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

2024-09-09

留美幼童(共5篇)

留美幼童 篇1

一、留学先驱

容闳1828年生于广东南屏。1835年, 七岁的容闳跟随父亲前往澳门, 并于当年进入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1840年鸦片战争后他又随校迁到香港。在容闳就读该校期间, 当时的校长是美国人勃朗先生, 他1832年从耶鲁大学毕业, 性格沉静, 为人随和, 处事灵活, 彬彬有礼。勃朗先生非常热爱包括容闳在内的中国学生, 他总是费尽心血向他们传授需要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 讲解条理清楚, 语言简洁易懂, 从来不带有任何的陈腐学究气。1846年8月某日, 当容闳与其他同学刚刚上完勃朗先生的课程后, 只见勃朗先生神色黯然地告诉全班同学, 说他由于身体健康原因决定要返回美国去了。但是, 为了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持续下去, 他愿意带领几个中国同学到美国去, 并且安排他们在美国完成学业。当勃朗先生问大家谁愿意跟他一起走的时候, 容闳首先站了起来, 表示愿意跟勃朗先生去美国学习。那个时期, 对于中国人来讲, 这是一个相当艰难的决定, 因为远赴天涯到海外求学, 很可能就意味着与家人的生离死别, 但容闳还是说服了自己的母亲, 于1847年初在广州黄埔登上一艘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亨特利思”号而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这艘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整整颠簸了近100天后于当年4月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到达美国后, 容闳先是到麻省的孟松预备学校就读, 三年后又考入耶鲁大学。在含辛茹苦学习, 每每“读书恒至夜半”度过八个春秋之后, 1854年他顺利从耶鲁大学毕业, 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当1854年冬回国之时, 在容闳的身上, 不仅仅只是带回了一张耶鲁大学的毕业文凭, 而且还带回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远大梦想, 那就是希望下一代的中国青年能够有机会接受到西方的新式教育, 使饱受封建制度摧残和西方列强侵略的中国浴火重生, 变得文明而强大起来。作为中国留学的先驱人物, 容闳树立了“以西方之学术, 灌输于中国, 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宏大志愿, 力图实现个人心中的崇高梦想[1]64。

二、工业新锐

胸怀救国救民的伟大愿望, 1854年, 学成回国的容闳先是在上海海关找到了一个翻译职位, 但在海关工作的四个月中, 容闳发现该海关完全被英国人所控制, 其弊病重重, 贿赂成风, 特别是海关与外国商人“咸通声气, 狼狈为奸, 以图中饱”, 肆无忌惮地损害和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民众利益。见此情景, 不愿同流合污的容闳毅然辞去了这个待遇较为优厚、社会地位不俗的工作职务, 而试图寻找一个“光明磊落”的发展事业。由于容闳英文口语、写作水平俱佳, 在处处容纳着英美洋行的上海十里洋场, 他不久就成为一个相当成功的买办商人。然而, 面对纸醉金迷、穷奢极欲的上海洋场生活, 加之对腐败落后、残暴专横的清廷政府的极度痛恨, 容闳一直等待着实现理想的机会降临, 为此他曾于1860年秋冒险到天京考察太平天国, 将改造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身上, 并向其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容闳之所以当时把目光首先投向太平天国, 一是因为当他在美国留学时, 曾听说洪秀全领导了“基督教革命”, 身为基督徒, 容闳想当然地认为太平天国是汲取西方先进文明的伟大“革命”;二是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轩1859年自香港到达天京, 受到洪秀全重用, 被封为“干王”, 而容闳早年在香港时就与洪仁轩相识, 知道他思想开明, 认为其有可能支持自己改造中国的深思构想。然而, 当发现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同样存在着种种腐败、低效的现象时, 容闳失望而归。

但是, 机遇总是留给那些事先做好准备之人的。1863年秋, 经数学家李善兰等人介绍, 容闳结识了曾国藩。他的敏锐思维和远见卓识迅速征服了曾国藩, 促使其将最初仅仅创设制造枪支的军工厂改为首先可以制造先进设备的机器制造厂。当年年底, 在曾国藩的支持下, 容闳携巨资从上海前往美国采购机器设备, 1865年8月, 百余台新式机器顺利运抵上海,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引进外国机器设备, 而这批机器随之成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款式最新、用途最广的“机器母机”, 促成了“中国第一厂”、“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的形成, 也标志着中国工业化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此后, 容闳又陆续提议设立用以培养机械工程师的兵工学校, 建议设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技术翻译馆, 其个人也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而荣升为满清五品官员, 以“候补同知”的资格担任江苏巡抚译员[2]80。

三、幼童留美

尽管在民族工业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在容闳的心中, “教育救国”才是他孜孜追求的不懈梦想。作为首个完整接受西洋教育的中国人, 在认为各方面条件成熟之后, 1868年, 容闳正式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向晚清朝廷提出了极富远见的“幼童留美”教育计划的奏折, 坚定认为以派遣留学生为先导建立新式教育体制, 应当是救国强民最为关键和重要的途径, 但这个提议未能得到清廷政府的迅速采纳而无奈搁置。1870年, “天津教案”爆发, 容闳在陪同曾国藩、丁日昌去北方处理善后事宜时, 又不惜言辞地向曾国藩苦苦劝谏, 终于得到了曾国藩的首肯, 为此他欣喜若狂, 在后来出版的自传中欣然写道:“予闻此消息, 乃喜而不寐, 竟夜开眼如夜鹰, 觉此身飘飘然如凌云步虚, 忘其为偃卧床笫间。”因为在容闳看来, 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提议教学体制改革, 培养民众独立思考, 就有必要通过“籍西方文明之学术”, 达到“维新中国之目的”。对于“幼童留美”这项计划, 容闳曾将其是否实施视为“中国二千年历史中, 特开新纪元”的大事。

