又进一步领悟到, 情由物感, 境由心生, 景语皆情语, 情语皆景语, 作者的心境和文本的主题, 决定着笔下的景致是清冷还是温馨, 是优雅还是压抑。

(三) 江南———日思夜想的温暖

通观全文, 作者对江南可谓是情有独钟。他自认是江南人, 江南又是一个杏花春雨的所在。大陆听雨, 是江南的雨打荷叶, 江阔云低;在台北的瓦屋听雨, 迷蒙中恍如身在江南的泽国水乡。当他说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 回忆起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南景致。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感受作者心中的江南, 体会江南在作者心目特有的情感心结, 笔者还向学生呈现了余光中的诗歌———《春天, 遂想起》的主要章节:

春天, 遂想起/江南, 唐诗里的江南, 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 捉蜻蜒于其中/……小杜的江南/苏小小的江南/遂想起多莲的湖, 多菱的湖/多螃蟹的湖, 多湖的江南/……春天, 遂想起逼地垂柳的江南/想起那么多的表妹, 走在柳堤/……在江南的杏花村……何处有我的母亲/复活节, 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显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 余光中的大陆就是江南, 江南就是余光中心中的大陆, 就是美丽的往事, 就是温暖的怀想。理解了这一点, 文章的标题和主题也就有了明确的依归, 诚所谓江南可听雨, 江南客子梦。

笔者如是说, 怕不会是过分解读而惊动了文本深处的美吧。

二、以心鉴心:作者之心当其然

罗杰斯曾说, 理解就是体验别人的内心如自己的内心。所谓以心鉴心, 笔者是指在独立涵泳并抓住文本主题的基础上, 根据文本关键信息, 设身处地, 合理想象, 推究作文的为文本心。如果说文章是心的载体, 那么, 缘情而入, 览文如心, 正是以心鉴心的追求所在。

对《听听那冷雨》的阅读, 现成的分析论证可谓汗牛充栋。每一种阅读的定见都有这样那样的背景和依据, 不能说哪一种是唯一的正确, 哪一种是绝对的错误。关键在于论者是否有独立而整体的阅读并能从文本之中找到有价值的关键信息。一般来说, 对文本的“思乡”主题, 并没有太多的分歧, 但对这一主题的形成和情感抒发的过程, 却往往有不同的结论。笔者基于自己的整体阅读, 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 或许有别于一些流行的既有说法。

《听听那冷雨》的行文结构似乎很繁复, 景物、意象的呈现不是简单的线性递进, 跳跃性大。在笔者看来, 要把握《听听那冷雨》的抒情脉络, 可以从作者“回家”途中看雨、想雨、亲雨、忆雨、听雨、祈雨的情感入手, 牢牢抓住对“冷雨”的态度变化, 从而直入作者的心灵。一开始, 作者在惊蛰之后的台北街头, 面对潇潇冷雨, 他的态度是“躲”。“躲过”为上, 所以他“即连在梦里, 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但是, 在漫长的分离面前, 作者知道当时唯一能够同大陆连在一起的, 却只有气候, 即文中的“寒流”和“冷雨”。一念及此, 他感到被“古大陆”的“裾边 (笔者以为当指“气候”) 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然而, 现实的处境是, 他看到的安东尼奥尼的电影, 大陆令他失望;他听到的消息, 大陆令他伤心, 而他亲眼所见 (下文将细述) , 更是一种绝望和恐怖。因此, 作者只能把思乡的情感寄托在美丽的中文里了 (要注意的是, 文章对中国文字“雨”的刻意铺排, 并非知识卖弄, 也并非有意展示所谓的古典文化意趣, 而是一种别无选择的情感指向, 还能有所希望的“寄托”所在, 因为“美丽的中文不老”, 它不同于空间上大陆的裂变) 。一旦当作者“想”到“冷雨”来自大陆, 而冷雨之“雨”属于老祖宗特有的创造, 他对“冷雨”的态度就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躲”变为“亲”了, 这在文章第五段短促而明快的起始句———“听听, 那冷雨。看看, 那冷雨。嗅嗅闻闻, 那冷雨, 舔舔吧, 那冷雨”———即可得到证明。

本段对基隆港雨景的描写中还把雨当做“最富于感性”的女性来写, 亲昵之情溢于言表。笔者在课堂上, 曾在此处向学生提过这样一个问题:“本段写了看雨的感觉, 嗅雨的气息, 但可惜的是并没有写出‘舔舔吧, 那冷雨’中‘舔’的味道, 如果要写出来, 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呢?”学生的回答出乎意外的肯定:“那一定是甜的。”

当作者对来自故土大陆的雨的情感倾向于“亲近”后, 文章就开始了新一波情感的跌宕, 也就是“听”雨的主体部分的叙写。大陆听秋雨的文字是“忆”雨的开始, 情调相对低沉, 那是因为其中融合了自己离开大陆的身世之感和稚子夭折的锥心之痛。饶是如此, 作者的表达还是非常节制, 并未张扬。黄冈竹楼听雨“令耳朵过敏”的缺憾, 反衬出台北瓦屋是离开大陆后最佳的听雨所在。因而, 作者回忆瓦屋中的“听”雨, 显得格外温柔和亲切, 似幻似真, 给人安慰。至于回忆品味江南听雨, 更是让作者魂牵梦绕, 情不能自已。至此, “冷雨”在作者心中, 已不是原先料峭的一躲为快的冷雨, 而是客子乡思之雨, 温暖慰藉之雨了, 毕竟, 只有她才是唯一可以触摸可以感觉的故土之物了。

正因为如此, 公寓时代的到来, 作者感到的不是时代前进的幸福脚步, 而是失落听雨怀乡的伤感时光, 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缺失和寂寞。段末出现的“黑白片”呼应着文章开头时的“黑白片”, 隐语着作者当时的“心灰意冷”[2], 而瓦屋不再, “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以后, 作为情感的寄托, 作者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了“美丽的中文”。诚如文章所言———“要听鸡叫, 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据此, 我们是否可以说, 物质的 (大陆的故土、台湾的瓦屋) 空间不再, 作者的乡魂不灭, 魂在而梦生。而所谓乡魂, 笔者曾引用一句歌词作如是解———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文章最后一段的结束句, 笔者请学生作过一个比较———“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中, “听听那冷雨”如果置于“前尘隔海”之前, 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区别?———经过讨论, 师生达成的一致是:若前置, 抒情的基调可能趋于消沉;按文章原有的顺序, 抒情的基调则积极得多, 给人一种亮色和希望。因为人只要乡魂不灭, 心里有梦, 那么, 即使故土隔岸, 依然还可以听雨, 从听雨中重温旧梦;即使连听雨都成了奢想, 还可以从美丽的中文中听遥远的鸡叫, 听江南的鸟鸣, 听古典的音乐……还真是冷雨不冷啊。

为了进一步强化文章的阅读体验,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失落中有怀想、伤感中有宽慰、冷雨中有温暖的内心世界, 笔者有意把文中的有关词语作了整合, 组成一首诗, 作为“以心鉴心”的成果在课堂上予以呈现———

隔海前尘幻亦真, 古屋不再事难成。

听听冷雨温柔梦, 正是江南四月风。

参考文献

[1]闾剑宝.在俯视与仰止之间摇摆的文本对话[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 (4) .

【以心传心】推荐阅读:

上一篇:经济结构调整财政税收下一篇:探井生产管理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