在容闳的大力倡导、曾国藩与李鸿章等人的鼎力协助下, 晚清政府最终同意拨付白银120万两, 以20年为一个留学时期, 批准选派幼童赴美留学。当时, 对于选拔幼童赴美留学之事, 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报给朝廷的奏折里曾说此乃:“中华创始之举, 古今未有之事”。1871年9月, 容闳负责起草了《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 对选派幼童的出国留学条件、出国留学待遇、出国留学守则等等都作出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接着, 晚清政府又按照容闳的设想, 首先在上海设立赴美留学的预备学校, 即“幼童出洋肄业局”, 对后期幼童赴美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幼童出洋肄业局中, 容闳担任副主委, 负责挑选赴美幼童事宜, 然而, 这项在如今看来并非一件难做的事情, 在封闭落后的晚清社会, 实际上几乎没有哪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一个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何方何地的遥远国家, 而且离家的时间还是如此漫长。因此, 容闳起初选拔招生的困难是相当大的, 最后他在无奈之下, 只好将眼光投向眦邻港、澳, 风气早开的故乡, 据统计显示, 在赴美的120名幼童中, 来自广东一省的就有82人, 占了近七成之多。1871年夏, 容闳组织学生正式在上海开课, 主要教习他们中、英文基础课程和各项礼仪, 每半年考核评估一次, 凡合格者才有资格派送美国。1872年8月, 包括詹天佑在内的首批30名赴美留学幼童等从上海港口出发前往美国, 沿着二十多年前容闳曾经走过的道路, 向世界伸出双臂, 沐浴欧风美雨, 体验西方文明。

这样, 在容闳的极力倡导和精心筹划下, 从1872年起, 共有四批晚清幼童赴美留学, 尽管由于晚清政府中途召回了这些学生, 但是留美幼童还是依靠其绝佳的英文能力和精深的专业知识, 在回国后被晚清政府委派从事其熟悉的有关外交、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工作[3]90。比如这些赴美留学归来者有的成为政府机构官员、有的成为职业外交官, 有的服务于海军, 有的任职于税务、海关、工程机构, 有的成为学校教师, 有的成为商人、医生、律师或者记者,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为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自由体制的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此过程之中, 容闳作出的尝试与努力可谓善莫大焉。

参考文献

[1]陈国贵.容闳的爱国思想及其留学教育实践活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 (3) .

[2]黄明同.曾国藩与容闳[J].船山学报, 198 (81) .

[3]李永贤.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开拓者[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 .

留美幼童 篇2

如果不是因为近代史,可能我还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中国幼童留美一事;如果不是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幼童的视频,可能我还不能了解那批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他们日后在中国的成就及所作贡献。

1872年,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第一批留美幼童从美国出发到达了美国。想到这,其实还是很佩服曾国藩、李鸿章的远见的,毕竟,他们还是早早的就意识到了中国的现状,要想改变大清要死不活老被人欺负的命运,大清还是需要些新型的人才,需要些新的有活力的血液的。而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们选择了美国,因为第一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正好充满了活力,第二美国是一个多个民族杂居的国家,不会那么容易排斥外国人,第三他们能放下一个历史悠久文明大国的架子向一个新生国请教,也正是不耻下问,所以我很喜欢,也很开心。

片子中第一个让我惊奇、欣喜的是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的对他们的关心照顾,还有他们的热情,这让我对长久以来认为美国人就是喜欢欺凌弱小、粗野无情的感觉完全改变了,原来他们也是那么温暖的,所以,那些幼童即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怀抱也还有一个美国家庭一直在温暖着他们,让他们不会被思乡之情完全淹没。在幼童学习英语的时候,美国家庭就利用食物来帮助他们,如果不能记住食物的名字就不能吃到它,看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剧中父母帮孩子练习拼写的场景,貌似他们就是幼童的美国家人,感觉很亲切。

片子中第二个让我惊奇并让我自豪的是,那些幼童的学习状况。幼童们的学习确实很棒,在幼童学习的年间,期末考核成绩领先的基本都是中国孩子,而且获得了好多比赛奖项的第一名,这是很值得骄傲的。而且看了幼童们留下的一些文字作品我真的是很汗颜的,因为第一他们的字迹真的很漂亮,第二版面排版看起来很舒服,第三作品中的插画也很漂亮。再一是他们基本上在体育运动中也很优秀,应该说他们在各方各面都很优秀,一洗近代中国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的风气。而且在美国孩子眼中一直很吸引人。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

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幼童们,他们同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真的在很多地方都要优秀一些。看到他们令人骄傲的成绩我真的有点热水沸腾,那种想要好好学习全面发展的感觉吧,反正,真的是很振奋人。

李鸿章对幼童们也很上心,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

但是,因为幼童在美国学习时因为受到美国教育文化的影响变得很开放、喜欢上那种自由的气息、运动游戏的多读书少就要拆散留洋事务局,要遣回幼童。李鸿章决定留下了一部分正在进行大学学习的学生,遣回其他学生,在容闳等人的努力下最终保全了留学事务管理局,为留洋学生的正常的学习生活留下了保障。可以说容闳在留学事务这一块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中国日后做出了很重大的贡献。

日后,幼童们确实确实很出色,为中国作出了很多贡献。曾国藩、李鸿章他们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们日后活跃在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比如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梁诚日后作为驻美公使促成了美国退还部分庚款;邓世聪日后成了北洋舰队定远旗舰的炮务二副;曹家祥成为了近代中国警察制度的创始人;唐绍仪为中国外交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留美幼童 篇3

当上述幼童留洋计划付诸实施时,翌年曾国藩忽然病逝,于是筹办轮船招商局和选派幼童留美这两项“洋务”,清廷下旨均由李鸿章主持实施。

按说,李鸿章系安徽合肥士庶出身,21岁考取举人,24岁中进士、点翰林。未几,回乡团练淮军。后来在曾国藩麾下平定太平天国立了大功,于是官运亨通,历任江苏巡抚、两江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授武英殿、文华殿大学士,官居正一品,是个深受皇恩于科举仕途的佼佼者。但是他却不拘泥于传统,不虔诚于先圣,对新生事物甚为敏感。他1865年任江苏巡抚时,目睹上海英租界“常胜军”的洋枪洋炮,对付太平军传统的冷兵器,其威力无比。于是他极力主张:“废弃弓箭,专精火器。”在上书总理衙门恭亲王奕,转呈清廷的奏折中,竟不避群臣的指斥,大胆直陈:“窃以为天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浸沉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异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家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先觅制器之器。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而才可云集。”事隔六年,他这一主张,居然得到清廷的批准,他当然要鼎力付诸实现。于是,他随即拟定了幼童留美的章程:一、在上海和美国设立留学事务局,办理幼童赴美肄业事宜;任命翰林陈兰彬为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掌管这项工作;二、通知美国驻华公使,照会大伯士顿(president),转告中国自1872年起,分四批逐年选送30名幼童,赴美国学校肄业。并言明其束修,膏火(学费和生活费)均由中国政府负担。旅美条规,悉遵美国向例办理;三、每年在各省挑选10~15岁,读过几年私塾的聪慧幼童30名,其亲属情愿送往美国求学者,即会同地方官员,出具亲属甘结。然后携至上海留学事务局,经考试合格者,先在上海预备学校学习英语,等候出洋;四、选送出洋的幼童每年30名,四年(1872-1875年)共计120名。抵美后,寄宿食于美国平民家,从插班小学开始,学习15年,到大学毕业。即每年有30名学成回国,由驻美监督委员罗 列每人所长,听候任用。将分别赏顶戴官阶差事。此系京官,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及私自先回,遽谋别业;五、历时18年的幼童留美全部预算为120万两,由国库支付。

附小镜头1:幼童詹天佑父亲詹兴洪的具结书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兹有子天佑情愿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朝廷派遣,不可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死亡,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婺源人。曾祖父贤,祖父世鸾,父兴洪。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詹兴洪亲笔画押。

附小镜头2:幼童李恩福,后来在美国回忆当年离家辞别母亲的情景说:“与母亲告别时,我跪在她面前,我没有拥抱她,也没有亲吻她。因为这在中国的礼仪中,是不体面的。我按照传统的礼节,向她磕了三个响头。母亲强含着泪,装出高兴的样子,但我看得出,泪水在她眼眶里打转……”

1872年春,各省经过选拔,录取的第一批30名幼童到上海报到,先在预备学校学习英语,并定于8月上旬启程赴美。

8月5日,上海申报登载首批幼童谒见美国驻沪领事霁颜的新闻:是日早晨,赴美幼童皆衣葛纱缺襟袍,戴凉帽,履缎鞋,腰系折扇、带钩,分乘30多顶轿子,由护送官员陈、容带领前往,诸生无不喜形于色。

接着,幼童们又在轮船招商总局门前,集体留影(见题图)。

入夜,幼童们怀着惜别祖国的心情,来到洋泾浜岸边,欣赏黄浦江的夜景。那时,上海马路照明的“自来火路灯”,还是昏暗的煤气灯,只能影影绰绰看见江面上停泊的许多外国轮船。他们也认不出哪艘是他们明天要乘的美国轮船。

翌晨,30名幼童,在容闳老师的带领下,登上去美国的“明轮船”,他们发现这船的两边船舷,安装着两个硕大的由蒸汽机带动的明轮,来推动船体前进。其船身前后,还安装着许多桅杆和风帆。容闳老师向他们讲解:从上海到美国西海岸旧金山,大约要航行一个多月。为了少装煤,既节省燃料,又能多装货,所以仍利用风帆助航。幼童们才领悟其中的诀窍。他们又兴致勃勃地聆听容闳老师介绍如何适应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

两小时后,轮船驶出吴淞口,风浪逐渐增强。到了黑水洋,轮船便大幅度地摇晃起来。于是晕浪的幼童们呕吐大作,俱卧倒在床上,不思茶饭,啼哭声频仍。

经过太平洋十多天的颠簸,幼童们的适应能力增强,晕船者日渐减少,逐渐习惯于海浪的摇晃,能够照常进食了,也习惯食牛奶和面包,而且在大菜间游戏取闹。

1872年9月15日,《美国纽约时报》登出一条讯息:“昨天到达旧金山的30位中国学生非常年轻,都是优秀的有才智的‘小绅士’。中国政府拨出百万美元,作为他们的留学经费。”

锦衣长袍,拖着长辫的大清幼童,让新大陆人们都分辨不清其性别。而新大陆同样让中国的幼童们瞪大了双眼:“我们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摩天楼!还有电灯、电话和电梯!”

而最让幼童们感兴趣的是火车。从旧金山出发,他们开始了从西到东,横穿美洲大陆的七昼夜的火车旅行。最后到达的终点是:康涅狄格河畔的springfield(春田)。

容闳早在船抵旧金山,就急函康州教育局、恳请为即将到来的中国幼童惠予接待。于是,该局热情地及早做出了安排:将中国幼童三五一组,分散寄居在沿康涅狄格河谷的美国居民家里。当第一批中国幼童到达时,已商定有122个家庭,愿意接纳224名中国幼童,连以后的三批幼童都考虑到了。他们的户主大都是教师、医师和律师。

附小镜头3: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运气顶好,被安排在春田的一位和蔼可亲的女主人家里。当我被领进她家的门口,她使劲地把我拉进怀里,长时间地吻我。这个举动惹得其他同学哈哈大笑,弄得我脸红耳赤。那是我出生以来,收到的第一个长吻。后来我才知道她已年过中年,还没有孩子。”

附小镜头4:幼童李恩福回忆他刚住进房东家时,主人热情地教他学英语的方法:用记忆实物名称来提高效率。比如吃饭时,我记不住某菜的英文名字,暂时就不让吃。用激将法学英语,速度很快。接着,中国幼童便插班进入当地小学,与美国幼童共同学习生活。到了1875年,第四批幼童也陆续到达。

寒来暑往,日月如梭,九年后,幼童们逐渐成长进入青年时代。他们的学业和情操,也逐渐有所分野。后来近60人考入大学,分别在美国的哈佛、哥伦比亚等9所大学肄业。其中最优秀的是詹天佑和欧阳庚,首先毕业于耶鲁大学雷菲尔学院的铁路专业,并获得学位。

1876年,清廷决定在美国设立公使馆,提升陈兰彬为公使。便在与陈同来的随员中,提拔翰林吴子登为留学事务局的监督。岂料吴竟是顽固派遣来的内线。他当权后,原形渐露,对留学事务局和留美的幼童吹毛求疵,向国内顽固派的御史大臣密报:“外洋风俗流弊多端,童生腹少儒学,极易沾其恶习,故防范难周,亟应召回,将局裁撤。”

不久,国内清廷就下达了“撤回留学美国童生”的上谕。

和10 年 前“曾 李 会 奏”一 样,1881年6月8日(光绪七年五月十二日),总理衙门的奏章说:“臣等查赴美之学生,以童稚之年,远赴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是以外洋之长技尚未周知,彼族 之 浇风早经习染,已大失该局之初衷。臣等以为,与及逐渐撤还,莫若概行停止,较为直截。相应飭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是日奉上谕:依议钦此。”

最后这四个字,如泰山压顶,和当年批准留学奏章的上谕完全一样。于是,这场沸沸扬扬的幼童出国留学的人才工程,便半途夭折。从此,容闳对清廷丧失了信心,以后便流落在海外,先后参与梁启超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根据1881年撤回留美幼童的统计,其中有17人在美病亡;因其他多种原因,中途撤回的有9人,故1881年8月实际归国为94人,他们于9月1日在旧金山,乘“北京城”轮返回上海。先各自回家探亲,半月后齐集直隶总督府叩见李鸿章。

这时,58岁的李鸿章,正权倾朝野,掌管清廷的军政、外交、内政、经济大权,处于平生鼎盛时期。十年前,他曾在上海接见过首批幼童,现在都长大成为一表人才。老中堂手捋白须,十分高兴。

附小镜头5:唐绍仪后来回忆这次晋见时的紧张心情说:“我当时心里非常害怕的是,大家后脑勺上,临时伪装的假发辫会掉下来。”

李鸿章与他们寒暄一番后,宣布选调70人到南北洋水师;又特别提调詹天佑等数人,暂时借往福州船政学堂,培训海军人才。(因当时修筑、铺设京张铁路,要动迁北京郊外许多满蒙皇族的祖坟,遭到皇裔贵族们的反对,说是会惊动皇家的龙脉,败坏风水,而群起阻止修铁路。)那时全国又在裁撤落后的驿站传递网,在20个大中城市进行近代电信网的建设,于是就派20个留美学生参与这项工程。

至此,一场颇受中外关注的幼童留美教育改革,到此终了。

尾声:

94位提前回国的“留美幼童”,他们以后的峥嵘岁月,则各有千秋:

(一)可歌可泣的海战英烈

A.在1884年8月中法马江海战中,有4名“留美幼童”精忠报国。不久前归国的“留美幼童”容尚谦,在福建水师的旗舰“扬武”号任副职,他首先发觉法舰“窝尔达”桅杆上的信号旗降落下来,便立即报告舰长。这时法舰的炮弹如雨而至,另一位“留美幼童”杨兆楠当即开炮,击中了“窝尔达”舰桥,当场炸毙其引水员和水手6人,差一点击毙法国舰队司令孤拔。法国鱼雷艇猛扑上来,向“扬武”号发射鱼雷,击沉了“扬武”舰,“留美幼童”费季良,薛有福,杨兆楠阵亡。海战中另一位阵亡的,是“扬威”舰二副“留美幼童”邝咏钟。

B.甲午海战中,有3名“留美幼童”壮烈牺牲

1.29岁的“济远”舰大副“第四批留美幼童”沈寿昌,当海战打响不久,他在驾驶台指挥时,被炮弹击中,阵亡。

2.我方“致远”舰在与日舰“吉野”交火时,甲板中弹起火,一时难以扑灭。舰长邓世昌对大副陈金揆(第四批留美幼童)说:“日本舰队吉野最厉害,若是击沉了它,我们就能取胜!”陈金揆领会了舰长的意图,赞成他下令高速前冲,用船头撞沉“吉野”。而狡猾的“吉野”迅速避开,立即发射鱼雷,击中了“致远”的锅炉舱,舰身剧烈爆炸,“致远”舰全体官兵壮烈牺牲。

3.不久,日军进攻威海,“留美幼童”黄祖遵舰长英勇指挥“广丙”舰开炮迎击。但由于日陆军攻占了海岸炮台,猛轰港内的北洋军舰,致黄祖遵不幸中弹阵亡。

(二)架设我国最早的电信网

19世纪末,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了无线电通讯后,西方国家都相继广泛使用。当时我国还停留在二千年前的驿站传递公文的落后状态。李鸿章急调20名“留学幼童”,分赴全国大中城市,架设无线电通讯网络。后来,这20位“留美幼童”都成长为电信工程师和大中城市的电信局长。

(三)周恩来总理曾赞扬詹天佑是中国人民的光荣

1901年,慈禧太后结束了“去年为躲避八国联军陷落北京,而出逃西安的危机”,在返回北京的途中,第一次乘火车,感到又快又稳,留下良好的印象。她忽然提出两年后,要坐火车去西陵祭祖。“老佛爷”此言一出,过去那些皇裔贵族所谓的铺铁路会“惊动龙脉和败坏风水”的胡言妄语,便销声匿迹。于是工部紧急筹措修建京汉铁路的石碑店站到梁各庄皇陵站的直线。时任铁路总办的“留美幼童”梁为诰,推荐从福州船政学堂调回詹天佑担任此重任。从此,詹天佑就献身全国铁路建设事业。他先后主持修建了遍布华夏的京奉、京张、张绥、川汉、粤汉和汉粤川等线路,并先后担任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务。其中尤其是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线时,他解决了当时国际上还存在的难题。在八达岭,利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大大缩短了工期和费用。他还运用“折返线”原理,修筑“之”字形路线,来降低爬坡度,并利用两头拉车法交叉行车。他创造的这些铁路新技术,曾得到英美工程界的称赞,并吸收他为其土木工程师学会的会员。1916年,他因此又获香港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

(四) 袁 世 凯 罗 致“留 美 幼 童”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后,铩羽回国出任两广总督。到了辛丑年,78岁的他已病入膏肓,弥留之际口述遗嘱:“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之右。”力荐袁世凯为他的继承者。清廷办毕李鸿章的丧事,即调山东巡抚袁世凯升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继承李的洋务残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玩弄权术迫使清廷解散皇族内阁,11月1日遂任命袁世凯为责任内阁总理大臣。于是袁就想到李鸿章生前培养的,现正年富力强的“留美幼童”。他随即罗致到以下几人,来充实他的责任内阁总理府:

1.唐绍仪,先后任外务部侍郎,邮传部尚书。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又出任袁世凯责任内阁的国务总理,代表清政府,在上海与南京的革命军代表伍廷芳进行马拉松式的南北谈判。

2.梁敦彦,曾任津海道,京奉铁路总办。

3.梁为浩,北宁铁路总办。

4.蔡绍基,北洋大学校长。

5.周寿臣,天津招商局总办。

6.蔡廷干,警察总办。

1916年3月,袁世凯登基“洪宪”皇帝梦,在全国人民的声讨怒潮中彻底

留美幼童 篇4

一、赴美留学, 为参加世博会做铺垫

清朝末年, 受到鸦片战争的极大冲击, 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开始不断地涌入中国。在大环境的剧烈变动之下, 清政府再也无法继续维持之前闭关锁国的陈旧状态。加上清代末期, 人才极其缺乏, 国力日下, 所以, 一些思想觉醒较早的有识之士开始顺应“西学东渐”的变化, 大力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经过无数次的艰苦努力, 最终清政府决定派遣幼童前往美国学习各种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据记载, 从1872年到1875年4年之间, 清政府一共先后派遣120名幼童前往美国学习, 以学有所成, 回国报效朝廷, 黄开甲便是其中一员。包括黄开甲在内的120名幼童在到达美国之后, 分别寄宿在多个美国家庭中, 很快就融入了美国社会, 得到较好地学习外国语言和知识的机会。黄开甲天资聪颖, 且刻苦努力, 所以很快便进入美国著名的学府耶鲁大学学习。据记载, 在当时, 在所有留学美国的幼童中, 黄开甲是最精通英语的一个。且热爱参加各种体育和娱乐活动, 对美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等了如指掌。另外, 黄开甲还擅长演讲, 经常参加学校内外的各种演讲活动, 常常妙语连珠, 深得师生们的赞赏。这些, 也都为黄开甲日后顺利参加世博会, 并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来, 形势变迁, 黄开甲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但是, 回国之后, 黄开甲依然依靠自身的才学, 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 并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黄开甲的出色表现, 才得以被清朝的统治者所赏识, 最终并被委以重任, 跟随溥伦参加1904年的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

二、留学期间, 参观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

1876年, 美国政府宣布要在费成举办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 并邀请各国来参加世博会。于是, 美国政府便通过驻京公使, 邀请清政府派遣地方官, 指定商人带着各种产品来参加世博会。当时, 黄开甲与其他留学生一起在美国进行学习, 于是, 他便和同学们一起, 参观了费城的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1876年的7月初三, 在学校总管饶托鲁和“幼童出洋肄业局”的工作人员, 以及老师刘其骏和邝其照, 还有各位美国老师的带领下, 黄开甲正与其他留学生一起, 从哈特福德出发, 前往费城参观美国独立百年博览会。这一行人的出现十分引人注目, 受到当地人们和媒体的广泛关注。据资料记载, 在当时, 黄开甲一行人住在位于会场不远的旅馆里, 受到世博会的热情接待。大会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在他们居住的屋顶升起黄龙旗, 在他们进出的时候, 都有乐队负责奏乐, 还安排他们在世博会用餐。当地报纸和媒体也报道了这一盛况, 并评论说, 清政府派学生来美国留学是十分明智和正确的, 并高度评价黄开甲和他的同学, 认为他们“聪敏好学”, 知书达理, “互相亲爱”。在和美国人进行交往的时候, 也能做到不卑不亢, “言谈彬彬然”, 而且英语水平极高等。到了7月初四, 黄开甲一行人进入博览会内部进行参观, 并出色的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风采。据记载, 当天, 黄开甲一行人在面对外国友人的时候, 均能表现得落落大方。尤其是黄开甲, 虽然年幼, 却“言动自如”, 毫无怯态。随着装束和西方人差不多, 但外罩短褂, 带有鲜明的东方特征。美国总统格兰特早先即听闻这些留美幼童的事迹, 于是, 到了7月初五, 在到达费城之后, 格兰特特意接见了黄开甲一行人。据当时媒体的记录, 当天下午五时左右, 格兰特总统亲切地接见了所有幼童, 并和他们一一握手。然后, 所有人都在大堂落座, 共同探讨“两国和好”和学习方面的问题。在中国的留学史上, 这也是第一次由所在国的元首接见大批的中国留学生。通过这次难忘的费城之旅, 在年幼的黄开甲心中留下了深深地烙印。从此, 也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黄开甲与世博会之间的不解情缘。

三、担任副监督, 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

1900年, 在发生了庚子事变后, 清政府和西方国家之间陷入僵局, 外交关系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于是, 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和夫人为了缓和局面, 主动向清政府示好, 打破了僵局, 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和慈禧太后建立了较深的私人交情。于是, 在康格和夫人的劝说下, 慈禧太后决定派人参加美国世博会。并在1902年底最终选定贝子溥伦担任清政府参加世博会参展团的正监督, 全权负责赴会的一切相关事宜。接着, 慈禧太后开始为溥伦物色得力的帮手。此时, 黄开甲依靠自身的才学, 在回国之后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员, 并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于是, 鉴于黄开甲的出色表现, 以及熟练的英语和对美国情况的熟悉等, 得以被清朝的统治者所赏识, 最终并被委任为清政府参加世博会参展团的副监督, 跟随溥伦前往美国参加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在当时, 清政府对这次出行十分重视, 并下大力气准备世博会, 根据当时上海的《东方杂志》记载, 当时, 清政府一共拨发了75万两府银用来支持清朝代表团参与世博会。并且, 为了更好的参与世博会, 清政府还命黄开甲提前一年率团到达美国, 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是, 在1903年, 黄开甲凭借自己丰富的阅历和对美国的熟悉, 信心百倍地带着家属和数名中国工人前往美国, 成为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第一个入住会场的官方代表团。而且, 黄开甲还担任了中国馆的副馆长, 专门负责开馆和展览相关事宜。黄开甲原本以为, 回到自己曾经求学的, 十分熟悉的美国进行建馆, 一定是十分顺利和得心应手的。但是, 没想到的是, 受到美国1882年排华法的影响, 建馆工作困难重重, 日常各项活动的开展举步维艰。据记载, 在当时, 清政府的船到达旧金山之后, 受到美国方的限制, 无法顺利入境。于是, 黄开甲一行人无法上岸。万幸的是, 当时的驻美公使梁诚也是清政府派遣的赴美留美幼童之一, 与黄开甲交情匪浅。于是, 在得知黄开甲一行人的处境之后, 梁诚积极地从中斡旋, 最终促成美方主动修改了《限制华人来美赛会章程》的一些内容, 并缴纳了保证金, 使得黄开甲一行人得以顺利入境。

原以为事情到此已经结束, 但是, 没想到, 黄开甲一行人在辗转到达场馆的施工工地之后, 却再一次受到了美方的刁难。据记载, 在到达场馆的工地之后, 黄开甲的夫人竖起了黄龙旗, 并指挥工人准备开工。但此时, 美国工会却又按照《禁止华工条例》的相关不合理规定, 禁止华工参与建馆工作。黄开甲为此四处奔波, 却无果而终, 只得将中国工人遣送回国。后来, 在正式开工之后, 又在材料购买等方面受到美方的处处为难。但是, 面对各种困难, 黄开甲均从大局考虑, 忍气吞声, 咬牙坚持, 终于在世博会正式开幕之前, 完成了中国馆的所有施工任务。而且, 为了更加突出中国的特色, 吸引更多人的眼球, 黄开甲还和设计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以颐和园为样本, 布置了中国村。在中国村的周围, 建设有城墙, 前方还建有牌楼。中国村的内部还建设有宝塔和各种风格独特的亭台楼阁。于是, 在世博会的会场, 全世界的人们都看到了搭建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中国村”和“中国展馆”。而且, 黄开甲还特意在中国村中安排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京剧表演和中国传统魔术和戏法表演等。并让茶艺师傅现场表演茶道, 并且安排了丰富的宗教仪式表演, 吸引了大批外国友人的眼光。黄开甲还命工人制作专门的柜台, 将湖北出产的茶叶和江西著名的瓷器, 以及浙江的丝绸和江宁花缎等中国特产摆放出来, 供外国友人参观欣赏。

黄开甲还匠心独运地在中国馆内为大家提供各种中国美食, 于是, 中国馆内一时间人头攒动, 不少的外国友人都被深深地吸引了。黄开甲还在博览会的晚宴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 畅谈自己的世博情缘, 并针对美国限制华人入境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精辟的观点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许。但在正式开馆之后, 一些人却在洋烟鬼、文弱书生等泥塑像上大做文章, 对中国文化大加抨击。但是, 受到现实情况的限制, 中方代表团和黄开甲均对此无能为力。于是, 在最终离开美国的时候, 黄开甲的心中多少都带着一些屈辱的感觉, 这也成为黄开甲耿耿于怀的遗憾之一。

作为晚清首批留美幼童之一, 黄开甲在美国期间学习到了各种先进的文化和知识, 为参加世博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在留学期间, 有幸参观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从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世博会生涯, 并最终在1904年, 以副监督的身份, 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虽然在参加圣路易斯世博会的过程中受到重重苦难的阻扰, 且遭遇各种不快, 但最终, 黄开甲仍然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在世界世博会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居蜜.1904年美国万国博览会中国参展图录) [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2]俞力.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故事 (1851—2008) [M].东方出版中心, 2009.

[3]钱钢.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M].文汇出版社, 2004.

浅析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篇5

摘要:晚清时期,一批中国幼童带着祖国对他们的厚望来到美国,学习先进的知识、技能。虽然这次大规模官派留学计划以夭折而告终,这批留美幼童也不为多数人所知,但他们用自己的进步思想和卓越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外交发展史上扮演着开路领航的角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留美幼童 中国近代 科技发展 教育 外交 历史影响

引言:在李鸿章的大力支持及中国近代首位留学生容闳的推动下,1872至1875年间,每年清政府派遣约30名幼童前往美国留学,4年共120名左右。由于美国排华浪潮和国内反对势力不断施加压力,此次官派留学计划被迫中断。而这些留美幼童回国后虽遭国人排斥,但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行各业中促进中国的近代化建设。他们中的多数人成为中国的科技专家,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科技建设,为我国的采矿、通信和交通做出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晚清的官员,在政体转变、近代化的教育和民主自由思想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留美幼童对于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教育现代化和外交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论证他们对近代中国的发展有着积极影响,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推动者。

一、留美幼童对中国早期科技发展的贡献

(一)对中国近代地质采矿业的推动

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此时已从“自强”转变到“求富”,目的在于以民用工业带动军事工业。而清政府之前对地质矿业不够重视,因此,中国的大部分矿产资源都被外国人所掌控。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地质矿产的重要性,在美国选读矿产专业的留美幼童正可以在这一行业大展身手。在1881年召回幼童后,经统计共有15名幼童从事矿冶工作,约占回国幼童的16%。

在这15名幼童中又以吴仰曾、邝炳光和邝荣光最为著名。作为中国第一代矿冶工程师,他们不仅参与了许多重要矿区的勘探开采,还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基础。吴曾仰是第一批留美幼童,虽未能在美国完成学业,但于1886年受命到英国伦敦皇家矿冶学校继续学业,成为留美幼童中得以完成学业的幸运儿。吴曾仰在1890年回国后被派任为热河银矿总工程师,之后均委以重任,曾受盛宣怀之命勘察湖北大冶县龙角山银矿。谈及工作时,吴曾仰曾提出,“试办之始化炼银法,以先用土法较为便宜。„„如矿务渐见兴旺,仍以用西法化炼较为便捷。至放炮黄药无论西法土法必不可少。俾得人力少而工程速”,从中可以看出他运用理论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中国近代不可多得的矿冶工程师。

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地质矿冶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他们的实践考察科学著作及,为之后中国地质矿冶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二)对中国电报通信发展的贡献

直到幼童被召回前,中国大陆还没有长途电报线。在李鸿章的要求下,1880年朝廷终于批准了修建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南北洋路线”的请求。由于国内相关领域人才奇缺,第一批回国的21学生均被送到电报学堂学传电报,后又有第二、三批回过国的学生加入。到1889年时,全国除陕西、甘肃和湖南三省,各省都有了通往京城的电报线。这成果的背后,离不开留美幼童的巨大贡献和辛勤工作,李鸿章在1886年上呈朝廷的奏章中对他们也大加赞赏。

“留美幼童”当之无愧,其中就有中国电报通信业的开山鼻祖和创业专家:曾任中国电政总局局长的周万鹏;曾任上海电报局局长、清朝邮传部左侍郎的朱宝奎;曾任清朝邮传部电政负责人的袁长坤;曾任汉口电报局局长的方梁伯;曾任湖北省电报局局长的陶廷庚;曾在清朝统辖蒙古时期任恰克图电报局局长和满洲里电报局局长,负责修建了京城到蒙古电报线,毕生在遥远的遥远的边疆服务的程大业;曾任江西省电报局局长的吴焕荣及曾任上海电政分局总办的唐元湛。他们为当时电报网的建设工作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早已成为近代中国电报通信业的中坚力量。一方面,留美幼童带领中国电报业向近代化靠拢,学习西方先进的电报技术;另一方面,留美幼童为今后电报通信业的发展做了良好铺垫,结束了中国依赖外国的历史。

(三)对近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的推动

留美幼童回国后,在领军人物詹天佑的带领下,中国的铁路工程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据统计,回国的留美幼童中约有29人从事了铁路建设事业,将近三分之一。而其中詹天佑的功绩最大,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学院,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从1905年9月到1909年8月,仅用四年时间就修建成功了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不仅承受着来自国内外各界的舆论压力,还面临着严峻的施工条件和不利地形等影响。建设铁路需要精确的计算和正确的指挥,还需要新式的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可想而知,当时的自然及社会条件是多么的恶劣。在中国殖民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年代,中国人能自行修建铁路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学有深远的影响。而且随着国内铁路事业的兴建,1912年时,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一起成立了“中华工程学会”。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他在晚年编写出版了《京张铁路工程纪要》、《京张铁路标准图》等工程技术书籍,以及 《华英工程词汇》,这成为中国最早的土木工程辞典。留美幼童不止是詹天佑一人投身于铁路工程事业,他们都为我国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二、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化教育发展的贡献

中国的大门日渐洞开,仿佛风气全开,大陆学生纷纷到国外留学。1902年时,中国留日学生仅六百余人,而到1907年,中国在日留学生已达一万七千多人。各地政府也派遣留学生到欧美等地学习,包括“北洋官费生”“杭州官费生“等。

1907年12月,在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下,美国老罗斯福总统要求授权“退还”庚款,但有一部分美元用于中国学生留学美国。制定了“庚款留学计划”后,1909年京师设立了游美学务处,留美计划有了最初雏形。第一批“庚款生”赴美时由唐国安护送,他们到达美国旧金山时,走的路线和40年前“留美幼童”完全一样。可以说,留美幼童在推动国内留**上起了重大作用,从传播西学思潮、带动身边官员子弟留学等方面都有着他们的贡献。

第一批“庚款生”当中有后来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留美幼童邝国光的儿子邝熙堃;第二批“庚款生”中有胡适,赵元任(著名语言学家),竺可桢(著名气象学家)。在1909年到1918年,有499名学生留学美国,“庚款留学计划”的推行不仅带动留学美国的潮流,而且使国内各种官费留美和私费留美的活动迅速增加。“庚款留学计划”只是留美幼童所做事迹中的一部分,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留美幼童推动近代中国外交事业

中国在被西方列强侵略程度不断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得已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但中国长期缺乏与国外的联系,国内熟练掌握英语和政治事务的人才稀少。因此,1881年留美幼童回国后,因其自身优势,他们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

首选。据统计,约有30人从事了外交工作,其中曾担任过外交总长的唐绍仪、梁敦彦、梁如浩和蔡廷干四人最为人熟知。这些外交人员反对列强分裂势力,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收回中国铁路主权;利用多种外交手段,维护国外华人利益;拒绝列强无理要求,力争合理议结教案;索回部分庚子赔款,推动科教事业发展等,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唐绍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04年,英军胁迫西藏政府签订了《拉萨条约》,清政府为收回西藏的主权,粉碎列强对我国领土的觊觎之心,任命留美幼童唐绍仪为西藏议约全权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就西藏问题谈判。但这次谈判最终陷入了僵局,只好于1906年4月在重庆重开谈判。在谈判中唐绍仪在不放弃主权利益的同时,又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让英国政府让步。1906年4月27日,中英两国在北京正式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尽管条约中许诺英国政府许多特权,但达到了英国政府肯定中国在西藏主权这一目的。唐绍仪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使命,维护了我国的主权利益。通过这次谈判,展现了我国近代外交官非凡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意识。

纵观留美幼童的历史,可以看出,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若干历史重大转折点上,在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教育进步及外交事业的起步中,都闪现了留美幼童重大而深刻的历史影响,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参考文献:

[1] 茆诗珍《留美幼童对中国近代外交事业的贡献》(论文)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3卷第2期第134页

[2] 茆诗珍 徐飞《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论文)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2期

[3] 钱钢 胡劲草 《留美幼童——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文匪出版社2004版180~183页,234~239页

【留美幼童】推荐阅读:

幼童观后感07-04

上一篇:无线穿戴式设备下一篇:0.9%氯化钠注射液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